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1 21:21: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培训工作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我们公司现在还处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起步阶段,我们现在还没有正规的成文的部门及个个职责的框架及制定,假设我们要真正导入绩效管理,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或是一个部门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全公司同心协力一起完成。很多公司在实行绩效考核算的时候最终的结局是“铩羽而归”,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推行的仓促盲目、缺乏高阶领导的支持、缺乏与工作有关的绩效考核指标,或者表格太多,主管们认为,所费的时间及精力,所得到只是少许益处,或无益处、或者主管们不愿与同仁做面对面的面谈对阵、或者绩效考核时采取法官角色,与协助员工发展的角色相冲突;又或者员工们认为绩效考核不公平等等,这些原因,都将导致绩效考核难以取得真正的成效。
假设公司将要推行绩效考核,那么我们从现在开始需要准备的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慢慢渗入“绩效管理”这个概念,慢慢让员工有个心理承受的过程;我们不说是“绩效考核”,“考核”这两个字眼,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员工的反感,公司可以称之为“绩效管理”。绩效管理,不是要来考核,而是通过可量化的指标,对每个人的工作行为以表格的形式来作评估。绩效管理最终的目的改善每个人的工作状况,使整个公司系统畅通地运转起来。如果能承诺通过绩效管理而产生的效益,提出一部分给予员工分享,这样会稍微容易一点地建立起绩效管理。
2.部门、个人职责的框架与制定;最重要的是每个岗位每个人的工作说明书的制定,这要切合实际,公司要求的这个岗位的这个人要做哪一些工作,并且细化,而不是笼统地的概念。这需要每个人、每个部门积极对待这项工作,不仅要理出自己的工作内容,,也要理出与同事之间相衔接的工作关系。
3.在科学地制作出每个人的工作说明书与职责后,对于个人关键项目作抉择,设置个人关键绩效指标的设置,从而制定出绩效考核表。
4.然后成立考核机构,整合整个领导班子的力量,审查考核表的是否合理,制定考核方案,包括作业流程、适用范围、发展方向、考核的方式,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结果争议解决的作业流程,及指标的调整。在制定考核方案时,指标的制定一定要量化,要科学化,标准化,要具有要切实可行的操作性,不然制定了也等于没有制定。刚开始进行这项管理,考核的额度应不超过员工总工资的20%。
5.经整个领导班子讨论、审核、进行为期3-6个月的试运行,并根据差异进行试运行方案的修订。试运行期间,试运行期间如员工工资比原来的工资低,那么“无考核”,相当于发放原来的不考核的员工工资,若是比不考核时工资高,那么发放考核得出的工资。试运行方案推行一版和二版,二版修订后,即为终结版,全面开始推行绩效管理。
这三个版块的内容,都非常深刻的阐述了各自的要求和要点,而教授那神情的演讲,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也让我对这三方面大有认识。具体来说,我认为职业化素质这一节是更加具有学习的必要性,是企业培训人才,寻找成功投资的一节关键理论课程。具备职业化素质的人才,我想应该已经具备了为企业,为社会谋福利,创奇迹的能力,这也是企业最需要,最要求的。
职业化是什么,我原先笼统的略微懂得,现在通过这次培训,我很自豪地说,我明白了,并且我正在努力向职业化素质人才挺进,奋斗。职业化素质内涵包括了三点:职业心态,职业知识,职业精神、包装。
职业的心态,多数人甚至所有人都觉得是一种乐观向上,积极饱满的心态,对,这是正确的,每个行业,每个位置,都需要这种乐观,朝气蓬勃的人才,这是社会活力美好的元素。可是除了乐观,我们难道不需要一种危机心态吗,面对危机自我调节,均衡的心态,这比乐观更重要,因为有危机意识的人更懂得自我生存、自我保护。当然还有一点是感恩的心态,这也是处理人际关系中有益的一种方式。
职业知识中那25个讨人喜欢的原则。我看了又看,揣摩了有揣摩,想想自己哪里不好,哪里需要改进,哪里需要反省的,这25条原则是工作生活中必备的法宝,是我们生活中拥有自信,拥有勇气的定心丸,或许更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点。:
二、注重培养,确保业务有帮带。农村工作者既是政府和农村联系的纽带,又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他们的地位和作用在当前农村越来越重要,通过多途径促进他们的成长显的非常必要。首先建立经常性教育培训制度,结合镇、村干部教育培训计划,让大学生农村工作者多渠道、多途径地学习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实用技术和法律法规等。镇、村举行的各类会议,凡是能让大学生农村工作者参加的,都要求他们参加会议;与大学生农村工作者相关的文件,及时布置他们传阅和学习。镇组织办给他们布置学习内容,要求他们定期上交学习体会和心得,安排他们向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镇乡干部、村干部虚心求教,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使他们迅速成长。其次搭建多层次帮扶机制,业务上悉心帮助。根据一市镇的联片联村情况,镇党政班子、联村干部和村主要干部与大学生农村工作者结成“三对一”帮带对子,开展业务指导,学习做群众工作的艺术。再者还组织岗位培训活动,对农村工作者加强岗位职责培训,深化服务农村、扎根农村,踏踏实实做好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6月中旬组织一市镇全体农村工作者参加县级培训班,培训内容丰富,有远程教育工作、科学发展观、农村常用法律法规、新农村建设等。6月底一市镇自行组织农村工作者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基层工作实务等知识的集中培训。除集中培训学习外还采取了个人自学、专题辅导、集体研讨、借助网络和远程教育网站进行学习。
一、积极学习技术。
有关部门的带领下,年7月。随队到河南济源市防爆设备厂进行了考察和学习,掌握了新型设备的新技术、新工艺,并积极地和同行探讨与交流。随后邀请了该厂家与南京国辰电气的相关技术人员来到矿,为供电职工进行电气设备的应用与维护培训,为我相关技术人员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解决了不少的技术难题。把平时工作中遇到有关问题记录下来,向供电车间老师傅们求教,直至弄明白为止。每当厂家相关技术人员来矿解决设备大的故障时,更积极向他进行请教。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逐步的熟悉了井下供电系统和高低压设备的应用,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合理供电系统设计。
逐渐进行各采区工作面的供电系统设计。由于对工作面及其机械设备不熟悉,分管供电科长的指导下。为合理的布置高低压电缆线路的走向,免费论文我经常跑现场,测量距离,科学整定计算,合理选择电气设备和电缆型号,不仅满足实际需要,还能节省不少人力物力。先后为井下8171719871967174281727199等采煤工作面的供电系统进行了设计。本着“一工程一措施”原则,除了固定每月两次的高低压电气设备检修,还有敷设或回收高压电缆、设备安装、标准化工作等工程,都要提前编制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严谨组织、科学编制,使安全技术措施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经过有关部门领导的审批后,施工前传达给每位施工人员并签字,严格措施的兑现,令措施真正地起到防范在前、全过程监督指导的作用。另外,还协助车间主任做好设备检修计划、材料计划,并对出现的机电事故提出安全防范技术措施。
三、安全质量标准化。
1.质检员
在2010年的5月份,我们检测中心的全体员工接到上级的指令,去徐州培训学习质检员。对于从未接触过建筑知识的我来说,是一项很困难的考验。当拿到教材数的时候,我死死的盯着有500多页的教材,想把它们毁了,看完我不能那样做,时间不等人,我们当时培训了3天,还好培训结束的时候老师给了我们题库,经过半个月的苦战我们都怀着忐忑的心进了考场,考试还算顺利,但我们出来的时候每个人都是愁眉苦脸的,只能默默的等待结果。我每天都怀着不安的心,等待着成绩,皇天不负有心人,同事们告诉我我们的全体人员考试都通过了,那时的我特高兴,这是我工作的第一步我迈的非常好,我对以后的考试有了信心。
2.施工员
9月份的时候我们迎来了第二场考试,还是在徐州。这次考试和以前不同,我们公司的人被分成好几部分,考不同的证件,我与公司的另外两个同事考的是施工员,那时拿到了三本教材,分别有建筑施工、施工项目管理、建筑施工基础知识。庆幸的是这3门都有题库.培训的老师告诉我们只要题库的知识把握了就一定能考过的。那段时间我疯狂的看题库。考试那天真如老师所料所有的题目都来自题库,看到那熟悉不能在熟悉的题目,我当时心里特得意,肯定自己都能考过,从考场出来的时候,感觉特别轻松。在后来接到考试通过的消息我没激动,因为我成绩早已在我心中了。
3.材料员
接到材料员的考试我很是意外,那是11月份,虽然早知道公司给报名了,但没有通知培训学习啊!怎么突然就考试了呢?心里很纳闷,主任也说不知道怎么回事。距离考试时间只剩下3天了与我一起考试的另一位同事也很着急,题库也只有以前旧的一本,无奈之下拿着题库在公司又复印了一份,可是题库的题目很多三天怎么可能看完呢,那时只是大致看了一些,考试那天我怀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进了考场,拿到试卷后傻眼了,很多题目很熟悉,但就是想不起来怎么做,只能做那些会的了啊!看着别人很流利的写,我欲哭无穷啊!出来后我都崩溃了。都不知道该怎么跟公司交代了。到现在成绩还没有出来,我只能继续等待着!
二、今后目标
1.以“勤恳务实、勇于创新”为信条,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2.以“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为理念,勤奋务实,为工行事业发展尽责尽职。
基本情况
我校于XX年8月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五年来,学校遵循“省主管、市代管、区主办”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面向市场、订单办学、保障就业”的培训要求,在市、区扶贫办的直接指导下,采取转移培训与学历教育“一校两线、齐头并进”的方式,走“场地租赁制、设备股份制、教师聘任制”的新路,建立建全了五种新机制,从而有效保障了转移培训的良性发展,形成了“一校两分三制、定单培训、定向输出”的培训模式,打造出了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真正实现“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安置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五年来学校共培训学员7500多人,占计划任务的100%,其中学校安置7356人,自主择业144人,安置就业率达98%。就业学员90%免费安置到沿海等发达地区,月收入在1300元以上。其培训成果在XX年年6月全国“雨露计划”成果展览会上作为xx省仅有的两家培训机构参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机关领导的肯定,有多个省扶贫办带领本省参展基地学校前来观摩、学习。
主要做法
一、优化就业维权服务,搭建输出平台
在转移输出上,学校努力搭建平台,以实现全方位就业安置。首先根据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采取“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厂校联姻、校企协作”等方法,主渠道安置培训学员。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学校网站、电视广告学员信息,延请外地用工单位主动来校招工,多途径实现学员非农就业。
学校对每位结业安置学员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管理至一半年以上,通过学校就业安置维权中心、企业工会、四川华西民工救助中心等组织多渠道维权,通过切实履行“七项承诺”,使学员得到最优化的服务保障。而今,学校已在安置就业相对集中的江苏、宁波、广州、深圳等地设立就业维权服务中心,通过中心对输出学员进行跟踪服务管理,做到了订单培训—就业—维权—回引的全程服务。
二、营造良好氛围,培训开展“四到位”
领导到位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培训中心主任,副校长为培训中心副主任,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机构,由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培训中心下设办公室、招生部、培训部、就业安置部,具体组织开展培训工作。
宣传到位 学校积极探索构建多层面、多序列的招生宣传模式。一是成立以区(县)为中心,学校为主体,乡、村、社积极参与的宣传保障机构;二是政府每年将送培任务下达到乡镇,各乡镇落实专人负责组织、协调招生工作;三是以市区扶贫部门为主导,学校在新闻媒体开辟扶贫栏目,及时宣传报道招生培训信息。学校深入乡镇、村组,采取放录音、发资料、送传单等形式,真正做到宣传工作“四覆盖”。
学员组织到位 采取贫困学员自愿申请、村社公示、乡村审核、县(区)扶贫办审定的程序招收学员入学参培,严格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招生。机制到位 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了以巴山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各网络学校参与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制,使整个培训工作驶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三、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资金运行
学校按照扶贫部门制定的《培训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切实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实行“一人、一表、一卡、一券、一单、一查、一维、两证、两合同、两台帐、四制”管理模式,广泛接受社会、财政、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在资金投入上,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初步摸索出一条“补、让、集、贷”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四、注重培训过程,打造技能型农民工
在强化技能培训的过程中,五年来,学校切实做到“两个规范”、“四个统一”、“八个结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要求,规范培训过程,确保培训质量,立足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确保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增长一智。从而打造出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以品牌拓宽了劳务市场,以高技能提升了农民工转移就业的身价。
探索经验
一、彰显与时俱进,扶危济困分国忧
汶川特大地震后,学校决定为灾区免费培训驾驶员200名。2009年底青川灾区的100名学员已顺利结业,汶川灾区的100名100名学员正在培训中,此举得到了省委李崇喜副书记的高度评价。
2009年底,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农民工纷纷失业返乡。学校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宣传转移培训政策,让返乡农民工走进学校接受技能培训,为再就业积聚力量,截止2009年4月,已有300多名返乡农民工接受了学校技能培训,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共2页,当前第1页1
二、创新就业模式,实现优质安置
为确保就业高质、稳定,学校还逐步探索出一条“回访制”、“招回制”与“提高制”相衔接的就业保障机制。从而使受训学员出得去、留得住、能挣钱。根据学校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就业学员少部分素质较高,大部分能胜任工作,个别需要招回,就业稳定率在95%以上。
首先,在就业安置的基础上,学校加大对参培农民工自主创业的引导,将向市外安置与本地非农就业相结合,引导学员自办公司、工厂及企业。目前,已有数十名学员学成后在当地或周边市区自主创业,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同时,学校积极引导已有成就的参培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办企业,这样即可对口安置参培学员,又可树立就业榜样,推动雨露计划持续,深入发展。
三、以政策为导向,创新培训对象
巴中是贫困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基数大,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受益于国家的劳动力转移政策,学校准确把握政策精神,尽可能让贫困家庭都能享受到免费培训机会。
为此,学校在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准确把握对象。将贫困农村人口、城市周边失地农民、两后生均纳入培训范围。在此基础上,对初三分流生实施两步走,对少数完成转移培训计划、考试考核合格、推迟就业又愿意继续深造的学员,经本人申请纳入中职就读,享受国家中职生补助,进而实现从短期培训转移到长期培训的目标。
同时,为顺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潮流,学校因地制宜,尝试将农村农机操作手和农村实用技术人员纳入培训对象,严格准入关、对象选择关、就业转移本地关、政府督察关。
四、着眼学员实际,创新培训内涵
1、注重产教结合。整个培训过程中,学校严格实行三合一制度(教师与师傅合一,实习车间与教室合一,实习操作与生产加工合一),让培训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2、研发校本教材。参加劳动力转移的学员,大多知识水平低,市场上一般通行的教材并不适用,为此,学校根据情况自编适合农民工的教材。农民工教材,只讲怎么做,不讲为什么,让学员学到实际操作技能。
3、聘请高能高技教师。学校从厂企高薪聘请、引进重实作、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并与订单企业联手,实施校企联合,由订单企业派遣老师,实行定向定专业培训。学员技能学习针对性强,毕业后即安置到企业就业,从而实现了培训就业一体化。
4、教学重点体现技能。在培训课时安排上,学校侧重技能实作,将实作课与理论课学时按3:1安排。理论课主要讲解法律常识及就业常识,让学员学有所用。
五、逗硬考试考核、提高培训质量
学校采取“学校+扶贫办+劳动安监”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检测培训学员。理论考试由学校出题,技能考试由扶贫办、劳动安监、学校联合进行,严格考试制度,检测合格后实名填券。保证了培训质量,确保参培学员学到过硬技术。
一、本次培训的核心体现:
1.乘机开发了一批内训课程,丰富了课件库。围绕集团公司业务内容,通过下发选题的形式,让大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系统诠释了各自的工作流程及推介技巧方法,以课件的方式演绎、固化,促其乘此机会进行了系统的经验概括,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培训施教能力;通过开发课程进一步补充了课源(《公司的历史及发展》、《如何推介劳务派遣业务》、《商务接待礼仪》、《社保办理abc》、《工资发放abc》、《阳光心态》、《关于劳务派遣协议签署中的法律问题》、《如何推介文化传播业务》、《关于劳务派遣的劳动和社保法律法规常识》、《猎头业务的流程及推介》、《人脉资源的维护及开发》、《如何做好客户服务》、《职业介绍与招聘流程》、《如何推介物业业务》、《劳务派遣的客服流程》)共16门新课程,为今后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同时有利于开展外部培训业务。
2.为集团锻炼一支能走得出去的培训师队伍。通过下发选题的方式,让业务骨干们的施教水平得到了提升——无论是对ppt的制作还是课程的讲解水平,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巩固,进而最终达到让每位员工都有上台讲解的机会,为集团培养、锻炼一批能走得出去的培训师人才。
3.充实了集团加盟方式的运作内容。由于得到集团周董和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以及业务骨干们的支持,所举办的3天的培训,为各子公司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让子公司感受到集团的关心与帮助,让每位加盟的合作伙伴都享受到平等的待遇。
二、本次培训表现较好的方面:
1. 团队合作。贝福集团给大家宣导的宗旨就是:“每位员工都是合作伙伴,每位朋友都是人生财富”。大家在工作中团结一致,思想一致,体现出来的效果就会很明显。本次培训就体现出团队合作的力量,甚至姚总都在打杂,没有任何领导架子的去开展工作,同事之间也很配合,轮到讲师讲课的时候都会听从安排提前来到会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2.授课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采用案例教学、互动交流和影视表达等演讲方式,对新员工进行系统的讲解,让课程不再枯燥,不再生硬,便于理解,也达到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地目的。让大家在课堂上踊跃发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培训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大家即轻松又有收获。
3.组织的纪律性。在培训期间,新员工都能遵守课堂秩序,不迟到、不早退、不随意走动,让培训有序的进行。说明各子公司新员工都具有良好的素质,为贝福集团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4.时间合理性。通过短短的三天培训,共培训了20门课程,课程具有代表性,分别介绍了公司的历史和发展、公司业务模块介绍,课程安排灵活合理,给大家足够的休息时间,调整状态,精神饱满地听课做笔记。
三、本次培训存在的问题:
课题主持人:徐 丽 课题研究单位:沈阳市沈北新区新城子乡新城堡小学
二、工作报告(不超过1500字)
内容提示: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研究计划执行情况;研究变更情况(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管理单位、完成时间等);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转载、采用、引用情况;成果的代表作等。
经沈阳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的课题《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的实践研究》,历经两年的研究,现已完成了课题任务,形成了预定的研究成果。
一、本课题主要的研究过程与活动
1、组建课题组
我们从本课题研究的性质出发组成了课题组。课题组组成人员和分工见下表。(略)
2、主要的研究过程与活动
准备阶段(XX.6—7):成立实验领导小组,学习现代教师教育理论、教育科研资料。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分工;制定实验方案,确立实验对象;进行调研,摸清实验对象基本情况;培训实验教师、学习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步骤,依据实验原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专家论证。
实验阶段(XX.8—2010.2):全面实施方案,对教师进行培训,开展相关活动,探讨参与式校本培训对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途径与方法。
总结阶段(2010.3—4):全面总结验收,进行终端测试和统计分析,撰写实验报告、专题总结,提交验收。
针对课题研究的实际,我们采取了如下研究方法:
自然实验法。根据我校教师自身特点,确定选择研究专题,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发展空间与可能,整体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
典型经验总结法。对学校及同类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加强反思,总结经验,形成规律,从中探求适合我校实际的校本培训方法和模式。
学习考察法。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请教授专家来学校对老师们进行专门的培训、指导或讲座,组织教师走出学校,与兄弟学校进行相互沟通、学习、相互研讨,总之,一切都要有助于学校和教师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一切都要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使校本培训更加实在,更有实效。
文献研究法。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校本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自我总结法。引导教师在活动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观念和经验,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经验,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
我提高,并把学习的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使经验产生迁移的价值。
二、本课题的研究计划执行与变更情况
课题的研究严格按计划执行,课题主持人、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管理单位等均无变化。由于中期验收的需要,完成时间略有提前。
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和学校领导对实验工作的重视,在实验进行中,我乡的田凯师校长、朱会芬副校长、侯英副校长、陈鑫主任均参加了实验。但未列入课题组人员名单。但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列入课题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中。
三、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其使用情况
课题研究参与人员发表的成果如下:
1、经验材料《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学校》在《新城子教育》XX年第3期(XX年6月)发表,作者:校长田凯师。
2、论文《农村小学的问题与对策》在《新城子教育》XX年第4期(XX年8月)发表作者:教学副校长朱会芬。
3、论文《关于在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在《沈北新区教育》XX年年第1期(XX年年2月)发表,作者:主任陈鑫。
(一)从实际情况出发,认知和解决区的各项工作问题。
每年三月份到八月份是区岗位人员流动最大的时期,往往会存在新员工上手慢,不能独立解决问题;而老员工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对此,我和其他三位领班在加强对新员工岗位职责,岗位要求,岗位服务流程培训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和引导,以老员工带新员工,表现突出的新员工和新员工之间互相交流学习的方式,让新员工尽快适应环境,独立处理工作中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对于老员工因上班时间长,休班时间少而闹情绪的现状,我们尽量在适当的情况下,和其他部门的领导沟通协调,争取从其他部门调同事过来以补区的人员空缺,让本部门的员工休班难的问题得以缓解。从而以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二)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按照以往的经验,在员工培训方面我们多重点培训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要求。而在今年,我们积极响应酒店倡导的“建设环保型绿色酒店的方针政策”,在原有的培训计划上制定出"一个循环,三个节约”的绿色环保实施办法,并在新员工的培训课程上进行强化。号召员工努力做到将客用消耗品的成本降到最低,并在节约用水,用电等方面要求员工形成“我为绿色酒店尽一份力”的意识。将节能降耗的措施“由小及大,由点到面”的贯彻传播开来。切实从酒店实际情况出发,争取将节能降耗措施做到最好。
(三)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酒店组织的各项活动。
在今年全运会志愿者服务中,我作为酒店志愿者中的一员,和其他同事一起奔赴全运村进行为期两个多月的开荒和服务工作。虽然开荒的工作很累,但是因为之前参加了佳悦酒店的开荒工作,所以二次开荒对我来讲可以说是轻车熟路。我在努力带好自己班组的同时,和酒店领导积极配合,协助做好每一项工作,最终顺利完成了全运会的全部工作。同时,我被授予全运会志愿服务“微笑天使”的称号。
在此期间,我利用工作之便,和其他酒店的同行进行沟通交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回酒店后的继续工作做着积极的准备和改进。
二,存在问题以及整改措施
一年来,尽管我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1:对服务和管理的理论知识储备不够。
2:工作开拓创新不够。
3:在工作中对细节问题考虑不够。
4:只注重工作质量,对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要求少。
5:争取上级支持多,和同事协作,共同处理问题少。
针对上述问题,我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予以整改:
1,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2,工作上创新。转变工作思路,集中精力,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各个问题。
3,采取过硬措施,确保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一、*县基本情况
(一)农民工人口及文化程度情况
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的蜀道明珠---*县是一个农业小县,幅员面积1457.5平方公里,耕地51.3万亩。全县辖32个乡镇,329个行政村。全县以种、养殖业为主,县内无大的骨干企业。*年农村经济收入9.41亿元,人平纯收入1813元。全县总人口3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3万人,占总人口的92.4%。农村劳动力16.1万人,农民工7.25万人,占45.1%,其中省外务工人员4.8万人,省内2.45万人。*年我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3.3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0.4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6万人,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有0.71万人.。其中外出务工的人员中,具备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18万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有2.9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5万人;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有0.66万人。
(二)农民工就业和收入情况
据调查,我县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流向,一是打工,二是经商,三是农业行业的内部转移。其就业情况:从事加工制造业的1.81万人,占转移劳动力总人数的24%;从事建筑业的1.45万人,占转移劳动力总人数的20%;从事交通运输、商贸、餐饮业、家政服务业3.98万人,占转移劳动力总人数的54.8%。*年我县劳务输出收入1.31亿元,人平纯收入3200元。通过调查发现,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和收入,较文化程度低的要好、要高。例如地处我县偏远地区的大新乡,全乡10735人,有12村,3310户,劳动力人数5690人,人平纯收入1566元。常年外出务工3280人,劳务总收入900万元,人均务工收入2744元,初中文化程度的务工人员年人均劳务收入2469元,高中文化程度的年人均劳务收入4100元,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年劳务收入在5000元左右。
外出务工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己的奋发图强,艰辛努力,先富裕起来,他们又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和带动家乡建设,使更多的人也走上了富裕之路。
二、*县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验及成效
过去人们把农村教育培训仅仅看成是升学、就业的手段,只重视普通基础教育,不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职业培训,从而造成了教育培训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相脱离。县委、县政府在实现“三个转变”,大力发展我县农村经济的同时,把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当作一项战略任务。各行业、各部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形成了政府统筹,行业组织,多方参与,重点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局面,提高了我县农民工的素质和外出务工就业能力。
(一)政府统筹,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领导
*年,我县人民政府成立由财政、科技、农业、劳动保障、教育、建设等部门组成农民工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与绵阳农校签订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协议,以加强我县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能力,统筹规划本地区农民培训工作,协调解决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近几年来,我县实施了“工业兴县、以工促农、产业互动、城乡相融”的发展战略,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商家,扩建、新建成企业10余家,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2000余人,帮助1500余农户走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
我县有一所成人职业学校,一所农村成人中专校,32所乡镇农民成人学校,具有完善的教学培训条件,开设了计算机、驾驶、汽修、服装、建筑、企业营销管理、旅游、餐饮、家政保安、文秘等专业,主要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必要的就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培训合格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建立了“先培训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年培训14150人,向外输出10945人。
(三)以农业部门为依托,全面开展农民工的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
为整体提高我县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我县从一九九五年开始,通过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一是对村级干部进行文化素质培训,全县32个乡镇329个村共计1352人,进行了中专学历培训,1016人取得了中专文凭,平均每个村2.5个村级干部达到中专水平。二是加强农民专业户、示范户和生产骨干的培训,从一九九七年——二000年,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全县4640人参加了蚕桑、畜牧、水产、农机、蔬菜、果树、种植七个岗位培训,3328人取得了“绿色证书”资格,推动了我县农村生产走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领域,挖掘潜力。结合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畜禽生产基地、蚕桑基地建设,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搞好培训,通过“科技赶场”、“双百工程”、“三村建设”,积极开展实用技术的培训。每年培训人数10万余次,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初步建立了一支由村社干部、农民党员和专业大户为主体的科技致富带头人队伍,改变了思想观念,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农业行业内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年培训2800人,向外输出2000人。
(四)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技术培训
我县还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农民工培训领域,按照企业对农民技工的技术要求,采用“招生—培训—荐业”一条龙服务体制,开展委托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建立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2所,县劳动保障局的职业介绍中心、*县计算机学校等单位通过与省内外,尤其是沿海一带企业签订用人合同,在32个乡镇建立了劳动服务站,在大的乡镇设立了组织联系点10个,通过一定的上岗前技能、技术培训,为用人单位输出了大量合格的实用型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的一致好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输出机制和网络,*年通过各种岗位培训2400人,向外输出2395人,就业达99。8%,避免了外出务工的盲目性。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民外出务工逐年出现上升的趋势,但普遍存在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差,文化水平低,许多人无一技之长,在非农领域技能低,择业受限,外出务工者多为劳力型。随着经济、科技水平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劳力型的务工者在择业、就业上不具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之劳务输出后的跟踪服务和信息反馈手段落后,尽管我县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总结了一定的经验,但仍然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仍存在认识不到位,引导扶持不力
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各级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职责,是推进我县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步伐、将人才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一些部门和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农民工培训上保障措施不到位,政策不配套,致使相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进行岗前技能培训,影响和制约了劳动力输出对象、范围和数量。
(二)培训资金缺乏,培训规模偏小,缺乏长远规划
对于农民工的培训往往是喊得响,落实少,财政投入更少,没有专门的经费投入,导致培训资金缺乏整合,培训手段和设备落后。培训规模偏小,培训经费不得不向受培训者收取,工作难以深入仔细的开展。虽然不少地方和部门每年都在不同程度的搞农民工培训,但没有制度化、系统化,具体表现在培训部门多,部门间沟通少,配合力差,局限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培训,而涉及到第二、三产业方面的技术、技能培训,由于受技术、资金等其他条件的限制开展得少,没有给农民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支撑。
(三)就业指导信息服务不够
目前,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输出基本处于自发状态,起步晚,规模小,加之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措施不力,培训条件有限,培训经费不足,劳动力输出形成以亲带亲,以故带故的现象,甚至有的因劳务输出信息失真或广告虚假而上当受骗。加之在劳务输出上获取、提供的信息少而不全,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就业服务信息体系。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应加强信息服务的收集和组织管理。
(四)缺乏权威技能鉴定
尽管我县的职业培训部门下设了职业介绍所,农业部门、职业技术学校等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培训,但颁发的是毕业证书或合格证书,没有权威的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可信度低,不仅使用人单位难以把握使用,反过来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对输出农民工管理不力
农民工输出后,没有对其流向、工作生活情况做相应跟踪调查,从而在管理上难度较大,除用工单位大规模使用外,其他外出的农民工基本上是“各自为阵”,“一盘散沙”,他们在外的行为,我们的管理部门基本一无所知,从而导致农民工在外就业难、收入低、生活无保障、甚至违法乱纪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给其他想要外出的农民工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且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四、进一步强化培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及建议
根据我县潜在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和农民工自身素质,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以拓宽输出领域,提高竞争力和劳务效益为中心,以内转、外输、回归为基本途径,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保障,全面开创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新局面。
(一)强化政府行为,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把农民工的培训作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定长远规划,积极探索制定有利于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农民科技培训和技能培训的良好环境。通过积极引导,主动服务,推动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农民工培训投入,财政是主体,应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实行财政、服务组织、被培养对象三位一体,统筹解决培训经费不足。政府应拨专款资金把培训工作当作一项公益性事业开展,而不能搞成社会办学形式,加重农民负担。同时加大力度,纠正向培训者乱收费,严处欺骗务工者的违法行为。
(三)建立培训体系,健全运行机制
农民工培训内容是多方面的,涉及部门多,范围广,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明确培训主体,逐步形成政府统筹,由农业部门牵头,财政、教育、科技、劳动保障、建设、计划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主要社会办学机构)广泛参与的培训体系。实行基地、管理及服务三结合,建立劳务开发网络服务体系,巩固老渠道,开辟新渠道。政府要出台相应的培训落实保障措施,规范劳务市场,实施多层次的支持激励措施,落实优惠政策。
(四)培训内容多样化,增加竞争力,优化劳动力转移就业结构
培训内容必须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要体现农民工素质教育、能力教育、职业教育的特点,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长训、短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由原来的主要农业技术培训转向二、三产业的技术、技能培训,实行定向培训与定向输出相结合,坚持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在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农民政策法规、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真正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自身素质。
(五)严格考核制度,做好技能鉴定工作
1.农民工素质情况
1.1文化层次较低
文化层次较低,初中文化居多,甚至很多仅仅只有小学文凭。
1.2技能水平较低
大多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拥有技能资格证书的更是少儿又少。
2.农民工培训工作情况
于都县农民工培训主要包括 “雨露工程”、 “金蓝领工程”和“农民知识化培训”工程三大类,共开设计算机应用、广告设计、机电电工、针织制衣、电脑刺绣、企业管理、形象设计、数控机床、酒店礼仪等10几个专业,近年来每年培训农民工一万余人。参加培训的学校和机构有于都四中、于都科技学校、光明电脑学校等10余个公办及民办中专院校。
二、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能培训方式单一,培训跟风现象严重
目前培训大多数只停留在农业实用技术方面,而对职业技能、自我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培训少;在培训中普遍存在集中讲理论多,实际操作少,灌输式讲课多,现场指导、观摩少,引导性培训内容多,针对性培训内容少,实效性差,有的培训班实际在走过场,图形式,完任务,以需定培、定向培训少。并且在培训时,缺乏科学的市场需求调研和规划,盲目跟风,重复培训现象严重。如基本每个培训机构都有计算机应用这个专业,缺乏优势科目的整合。
2.对农民工的管理不力,就业指导信息服务不够
农民工培训、就业的组织管理目前还未理顺,政出多门,责任不落实,与此有关的部门间缺少沟通,配合力差,还未建立起管理、培训、指导、服务等功能协调的专门机构。表现为目前外出的农民工基本上是各自为阵,一盘散沙。用工信息、就业指导与跟踪服务措施跟不上,农民工培训与管理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
3.培训机构基础条件较差,缺乏培训所需设施、设备和高水平的培训教师队伍
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快速发展,对有培训资格的培训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的培训机构规模较小,培训场地、师资条件、教材、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不足。为了减轻农民工参训负担,农民工培训班基本都办到了乡镇,受场地的限制,开设的专业也受到限制,针对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还存在较大差距。
4.对培训机构的考核与监督不力,农民工培训质量无保证
有部分培训机构在基础设施、师资配置、机械设备上都存在着较大问题,但仍一窝蜂的进行农民工培训工作,培训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甚至有些培训机构存在着虚报、谎报培训进程和结果的现象,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培训机构。
5.培训宣传力度不够,影响生源组织工作。一是宣传不广泛
近年来,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免费培训农民工等政策在农村还宣传不够,很多都是从邻居和朋友那里知道培训信息。二是农民主动接受技能培训的意识不强。其原因是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农村劳动力基本生活有保障,根本无就业意愿;从事非农行业的待遇吸引力不高,受自身素质限制,农村劳动力大多数只能从事普通工种,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三是信息不灵。由于体制和机制问题,培训机构开展的不一定农民愿意,农民愿意参加的不一定市场紧缺;培训机构是培训的责任主体,很主动,但农民对他们不熟悉,所以不信任、不参与,乡村组织是工作目标的责任主体,想参与,但不知道有些什么培训,找不到工作着力点。
三、对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政府行为,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行业与部门,面宽、量大,行业和工种众多,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仅仅依靠几个政府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及社会办学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应明确培训主体,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财政、教育、劳动保障、建设、科技、计划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办学力量广泛参与,运转灵活的培训体系。要将这项工作纳入政府的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由政府制定长期稳定的农民工培训与就业政策,并在开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农民工培训长远规划。同时,建立一套有利于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农民科技培训和技能鉴定的良好环境。通过政策引导、技能培训与服务,推动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2.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培训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农民工培训奖励基金,用于激励调动培训、用人单位企业开展农民工培训就业的积极性;二是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实行困难补贴或奖励;三是在农村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中开设就业转移技能培训课程,并把技术等级证书评定结合起来,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
3.整合社会资源,实现转移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为主渠道,发挥多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要加强政府引导,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工商企业界介入劳动力培训工作,支持社会各界开展农民就业培训。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合作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工个人、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行业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重点依靠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格局,实现转移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优化劳动力转移就业结构
培训内容必须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要体现农民工素质教育、能力教育、职业教育的特点,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长训、短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由原来的主要农业技术培训转向二、三产业的技术、技能培训,实行定向培训与定向输出相结合,坚持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在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农民政策法规、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真正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自身素质。
5.合理整合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
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通过整合,盘活存量,构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相到融合、相互发展的新体制。要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广泛开展和推广“初三分流”和“高中2+1”培训模式,使职业教育融入农村基础教育。要支持大中专学校利用自身资源和师资优势参与职业培训,主动承担农民工培训工作,使之成为在较高层次上提高农民技能的重要培训阵地。职业教育应当和就业相结合,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必须紧密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围绕市场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训,以培训的就业率作为衡量职业学校办校的主要标准。整合各部门兴办的各类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对于有规模、有特色、有优势的,财政予以导向性投入,鼓励相互之间进行联合和重组,构建区域性优势品牌培训基地。推动职业技术学校与大中专学校相到联合,在不同区域组建各具特色和优势的教育培训集团或中心,占领技能型人才高地,重点开发和培训高中级技能人才。
6.有选择的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农民工培训越是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就越需要运用必要的市场规则加以引导和约束。要有选择地建立农民工就业准入制。应当区分产业类型,主要对加工制造业等对技术需求相对较高的第二产业制定必要的就业准入制,规定进入此类就业岗位必备的技能要求,以此形成促使农民工为获得较高收入而自觉参与技能培训或自我学习的倒逼机制。应逐步建立“先培训后就业”的就业制度,重点对农村中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于需要实行就业准入制的行业,用人企业应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取,对尚未参加培训的人员,须经劳动部门批准后先招收后培训,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上岗。要有选择地建立培训机构的培训准入制。主要针对承担政府引导性培训项目和品牌性培训项目的培训机构,从政策上明确规定基本设施、教学设备、实训基地、师资力量的必备条件,以保证能够高质量地完成相应的农民工培训任务,从制度上杜绝农民工培训市场的无效或低效竞争现象。
7.强化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