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科学

小学科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17 20:01: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科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科学

篇1

科学课(以前叫自然课)我教过很多年,现在虽然没教了,但是也经常听到年轻的同事谈到小学科学。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小学科学太难,需要减负。

我们这个地方是这样的情况,当年自然课刚刚改为科学课时,我们用的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从去年秋季开始又换成了苏教版科学。科学这门课的确太难,给一线的教师增加了不少教学压力,也让学生不堪重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点和考题偏难,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有些知识点不要说学生,就是我们教师都很难理解。我们可以举出以下例子,大家看了就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讲傅科摆证明地球在自转。书中有一个阅读材料,但没有讲清楚,很容易把人绕进去。我们科学教师就有很多疑问。比方,在北半球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转动,而傅科摆实验中的刻度盘却是顺时针方向,这是为什么?还比如,我们怎么会看到地面上的刻度在运动呢?直到后来上网查了,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摆锤的下面是一根针,地面上铺的有沙子。当摆锤运动时,这根针就会在沙上留下印记,这些印记才是刻度。摆运动的方向不变,如果地球不自转,每次的刻度都应该在同一个地方。而地球在逆时针转动,原有的刻度就会沿逆时针跟着转动,新的刻度反过来就会沿顺时针出现在前一个刻度的旁边。我们在地球上当然看不到原有的刻度沿逆时针转动,只能看到新的刻度相对于前面的刻度沿顺时针依次出现。这样解释才是通顺的。我弄明白了,可是当我把它向其他几个科学教师解释时,他们依然一头雾水。教师都搞不清楚,学生如何来理解呢?

还比如,苏教版三年级科学讲到水的表面张力。课本和试卷中都提到水黾漂在水面上是水的表面张力,这就有问题。为什么?这一课还讲到了浮力。试卷中有时还问,纸船漂在水面上是什么?当然是水的浮力。都是漂在水面上,两者都很轻,为什么一个是表面张力,一个是浮力呢?这两者怎么区分?请注意,这还是三年级上册科学。对于刚刚接触科学的学生而言,这是不是太难了?

二、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脱节

中国地域辽阔,而且这几十年变化很大。往年的东西放到今天就不合适,外地的东西放到本地也不合适。我们也可以举出相关的例子。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问“你家乡的饮用水来自哪里?它的水质如何?有没有被污染?污染源在哪里?”就拿我们竹山县为例,各个乡镇的情况肯定有区别;即使同一个乡镇,不同的村落也有差别。尤其问水质如何,我们又不是专业的水质监测员,怎么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结论呢?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讲到水的表面张力,书中提到了水黾漂在水面上。请问,湖北的农村孩子见过水黾吗?试卷中还提到硬币漂在水面上。往年的硬币很轻,可以借助表面张力飘起来;今天的硬币是太重,很难再漂起来。这些是学生现实中看不到现象的东西,他们怎么去理解?

三、知识点偏多,不便于学生记忆

教科版科学课本还好一点,苏教版课本这个问题就很明显。下面是一个科学教师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课的知识点:

1.提到科学,我们会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等。

2.________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中国第一位飞上太空的宇航员是_________。

4._________总是让我们去探究许多事物,想知道为什么是这样、那样的。我们的这些经历其实和科学家工作的过程十分相似。

5.英国的_________发现了用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

6.居里夫人发现了元素_________。

7.明代的医药学家_________写了一部《本草纲目》。

8.科学家工作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科学是提出_________,并想办法寻找问题_________的过程。

10.1824年,英国人罗杰特发现人眼具有_________,电影就是根据他解释的原理制作的。

篇2

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教师们的观念在逐渐更新,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地凸现,但如果我们对现在的科学课教学现状进行仔细观察和冷静地分析后会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探究起始阶段,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教师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现象非常好,但往往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以至于有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节课时,教师出示了一段潜水艇在水中沉浮的录像,然后对学生说:“对于水中的潜水艇,你都有什么问题?”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生1: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能沉下去?

生2: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会浮起来?

生3:水中的潜水艇为什么能浮起来,也能沉下去?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属于同一类,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置可否,不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整理的话,那么让学生继续再提,学生也只有“乱提瞎问”了。其实,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我们教师何乐而不为。

二、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过分强调让学生动手,而忽视了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还要动脑

在现在的科学课堂上,教师们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对于“动手做”的方式来学习科学在理解上过于片面,认为只要是科学学习都要动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许多动手的活动,以致于课堂上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热闹闹的忙碌景象,但是在看似热热闹闹的科学课课后学生的头脑却依然一片空白,并没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太多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其实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动脑和动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在准备材料和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需要学生动手,而在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以及进行反思时都要让学生动脑。在该动脑的时候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动他们的脑筋,不能让动手占据动脑的时间。所以在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动手操作,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动脑进行猜想、预测,在实验后进行研讨解释,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的本质,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三、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但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甚至是无足轻重。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可是现在有些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不清楚什么时候该进行指导,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在课堂上甚至感到无所适从。有的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在教学中学生就是上帝,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依照学生所提议的进行,其结果常常是使课堂教学成了一种“放羊”。我们教师需要明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并非排斥教师的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的时候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教师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以致于削弱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差,教师指导的作用应该多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但在学生提出猜测,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教师绝不能越俎代疱,包办代替。

篇3

与城市相比,农村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田园小河、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鱼鳖虾蟹……这一切无不给科学教学提供了优势资源,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以玩促学、寓教于乐,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从身边的事物引发兴趣。比如教学生观察,可以从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开始、可以观察我们周围的小动物、可以观察各种不同的天气、可以观察一年四季的变化,还可以观察我们吃的食物等,边观察边做好观察记录。学生能自主选择方法,自己去主动观察,用心体会,天性好动的特点自然会让他们情趣盎然。

在教学《根和茎》这课前,我发动和组织学生到田间采取了竹子、桃树枝,梨树枝、蒲公英等各种各样的茎。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把各自采集的茎放在一起,让学生逐个观察、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学生在观察中区分,在讨论中形成认识,异口同声得出茎的共同特征“茎上都有节,节上长有叶和芽”。又如,在《七色光》教学中,我组织儿童到校门前的小河边背对着阳光做“拨水”游戏,在愉快地玩耍中,使学生意外地发现了与影虹类似的景象,于是因势利导,非常轻松地揭开了移虹形成的奥秘。平时我总是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河边去考察水质是否被污染,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到田里去考察分析土壤成分、种类、保水性及农作物生长状态情况;还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捉鸣蝉、捕蝴蝶、斗蟠蚌、学鸟叫等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能力;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这样的科学课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二、教会学生因地制宜设计实验

要实验就必须有相应的教具或仪器,而农村小学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只配备了部分仪器和教具,加上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改,使相当一部分实验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了科学课的教学质量。于是,我根据各册科学教材,把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利用各种废旧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有实用价值的教具学具,来弥补实验教学仪器的不足,确保实验教学的开展。此箱具有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操作方便,能缩大自然于箱内,形象直观地展示自然现象,效果明显。

教会学生养成精心准备实验材料的习惯。实验材料是一节高效课堂的基本物质保障,但实验材料未必是实验室都有,有些可能是来自日常生活的常见物品,需要学生课前精心准备,课前组织科学课代表和小组长检查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表扬准备的同学,让他们在课堂上示范给没准备的同学看,让没准备材料的同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当然,材料准备需要适当的指导工作,比如材料的质量和数量,到哪里找,小组同学怎么分工,如何注意自身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其次是养成观察和记录的习惯。科学发现无不源于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感受到只有认真观察,才能有所发现,让学生明白科学讲究实事求是,必须真实记录。

三、教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

科学课教学活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每一节的认识活动都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一节课的学习都要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每一节中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获取知识的结果。

篇4

小学科学课是当前小学阶段课程的一部分,也是小学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小学科学在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提升中的重要性更加明显,抓好小学科学教学对于学生全面发展非常重要。从特点上来看,小学科学学科上课过程中学生活动多、活动种类丰富、和生活联系密切,这无疑会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热情,也就能够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大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从当前小学科学教学所应用的教材实用性非常强,这就意味着在小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惟一依据,而是越来越成为一种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在科学实验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时代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核心。知识与能力并重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要求的努力方向,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小学科学学科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能力是新课改的目标,据此笔者结合小学科学教学谈谈这方面的一些认识。

一、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大部分知识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的方式予以呈现的,这样的学习流程非常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小学阶段的学生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直观的知识更能够方便他们理解和消化,也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据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用实验的形式向学生呈现所学,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课有很多可以让学生参与的实验,这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让学生们亲自参与,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既能够收获知识,也能够培养动手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安全事项的要求和指导,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们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的问题最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发挥学生们的团队作用,在具体实验的过程中要把小组活动进行合理分工,有人操作、有人观察、有人记录,保证实验流程的严谨性、科学性。在科技活动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利用从课堂上和其他渠道来积极主动的获得知识,在学生亲自的实践探究中提出问题,做实验,直至撰写科技论文和成果。这对学生们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学生全面的发展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意实验内容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直接引导学生学习,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识的巨大动力。学习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先导,也是小学生学习动机当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使其自觉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另外,实验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实验中的探究活动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也是能力形成的桥梁,在实验性探究活动中,要想法设法的创造条件让所有学生们都能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科学的精神和态度。例如,在探究“蚂蚁对于不同气味的反应”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顺势把教学场地移到室外,让学生结合室外的环境来做实验的内容,学生对于这种全新的上课模式会有很大的好奇心,教师利用学生这种热情开展工作,很容易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接着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探讨和总结,得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结论。同时提醒学生关注其它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他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规范学生的实验流程

科学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的特征,而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无疑,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

1.明确目的。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就是让他们明白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

2.明确任务。在做实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另外,还可以直接给学生出示实验记录表,让学生边做边认真填写。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

3.明确结果。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4.应用结论。学科学,关键是要用科学,如在教完磁铁的力量这一课后,我设计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巧取缝衣针”,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还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这时,再让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找出生活中利用磁铁的例子,也为后面学习“磁的应用”作了铺垫。

篇5

二、小学科学怎么学

(一)小学科学的“学”重在探究

云南省凤庆县第一完全小学走课改之路,经过三年的摸索、总结、打磨,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参与式”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模式。

第一步 发现问题,猜想假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目标下,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为证实自己的猜想做准备。如,研读教材,查阅资料,请教有识之士,准备实验器材等。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步 动手探究、体验科学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能力。

第三步 合作学习,尊重科学

在分析研究、总结成果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第四步 展示交流,质疑解疑

科学课展示汇报程序

以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第五课“面包发霉了”为例,四(5班)第一小组的学生展示的过程是:

1、我们研究的是问题是面包发霉与哪些条件有关?

2、我们的猜想是 面包发霉可能会与水分的多少有关 。

3、我们的研究方法是 用烘烤的方法使面包保持干燥、每天给面包滴几滴水。

4、我们使用了盘子、滴管、面包、放大镜等实验器材。根据实验需要,我们制作了面包发霉与水分有关 实验记录表。

5、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保持干燥的面包都没发霉点,滴了水的面包从第四天开始出现霉点,以后霉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6、我们的结论是 面包发霉与水分有关,从这个实验我们想到了可以让食物干燥后把食物保存起来,如晒干鱼、晒干腌菜等,我们的妈妈就是这样做的。农民储存粮食也是要晒干才能储藏 。

7、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谢谢大家对我们小组的帮助。

8、我认为这是本课的知识点,面包发霉与水分有关。请大家跟我读一读。

9、请第二小组的同学汇报。

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的能力。展示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学生和教师都要根据内容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第五步 相互评价、教师小结

在课堂评价中,学生学会了鼓励,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通过教师的多种形式的小结,如:设计技能训练、实验演示质疑、快速记忆等,学生对课堂学习形成清晰的思路。

“参与式”科学教学模式是云南省凤庆县第一完全小学“课改之花”,该模式最能适应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培养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的目标。科学“参与式”课堂中,教师的作用是引领,因此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中重视导学提纲的编写,用导学提纲有效引领课堂;重视知识储备,不仅使知识储备满足课堂需要,还得超越课堂的需要,满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知识扩张;重视课后反思,随时调整思路,满足主体需求。

(二)灵活应用多种方式,拓展小学科学学习

探究不是唯一的小学科学学习方式,只要教师能根据经验和课程要求,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也能收到较好效果。

我校不仅致力于教学改革,还重视学生和教师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校就建设了红领巾气象站,近三十年坚持组织红领巾气象观察小组做观察、记录,培养了学生执着的科学精神。我校的公民实践活动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存环境”入手,开展了“推进新法安葬”“整治城市牛皮癣”“酒后禁驾 从心开始”“不要让生命如此燃烧”“关注母亲河――迎春河污染现状及治理情况调查”、“城市流浪狗的危害调查”等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进新法安葬”“整治城市牛皮癣”“酒后禁驾 从心开始”“不要让生命如此燃烧”四个活动都获得省级表彰。从2008年开始,我校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主题为“节粮在我身边”“节能在我身边”“节约纸张、保护环境”“我的低碳生活”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生活、学习生活的思想能力。为了让孩子们从沉溺的电子游戏里走出来,从不安全、不卫生的游戏里走出来,培养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从2007年期,我校每年都举办科技创新大赛、科学知识竞赛、教师教育科研、教具自制竞赛等活动,不同程度补充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大家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了求知欲,形成了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也丰富了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丰富了教师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小学科学的评价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科学课程评价是这样描述的,“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果,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一)“学”与“考”的矛盾

历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对小学科学课程极为重视,举办小学科学课堂竞赛、教具制作比赛、公民实践活动、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科技创新大赛等,而且近年来我县多次对小学科学进行检测。因此,小学科学的“学”与“考”的问题成为了小学科学教师共同的话题。“学”需要时间,课前实验器材的准备、体验活动的开展,课中实验探究,课后学习延伸都需要时间,按现开的课时(我校按规定开启课程,开足课时)完成学习任务没问题,但考试还是需要知识巩固。语文、数学年年检测,再检测上科学,学生明显精力不足。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特别是山里见识少的学生,难免会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减弱了学习的兴趣。而且我校能开展的诸如公民实践活动、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科技创新大赛、科学知识竞赛、教师教育科研、教具自制竞赛等活动,在农村小学一般是不开展的,更是缩小了农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途径,减少了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经历,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在叫苦。

(二)评价方式的改革

对学生的科学课程学习的评价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1、课堂合作学习能力评价

通过教师课堂观察,同学评议形成。

2、实验操作能力评价

可以是小组合作学习时承担操作时的评价,也可以是课外体验、实验时家长的评价加展示汇报时师生的评价。

3、知识再现能力评价

通过开卷考、科学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评价。开卷考、知识竞赛的体可以是上级不定期出,也可以是教师编制,还可以组织学习能力强、中、弱三个层次的学生自己编制,采用综合卷、自选卷两者结合评价。

4、创新能力评价

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参与能力的评价。重点是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参与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5、综合评价

篇6

科学课是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设的一门学科,是一门教会充满好奇心、求知欲极高的孩子怎样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影响孩子一生的学科。《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一、组织好课堂教学

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全体学生,并且注意信息的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在课堂上保持相对稳定。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学习心境,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讲课与实验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布置好课后作业,作业不要求多,但要抓住重点,不一定是书面作业,可以让学生回家自己设计某个实验。

二、选择好提问的角度

课堂提问的角度不同,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就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从不同的角度,力求新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唤醒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在“水的三态变化”这部分教学中,关于蒸发的概念,我并没有直接教给学生生硬的概念,而是让学生把水和酒精分别涂在手背上,让学生亲自感受蒸发的过程。这样,学生对蒸发就有了感性认识。然后我让学生描述自己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描述,学生对蒸发有了理性的了解。这时我问同学们:你们能总结一下什么是蒸发吗?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开动脑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死记老师总结的概念效果要好得多。

三、正确引导学生做好实验

(一)实验前的指导是保证一节课成功的前提。教师要检查好学生的预习情况,说明实验要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实验过程中要适当引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引导学生注意操作顺序,观察产生的现象,记录产生的数据,从而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调控实验进程。对个别遇到困难的同学,要及时指导。如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某一问题都感到困难,要及时对问题进行补充说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挫折和失误,这些挫折和失误可能会打击他们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面对这些挫折和失误,要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学生,鼓励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敢于尝试,不怕失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教学设计的优化

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充满趣味性、生活性和活动性。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保证小学科学课堂组织有序进行。教学目标的优化: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如果课堂没有控制好,教学组织将陷入无序状态,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要做到可操作性和全面性,既包括知识性目标,又包括非知识共有目标。教学流程的优化:科学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和生活性,在教学内容的展示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图片、视频、实物教具等展示。例如,“月相变化”一课中,可以找到一些关于月相变化的图片、3D动画片等播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课堂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创造条件,使课堂更贴近生活,开展科学探究时更要注意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五、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教研组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补己之短,提高教学水平。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相关理论,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篇7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立德树人;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对于一个孩子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小学生,此时正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第一位,一定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核心要务。目前,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现行的小学教学用书中,各科教材中都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借助课堂教学的力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目前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往往忽视了德育教育的挖掘。对于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是微乎其微。作为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科学课教学中的思想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学中的教育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把德育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的达到育人的目的。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实践,说说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单元,本单元最后一课是“维护生态平衡”。教学之前,对本节课的德育教育进行了挖掘。课前,我搜集了有关生态失衡的一些案例。首先,联系前几节课的知识。向学生出示草兔鹰的图片,引导孩子们讨论草原上鹰、兔、草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并根据书中的提示,讨论食物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化,都会影响整个草原上生态系统的失衡,进而影响到了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状况。此处,适宜渗透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即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其次,开始探讨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使草原上的生态系统遭到失衡。而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我们人类,以近几年来不断出现的沙尘暴为例。围绕着“人类的哪些干扰活动造成草原生态系统的失衡?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态”等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的根本保障,然而由于人类的破坏行为,造成了与大自然之间逐渐加深的矛盾。如今,人类面临的来自环境的威胁已不容小觑。最后,围绕“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这一中心观点,开展有关“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怎么做”的讨论。孩子们课堂上畅所欲言,有的说:不能滥砍滥伐树木、多种树、不乱扔垃圾,等等;有的说保护动物。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我告诉孩子们,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百姓行动起来,国家也要行动起来。比如,全国各地的自然保护区,接着引领孩子们观看自然保护区的资料。利用书中提供的资料,了解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及重点保护动物等科学知识。在本单元即将结束之时,能够使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并能够身体力行。

二、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再如,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一课,本单元介绍的是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却没有认认真真地去观察过天气。这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基于孩子们近一个月以来的天气观察进行的,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要想进行这节课,必须基于学生一个月以来的坚持不懈的天气观察,但往往只有小部分孩子能做到这点。所以课的一开始,首先进行德育教育,表扬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同学,让学生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在学生整理总结、分析完了这些信息后,由学生来描述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会发现孩子的描述跟第一课来比完全不一样了。学生在阐述这些天气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时,只是谈到了很简单的一两点,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从天气对人们不利的一面和有利的一面进行延伸,如下雪天不利于出行但能够使农作物来年丰收;晴天方便人们出行,但久晴会使农作物缺水,等等。真正达到了德育育人的目标。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知识的滋润,更离不开品德的提升。所以,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指导其日常的行为。充分实践“课堂教学是学校中最普遍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这一理念。在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的基础上,把德育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切实使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篇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302-01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关心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和研究是极其迫切的任务,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有效整合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呢?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教学资源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因此,教学资源的优化要首先考虑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

1、教程资源要适合学生

教学资源要遵循学生认识规律,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注重加强学科联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把三到六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目标分别确定为“感知科学”、“走进科学”、“探索科学”。教学资源可以分别培养学生“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等几个方面着手。让学生在“做中学”活动中面对自然和科学现象,通过动手动脑学习基础的科学知识,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既是老师生命力所在地,也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对于每一位科学教师来说,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自然科学,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必须思考的常思常新的问题。例如在空气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空气作为物质的一般属性。并设计了有关认识空气的特殊性质的探究活动,最后则引导学生探讨空气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教师可以用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开展各类兴趣小组活动,以点带面。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常规科技活动,把好的想法转化为科学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在中高年级学生中结合科学课后的自由研究,开展科学小课题研究活动,指导学生做好观察、实验的记录,并撰写好课题报告;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多看看科普知识,开展科学知识小竞赛,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同时,教学资源的选择要弘扬正能量。

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开展校本教研,学科间的交流,网络教研等活动,通过学习交流,增强大家的集体意识,群策群力,探索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实效。可以说,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多媒体网络,实现高效课堂

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外部视角,采用图片、录象、录音、投影、幻灯、电视、电脑、等多种教学媒体相结合,可以把抽象的静止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的直观的感性材料,变难为易,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更直观、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建立表象并引导启发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让教学难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知识领域,激活了小学科学课教学,实现高效课堂。当然,网络资源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促进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为实现高效课堂打下坚实基础。

2、实验探究,提升科学素养

对于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都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因此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我校实验器材经过上学期的补充,现在已较为完备,但由于学校场地的限制,只有一个实验室,很多时候学生科学实验都会与其他班发生冲突,这些都给我们科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不过,学校和我们组的老师都积极的通过各种途径解决。

篇9

小学科学课的教材设计的十分的灵活,给教师有充分挖掘和创新的空间,因此,教师不要为教教材而教,而要在充分理解教材思路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践出发,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亲历”的环境。如在《电磁铁》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对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1)上课前,我把大头针放入透明的玻璃杯中,然后用铁钉将大头针吸取,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2)出示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制电磁铁,实验中还有什么发现?(3)学生分小组设计探究“电能产生磁”,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了探索的环境,提高学生探索的欲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主动、积极去探索新知。

篇10

1、前言

课堂调节主要为教师进行实践教学阶段中,对课程实施管理控制,通过有效教学方式,进而可快速、合理的实现教学目标,圆满的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形成良好的主观能动性,显现学生核心潜能。令其成为课堂学习主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自如的进行科学知识探索,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取全面升华。科学的教学调控,可开创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提升课堂教学实践效率。为此,教师应基于学科特征,探究学生认知规律,良好的调控课堂教学,进而真正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优选实践方式,良好调节小学科学教学课堂

相关心理学研究明确,生动有趣、新颖富于创意的课堂教学,不但可对学生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同时可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持续变化、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可令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与求知欲望。为此,小学科学教学教师应良好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做到得心应手,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合理调节控制,达到既定目标。

以往满堂灌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意识塑造以及能力培养极为不利。因此,较多教师通过以问启知调节课堂,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希望实现调控目标。往往该类过于片面营造活跃课堂氛围的方式,会导致满堂问的过激现象,当然也是不合适的。为此,应考量科学的课堂设计方式,进行合理有效的提问,方能发挥既定功能。倘若问题制定过难,会令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甚至百思不得其解,最终将导致丧失探索学习积极性。倘若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则学生会产生骄傲心理,随意的进行回答,往往不经过思考,不周密细致的研究。这样会令学生无法勤于动脑,形成思维松懈的不良问题。特别是小学科学课程,由于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具有大量的概念化知识,加之小学生善于应用形象思维,因此往往无法掌握学习门道。为此,教师应引入生活实际开展贴近现实的课堂教学,进而令学生快速的接受。

3、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为人们探究学习、从事某类活动的积极心理倾向,为推进学生从事学习、形成认知的核心动力。一旦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便会主动积极的汲取知识,且乐此不疲。因此,倘若教师通过有效的激励令学生形成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便会在兴趣指引下产生质疑、激励想法。为此,教师应科学调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由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实际上,对科学知识内容中的新鲜事物、不同之处进行鲜明的揭示,可令小学生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科学的转变为探究兴趣与学习欲望。由于科学知识具备丰富多样的内容,范畴广泛,由上至下、由远及近,涉及到分门别类、各个层面的原理、技巧。为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阶段中,教师应积极探究并深入挖掘学科教材中富含的吸引力,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为学生阐释神奇富于玄妙的科学现象以及世间万物规律特征。还可通过直观鲜明的手法,为学生呈现出起苗丰富的大千世界,可创设生动的科学意境,将学生引领到充满想象力的梦幻王国之中进行自由的探索,进而符合其多样性心理需要,令学生形成耳目一新的感觉,进而提升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小学科学课堂调节应确保机制灵活

成功的科学课程应凸显内在亮点,赢得广泛支持,令学生产生新颖独特之感。实践教学阶段中,基于突发事件,例如学生对突破学习范畴的问题显现出兴趣,或令教师呈现尴尬情绪,均会令科学课堂教学陷入被动局面。为此,教师可引入合理、灵活的机制、方式,令学生转移注意力。通过因势利导,将突发事件同课堂教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进而将被动局面良好的扭转为有利影响,达到超越想象的优质教学效果。教师应提升敏锐洞察力,善于捕捉充满生命力的优质教学资源,创建多元化、动态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偏差教师应视为一笔宝贵财富,应善于应用财富,将学生误差当做价值化资源进行科学应用。可利用偏差案例分析,提升学生洞察分析判断能力,形成良好的批判思维与纠错技能。

另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应做到紧凑与疏密性安排得当。教师不仅应尽量在较短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丰富有效的知识信息,同时,应为其预留消化知识、掌握技巧、全面掌握的流程时间,不应操之过急,应对学生充满信心。再者,对教学知识内容随意性应做到合理掌控、张弛有度。针对预先编排的教学内容,在教学阶段中应合理适度的进行延伸、增减或删除,进而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创造性。应通过有效取舍,合理转化,契合课程标准要求,全面实现既定目标。

5、科学设计,创新调节

为激发学生探究意识,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锻炼机会,令其独立进行实验设计,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在讲授分离混合物体相关知识时,在探究如何分离盐中粗沙的阶段中,一些学生提出采用过滤纸方式,而一些学生则认为可轻轻拍打便可实现分离。还有学生提出通过观察以及手挑方式进行。该方式立刻会引发其他同学质疑。教师则可给予该名学生相应的鼓励,通过小组的真切实验,进行有效总结。虽然可能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将粗沙全面挑除干净,然而却激励了学生发散思维,令其不会基于固定模式进行学习,而是通过积极创新,选用丰富方式应对现实问题,进而可对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形成良好保护。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合理的进行实验设计,需引导学生明确实验学习目标,采用科学方法,令学生放手去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预先准备多样丰富的材料,进而令小组学生很快的找到兴奋点,并积极的投身到实验阶段中,快速的进行设计分析。一旦设计方案得到教师认可,便可快速的获取相应的实验应用材料。这样将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协同合作,通过小组竞技比拼,形成强烈求知欲望,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主动探究相关知识,掌握综合学习本领。

6、结语

总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探究科学、认真分析、终身学习的重要学科,具有一定随机性,教师即便在课堂教学前期进行充分准备,也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些意外状况,甚至是不和谐音符。为此,教师应提升课堂驾驭、调节技能。教师不应随心所欲的进行教学,学生亦不应毫无顾忌。应注重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做好科学调控,有效调节课堂教学节奏,做好疏密安排、起伏管理,合理收放,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邵锋星.概念重建模式及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

篇11

关键词:

科学素养;教学方法;互动

虽然国家在推行素质教育,强调科学素养的培养,但传统的教学观念依旧还是影响着一部分老师,也影响着家长学生,他们并未真正的重视科学素养的从小培养。而且有老师依旧固执的认为,基础课才是重中之重,科学素养也不必急于一时,当然基础课很重要,但科学的教育却不能落下,因而就目前小学的科学教育提出一些想法,希望能让学生、老师、家长更重视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大部分老师的教育认知中,“我教你听”依旧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老师依然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没能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学生依旧是被动的接受。老师只是基础科学知识的一种表达渠道了,没能形成互动的气氛,学生没有主动性,更何谈主动求知。

(二)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孩子是好奇心最重的,尤其是在科学理论的学习中,他们应该会表现出特别强的求知欲,他们应该会主动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然而在课堂上,老师依旧表达书面的刻板的理论,忽视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我们的学生也仅仅关注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却不会问为什么是这样?所有的问题仅仅是为了考试。

(三)家长更重视孩子的基础科目的成绩,在乎孩子能不能上好点的初中,却不在乎孩子是否健康成长,不在乎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求知欲。

二、科学方法才是重中之重

国内一些教育专家指出:“科学素养的培育应该要把探索作为核心。探索不仅是科学学习的目的,也是科学学习的方法、过程。”老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更是学生亲密的伙伴,如同父母一般。因而科学方法最好的执行者就是我们老师。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

众所周知,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合理的调动他们爱玩的天性,调动他们的兴趣,教育会事半功倍,因为求知欲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因而,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充分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而且科学文化本身就有特别的魅力也有特别的内涵。生活中的一切从身边的小草、小花、树木、以及小动物,还有脚下的大地、头顶的太阳、月亮,以及微风习习,细雨纷飞,大雪飘飘等等都是那么的富有魅力。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内知识的讲解,更要让学生多了解课外知识,例如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从身边的人或事学习科学。比如周末组织学生去公园看看花草变样了么,树木长高了么,当然也可以采集一些做标本,也可以看看树上的小鸟羽毛长好了么,适当也可以分析小鸟的生活习性,从而创造出更适宜他们的环境。也可以参观一些天体博物馆,看看外太空的景象,看看离我们遥远的星球。孩子往往对未知的东西有特别的兴趣,因而那些漂亮,深邃的外太空景象,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乐趣,让他们更努力的学习科学。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自己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能力。

(二)倡导小组合作,通过团队更好的学习知识

小组的团队学习,不仅能够培养锻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能让同学们懂得协作也是一种不可少的能了。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团队的合作,在小组内的竞争合作,激发他们不服输的性格,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也更能明白团队的重要性,不知不觉中也提高了他们社交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分工明确,协力合作,有不同意见一起商议,不仅提高了他们团队协作能力,更让问题能更快的解决。小组得团队合作除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能力,同时在团队中他们个性的一面也展现了出来,而且通过团队,让他们明白科学需要合作的重要性。

(三)重视实验教学何乐而不为

一个问题的产生,以及解决其的过程往往比它的结果更为诱人,因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显得那么重要了。在这一点上,强化实验实践的教学就是我们必须做的事了。

1.实验过程充满乐趣

大多数的小学生往往多动,爱玩。因而自己动手实验往往对他们有特别的吸引力,以致于他们对实验有特别的兴趣。而这种爱好,这种求知欲往往能让他们更开心的去学习,去做。也能让他们在这种玩乐中学到知识,在这种开心的实验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主动学习主动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实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想要真正的完成实验往往要求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课本知识,这就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多次的实验,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磨炼了他们不服输的精神,实验往往不是一次就可以的,需要多次尝试,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是在慢慢长大。

3.实验激发学生的求是精神

实验的结果是无法预料的,是不一定和书上是一样的,我们应该尊重实验结果,追求求实精神,合理的分析实验结果,实事求是,不符合理论的时候,那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原因,找错的同时也是我们学习的时候。

(四)科学教学要合理利用网络

当今社会,网络深深的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孩子当然更不例外,而且他们对其更加着迷,因而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合理利用网络知识,更好的来开展科学教育。小学学生有往往形象思维的能力比较强,对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感官上的认识,而空洞的理论比较难理解。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比如对地壳的运动分析,火山的形成等知识的教学中,过去的老师只能说一些空洞的理论,孩子们很难真正的理解。而现在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的老师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地壳运动的视频,或者展现一些图片,简单的感官刺激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知识。通过新媒体的运用,我们老师能把空洞的理论知识,能更形象更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学习。当然也缓解了老师们的压力,也能让科学教学更好的发展。

作者:何琴花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义亭小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