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5:40: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老龄化加速下养老金的规划思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下,适当地利用人口红利,我国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另外,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基数大、养老资源储备有限,也给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冲击,尤其是养老问题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养老三支柱体系作为保障“老有所养”的基础措施,在老龄化加速背景下面临哪些挑战?个人及家庭如何进行养老金规划?这些问题值得探究。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及家庭结构变化影响分析
1.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
老龄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老龄化率是评价老龄化的指标,即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当这一指标达到7%,则标志着该国家或地区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当老龄化率为14%时,则说明这一国家或地区已经是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末我国老龄化率达14.9%,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我国老龄化呈现以下特征。(1)老龄化速度快1959—1962年“三年灾害”后,我国人口迎来一波非常迅猛的婴儿潮,1962—1975年,14年时间共出生人口3.6776亿人,年均约2626万人。1982—1997年是第二波婴儿潮,16年时间共出生3.79亿人,年均为2369万人。2027年,1962年出生的人为65岁,符合老龄人的标准,而且在此后十余年间,我国将有超过3亿人口逐步加入老龄人群体。国际社会通常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增加至14%所需要的年数定义为老龄化进展速度。分析欧美发达国家及日本等国的老龄化进展速度可知,法国老龄化进展速度最慢,花费了115年,德国则花费了40年;日本老龄化率在1970年达到7%,1994年即增加至14%,日本老龄化进展速度仅用了24年。我国老龄化率在2000年达到7%,2022年达到14%,用时仅为22年。(2)兼具顶部老龄化和底部少子化1975年我国人口年龄分布呈现下宽上窄的金字塔结构,其中,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0.34%,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到4%。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我国人口年龄金字塔形状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2000年,我国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4.53%,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92%。2021年,上述比例分别为17.67%和13.15%(见表1)。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相伴少子化特征,出生人口迅速下降,老龄人口迅速增加。(3)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迅速增加近年来,世界人口预期寿命都有明显提高。我国人口寿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增长尤其迅速,从1980—1985年到2010—2015年,出生人口的预期寿命男性从66岁提高到了74岁,女性从69岁提高到了77岁。展望未来,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仍在较快提高,预期2030—2035年我国60岁人口的存活时间为22.26年。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需要储备更多的资源用于养老安排。
2.我国家庭结构变化对养老问题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我国家庭户平均人口规模下降。据我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家庭户规模人口数自1982年的4.41人下降至2010年的3.10人,2021年的抽样调查统计家庭户规模人口数为2.77人(见表2)。另一方面,三人及以下家庭占家庭数主体。家庭规模小型化不仅是世界家庭发展的潮流,也是当前中国家庭变化的主要趋势,城市中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据调查,我国核心家庭成为城乡家庭的主导形式,直系家庭已经退居其次,传统的大家庭即使在农村也不多见,计划生育家庭占全国家庭总数的70%左右,城镇地区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主流,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占1/4以上。家庭人口规模的下降意味着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已经完全转变。年轻人与老龄人同居一家庭的现象越来越少,这一现象在城市,尤其是北京这一类特大城市更为明显。作为家庭功能之一的赡养功能正在逐渐弱化,缺乏年轻人一起居住的老龄人家庭,即使老龄夫妇共同生活也需要更多的老年照料服务,社会化养老成为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后我国养老需求的主力。
人口老龄化挑战我国现有养老金体系
1.我国基本养老金体系资金缺口明显
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和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即按职工和居民类型分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金由基础养老保险金和个人账户养老保险金两部分构成。基础养老保险金构成社会统筹部分。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制,即以同一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财务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根据养老金的需要从在职工作一代人的工资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战略性储备,以缓解现收现付制这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段的压力。其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由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二是为了应对将来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需要和其他社会保障需要而储备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截至2021年末,全国社保基金资产30198亿元,负债3193亿元,权益总额为27005亿元(其中累计财政性净拨入10270亿元、累计投资增值余额15709亿元)。个人账户养老保险金来源于职工个人缴费形成的个人账户基金,该部分实行积累制。目前只是记账形式,并不是账户里真正存有钱。我国从20世纪末才开始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该制度设立前的职工(包括退休职工)没有个人账户,形成了个人账户的历史缺口。自1997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我国的养老金缺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世界银行1997年的研究指出,我国养老金的隐性负债占1994年GDP的46%—49%,马骏等在2012年的研究对2013—2050年城镇部门养老金累计缺口进行折现后发现,这个缺口相当于2011年GDP的83%。
2.现收现付制弊端显现,大幅提高养老金支付替代率和养老金缴费率不现实
人口老龄化是现收现付制的最大挑战。人口老龄化将会带来退休人员与在职缴费人员数量之比的大幅提高,从而导致养老金体系即期收入和支出之间存在缺口,这是现收现付制的最大弊端。由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规模有限,且大幅提高在职人员的缴纳比例和调降基础养老金支付水平都不现实。当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提高时,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保障基础的弱点会越来越明显。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我国并没有对养老金替代率做法律上的承诺或规定。此外,在目前企业养老金实际缴费率已经达到工资比例的20%时,进一步提高养老金缴费率的空间有限。有研究指出,即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替代率逐步有所下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也将在2023年出现收支缺口(计入财政补贴和其他收入),到2028年累计结余消耗殆尽,2050年累计缺口将达到849万亿元,占当年GDP的95.49%。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比例的大幅提高,在退休年龄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我国养老金支出账户将面临或者调降养老金替代率,或者产生养老金缺口,居民退休后收入水平将大幅低于在岗时期。
多措并举提前做好养老规划
为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将个人养老金与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相衔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标志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同年11月,相关部委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个人养老金制度进入实质性推动落地阶段。与此同时,各大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纷纷推出个人养老金产品。在国家政策支持和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大力宣传和推进下,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向社会披露,2022年参加个人养老金的人数已经达到2817万人。从国际经验来看,现代社会的养老保障主要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或家庭养老金融规划三部分组成。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经济上呈现“未富先老”、家庭规模小型化、空巢老人比例高等基本特征,这就决定了基本养老保险在我国居民养老保障中只能起保基本功能,而且随着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除延迟退休外,养老金替代率也将趋于下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在保基本方面的保障程度将更低。企业和居民需要更加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居民要提前做好养老规划,对养老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根据自身养老需求、资金情况、风险偏好等合理做好家庭及个人的养老规划。
1.鼓励更多机构开展企业(职业)年金
参考人社部编制的《2021年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2021年末,全部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有11.75万户,参加职工人数为2875.24万人,积累基金共2.64万亿元。而2015年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约7.55万户,参加职工人数为2316万人,积累基金为9526亿元。可见,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数、参加职工人数和积累基金均实现了大幅增长。但是,参加企业年金职工人数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比例不到3%,即使参加的职工人均结存企业年金余额也只有9.18万元。因此,企业年金在我国居民养老保障中发挥的作用仍很小,近97%的退休人员不能享有企业年金的保障。与企业年金功能类似,机关事业单位可为职工设立职业年金。据披露,2021年末,我国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规模1.79万亿元。当前,享有企业(职业)年金的职工在全国职工中占比较低,即使参加企业(职业)年金的职工,其人均积累基金仍较低,企业(职业)年金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还有待大力提高,政府部门应鼓励企业设立企业年金或机关事业单位设立职业年金,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如对开展企业年金的公司给予税优倾斜,提升企业(职业)年金作为第二养老保障支柱的地位和作用。
2.用足用好个人养老金政策
自2022年起,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城市和地区先行启动实施。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出了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理财产品等个人养老金产品,供不同群体根据个人投资和风险偏好选择认购。目前,个人养老金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即缴费阶段缴费金额享受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投资收益不征税,领取时按3%较低税率征税。鉴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我国基本养老金基本保障功能有限,且未来难以提高保障水平,家庭与个人需要用足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足额缴纳个人养老金资金,根据个人投资经验用个人养老金资金认购投资符合自身风险收益偏好的金融产品。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将个人养老金制度向全国居民进行宣传推广,让广大群众切实了解这一政策,并尽快提升个人养老金的税收优惠金额。
3.重视家庭养老金融规划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的现实,决定了我国基本养老金保障水平较低,提高基本养老保障水平的空间很小;企业年金覆盖面小,保障水平有限;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出台弥补了养老金制度第三支柱的缺失,其保障程度的提高还有赖于进一步提高税收优惠金额,扩大参保居民范围。提高个人及家庭养老保障水平,也需广大居民做好养老规划,提高金融资产在养老保障安排中的比例,利用金融规划提前布局养老保障安排,根据个人及家庭财产和收入情况,合理规划安排商业养老保险,部分家庭和个人还可以合理利用“以房养老”倒按揭、养老金融信托、家族信托等模式,丰富养老金融管理手段,在当前老龄化加速背景下提前做好养老规划。
作者:王琛 单位:中诚信托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