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8 03:04: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安全标准化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建筑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部分建筑企业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将精力放在进度管理、节约成本等方面,忽视了安全管理,导致建筑安全事故频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巨大,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因此,必须采取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进行施工。
1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相关理论
1.1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内涵
安全标准化管理是指企业在管理中认真负责、严格贯彻相关部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按照安全规程、安全标准开展各项管理活动。安全标准化管理主要是借鉴发达国家的HSE管理体系,同时融入了国内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相关理念,形成共同参与、权责分明的建筑安全管理模式,实现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的管理目标。安全管理是建筑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员、场地、材料、组织、施工、监理、设计等各个方面,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管理难度较大。近年来,安全管理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建立科学的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适应项目安全的新要求和新变化,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1.2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特点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复杂性。建筑施工过程复杂,环节众多,需要各个部门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建筑项目。例如,安装脚手架、起重、运输、混凝土浇筑等,都需要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操作,认真分析,全面检查,确保施工各个环节安全进行。第二,变化性。建筑施工环境和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施工条件的变化,也会带来新的安全隐患及管理问题,同时,由于建筑项目周期较长,部分项目劳动条件较差,季节变化、恶劣天气等无法避免,必须采取恰当的安全保护措施。第三,全面性。安全管理包括人的管理、物的管理以及管理行为本身,人的管理包括施工作业是否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流程、工艺进行;物的管理包括材料、设备、办公设施以及防护网的管理等,是否符合安全标准;管理行为主要是指各级项目管理人员、负责人,应按照管理制度进行标准化管理工作。第四,长期性。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过程是长期的,应确保在整个项目过程正常运行,加强安全标准化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以预防为主,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中,尤其是在人员变动频繁时,一定要加强警惕,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1.3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内容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包括企业建筑项目标准化管理文件的制定,构建项目管理标准化体系,确定实施细则,并监督落实情况;随着新问题的出现,不断完善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总结经验和不足,及时修正和调整;定期检查工作,确定新的管理要求是否得到落实和执行;发生安全事故应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对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标准化管理应分为安全职责划分标准化、安全风险控制标准化、施工安全标准化、安全评价标准化、安全检查标准化、应急管理标准化等几个方面,全面提升建筑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
2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问题分析
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建筑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虽然颁布了《安全生产法》、《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施工企业安全评价标准等》等,但无法满足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企业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规范建设方面也比较欠缺,部分企业甚至没有制定安全技术标准,不利于安全标准化管理的顺利开展。其次,部分企业还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奖惩制度和问责机制等问题。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作为支撑,权责分明,发挥对各项安全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对故意减少安全生产投入、违规作业等问题,应加大惩处力度,纠正其侥幸心理,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施工人员重视安全标准化工作,落实问责及奖惩制度。此外,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也是影响安全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将安全放在首位。
3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
3.1组织机构标准化
完善管理组织,将项目经理作为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安全标准化工作,设立安全监察部门,直接由项目经理负责,成员由企业指派或项目部自行任命;所有安全标准化管理负责人均应取得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持证上岗,并定期接受继续教育和相关培训;根据《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的相关要求,进行部门设置及人力资源调配。落实安全责任制,项目经理应结合项目具体情况,建立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并组织落实工作,将标准化目标分解,落实到个人,明确安全职责,消除事故隐患;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抓好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工作;认真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主持安全防护、检查、验收等工作;设置专职安全员,协助项目经理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3.2现场管理标准化
制定现场标准化管理制度,参考《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关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项目特点,制定现场管理的具体细则。做好现场标识,包括安全知识、文明施工制度等宣传板,划分不同功能区域,设立安全警示标牌,尤其是具有触电危险场所,标志牌应使用绝缘材料。临时设施管理应符合环保和消防等相关要求,例如临时宿舍,应确保生活设施完善,安静整洁;配备急救药品及急救器材,对于大型建筑项目,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医疗站。物料管理应根据不同材料的存放特点,分区域堆放;做好安全保护措施,例如易燃易爆物品等,应妥善保管。
3.3安全信息标准化
在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中,安全信息管理是基础,通过收集、整理最近安全信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安全施工技术和管理办法,提高项目的安全标准化管理水平。实现安全信息管理的标准化,首先应制定原始记录标准,包括项目计划、设计、设备、隐患整改、工艺、作业控制、操作、监督、事故处理、安全教育等;此外,还应该采取科学的信息分析方法等。建立安全资料岗位责任制,确保现场各项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以及有效性,直至竣工验收后转交给专人负责。
3.4安全防护标准化
加强安全防护标准化建设,按照《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标准》的要求,制定安全防护方案。例如,所有现场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经过项目部组织的安全标准化培训;制定临时用电组织设计,对事故高风险区域加强防护;竖井、防护网布局应符合相关规定;建筑物外侧按要去封闭;高空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电梯井口、通道口应设置防护栏、防护门;临时拆除或更改安全防护设施,应提前准备替代措施,并警示所有作业人员,注意作业安全;施工班组应按照标准流程做好检查、验收、移交等工作,明确责任。
3.5评价机制标准化
评价机制标准化管理是对建筑项目安全生产成果的检验和评价,包括安全管理考核、安全组织机构考核、安全检查和监督等,由建筑企业单位负责组织考核工作,针对项目上报的安全管理方案进行审核及检查,同时,定期或不定期的深入现场检查,了解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正并要去项目部及时整改。综合评价各个项目事故发生率、人员伤亡情况、财产损失情况、重大安全事故情况等,了解安全标准化管理成果。
4结束语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是项目人员和财产的安全保障,同时也是项目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和完成的关键。目前,我国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还存在一定缺陷,例如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部分企业还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奖惩制度和问责机制,安全意识薄弱等,安全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针对这些问题,应从组织机构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安全信息标准化、安全防护标准化、评价机制标准化等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田鑫柳.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新模式分析与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0):49.
[2]方璐.论建筑工程安全标准化建设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J].建材与装饰,2017(40):136-137.
[3]任文良.我国现阶段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探索[J].山西建筑,2015,41(01):250-251.
为了有效保证建筑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实施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非常必要。在建筑安全上健全法律、法规,并对施工现场安全提出相关要求。施工安全技术主要包括脚手架、土方及模板等工程建设,这些方面的施工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有必要对建筑安全问题加以考虑,因此,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安全方面正在探索标准化的管理模式。
1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问题
1.1安全标准化管理不彻底
在完善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多数情况下均为针对施工过程展开的安全标准化建设,这一阶段的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是建筑安全标准化体系具有全过程、系统性等一系列特点,必须站在全生命周期角度来构建体系,具体来说,应该从项目立项、勘察设计及工程运行等方面制定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细则,对建筑工程全过程安全标化体系进行完善。
1.2建筑安全管理中标准化体现不全面
从标准化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颁布了《标准化法》等相关指导性法律法规,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纵观当前标准化建设情况,并未将标准化办法和建筑安全管理完好的结合在一起,缺乏系统性标准化条例,同时对于全过程中涉及到的安全管理及技术方案制定等相关问题,也没有得到约束和规范,没有对其展开全面的论证。此外,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制定及完善等工作还没有完成,其中存在大量的缺陷和不足。
1.3新变化带来新要求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领域中出现了很多新方法、新工艺及新材料,这无疑为建筑安全标准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种情况下现有的建筑安全标准化体系远远不能使这些要求得到满足。例如高层建筑中大体量混凝土浇灌、大跨度钢结构的运用等施工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建筑安全技术却始终比较落后。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建筑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始终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还需要从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对安全标准进行编制。
2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2.1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特点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必须贯穿于整个建筑施工全过程中,从工程准备一直到竣工完成,各部门都要充分重视项目工程的安全性,具体来说,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
2.1.1系统性
国家针对建筑施工安全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建筑企业也纷纷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安全规定及章程,此外,在具体项目上还设置了安全部门,编制了相关安全管理办法。从国家、行业到企业均颁布了项目安全施工规定及办法,由此来看,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管理体系。
2.1.2复杂性
建筑工程建设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到了很多部门,需要不同部门之间进行配合与写作,从施工管理的角度来看,施工过程中涉及到了焊接、脚手架及木工等项目工作,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有必要对这些工作进行分析与检查,最后制定出完善的标准。
2.1.3变化性
建筑施工现场的自然及社会条件经常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旦出现将会对项目造成巨大影响,从而对工程项目安全标准化管理造成不良影响。因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比较长,其劳动条件也比较差,随着季节的不断变化,其安全保护措施也需要随之改变。
2.1.4全面性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内容非常广泛,不同项目阶段都需要将安全管理工作做好,从“人、物、管理”角度着手展开标准化管理工作。①现场人员行为的标准化是指施工人员的作业活动应符合安全操作规程;②现场机械与材料等的安全标准化;③建筑项目不同层次安全管理行为的标准化,从企业领导到部门经理,再到安全部门部长、施工队负责人等。
2.1.5长期性
安全标准化管理办法应在不同部门、施工队中进行宣传,主要以预防为主。一般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都比较长,不同工种之间切换也比较多,因此,人员变更非常频繁,需要项目人员对其展开安全标准化管理教育,教育过程不能是暂时的,也不能间断,应该从工程开始一直到竣工才能结束。
2.2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2.2.1组织机构标准化管理
项目经理应对工程项目安全标准化管理全面负责,安全保证体系负责人、技术保证体系负责人等必须持有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并积极参加安全教育培训,树立安全管理意识。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在各项规章制度基础上,结合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制定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并制定各级安全人员职责,以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安全保证体系负责人是项目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应做好施工管理工作中的管理、组织及协调等工作,并贯彻执行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细则。项目技术负责人对项目安全技术负有直接责任,参加安全生产监察,从技术上对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意见。
2.2.2现场施工标准化管理
①施工管理制度标准化。为了提升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标准化管理的任务和目标,应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现场施工管理细则;②现场管理标准化。现场入口处应设置平面布置图,明确划分办公区、施工区、生活区等,在主要通道设置不同安全警示牌,有触电危险场所标识应使用绝缘材料制作;③临时设施管理标准化。临时宿舍建设必须满足消防及环保要求,室内用品及设施应摆放整齐,食堂、洗浴间等设施应满足要求,现场应配备药箱、绷带等急救器材。现场各种机械、材料应按照施工平面图布置,不同类别应分区堆放,存放材料场地应平整,现场材料应结合材料特点采取保护措施。
2.2.3安全防护标准化管理
在开始施工之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证书,编制临时用电祖师设计,针对施工现场用电区域进行维护。项目建设中使用的悬挑平台、脚手架及防护网等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布设,此外,建筑外侧应结合规范挂上安全网进行封闭,高空作业时应系好安全带,通道口、电梯井口及楼梯口等位置,应结合具体情况设置防护棚、防护门及防护栏杆等,必要时还要加装安全网,并设置标识起到提醒的作用。必须拆除或改变安全防护设施时,经过施工负责人同意以后,应提前将替代安全措施做好,在作业完成以后立即将安全防护措施恢复。
2.2.4安全信息标准化管理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信息在各层面上进行交流,因此,安全信息管理在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中起到了基础作用。为了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系统性,从工程开始就应该制定出全面的原始记录标准,同时,还要制定安全信息分析方法,逐级建立安全资料岗位责任制。施工现场安全资料应对着工程项目的进度进行同步收集与整理,一直保存在工程竣工完成。工程安全工作负责人主要负责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工作,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应安排专人负责。
2.2.5评价机制标准化管理
评价机制主要包括项目安全管理的综合考核、机构运行有效性考核、安全检查及监督的考核等方面内容。项目安全管理评价应由建筑企业来完成,定期向企业上交安全管理方案,企业组织安全专家展开审查,并对项目现场检查项目展开安全管理,结合项目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提出表扬或者批评。
3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目标是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重要部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不仅与项目人员及财产安全相关,同时也直接决定了项目是否能顺利完成。当前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中还缺少有效办法,安全管理效果也不理想,安全标准化的提出正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构建了建筑安全标准化体系,虽然在一些项目中取得了成功,但是对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来说,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分研究和探索,加强对项目全过程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
作者:林骏 单位:福州市台江区建设投资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步向义.对我国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管理体系和模式的探索研究[J].建筑安全,2010(9):13~15.
[2]毕远志,姜晨光,孙若昕,张进.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信息定置管理技术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5):118~123.
随着供水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供水行业的安全生产态势整体向好。在安全标准化实施落地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如未出台针对供水行业的专用安全标准,而在实际推进中多套用工业制造业通用标准,其不能体现出供水的市政特性和食品属性。在实施过程中因各地标准不同,供水企业的规模、工艺及设备、管理层级、业务范围等个体差异,供水企业的安全管理也会有所差别。只有紧抓供水行业特点,结合企业个体情况划定安全管理边界和层级,把现有的管理体制与安全标准化的要求有机融合,利用信息化管理方法,才能实现供水企业本质安全的目标。
1安全标准化实现的一般要求
安全标准化由在安监局备案的专业安全咨询服务机构进行跟踪指导,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进行自评及改进,自评合格后形成自评报告并网上申报。第二阶段,由当地安监局牵头组织专家进行初次评审。评审从企业资质、基础管理、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四个方面进行,采用档案核对、现场验证、等评审方法,依据明确的评定标准进行量化打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评审中含部分否决项及加分项。如分数合格则取得安全标准企业资格,不合格则整改后再次申请评审,安监部门抽样复查。供水企业一般为规模企业,较多采用二级评审标准。安全标准化的建立是为了帮助企业理清安全管理思路、明确责任、规范行为,落实过程中不能做成规范和执行两张皮,让安全标准化真正在供水企业的管理中发挥作用。企业首先应明确安全管理范围,做到“宽到边、深到底”业务流程全覆盖。供水企业的主要业务如自来水的生产、收费服务、取水化验、管道维修、表具管理和管线施工都应纳入安全管理范围。供水企业一般为公司—部门—班组的三级管理模式,对应层级建立相应的安全巡查、人员培训、应急处置方案等安全管理制度。窒息中毒、淹溺、坍塌、物体打击触电、高处坠落等作为供水企业易发事故类型应该引起重视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各供水企业在长期的安全工作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但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不断完善,原有的模式不能完全与标准化的要求契合,需要企业不断提高安全要求、充实安全知识、改进管理过程、完善文档和记录,对现有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进行细化和升级。
2供水企业安全管理的对象
安全标准化工业二级通用标准有近二百条评定内容,在初步建立时需要对照标准逐一核对落实。采用面对安全管理对象的方法,从制度、人员、物料、设备、环境五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1]
2.1制度
2.1.1安全投入
市政供水行业有投入大,成本回收周期长的特点。运行多年的供水企业设备设施陈旧老化的问题普遍存在。如果节省了安全资金,出现重大事故实在是得不偿失。安全需要一定的投入。安全专项资金应纳入企业的年度预算,设立专用账户,转款专用,由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管理。经审核符合安全资金使用规则的支出,不计入各部门的成本。
2.1.2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
安全生产的最高管理机构是安全生产委员会。企业负责人应兼任委员会主任,各分管副总为副主任,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法规要求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企业,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建议供水企业成立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的职能科室,同时作为安全生产委员的办公室。
2.1.3建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常见的安全制度有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度;会议制度、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设备设施管理制度;危险作业管理制度;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和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奖励和惩罚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职业危害管理制度;危化品使用安全管理制度;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等。制度由安全管理部门拟定并汇编成册,报最高管理者审定签发。以部门为单位接收文件,以班组为单位组织学习。
2.1.4事故隐患排查
事故隐患排查分为公司级、部门级和班组级安全检查,内容各有侧重。并根据作业特点进行周期性检查,如夏季多为有限空间作业检查,冬季为火灾隐患排查。供水企业应将检查和整改结果定期上报各地安监信息平台和水务安全信息平台。
2.1.5应急救援与事故管理
根据危险源和本企业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制定综合安全预案和专项预案。供水企业的专项预案应特别针对火灾、防汛、有限空间等事故类型展开,应设置指挥体系及应急人员,可通过预案专家评审以确保行之有效。应急物资由专人管理,定点存储。供水企业都有较为成熟的水质安全应急体系,安全生产预案可依托水质安全体系来有效实现。安全生产事故应按规定时限上报,事后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处理。
2.1.6相关方管理
供水企业的合作单位较多,如水源的供给方、管网的维护方、查表外包方、药剂供给方、设备维保方、管线施工、劳务输出方、承租出租方等,需要与相关方明确安全管理边界及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相关方进行资质及现场安全检查。
2.2人员及作业管理
2.2.1安全生产责任制与绩效考核
按照公司经理(厂长)—部门负责人—班组长—员工的路径,从上至下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让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安全责任,做到一岗双责,“谁管理、谁经营,谁负责”。并依据不同的岗位责任,建立安全生产考评体系。对于提出安全生产建议并采纳的予以奖励,对于违规作业、违规指挥的予以惩处。
2.2.2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安全培训分为三级,对一般员工、新员工及“四新”员工的培训不得小于规定时长,主要负责人还应取得安全管理证书。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危化品操作工、化验员和变配电作业人员需取得相关部门颁发的作业资格证才能上岗。
2.2.3安全行为管理
适用于有一定危险性的作业环节。安全操作规程汇编应下发到班组学习,由部门和班组共同进行考核。吊装作业、压力容器作业、药剂投加、变配电设备操作、化验、消毒作业、水泵维修都应由专门的人员按照规范作业。供水企业中的危险作业主要是指限空间作业、氯气投加维修作业、临时用电、动火管理和高处作业管理。危险作业除严格执行规范外,作业前根据危险程度分级审批,危险性较大的要制定专项安全方案,通过勾选安全相关措施填写委派单,保证安全措施到位后才能作业。
2.2.4职业卫生
噪声和氯气是供水企业常见的职业卫生危害因素。安全管理部门需定期联系当地职业危害检测部门进行检测和评价。有些泵房噪声大又无消声措施,如检测结果超过每周40小时等效声级85dB(A),即判断存在噪声职业危害。如加氯车间的通风效果不好,加氯设备管路老化严重,可能造成工人操作呼吸带的氯气超标。如果评价结果不合格,则要采用工程措施降低危害并定期登录安监系统申报信息,同时对作业人员定期体检,培训、告知并配备耳塞等防护用品。
2.3设备设施的管理
2.3.1特种设备管理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和危险性较大的设备。起重机械、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安全阀是水厂常见的特种设备。起重机械作为维修辅助设备经常被使用,压力容器在经常用于滤池气冲等需气场合,直径大于25mm的供水压力管道基本都属于压力管道的范畴,安全阀是有压力防护功能安全附件。特种设备需建立安全管理台账和档案。初次安装时需到当地质检部门备案,并定期保养和委托校检。
2.3.2一般设备设施管理
一般是指水泵、搅拌设备、投加设备、动力及控制设备、水处理设备和各类工艺建筑管理。对此类设备实行台账管理,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评价标准并自主评定。从设备新建、维护到报废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2.3.3安全设施三同时
水厂或加压站等功能性项目的改建或扩建工程,在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应做项目安全初步评价,对潜在的危险性因素进行分析,在设计时宜有安全专篇解决相应的问题。安全验收评价是在项目竣工后进行,前置条件有消防验收、职业危害检测评价、防雷检测等,全部通过后可委托进行验收评价,项目在安全验收评价合格才可正式投入使用。另外如氯中和塔、排烟风机、消防设备等安全防护设备必须与项目同时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2.3.4消防安全供水企业是市政消防水的供给者,部分水厂利用工艺池作为消防水池,不再单独设立消防水池。如利用清水池等工艺池替代消防水池,需要定期对消防泵进行检修并特别注意防止消防管路水质倒流污染成品水。如供水企业综合楼建筑内有喷淋系统,则消防水池需单独设置。
2.4物料管理
供水厂的物料安全管理,主要是指对于用量较大并且一定危险性的化学品的管理,从危化品的使用、存储两个方面进行。供水工艺在混凝阶段投加的混凝剂、消毒阶段投加的消毒剂及污泥处理阶段投加的化学试剂都可算作此类。絮凝剂常为高分子材料,使用时常经过溶解、稀释调制和定量投加步骤,一般无毒但有些带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在溶解之前,有些絮凝剂呈粉末状,可能造成空气污染,如果环境中到达一定浓度遇到明火还有爆炸的可能性。部分絮凝剂在水解时会析出如氨气等有害气体[2]。消毒所常采用的危险化学品有氯气、二氧化氯其他含氯消毒剂。氯气属于危险化学品,有刺激性和腐蚀性,在“一战”时曾作为化学武器使用,一般作为重大危险源管理。二氧化氯也有刺激性和毒性,还有易挥发和易爆炸的特性。在污泥化学调理阶段投加的石灰也有一定危险性。药剂投加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后被腐蚀需要定期检修或更换,保证密封及机械强度。另外危害药剂出入库及使用应进行登记管理。
2.4.1从安全存贮的角度
一般存贮15-30天的用量,不宜一次储量过大,如二氧化氯可采用现场制备的方式随用随制,做到零存储。药剂分区存贮,存储环境符合其化学及物理特性。存储库房有防泄漏、溢出的中和塔、围堰等应急设施,还应设置洗眼器、吸附包等应急用品。现场标示明确药剂名称及性质。危险药剂存储地点不宜离办公或居住区过近,氯瓶间应设置在下风向。
2.4.2从安全使用方面
首选工艺成熟、自动化程度高的投加方式,做到本质安全。同时采用能降低危害的工程控制措施(如隔离、密闭)以减少和控制使用场所危险化学品的事故风险。使用和存储场所为防止有害气体聚集,应当设置有毒气体报警仪并合理通风。建议采用报警仪及风机联动控制,当环境有害气体(粉尘)浓度达到预定值时自动开启风机。应向作业人员提供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并向其配备性能合理的个人防护用品,保证其操作危化用品时的安全。
2.5环境管理
2.5.1厂区环境
供水企业作为饮用水供应的特殊行业,一般都是整洁有序的花园式环境,对于垃圾堆放有一定要求。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应分开并定点存放,有防吹散、防污染措施;对于污泥处理的固体废弃物应有专门存放地点,存放点有防渗漏措施。
2.5.2防雷接地
供水厂一般场地开阔、地势较高,易遭受雷击。目前水厂自动化程度较高弱电设备多,遭受雷击后损失较大。供水厂经过专业防雷改造并经过防雷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建筑物上应设置接闪装置,配电设备应装有防浪涌保护装置,中控室防静电地板、中控台或大屏幕等设备需做防雷接地并遥测绝缘合格。供水厂内管线种类繁多,应按种类涂刷相应的管道色标并标示流向。
2.5.3临边防护
供水企业内各类池体众多,巡视、维修、取样都会在池边作业,作业人员不慎坠入池子中的事故时有出现。工业梯台和护栏可以有效的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参照《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GB4053.3-2009)对厂内护栏的高低、间距、踢脚板高度进行改造,使通道、梯台、护栏及厂内照明照度都符合安全要求。
3供水企业的安全过程管理
安全标准化要求按照PDCA循环管理的方法进行过程管理。确定每个工作的目标和周期,把每个周期内划分为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四个阶段进行管理,形成一套闭环管理的长效机制。计划阶段:按照安全标准化体系的要求,对安全管理的对象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根据全年计划把工作分解成月计划及周计划。如制定隐患整改计划要参照上个周期完成情况。制定的计划内容包括对象、内容、预期效果、预计完成时间、费用、责任部门、责任人等内容。实施阶段:包括计划执行过程当中的核查和落实情况的检查。明确是否有新的情况,评定是否需要调整或终止计划。实施中应详细记录实施人、完成时间等内容。落实情况的检查应除记录检查情况、检查人、检查时间外还应对未完全落实的项目提出建议整改并督促落实。检查阶段:对照计划阶段制定的计划,按照实施阶段的落实和检查结果,定期总结安全管理工作,分为全面总结和特定总结,为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和改进阶段提供依据。改进阶段:对检查的结果予以处理,对成功的经验予以肯定并推广,甚至上升为企业的规章制度。周而复始的解决问题,使安全管理找到符合企业发展的方法。
4供水企业安全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建立
目前各供水企业较多的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常见的系统有OA办公系统、SCADA系统、智慧水务平台等,信息化也是实现安全标准化的有利抓手。供水企业安全信息化的建立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优势,可以依托之前的系统进行深度开发,实现信息共享信息联动避免重复性投资。
4.1基础信息库的建立
基础信息库是企业安全信息化的基础,包括信息的录入、维护、更新和删除。包括安全管理基础信息、人员信息、设备台账、特种设备信息、危险源库、职业卫生信息、法律法规库、环境信息、物料信息、安全检查表和隐患排查表等。这些数据和企业其他数据库共联共享,实现条件查询、自动预警、表单输出等功能。
4.2过程管理表格的建立
结合PDCA的管理流程和企业的工作周期,建立起安全工作过程管理表格用以指导具体工作。建立基础信息之间的联系,在后台形成完整的安全管理模型,将相关表格按照不同的阶段和因果关系进行关联,按照计划表生成提醒信息、对照落实记录生成检查信息、对照检查记录生成统计报表。[3]在程序上是以一定的输入、引用、输出作为流程。在外观上有计划、记录、台账、汇总、检查、总结、分类信息等。
4.3安全信息系统的使用
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库为基础,以过程管理为流程,依托供水企业信息化平台,指导供水企业的安全工作及时、正确、高效的开展。其建立的各类基础信息数据,可联网更新避免重复性工作并提供个性化的查询服务。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的输出,如万吨水事故率等指标性数据,可作为供水企业安全决策的依据。
5结论
本文结合供水行业特点论述了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在供水企业建立的流程、难点和重点。明确了供水企业的安全管理边界,根据评定标准从制度、人员、物料、设备、环境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根据过程管理理论把安全工作分为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四个阶段,明确每个周期的工作内容及重点,形成一套闭环管理的长效机制。提出依托供水企业现有信息平台,建立基础信息库和过程管理表格,并关联构建安全管理模型,实现安全生产信息化,从而提高供水企业安全标准化的运行效率。总之,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在供水企业的有效建立需要以标准化体系为基础,创建适合自来水行业的、可复制的安全管理模式。
作者:赵燃 单位:北京市石景山区自来水公司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e security work is dangerous chemicals enterprise main body responsibility, safety standard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safety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ensure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enterprise safety production,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dangerous chemicals enterprise market access. To carry out safety production standardization work is the enterprises to establish a long-term effective mechanism of safety production, to achieve safe production situation stabilized, guarantee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Keywords: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of dangerous chemicals; standard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内蒙古林业石油行业是标准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很多基层单位实施标准化达标工作都觉得很抽象,不能有效应用在现实工作中。笔者认为标准化达标工作总体上需要把握住一个核心、完善四个体系、达到六种效果。把握一个核心就是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这个工作核心,完善四个体系就是按照整章建制、调整结构,建立标准、强化规范,科学谋划、防患未然,全员参与、落实责任四个方面来开展工作,力争达到制度建设民主科学、机构设置严谨合理、资金来源坚强保障、应急预案切合实际、操作规程安全有效、事故隐患基本杜绝的良好效果。
一、整章建制、调整结构,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安全管理工作是危险化学品企业管理的灵魂,标准化达标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平台。要将其作为安全管理工作核心来开展,标准化工作做不好会制约企业整体发展,甚至导致企业丧失市场经营权。实现标准化达标必须加强整章建制,调整安全管理结构,完善安全保障建设。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了企业的主体责任,明确提出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危险化学品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负责。
《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对现阶段安全事故总量依然较大,职业病发病率居高不下,部分高危行业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监管监察及应急救援能力亟待提升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具体部署。
制定颁布了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标准化实施指南,就危化品企业级别划分及行业考核评分标准进行了详尽细致的规定。考核标准按照负责人与职责、风险管理、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培训教育、生产设施及工艺安全、作业安全、产品安全与危害告知、职业危害、事故与应急、检查与自评十个方面进行,涵盖面广内容详尽。
标准化指南明确规定:企业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实施安全标准化工作。要确定企业法人做为标准化达标工作第一责任人,各相关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必须要成为该工作机构成员,只有这样,才能使标准化达标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构筑起安全保障的有效结构,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保证其正常运行。
在制度建设上,要严格对照标准化达标要求,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安全管理部门及危化品管理单位参照已经确立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各岗位各部门的自检自查,对制度不健全的地方进一步健全起来,已经健立尚需完善的逐步查找不足,进行弥补,没有完全执行的应抓紧贯彻落实。
通过加强整章建制,合理调整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结构,确保在组织建设上提供体制保障。
二、建立标准、强化规范,完善科学管理体系建设
结合标准化达标要求,合理确立行业标准,严格规范操作规程,科学制定操作规范,能够切实保证生产、生活安全,促使工作流程规范化、标准化;能够真正落实企业作为安全生产主体的责任,降低企业运营风险,保证生产经营安全、保证职工人身安全,确保企业安全高效生产运营。
林业石油系统承载着为生态保护建设提供保障供应的责任,同时又负责城市建设、群众生产生活的油品供应双重职能,属特殊的危化品管理单位。管理模式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并参照其他危化品管理单位的经验,合理制定行业标准及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的确立,是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工作能够安全、稳定、高效运转,在拟定操作规程过程中综合考虑本企业设备设施、人员素质、企业特点等方面因素,力争做到安全高效、符合实际、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易于操作。
要调动每一个班组、每一名职工积极参与。每一个专职责任人结合本岗位具体情况对有害因素、潜在危险及事故隐患深入挖掘、严格排查,制定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在具体操作中进行对照、核实。操作规程初步拟定后,结合标准化达标工作要求进行专业划分,统一格式编辑成册,报本单位标准化达标工作小组进行审核。
二次审核操作规程下发至各岗位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逐项落实并查找不足。经过本岗操作者、经验丰富职工的多次重复验证,确认无误后,形成书面的工作程序或操作标准,提出整改建议后反馈回标准化达标工作小组进行修订。
工作小组再次审查修订后上报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审核,确认操作规程切合实际并符合管理标准,报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后开始实施。操作规程实施后,主管人员还要不断地进行追踪,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并根据需要不断补充完善。
企业确立了合理行业标准,有了严格规范的操作规程,就有了生产经营工作流程的标准,杜绝因不知道正确的操作方法,或知道正确的操作方法但为了个人或局部的利益而省略了一些必要的步骤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企业的生产安全。
三、科学谋划、防患未然,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是为防患未然、强化企业规避风险能力和职工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采取的另一重要手段。应急救援预案是阐述处理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编制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应急救援预案编制流程如下图所示:
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必须明确预案的对象和可用资源情况,全面系统的认识和评价所针对的潜在危险,识别出其性质、区域、分布及后果。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分析应急疏散救援力量和应急物资情况,应急救援行动展开,为应急救援提供建设性意见。做到应急救援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反应迅速、处置正确。
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重大事故发生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特点,事故发生后往往扩散迅速、危害巨大、波及面广。现场处置方案制定要综合考虑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情况,遵守具体、简单、针对性强,绝对可操作的原则,科学制定现场处置方案。
二、标准化管理内容
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是依据我国现行的消防法律法规及规定,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从消防工作责任、消防教育培训、火灾隐患整改、火灾事故防控、消防安全检查、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所确定的消防安全管理标准体系。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政府文件的具体措施,也是各乡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各部门、各单位实施消防安全管理的基本依据。
三、标准化管理责任分工
各乡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对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组织领导。要把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作为政府实施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列入工作议程,采取有力措施,认真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定期进行检查和督促,确保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的落实。
各部门负责对所属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组织实施。要认真履行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职能,结合本系统、本行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加强检查指导和督查督办,全面推进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落实。
各单位和社区、村屯是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责任主体。要按照各自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基本内容抓好落实,切实承担起安全自查、隐患自改、责任自负的主体责任,不断提升标准化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公安消防部门负责对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的指导和监督。要依法从严监督,通过检查和抽查等办法,及时发现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注意总结典型经验,不断推进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健康发展。
四、考评和奖惩
各乡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各部门对所辖村、单位落实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实行考评,并把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考评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之中。对在开展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争创“三无”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乡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部门,予以表彰奖励;对落实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不力、火灾4项指标增幅较大,特别是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几点要求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巨大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对日常居住及工作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建筑业在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需要面临更大的技术和管理调整。为了提升建筑质量,实现建筑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建筑业开始广泛使用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该模式的有效应用,促使建筑单位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更加稳定、安全。本文从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特点入手,对其构建方法进行了充分的探讨。
一、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特点
1.系统性
近年来,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建筑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现阶段,建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建筑难度越来越高、耗时越来越长,给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尽管我国针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制定并颁发了相关监督管理条例,然而不同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拥有不同的实际和客观环境[1]。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能够包含多种相关内容,如国家、行业领域内部等的安全标准,同时还包含了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规定及解决措施,该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拥有多个层次,因此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2.复杂性
现阶段,建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耗时越来越长,建筑建成后的使用功能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个部门需要进行更加积极的合作[2]。在实施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其必须融入到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对每一项施工进行具体的规定,从建筑材料的运输,到起重机等设备的具体应用及维护等都应当包含于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当中,因此该模式在构建过程中,拥有较高的复杂性。
二、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1.管理组织方面
首先,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责任人为项目经理,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需要全面负责整体工程的安全管理。同时,该模式当中,还需要对安全监督机构进行建立,由项目经理负责,其成员需要在项目经理的指派下,对不同建筑施工环节的安全管理进行有效监督;其次,加强安全意识整体教育。在建筑项目施工以前,项目经理应当领导全体施工技术人员、安全监督工作人员等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促使其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施工安全性。
2.标准化现场管理
首先,标准化的标识管理。为了提升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安全监管部门应当针对工程施工具体环境,积极布置相关标识。如将建筑现场的整体平面图设置于入口位置,促使原材料运输人员、施工人员等一切与工程有关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够对工程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提升施工安全性。同时还应当积极构建制度板,其中包含文明施工、消防知识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明确划分建筑工人的施工区域及生活区域,对不同工作项目的责任人进行确立;施工现场的安全警示牌应当包含多种类型,有警告牌和禁止牌等构成。其次,标准化的临时设施管理。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包含多种临时设施,针对这些设施的管理,必须实施标准化。例如,在对建筑工人的临时宿舍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消防和环保意识,对相关人员的保暖和防暑等促使进行明确的规定和检查,防止失火等现象的产生;针对食堂等临时设施而言,应当在保持高度卫生整洁的基础上,定期进行电路线路的检查,保证环境的安全等。
3.标准化安全信息管理
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及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二者进行了充分的结合。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在日常实施的过程中,主要运行方式就是信息的有效交流,因此其标准化的实施重点是标准安全信息管理。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进行充分的安全信息记录,并将国家及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内容进行有效储存,同时还应当及时搜集国内外有关安全施工设备及技术的相关信息,供企业领导者进行使用和参考[3]。该信息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必须拥有较高的可靠性及稳定性,从而有效实施以下工作:首先,构建建筑设计的鉴定与验证标准;其次,有效记录施工进度及相关设备状况;再次,对特殊作业及相关建筑工序进行充分的记录等。标准化安全信息管理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促使工程建设各个部门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信息共享,对于提升整个工程安全性及管理标准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建筑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现阶段,建筑难度及规模越来越大,积极加强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该模式的过程中,管理组织、现场管理及安全信息管理是重中之重,建筑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及建筑工程的客观环境,有针对性的构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
作者:张倩 单位:三峡大学
参考文献:
建筑产业是国家支柱性产业之一,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建筑行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在我国的建设工程领域,安全状况仍存在潜在的隐患,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导致人员和财产损失严重。据事故后的调查分析,多数事故发生的原因由于施工现场管理不当,使得本该落实的安全措施并未有效的落实,因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故文章对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以规范安全管理模式,规范现场施工布置,促使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1、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近些年我国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投入了较大的力度,以往高发的建筑工程安全问题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是不能否认当前建筑工程所存在的安全问题,为此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工程安全管理是保障施工人员安全的基础。建筑工程一般具有规模大、资金投入多以及施工环节复杂的特点,需要较多的施工人员,而一旦出现不合理的施工因素就会对施工人员产生较大的威胁,尤其是近些年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难度在不断加大,因此一旦出现安全事故,直接会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其次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也是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手段。当前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环境中,如何有效降低企业支出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践表明施工企业通过强化安全管理可以规避一些不规范的施工环节,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如施工企业通过强化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无形中就提高了施工设备的使用寿命,从而实现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2、关于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问题
2.1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属于较大的工程项目,其具有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往往存在“转包”现象,工程转包已经成为我国建筑市场的特色,而在各种转包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例如转包施工方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他们会以更低的价格将工程转包出去,这样一来承担工程的企业必然会在质量上做手脚,以此获得其利益,而当前由于我国缺乏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导致在处理该问题时没有根本性的解决对策。
2.2安全施工的组织流程不规范
当前基于施工进度、施工效益以及施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组织流程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一是施工企业没有制定规范的施工流程。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很多“包工头”现象,他们往往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选择加班的方式进行施工,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建筑工程施工不能按照施工规范进行。二是施工人员不能按照相关的安全规范进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建筑施工人员大部分来源于农村务农人员,他们缺乏专业的建筑技能,因此在实际的施工中往往是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操作,这样一来一些专业施工流程对于他们会形同虚设。
2.3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不到位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不仅是建筑企业的责任,而且也是政府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责,但是由于建筑工程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以及可变性,造成行政监管部门不能及时有效的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措施进行管理。例如部分建筑企业监管部门进行检查时会进行系列的“表面”处理,而一旦应付监管部门的检查之后他们就仍然采取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结果造成监管落实不到位。
3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3.1强化现场安全监督检查
作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基本手段之一,现场安全监督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最有效的方式,它可以对建筑工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建筑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安全隐患并立即通知施工单位进行修补与调整。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工作一定要覆盖到工程施工的所有项目和所有阶段,监督人员必须认真负责,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履行其应尽的职责并坚决行使自己的检查权力,拒绝收取任何形式的贿赂,对于不配合、不服从监督检查工作的施工人员和施工企业,要坚决依法给予处罚。
3.2规范相关操作
预防工作是建筑生产安全的前提,这就需要有关部门与施工单位一起制定相应的施工安全规范,要求施工人员在进行具体的施工操作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安全规范地要求进行操作。尽量避免由施工人员操作不当而造成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I造良好的施工氛围,使施工人员在每一个具体工作中都充分考虑到建筑安全方面的问题。施工企业的管理层也要加强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视力度,强力支持安全管理工作,引入先进的安全管理设备和优秀的安全管理人才,加强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培训工作。
3.3检查并更新建筑工程安全设施
高效的建筑工程安全设施可以有效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建筑安全管理经验,引进国外先进的安全机械设备,利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为提高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在购置先进安全机械设备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相关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与更新,最大限度的发挥安全器械设备的效用与价值。除此之外,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正式开始之前,要对安全工作进行周密的部署,对需要进行重点防范的地方,设置明确的标志并进行管控。最后,施工单位要对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投入充分的资金与人力,不可以为了节约一点成本而留下安全隐患,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3.4评价机制标准化管理
评价机制主要包括对项目安全管理的综合评价、组织运行评价的有效性、安全检查和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内容。项目安全管理评价施工企业完成安全管理方案,定期对企业、企业组织安全专家调查和现场检查项目安全管理,结合工程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批评或表扬。
结论
综上所述,安全目标是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不仅关系到项目人员和财产安全,而且还直接决定着项目能否顺利完成。目前,中国的建筑安全管理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安全管理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安全标准化是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魏静静.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标准化发展状态判定及路径选择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2、教育培训
安全管理的出发点是人,对象也是人。强化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人的专业素质,安全就有了保障。特别是一线操作工人,既是安全实施者,又是安全受益者。安全培训教育能让全体工人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增强事故应急处理能力。施工企业工人安全培训教育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a.安全思想教育。通常从加强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劳动纪律两个方面进行教育。b.安全知识教育。了解施工企业的基本生产概况,熟悉项目的施工环境、作业条件、设计情况、施工工艺,懂得施工机械、临时用电、基坑支护、模板、脚手架、转料平台、消防器材、吊篮等安全知识。c.安全技能培训。结合各工种专业特点,编制作业指导书,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包括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的重点、新工艺技术、应注意的问题等。经过教育培训上岗的工人,因为操作对象的发展性和操作环境的复杂性,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未知的安全隐患,或多或少存在认知上的盲区。项目部、班组必须结合班前安全活动、板报等形式,及时、适时地向工人介绍当前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和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总结,表扬先进鞭策落后,让工人知情、明理、会干。
3、劳务管理
劳务管理是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一定要下大力气管理劳务。首先选择有实力的劳务队,按规定签订合同后组织劳务人员进场施工。劳务队必须提供各工种操作人员上岗证件,尤其是特殊工种和专业施工如防水工、焊工等有效证件,同时人证相符;掌握各工种劳务操作人员思想动向,保持流动劳务人员的相对固定;组织安全教育培训,掌握各工种的操作规程;协调各工种之间的配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4、作业安全
实现“预防为主”最有效的途径是过程控制。施工企业从开工前的准备、组织设计文件的编审、安全专项方案的制定,到各个分项分部工程的施工,自始自终贯穿着安全管理的“PDCA”即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安全方案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危险性较大分部专项施工方案、分项工程安全措施等,这些方案随着工程形象进度的发展,工地的环境和作业条件也随之发生变化,相应的安全指导方案必须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施工企业要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首先从安全操作规程入手。安全操作规程已不仅仅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条条框框,而是操作人员牢记在心的行为准则。其次对施工过程中操作人员、机械设备、新工艺技术存在的隐患,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实现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最后对有较大危险因素的场所如配电柜、箱设置处、塔式起重机或施工电梯上,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告知此处有危险,警示非专业人员不得进行操作。同时按规定在起重设备设施检测、维修、施工等作业现场设置警戒区域和警示标志。
5、隐患排查和治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的错误将导致大的事故,只有时时刻刻把隐患治理工作落实到各级岗位工作中,才能达到防范事故,保障安全。施工企业要对施工现场职工、材料、机械、施工做法、危险源辨识、工作环境等的安全状态进行排查;要对特种设备运行状况、日常施工、“三违”、劳动保护措施等进行全方面的排查;查出的安全隐患,抓小防大,深入分析,查出根源,同时要发现一处整改一处,并对整改的效果进行跟踪,隐患整改率100。隐患从发现到处理完毕,要经过: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单》、提出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填报《隐患整改反馈单》、组织复查等程序,重大隐患还要进行登记、上报、公示、督办。只检查不处理,或只下单不复验,重大隐患不公示、不统计、不分析,全凭随机检查和口头指令,将导致管理无序,整改不力,隐患频发。
6、应急救援
由于建筑施工具有露天作业多,手工操作,繁重体力劳动;人员流动;施工变化大;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等特点,应急活动又涉及到交通、医疗、环保、公安等方方面面,建立科学、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采取迅速、准确和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实施规范、有序的应急救援措施,降低人员伤亡、环境破坏和财产损失。企业及其各施工项目应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经常性组织全体职工对各施工阶段施工现场的危险源、作业环境等危险因素进行辨识;对新设备、新工艺等进行危险因素辨识;进一步明确“我”怎样做不安全、要怎样做才安全;编制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按规定配备相关安全应急物资。施工企业要经常性组织应急救援预案知识学习、宣传、演练活动,让每一个操作人员在突发事故发生时,应立即告知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在事故过程中知道如何进行求救、自救、互救等;进一步增强预防处置突发事故的应急能力。
随着我国四川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各领域对天然气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一方面为四川省天然气储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对天然气储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加强四川省天然气储运的安全标准化管理,提高天然气储运的管理水平,确保天然气储运的安全。传统的天然气储运安全管理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天然气储运的安全管理效果。因此,要分析天然气储运安全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的改进策略和措施。
1天然气储运安全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对天然气储运的评定监督力度不够
在天然气储运过程中,对天然气储运的评定监督管理对于确保天然气储运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严格按照天然气储运的评分细则,对天然气储运安全标准化管理情况进行评定,加强对天然气储运的监督力度,才能确保天然气储运的安全。然而,在天然气储运管理的现状中,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无法实现对天然气储运系统全面的监督管理。另外,也没有专门的对天然气储运的监管部门,难以将天然气储运监督管理的工作落到实处。这些问题对天然气企业的稳定运营和天然气储运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天然气储运企业的管理者对监督重要性的理解存在偏差,忽视对天然气储运的评定和监督,是造成以上局面的重要原因[1]。
1.2对天然气储运的安全管理观念落后
一些天然气储运企业的管理者,对天然气储运的安全管理观念落后,对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缺乏重视,没有在单位的管理规章制度中体现安全管理的精神,没有贯彻落实对天然气储运的安全管理工作。由于忽视对天然气储运的安全管理,导致天然气储运企业的员工的安全管理意识薄弱,缺乏相关的天然气储运安全管理知识,无法理解对天然气储运实施标准化安全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1.3对天然气储运的安全标准化管理水平较低
现阶段四川省天然气储运行业对国际先进标准的依赖性较强。然而。国际先进标准并不完全适合本省份天然气储运行业的发展需求,对本省份天然气储运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较低,无法实现对本省份天然气储运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指导。因此,四川省天然气储运安全标准化管理还处在较低的水平,这是不利于四川省天然气储运行业的发展的。因此,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天然气储运的安全标准化管理水平[2]。
2天然气储运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建议分析
2.1完善天然气储运安全标准化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天然气储运的快速发展,我国相继颁布了相关的安全管理法律法规,这为我国天然气储运安全标准化管理提供了法律支持,然而天然气储运的安全标准化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天然气储运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完善天然气储运安全标准化管理制度,对天然气储运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范围制定明确的规范,通过完善的标准化法律体系来对天然气储运的标准进行明确的规范,加快对天然气储运技术的改进研究,推动天然气储运安全标准化管理[3]。
2.2完善天然气储运的监督机制
加强对天然气储运的监督管理,是确保天然气储运安全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完善天然气储运的监督机制,实现对天然气储运强有力的监督管理。天然气储运企业要坚持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原则,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将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转化为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将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并安排专门人员对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另外,天然气储运企业要在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对员工和企业运营状况进行绩效考核,通过绩效考核掌握企业运营情况,通过绩效考核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确保天然气储运的安全。
2.3强化天然气储运企业管理
天然气储运企业要大力宣传天然气储运安全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转变企业对天然气储运安全管理的观念,增强天然气储运企业员工的安全管理意识,普及相关的天然气储运安全管理知识,加深员工对天然气储运实施标准化安全管理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天然气储运企业要采取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促进安全标准化管理在企业内部的实施。天然气储运企业要结合企业实际,制定规范的岗位操作规程,督促员工按规范操作。
2.4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天然气储运企业要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管理教育,提高天然气储运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相关工作人员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管理能力,为天然气储运安全标准化管理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3结语
天然气是促进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社会各领域对天然气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为满足社会各领域对天然气的需求,确保天然气储运的安全,要分析天然气储运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加强天然气储运安全标准化管理,提高天然气储运的安全标准化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天然气储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愉.天然气储运安全标准化管理的探讨[J].化工管理,2015(26).
【课题项目】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交通高职路桥类专业学生安全技能培养研究”(编号:交教研1402-17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04-02
近十来年,高速公路项目一直处于积极的建设状态,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建设重心也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施工难度有所增大,交通运输部及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对高速公路和各级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1年2月23日,交通运输部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后了《关于开展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活动的通知》,颁布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各地极为重视并积极开展推广活动,促进了公路建设管理水平和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大力提升。本文试图分析提高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水平的做法,探索其在培养学生安全技能中的作用,并提出实施好教学的策略路径。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交通主管部门制定了具体的标准化管理措施,在技术方案、施工进度、质量控制以及施工安全措施等多个方面都有详细规定。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具有科学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实行标准化管理对从业人员特别是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也提出了挑战,需要进行培训教育,并建立健全施工标准化管理制度。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毕业生来说,掌握质量和安全的标准化管理理念和思想,与掌握其他职业技能同样重要,对将来的职业生涯影响深远。
1.施工标准化管理的含义及现实意义
公路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是一个科学的范畴,它是我国科技发展成果之一,以先进的施工经验为基础,并结合国家对公路建设的规范规定,对施工建设中的路基、路面、桥梁、隧道、防护、机电等施工过程,按照统一安全规程、统一质量控制体系、统一进度管理目标等标准化的施工管理,它是一个科学系统的工程建设标准化体系。标准化管理内容广泛而复杂,在施工工艺、工地建设、管理行为以及施工过程的管理各方面给以规定和指导,方便实施和检查,统一认识,提高工作效率。标准化管理目的就是在保证控制施工过程安全、质量和进度等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融合,基本实现了驻地和场站建设的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它是我国高速公路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1]。随着开展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在公路建设工程质量、文明施工、平安工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工程建设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进一步规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
推行标准化管理,有利于减轻各级从业单位的管理负担,有效解决施工任务繁重与管理力量有限这一矛盾,便于抽出更多的力量抓好现场质量安全,促进各级从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此外,还要重视对现场建设人员、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管理与培训,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内涵意义,将在施工中实行标准化管理化为自觉行为。
2.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旨在规范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高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达到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实现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健康、安全与环境之间有机结合。促进生产经营单位分析生产安全风险,建立预防机制,健全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各生产环节和相关岗位的安全工作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等规定,达到和保持一定的标准,并持续改进、完善和提高,使生产始终处于安全的良好状态,控制安全风险。质量和安全是工程进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将来的行车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质量事故往往引发安全事故,如桥梁坍塌,应特别重视对完成的隐蔽工程及时验收,防止留下安全隐患。
公路工程多为野外露天作业,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材料和各种人员混杂,施工环境比较复杂,危险源多,安全管理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是对人的管理。重要的是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这包括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事故是人失误直接导致的结果[2]。高速公路施工中的人员安全是特别重要的问题,要按照安全规范进行操作,不能忽视安全标准。例如,在桥梁支架或其他高空作业时,要设置安全阶梯和安全带,同时配备应急措施。其次,是对物的管理。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物料,都具有可能能量意外释放而引发事故的可能性。例如在路基施工现场的各种机械作业,在桥梁施工现场的预应力张拉和梁板吊装都是安全控制的重点环节。再次,是对施工环境的管理。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来保护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尽量避免由于施工对非施工人员造成危害,例如,桥梁灌注桩的泥浆应谨慎处理,防止污染附近村民生活用水。最后,对其他因素的管理。主要有施工场地和临时设施布置。公路工程为纵向带状布置,沿线地质条件多变,在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应注意提前对地质状况进行勘查,保证施工过程和各种设施的安全。
3.做好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建议
3.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标准化施工管理措施是经验的总结,是辛劳汗水的结晶,是无数交通建设者为之不懈努力的结果。有利于工程建设的水平提高,是搞好质量和安全工作可靠保障,是管理工作的基本条件,在工程初期建立标准化程序要求虽很辛苦,但在施工过程中就会显现强大的优越性,管理者有据可依,行动者有方向指南,是公路工程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体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应不断加强宣贯,对各级人员加强培训和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认识,认真践行标准化管理。对公路施工安全进行标准化管理,不仅是国家和主管部门的要求,还应是公路建设者的自觉行为,可以大大提高高速公路的质量,最大限度的减少安全问题,保证行车和人员的安全。开展科技攻关,注意管理创新,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3.2明确责任,落实制度。
交通主管部门应督促高速公路各级从业单位建立管理体制,确保在施工过程中落实好标准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施工过程动态管理,明确贵任,落实到人。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加强对施工企业的考察认定,促进企业整体标准化水平的提高。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引起大的安全事故。提高各级从业单位的综合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使公路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各项目以“平安工地”建设活动为抓手,在落实责任、建章立制上下功夫,力求调动参建各方的积极性,规范参建各方的安全管理行为。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制定相关制度,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施工,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完善考核制度,将企业的施工情况与其信誉相联系,对于缺乏诚信的企业,应要求其改正。促进施工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施工质量。
3.3创新管理,完善评价体系。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应用新的科技成果和管理方法于管理中,完善评价体系。例如,江苏省提出的安全监管“层级管理”、“平安工地”标准先行、安全隐患问责制等做法值得肯定和推广,对项目上涌现出的安全管理创新方法给予了鼓励和支持。合理设计和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安全管理评价可分为安全检查优良率和冲突解决及时性两项二级指标[3],依据安全标准化管理,建立评价体系。一个完善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可以客观、全面地反映系统的安全生产状况,评价体系指标要素包含2个方面:台账制度情况和施工现场情况[4]。以管理组织结构为基础,以影响安全的因素为框架,通过评价要素和指标,构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促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努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工程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保持公路水运建设领域安全管理的较高水准。
4.安全施工标准化教学策略和途径
根据操作技能形成的一般理解,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认为技能的掌握需要通过对活动方式的认识与练习。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课程的开设是培养高职学生安全职业技能的基本方法,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的思想、理念及做法对于安全技能培养系统化、专业化和科学化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应在教学各个环节融入标准化的规定和要求,将标准化思想贯穿于课程的整个阶段,促进安全职业技能的形成。在严格掌握标准化做法的前提下,才能够根据所在项目的特点,适当灵活地调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1梳理安全施工标准化教学内容。
施工安全管理标准化是施工标准化系列里一项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加以引用整合,例如江苏省公路水运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考评指标,其考评内容有:安全目标、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安全责任体系、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队伍建设、装备设施、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安全技术管理、作业管理、安全投入、安全检查与隐患治理、职业健康、安全文化、应急救援、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绩效考评与持续改进等十六项,总分1000分,企业达标等级根据考评分数和必备条件满足情况确定,这些要点可以纳入考虑范围。另外,再如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指南有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将有关要点融进日常教学,特别重要的或在课程标准中薄弱的部分应至少作为补充内容,保障课堂教学内容的新颖和全面,与工作环境背景无缝对接。
4.2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施工安全课程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性很强的内容,是工学结合明显的课程。根据总体课时安排,合理设计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校内实训模拟、现场教学、多媒体、案例、课程设计、大作业,顶岗实习等,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培养学生安全职业技能的要求。
对于公路工程安全施工标准化具体内容,如方针、目标、原则、组织机构和职责;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台账及档案管理;人员培训教育;施工现场作业安全;项目部、拌合站安全;路基、路面、桥涵、隧道、房建及拆除工程安全;机械设备安全;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估与控制;隐患排查与治理;防火与消防工作,应急响应与事故救援、调查和处理,安全检查与问题整改、职业健康;安全标识、标牌等各个方面,认真加以分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4.3工学结合,重视案例的选取。
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工程项目和地域特点,选取具有公路工程建设领域安全管理较高水平的典型案例,加以整理、剖析,使之成为鲜活的生动教学素材,例如江苏省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加强与交通安全主管部门的联系,将最新的理念和做法及时地带进课堂,提高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效性。选取省内公路工程典型项目,增强施工标准化管理教学的针对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责任感。
4.4重视教学反馈和教学效果评价。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倾听学生的感受和建议。加强与毕业校友的联系,查找教学环节的不足。安全管理是一项时效性和专业性很强的管理活动,自身要求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落实,而安全管理标准化从源头和制度上给予了保证。安全技能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也是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一线毕业生和管理人员的认识尤其值得重视,对于提出的宝贵建议,应予高度重视,在教学中加以调整改进,确实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考核方式应为教学目标服务,为了达到培养安全职业技能的要求,不断调整和探索创新教学手段以及效果评价方式,确实使安全标准化管理理念和方法深入人心,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发挥积极的效用。
5.结语
总之,公路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学生的职业理念形成起到积极作用。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使毕业生在校期间就养成标准化理念和思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安全技能的形成,提高分析处理事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万飞.浅谈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2,6:159-160
[2]张国志,刘浪.公路工程安全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1
[3]费国新,万宏雷,温玉莎.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安全生产监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交通技术,2011,8:83-86
中图分类号:TM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27-01
1 核电工程整体布局
核电工程现场按功能一般可划分为:
(1)施工区域(包括:核岛、常规岛、BOP、海工等施工区域);
(2)办公区域(包括:业主及承包商办公区域);
(3)材料堆放区(包括:核电工程设备、土建及安装承包商施工材料存放区域);
(4)加工预制区(核电工程现场预制构件加工、组合场、砼搅拌站等区域);
(5)休息区(休息点、厕所);
(6)危险化学品库、放射源库、试验室等的分区;
(7)交通路网、力能管线设置区域;
(8)生活区等。
核电项目一般设专门的施工管理机构,负责全场总平面布局的协调管理。各施工区域一般采取环形道路、实体围墙、固定围栏等形式分隔,使得整个核电施工现场达到视觉形象统一、整洁、和谐、美观的整体效果。
2 核电工程现场整体布局的协调
核电项目部根据“谁使用、谁负责,谁施工、谁负责”的原则,按照现场总平面布置图进行责任区域划分,明确区域管理责任人及安监负责人。各区域的平面管理服从总平面图的要求和规划,将区域标准化的责任细化到具体的承包商或使用单位,并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
核电项目部专门的总平面管理机构会根据施工的进展情况对责任区进行及时的调整,以保证责任区划分的合理性。区域管理责任人一般定期组织对区域平面布置情况进行检查,当所属区域不能满足施工需要时,使用单位将向核电项目部总平面管理机构办理工地申请,经审批后方可投入使用。
3 核电工程现场定置化管理及要求
定置化管理是以生产现场为主要对象,研究分析人、物、场所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整理(把生产过程中不需要的东西清除掉,不断改善生产条件,科学地利用场所,充分利用空间)、整顿(促进人与物的有效结合,使生产中需要的东西随手可得,充分利用时间)、改善生产现场条件,促进人、原材料、制度、环境有机结合的一种方法。通过定置的管理,创造良好的施工作业环境,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施工,减少职业健康危害,有效预防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提高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控能力[10]。
核电工程定置化管理的目的是使施工现场整体布局合理,资源利用合理,提高工作效率,力争安全、质量、进度、效益达到共赢,从而实现生产临建和现场管理规范化与科学化,以达到标杆要求。(如图1)
核电工程定置化管理一般是通过区域划分来实现的,将大区域按功能划分为小区域,再将小区域按用途细分为物料堆场、加工区域、组合场地等。将这些区域细分的结果固化下来,确定管理责任人,也可以形成小区平面规划图,方便检查和考核。
核电工程一般还在细化的区域设置定置化信息牌,任何单位进入该区域作业的施工材料、设备机具都必须服从定置化规划要求布置和摆放。区域定置化规划一经实施后不得随意更改,核电工程如此细分的区域也会很多,因此相关的布置和维护就需要更多的人员进行,一般相应的责任最终会传递到施工班组。
4 核电工程现场安全设施标准化
核电工程安全设施按其用途一般可分为文明施工设施、安全防护设施、警告标识设施三种。文明施工设施是现场视觉形象的重要体现,不仅如此,其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能营造现场安全生产氛围;在安全设施方面,核电工程由于其工艺比较复杂,施工承包商对个别部位一般比较倾向于采用施工便利和快捷的方法,当然这样的施工方法往往安全风险也比较大。所以,使用特殊的安全防护设施(如:攀登自锁器、吊篮)非常必要;警告标识设施主要是通过图像或文字、及其色彩效果,给施工人员以某种风险提示或警告,达到规范人员行为的效果。
核电工程通过推行现场安全设施标准化,可以规范安全设施的制作和使用,提高安全设施的有效性和统一性,从而提高核电工程现场可视化视觉形象。
核电工程主要使用的安全设施:
(1)文明施工设施:五牌二图、宣传画(横幅)、宣传牌、宣传栏、信息牌、指示牌、绿色通道、布置图、使用说明、移动厕所等。这类设施一般配合核电企业主色调设计,色泽鲜艳、字迹清楚,结构部分一般选用不锈钢材质。
(2)安全防护设施:攀登自锁器、速差自锁器、水平扶手绳、固定栏杆、活动围栏、孔洞盖板、照明设施、踢脚板、安全通道、保卫消防设施、电缆保护设施等。这类设施一般都经合格供应商采购或现场制作,产品合格、质量可靠。(如图2)
(3)警告标识设施:安全标志、交通标识、消防标识、三角旗(红白警示带)、报警闪光灯、安全通道指示牌等。这类标识一般参照国家标准制作,铝板材质,设置在路口、通道口等人员集中、醒目的位置。
核电工程在建设初期,将耗费大量精力,用于设计现场设施标准图集。图集一经,现场所有单位将严格执行。以现场安全设施标准化的方式推动国际安全标杆建设,被证明是一种良好的实践,有助于提升核电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形象,提高作业人员安全风险意思,控制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