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03 21:18: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课堂教学改革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课堂教学改革

篇1

一、国际教学理念的变革动向

(一)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的培养和教育

现今世界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公民教育,并同时把它作为学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的之一。比如,英国在教育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公民素养教育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同时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贯穿教育性原则。澳大利亚也同样不设专门的道德或公民教育的课程,所有的公民教育内容都穿插在政治或法律等的课程中进行。法国的历届政府亦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他们的做法则是把一些道德原则贯穿于各项班级活动及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并且在选拔教师时首先注重德才兼备的原则。

(二)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小班化与分层教学

现代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对学习者学习状态的关注。由于学习者自身条件和学习兴趣的不同,表现在对知识的接受上也是各不相同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是理论归理论,在班级教学中教师真要面对几十位个性迥异的学生,还要同时做到因材施教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对此西方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少的努力和探索。

(三)关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实践操作性

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老师正襟危坐、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已经是绝少见到了。相反,执教者都会倾其心血和智慧力图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趣味性,并力图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来让学生“发现”知识,与此同时这一教学理念的改革也成了理论工作者的又一关注焦点。

在英国,教师非常注重趣味性。如何使课堂生动有趣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是教师们备课的重点之所在。在英国的课堂上,教学内容的传授主要由教师通过某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先体验、先理解而后再从中找出结论,一般情况下教师不会把答案或权威的观点直接告诉学生,这种通过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一个教学任务的理念在英国课堂十分多见。

二、国际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若干启示

综上所述,国外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向凸显了如下特点:注重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促进课堂的空间开放;丰富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人文气息与生命活力。简而言之,它始终围绕如何促进课堂内儿童成长这一生命主题,同时并将其核心价值定位于儿童主动发展这一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之中。

通过对上述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的介绍与分析,我们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而以此更好地推进我国课堂教学的改革。

第一、重新定位学校中的道德教育,融入公民意识的培养

在我国,思想品德课中盛行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却没有给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以主动的意识。因此,在现今的德育内容中除了强调爱国主义、政治思想以外,还应有关于人权意识、宪法意识、规则意识、生态意识、公德意识、民主、自由与平等意识等的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也应突破原来单纯设置专门课程来进行强制教学的模式,而注重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渗透式地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

第二、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中国式的课堂传统强调教师的灌输,这种“独白式”的教学不仅剥夺了学生自主表现的良好机会,而且忽视了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的过程,从而背离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情景。而在国外,课堂教学较多采取的是“提问”与“讨论”的方式,这对实现双向交流、教学互动及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和顿悟力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简言之,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创造精神,这应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及课堂教学改革的关注重点。

篇2

【关键词】播音主持;教学改革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它强调师生交往的平等化、课堂教学的形象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这意味着在教学改革中,除了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之外,发挥教师主体作用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学改革要想改变一些陈旧的不合理的教学思想、理念和方法,所要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老师主观能动性的调动。目前,高校教学的主要方法仍是讲授,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复习背笔记、考试考笔记,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转化成自身需要的内容来解决今后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对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学生主体性的关注不够高,容易出现的授课画面就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呼呼大睡或者沉浸在自己的数码小世界。因此,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就要变消极被动的接受型学习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型学习,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立足点。

一、师生交往的平等化

我在刚开始教师工作时,因为刚毕业,身上的学生气比较重,又急于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因此上课时经常严肃地板着脸,对学生做的不好的地方批评得很生硬,但过段时间就会发现学生并没有因此而惧怕,甚至会让他们产生抵触心理,效果适得其反。那段时间我的心情很沮丧,在与学生和同事沟通交流后发现,年轻老师身上独有的亲和力和活力才是学生最喜欢和最容易接受的,做老师不应一味强调权威感,而是与学生做朋友,做他们的倾听者,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得学生的信任。在一次次的实践和改变中我发现,不管是做班主任还是做任课老师,微笑、耐心、理解、包容才是学生最乐于看到的,我由此总结出,要想获得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要展现教师对学生真诚的欣赏、信任、期待,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宽松感和愉悦感,其次还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言辞不能过于激烈,有的话可以选择私下与学生交流,而不要在课堂上故意刁难学生,这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还可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来获得双方的信任,做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充分调动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以实现以情感人、以情治学、以情育人的效果。

二、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个性化培养

这个题目是我这学期的新感悟。也许有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向学生传递一些负能量,例如专业未来前景会有多么不好、就业形势多么严峻、目前学生自身问题多么严重等等,给学生注入了一些压力,学生反馈过来的就是抱怨和失落,有的甚至会自暴自弃。我个人觉得,在教学中不仅不能给学生负能量,而且要多举一些正面的例子让学生看到希望,给他们更多的动力和支持。而且,专业认同感越高,学习态度就会越积极,对专业的努力程度和时间投入也会越高,学习效果就会越明显。诚然,目前我国的电视传媒行业对主持人的要求越来越高,门槛也越来越高,甚至一些新生的电视节目已经不需要主持人的出现,但这不代表大学四年就此沉沦甚至一蹶不振,只要专业基本功过硬,在哪里都会发光发亮,而且对主持人的要求越高,就说明在校期间越需要通过努力来不断完善自己。在授课过程中我经常会有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搜集到的和主持相关的一些正能量新闻事件也会第一时间告诉学生,不断培养他们的专业认知,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如果对每一位学生都实施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无形中会抹杀学生的个体差异,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因材施教尤为重要。每个学期初我都会开始观察和了解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尽最大能力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例如,布置课后作业时,我每次都会布置两篇文章让学生二选一进行录音,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两篇都录。两篇文章的风格特征都不一样,一般是舒缓和激昂搭配,让学生做最适合自己的,录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有的学生声线天生比较细软,如果硬逼着他们去录激昂型稿件,会适得其反,并且会削弱他们的专业自信心,相反让天生大嗓门的学生去处理细腻型稿件,听起来着实容易笑场。

三、课堂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课程通常包含对目的和详细目标的陈述、对内容的组织与选择、对教学方式的揭示,它还包括对结果的评价。良好的课程设计是某些结构与规律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将课程内容制定成一个简单的实施计划。因此,怎样把看似枯燥的课程设计得有趣,既要把课程目标具体化,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基础和特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和理解知识,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对于教学尤其是艺术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传授知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生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求知而在于实践,在课堂教学方面,我努力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不断强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尤其是主持专业的主干课对实践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怎么理解和分析稿件,进而通过语言传达给受众,因此实践训练是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基础环节,在教学中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教学活动中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而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实践能力。本人一直在寻求生动活泼、内容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每次上课的前五分钟都有一个固定内容——课前开胃菜,随机点学生为大家介绍一句名人名言和新近发生的有争议的新闻或者校园事件,此举看似占用了授课时间,却获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在上课过程中我逐渐发现,每次上课前五分钟大家都很难注意力集中,课堂效果很一般,但如果把这五分钟作为课前分享环节,能很好地调动大家听讲的积极性,并且每个人在其中都能收获一些良好的知识和思想。由于《实用播音教程》这套书的出版时间是2002年,距离现在已经13年了,里面的练习内容有些过时,对于90后学生来说会让他们感觉晦涩,因此我在备课过程中,除了保留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外,还查阅资料更新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并且和时代接轨的练习材料,这样在练习过程中无形间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考试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仅是检验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也是反馈学生学习信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的考试对教学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本学期的《播音创作基础》期末考试中,我们第一次尝试两个平行班一起考试,并邀请所有的专业老师到场打分,全程录像,并当场宣布总分前十名的学生名单,这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激励。有的学生平时自我感觉特别良好,在观摩了其他同学的表现并得知自己分数后,对自己来说是一次打击,也是一次反思;有的学生自身条件不错,但一直缺乏自信,通过这次展示型的考试后,对他们是一次鼓励。在这次尝试后,老师和学生的反响都很好,并考虑把这样的考试形式延续下去。在两年多的教学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教师作为良心职业所承担的责任,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一切和他们分享,并期待得到他们的回应和反馈,来确定自己所讲授的是对他们有意义、有价值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督促自己要与时俱进,尤其是电视媒体更新速度很快,要想在课堂上说出学生不知道的、不了解的知识和理念,就要及时关注媒体动态,多读文章多思考,也在无形中促使自己在专业研究方面往前多走几步。

参考文献:

[1]钟勇为.大学教学改革方法论探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

[2]李金云.课堂教学改革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7).

篇3

一、课堂教学特征要求

课堂教学始于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是17世纪

伴随欧洲班级教学制产生的。课堂教学是以班级教学为形式,以课堂教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以传授间接经验为目的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是各级各类院校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不能轻易

否定。

二、课堂教学优缺点

1.优点

环境特殊,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以集体教学为主,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以教师为主导,有利于教学过程调控等。

2.缺点

教学关系难以处理,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交流不够充分,容易形成单向信息传输;学生思维难以活跃,不利于培养求异思维等。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要做到:目的明确,把握课堂讲授的方向;内容正确,体现科学性和思维性;方法恰当,适合内容和学员特点;组织严密,保持活动的严格正规;讲究艺术,体现教师的个性风格等。

四、课堂教学教与学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关系,这对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主要矛盾的解决。教与学的关系,严格地说,不是指教师和学生的人际关系,而是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的关系,或者说是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的关系,因此,教与学关系的根本是实现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的统一。

1.如何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主导和主体本来是哲学里认识论和辩证法矛盾论中的不同概念,现在教学中已被经常提及,约定俗成,已具有与最初的概念有不一样的意义。

“主导”是教师组织、引导、激励;“主体”以学生自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教为不教,自主学习,创新全面发展。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实现“主导”和“主体”的统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传统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过程,主要反映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线,以老师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教材为主要依据,教学呈现为从教到学的单向过程。

“以学为中心”的主要含义是以学生学习和素质发展为主线,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调动和发挥学员主动性,实现教学结合的双向互动。

“以学为中心”不是一切围绕学生进行,否定老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

“以学为中心”不仅是教学理念的转变,也符合未来教学发展的根本要求。

篇4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学”代替老师的“教”,以“我要学习”替代“要我学习”。同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课堂,“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总比教少好,教的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的束缚,运用所学到的先进理念解决了思想上的疑惑,对课堂教学改革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行。

一、提高认识,转变理念

要进行课堂改革先要改变教学理念。教师应该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而不是以往教学中的权威者。教学关注的也不应该只是学生的分数,而应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学生的差异和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课堂教学方式,才能真正的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先树立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才能进行真正的课改。老师“教”的再好,不如学生“学”的好。曾经问过自己,“为什么课堂上讲的少了,学生的成绩不降反升呢?”经过教学方法的对比和冷静的思考,得出了答案:教师讲的知识是100%,而学生至多只能接受50%。但学生通过自学,课堂中老师讲的少了,也许学生只是得到了80%的知识,而在这80%中能够接受的却是80%,这样学生最终得到的是64%,所以会不减反增。所以支持“放手”给学生的课堂,用蔡林森校长的话说就是“要相信我们的学生能读懂教材。”

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课堂改革不是模式型的改革,没有固定的课堂模式。课改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要照搬照抄,要根据学情,还要根据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总结反思,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形成适合教师自己以及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最先尝试的是“导学案”模式,这种模式需要团队的配合,课下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完成的。但是从短短的一学期中,我体会到了学生是渴望知识的,更是渴望教师能够发现他们的能力,同时也企盼教师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开始尝试“先学后教,及时巩固”的教学方式。严把学生预习关,提高课堂效率,教学中有意识的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更好的把握能力,运用的更加自如,学生时常提出质疑并认真思考。其实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本身就是深入思考的体现,老师帮他解决了问题,会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更好。进而我对课堂教学改革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在教学反思中得到了更多的经验。曾经听过其他教师进行的“导学案”形式的公开课,但是整个课堂却是讲授式的教学,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改就要做到实实在在:一是不怕进度慢;二是不怕讲得少;三是要渗透,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四是要“精”,精讲精练,恰到好处;五是要“细”,细心、细致观察到存在的问题并且想办法解决;六是要“恒”,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七是要“实”,课改就要做到实实在在,脚踏实地,一切落到实处,不搞花架子。

三、合作探究,激发兴趣

课堂改革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上,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多的方法,在课堂中最常用的就是合作探究、设置问题。

边摸索边总结,开始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解答问题,同时总结出存在的疑问并且提出本小组的疑问。一个小组学生提出的问题另一个小组可以帮助解决,解决不了时再由教师进行解答。当学生的疑问都解决后,再由教师设置问题,设计“问题串”而形成教学主线。通过类比、启发等手段,按照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讨论与交流、解决变式问题等多种活动,使教学从问题出发,由分析、认识问题切入,逐步深入、层层递进,在辨明正确与错误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并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从而提升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识,并且将知识点补充完整。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学生要从学习内容入手展开思考,对知识要有深入的理解。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先根据课前的预习,提出相关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寻找答案,然后再次提出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最后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必须做好主导工作,把课堂的主动性始终掌握在手上,要做到收放自如。同时,每节课要定好学习方向,把握重点难点,课堂上不能老是围绕细枝末节讨论,这些应该在课前预习中自己解决,课堂多解决或者只解决重点难点。所以我们必须抓好 “课前预习”这块,在上课前就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让学生清楚下节课该如何学习,在课堂研讨时,教师就要深入小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理解,将学生有偏差的理解引导回来,使他们在展示环节能够直指教学重点,令课堂重点突出,展示流畅。

四、综合训练,提升能力

课堂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

通过课堂改革,看不到成绩优异的同学“霸占”课堂,更多的却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互相交流。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融数学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思想和精神于一体的完美课堂。整个过程总结起来共有六个环节――课下自学、合作探究、质疑解惑、引导思考、总结引申、练习巩固。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各项能力都会得到展现和提升。比如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运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等。而且通过一个学科的课改,可以带动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从而达到“以一带多,全面提升”的效果,学生的整体成绩会不断地提升。

五、践行课改,成绩辉煌

课堂改革的成果会在高考成绩上有明显的体现。2015届学生是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届学生。在高中阶段,文科班的数学成绩一向低于理科普通班。在2015年高考中,高四班(文科)数学成绩曹颖136分,孟军伟135分,张丽洁128分,刘欣宇124分,全班平均分102分,高于理科普通班。曹颖同学稳定的发挥,以总分619,位居黑河地区第二名,全省排名第122名,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届的文科班创造了五项纪录:最高分突破600,黑河地区排名第二,全班21人重本,二表本科全班抬,文科最高分高于理科最高分(理科最高617分)。五项纪录全都是1978年建校以来的第一次。

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42-01

2010年,我校提炼出基于“奠基美丽人生”办学理念下的“一二三四‘育美课堂’框架”:一个核心(以课堂实效为核心),两个充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三动三会”(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达到“学会、会学、会用”的目的),“四个关注四个当堂”的总体要求(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疑难问题、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当堂训练、当堂消化、当堂检测、当堂纠错)。“孩子”顺利出生了,却成长缓慢,特别是灵魂难以成长――总感觉“框架”的理念难以真正落实。自从我校开展“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之‘育美课堂’”教学改革后,我们便逐步找到了“框架”的落脚点。

一、深度研读文本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教师则是课堂的最高指挥官,想要打一场漂亮的课堂教学效果仗,指挥官应该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精准地把握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度研读,包括对教材、教参、教辅、练习题集等的研读。

1、首先要读透教材。教材表面内容很简单,就几幅主题图、或是几句对话、或是几个活动,但表达的内涵却很丰富。这就要求老师理解编者意图,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读,使学生对省略的部分充满丰富的想象,把静态的文本还原成动态的生活情景,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活动的分析、操作、讨论、交流就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思考真正发生,产生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师生的追问,让思考向纵深发展,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完全激发出来,课堂效果当然不错。

2、文本研读的另一重要内容则是课标。仔细研读课标,教师才能准确把握知识层次,理清本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及在不同领域的地位,真正做到引在疑惑处、教在转折处,以期落实老师的“不教之教”。

3、文本研读还应包括教学参考书的研读,准确领会“教什么”,更好落实“怎么教”,以提高课堂效率。

文本也是教学之源,教师只有深度研读了文本,才能较准确的进行课堂预设和生成处理,就会引领学生的学习想纵深进行,体现课堂高效。

二、“大问题”引领,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与教师的主导

学生通过自学,能够理解一些基础知识,也能提出一些问题。每一节新课之前,孩子们把这些雏形问题写在黑板的一角,老师根据学生的雏形问题提炼出本节课的“大问题”。学生带着这样指向本课核心的“大问题”进一步思考讨论,老师或观察、或参与讨论,或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给予适当的帮助。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仅仅只是一个合作者、引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生命得到尊重,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好。

三、“让学”保证学生“三动三会”

“育美课堂”在于“育”的过程,只有过程真正“动”起来才能达到“会”的目的。通过“让血”创设让学生“动”情境,奠定“会”的基础。“让”出课前,课前学生自主预习,提出困惑,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充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课中“让”出角色、讲台和黑板,新课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当小老师到台上讲,小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其他同学对他的错误和不足给予纠正和补充,老师只在学生的疑惑处、转折处做适当的引导和补充。学生无论是讲还是为小老师纠正补充都必须进行深入思考,要使自己的思路更具条理性,他们还会写出自己相信的“教案”。久而久之,不仅所有学生都“学会”了基础知识,而且大部分学生都“会学”“会用”。

篇6

一、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意义

自教育部启动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以来,各大职业院校的专家们就纷纷献言献策,转眼间,也已过去了三五年。这些日子里,老师们有的下到了生产第一线,有的进入了教育科研单位,也有的去了欧洲、美洲等发达国家借鉴经验。由此而生的论文、报告、科研成果也比比皆是。然而,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美加的CBE或是澳洲的CBET,再或者是国内的探索模式,唯一的检验标准无非是两个字——上课。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课堂教学,在现如今就成为了承载着诸多理念、方法、尝试手段的展现平台,也自然而然的造就成了中职教学改革的终端产品。

二、中职汽车专业课堂教学现状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诸多专业中,以汽车市场为代表的二产业类专业学科对教学改革成果的期盼性是最强的。这些专业在中职学校,往往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及广阔的就业前景。俗话说,穷则思变,换言之,若本身优势明显,那么“一般性改变”必然不容易被接受。近年来,面对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二产企业不得不加大对自身技术的升华,和对人才的需求。单纯出力的农民工时代已经悄然离去,现如今企业需要的是具备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能力等多项综合素质的一线员工。这些需求就是市场需求,于是由下而上需求促进课改和教改。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着深刻地改变。

中职汽车专业在设置上一般针对前市场有汽车机械零件制造,汽车组装;后市场主要是汽车运用、检测与维修。这些专业都是实践能力为主的,尤其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制造工艺和维修技术几乎时时发展,步步更新。如何让学生在三年的校园生活中领会企业的生产需求,课堂教学便成了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一)一间教室,一个功能

2007年以前,我省大部分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还处于传统状态。一间教室,一本教材,几十张桌椅,一块黑板。教师以讲和灌输为主,学生以写和听为辅。这种模式下,实现了理论教学的单一功能。学生和教师也有着严格的功能区别和纪律要求。例如,学生在上课期间的位置是固定的,教师在上课期间的讲授是要按照章节顺序的等等。可中职层次的学生们没有继续升学的压力,没有社会实践的经验,再加之外界的诱惑和自身一些不良的习惯,导致很多学生不想听,听不懂,听了也不知道意义何在。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过于死板或者过于散漫的课堂教学现状。大量的教学内容只有极少部分被吸收,学生熟记书中汽车的零部件名称,看到马路上停放的汽车却找不到位置,学习的目的甚至被认为仅仅是应付考试。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

(二)两间教室,两个功能

2007年至2009年间,企业的需求转型和发达地区职教的改革让我省的中职学校有所警醒。开始尝试着在一线的教学上做些什么改变。刚刚开始的时候,学校为技能要求比较强的专业另外配备了实训教室。以汽车专业为例,几张桌子,几套汽车零部件总成,常用的工具形成了最初的教改成果。在那个时期,我们将专业课的课程时间集中到一起,在理论教室中讲完了一个章节的知识后,就带领学生到实训教室去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过程。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了理论和实践交替结合的乐趣。学生们表达了动手实践的意愿,教师们也发现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和知识点融会贯通的途径,甚至很多人认为这些改变就是教改,就是解决中职专业课教学的有效途径,直到不久后更多的问题出现在了课堂上。学生长时间将精力集中在一门课上的疲劳出现了,两个教室的教学管理的混乱出现了,实践教学的时间打乱了原有的教学计划,两个不同功能的区域的交替使用让老师更累了。于是人们发现,课堂教学的改革不单单是加一些实训设备和实训课时就能完成的。

(三)一间教室,多种功能

2009年后,教育部加大对职教改革的支持力度。更多的教师走出了校园,走出了省,走出了国门。看得多了,了解的多了,更完善的课堂教学方案也就随之而生了。又经过了几年的努力,以汽车专业为例,现在的教室已经不一定是四面墙的房间了,或者可以是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中有很多功能划分,理论学习区布置了黑板和桌椅,实践区布置了相对应的设备,除此之外还有讨论区、拓展区等。课程体系上也根据企业的要求设置了汽车制造模块、机电维修模块(包含发动机维修,底盘维修,养护)、涂装模块以及营销模块等等。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就业需求,选读相应的模块来学习,针对性强,可以说,当下的课堂教学在之前的基础上已经或者接近一种理想状态了。

三、汽车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的几点想法

篇7

2.目前学案教学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2003年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我们传统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在培养目标上,重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式上,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学方式上,要求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一句话,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新课改的追求目标和具体体现。

随着课改的深入,尽管本市的课堂组织形式上有了一些变化,但在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上仍缺乏行之有效的做法。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案设计的指导思想滞后:从内容上看,过多注重习得性知识;从形式上看,大都以简单填空的形式呈现;从组织形式上看,仍然沿袭过去的老做法――教学流程一般是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先进行阅读教材,直接从教材中获取信息来理解掌握教材知识,然后教师进行强调规范。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方式单一,更多地是个体自主学习,由于缺乏交流的平台,群体互助式学习无法在现有学案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探究更无从谈起。曾经是教学改革的推动者,却成为课改的桎梏。

笔者曾经在一些学校听过课,发现只要老师注意发动,学生都能对学习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兴趣;通过问卷调查来看,学生也普遍对学案教学持肯定态度,但也对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方面倾向于希望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学案这一有效的形式如何才能与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相适应呢?

3.让学案改革与课堂教堂改革同步

3.1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之所以有些课堂不活跃,我认为关键在于“学习活动设计”处理方式简单,缺少有启发性问题的设计:以两位教师处理人教版必修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不同方式更直观地说明这一问题:

在处理“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甲学案的设计为:

(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________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的能力。

①产生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能力,它包括抗灾害的自我恢复能力和抗污染的自我净化能力。

②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的这种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生态系统越单纯,________越简单,它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_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就越________。

③举例: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的________能力。

①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________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________,反之亦然。

②举例:________

教师乙在处理相关内容时的学案设计为:

“资料分析”,科学家对某原始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与研究发现:

材料一:气候干旱,对该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及营养结构影响不大;

材料二:森林中发生局部火灾后,森林中种群密度降低,但是由于阳光充沛、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植株迅速生长,生物种类和数量迅速恢复正常;

材料三:森林某部分,由于大面积过度砍伐,生物种类和数量及其营养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恢复正常。

①从以上三个材料中,你能分别得出什么结论?

②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气候干旱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却非常大。为什么?

③你认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结构的关系应如何描述?

④试用曲线图的形式,表示出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

前者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多地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读书、主动填写,学生学习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时脱离了自己的直接经验,不能把概念原理建立在他们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由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单一化,即使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都难以提高;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后者的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作了适当的变化,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提供给学生,而是以“问题组”的方式呈现。学生依据教师所提供的问题和材料,进行自主思考、分组讨论,交流与展示。学生的学习体验,知识整理,认识的深化大都在讨论中完成。在讨论中发生思维碰撞,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在讨论中,发现自我缺陷,进行自我完善;在讨论中,学会协作互助,养成合作精神。

现代合作教育学派认为,在合作学习、竞争学习和个体学习的三种学习情境中,合作学习是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情境,也是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要体现出课改理念中的“合作与探究”,变个体学习为群体互助式学习,学案中问题的设计是关键。

3.2学案改革要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与优化

篇8

二、要有稳步推进教改实施的策略

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教师比较容易接受,但在现实中,只要涉及到课堂行为的改变,第一反应往往是拒绝,所以教育教学改革真正能够成功的学校凤毛麟角,学校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要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策略。

(一)整体策划,培训到位

加强机构建设。确保教学改革的强力推进,成立以校长为首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并建立与改革目标相对应的若干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推进行事历、检查评价制度、问责制度;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从学校层面强力推进,所有管理干部要做到统一思想、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改革方案和重要的工作计划经教代会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案研制和编写的实施方案》、《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方案》、《教师课堂行为规范》、《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实施办法》等。加强培训。培训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是教师培训,如我校分批次到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等学校学习,部分骨干教师到山东、北京、上海、香港学习。邀请专家到校讲学,其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韩立福研究员、北京十一学校张素兰老师、北师大教授安文铸、首都师大附中教师张文娣,佛山教研室各位教研员等。二是学生培训,引入引桥课程,培养小组长,制定了《学生学习十大能力培训方案》等,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并尽快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各种规定和要求。

(二)低点起步,掌握节奏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不仅影响教学理念的理解,更决定着教学改革的结果。从近十多年的情况来看,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主性较差,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不到位。如果在教学改革中起点太高,首先在专业素养上跟不上,势必造成更多的质疑与徘徊,弓没拉开就已回头。因此,必须找到容易突破的环节切入,同时在推进的过程中不断了解困惑,在一定阶段提供必要的帮助,有事要借助外力解决。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特性,要想改革走向成功,还要掌握一定的节奏,不然会陷入沼泽中。因此,我校提倡小步子、快节奏的策略,也就是在一定时间集中解决某一个问题,能感觉在改革路上前行,有愿景更有信心。

(三)定科定人,以点带面

实践中任何改革都会出现一部分人干、一部分人看、一部分在热潮冷讽的现象。改革需要的是带动,有时只有看到改革成绩时才学着做。这都要了解学校科组文化、学科内教师的担当精神和创新意识如何。我校的做法是,先全校总动员,按照改革整体策略全面铺开。在一个月后,教师的基本情况就已显现出来。当然,学校改革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课堂,全面了解,跟踪交流。改革小组要不定期地进行反馈,让校长或主管教学的校长有较真实的材料,以便在下一步推进改革中找到应对策略。特别是让一部分老师先做起来。要讲究艺术,找到愿意改革、有能力改革的教师进行先行先试。同时,要防止其他教师制造无端是非,形成改革的阻力。首先按照学科组分别进行再动员,说明先行先试的保障措施和培训福利,再深入动员有不同意见的教师,避免不愿意做的教师给予口实。同样更重要的是,在有了一定的阶段性改革成效时,不断鼓励其他教师参与,逐步扩大改革队伍。同时对改革中成功的案例和教师创造平台,增强教师的成就感和信心。如召开区级、市级、校际联盟展示活动,提供展示成绩的舞台,同时给予奖励。

(四)制度保障,福利跟上

改革有一定的风险,但风险不可能全让改革者承担。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有共识,在制度上有一定的保障。改革过程中压力较大,在工作量上如何体现,在绩效考核上如何保障等问题要提前做好界定。在推进的过程中,教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强有力的支持。在目前办学体制情况下,不可能在工资、奖教奖学方案中有所体现,只能把培训、学习、考察作为最大的福利给先行改革者予以倾斜。这些都须经过学校改革小组讨论并报学校行政会议讨论方可实施。

三、要处理好几对关涉改革的主要矛盾关系

新一轮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不仅从教育理念上更清晰,而且更需要制度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这势必会涉及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同时延伸到不同层面的矛盾产生。对于影响改革的因素也要进行必要的预设与预防,以减少改革阻力。

(一)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学科的关系

学校顶层设计往往更多的是学校课堂教学文化整体价值取向,课堂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学科教学设计又有其个性特色,而且不同的课型也有自身的规律。所以,在学科教学改革中既要遵循学校整体改革的理念,也不局限于一定的范式教学。例如,语文教学中的展示课、阅读课、写作课要体现不同课型的教学特色,在巩固练习的环节,既可以是小练笔,也可以是阅读训练。但必须清楚学校改革的总要求,应毫无折扣地去落实。如学生学习策略、教师问题导学策略、结构化预习策略、表达交流策略等,都应落实在平常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小学到初中学习方式的变化,也是学生可能产生厌学、畏惧心理的过程。如果出现不默契也可能出现“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学生的情绪反过来影响教师改革的热情。处理好这种关系,最好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引桥课程,指导学生适应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二是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更多地是对教师进行学生心理学方面的培训。

(三)处理好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也牵扯到家长的神经,家长关心的是改革会不会影响孩子将来中考的成绩。家长基本上是经过应试教育走过来的,不让孩子过度进行巩固性练习,转为自学为主的前置性预习,语文减少重复练习为海量阅读等,家长是否适应?有时会经常看到家长在网上评论。如果引起曲解,就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学校在改革初期,通过多次家长学校的方式进行沟通,了解当前教学改革的现状。另外,学校改革需要在资源配备方面要家长自行购置,又会引起误会,出现不符合事实的投诉。如学生需要海量阅读,自行购置书籍;学校进行“翻转课堂”实验,有愿意试验和不愿意试验的,家长有不同的心理表现,学校不得不通过家长委员会进行调节。

(四)处理好学校和上级部门的关系

学校改革最大的支持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虽然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内部问题,但引发的效应又是社会问题。学校要稳步推进改革,必须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有效沟通。至少在出现问题时,他们的资源要比学校更为厚实,他们的声音比学校更为坚实。

篇9

数学教学是一种目的性明确的认知活动,因此它的有效性就成为了所有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目标。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能够体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使教师能够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得到发展。根据学生需要的数学教学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教师提高素质,精心组织教学素材

对于老师来说,新课改是一种新的挑战,在这个新的挑战中是否能取胜取决于老师自身专业素质的高低。老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应该做到很好的驾驭教材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中所有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取舍、整合及加工。老师在数学专业知识上要认知规律,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讲解好教学中的重点知识,在教学中的难点上要有突破,同时在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优点,使自身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在教学艺术上,要认真研究,立足实际,争取做到把教学、学习和科研融为一体。

2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至高的权威,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了彻底改变这种不正确的理念,老师应该主动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先驱,要彻底摒弃陈旧腐化的教学思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教授数学教学问题,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生命力。因此,教师要督促自身的不断学习,要摸索实践,把新的教学理念化为自身的新思想。

3课堂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的需求

3.1教学情境要宽松。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开发自己的潜力、发展空间及创造力,建立互帮互助的、融洽的人际关系。

3.2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指导他们认真反思知识获取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

3.3要因材施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数学教学的内容多样化,保持学生的独立性,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的需要。

3.4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要根据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进行教学活动。一部一个脚印,不能让现有的教学与学生现有的生活及原有的知识点脱节。

篇10

二、加强学科团队建设。以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合力型学科组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优秀学科组评选细则》和《高考学科教学质量考核及奖励办法》等学科组考核评价制度,开展优秀学科组评选活动。规范教研活动,保证教研活动的统一性、专题性、针对性和实际效果,在规范教、学案的基础上,强化校本资料编写力度,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科组的主动性和团队优势。

三、落实“全员导师制”。实行由班主任牵头,每一名任课教师都有重点地指导几名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全员导师制方案,并通过完善实施方案,制订考核办法,加强过程的管理和指导,尽量不使一名学生出现大的“滑坡”或“掉队”。

四、进一步加强教学评价,做好质量追踪管理。严格落实学校《教学事故及处理办法》,完善教师个人、学科组、班级三个层面的教学质量考核奖励方案,建立教学质量跟踪管理档案,推行教师业务档案的网络化管理,实现学生与教师数据的动态链接,做到教学成绩查询及时、反馈快捷,并全面准确科学地评价教学工作,以此增强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篇11

二、教师掌握好课堂调控的度

传统的课堂秩序是强迫式的,特点为限制性、规定性和强制性,无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课堂成了教师发号施令、展示威严的场所,学生成了课堂的附属品,单向教学活动的对象.试想:在这样的课堂秩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尊重吗?学生的思维能活跃吗?学生的情绪能高涨吗?他们能自主学习吗?因此,要想使课堂秩序由强制走向自由,就要考虑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秩序的制定,逐步建构新型的,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的课堂秩序.在课堂秩序重建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跳”出来,尽量使自己变成一个“旁观者”,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引导和帮助.我们都知道,倾听不仅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技巧,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因此让学生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时,善于观察认真倾听的同学,并在学生发言结束后找几名同学说说刚才同学发言的要点,然后再找那位认真倾听的同学复述发言的要点,要不惜花费一些时间,培养学生倾听发言、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慢慢的,学生逐步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我要求到形成习惯.

课堂秩序是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任务的有力保障.良好的课堂秩序可以维持课堂的稳定,降低教师的焦虑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课堂的自由秩序,而不是课堂的强制秩序,这一秩序的建构基础是所有成员的自由、自主和自愿.自由开放的课堂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东西,教会学生怎样思考、怎样做事、怎样创造、怎样合作.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靠小组合作来研究,许多教师把小组合作当作教学的“必需手段”.课堂气氛是活跃了,教室里却显得乱糟糟、闹哄哄,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也是造成课堂“乱”的一个原因.因此,我们教师不应把注意力都倾注在热热闹闹的、外显的小组活动上,而应该更加关注学生思维上的“动”,对于那些没有思维参与的、简单的小组活动我们宁可放弃.从这个层面讲,我们更提倡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与交流,营造动静结合、有张有弛的课堂节律,从而达到调控学生情绪、调动学生思维的目的,使课堂教学紧张而有序地展开.

三、反思促进学生的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在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