时间:2023-03-15 10:59: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发现学习在语文教学的应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发现学习”是指未直接将学习的主要内容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或例证。这个理论是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法最大的不同是:它不是直接将答案和结论告诉学习者,而是通过一系列自主活动由学习者自己发现事物的变化及其内在联系,从中获得规律性知识。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过程、内在动机和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运用“发现学习”理论,学习者依据教师和教材要求,自己去寻找、发现、回答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思维会得到锻炼,成就感会最大程度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进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语文课堂仍存在“教师为主体”的现象
语文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学习体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相比,语文学习过程长且见效慢。而升学的压力使许多教师采取以讲代思的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似乎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直接的方式落实语文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但是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更不符合课标中提到的“以核心素养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
(二)语文教学中忽略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课标强调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价值取向,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当前的语文课堂部分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注重自我讲解,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在写作时强调统一模板和套路,忽视学生有创意、个性化的表达。这种课堂形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学生观。
(三)课前预习不充分,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机会
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整堂语文课都是由教师在讲,学生们几乎没有发言的时间,也没有展示他们自己的机会,只有寥寥几个能跟老师有回应,从而就出现一种老师讲得热火朝天、滔滔不绝,而部分学生却鸦雀无声,昏昏欲睡。究其原因,是课前教师安排的预习未落实,或未安排预习,学生不了解课文内容,就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预习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探寻学习中不理解、难掌握的问题,为课堂学习做铺垫。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机会。
二、“发现学习”的特点
(一)“发现学习”强调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发现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学生形成内部动机,或者把外部的动机转化成内部动机,强调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学习者可根据外部要求逐步形成内部动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内部动机。
(二)“发现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
“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过程而非结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动探寻以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发展思维等。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为主,在过程中获得学习认知,最终探寻出学习的结果。
(三)“发现学习”强调思维能力的提升
“发现学习”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交流讨论,倾听他人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作为语文基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发现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一)有利于改变“教师为主体”教学现象
“发现学习”缩短了教师讲课的时间,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老师转变为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二)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需要和学习期待都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来学习知识,获得满足感。这种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这也就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做学习的主人。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更容易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难题,可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和解决。合作学习能有效改善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习变得更容易。
四、语文教学中应用“发现学习”理论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任何一堂课,直接进入教学活动都会显得突兀,而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教学内容相联系,或者营造与本节课内容相近的氛围和场景,使学生认识了解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背景、人物等信息,从而让学生快速顺利地进入教学活动中来。例如,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应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喜欢或乐于学习,因此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导语就很重要。教师可根据预习学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标题的含义。针对学生提出的“谁装在套子里呢?什么样的套子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文本,寻求对题目的解析,以便解答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由对题目的疑问而对课文产生兴趣,可进一步带动学生主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学习语文,因此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是发现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二)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而问题设计与引领恰是“发现学习”最重要的体现。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落实“发现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一,问题设计要符合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围绕核心素养提升,达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要落实的目标。以一堂课为例,设计的问题应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能够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第二,问题设计应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调动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有启发性、悬疑性等特点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教师可设计“假如别里科夫没有死,姐姐会嫁给他吗?为什么?”这个问题能够引起高中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积极地探讨,分析别里科夫的保守、守旧、僵化思想的各种表现,得出自己的结论。第三,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要设置难易程度和数量都适中的问题,是经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思考可以解决掉的问题,不能设置难度过高或者数量太多的问题,教师应该恰当地确定学生独立探究、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例如,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由刚开始“谁装在套子里?什么样的套子呢”这两个疑问进入课文,让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讨论,得出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套子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然后展开,详说看得见的是什么,看不见的是什么。这些问题比较基础,在原文中都可以找出来。紧接着就应该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解决这两个基础问题之后,根据“套子”让学生展开思考,为什么会装在这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套子里呢?装在套子里的人最后结果是什么呢?这种设计就能够体现问题的层次性,使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有效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充分体现了发现学习的特征。
(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积极开展课堂学习任务
“发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创设情境,组织开展课堂学习任务,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中,在过程中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提升交流合作能力,提升思维能力。这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发现学习”的主要形式。
(四)安排预习,提高“发现学习”的效率
语文学习中,预习非常重要,而预习是“发现学习”最有效的策略和体现。因为预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预习的效果影响整节课堂效率。教师设计预习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阅读课文,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可根据教材以及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讨论和解决问题。“发现学习”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脑力,让他们自主地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就感。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后设置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从人物形象分析到主题的理解,从文体特征到作家风格研究,设计的意图就是要学生通过自我的探究发现,掌握文学阅读和鉴赏的方法,推动学生的思辨性思维的提升和写作能力的发展,这些都是发现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和应用。如第一个问题,思考本文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并分析其成因,体会这一形象的社会批判意义。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对课文进行阅读与分析,思考别里科夫为何要装在套子里,通过课文中他装在套子里的种种行为表现思考其性格特征,结合搜集的有关俄国当时背景的资料进行分析。一方面因为当时的俄罗斯在沙皇专制制度的统治下,人们的思想被禁锢,行为被限制,别里科夫就生活在这种的环境下,所以他的思想和言行也无法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别里科夫周围的人也同样长期被沙皇专制制度钳制,他也看不到对沙皇制度的质疑反抗力量。通过分析最后总结出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社会政治的大环境和生活的小环境使其成为一个性格胆小、害怕变革、被套子套住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反映了对沙皇统治下保守、自私的一类人的批判。再如第二个问题——注意从情节、结构等方面欣赏这篇小说“讲故事”的艺术,体会契诃夫小说幽默讽刺的风格。这个问题是从文体特征的角度设计的,学生一方面了解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深入小说内部,去分析文章本体性的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以讲代学,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去品味其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独特味道,使学生学会鉴赏,掌握小说的艺术价值。在体会小说幽默讽刺风格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关注小说的语言等,去寻找小说中不同寻常的句子,如“即使在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别里科夫觉得这样的装扮极其正常,他才是那个正常的人,其他人才是无可救药,将人物的荒诞通过一本正经的方式表现出来。如看到柯瓦连卡姐弟俩骑自行车,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可是别里科夫看到后却表现得害怕惊讶,然后提醒学生这种语言有什么特点,就是夸张荒诞,通过这样的语言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也可以让学生思考“装在套子里的人”最后结局是什么,通过不好的结局来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发现学习”在语文中的应用当然不限于《装在套子里的人》一篇文章,如让学生们自己对略读课文的内容进行知识点梳理,然后再分享,教会学生独立学习;也可以让他们独立完成综合探究类的题目,甚至可以根据一个单元的单元导读来理清单元的框架等等。所以说“发现学习”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中是有广泛意义的,值得推广。
五、结论
“发现学习”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已成为必然,通过本文我们不难看出,“发现学习”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是,“发现学习”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它对老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师技能要求都非常高。因此,我们应大力提倡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发现学习”,同时也不能仅限于发现学习,也要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有机结合,更好地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李艳2011《“发现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裴小文2020《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甘肃教育》第1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曹雪芬2021《引导发现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杨朔2021《基于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探究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改进策略》,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王彦利 杨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