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0 16:53: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高校康复医学人文的教育探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教育不仅需要传播知识与技能,还需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进一步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德术兼修、医文相融的卓越医学人才[1],这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医学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对生命和人的基本权利保持敬畏与尊重,旨在培养医务工作者在医患沟通中的语言、思维、情感、仪态、意志、文化技能等方面的人文素养[2]。其本质是以患者为中心,在躯体、心理与社会层面,进一步减轻患者痛苦,促进人类健康,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目标。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曾经说过:“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但近年来,除了“看病难、看病贵”,对医务工作者沟通技巧、服务态度、职业道德和责任心方面的投诉常有报道,患者态度恶劣或无理取闹事件也屡见不鲜,这足以说明当前医患之间不够信任,医德医风建设迫在眉睫,以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中国医师协会对114家医院的调查报告显示,9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医患沟通不当或不够而导致的,由此出现了部分医务工作者“只懂病,不懂人”的问题。有院士曾严厉指明:“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医疗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不提高人文素质,无法解决医患关系。”[3]概言之,重视医学人文教育,能有效促进医患关系良好发展。
一、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人文医学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且相关高校普遍提高了医学人文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而我国人文教育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建设人文素质课程,并开展与之相关的工作[4]。徐帅等[5]指出当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临床教学与医学人文教育存在不平衡,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学业负担较重,无法较好地接受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且缺乏必要的人文观念与沟通技巧;二是医学人文教育与社会发展不一致,与国外相比,我国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比例明显较低,存在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和课程创新性不足等问题。84所医学院校的调查结果也同样表明,人文社会类课程仅占总课时的1.71%,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也只占总课时的8.85%[6]。此外,不少学生表示并未真正了解医学人文课程,这说明医学人文教育的任务目标、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方法、医学人文评价体系、医学人文教师队伍和教育平台仍需不断优化。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与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要[7]。《“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要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而人文关怀有助于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8]。这说明了医学人文教育在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各高等医学院校应始终将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始终,重视并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这样才能使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真切地关爱、尊重和保护患者,成为一名具有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9]。
(一)现代康复医学发展需求
康复医学作为我国的一门新兴学科,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其以功能障碍的恢复为目标,通过独立的评估与治疗体系,系统协调地应用交叉学科与康复治疗技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改善或替代功能,帮助患者重返家庭或社会,整体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0]。而康复治疗是通过SOAP(Subjective,Objective,Assessment,Plan)和ICF(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理念评估分析患者的疾患与功能障碍,并根据评估结果以循证实践理念应用手法治疗、物理因子和运动进行干预,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恢复人体身心与社会功能障碍,充分体现了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多维度医学模式的发展,现代康复医学在临床中会使用到很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信息化技术,虽然这改变了传统的康复医学模式,但医患相互协作共促健康的模式始终不变,都要求把医学人文教育自然地融入医疗服务。
(二)康复服务对象需求
康复服务对象一般是存在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肌肉骨骼疼痛、脑瘫、心肺功能障碍的人群和残疾者等,涵盖了各类慢性疼痛或功能障碍患者,且年龄分布从儿童至老年,体现了生命健康全周期的理念。在康复诊疗过程中,由于康复服务对象长期经历疼痛或存在功能障碍的困境,其躯体与心理也同样长期处于不良状态,所以康复医生或康复治疗师不仅要关注躯体健康,也需要在言行举止中持续考虑患者的心理需求。而由于不同学科服务对象有不同的心理障碍,康复医学工作者需具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和医学人文精神。谢苏杭等[11]也指出,面对广大的慢性病、老年病相关的疼痛或功能障碍人群,康复医疗人员需不断宣传与普及康复医学知识,增强患者战胜疾患、恢复功能、重返家庭与社会的信心,从而践行医学人文理念。在康复期间,康复医疗人员需保持细心与耐心,与患者和家属共商共策,根据ICF理念的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合理制定康复计划与目标,这样才能为患者制定出合理的个性化康复方案,充分展现其专业的知识技能与高尚的医德情操。作为康复治疗干预的核心,康复治疗师在诊疗全过程都要接触患者与家属,执行SOAP康复诊疗流程,是患者康复过程中的指导者、聆听者、鼓励者和教育者,这充分说明了现代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12]。因此,在新医科和大健康中国背景下,持续强化并完善康复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强烈职业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医德医风的康复人才,展现有温度的康复理念,是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质量和促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必要举措,必须予以重视。
三、高校康复医学人文教育策略
本文以广州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以下简称“广五”)为例,阐述康复医学人文教育如何开展。
(一)构建完善顶层设计
自2005年办学以来,广五康复专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直扎根中国大地,秉持区域特色,以学校“南山精神”为引领,贯彻新的时代医学人文教育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第一,以党的时代教育理念为引领,由学院书记总揽全局,设立第五临床学院人文教育架构,通过康复学系、教学管理科、不同课程教研室和学生科及相关部门共同构建一体化医学人文教育新格局。第二,从政策和制度入手,切实保障人文教育的落实与持续改革推进,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教学中均具备医学人文教育内容,即鼓励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并系统协调好知识技能教学和人文教育的冲突问题。第三,不断组织各专业师生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活动,如重大卫生突发事件典型事迹讲座、康复志愿服务活动、运动损伤康复防护和颈肩腰腿痛及脊柱侧弯相关的义诊活动等,着力推动高素质康复人才培养。第四,持续推进创新人文教育改革项目,鼓励广大教师队伍以本科生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为改革方向,不断深入挖掘人文教育内涵,通过反复总结和改革,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康复领域时代新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临床康复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在卫生事业上全面推进健康中国伟大国家发展战略工程,促使全民拥有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美好生活。
(二)转变教师育人理念,重视人文教育融入
“育人”先“育德”,医学人文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立德树人和现代康复卫生事业的内涵与特点,所以教师将课程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对学生润物细无声地开展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人文教育,将有助于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吴雷等[13]的研究表明,结合人文关怀开展教学改革,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品质。而专业课是学生知识与技能提升的“主战场”,同时也是医学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所以实施聚焦专业课程的医学人文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核心策略之一。但由于同一专业不同的专业课程呈现的专业特色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故如何将该专业不同的专业课程特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使其同向同行,是每一位专任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对此,学校可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提前构建人文教育资源库,挖掘课程章节纲要、章节目标、章节内容等,然后在每个章节中选取契合康复专业特色与学生发展需求的人文元素,之后根据章节特点开展人文教育,即从学生学习态度、生活态度、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怀和医患沟通技巧等方面入手,通过直接与间接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文品质。比如,通过将爱国主义情怀、信仰价值与专业认同感、职业素养与道德教育、人文关怀等融入教学内容,突显教学内容的人文本质,并通过直接导入、主题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热点聚焦等方式将人文教育融入教学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引导学生的思想价值导向等[14]。此外,教师可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如肌肉骨骼相关的专业课程、神经系统相关的专业课程、心肺系统相关的专业课程,建立不同的人文教育资源库,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将其合理融入课堂教学,最终形成以肌肉骨骼康复人文教育、神经康复人文教育和心肺康复人文教育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人文特色。其中,关键的一点是需针对专业不同核心课程做好人文教育的有效过渡衔接,如从儿童神经康复到成人神经康复教学,由于不同课程的教学蕴含一定的人文教育共性,故教师可给学生传输健康生命全周期的康复理念。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结合章节详细内容,以学生为标准化病人或让学生以真实案例为载体展现人文素养,如对于肌力评定、关节松动术等手法实践操作环节,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模拟、体验、执行、感悟并总结康复诊疗全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清晰的医学人文意识。陈西希等[15]在康复病例扮演研究中表明,通过让学生进行全过程演练康复评定、确定康复目标、制定康复原则、拟定康复计划和实施康复治疗,将学生置于复杂的医疗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医患沟通交流能力,并促使学生提供对患者更有利的康复干预。
(三)建设“三全育人”体系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16]。由党组织统领协调广五全体教职工,将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学校和学院领导、教学管理科人员、康复学系教师团队、学生科教师、各教研室教师及相关行政或后勤管理人员,构建全员育人制度与体系,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管理部门管理育人、后勤人员服务育人、辅导员生活育人等主渠道,可实现全员育人新格局。另外,要全方位协调联动各方、各部门资源,形成科学有效的一体化育人框架,并在思想政治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科学研究、医学人文课程等方面下功夫,发挥全方位育人实效。具体而言,对康复专业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可划分进阶式目标,大一阶段主要是适应学习、生活、娱乐与医学环境,促使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并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并在服务中培养学生对患者的同情心与爱心;大二、大三阶段主要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和综合素养,在专业课程、见习课或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在临床操作中始终做到以人为本,懂得尊重患者隐私与生命;大四主要处于实习阶段,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医患沟通交流能力和高尚的医德情操。由此,从大一至大四便实现了全过程的医学人文教育。
(四)强调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育人
1.临床见习、实习育人。
康复教育应全过程渗透人文教育理念,特别是在临床见习、实习中,该过程也是学生从大学生涯过渡到一名合格的康复治疗师的必经阶段,故带教教师可通过言传身教,将人文精神渗透临床的反复实践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康复临床思维与技能、逻辑推理能力、医患沟通和法律意识。从大一至大三的分阶段递进式见习,到大四的临床见习,这种渐进深入、反复实践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与环境中,通过与真实患者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面对面的问诊与评估及在临床导师指导下开展康复干预或提出建议,切实感受到如何当好一名合格的康复治疗师,从而增强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在见习或实习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临床思维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以患者为中心的高效沟通交流能力等,以及具备尊重患者隐私、关爱患者和尊重患者生命等大医精神。临床见习与实习侧重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通过真实案例的实践与感悟,能更直接明了地向学生渗透康复医德医风和医学人文精神。
2.第二课堂育人。
第二课堂具有广泛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征,是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也是社会实践育人和医学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更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改革创新,深度融入专业特色与课程理念的综合改革渠道,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7]。广五将第二课堂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各类第二课堂实践育人项目与医学人文教育活动。比如,在课后组织学生观看与爱国主义和医务工作者相关的电影,让学生在共情与共鸣中体会一名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责任与担当,并将榜样特质转化为行动,在临床实践中自觉践行,从而形成爱国意识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又如,以康复学生会为主导的博康志愿服务团队每年定期开展多次颈肩腰腿痛义诊活动,为学校周边的中老年人提供简单、有效的康复服务,通过双手回馈社会,由此可进一步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再如,以教师为组织核心,带领学生团队将专业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经过多次培训,学生能掌握脊柱侧弯流程,然后给周边中小学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脊柱侧弯科普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康复意识,为有脊柱侧弯的家庭带来更多的科学建议。同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团队对不同学校的学生进行脊柱侧弯筛查,并开展脊柱侧弯夏令营或冬令营等,免费提供专业知识与康复运动方案,为广大家庭解答了关于脊柱健康问题的疑惑。此外,作为康复大家庭的一分子,每年的校运会或周边相关的马拉松比赛等都会出现广五康复师生团队的身影,其通过为受伤的运动员进行简单处理或康复处理,进一步提升了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为践行生命健康全周期理念,相关部门和教师还应组织学生与医养结合的老人院合作开展相关公益活动,为老年人提供与康复相关且将娱乐与有氧结合的活动,培养学生尊老爱幼意识。这样,通过一系列深入康复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可让学生了解医务工作者的担当与责任,综合打造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以康复人的角色传承学校南山精神的基因,展现康复领域时代新人的高尚品质。
四、结语
康复专业医学人文教育的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不断丰富发展德育体系,坚持融合专业特色与康复理念,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区域特色相结合,植根本国、本区域和本校历史文化沃土,守正创新,持续践行融合专业特色与康复理念的人文教育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医德情操的康复领域时代新人,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康复领域医患关系,从躯体功能障碍到心理层面,共同促进人民健康。
参考文献:
[1]杜治政.当代医学人文理念与实践论纲[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1):2-7,80.
[2]殷大奎.人文医学精神与医师职业责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3-6.
[3]刘玮宁,刘丹.钟南山痛批“医学人文沦落”[N].羊城晚报,2011-11-13(A1).
[4]王恬.全球化背景下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J].江苏高教,2013(1):71-72.
[5]徐帅,于冠宇,黄璟,等.“互联网+”时代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8,31(4):74-76.
[6]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教育,2000(5):1-5.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EB/OL].(2017-07-03)[2022-11-09].
[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22-11-09].
[9]艾民,乔玉花,彭继恒,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应融入临床实习教学实践中的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5):66-69.
[10]魏全,杨永红,高强,等.中国康复医学学科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22,52(11):1692-1703.
[11]谢苏杭,王谦.康复医学高等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21(14):1-4.
[12]赵一瑾,余彬,刘锐芬,等.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5):576-578.
[13]吴雷,曹春兰,冯蕾,等.以提高人文关怀品质为目的的“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71-73.
[14]徐璇,陈茉弦,罗长良,等.ICF框架下康复专业课程思政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2(25):57-60.
[15]陈西希,金荣疆,朱天民,等.病例扮演在临床康复教学中所体现的人文价值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7):790-792.
[16]周国桥.“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52-54.
作者:张锐科 伊力法特·安尼瓦尔 黄佩莹 邓捷洪 麦雪琼 罗庆禄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康复医学科 广州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