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院校设立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的研究

院校设立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的研究

时间:2023-04-13 18:21: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院校设立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的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院校设立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的研究

0引言

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着很强的职业性,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比较偏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虽然也重视思想道德素养方面的教育,但课时不多,尤其是理工类高职院校对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学生个体的文化体验重视不够。高职院校应从人才培养实际出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在原有人才培养框架体系的公共选修课中着重关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启发学生动手动脑,增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

1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1课程方面

1)高职院校的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占用了学生较多的时间,即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兴趣,但对于需要占用一些课余时间方能完成作品制作的中华传统文化公选课,如中国结制作、毛线钩编课程让大学生较为顾虑。2)理工类高职院校普遍人文氛围不浓厚,学生人文意识也比较淡薄,认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对本专业帮助不大,仅因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了此种类别的公选课学分而不得不选,导致中华传统文化公选课的教育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1.2网络发展方面

1)网络带来多元文化及价值观。网络的快速发展及各类新技术的应用,使国外的多元文化及其价值观,通过微信、QQ、抖音等平台在大学生中迅速传播,对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2)网络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中华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文明积淀形成的厚重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其深邃性不可能单纯依赖于快餐式的传输和解读。因此,在图像叙事方式及其所带来的视觉盛宴和感性愉悦下,大学生容易沉浸其中,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

1.3教育成效方面

1)落实尚不到位。国家与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出台了很多重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文件,但重科学、轻人文的状况在高职院校仍未彻底改变,目前仍存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被弱化和被淡化的现象。2)缺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师资。据笔者观察,部分中华传统文化教师过分看重习诵、释义、考据,而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背后的内涵,以及如何转化为大学生“先知”而“后行”的精髓却未进行深入探讨。

2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2.1国情使然

中华儿女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文化,其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精神食粮,还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实践与探寻的智慧。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1]。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2]。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综上所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

2.2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使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4],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3]。在高职院校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了解和体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促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感知先辈的经验和智慧,同时注重大学生生活经验与传统文化的连接,在积极愉悦的文化体验和动手制作中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方式,树立坚定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践行者,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意义重大。

2.3中华传统文化公选课育人有效性使然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够全面、体系不够健全,虽然加强了思政课程的建设以及通过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仍不甚理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对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5],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公共选修课形式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中,通过长期、稳定以及充足的课堂教学与亲身体验,必能让中华传统文化发挥特有的立德树人作用,对于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有着实际帮助,能够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更好地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的探索

3.1结合地域文化,选择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师资

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及教师队伍的水平,关系着让高职生领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智慧结晶、文明积淀,关系着达到育人功能、能否做文化的传承人等目标,因此,要提高传统文化内容质量、教育实效。首先,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传统资源,如常州的“留青竹刻”“乱针绣”“梳篦”等都是全国著名的非物资文化遗产,每学期固定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或具有传统技艺的工匠大师进校园,通过中华传统文化公选课传授优秀的传统文化及技艺。其次,立足学校实际,因地制宜挖掘具备传统文化技艺的本校师资,如承担中国结制作、毛线钩编、中华诗词之美、戏曲鉴赏等中华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形成一校多品的公选课格局,使高职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体系中获益。

3.2制订统一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虽不相同,比如书法课、竹刻课、中国结课等,但指导思想和育人目标是一致且必须坚持的。统一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能引导学生增强爱国情感,强化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握新时代精神,突出新时代需求,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公选课的课堂教学与亲身体验相结合的作用,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分解到每一堂课的教学项目之中,将其承载的博大精深渗透每个教学过程。

3.3让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诗词、手编、绘画、戏曲、书法、剪纸、刺绣、钩织、雕刻等,都是先辈经过世世代代不懈探索与完善的智慧结晶,彰显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审美与人文特色。大学生在动手制作过程中,亲身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之魅力,尤其是通过学习,亲手创作作品,使大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精神力量、文化意蕴和美学品位,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自开设第一门中华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至今已有十余年,中华传统文化公选课目前已开设20多门,近8万大学生不仅从中华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中获得了学分,也从中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更有一些大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传统技艺,既提升了自信心、成就感,还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人。

4结束语

只有坚持深入挖掘温润而隽永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坚持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2).

[2]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3]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6):18-23.

[4]本书编写组.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122.

[5]刘逶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困境和策略[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70-74.

作者:庞杰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