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医院质量安全管理

医院质量安全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17 00:22: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院质量安全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医院质量安全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 R19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319-01

医疗质量是医院永恒的主题,也是决定医院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医疗安全则是医疗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没有医疗安全何来医疗质量。目前,医患矛盾仍很突出,医疗纠纷增加,这是当前医疗服务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不容乐观,为加强医院医疗安全的管理,我院自2009年起在已有的安全管理平台基础上,通过上海市卫生监督所的“医疗安全监控系统”软件对我院的医疗安全、医疗质量进行监控,对各类医疗事件(包括安全、失误、质量等)给予一定的分类属性特征,至2011年8月将我院所有医疗纠纷投诉加以总结、归纳,发现导致医疗纠纷最常见的原因前三位分别是:医患沟通不足导致的医疗纠纷,医疗或护理差错导致的医疗纠纷,并发症导致的医疗纠纷,现就以上三大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 医患沟通不足导致的医疗纠纷 主要包括各类告知不到位、预后评估不到位、意外事件的处理不到位。

1.1 各类告知不到位 主要包括各类术前告知,术中改变麻醉方式或手术方式时与家属的告知,医院规章制度的告知等。医生在与患者或家属的术前谈话中经常会使用一些医学术语如:“手术易伤及周围血管神经”、“易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易肠粘连、肠梗阻”、“可能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等等,相对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来说可能容易理解,而对一些农村或文化程度低的患者或家属往往不能理解,但医生亦未进一步解释或沟通,一旦发生矛盾很容易引发纠纷,医生往往还很委屈,认为已尽到告知的责任。又如改变麻醉方式或手术方式时未告知,或谈话内容缺乏针对性,使家属和患者不理解或难以选择,一旦医疗过程中出现争议,此等缺陷和不足往往是引起纠纷的导火线和给对方以把柄,使处理纠纷时陷入困境。还有一些经朋友或相识者介绍的患者.因为相知相识,似乎尽在不言中,缺少必要的告知手续,忽视了医院正常规章制度的告知,没有走应有的诊疗程序,意即忽视了各项记录和按章诊疗,一旦发生矛盾或纠纷很容易把自己陷于被动。

1.2 预后评估不到位 预后评估不到位或对疾病预后缺少认识,在对疾病的预后告知上避重就轻、轻描淡写或用医学术语交流。医院在处理一些医患纠纷时,常常能碰到这样的案例:医生在告知患者愈后情况时,经常会说愈后会如何如何好,但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家属就会接受不了,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医患纠纷的发生。

1.3 意外事件的处理不到位 意外事件通常认为不可预测和难以避免,但绝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若要防范,就要有全面准确的术前检查和认真详致的术后观察。如待术期间或术后出现心源性猝死,术中(麻醉)突发意外抢救无效致死以及胃镜检查过程中出现气胸等等。如能在术前提前发现这些患者危险因素的存在,则对于我们避免此类纠纷有很大帮助。至于服务不到位引发的纠纷,如拆线当天局部切口裂开以及等待手术半个月后因不宜手术而出院等等。要避免此类纠纷必须通过加强服务意识的学习,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花大力气进行整改。

2 医疗或护理差错导致的医疗纠纷 我们必须承认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方面和临床工作中还有不少环节须待完善和提高,安全医疗意识和质量意识需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为误诊、漏诊或误伤现象较多,不少科室重专科诊断,忽视了基础疾病和相关疾病的诊断,如手术患者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往往被忽视或不重视,或诊断时思维单一,以一元论诊断疾病,如胆石症患者忽视肝硬化的存在,瓣膜病忽视了合并主动脉瘤,又如常见的肾结石或溃疡病忽视了并发肠道肿瘤的诊断;还有清创不彻底、手术指征掌握不严、癌与非癌疾病相混淆以及术中伤及大血管或神经等等。这些医疗质量和技术因素上的缺陷.让医院在处理纠纷时就显得十分被动。

3 并发症导致的医疗纠纷 各类并发症而引起的纠纷由于技术条件或患者情况特殊,很多临床并发症确实难以防范,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其中也有一些是由于我们工作不到位引起的。如各种导管术后的切口血肿,甲状腺手术伤及喉返神经或致甲旁减。也有术中的误伤和术后可避免的医院性感染。尽管现代医学证明并发症不可能杜绝,但患者不会因为并发症而不投诉,法律也不会因为并发症而认定医院不赔偿。

医疗纠纷难以避免,但可以防范。医疗安全和不安全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要视当时的环境、条件、人员素质以及患者和家属的具体情况而定。通过我院“医疗安全监控系统”的分析来看,主要的矛盾还是医患沟通不足导致的医患纠纷,医患之间合理的沟通不仅可以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的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从而达到医患双方的共赢。作为医护人员,需要的不是叹息和感慨,而是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杜绝违规操作,保证医疗质量。从源头抓起采取积极措施,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以下是针对几个常见问题的讨论:1)手术中存在缺陷时,医生告知时的注意事项:①当术中出现意外情况或缺陷时,原则上是应告知家属,但又有可操作性,如果告知后家属及患者的反应会影响到患者治疗,且医生又有十分的把握来纠正缺陷时还不如适当隐瞒。②当手术开始出现严重缺陷时,应请示上级医生或请相关科室专家会诊,预知缺陷会造成严重并发症的更要告知家属,并要让家属知道你在尽心尽力地为患者治病、服务。③掌握患者的动向,是否有转院的意向,预测其去向,并与患者可能会转过去的医院相关科室取得联系,加强沟通。2)当家属拒绝作相关辅助检查,要求直接手术时,医生该如何处理。①在科内进行充分讨论后,充分告知家属手术利弊,疑难重症要请医务部批示。②医生的话有导向作用,医生应根据是否手术的倾向来安排谈话内容。3)术中虽不存在明显过错,但由于家属认识上的问题而引起的医疗纠纷该如何与患方沟通。①医生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来说,尽量选择简单、经济的治疗方法,如能上石膏就不要打钢钉,尽量减少患者的支出。②很少有患者会在意谈话内容,有部分患者认为医生既然答应手术肯定是有把握的,以为肯定不会出事,认为术前告知的风险也是医生吓唬他的,导致出事后家属否认事先有告知的过程,所以医生谈话中一定要强调所告知的风险是确实存在的,并不是吓唬患者家属。③碰到高危患者,医生要注意对患者的导向,在不同场合向不同的患方家属亲友反复地反映病情的严重性或通过其他病友间接地与患者沟通,要沟通,组织医生讨论的同时也让家属参加。高风险谈话时,告知手术如何做,做到哪步有危险,为什么会有危险,使患者及家属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手术的风险性、医生的重视程度。4)对于重伤人院可能留下残疾的患者应该从哪些方面予以告知。①对于民工等工伤,术前应明确告知伤残等级,如不做手术会造成几级残疾,如做手术会造成几级残疾,应顺应此类患者的心理需求。②术前告知时要想到尽可能多的并发症和意外。5)如术中出现意外情况需重新修改手术告知书该如何处理。术前告知并签字后不要再添加其他内容,告知书在法律上有多少分量尚未知晓,但涂改现象是一种欺瞒行为,如手术中出现情况确需修改应再向家属告知,并签字。当家属告知患者病情有变化时,医生未及时处理后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家属认为医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与患者出现的后果有直接关系,此时当事医生或因太忙,或处理病情确有困难,都应请示上级医生。医生可能同类情况见多了,觉得绝大部分都没事,按照自己主观判断没有作进一步的处理,这应归咎于医生观察不仔细,思想麻痹,估计不足,医疗制度未落实,应开展首席医生规范化培训。

通过近几年来我院对“医疗安全监控系统”的应用,利用该软件的收集、归纳、分析功能,对医疗纠纷原因进行定期分析并对几个常见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医护人员除了要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外,还应注重沟通技巧,加强医患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医护人员应该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尽全力为患者服务。而患者也应该多给医护人员一点理解和支持。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医务人员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地救治患者,在各自的岗位上无私的奉献自己,我们也要借助新闻媒体的积极宣传,让社会对医务人员多一点理解。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医疗卫生事业需要我们全体行动起来,共同建设一个文明、有序、和谐的医疗环境。我们期待着医患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相信医疗卫生事业一定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贾宏亮,张晓洁,杨波,王乙红.故障模式及危害度分析在上海市医疗质量安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4):28-29.

[2] 马秋方.医患沟通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1(6B):94-95.

[3] 胡建理,周斌.新形势下医疗质量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病案,2011(5):152-153.

[4] 胡建理,周瑜,周斌,李小华.强化医疗质量管理的对策探析[J].医院管理杂志,2010(7):197-198.

篇2

中图分类号:TP311.52

医院全面质量安全管理考核已经在我院全方位实施,建立了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考核机制。在现有已颁布的考核方案、考核标准基础上开发考核软件系统。硬件体系构成和网络环境依托我院二十多年的信息化,专门的服务器机房,多台服务器组成的数据处理集群,系统在硬件及网络结构的选择上充分节约实施成本,降低实施难度,直接利用医院现有的网络结构构建C/S数据网络模式。

1 软件开发的可行性

1.1 经济可行性。该项目开发实施并且应用的过程中所用到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及环境、数据库等所需要的硬件投入均已在医院信息化的道路上走向成熟,不需额外投入资金。只有在项目实施时对相关人员进行软件使用培训即可。该项目开发完成后将使医院的全面质量安全管理实现由手工到电子信息化的过渡。极大的改善了现有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安全性,降低了考核的运行成本。

1.2 技术可行性。当前医院在信息化的道路上走了20余年的时间,完成了医院各种业务信息平台的搭建。成熟的网络环境、优良安全的数据库环境等已经充分满足该系统开发应用的各种资源与需要。系统以Microsoft Framework 4.0 作为系统开发框架,用Visual Studio 2010 C# 计算机语言作为编写开发系统软件,并融入了WPF,Linq,DataBinding,Flow Documents等相关开发技术。简化了系统的整个开发过程,提高了系统开发效率;在针对不同的运行环境进行安装部署时系统具有很好的自适应能力,简化了安装部署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系统在运行时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全面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提供了保障。

1.3 执行可行性。由于医院全面质量安全管理的工作在手工阶段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流程,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工作经验。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实施将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展开并优化,将大量的、重复性的劳动工作交与计算机完成,简化并优化了工作流程中的环节,因此软件系统在真实的环境中能够很快的被认可以及被很好的应用。

1.4 可选择性。系统设计时可以采用“两层C/S”、“三层C/S”、以及“B/S”等体系结构模式。但考虑到该系统在业务逻辑处理方面比较简单,采用“三层C/S”模式并不方便,反而增加了开发成本;而“B/S模式”对浏览器的依赖较大,增加了系统应用时的维护成本。因此最后决定采用“两层C/S”体系结构模式,不但符合系统的需要,而且更经济。

1.5 效益分析。(1)经济效益。系统实施运行后所有数据均存储在服务器阵列上,并实现了全院的信息共享。有效的减少了在手工运行时对各种办公用品的需求开销。(2)非经济效益。管理和运行效率极为有效的提升与改进。出错率相对手工时有极大的减少。提高了医院全面质量安全管理考核资料的利用率及医院科学管理水平,从而有更好的社会效益。

2 系统开发步骤与功能模块化设计

系统开发步骤经过创建三层架构并实现架构之间的相互访问联系;编写并生成与数据库相关连的实体访问模型;编写系统访问的公用方法函数库及公用变量,实现在逻辑层上对数据库的访问(检索,插入,更改等);编写人机交互界面(xaml文件),设置界面中各个控件的各种属性(布局属性、外观属性、文本属性、数据绑定属性等);调用逻辑层中的方法及变量,编写表示层中的各个控件功能实现代码;保存并测试运行系统。编写测试用例,全方位检测系统各个功能模块运行的正确性及运行效率;根据测试数据,发现问题、找出Bug,反复对编码进行修改整理。完成了登录系统、设置系统、考核文件管理系统、全面质量安全管理月考核系统、全面质量安全管理年(季)考核系统、年度考核汇总评分系统六大主要功能模块。基本满足医院全面质量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需求。

3 业务处理流程设计

3.1 系统设置。该流程为系统初始化数据准备阶段,由考核办公室工作人员根据《医院全面质量安全管理考核方案》中的内容设定科室信息、人员信息、标准信息等内容。

3.2 系统登录、身份验证。各专业考核小组的考核人员在网络终端计算机通过验证登录密码验证考核身份。根据“考核专业组人员所在的科室信息”和“标准信息中确定的考核标准科室”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人员登录系统后进行考核所使用的权限。

3.3 医院全面质量安全管理考核。考核人员根据设定好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标准的明细内容对该考核标准所涉及到的被考核科室进行考核。包括月考核与测评、月综合目标考核;季考核与测评;半年考核;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信息数据存储至中心端。

3.4 奖励与惩罚。由全面质量安全管理考核办公室工作人员填写月奖励项目登记、年奖励项目登记、否决指标等项目,确定奖惩。

3.5 数据提取分析。系统根据对获取的考核数据信息进行汇总、排序、筛选等操作,实现对医院全面质量安全考核分析。形成月“质控信息简报”向全院公示。反应出质量安全管理现阶段医院整体运行当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在年终时对本年度的各个月成绩汇总,分别对职能、后勤、临床、医技四个系列的科室排序,得出本年度的优秀科室及优秀科主任。

4 硬件及网络结构与软件的安全性设计

4.1 硬件及网络结构。医院具有二十多年的信息化历史,具有专门的服务器机房,多台服务器组成的数据处理集群,并通过核心交换机、光线等网络设备连接到三十多台区域交换机,再由区域交换机连接到终端计算机。网络遍布全院各个角落。系统利用医院现有的网络结构构建C/S数据网络模式,充分利用成熟的网络资源,降低实施成本和实施难度。

4.2 软件的安全性保证。系统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作为后台数据库,安全性保障系统运行有了一个安全稳定的数据库环境,为系统的开发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易用环境;可扩展性为系统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扩展功能和兼容性。(1)硬件方面依靠双服务器搭建的集群系统来保障系统及数据的安全稳定。(2)软件方面通过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自身的计划任务执行数据库的定时备份工作,并通过网络完成异地存储功能,保障数据的安全可靠。(3)日常工作中由专人每天巡检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硬件的安全,并作详细的巡检记录。(4)日常工作中由专人每天检查数据库运行状况及备份等情况,并作详细的检查记录。(5)数据库应用方面通过设立单独的数据库访问账户及密码,来保障数据不会被非法用户登录篡改。(6)系统在功能上做到对每个登录用户身份进行安全认证,并且对每个用户在登录系统后的操作权限上进行控制,以避免数据混乱、丢失、篡改等,保障原始数据采集的真实性。

篇3

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是医院能够有效运行的基础,有研究显示[1],全国有将近10万人每年因医疗差错造成预后不佳甚至死亡,如何提高临床医护人员整体患者安全文化意识,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是医护人员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环、品管圈等医疗工作质量管理工具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的效果。本研究选取我院70例职工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了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我院每个部门至少5名职工,ICU、手术室、麻醉科、急诊科部分人员70名作为研究对象。所有职工均符合下列纳入标准:①均从业2年以上;②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推行前未曾接触过此模式;③积极配合医院管理安排。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②不能快速接受新事物者;③不能完成本研究者。其中男32例,女38例;年龄22岁~50岁,平均年龄(35.33±5.34)岁;医疗人员20名,护理人员45名,医院管理人员5名;直接接触患者职工46名,非直接接触患者职工24名。1.2方法于2015年3月在医院内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按照PDCA原则,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改善我院医护工作质量安全相关制度流程。①成立专家小组。选取我院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以及管理人员成立专家小组,评价现有管理模式的缺点及不足,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以及患者安全文化意识为目的,以全面、全程、全员参与为特点,探寻临床管理模式的改进方案,综合各种质量管理工具,建立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在原有管理模式基础上制定新型医院工作质量管理方案并予以实施。②实施与改进。根据新型医院工作质量管理方案相关计划,由专家小组对临床护理以及医疗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考核,考核通过后将其投入到医院工作的临床应用中,定期使用《中国医院评审实务》表6-21《医院安全文化调查表》[2]进行调查,比较医院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推行前后患者安全文化状况,直接和非直接接触患者职工的认知情况,发现影响患者安全文化的主要原因,寻找薄弱点,并进行再次完善,积极探索改善职工对患者安全文化的认知方法。1.3观察指标①根据《中国医院评审实务》表6-21《医院安全文化调查表》进行判定。于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前以及管理模式干预2年后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观察干预前后医院安全文化调查量表各维度的结果,每个维度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职工安全文化意识越好。②对所有职工进行关于患者安全文化认知结果的问卷调查,此问卷共100分,80分以上者即为合格;统计直接和非直接接触患者职工于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干预前后的认知情况合格例数,并进行分析.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调查情况对比医院全面质量管理干预后职工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见表1。2.2干预前后安全文化认知情况对比直接和非直接接触患者的职工全面质量管理干预后安全文化认知合格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见表2。

3讨论

患者安全文化近年来被医院所重视,其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3]。积极的安全文化有利于提高患者就诊安全,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概率,提高医院诚信度,促进医患以及护患和谐。相关研究显示[4],受医改以及医疗服务透明度增加的影响,患者对医院服务态度以及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因此运用科学合理的医疗工作管理模式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以及治疗水平势在必行。全面质量管理模式通过设立专业小组,以提高临床医疗服务水平以及患者安全文化意识为目的,对常规管理模式进行评价,寻找常规管理模式中的安全隐患,建立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确立改善方案并予以实施[5]。此管理模式注重医护人员的患者安全文化意识,鼓励报告错误,要求医护人员以及高层领导的全面、全程、全员参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干预后职工安全文化意识明显优于干预前,这说明此种模式可有效提高医院职工的安全意识。医护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按照改善方案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临床安全隐患,找出管理薄弱环节,对错误及时报告。建立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有利于对临床医疗差错进行收集,评价措施的有效性,并反馈于专家小组进行改进。科室内相互监督与合作,及时完成任务,设立多种安检程序,共同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同时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及考核,提高医疗工作质量,为医疗安全提供保障。综上所述,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应用于医院管理中,可有效提高医院职工的患者安全文化意识,减少医疗差错,进一步推动患者安全意识建设,促进医患以及护患和谐。但由于本文研究对象例数过少,受医院整体技术水平以及研究方法等条件限制,依旧存在诸多不足,还需以后加大例数进一步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吕永强.山西某医院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12):1838-1840.

[2]张靖婧,焦明丽,,等.中文版医院病人安全文化调查表条目的初步筛选[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9):40-43.

[3]宋丽萍,程燕,马静.PDCA循环理论在护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1):66-67、73.

篇4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药剂科在树立安全质量管理理念并实施安全质量管理前后各1年的患者资料共2000份(每1年1000份)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用药情况,统计药科的药品储存调配过程中发生药品损坏过期滥用情况及门诊和住院患者对药物使用的满意度.

    1.2安全质量管理理念的实践

树立切实可行的安全质量管理规范;根据药剂科技术等级和资历成立由行政管理人员临床药师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等共同组成的药事管理委员会;药剂管理、的法律法规为基础,根据药剂科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我院现状的安全质量管理规范制度,完善核心制度,确定不同岗位的岗位职责,做到责任到人对药剂科的安全质量管理效果进行定期监督检查,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范,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提高药剂科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药学服务意识:对现有药剂科工作人员定期分批地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考核,提高其对相关仪器设备的掌握程度和使用养护的熟练程度,做到正确操作仪器加强药剂科工作人员对单种药品和处方药品的了解程度,对药物的储藏条件检查要求有正确认识,同时对临床应用用药不良事件等有一定|呈度的了解认真做好药品管理与安全g查工作在药剂科内配备专门的临床药师,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化建议,减少药物滥用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药效做好药品管理工作和其他相关安全保障措施:按规定定期对库存药品进行统计和整理,对药品的种类、报损药品的种类药品使用频次频率药品使用人群、各科室领取药品情况库存^品限额等进行详细的等级划分和管理,保证药品管理的规范性和有序性避免混放错放的同时,加强对抗生素的分级,提高对特殊药品管理的重视程度,特别是毒麻药品和腐蚀性易燃易爆药品等的储存和管理对药剂科的水电气及相关仪器设备进行妥善处理,消除安全隐患,严防事故发生.

    1.3评价标准

树立实施安全质量管理理念前后的2年内,由患者对药剂科药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进行问€调查,分5个级别,并按满意程度计分,非常满意记5分,满意记4分,一般记1分,不满意记2分,非常不满意记1分,计算患者的满意率同时,统计患者资料中发生药品过期、药品损坏和药品滥用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对比行;检验。计数资料对比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年内,2个时间段的患者中均有药品过期药品损坏和药品滥用?青况发垩,且3项指标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安全质量管理理念前后,患者的满意度均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药剂科提供的药品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患者的用药安全和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⑷,故药剂科的规范化管理和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医院药剂科中最常见的问题包括专业人才匮乏药品质量检查工作有待加强制剂室工作变化临床药学工作Tic平较低等问题,这些均会对品的质量安全造成影响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院药学的工作重点和服务模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临床药学成为药剂科工作的重点内容,而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模式也成为转型的目标。

篇5

本次研究纳入我院药剂科全体工作人员16例为研究对象。2013年1~12月我院药剂科未实行安全质量管理,2014年1月起我院药剂科实行安全质量管理。药剂科工作人员中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31.2±4.1)岁。实行安全质量管理前后,药剂科工作人员基本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1.2.1成立安全质量管理小组:成立安全质量管理小组,由药剂科主任、药剂科资深药剂师以及医疗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共同组成。

1.2.2构建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小组成立后举行探讨会议,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以及以往医疗事故等进行分析,针对性制定安全质量管理体系,规划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规章制度,完善管理组织,安全有效地进行质量管理,建立安全第一的基本思路,杜绝差错,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安全质量管理体系的规章制度进行工作。

1.2.3强化服务意识:强化药剂科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定期举行讲座、交流会等,加强医学的服务观念,提升药剂科工作人员的服务交流技能,并开设医药咨询窗口,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医药咨询。围绕以患者为中心进行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基本方针,提高工作人员之间的配合程度以及对药物的熟悉、掌握程度,提高用药安全性。

1.2.4加强药品管理:加强药剂科药品管理,定期检查药物有效期、有无损坏等,对有特殊要求的药物与常规药物分离摆放,危险药品应有明确标签警示。室内温度、湿度等均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严格进行设定。每月进行经验总结并对院内药物用量等进行分类统计。

1.2.5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对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尤其是对药品的熟悉程度以及用药方式的掌握,程序化、规范化进行药物和设备的保养,对医生所开处方进行严格核对,提高用药安全性。

1.2.6加强安全措施:加强药剂科安全措施,预防断水、断电、断气等突发状况,需要有后备电源以防冷藏药品在断电后变质,交接班时需要对科室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合理制定排班制度,杜绝科室出现无人看守现象。

1.2.7事故反馈制度:若发生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需及时向患者收集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安抚患者情绪,尽量降低不良反应产生的风险,并将原因上报管理小组,管理小组针对性采取措施,避免再次出现相同事件。

1.3疗效评价标准

在实行安全质量管理前后发放自制问卷调查表,实行管理前后随机抽取取药患者各500例进行问卷调查,观察安全质量管理实行前后事故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药剂科工作的满意度。满意:大于90分;基本满意:60~90分;不满意:小于60分。问卷回收率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事故发生情况

安全质量管理实行前后可见,实行前药物损坏、滥用及过期等事故发生率达到5.4%,实行后事故发生率仅为0.4%,实行后远低于实行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患者满意度

安全质量管理实行前后调查患者的满意度可见,实行后患者满意度高达98.6%,远高于实行前的87.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需求的提高,医疗领域成为一个重视服务、技术及安全的综合行业。市场上假冒伪劣药物的盛行不仅严重影响了医疗行业的发展,也损害了患者的安全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有研究显示,大多数药物纠纷以及药品安全质量出现问题与药剂科管理不到位有关。药剂科是医院的药品主管部门,其管理制度体现了一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影响着患者对医院形象的判断。加强药剂科的管理,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是保障患者就医安全以及满足患者需求的关键。安全质量管理是近年来兴起的管理方式,是以安全为中心,患者的利益为前提,重视质量为基础的管理制度。安全质量管理早期运用于欧美等地医学发达的国家,在大量实际应用中显示,安全质量管理效果显著,不仅减少了医药引起的医患纠纷,还提高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水平,得到了患者的好评。李连新等人表示,对药品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安全和质量上,安全质量管理就是一个可以保证药品安全和质量的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严格核对药物的生产信息、注意事项、质量问题等,按存放条件进行保存,特殊药品按要求进行分类,危险药品贴标警示等;

②定期对药品进行抽样检查,避免出现不合格的药品,提高用药安全性;

篇6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作用是诊断、预防和治疗各类疾病,为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提供更多保障,而门诊药房药品管理工作是否得到有效开展,则直接影响着医院临床治疗的整体水平与用药安全程度[1]。我国《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的研发、生产、经营、使用与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其目的就是希望实现门诊药房药品管理工作的常态化和制度化[2],为此,本次研究结合以往的实践经验,对于如何强化医院门诊药房药品质量管理,更好的保障人体用药安全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1 强化门诊药房的药品领入管理

门诊药房的药品摆放应根据药理作用和剂型采用分类编号的方式进行,确定摆放位置后,还要将相关数据输入计算机管理系统,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降低了调剂的复杂性,药品的养护管理也会更加简便易行。在药品上架时,工作人员务必坚持“发陈储新”的摆放原则,并尽可能先发放旧批号或领入时间较早的药品。为了避免出现批号混乱的现象,可以使用分隔牌将不同批号的药品分隔开来。

2 提高对门诊药房药品储存管理的重视程度

不同的药品对于储存的要求也往往具有差异性,工作人员应在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前提下,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储存条件,使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3]。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门诊药房应配备冷藏柜、中央空调、除湿防潮等设备,每天至少对冷藏柜温度与环境温度湿度进行两次检查并形成记录,使药品的储存需求能够得到持续满足。对于那些需要避光存放的药品,除保证全部入柜储存外,还必须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牌。

3 积极构建药品有效期管理制度

首先是退药管理制度。部分医院的门诊药房同时肩负着供应日常治疗用药、班外时间全部病区用药的工作任务,退药频率相对较高,容易引起药品批号混乱问题。为此,院方应制定执行退药管理制度,并为药房配备专门的退药柜,将各病区退回的药物置于退药柜中,并优先对其进行配发。

其次是药品质量管理责任制。主管负责人在月底盘点前,需要开展相应的近效期(指药品的有效期不足6个月)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①查看药品是否发生混批问题。②药品是否存在标签破损、脱落、变色问题。③对有效期不足半年药品的名称、规格、生产厂商、失效期、数目等内容进行登记,并在货位卡槽使用黄色、粉红、大红色的警示卡进行标记(分别对应3~6个月后失效、1~3个月后失效、1个月后失效)。对于存在混批问题的药品,应立即进行整理并使用分隔牌进行分隔。若药品的标签出现破损、脱落或变色问题,则应将其置入报损箱当中。

最后是近效期药品的分级质量控制制度。主管负责人的工作结束后,门诊药房的负责人还需要进行近效期二级质控,即通过调剂、退回库房等方式对近效期药品进行处理,并形成与之对应的统计数据表,一份本部门留存,一份交予库房,使其能够及时有效的了解用药动态。质控专员负责定期检查主管负责人与门诊药房负责人的工作开展情况,检查结果与个人考核成绩挂钩,以此确保质控工作开展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4 做好对特殊药品的管理与控制工作

所谓特殊药品,主要是指放射性药品、毒性药品、、品等,其中,品与是管理的重点[4]。由于二者在连续使用后会产生身体依赖,所以管理工作必须要由专人负责,无论是储存柜、账册,还是处方与登记,都应当具有

较高的独立性,并保存处方3年以备检查。一旦发现账物不符等异常情况,负责人应立即上报给本地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便及时查处,避免药品通过非法途径流入市场。

5 及时处理包装破损药品与失效药品

如果药品仅仅是外包装出现破损,负责人应将其及时退回库房并形成与之相对应的退帐手续,通过药房与生产商或供货商联系调换。由于门诊药房的日常工作量较大,病区申请的药品往往不能够通过最小包装进行发放,即便是存在包装破损问题,也大多在护理人员拆包时才被发现,为了对原包装破损、误操作破损进行有效区分,门诊药房应编制相应的破损原因说明与审核意见表,由护士长、药剂科、门诊药房共同签字确认。

如果近效期药品无法使用完毕,则至少应提前半个月报损,以免药房工作人员误将其发放给患者。若药品已经过期,那么院方应严格遵守销毁制度的相关要求,在由药房负责人填写过期失效报损清单并经药剂科主管领导、院分管领导的签字确认后,将其交与库房进行集中销毁,以免过期药品经过非法渠道流入患者手中。

6 结语

总的来说,想要强化医院门诊药房药品的质量管理工作,就必须实现对各个环节的统筹兼顾,并形成责任到人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实现质管工作的规范化和常态化,避免因药物失效或经非法渠道流入市场而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1]李小红、陈曦.加强门诊药房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J].新疆医学,2012,42(5):118-120.

篇7

委员们认为,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鼓励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在全国率先实施农产品监管体制改革,创新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从调研情况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生产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界定不够清晰;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准入机制不健全;基层检验检测能力不足和监管力量薄弱等。委员们认为,为了进一步强化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经营主体责任,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根据我省实际制定《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委员们认为,省政府提请的条例草案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精神,符合浙江实际,结构合理,内容全面,基本可行,建议提请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审议。同时,委员们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的意见。

一、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的问题。条例草案第五条对于县级以上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包括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是以农产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前后为界,实行两段式监管,这是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农产品或环节仍然存在着监管边界模糊的问题,容易产生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为了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建议在这一条中增加:“部门之间对监管职责存在争议时,可以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职能部门负责监管”的规定。同时,在调研中,有的地方反映法规中规定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包括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等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些职能交叉、力量分散和重复建设等问题,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改革要求,建议增加鼓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农业综合执法体系的内容,以整合监管力量、提高监管水平。

二、关于农产品安全的社会共治问题。社会共治是食品安全工作领域里的一次理念创新,应当成为这一条例的重要原则。条例草案第七条第二款虽然对农产品的行业协会作了自律的规定,但对如何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标准制定、农产品安全评价和行业监督上没有具体表述,建议将此款修改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参与农产品标准制定、农产品安全评价和行业监督,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管理等服务,指导其依法从事农产品生产活动。”

三、关于农业投入品的范围和监督问题。农业投入品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加强监管。条例草案第十一条第(一)项农业投入品范围还不够全面,建议修改为:“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除草剂、生长调节剂、防腐剂、保鲜剂以及各种农牧业生产所需的微量元素等。”为赋予农业行政部门适当的处置权利,条例草案第三十条对农业投入品监督作了规定,但表述不够全面,建议修改为:“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农产品生产环节使用的农业投入品进行监督抽查,依法制止和处理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行为,并将监督抽查结果向社会公布。”

四、关于增加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问题。条例草案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了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的内容。调研表明,家庭农场已经成为我省农业生产的新型主体,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议第一款修改为:“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和种植业、养殖业专业大户(以下简称规模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同时,第三款关于“一定规模的其他农产品生产者的具体范围,由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订,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的内容,建议修改为“规模农产品生产者的具体标准,由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订,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五、关于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省市两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大多具有较强的检验检测能力,而县乡两级检验检测力量相对较为薄弱,基层监管机构“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主要集中于县乡两级的情况是不相匹配的,亟待尽快提高县乡两级的检验检测能力。建议在第五章监督管理中增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相适应的综合性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加强县、乡基层检验检测队伍建设和培训,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的规定。针对目前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建议增加“鼓励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相应规定。

篇8

【中图分类号】R2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519-02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医院的妇产科护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问题。很多医院通过努力改善妇产科的护理方法,旨在提高妇产科的护理质量。然而,针对妇产科护理工作存在的一些不到位等问题,医院首先应该重视的是妇产科护理中的安全问题。为了促进我国妇产科护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采取措施提高妇产科护理工作的质量及其安全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1.妇产科护理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医院的妇产科护理工作也取得了相应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对妇产科护理质量及其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人们对妇产科护理质量与安全越来越重视的现状,我国妇产科护理工作中也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进而导致妇产科护理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经验不足的妇产科护理人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导致产妇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出现一些安全隐患。

2.妇产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质量与安全问题

2.1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的态度问题

妇产科护理的服务态度问题是影响妇产科护理质量与安全的首要因素。由于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存在问题,进而对妇产科护理的质量与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但是,现在的很多妇产科护理人员对现代化的护理认识不足,这会直接影响妇产科护理的质量。

2.2妇产科护理人员素质的问题

目前,由于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进而导致我国妇产科护理质量与安全一直无法得到提高,因而需要对妇产科护理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对于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等问题,直接会影响妇产科护理的质量与安全。尤其是对于一些经验不足的妇产科护理人员而言,她们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出现一点小错误都会给产妇带来极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妇产科护理的质量与安全。因此,解决好妇产科护理人员的问题,是提高我国妇产科护理质量与安全的关键。

2.3妇产科护理人员和病人缺乏有效的沟通

为了进一步提高妇产科护理个质量与安全性,就需要妇产科护理人员能够及时与产妇进行有效的沟通。但是,妇产科手护理人员与病人之间缺少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妇产科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4妇产科护理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制度问题

我国妇产科护理工作中还存在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当前,由于我国很多医院的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医院不能很好地完成人员的配置工作,进而造成了妇产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妇产科护理的质量与安全。

3.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方式

3.1提高护理人员对妇产科服务的认识

目前,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与安全性的首要措施就是提高妇产科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根据医院相关条例的要求,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应该做到关爱产妇。由于产妇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护理对象,因此,妇产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该积极热情尽量满足产妇的相关要求。

3.2提高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工作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求医院加强对妇产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对于一个妇产科护理人员来说,一定要有较好的专业技术和知识,这样才能做好妇产科护理工作,进而提高妇产科护理的质量与安全。尤其是对于一些经验比较丰富的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来说,她们也应该认识到妇产科护理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进而不断提高妇产科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3.3加强妇产科护理人员与产妇之间的沟通

对于妇产科的护理工作而言,加强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与产妇之间的沟通是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与安全的最简便方法。主要是因为必要的沟通能够给妇产科护理的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进而就能较好地提高妇产科护理的质量与安全。因此,妇产科护理人员要学会与产妇进行沟通,并且有效地沟通不仅需要耐心,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妇产科护理人员主动与产妇进行有效的沟通,这能够有效地提高妇产术护理的质量与安全。

3.4完善对妇产科护理人员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很多医院妇产科护理质量与安全存在问题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对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针对我国的医院对妇产科护理人员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还存在的缺陷。因此,完善妇产科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显得非常重要。

3.5饮食指导

饮食也是妇产科护理中的重要方面,指导产妇进行良好的饮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妇产科护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一旦产妇的饮食出现问题,其他治疗方式的效果也受到影响。因此,妇产科护理人员应该指导妇产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饮食,饮食的结构也应该均衡合理。因此,饮食指导也是影响妇产科护理质量与安全的重要因素。

4.总结

总而言之,妇产科护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妇产科护理人员应该改变自己的服务态度,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并且要求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能够与产妇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提高妇产科护理的质量与安全。随着妇产科护理技术和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妇产科护理质量与安全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梁秋梅.妇产科护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J].亚太传统医药,2013,6(9):193-194.

[2] 张颖.妇产科护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探析[J].求医问药,2014,10(8):508-509.

篇9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83-02 老年患者是医院患者中的特殊群体,机体免疫力降低,营养丢失严重,运动功能、反应功能均明显衰退,在住院期间极易发生安全问题,如坠床、跌倒、烫伤、管道脱落等,在很大程度上危及了患者生命安全,并会引发医患纠纷,影响了医院形象。现以5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安全管理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科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患者,男67例,女33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8.7±4.2)岁;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按照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等经处理分析,无明显差异,可参与研究(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定时巡视病房,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所需。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安全管理。在护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中,需建立安全护理管理小组,定期组织护理指导工作,制定安全的护理管理制度,以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为中心主体工作,且善于倾听护理管理建议,不断完善护理工作。在安全管理工作中,需创建良好的环境因素,保证病房及走廊光线良好、明亮,尽快修复已损坏的路灯。地板需垫上防滑垫,合理布置病房,病房物品摆放整齐,桌椅靠墙,合理放置。尖锐物品要合理摆放,尽量包裹,以免误伤到患者。同时帮助患者采取功能恢复情况,加强对患者的行动、言语等功能的锻炼,加强患者反应能力的培训工作。患者长期卧床,需定期翻身,定时按摩受压部位。加强患者的用药安全管理,按照配药原则[1],减少药物误用的不良反应。

1.3 评价指标[2]: 护理安全管理效果:自制调查问卷表,根据老年患者的意外事故(跌倒、坠床、烫伤等)、心理功能、身体功能障碍、不良反应等内容评价安全管理效果,总分为100,分数越高,护理安全管理效果也越高。

护理质量满意度:根据护理质量满意自评量表,共4个项目,共4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满意度也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在处理分析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在表示时使用(X±s),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当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安全管理效果及护理质量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安全管理为(91.4±4.3)分,护理质量满意度(92.6±3.2)分;对照组护理安全管理为(75.8±5.2)分,护理质量满意度(80.4±5.7)分;两组间对比(T=5.2496,P

2.2 两组护理人员投诉率、差错发生率对比 两组各15名护理人员,观察组无护理人员被投诉,1名发生差错,占6.7%;对照组5名被投诉,占33.3%;9名发生差错,占60%;组间差异明显(x2=5.18,P

3 讨论

安全管理是现今医院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及管理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医院护理实施中,避免患者发生除了法律、法规等范围意外的损伤和死亡。在老年患者管理工作中采用安全管理,可明显完善护理管理方案,充分发挥出护理工作的效果和作用,加大对护理人员的组织培训工作,能够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水平,强化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安全管理也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可明显增强老年患者的安全意识和健康意识[3],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强化自主管理和保护意识。通过护理安全管理,可明显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医院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使老年患者能够感受到来自全方位的优质护理,以此明显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对照组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实施安全管理,观察组护理安全管理效果及护理质量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篇10

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主题,其中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核心,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需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作保障。本文对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评价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1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评价的必要性

安全的医疗环境离不开有效的制度来制约,通过制度有效性评价,有助于发现并解决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不足[1],持续改进制度,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提高制度质量。制定出的制度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切实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必要对制定的制度有效性进行评价,也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2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评价体系框架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既要求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果,又要求目标医院医疗安全管理有效率,即医院用较低的成本实现医疗质量安全的目标。姜辛[1]研究提出,一个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评价体系框架应该从三个维度进行构建,即医疗安全文化提升指标、医疗安全业绩指标和医疗安全制度适用性指标。陈山等[2]将制度需求、制度本身、制度实施、实施结果、实施效果等五个方面作为制度有效性评价维度。

3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评价指标制定原则

从制度总体评价角度来说,评价指标的制定应考虑制度的科学性、全面性、适用性、目的性。所谓科学性就是以科学的理论、严谨的概念、合理的逻辑为依据构建评价指标;全面性就是所选指标之间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能涵盖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内涵的主要方面;适用性就是指指标的设置应结合到目标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建设的实际情况,包含员工对于制度接受与知晓率问题[2-4];目的性就是评价指标应该重视加强对患者感受和患者体验的考评,改变目前仅仅将临床医疗作为管理对象、强调终末评价而忽视了过程评价的现状[3]。

4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评价内涵

对制度内涵认识、流程可操作性方面欠缺是目前制度落实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从而导致制度难以有效实施[5]。对医疗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评价,有了评价框架、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就要思考评价的内涵是什么,也就是一个制度对于目标医院来说是否“合理”。

4.1制度制定的合理性

制度的制订与监管应该由统一部门完成,制度的构想与规划设计应该满足于目标医院整体管理需求,制度内容应该结构合理,严谨统一,条文简洁精要,杜绝冗长模棱两可。制度的构思一定要考虑实际工作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关键要素以及关键点,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简单的东西流程化、细节化[6],这就要求在制定制度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基础数据调研做支撑,一方面内部调研,就是要了解本单位内部实际情况、制定制度关键环节与要素、不同人群的个性与共性,政策的制定才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外部调研,与外交流,学习先进经验,了解其他单位在执行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引以为戒。

4.2制度包含内容的合理性

一个制度所包含的内容是否合理,可以用WWHS来考量,即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what),制度制定的依据是什么(why)、制度制定后如何操作(how)、制度制定的附加条款(supplementary),这四方面是制度内容的灵魂[7],囊括了一项制度所包含的核心要点,其中在附加条款中需要强调的是如何监管,谁来监管,处罚措施的落实等。

4.3制度动态管理的合理化

制度的完善与及时修订与否,是一个医院制度健全的具体表现,也是医院与时俱进,持续改进的必然。动态管理就需要应用管理工具,运用PDCA循环,大环套小环,持续改进制度。在持续改进中,经有效性评价确定为无效管理制度的应当及时删除或者取缔,在制度具体执行过程中发现的各种不足也应该及时更新与完善。

4.4制度落实的导向性

任何制度在落实上需要遵循一定导向性,要以患者为中心的同时,还要考虑职工的感受,充分调动每一位职工的积极性。在患者方面,加强对患者就医感受和就医体验的考评,持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在医务人员方面,加强基础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一项制度的出台,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是要通过制度的导向性,指导下一步工作开展。

4.5制度核心要点的明朗性

国家卫健委《关于印发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的通知》。18项医疗安全核心制度要点进一步明朗化,这样有利于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各级医疗机构在编制本机构相关制度时具有同质性、规范性、指导性,把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真正有效落实。同样,一个医疗机构在要求每个科室制定自己科室工作制度时,就需要把制度的核心要点明朗化,有利于全院制度具有同质化、可操作性等。安全的医疗环境离不开有效的制度来制约,医疗领域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便会产生一系列危害患者健康及安全的隐患,构建医疗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课题,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姜辛.医疗安全规制建设及有效性评价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7.

[2]陈山,郑洁沁,丁艳.制度有效性评价的标准及影响[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6,7(3):80-81.[3]周可欣.医院制度建设之我见[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0):35-37.

[4]方鹏骞,闵锐,张凤帆,等.对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8,38(1):1-4.

篇11

在基层医院产科,因条件有限多实施母婴同室,因此在护理工作中的诸多环节均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对护理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基层医院产科病房常见护理安全隐患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改进措施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和产妇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分娩产妇,共抽取其中的98名作为研究对象,在将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成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改进措施前组和实施后组,每组49例。实施前组产妇年龄20-42岁,平均(28.7±12.4)岁,经产妇12名,初产妇37名,孕周38-41周,平均(39.1±4.3)周;实施后组中产妇年龄21-40岁,平均(27.3±13.4)岁,经产妇11名,初产妇38名,孕周37-40周,平均(38.8±3.2)周。另外抽取我院产科护士5名,护士年龄分别为23岁、26岁、27岁、31岁、37岁,平均(29.1±14.1)岁。以上统计实施前组产妇和实施后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由产科护理部护士长带领全体护士对本科室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总结护理安全管理改进措施。将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改进措施前后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危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士综合护理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分析。

1.2.2 护理安全管理改进措施 ①对产科环境进行改善,并增设相应的基础设施。联合后勤人员将病区的环境进行大改造,将产科与妇科分开,对病房的基础设施进行改善,病床加固,地面防滑,走廊通畅,热水设施齐全。②对护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应定期展开护理安全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和法律意识,并注重护理人才的培养,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合理的配置,使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对护士的排班制度进行改进,增加早晨和夜间的护理人力资源,以使母婴安全得到保证[2]。③增强护患之间的沟通,做好护理安全宣传。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同产妇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与交流,对其需求进行了解并给予尽量解决。耐心倾听产妇的苦诉,了解其内心世界,对其给予适当的关心照顾和鼓励,缓解其因角色转换而产生的抑郁和恐惧心理。积极将护理安全等相关防范措施向其进行介绍,增强产妇和家属的安全意识,实现产妇自我防护的效果。④加强护理安全质量控制。建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有护士长任组长,对护理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并定期检查,针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护理操作予以及时指出,并指导其改进,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3]。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χ±s)进行表示,分别展开t检验和Χ2检验,在P

2 结 果

2.1 产妇护理满意度 经统计发现,实施后组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实施前组发生显著升高(P

2.2 护士综合质量评分 经统计,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改进措施前产科护士的综合护理质量评分为(81.4±12.3)分,实施后为(94.7±14.2)分。显然实施后护理质量较实施前得到明显改善(P

3 讨 论

经分析发现,目前基层医院产科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①医院条件有限,管理制度不完善;②护理队伍不稳定、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专业技术不熟练、安全意识低、健康教育工作不彻底、工作压力大、缺乏护患沟通;③产妇与家庭因素等[4]。

针对上述安全隐患提出了1.2.2的改进措施,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改进措施后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实施前发生明显升高,且护理危险事件发生率得以显著降低,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并且实施后护士的综合护理质量评分也较实施前发生明显升高。这一结果充分证实了护理安全管理的合理性将会对护理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以产科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依据实施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并加强质量控制,可使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临床应给予注意[5]。

参考文献

[1] 雷美娥.基层医院产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与防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4(01):111-112.

[2] 胡霞.产科护理缺陷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临床护理,2012,23(01):43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