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09:55: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怎样拧紧汽车数据安全阀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智能网联汽车的“快车道”
近年来,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迅速。2021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以48.41万辆的年度交付量,率先冲击50万辆的年度交付大门。同时,国内如蔚来、小鹏、比亚迪、广汽等汽车企业也均在大力发展汽车智能网联,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规模迅速扩大。据2021智能网联汽车专题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智能网联车市场规模及渗透率将持续提升,2023年规模有望达到2381亿元。值得提出的是,智能网联汽车带来的不仅是整车销售量的变化,作为多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其将推动汽车产品形态、交通出行模式、人民消费结构和社会运行方式的深刻变革。究其原因,智能网联汽车将不再只是交通运载工具,同时还是大型智能终端、计算中心,这意味着包括相关通信芯片、模组、车载终端、路侧设备、云控平台等系列产业链的深度重组。通过对智能网联车市场细分,智研咨询推测2020—2030年智能网联车10年产业总规模有望达到近2万亿元。其中“聪明的车”市场规模约为8350亿元,“智慧的路”市场规模约为2950亿元,“车路协同”市场规模约为7630亿元。趋势意味着商机。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三季度,汽车行业累计披露了33起融资事件。从融资方向看,自动驾驶依然是热点,此外,伴随着智能化变革的深入推进,车载芯片和智能底盘领域也受到资本关注。仅车载智能芯片方面,某科技公司获得近十亿元A轮融资,这也是当年国内汽车芯片设计领域披露的最大单笔融资。同时另有数据表明,仅2022年8月底至9月中下旬,国内智能驾驶领域就吸金数百亿元(含整车)。这些数据都意味着智能网联汽车正逐步驶入发展快车道。为抢得先机,全国各地的地方性政策不断出台。比如江苏省2022年6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成国内领先的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与创新链,落地一批‘车路协同’应用服务和自动驾驶典型场景,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行业引领力的龙头骨干企业……”深圳不仅出台《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还在2022年8月1日发布实施《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成为全国首个为智能网联汽车立法的城市。不仅如此,之后又发布了《深圳市关于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拟从四个方面十六条措施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同时按条件给予不超过2亿元和不超过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和奖励。2022年7月12日,上海市政府印发了《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将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在内的智能新终端列为重点任务之一。7月28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并指出作为我国汽车产业重镇,上海要举全市之力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之后,《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通过,这对发挥浦东新区先行先试作用、增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数据安全的“防火墙”
曾有某艺人工作室发声明称在该艺人车辆中发现跟踪定位器,这不仅严重侵犯了艺人的隐私权,同时也严重影响艺人与摄制组的工作安排。声明还附带了某科技产品的图片,上面写有“GPS+录音”的功能,这意味着车辆行驶轨迹和车内对话信息都可能被泄露。一个小小的设备尚且可能导致诸多信息被泄露,更何况智能网联汽车上有数百个传感器,涉及车辆行驶安全、用户个人隐私,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2年11月24日,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车联网安全联合实验室牵头编撰的《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发展报告(2022)》,以线上发布会的方式正式发布,该蓝皮书展现了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安全薄弱点和威胁来源,介绍了多种安全架构设计方案和相关技术,探讨了我国多头标准的快速进展和未来标准体系统一的难题。首当其冲的风险就是基于网络数据安全问题引发物理安全问题,成为车辆驾驶的隐患。车载信息交互系统、蓝牙通信、车载诊断接口、远程升级等多种交互接口在提升车辆性能的同时,也让车载数据无限扩容,复杂的网络也让不法分子更容易发起攻击,直至危及车辆行驶安全。据Upstream公司的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主机厂、车联网信息服务商等相关企业和机构被恶意攻击达280余万次,相应隐患不容忽视。随之而来的还有对车主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驾驶需要人机交互与协同,通过车内摄像头、麦克风、触摸屏等采集车主的声音、指纹、面貌、通讯录等大量的个人数据。与此同时,还要通过车载摄像头、雷达、定位设备等感知行驶环境,获取道路数据、环境数据等,这些信息一旦泄露,极容易侵犯个人隐私。事实上,贩卖相关数据可能构成犯罪。2022年7月,《检察日报》报道了一则案例,一男子将数十条车辆行踪轨迹信息出售,最终被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追究刑事责任,这无疑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从数据安全层面来说,更为严重的还可能损害国家安全及公共利益。比如车辆在进入一些涉密单位时,其可能会记录一些涉密信息。在缺乏明确有效的安全监管机制和技术能力的背景下,若大量敏感数据外泄,则很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故此,给网络数据安全加上“防火墙”势在必行。
新技术发展的“护航灯”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前期,360°全景影像、远程监控乃至远程智能泊车是不少新车的主要卖点,不少厂家还为这些功能取了不少科幻的名称,诸如“哨兵模式”“千里眼”“守WEY模式”等。但之后这些功能纷纷下架调整,2022年6月,某汽车发布了《360°全景功能关闭通知》的公告,自7月11日起,将关闭360°全景功能。××汽车也发布公告称,从6月30日起对该汽车App、智慧云控App、引力域App进行功能调整,调整后App将无法使用的功能包括:远程监控(即手机远程直播功能)、360°全景(即手机车外远程拍照功能)、远程智能泊车。有车企在更早之前就进行了调整。其原因就在于《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出台,要求“默认不收集原则,除非驾驶人自主设定,每次驾驶时默认设定为不收集状态”“因保证行车安全需要,无法征得个人同意采集到车外个人信息的,应当进行匿名化处理”。这虽然限制了汽车的部分功能,但对于公众及社会的隐私保护却具有进步意义。试想,如果一辆汽车变成了可遥控的多方位摄像头,可随时获取、上传周边人群、场景的信息视频资料,那对公众隐私权、对特定地区的潜在威胁可想而知。《规定》的出台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明确了汽车数据、汽车数据处理者、重要数据等概念和范围,还明确了车内处理、默认不收集、精度范围适用、脱敏处理等汽车数据处理原则,以及相应的告知义务和履行方式。同时,对处理敏感个人信息的强制性标准、开展风险评估、重要数据境内存储及出境报告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进行了规范,提供了指引。作为配套,除《规定》之外,工信部也出台了《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工作的通知》《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系列文件,对加强整车网络安全架构设计,推动构建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提升标准加大对细分领域的覆盖面,推动车联网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这也正如高速道路建设一般,不仅需要有快车道,同样也需要建立配套的中央分隔带、匝道等基础设施,建立起数据采集、处理的“交通”规则,才能保证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能够更加平稳、健康地前行。
作者: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