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暑期实践论文

大学生暑期实践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04 09:26: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暑期实践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暑期实践论文

篇1

一、思政教改的必要性

为了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和对思政课程新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高校教学的趋势必然将会是将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作为基础.将与学生需求相结合作为目标,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动力,同时高校教师积极推行精细化教学,其必要性重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思政进行教改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创新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方向指导作用.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针对性增强的有力保障,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教改是应对思政教育环境和对象变化的客观要求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千变万化,另一方面,“90”后走入大学校门,思政教育的对象也就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意义上的那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适用于现实的教育环境,更无法被现在的教育对象所接纳.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走入死角,因而这些都要求高校进行思政教改。

因此,思政教改势在必行,其重点为锻炼高校学生的核心能力。

二、学生核心能力的界定

“核心能力”这一词汇又称为“关键能力”、“核心技能”等,但涵义基本相通。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首次使用“核心能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八项核心能力,它们分别是: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按照主流观点可以将学生的核心能力概括为与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无关,而是一种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它包括了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三、通过思政教改来达到对学生核心能力的锻炼

1、调整教学观念,使其更加适用于现在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

现代教育理念更加要求素质教育,实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调整,成为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必须把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掌握教学的特殊性,根据教学需要,将那些脱离实际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淘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高校教育的特点,构建和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

在调研学生思想状况的过程中,针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形式多样化,共同探讨研究、解决时代、社会、人生中不断面对的难点、热点,具体表现为“研究型教学理念”,它包括问题意识、双主体意识、开放意识、探讨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等。高校老师上课要有鲜明的针对性、时代感,师生实现真正的双向交流,取消“满堂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育方式,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以能力教育为依托,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坚持形式多样的思政教改

坚持形式多样的思政教改,要以讲授理论教学、体验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政课堂多以讲授理论的内容、理论形成的过程和理论的系统性为主,从而形成对理论、观点的系统理解和学习。另外,社科部团委和政治教研室可以共同开发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实践选题的确定、实践理论与方法的提出、社会实践论文的撰写指导、社会实践的具体指导和学生社会实践论文分数的评定中。学生个人也可以根据暑期的社会实践,撰写社会实践论文或实践小结,规定一定的字数。并要求暑假结束后,每个班级在第一周内汇总实践论文,上交实践报告给授课教师,这部分也可以作为教师评价学生社会实践部分得分的重要依据。

3.通过思政课程讲授理论教学、体验理论(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课外教学)对学生的核心能力进行锻炼

思政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思政课程讲授理论和体验理论两个环节。在思政课程讲授理论课中,教师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专题讲授、研讨等为手段,例如,教师关于“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的专题讲授,精讲后,提出《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婚姻和爱情?》的问题,通过学生针对此在课堂上展开的研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核心能力。在思政课程体验理论课中,学生按个人意愿组队讨论,对于教师讲授的内容。在课堂上自选任意主题进行演讲,配合放映学生自己制作的幻灯片,比如在班级开展以“大学生活之初体验”的主题演讲,通过这样丰富的展示方式,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

思政课外教学主要是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课外时间到实习基地以及其他用人单位调研或者实习,之后上交调研报告或者实习报告取得学分。高校学生通过亲自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职业素质的养成,熟悉职业环境,体验企业对学生的最主要的要求: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爱岗敬业、面对新问题能自我学习并加以解决、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等职业要求,这样不仅能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核心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更客观地看待自己、明确就业方向。

小结:在新形势面前,高校的思政教师要调整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思政课中讲授、体验、实践结合的教学优势,通过改变后的思政课程的课内课外教学来锻炼学生的核心能力。

篇2

一、思政教改的必要性

为了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思政课程新的教学模式,以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为基础,以与学生需求相结合为目标,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动力,积极推行精细化教学,在分析和总结高校思政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思治课程教学进行探索,注重锻炼学生的核心能力。

1.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思政教改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创新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根本保证,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

2.教改是应对思政教育环境和对象变化的客观要求[2]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是“80后”、“90后”。传统的那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方法已经失灵,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都要求高校进行思政教改。

综上所述,思政教改势在必行,更要锻炼高校学生的核心能力。

二、学生核心能力的界定

“核心能力”一词在很多国家又叫“关键能力”、“核心技能”等,但是其涵义是基本相同的。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1998年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首次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概念,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于2003年年底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八项核心能力: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有学者认为,学生的核心能力包括“专业能力、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创新能力”[3];有学者认为,学生的核心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4]。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认为学生的核心能力是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三、通过思政教改锻炼学生核心能力

我院基于思政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以锻炼学生核心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化思政教改。

1.坚持多形式思政教改(理论讲授、理论体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

思政课堂以讲授理论的内容、理论形成的过程和理论的系统性为主,完成对理论、观点的系统学习、理解;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理论体验教学,理论体验教学主要在晚上进行,共15学时,1学分;“概论”课教学还致力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本课程实践教学已纳入教学计划,占1学分,实践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30%。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由社科部政治教研室和团委共同组织。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社会实践选题的确定、社会实践理论与方法、社会实践论文撰写指导、社会实践具体指导和学生社会实践论文分数的评定。学生根据暑期的社会实践完成3000字左右的社会实践论文或实践小结,每人一份。要求学生在暑假结束后的第一周内以班级为单位上交实践报告给授课教师,教师以此作为学生社会实践部分得分的依据。

2.通过思政课程理论讲授、理论体验(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课外教学)锻炼学生核心能力

思政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思政课程理论讲授和理论体验两个环节。在思政课程理论讲授课中,教师通过专题讲授、研讨加强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专题讲授“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精讲后,提问:“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婚姻和爱情?”让学生针对此在课堂上展开研讨,这样就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核心能力。在思政课程理论体验课中,学生自由组合成组,针对教师专题讲授内容,自选任一主题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展示自己所作的PPT,比如学生演讲“大学生活之初体验”,这样就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

思政课外教学主要是指社会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到实训基地或其他用人单位去实习或调研,并上交实习或调研报告取得相应学分。职业素质的养成与内化需要职业环境,高校学生通过亲自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到企业对学生的第一层次要求,即爱岗敬业、能与人相处、遵守企业规章制度、面对新问题能自我学习并加以解决等,这些都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核心能力。

总之,面对新形势,高校思政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理论讲授和理论体验、社会实践结合的教学优势,通过思政课程的课内课外教学来锻炼学生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开封大学学报,2006,(12):40-42.

篇3

在炎炎夏日列日当下,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才激起了我要在暑假参加实践活动的决心。我要看看我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维持自己的生活,同时,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能,培养自己的耐性,更重要的是体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到,自己的能力能否得到社会上的承认。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的所在。

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城市里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入基层领导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艰苦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在这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个正确的目标,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作为一名大学生,即将走上社会,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篇4

调查内容:暑期实践情况

调查对象:03-01级全体学生

调查时间:xx-9-12-----16

调查单位:工商系团总支调研部

xx-9-12------16,我们调研部对我系03级-01级全体学生的暑期实践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今年我系同学们的实践进行的如火如荼,形式多样,多姿多才。同学们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程度地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在身体上受到了锤炼,在思想上得到了启发和升华,使大家多了一份生活体验和实践经验,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为了进一步鼓励我系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指导同学们积极参加实践,我部在10号搂403于9月19日晚7:00顺利召开“了暑期实践经验交流会”,实践者们畅所欲言,将各自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共同分享。再此,我将我系暑期时间活动的情况概括为三大活动板快:

一 由系老师和领导组织的实践活动板块。

我系团总之周书记带领部分同学参加营销技能大赛,他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参赛者们进行多方指导和鼓励。参赛学生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不懈努力,作好充分的准备,积极迎接挑战。这项活动充分锻炼了他们的表现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勇气和信心。

冯建栋老师带领部分同学对某些市区的优势企业进行深入实地的参观和调查。为了确保各成员的安全和实践的顺利进行,冯老师统一指挥,加强管理。在同学们收集到大量真实的有关企业资料后,冯老师和才教授亲自指导,对资料进行筛选和修改,指导他们形成自己的学术论文或调查报告。这项活动锻炼了同学们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能力以及在陌生环境中的适应工作的能力。

还有一部分学生有徐老师带领,他们进行的是对郑州市低保家庭的调查和研究。在实际调查的过程中实践小组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但是由于徐老师带队比较有经验,所以在他的领导下也就迎刃而解了。从一些小组成员的实践论文中了解到同学们比较辛苦,但是大家非常地高兴,因为他们从中感受到了许多的东西,引起他们的深思,激励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给他们以后的积极进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另外经我系领导与八方电器商谈,许多同学有机会进入八方去参加实践,积累经验。还有我院老师开办的郑州企业策划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为我系部分同学提供工作机会,还有院团委组织的三下乡活动等等。这些老师与领导的努力使尽可能多的同学增加了一次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增添了他们暑期色彩斑斓的生活。

二 我系部分同学自发联系工作岗位,使我系的同学有机会共同参加实践锻炼。

在假期实践期间,由于很多在校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方面的不足,他们不想或者不敢单独去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所以有部分同学为了自己和同学达到锻炼自己,积累经验的目的,开始四处寻找工作机会,让许多同学一起进行实践活动,而且有的还在同学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团队,从而降低了工作风险增加了大家的工作兴趣。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大家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寻找工作中,他们不慎被一些非法中介机构骗去了一部分钱财,在共同的努力下有了合理的的处理方法和乐观的结果。综观任何组织和部门的发展和壮大都离不开一各个的团队,一个团队的兴衰成败都直接影响到每一位成员的命运,所以现在的大多数企业队团队意识尤为重视。而这次的实践使他们收获最大的就是:工作中如何建立团队合作意识,这对他们未来的就业提供了一笔巨大资本。

三 自行的自我实践板块。

篇5

其次,小分队分成三组,分区域各自完成了问卷调查。由于我们采用查询黄页的方式选择调查单位,很多地址及电话都没及时更新,所以小分队遇到了许多困难,可以说在查找目标的过程中颇费周折。同学们耐着酷暑,在“火炉”南京奔波,这也要求大家更独立地安排暑期生活。虽然面临路途遥远,在遭到冷遇等情况下,同学们仍是热情高涨,保证质量的做好问卷,并进行汇总,做好统计与分析结果,并各自写出实践报告。同学们对此次问卷调查感慨颇多,也学到不少知识,对将来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实践内容之二为在南京舜禹翻译有限公司进行为期14天的实习。在该公司员工非常热心帮助和指导下,同学们了解了公司业务的整个流程及各个部门如何协调工作,译员完成任务的反馈等等。同学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关于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并使用辅助软件工具。在实习期结束后,该公司挑选了部分优秀队员帮助他们处理一些翻译业务及翻译系统升级,可以说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和信任。此次实习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直接与翻译工作接触,学到一些实际操作知识,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此次实践活动比较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主题鲜明,指导性强,有助于适当调整以后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以求专业学习不与社会脱节,更贴近社会需求。问卷调查表明,社会需要语言能力强,知识面广,并能熟练使用现代化翻译工具的有责任心,才思敏捷的翻译人才。这提醒我们,外语专业毕业生在学校里进行的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需要在口笔译能力上得到体现。因此要想让外语专业毕业生更快更好的适应工作,毕业前一定要经过相关训练。

篇6

[作者简介]徐艳(1979— ),女,江苏建湖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116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089—01

随着高等教育在我国的逐步普及,大学生的择业就业成为制约高校发展,影响国家就业、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就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而言,高校提供高质高效的就业指导服务,是高校必须充分应对、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凡一件事,首要是名正,然后是言顺。我们应该认识到,从高校自身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指导属于高校诸多职能中服务一类。归于服务,并不意味降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而是为更好发挥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功能和作用,切实为解决好大学生择业、就业及创业贡献力量。

一、积极突破传统思维缺陷,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

提起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业内论述较多地集中在改革改进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指导方式方法以及如何教化学生、改变学生理念等方面,这也反映了我们的理念还停留在行政化办学的层次上,没有真正放下身段,没有真正认识到对高校而言、对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而言,这项工作就是服务。服务则需要服务的伦理原则,从服务的个性化原则出发,我们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工作体系应该建立在:第一,群体性指导方案和个体性辅导方案相结合的基础上;第二,普遍性问题指导方案和特殊性问题指导方案结合的基础上。从已有的较成熟的经验来看,我们此项工作的体系应具备:第一,战略性。即从学校的整体发展角度,把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当做学校的品牌、特色进行构建。第二,整体性。高校应从学校发展的整体角度,全面统筹,突出重点,找准着力点,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彰显特色。第三,系统性。大学生就业涉及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思想道德修养水准以及事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无论是工作环节,或是涉及的内容,都需要就业服务工作进行系统地考虑和安排。第四,知识性。就业是一个人生存的根本,而就业的基础是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和学生自我认知、社会认知,以及对婚姻、成功、幸福等人生诸多问题的认识及理解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因此,就业指导服务也必然涉及对上述问题进行较专业性的引导。第五,延续性。学校的生命在于学生,学生的良好发展为学校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切实把此项工作的时间尺度延长,从新生入校第一天到毕业后若干年,人性化、周到细致的服务无疑是以人为本的真实写照。

二、大力培养专家服务队伍,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新途径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需要着力培养一支数量足够的专家服务队伍,需要把较分散的部门力量整合起来,需要本着功能结构较统一、任务目标一致的要求,按照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的功能、任务重新调配,不断拓展就业指导服务新的途径和方法。

1.培养一支以专职为骨干,以兼职为有效补充,分工明确,有效配合,知识结构相互弥补,形成合力的专家服务队伍。学校需要建立一支任务分工明确、工作目标明确的就业服务队伍体系;采取校系两级负责,就业指导专家队伍、政治辅导员队伍、思想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教师队伍等力量是就业指导的基本依靠,同时,依据就业指导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充分整合人力资源,充分整合并规范就业指导服务机制体制,形成信息共享,定期沟通、会商的工作局面,制度化、规范化、灵活高效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2.以多层次、体系化的课堂教学为抓手,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认识和技能。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建设应有效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摒弃那种简单的说教、无目的、无思想内涵、不切实际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应该生动活泼,具有青年大学生鲜明特点,能够反映和回答青年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应具备较强的思想性、实践性和现实性。课程教学体系应精干、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及体系,如可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以及择业、就业、创业等不同领域、不同问题,设置3~5门独立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特质的课程模块和体系,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3.提供专业化的职业兴趣及职业技能等测试报告,提升学生自我认知水平。高校大学生择业、就业及创业的首要问题是充分引导学生个体对自我的客观认识和正确分析,严格意义来讲,这属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当前,我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也应该放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科学地认识自我。就就业指导服务而言,急需要为学生提供职业兴趣、职业技能测试等专业服务,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供基本的依据。

4.以社会认知为基础,以暑期社会实践为根本,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观和成才观。我们的教育的基本背景之一是应试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们的学生埋头书本、理论,和社会实践脱节,对社会缺乏比较正确的认知,认知水平有待不断提高。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指导力度,制度化、规范化地建立学生社会实践等社会认知个人小档案,并不断提高对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总结、检查和对比分析工作,以此作为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基本依据之一,结合学生自我认知结果,个性化开展指导服务工作。

5.以校园就业指导服务月等第二课堂文化活动为着力点,培养和塑造学生就业认知水平。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就业指导服务月等第二课堂文化活动,采取班级主题教育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征文活动、社会实践论文展示、专题讲座报告等主题鲜明、群众参与性强、效果显著的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锻炼学生的口才和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找工作的信心。

6.以全程化就业指导为基本思路,分年级和对象,按不同内容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如上所述,我们的就业指导服务应从大一新生入校之日就开始实施,伴随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始终保持一定的联系。学年与学期的就业指导应按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根据不同年级,依据基本目标和任务分别实施,实施的计划、内容、方式、规范、监督、检查、总结以及结果等各个环节应简洁,可操作性强,事后有据可查。

7.充分发挥校友、学生骨干和学生团体在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的作用。积极鼓励和切实加强对学生骨干及有关就业、创业类学生团体组织的引导,有效发挥他们在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中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切实并不断加强和校友的联系,形成良好的常态的和校友互动机制,充分挖掘成功校友的经验,形成本校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榜样资源。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压力较大,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挑战就意味着机遇。在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理清思路,不断地回顾和总结,不断地展望和开拓。以人为本是我们的基本理念,就业指导服务恰恰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这也正是我们不断追求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更需要我们客观地分析和调整工作思路,不断超越和前进,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章冬斌.欧洲国家公共就业服务中的职业生涯指导实践与启示[J].学术论坛,2010(10).

[2]罗云.关于高校个性化职业规划辅导内容的思考[J].21世纪:理论实践探索,2010(4).

[3]邱志云.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和推动[J].现代企业教育,2010(10).

[4]罗群,董红祥.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演变[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4).

篇7

1.从“实践出真知”的视角看其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离不开实践。的《实践论》认为,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我们也常说,“实践出真知”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在人们的认识和学习过程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1]。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创新意识,了解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使大学生能像企业家一样,具备将来从事各自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特质[2]。所以,从“实践出真知”的哲学视角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锻炼和成长。

2.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看其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注重实践的教育,其核心在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可能依靠纯粹的理论学习自动形成。实践活动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能促进创新意识和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能促进创业能力的提升,只有通过实践活动的历练,才能使学生获得体验和感性认识,磨炼创业意志,锻炼创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从这个角度上讲,实践更能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性质。

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项目特性分析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在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之外进行的实践活动,它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和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结合项目要素看,这种为了完成某种特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具备了项目管理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次性

项目的一次性是指项目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不会有完全可参照的先例,也没有完全一样的“拷贝”。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也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任务一旦完成,活动即宣告终结,是“一次性”的任务。此外,项目从未在同样的情况下出现过,而且以后也不会再发生。可见,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具备一次性特征。

2.独特性

项目的独特性是指每个项目都是独一无二的,或产品或服务都有自己的特色,或虽与其他类似,但其时间、空间、环境和条件等方面也已发生了改变,因此项目的过程始终是独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尽管许多项目每年(或定期)举行,例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但由于活动参与人员、活动地点、活动形式等内外条件的变化,在时间上、经费使用上、项目内容设计上和项目工作质量上都有不同的要求,每个项目的参加人员、项目组人员的角色和各自分工都会有所不同[3],所以,项目的执行过程不可能被模仿,更不可能完全一致或照搬照抄。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但在现实中实践不足已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项目特性,为引入项目管理提供了可能。运用项目管理的关键链理论,抓住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计划、项目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估四个关键环节,可以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管理;关键链;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87-03

3.目的性

项目具有明确的时间性、成果性和约束性目标。在项目实施之前,项目负责人要制订全面和系统的项目计划,分解项目的各个环节,明确项目成员的各自分工,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工作,项目成员间既分工又合作,攻坚克难,完成目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也要求在明确的时间内实现明确的目标,也具备了明确的目的性,而活动的开展自始至终以实现目标为原则,在完成之后总是以一定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项目管理都具备目的性。

4.过程整体性

项目的过程整体性是指项目过程是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其一切活动都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为了实现项目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项目效益的最大化,项目管理要求对时间、成本、质量和进度等方面进行控制,而在对上述目标的控制时,往往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手段来实现。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包括申请、计划、实施、控制、结题和评估等一个完整的过程,也具备较为完整的生命周期,并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手段来协调时间进度,优化配置资源,以达到预期效果。因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也具有过程的整体性特征。

5.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的人员组成和职责在不断变化,项目组织没有严格的边界,是临时的和开放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组织也具有临时性和开放性特点。在项目开始初期项目负责人根据需要组建临时的项目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计划和任务的变更,需要调整或补充项目成员,而当项目目标达成后项目团队即告解散。可见,基于项目管理组成项目团队,有利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6.风险性

项目的风险性是指项目不能“试做”,启动后一旦失败就不能重新开始,就失去了在同样条件下开展原项目的机会,这是由项目的一次性决定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可控性,但是也有一定的风险。在实践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项目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并直接影响到实践活动的顺利完成,这就使得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关键链”

“关键链”是指项目实施中有瓶颈作用的管理环节。只要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抓住项目的瓶颈,加强对关键链的管理,就能用最短时间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从而推进项目的进行速度[4]。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也可以通过加强关键链管理来实现最优化目标。结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特点,笔者认为,它的关键链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分析项目的可行性

可行性分析是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管理的关键链之一,它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一般来说,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选择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对项目的调研和论证,有时只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草率作出决定。当计划要转变为实际操作时,才发现自己不具备解决项目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项目无异于纸上谈兵,结果只能是失败。所以,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启动阶段,不仅是批准该活动能否立项,而且是要求项目团队在确定项目之前充分考量自身的兴趣、特长以及专业能力,全面、系统和客观地分析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明确项目是否可行,最终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2.制订项目计划

项目计划既是项目质量控制的依据,也是衡量项目进度的依据,一个优秀的项目计划能让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明确活动的任务和目标,帮助双方实现有效的沟通与协调,降低活动失败的风险,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加项目成功的可能性。项目团队必须依照组织分工,从内容、范围、条件、进程和资源等方面编写创新创业项目计划,明确项目的里程牌和时间表,进行项目目标细分,创建工作分解结构(WBS)图,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

3.实施项目资源管理

项目资源就是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实际投入。随着项目的实施,必要的项目资源控制和管理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项目资源管理包括时间、资金、人员、工具和设备等方面,其中以时间、经费和人员三个方面最为重要。时间主要影响项目管理的进度,经费主要影响项目管理的成本,而人员则影响项目的组织结构以及激励问题。这些资源都是项目管理的有效抓手,有了这些抓手项目管理才能落到实处,否则项目管理就失去了调节的手段,容易导致项目进程与项目计划之间产生偏差,甚至直接影响项目的成败。因此,项目负责人要依据项目计划和工作分解结构(WBS)图,确定完成每项工作需要哪些材料和设备、用多少经费、花几天时间以及由什么样的项目成员来完成,形成系统的项目资源管理计划,用资源规划矩阵、资源数据表、资源甘特图和资源负荷表等直观、有效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付诸实践。

4.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是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管理的最后一个关键链。通过项目评估肯定工作成绩,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并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根据项目特点改进和完善管理机制,运用更加科学和合理的项目管理理论,从而为今后的管理提供宝贵的经验积累[5]。

(1)建立科学评价标准

具体标准有三条:一是是否实现预期目标,这是评价项目的首要标准;二是资源使用情况,完成项目任务不能以浪费资源为代价;三是认可度,有没有得到师生的认可,有没有形成一定的轰动效应,有没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2)分类开展项目评价

不同的创新创业项目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基础研究型创新创业项目主要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搜集的

材料和数据的分析而形成结题报告,评审委员会通过评估项目是否完成了规定的工作量和调研任务确定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来进行验收评审;应用型创新创业项目主要依据最终成果应用的数据结果来进行验收评估,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最终成果应用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同时结合成果应用客户的评价反馈[6]。

(3)积极寻求成果转化

针对验收评估后的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进行进一步的开发,既可以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项目成果进行生产实践考察,又可以通过组织参加科技竞赛、和科技作品成果展示等多种途径促成创新创业项目成果产生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6]。

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价值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施项目化管理可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减少工作成本,节约项目资源,是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创新。

1.有利于突破管理瓶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新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进而提升其实效性。作为一种普遍受欢迎的、具有明显管理特征的管理技术,项目管理已在国内外很多行业及很多领域被广泛应用。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管理,能够形成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创新创业项目管理模式,做到源头预防,过程中检查,完成时验收,确保项目处在控制之中,减少时间、资源和精力的浪费,降低项目成本,提高项目效率,有利于从根本上形成较为系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和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管理模式。

2.有利于健全管理制度,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由“人制”向“制度制”的转变

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管理,客观上要求建立科学、合理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能够对创新创业项目实施量化考核和绩效评估,也能为项目的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条件。需要制定的制度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规范的立项审核制度。通过立项审核,排除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非理性因素,杜绝资源浪费。二是有效的激励制度。通过激励制度,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创新创业项目成功的可能性。三是健全的沟通制度。通过沟通交流,使各类信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有效地传递,客观上促成创新创业项目效果的实现。四是严格的监控制度。监控制度是创新创业项目得以按计划顺利进行的保证,它既能保障创新创业项目的如期实施,又能保障项目经费的科学使用。五是科学的成果转化制度。通过成果转化制度,既能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解决创业者的后顾之忧,又可以促成创新创业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从而更好地体现项目的价值。

3.有利于实现质量控制,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项目管理有助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以及资金和时间情况等选用适当的管理工具,实现创新创业项目的全面质量控制,达到项目的效果、资金和进度目标。在利用关键链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进行管理时,要求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通过对影响项目的关键环节实施控制,检查项目实施中资源使用、项目进展、团队合作和项目风险等情况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当出现偏差时要及时反馈,并尽快对原计划进行修正,从而确保项目的质量与效果,提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4.有利于节约项目成本,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配置

资源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现在高校已基本度过了规模扩大期,学校所拥有的资源逐渐减少,经费、场地、人力和信息等资源的不足都是困扰创新创业教育正常开展的现实问题。在高校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已成为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项目管理可以在计划的时间和预算内,充分合理地调配各类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资源浪费,降低项目成本,提升管理水平,提高项目效率,实现其最大价值。同时,高校应更好地利用校外资源,获取企事业单位的赞助,以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并产生辐射校外和影响社会的作用,实现企业、学校和项目团队的共赢。

5.有利于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成才动因

以往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沟通不畅、分工不明和权责不清等现象普遍存在,而开展项目管理有助于克服这些问题。项目管理既强调“守土有责”,又要求加强沟通协调;既强调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专业优势,又需要项目团队通过开放的信息交流和激烈的思想碰撞,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增加对团队的认同感,实现在明确分工基础上的充分沟通。同时,通过项目的具体实践,可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由“领任务”变成“请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内在的成才动因。

参考文献:

[1]郭星明,等.基于实战的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6).

[2]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3]吕哲峰.高校共青团工作项目化管理研究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

篇8

(一)环境不适应大学新生面临的第一个巨大变化是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新生们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地域差异明显,各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及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同时,入学后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考大学,部分新生在入校前从未离开过父母,生活方面的事物全靠父母打理。进入大学后,衣、食、住、行都要自理,面对全新的集体生活,大部分新生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

(二)心理不适应面对全新的环境,大学新生的心理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那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也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学生为备战高考,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在高考胜出后,学习目标和压力一下消失,没有了新的方向。此时,如果没有及时确立新的人生目标,则会对学习失去热情和积极性,懈怠感悄然滋生。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大学生活进行过美好的想象,当心中憧憬的理想环境与现实环境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失落感;还有一部分学生因在高考中发挥欠佳,或在填报志愿时出现了偏差,与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失之交臂,心理存在着一定的落差;还有部分新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出于对热门专业的追逐而盲目地选择了学校及专业,当进入大学后,发现得非所愿,也会出现不良的抵触情绪,并深受其扰。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多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好榜样。进入大学后,发现身边的同学个个都很优秀,除了成绩以外,自己和他人在知识面、才艺、人际交往及家庭条件等各方面均有差距,使一直以来的良好感觉荡然无存,自尊心受到打击。尤其一小部分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他们有的通过助学贷款步入校园,有的靠东拼西凑才能凑齐学杂费,经济压力大,思想有包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表现得较为自闭。

(三)学习不适应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的学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高中阶段学习的主要科目都是初中学习知识的延伸,学生对这些课程体系和学习方法都比较熟悉。而进入大学后,学生面对的是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课程知识,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内容趋于精深和抽象。要想学好专业知识,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不能及时转变学习方法,出现了课上听不懂、课后无所适从,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

二、多种方式引导大学新生健康成长针对新生的特点,作为一名青年专业教师,笔者在担任大学新生班主任工作期间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青年专业教师的角度,对引导大学新生健康成长的方式进行了总结。

(一)引导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目标对每一个人都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青年专业教师作为新生班主任,应根据自身经历,把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哈佛大学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等各方面条件相差不多的年轻人。通过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有清晰和长期目标的人,最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而目标模糊者,大多数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和他一生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密不可分。早年的爱因斯坦有志进军科学领域,他通过分析后发现虽然自己的成绩平平,但对物理和数学有兴趣。于是,在大学选择专业时,他果断地选择了物理专业,使个人的潜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最终在光电效应理论、布朗运动和狭义相对论3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他取得卓越成就之后,以色列政府曾邀请他担任以色列总统,然而他对自己的目标矢志不移,毅然谢绝。由此可见,确立清晰的人生目标对个人成长和发展十分重要。笔者在新学期的第一次班会上,给新生们提出了几个思考问题: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价值?你想拥有什么样的生活?你想拥有什么样的能力?你希望与什么样的人为伍?你觉得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笔者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树立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目标分解落实。首先指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不再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明确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就是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具有立足社会的真本领。通过这一举措,笔者惊喜地发现,存在于新生中的学习动力缺乏、自主性差等普遍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地增强。很多新生表示,要充分利用大学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虽然树立了人生目标,有了主动学习的意愿,但是部分新生却为该如何进行大学阶段的学习而苦恼。笔者作为青年专业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新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告诫学生要克服学习上对老师的过分依赖,培养学习的独立性。首先从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入手,做到合理支配课余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堂上紧跟授课教师的思路,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后勤于思考、及时归纳总结,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教师应提醒新生在第一学期要以学会学习为主,学好必修课,对选修课做到不盲目、不负重。在后期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利用好图书馆、资料室、校内精品课程、各类讲座等资源,广泛涉猎,拓宽知识结构。通过教师的引导,班里的同学大都能做到课前预习、上课有针对性地听讲、课后复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并不断地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此外,学生们还以寝室为单位建立了学习小组,团结互助、比学赶帮,班内学习风气浓厚。

(二)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引导笔者针对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入学教育中进行了积极的引导。首先,针对新生在卧虎藏龙的大学校园因地位不保导致的失落,笔者引导新生要正确面对。一方面接受自己是大学校园普通一员的事实;另一方面要逐步接受客观存在的差异性,积极地接纳自我、认识自我。教师应引导新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不能因为与别的同学存在差距而全盘否定自我。通过这一引导,大多数新生能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恰当地进行自我评价,不再盲目焦躁和悲观。其次,对于家庭条件较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所面对的现实,坚信物质上的匮乏只是暂时的,鼓励他们通过刻苦学习获得奖学金,通过勤工助学改善生活条件。班里有一些同学通过奖学金及校院两级的勤工助学补助,解决了自己的生活费用,增强了自信心。此外,结识新朋友、建立新友谊也是新生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是大学生身心发展、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与处世能力。笔者特别重视引导新生的人际交往,教育新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主动与老师及同学交流,积极参加文体社团活动。笔者教育新生在人际交往中应以真诚为前提,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信任为基本原则,注重交往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互通有无、乐于分享。在班级讨论QQ群里,笔者鼓励新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价值的信息。新生积极与大家分享自己获取的各种信息,包括名人演讲、高雅艺术进校园、公益培训等活动的通知。值得一提的是班里有几位新生及时了解到北京大学组织暑期调研活动的信息,并参加了此次活动,开阔了眼界。通过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引导,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增进了新生之间的交流和感情。

(三)强化大学新生对专业的认知专业认同感指个体对所学专业的态度或对专业的认知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主观感受。专业认同感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及个人发展,甚至影响着整个学科的发展。梅莉等人开展了华中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调查,发现林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较低:超过70%的学生表示,如果重新选择专业,不会选择林学专业。该专业新生对专业的喜欢程度分化明显,喜欢和不喜欢的比例均高于其他年级。笔者所在的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学科的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也较低,表现在高年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不高,大一新生申请转专业现象明显,先后有多名新生向笔者咨询转专业的相关事宜,其中不乏有学生打听学校最好的专业是什么,某些专业课程设置的难易程度如何、就业前景如何。这些学生转专业的出发点不是基于对专业及自身情况的客观分析,而是盲目从众。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作为新生班主任,向新生介绍了本专业的专业特色、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要求、课程设置及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联系;分析了学好本专业所能具备的知识结构、学科的发展前景、学生毕业后所能从事的工作及继续深造的方向,让学生充分了解了本专业的重要地位及学科设置的意义。通过这些工作,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部分原本盲目想转专业的同学,也在了解本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思考,最终选择留在本专业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