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民族文化村民俗音乐生活空间研究

民族文化村民俗音乐生活空间研究

时间:2023-03-21 10:40: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民族文化村民俗音乐生活空间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民族文化村民俗音乐生活空间研究

皇都文化村侗民俗音乐文化场域

民俗文化放置于民族生境中是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共同维系的音乐生活,可以广泛应用于社会并能在城市或乡村的文化场域中得以体现。侗族村寨作为承载侗族起源、迁徙和繁衍生息等历史的鲜活见证,是侗族历史和文化的集中展现。因其在时代发展进程中与民族旅游文化开发和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形成了联动,又赋予新的文化意义。特别是湘黔桂侗寨自2019年5月申遗成功以来,对于湘黔桂毗邻地一带的民族艺术的进一步挖掘与传承及其生态平衡起到关键作用。侗族文化村,按照通道县当地官方的说法,是指行政区域内的侗族历史文化厚重、侗族传统建筑风貌和格局保持较为完整、生态环境良好、具有一定文化保护与传承价值的聚居村落[1]。由此可见,皇都侗文化村属于文化场域的范畴。在这个文化场域中,通道侗文化村可以依据不同领域里的关系结构进行连接,并在各种文化力量的交汇中及音乐生态的空间格局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一)通道县皇都侗文化村内部结构描述

皇都侗文化村由“一楼一桥四寨”构成。该村于1995年建成,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文化旅游古村镇,现为国家4A级景区。由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崛起,受到了国家“生态旅游”战略的影响,侗族各界部门正努力挖掘开发侗族地区资源,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富裕起来的山外人一拨拨来到秀美神奇的侗乡,逛鼓楼花桥、听哆耶芦笙、尝苦酒酸鱼,民族风情旅游逐渐红火起来。传统侗寨建筑类型依地势分为山地型、山麓型和平坝性,而皇都侗文化村属于山麓型,也称“依山傍水”型,分别由头寨、尾寨、盘寨、新寨组成。皇都侗文化村最显眼的建筑是普修桥,建于清嘉庆年间。桥的长廊中间为过道,两旁铺设长凳,供行人休息。长廊两臂上端的木板雕刻各种历史人物,彩绘神话故事。皇都侗文化村的头寨鼓楼,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至今保存完好。鼓楼重檐虽多,但一般实用只有两层,上层都有“齐心鼓”,如遇急事,即擂鼓集众。在皇都侗文化村四大寨中,只有头寨鼓楼搁置了一面鼓,按照当地的说法是,皇都四个村寨为了和睦互助,就统一政事,推头寨为盟主,所以“齐心鼓”就放在头寨鼓楼。下层设有火塘,火塘有着希望之火长久不息之意。侗家劳动之余,喜欢聚集鼓楼,冬天可在此取暖,夏天可在此乘凉。逢年过节,鼓楼又成了人们吹芦笙踩堂歌,载歌载舞,以歌传情、以歌会友的舞台[2]。

(二)皇都侗文化村音乐文化特征

21世纪后,皇都侗文化村在侗族音乐表现模式上逐渐彰显出公开性、合作性、包容性的音乐文化特征。侗族音乐在文化传播方面一般都是公开性的,音乐表演及音乐民俗活动不仅面向本土人民,还面向外来人群,其中游客就是很好的证明,这也就意味着公共音乐生活属性,特别体现在侗族传统民俗节日上。合作性就是通道县与周边侗族县域城市的音乐文化交融,主要通过音乐表演合作的方式进行,通道县一般是与周边贵州黎平县、玉屏县,广西三江县、融水县,湖南靖州县的公共音乐生活融合在一起。黎平县、三江县、靖州县是通道县的毗邻地。这三个地方离通道县很近,交通也非常便利。在新时期下这些地方形成了黔湘桂侗族边区浓郁的侗族文化圈,现今仍保留与延续着传统侗族音乐民俗,维系着湘黔桂三省民族音乐文化认同。包容性是指皇都侗文化村虽然是侗族音乐文化的产物,但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可以与其他民族的音乐共同维系,通道侗族自治县的民族构成主体是侗族,此外还有汉族以及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村在接待国内外学者及考察团队方面一般都会予以配合调查,在当地语言文化方面,侗语是本土第一语言,同时,还要求村内的侗人学说汉语,以便接待游客之用。有的青壮年人士已具备汉语言表达能力,有的老年人乡音过重,难以改掉口音,无论如何他们都值得社会尊重,他们是通道县民俗音乐文化传承或传播的力量之源。

民俗音乐生活观照下的皇都侗文化村音乐活动

(一)皇都侗族艺术团及民间艺人公共音乐纪实

皇都侗文化艺术团于1996年成立,成立后由村内著名艺人吴尚德担任艺术团的总编导,他创作了一台集侗戏、侗族歌舞于一体的精彩的节目。其音乐表演发展历程是从1997年开始的,他们先后接待过所有来到这个县的国家、省、市领导及海外华侨同胞。通过他们的辛勤展演拉动了民族风情旅游,黄土乡的经济建设也被激活了,文化村的侗民们开始富裕起来。同时,游客把皇都侗文化艺术团的名气带出了山外,艺术团跟随时代的脚步,也开始走向山外的世界。1997年初,这个具有侗家农民色彩的艺术团首次在中央电视台摄制的《走进侗乡》专题中亮相。1997年7月,湖南怀化电视台摄制介绍通道县的《山山水水侗乡情》专题片,其中歌舞全由这个艺术团表演,并在全国城市电视台风情片展播,播出之后荣获殊荣。同年,由湖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摄制的介绍皇都艺术团歌师吴尚德的《侗乡音乐人》,相继在国内的一些省市电视台和美国、新西兰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电视台播放,影响甚为深远。1999年6月,由上海电视台摄制并在北京国际建筑师大会上播映的专题系列片《中国古村落》侗族专集,更是重点集中地介绍了黄土乡侗文化村和皇都艺术团[3]。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永春就是文化村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据怀化新闻网站报道,吴永春20岁开始随父亲走村串寨到全县各乡镇以及广西龙胜县、三江县、贵州黎平县等邻近的侗族地区演唱琵琶歌,25岁后他开始单独外出演唱,创作了大量的侗族琵琶歌曲,并从未间断过。2007年由县委宣传部主办“吴永春个人巡回演唱会”活动,共演唱40余场,吴永春创作侗琵琶歌400余首。他在贵州黎平、榕江,广西三江、龙胜等三省边界侗族地区演唱侗族琵琶歌达500多场次,并多次在比赛中获奖。培养了县内外琵琶歌手200多人。同时,他还新建了青壮年芦笙队及少年芦笙队,为民族音乐表演增添了新的元素,在民俗音乐生活视角下,皇都侗文化村主要表现于区域音乐文化传播方面,在公共音乐生活中开始建构与民俗文化旅游之间的内在联系[4]。

(二)皇都侗文化村成人婚礼中的民俗音乐记忆

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制度。婚姻作为民俗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婚姻的形态和婚姻仪礼两个方面[5]。在南侗乡村婚礼中一般都要进行“行歌坐月”这种民俗音乐体裁。这是典型的侗族人生礼仪,盛行于湘黔桂南部侗族地区。这种民俗音乐形式与内容往往是针对青年男女的谈婚论嫁。在湖南通道侗族地区进行的相关民俗音乐活动通常是在正月间,具体是春节过后。红网在2022年2月3日对通道县皇都侗文化村侗族婚嫁坐堂歌进行了专题报道。通道皇都侗文化村的青年男女会在春节过后约定相亲。选定好日子后,村寨中的成年男子会结伴成群地手持侗琵琶一起结伴入户,女士就在厅堂等候。他们进入厅堂时会有媒人托盘给相亲的女士送糖果、瓜子等零食,以表亲昵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风俗习惯。之后,侗家小伙子和姑娘们一起围坐在火坑旁,围坐的时候,托媒的女士会亲自劳动做油茶,油茶的操作过程比较简单,先准备好一个铝锅子放在火坑上,然后倒生米下锅,放点特制的茶叶在锅里反复爆炒,炒好后在锅里加入开水就变成了油茶。油茶做好盛入饭碗后,女士们会双手呈递给男士,表现出妇女应有的勤劳。油茶是侗家接待客人的必备食品,成了当地的一种饮食风俗习惯,有着美好祥和的生活寓意。吃完油茶后便可吃饭了。饭后男士将手持侗琵琶为女士们献唱。这种表现形式与土家族婚俗不同,比如土家族的婚俗,女士在这个过程中会表现出“哭嫁”,可以感受到女士对娘家的情感维系。侗族女士相对显得比较开放,不会受到其中的约束,婚俗礼仪相对简单。侗族女士在这方面会显得比较大方。在皇都侗文化村这个民俗文化场域下她们会坐在男士的身旁,男士们的主要任务是唱侗歌,侗歌的歌唱语言是侗语,这个当地人必须要掌握,更重要的是具备侗歌歌唱能力,侗歌唱得好的男士,往往容易获得异性的青睐。这种婚恋方式实际上是当代比较提倡的自由恋爱观。从中说明侗族青年男女间的爱情是简单而浪漫的风格。通道县皇都侗文化村也是典型的以旅游而兴起的文化村,因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此观光或考察。皇都侗文化村中的民俗(含节庆仪式)音乐主要是以“大戊梁歌会”“芦笙节”为代表的。其中的“大戊梁歌会”更是皇都文化村民俗文化的缩影,荟集着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地(通道县、三江县、黎平县)民俗音乐文化,特别让皇都侗文化村所在的黄土乡侗民从中受益。在民俗音乐生活中的内容表现为民间的红、白事,村社制度及歌颂党的政策等。

当下皇都侗文化村民族音乐认同

音乐认同,是指人类以音乐符号形式表达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将人的个体音乐思想和行为与其他个体或社会群体进行交流和融合,也是主体进行个人阐释与实现社会功能———个体对于宗族、族群、民族,甚至国家的归属、凝聚和认同的过程。[6]鉴于此,民族音乐认同是建构我国社会主义及多元音乐文化的重要因素。如今,皇都侗文化村促进了通道全社会的文化联动,对推进侗族民俗音乐认同起到了重要的维系作用。

(一)皇都文化村侗民俗音乐认同分析

通道侗族音乐在皇都侗文化村的文化生态中体现出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以及对构建侗民族音乐文化的高度认同。笔者对其进行主客观分析,客观方面是文化生态自身的沿袭和血脉传承。通道侗族自治县主要有侗族、汉族、苗族、瑶族为主的14个兄弟民族,其中侗族人口占77.9%,是湖南省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县[7]。通道本身是南侗文化生态保留最完整的区域之一,而皇都侗族文化村所属黄土乡历来是通道县侗族人口富积的核心区,民族传统习俗沿袭仍然稳定和占据主流,侗族音乐依然是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文化传承依然是自发和根于血脉的延续,外来文化的冲击对青少年新生代影响较大,但某些方面也被主动用来丰富侗族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形式,扩大了侗族音乐外向的影响,反向助推了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2020年10月9日,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8]。主观方面,是侗族自上而下的文化认同行为,一是政府对文化村的保护和建设。这不仅体现在对皇都侗民俗传统文化方面,还牵涉到与旅游有关的民宿。政府部门人士毛运鸿以点带面提出“要依托通道侗民族文化特色优势,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施工,加快推出一批精品民宿,为乡村旅游产业注入新活力、释放新动力”。二是社会组织包括经济(旅游行业)、文化教育、社会团体有针对性的音乐开发、教育及推广等。这就关乎到教育界与文艺界的合力,对本土音乐的全新打造是否具有可行性。三是村内侗族族民的音乐新风尚(如艺人或非遗传承人进行侗歌创作,也可以在文化村中面向通道县无业人士或音乐爱好者进行侗族音乐教育相关的培训)。

(二)皇都侗文化村民俗音乐变迁中的文化导向

皇都侗文化村自成立以来,其音乐受到一定的文化变迁的影响,这契合新时代文化发展需要。大体分三个不同时期,每个时期都表现出其自身民俗音乐的文化导向。初期发展阶段(1995—2001),这一时期,侗族各界部门正努力挖掘开发侗族地区资源,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建设一个独具特色的“中国侗文化旅游区”,其文化导向是对侗族文化场域进行合理的开发。湖南通道县在这个时代语境下正大力构建或复苏侗文化村的民族文化事业,其中以皇都文化村为代表,在非遗音乐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文化复兴热”以来的高度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这一时期,党的十八大将文化复兴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包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当下,皇都侗文化村逐渐演变为侗民俗文化认同示范基地。通道县皇都侗文化村民俗音乐认同与文化导向是趋合的,其一,从保护到复兴,文化村初期的建立是保护遗产同时开发旅游振兴经济,到现在成为文化产业,同时也成为侗族音乐文化的名片,从人为到复归传统;其二,从舞台表演到演变为文化圈,音乐文化从面—点—面,进行了循环,经过了统合民族音乐集中展现,从而又复返民族群体,民族音乐事实上得到了一次演变和提升;其三,从内部认同到外部认可,民族音乐的影响提高,从中升华了民族音乐新时期的音乐认同。

参考文献

[1]通道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EB].2016.

[2]央广网.皇都侗文化村:留住原汁原味侗族风情[EB/OL].2017.

[3]杨汉荣.阔步走向大舞台:记皇都侗文化艺术团[J].民族论坛,1999(05).

[4]何彬.侗族琵琶歌王吴永春[EB/OL].怀化新闻网,2015.05.

[5]中国民俗学网.人生礼仪·婚姻习俗[EB/OL].2008.05.

[6]黄灵智,周显宝.“音乐认同”:一种哲学人类学解读[J].学术界,2016(4).

[7]自媒体新达人.风情浓郁民风淳朴的通道侗族自治县[EB/OL].2022.08.

[8]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喜讯:怀化市通县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EB/OL].2020.12.

作者:吴浩玮 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