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政治文化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01 02:14: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政治文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政治文化论文

篇1

文化与认知的互动关系意味着,教育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脉络而成为孤立的独白和僵硬的灌输,理论的活力在于为人们所理解和内化,而一种理论只有注入了历史文化的血液,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融入个体的精神世界。纵观中国近现代史,的《矛盾论》和《实践论》之所以在思想史和中国革命史上产生了如此大影响,正是因为他实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一方面,以理论为出发点,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和活力,另一方面,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视角,给予以中国特色,创造性地发展了,促进了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高中政治课程的对象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塑造和形成中的青年学生,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和把握,更应当是理论的理解和内化,只有如此才能为中国梦的伟大实现培养既具有专业素质,又具有良好道德的新世纪人才。过去的中学政治课程往往以灌输而非引导,记忆而非内化的方式展开,进而沦为了学生为应付考试而不得不掌握的枯燥知识。这种方式的教育不仅效果微弱,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从而产生负效应。造成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不良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施教者忽视了文化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相关规律,脱离文化传统和文化语境阐述知识,让本该唤醒学生道德意识的学问变成了知识的独白,让本应内化的理论变成了工具理性的运用。

二、契合与启迪——传统文化融入高中

政治课程的现实可能性一方面,儒家教育思想与当代教育理念内在契合。儒家教育思想对传统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有着深厚的影响。在教学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个体在认识结构和性格特征上不尽相同,标准化的课堂教学虽然满足了大多数人都能受到教育的要求,但也忽视了个体及其个性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孔子在教学中往往针对不同学生的相同问题给予不同方式和不同内容的回答,这些回答表面上看似随意,甚至相互矛盾,但实际上却是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做出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教学原则上,孔子主张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此,孔子主张教学应当是带着问题意识的教学,课堂不应当是教师的独白,而应当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动思考。在教学目的上,孔子主张立人,培养学生“至于道”的品格。唐儒韩愈的名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深刻表明了儒家的对教育目的的看法,教师最重要的目的是传道,但这里的“道”不仅仅是学问之道,更是做人之道,人生之道……当代教育主张素质教育和尊重教育,认为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应当让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教育哲学思想无疑与当代教育的这些理念有着深刻的一致性,给予巨大的启发。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为高中政治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具有启发性资源。中国传统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多内容与中学政治课程有着密切联系。在政治思想方面,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为政以德的主张体现了民主理论的萌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和法家的法制思想则对于思考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在经济思想方面,荀子对如何实现“富上而足下”,“上下俱富”这一理想探讨,体现了积累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儒家与其他学派关于利义之辩的讨论则为思考法治经济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在哲学思想方面,佛教哲学关于“有”、“无”、“空”三个概念之间关系的阐述为理解辩证法和对立统一具有深刻意义;儒家的“格物致知”理论则能更具体和生动的理解实践及其与认识的关系。可见,中国传统思想与中学政治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不是割裂的。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人类在发展中,总会面临相似的问题,而先贤的思考往往包含了智慧的火花,能为理解和解决当下问题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应当结合中国传统思想的相关内容,在历史的阐发和对比中,展现理论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三、超越与创新——传统文化融入高中

篇2

二、文化选择

何谓“文化”,对此有着各式各样的回答。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能够达成共识的大概只能把文化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一方面,作为主体的人把自己的智慧和思想凝结于客体,使客体成为人的智慧和思想的加工对象,这是一种‘人化’的‘内化’形式;另一方面,由于人的智慧和思想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通过世代的遗传和积累,淀积而影响主体的发展,这又是文化‘人化’的‘外化’形式。”本文认为,文化选择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遵照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人的存在发展为根本旨趣,基于对各种文化的评判分析,对某种或某一部分文化的吸收或舍弃。首先,如上所述,选择是立足于实践的对象性活动。文化是本质力量实现的自我证明“,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之总称。”相应地,文化选择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其次,选择是合规律性的实践,文化选择就是主体按照文化客体的内在规律,在多元文化中进行比对和筛选。郭建宁从文化选择规律出发,认为文化选择是按照优胜劣汰的文化发展规律进行的文化筛选和过滤,本质上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旧文化与新文化的矛盾运动中必然产生的一种文化调节与适应机制。最后,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即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凡人化的东西,就是文化。”选择,从深层意义上说,“本身就是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体现着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本性”。因此,可以说,文化选择就是最终目的是指向着人的发展。综上所述,文化选择就是主体按照文化内部的逻辑结构和基本规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对某种文化作出的甄别和选取。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较早,也比较多,但大多数是从文化的视角看待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不多。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的论文只有约七篇,且对于思想政治文化选择基本停留在功能和价值研究上,层面对其探索分析,目前还是一块待开垦的处女地。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缘由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不仅在文化影响教育,“文化的发展制约和影响着教育”,而且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也贡献自己的力量。“教育对文化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两点,即:使文化代代相传的是教育,开辟文化道路的也是教育。”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人类文化的代代相传。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日益多元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发生对原有价值观、习惯等的排斥和舍弃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导向工作,它善于攫取文化中的精华,传递适应于社会生活的理想、态度、知识,借助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传递给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学界将文化一般分为三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核心是精神文化即为思想观念。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问题。价值观念既是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的概括,又是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的依据,有着鲜明的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力。文化,从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和以及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从动态角度来认识,这种“力”,是人类能力的凝聚与体现,反过来,又通过人的文化生活而实现对人的“以文而化”,即塑造人的文化性或社会性。“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品类所具有及发挥的作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的本质与整体,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之力:它是教育者借助人性通悟而启发受教育者对生活意义追问与反思所形成的精神生产之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文化场力对人们的影响而激发出来的意志创造之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内涵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一般说来包含三个基本命题,即“为什么选择”、“选择什么”、“怎样选择”。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从文化选择的主体与实践关系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依据教育目的,按照教育原则,对教育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及其成果,进行整理、筛选并创新的过程。其中包含三个层面内涵: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依据一定思想,遵循一定思维方式,解答传统与现代文化、本土与外来文化之间关系问题。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以什么思想和内容为核心、沿着怎样的道路和方向前进。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标准、类型、方式和机制。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不仅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去进行文化选择,同时又利用被选定的文化对思想政治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选择。正是由于这种双向选择的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更为重要,并呈现如下特征。一是政治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是指社会或社会集团利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必须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意志,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传播政治文化,巩固的指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显而易见,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的首要特征便是讲政治,坚持政治性。与此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尤其是以人的思想、精神世界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承认人的差异性、个别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属人特性,即人文性特征。二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有文化价值的文化中选择“合乎一定社会需求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固然有其自身的价值,但一旦涉及真善美与假丑恶、有用与无用的辨别,就同文化所依据的社会条件有关,同反映一定阶级利益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有关。一定社会的教育体制中所吸取的文化不仅反映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文化,还总是与社会发展现状和历史传统有关。那种帮助民众很好地认识到自己面临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能够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文化,总能得到认同。因此,文化选择一定要符合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传统的特点和需要,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目的。三是扬弃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哲学认为,否定所实现的发展,而是在扬弃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因为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即既克服又保留的态度,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才会有事物的不断发展,扬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反思、批判和借鉴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实际上就是对社会发展中价值观、生活观、社会思潮等文化思想进行有目的反思、批判和宣讲,目的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宣讲的主渠道作用。具体说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首先要坚持批判和继承的有机结合,积极研究探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制约性的不利因素,对其进行理性判断和舍弃。对于其中具有积极性和可持续性的理论内容和文化结构要继承发扬。其次,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积极探寻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利用其优秀的方面推动主流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任何积极有价值的的文化选择都是一种创造,而创造的文化选择又总是以扬弃已有文化成果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须秉着创新发展的基本态度,在对传统继承发扬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要求,突出体系创造性的价值功能。

(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原则

教育承担着选择文化、传递文化、塑造人格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形式之一,同样具有文化选择作用和功能,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按照一定的社会,政治的需求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性质进行。具体说来,即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须立足于基本原则。一是科学的尺度。文化有优秀文化与劣质文化、精华与糟粕之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带目的性地文化价值引导工作,理应承担着从一般文化中选择“有文化价值的文化”,撷取文化的精华,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取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运用科学的原则,接纳科学的文化,抵制反科学的内容,去伪存真,除恶扬善,避丑向美,取有用之文化。二是社会发展的尺度。社会发展的需要总是对文化做出强有力的选择,而被选定的文化反过来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基点去选择文化,顺应时代脉搏,才能真正地实现其价值。三是教育的尺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要从适合于特定社会需求的有价值的文化中挑选“适合教育过程的文化”。只有被受教育者体验了文化创造过程并纳入其人格的文化,即真正被他们内化了文化,才称得上有教育价值的文化;而只有经过教育者依照一定社会需求,对有价值的文化进行特殊选择、提炼和整理了的文化,才可能使受教育者内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受教育者内化吸收。四是民族的尺度。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本国传统文化中经过历史的筛选而积淀起来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对于促进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可以抗击外来压迫的民族精神,铸成了伟大的民族品格。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善用民族的尺度,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作为重要内容,把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深深植根于受教育者心中,促进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抵御当代西方文化的负面消极影响。

篇3

文化迁徙的含义与途径

文化迁徙,或文化变迁是指文化从一个地方和环境传播或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和环境。在这当中,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传播的推动者或实践者。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的四大文明已经随着漫长的历史长河的不断迁移或消融或消失或融入到一种新的文化中,成为新的文化形态。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传播可谓是经典之传。正是因为的巨大生命力,特别是与中国文化的某种可相容性,使得不断中国化,从而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科学理论,成功推动了中国化的理论进程,在实践中丰富了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是说,文化迁徙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和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文化迁徙需要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中进行。这就是文化迁徙的途径问题。文化迁徙的途径主要包括口头传播、书本传播、潜移默化式地传播和网络传播。

首先,口头传播。这是最原始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人类在群居生活中往往是由长者把本族群积累的知识,用口头传授的方法传给下一代。其中,采取的是讲故事的方式。当然,这种知识不能被称之为知识,只能称之为传说。

篇4

大部分企业的负责人都不注重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即使开展了,内容与形式也是比较单一的,基本上就是集中员工开个精神传达会,要求员工会上做做笔记,会后写写体会,严重缺乏新意,导致员工们对政治思想工作的漠视,甚至是反感,进而导致其不能对生产经营起到任何的帮助作用[2]。尤其是在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都没有积极地、适时地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是沿用传统的工作方式,不仅没有起到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引导作用,有的甚至还引起了员工的抗拒情绪。

1.2企业与企业员工的参与积极性比较弱

由于市场导向的改革,导致很多国有企业更加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如国有企业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与企业经济效益无关,还费事费力,大部分国有企业不愿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使有的企业开展了,也不会成立专门的政工队伍与划拨专门的经费,因此导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方法、经费保障、队伍素质都非常薄弱。

1.3简单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发展起来的,所以相对来说企业的工作经验比较有限,特别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严重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再加上形式化现象也比较严重,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与说服力都比较低[3]。进而造成公有制企业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起到正确的、有效的引导作用,甚至还给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一定的阻力,引起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与工作人员的反感。

2强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2.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所谓的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职工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价值观、企业精神及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企业特有的一种标志。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所针对的对象都是企业职工及职工个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二者产生的作用不同,所以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如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对企业职工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职业道德、诚信道德、遵纪守法等教育,目的是促使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然后通过这些观念来促进企业的政治属性[4];而企业文化是企业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独有的价值观,隶属于经济范围。若从本质上来看的话,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部分。因此为了确保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就得先构建起一个有效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来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2.2及时对企业职工进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改革的深化,无论是企业职工的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但是随着生活的提高,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工作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无形中带给了人们更大的生活压力。同时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的影响,职工们的价值观、世界观都产生巨大的变化,导致职工在利益的取舍过程中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思想上表现出了动态化、多变化及现实化等特征,即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道德诚信等正面思想不能主导职工的价值取向,甚至有的职工出现了漠视或者排斥的态度[5]。因此,为了改善职工们的这种思想状况,使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企业就得通过构建融洽的劳资关系来对企业职工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由于刚步入社会的职工的思想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其思想行为非常容易受到影响,且这种影响力还比较深远,所以企业在对新职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不能只做政治说教,应该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上强化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因为只有改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方式,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起到引导作用。同时为了实际解决新职工的生活问题,还要将心理疏导融入到新职工的工作过程中,以便做好新职工的心理引导工作,使其丰富心理世界,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所以在开展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企业应该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以便及时疏导职工的心理问题,使其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界。

2.3利用企业管理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

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能否顺利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取决于企业负责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程度,所以要想顺利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得使企业负责人深刻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与正面作用[6]。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包含企业文化、法制意识、社会责任、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内容,且这些内容常常是企业管理问题中的重点,再加上当前的企业管理内容主要是人事管理,所以可以得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人员的管理。因此为了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利用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方式来开展公有制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也可以利用企业思想政治管理工作来推动企业管理,也就是让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互惠互利。

篇5

1.儒家思想文化以仁爱为本

这种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正确处理产生的各种矛盾。仁爱也是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精神境界。当人与人相处时,要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对于人们的立身处世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儒家文化注重伦理道德中的责任和义务

父母有责任抚养自己的子女,当父母老了之后子女也有义务照顾他们。这些都是伦理道德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生活中依旧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儒家思想文化重视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其思想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应该是跟随自己的心追求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而在精神追求当中,最重要的是道德追求。以一种高标准的理想道德来要求自己,对于培养自己的良好情操起到巨大的作用。

4.儒家文化强调对自身的道德修养

儒家文化把道德修养和教育连成一个整体,达到知行合一。儒家文化重视培养人的信念和人格,并立志向善。这些对于我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有很大帮忙。

二、儒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我们现在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内容上来看它属于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方法上来看,它通过对人的不断引导教育使其全面发展。儒家文化自古以来就一直对人们进行熏陶以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人们养成伟大的仁爱精神。儒家文化的这些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源。儒家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刚好实现了古为今用。这种结合方式既是对历史的一种回望,同时也是对古人带给我们的这些优秀成果的一种尊敬和佩服。

1.儒家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基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一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报道中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国民教育系统必须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重任,儒家传统文化教育应当而且必须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主载体、主阵地、主渠道。根据儒家文化能很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陶冶一个人的个性品德。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开办了很多私塾,让更多的人能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儒家一直秉承教书育人的宗旨,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深厚传统,这也形成了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基和源泉。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现在也有愈来愈多的国家开始拥护自己的文化,积极培养人们的文化意识。这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等,从而激发起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儒家教育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针对这种现实差异,正确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发扬儒家精神。儒家文化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包含了传统道德和核心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儒家文化出发,充分吸收其所体现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唤醒人们内心的民族精神和文化道德,给国家的发展提供动力。

2.儒家文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提升

步入21世纪以来,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也迫使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回到我们的身边。纵观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珍视,例如美国、英国。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现代化新时期,我们应该把儒家文化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人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信念,避免文化教育上的失误。中国文化教育不断受到来自外界环境因素的各种影响。这使得中国文化教育慢慢地淡化变弱甚至失去了原有的风格理念,也让更多的本土人对本国的文化感悟知之甚少。儒家文化凭借其几千年的文化根源,刚好可以提供一个方向标。这对于当前情况下确立一种文化主题,加强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重要作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一些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上很欠缺,这就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儒家文化的思想分析其道德文化的迷失,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和处世态度。将儒家文化拉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并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很多高校开设有《诗经》《论语》和《周易》等传统文化课程。这让学生们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好的认识,明白其中的价值意义,并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当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加强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因为其中就蕴含有许多的民族精神和处世态度,同时对我们以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

篇6

2融合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2.1对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进行创新。对于企业来说,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建立生动、活泼,并且容易被人接受的企业文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企业文化,通常情况下,这种企业文化不具有强制性,这时会消除员工的心理障碍与逆反心理。在改进、丰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这种寓教于文化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2.2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进行创新。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需要高度关注文化因素对员工观念、心理等产生的影响,同时借助企业文化,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自身的经营活动、娱乐活动等进行融合,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空虚感在一定程度上降到最低。

2.3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对于企业来说,通过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够强化员工的归属感,在心理方面,使他们更加信任领导和同事,并且更加热爱企业,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不断地努力工作。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内容方面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和具体化。

3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对建设企业文化的作用

篇7

(二)企业文化创新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有了新的渠道。人既有适当的经济诉求又有合理的精神诉求是当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企业员工的做事方法和原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企业的文化是一种凝聚全体人员力量积极进取,把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相结合的一种精神,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把最大的热情和集中的精神投入在企业生产中去,达到企业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一个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也是如此,二者有机结合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把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到企业的文化活动中,通过企业的文化建设来带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让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更加强有力的作用。企业的文化建设是让全体员工自觉遵守一种原则,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三)企业文化创新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有了新的机制。企业的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的进行氛围,让员工增强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他们对于企业领导者更加信任和认可,从心底里愿意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使思想政治工作有了一个稳定的奖励机制。企业文化可以引导员工奉公守法,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提高员工的精神文化素养。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以人为本,企业的文化建设注重提升职工素质,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激发员工为企业积极贡献的热情,使其更贴合企业发展。这种新颖的奖励机制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员工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以文化建设带动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一定会让企业的发展来到一个新的阶段。

篇8

(二)大学精神的缺失大学精神的内容主要包含人文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及科学精神等,且大学精神属于大学老师和学生的共同信念、追求;还是广大师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主要体现;是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精髓、风骨。但是有的高校因为办学历史较短,所以缺少大学精神,没有将大学精神当作师生的共同追求、群体意识,导致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脱离。

二、高校建设校园文化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润化和扩展高校要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及方法进行润化,对其内容进行扩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高校可以通过建设校园文化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不断的扩展,进而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增强。高校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纳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形势进行详细的了解,且还能够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锻炼,从而使学生去主动认识、了解世界,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校园文化在高校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重要的影响作用,且渗透功能非常强,可以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进行活化,让学生更加容易接纳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结合在一起,不但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还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得到提升。另外,校园文化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展,让思想政治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力得到提升,使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正确价值理念进行引导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为其提供一个较好的、和谐的教育环境,反之会对该项工作的开展带来副作用。高校想要获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必须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进而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达到开展该项工作的目的。校园文化能够营造一个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的和谐氛围,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得到激发;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所体现出的是正面的形态、意识,其能够对学生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使学生挖掘出自身的价值,进而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正确价值理念的形成起到相应的指引作用,指引学生树立与新时展要求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高校的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应创建一个属于自身发展的价值体系,进而才能与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相适应。校园文化中所具有的娱乐性能够让学生的精神得到缓解,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校园文化性质得到明确,且其可以从另一面将不一样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各个学生。校园文化的具体成果就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效果,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可以使学校的整体建设都得到快速的发展,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篇9

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当代大学生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使命。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将本身的育人作用发挥出来,通过教学的形式来使大学生拥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思想与理想,要将大学生拥有的思想观念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一致。

(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教育责任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是转变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是提升道德素质的必要途径,其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能抵制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要使大学生免受这些腐朽的思想文化侵入,要明确自己的社会任务,努力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第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教育,经过一系列的系统课程安排来促进学生的思想素质,这些课程所要包括的内容有理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集体主义,以及关于政治的立场、观点和方向等。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有计划的、有步骤的、有意识的传输,使学生对政治的态度保持端正,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大学生参与政治的能力与水平,练习对政治的敏锐感知力与鉴别力,激发当代大学生对于政治的热情,在政治素质方面要有一定的提升。第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政治方面的教育,该课程要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宁日与完善的理论系统,向大学生展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等宁日,要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所坚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培养学生使用理论来应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这就是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教学与道德规范等教学内容要根据现实的学生接收情况来进行,在一些理论原理方面会比较晦涩难懂,要循序渐进,另外,在理论学习完毕之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一个问题,课堂所学的政治原理很难灵活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因此要提升这种实际应用政治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可以增加对党的路线和纲领的坚定信念。大学生所秉持的社会主义价值标准与道德规范要受到学校的正确引导,以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与高尚理想情操为目的,这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所需的人才必须的素质。高校是这种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场所,所以,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方向一致。

(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职责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某些持久的价值观念与理念,这也是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精神财富,也是形成民族心理的依据,是一个民族的价值判断依据。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是国家的脊梁,也是中国的灵魂,提升软实力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源远流长,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去继承这种优秀的文化,这也是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要基础与重要资源。高校开展的政治理论课的一种功能就是有文化继承的功能。这种功能在两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对特定时间的社会政治、法制和道德文化进行总结语保留。二是利用教学手段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学生,进而对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有帮助,在传播政治、法制、道德的同时还要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创新等进行传播,伴随着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网络化、开放化发展,大学生的社会活跃性与自主性就更为强雷,同时,多种理论思潮强烈冲击,一些不好的思想沉渣泛起,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年龄段的学生来讲,他们的思想并未完全成熟,在繁杂的各种思想中很难辨别真伪、善恶、美丑,因此,这就需要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引导,不然很容易使学生迷失方向。

(三)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增强文化软实力在实践方面的职责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不同于中学时期的思想政治课,大学时期的政治课程要具有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要有实践性,思想政治的理论如果不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那么就如同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候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能只是很僵化的学习知识来应付考试。所以,学校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实践教学作业,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丰富经历开拓视野,从多种角度来理解祖国是文化,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更加同现代社会相接轨,同人民的生活与国家的行为相符合,进而保持本民族的特点与时代特点,提升国家总体文化的软实力。在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学生要切身感受到上课所学到的基本原理的现实使用于真理,培养他们的使用理论进行实践应用的能力,也培养了民族文化保护的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利用实践教学来达到育人目的的,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高校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大学生可以成为国家优秀的人才,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深远的意义。

三、在文化软实力的语境下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创新

(一)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教育工作文化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是一个国家精神状态的体现,同时也体现出了民族的内在凝聚力与品格,这是因为文化建设可以满足国民大众对社会化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国家各族人民进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它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理论力量和道德力量,能够感召群众、鼓舞群众和;凝聚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理论基础,科学的使用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教育是当前各高校要进行的教学主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方面与课程的性质方面都决定了它在提高文化软实力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课程的改革创新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的重要是其他类型的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二)重视对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优秀的文化需要被传承,大学生在传承的链条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在科技发展十分迅速的今天,全球文化有融合的趋势,文化的多元化特点展示出来。我们要对大学生的课程教育一定要包括传统文化,让他们深刻的意识到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基础,这也是我国各民族的凝聚力量,使学生自觉承担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篇10

某些具有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大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张扬个性,并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又对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从而割断了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纽带,使得社会责任感缺乏。

2.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当代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不断提高,具有挑战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他们又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耐挫力差,有较强的依赖性。大学校园内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更是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掌控、学业就业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与疾病。

3.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复杂化,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不一致。

大学生正是处于人生各个方面的形成、成熟时期,因而受多元化的道德观影响最大。在认知、情感上,他们认同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观念,但在行动上,他们的践行能力差,就使得自己的行为又偏离了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重新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使90后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可以对事物进行辨别批判,借助深湛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授课模式与处于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所渴望的教学方式不尽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尽人意,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并不认同,他们需要的是灵活、可以发挥自己所想的教育。而我们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了对人生和宇宙的关怀、对人和生命的理解,也就是说它在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我们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其他媒介有较强的渗透力、广泛的影响力,且其生动形象的诗词曲赋等文化资源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其感染影响之时,启发学生睿智,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时代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交互撞击,生活方式复杂多变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精神境界都在悄然变化,民族精神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实例。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意识,将感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动,从而培育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关爱意识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关爱他人意识不足。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国家。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就是教育人们要懂得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爱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关爱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关爱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道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文,即人的品格的培养、精神的塑造。儒家的“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切关怀、理解尊重、忠人之事、宽恕为怀等;礼是行为规范,以“仁”为最高追求目标。“仁”与“礼”互补互用,人的行为应具有“仁爱之心”和“博爱情怀”,此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就是“人格平等”“重义轻利”和“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在当代科技与人文严重对立的形势下,儒家的人文情怀将有助于消融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冲突与矛盾,培养现代社会健康的人格价值观。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接受教育的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能够使学生扩展视野,拓宽思路,使学生在犹豫迷惑之时得到更多的理性启迪、情感慰藉与正能量的教育,从而使青年学生人格更加健康。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确实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努力探索二者相互交融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单一,且由于学时数少和大课堂教学的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是,课堂教学是广大学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健全教育机制,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大学生。因此,一是要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选修课;二是要有更多的时间、更高的频率为在校大学生举办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素质报告会等。这样通过改善教学内容、方法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真切实地走进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来剖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让大学生确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学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熟背《论语》和《老子》。杨院士是希望大学生能从中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会如何做人做学问,以受益终生。

(二)社会实践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广泛性

社会实践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更作为一个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学生可生动感知的具体活动。因此,高校学生会、大学生社团等均可以引导大学生自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其一,举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国学课堂、诗词背诵等可以让学生从活动内容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二,邀请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本校教师举办专题报告和讲座,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受文化大师的风采,进而领悟传统文化的意蕴。其三,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遗迹、文化资源开展“探索发现”“文化挖掘”等活动,让学生从视觉上领略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最后,举办诸如“汉字大赛”“成语大赛”之类的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的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内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文化行为,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网络媒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这就要求高校要开发利用网络媒体新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其吸引力。其一,高校可以建立QQ群和飞信群,及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既可以保证信息的实效性,又可以让大家切实地参与到学习中。其二,微信客户端的普及则是另一个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平台,并用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大家对高校微信平台进行长期关注。其三,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90后大学生传承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首先得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高校可以在本校选拔合适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亲自来当主角,拍一些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宣传片或者微电影,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这样做不但会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因为有乐趣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镌刻于心。

篇11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授课模式与处于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所渴望的教学方式不尽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尽人意,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并不认同,他们需要的是灵活、可以发挥自己所想的教育。而我们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了对人生和宇宙的关怀、对人和生命的理解,也就是说它在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我们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其他媒介有较强的渗透力、广泛的影响力,且其生动形象的诗词曲赋等文化资源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其感染影响之时,启发学生睿智,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时代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交互撞击,生活方式复杂多变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精神境界都在悄然变化,民族精神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实例。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意识,将感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动,从而培育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关爱意识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关爱他人意识不足。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国家。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就是教育人们要懂得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爱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关爱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关爱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道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文,即人的品格的培养、精神的塑造。儒家的“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切关怀、理解尊重、忠人之事、宽恕为怀等;礼是行为规范,以“仁”为最高追求目标。“仁”与“礼”互补互用,人的行为应具有“仁爱之心”和“博爱情怀”,此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就是“人格平等”“重义轻利”和“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在当代科技与人文严重对立的形势下,儒家的人文情怀将有助于消融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冲突与矛盾,培养现代社会健康的人格价值观。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接受教育的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能够使学生扩展视野,拓宽思路,使学生在犹豫迷惑之时得到更多的理性启迪、情感慰藉与正能量的教育,从而使青年学生人格更加健康。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确实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努力探索二者相互交融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单一,且由于学时数少和大课堂教学的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是,课堂教学是广大学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健全教育机制,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大学生。因此,一是要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选修课;二是要有更多的时间、更高的频率为在校大学生举办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素质报告会等。这样通过改善教学内容、方法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真切实地走进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来剖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让大学生确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学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熟背《论语》和《老子》。杨院士是希望大学生能从中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会如何做人做学问,以受益终生。

(二)社会实践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广泛性

社会实践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更作为一个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学生可生动感知的具体活动。因此,高校学生会、大学生社团等均可以引导大学生自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其一,举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国学课堂、诗词背诵等可以让学生从活动内容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二,邀请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本校教师举办专题报告和讲座,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受文化大师的风采,进而领悟传统文化的意蕴。其三,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遗迹、文化资源开展“探索发现”“文化挖掘”等活动,让学生从视觉上领略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最后,举办诸如“汉字大赛”“成语大赛”之类的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的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内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文化行为,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网络媒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这就要求高校要开发利用网络媒体新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其吸引力。其一,高校可以建立QQ群和飞信群,及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既可以保证信息的实效性,又可以让大家切实地参与到学习中。其二,微信客户端的普及则是另一个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平台,并用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大家对高校微信平台进行长期关注。其三,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90后大学生传承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首先得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高校可以在本校选拔合适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亲自来当主角,拍一些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宣传片或者微电影,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这样做不但会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因为有乐趣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镌刻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