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医学院校劳动教育价值内涵与融合路径

医学院校劳动教育价值内涵与融合路径

时间:2023-04-28 14:34: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医学院校劳动教育价值内涵与融合路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医学院校劳动教育价值内涵与融合路径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培养“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正视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中指出,劳动教育在目标上以提升劳动素养为主要关注点;在形态上表现为劳动思想教育、技能培育与实践锻炼三大任务领域;在内容上要求反映新时代劳动发展趋势;在目的取向上追求内在与外在价值的统一[1-2]。同时,高等医学教育已经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和坚持系统观念的新发展阶段[3]。

1医学院校实施劳动教育价值内涵

新时代劳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社会关系全面丰富、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自由发展,其教育目标以劳动素养为核心,主要包括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5]。

1.1劳动教育应对医学教育供需失衡的挑战

医学教育处于持续改革的提质时期,其发展新阶段面临着供需失衡的挑战。一是社会需求转变,医学教育关注医学学科之间的专业交叉融合问题,原有的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不完全匹配,尤其是在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对临床医学人才和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适当整合的新要求;二是教育模式转变,新发展阶段更加注重胜任力导向培养;三是新技术方法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条件,但对新技术、新方法缺乏结合社会实际需求进行应用[3]。劳动教育兼具教育和劳动双重价值,医学教育与结合社会需求的劳动教育之间的有效结合能够增加教育的实效性,这不仅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趋势,也是发展新阶段医学教育满足社会供需平衡的应对方式之一。

1.2劳动教育推动医学院校胜任力导向的育人追求

医学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辅相成,专业教育是推进医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在要求,两者教育具有目标一致性[6]。以劳动素养为目标的劳动教育和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均是医学院校培养合格医生的育人追求。医学教育以胜任力为导向,要求医学生具备胜任特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对临床诊疗、医患沟通和科学创新能力等素质培育有着更高水平的需求[7]。劳动教育不仅包含生活、专业、创新和社会劳动能力多方面要求,还包含对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等更为广泛的综合素养的培养,是合格医务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础素养,培养劳动素养对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形成具有推动作用。

1.3劳动教育强化医学生社会适应的育人成效

劳动教育与医学教育两者的教育特点具有内在一致性。医学的时代需求强调医学教育在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加强通识教育,融入生物、心理、社会、人文等学科知识,具有职业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8]。新时代劳动教育关注劳动的育人价值,指向深层次自我的德行养成、智力构建、体魄塑造、美感追求,具有实践性、具身性和社会性的育人特点[9-10]。以医务劳动作为本质突出实践性,在现代劳动真实场景内用劳动代替说教,在实践基础上重视知行合一,对经验与认知进行整合重组,促进医学生在劳动中了解社会实情,还原对自我、学科和社会的完整认知,强化社会责任感,增强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和劳动创造人本身的劳动价值观。

2医学院校劳动教育中的现存问题

2.1劳动教育目标倾向化

相对于美国医学院的预科制教育制度,我国五年制为主的医学本科教育整体课程内容紧凑,目前医学院校对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加侧重于医学相关知识和技能而忽略其他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其原因在于,缺乏对医学生劳动教育本质内涵的思考,未注重医学生劳动能力与社会适配的全面性,培养目标具有倾向性。其具体表现在医学生劳动习惯与劳动观念相脱节,创新劳动能力较弱,对社会工作的认知浅表和被动,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未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11]。

2.2劳动教育内容简易化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劳动教育模式主要是延续中小学劳动教育模式,仅开展简单生活劳动与社会服务,未能与专业教育相关联,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不能完全对接。部分医学院校的劳动教育内容采用简单的拼盘式设计,形式大于内容的打卡式、观光式劳动实践,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意义存在疑惑,影响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同时,缺乏对隐性劳动教育内容建设的重视,未能在资源投入和校园文化宣教方面很好地引导学生对劳动的参与和思考,有待重塑劳动教育理念,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设计。

2.3劳动教育评价形式化

社会需求与评价机制的不匹配导致劳动教育的倾向性,劳动教育评价主要包含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目前的劳动教育评价存在着形式化的问题。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缺失导致劳动教育效果难以量化评价,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阶段性与总体水平难以把握,未能发挥评价对教育实施的反馈调节作用。在评价方式方面,部分医学院校对劳动过程的评价由于难以量化而疏于进行,甚至导致了劳动的功利性[12]。在评价主体方面,缺乏一线医务人员、服务对象等多方参与其间,影响了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2.4劳动教育保障薄弱化

高校劳动教育经常由不同部门牵头和落实,存在权责界定不清、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难以落实到位。大部分医学院校并未配备专职劳动教育教师,而多由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兼任。临床专业教师缺少对劳动教育的系统研究,仍然需要进行劳动教育相关的师资培训。此外,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经费、场地和师资等资源不足,导致劳动教育的参与范围不均,教育公平难以保障,如实地调查等社会实践项目主要面向学生骨干,其余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靠自行组织参加社会实践,劳动教育保障薄弱影响了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3医学院校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索

医学院校实施劳动教育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在整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构劳动教育内容,在教育评价方面考虑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在保障机制方面设置长效机制,建构医学院校劳动教育培养路径。

3.1明确阶段性的劳动教育培养目标

医学院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设置劳动教育目标,基于医学生劳动素养形成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医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构建纵横相接的劳动教育培养目标体系,实现医学教育全程劳动育人。在纵向劳动教育培养目标方面,对于不同劳动素养水平的一年级医学新生设置基本过渡目标,以使其适应大学教育节奏,培养劳动价值观认知;二年级和三年级医学生应当在学习医学基础知识阶段加强社会性和团体性劳动教育目标设置,让学生参与到各类劳动的组织、管理过程中,深化其对社会劳动关系与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四年级和五年级医学生则应当明确自身就业奋斗目标,强化就业择业能力,在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强化岗位胜任力培养,同时对科研创新劳动进行激励性进阶目标设置。在横向劳动教育培养目标方面,要注重调和劳动教育与医学生学业学习等目标存在的共性和冲突,如设置考研月或调整实习时间,缓解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与临床实习的冲突,保证医学生劳动教育收益最大化。

3.2构建多层次的医学劳动教育内容

医学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应当结合学校实际,发挥专业特色和实践场所特点,构建多层次的劳动教育内容。首先,加强独立劳动教育课程与专业的结合,强化地方资源挖掘。例如,我校药学专业与新宝堂药企合作实施劳动教育,学生参与陈皮药材种植和加工生产过程的医药生产式劳动,在强化社会劳动关系结构认知的同时加强产教研学的结合。其次,增加早临床的专业劳动实践范围,增设社区医院健康科普、体检等可以亲自操作的公益劳动实践,增加医学生的专业责任感与成就感。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将“公益服务”和“公益双创”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主张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追求人的价值感和意义感[13]。最后,通过一线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的模范作用加强隐性课程中校园文化的构建,以及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挑战杯、社会志愿服务、下乡调研等项目式实践,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磨练意志、转知成行,最终形成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和多层次的医学院校劳动教育内容体系。

3.3建立全学程的劳动教育评价模式

建立医学院校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加强医务人员参与教育评价,并开展医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设置研究。尝试构建“学段综合评价-多元主体评价-效果增值评价”的评价模式框架,综合评价医学生日常劳动表现、劳动知识掌握、劳动实践过程表现和劳动实践的成效。学段综合评价包含课程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指导学生侧重参与社会实践劳动、相关赛事和科研项目等活动,强化过程评价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投入度。多元主体评价包含学生互评、服务对象评价等多主体,以求对劳动全过程进行整体性和可靠性的评价,并收集学生满意度、评价意见反馈以改进劳动教育方式。效果增值评价建立在明确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在一年级入学时、三年级上学期和毕业前进行3次劳动素养常态化问卷调查,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育人效果。

3.4完善劳动教育培养长效保障机制

医学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实施需要保障机制的相应支持,必须在权责划分、资源配备、师资保障、考核激励等各个方面积极构建劳动教育长效保障机制。高校主管部门应当加大对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界定主管部门和协同部门的相关权责,学习先进医药行业劳动教育理念,设立揭榜制、申请制劳动教育任务清单。在资源配备方面,我校专门设置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经费,鼓励学院挖掘劳动教育资源,依据学院申报与专家评审建立了“糖妈妈俱乐部”“‘救’在身边大学生急救技能基地”等17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构建了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并开设了相关课程。在激励机制方面,通过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科研奖励,设置劳动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增设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时数,将劳动教育成果纳入学校相关奖励方案,鼓励教师参与和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在师资保障方面,通过引进劳动教育学科专业专任教师弥补人才空缺,积极引进行业劳模、中国好医生等专业人士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使劳动教育贴近医药行业劳动生产实际与发展现况,增强劳动教育的时效性;同时,加大对教师教育理念、实践和评价等能力的培训,在此基础上开展劳动教育专项授课竞赛活动,通过以赛促教增强课程质量与师资水平,完善劳动教育师资梯队。

作者:许为冬 吴他凡 张辉 熊燚 李建华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2020级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研究生 广州医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广州医科大学教务处综合科 广州医科大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