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0 16:59: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对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立德树人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长期以来被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缺乏相关思政教育主体的辅助和支撑,孤立无援,与其他专业课程结合紧密度较低,各行其是。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单一,难以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思政课程的地位和认可度有待提高,思政课程教师素质和水平也有待提升,达不到立德树人的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新变化调整实施策略,探索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新路径,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而要想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必须率先认识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继而探讨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1]。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建设有其客观必然性,高等教育应该把课程思政融入各专业课程,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同时各专业教师应该扛起育人职责。下面,本文将从育人目标和实施成效阐述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建设有力支撑了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培育学生成长成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成长成才目标的达成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能力,还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形成健全的人格[2]。但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还处在不稳定甚至是矛盾的不成熟阶段,由于认知的局限,部分学生缺乏辨识复杂陌生信息的能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在缺乏正确观点引导的情况下,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个人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知识与理想信念、政治素养、品德修为、文化自信等的内在融合,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层次,促使其形成对伟大祖国、伟大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从而培育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二)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评估人才的维度已经走向多元化方向,不但要求当代大学生学到丰富的知识、掌握较多技能,还要有服务社会和造福大众的使命担当。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致力于人才培养,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3]。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使不同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育人合力,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锻造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可以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做好道德教育和价值引领,促使学生形成较高的伦理道德水准、健康的心理素质及正确的价值观,且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从而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造福民众,报效国家和社会,实现自身价值。课程思政建设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与学生在思想和道德的层面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继而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契合了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
(三)课程思政建设是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的基本要求
坚持立德树人,实施“三全育人”。高等教育部门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实现全员育人,要融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于文化知识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各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建设强调各门课程授课教师都要扛起育人的大任,在辅导学生学习各门专业课程的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德育和智育合二为一,并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三全育人”中的全员育人;课程思政建设要从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撰写、教学方案编制、考试大纲拟定、课堂授课等各个环节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为一体,实现“三全育人”中的全过程育人;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课程门门有思政,专业课程教师人人讲思政,改变过去仅仅以思政课程和思政课程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使思政教育的火种在各门课程中燃烧,形成燎原之势,使思政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从而支撑“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高等院校应该坚守育人与育才、立德与树人相统一的根本要求,从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实现课程思政,从而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是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有生力量;教材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学方法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手段,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工具;教学评价是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有力保障。从以上四个方面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可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一)切实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1.创新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理念。
专业课教师应该依据自己所在专业及学科的特点,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做好价值观的引领,要认识到专业课教师也可以讲好思政课。对此,高校要推动专业课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使专业课教师自觉树立起育人意识,处处时时扛起育人责任,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轻价值观引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专业课教师在做好专业课程讲授的同时,还要润物细无声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改变学生的行为举止,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4]。具体来讲,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理念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在招聘教师时,可以关注其在试讲环节是否有课程思政的元素,以此预判新进教师是否有思政教育的意识,录用之后也可以通过职前引导向新进教师强调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模式;第二,应积极搭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用思政课教师的思政思维影响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用思政课程的授课模式塑造课程思政的授课模式;第三,在申报教学工程项目时,引导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联合申报,通过教学工程项目建设,加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沟通和交流,这样可以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使其进一步厘清知识传递和价值引领的关系,从而深化专业课教师育人的使命和担当。
2.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协作。
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责任人,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专业课教师应时刻牢记自己是中华儿女,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扛起思政育人的责任。同时,学校要架起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交流沟通的桥梁,形成思维共振,这对课程思政建设是极其关键的。具体可以从学校与教师两个方面推动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体系的形成。首先,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座谈会、思想政治教育报告会、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会、联合课题申报等主题活动,将教务管理人员和学务管理人员、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聚在一起,使其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形成思维共振,寻求课程思政建设的多种解决方案。通过多次交流和多维度研讨,专业课教师可了解思政教育的方法,掌握思政教育的模式,清楚思政教育的知识脉络,理解思政教育的核心知识体系,继而融思政教育内容于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其次,专业课教师要主动与思政课教师加强联系与沟通。专业课教师在认真备课、梳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主动与思政课教师交流,了解思政教育的规律、知识体系及专业术语,找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衔接点;专业课教师也可以翻阅思政教育的教材资料,准确把握思政教学的知识脉络和重难点,将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5]。
3.提升专业课教师融合思政教育的能力。
专业课教师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转化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行动,提高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内融合的能力。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以便将职业素质和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专业课教师只有具备思政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增强理论自信,自觉践行专业课程应承担的思政教育责任,更好地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线上线下等不同方式,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馆、博物馆等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支撑教学目标实现,从而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和道德观,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尽到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职责。另一方面,学校应该组织和举办专家讲座、座谈会、课程思政分享会等活动,通过专家现身说法、言传身教,指导专业课程教师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也可以通过课思政教学大赛,让专业课教师放手实践,以此使其学会如何有效挖掘思政元素,不断提高思政素养,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进而实现全方位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6]。
(二)丰富教学内容
1.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
思政课蕴含丰富的理想信念、道德品德、综合素养教育内容和素材,而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专业课教师梳理和挖掘本专业课程中的零星分散的思政元素。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是课程思政育人格局建设的必要基础[7]。首先,需要将现实问题引入专业课程建设,从国家大事、社会热点与专业前沿热点问题中挖掘思政元素;其次,要结合课程性质、学科背景、教学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专业发展历程挖掘关于辨识能力和相关经验教训等内容,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挖掘理想责任和使命担当相关内容;最后,把学生个人成才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梦结合起来,从中挖掘崇高的理想和精神追求,从优秀专业教师的成长经历和专业知名学者的成长历程中挖掘榜样力量和价值认同,从学生身边的优秀学长的事迹中挖掘自尊自信。
2.恰如其分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各专业课教师应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转变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合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培养品德高尚、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的核心,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首要战略问题。下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为例,分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如何融入思政元素。一方面,每一个专业课教师都要在研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寻找专业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之处,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指国富民强,可以此激励学生学习好专业知识,专业报国,为国家繁荣富强做贡献,并将此转化为努力学好专业课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正是人文社会科学追求的价值所在,教师能够很容易将人文社科专业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在一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也是推动自然科学繁荣发展的坚实精神力量,即正是由于一大批科学家具有科技报国精神,解决了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学生才能既学到专业知识,又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也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可以采用校园广播、报栏、文艺演出等形式,也可以通过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及新兴的视频网站等渠道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师生深刻领会其内容和精要,入心入脑,以培养新一代青年[8]。
(三)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得当将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目前,一些高校课堂存在教师在讲台上独自表演,讲台下却有大量“低头族”学生的问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在于师生严重缺乏互动。为了提高课程思政的授课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显得非常迫切。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渗透性、潜隐性等特征,所以具体实施时,教师可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现场感受法、模拟演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采用问题教学法时,其具体实施流程如下: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结合专业知识点设计隐含思政价值的问题,把授课内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然后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一一回答后,其他同学要予以补充,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在遇到难的问题,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教师要通过再次提问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然后做出点评,让学生给出完整答案,这样一来,就能促使每个学生都认真听讲、积极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缓解学生连续听课的疲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法时,其具体实施流程如下:教师可以围绕专业课内容寻找合适的案例,然后按照“分发案例资料—查阅资料,整理相关信息,对案例进行初步探讨—合作探究,以进一步分析案例—发表看法,并找到每个问题对应的知识点—案例总结”这一过程落实,使课程思政元素深入学生的头脑和内心。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采用现场感受法,就是要依托现实场所,引入本专业领域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思政元素[9],架起学生日常生活和专业课程学习的桥梁,让学生思考并解决现实问题,深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增强课程思政的认同感,提升育人效果,以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10]。当然,其他教学方法也有其优势,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但不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1.构建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多元化要求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全员评价,使评价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公平性。多元化评价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基于此,可构建由教务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人、学生、社会和校企合作相关人员、同行专家等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教务管理人员要把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作为重要评价指标,鞭策教师尽心尽责,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督导人员要把师德师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同行评价要把思政元素的融入、职业道德的融入作为着重考评的观测点。企业与社会评价要把学生所学是否是社会所需作为评价育人成果的着力点。学生评教主要围绕学生是否喜欢课程思政、是否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来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11]。
2.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标准。
长期以来,高校教学评价标准除了考虑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效果,更多的是以量化的方式将教师的科研水平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教师实施教学时既要考虑教学效果,又要搞好科研,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因此,要建立课程思政评价标准。首先,严格规范课程思政教材的选用,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其他专业课程教材选取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的教材。其次,用思政教育的思维组织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的章节要占所选教材章节的三分之一。最后,课程思政教师要做到师德师风良好,熟悉思政教育规律,积极参与申报并建设课程思政样板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教学工程项目,开展以课程思政为关键词的教改研究与实践,主持厅级以上关于课程思政的教改项目,发表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改论文。
三、结语
近几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实现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还需付出更大的努力。对此,本文重新厘清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探索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开发出饱含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专业课,培养起引领示范作用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总结推广可供复制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和特色,构建了多维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成桂英,王继平.教师“课程思政”绩效考核的原则和关注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9(1):79-83.
[2]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
[3]石丽艳.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41-43.
[4]于冠华,李敬强.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实现路径探析:北京物资学院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21):46-47.
[5]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6]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4):44-45.
[7]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2):98-104.
[8]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9]于桂花.“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5):27-29.
[10]顾晓英.教师是做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20(6):19-21.
[11]张驰,宋来.“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0(2):93-98.
作者:李景初 单位:郑州西亚斯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