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对策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对策

时间:2023-04-04 18:27: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对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对策

本县近几年来加大了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力度,通过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全县范围内各类林木病虫害发生情况,有效提高了预测预报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项防治工作。但目前来看,仍有较多不足的地方需要进一步作出改善,以此实现较好的调整。

1有害生物防治的现实意义

森林和草原对我国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而林业有害生物则严重威胁到这一根基。林业有害生物不仅会直接导致树木死亡或者减少产量,还会传播各种病害,引发其他灾害,给整个林区带来极大损失。因此,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首先,在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林业有害生物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例如,松材线虫病疫情曾使得东北地区大量松树枯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美国白蛾曾经在我国大部分省市都有过发现记录,给我国的农林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隐患。其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以及人为活动的干扰,林业有害生物呈现出多发趋势,防控难度逐年增大。例如,近年来青海云杉八齿小蠹入侵西藏阿里地区班公错湿地,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较大危害。最后,从长远角度考虑,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还可以促进林业健康稳定发展,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呈现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病虫害种类多、分布广、繁殖能力强、抗药性增强,加之长期使用化学农药,致使许多林业有害生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自我繁衍体系,增加了防治难度。因此,只有切实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才能够保证林业产业的良性循环和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1]。

2有害生物防治过程中存在问题

2.1防治技术没有得到有效推广

由于管理措施和资金技术支持不到位,部分乡镇及村组干部群众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重视不够,缺乏主动预防意识,未正确认识有害生物的危害性,未能将此项工作纳入日常重点工作范畴。同时,由于防治技术相对落后,无法满足现代林业发展需求,导致防治效果不佳,甚至出现反复发作现象。在林业生产过程中,相关部门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机制不完善,难以准确把握有害生物的发生动态,科学制定防治方案。另外,基层专业人才匮乏,现有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接受新生事物慢,难以适应科技含量高、操作要求严格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2.2防治监测技术不到位

我国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缺少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尚未形成完整的监测网络体系。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和农牧交错带,监测设施设备简陋,监测手段滞后,数据采集不及时不全,导致有害生物信息收集整理难度大,无法全面反映实际情况。例如,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缺乏完善且有效的长效机制,往往是“一阵风”式的治理,一旦有害生物再次暴发束手无措。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交流有限,信息共享率低,各自为政,重复检查,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另外,针对性的开展防治监测方面普遍还做得不够到位。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表面层面上,只注重治标不治本,忽视了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周围环境条件的关系,导致有害生物防治效果不尽如人意[2]。

2.3化学农药使用不合理

林业管护人员在充分发挥管护职责方面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做法,过分依赖化学农药进行灭杀,忽略了物理隔离和生物防治的重要性。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快速消灭有害生物,但却容易破坏生态平衡,引起连锁反应,进而加重环境污染。例如,过度喷洒化学药剂会导致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降低药效,同时也会污染周边环境和土壤质量,不利于后续植被恢复。此外,过量施用化肥、除草剂等农业投入品也可能导致有害生物迅速扩散蔓延,危及周围居民人身安全。如果防治效果降低,后续防治工作落实不到位,将会给林业生态系统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应该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采取综合措施加以应对。

2.4林业有害生物繁衍能力强、速度快,难以根除

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全球变暖加速了某些林业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进程,导致其数量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新近传入的外来物种,更是加剧了防治难度。同时,受利益驱动,一些不法人员非法经营加工木材或利用互联网等渠道倒卖疫木原材料,导致有害生物跨境传播风险加大。再加上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林业有害生物常常隐蔽性极强,初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待发现时多数已处于晚期阶段,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最终导致大面积爆发成灾。

3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形势

3.1有害生物发生的新特点

现阶段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特点为以下几点:一是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更加丰富多样,包括食叶类、蛀干类、钻蛀类、检疫性病虫等多种类型,其中不少属于国内首次发现并鉴定确认。例如,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均为首次发现。二是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面积扩大,涉及范围广泛,不仅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域,而是向全国各地乃至境外扩展。例如,云杉八齿小蠹侵入西藏阿里地区班公错湿地,是一起典型案例。三是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一般每年的5月~9月份为高峰期,此时正是森林旅游旺季,人流物流密集,易于传播扩散。四是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变异性,一种有害生物可以通过苗木调运、木材贸易、昆虫媒介等途径快速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引发新的灾害。例如,云杉八齿小蠹疫情是由外地传入的松墨天牛携带病原体所致。五是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具有明显的群发性和复合侵染性,一次大规模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往往伴随着其他次生灾害的发生,造成更大损失[3]。

3.2引发有害生物生成的因素并未消除

现阶段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近些年我国气候异常现象持续增加气候变化直接导致了林业有害生物的多发频发。例如,近年来极端高温天气增多,导致松毛虫、杨扇舟蛾等林业有害生物大量死亡;干旱少雨雪天气增多,导致红脂大小蠹、沙棘木蠹蛾等林业有害生物大幅增长。二是人工抵御有害生物能力不强,人工林占据大半,纯自然林占比较低,加之树种选择不当、混交林比例不高、病虫害防控配套技术欠缺等原因,使得有害生物入侵机会大大增加。三是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陡坡耕植等人为活动屡禁不止,导致原始天然林大幅度减少,生态功能下降,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作用减弱,进一步加剧了林业有害生物的生存空间和繁殖条件。四是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灾害、应急反应等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应急管理和处置的认识和水平亟须提高。例如,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及时掌握灾情、评估危害程度、启动响应预案、组织调度力量、调配资源物资、保障民生需求等都需要加强研究探索。五是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科研创新能力不强,先进适用的新型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缓慢,制约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发展。

4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对策

4.1采取先进技术有效监控

利用“3S”技术对林区全天监控,及时获取各类有害生物发生动态信息,掌握其分布范围、密度变化、迁移轨迹等情况,以便及时发布预报警报,指导森检机构适时组织开展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首先,通过遥感技术(RS)获得高分辨率影像图,结合地面调查验证,准确识别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热点区域,确定重点防范对象。然后,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制作专题地图,直观显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状况,分析其空间格局和发展态势,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建议。例如,可将卫星遥感图像与无人机航拍相结合,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监管,提高监测效率和精度。其次,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精准定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场,实时跟踪其移动路径、速度、方向等信息,绘制出其运动轨迹图谱,为后续追踪溯源提供依据。最后,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GIS)建立起覆盖整个林区的数字化档案库,记录有害生物发生时间、地点、寄主植物、受害程度、防治方法、成效评价等详细内容,以备查阅和统计分析[4]。

4.2积极利用生物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大力研究开发新型生物制剂,探索各种有益微生物菌株的培养、筛选和利用,以及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病虫新品种等。首先,利用以虫治虫技术,如利用赤眼蜂、寄生蝇、蜘蛛等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其次,利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这些微生物本身存在于土壤中或者附着在林木上,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不易使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最后,利用病毒、噬菌体等基因工程技术研制的杀虫剂、杀菌剂等,能够针对不同靶标害虫进行高效杀灭,具有广谱、速效、长效等优点。例如,利用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制成的Bt毒素,对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的夜蛾科等害虫具有特异毒力,防治效果高达90%以上。

4.3物理机械防治技术

物理机械也是绿色防治的方案之一。首先,利用阻隔网、围栏、粘胶布等工具对可能进入林地的人员、车辆、物资等进行隔离封锁,防止其传播扩散。例如,设置隔离带、防护罩等设施,阻止松褐天牛羽化成虫飞入健康树木取食产卵。其次,使用化学、热处理、辐射等手段对有害生物进行消杀处理,达到迅速控制的效果。其次,使用化学药剂喷洒设备对树木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消灭潜在隐患。例如,采用高压静电喷雾技术,将药剂雾化成微细颗粒喷施到树冠表面及叶片背面,可迅速渗入木质部杀死幼虫和成虫,持效期长,对人畜无害,对环境污染极小。最后,采用激光雷达扫描仪、高清摄像头等高科技设备,对林区内外的有害生物分布情况、飞行轨迹、生活习性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观测,为制定下一步防治策略提供数据支撑。

4.4合理利用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药物防治必须要贯彻科学理念,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规定用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伤害。同时,应该注意农药残留问题,加强对施用器械的维护保养,保证防治效果的稳定持久。首先,采用多种化学药剂交替轮换使用的方式,延缓抗药性的形成。例如,在防治美国白蛾时,可选择甲维盐、氯菊酯、溴氰菊酯等几种不同类型的杀虫剂混合使用,降低单一药剂的使用量,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其次,抓住最佳防治时期,选用高效低毒药剂,提高防治效果。例如,在防治松材线虫病时,可以在每年的4月底~6月初之间进行大面积的飞机防治作业,此时正是松褐天牛羽化出土的高峰期,便于集中连片喷药,彻底清除疫木。最后,推广运用现代化施药装备,如机动弥雾机、智能无人飞机等,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5]。

4.5应用营林技术

营林技术要贯穿于森林发展的全过程,包括造林规划设计、良种壮苗培育、森林抚育管理、森林灾害预防等方面。首先,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发挥当地优良乡土阔叶树种的优势,适当引进适宜本地生长的珍贵树种或经济树种,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混交林结构。例如,营造杨树-柳树混交林,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还可以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植被恢复。其次,强化幼林管护,及时补栽缺失树苗,确保林分密度合理,增强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例如,在营造刺槐纯林时,要注重保留一定数量的萌生树,待其长大后再逐步替换掉其他同龄林中的刺槐个体,以防止因单株死亡而影响整体林分的稳定性。最后,做好火灾、水灾、病虫鼠害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工作,减少损失,保护生态平衡。例如,在冬季来临前,提前烧除枯枝落叶层,增加土温;春季降雨季节,及时排除林内积水,避免浸泡苗木根系;夏季高温干旱时节,定期浇灌抗旱保墒剂,保障林木正常生长发育。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部门、科研工作者、广大群众共同努力,不断创新思路、完善制度、强化措施,才能切实保障森林资源安全,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不过目前来看,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综合防治水平,推动林业有害生物治理向更加精细化、专业化迈进。

参考文献

[1]曾凡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农业,2022(14):25-27

[2]程逸远.平原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2023(1):85-86.

[3]赵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浅析[J].山西林业,2022(6):42-43.

[4]李凤英.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问题与对策[J].新农业,2022(23):49-50.

[5]洪少民,宋敏.蚌埠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现状与对策[J].安徽林业科技,2022,48(5):49-50,53.

作者:马生智 单位: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仙米林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