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7 06:57: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财务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目前,“财务会计”课程知识点相对孤立,内容详尽琐碎,注重介绍理论方面的条款,内容设计也相对枯燥。这就要求授课对象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而高职学生多喜欢形象、具体思维,在学习财务会计课程之前缺少会计行业实践认知,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不熟悉,很难掌握好财务会计知识。尤其是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如金融资产和减值准备等,对学生来说就是天方夜谭。
2知识更新快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的阶段,是变革时期,修改很频繁。2014年上半年刚讲过利润变和长期股权投资,结果2014年7月份这两项准则就变动了,这些实际的变革都要求“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体现了知识更新的特点。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目前我国理论教学是文字性的,看着课本和文字来练习业务的处理,而实践教学也好,实际工作也好,每笔业务都没有文字,都是看着原始凭证对业务进行会计处理,而如何看懂原始凭证,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学会。
4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大多学校财务会计的教学一般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并认真记笔记,然后课下做大量的练习题来巩固已学知识。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
5能力考核上的不足
大多数财务会计课程理论教学采用传统的书面闭卷考试方法,考试内容也是理论知识及会计的账务处理。大多数学生平时不学习,到考试前两周,通宵达旦地复习书中的知识,翻着上课的笔记。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二改革内容
(1)立足高职教育的特点,正确定位“财务会计”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2)转变教学理念,进行开放式教学,定期把学生带到校外实训基地,如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由实训指导教师或企业师傅进行现场教学。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在会计教育中的应用。(3)为了锻炼学生的思考表达及创新能力,将财务会计课程按工作技能要求,分解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目的性强地进行讲解,要求学生课堂随身携带笔记本,每一个知识点开始前,教师会提问,让学生先想出自己所知道的与该知识点有关的实际案例,然后教师再列举情景,教师不再板书。因为教师板书学生只听的话,印象不深刻,所以教师讲,让学生自己写下来,这样学生可以边写边消化、边理解。有些知识点教师认为学生预习能看懂的,教师让学生自愿上来讲,然后教师补充说明。课内实训中,教师会在课堂中留有时间让他们练习,然后让他们上讲台说答案并讲出原因,教师再纠正补充。(4)把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不常见的业务从必修课中剔除,转变为选修课。由于该门课程是初级会计师考试必考科目之一,为了响应“岗、证、课、赛融通”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备课时还要参考初级会计实务考证大纲的要求。(5)教材与岗位、业务一体化。(6)教学方法、手段多元化。采用比较分析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知识串联法、教学岗位化流程化等方法;建立企业仿真模拟实训室,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场所一体化。(7)加强实践教学,深度校介企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争取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并且实训环节要组团队、分岗位进行。(8)改变考核方式,以考核理论为主变考核职业能力为主。(9)全方位提升教师能够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三改革目标
本文以国务院、国家教育部出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市场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校介企合作模式,深化校介企合作,形成校介企3方共同育人这种新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形成“岗、证、课、赛融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既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持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满足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所需的大批量会计专业人才,还可以为学校知名度的远播和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四可行性分析
(1)国务院、国家教育部及学校未来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教学改革的支持。(2)项目组成员、教学团队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项目组成员中有2名副教授,6名硕士,已经完成多项省、厅级教研、科研课题,发表多篇教育教学改革论文。已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并积极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师敬业负责,在研究能力、时间上以及实施上能够保证本项目的顺利开展。(3)12年以来对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逐渐总结出了适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4)理实一体化教材开始出现。(5)多年的教学使课题组成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项目的研究奠定了基础。(6)从2007年开始,我们重点加强了学生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建立了ERP和会计分岗实验室,为本项目提供了实验条件。(7)有校企合作的基础,能够实现“行业与专业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
综上所述,对于财务治理内涵的理解,笔者比较倾向于衣龙新(2005)的概括,即财务治理就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以股东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的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这一概念的主要特征就是既肯定了财务治理是一种制度安排,又强调了财务治理是对财权的合理配置,同时还突出了财务治理是为了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绝大多数财务管理学教材都认为,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的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这一概念的主要特征就是表明财务管理是一项管理活动,其直接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和企业的价值。
从以上对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概念约定可以看出,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区别主要在于,财务治理是一种制衡机制,其目标是协调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财务管理则是一种运行机制,其目标在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财务治理规定了整个企业财务运作的基本网络框架,财务管理则是在这个既定的框架下驾驭企业财务奔向目标。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共同点,那就是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具有同源性(都以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为基础);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对象具有同质性(都涉及到财权问题);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具有体系上的统一性(同属财务范畴且都是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因素);财务治理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框架和轨道,财务治理的模式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管理的模式特征。
二、财务管理学目前存在的缺憾:基于财务治理的考量
“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这一概念特征决定了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应从财务的二重性:经济属性(财务活动)与社会属性(财务关系)相结合来进行考察。但现实情况是,传统财务管理学仅从数量层面来对财务的经济属性进行分析和论述,而对财务的社会属性——财务关系的处理这一财务管理的本质问题却一带而过。而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综合管理,企业内部各种权利的制衡、责任的分担以及利益的划分,最终将以财务的形式体现。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光靠加强日常财务管理是不够的,应注重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财务权利和责任的明晰界定和有效行使,以及在公司治理中的财务行为规范等财务治理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当人们过于注重研究财务管理学的具体内容时,却忽视了一个对推进公司财务理论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把握财务管理学的特征。
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来观察,笔者认为,传统财务管理学存在以下的缺憾:第一,把企业财务行为视为一种把非经济动机排除在外的纯经济行为,较少关注制度与财务文化等社会因素对财务行为和财务效率的影响,而是把影响财务行为的制度看作是一既定的前提而加以认同,致使制度无法纳入财务行为的解析框架,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缺乏深入的分析,从而使财务管理学的构建日趋保守乃至封闭。第二,没有进行相关财务治理影响分析,因而产生对“财权配置”问题的轻视及与此相关的“内部人控制财务”,导致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监控的弱化及其财务利益的受损,致使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第三,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理论前提,必然形成对经济属性(财务活动)的过度关注而轻视其社会属性(财务关系),从而加剧财务冲突和财务道德的失落。
三、财务管理学再造:基于财务治理的创新
公司财务理论构建于特定的企业假设基础之上,企业的不同界定和企业特征的现实变迁都会对公司财务理论产生决定性影响。现有的公司财务理论构建于传统的企业特性之上,从总体上属于价值管理理论。诚然,企业作为系列契约的联结现象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即企业的本质特征并不在于这种联结以及实现这种联结的契约本身,而是在于形成这种联结之后的企业财务活动以及在活动中产生的财务关系。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出现和现代企业理论对成本、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研究,由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带来的公司治理问题便成为当前公司财务理论的主要议题。现实表明,单纯从各自的学科出发独立研究财务管理或财务治理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现实经济的需要。因此,财务管理学需要拓宽研究视野和丰富理论内涵,就必须与财务治理进行交叉性融合研究。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重新界定与企业财权的有效配置
合理界定和选择财务目标,建立和完善财务的导向机制,是保证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高效运行并实施有效对接的前提。近年来,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经过了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发展阶段。但就我国目前的企业组织形式主流为非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弱势有效、法治建设处于起步期、商业伦理有所缺失、公司治理结构不太完善等现实背景下,新《企业财务通则》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界定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既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其资源供给者创造财富的受托经济责任,也是当代财务管理学教材普遍接受的观点,具有较强的理论逻辑性和实践有用性。但也应清醒地看到,这些过分强调股东或企业价值的财务管理目标,势必会将非价值性的社会责任排除在财务管理目标之外。结合我国公司法改革局限于“股东至上”的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权被弱化的现状,以及企业是在复杂的、充满竞争的关系网络中开展经营活动的现实,笔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应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不仅有利于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矛盾,而且还使企业的经济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得以有机结合,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济性目标就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是由企业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并不总是与宏观社会的要求保持绝对的一致性。于是,国家往往利用法律手段来强制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但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许多场合无法完全进行硬性规定。这就需要企业的社会性目标,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追求社会效益的最优化,这是由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若过分强调企业的经济性目标而忽视社会性目标,将会失去社会的支持,从而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特别是随着SA8000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实施,企业重视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责任以及落实社会责任便有了最佳保证。这一坚持多边主义的理财目标,是与公司财务治理的思想和目标相适应的。按照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企业财权配置不能只考虑股东和经理层的利益,每个利益相关者在企业财权配置中都有权享有相应的财务权利,有不同的财务利益诉求。此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相机财务治理,也应在财务管理学再造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重视制度因素在财务管理学中的地位
内生于公司财务行为的制度因素可按财务活动的关系分为财务本体性制度和财务关联性制度。但目前在我国的财务管理学中,只是企业财务通则、公司法、税法等财务本体性制度散见于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和资产重组及清算等财务活动中,而对在性质上并不是财务性的却会对公司财务行为及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网络起约束和限制作用的财务关联性制度(如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伦理道德等)闭口不谈,这不仅背离现实而且还会把财务管理学引入歧途。财务管理学的再造,除继续重视和完善财务本体性制度对公司财务行为的规范约束,还应当重视财务关联性制度与企业财务行为之间关联性研究,这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引入财务关联性制度的研究,将有利于摆脱现有财务管理学“就财务论财务”的思维偏差,使财务管理学再造更具动态调整性和环境适应性。
(三)注重激励和监督机制构建的研究
财务管理学如果只关注具体的资金运动而忽视在这一过程中的激励与监督问题,势必会导致资本运营的效率低下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损。因此,财务管理学再造就必须注重激励和监督机制构建的研究。目前的财务管理学中在阐述企业财务活动时,本能地运用了诸如企业财务通则、公司法、会计法等财务本体性制度来约束与制衡管理者,而对于内部控制这一影响企业命运的制度安排却没有片言只语,这与企业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本质要求极不相称。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融入财务管理学再造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公司的成本问题,仅仅靠制衡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恰当的激励机制能够通过委托人设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促使人采取适当的行为,最大限度增加委托人的效用。近年来,以财务治理的观点考察薪酬对公司财务业绩的敏感性渐成潮流。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应采用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但股票期权的应用是有条件的,需要有比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健全的资本市场和透明度高的公司信息披露及相关的法律框架等,而这些条件我国目前并不完全具备。我们在财务管理学的再造中,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关注中国特殊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不能掉进“国际大厨房陷阱”而食洋不化。
(四)关注财务文化对解决财务冲突和财务败德行为的作用
目前的财务管理学较为强调和崇尚“工具理性”,致使社会责任和道德品质等人类的一些基本价值在现代企业理财中倍受蹂躏而变得支离破碎,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也日趋恶化,使企业无法实现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学关注资本、成本、利润等本是应有之义,但影响和决定这些物化因素的人及其行为也不应该忽视,因为这有利于解决财务冲突和财务败德行为。企业财务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是企业为了实现财务目标而一贯倡导、逐步形成、不断充实并为全体成员所自觉遵循的理财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以及由这些因素融会、凝聚而形成的整体财务管理精神风貌。财务准则有形而财务文化无形,但财务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却无处不在。鉴于财务文化对企业竞争力所具有的原生性决定作用以及它所蕴涵的更为深刻的企业本质特征,要求人们在财务管理学再造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财务管理学再造关于企业财务文化研究,其最终成果是要拿出具有中国企业特色、与中国企业协调发展的财务文化发展战略模式,从而更好地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1]申书海,李连清.试论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与对接.会计研究,2006,(10).
[2]伍中信.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会计研究,2005,(10).
[3]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新制度主义与财务学的互动和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衣龙新.公司财务治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林钟高,王锴,章铁生.财务治理——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6]李心合.论制度财务学构建.会计研究,2005,(7).
2现状分析
“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是“会计基础”课程的拓展,又是后续课程如“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会计电算化”“会计报表分析”“税务会计”等课程学习的基础。同时财务会计还是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会计师、经济师、注册税务师及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也是这些资格考试中难度最大的考试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从事财务各岗位工作应具备的会计理论知识、会计操作技能。对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专业素养形成起支撑和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财务会计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
2.1教学内容多且难度大
目前,“财务会计”课程知识点相对孤立,内容详尽琐碎,注重介绍理论方面的条款,内容设计也相对枯燥。这就要求授课对象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而高职学生多喜欢形象、具体思维,在学习财务会计课程之前缺少会计行业实践认知,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不熟悉,很难掌握好财务会计知识。尤其是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如金融资产和减值准备等,对学生来说就是天方夜谭。
2.2知识更新快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的阶段,是变革时期,修改很频繁。2014年上半年刚讲过利润变和长期股权投资,结果2014年7月份这两项准则就变动了,这些实际的变革都要求“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体现了知识更新的特点。
2.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目前我国理论教学是文字性的,看着课本和文字来练习业务的处理,而实践教学也好,实际工作也好,每笔业务都没有文字,都是看着原始凭证对业务进行会计处理,而如何看懂原始凭证,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学会。
2.4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大多学校财务会计的教学一般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并认真记笔记,然后课下做大量的练习题来巩固已学知识。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
2.5能力考核上的不足
大多数财务会计课程理论教学采用传统的书面闭卷考试方法,考试内容也是理论知识及会计的账务处理。大多数学生平时不学习,到考试前两周,通宵达旦地复习书中的知识,翻着上课的笔记。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3改革内容
(1)立足高职教育的特点,正确定位“财务会计”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2)转变教学理念,进行开放式教学,定期把学生带到校外实训基地,如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由实训指导教师或企业师傅进行现场教学。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在会计教育中的应用。(3)为了锻炼学生的思考表达及创新能力,将财务会计课程按工作技能要求,分解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目的性强地进行讲解,要求学生课堂随身携带笔记本,每一个知识点开始前,教师会提问,让学生先想出自己所知道的与该知识点有关的实际案例,然后教师再列举情景,教师不再板书。因为教师板书学生只听的话,印象不深刻,所以教师讲,让学生自己写下来,这样学生可以边写边消化、边理解。有些知识点教师认为学生预习能看懂的,教师让学生自愿上来讲,然后教师补充说明。课内实训中,教师会在课堂中留有时间让他们练习,然后让他们上讲台说答案并讲出原因,教师再纠正补充。(4)把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不常见的业务从必修课中剔除,转变为选修课。由于该门课程是初级会计师考试必考科目之一,为了响应“岗、证、课、赛融通”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备课时还要参考初级会计实务考证大纲的要求。(5)教材与岗位、业务一体化。(6)教学方法、手段多元化。采用比较分析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知识串联法、教学岗位化流程化等方法;建立企业仿真模拟实训室,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场所一体化。(7)加强实践教学,深度校介企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争取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并且实训环节要组团队、分岗位进行。(8)改变考核方式,以考核理论为主变考核职业能力为主。(9)全方位提升教师能够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4改革目标
本文以国务院、国家教育部出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市场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校介企合作模式,深化校介企合作,形成校介企3方共同育人这种新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形成“岗、证、课、赛融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既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持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满足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所需的大批量会计专业人才,还可以为学校知名度的远播和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5可行性分析
(1)国务院、国家教育部及学校未来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教学改革的支持。(2)项目组成员、教学团队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项目组成员中有2名副教授,6名硕士,已经完成多项省、厅级教研、科研课题,发表多篇教育教学改革论文。已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并积极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师敬业负责,在研究能力、时间上以及实施上能够保证本项目的顺利开展。(3)12年以来对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逐渐总结出了适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4)理实一体化教材开始出现。(5)多年的教学使课题组成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项目的研究奠定了基础。(6)从2007年开始,我们重点加强了学生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建立了ERP和会计分岗实验室,为本项目提供了实验条件。(7)有校企合作的基础,能够实现“行业与专业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
二、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体制不科学
过去高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投资、财政拨款,实行以收付实现制为主的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上成本核算不作为核算的范畴。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我国公共财政制度的不断健全完善,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的经费来源多样化,会计核算科目不断细化,高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在办学收入方面,发展成了国家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以及学校收入和社会投资等方式相结合的状况。此外,由于国家重视教育的发展,使高校教学科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高校产业的发展。然而,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意识到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已经不能够适应高校所面临的迅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在部门预算、基建工程建设及资产管理等核心业务管理方面仍停留在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内,缺乏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活动。
(二)财务预算管理不全面
财务预算管理是高校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是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得以完善的重要基础和保证。然而,部分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在体制上并不健全,预算编制不合理,缺乏科学性,使高校财务预算缺乏活力,主要表现为:第一,财务预算内容不全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内容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部分高校仍停留在原有的预算管理体制内,忽略了诸如由于学校规模扩大而带来的项目贷款等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第二,财务预算编制方法缺乏科学性。部分高校财务预算编制没有按照实际情况结合具体会计科目采取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如在教育事业经费预算编制上并没有得到高校充分的重视,导致财务预算偏差;第三,财务预算执行力度不够。虽然财务预算已被大部分高校纳入财务管理工作议程,但是部分高校的财务预算工作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的预算,完全忽略了预算的控制执行的重要性,致使财务预算编制和财务预算执行相互独立,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有效运行。
(三)成本控制机制不完善
部分高校将财务管理简单地理解为财务指标的完成状况,过多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成本控制的经济责任与财务管理的长远发展目标。许多高校成本控制意识较为薄弱,在成本管理方面也存在许多缺陷。如在高校经费的使用方面,没有严格的成本控制流程,无法对各部门及院系专业的差异性进行有效地资源配置,浪费了大量的经费[2]。另外,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制度不能够真正地反映高校的成本费用和收入问题,不能够满足新财务会计制度背景下的成本管理的需要。在成本管理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意识到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往往是采取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的做法。资产不计提折旧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首先,违背了会计核算的客观性的原则。对于固定资产如未计提折旧会导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净值存在较大缺口,无法客观地体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次,无法落实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采用的是与收入挂钩的提取一定比例的修购基金实现的,收入越多计提修购基金就越多,反之同理。这将导致高校固定资产价值补偿机制的不稳定性,无法落实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最后,不利于资金的日常管理。由于大部分高校未将计提折旧纳入成本核算的范畴,导致固定资产的原值直接反映固定资产现有的价值,忽略了固定资产的折旧耗损,使得固定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无法得到有效地考核,导致部门高校固定资产重复购置[3],大大降低了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由于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学生培养的进度在时间上不具有同步性,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如高校教育投入所包含的教学楼、教学设备和基础设施是一次性的,而对于学生的培养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收付实现制无法满足高校成本控制的预测、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等成本管理运行机制的需要。
(四)财务风险意识薄弱
高校的经济活动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与此同时,高校的财务活动面临着来自内外部不同程度的风险。为进一步增加高校收入,近几年大部分高校通过扩大招生来实现。因此,各大高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校区扩建。由于资金的有限性,大部分高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负债经营为高校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财务风险。过度贷款经营行为为高校的财务风险埋下了隐患,也暴露了高校薄弱的经营责任和财务风险意识。
三、新财务会计制度背景下强化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高校要依据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等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与高校财务活动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有效地规范高校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高校应根据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三章“预算管理”的相关要求,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首先,高校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和完善预算管理内容,如将由于学校规模扩大而带来的贷款项目及时纳入到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中,以保证财务预算能够全面开展;其次,注重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性。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有利于保证高校有重点地支出,同时也能够有效地运用高校的资源。如针对规模较大的基建工程项目,不仅要有总体的预算目标,在预算方法上,可以运用“零基预算”的编制法则,进一步细化该项目的预算支出;最后,高校还应强化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高校审计部门应对高校财务预算编制内容、预算方法、预算过程等环节的合理性进行有效监督,尤其是对于规模较大,涉及资金较多的项目进行审查监督,避免预算编制和执行相互分离导致高校财务管理执行力缺乏。
(三)推行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
随着中国事业单位会计事业的发展,权责发生制越来越受到重视,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十章“成本费用管理”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当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针对目前高校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应做到如下两点:首先,坚持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原则,进行成本核算。权责发生制又称应收应付制,以权利或者义务(责任)已经发生为标准。高校各会计期间所实现收入和为实现收入所应负担的费用及其他成本的比较,能正确的确定各期收益情况。权责发生制原则下的核算体系使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成本和利润记录与现金实际收支区分开,能够确认高校当期收入和费用及债权和债务,客观地反映高校资产负责状况及面临的财务风险[2];其次,权责发生制能使高校账项调整更加及时、准确,如高校日常现金收支活动发生时记录在账簿上,期末即按账簿记录进行账项调整,使本期应收未收收入和应付未付费用记入账簿,也能使本期已收取现金的预收收入和已付出的预付费用在本期及以下各期之间进行分摊转账;最后,高校还应不断完善成本预算标准和加强成本控制与考核,用以规范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使高校成本控制的经济责任与财务管理的长远发展目标挂钩,避免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成本管理。此外,高校应根据其运行状况界定成本控制警戒线,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加强高校成本核算的重要举措,是防止高校资产流失的有利保证。针对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的问题,高校应切实做到如下两点:首先,采取科学的计提折旧方法。提取一定比例的修购基金方式的折旧方式已不能适应高校成本核算的要求,高校应根据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正确分析固定资产的类型与耗损方式,科学地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以保证高校的成本核算信息客观真实,使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得到有效地发挥,从而切实完善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机制;其次,针对固定资产来源不同,规范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由于固定资产的来源和用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高校在落实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一定要根据固定资产的来源不同进行有针对性地处理。针对自筹资产,高校应根据自筹资金对相应的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对于财政部门以及上级部门拨入的资金,就必须为财政部门以及上级部门设立专有的固定资产基金账户,将当月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分别转入相应的基金账户。针对高校购置或更新固定资产,高校应向财政部门或上级部门提出申请,待财政部门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由其根据情况拨付资金给各高校,再由高校使用所拨付的资金[3]。
(四)提升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理念
近几年,高校基建项目的盲目扩大为其带来了严峻的财务风险。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要有健全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规范借入款项的管理,由高校主管部门与同级财政部门制定审批程序,高校必须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和规定对举借债务提供担保[4]。这就要求高校对扩建引起的贷款需要根据其自身的成本状况确定贷款额度,选择合理的贷款模式。同时,高校应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设置财务管理的“警戒线”,将财务成本与贷款额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必要时应配以相应的风险防范应急机制,避免高校过度贷款而带来的负债经营风险,保证高校能够偿还贷款从而通畅资金运作与筹措。此外,高校还应及时更新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将财务经营化理念普及各个部门,使成本效益、现代金融知识与风险防范与控制理念深入人心,使高校财务管理能够真正实现全方位、全员参与,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实现高校财务管理成本与效益的平衡。
(五)重视高校财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财务管理人员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执行主体,其业务水平及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高校财务管理的成效。因此,高校要重视高校财务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加强对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高校要为财务人员提供各种形式的讲座、培训课程等培训方式,提高他们成本控制和资金管理的管理意识和风险预防能力。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善以及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高校的规模呈现扩大的趋势,涉及的会计业务范围也在扩大,高校面临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因此,对于高校而言设置总会计师岗位显得尤为必要。总会计师岗位的设置,能够在政策上对高校的财务工作进行总体把关,同时协助学校领导正确地进行财务会计管理和经济核算,参与高校的重大经营决策活动。通过总会计师岗位的设置,保证教育经费合理有效地使用,同时落实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1.精简课程内容,理清各课程间的关系,删除交叉重复与陈旧空洞内容,使课程内容具有自身特性和时代新意。
2.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将抽象的理论与创新性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创造有利的条件。
3.扩充教学信息量,及时引入国内外会计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成果,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将一个丰富的、开放的、非平衡态的、富有时代感的知识世界展现给学生。
4.革新实践教学内容,逐步实现“会计核算+税法+财务管理+审计”的“一体化”实训模式。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在会计教学中,如果单纯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多种方法相结合,则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发现、获取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可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注入式、直叙式的教学方法,以引导启发为主。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边讲边向同学提问题,以引导启发的方式向同学传授知识。通过一问一答,使学生牢记本章的框架。同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让同学参与进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讨论式教学方法。对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够巩固和加深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
3.边教边模拟式教学方法。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综合性实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应该安排一定的学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模拟整个做账过程。通过学生手工模拟,理论实践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性思维。
4.多种教学方法并举。教学中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畅导新的教学方法:使用“启发式”引导学生思考,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效率和效果;“互动性”是改造传统课堂教学的“龙眼”,师与生、教与学需要互动;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自助式”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进行学习的方式,增加学生自行分析、思考、动手的机会,这样可以使学生学得更灵活更透彻,课堂气氛更生动活泼。
三、运用科学的创新教育手段
笔者到一线企业学习了解到,会计手工模拟技术要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现代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基本上都设置了《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介绍和实践专业会计软件的操作技术,把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了专业教学过程中。在校外企事业单位的现场实习、校内的案例分析、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较为全面掌握专业软件操作与基本维护、网络资源共享、研究用数据库的浏览查询以及实证研究模型的计算机处理等现代技术,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质。
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所举的案例多来自于企业实践,务必要以事实为依据,不加入教师任何的分析和评论,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真实地感受案例。
2.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
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分析、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来学会案例的讨论、分析、思考、阅读,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他们思考。
3.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极为强调。学生通过讨论案例,能够互相尊重、互相协作、取长补短,进而更好地融入到团体生活中,发挥出团队的合作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1.合理选择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务必要掌握所讲解的内,然后基于课程的要求和课程的内容来选择案例,案例务必要符合中职财务会计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整体要求,做到针对性强。例如中职《财务会计》中会涉及到现金业务,教师可以利用预借差旅费来编写一个案例,让学生对其中所需列出的会计账目进行分析,写出会计分录,这样一来,能够便于学生较好地记忆所学的知识。
2.借助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由于多媒体教学既不会受到空间、时间的限制,又能够将教学过程用动画、声音的方式进行展示,能够让案例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同时,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还应该适时提问,值得注意的是,务必要讲究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在给学生提问题时,既要针对中职财务会计课程的难点和重点,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年龄特征,提的问题做到有层次性、联系性、针对性,以此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
3.注重案例形式的多样化
案例教学法形式多种,既可以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又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还可以教师和学生一起沟通讨论。例如中职财务会计会涉及到应收及预付款项,教师可设计一个有关材料采购的案例,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自行去讨论、设计方案,编写正确的会计分录,这样一来,既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大幅度节约教师讲解的时间,一举两得。
2在会计教学中注重运用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学生对相应的会计案例有一定的分析、操作能力之后,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平台,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领悟与掌握更多的会计技能。比如可以考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将学期末的最后一个月定为会计专业商品的模拟交易会月,在这一个月期间,让学生通过分组成立相应的公司,并设置不同的工作岗位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为了保证这种模拟实训的效果,在开始之前就要准备好各单位求购信息、教学用银行转账支票、《商品交易模拟操作系统指导》、库存商品明细账、商品验收单等资料,同时还需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会计操作技巧,在如此准备充足又具备实践性的模拟情境中,学生学习的热情大大的增强,而且在一个月的模拟实践中也锻炼了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为了避免课堂中出现精神分散、听课厌倦等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活动,比如在进行有关支票结算的教学之时,可以指导学生三人一组分角色扮演稽核、会计与出纳,并相互进行轮换,教师则担任银行职务,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填制支票,熟练的进行日记账的登记以及进账单的设置等,在此进程中要注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特别是要关照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给每位学生体验成功的空间和机会,从而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的情况下也提升了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要求理论与实际结合,课时较长,与会计专业其他专业课相比有以下特点。第一、财务会计专业性极强。财务会计是在学习完基础会计之后对基础会计的深化,同时又是众多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质量直接关乎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因此,要想学好财务会计必须先学好基础会计,如果基础会计掌握不好可能无法理解财务会计的内容甚至根本听不懂财务会计。从总体上来看,财务会计教学内容繁多、系统性很强,要求学生能理清知识脉络,找出个章节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学习和掌握财务会计的内容。第二、财务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中不可或缺的岗位,财务会计的职能是记录、计量、报告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各类经济业务。作为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会计岗位,财务会计必须选用正确的核算方法及时进行会计核算、在规定时间内绘制出会计报表。因而,财务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1.2财务会计教学现状
中国加入WTO后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市场对财务会计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促使各大高校对财务会计教学的财力、人力投入不断增加,财务会计的相关精品课程也越来多。各大高校的这一系列措施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财务会计人才,满足了社会对财务会计人才的需求。虽然各大高校在财务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财务会计精英人士缺乏,大多数财务会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等问题。财务会计是一门实操行极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能将所学会计理论与企业经济业务相联系。然而国内目前大多数财务会计教学都以讲授为主,学生实际操作机会缺乏。同时,多数财务会计成绩考核都采用期末笔试的单一形式,学生往往采用期末突击的方式通过考核,这样会导致学生财务会计基础知识不扎实,实际操作能力欠缺。
2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材内容滞后教辅资料缺乏
虽然市面上的财务会计教材种类繁多,但是这些教材往往都是先对一些财务会计的概念进行笼统的解释,并不通过实际案例对其进行说明,学生很难从这些概念描述中找到财务会计各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此外,由于教材编写周期的限制,很难将实际处理过程中新产生的理论及时编入教材,导致教材具有一定滞后性。即使有的教材中出现新的理论或超前理论,书中也未能予以详细说明,容易导致读者理解上的混乱。同时,目前国内公认的财务会计精品教材都或多或少存在教辅资料缺乏的情况,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取舍,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外延伸。
2.2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
财务会计是一门实操性非常强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透彻理解、熟练掌握还要求学生了解和熟悉各个行业日常经营的经济业务,因此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财务会计人员必须能将所学理论与企业日常经营的经济业务相联系,进行准确的财务核算,为企业提供准确无误的财务报表。然而,目前国内财务会计的教学课程多为讲授教材上的理论,虽偶尔涉及企业财务会计内容,但都仅仅停留在企业经济状况的共性,未对企业经济状况的个性进行探究。从而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却不会将自己所学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学历与实际能力不符,在造成教育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使学生就业难度增加,使企业找到优秀财务会计人员的难度增大。
2.3课程衔接不当
财务会计作为基础会计的深化课程,与基础会计之间的衔接基本合理,但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之间的衔接却相对混乱。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通常中级财务会计涉及的是通常业务的处理,而高级财务会计涉及的是一些特殊业务的处理。但是由于企业日常经营的经济业务错综复杂,难于区分和界定,因而造成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之间衔接混乱。其次,财务会计作为一个服务性专业,其目的在于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会计服务。但在企业实际经营活动中,财务会计往往还涉及法律、管理学、税务、计算机方面的内容,因此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具备以上各方面的素质。但是在实际的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和学科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学生对这些与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的非财务会计内容掌握不够,综合能力不强。
2.4师资力量不足
随着市场对财务会计需求量的增大,财务会计人员越来越成为社会上的高收入群体。然而,教授财务会计的教师的工资收入远不及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因而导致了大量优秀财务会计教师的人才流失。财务会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主讲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目前的财务会计教学人员中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占有很大比例,限制了财务会计的教学质量。
2.5课时分配不均
财务会计章节繁多、内容复杂,因而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给予足够的课时。然而,随着各大高校会计专业开设课程的增多,财务会计课程课时被不断压缩。教师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对课程进行删减,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6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学校对财务会计课程的考核虽设有平时作业分值,但期末笔试仍占有很大比例,这就造成了有的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期末通过突击来取得高分的情况。这样不仅造成部分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更会给学生一种只要理论笔试过关就能学好财务会计的错误观念。
3财务会计教育改革方法
3.1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虽然财务会计教材由于编写周期的限制导致教学内容滞后,但是财务会计相关期刊中的文献代表着财务会计专业最新的理论水平。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财务会计领域最新的理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加深学生对财务会计工作的理解。由于财务会计是一门实操性极强的学科,仅凭教师的课堂讲授很难使学生全面、熟练的掌握财务会计的内容。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师可以多增加一些课程设计方面的内容,方便学生练习掌握财务会计的课程内容。
3.2增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由于财务会计课程的实操性极强,因此仅凭教师课内讲授和课程设计,无法让学生彻底掌握财务会计,所以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上课学习后通过实习等方式将学到了东西应用于实际中,并通过实践发现新的问题,然后再上课来深化学习。通过上课、实践、在上课的方式不断深化学习财务会计,才能提高学生对财务会计工作的认识与掌握程度。
3.3加强课程界定和衔接
如前文所提,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之间的衔接却相对混乱,高级财务会计起源于二战之后,用于解决会计领域诸多新问题,但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多数教材将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作为高级财务会计,但一些具体内容有分歧,比如所得税会计,在一些教材中是中级财务会计,在另一些教材中是高级财务会计。由于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的界定和衔接很不明确,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也容易混淆,影响教学质量。
3.4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素质
由于财务会计的教学需要的综合性较高,要求教学老师不仅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有一定的实践经历,熟悉企业的实际状况。当前很多学校的老师虽然专业知识扎实,学历达标,但大多数都是由学生毕业留校当老师的,没有去过企业,缺乏对财务会计的企业实际应用的经验,教授的课程理论性强但实践性弱,导致的结果便是上课犹如纸上谈兵,如此如何能教出优秀的学生。
3.5合理分配课时
学校应尊重相关教学老师的意见,财务会计课内容繁多,而且课程重要,若一面压缩课程一面要求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就显得对学生不负责任。故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有相应课程老师参与,合理分配课时才能提高财务会计教学质量。
3.6完善考核机制
财务会计这种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突击,重理论就能高分的想法。所以笔者认为应平时成绩比例,并将平时成绩细化,提高其覆盖面,比如上课发言率,是否阅读相关实际,做案例等,还要有一定分值用于考核实践效果。一次来全面提高学生对财务会计的理解与应用
1.1.1信息收集它通过对与高校发展建设相关的政策信息、内外部运行环境的变化信息、高校本身的各类财务和会计核算信息的收集、分析比较,判断是否预警。
1.1.2风险预警通过对与高校运营相关联的大量信息的分析比较,财务预警系统在出现可能影响高校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时,预先发出警告,提醒高校财务管理者早准备早预防,规避风险或减少潜在的风险所造成的现实损失,起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1.1.3风险控制当高校财务存在潜在的财务风险时,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及时寻找出导致潜在的财务风险的根源,从而使高校管理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措施,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避免或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1.2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前提条件
1.2.1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只有具有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才能向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提供全面的、准确的、及时的信息,这些信息既包括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信息,又包括与高校运行相关的行业、市场数据。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信息主要来自高校所使用的财务软件,以及国家统计局、教育统计数据库等。
1.2.2协调好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与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高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健康运营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财务预警系统应当与财务管理系统、会计核算系统保持和谐的合作关系,实现数据共享。
1.2.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高校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正确的财务决策都需要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保障。风险预警系统对于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从风险评估和控制、单位治理结构与组织建设控制、业务层面权责控制等方面,为高校强化自身管理,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政策保障。
1.3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应遵循的原则
1.3.1客观量化原则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能反映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因素,且具有客观性,所关注的问题能够量化识别。
1.3.2系统性原则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所选择的分析指标应具有代表性,并保证风险评价系统的完全性,各指标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
1.3.3实时性原则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该实时地采集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及时发出预警。使高校能够及时预防风险,尽量减少或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
1.3.4动态完善原则高校财务风险的评价是一项长期的不断完善的动态任务,只有坚持动态完善,根据教育管理的新要求和会计核算的变化不断地逐年加以修订,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各高校的财务风险总体水平。
2高等学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财务风险的分类及来源
2.1.1负债风险伴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教育产业化思想的提出、终身教育观念的建立、教育投资观念的转变,以及从2000年开始的全国高校大规模的连续扩招,都对高校的基础建设和办学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费投入不足与高校事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扩大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债务的规模和随着高校的规模性发展快速扩张,因举债办学而产生的财务风险也随之而来。债务风险成为了高校筹资的主要风险。
2.1.2财务总体失衡风险准确、合理、细化编制部门预算,控制预算有效严格执行,科学合理配置学校资源,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样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高校在财务核算支出结构中日常性、偶发性支出庞大,财务支出预算约束软化,高校学生欠费而导致预算收入无法完成,都会给高校带来流动资金断流的危险,出现流动资金短缺的风险,进而造成财务状况总体失衡的风险。
2.2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2.1负债风险评价指标
(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资产负债率反映高校资产总额中债务筹资的比重,体现了高校资产对债权人的长期偿还保证能力。比率越大,说明高校资产中自有资本所占比例越小,债权人所要承担的财务风险就越大,资产对债权人的保障程度就越低。一般认为,高校的资产负债率超过20%就会出现较大的财务风险。
(2)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是用来衡量高校短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用以衡量高校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将资产变为现金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一般说来,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越高,说明高校资产的偿债能力和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反之则越弱。一般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被视为正常。
(3)偿债率偿债率=当年偿还债务本息支出/当年事业支出总额×100%,偿债率是高校当年偿还债务本息支出与当年事业支出总额的比率,是用来衡量高校当期债务规模与偿债能力大小的一个指标。对于一所高校来说,该指标超过10%则说明债务还本付息压力较重,超过15%则说明债务还本付息压力非常严重,高校存在较大债务风险。
2.2.2财务总体失衡风险评价指标
(1)预算执行率具体包括:预算收入执行率=本期实际收入总额/本期预算收入总额×l00%预算支出执行率=本期实际支出总额/本期预算支出总额×l00%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本期财政项目补助实际支出/本期财政项目支出补助收入×l00%预算执行率反映高校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对高校加强预算管理提供数据参考,以便于高校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控制各种日常随意性开支,增强预算的严肃性、有效性和执行性。
(2)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事业支出×100%公用支出比率反映高校公用支出结构,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投入到学校事业发展方面的资金越大。该比率一般不应低于50%。
(3)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的比重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的比重=应收及暂付款(/学校总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该指标反映了高校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水平,指标数值越大说明高校财务管理水平越低,财务风险越大。
(4)现实支付能力现实支付能力=期末货币资金/月均支出现实支付能力指标是指高校期末货币资金结存数与月均支出额的比值,该指标反映高校货币资金可供正常运行周转的周转月份数,用来预测高校近期正常的支付能力。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学校月可支配和周转的财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在新经济环境和全球资本化的条件下,对会计人员财务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素质,掌握多种技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从而达到自己职业生涯中的辉煌。
一、明确职业目标,用知识与证书装裱自己
一个人的能力分成两块,用冰山做比喻的话,在水上面的那部分是你的学识和技能,叫做“基准指标”;在水下面的那部分是你的素质和能力,叫“识别指标”。当然“识别指标”最重要,但一般情况下你只有拥有了“基准指标”,才能进入表现“识别指标”的领域。目前从事财会工作的职业人群主要分布在三个领域: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的财务部门和机关事业单位等。不管是哪个领域,要想进门与提升,各种会计证书是必需的。如:助理会计师、会计师,而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等则更是能成功加码的资格证书。在此基础上若能再取得一张洋证书如ACCA、CGA等则无疑是锦上添花。有了这些资质,加上平时工作的认真与努力,您便有更多的机会从企业众多的财务人员中脱颖而出。
二、增加自身的“长、宽、高”
“长”:财务人员作为财经政策法规的执行者和管理者,必须要“先知、先觉、先学”,做到“应知、应会、应变”,才能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职能作用,做好优质服务工作。不能一问三不知,成为管理工作的“门外汉”。
“宽”:在管理工作中知识面和服务面要宽。作为一名财务人员,不仅要懂财务,当“管家”,更重要的是帮助单位排忧解难,当好“参谋”。
“高”:要求财务人员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财务人员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在思想上要立场坚定,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在业务上要过硬,常走河边不湿鞋;在工作上要务实;在行为上要规范,积极探索管理工作的新路子。
三、培养良好的习惯
(一)养成管理时间的习惯
把一小时看成60分钟的人,比看作一小时的人效率高60倍。工作中要抓住重点。一个时期只有一个重点,一次只做一件事情,甚至一生只做一件事情,肯定这件事情会做得非常出色。
(二)养成理财的习惯
作为一名财务人员,不仅在工作中要创造机会理财,在生活中也要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不以钱少而不为之,要积少成多。财富既是创造而来的,也是积累而来的。积累对年轻人尤其重要。
(三)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
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善于学习。当然这里的学习是指广泛意义上的学习,不断的学习,终身学习。当前的大环境是中国日益与国际接轨,财务会计制度也是如此,不学习,就会停滞不前,跟不上制度的更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就会出现错误。学习不可能立竿见影,必须日复一日地积累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四)养成交朋友的习惯
人际关系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它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培养。人际关系网可以包括朋友、同学、亲人,最低限度包括所有可以互相帮助的人。一个人在事业上、生活上的成功需要有许多人散布在适当的地方,你可以依赖他们,他们也可以依赖你。
四、向“高精尖”发展,做“金领”人才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财务复杂化与风险化越来越大,“高精尖”的财务人才占据着企业高职高薪的职位,如总会计师、财务总监或CFO。因此,要想成为这些“金领”人才中的一员,就必须具有以下两种能力。
(一)敏锐的洞察力
关注细节是所有财务人员的一项基本素质和要求,要对数字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由于财务部门已经参与到企业各项决策和管理中,故对企业发展的支持与管理是不显山不露水的,所以敏锐显得异常重要。因为有了敏锐,你能发现潜在的商机;有了敏锐,你才能从枯燥的数字中捕捉和嗅出经营中的不和谐音符。
(二)沟通协调能力
财务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内部的沟通能力。大多数财务人员是不善于沟通的,而会计工作的性质又需要高度协作,故很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提高效率,树立很好的威信。
二是内外部的传达能力。用非专业的、平淡的语言或形象的数字、巧妙的比喻将财务会计中专业的深奥的理论和术语表达出来,让人接纳并信服。只有听得懂才能听下去,只有听下去你才有机会获得支持和理解,才能在企业中将财务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三是部门间的沟通能力。企业出现某种突发状况时财务人员不能仅停留在财务部门内部寻求解决的办法,必须马上找其他部门的人员配合处理,如采购、销售等部门,因为各部门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的,只有协调好各个环节才能将出现的问题妥善解决。优秀财务人员的协调能力将直接关系到其处理重大问题的能力。
1.建立合理财务组织构架为内控体系打好基础。财务部门的组织构架:第一级为部门负责人(处长);第二级副处长;第三级其他业务科室。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全面负责监督、检查及财务分析工作。内控部门直接对处长负责,其他业务科室由副处长负责。细化内控部门工作职责,针对工作流程找出风险点,详细分析风险,把风险划分为三个等级,依据风险等级确定内控部门工作主次。各业务科室随时接受内控部门的检查。在业务科室的职能设置时实现互相牵制。
2.严格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原则设置岗位。各业务科室工作职责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原则设置,初步隔离风险。这条措施在财务工作中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实施,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高效与控制达到平衡。每一步具体业务办理通过两个及以上环节。
3.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轮换制度。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确定科学的轮岗年限,岗位轮换成为一项刚性要求,任何岗位没有例外。实现刚性轮岗的基础是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均衡,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要考虑轮岗要求,要有人才储备,加强培训,全面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工作流程标准化、工作岗位的科学设置也是影响刚性轮岗的重要原因。
4.借助先进技术推进内控执行。借助先进技术把风险控制嵌入到财务系统,把授权、预算、项目等控制手段完美地在系统中体现,在业务流程执行的过程中,完成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