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6:07: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增强科技期刊传播力的策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技期刊擅长通过传统方式进行专业内容的编校出版,存在本身受众面较为狭窄的现状,对互联网思维的认知处于较低水平。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需要根据发展沿革,对传播渠道进行升级和拓展,跟进并尝试将出版平台与社交媒体进行融合,结合自身现状找准定位,应对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道路。当前,以互联网为媒介,科技期刊不再是单向传播,而是可以实现双向甚至多向互通。因此,利用新媒体增强科技期刊传播力已经成为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运行的现状分析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许多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单位都在积极地分析和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融合出版提供全过程的知识服务。2015年4月,《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重点突出了产品导向、技术导向和数据导向,指出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语义标引等技术在有机地融合到出版产业链方面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以该意见为指导,传统科技期刊的转型和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从内容上进行调整和转型,从技术上开拓新平台和新系统,从服务上优化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逐步建立更加完善的运营体制,形成自主品牌的数字出版与在线营销平台,以满足自身发展和适应市场变化。因为政策的激励,出版机构的变革速度在不断加快,数字化媒介的应用推动出版机构对新媒体进行传播运营,科技期刊大步迈向智慧化传播时代。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科技期刊出版发行部门针对市场发展,根据上述导向筹谋应对,借船出海,变单向流动过程为万物皆媒。科技期刊在引领科学、技术和医学等方面都占据重要地位,是推动出版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载体。因此,不仅需要在日新月异的环境下找准定位,更需要进一步明确阻碍科技期刊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的原因,预判科技期刊未来传播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突破自我,实现快速发展。首先,科技期刊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结合当前的科技发展现状可知,国内外对于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原创研发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专、精、深的成果是科技期刊关注的重点,刊登科技论文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主要传播渠道,不仅宣传了科研成果,更有力地带动了成果转化。理论进步和成果转化尤其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媒体来提高自己在国内外的话语权。当前科技期刊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表现出信息传播力度不足、渠道受限、平台运用不畅的问题。伴随着近年来党和国家的政策激励和资金支持,各种优秀的科技理论成果脱颖而出,但由于国内期刊在国际上没有足够的地位,许多发表的成果不能在全球同行领域得到广泛认可,导致没有取得相应的评价与地位。由于这种原因,许多专家学者将高品质的科研成果刊登在国外期刊上,形成稿件外流的局面。稿件外流意味着优秀科技理论成果的流失,而我们想要了解上述自己的科技理论成果还需付费下载。党和国家近年来颁布各项政策并投入大量资金助力问题的解决,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内容、平台、管理、渠道、经营等各方面进行深度融合。以该意见为标志,我国科技期刊主办单位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软硬件建设,努力提升期刊在国内外影响力。由于自身面临运营发展的限制,虽然通过上级下拨资金和版面费的支持,但相比于国外出版集团的雄厚财力和独立经营政策,多数国内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处于“单打独斗”的模式,导致优秀科技论文大量外流的局面普遍存在。为了提升传播力,科技期刊需要进行变革与转型,从出版、传播和应用等多个维度出发,增加传播渠道、提高关注人数、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期刊传播力。第二,科技期刊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传播发展具有局限性。虽然科技期刊具有广阔的发展机遇,但仍有许多因素阻碍了科技期刊前进的步伐。科研人员对于自己成果的发布时效性非常重视,当高品质的内容不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用户时,科研人员对期刊的认同必然大幅降低。由于科技期刊出版机构运营互联网媒体的意识相对薄弱,没有将互联网传播思想与期刊出版发行有机融合,自然也就无法将成果影响力进行最大化体现。由于历史沿革,传统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类人才紧缺的问题一直存在,由于待遇相对有限,很少有专业新媒体人才愿意投身到科技期刊的宣传工作中。科技期刊已从最初的纸质化传播,到互联网背景下转变为电子出版,再到如今升级为多媒介传播。但部分科技期刊出版机构认为多媒介传播就是将纸质的内容转换到新媒体平台。实际上,多媒介传播不仅包括内容传播,还有运营和维护等问题,是一种全流程的出版。进行媒体融合传播,除了内容需要具备高标准和高质量外,还需要产生更多的关注和讨论,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多的下载和引用。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传播过程的问题表现
科技期刊出版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般都以学术编辑为主,他们在相关学科领域都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但是在运用新媒体的过程中都没有丰富的积累,加上常年累于编审校工作,缺乏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进行转型的敏感性,很难体会运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的重要性。当前科技期刊读者在获取各种信息时,大都会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强调知识的专业化、专一性和专深度,在学科理论方面要求细化精准、贴近需求。利用搜索引擎进行开放获取已成为用户的基本获取方式,在获取方式上倾向于便捷化、低成本化,在内容索取上倾向于碎片化、可视听化。当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网络化,纸质期刊的传播将会与用户渐行渐远。目前,当用户通过互联网环境获取信息时,通过关键词检索就能够迅速、准确、多渠道地获取希望得到的信息。对于缺乏媒体融合或者正在进行媒体融合变革的传统科技期刊而言,不能适应多样化的形式,就意味着影响力的下降乃至被忽略。从现状来看,科技期刊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想要提升传播力仍旧面临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科技期刊出版机构中缺乏能够兼顾新媒体运营的专业人才。根据科技期刊发展的历史沿革,科技期刊出版发行部门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工作的人员大都是原来的学术编辑,由于条例规则约束较宽,思想相对保守,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增强内容出版、对学术论文进行科普化改编、发展双语出版等方面的水平依然较低,科技期刊本身的价值没有被完整地呈现,传播效率难以得到提高。第二,推送服务没有建立相应的分类。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已经逐渐得到部分科技期刊出版发行部门的认可,出版发行人员已经在这些平台进行信息传播,但更多地是把纸媒的内容直接移植过来,由于体量较大且阅读乏味,无法满足多数用户的阅读习惯。科技期刊本身的专业性较强,受众面较为狭窄,面对缺乏差异性的标题和较大篇幅的文字内容,一般用户不愿意阅读甚至不愿意点击。相比于单一的文字传播,视频、图片和录音结合的综合媒介传播非常受认可,但存在制作成本较高,将文字内容转化为用户喜闻乐见的综合媒介的难度较大。第三,科技期刊在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推介时缺少服务运营观念。由于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在运用新媒体传播方面缺少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撑,导致各项新内容、新技术、新服务的更新升级缓慢,运营人员的传播积极性不高,对内容分类时没有进行详细统筹和规划,传播的方式也没有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进行设计。当推送的内容和方式无法契合用户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时,用户的忠诚度将会下降。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加强科技期刊传播力的方式
(一)改善内部运营机制,做好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使用。“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版融合发展人才培养规划,加大新型出版内容生产人才、技术研发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引进力度,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建立出版融合发展资源库”。提升科技期刊能力的根本在于编辑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出版机构应结合自己的办刊模式培育优秀的媒体融合传播人才,根据自身的性质和出版现状对内部的出版机制和出版模式进行改进,设立在线运营平台,造船出海,实现科技期刊出版机构与用户的交互融合。出版机构根据科技期刊的定位,通过与高校、研究所、学会、企业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开放式培养,通过国际合作方式选派更多的优秀编辑骨干到国外先进出版机构进行业务培训或进修学习,将专业化的运营方式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引进传播,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利用现有技术编辑队伍进行选拔,培养一批从事媒体融合传播的复合型人才,熟悉政策动态、技术模块、内容生产和推销经营,能够有针对性地完成各项工作。同时,制订绩效考核机制,在薪酬待遇、评优选先、职称评聘以及职务晋升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激发人才队伍的工作热情,提高编辑出版队伍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化、专业化水平。
(二)运用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提升信息的分发效率。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5G时代,科技期刊编校平台越来越智慧化,出版机构能够利用平台获得访问者的信息搜集、阅读习惯以及行为动作的轨迹数据。这些数据信息经过分类统计,能够为科技期刊出版发行机构提供丰富的信息,如:用户在什么时间在线时间最长、用户喜欢什么样的信息、用户的地理分布等,科技期刊运营团队可以从中挖掘,进行数据资产管理、数据质量分析、数据优化集成,针对用户自身特点、科研发展热点等进行适时发布、精准推送,为用户写作提供数据准备和数据验证。同时,根据用户的习惯模拟目标用户群体的基本形态,对用户的委托需求加载相关算法,利用算法模拟用户的习惯,并对算法进行反复迭代,帮助科技期刊运营团队精准定位用户需求,实现期刊数据的精准传播,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体验服务,通过提升用户群忠诚度来逐渐激发作者的写作欲望。通过双向交流与反馈,不断修正推送模式,特别是通过视频和语音对关键词汇、公式、图和表进行推送,提高传播的及时性、精准性和适宜性,通过推送拓宽用户的知识范围,使用户给予更高的关注度,增强用户的黏合性。将上述方法积累的经验运用在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等不同媒介上,特别是将人力资源转化为盈利点,与技术资源密切结合,重点塑造统计分析与预测识别能力,实现通过强化计算力来提升影响力。
(三)以知识服务为途径,使信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高效传播。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科技期刊出版机构需要对思维模式进行扩展和改变,对各类信息进行高效分类规划,采用自主服务、推送服务和响应式服务等模式分类满足用户的需求。在阅读科技期刊论文的过程中,用户在花费时间和选择途径上都需要进行成本核算。对于科技期刊运营团队而言,定期将自己的信息分类整理,针对他们的需求准确提供知识检索、分享和分析,使用户在进行筛选时更加便捷,这对用户而言是可以降低成本并具有现实价值的。这种分类整理的思想是站在用户的角度提供服务,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用户自然愿意付酬。以此为基础进行知识推送,在用户感兴趣并愿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利用微信“小程序”、抖音视频、QQ群等丰富内容推送手段,在受众广泛的情况下进行现场互动,组织专题讲座,将相关内容进行录制剪辑,利用以上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对内容进行增强传播,实现多元化的呈现形式,确保学术成果充分共享,可有效避免学术不端行为,进而升级为盈利渠道,将期刊内容和专业人员的融合分析纳入知识资产的管理,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计,实现内容和学术的综合经营。在通过新媒体传播实现开放获取的过程中,出版机构通过广泛开展与互联网企业合作,选择为用户的日常生活决策提供知识服务,为用户提供产学研中介,为用户提供讲座服务,这对科技期刊而言是拓展受众群体、提升影响力的有效方式,对社会而言是增加大众了解科学知识、将科技成果服务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当前,由于直播、短视频等内容业态快速发展,受众广泛,很有可能成为新的社交媒体发展方向,科技期刊可以利用上述社交媒体代表——抖音平台,通过开通并认证账号,根据自身学术优势和服务定位,持续产出特色内容来吸引用户,提升自身的综合影响力。
四、结语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科技期刊传播的发展具有广阔前景。科技期刊应立足利用新媒体拓展知识、思想和资源的传播渠道,化解困境,把握机遇,通过改善内部运营机制来实现新媒体人才队伍的培养,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组合优化信息的分发效率,以知识服务为途径做好高质量信息的广泛传播。只有坚持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方能助力科技创新,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5-04-10)[2022-08-07].
[2]谭广鑫,杨管.体育科技期刊与微信公众号融合发展的实践与反思——以体育学评论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11):17-23.
[3]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4-08-21)[2022-08-07].
[4]刘照胜,李琪.新媒体时代综合性学术期刊面临的问题及差异化竞争策略——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6):565-570.
[5]王静,汪挺,朱雯洁,等.新媒体环境下扩大医学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传播的策略分析[J].新媒体研究,2021,7(9):76-78.
[6]蒲思瑜,王雯琪.融媒体时代期刊"两微一端"平台建设探析——以计算机类科技期刊为例[J].缔客世界,2020,6(8):30-76.
作者:孙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