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8 12:18: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职业暴露培训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经血液传播疾病的不断增多,手术室工友面临着严峻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危险。他们每天完成大量注射、采血、输液等治疗工作,接触患者的血液或血制品几率很高,因而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风险很高[1]。手术室工友每天均要接触到被体液、血液、分泌物所污染的各类物品,各种有害物质以及锐利器械等,因此手术室工友已经成为全院职业暴露高危群体。本文将我院手术室工友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总结,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12月,本院上报手术室工友职业暴露事件22起。呈报表由医院保健科专职人员核实,相关人员人口学资料由医院人事部门依据人事档案提供,所有研究对象均取得合法执业资格。
1.2方法 将22起职业暴露资料根据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业暴露类型及职业暴露后处理等项目分类统计,并进行分析。现状分析:2014年手术室工友49名,男性44人,女性5人,平均年龄41岁;工作年限1~9年,第一学历:中专7人,大专3人,初中以上39人;婚姻状况:已婚43人,未婚6人,发生职业暴露22例,发生率44%。锐器伤暴露14例,发生率63%,其他(喷溅或污染)暴露5例,发生率22%,锐器伤暴露发生在拔针环节11例,占50%;发生在回套针帽3例,占13%。
1.3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环节 本调查显示手术室工友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最多的环节是处理医疗垃圾占总比例的49%,在搬运患者时,手上有伤口占总比例的27%,因躁动不配合导致锐器伤的占总比例的15%,其他占总比例的9%。
2 对策
2.1加强标准预防在临床工作中的实施 标准预防是预防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重要手段,强调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的双向防护。提高手术室工友标准预防意识,尤其是对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唾液多的重点人员,要求手术室工友进行相关操作时按要求戴手套、口罩、围裙及护目镜。手术室护士长对以上规范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同时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工作特点、不同年龄、不同时间段,采取不同方式的培训与教育,尤其是对低年资手术室工友进行职业防范教育与培训,并进行书面与口头考核,不断提升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促使防护措施的落实。
2.2严格执行各项操作流程 定期或不定期对手术室工友临床常用操作进行考核,要求手术室工友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结合职业暴露的特点,善于发现、总结避免职业伤害的技巧与操作规范;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分析职业暴露报告资料,针对发生原因及流程或管理方面的缺陷,提出整改措施并组织落实[2]。
2.3一般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时间在1 h以内,发生职业暴露后基本的处理(冲洗并挤出暴露处污物和伤口处理)仍有25.0%护理人员未做到,职业暴露后采取检查和使用病毒阻断药物措施的护理人员只占到总人数的37.5%和16.7%。在被调查人员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后仍有27.1%的人不会评估暴露情况。此外,在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后,高达89.6%的护理人员没有暴露后的随访。由此可见,手术室工友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机会依然较高,但手术室工友发生暴露后处理知识较欠缺,自我防护意识较弱,发生职业暴露后理不到位。正确执行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流程手术室在醒目位置张贴职业暴露后紧急处理流程,加深手术室工友对处理流程的重视与记忆,同时配备眼睛黏膜职业暴露后的专用洗眼器,便于应急应用。
3 讨论
血源性职业暴露可引起20多种传染性疾病,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最主要的经血液传播感染性疾病,此外,梅毒的再度流行,梅毒螺旋体的暴露危险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手术室作为可以接触各种传染性病原体科室,手术室工友职业暴露风险较高,是全院职业暴露高发科室,存在着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是不可完全避免的,但规范操作行为是预防锐器伤的关键[3]。Gershon等研究表明,改善医院工作环境在保障医务人员安全的同时,也能提高人员工作质量,更有利于减少医务人员皮肤黏膜暴露、锐器伤的发生,从而保证患者及自身的安全。手术室工友血源性职业暴露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可能与其接触医疗锐器的机会多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提高人员防护配备,降低工作量是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另外,同事之间的支持和帮助有助于缓解手术室工友工作压力,管理层的关注使手术室工友有组织归属感,有利于减轻焦虑、恐惧等心理因素,使手术室工友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工作,从而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4 结论
手术室工友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但手术室工友职业防护的意识仍淡漠,尤其是对经皮肤暴露的防护措施落实较差,发生职业暴露后上报率低。管理人员应重视职业防护的培训与安全的职业环境建设,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具,最大限度地保障手术室工友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512.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065-02
截止2011年底,我国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预计在78万人,艾滋病防治工作成为我国卫生管理部门的重点关注问题[1]。医务人员作为防治艾滋病各个环节的管理者和实施者,掌握艾滋病职业暴露常识及防护措施、为感染人群及全民普及艾滋病防治常识至关重要[2]。为分析某地区2008-2012年HIV职业暴露现状及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特此调查、分析、总结,并提出干预措施。现将调查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地区2008-2012年28例HIV职业暴露者作为调查对象,年龄19~48岁,平均(29.5±1.3)岁;工作时间0~35年,平均(15.5±3.5)年。
1.2 调查方法
采用该地区的《HIV职业暴露情况评估报告》中的数据,对28例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岗位、工作时间等一般工作情况及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安全操作培训。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HIV职业暴露情况
2.2 HIV职业暴露者是否接受岗前培训情况
分析该地区HIV职业暴露人员中上岗前接受艾滋病安全操作培训率,护士全部接受培训(8/8),医生培训率为53.85%(7/13),警察全部没有接受培训(0/4),其他人群培训率为33.33%(1/3)。比较近5年该地区HIV职业暴露人员岗前培训率,2008年71.43%、2009年60.00%、2010年75.00%、2011年33.33%、2012年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HIV职业暴露产生原因
艾滋病病毒(HIV)职业暴露主要发生在医务人员及公安司法干警中,在医务人员进行诊疗、护理、手术或试验检测及公安司法干警在执行任务等工作时,通过针刺或皮肤/黏膜被污染等直接接触途径,发生HIV职业暴露。近年来,随着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数量的增加,在HIV职业环境中,发生艾滋病感染几率非常高,要求医务工作者掌握艾滋病发病机制、传染途径及基本的防护措施。接触患者时要具有高度的自我保护意识[3-4]。该地区HIV职业暴露人群以医护人员为高暴露人群,原因包括:患者含有HIV的血、组织、可见血的液体、及阴道分泌物都有传播HIV的危险。而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手术及实验标本检测等工作时,直接接触这些的机会最多,若工作不细心或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发生职业暴露、感染HIV的危险性就会明显增加。分析HIV职业暴露方式,以针刺最多见,主要是工作人员在进行检查或穿刺时,容易接触传染源。因此,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掌握良好的针刺技术和自我防护技术非常关键。分析该地区HIV职业暴露人员中上岗前接受艾滋病安全操作培训率。根据该地区HIV职业暴露情况分析,该地区医护人员的HIV防护知识教育工作有待加强,改善院内HIV患者治疗环境,提高HIV工作人员防护意识,有助于提高该地区诊断和治疗艾滋病患者的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安全性。
3.2 HIV职业暴露预防原则及防护措施
加强该地区医护工作人员的HIV/AIDS相关知识培训工作,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和提高HIV/AIDS防治知识、职业暴露防护技能[5-7]。通过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和职业暴露防护的培训,使医务人员对HIV/AIDS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树立其良好的应对心态,并使其熟练掌握职业暴露防护和暴露后的正确处理方法,从而提高该地区医务工作者的HIV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医护工作者HIV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基本方略如下:(1)工作人员在诊治、护理每一个病患者时,必须树立任何患者都具有潜在危险的概念,操作程序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执行全面防护措施。(2)工作人员在每次接触患者时,必须佩戴帽子、口罩、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接触患者及患者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物品后都要洗手,即使当时戴手套也应在流水下冲洗,用消毒剂泡手。采集患者体液或实施诊疗、护理工作时,操作技术必须娴熟,避免刺伤自己。诊疗或护理工作结束后,要严格遵守洗手步骤,必要时加强消毒工作;(3)艾滋病患者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必须进行分类消毒处理,并单独放置;(4)加强病室及手术室的消毒强度;(5)发生职业暴露时,暴露人员所在单位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情况尽早进行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的评估和确定,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24 h)开始预防性用药[8-9]。
HIV职业暴露防护是当前医院面临的挑战,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HIV全面防护的“普遍性防护原则”在目前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10]。加大对高危人群的管理力度和在群众中开展有效的AIDS防治宣传,提高全民意识,从源头杜绝AIDS扩散,是最根本的HIV职业暴露防护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黄芳玲,杨立刚,何夏君,等.广州市部分三甲医院临床护士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预防干预研究[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0,17(2):137-140.
[2]徐威萍,徐菊英.慈溪市妇产科住院病人对HIV认知调查与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5,6(4):392-393.
[3]毛辉,安启娴,朵林,等.云南省四城市834名医务人员对 HIV/AIDS垂直传播知识态度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4,18(6):328-329.
[4]曹家红,向方艳.宜昌市夷陵区医务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及培训需求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z1):143-144.
[5]彭凌,郑永海,郭艳雪,等.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调查与防护模式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9):1279-1280.
[6]何进椅,姜小鹰,金爽,等.护理专业实习学生对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认知及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2,9(8):373-375.
[7]张发胜,丛斌,王丽荣,等.医务人员HIV 职业暴露防护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2):4336-4337,4339.
[8]钟春波,樊桂芬,俸卫东,等.护理实习生HIV/AIDS职业防护知识认知水平与职业防护意识的相关性[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6):4345-4349.
为保证传染病专科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有效防护在工作中发生感染性职业暴露,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最大限度的避免和预防感染[1]。我院感染管理科对2009.12-2012.12月本院医务人员发生感染性职业暴露并登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登记表》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感染性职业暴露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
1 材料与方法:
对象2009.12-2012.12,本院发生职业暴露登记上报人员41例,对其进行系统监测。
2 监测方法:
监测2009.12-2012.12发生的41例职业暴露[医生6例,护士32例,其他人员3例]。对41例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并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方式、暴露后采取的措施及预防对策。
2.1基本情况:41例职业暴露中,发生职业暴露后均能正确处理,均在24小时上报医院感染科,并得到相应的指导,处理。41例医务人员经随访均未发生感染。
2.2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例职业暴露中针刺和锐器伤33例(80.48%),接触暴露(含皮肤和粘膜)8例。(19.52%)
2.3暴露源病种及暴露类型:暴露源大多为血源性传播疾病,其中以乙型肝炎占首位,其次丙型肝炎、艾滋病。暴露类型为锐器伤造成。
2.4职业暴露后处理情况:发生职业暴露后均能正确处理(100%)。暴露后的伤口处理情况,见表。
2.5随访与检测结果:对41例职业暴露者进行临床症状和血清学状况进行追踪观察与监测。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及艾滋病暴露者,随访>1年,均无阳性发生。
3 讨论
3.1结果分析:本组调查资料显示,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78.04%),其次是医生(14.63%)。临床护士从事抽血、输液穿刺等操作较多,容易发生锐器伤。从本组监测的暴露源显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是导致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的主要疾病。其中乙型肝炎最高(70.73%),丙型肝炎(21.95%)和艾滋病(7.37%)。针头处理不及时、不正确。注射、采血、带针操作时,整个过程针头暴露,很容易导致针刺伤,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因素。违规操作,在工作中有医务人员由于个人习惯,缺少自我防护意识,经手分离针头及刀片。整理用过的锐器,使用的针头未入利器盒,双手回环套针,换针后将输液器针头插入滴管等违规操作,造成锐器刺伤。手术操作及防护不当。手术中由于操作空间的限制,操作等难复杂,易发生缝合针刺伤、手术刀片割伤。有可能发生血液飞溅的手术,由于医师防护不到位,血液分泌物等易溅入眼内。标准防护落实不到位,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接触血液体液等未戴手套或戴口罩后手套破损,致使手污染。
3.2防范措施: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学习。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专业化培训教育,是避免职业伤害的必要措施,通过各种规范操作训练,改正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不良操作行为,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职业危险的发生。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多与针头、锐器有关。大多是工作中不慎被针头、刀片、玻璃等锐器刺伤。伤害发生的原因与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配合缺少默契,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有关。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应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时,认识所有患者都具有传染性观念,提升防护理念[2]。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时,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物时应戴手套。凡可能被血液、体液喷射到眼睛时应戴防护镜。禁止手持针、刀片等锐器随意走动,禁止将针头等锐器回套盖帽。安全处理医疗废物,进行治疗和护理操作时,利器盒随同治疗车,对使用过的利器必须放入防渗漏的利器盒内。在创口缝合要注意力集中,减少意外刺伤。建立监测系统,完善报告流程。我院是传染病专科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属于医院感染管理的监控项目。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正确处理伤口。同时报告科室负责人,由科室负责人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医院感染科接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文件报告后,及时进行评估和相应的干预措施。以缓解暴露者的心理压力。对职业暴露者,按期进行相关检测和跟踪随访,以减低感染概率[3]。医院感染科定期将全院职业暴露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向全院通报找出危险因素,提出安全防范建议。
参考文献:
赤壁市于2002年首次报道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随着对高危人群的主动监测和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的开展,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不断增加,医务人员对HIV/AIDS实施诊断护理过程中难免发生职业暴露,在2007年-2009年期间发生二起HIV/AIDS职业暴露,现将处理、评估、监测情况报告如下:
1发生HIV/AIDS职业暴露经过
2007年11月4日9时,一名取得执业护理资格工龄为2年的护士在给一名机会性感染患者作皮试过程中,针头刺伤左大拇指腹部;2009年4月29日10时,一名取得执业资格工龄为1年的护士,在给一名53岁男性AIDS输液治疗过程中,由于液体外露,重新静注过程中,针刺左手鱼际肌。
2发生HIV/AIDS职业暴露处理过程
HIV/AIDS职业暴露发生后,事故单位立即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暴露者伤口旁进行挤压,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流动水和肥皂进行清洗,再用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
3发生HIV/AIDS职业暴露后评估及预防
根据暴露源性质和暴露类型的不同,对两名HIV/AIDS暴露者进行职业暴露分级的评估,一起HIV/AIDS职业暴露源为5岁男性HIV阳性机会性感染者,CD4+细胞计数300个/ul,暴露类型为针刺,经评估暴露级别为2级;一起HIV/AIDS职业暴露源为53岁AIDS患者,CD4+细胞计数为5个/ul,暴露类型为针刺,经评估暴露级别为2级。对两名发生HIV/AIDS职业暴露者给予预防性基本用药方案,与两名HIV/AIDS职业暴露者签定“职业暴露预防用药知情同意书”,使用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常规治疗剂量连服28天,服药前后肝肾功能正常,用药依从性良好。
4对HIV/AIDS职业暴露者的监测及结果
1.1 调查对象 2010年1月~2011年8月医院在岗职工,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保洁员、行政后勤人员等。
1.2 调查方法 医院职工发生锐器伤或职业暴露后填写医院设计的《锐器伤与职业暴露登记表》,登记表内容包括暴露者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工作类别、工作年限等,以及暴露情况,如暴露原因、方式、利器类别、损伤程度、处理方法等。
1.3 统计方法 计算构成比。
2 结果
我院是一个国家级三等综合医院,2010年出院病人约39611人,2011年1-8月份出院病人约 29396 人,医务人员共有1300名,经统计去年一年至今年八月份,共发生了职业暴露约20例。
2.1 一般资料:暴露源及其比例
2.2 暴露过程
2.3 人员分布
表3 医院常见暴露人员例数及比例
以上可以看出,护士位居职业暴露的首位,锐器损伤占首位。
3 讨伦和结论
为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我院依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制定了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及上报流程,要求填写发生暴露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发生职业暴露时间、地点、损伤过程、暴露源污染情况、暴露后应急处理、暴露后用药情况及定期随访观察结果,同时要求发生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科室要做好医务人员的心理工作,不能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具体章程如下并要求各科严格遵守[1]:
3.1 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等。锐器损伤是职业暴露的主要暴露方式,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护理操作中不回套针帽,不徒手进行污针头等锐器的处理等。
3.2 术前必须查梅毒、乙肝、丙肝、HIV,如遇急诊手术,未能进行术前四项检测,发生职业暴露时要立即通知保健科和检验科,尽早查明病员是否有以上血源性传染病的存在。
3.3 发生职业暴露时要立即进行伤口的局部处理[2]。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不少于五分钟,用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进行消毒,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4 如果是被乙肝病员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要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进行乙肝两对半的检查,以查明是否本身就是一个HBSAG阳性的患者,三个月,六个月后再行复查。
3.5 如果是被梅毒患者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也要当天做梅毒的相关血清学的检测,同时使用长效青霉素进行治疗,四周,三个月后复查。
3.6 如果是被HIV患者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也要当天抽血查HIV检测,同时报告疾控中心,由专家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确定是否服用抗病毒药物,如有必要,应于24小时内开始用药并坚持完成整个过程。原则上是越早用药越好,并采用联合用药法(两种或三种药物),最好在发生后的4小时内开始服药,最迟不超过24小时,坚持吃完一月的药量,吃药期间可能会出现胃肠道的不适以及头晕头痛等症状,然后4周、8周、12周、6个月再行复查艾滋病病毒抗体的血液检测[3]。一般来说,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医务人员的感染率很低,它受暴露时间的长短,伤口的深浅,大小以及暴露源的病毒载量的影响。有研究资料表明,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发生HIV感染的机率为0.33%,粘膜表面暴露感染HIV的机率为0.09%。
3.7 强化职业安全培训与教育。对医务人员、实习人员、医技工作者、保洁员等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宣传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对新进人员、实习人员定期反复规范化培训,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员的体液、血液和分泌物、排泄物的操作时要做好标准防护。
我院职工在发生职业暴露后,通过正确的局部应急处理,经过半年的随访,无一人发生血源性感染。
参考文献
[1].陈小玲,于慧琴,浅谈职业暴露的处理方法及预防[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6,3(8):9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手术室护士40人,均为女性,年龄20~53岁。学历:中专10人,大专18人,本科12人。职称:护士12人,护师15人,主管护师13人。从事手术室工作时间:1-5年13人,5-10年15人,10年以上12人。
1.2 方法
医院感染管理科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法,对手术室护士进行回顾性调查,匿名填写,了解职业暴露的种类及次数,护理人员对标准预防的实施情况以及防护措施的执行。
2 结果
标准预防率只37.5%,防护用品的使用率50%,锐器伤的正确处理80%。
3 暴露的原因及分析
3.1意外损伤
86%手术室护士有手术相关锐器刺伤的经历。其中手术刀片刺伤6次、手术缝针刺伤8次、注射器刺伤5次、手术器械刺伤10次。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直接传递刀片、缝针;手术室护士术中频繁传递刀、剪、针、钩,术后处理器械等极易刺伤、割伤或污血溅到皮肤或眼睛里,因此其职业危害发生率高于医院护士年人均0.98次[1]。手术室护士还存在着意外的血液直接接触,污血贱到皮肤或眼睛,可怕的乙肝、丙肝、艾滋病传播最高,一次即可感染,医疗废物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都增加了护理人员接触污染的机会。
3.2物理因素
骨科手术的广泛开展,术中X光定位使手术室医护人员要经常受到X射线的照射,防范不力,严重影各脏器功能,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甚至诱发肿瘤。作为抢救病人的重要场所,手术室集中了各种监护、抢救设备及器械,是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于此,如电动吸引器、生命监护仪、麻醉机、吸引器、电凝器、电钻等,外加空调声、麻醉报警声、骨科手术时骨锤敲击声、板锯的拉动声及仪器的移动声等。工作环境中的不良刺激严重干扰着肌体的正常代谢,使护士免疫力下降,大大的增加疾病感染的机会。激光手术的不良影响对皮肤眼球有光化效应损害。
3.3化学因素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报道环境污染特别是化学试剂的污染不断侵蚀人类的健康。作为密切接触酒精、碘伏、环氧乙烷、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乙醚、安氟醚、异氟醚等种类繁多化学试剂的手术室护士,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会引起过敏性皮炎、结膜炎。甲醛可以引起职业性哮喘,大量接触可以导致肺水肿、职业性皮炎,有大量资料报道,因甲醛造成的环境污染使不少人患上了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而丧失生命。 转贴于
3.4心理、生理因素
手术室工作过程的连续性,无规律性及手术要求高度注意力集中,加上人力资源不足,使手术室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疲惫超负荷运转中,造成行动准确性下降,动作协调性差,思维判断失误,影响手术病人的安全
手术过程中病人的创伤重、病情急、变化快,手术室护士要掌握手术病人的急救措施并进行手术的配合,必须争分夺秒投入工作,使她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急诊手术不分白昼,工作连续性强,生活极不规律,手术室工作涉及面广,工作节奏快,病人病情复杂,意外情况发生多,发生医疗纠纷甚至出现医疗事故的可能性较大,诸多因素导致身心疲劳,使得她们心理负担沉重。部份护士因长期高度精神紧张,导致月经失调、神经衰弱,工作倦怠。
4 应对措施
4.1加强职业安全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对手术室护士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在手术室护士中,不同工龄,职称,学历的护士在对已知有血液性传播疾病的病人执行操作时没显著差异,而对未知的或未检出的病人高年资,高学历的护士比低职称,低学历的护士明显要执行得好。所以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应从医学院的学生做起,对年轻,经验少的护士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4.2正确使用防护用品。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指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无论室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蔽防护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危害性,最大限度的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护士在接触血液操作前应带好手套,有研究报道,发生针刺伤时手套能挡住50%的血液进入伤口,这样能大大降低感染几率。围裙,护目镜能有效地遮挡血液体液的飞溅。分离刀片用钳子夹住,传递器械时应使用无菌弯盘。使用后的锐器如针头、刀片、缝针应丢进不可倒出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统一焚烧。
4.3提高护士自身素质。护士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规范各项操作,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相互学习,养成沉着冷静的工作作风,真正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职业暴露。
4.4加强医院管理部门的干预,每位手术室护士建立一份健康档案,每年体格检查一次,建立锐器伤报告制度,锐器伤处理流程,每人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对发生职业暴露的护士做好心理疏导,追踪其健康状况,发生感染及时治疗,努力将伤害降到最低。
4.5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措施。有研究报道,受职业暴露后及时处理能降低81%的HIV感染。可见护士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是降低职业危害的有效方法。发生暴露后应冷静,立即做如下处理,用流动水或肥皂水冲洗皮肤,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在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然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的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粘膜应当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及时向院感科汇报登记,进一步化验检测处理,必要时请相关专家评估,指导预防用药,并加露后心理辅导,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引起的心理伤害。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b)-138-02
在工作中担心职业暴露是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有顾虑的主要原因。如何加强医务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的认识及知道如何预防及处理。掌握自救办法是医务人员安全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妇幼保健院自2005年6月~2008年12月开展艾滋病母婴阻断以来共收治艾滋病病毒携带及艾滋病患者89例,分析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途径,暴露后进行应急处理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5年6月~2008年12月开展艾滋病母婴阻断以来共收治艾滋病病毒携带及艾滋病患者89例,其中自然分娩32例,剖宫产33例,胎头吸引助产1例,引产21例,宫外孕2例,母婴阻断66例,母婴阻断率100%。婴儿阻断成功率100%。保山市腾冲县妇幼保健院医护人员通过2年半的时间与艾滋病密切接触,无重大职业暴露,仅一位护理人员在拔针时被留置针肝素冒上的针头刺伤,通过及时处理,评估未行服药。
1.2方法
具体为:①强化培训、提高技能、提供人力资源保障。②采用普遍防护的原则。③做好自身防护。④做好患者的隔离。⑤孕妇或产妇凡须静脉输液者都必须应用静脉留置针,留置3~5 d,尽量减少与患者的血液接触,减少职业暴露的危险。
2 预防及处理
2.1紧急处理
2.1.1一般处理
用肥皂水和清水清洗沾污的皮肤。
2.1.2眼部处理
眼睛溅入液体时必须迅速用生理盐水冲洗,连续冲洗10min,而且避免揉擦眼睛。
2.1.3伤口处理
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
2.1.4消毒
受伤部位的消毒,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0%酒精,O.2%~O.5%过氧乙酸或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
2.2安全事故的报告、检测和保密
2.2.1重大事故
事故发生单位及时与有关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库报告,储备库负责人联系当地有关专家根据情况共同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预防药物和用药程序,并将处理情况同主管行政部门报告,暴露后一年内要定期检测抗体。即分别在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检测。
2.2.2小型事故
可在紧急处理后立即将事故情况及处理措施报告主管领导和有关专家,及时发现处理中的疏漏之处,使处理尽可能完善妥当。不进行暴露后的预防用药,但也要定期检测HIV抗体,检测时间是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
2.2.3注意保密
无论重大事故或小型事故,对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均应做好保密工作,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和个人均应严守秘密。
2.3暴露后的预防性用药
2.3.1药物选择
AZT是唯一已被证明可减少针头刺伤后艾滋病病毒感染发生的药物,但现已证明AZT加3TC具有更强的抗病毒活性,而且3TC耐受性很好,一般不会增加预防用药的毒副作用,这一组合更具合理性。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商品名:双汰芝)就是含有AZT和3TC两种药物的联合制剂。
2.3.2暴露后的预防用药至少是两种药物
如果伤害程度严重应使用AZT加3TC,再加蛋白酶抑制剂(PI),这样具有更强的抗病毒活性,并且可以防止因污染源中的病毒对3TC耐药而发生治疗失败。在我国因获准药品种有限。目前采用基本用药程序是双汰芝,常用量是300 mg/次,每日2次,连服28 d。强化用药程序是双汰芝加硫酸茚地那韦(商品名佳息患)(PI)常用量300 mg+800mg/次,空腹服用,每日3次,连服28 d。
2.3.3用药时间及注意事项
2.3.3.1暴露后预防用药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可降低体内艾滋病病毒复制和消灭活病毒的机会,最好在意外事故发生后1~2 h之内,一般不超过24 h,用药一般为4周。
2.3.3.2对感染性很高的暴露者,即使已间隔时间很长(如1~2周)也应考虑采用预防性用药。因为即使不能防止感染,早期治疗对艾滋病病毒急性感染也有好处。由于服用药物4周才能有明显保护作用,如无很大的副作用,预防性用药应坚持使用4周。
2.3.3.3育龄妇女使用AZT作为预防用药期间应避孕或终止妊娠,有报道可有致癌的危险。
2.3.3.4使用预防性药物,应检测药物的毒副作用,包括使用预防性用药时和服药2周后的全血检测,肾功能和肝功能检测。
3 结果
由于妇产科工作有其特殊性。常常与患者的血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的接触,而H1V病毒可以通过这些物质污染医务人员的皮肤、黏膜,医务人员时时处于被感染的高风险之中,因此,做好自身防护,预防职业暴露必需重视。
4 讨论
艾滋病病毒感染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羊水、阴道分泌物,含艾滋病病毒的实验样本、生物制品、器官等。医务人员因诊断、治疗或护理感染者,接触并暴露于艾滋病病毒传染源的机会较多,加之操作中多使用器械,被锐器刺伤的概率高。所以妇产科尤其要高度重视职业暴露,应加强防范。职业暴露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但职业暴露的危险确实存在,感染率与接触血液量的多少、破损皮肤的面积深度、污染血液中的病毒载量等因素有关。据调查针刺伤感染率为0.33%,而破损黏膜接触感染率为0.09%。因此。发生职业暴露时要沉着、冷静处理,不要惊慌失措,造成不利于健康的事情发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16-02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目前我院拥有护工86人,其中女性62人,男性24人,年龄35-63岁,小学文化程度19人,占22%,初中文化程度39人,占45%,高中文化程度23人,占27%,中专文化程度5人,占6%。分别从事医院各区域的清洁卫生、医疗废物的收集与集中处理、标本的收集与传送、报告单的派发、危重病人的搬运与送检、尸体的搬运及停尸房的管理等工作。
1.2 调查方法与结果 我院感染科制定了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所在工作区域、家庭背景、使用防护用具现状、清洁消毒的方法、职业暴露的频率、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等,在劳务公司开员工会议时集中发放,要求认真填写,当场收回,回收率100%。经统计学分析,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发生针刺伤的21例,占24%,发生过其他锐器损伤的有38例,占44%,接触过患者的体液等污物的86例,占100%。手套和口罩都是反复使用,习惯带口罩的只有11人,占13%。护工总体职业防护知识欠缺,安全管理意识较薄弱,危害严重。
2 分析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2.1 护工自身因素
2.1.1 文化水平高低的影响 从事护工职业的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医学知识完全陌生,领悟能力欠佳,对职业暴露防护知识一知半解,使职业安全防护知识不能在工作中完全得到落实。
2.1.2 人员流动性大,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不到位 护工的薪水不高,劳动强度较大,在现阶段的医疗大环境下,他们还经常会成为发泄怨气的对象,得不到尊重,护工这个岗位对应聘者来说缺乏吸引力;而从事护工的人员大多社会资本较低,劳务公司也无法完全的约束他们。这种流动性造成新职员对培训不用心,而培训者也将培训流于形式。
2.1.3 职业道德缺失 现在生活水平较之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随之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的护工对疾病是草木皆兵,觉得医院里除了自己以外其他所有能接触的人和物品都是致病的,工作时间全程戴着手套,这双手套可以刚刚接触过患者的排泄物,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或更换又去碰触其他任何可碰触的地方,那双手套上的致病菌可以传递给除了他自己以外的其他任何人,大大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几率。
2.1.4 职业防护意识淡薄 86名护工中,年龄最小的39岁,最大的63岁,其中很多人觉得“不怕脏不怕累”是传统美德,不“嫌弃”患者更是美德,工作或生活中完全没有无菌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区分,有的人脑海中有这些区域划分的大致概念,在现实中却因为培训不到位或嫌麻烦不按培训要求实施而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2.2 医疗废弃物分类不严格 按照《医疗废物目录》把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和化学性5类,临床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主要为感染性和损伤性废物两类,以就地分类为原则,废弃物产生者必须在所在区域内将感染性废弃物放入感染性容器中,损伤性废弃物放入利器盒中,药物性废弃物送至药剂科。
2.2.1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日益完善,老百姓对医疗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也存在很多的看病误区,非“三甲”医院不去,非专家不看,导致社区医院、“二甲”及以下级别医院空床,“三甲”医院加床严重,我院从今年三月以来,床位利用率最少的是110%,最多的是170%,医生、护士的工作非常繁忙,在忙乱中将废弃物丢错容器的可能性非常高,护工在收集废弃物时,受到各种医疗损伤的风险非常高,比如针刺伤、化疗药物伤害、感染性体液污染等等。
2.2.2 医生、护士在采集送检标本时不慎将化验申请单或容器污染而不重新更换;临床检验科工作人员工作不严谨,手套和工作台被标本污染而不及时更换和消毒,造成化验报告单被患者的体液、排泄物污染,护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触这些物品时未做任何防护措施,既危害了护工的健康,又造成了致病菌的交叉感染,严重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
2.2.3 各医疗区域的废弃物收集容器放置点不固定以及各容器标识不清或无标识,既容易造成废弃物分类不清也不方便医务人员工作,而护工在收集废弃物时则容易造成职业暴露。护工将废弃物包装密封送到收集站之前未在包装袋外标识清楚废弃物的种类、重量,造成和转运车交接时须二次清点,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
2.2.4 各医疗区域按照《医疗废物目录》已将医疗废弃物严格分了类,护工在将废弃物收集送到医院废弃物集中站的过程中却没有按规定密封分类放置,而是随意堆在垃圾收容车上,包装袋破损或不密封,造成废弃物散落混杂在一起,排泄物泄露,即将自己暴露在医疗损伤的危险之中,又增加了医源叉感染的机会,流失到社会还会引起疾病的流行。
2.2.5 劳务公司对员工的福利不重视,为了节约成本,在清洁用具和防护用具上克扣或配备不齐全,护工的口罩、手套都是长时间反复使用,特殊岗位的员工防护配置和其他护工没有什么区别。
3 防护措施
3.1 健全医疗废物的管理制度 成立领导小组专班负责监督管理,由医院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负责人,分管院长、感染科、医务科、质控办、护理部和劳务公司第一负责人为小组成员;科主任、护士长具体负责落实本科室医疗废物的监督管理。合理制定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和管理实施细则,从‘源头’抓起,将管理工作细化到班次和个人,奖惩分明。
3.2 强化职业防护培训 加强护工的岗前培训,特殊岗位重点培训,培训合格才能上岗;组织所有工作人员培训并掌握预防感染标准操作规程(sop),定期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以及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国家法规、条例,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医疗废物管理的认识,增强安全防护意识。
3.3 改善护工福利,完善设备配置,满足工作所需 护工应配有工作服、工作裤、工作鞋、工作帽以及口罩和一次性手套,长袖橡胶清洁手套若干,受到污染应及时更换,劳务公司应足量提供清洁、消毒用具,收集医疗废物的护工还应专门配置防护服、防护帽及护目镜,清洗医疗器械的护工应配置防水服、防护面罩等。
3.4 各医疗区域废弃物存放点要固定,医疗性废弃物用黄色垃圾袋,生活垃圾用黑色垃圾袋,标识醒目,内容明确;垃圾袋和感染性容器必须完好无破损,当废弃物达到3/4满时,应及时密封并标示清楚废弃物种类、重量、密封时间。
3.5 专人专运,及时收集废弃物,运送要合理,贮存要得当,与科室护士交接要清楚,标识要醒目,记录要详实。
3.6 对患者及陪护人员做好宣教,明确垃圾存放点及相关标识,以便配合医务人员做好垃圾的分类收集。
4 结论
护工这个职业既是易感高风险人群又是交叉感染的传递者,尊重护工,加强护工的感染安全防护管理是有效预防院内感染、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我院经整改一年来,护工的职业暴露次数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1]曾颖,杨卫东,李江燕.加强清洁工管理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J].西南军医,2008,10(1):116.
1.1职业暴露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50名护士的调查发现.有24%的护士没有参加过有关职业暴露知识培训。52%的护士不知道标准预防的概念,56%的护士不能完整地说出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的处理流程。14%的护士在操作结束脱掉手套后不常规洗手。接生时戴护目镜的仅占30%.处理用过的器械时戴护目镜者不足加%。处理刚出生新生儿戴防护手套的不足50%。由于对护士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不够.造成了护士在工作中概念不清.防护不到位。对产程中血液、羊水的污染重视不够.对皮肤完整性保护缺乏认知,这些都成为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因素。
1.2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调查显示,50名护士1年中发生过锐器伤3l例次:发生过皮肤、黏膜被患者血液、羊水、体液接触暴露30例次。发生皮肤黏膜暴露宅要是在产程中突然破水导致羊水及虹液飞溅,以及接生、阴道检查或操作时手套过短。血液及羊水污染前臂所致。眼、面部血液、羊水污染主要发生在会阴切口动脉出血及子宫收缩乏力,官腔积血,按压宫底积血排出时。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为:①掰安瓿18例次,占58.1%:②处理用过的针头11例次,占35.5%;③缝合切口时针刺伤9例次,占29.0%;④与护理无关的皮肤损伤8例次,占25.8%。护士平均每工作日洗手次数为13.4次,洗手次数大于每班20次者13名。占26.o%,均表现为手部皮肤粗糙、干燥,用热水洗手或接触酒精时有刺痛感。50.0%的护士认为不使用防护用具的原因是不方便取用。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是缺乏防护措施、操作不规范和对防护用物的使用缺乏使用规范和管理等。
2管理对策及效果
2.1管理对策
2.1.1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加强对护士的教育培训是有效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Ⅲ。Nsubuga等[5j对526名护士和助产士进行针刺伤调查发现,缺乏培训是发生针刺伤的重要危险因素。职业暴露培训需要经常进行。我们除对新上岗护士和护生进行岗前培训外,还对在岗护士每年进行1—2次培训.对“标准预防”的概念、方法、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进行讲解。对HIv/AIDS职业暴露重点强化对“窗口期”的认识。使护士充分认识到实施标准预防的重要性。运用典型案例对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措施的每个环节采取互动式教学.使护士真正掌握并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把标准预防的概念真正转变为护士日常工作中的一种理念,而不是单纯为了遵守制度或应付检查,从根本上提高护士职业防护行为的依从性。同时建立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如何防护、发生暴露后如何上报、如何采取补救措施、何时需要专家评估等均有章可循。通过培训,护士充分认识到了职业暴露预防的重要性,对职业暴露的情形能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能从容应对。我科曾发生1名护士由于不知道患者是AIDS患者。在给其更换输液器的过程中没有采取预防措施。患者静脉血污染其手部皮肤.当她得知该患者为AIDS患者后。情绪非常紧张。但没有按正规程序上报.而是四处询问。得到的答复差异很大,这使其更加不知所措,情绪几乎失控。经专家评估,认为其虽然发生暴露。但手部皮肤完好无损.暴露后采取了局部肥皂彻底清洗并用聚维酮碘消毒,故不需要服用预防药物。然而由于其对AIDS的恐惧和对暴露知识的不了解。执意要口服预防药物,且精神抑郁无法正常工作。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采取标准预防的必要性。有研究㈤表明.HⅣ职业暴露后采取正确的预防干预措施能降低8l%的HIV感染.可见。发生职业暴露后采取正确的预防补救措施.是保障护理人员职业安全的有效方法。
2.1.2加强督导,规范落实,减少暴露根据存在的细节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制订相应的预防规范.同时护士长对护士职业暴露预防规范的落实情况加强督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掰安瓿时发生锐器伤者94.4%为新上岗护士。分析原因发现。有的护士没按规范要求掰安瓿时垫纱布,导致受伤.另外还有12名护士左手握持安瓿的力度太大,导致安瓿在左手被捏碎所致,属操作不当。于是我们一方面强调落实规范,另一方面请有经验的护士给新护士讲解掰安瓿的技巧,并用过期的安瓿进行掰安瓿练习。针对产程中羊水污染问题。要求护士在护理未破水但已有宫缩的产妇时,站在产妇的侧面,会用一次性防水多用巾遮盖,防止突然破水出现羊水喷溅.而造成皮肤黏膜暴露于羊水的危险及周围环境的污染。在进行阴道检查时。为避免血液及羊水的污染,检查者带防水套袖,穿防水围裙和长筒胶鞋。围裙底边盖过胶鞋长筒上缘5era以上,防止羊水或血液流入鞋内。接生、缝合切口、阴道深部操作时带双层乳胶手套,防水套袖远端夹在两层手套的中间,手套与套袖衔接大于5cm。缝合会阴切口时,以及手部皮肤有破损者在接触患者血液和体液时,戴双层手套。研究口j表明,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减少50%以上。戴双层手套可使血液接触率由戴单层手套的11.84%降至4.69%,且内层手套的穿孔率仅为O.52%。针通过两层有弹性的乳胶手套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一0.25%t6J。要求护士在缝合切口时熟练掌握使用镊子的方法,避免用手接针而造成针刺伤。给HIV,AIDS产妇缝合切口时采用专用钝头针.最大限度地防止针刺伤的发生。缝合延裂较深的切口时。使用阴道拉钩,尽量在直视下进行操作。研究川表明,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手套的保护作用会减弱,超过1h有13%的手套无保护功能,超过2h有27%的手套失去保护功能,要求如果操作时间超过1h要重新更换手套。要求给刚出生新生儿进行称重、系腕带、清理皮肤、注射、抽血时必须带一次性手套进行防护。任何操作结束脱掉手套后必须先洗手再进行其他工作。
2.1.3合理配备防护物品.改良护目镜.提高防护依从性护士长加强对防护用物的管理,合理放置。在每台治疗车上均配备一次性乳胶手套l盒、快速手消毒剂1瓶、小号锐器盒1个,使护士在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或进行有创操作时方便取用,并能对锐器进行即时处理。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抢救时,以及产程中的孕产妇静脉输液时均使用安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减少由于患者不合作造成针刺伤的可能。在接生和缝合切口时,除帽子、口罩外还必须戴护目镜。分析护士操作时不戴护目镜的原因有:认为发生黏膜暴露的机会少、型号不合适、佩戴不舒适、缝合时视线不清影响操作等。我们首先让护士观察正常产接生、缝合后操作者的口罩和护目镜.可以发现虽然操作中操作者并未感觉到明显的血液进溅,但口罩和镜片上仍然可见非常细微的小血点,让其认识到戴护目镜的必要性。由于专用护目镜镜片宽大,遮盖口罩上缘,操作者呼吸的水汽使镜片模糊。给操作特别是切口缝合带来困难,且护目镜只有一种型号.佩戴不舒适。使执士佩戴护目镜的依从性降低。为此,我们选用护士比较喜欢的平光眼镜.近视的护士可直接戴近视镜.样式注意选择镜片较大的,调整好镜腿长度和松紧度,保证佩戴舒适,既不影响操作,又能达到隔离血液、羊水污染的目的。
2.1.4合理使用速干手消毒剂,保护手部皮肤完整性由于反复洗手可以降低皮肤的抵抗力.造成手部皮肤的损伤,尤其是冬天手部皮肤容易发生皲裂。大大降低了皮肤的天然屏障作用。由于速于手消毒剂(手凝胶)与传统的洗手相比具有诸多优势,其使用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医院手卫生的标准程序【9】。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也推荐临床将速干手消毒剂用于日常工作中的手卫生处理.我们在每台治疗车上、治疗室、污染间、产房、婴儿床旁等处都配置压嘴式速干手消毒剂。只有当手部皮肤有蛋白性、血液或其他体液的可见污染.强烈怀疑或证明暴露于含孢子微生物或大小便后,才使用皂液和水洗手,如果手没有可见污染者均使用速干手消毒剂【10】。我们还取消了碱性较强的普通肥皂.改用中性洗手液。洗手处还配有护手霜.方便随时取用。保证了护理人员的手部皮肤完整性。保护了皮肤的天然屏障作用。降低了职业暴露的风险,手卫生依从性也得以提高。
2.1.5定期检查工作环境。去除皮肤损伤危险因素针对工作环境中的不安全隐患。如金属更衣柜内面、治疗车抽屉内壁不光洁。残留的金属毛刺未经打磨等造成的护士在更衣、整理用物、开关门时造成手部皮肤损伤的情况.护士长和主班护士每月对可能造成皮肤伤害的环境隐患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处理,对新添置的家具、器械等物品使用前进行彻底检查,避免了对护士皮肤不必要的损害。
2.2效果
2009—2010年共分娩4881例次.目前全科共计55名护理人员.均能正确说出“标准预防”的概念和发生暴露后正确的处理流程。89.1%的护士在操作完成脱掉手套后用速干手消毒剂或皂液进行手卫生处理。接生和处理用过的器械时均主动佩戴护目镜。90.9%的护士护理刚出生新生儿时戴防护手套。职业暴露发生的次数明显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率明显降低,其中,发生锐器伤降至16例次;与护理无关的皮肤损伤降至3例次。发生皮肤、黏膜被患者血液、羊水、体液接触暴露者降至15例次,发生暴露后100%能采取规范的局部处理措施和必要的药物预防。无职业暴露后感染病例的发生。
3讨论
3.1强化细节管理。
落实标准预防是降低职业暴露的有效手段护士的职业暴露是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传播性疾病的职业暴露。特别是HIV的职业暴露往往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随着HIV感染人群的不断增加。HIV职业暴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护士长作为最基层的管理者,应该善于发现工作细节上的漏洞,不断总结经验、查缺补漏。细节决定成败,通过对细节的管理改变护士传统的工作习惯,去除防护设备配备不到位和操作不方便的因素.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护士主动参与并乐于接受预防措施,从而达到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目的。“标准预防”能防止血源性疾病和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防止疾病在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互相传播.也是控制医院感染最有效的措施。我们认为标准预防对于综合性医院的职业暴露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急诊的患者。我科曾接受过多名综合医院转诊的AIDS、乙肝、丙肝患者,均因急诊(如车祸、产前出血、急产等)到综合医院就诊,有的已经完成手术或分娩。甚至有的在手术中发生了职业暴露,当检测结果显示为HIV阳性时才意识到没有进行标准预防,但悔之晚矣l因此.做好标准预防是所有医护人员应该遵循的原则。是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First-author’s address:Zunyi Medical College,Zunyi 56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5.032
锐器伤所致血液性职业暴露问题是医务人员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性危害之一。有研究发现,81.37%的护士过去1年中至少发生1次锐器伤,可见,护士是最常发生锐器伤的高危群体之一[1]。国内相关研究显示,王静[2]和许莹等[3]报道的护理人员锐器伤漏报率75.9%、77.3%,均略低于刘晓容[4]报道的89.55%。为了解遵义地区护理人员锐器伤漏报现状,分析区域锐器伤漏报原因,现将遵义市护理人员锐器伤漏报基线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为今后锐器伤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便利抽样法确定调查对象。首先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按照50%比例抽取遵义市所属区、县及县级市,共抽取了1个区、5个县、1个县级市;每个区、县及县级市各抽取2所医院(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各1所,如无三级医院,则抽取2所二级医院),共抽取了4所三级医院和10所二级医院。随后,采用便利抽样法,结合自愿原则于调查当天抽取871名工作满1年的临床护士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临床护士锐器伤防护调查问卷表”,调查表包括基本信息,个人防护知识、态度及行为,医院及科室安全氛围,锐器伤发生及上报情况四部分。问卷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测得防护行为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32,重测信度系数为0.817,均大于0.800,说明问卷信度较好。
1.3 质量控制 由2名调查员统一发放问卷,解释填写要求及注意事项并当场回收问卷。回收问卷后剔除无效问卷,进行问卷编码,由2名进行数据录入及核对。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erson线性相关分析,以P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发放问卷871份,回收796份,有效问卷787份,有效回收率90.4%,其中,女750名,男37名,平均年龄(29.6±8.4)岁,具体情况见表1。
2.2 锐器伤报告情况 787名护士在过去1年内有519名发生锐器伤,共1377例次,锐器伤发生率为65.95%,发生密度为1.75次/(人?年)。发生锐器伤后,仅上报203次,上报率仅14.74%,锐器伤漏报率高达85.26%,漏报发生密度为2.26次/(人?年)。其中,二级医院护士锐器伤发生率明显低于三级医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0.0001,P
3 讨论
护理人员因工作性质特殊,工作量大,直接接触医疗锐器机会较多,易发生锐器伤暴露事件[5]。本次调查显示,787名护士在过去1年内有519名发生锐器伤,共1377例次,锐器伤共上报203次,上报率仅14.74%,漏报率高达85.26%,漏报密度为2.26次/(人?年)。因此,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提供安全的医疗环境,配备充足的护患比例,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减少锐器伤漏报的发生[6]。
3.1 改善医院安全文化氛围,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本次研究发现,二级医院护士锐器伤漏报发生率明显高于三级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可针对锐器漏报薄弱点,实施不同层级医院间的交流、互助,改善医院安全文化氛围,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减少锐器伤的发生率,根源上减少锐器漏报发生率。有研究显示,医院文化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起着向导、规范、凝聚和激励的作用[7]。医院安全文化氛围与护士安全操作规程遵守程度呈正相关,安全氛围越浓厚护士越遵守操作规程,并可减少锐器伤的发生率。
护理人员自身安全及心理健康也成为医院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8]。目前职业防护的相关课程尚未在医学院校普遍开展,为此,建议相关院校加强此方面的改进,加强安全防护意识。据此,医院管理者可多种途径加强安全职业防护的宣传力度,制定有序的安全工作程序,加强安全管理,加强上下级沟通,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氛围。
3.2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本次调查表明,锐器伤漏报率与护理人员工龄分布存在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管理部门在进行培训教育时,应加强对低年资的护士的培训力度,规范锐器伤上报流程,并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10]。及时了解和考察临床护士的切实需求,避免盲目性。针对不同年资护士存在问题,可利用晨会交班、业务学习、护理查房等碎片化时机,对其进行多形式职业防护等强化培训[11]。
3.3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成立职业防护监管部门 本研究中,护士锐器伤漏报发生率与职称两个变量之间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
建议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排班,高层级带低层级,实现良性循环;成立相关职业防护监管部门,简化上报流程,建立职业暴露后的反馈、随访体系,包括完善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建立便利的上报流程及相应的应急机制[12]。建立职业暴露发生后的心理干预机制和随访体系。管理者应负责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后续工作,包括评价、诊疗、预防用药指导及随访等工作,并予以经济补助,以缓解护理人员焦虑,提高职业暴露报告意识,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安全。
艾滋病作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艾滋病病毒的扩散以及感染人群数量的不断提升,医院就诊的艾滋病患者数量也不断增加,因而医务人员与艾滋病患者之间的接触也不断增多,使得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提高[1]。通过对艾滋病职业暴露与防护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供参考。
1 医务人员的基本资料及艾滋病职业暴露现状
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工作,发现不同医院、不同岗位以及不同职称医务人员的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也存在较大的区别。
1.1不同医院医护人员的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通过文献调研,可以发现三级医院的医护人员无论是参与艾滋病咨询与诊疗、频繁接触与引起血液或体液飞溅的医疗操作、与艾滋病毒阳性患者有接触还是具有被医疗器械刺破皮肤情况的例数都是非常高的,远远高于一级医院的医护人员和二级医院的医护人员;而一级医院的医护人员出现此类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是较少的,这与医护人员本身的防护意识、医院的艾滋病防护知识宣传与落实等因素均有关系。此外,在上述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中,具有被医疗器械刺破皮肤情况和频繁接触与引起血液或体液飞溅的医疗操作是所占比例非常高的两种情况,其他两种相对较少,表明医护人员对于明显的危险因素能够保持较高的警惕和保护意识,但是对于潜在的危险因素,警惕性和防护意识大大降低,这可能与存在侥幸心理有很大的关系。
1.2不同类别医护人员的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通过对不同岗位的医护人员展开调查,可以发现护士是存在参与艾滋病咨询与诊疗、频繁接触与引起血液或体液飞溅的医疗操作、与艾滋病毒阳性患者有接触和具有被医疗器械刺破皮肤情况最多的岗位,这可能与护士的工作繁杂、接触人员多、防护意识等有关。对于检验科人员和医生来说,频繁接触与引起血液或体液飞溅的医疗操作是最大的职业暴露情况,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要高度重视操作的规范性科科学性。
1.3不同岗位医护人员的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统计普通门诊、急诊、住院病房、检验科室和手术室医务人员的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手术室和住院病房的医务人员频繁接触与引起血液或体液飞溅的医疗操作和具有被医疗器械刺破皮肤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超过70%的医务人员均有过这种情况,手术室比例更是达到了90%以上,这当然与不同岗位工作的性质有密切的联系,手术室医务人员在手术过程中接触到血液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患者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手术前没有进行必要的检查,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精神高度集中在患者的病情和治疗上,在使用手术器械时如果不小心弄破伤口,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而住院病房的医务人员需与患者有长期的接触,在接触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强的艾滋病防护意识和必要的防护知识,职业暴露情况也是非常常见的,因此这两个科室的医务人员增强防护意识和能力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2 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不规范现状分析
即使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有防护意识和防范操作,但是防护不规范也是普遍存在的。在对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现状的调查统计中显示,参与调查的医务人员中,近85%的医务人员对于引起血液或体液飞溅的医疗操作不进行防渗透隔离衣穿戴或者是通过佩戴防护眼罩进行自我防护,24%的医务人员在进行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医疗物品处理过程中不佩戴手套,41%医务人员在手部皮肤出现破损情况下不进行双层手套佩戴以实现自我防护,15%的医务人员手部受到体液或血液污染时不能够正确的进行清洗处理,甚至有13%的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进行诊疗服务后不进行洗手防护,37%的医务人员在进行一次性针头处理时存在回套针帽的行为。总之,调查分析显示,医务人员医疗服务中针对职业暴露的防护不规范比率约为54%。
3 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与处理措施知晓程度现状
在对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与处理措施的知晓率调查统计中显示,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后进行局部处理的知识知晓率约为17%,而对职业暴露预防性用药处理的知识知晓率约为9%,均比较低。因此,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与处理措施的相关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
艾滋病作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能够通过血液等多种途径传播,具有相对较高的病毒传播与感染率[3]。医务人员作为与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接触较为密切的群体之一,其本身具有较高的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4],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艾滋病感染人群以及艾滋病患者数量的越来越多,导致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风险也越来越突出[5],对医务人员安全防护所产生的作用影响也越来越突出。
根据相关文献显示,约7%的医务人员与艾滋病毒阳性患者有过接触,而30%多的医务人员对是否与艾滋病毒阳性患者有接触不能确定,从这一调查结果就可以看出,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的难度相对较高,再加上一些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开展中对于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了解不全面或自我防护意识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防护习惯等,都会导致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的难度提升,进而使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效果不佳,影响医务人员的自身安全。
此外,不同医院、不同类别以及不同岗位的医务人员在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存在一定差别,三级医院以及护士、手术室等环境的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问题最为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在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培训中,应注意针对不同岗位以及不同类别的医务人员开展针对性防护培训,把握防护培训的重点,引导监督医务人员在进行引起血液或体液飞溅的医疗操作进行,进行防护眼镜以及防渗透性能较好的口罩、隔离衣等佩戴使用,同时医院要进行完善的医疗操作制度构建和完善,以确保有规律、有制度的操作,尤其是要针对与艾滋病阳性患者接触较多的医务人员定期进行自我防护培训和知识技能考核,以提升其自我防护与应对处理能力,确保医务人员安全。
总之,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相对较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规范完善,以提高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开利,王霞,夏明艳,等.乡镇医院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及行为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4):64-66.
[2]张渊,钮文异,孙昕.医务人员对艾滋患者态度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以北京两所综合医院为例[J].医学与哲学,2011,32(8):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