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11 11:33: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职业教育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职业教育发展

篇1

二、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开展校企合作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从调整办学思路、改革教育模式开始,全面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促进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继江苏第一个成立省级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后,其他部分省份也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筹备成立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开展校企合作的新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由学校牵头,在企业、政府等多方支持下,为旅游专业师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场所,并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操指导,使我国的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更符合市场需求,有利于提高旅游服务行业的竞争力。由高职院校牵头,联合其他高等职业院校、具有知名度的旅游服务企业等,形成以促进行业发展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纽带、以相互合作为原则的非营利性旅游职业教育集团,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发展,使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真正实现校企合作教学模式。2.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培养人才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市场定位应该以满足人才需求为核心,紧跟市场用人需求变化,加强高职特色教育,增强旅游行业企业在教学中的参与度,通过推行有鲜明特色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来追踪人才市场需求,从而调节平衡旅游人才市场供求关系。旅游行业协会、企业等在发展旅游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国际社会实践验证的,国外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一直坚持以行业协会为龙头,企业参与的旅游职业教育模式,例如美国、瑞士、澳大利亚等。美国没有设置类似旅游局的专门负责旅游管理的部门,而是设置白宫旅游政策委员会负责国家旅游政策的制定,而其他职能的履行则交由行业协会、企业及教育研究机构。而瑞士旅游教育主要由饭店协会创立,由多家饭店培训机构组成,为瑞士旅游和饭店行业培养输送优秀人才。由此可见,行业协会、企业及其相关组织更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其在发展旅游教育和培养旅游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3.加速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水平还相对比较低,虽然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优秀的旅游业人才,但我们所缺乏的是旅游业的国际性人才。与旅游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我们所缺乏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经验、而是缺乏具有国际交流和合作等全面素质和能力的人才。因此,培养高技能国际化的旅游人才、加速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是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一方面,国内高等旅游职业教育院校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输送优秀教师到国内外开展学习交流,到处于同行业发展前沿的国家取经,吸取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学理念,有条件也可以尝试与国外优秀的教育机构联合办学,互访学习,以加速旅游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可以在名牌旅游企业内引进优秀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旅游专业教师培养,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整体水平,提高教育质量,高等旅游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也要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前提,多设置一些符合国际旅游业标准的课程,尤其是关于国际旅游行业的政策法规、行业动态、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掌握国际行业发展形势。

篇2

一、民办职业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在探讨此问题前,首先应明确民办教育的概念及应用领域。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办学主体是否具有政府权能为标准而将学校划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指由政府直接举办的学校,私立学校指由非政府机构举办的学校,包括不具有政府权能的社会力量。在此我们也认为,民办学校即私立学校,所有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都可称民办教育。按照国际习惯一般将民办教育称为私立教育较为合适,在中国则以民办教育较符合国情与教育发展形势。故在一般描述国外民办教育时冠之以私立教育,而在研究中国情况时则以民办教育统称之。

国际私立教育发展与成熟的历史研究表明,教育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公共性,二者是保证私立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教育的民主化将普及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广泛的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建立,则促进和保证了私立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及合法性;而教育的自主性和公共性,则为私立教育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基础。这些属性,保证了私立教育在欧美等国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与公立教育相比日益显示出其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如美国私立教育已逐渐从昔日的宗教教育为主发展为与公立教育同等教育目的与内容、在教学及管理上独具一格的学校。日本私立教育的产生及内容更多地受西方教育民主思想的影响,通过法制化手段保证及促进了私立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从贵族阶层的特权普及入一般民众社会,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但是无论何种原因,可以说,私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政治背景基础上,社会的需求最终促成了它的存在与发展,补充公立或国办教育之不足,提供公民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与权利,其性质与任务也是紧紧围绕社会需求而定的。所不同在于,如果说以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私立教育以进行知识传授及普及教育,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教育需求为主,而现代社会的私立教育则更多地倾向于满足个体需要,追求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内容与要求。这也反映出现代社会对教育系统的价值与内容的重新认识与定位。可以说,私立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是随着不同的社会发展与需求而进行变革,以保证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

二、私立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与规模

从世界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公、私立并举的教育体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它是人类社会传递文化遗产的一种工具,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时期发挥的作用不同而已,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中各级各类学校都是由国立、公立、私立三类学校构成。从教育类型来看,各类教育中都存有私立学校,但相对而言,属于普通教育内容的私立教育比私立职业教育易得到发展,因此,世界各国教育体制中属普通和高等教育之私立教育较为发达;从各类学校发挥的作用来看,传播宗教知识内容一直作为私立普通教育机构的主要教育教学内容,这也就限制了以传授技能与技术为主的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现实要求,如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限制。何种类型与层次的私立职业教育发展最为合适,或那一层次的教育最适合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认真学习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发现在大多数国家的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由国家承担,而中学后或培训性质的职业教育则大多数为私立的职业教育,如美国,由于其教育体制中完全的或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职业中学相对较少,因此所有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均是在公立中学实施,这类公立中学设有一定数量的职业课程。而属高中后非学术性、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学校则大多为私立性质,据统计在美国这类学校目前已达7071所,其中私立6514所,占有92.8%;同时由于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的中学毕业生都将在毕业后继续接受教育,因此在美国除为继续进行学位课程的公立性的社区学院外,大量的是属于私立性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据统计这二类机构的比例为1比6,也就是说在美国属于中学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大多数为私立的。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据有关统计资料,到1992年底,在日本属于高中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中最为发达的是私立高等专科学校和专门学校,共有2494所,占总数的86.7%,另有私立短期大学499所,占84.4%。总结美日二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经验,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私立职业教育或培训在非学历教育和中等层次之上发展较为合理并能获得较大的价值;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或在属于职业技术培训内容方面更易获得发展。美日二国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私立高中后职业教育与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承担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

三、民办职业教育与企业办职业培训的关系

关于此问题,主要的模糊认识在于①企业教育是否也是民办教育,特别是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后,企业的办学行为与办学主体与企业的所有制间的关系问题;②如果企业办学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范畴,但现实的反映表明它又不等同于纯粹意义上的民办职业教育,其与民办职业教育的不同点在何处;③如果企业教育随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作相应的改革,企业作为民办教育如何发展;④我国企业教育与国外企业教育的不同,也就是企业教育不能成为企业内的独立存在体,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前提下,其民办意义体现在何处。

对此类问题,本人认为,①企业职业教育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这是由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公开,管理科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正在逐步成为市场主体和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变化,决定了其所从事的职业教育的性质,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合资企业所进行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当然属于民办职业教育或私立职业教育,必须明确的是,企业教育尤其是企业开展的培训,是以企业发展为本,企业教育的目的在于提供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人才,以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需要。企业教育成为企业发展行为,企业教育与企业生产与经营纳入同步发展轨道,这样企业教育行为也属于企业的一种经营行为。但是企业办学由于企业性质的复杂性,使得办学主体及性质也呈现出多种特性。在企业教育类型上,从国外情况来看,有企业与企业联办,企业与社会联办,企业委托其他企业、行业、社会办等,企业给予经费资助或提供教学实习场所。

②企业职业培训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而且随着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企业开展的职业教育将成为今后民办职业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理由在于国家对于民办教育的鼓励与支持政策和企业职业培训发展为民办职业教育的社会必然性。1997年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其中明确指出社会力量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这样企业所承担的教育形式在法律上已成为社会力量办学的组成部分。另从我国国情来看,能够承担一定的社会教育任务及职业培训的机构,大多数是一些企业或由行业组织的培训机构,可以说,企业办学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但企业的改革冲击最大的也是企业办学这一领域,如何在企业所有制形式转变过程中,使企业的办学适应企业转变需要并及时作相应的改革,是企业教育继续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目前企业教育向民办教育体制转变,并与其它培训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四、民办职业教育与政府的资助

目前,世界上大多国家的私立学校大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接受政府资助,政府在经费上的资助,使私立学校具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也是维持和发展私立学校的必要条件,同时政府通过对私立学校的资助,有效地实现对私立学校发展的控制,保证私立学校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并发挥作用。可以说,政府的扶持政策与财政资助,是私立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私立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国外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资助包括低息贷款、税收优惠、政府资助,在日本最为著名的为1970年的《私学振兴财团法》和1975年的《私立学校振兴援助法》,自此,政府对私立学校的经常费用补助金,最高达学校经常费用的50%。另有一种形式是通过对民办学校学习者进行资助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美国联邦政府主要以学生贷款、奖学金、专项补贴等方式进行资助,这种资助保证了有才华、但受经济困扰的学生能够接受平等的、较好的教育机会与权利,学校则通过稳定生源、质量提高而间接受益。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国家对私立教育的资助,是私立教育获得与公立教育发展的同等条件,承担相同的任务,且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与物力来扶持私立教育发展,并通过资金资助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如果在不具备这种条件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发挥在私立教育中的管理职责,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篇3

在人类历史上,工业技术革命和科技进步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程度不断提高而发展的,不同科技水平时代要求有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很不协调,如何健康有效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起源于英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随着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而产生。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形成的现在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以德国的职业教育被公认为是最为成功。

德国的教育体系的四个基本层次分别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在其中占据很大一部分比重,在职业教育中为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经过长期的实践,德国采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资格。这样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其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这样的职业教育制度很明显会给学生带来学术和职业两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很强的职业技能。同时也使企业积极的参与到职业培训的行列中来。

除此之外,德国还有一个重要的措施,为各类教育形式互通建立了平台,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发展,西方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旧职业消亡,同时又有许多新职业产生,职业中的科技含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美国为例:在过去20多年中.美国的工作结构与性质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非熟练、半熟练工作减少,另一方面需要劳动者具备多种及更高水平技能的工作增加。这个时候,职业教育不仅要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事实上传统的职业教育也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学术教育培养。正如美国职业教育评估协会(NAVE)在2002年度报告中指出的一样。“职业教育在2O世纪9O年代初的时候依然非常传统,并且基本没有看到学术能力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对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来讲,职业教育发展已经开始从注重职业技能转向职业技能和学术水平并重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国际上各界普遍要求的建立一体化教育体系的技术背景。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于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显示出诸多方面的不和谐,其首要的表现形式为职业教育规模偏小、发展速度太慢,前一阶段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较少。职校固定资产总值水平偏低,2002年全国各类学校固定资产总值中,高等学校占27.13%,普通高中占31.74%,小学占27.08%,而中等职业学校仅占9.35%。远低于其他几类教育。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失衡,正是前几年投资和关注不足的后果,虽然这些年不断加大投入,毕竟刚刚起步,相对于高等教育来讲,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来讲,显然不成比例。要达到国家的目标以及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其次,职业教育缺乏层次。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知识密集型行业、服务行业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由单一层次的技校向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转变,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所占比例还是非常少,而且基本上是高等职业专科教育,但是这些高职学校又存在着发展定位不明确,没有形成办学特色。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在办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科性,而不注重技能培养,有盲目攀高升格和办学向学科型靠拢的倾向。这种现象和国外的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有着本质不同,国外的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基于职业教育水平已经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另一种倾向是简单的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完全忽视基础的课程的学习。选择这一类职教模式的高职院校,主要是由中专技校合并而成的高职学校。从这一类学校毕业的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潜力。

职业教育质量差,又是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现状。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由于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使得设备短缺,师资流向高等院校。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生源差。形成职业院校生源差的主要因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国的科举制度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的目的主要是做官或从事管理工作,至少是从事“白领”阶层的工作。而对于从事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行业的“蓝领”工作则不屑一顾。绝大多数的初中毕业生在毕业后都希望升入普通高中,而后升入普通高校,读硕士、博士。而高等教育大众化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意愿,并使他们的愿望大多变为现实。此外,没有好的生源和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偏低,学生一旦就读职业院校就意味着个人发展的终结。学生除非万不得已,宁可选择复读也不会报考职业院校。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职业教育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表现出其特有的不平衡性,由此而导致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的不平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东西部差距的拉大,这种不平衡性还在继续加剧。

总之,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无法满足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层次相对单一,教学质量偏差,地区间职教发展的不平衡就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应该如何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学生,这就要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我国的职业教育的现状来考虑和分析。

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可以说依旧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这样的教育扼杀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又是进入职业学校或高等院校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因此,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的首先就是要有具备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没有动手能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将无从谈起,非常遗憾,应试教育的现状依旧没有得到改观。此外,除了改变中小学的应试教育现状,要对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这是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活和进入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必备的素质。

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是职业教育规模偏小的主要原因。除了加强投入外,笔者认为需要对原有教学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和分配。第一、继续合并那些规模较小的职业学校和培训点,使之成为具有规模的职业学校,形成规模优势,避免浪费;第二、我国的高等院校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发展,现在规模庞大。但是其中有些院校,事实上是起到职业教育的功能。因此,笔者认为那些实施职业教育的功能的院校需要进行调整、转轨和相应的改革,成为真正具有高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第三、考虑到国际上教育一体化的趋势,高等院校应加强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和培训,为将来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做好准备。同时也使刚等院校为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多层化,做出贡献。

一个人接受教育,有两个最直接目的:寻求职业和个人的发展。许多优秀的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就读职业学校或是职业学院,就是因为职业教育层次单一,我们几乎没有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或硕士。同时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之间没有升学通道,学生一旦就读了职业院校,他的个人发展的潜力和机会失去了。因此,职业院校对优秀学生毫无吸引力。造成的结果是出现“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差生读职业学校的”的观念,当然这也是事实。

解决的方法有两条,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段或更高的层次,使学生在这个系列可以继续升学和求索;同时要从教育体制上搭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联互通的教育平台,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升学通道。

篇4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生产应用型人才。由于现实的原因,多数中职学生在初中就有厌学的思想,文化基础差,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上职校是为了有一技之长,因而他们往往觉得文化课学了无用。再加上文化课讲授的知识与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更加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有部分教师认为,职业学校只要把专业课教好、学好就够了,文化课没什么大不了。甚至还有少数人建议把有些文化课(如英语、数学)删掉,以显示重视专业课、淡化文化课。我认为,职业学校文化课绝对不应淡化,也不能淡化,否则将对职业教育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一、要培养合格的职校毕业生,文化课必不可少

国家教育部职成教司《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2000年3月)中明确提出:“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改革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化是一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良好的精神风貌,端正的作风学风,只有靠文化的力量才能塑造。现在,一些中职学生连基本的文化常识都一无所知,甚至连请假条都不会写,试想,这样的学生能在所学领域走得了多远?因此,要不间断地用文化课教学,滋润荒芜的心灵,开阔视野,点燃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

文化课的学习,除了学知识外,还在于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为今后更新知识打好基础。

诚然,职业学校应该重视专业课的教学,要以专业知识、技能为特色。但是,重视专业课的教学并不意味要淡化文化课(比如语、数、外、政治等)的教学。无论何种职业学校,它所担负的任务就是把进校的学生培养成有一定的思想觉悟、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一定的专业特长的、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是只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徒工。

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就要认真教好上级教育部门规定的每门课,要在所有学科的共同作用下,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如果按照某些人的见解,淡化了文化课的教学,那和师傅带徒传艺有什么区别?那还要办学校干什么?

二、文化课的教学能促进学生学好专业课

1.文化课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职业学校培养学生不是师傅带徒弟口耳相传,各专业既有理论教材,也有实践操作。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学生常常抱怨专业课听不懂,教材读不通。很显然,要学好专业,都得有一定文化功底做保证。很难想象一个几何作图能力很差的学生,他能顺利地看懂车工、刨工作业所需的图纸。

的确,中职学校的学生难教、课难上。比如学习电子技术,但是电子线路看不懂、理解不了,数学的公式和基本的运算不会;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实训课程,但是很多的网络命令的单词不会拼不会写。令专业教师头疼的是,在讲授专业知识和传授技能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补习数学、英语等诸多知识,以扫清在学习专业课时将遇到的基础知识障碍。这样便使本来就不充裕的课堂,让这些知识占去了一大部分时间,剥夺了学生进行练习和实践的时间,挫伤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

2.让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必须坚持服务于专业课的教学需要。现行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经过多次修订内容和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仍与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缺少与专业知识的紧密联系。文化课并没有起到为专业课搭建知识平台的作用。比如,中职学校开设的数学课程中的有些内容,在专业课学习或是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用处不大,所以学生觉得学不学都无所谓,而反过来在专业课中所要用到的数学的基本运算和公式学生却还没有掌握好,导致专业课想学好却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专业课教师和文化课教师联合起来,根据学生实际制定校本教材,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文化课为学生的终生教育打下基础

1.文化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它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或改变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文化课教学应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更应该肩负起有益世道人心的教化作用,让学生明事理,辨是非,避免走弯路,入歧途,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始终把个人的荣辱得失和家庭、社会以至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内省”,做到“慎独”,不好高骛远,不自惭形秽,这都需要在文化课教学中积累沉淀,发酵成长。“富润屋,德润身”。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求知,而且要培养其思想道德,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2.文化课是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基础。面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素养是很难在社会上长期立足的。任何一种职业,都要直接或间接地面对公众,都有对外交往的任务,自然都会涉及素质问题。“有德有才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弃之不用。”这代表了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一份对企业的调查发现,在被企业辞退的中职生中有50%以上不是因为技能原因,而是因为职业道德的因素。这是因为,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难以提升人的全面素质。

中职生可以在文化课的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文化学习是人生最基础的认知阶段,是形成学习基本能力的必要过程。单一的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导致用人单位觉得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素质低,“不理想”。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把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文化课教学的基本宗旨,文化基础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解决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要克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专业技术培养轻文化基础培养,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倾向,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相互关系,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江西农业职业教育是江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基层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摇篮。作为直接服务江西“三农”的农业职业:校,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农业职业教育的国际与国内发展形势

1.1国外农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世界上多数农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例如法国形成了农业科研创新体系,以国家农业研究:为主体,农业科研机构作为补充。美国、荷兰、加拿大等国着力发展农业教育,受过职业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占比超过70豫。荷兰则实行农业免费教育制度,并规定农民在没有一定技术基础的条件下无经营农场的资格。

1.2国内农业教育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随着我国高考制度恢复,我国农业中专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农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时代,并且逐渐成为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重要途径。北京、山东、江苏、浙江、辽宁、新疆等省市的农业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脱颖而出,一些农业类职业:校进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校建设行列。

2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省份相比,发展缓慢,差距仍较大,没有一所农业类职业:校入围国家示范行列。这既有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原因,也有来自农业职业:校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问题[1-2]。

2.1农业职业教育招生困难

部分人对农业职业教育存在固有偏见,同时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考生大多不愿意报考农业职业:校,导致农业职业:校的招生及发展受阻。

2.2政府对农业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由于投入严重不足,新型、先进的教学设备无力购进,导致农业类:校办学条件与教学设备落后,限制了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

2.3农业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顺

农业职业教育各层次与类别协调度不够,重复办学情况严重,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农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4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农村、农民需要有差距

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人才培养和农民技术需求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教育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理解不足。

2.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

由于高等农业教育的科研投入较少、周期长、成效慢,许多科研成果难以直接有效转化为农业生产力。部分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及率等均已达到70%耀80%,而我国仅为30%耀40%。

3建议

3.1制定有利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

为推动农业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应完善农业产业劳动准入制度,增强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联系,促使农业职业教育逐步规范化、法制化。

3.2发挥政府在农业职业教育上的引领作用

在政策上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与支持,建立起多元化农业教育投资机制。同时,保证对农业职业教育有利的政策环境,充分考虑农业行业的特殊性并给予专门的政策支持。

3.3创造环境,构筑农业职业:校人才通往“三农”的道路

自2014年开始,江西省推动了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工作,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落实不到位,因此要继续推动基层农技人员“三定向”培养工作,使培养计划真正落实到位[3-4]。

4对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发展的思考

学:要树立“以基地强基础、以创业带就业、以合作促发展”的办学思路,努力破解难题、消除瓶颈、谋求发展,加快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步伐。

4.1加快转变思想,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面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形势,学: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融入到“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中去,切实发挥农业职业:校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中的重要作用[5-8]。

4.2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争取政策,创造一切条件,加快重大条件平台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速度,建设符合农业职业教育需要的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提升学:的办学治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4.3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组织开展内容实用、学习期限灵活、学习形式多样的职业技术培训。同时,逐步建立起就业引导、职业辅导和创业指导一体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4.4服务地方经济,改革专业结构

根据江西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同时结合区域特色进行专业设置,集中力量办好一批特色骨干专业,增强培养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4.5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的宣传和教育,并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推进专业教师假期轮训制度,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努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5参考文献

[1]谷莘,杨世彦.国外农业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世界农业,2009(12):68-70.

[2]卫,张琦.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外经验及其对皖北地区的启示[J].阜阳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1-16.

[3]张丽.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和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4]盛建军,周晓刚.高等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4(2):24-25.

[5]李玮炜,贺定修,苏江.“政校行企”职教联盟实践探究[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学报,2014(3):25-28.

[6]季琼,弓永钦.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的促进作用研究:以中国报关协会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4(增刊2):25-26.

篇6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已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搞好高职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能促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我市经济正处于大发展的阶段,需要更多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但却出现企业招人困难,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局面。下面通过对邢台市职业教育现状的调研,分析制约邢台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当前我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规模小,实习实训设施落后,就业质量不高

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下辖两个县级市和15个县,2013年市区人口规模接近110万,全市常住人口720多万,仅有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院校。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占地761亩(东西校区),1991年开始举办职业教育试点,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3500余人,专、兼职教师628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4月升格为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占地面积762.9亩,现有在校生7000余人,教职工395名。市区中职院校里只有邢台现代职业学校和邢台技师学院规模较大。邢台技师学院有教职工1000名,学制在校生1.6万名,总占地面积570亩,办学规模位居全国前10位;邢台现代职业学校现有教职工946人,在校生20000余人。下辖市、县的职教中心的占地面积大多都在100亩到250亩之间,仅有三所职教中心占地面积在400亩以上,在校生人数大多在2000人到3000人之间,规模不大。各类职教学校的基础设施基本满足理论教学需要,但实习、实训设施落后或资源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实践需求,学生实践技能水平不高,就业多以灵活就业为主。

(二)“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我市下辖县市近20所职教中心的师资人数大多都在100人到200人左右,其中三所职教中心师资不足百人,三所职教中心的师资在300人以上。这些职教中心都成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来看,学历以本、专科为主,高级职称教师较少,真正掌握专业技术并具有从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更少,不足专任教师数量的四分之一。

(三)专业设置重复,特色不明显,不能充分结合地域特点、服务区域经济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35个专科专业中有22个与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专业相同,主要都集中在机械(机电)工程、电气工程、汽车工程、信息工程等领域。部分中职学校依然沿袭与普通高中相似的办学思路和模式,课程设置不合理,办学特色不鲜明。邢台市下辖县市的职业教育中心的专业重复现象也比较严重,重复的专业有幼师、计算机、电工电子技术、家电维修、汽车应用技术与维修、数控技术与机械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农村医学、畜牧兽医、农村经济管理、现代农艺技术、财会、会计电算化、服装制作、电机电器制造与维修、焊接技术应用等。这些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不明显,没有能够紧密结合我市地域和经济发展特点。

(四)职业教育招生陷入困境

近年来,中考、高考招生时都将职业学校的招生批次排在最后,并且录取分数线极低,甚至有些中职院校无分数限制,初中毕业,报名即可,这就造成中职、高职院校只能录取成绩差的学生,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上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成绩差的学生”的错误观念。河北省近三年(2011、2012、2013)的中、高考报名人数差分别为4.9万、3.4万和4.9万,尽管有一些高中毕业生报考中职院校,但比例也不高。由此可见,初中应届毕业生报考中职的人数很有限,中职生源不足。因此,由于高校扩招和报考高职、中职院校的人数减少,各类职校为了生存不断降低分数线和基本素质要求,对学生来者不拒,同时,为了维护职业院校在社会上的“形象”,学校不愿让本来人数就少的学生不毕业,这无形中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五)社会上普遍轻视职业教育

首先,社会上大多数人瞧不起从事一线生产、服务、管理的技术工人。其次,目前我国仍将从业人员划分为干部和工人,在工资分配制度方面,技能型人才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一般不如智力型人才。再次,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招聘模式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企业、事业单位在招聘时,重视学历,对资格证和专业技能要求很低,有的单位根本不看职业资格证书,这就使得刚从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难以在技能要求不高的岗位上与没有受过职业培训,没有资格证书的人员竞争。

二、发展职业教育的应对策略

根据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市职业教育的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六点应对策略:

(一)财政上大力支持,就业上优先考虑

提高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基本生活补贴、免除学费,设立特别奖学金,同时制定严格考核标准,优先推荐各级优秀职教毕业生就业,提高他们工资待遇,鼓励人们尊重技术、学习技术,这是职业教育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根本措施。

(二)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

德国要求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受过高等教育,有5年以上工龄,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且经过国家的专门考试取得合格证书;瑞士规定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具有4年的学徒经历,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毕业,3 年以上工程师实践经验,再到职业教育学院进修为期一年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通过者方可任教。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面向社会招聘“双师型”教师。政府出台相应政策、职业学校把关,面向企业聘用技术精湛、理论水平高、责任心好的专家、工程师到学校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第二,建立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第三,制定“引进教师专业化,职称评聘特色化”制度。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必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并有相关领域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者且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实践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五年以上的实践经验且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第四,职业院校应围绕特色专业举办应用型产业,体现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好产业促进专业建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双师型”教师。通过举办真正的产业树立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创业的信心,同时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学知识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地方经济

政府应当为职业学校建立最现代化的设备和管理模式的实习工厂、实验中心、模拟实验室等提供必要条件;政府要鼓励企业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实训基地、与学校教师合作研究、委派高级人才去职业学校兼课任教及投资参与职业教育提供政策优惠,使学生在校掌握工作就业所必需的基本专业技能,毕业就能独立承担工作;政府要协调劳动人事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把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统一起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强化省、市(地)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因此,职业学校应与县级政府相关部门、工商企业、行业协会联协商制订教学计划,撰写教学大纲,设计课程内容,使职业教育随时保持与社会需求的平衡,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四)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

培养职业教育人才要学历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以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为中心。各类职业学校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根据区域特点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为我市发展培养高素质实用性、技能型人才。

《邢台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指出:充分利用太行山前和京广铁路沿线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交通便捷的优势,加快建设一批精品钢材、重型装备、煤化工、玻璃深加工、新型干法水泥及水泥制品、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工业聚集区(园区)和重大项目;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加快盐矿开发及盐化工产业发展,推进电线电缆、纺织服装、自行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汽摩配件、轴承、羊绒等县域特色产业扩总量、上水平;做大做强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主导产业。

根据我市职业教育学校地域分布和专业特点,加快一些学校间的合作步伐,实质性合并部分学校,关停部分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学校;壮大办学条件好,办学效果优的职业教育学校,使职业教育资源向办学效果好的学校转移,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集中,办出有特色的职业教育,真正能够让学生学到谋生的本领,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程度和认可程度。

(五)完善劳动力准入制度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

通过法律规定各行业要实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严惩用工不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现状,使获得职业教育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优先高薪就业以形成“蝴蝶效应”。劳动力准入制度是解决职业教育毕业学生就业的关键,职业教育应该针对专业要求,在取得学历的同时,全面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鉴定,这也是推进和检验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手段。

(六)改革相应的劳动人事和工资分配制度,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积极弘扬“劳动最光荣”的社会风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如果只有科技人员的研发而没有掌握科技的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科学技术便不能发挥作用。建立完善的、独立的行业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体系,技术人员整体工资水平要比公务员高出0.5倍到1倍,并提供与公务员接近的养老、医疗、退休等福利,使掌握技术的劳动者有尊严地活着、有尊严地服务社会。社会各界应加大宣传力度,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社会价值。在选拔专业技能岗位领导时重点考核其专业能力,对于优秀人才应敢于破格提拔,不考虑行政级别,不唯学历。

三、结语

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通过法律手段、制度建设和财政支持改善职业教育的现状。职业院校本身适时调整定位,科学设置专业、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为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汤光伟,秦辉.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要试图通过学习别国技术和经验,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其难度可想而知。为此需要我们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培养出大量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以使国家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知识经济的崛起既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使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因此,面对当今知识经济的发展,掌握知识经济理论,把握知识经济的发展规律,研究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长期以来社会上甚至教育界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思想与意识,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处于低于普通教育的不利地位。

通观我国职教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就业问题严重影响着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因而在职业教育中如何努力构建就业指导的良性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是近年来在就业市场化的前提下校企双方加强合作共同开发职教人力资源,实现互利、发展的一种具有双赢的战略性措施。同时也是职业学校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途径,提升实用性人才培养规格,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和多元办学之路所进行的有益尝试和探索。职业教育如何提升就业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生存并且发展,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如下。

一、面向市场,实现就业观念更新

全新的就业观念,其核心不仅为了就业,而是促使学校和企业对职业学校这一层面上人力资源更好地关注和开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不能仅仅被看作是学校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应该成为联系学校和企业这两个社会子系统的纽带和桥梁。以人为本的互利成为校企合作最大的互利。在就业指导机制中,“实习――就业”模式就是最为有效的产学结合形式之一。职校的学生通过在企业的上岗实习,进而同步实现就业,避免了教育与生产中间环节的资源浪费。所以对职业人力资源的关注和开发,必须成为校企共同关注的对象,也是学校就业指导的根本立足点。

其次,要努力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培育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学生“实习――就业”这一就业指导一体化模式实践过程,虽然是校企双方互利的体现和共同愿望,但双方行为是由市场机制调节的,校企双方能否成为良好、稳定的合作伙伴,不单单取决于愿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相互的实力和条件。一方面学校只有提高教育的质量,提高办学水准,用过硬的毕业生素质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才能赢得企业的青睐;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较好的工作环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科学的用人机制,才能取信于学校,才有可能接受大批学生实习和工作。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就业指导不仅是少数人的工作,而是全体师生员工应该人人参与,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与毕业生有关,它应该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因为,尽管就业指导的成功在于校企的有效合作,但成功的关键在于学校面向市场苦练内功,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在就业指导机制构建上,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做到规范、诚信

就业的主体是学生,学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不能简单地做一个职业介绍工作,应在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上下工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指导中,应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我。要教育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思想,形成新型的以人为本的就为观念。

严格规范毕业生“优生优荐,差生缓推荐”的原则,在毕业生推荐过程中,学校班主任和政教处结毕业生认真综合考评,以考核优秀的毕业生和学生干部优先推荐,尽可能优先安排到适合他们特点的工作单位。

同时,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家长和毕业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择业,因为鼓励学生自主择业与创业,宽容他们所经历的挫折,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表现。就业工作量大,它是一项全校性的工作,涉及到社会各部门,联系着千家万户,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都有责任参与和支持。而学校应充当组织者,发动学生家庭与相应社会关系,动员企业等方面的力量,促使多方的共同努力,形成有利于职教学生就业的社会环境。只有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努力,学校才能充分发挥就业的主渠道作用。

三、在就业指导目标上,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就业环境

篇8

1.1 当今世界国家综合国力的竞赛,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与人才优势的竞争。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要求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最直接、经济联系最密切的教育领域,承担着培养生产第一线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我们才能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从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也充分证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统观全局必须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发展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提高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可靠保障,也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1.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县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这样的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县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看,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的制造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而且安全生产事故也多,这些都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匮乏有很大关系。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与重组,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使“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真正有竞争力,这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和加快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这些很大程度上需要靠职业技术教育。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务之急。

2.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

我所在的职高,有好多教师是普通师范生分配而来的,平时只注重文化课教学,对职业中学的职业教育、专业课开设没有经验。几年来,我们坚持自学与走出去相结合,培养双师型教师。从课堂教学技能走向课堂教学艺术,是每一位优秀教师职业生涯的关键一步,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实现的。我们常常听到同行这样议论,某某虽然已经任教几十年了,但是对于教学技能的理解依然肤浅,尚未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事实上,达到课堂教学艺术的境界,不仅需要教师拥有全面的课堂教学技能,而且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已有的课堂教学技能、方法体系,特别要及时增加由于教育观念发展、课程更新、教学环境条件改变而新提出的新技能、新方法与新技术、同时,更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反思意识,能力和时间、空间,具有一定的专业引领。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根据自己教育实践的体会,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可概括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关心青年,讲究教法,循循善诱。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的行为作风十分重要,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如何端正学生呢?因此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教师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所在。

篇9

根据陈孝彬等人对学校基本情况的分析模式,我们从中引用了几个基本的项目,具体内容如下。

1.学校的服务类型、数量德胜鲁班木工学校是休宁县人民政府在“十五”期间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是由苏州德胜洋楼有限公司与休宁县第一高级中学联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德胜洋楼有限公司以及木工行业发展需要的、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品德优良的应用型人才。学校规模维持在两个班级,平均每个班50人左右,只设一个专业。生源主要来自黄山市农村的初中毕业生,近几年全国各地都有生源涌入。每年学生人数维持在100人左右,至今已有千余人进入了全国各地的木工行业。

2.学校的组织结构木工学校与休宁县第一职高同在一个校园,实行“一校两制”。即在同一个校园实行两种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机制。木工学校归德胜管理,办学经费和实习场所由德胜公司提供;教育理念、招生方式、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选择、教学计划、考试考核等都由德胜确定;课程由德胜选定教师实施,实训教官由德胜选派。

3.学校的建筑、设备、设施学校有774平方米的木工实训车间(60个工位,可供120个学生同时操作)、50个木工操作台、100套手工木工工具、120平方米的实训车间、3间标准教室、2间计算机教室,设置学生活动中心及中等规模的体育场。

4.学校的教职工校长汪丽庆是休宁县第一职高的老教师,同时兼任木工学校的校长。德胜公司每月一次派遣加拿大英语教师,向学生传授国际经济形势、科技信息。教师都是来自当地以及从外地聘请来的德高望重的木匠。另外,德胜公司每月都会有由培训中心主任担任总督学进行日常教学视察。

(二)德胜鲁班木工学校的办学优势分析

优势包括:一是学校教育业绩的优势。木工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休宁县的林业大县产业优势紧密相联,充分利用本地的优秀木工,发扬继承徽派木工手艺,并加强同国际职业教育的交流。山区走出的优秀匠士能吃苦、职业技能扎实,深受木工市场的青睐,就业率基本保持在100%。学校治学严谨,不仅教会学生技能,而且教导如何做人。二是内部素质和活动过程的优势。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恩师”的师生情,维系学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不仅是日常的教学活动,还有各种各样的实训机会、考察机会、家长会制度、毕业典礼制度。学校始终秉承平民教育的办学思想,立足学生家庭,帮助学生成才、成人。学校强化学生的技能优势,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顺利就业,建立了一支能发扬徽派建筑等本土文化魅力的人才队伍。三是学校独特的竞争力。木工学校选择了扎根休宁徽州本土文化,又开展了目前繁荣的社会建筑、房地产行业所需的木工技能培训。北京大学纪念馆八仙桌、电视剧《大祠堂》全套木质家具,以及中美文化交流文化赠品都是木工学校学生的作品。学生依托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以及黄山市政府牵头支持,利用了徽文化的力量及德胜洋楼有限公司的海外背景,积极走向海外市场。劣势是学校办学规模过小,地理位置偏狭,社会影响力不大。社会对“匠士”的各种偏见仍然存在,当地政府对学校的支持力度不稳定。教育经费筹集的渠道单一,主要由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支付,难以理清德胜公司、木工学校、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之间的关系。

(三)德胜鲁班木工学校的治学内容分析

笔者通过对其教学安排、教学管理、考核奖惩等治学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德胜鲁班木工学校不仅在学校基本情况项目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治学上也存在诸多值得其他乡村职业学校学习的内容。

1.教学方法与实训时间的安排为了使学生掌握扎实技能,学校采用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相继开设了徽州传统木工专业理论知识科目,向学生讲解木匠基础知识和用图操作技巧,纠正学生实习中出现的误区和不足,从练习劈、刨、锯、划线、凿眼、拼板等基础技能着手,继而学习制做方凳、长条凳、子孙椅、床架等传统家庭生活设施。同时,学校的教学科目设施明确规定文化课与实训课的时间比例为3∶7。实训时间70%,给予学生大量时间在一线平台操作。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使学生熟练掌握木工所必须的基本技能。

2.严厉的教官负责制、鲜活的学区责任制及“小先生制”所有教官在上岗前都必须保证,85%以上的毕业生能够独立制作八仙桌和太师椅,15%的毕业生的结业成绩是优秀。如达不到此标准,教官必须主动引咎辞职。学生学习木匠工艺的各个工序均须在教官的观察和指导下进行,保证学生获得扎实的木工基本技能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此外,学校根据学生的自我选择及教官的建议,在木工学校实训期间,将学生分成5个学区,一个教官负责一个学区,每个学区确定一两名学生任该区的小组长,5个学区开展教学竞赛活动。通过这种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良性比赛,使学生在集体的学习活动中增进知识,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为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学校引入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营造一个学生学艺的影响力场。师兄师弟之间相互学习,不仅促进了学生技艺的进步,还促进了师兄弟之间心理上的契合,激发共同学习手艺的乐趣。同时也是一种补偿性机制,解决了教师人数欠缺和学生异常活跃的矛盾,对学生产生积极的自我影响。

3.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末位淘汰制规则。新生入学后须向教师和教官保证:自觉遵守学校设置的学生准则,同意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如果学生在校期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课业或生活不积极,学校将严格按照规则对该生实行处罚,除去其担当的职位、奖学金,甚至开除学籍。其二,奖助学金条例。思想道德考核和技能考核各占50分,实行每天一考核、每月一评价、每学期一次总结性评价。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考核由小组组长每天统分,结果交给教官计入一周的统计。奖助学金规定不同学期的奖学金获得率都不一样;奖学金等级设置为第一级奖学金、第二级奖学金、第三级奖学金,三级比重按5∶3∶2设置。其三,课程考核学分制。从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期末的考试作品分别为徽州古典方凳、流线型合角方凳、檀木八仙桌、实木太师椅,最后的结业考试是由德胜洋楼公司派出的督学对学生制作的工艺品进行逐件评分,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在学校的展览馆展出。通过严格按分考核确定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出师的标准,是否能够制作满足社会要求和木工制作流程的作品。其四,独特的毕业考核。德胜木工学校毕业生的毕业考试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制作一张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由德胜公司派出的督学担任主考官,对学生的毕业作品分步骤进行严格、细致、公正的考核与打分。根据其在校表现及个人的兴趣与意愿,学校将毕业作品优秀的毕业生推荐给各著名的建筑公司。

二、德胜鲁班木工学校的办学新思路

(一)“匠士”学位的首创

职业教育的教育体系针对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较之普通教育没有特别鲜明的学位倾向。它所培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直接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在办学中,该校创造性地探索出了职业教育学位教育的新形式———“匠士”,丰富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学位制度。“匠士”同时可以给社会上异常火热的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拥有一门出色的技能,同样可以在社会上立足。

(二)校、企、政府、基金会的联合

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要发挥最了解地方教育需求、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的基层地方政府的作用。同时,职业教育应以就业导向为中心,面向市场办学,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发挥私人办学的力量优势,积极吸纳非盈利性的教育基金会的介入。德胜鲁班木工学校正是在休宁县政府、休宁县第一职业高中、德胜洋楼公司、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四者的合力办学的典型。

(三)外企注入资金办学

县域职业教育的确也存在着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模式,但绝大多数都是与国内的企业合作办学,鲜有与国外企业联合办学。中西部的职业教育就更缺少与国际上知名企业和教育集团合作办学的机会。休宁德胜鲁班木工学校依托具有美国背景的苏州德胜洋楼公司,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四)国、校、企三级课程开发

学校除开设国家中职教育的必修课程外,德胜公司自编《木工理论与实践》教材并实施教学,总裁聂圣哲先生编写《现代木结构》《班门弄斧》等书作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并且配备了专职的计算机教师教授学生计算机知识。另外,学校组织教师、德胜公司高管,参照国家制定的中职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及企业自身的实际,编写了《道德修业》等书,使学生具备必要的职业道德。

(五)严把生源关

在选拔生源方面,学校校长亲自在休宁山区寻找,且招生条件严苛:必须是能吃苦的农民的孩子,必须诚实守信、不赌博、不抽烟。因为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来自乡下的贫困家庭,木工学校管理层重新认定职业教育的福利属性,给予学生更多的优惠,在国家已有的对中职学生的优惠政策上,继续补助贫困学生。

三、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教育不仅要培养卓越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而且还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千千万万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当前形势下,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区域经济的有效发展都离不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乡村职业学校独特的办学路子和社会上各种优秀的办学力量。从该校的办学历史可以看出,政府作为办学的主导者,真正发挥了资源配置、信息引导的协调作用,把优秀的外资企业、具有浓厚的徽州特色文化的木工手艺、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联合办学,共同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职业教育优势劳务品牌。在当前社会,人们对城乡二元化体制的诟病,对教育公平的疾呼都表明,在基础教育均等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县域职业教育发展关乎整个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关乎整个社会的公平问题,关乎社会和谐。木工学校丰富了县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应该思考其不足之处。

1.学生缺乏继续升学的机会职业教育并不是教育系统的终结,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建立与高等职业院校或普通本科院校的衔接机制。目前,国家通过职业生综合能力大赛选拔出优秀的职校生,并且给他们提供直接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机会。这种做法使具有真实技能的职校生能够接受更深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基础知识学习。德胜鲁班木工学校的培养模式忽略了那些想继续接受优质教育的学生的求学需要,集中进行木工技能的培训可能弱化了普通基础知识的吸取,不利于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形成。

2.急需改善的社会人才观职业教育缺乏社会吸引力,表面上看是教育问题,实质上却是社会人才观的问题。传统的人才观依然影响着受教育者个人(家庭)对教育类型的选择,导致目前的普通高中、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急剧增加,脱离了社会人才需求的结构。尽管徽州木匠身怀绝技,但社会认可度仅存在极个别领域。所以,面对职业教育招生难的问题,我们该反思的是整个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本质。

3.“双师型”师资建设问题由于职业师范教育缺少关于木工类的教师,所以木工学校办学过程中吸取的教师都是地道的木匠出身,而真正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的师资缺乏,限制了学校办学规模的继续扩大与教学的规范化。针对这个问题,应该与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加强联系,共同培养能够担当教学任务的优秀教师,可以适当将学生送入职业学院深造,形成“学生—技师—教师”的良性循环。

4.“匠士”职业学位的难言之隐在现实社会上,木工是个让人不大看得起的工种。尽管“匠士”一方面产生了良好的职业教育导向,纠正了传统工艺卑微、文凭至上、人才消费的偏见。但是,“匠士”仅仅是民间办学的尝试,未得到教育部门正式的认可,其学历含金量并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从本质上说,“匠士”并未实质性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也并未转变人们对木工工种是否具备优秀技能的传统质疑。

篇10

一、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

第一,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转轨、产业与就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对职业、就业资格准入制度建设的大力推进,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目前已经基本构建了比较完整、比较规范、比较合理的,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兼顾的,多种形式办学的职业教育体系。

第二,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加快,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都积极调整当地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政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运行机制和办学体制趋于灵活、多样化,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结构、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逐步走向适应,使得西部地区发展具有西部地域特征、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逐渐成为现实。

第三,随着社会进步和各行各业对于实用性、职业化人才需求的增多,西部地区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逐步加强,各地区和各行业都想方设法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逐步提高,其空间分布和地理分布及专业分布推动了职业教育总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第四,社会分工的细化和职业的频繁更替逐步加深了西部地区各行各业对于职业化、实用性人才的多层次、多规格的需求,社会各行各业日益重视职业实用性与职业教育的终身化与高层次化,而职业教育立法所取得的成就有助于各行各业对于职业化、实用性人才的合理性需求,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

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由于对职业及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未能引起西部地区一些领导和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各级职业教育之间衔接不连贯而导致发展不均衡,初等职业教育和初级职业培训占很大比重,中等职业教育逐步被压缩,高等职业教育比重也较大,但办学质量和效益都不高。这种职业教育体系是很难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要的。

第二,职业教育是彰现现代教育经济功能的主要突破口。由于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所限,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结构及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远远不能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职业教育缺乏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有效结合。

第三,农村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的一项难题。农村和农业类职业教育相当薄弱,无论是教学设施,还是师资水平、管理水平,都远远比不上城市职业教育,城乡差距在拉大。同时,由于发展条件所限,职业教育通向农村的途径和道路依旧十分艰难,很多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在30%左右,70%的未升学者只能外出打工或在家务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

第四,从总体上看,西部地区还没有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办学的新格局;中等职业学校条块分割严重,布局结构不尽合理,校均规模还不大;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改革使得教育资源得不到优化,办学效益不高,容易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职业教育投资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西部地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五,各层次职业教育发展较慢,基础较差,课程体系基本上都是沿袭普通教育的模式,并按科学门类与学科自身的逻辑结构来设置课程,结果是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人才流动和企业以及用人单位的需要。在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方面,模式简单、呆板,方法陈旧、单一,改革的力度不大,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收效甚微。

第六,“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职业院校的教师既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强的操作能力,又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由于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师资来源比较单一,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和教育制度还不完善,各层次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非常缺乏,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相对较低。2000年全国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44.33%,而甘肃省只达到32.96%。

第七,经费投入不足和办学条件较差一直是多年来制约我国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多数职校办学条件改善步伐缓慢,不少学校实验基地和设备不能适应教育工作需要,有的学校必要的教学环节不能得到保证。

第八,由于执法力度不够等原因,劳动准入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实施,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私营企业继续招聘未经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低素质劳动力,不仅占用了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也为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职业与就业资格准入制度亟待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亟待进一步规范。

三、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

1.战略原则

(1)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在以西部大开发为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原则上,积极协调职业教育内部、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之间以及职业教育与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在推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生态、科技的协调,始终坚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各级各类教育、科学技术等相关因素的协调发展。

(2)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当代先进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发展原则;坚持“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根据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把科学技术和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生产性、技术性、工具性和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不断加快科学技术和职业教育创新步伐。

(3)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社会公众等方面对职业教育需求及就业信息反馈的灵活性与积极性;政府和各行各业都要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强化行政监管职能,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积极调动企业、民间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4)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利用职业的流动性和职业教育全球化的特点,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职业教育及现代远程教育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的力度、深度,积极引导职业教育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寻求多种合作和多样参与,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推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5)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在国家已经将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纳入“十一五”工作重点后,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要强化管理,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选择能够促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优先发展,重点突破,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6)公平公正、机会均等的原则。在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同时,要提高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资源和信息的公开化、合法性、透明度和公众知晓率;在实现西部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形式多元化和办学模式开放化、多元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民主和教育机会均等,以确保人人都可以接受到良好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7)适度倾斜原则。国家应对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给予适度的倾斜。比如,加大对于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减免教育附加税,费改税,以期增加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对外资的吸引力和对本土教育资源的保护,而这类教育政策支持应该成为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政策与措施的主体。

(8)同等优先原则。在全国各地区都存在同样的教育政策需求,但需要具备严格的条件的情况下,国家对西部地区给予“同等优先”的支持。这类政策尤其体现在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金融领域和高利润行业,在不违背商业原则和国家政策及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仍然有政策利用的空间。虽然这类政策成本和风险较小,但对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程度却不小。

2.战略管理

(1)观念到位。树立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地位的观念,树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念。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认认真真地把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劳动力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大事来优先考虑。要教育广大群众克服“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消除鄙视职业教育的偏见,提倡教育民主和教育机会均等,努力营造一种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参与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2)政策到位。政策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各级政府能否重视职业教育的实践所在。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发展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目前国家已经将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列入“十一五”工作重点,并启动了“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振兴工程”和“2003~2007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2002年和2004年国家召开两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于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进行了总体部署和安排。

(3)经费到位。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导致了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缓慢,职业教育的投入也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各级政府和各行各业都必须首先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才可以确保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其次要转变职业教育经费筹措观念,建立以国家为主体,地方、企业、个人、民间组织及国际组织广泛参与、多渠道筹措资金的职业教育融资投资体制,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4)师资到位。目前,由于各方面原因造成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师资来源比较单一,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和教育制度还不完善,职业教育师资,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实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高级教师比例偏低,一些中等职业院校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低,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亟待提高。据统计,西部地区各省、区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平均约为32%,“双师型”教师约为10%。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5)技术到位。由于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迟缓,加上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教学设施陈旧、老化,很多教师和管理人员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程度较低,大量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工具及一些实验仪器被搁置,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拒绝使用这些先进的教育手段,并且认为这些“新玩意儿”没有给他们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开发带来多大的改进。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只有适应西部地区职业流动与更迭,适应职业教育正在发生的包括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及教育理念在内的深刻变革,才能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教育技术支撑和资源共享服务。

(6)制度到位。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制度由于受思想观念和行业资格准入以及经济发展条件的束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影响了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因此,在行政许可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必须对西部地区现存职业教育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和全面创新,为促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良性的制度设计并由此引起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整体创新和整个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现代转型。

四、促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策略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都经历了职业教育培训规范化阶段,即国家对职业教育统一进行管理,而后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同承担职业教育。因此,西部地区的各级人民政府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帮助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调动和保护社会各个方面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2.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开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事业新局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就必须实施资源重组,通过联合办学等渠道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功能和办学水平。淡化各层次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及普通教育的界线,按照行政隶属或专业分类,进行有效、优质教育资源的合并、重组,并在实践教学中进行相互渗透,优化组合。根据目前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发展现状,建议采用多种方案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以促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深化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积极进行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机制转型。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不断强化市(地)级人民政府在统筹各层次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责任。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可以由省级有关部门与职业学校所在市(地)联合共建、共管,增强其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功能。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以政府宏观管理为主、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4.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

发达国家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国家全面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以期建立完善、科学的职业资格体系。对于西部地区而言,要使劳动者具备职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就必须在一些相关行业和关键性领域内逐步推行职业资格和就业资格准入制度,使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及就业教育在整个西部教育发展体系中并重。同时,要不断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步完善职业教育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5.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现阶段,西部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职业教育办学经费,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省级人民政府要制定本地区职业院校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并依法督促各类职业学校举办者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当逐步增长,确保公办职业学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监督民办职业教育机构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建议中央在实施“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振兴工程”的同时,在中央财政中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课程教材开发和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以及骨干和示范职业学校建设。

6.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建设,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

在师资建设方面,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和“双师型”师资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政府和职业院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提高学历层次。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在职业院校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和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职务聘任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网络。

7.加强职业教育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大职业教育执法力度

篇11

理性思考我校的现状,集思广益,合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我们确定了新的办学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搭建完善的职业教育平台,构筑稳定的就业渠道,凸显多层面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学会做人的同时学会做事,培养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创办人民满意的职业学校”。学校建成了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新校区,同时配有12000平方米食宿完备的综合楼、10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操场、1000平方米的体育馆、3800平方米的教学楼和3000平方米“实习―实训―经营”为一体的开放式实训车间。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现代化的管理,已形成独树一帜的“寄宿文化”。学校本着“多元立校、依法治校、和谐兴校、创新强校、打造名校”的办学策略,实行全封闭半军事化的管理机制和差异性教育,为学生搭建了完善的职业教育平台。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大专部、中专部,下设4个专业;订单式的培养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依托区域经济的同时,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二、创新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保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学校积极承担了长春市“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创新的实验研究”课题研究工作,逐渐摸索出适应我区职教发展的教学新路。特别是在办学模式的研究上,我校利用区域优势,合理利用教育资源,采取校校联合、校企联合、中外联合的办学模式,先后与10余家企业和职业大专院校联办,实现了优质教育的双赢,逐渐向着“教学――实习――培训――科研――产销――辐射”为一体的运作模式发展,拓宽了办学渠道,逐渐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

三、以人为本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