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30 15:25: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

篇1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197-03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在逐渐影响着青少年的娱乐、学习等,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7月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达4.85亿人。其中,网民学生占群体中的33.2%,是网民人群的主体。网民规模居世界第一,我国互联网处在关键时期,上网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因而,研究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成为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网络的基本特征

当今,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踏入网络时代。网络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网络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网络社会是人类在网络上的体现,而人们已身处网络时代,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技术同时又体现为一种生活环境的网络,其具有的基本特征如下:

(一)开放性与国际性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是指网络无边界、无中心,而现实社会总存在着州界、国界、省界。由互联网构成的网络社会则是一个没有物理边界的空间,人们无法确知网络始于哪里,终于哪里,人们在网络上打交道的只是一个个网址,在网络上跨国、跨地域或阅览信息,并不需要办理所谓的出入关手续,你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网点的计算机荧屏前,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或信息,你可以将其观点、思想融汇到“无限”的网络群体中,你的思想和情感将随着网络信息的流动跨越时空、地域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二)虚拟性与隐蔽性

网络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符号化的形式表现的虚拟社会。在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间接的交往,不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现实社会中的诸多特征,如姓名、年龄、性别、学历和社会关系等都被“淡”去了,甚至可以随意更改,人们的行为也因此具有了“虚拟隐蔽”的特征。上网的人可以把现实中的自我隐蔽起来,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虚拟形象出现在网上。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可以在网上扮成一个妙龄少女向她的求爱者发出甜言蜜语。

(三)自由性与民主性

网络是采用分布式的网络结构组建的,因此它没有层次,没有中心,也没有上下级关系,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就有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人们因兴趣、爱好、需要等而自由地分化,这样就弱化了个体对社会及权威的相对依附,使更多的个人和群体从中享受到民主和平等。人类在走过法律、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艰难历程之后,将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步入一个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网络时代。

(四)形象性、难控性、互动性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的83%是通过视觉感官获得的[2]。网络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等特点,可以为人们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极富有感染性。人们在网上可以创造出一种活跃、轻松、愉悦的受教育情景,使严肃呆板的东西变得生动有趣,让人们在生动直观的教育中思想获得升华。

网络的难控性,表现为网络的这种不可控制性。网络上的信息是公开的、共享的,即只要通过一网的计算机就可以自由地接受和传播信息,其过程无需登记,完全匿名,因而个体行为很难控制。

英特网与传统媒介不同,它是一种多层面的大众媒介。它融合了传统媒介(单向)和网络媒介(双向)传播的特点,成为一个个人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统一体。在网络上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异步传播或同步传播,既可以漫步世界,又可以发表见解,从中体会到传播者和观众的双重身份和乐趣。

二、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是双重的,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明确提出要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有”新人。因此,探讨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就显得迫在眉睫。

(一)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

1.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

网络世界展现给青少年一个全新的社会交往空间:跨越大洋彼岸,超越性别、年龄、职业、身份和地位。这为青少年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和一个平等对话的通道,并能借助网络释放自己的各种心理压力。许多网站专门提供各种类型的交友服务,青少年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交到自己想交的朋友。网上交友相对安全、轻松,许多人乐此不疲。

2.网络的丰富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

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极端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互联网有获取知识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青少年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为青少年现代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3.网络的创造性催生了青少年的现代观念

网络是体现时代的标志、了解时代的窗口、改造时代的工具,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信息社会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网络的这些特征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全球观念、学习观念、平等观念、效率观念等等。

(二)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影响

1.网上交流的无约束性、隐蔽性,易使青少年道德感淡化

网络交流的隐藏性使传统社会行为规范失去约束力,不少青少年在网上聊天时语言粗俗,侮辱他人等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网络的隐蔽性也使网上犯罪,如网上诽谤、盗用信用卡、网上诈骗层出不穷,黑客入侵、制造病毒等案件逐年增加,而网络犯罪的行为主体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网上交流的无约束性影响了青少年良好行为规范的形成。

2.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网络,青少年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易受影响

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空间存在很大反差,人们网上交往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使青少年习惯于用数字化、符号化的思维方式对待真实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变得冷漠无情。过分沉湎于网络,会出现“网络成瘾综合症”,他们变得与周围的人没话,把自己封闭起来,性格孤僻,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有的青少年整天泡在网上,荒废了学业。

三、充分凸显网络作用,让青少年健康成长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目前,网络虽然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人们前所未有的难题,但从根本上讲,网络毕竟是人类信息技术的一次重大发明,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而且网络本身的发展速度也说明它是适应社会需要和人类生存需要的。在网络时代,应该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措施,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让网络成为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杠杆。

(一)政府应加大力度,完善网络政策法规,监督管理好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

法律制度是网络文明的硬性保障,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同样需要法律的外在制度,否则这个“虚拟社会”就可能出现秩序紊乱的现象。政府要全面整治网络不良信息,承担起统筹决策、宏观管理的职责,加强其监督和管理功能,建立网警队伍,对互联网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应加快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法规,监督好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各部门应各尽其责,依法对互联网信息内容实施监管。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予以处罚等。

(二)应净化青少年上网的社会环境

网吧是目前我国青少年进行不良网络活动的主要场所。针对目前网吧作为我国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社会场所,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制定对策与措施,防患于未然。公安、文化、工商和电信部门的网络监管人员应当各司其职、明确责任,对网吧进行检查监管。要求网吧经营者必须严格按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营业,上网者一律凭有效居民身份证,严格限制未成年人上网,督促网吧安装过滤器等软件,防止青少年访问不健康网站。

(三)有关部门应创建高质量、生动有趣的青少年网站

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应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迅速建设一批受青少年喜闻乐见又具有鲜明特色的中文网站,让青少年不仅有自己喜爱的,符合自己身心健康发展要求的网站,而且可以随时在网上获取丰富的先进思想和教育资料。创建高质量网站,也是保护国家文化、维护民族尊严、保护民族语言文化的措施。应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如法国、日本等国的作法,加快本国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提高抵御能力。因此,面对我国这样一个有着巨大开发潜力的网络市场,我们必须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搞好我国的网站建设,在人们学习网络知识及其应用的同时,也尽可能多地接触到我们民族的语言,以增强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尊与自信[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站建设严重滞后吸引力不强,对青少年的影响力不大。应该加紧建立专门性的为青少年服务的网站,组织有关专家开发青少年思想教育软件,积极推进青少年思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根据青少年的特点,通过学习、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网上论坛、网上调查等一些有益青少年的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免疫力和判断力,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同时政府应加速中文域名服务器建设、加强“滤网”技术的研究设立软件,采取对付网络不良信息等措施。

(四)全社会网络从业的人员、网络服务机构、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经营者、应当自律

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经营者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行业自律,接受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不经营有损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游戏,自觉接受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进行的社会监督;同时,在政府官方或教育网站上设立网络安全专栏,让家长学会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健康安全上网;国外的一些政府部门根据已经发生的网络案件和网络存在的不良内容,制作专门的网页,向广大青少年的家长普及网络知识,并教会他们防范孩子的不良网络活动或避免孩子受到网络犯罪侵害的方法。例如,美国联邦调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的网站上设有“在线安全”专栏,这一专栏专门向家长普及网络基本知识,介绍什么是网络(Internet)、电子公告栏(BBS)、公共聊天室(Public chat roans)等等[4]。政府官方网站的措施可以帮助家长方便而快捷地掌握让自己的孩子安全上网的基本常识,这种常识普及是比较行之有效的。

(五)构建规范的网络伦理、全面提升网民素质

网络作为虚拟社会载体,网络社会的伦理规则应充分酝酿建设,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网络伦理规范的研究和探讨,构建和规范网络伦理,为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

面对我国日益扩大的网上一族,网络管理部门一定要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同时,要加大网上宣传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力度,帮助青少年提高自我抵制网络文化中不良因素影响的能力。

(六)学校应建立一支能适应网络时代教育者队伍

学校利用校园网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同时,针对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学校要建立救助网站,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和指导援助热线,帮助青少年学生认清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危害,认清自身的需要,引导他们端正上网的态度,并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现实生活方面给予心理指导,使他们辩证处理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的关系,达到心理的平衡。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语言、使用网络语言的心理;培养青少年的自律能力

网络社会是一个多元价值共存、无中心的资源共享社会。网络的网民都是以个体形式参与其中,面对各种文化和信息理论交织纷繁、各种论断莫衷一是、各种诱惑比比皆是的时候,理性与冲动较量时,在没有人监督和帮助的情况下,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全凭个体的自律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开设校园网站、教师和学生的个人主页等形式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开展网页制作竞赛(评选标准既要看技术水平,也要看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正面教育中,品位提升。使学生在争论中明辨是非,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5]。

(八)加强青少年的是非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网络是开放的,网上信息鱼龙混杂、难以分辨;网上信息污染日渐增多,诈骗行为、虚假信息等防不胜防;网上病毒、网上黑客等网络犯罪行为大量存在。青少年在实际上网过程中面对如此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管理和未保护的网上环境时,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很不容易。因此,在教学方面,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教师要加大对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训练和指导,同时学校应加大社会实践的教学力度,让学生能经常走出课堂,参与和了解社会,增加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减少主观上的盲目,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逐渐成熟的眼光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并作出正确的选择;同时引导青少年学习有关计算机网络的法律、法规。

(九)家长应当提高自身的网络能力素质

家长对青少年上网既不能一律简单禁止,也不能纵容不管,应采取有效办法控制青少年上网,家长还应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一言以蔽之,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二者都不能忽视。让我们未雨绸缪,早作准备,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让青少年能够正确面对网络,利用网络,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监督及指导,教育青少年懂得有利于社会、关心公益是规范网络活动的最高行为准则,从而减少甚至消除网络对青少年心路历程的消极影响,使青少年真正享受网络给他们带来的各种便利。同时,只要我们帮助青少年对虚拟世界有清醒的认识,让他们养成对待网络的正确态度和行为反应,网络世界的明天还是十分灿烂的,网络也将真正成为有利于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新华网.2005-07-21.

[2]孙月圣.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10).

[3]彭纪南.因特网引发的社会问题探要[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篇2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庞大的网民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网络进入学生的生活必然对其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引导青少年正确的运用网络、健康地成长是现今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网络是人类高科技的结晶,他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随着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它对现有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一)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空间。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中上课,目前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还可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这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二)网络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

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兴趣点,网络满足了青少年对信息的需求。网络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在网络上,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三)网络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由于网络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也是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入网络空间,负面影响日趋凸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消极影响。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

(二)网络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消极影响。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有的甚至消极自杀;不良的上网环境也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三)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络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使青少年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甚至有些青少年还可能患上“网络社交障碍症”;从而减弱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

三、减少网络对青少年消极影响的几点建议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及对网吧的监督和管理。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思想道德意识,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选择性接收能力。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地方是网吧,有的网吧为谋取更多的利益,允许青少年进入一些不健康网站,执法机关应加强对网吧的监督和管理,进行安全合格检查,净化网络环境。

(二)建设一批适合青少年的网站。 许多网站的信息良莠不齐。应建立一批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绿色网站。这样可以避免不良信息带来的思想污染,也可提高网络的利用效率。在网上开展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吸引青少年的参与,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三)发挥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的阵地作用。充分发挥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博物馆等公益性科普活动场所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每个青少年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满足广大青少年对科普知识的需求,从而使青少年减少去网吧的时间和机会。

除以上几点外,家长也应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与技能,做好引导与教育工作;社会应加强对网络危害性方面因素的宣传和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互联网对青少年积极、消极的影响,二者都不可忽略。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尽可能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使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篇3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9-0000-01

Network Influence on the Teenagers

Wu Na

(Jina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Jinan250101,China)

Abstract:Network technology is changing the whole society quietly top-down way of life,But because the openness of the network,interaction,and the properties of déjà vu,Make a lot of students indulge in Internet chat,games,the net love cannot extricate oneself,Some cause mental block and abnormal psychology,The phenomenon that the school network education work is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

Keywords:Teenagers;Network education;Positive influence;Negative influence;Measures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正在全球范围推进,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技术正悄然改变着整个社会自上而下的生活方式,计算机及网络已日渐成为我们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必要工具,在我们欣喜地感受“校校通”工程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变的同时,却因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超时空性等特点,使的不少学生沉湎于上网聊天、游戏、网恋中不能自拔,有的导致精神阻碍和心理异常,这些现象都表明学校网络教育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下面我们一块来看一下: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有哪些?(1)网络有利于青少年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互联网里拥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且更新非常之快,为青少年查询信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时期,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很强,迫切希望知道外面的各种信息。因此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一个重要目的。现在许多青少年可以不看电视报纸,但是不能不上网,互联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需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潜能去适应它、开发它和发掘它,这不仅增强了青少年获取信息等技术能力,而且增强了青少年人际交流和社会参与能力。(2)网络使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3)网络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及其身心发展,而且对大学生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使庞大的地球变成一个小村庄。由于网络交往具有安全性、间接性、广泛性特点。通过网络可以忽略我们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条件,与另一个不知身份、职业、性别的人安全地进行思想、心理上的交流。这种交往激发了彼此间的神秘感,并且也不担忧会泄露自己的稳私,因而这种交往容易使人获得交往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篇4

近年来,网络歌曲风起云涌。无论是身处大街小巷,还是商场闹市,网络歌曲不绝于耳。根据上海市妇联对全市290名7―18岁少年儿童的调查,最受儿童喜欢的少儿歌曲分别为《两只老虎》《让我们荡起双桨》和《卖报歌》等8首歌曲。调查同时显示,儿童最喜欢的三种歌曲形式依次为流行歌曲(98%)、影视歌(86%)和网络歌曲(80%)①。可见在中小学校中,良莠不齐的网络歌曲也深受青少年学生的青睐。

一、网络歌曲的特性及其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网络歌曲的产生并非偶然,它是科技、艺术、时代的交叉产物,且将长期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中。

网络歌曲旋律简单,且易记、易学、易唱。一是创作者不需要精炼的旋律技法和缜密的作曲思维。二是歌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多以反映社会风气和表达普通老百姓的内心世界为主。此外,互联网给了网络歌曲零成本的传播平台。网络歌曲是互联网发展和普及的产物之一,并列于网络购物、网络通信等领域,它的传播不需要靠传统的唱片、卡带,更不需要铺天盖地地宣传和对歌手的包装。创作者仅需上传,听者仅需在线收听或者下载。而这一低成本的传播方式使得网络歌曲的竞争性很强。三是普通百姓的审美取向促进了网络歌曲的迅速发展。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受教育的统计数字表明,受过高中及中专教育的人数不到12%,而受过大学本科及专科教育的不到4%。这说明目前很多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较高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追求,而网络歌曲的通俗、贴近生活的特性迎合了很多普通百姓的审美需求。

对于网络歌曲的社会影响,有褒有贬。有人认为它贴近生活、丰富生活,也有人认为低俗不堪,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对这一新兴事物,必须要谨慎、客观地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笔者主要谈谈低俗的网络歌曲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第一,低俗的网络歌曲容易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如《我爱人民币》中的歌词,“我认为赚钱是一种乐趣,只要取之有道天经地义……我觉得花钱是一种刺激,只要量体裁衣合情合理”等,这些夹杂着低级趣味和拜金主义的网络歌曲非常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第二,低俗的网络歌曲不利于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培养。如《骂人圣经》这类网络歌曲对青少年道德观的培养非常不利,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会去模仿。此外,低俗的网络歌曲容易诱发青少年的早恋情结。特别是正处花季的中学生,对爱情充满渴望,而很多网络歌曲恰恰就是表现男欢女爱的②。只要心理稍有动摇,马上就会投入到“老鼠爱大米”的感情世界中。第三,网络歌曲容易固化青少年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品位。马克思认为,质变和量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若网络歌曲长此以往地发展,必然固化一部分人的艺术品位,这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学生,由于他们心理和生理发育尚未成熟,猎奇心强,又缺乏足够的鉴别力,很难对网络歌曲的好坏进行甄别选择,觉得顺口就唱,觉得刺激就学。而且,在学校里形成了一个观念,即会唱网络歌曲是一种时尚的表现。不少在校生整天唱的是网络歌曲,无心于老师教的正统歌曲,甚至于模仿网络做法把正统歌曲改编成一塌糊涂的歌曲。③长此以往,网络歌曲将很容易扎根于学生们的审美意识中,也将对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造成致命的影响。

二、对低俗的网络歌曲进入校园现象的反思

分析低俗的网络歌曲进入校园这一现象,必须要了解两个问题,即网络歌曲为何吸引青少年?青少年为何接受不良的网络歌曲?上文中,笔者已经从旋律、歌词、互联网等方面介绍了网络歌曲的特点,接下来笔者将谈谈青少年接受低俗的网络歌曲的原因。

有人认为青少年不能抵制低俗的网络歌曲是因为心智尚不成熟、好奇心强和缺乏成熟的判断力。但笔者认为这些只是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正常的心理属性,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这一现象是否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有关系呢?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到了音乐课程的四大价值――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而其基本理念也要求以审美为核心,并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面对低俗网络歌曲入侵校园,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否正确引导了青少年的审美取向,是否培养了青少年的审美情趣,是否提高了青少年的艺术品位呢?对于低俗的网络歌曲深受学生喜爱的现象,笔者认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做得不足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我国社会的日益开放,良莠不齐的网络歌曲迅速充斥了青少年的听觉“视野”,但尚未引起音乐教育者的足够重视,而学校音乐教师也未对学生听唱网络歌曲进行具体、正确的引导;二是部分中小学并未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正确审美观的培养,多认为文化课的重要性高于音乐教育,或者音乐课可有可无。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和硬件设备,音乐课上很难谈到审美观。

综上所述,网络歌曲之所以能占领校园,除了青少年客观存在的追求新鲜刺激、追求个性自我、要求情感宣泄等这一特殊年龄段的心理特性以外,部分学校音乐课程缺乏对引导学生甄别网络歌曲的雅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等内容的重视。

三、积极引导,从容面对

从网络歌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来看,网络歌曲将不会在短时间内退出校园歌坛。其通俗易懂、学唱简单、贴近生活的特性将仍受青少年学生的青睐。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小巧方便的数码音乐产品,如MP3音乐播放器、音乐手机、计算机等数码产品加快了网络歌曲的传播。此外,众多的手机彩铃制作商和运营商等商业盈利机构也使得网络歌曲难以进步。而由于网络歌曲创作者的能力和硬件技术有限,也决定了网络歌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提防低俗的网络歌曲进入校园呢?笔者认为,除了加大文化部门的监管力度和社会舆论等的干预以外,中小学校领导及音乐教师也应对这一现象及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加以重视,积极引导学生对网络歌曲有选择性地进行欣赏。音乐教师应多介绍或教唱艺术性强、贴近生活、积极向上的声乐体裁,从而端正学生的审美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此外,音乐教师也应与学生多交流、沟通,积极了解学生的审美取向,从而对症下药。

总而言之,网络歌曲进入校园是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等诸多因素交叉所导致的一种文化现象。就学校教育而言,只有帮助学生进行网络歌曲的甄别,对学生审美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有效地抵制低俗的网络歌曲进入校园,更好地提升青少年的整体素质,贯彻美育的教学方针。

注释:

①过八成儿童不喜欢儿童歌曲[N].人民日报,2006―05―15(11).

篇5

青少年是网络时代的先锋,也是网民的主体。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念的生成和选择时期,这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网络负面效应的侵扰和冲击。从民族文化方面来说,由于因特网具有开放性,它完全打破了国界,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大量新鲜的信息。但这种文化的单向流动也可以同时削弱我们应当保留和弘扬的意识形态,从而网络文化背景呈现西化倾向。因为因特网的基础语言是英语,其主导国家是美、英国家,潜伏在这种表面现象之后的本质是因特网上运行的往往是美国式的意识形式。其中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绝不是全部。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是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它必须具有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在竞争中保存和发展。青少年必须拥有具备自身特质的民族文化身份,才能体现存在的文化价值,才能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一旦失去这种特质,这个青少年就失去文化身份,从而失去文化根底,沦落为他种文化的附庸。一个丧失文化认同感的青少年,是容易被外在不确定的偶然性所左右,成为形形文化或意识形态的工具,最终丧失独立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成为没有主体性、自我性的“橡皮泥”。

从个人方面来说,电脑网络可能演变或同化青少年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由于网络不可抗拒的力量,今天几乎每一个青少年都以上网为荣。广大青少年对电脑网络的趋之若鹜,造成的后果是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被机器同化,呈现单一化的状况。这样,人的思想就成了批量生产、结构相同的无差别物,人类文化将变非常单调。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不仅带来共享的信息资源和自由选择机会,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新的专制――技术的专制,而使人成为机器的延伸和附属。

二、网络会使青少年的处世态度消极化

青少年在成长别渴望自我和他人关怀,在电脑网络上他们可以得到虚拟的满足感。

在自我关怀方面,通过电脑游戏青少年可以抛开世俗的种种规定,通过按钮为自己重新确定身份、财产、相貌、性别和情人,也可以亲自设置装备、战场、战友和敌人,不需要任何背景关系和资产准备就可以挑战一切,在游戏中的每一次胜利都会得到清楚的赞扬和具体的奖励。而这一切对于青少年来说,在现实社会是难以获得的,于是青少年就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了自我肯定,唯我独尊,助长了自以为是的气焰。而且还可以通过制作个人主页、设立网站等形式强化和扩大自我认同。由于在网络世界总会更容易获得自我关怀,青少年自然就倾向于逃避现实世界。

在获得他人关怀方面,电脑网络的危险在于青少年可能会为了寻求关怀方面而对其产生交往依赖。因特网的出现使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发生了革命。它具有广泛性,人们可以在几千万甚至更多的人中选择交往对象,并同时与其中的许多人交往,找到知音的机会大大多于现实的狭小范围。网络具有间接性,人们联系感情不用直接面对,这就大大激发了彼此之间的神秘感,随之而来的是美好想象和交往热情。它具有安全性,在网络上人们往往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所以不必担忧泄露自己的隐私或秘密,从而失去面子或危及自身利益。与网络交往的这些优点相比,现实交往的缺陷非常明显:因为现实本身就是不完美的,而且人们常常因为利益相关而互设心理障碍,很难找到真心朋友,无法满足关怀需求。因此相对而言人们很容易在网络上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价值。

许多现实生活中的失败者是网络上的风云人物,现实生活中的仇家是网络上的密友。当青少年在虚拟世界获取的快乐比现实世界多时,他们可能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网络当中。这种循环很可能造成一个后果:青少年只愿意在网络上寻求虚拟的“完美”人生,而消极地对待不完美或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

篇6

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学校,面对网络信息时代,如何认识互联网对青少年学生造成的影响,探索与思考互联网对德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必须要主动而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青少年学生的闲暇德育,促进未成年人的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闲暇德育是指教导人们具有自由地利用闲暇时间开展充实个人生活、发展个人兴趣的活动的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学生缺乏闲暇价值意识。网络与闲暇仅是满足感官需要,追求物质带来的情感体验。这种享受和自由放纵的心态,导致青少年学生的闲暇价值意识缺失,在闲暇行动选择上呈现出低层次、低质量和低情趣的特征。学生往往缺乏正常社会活动和面对面的人际交往,特别是长期沉浸在虚拟网络环境中,网络交流的随意性和隐匿性容易使他们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而一旦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与社会脱钩。

2.学校缺乏正确的闲暇教育引导和指导。学校缺乏正确的闲暇教育思想导向和对闲暇深入的研究。重视教育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却很少教育学生如何“玩”。学校缺乏足够的闲暇行为指导。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开展得不够丰富,而且部分课外、校外活动偏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课外活动、校外活动中缺少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互动性强的项目,这也间接导致了学生闲暇生活的盲目性。

3.家庭、社会对青少年学生闲暇教育的认识模糊。青少年学生三分之二的学习、生活、休息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在青少年学生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家庭、社会教育仍然是难点和相对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闲暇教育还不能形成认识上的一致性,在操作上更是存在着盲区,甚至还存在着诸多反教育的倾向。

学校、家庭、社会要把闲暇德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和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认真落实并抓好,以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闲暇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1.学校须确立“闲暇德育”的“首位”意识

闲暇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必须确立“首位”意识、起主导作用,协调各方共同推进。要辨证分析、深入研究青少年学生闲暇德育,充分发挥学校在闲暇德育中的主导作用,将闲暇德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德育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和科任老师课时计划。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闲暇德育内容,创设“闲暇德育指导”选修课程,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提升学校管理者、家长、学生的闲暇行为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心智成长。

2.将“闲暇德育”融入青少年学生成长规划教育活动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划是“自我认识、同伴互助、师长引领”的综合教育体系。学生、同伴、师长、学校的倾向、兴趣、爱好、能力左右着青少年学生成长规划教育活动的“量与质”,而其中闲暇活动对个人的兴趣、需要、性格和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就这个角度而言,闲暇德育和成长规划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在闲暇德育里要引导学生回答“我是谁? 我要做什么? 我能做什么? 我将成为什么? ”,帮助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主决定,由被告知到主动追问,自由选择,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闲暇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系统的制订教育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基点,明确学生成长方向,体现闲暇教育实施的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等环节。

3.建立起青少年学生“闲暇德育”的学校、家庭、

社区的联动机制 学校要主动走进家庭、走向社区,借助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力量,促进青少年闲暇德育的学校、家庭、社区联动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在学生在校、在家、在社区等环节开展专门的闲暇德育好的设计与规划,形成课内外、校内外的合力,促进青少年闲暇德育活动的常态建设和创新发展。

闲暇德育是积极实施有效德育的具体实践。我们推进过程中依据中央8号文件精神和《太仓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考核细则》,紧密围绕学生健康成长指标,整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要求,扎实开展“洒扫应对”、“日行一善,月积一德”等主题活动,以培养“守道德、懂感恩、具爱心、有担当”的学生为目标,通过“五个优化”做实闲暇德育。

1.优化德育队伍建设

注重德育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德育干部队伍的理念更新和实践创新。加强班主任队伍,形成“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有一个好的班级”的共识。深化学生成长导师制,按照“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力辅导、特长发展”的要求,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发挥党员、共青团员、少先队员的榜样引领作用,促进和谐德育局面的形成。

2.优化学生文明习惯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相融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规划教育内容,使各阶段教育内容互相衔接、循序渐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增强文明习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知、行、思”相统一。在教育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并主动践行,把文明礼仪要求内化为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

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文明习惯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同时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力量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和良好氛围,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

3.优化德育品牌和家长学校建设

打造德育品牌建设。开展好学校传统德育校本课程:龙狮文化、少年邮局、“聆听者”同伴互助心理社团,把校本课程作为德育创新的载体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阵地。结合实际,大力挖掘和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学生主体性,凸显课程实践性,逐步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积极开展德育立项课题研究,促进德育向科研要质量的意识形成和行为落实。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会、实地家访、家校路路通、校园开放日等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建设,以家校合力共促教育质量的提升。

构建了与“网络时代”相适应、有地域文化和校本特色的闲暇德育工作格局,使学校德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有效整合学校社会家庭资源,有力推动创新人才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显著提升,德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形成了科学的闲暇德育队伍体系。以优质的德育队伍为主导,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目的,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

篇7

一、网络与人际交往

网络高效、方便的交流方式恰恰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的要求相符合,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了会与青少年有着密切的联系。网络使得青少年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之外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空间。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来了解学校的情况,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以及和老师交流,这就为青少年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途径。网络还可以提供各类信息,满足了青少年对信息的需求。网络开拓了青少年的视野,加强了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但是,网上信息泛滥可能会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进而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还可能会使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下降,而且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人际交往是指由协同活动的需要而引起的交往者之间的互相沟通、互相认识及相互作用的复杂而多变的联系过程。人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交往就成了人的基本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在相互联系中彼此传递信息以达到相互了解和产生相互影响的作用,从而形成了这样或那样的人际关系。

二、网络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影响

人际关系的好与坏,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与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际关系好的人,可以由此而达成自己的目标,而一个人际关系相对较差的人,在达成目标时得到的只有阻力。在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中,人际关系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青少年作为社会的成员之一,对于自我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各种服务功能去接触各种各样性格、能力、家庭环境不同的人,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从而提高自我认识。通过MSN与外国朋友进行交流,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还可以为以后与外国朋友交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什么样的场合应该说什么样的话,不应该说什么样的话,外国人都忌讳些什么,在与他们交流的时候,这些问题都得认真地考虑,否则,就会产生误会,从而阻碍了交流的顺利进行。

2.消极影响

现在的家庭,许多孩子很少有朝夕相处的玩伴,家长也常常忙于自己的事情,很少主动去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与孩子交往起来缺少共同语言,致使他们的情绪低落,沟通困难,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向网络寻求帮助,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因此,不正确的网络活动就会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的交往产生障碍。

青少年是一个不具有足够的自制力和充满好奇心的群体,他们总是沉浸在一个朦胧的世界里,但是他们最终会了解社会就需要通过成年人来教育他们。青少年往往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其主要的原因是与这些人交往时,很容易获得一种平等的感觉。

网络的沟通是在表象记忆和幻想中进行和保持的。这个交往只是一个层面,而不是交往的全部内容,而青少年几乎没有这种判断的能力,处理不好虚拟的归属感和真实的归属感,因此,他们会不顾一切的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中。如果青少年长时间的沉浸在这种虚拟的网络中,就会使青少年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冷淡的状态。

三、结语

数字技术的通信手段使得信息的传递不再需要直接的人际交往,电视、多媒体就成了信息交流的理想途径,甚至于网络技术可以制造出虚拟现实,人们只需在个人空间范围内就可以顺利地完成信息的交流和共享。由于青少年还未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无法阻挡虚拟网络活动的诱惑,以至于网络影响了青少年正常的人际交往。因此,我们要正确地引导青少年去认识网络,并适当地对其加以控制,重视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使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做到真正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整,从而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张向葵,李力红.青少年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8

在我国,上网人员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15.8%,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是双重的。据调查显示:近80%的青少年用户已开始使用互联网,青少年用户中男生略多于女生,年级越高用户比例越高。我国在教育方针中明确提出要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有”新人。因此,我们试从网络对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探讨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

一、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

网络的先进性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网络使大容量的信息得以快速传播。而调查中我们得知,网络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1.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网络使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网络交往扩大了学生交往的领域、对象,改变了以往的交往方式,丰富了学生的人生经验。网络交往还成为了学生现实交往的缓冲地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许多问题。通过网络交往,学生开阔了眼界,放松了心情,学习到了新知识;网络也改变了以往的交往方式。

2.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随着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成为了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升华。

3.对青少年道德素质和智力因素的积极影响。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参加网站开展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增强爱国、爱党意识,有助于强化道德主体意识与地位,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有助于开发青少年的潜力。

二、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负面影响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网下生活与网络生活的区别,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而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缺乏自制力的中学生由于心理、生理的不成熟导致各种违纪违法现象频繁发生,造成很多家庭和社会问题。这些都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

1.不良信息的存在。其中有很多黄色网站,在一次次的点击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正逐步改变。

2.上网聊天的影响。一方面,上网聊天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青少年学生每天都背负着不轻的学习压力,有很多学生因此得不到充分的睡眠,长此下去,便会导致睡眠更加不足,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

3.网络游戏的危害。网络是虚拟的,这种虚幻极易诱惑青少年学生不能自拔。这样,对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会产生种种不良影响,如不切实际的幻想、过分自恋,不负责的态度,无端厌世,以自我为中心或,在生理上会引起头晕、烦躁、厌食等诸多症状。

4.网络流行用语的危害。据统计,用得最多的网络语言是“晕”,接下来依次是汗、偶、倒、虾米、东东、酱紫。以上这些不规范的网络用语经常会被用于生活和学习中,常常弄得家长老师一头雾水。

三、网络对青少年学生负面影响的对策

1.家庭方面。家长应该和孩子交朋友,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情况,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避免孩子沉迷于网络,寻求心理慰藉。作为家长,要及时和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制止。

篇9

1引言

互联网重置了人类现有知识的布局,更新了人类掌握知识的方式,网络及其所伴生的网络文化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19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球有6.94亿网民,其中美国有1.52亿网民,占其总人口的70%,中国网民总数达1.37亿,居世界第二位,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18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占17.2%,也就是大约2356.4万青少年成为网络文化现象的主要参与者、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是网络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主力军,可见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影响之甚。

2网络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2.1网络文化的定义

网络文化是基于网络技术发展所产生的,以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在结构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作为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即各种网络产品,是物质基础和载体;作为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的理性分析,精神层面包括网络信息、知识、心理、理念和精神,属于网络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对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起着主导和控制作用;介于物质和精神层面之间的是制度层面,包括技术规范、运行和使用的规则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等。网络把人、信息和文化三者融为一体而产生的网络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和人的智慧的结晶。

2.2网络文化结构形式的虚拟性

网络的虚拟是以数字化方式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务及其过程的模拟,其中也包括在客观基础上通过发挥人的想象力而产生的对于某些非现实事物的数字化建构。虚拟具有超现实的特征,是凭借数字化手段对于现实的超越。网络文化的虚拟结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网络文化认知层,这是网络文化的最深层结构,主要指基于网络的时空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思想倾向,它形成独具特色的网络精神文化;第二,网络行为规约层,包括对各种协议的认可、对使用规则的遵守,它形成网民共同遵守的网络制度文化;第三,网络文化表达层,指外化于网民行为的网络语言以及网络朋友关系、网络行为方式等,它形成网络表象文化。

3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

3.1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使青少年能够很好的利用它快速的了解大千世界,增加了丰富的科学知识。网络的创造性催生了青少年的时代观念;网络的丰富性拓展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网络的互培养出众多的“网上雷锋”网络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价值。

3.2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3.2.1弱化青少年的民族意识。据统计当前网上的信息来自美国的占50%,来自中国大陆的仅占0.01%。这表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占据互联网这一文化传播的制高点,一方面控制国家舆论,另一方面源源不断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扒阆”其价值观和精神文化产品。这必将对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弱化民族身份逐渐消解。

3.2.2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察觉。据统计,日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而这1%中,只有4%会被指控。网络的隐蔽性特征以及网上黄色流毒、黑色信息、暴力文化的泛滥使网络犯罪层出不穷,侵犯知识产权、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等案件逐年增多。

3.2.3影响青少年学业和身体健康。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占用了青少年大量读书、学习的时间,对青少年的学业有很大的影响。长时间上网,致使青少年由于睡眠不足而导致生物钟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同时,由于玩游戏时全神贯注,身体始终处于一种姿态,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器,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睛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脖子酸痛、头晕眼花等等。

4结束语

总之,现在的生活,不能没有网络,未来的网络就是生活。网络和网络文化是现代人类必须面对的事实。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它的发展对我们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有的专家称它为“电子海洛因”。

网络文化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影响使复杂和多方面的,问题在于教育者如何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互联网对于现代社会的全方位的影响,而不是以传统的观点和视角来看新生一代的成长问题。因为网络时代为当代青少年赋予了与众不同的成长环境,相应也带来了独具特色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研究者需要对这种新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有比较情形的认识,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认真研究它,利用它来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青少年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已成为学校、社会乃至每一个家庭重点关注的问题。据有关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我网民规模已达到5亿多,学生所占比例为30%。网络的特点决定了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一、网络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网络的快速发展将青少年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接收、传播时代,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诸多积极的影响。

1.网络能够帮助青少年独立自主意识的健康发展

青少年处于个体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海量的网络信息和资源使青少年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教育者的权威地位,青少年不一定要依赖学校和家庭来获取知识与信息。由于网络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青少年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找到他所感兴趣的欲知内容,主动地了解各种信息资源。并且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经过一定的判断与加工融合成自己的观点。

2.网络能够帮助青少年道德法制观念的完善

在以往传统社会中,青少年社会交往的深度和广度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今网络能将相隔千山万水、素昧平生的人联系到一起。为了在网络空间正常地与他人交往,在沟通交流中避免冲突,青少年就必须在保证自己权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人格,履行自己的责任,这些思想和行动在无形中对健全青少年的道德法制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网络能够帮助青少年表现欲与创新意识的树立

网络冲破了国家、地区以及时空的限制,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向青少年传递着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帮助青少年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和积累实践经验。学生可在网上充分吸收精华、剔除糟粕,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自身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顺利地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另外在网上给他人提供帮助,还可以满足大多数青少年的表现欲望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网络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负面影响

网络在日益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的同时,又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网络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给青少年带来了冲击

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判断力和自制力相对较差、好奇心强,网上有许多内容不健康的灰色信息和游戏软件,渗透着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危害较为严重,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而诱发那些辨别力不强的青少年走向犯罪。

2.网络给青少年在信息选择方面带来了辨别难度

由于互联网没有地域限制,容易被各种不法分子和西方势力所利用,各种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显示,网上的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得到降低。在这种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辨别能力较差,加上自身知识的缺乏,就很难对信息进行正确的选择,就可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海洋中迷失了前进方向。

3.网络在传统道德观方面对青少年造成污染

青少年终日与网络打交道,这必将导致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疏远。如果长期缺乏沟通和接触,必然会影响他们的传统道德观,使他们趋于自私和冷漠,既不去关心集体,也不去关心他人。容易造成冷漠和自私的性格,产生焦虑和压抑的情绪,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危害其健康成长。

三、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在网络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首先,教师和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适应网络时展的要求。其次,有关部门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再次,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和社会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上信息监控,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同时还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教育,加强网络知识等科普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提高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总之,教育工作者只有紧跟时展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拓展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不断地去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矛盾,采取相应而具体的对策,有效地发挥其教育功能,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胡月娥,浅析网络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

篇11

一、前言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的时代,信息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当前人们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青少年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接受能力,网络文学是随着网络兴起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它对青少年有强烈的吸引力,青少年在阅读网络文学时,由于侧重点不同,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资料显示:全球有中文文学网站 3720 个,中国内地有以“文学”命名的综合性文学网站约 300 个,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 241 个,发表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的文学网站 268 个,小说网站 486 个,诗歌网站 249个,散文网站 358 个,剧本的 75 个,杂文的 31 个,影视作品的 529 个。其他各类非文学网站中设有文学平台或栏目的网站共有 3000 多个。接受新事物能力超强的青少年们,在面对网络文学这个新事物时,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值得每个人深思研究。

二、网络文学的内涵与特征

1、网络文学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文学迅速发展起来,但目前对网络文学的概念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评论家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学是用电脑创作的、在网上传播的新型文学样式。网络文学有三种形态:第一类是狭义的网络文学,即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创作的多媒体剧本、联手小说、超文本等,以及借助电脑软件生成的作品,这类作品离开网络就无法生存;第二类是用电脑创作并在网上首发的原创性文学作品;第三类是广义的网络文学,即将传统纸质作品电子化后在网上传播的作品,它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仅仅是传播媒介不同。陈村先生认为,网络不过是一种传播手段,只要在网上传播的作品都是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仅仅是传播载体不同。也有人认为,只有以网络生活、网络文化为题材的作品才是网络作品。总之,对网络文学的概念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常认为网络文学是指直接在网络上创作、发表、传播的,内容具有后现代性的,感情表达具有宣泄性的文学作品。

2、网络文学的特征

由于传播方式、受众、内容等方面的差异,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作者方面来看,网络文学的作者有着明显的草根化、年轻化特点。在虚拟而游移不定的网络空间中,网络文学的作者完全可以逃避创作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可以尽情地写作与发表而不受任何约束。网络文学的创作者被称为,主要由大学生、教师、记者、编辑等社会群体组成。网络有着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年龄在25 岁左右的占 70%,这些年轻人思想自由、性格活泼,崇尚自由、民主与个性,其作品更加贴近年轻人的心理。从内容上看,网络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后现代性。在网络世界中主体责任、艺术承担、社会效果等都失去了合理的逻辑前提,网络文学更是以开放的、非中心性、反权威性等方式颠覆着传统文学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后现代性。

三、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的培养方式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素质,使青少年在繁杂的信息面前保持鉴别力,明辨是非,针对互联网对青少年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新问题,我们必须创新青少年德育的培养方式。

1、做到网络环境下青少年道德他律和自律有效结合。网络环境赋予青少年不可想象的巨大空间,享有不可想象的自由,青少年行为的善恶是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自律。在网络环境中,青少年要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选择网络环境下的项目和内容,参与各项网络活动。网络道德自律是指青少年参与网络环境中,自我约束自己的行为,是一种自主、自愿、自觉的主体性活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要有“慎独”的精神,养成慎独的习惯。但同时,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仅仅靠道德德自律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外在约束力量来互相促进,开展青少年德育做到道德他律和自律相结合。

2、充分发挥网络道德教育和传统德育的各自优势。在网络环境下,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平台进行青少年德育,德育内容要注重选择性,德育途径要注重渗透性,德育方式要注重平等性、交互性。另一方面在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开展道德教育的基础上,我们不能抛弃传统德育的优势,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仍处于道德教育的基础地位,我们要把开展面对面的、有形载体的道德教育,与利用网络开展德育有效的结合起来。传统的课堂教育、座谈、访谈、讲座,是把握和了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窗口,也是观察和反馈网络道德教育的渠道。因此,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要形成传统德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相互借助、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结构。

3、突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技术性与人文性统一。网络环境对青少年进行德育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开拓的新领域,使道德教育体现科学化、现代化,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的新技术、新概念建立新的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网络建设的人本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尊重人的个性,关注人的社会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前,“微博”已成为一个迅速蹿红的交流工具,微博成为重要的网络传播媒介,以快捷、操作简单、传播快、交互性强等特点,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微博成为与博客、E-mail、QQ、MSN 一样青少年思想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在进行青少年德育的过程中依赖技术的同时,给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德育注入更多的人文性,使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体现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努力实现青少年道德教育手段的网络化。青少年通过互联网了解社会逐渐已成为他们的基本需要。“既要充分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又要推进信息网络化建设,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因此,我们开展青少年德育要充分运用网络。首先,利用网络发展的最新成果,发挥网络环境开放、自由、兼容、平等、交互、共享的优势,指导青少年参与网络建设、管理、研究等活动,在认知与实践上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形成网络与青少年德育相互兼容、相互促进的机制和格局。其次,努力完善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利用网络提高德育课程的效果。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赋予网络环境下的新意义。再次,加强青少年德育信息开发、利用和交流。网络道德课程建设要做到与思想道德修养无缝整合,使思想道德建设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的讲授要有系统的理论指导,旨在努力提高与健全青少年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1]

5、构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要构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我们就要推进网络法治化进程。我国网络立法体系尚不完善,网络舆论立法仍是空白,网络立法的速度和应用程度滞后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程度,部分涉及网络的法律法规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出台多年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缺乏有效的宣传和贯彻。因此,一方面行政职能部门应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提高执法能力,推进网络法治化进程,净化网络环境,建设有序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我们要建立完善的网络监控体系,规范网络主体的行为。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与网络犯罪和不道德行为作斗争,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过滤。通过合法、高效的监管行为给青少年营造一个清洁文明的网络环境,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和网络行为给青少年带来的消极影响

四、结束语

网络文学对青少年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青少年的德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传统的德育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当前的网络文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和引导,把握得好,网络文学就是一个多元的空间,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文字,展示不同的灵魂与心态,不同的个性生活与社会景象。这对于喜爱幻想并充满好奇,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的青少年而言,无疑是一面多棱镜、一个万花筒。但把握的不好,便会一步步的把自己推进一个深渊。希望笔者关于网络文学影响力的见解能够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2]

参考文献:

[1]艾洪庆 论网络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与对策 [J] 中国教育 2010

[2]旷勇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 理论学报 2011

邢台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结项论文。课题编号:1310023,课题名称:网络文学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