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25 09:29: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多元文化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篇1

二、美国教学专业标准中“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标准”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全美范围内及各州层面教学专业标准中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标准的内容分析,本文总结出美国教学专业标准中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标准的主要内容。

(一)理解文化差异的内涵

美国全国性的和州的教学专业标准中,无一例外地都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差异,并将之视为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美国教学专业标准对学生文化差异的定义主要依据是人口统计学变量。如美国北卡莱罗纳州教育局“多样性标准”(DiversityStandards)中对“多样性”的定义是:多样性包括身体或智力的异常、人种、种族、宗教背景、性别、语言(语言的差异)、社会经济水平,以及社会定义人的差异的任何其他方式(如年龄、地理位置、性取向、所来自的国家)。[6]相对来说,全美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历史与社会科”教师专业标准中对文化多样性的定义最为全面。它提出,“学生的多样性有许多表现形式,包括语言背景、文化、民族、性别、性取向、社会经济地位、、政治意识形态;社会的、身体的或认知的长项;阅读或计算的经历/经验;交流方式;地区或国别来源;背景知识;学业成绩。例如,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对分享个体经验、人际交流、与他人的身体接触、建立信任、小组协作、严守时间、接受他人主动提供的帮助、独立作出决定等方面有不同的看法。学生对纪律和控制也许有多种多样的观点。”[7]该标准中的学生差异,不仅涵盖了学生的人口统计特征,还涵盖了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方式、价值取向、行为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可见,学生的差异性包含了学生的语言、文化、民族、性别、性取向、、政治意识形态;社会的、身体的或认知的长项;先前学习经历、经验;交流方式;地区或国别来源;背景知识;学业成绩;学习风格;个体兴趣、需要和目标等等。美国教学专业标准将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要求教师理解差异、欣赏差异、尊重差异。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将之看作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美国教学专业标准中,在阐述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时,均要求教师要尊重文化差异,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差异,并将学生的差异看作一种优势(而非缺陷)和特色,将之作为促进全体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例如,全美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初中科学教师标准中的“标准四:差异、平等和公平”的第一个指标就是“重视差异”,要求教师“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将之作为学习共同体中有益的资源。”[8]伊利诺伊州教学专业标准也要求教师“理解学生的差异程度,如人种和种族、社会经济状态、特殊教育、天才儿童、英语语言学习者、性取向、性别、性别认同;同时,教师要理解每一个学生带到各门课程学习中的有利条件,将之看作学习的财产”。[9]新泽西州教师专业标准在阐述对教师的要求时,也将“尊重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欣赏每一个个体和文化群体的价值”作为教师首要的品质。[10]为了促进所有学生达到高学习水准,美国教学专业标准还特别强调教师要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同时使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其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长项(strength),根据学生的长项来设计教学,进而发展学生的长项。如州际教师支持与评估委员会的教学标准提出,在知识方面,“教师理解每个学习者认知的、语言的、社会的、情感的、身体的发展对其学习的影响,并且了解如何根据学习者的长处和需要来做出教学决策”;在行为表现上,“教师根据每个学习者的长项、兴趣、需要设计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教学,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在专业品性上,“教师努力利用学习者的长项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将他们的误解作为其学习的机会”。[11]总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学,促使学生用其最擅长、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并且,学习过程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长项。

(三)对所有学生抱有高期望

美国教学专业标准要求教师在文化多元的课堂中,要对所有学生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相信所有学生(包括那些来自社会底层、一贯表现不佳的学生)都能达到更高的学习水准。例如,全美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初中科学教师标准提出,优秀的科学教师“期望每一个学生努力学习,并向学生传达这种高期望。”[12]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多样性标准”在前言中就指出,教师要“对所有学生抱有高期望,并将学生的背景有机地融合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与此类似,加州教学专业标准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抱有高期望,为所有学生提供恰当的支持,并严格要求学生。”[13]对所有学生抱有高期望,要求教师不断反思自己可能存在的偏见或成见。即便是对那些来自历史上学业成就低下或学习记录不佳的群体的学生,教师也要对他们抱有积极的期许,相信他们能向更高层次的学习迈进。美国教学专业标准中着力强调了教师的这种自我反思、消除偏见的能力。州际教师支持与评价协会的核心教学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理解他们自己的参照框架(如文化、性别、语言、能力、认知方式等),以及这些框架中潜在的偏见;并且认识到参照框架及偏见是如何影响了教师对师生关系及与学生家庭的关系的期望。”[14]美国北卡莱罗纳州教师的“多样性标准”中直接提出,教师要选择、采用“无偏见的教学策略”。[15]

(四)营造安全、全纳的课堂氛围

在学生文化多样、背景各异的班级中,教师首要的工作就是营造安全、全纳(inclu⁃sive)的课堂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美国国家和州层面的教学专业标准都对此进行了强调。例如,全美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历史与社会科”教师专业标准提出:“优秀教师要创建安全的课堂氛围,尊重并鼓励学生的异议……要使学生在安全、舒适的课堂氛围中探索多种视角和观点。”[16]加州教学专业标准中,“标准二”的标题即为“为学生营造并维持有效的学习环境”,对该标准的阐释是:教师在一个关爱的学习共同体中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公正的对待和应有的尊重。教师创造身体的或视角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反思多样性、鼓励学生之间建构性的和有成效的互动,即创建并维持身体上、智力上、情感上安全的学习环境;利用课堂常规、规范、程序来支持积极的行为,确保一种所有学生都能够学习的氛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习最优化。[17]北卡莱罗纳州教师的“多样性标准”在前言中指出,教师应“营造一个全纳和安全的(认知的、社会的、情感的、身体的)学习环境”。[18]

(五)采用文化适切的教学策略

“文化适切的教学”又称“文化相关的教学”(culturallyrelevantteaching)或“文化回应性教学”(culturallyresponsiveteaching),它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保持敏感,使教学和服务与学生的经验和文化相连。根据美国著名多元文化教育学者盖伊(GenevaGay)的解释,所谓文化相关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不同种族学生的文化知识、先前经验、参考框架以及行为方式,从而使学习对学生而言更具有关联性和更为有效。[19]美国的教学专业标准对此有专门的要求。如全美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的“历史与社会科”教师专业标准中也提出:“优秀教师知道,学生对那些与他们自己的身份认同相关的特定历史、地理感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不同的兴趣和背景,激发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20]伊利诺伊州教学专业标准中也明确要求教师“使用差异教学策略、材料、进度、复杂性水平、语言来教学概念和原则,从而使这些概念和原则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和有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学生有意义”;“使用学生的各种信息,包括个体经验、家庭、文化和社区,从而为所有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机会,丰富教学。”[21]新泽西州教师专业标准中对此项的表述则是:教师要“使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来设计并开展教学,从而使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并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又考虑到社会阶层、性别、种族、人种、语言、性取向、年龄和特殊需求。”[22]

(六)努力实现教学中的公平和公正

美国要求教师具备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旨在实现教学中的公平和公正。这一基本诉求也在美国国家和州层面的教学专业标准中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全美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历史与社会科”教师专业标准开篇即指出:“优秀教师将多种视角和经验整合于课程中,并采用那些体现所有学生平等的教学策略。”[23]其初中科学教师标准中,标准4直接以“多样化、平等和公平”为题,明确表明关注多样性的目的是实现平等和公平。该条标准的阐释是:优秀的科学教师采取措施理解并重视所有学生的多样化,促进课堂内外的平等,并且在与所有学生的互动中体现公平。该条标准还对教学中的平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优秀教师在他们的课堂中促进平等,使他们的课堂成为所有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然而,平等(equitable)并不意味着相等(equal),例如,教师意识到并非所有学生在家或学校中都拥有相等的使用电脑的机会,因此,他们应为这些学生准备电脑。他们认识到所有学生都需要获得公平的学习和教育机会,认识到提供公平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是他们的法定义务……在每日与学生的互动中践行公平。”[24]又如,北卡莱罗纳州教师的“多样性标准”的第一条指标,就是要求教师选择并采用“无偏见的教学策略”。[25]

三、美国教学专业标准中“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标准的呈现方式

美国现行的教学专业标准中,对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的处理方式可以分为三种:独立式、镶嵌式、渗透式。下面分别举例进行阐述。

(一)独立式——出台专门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标准

鉴于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的重要性,美国北卡莱罗纳州、华盛顿州等先后在已有的教学专业标准之外,专门颁布了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标准,并提出标准可“独立使用或与其他标准整合起来使用”。例如,美国北卡莱罗纳州教育局(NorthCarolinaStateBoardofEducation)早在2002年3月7日就了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标准,由3大标准、11条指标组成。该标准在前言部分提出,标准“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融入到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各个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来使用”。[26]笔者认为,在现有的教学专业标准之外单独颁布“多样性标准”,其明显的优点是能够向社会传达一种信息: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非常重要,进而引起教育界特别是教师的重视。但问题在于,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是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对单独颁布的标准,要特别关注其可操作性问题。

(二)镶嵌式——在教学专业标准中单独列出“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标准”

除了全美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委员会以及全美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在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采取“单列一块”的呈现方式,美国还有一些州也采取相同的做法——在整个教学专业标准中单独列出一块,专门阐述多元文化教育能力。例如,2010年颁布的伊利诺伊州教学专业标准(IllinoisProfessionalTeachingStan⁃dards)一共由9大标准组成,其中的第一条标准就专门阐述多元文化教育能力;与此类似,新泽西州教育局颁发的《新泽西教师专业标准》也将“多样性标准”作为十大标准之一。镶嵌式的呈现方式较好地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是教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问题在于,镶嵌式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标准在具体阐述时,必须要适应整个教学专业标准的体例和结构,根据整个标准的架构“量体裁衣”。

(三)渗透式——将“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渗透在教学专业标准的各个方面

美国州际教师评估—支持委员会,以及一些州将教师教学多样性学生的能力作为一种理念渗透在整个教学专业标准中。例如,2009年10月颁布的《加利福尼亚州教学专业标准》(CaliforniaStandardsfortheTeachingProfession)由六大相互关联的标准组成,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渗透在整个标准中。具体说来,在“标准一”中明确阐明“教师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资源和技术来满足多样化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标准二中则提倡教师要“公正”、“尊重”、“对所有学生抱有高期望”,“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学习”等等。采用渗透式来呈现教学专业标准中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标准,比较符合教师教学的实际。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对教学策略的把握,以及对多样性学生的关注等是综合发挥作用的。因此,“渗透式”易于被理解和接受。但缺点是,这样的呈现方式可能会弱化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知能,很难引起人们对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的重视。

篇2

﹙二﹚在态度与技能上,让师资生探索自己的文化意识与多元文化教育观,藉由自传、反省札记与游戏等方式体验省思,以建立其正确的多元文化观和文化适切性的教学能力。

﹙三﹚在实习方面,透过观摩具多元文化素养教师之教学以及试教演练,以接触不同背景、文化和语言的学生,扩展对学生个别差异与适性化教学的体认。

﹙四﹚在教学方法上,透过服务学习、主题探究、视听教学或专家演讲,以及与小区人士合作,提供师资生真实的跨文化经验,增进教师转化学科知识为教学实务知识,成为具备文化响应教学能力的教师。教师的多元文化观从何而来?大多数的经验来自于生活中与不同的人们接触和互动;很多经验集中在社会的、制度的或个人的歧视、贫穷、不正义,也来自于被视为差异、或被当成是其它人与局外人的对待经验。个人多与不同的人接触,或者曾有受压迫的生命经验均可以形塑多元文化观,因此要使学校不要成为复制不平等的地方,就必须致力于适切的课程设计,以及有效连结理论与实务的教学策略。

篇3

第一阶段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我国的民族声乐学科教育与建设还没有完全走上正轨,这时的民族声乐无论在教学和演唱上都受到传统民族声乐的深入影响,无论是在演唱方法还是作品艺术风格层面,如郭兰英演唱的《一条大河》、郭松演唱的《乌苏里船歌》、王昆演唱的《秋收》《南泥湾》等等。这时的民族声乐作品或改编自少数民族或地方性民歌,或源自戏曲曲艺的曲调,在演唱的处理与表现上也带有鲜明的传统民族声乐的唱腔和韵味。

第二阶段是20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这一时期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来讲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因为很多特殊的原因我国的社会十分封闭,动荡不断,一切艺术都陷入停滞甚至倒退,但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却仍在夹缝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由于极端的思想影响,在我们的学术界出现了一种否定外来文化的思想,武断的否认一切外来文化的作用和价值,而一批早年有过欧美留学经验的声乐教育家则坚决的抵制这种思想,并与其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主张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必须走一条“土洋结合”的道路,这便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史中非常著名的“土洋之争”。而随着我国社会动荡的结束,改革开放的开始,我国开始再次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而争论的结果自然是“土洋结合”道路的胜利。而这次争论的积极意义则在于从此明确了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理念与发展防线,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教育重新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开始至20世纪末。这一时期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也重新开始发展和完善,民族声乐也正式作为一种艺术学科进入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因为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一直完整的沿用西方音乐教育体制,因此,这时“土样结合”的音乐教育理念与思想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和发展。通过以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为代表的一批声乐教育家不懈探索和努力,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演唱水平的民族声乐教育家与歌唱家,如、阎维文、宋祖英、等等,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和繁荣。而大量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专业化声乐作品也大批的出现,这些作品同这时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和风格一样,鲜明的带有欧洲古典音乐的艺术特征,无论是在音乐形式还是在音乐风格上。可以说这一时期堪称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在演出市场的繁荣程度还是在教育教学的学科建设上。而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这时我国的高等民族声乐教育完全起到了民族声乐艺术进步发动机的作用,在借鉴和吸收外来声乐文化,尤其是欧洲美声唱法上完全做到了多元化的理念和思维,在坚持本民族艺术特征与审美特质的前提和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做到了开放性与包容性,兼收并蓄,才使得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形态最终确立。

第四个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进步、发展和转型。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实际需求的变化,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演出市场和舞台上出现了很多新鲜的元素。“原生态”的抬头“,跨界风”的盛行“,学院派”的坚守,等等。一批新生代民族歌手也相应而出,如融“民声”与“美声”为一体的吴碧霞,“民声”与“通俗”无痕跨界的谭晶,“神曲制造者”龚琳娜等等。多种多样的声乐演唱方式、表演方式、声音理念、审美理念纷至沓来,对我们高等民族声乐教育提出了严峻和现实的拷问和鞭策。我们的高等民族声乐教育在教育理念与思想、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等层面上何去何从,是当前我们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要正视和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前文已有所提及,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民族性是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想使其在新时期进一步发展和进步,我们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就一定不能忽视对于传统的秉承和发扬。而民族性的保持本身就是多元化音乐教育理念与思想重要部分与明显特质。重视传统民族声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从传统民族声乐中发掘和提取艺术养分本身也是多元化思想更加全面和彻底的贯彻。“事实上如果我们对我国的戏曲艺术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的话就会发现,几乎我国每个地方和民族戏曲艺术都有着自己明确、鲜明的发声理念和规范系统的发声方法。例如我国的最大地方戏曲剧种京剧,其演唱发声方法就极具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与美声唱法相比甚至在很多方面更为具体,要求更为严格,有很多专用的声乐演唱学术名词,如:真嗓、假嗓、左嗓、调嗓、喊嗓、丹田音、云遮月、塌中、脑后音、黄腔、冒调、走板、不搭调、气口、换气、偷气、嘎调、长吭、杂夯等。每一个名词都是一种十分具体的声乐演唱要求或声乐演唱标准,并且这些声乐演唱术语与西洋美声唱法中的学术名词相比更加易于国人的理解和掌握,如果能够在声乐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和融入诸如此类的一些声乐名词和声乐演唱概念和要求对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都是大有裨益的。”诚然,科学性的声音理念与意识对于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作用、价值和意义是不容否定的,这是高水准声乐演唱声音质量的最基本保证,但如果在演唱中一味片面的强调科学性,而忽视或者忽略了民族性的概念和意识,或者对民族声乐作品本身没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知,那么无论如何完美的声音也不能引起我国听众的情感与思想共鸣。

因此,在我们的民族声乐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声乐艺术作为必修科目系统的纳入我们的教学计划,并有效的开展和实施,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艺术本质与内涵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知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牢固的民族意识,才能最终在演唱中完美的表现出来。另外,加强对于各地方,各民族的原生态民歌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原生态民歌的概念,价值和意义我们已经有过很多研究,了解也比较详细,无需过多赘言,但需要之处和强调的是,当前,从民族声乐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原生态民歌一定要避免矫枉过正的态度。我国原生态民歌众多,类型多样,举不胜举,每种原生态民歌的自身性质、类型、状态也都不尽相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我们学习原生态民歌,最重要的是要从其中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核心审美特质,并将这些潜移默化的应用于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而不是浅显的学习某些特殊的发音方式、民族语言、方言或曲调,或是将其生硬的套装于课堂教学或者实践舞台、这样才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艺术发展的科学规律,切不要形而上学。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符合了多元化的艺术发展精神与思想,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们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进步与完善。

二、在坚持民族与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多元实践探索与尝试

近年来,谭晶、龚琳娜、吴碧霞等“跨界民族歌手”的不断出现,以宋祖英为代表的学院派歌手与其他类型歌手“混搭”取得成功效果,都不停的冲击着人们的视听感受,同时也在极大程度逐渐突破了人们以往对于民族声乐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但从严格的声乐学科种类划分的角度来看,这些看似不同类型的歌手都属于民族声乐的范畴,但又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吴碧霞本身具有深厚的传统民族声乐功底,她在艺校期间学习的是湖南花鼓,进入大学后正式开始学习民族声乐专业,而在研究生阶段却转而攻读美声专业,这种中西合璧的学习经历极大的拓展了她的艺术道路,展现出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但如果我们对整体声乐艺术或者声乐理论有一个较高的认知水平就不难发现,如果单单从演唱的专业性与规范性来讲,吴碧霞的美声演唱只具其形,不具其实,是较为业余的,其根本性质上是一名非常标准的民族歌手,但即使她的美声演唱较为业余,只表现出一些皮毛,但这也极大的丰富了她的歌唱艺术层次,增强了她的艺术规格。再比如“民俗”唱法为代表的民族歌手谭晶,虽然她的民族与通俗唱法结合只是简单用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演唱流行性质的歌曲,在声音的运用于表现层面上并没有突破民族声乐的范畴,但至少为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和演出实践上拓展和丰富了曲目的选择。再比如凭一首神曲《忐忑》,以奇葩形象出现在人们视线里的龚琳娜,则以民族声乐为基点,开创了一条极为独特的蹊径,树立起自己鲜明的风格。如果我们深入的分析它的演唱风格,不难发现其实她无论从声音的运用还是表现的方式上人属于民族声乐的范围,首先,她的声音具有明显的非常正统和规范学院派特征,但在具体的艺术处理和表现上融入了非常多元的艺术风格。比如《忐忑》、《金箍棒》因为编曲和配器上完全由她的德国音乐家丈夫操刀,所以表面上带有一定的后现代风格,但究其实质,她此类型的声乐作品则运用了我国传统戏曲音乐的元素,也正是这种民族与现代结合所产生的非常独特的,甚至有些怪异的、令人啼笑皆非的艺术效果才给人耳目一新的视听冲击,使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了这位其实成名已久的民族唱法的歌手。同时,无论你对她的这种演唱风格是喜爱还是厌恶,认同或者唾弃,我们都无法否认其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丰富和多元化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上述事例说明,首先,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的基点是民族性为基础与科学唱法相结合,而民族声乐多元化的方向一方面是继续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的艺术元素、精神与气质,同时要继续秉承包容性与开放性,兼收并蓄的吸收外来音乐的艺术元素,从艺术处理与表现上不断的丰富和拓展自己,而现有的成功经验也为我们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更加彻底和完善的贯彻多元化的理念和思想,我们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坚持民族性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学生声乐演唱的科学性、专业性与规范性,紧跟国际上美声声乐艺术发展的潮流,吸收先进的声乐演唱理念,另一方面还要在演唱的艺术处理、曲目选择、演唱实施上大胆的探索、创新和尝试,鼓励学生在合理的艺术范畴内,在教师的指导下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多元的声乐演唱实践。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与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概念和课题,这本身也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多元化的最根本体现,但需要指出的是,美声唱法本身也是多元化的,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对于美声唱法的概念、意识都源自俄罗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于美声唱法的理解和认知才真正与国际接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可以说意大利的声音理念占据主流,而21世纪初,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意大利的美声艺术发展逐渐陷入停滞,但在德奥地区美声声乐艺术则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这时德奥的美声声乐理念与风格独占鳌头,而近年来,随着我国与法国之间交流的广泛和深入,我们发现法国的美声声乐艺术风格与我们的亦有很多契合和相融之处,所以,可以说,我们对于美声声乐艺术的借鉴与应用要具有发展性和国际性的眼光和视角,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更具普世性,才能更好地走向国际声乐舞台。同时,我们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市场意识。作为新时期的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对当前社会的艺术发展形势与艺术市场需求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与认知,并从社会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的高等教育不是空中楼阁,我们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高大上”的基本声乐演唱技能以外更要面对毕业后残酷的职业竞争,因此,在大学期间仅仅具有专业的歌唱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在保证学生专业演唱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艺术表现力。首先要不断的拓展教学曲目,传统的教学曲目固然很多是必须要学习的,但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实际表现,必须要积极鼓励学生演唱更多的新创作的曲目,而在选择类型上也不应拘泥于固有思维,无论是传统的民族声乐曲目还是新创作的曲目,无论是流行歌曲还是音乐剧选曲,只要是符合民族声乐演唱的风格与特质就可以为我所选,为我所用。而在演唱的表演形式上也要尽量的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堂、考试和实践演出中选用对唱、重唱,甚至可以与流行唱法、美声唱法、民族乐器、西洋管弦乐器进行组合,然后教师要对其进行规范和指导,这样不但能够极大的拓展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富有创造力的艺术思维和意识,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使学生在走进社会后真正适应多元文化为主导的社会实际需要,成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民族声乐专业人才,同时这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杜绝教育资源的浪费。

篇4

活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教育界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活教育倡导,一切设施、一切活动以儿童为中心的主体,学校里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儿童的活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做人的态度,使其养成优良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获得求知的方法,训练其人生的基本技能;课程是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来编订的,教材也是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来选定的,所以课程有伸缩性,教材是有活动性而可随时更改的;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分组学习,共同研讨;以爱以德来感化儿童;儿童自订法则来管理自己;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学习时很认真,游戏时很起劲很高兴;师生共同生活,教学相长。在活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幼儿教育,有利于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促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幼儿基本的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2.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由于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他们的行为往往以兴趣为导向。因此,教师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游戏和玩教具是使幼儿认识世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以游戏为基础的活动,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之中,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知识,产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玩教具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喜欢新鲜事物。多媒体可以播放动画、音乐、图片等,生动形象、直观,富有感染力,能迅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幼儿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

3.营造多元化的良好的教育环境

外界环境对幼儿的认知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幼儿动作的内化形成以及新概念的生成都依赖于幼儿成长环境的交互作用。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创设多元化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良好的环境,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广阔、自由的空间。比如,教师可以经常组织评选好孩子活动,通过文明班级和好孩子的评选,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多元化的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幼儿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中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形成讲文明、懂礼貌、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快乐健康地成长。

4.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纠正幼儿不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而言,教师要培养幼儿勤恳、遵守时间、文明礼貌、尊重师长、爱学习、爱劳动、好学深思、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对于幼儿不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改正。教师还可以通过书本中的知识、道理或者小故事引导幼儿,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此外,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方面,教师应该坚定立场、持之以恒,从而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5

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提升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由被动学习、吸纳式学习向主动学习、探索式学习转变。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自制力、认识水平有限,如果在音乐教育中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会很快散失,而课堂的设置是音乐教育的重点,所以课堂的设置要注重趣味性的提升。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轻松愉快、互动性强的音乐进行教育,吸引大多数学生参与进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老师可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即兴改编,把学生熟悉、感兴趣动作和音乐融入到音乐教育中,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育活动的热情,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运用音乐教育能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避免单纯经典教育案例带来的枯燥感。

篇6

二、初中语文教学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实施

通过对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行多元化教学方式是极其重要的,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设计

一般而言,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课文与写作两个部分,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要对课文进行分析,对写作能力进行训练,还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素养意识的建立。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时候,要结合多元化教学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课文进行分析与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总结,进而从多个角度对文章的核心进行分析与研究。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同一观点的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以正反两面为主。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时候,还要指导学生利用不同角度见审题,针对作文题目展开讨论。由于审题角度的不同,在层次叙述以及作者价值取向上也存在不足,进而会呈现出思维的多元化现象。

(二)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1.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基础,在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强烈的学习兴趣中加强学生对思维能力的发散以及创造力的发挥。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生练习写作之前,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让学生对大自然有所了解,对作文题目展开思考与认识。只有如此,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会产生深度。

2.开展分组合作,提高学生积极性

在语文课程理念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作为发展的核心理念,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为主要的发展目标。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另外,在开展多元化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方式,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针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集思广益,让小组之间对讨论结果进行讨论与交流。

篇7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文化教育

随着现代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也开始备受社会各界所关注。无数的教师们包括思想家、教育家都投入到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中去,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教育应该是所有人都享有的平等权利,这是世界公民普遍认可与接受的观点。所以文化教育应该是从人权主义出发的一种每个人都应该普遍享有的权力。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人类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群体组成的,包括受地域、文化、能力和喜好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正是这些差异才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有更高的目标去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会使人们逐渐认识尊重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而且多元智力理论也提倡教育要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尽管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力能力,但是不同的人在各种智力中所表现出的现象是不同的。可能受遗传、环境的影响,不同的人在智力发挥方面会表现出不同风格特点,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就会产生出不同的认知方式。所以,教育应该考虑和尊重学生之间产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去认识世界,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在快乐中学习。文化教育和多元智力理论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教育要尊重差异性,二者可以说是互为统一的。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总结出自己的学习认知方式,将多元智力理论教育很好的与文化教育结合,这样才能使教学赋予更深刻的意义。

二、多元文化教育中的知识观

加德纳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对多元智力和文化教育有着深刻的意义。他在定义智力时,特别强调了文化环境与智力的关系,认为智力是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关的,它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因此,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其智力组成和特点也是不一样的。要想使每一个学生在教育中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就必须要考虑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他们独特的学习方式。在现实的教育中,在不同人群的智力发展时,教师却很少考虑学生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成绩不良。其实这是一种文化歧视,这种文化歧视会影响一些学生的智力发展,从而压抑了一些学生学习、发展的权利。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保证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教育中是平等的,能在教育中实现自己最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弄清楚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人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就是让人们在文化背景下重新认识智力及教育,认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各自的生活、能力及学习法也是不同的。这种观点不得不使我们要重视学校教育是否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发展才能的平台。对于教育者,要从学生的文化背景出发,以新的观念去认识每一个学生,可以使他们从自己的文化为起始点,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去理解生活中的事物。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倾向,不存在一种对所有的学生都适应的好方法。所以教育者要因材施教,随时变换教学方法,这样可以达到更加的教学效果。

篇8

(二)游戏经过同教学结果的统一性在对游戏教学方法进行应用的时候,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对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地位上进行明确,这就需要教师要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有效地向游戏的规则和内容中转化,能够有效地结合起游戏过程与教学的内容。不脱离中心,将教学目的真正地予以实现。

(三)幼儿内在需求同游戏兴趣的统一性在幼儿园教学中对游戏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使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是重点所在,应用游戏教学的兴趣性对教学任务上予以实现是其中的目的所在,教师要利用游戏将幼儿的内在动机有效地激发出来,令幼儿能够自愿加入进来,而且使自己的能力在其中得到彰显,从而将愉快的经验获取出来。

二、游戏多元化教学方式

(一)科学设计游戏,创设游戏情境在对游戏进行策划的时候,对游戏的内容、场所和时间的规划上要做好,比如,幼儿游戏的质量与游戏时间的长短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只有充足的游戏时间幼儿才有机会寻找伙伴选择自己的角色,并对游戏如何做进行积极的动脑等,一旦没有充足的时间,不但对幼儿的游戏性质上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对游戏当中蕴含的内容也不能充分地吸收。对游戏的材料,教师要认真仔细地去准备,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一些新颖、有教育意义的游戏素材,也可以积极地同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借鉴交流,对游戏的方式上要多多地进行收集,对多样化且兴趣浓的游戏进行选择。

(二)对游戏过程进行调控,对游戏要适时地参与在游戏中教师要对游戏的过程充分地进行掌握,保证幼儿可以在安全、和谐的环境中做游戏,此外,按照在游戏里面的影响方式,教师可以适当加入游戏,例如,在幼儿对正在发展的游戏不感兴趣的时候,教师要立刻给予调整,毕竟同一个游戏不可能被所有的幼儿所喜欢,这时,教师要耐心同幼儿进行交流,或者寻找兴趣浓的游戏来暗示他们,将幼儿的模仿引领起来,进而能够向游戏中涌入。或者教师可以按照游戏的规则和要求等扮演一定的角色,通过角色和角色、教师和幼儿的互动,对游戏的气氛上进行指导与调节。当幼儿在游戏中发生违反游戏规则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地劝解和引导,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师生间的信任与了解,将师生之间的亲近感和距离拉近,此外,对于幼儿的学习会带来巨大的帮助。

(三)对游戏及时进行评价、对游戏意义进行总结在游戏做完之后,教师可以把幼儿集合到一块,引领幼儿针对游戏的自身、游戏的经过和游戏的感悟等层面实施讨论,这样不但可以提升教师对幼儿的状态进行掌握,对幼儿的自身想法进行了解,还可以帮助幼儿对游戏当中零散的游戏经验进行总结,对幼儿的思想与行为进行修正与改进,对成功的游戏经验进行分享,将充足的资料为教师的下一次游戏准备出来,从而对游戏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将幼儿的综合能力有效地提升上来。

三、游戏教学法的指导原则

篇9

第一章“绪论”说明选题缘起、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意义、国内外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已有成果、英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综述以及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多元文化教育的含义与基本理念”从“文化”一词入手,对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教育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界定,明确本文所研究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进而说明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念

第三章“英国学校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考察”主要考察英国多元文化教育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轨迹,同时分析英国教育政策从同化到整合再到文化多元化的变化过程

第四章“英国学校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分析”从英国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入手,说明英国多元文化教育的法律基础和政策发展

第五章“英国学校多元文化教师教育”首先说明多元文化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介绍英国现行《合格教师资格标准》的主要内容,分析英国现行《合格教师资格标准》对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素质的要求以及英国教师教育政策,最后指出英国学校多元文化教师教育面临的问题超级秘书网

第六章“英国学校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博士毕业论文从分析多元文化课程含义入手,回顾英国中学课程发展轨迹,说明英国国家课程的目标、多元文化教育内容及多元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法

篇10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

音乐文化源自社会生活方面,因此无意识的音乐教育行为是传承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但与无意识的音乐教育行为相比,有意识的音乐教育行为则是传承音乐文化核心内容的主要途径,即短时间内便是受教育者获取到系统的知识,且随着中职教育行业的发展,中职学校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但音乐教育多以对音乐文化的选择、整理及传递来对音乐文化进行保存及维持。音乐教育选择及整理音乐文化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水平、社会的需求,因此中职学校音乐教育过程,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综合特征及学生未来服务人群的基本需求。音乐教育的重要职能是重组音乐文化,即采用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方式传递音乐,亦或说使受教育者以最短的时间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从而习得音乐文化的主体内容,并最终实现对音乐文化体系的完整传承。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以借鉴及传播外来音乐文化的形式

来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人类音乐文化的传承及创造过程,促成新音乐文化因素的产生,因此音乐文化具有变迁性。传播对音乐文化的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文化的传播要求具备合理的传播媒介、传播方法及传播途径。就音乐文化的传播,音乐教育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音乐教育对传播内容具有选择与整理的功能,以实现对核心音乐文化的传播;音乐教育过程对反馈信息的接受、对传播渠道及传播内容的修正均能维持音乐文化的纯正性;采取特定教学手段,以使音乐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大;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手段,以使传授者与受传者间建立起稳定且和谐的关系。总体而言,音乐文化的传承及变迁过程,音乐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促进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相互借鉴及相互融合;培养极具创造性的音乐人才,以推进音乐文化的变迁;汇聚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技术、规范及精神,以推动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进步;传播及扩散新音乐文化因素,以实现对全体国民进行大众音乐教育。需要强调的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应重视借鉴与传播的有效性及合理性,以免产生负面影响,此乃中职学校音乐教育必须重视的方面。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本民族音乐文化凝聚力的增强具有促进作用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音乐教育必须与社会相互融合,方才能促进音乐文化的发展,即发展成为与经济、社会政治相协调及具有民族内涵、民族凝聚力的音乐文化。因此,中职学校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必须建立起正确的音乐价值观,从而实现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共享,由此获得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世界各民族的语言音调具有差异性,因此各民族音乐所用的音乐基本技法、基本手段及基本素材也具有差异性,由此产生各民族多样性的音乐风格。可见,中职学校音乐教育过程,民俗文化环境的影响及口传心授教学法依然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篇11

二、现状分析

河北省高校普遍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在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虽是新兴学科,但很多学者早已提出高度重视的呼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杨民康教授在《中国的多元音乐文化》一文中指出,我们的一些音乐院校,将“传统”太“森严壁垒”了,内容除了西方音乐外就多是汉族音乐,应该加强少数民族学科音乐的建设,这也是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元化民族音乐丰富多彩,但据笔者调查,河北省高校的音乐教育基本课程中,均未涉及少数民族音乐的内容,而只是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中讲到区域色彩音乐时,提及点滴;而河北省开设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课程的学校更是寥寥无几。世界音乐文化是多元的,客观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但又平等的音乐体系,学生们首先应学习本民族、本国的音乐遗产,才能学会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音乐。1教学中,偶有提到五声音阶,学生们只能想到宫商角徵羽五种中国民族调式音阶,主观的认为五声音阶就是中国特色音阶,是中国特有的音阶模式,且这五声之间只有大二度与小三度的关系。这种理解与认识,就是不了解世界多元化音乐的体现,只有在学习世界民族音乐之后,学生们才逐渐意识到,五声音阶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音阶,且五声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种模式。伴随人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逐渐增强,世界各民族都在努力保护本土的传统礼俗、仪式,而伴随这些仪式的音乐,也被有效的记录下来。高校课堂,作为文化的传播圣殿,对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衍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河北省高校的本科毕业生,直接面向河北省各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教育第一线,如果他们的音乐知识体系不够全面,缺乏多元化音乐因素,将直接影响下一代对于多元文化音乐概念的理解与认识。

三、几点思考

1.音乐文化中的音乐教育必须是多元的、交叉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观,导致不同的教育理念、模式。而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音乐表达方式也会受到教育观的影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可以帮助一个学生树立全球性的音乐视野,使之能够包容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树立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正确教育观。师范生的知识结构组合将直接影响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当代社会,许多幼儿园都“号称”与国际接轨,对外宣传幼儿园将如何引进国外教育理念,以弥补中国教育体制的不足等。试问,如果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结构无法达到多元化,他的教育理念又如何能够与国际接轨?所谓蒙氏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并不是简单的方法改变,也不是简单的几件教具的参与就算是引用了新的教学法。我们需要整体提高幼教师资教学水平,必须从根本上填充他们知识空缺,改变思维方式和音乐表达方式,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2013年4月,笔者对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顶岗实习学生进行了巡回指导,此次巡回指导过程中,笔者惊喜的发现,石家庄市区很多中小学在音乐教学中已经不同程度的渗入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虽然在教学内容上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但这已经是个良好的开端。当然,在河北省内一些县级、镇级的偏远学校,教学手段、设备、理念都还处于上世纪末甚至中叶的落后阶段。而我们顶岗实习的学生,依然带去了他们最新的教学理念,克服简陋的教学设施,尽可能的上好每一节实习课程,实感欣慰。

2.正确理解worldmusic与ethnicworldmusic的关系。

2003年,笔者首次在河北师范大学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时,学生亲切的将这门课简称为“世界音乐”。当我听到这一称呼时,及时更正了“世界音乐”与“世界民族音乐”的关系:二者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此后的几年来的讲授过程中,学生们逐渐意识到授课内容与称谓的关系。高师类院校有一门“高龄”课程——音乐欣赏。这一课程的欣赏对象直接取自“西方音乐”。而“西方音乐”也仍然存在西方传统音乐的内容,或者我们可以称此类“西方音乐”为“西方艺术音乐”。“艺术音乐”应该是在“传统音乐”出现之后,在所在地区经济、政治都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所产生的音乐称为“艺术音乐”。而在“艺术音乐”出现之前的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该称之为“传统音乐”。“世界民族音乐”就是以这类传统音乐为主要讲授内容的一门音乐学学科。笔者一直在思考,应在高校再开设一门年轻的世界音乐课程,或可称为“20世纪中叶以后的世界音乐”。

3.将世界各民族“音乐素材”渗入相关学科。

此想法若实施,将是个“大工程”。首先,将世界各地民歌深入“视唱练耳”课程体系。很多视唱教材也曾引入外国民歌,但大都为流传范围较广,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众性民歌,而对小众音乐素材很少触及。例如:大家提到日本民谣可能想到的就是《樱花》,实际上日本民谣有很多种,《樱花》只是流传到中国的经典之一,若能将更多特色的日本民谣引入视唱教程,学生们会知道世界上除了中国还有很多国家有五声音阶,而且还有带半音的五声音阶。其次,“十二平均律”已是深入人心,乐理学中讲述音程、和弦的构成都是采用半音、全音概念,且记谱法也是沿用欧洲音乐记谱规则,对世界各民族的地方性特色展现有很大障碍。如何在《基本乐理》课程中适时植入七平均律、五平均律概念,如何解释中立音的存在现象,如何给学生讲述除了简单的2/4拍、3/4拍、6/8拍等基本节拍之外,世界上还存在100多拍的节奏周期。这些都可称为《基本乐理学》的补充知识。再有,《音乐美学》的概念也要有所扭转。很多民族文化底蕴不同,对美的判断和理解截然不同。例如,泰国弦乐器就是追求嘶哑音色,如果换成纯净的提琴声音,他们会无法接受。很多音乐,需要我们在理解并接受他国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去欣赏。要将世界各民族“音乐素材”渗入相关学科,首先需要教师扭转教学思路,填充知识空缺,故称其为“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