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中医药高职院校师承教育研究

中医药高职院校师承教育研究

时间:2023-03-16 15:06: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中医药高职院校师承教育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医药高职院校师承教育研究

中医药师承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培养了众多的中医药人才,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古之学者必有师”,如黄帝师承岐伯、张仲景师承张伯祖、李东桓师承张元素、罗天益师承李东桓等,他们对中医药学的发展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师承教育指“以师承家传为主要形式,以跟师临证、口传心授、理论与实际密切配合、注重临床实践为主要特点的传统中医教育”[1]。《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制定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2]。而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单位,中医药高职院校开展师承教育,对培养基层中医人才、充实基层医疗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医药高职院校师承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全面建成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同时指出中医学人才的普遍性匮乏,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导致中医药服务领域出现萎缩现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发展规模和水平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3]。长期面临“本科生下不去、专科生无来源”的现实困境,急需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高素质中医专科层次基层卫生服务人才,这既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医药高职院校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中医药高职院校专科层次学制短,学生要想准确把握中医的精髓和内涵,掌握中医诊疗思路和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兼顾西医和全科方面知识内容的学习,难度较大。同时,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基层卫生事业和中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故可通过“师带徒”模式,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从而掌握基层中医师岗位核心知识和具备关键能力。相比本科生,专科层次学生学习能力较为欠缺,自我约束力较差,尤其需要师承导师的不断督促。但每位辅导员管理的学生众多,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难免有疏漏的地方,而每位师承导师带教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可以弥补辅导员大班管理的不足,可以对学生进行精细管理。师承导师不但可以传授学业,而且在与学生长期的相处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的熏陶,对学生的成才和良好医德医风的形成都有积极的作用。概言之,在中医药高职院校专科层次开展师承教育是必要的,有助于学生及早掌握基层中医药工作的核心知识和强化关键能力的培养。

(二)可行性

对于中医药高职院校来说,专科层次的师承导师分校内师承导师和校外师承导师两种。校内师承导师大都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尤其是青年导师也有数年在教学医院进行临床实践的经历。同时,部分导师本身就来自医院,有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校外师承导师则是具有高年资主治医师资格,对带教学生有热情,乐于教学、善于教学的临床医师。这样学生就会对师承教育很认可,通过师承导师的指导进步很快,获益良多。概言之,对中医药高职院校专科层次的学生开展师承教育是完全可行的,这对提高中医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中医药高职院校师承教育开展思路

师承教育模式是中医传承的重要方式。虽然当前师承教育的基本流程大致相同,但各院校教育的差异性使师承教育的开展必然要采取不同的举措,才能确保师承教育开展达到预期的成效。对于中医药高职院校来说,应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新形势、新环境对中医药人才的新要求,探索具有可行性、合理性的多种举措,以形成独具特色的、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学术传承规律的教育模式,从而培养适应中医医疗、保健、科研等多方面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素质基层中医药人才。基于这一思路,中医药高职院校师承教育开展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有机结合

“医者,意也”,中医领域许多的诊疗技巧与经验必须在长期跟师学习过程中才能逐步体会。师承教育正好是以“师带徒”的方式让学生熟经典、强信念、养悟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中医药高职院校也要看到师承教育的局限性,即师承一家,知识面容易单一;拘泥于一门一派之说,不利于学习各家学说的优点,而且不适合大规模人才培养。而院校教育则是以学历学位教育为基础,仿照西医培养模式,采用课堂“一对多”的教学方式,将理论传授和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作为教学和学习效果的主要评价标准,适合大规模人才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其不足之处是忽视了中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导致许多学生都未能建立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经上述分析,中医药高职院校在开展师承教育过程中,应该厘清并把握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各自的优缺点[4],将二者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以求高效率地大规模培养中医药人才。如此,将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有利于探索适合中医药专科人才培养的策略。

(二)采取多元化、现代化的师承模式

中医药高职院校是师承教育的主要阵地[5],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现代化的群体性学院式教育逐渐替代了传统的个性化师承教育,进而影响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效果。对此,中医药高职院校在开展师承教育的过程中,要探索多元化的中医专科层次的现代化师承模式,突显类型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6]。如可以采用“一师带多徒,一生拜多师”“集体带,带集体”的灵活师承形式,还可以依托网络平台及“遥承”“私淑”等形式学习名老中医经验,或者可以采取向同门的高年资医师间接学习等形式。总体而言,要重视内容的师承,而不能拘泥师承的形式,把师承工作落到实处。基于此,中医药高职院校在开展师承教育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师承制是院校制的有益补充,通过经验借鉴和实践尝试探索适合专科层次的多元化、现代化的师承模式,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学习和提高中成为名医、大医。

三、中医药高职院校师承教育开展策略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7]。在这一背景下,中医药高职院校作为师承教育开展的主阵地之一,有必要探寻符合中医药高职院校特点的师承教育开展模式。

(一)明确师承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中医药高职院校开展师承教育的根基是其目标和要求,能够决定师承教育应努力的方向。“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是师承教育总的指导原则。在这一总的指导原则下,中医药高职院校应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有目的地设置师承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从而助力他们未来成长为优秀的临床中医药人才。为了培养一批系统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中医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中医药专门人才,中医药高职院校师承教育目标需涵盖以下五点:①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勤勉踏实的工作作风,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②指导学生系统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③引导学生掌握中医临床诊疗技能,锻炼其对于中医各科疾病临床诊疗的基本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④以中医为主题,帮助学生解析相关的学术思想,促使其积累诊疗经验;⑤指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充当科研助手,促进其科研素养的提高。与此同时,中医药高职院校在开展师承教育时,还要设定师承教学要求,即中医药师承教育每一批学生的培养时间应为连续三年,其中接受理论授课时间应不少于80个工作日,跟师临床时间累积应不少于180个工作日,临床实践时间累积应不少于250个工作日。结业时,学生要整理能反映指导导师临床经验和专长的、体现疾病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医案50份,提交3000字以上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导师临床经验总结1篇。概言之,中医药高职院校只有明确开展师承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才能顺利且有序地实施师承教育,并取得理想的实施效果,进而促进学生成长为优秀的中医药人才。

(二)基于“三元融合”,规划并设计师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中医药高职院校应该基于“三元融合”,即采用院校教育、师承教育、临床教学相融合的方式,以“学校1.5年学习+医院0.5年临床课程学习+1年临床实习”为实施框架,保证师承教育的连续性,让学生传承技艺、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悟中医之真谛,承中医之魂脉。在中医药高职院校既定的实施框架下,将师承教育内容分解到每一学期,具体如下。第一学期:学习“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课程中的经典原文,做到熟读、背诵。第二学期:学习“中药学”课程中的经典原文,参观中药标本馆,识别中药标本。第三学期:学习“方剂学”课程中的经典原文,参加中医基础知识及针灸穴位识别竞赛;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神农本草经》《唐本草》《证类本草》等,了解其中的疑难条文,并背诵其中的重点条文。第四学期:学习“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课程的知识,结合临床实践反复研习并运用,同时整理典型病案10份。第五、六学期:学生每周抽出半天时间和实习期最后一个月在临床教学基地跟师进行临床实践,从而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基本诊疗思路,并整理典型病案。这样,师承教育内容遵循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原则,能为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奠定基础。虽然每一学期的师承教育内容各不相同,但其大致可概括为理论学习、跟师学习及临床实践,因此师承教育过程中教师选用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比如,在理论学习环节,教师除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还应该采取专题讲座和病案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在跟师学习及临床实践环节,教师可以采用“侍诊”、跟师查房、旁听会诊等多种方式,以促使学生继承导师独特的技术专长。

(三)制定师承教育的考核及管理办法

为了确保中医药高职院校开展师承教育的质量,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及出师管理办法。具体而言,中医药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学校与院系“双督导制”,即由专业教师与实习教师对学生进行“双巡查”,以搜集整理考核信息,同时编制跟师教学日志、跟师手册等材料,为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评价指标等提供依据。在做好考核准备工作后,中医药高职院校应该结合理论学习、跟师学习及临床实践的需要,设置每月考核、半年度考核、年度考核、结业考核。其中,每月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跟师临床情况和独立临床时间是否达标;半年度考核每半年开展一次,逐项考核中医药师承教育规定的内容,且年度考核与之考核内容相同,仅时间不同;结业考核,即出师考核,应该由科教科、医务科统一组织,采取临床应诊、病案分析、操作演示、现场咨询、论文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以此切实地评价学生的经验积累程度及技能掌握程度。此外,中医药高职院校在制定师承教育考核办法之后,还应该提出管理办法。换言之,中医药高职院校在师承教育开展过程中要出具相应的管理办法,如对于完成师承教育且考核合格的学生,应颁发结业证书;对于在学习期间因特殊原因而中断学习少于6个月的学生,允许其补足缺少的教学、实践时间;对于在学习期间因特殊原因而中断学习多于6个月的学生,应要求其停止学习。师承期间,学生需认真填写《师承人员跟师学习记录表》[8],并由师承导师和学生签字确认。上述提及的每一条管理办法的目的都是保障中医药高职院校师承教育的开展质量,所以需认真落实。

四、中医药高职院校师承教育开展成效

中医药高职院校师承教育的开展是探索符合专科层次人才培养要求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仅会给学校教学、科研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还有利于中医药教育的进一步革新。

(一)促进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形成,并提高了中医临床能力

中医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9],而中医药高职院校开展师承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师承导师的指导下,“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进而学会望闻问切,察色按脉,分析病机,理法方药,选用经典处方,一方为主,或多方化裁,或针对病机自行组方,这样慢慢积累,在无形之中促进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此同时,师承导师在执业和业务活动中对学生言传身教,传授中医药理论、临床经验和技术方法,也能帮助学生揣摩名老中医的辨证方法和用方用药心法,进而在临床中应用,提高了学生的中医临床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侍诊”实践,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医药“精、诚、仁、爱、和”等价值理念的理解,避免学生出现中医西化的问题,有利于其巩固专业思想。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医药高职院校开展师承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中医临床能力,进而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将来更好地参与临床工作。

(二)促进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了临床指导水平

当前,中医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大都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但是临床实践少、对中医药经典的掌握不扎实,过分追求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导致其专业发展遇阻,且临床指导水平有限[10]。而中医药高职院校开展师承教育,就意味着承担师承任务的青年教师需熟练掌握经典著作、各种名家医案,传承中医独特诊疗技术方法,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这样一来,中医药高职院校开展师承教育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倒逼青年教师向专业基础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名老中医请教和学习,以弥补自己的短板,同时在为学生提供导引的过程中,青年教师也会及时发现问题,进而积极主动地学习适应当前学生学习特点的临床指导方法,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如此,青年教师在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掌握上就能有所进步,且临床指导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所以从根本上讲,中医药高职院校开展师承教育促进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并提高了他们的临床指导水平,久而久之,在其指导下,学生也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五、中医药高职院校师承教育开展反思反思是提高中医药高职院校师承教育开展成效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为后续改进不足提供依据。通过对中医药高职院校师承教育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此次中医药高职院校师承教育开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两处问题仍需要继续关注,具体如下。问题一:教师对于担任师承导师这一职责的积极性不高。师承导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承担的教学量较大,担任师承导师会额外增加他们的工作负担,进而导致教师的带教意愿不够、积极性不高。问题二:学生向师承导师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专科学生的课程安排比较紧凑,学习压力大,学习时间短,基础不扎实,导致其不能理解导师的学术思想,甚至在受到带教教师批评后,可能产生厌学情绪。对于上述提及的两处问题,需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才能提高中医药高职院校师承教育开展的成效。其中,对于问题一,建议中医药高职院校建立能增强教师带教意愿的制度,如每月发放一定的带教费,或者给予课时补助、优先晋升职称的资格等,这样教师就会积极地开展师承教育。对于问题二,建议中医药高职院校为成绩突出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给予奖励等。总之,在健康中国战略及分级诊疗政策逐步落地的背景下,中医药事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基于此,中医药高职院校要抓住发展契机,立足中医药特色,以培养中医药理论功底扎实、中医药技术精湛、热爱中医药事业的中医药人才为目标,采用多种举措开展师承教育。本研究提出的中医药高职院校开展师承教育的策略在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学校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相关措施,这样才能使专科层次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出充足的优秀基层中医药人才[11],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从而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为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源源不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占利,冯尧伟,李潇,等.从中医师承教育思考当今中医学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3):6-7.

[2]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09-05-07)[2022-10-10].

[3]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8):21-29.

[4]孙俊建,刘艳霞.对中医人才培养中师承教育模式建立的体悟[J].北京中医药,2017,36(9):861-863.

[5]许二平.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路径探讨[J].中医教育,2018,37(5):7-9.

[6]冯玉婷,牛彦红.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发展及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1-2.

[7]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EB/OL].(2021-02-09)[2022-10-10].

[8]邓棋卫,陈建章,徐泽宇,等.中医师承教育学生实践技能测评的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9):157-158.

[9]梁旭,姜苗,李雁,等.中医师承教育的发展及其对临床思维形成之重要性初探[J].环球中医药,2018,11(3):419-421.

[10]施华平.师承教育在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培养中的必要性[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249-251.

[11]张国民,刘乐平,何清湖.浅析中医师承教育与现代中医人才培养[J].中医教育,2018,37(2):39-41.

作者:翟金海 董健 单位: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医学院 射阳县中医院肺病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