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赋能产教融合及艺术类教学创新路径

赋能产教融合及艺术类教学创新路径

时间:2023-03-23 10:16: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赋能产教融合及艺术类教学创新路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赋能产教融合及艺术类教学创新路径

2021年11月,第八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提出了“数智化推动教育质量变革”的主题,肯定了数智化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关键。因此,在融合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智能化技术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数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体系中的应用成为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思路和新手段。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艺术类教学如何联合企业,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创新实践发展,将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融入新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重构艺术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艺术类教学产教融合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关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研究是高校人才培养建设的重点。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发布[2]。近些年,各高校纷纷利用信息化手段,在促进校企资源整合方面做了大量积极的尝试和探索。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形式和培养模式也紧密联合企业,以实题真做、聘请企业导师共同培养等方式积极促进校企合作,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产教融合中人才培养模式未做到精准匹配

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用人标准高度融合、精准匹配是产教融合的初衷。目前,部分高校在制订培养方案时主要依据主观的市场需求定位,缺乏一定的弹性调研确定企业用人的具体需求。高校学生要通过四年的理论学习才能进入企业实践,而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四年前的培养计划未必符合毕业季的用人标准,可能会造成高校人才培养落后于市场需求。特别是艺术类专业,社会发展速度和多种新兴职业的兴起催生了很多新的艺术门类,加之创意设计的理念和设计应用软件更新换代较快,人们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而一些高校部分专业的授课内容较为死板,难以符合时代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调。

2.产教融合中信息化技术应用浮于表面

目前,一些教师在在线教学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主要将原来的教学资源和内容导入网络平台,把线下实体课堂转入网络空间教学。学生从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变为从网络端被动接受知识[3]。信息技术只是作为存储数字教学资源的工具,其融入教育创新、个性学习的程度远远不够。部分艺术类教师缺乏较高的信息素养,需要增强结合信息化教学引导授课过程的设计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数字化教学平台质量参差不齐,数智化的教育资源开发不够多样,微课视频资源、优质产业特色资源、虚拟仿生动态资源、个性化学习等教学端资源相对不足[4]。部分高校和教师未精准监测学生的在线交互行为并提供有效支持,教学反馈中也缺乏对学生个性化的引导,难以使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的需求。

3.产教融合中教学评价缺乏量化标准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会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与人才输出。目前,部分高校的教学评价多参考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以教师的主观定性为主。在利用数字化信息系统评定成绩时,信息化手段除了使核算过程更加自动便捷,提高了工作效率,考核评价标准等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个别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式、支撑工具及其作用的量化评价[5]。在部分高校的艺术类教学中,部分教师以自身的主观评价为认定标准,缺乏过程化考核和评价依据。艺术设计是一个没有具体创作过程衡量标准的学科,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通过量化评价体系得到充分体现。

4.产教融合中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根本,虽然产教融合能够为企业提供高校科研中的一些孵化项目和人力资源,但其周期长、见效慢,加之新技术的不断更迭、共同培养的磨合成本等问题,以致部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态度并不积极。此外,即使参与产教融合,个别企业能真正做到联合培养,但深入课程建设的力度和深度也相对不足。课程讲授仍以校内教师为主,部分企业未实际参与课程内容改革、课程标准体系建设,校企合作中“双师双能”培养的有效共建性相对较弱。部分企业导师出于主体工作与产教课程时间匹配度的矛盾等原因,参与实际教学的比例低,难以达到“双主体”产教协同育人理念的标准。此外,企业项目引入课程设置的匹配度不够,部分高校专业知识教学和企业实践技能教学之间缺乏高效互动与有机协同,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有一定差距。

二、艺术类教学产教融合数智化技术的教学实践

通过前面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产教协同的教学模式在与信息化技术融合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信息技术融入产教协同的教学模式已是大势所趋。以智慧化、数字化信息技术开展的教学被统称为数智化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利用5G通信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数智化技术赋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支撑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实时同步在线课堂教学的新动能和有效方法。特别是近年来,全国高校都积极开展了线上线下、校企内外混合教学的新尝试。文章以艺术类教学的住宅室内设计课程为例,阐述应用数智化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新的过程和方法,以期为后续构建数智化赋能产教融教学改革创新策略提供依据。住宅室内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6],以往的教学方式是通过理论讲述、典型案例讲解、优化方案练习、设计项目实操等步骤,让学生掌握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手法,通过最后的设计方案综合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笔者针对数智化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步骤、分层次、分过程、全方位地调整教学模式。第一,针对课程内容知识范围较广、学生基础薄弱、课时数少、课堂上灌输讲授内容等问题,构建课程的预学系统,增加课前预学环节,运用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模式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学校自主研发的一网畅学WeLnki教学平台搭建课程网站,整合详细完整的课程资料数据库、课程资源、案例教学视频、教学微课等预学资源,并通过大数据的实时追踪分析,了解学生的预学情况,提前掌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薄弱环节。第二,针对学生的预学情况,建立启发式的以问题为导向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当前,部分学生往往对教师单方面的输出式教学不感兴趣,更倾向于研究社会热点或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CiteSacep科学图谱法、MindMster头脑风暴a等分析工具分析课程理论热点。从大量的知网数据库和网络资源中,以可视化图形数据启迪学生了解并掌握该领域社会发展热点和知识,可以使课程内容更有针对性和社会前瞻性。如,学生对双钥匙住宅、距离式社交、双回游家务动线等设计的思考,充分展现了其利用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大胆尝试各种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第三,针对课程理论内容与实践应用脱轨的问题,除了保持校企合作、产教协同育人的“校企共建”“双师育人”等模式,还利用互联网构建了即时更新的行业、企业大数据资源库,实时动态对接合作企业的最新项目需求,并通过线上视频会议等信息化手段,与企业导师建立合作工作站。学生可以随时参与企业项目讨论,现场勘测并得到专业导师的指导反馈。如,笔者所在学校在开展住宅室内设计课程时,与上海联创设计集团以联合培养的形式开展了一期针对廉租房的项目课程,学生共同参与了有关部门主导的市北高新区租赁住房改造项目。通过线上数据资料收集,云端会议讨论,Procreate、MindMster头脑风暴a分析,CiteSacep提取关键热点并确立项目主题,SketchUp、Luminous等三维智能软件构建VR(虚拟现实)场景,模拟导出游走动画等一系列数智化的应用与实践,与企业共同完成项目,实现落地转换,为融合智能技术的产教实践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经验。第四,针对课程评价,采用“全程式-过程化”的精准个性评价体系。以往艺术类课程的成绩评价往往受到较多主观因素的影响,基于“全程式-过程化”的课程考评机制是笔者所在学校探索的全新考评模式。“全程式”指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过程化”指全程跟踪和反馈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节点。通过大数据网络信息平台,教师可以清晰观察到学生的预学时长、课堂出勤和线上讨论发帖互动次数、学习态度以及阶段性作业等的完成情况,并能为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特征提供依据。在住宅室内设计的作业设置中,教师至少分六次以上专项设置每项作业的内容,如理论引证收集、设计概念脚本、图纸绘制等不同的侧重点,每个作业专项都能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使爱思考的学生、爱整理数据的学生、有思维创意的学生和热爱后期制作表现的学生都能各尽所长。全程式的考评标准实现了考评成绩的分过程化打分,最终为学生给出综合成绩,为更精准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提供了丰富的度量依据。

三、艺术类教学产教融合数智化教学改革的策略

通过产教融合数智化的课程实践可以看出,依托互联网和数字资源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搭建具有智能时代特征的产教协同育人多维耦合平台,完善产教融合数智化教学的策略体系。

1.依据大数据智能化行业发展要求,构建实时动态的产教融合信息平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以行业需求为主导,要实现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和企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匹配与协同规划,高校和行业之间要联合构建一个综合、完整的产业信息共享平台与产业资源的实时动态数据库。根据大数据分析的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行业需求。学校和行业、企业双方建立协同合作、联动培养的运作机制,共同构建健全的协同育人标准体系[7]。

2.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智能教学技术,构建教师智慧教和学生个性学的数智化特征教学体系数智化新型教学模式要突出智能工具应用下的深度学习。对于复杂的理论课程,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增强现实)等智能技术工具、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将知识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对需要丰富资料的探究知识,可以借助数字搜索分析软件,互联网媒体、人工智能等技术,分类建立课程资料库,汇聚相关资料并开发智能检索引擎,方便教师和学生检索,精准获取资料,同时对课程模块建立前瞻设计导向和实际项目导向的多元课程体系。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构建能够有效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元个性化课程,以此适应学生的个体成长需求,实现对学生的分类培养。针对授课方式发挥高校科研与技术实践融合的优势,组织新型教学。如,高校教师以微课程的形式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企业名师以云课空间的方式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实践,积极带领学生参与“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合作,增强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发挥艺术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支撑性作用,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多学科的相互衔接与合作,有利于提升其全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利用大数据智能采集系统,构建综合多元的校企联动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过程性教学评价灵活应用信息化技术,有助于高校教师摆脱单一的主观评价、以最终的考核成绩为结果的教学评估模式。笔者所在学校的“全程式-过程化”考评机制就是很好地应用数智化评价体系的尝试。教师利用大数据实时追踪和智能采集学生学习的综合数据,评判学生的兴趣特征和综合素质。高校结合行业的用人标准和专业特点,灵活构建创新能力、逻辑思维、信息素养技法、实践操作等综合、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互联网为依托,引入企业参与教学实践,制定评价标准,实现校企双向互动。同时,通过对系统与模型的应用,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强调企业参与的“全程式-过程化”教学评价体系,推进产教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4.基于数字技术进行产教资源整合,构建“双场融合”的校企合作云产业园,加速成果转换,实现校企双赢高校应联合产业、行业、企业等大力开发丰富的社会资源,构建开放共享、跨界共建的产教融合信息实践平台。信息的实时透明化可以帮助高校更精确地掌握产业的发展情况,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校企合作效率低下问题,实现产业与专业紧密对接和人才的高效转化。高校可以与企业联合打造数智化远程实境育人的实践云平台,利用AR、VR三维动态模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让学生体验企业操作的真实环境与操作过程,解决实践环节中校企在时间与场地上的矛盾。虚拟仿真的动态资源与智能交互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转化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通过数智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将校外的线上教学和线下实训资源有效结合,可以促进学场和职场的“双场融合”。高校也可以通过云产业园共建校企技术创新中心,成立合作孵化项目资源库,以促进孵化项目的成果转换,实现校企双赢。

结语

大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未来,通过将新兴智能技术应用于课程建设,服务于产教的深度协同发展,并以此驱动教育信息化改革是大势所趋。现代艺术一直是时尚的风向标,是前沿科技与艺术结合的载体,因此,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理念也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与数智化的潮流科技与时俱进。

作者:何明 肖娟 倪嘉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