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1 15:59: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青少年感恩与获得感的交叉滞后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获得感作为一个极具心理内涵与时代特色的本土概念,是指个体在实际获得后所产生的一系列主观感受,是一种满足和幸福的积极情绪体验[1]。获得感不仅是提升个体生活水平的积极因素[2],更是有助于促进个体良好社会心态形成的关键因素[3]。目前对于获得感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角度探讨获得感的概念内涵界定及影响因素等[4,5],较少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获得感的影响机制[6],并且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广泛的民众大群体[7-9],较少关注青少年群体。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10],探讨青少年获得感的影响机制对其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及社会化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青少年来说,其获得感不仅仅包括丰富的环境资源获得,也来自人际交往互动中的心理资源获得。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在人际交往互动中所形成的,是个体重要的心理资源之一[11]。感恩是指个体在认识到施恩者所给予自己的恩惠或帮助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感激并力图有所回报的情感特质[12]。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能够拓展个体的瞬间思维-行动范围,进而建构持久的个人资源,从而给个体带来长期的适应性益处[13]。感恩作为一种积极情绪,能够拓展个体的认知及行为脚本。与短暂的情绪状态相比,感恩更能够帮助个体建立持久的个人资源[12,14],从而促进个体获得感的产生[1]。实证研究表明感恩是获得感的影响因素之一[15]。首先,感恩作为一种在人际互动中所形成和发展的美德,能够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施恩者做出互惠行为,一方面获取了来自他人的资源,另一方面在个体内部也产生了做出回报的心理资源[12];其次,高感恩的人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倾向,认为其所处的美好世界与他人的给予和贡献是密不可分的,从而更倾向于表现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16,17];最后,感恩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机制,能够通过激发其亲社会行为建立和加强个体的社会联系,鼓励个体主动关注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使其体验到来自他人的爱与关心[12],促进个体内部心理资源的获得。由此可见,感恩能够促进获得感的产生和发展。基于上述理论与实证分析,感恩可能会正向预测获得感。然而,获得感也有可能促进感恩的产生。从获得感的理论内涵来看:一方面,根据期望失验理论(expectancydisconfirmationtheory)和一致理论(con⁃gruitytheory),当实际获得小于期望时,会产生不满意感;当获得高于期望时,个体会倾向于满意;而当获得与期望一致时,个体刚好产生满意体验。因此,当个体从他人那里获得与期望相一致或高于期望的帮助和恩惠时,个体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更愿意做出相应的回报行为[18,19];另一方面,获得感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通过个体的行为表现出来。并且,当个体具有较高的获得感时,既可能满足于现状,也可能激发个体的感激之情,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从而提升获得感的耐受性[1]。基于上述理论推测,获得感可能会正向预测感恩,即有较高获得感的个体更有可能产生感激之情,并做出相应的回报行为。综上所述,感恩与获得感可能存在相互预测的关系。但以往相关研究甚少且局限于横断研究,无法考察感恩与获得感间的预测关系和因果关系。本研究采用交叉滞后设计,在考察青少年感恩与获得感之间相关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两者间的预测关系或准因果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东省、山西省、河南省、江苏省、湖南省五个省的17所学校(11所高校和6所中学)的1525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进行两次测查。第一次测查于2019年6月,共获得有效问卷1461份;第二次测查于2020年10月,共获得有效问卷1289份。将两次施测数据整合后,删除答题不完整、不认真答题或只有一次测查者,两次测试均有效的被试有1175名。其中,男生350名,女生825名。初中生240名,高中生133名,大学生802名。平均年龄17.91岁(SD=2.73)。
1.2研究工具
1.2.1感恩量表
采用何安明等人编制的青少年感恩量表[11]。共23个项目,分为6个分量表:对社会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对自然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对自然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对他人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对他人恩惠的感知和体验。采用5级计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感恩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前后测Cronbach’sα系数为0.87、0.89。
1.2.2获得感状况调查问卷
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智媒云图联合发布的民众获得感状况调查问卷[20]。共16个项目,采用7级计分:1(非常少)~7(非常多)。将16道题目的平均分作为个体当前的获得感得分,得分越高代表个体当前的获得体验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前后测Cronbach’sα系数为0.93、0.94。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显示,未转轴的情况下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14个,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4.77%,低于临界值40%,说明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2.2青少年感恩和获得感的稳定性及性别差异
首先,以感恩为结果变量,以测查时间和性别为原因变量,进行2×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测查时间的主效应不显著(F(1,1173)=0.01,P>0.05);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1173)=19.42,P<0.001),女生的感恩水平显著高于男生;测查时间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173)=3.52,P>0.05)。其次,以获得感为结果变量,以测查时间和性别为原因变量,进行2×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测查时间的主效应显著(F(1,1173)=7.02,P<0.01),后测的获得感明显高于前测获得感;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1,1173)=0.69,P>0.05);测查时间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1,1173)=5.64,P<0.05),对于女生来说,后测的获得感得分明显高于前测;对于男生来说,前后测获得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2.3各研究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矩阵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感恩与获得感的同时性相关显著。同时,感恩与获得感的继时性相关也显著。表明感恩与获得感之间关系密切,适合做进一步的交叉滞后分析。
2.4青少年感恩与获得感的交叉滞后分析
采用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技术,考察感恩与获得感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或准因果关系,结果如图1所示。首先,分析感恩对获得感的预测作用。以前测感恩和获得感为自变量,后测获得感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测感恩对后测获得感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0.11,P<0.001)。其次,分析获得感对感恩的预测作用。以前测感恩和获得感为自变量,后测感恩为因变量。结果显示:前测获得感对后测感恩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0.07,P<0.05)。
3讨论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感恩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该结果验证了感恩的三维结构理论[12]。即感恩作为一种持久的情感特质,是个体在认识到施恩者所给予自己恩惠或帮助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状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感恩的性别主效应显著,女生的感恩水平显著高于男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7,21]。根据社会角色理论[22],男生和女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被赋予不同的角色。由于两性面临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规范和社会要求[23],致使男女有着不同的感恩倾向和情感反应。男生的情感表达及感恩能力等都要弱于女生[24]。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获得感具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性,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1]。并且从前后测获得感的均值来看,随着时间的推进,个体的获得感越来越高。获得感的性别主效应不显著,表明获得感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15,25]。此外,研究结果显示获得感测量时间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说明青少年获得感随着测查时间的变化会出现性别差异,女生的获得感变化要快于男生。在青少年阶段,随着其认知不断发展成熟,青少年对自身实际获得的资源有更准确的感知。对于青少年来说,其人际关系的获得是获得感的主要来源之一。相较于男生,女生更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获取大量心理资源[21]。因此,女生获得感提升的速度要快于男生。交叉滞后分析结果发现,感恩对获得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表明前测感恩能够显著预测后测获得感。这一结果符合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也验证了该理论的螺旋上升假设[26,27]。即感恩这一积极的情感特质所带来的适应性益处能够进一步使个体在未来体验到积极情绪。随着该循环的继续,能够增强个体的认知灵活性,从而使个体对所处的环境及资源在心理上产生更多的获得感。有研究表明个体的积极情绪能够促进获得感的提高[28]。感恩作为一种积极的情感特质,能够促进个体对周围社会资源的感知,增强个体的获得感。此外,研究结果还发现,前测获得感也能够显著预测后测感恩。从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的角度来看[29],当个体具有较高的获得感时,其所产生的积极情绪能够激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具体来讲,个体在获取一定的回报或收益后,会将其所得的一部分归因于内部,认为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另一部分归因于外部,认为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离不开外界社会及他人的帮助,从而产生感激之情,对社会及帮助自己的他人做出相应的回报行为[6]。由此可见,感恩这一积极情绪有利于获得感的产生和提高,而获得感又会增强个体的感恩水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预测、互相影响的。这种循环上升的过程对青少年心理及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适应性意义。
参考文献
1彭文波,吴霞,谭小莉.获得感:概念、机制与统计测量.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2-100
2张青卫.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3):51-58+158
3田旭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理论意涵与现实意蕴.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4):71-79
4谭旭运.获得感与美好生活需要的关系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21,(3):68-77
5吕小康,孙思扬.获得感的生成机制:个人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双路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8(4):92-99
6董洪杰,谭旭运,豆雪姣,等.中国人获得感的结构研究.心理学探新,2019,39(5):468-473
7徐延辉,李志滨.社会质量与城市居民的获得感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69-181
8文宏,林彬.人民获得感:美好生活期待与国民经济绩效间的机理阐释——主客观数据的时序比较分析.学术研究,2021,(1):66-73
9朱英格,董妍,张登浩.主观社会阶层与我国居民的获得感:社会排斥和社会支持的多重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30(1):111-115
10王玉龙,汪瑶,唐卓,等.家庭功能与青少年情绪健康的关系:母子依恋的中介及性别差异.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6):1160-1163
11何安明,刘华山,惠秋平.基于特质感恩的青少年感恩量表的编制——以自陈式量表初步验证感恩三维结构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0(2):62-69
12何安明,刘华山,惠秋平.感恩三维结构理论模型的建构.心理研究,2013,6(3):11-17
13FredricksonBL.Thebroaden-and-buildtheoryofpositiveemotions.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2004,359:1367-1377
14凌宇,胡惠南,陆娟芝,等.家庭支持对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希望感与感恩的链式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5):1021-1024+1008
15石梦希,杨青松.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学习获得感的影响:感恩的调节作用.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41(6):155-159
16杨欣欣,刘勤学,周宗奎.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感恩和社会认同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2):183-190
17丁凤琴,宋有明.感恩与大学生助人行为:共情反应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3):289-296
18SirgyMJ.Selfconceptinconsumerbehavior:Acriticalre-view.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1982,9(3):287-300
19OliverRL.Measurementandevaluationofsatisfactionpro-cessinretailsettings.JournalofRetailing,1981,57(3):25-48
20谭旭运,王俊秀,张若玉.民众获得感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见:王俊秀,陈满琪.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20-46
21SommersS,KosmitzkiC.Emotionandsocialcontext:AnAmerican-Germancomparison.British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988,27(1):35-49
22RoseAJ,AsherSR.Children’sgoalsandstrategiesinre-sponsetoconflictswithinafriendship.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99,35(1):69-79
23何安明,陈怡筱,惠秋平.孰因孰果:青少年心理症状与学业倦怠的共存.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30(3):609-613
24KashdanTB,MishraA,BreenWE,etal.Genderdifferencesingratitude:Examiningappraisals,narratives,thewilling-nesstoexpressemotions,andchangesinpsychologicalneeds.JournalofPersonality,2009,77(3):691-730
25叶胥,谢迟,毛中根.中国居民民生获得感与民生满意度:测度及差异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35(10):3-20
26McCulloughME,KilpatrickSD,EmmonsRA,etal.Isgrati-tudeamoralaffect?PsychologicalBulletin,2001,127(2):249-266
27McCulloughME,EmmonsRA,TsangJA.Thegratefuldis-position:Aconceptualandempiricaltopography.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2,82(1):112-127
28冯帅帅,罗教讲.中国居民获得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经济激励、国家供给与个体特质的视角.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5-44
29WeinerB.Anattributionaltheoryofachievementmotivationandemotion.PsychologicalReview,1985,92(4):548-573
作者:何安明 吴晨阳 石伟 曲姿谕 惠秋平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黄河交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