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一路花香教学设计

一路花香教学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17 13:01: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一路花香教学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路花香教学设计

篇1

1.破水罐因为只能运半罐水而感到惭愧,他怎样向挑水工道歉呢?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再用朗读把这种意思表现出来。

破水罐()地说:“我想向你道歉。”

2.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语言,我们可以揣摩他说话时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可能做什么动作,或者心里怎么想,加上合适的提示语。请自由读读挑水工和破水罐的对话,试着通过批注提示语理解对话。

3.你为什么填这个词?能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4.分角色表演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揣摩提示语的语言实践,在运用语言的训练中再现情景,构建起学生与文本主人公之间的对话,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再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使理性认识和感性表达融为一体)

5.听了挑水工的话,破水罐便留心小路旁,他看到了什么景象,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6.(出示插图)看,这就是那条山路,这就是破水罐看到的“美好的景象”。欣赏着这景象,你心情如何?想用什么词句来赞美这景象?

7.多美的花儿,姹紫嫣红,一朵朵,一簇簇,千姿百态。欣赏着一路美景,呼吸着一路花香,再读课题,读出现在的感受。

(设计意图:观察图画,结合直观画面,进入文本情境积累词语,在优美的词汇和语段表述中体验语言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情感的陶冶)

二、研读揣摩,品味一路语香

1.受了挑水工指点破水罐心情如何?为什么还是只感到“一丝快乐”?

2.挑水工又是如何劝说他的呢?读挑水工的话,把你的理解和感受写在旁边。

3.小组合作学习:把读懂的向同伴汇报,不懂的提出来讨论。

4.全班交流:

(1)挑水工知道破水罐有一道裂缝为什么还用它挑水?

(2)破水罐的价值得到体现了吗?在哪儿呢?

(设计意图:课堂不是教师和个别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教师只有提供更多自我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才能为每一个学生搭建起发展的平台。尝试阅读批注,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思维的相互补充,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紧张的智力活动中,他们从本体角度出发,与文本、同伴进行积极真实的对话,以智慧点燃智慧,从而使“裂缝的价值”逐步明晰起来)

三、延读续编,收获一路心香

1.听了挑水工的一番话,此时破水罐会怎么说?想象一下,给课文续写一个结尾。

(设计意图:续写的结尾其实就是寓言蕴涵的道理。通过续写的形式,利用文本的空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入故事情景,让心灵与文本再度交融。通过这种形式,寓言教学的重难点――寓意的揭示巧妙而自然,水到渠成)

2.挑水工挑好了水,种出了花,劝导了破水罐,他的生命又何尝不是一路花香呢?挑水工以及两只水罐的故事跟你的生命有什么关系呢?

3.(出示齐读: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只要发挥自己所长,自信地面对挑战,一定会收获一路花香,活出一份精彩。

(视频欣赏:《千手观音》)你可曾想到,这是一群天生有着缺陷的聋哑青年,凭着他们人生的自信,刻苦的精神,演绎着生命的光辉。生活中你还见过或听说过这样的例子吗?

4.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突出的一面,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书写自己独特的生命故事。(出示现代诗《欣赏自己》朗读交流感想)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只水罐的故事跟你的生命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结合《千手观音》的画面,再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打通故事、寓意和学生生命之间的关联,实现文本与学生当下生命的有效编织,使语文课堂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工具和人文在学生的自主建构中实现了完美统一)

5.总结谈话:欣赏着飘香的鲜花,品味着甘霖般的话语,真是一路走来,一路花香。愿同学们以后的人生之路一路花香。最后,让我们再满怀激情地齐读课题。

[总评]

这是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学生在紧张的思维活动中品味语言、运用语言,享受智力挑战的乐趣,实现文本、学生、教师和学习环境之间的真实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穿透了文字表面,触摸到了文字的深度,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声音,自然而然地领悟了寓意,并把它植根在自己的生命中。

篇2

课文《一路花香》是一则印度寓言故事,讲了一只有裂缝的水罐在完好的水罐面前感到惭愧,挑水工却告诉它说,从它的裂缝漏出的水浇灌出了美丽的鲜花。这一课教学要让学生感悟到:世上任何一件东西一个人,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要骄傲自大,又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其本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这样的主题学生是可接受的,也是基本可以理解的,但对于四年级学生,要让他们感悟其蕴涵的人生哲理并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应引导他们认识人生的差异,肯定人生的价值。

一、个性阅读――姹紫嫣红耻效颦

在对教材的解读中,我发现了“骄傲”这个词语。在整篇文章中,这个词语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对文章中心的把握。翻开词典,“骄傲”一词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也就是自满自大,另一种解释是“自豪”。到底选哪种解释,要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原文内容是这样的:“那只完好的水罐不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而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却感到十分惭愧。”有些学生在阅读中认为,这里的“骄傲”是骄傲自满,是好水罐在沾沾自喜,而有些学生则提出不同的意见,“骄傲”只是一种完成使命的自豪,与得意无关。联系上文我们可以知道,那只完好的水罐所做的“成就”,就是在过去的两年中,它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家里,对这样的成就,好水罐难道不应当感到自豪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和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评等环节,拓展思想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中应当把自主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不能用惯性的思维局限学生的世界。

二、读写结合――可爱深红映浅红

阅读是吸收,从外到内;写作是表达,从内到外。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丁有宽老师在《读写结合,教材教法》中指出:“读和写是一对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的关系。读是一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读是写的基础,写从读中吸取养分。写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交流思想感情。写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的过程。以写促读,使学生在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训练活动中受益,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读与写就像红花和绿叶,相互依存才是美的体现。语文课堂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读写结合,凸显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读写结合”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将阅读与写作实现有效链接,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机会,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降低语言实践难度。

小学语文阶段,中年级侧重乐于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条理清楚的片段,指导重在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高年级侧重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内容具体、感受真实,指导重在训练学生多角度构思,尝试开放作文。这是一个由段到篇的过渡过程,结合《一路花香》课文的特点,也为了与高年级的习作教学恰当地衔接,我想可以设计这样几个“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1.填补空白,探寻花香。

如果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既能引导学生读懂文章语言表达的形式,又能想象文章隐藏着的意蕴,并进行独特的创作,那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课文呈现于学生的才会是充满清新生命气息的世界。

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完好的水罐会对有裂缝的水罐说什么?有裂缝的水罐当时又会怎么说?”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骄傲”、“十分惭愧”、“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等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完好水罐的骄傲、破水罐的惭愧自卑,然后写一写,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

在教学第三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美好的景象”会是怎样一幅画面?先说一说,再写一写,写后交流,使学生在写作中会体会到有裂缝的水罐给大家带来的芳香。

2.畅所欲言,收获花香。

在教学完全文后,通过品读,文中的词句已经不知不觉地储存在学生的脑海中,因此可以设计下面的教学环节:

我想对完好的水罐说:?摇 ?摇

我想对破损的水罐说:?摇 ?摇

我想对挑水工说:?摇 ?摇

我想对自己说:?摇 ?摇

在说话中,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讲的道理,说话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放飞,然后让学生写下来,一吐为快,让学生在写作中收获花香。

3.续编故事,花香四溢。

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接下来故事又会怎样呢?”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万紫千红”的文章,让自己的写作与众不同,花香四溢。

4.写读后感,永驻花香。

还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可以向学生提供以下几个读后感题目:《欣赏别人,悦纳自己》、《我为自己喝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当我面对嘲笑时》……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定会有感而发,花香定会永驻学生心间。这样的读写结合教学,学生的写作怎能不“一路花香”?读写结合,和谐共生。在“读”的热闹之后,“写”让课堂静下来,让思维活起来,让想象飞起来。从意识到行动,如果我们都能落实,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播撒花种――且教桃李闹春风

《一路花香》中谁最香呢?挑水工。是他,化腐朽为神奇,结合破裂水罐的特点浇灌出一路花香,是他,让自卑的破水罐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这个角度说,教学时一定不能忽视挑水工,他才是这篇文章重的主角。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应该人尽其责,物尽其用,往大处说,就是一个使用和管理人才的问题。这个升华,我觉得可以抓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如果没有你,主人哪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朵呢?”这个你是谁?从全文看,它不仅仅是破水罐,而是挑水工。

篇3

没有想到,这样一个从小害怕作文,一心想要做数学老师的人,竟然成了一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他安静地坐在台下时,是那么腼腆,可当他走进课堂,走上讲台,他的眼睛就发亮了,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将我们的心紧紧抓住。他认为,故事力是儿童作文的核心素养,让儿童讲清、讲好自己的故事,那是一个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作文能力。我明白了,当作文指向儿童自己的故事时,他们不再为“写什么”而发愁,作文教学的重心自然而然地就从“写什么”转移到了“怎么写”上了。

我想到自己那次作文课上所遇到的突发状态:一只小鸟冒冒失失地飞进了教室,在孩子们热切的目光和惊呼声中,它惊慌失措地四处乱飞。在经历了一番折腾后,小鸟终于找到了出路,飞离了教室。看着台下那一份份按捺不住的激动,我索性抛开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扔给了孩子们这样一些问题:小鸟从哪里来?怎么会飞进了我们的教室?它又飞去哪里了?孩子们炸开了锅,一双双小手快要伸到我的鼻子底下了。好吧,这就是儿童的故事,他们开始了当堂习作。那天的习作课上,纪律出奇地好,孩子们笔下的故事生动有趣,就连平时作文能力不强的孩子,也交上了一份令我满意的答卷。我想,其实写作文并不难,那便是让儿童讲自己的故事,让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成为作文最好的材料。这样去指导学生写作文,引导学生爱上写作文,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

跳跃的视角,创意地表达

大屏幕上出现了四幅图片,台上的孩子与台下的老师纷纷猜测起来,这是站在哪个角度,才能出现如此的画面?答案随即一一揭晓:站在邮箱里往外看、站在嘴里看医生、站在口袋里看钱包……最后一幅最为精妙,站在鼻孔里看自己的脚。猜测之后,课题便出示了――“跳跃的视角”。好一个构思精巧、立意新颖的于溟慧老师!在她的作文指导课上,你看不到任何牵引,有的只是和孩子们看似漫不经心的闲聊,却于无声处进行着习作手法的了无痕迹的渗透。恰到好处的例文引路,则一遍遍地印证了“跳跃的视角”这一主题。听了孩子们当堂写出的短文,我们忍不住连连点头。

记得刚学完《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我问孩子们:“你们有没有拥抱过自己的妈妈?”全班47只小手都举了起来。哦,我明白了――前段时间的“三八”妇女节,孩子们都用自己的行动对妈妈表达过感谢,并写过体验作文。于是,我就改变策略,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去采访自己的父母,问问他(她)有没有抱过他(她)的母亲,并将整个谈话过程用“心语”的形式记录下来。

篇4

教材一发,学生总会迫不及待地翻阅,语文尤其如此。当教者引导阅读时,学生对内容已经熟悉。此刻,课文内容对学生已失却了陌生感的诱惑。而学生自读,多是了解内容、欣赏情节,对主题一般不去关注。我们知道,主题感悟虽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却是听读理解、读写表达的重要凭借。学生不去关注,便可合理运用,在已熟悉的内容中发现陌生的主题,让教材从熟悉走向陌生。如苏教版写花的课文不少,虽内容相似,但主题各异:二年级的《一株紫丁香》,写学生为老师栽紫丁香,期盼花儿为老师做伴、唱歌,表现了他们对老师的爱;三年级的《蒲公英》,写两颗蒲公英种子的不同遭遇,告诉人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花瓣飘香》写孩子为妈妈采花瓣,表现孩子对妈妈的爱;《荷花》写作者在荷池的所见所想,突出了荷花的美;《槐乡五月》通过槐花的描写,展示了槐花给孩子带来的欢乐;四年级的《桂花雨》写桂花香、摇花乐,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爱;《一路花香》写挑水工巧用破水罐浇花的事,告诉人们要根据自身特点、发挥各自的作用;《第一朵杏花》写竺可桢、小男孩与第一朵杏花的事,突出竺可桢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小男孩的信守诺言的品质……

如此联系,发现共性,凸显个性,相关课文阅读时,则可引导在与已学课文的比较中,发现课文的陌生处。如阅读《桂花雨》可先回忆《槐乡五月》描述的画面和画面蕴含的情感,进而引导:《桂花雨》写什么呢?作者为什么写?与《槐乡五月》有什么不同吗?对课文内容学生有所了解,但作者为什么写、与《槐乡五月》有什么不同,学生肯定难以表述。这样,就能以教材的陌生感引发兴趣,唤起注意,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

二、透视语言特质:语言的陌生感

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言语内容使学生容易失去陌生感,一般言语形式也会如此。为此,必须善于发现和利用课文独特的言语方式,即课文的语言特质。语言特质比较隐含,学生难以发现,可在生本与文本的联系中,把握特殊的语言特质;在内容与情感的联系中,展示文本独特的言语形式;在感受与运用的联系中,培养学生相应的读写能力。这样,通过语言特质的透视,便可让文本给学生陌生感。如:花开花艳,多与希望、幸福、喜悦相伴;花谢花落,多与失望、孤苦、辛酸相随,这似乎是约定俗成。而《广玉兰》一文,凋谢了的花儿也让人感受到美好、生机、希望等不尽的旨趣。这样的表达方法,学生是第一次碰到,教者便这样引导:

师: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花儿凋谢,你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失落,因为凋谢了的花儿给人凄凉的感觉。

生:我感到无奈,为什么美丽的花儿凋谢了呢?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可是在作者笔下,凋谢了的广玉兰依然生机盎然,请细心读读这段话,看能发现什么?――(出示: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依然挺立枝头,它已经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

(生朗读感悟,读后交流。)

生:开了的花美,没开的花美,凋谢的花也美,这就是广玉兰的特殊之处。

生:我总认为,开了的花美,凋谢的花儿肯定不美,可作者这样一写,开和不开的完全可以相媲美。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再读读这段话,你又读出了什么?――(出示: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花蕊依然挺立枝头,它长成了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但是花瓣凋谢了。)

(生读后叙谈感受)

生:读了以后让人不开心,因为再美它也凋谢了。

生:这么美的花儿还是凋谢了,读了让人伤感。

师:为什么同一种花,却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呢?比较比较,看能不能发现什么?

生:原来“花瓣虽然凋谢了”变成了“但是花瓣凋谢了”,而且变换了位置。前面的句子,让人不去注意凋谢,而去欣赏它的美丽;后面的句子,则让人重点去关注它的凋谢上。

师:你看,作者的叙述多么高明!读读下面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出示)

第一组:

虽然你成绩进步了,但是还比较差。

虽然你成绩还比较差,但是你进步了。

生:第一句强调成绩差,让人心灰意冷;第二句强调人的进步,让人充满信心。

师:真有趣,变化了顺序,表达的情感就不同了。难怪凋谢了的广玉兰在作者笔下那么充满生机,让人喜爱。再读读下面的句子,看能不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出示)

第二组:

诗人望着渐渐下山的太阳,( )地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人望着渐渐下山的太阳,( )地说:“虽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

(学生第一句填了“无限惆怅”“垂头丧气”等,第二句填了“摇头晃脑”“无限欣喜”等,并结合句子阐述了原因。)

师:可见,说话写作,内容顺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情感的表达,这就是汉语言的魅力!

凋谢的花儿写出生机和活力,这样的情感表达学生是初次见识。对此,教者予以了关注:先借助生活,引导自读感悟,体会特殊的情感,即凋谢的花儿充满生机,惹人喜爱。其次是变更句式,引导品味语言,感受特殊的句式:先说花儿已经凋谢了,进而用转折句式,通过对花蕊具体、形象的描写,突出其生机和活力。再则是补充句式,引导拓展运用,学习特殊的表达。这样抓住典型句式引导,能让学生在语言与精神的融合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追求教学创意:教法的陌生感

事实表明,如果教师固化了教学模式,当学生熟悉了老师的套路后,课堂对学生就会因陌生感的缺失失去了诱惑力。可见,必须创新教学设计,追求教学创意,让课堂不断以“新的面貌”呈现,给学生以“意料之外”。如阅读《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把握了“借助数字,描述事物”的方法,教者一般会安排片段练习,学生自然感到乏味。为不断给学生陌生感,教者让学生阅读片段,读中思考:一学生学习“借助数字,描述事物”的方法写家庭的变化,请好好读读,你觉得片段中的数字好在哪里?为什么?

【片段】爷爷10岁的时候,一家8口人挤在两间窄小的屋子里,家中除了一个低矮的土灶、一张小方桌、两张用木板铺成的床,两把钉耙、三根扁担,其他几乎一无所有。我10岁时,一家5口人住着3间楼房,我有自己的卧室和书房,书房里藏书有300多册。家中现有4部手机,两台电脑,3台电视机,客厅里则是48寸液晶电视。家中还有两辆自行车、两辆电瓶车,还有一辆小轿车呢!

起先,学生多被表象迷惑,认为数字突出了家庭生活的变化。而经过仔细揣摩,学生明白:虽都反映了家庭变化,但数字列举太多,没有重点,像第1节的“钉耙”“扁担”可用“几样必需的农具”,第2节的“自行车”和“电瓶车”可舍去。可见,运用数字,须精心选择,不面面俱到;须突出重点,凸显情感。接着教者又这样引导:下列片段也写金字塔,你觉得有什么不足?

【片段】这座金字塔真高!你看,大雁从它身旁擦过,白云从它腰间掠过。倘若登上塔顶,举头可以挨到太阳,伸手可以摘到星星。

篇5

二、学情分析

确立了目标之后谈谈学生,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怎么知出发,我发现学生个个都是可爱的,他们源于对旅游专业的喜爱,选择了这个专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他们大都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他们迫切地想在职业学校新的环境和教学模式中重拾信心,想在三年后步入社会时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的目标不能太高,课堂教学要避免枯燥乏味,我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提高素养。

三、教材处理

1.教材处理。

为了完成本模块的教学,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将教材的托盘训练分为两个部分完成。项目1:托盘训练之初体验———托盘技法的练习;项目2:托盘训练之再体验———托盘程序的练习。

2.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托盘技法,进行职业素养养成教育;难点:提高托盘承重后托盘技法,提高综合素质。项目任务设计时,做到紧紧围绕目标,体现“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的特点,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从而完成本课重点的学习。同时,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进行教学评估,预设多种解决方案,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决策,以此完成本课难点的突破。

四、教学设计

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快乐学习,最终培养高素养的技能人才,迎合职场对人才的需求。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引领下,以“以生为本,循序渐进”为基本的教学原则,采取的主要教法为: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新知演示法、练习指导法。学生采用探究合作法、游戏学习法、实践练习法、互评互纠等学习方法。

五、教学实施

下面具体谈谈教学实施过程,课前准备环节,通过预习、上网查阅等方式完成学案部分内容,为课堂教学奠定理论基础,在预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资料收集、团队协作等主动学习能力,学生进行实习物品准备,形成5S规范意识。

1.情境创设,情感体验。

设计三个部分:组织课堂、对抗小游戏、多媒体课件展示。组织课堂是学生管理的第一步,检查学生的出勤、仪容仪表、课前准备等,同时对学生进行项目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对抗小游戏、多媒体图片、视频的欣赏,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将学生从内在引领到本项目的环境中。

2.任务引领,探究新知。

任务一:我知道,托盘知识问答,通过学生分组回答、抢答、教师点拨、完成学案、自评、互评等环节,反馈课前预习情况,为实践练习奠定理论基础,均衡关注,激发一些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同学主动回答,树立自信,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勇气。任务二:我要练,托盘姿势练习,这是本项目的重点和难点的体现,设计五个活动,轻托托盘、轻托一块砖3分钟、臂力练习、轻托饮料瓶3分钟、轻托一块砖5分钟。层层推进,变换形式和内容,反复有序练习,后一活动是建立在前一活动基础上的反馈强化,每一个活动都按照教师布置任务、小组探究合作、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评价总结的基本流程展开。在解决问题时,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相互点评交叉进行,教师不断巡视、导疑,对巡回指导中发现的共性问题作集中讲解,从而完成难点的突破。

3.总结回顾,强化体验。

我再练,强化体验,达到轻托的平、稳、松。设计三个活动,说一说、练一练、比一比,说,说托盘技法的要领和技巧,练,强化练习两个装水的葡萄酒瓶,比,各小组派代表参加小组争优赛。通过自评、互评、师评评选技能明星。这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总结和提高,强化本课重点和难点的掌握,理论联系实际,在前面的托盘承重练习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托葡萄酒练习,托盘练习辛苦乏味,引入课堂竞争,活跃气氛,增强竞争意识,展示实力,表现自我。

4.拓展探究,升华体验。

我会用,托盘服务练习,通过趣味练、认识我、提升我,学生在练习了托盘承重和平稳练习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托盘侧拉、托盘下蹲、托盘转身、托盘拾物等托盘服务,将托盘技能熟练灵活应用,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服务意识、规范化意识、微笑服务。学生通过极限托游戏结合课堂表现,小组成员共同探究讨论对组员进行技能定级,在老师的指导下制订课后技能提升计划,组长定期检查,老师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共同督促学生提高课后技能。

5.课外作业,延伸体验。

班长设计餐厅自主服务安排表、礼仪社团服务安排表和课间办公室茶水服务安排表等,让学生通过志愿者服务锻炼技能,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我服务、我快乐的理念,使得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五个环节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评价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自评、互评、师评结合,评价个体和评价集体结合,技能评价和素质评价结合。

六、教学反思

有效的反思是为了更好地行动,在整个项目教学中,有收获也有遗憾,我的收获是:

1.快乐学习的理念适合学生,激活了沉闷的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技能加素养的培养模式,见证了学生的变化,学生变得更加彬彬有礼、更加知书达理,家长都打来电话欣喜地诉说孩子的变化。

3.赏识让教育一路花香,自信让学生充满活力,成功来源于自信,而自信来源于被他人认可的快乐。

本项目的教学设计虽然经过了多次修改,但能力有限,还是有遗憾之处: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不坚实,对于我国母语教学综合水平和整体质量的提高将构成严重的阻碍,基于多方面因素,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用心钻研教材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钻研教材不够重视,把主要精力放在收集课外资料和制作课件上,没能做到认真研读教材。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之前,必须紧紧把握好教材,反复深入地阅读课文,这样才能在授课时讲出精髓并收获更大的实效。教师要做到通过阅读与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等资料,从编者的角度对教材作一个整体的了解;再用心去读好每篇课文,做到有所感悟并用自己的感悟去揣摩学生读后的感悟,力求在教学中与学生产生共鸣;同时还要注意教材的前后联系,将课文前后联系对比,寻找知识的关联处。

此外,教师还应认真筛选教材内容,突出语言的训练,在理解课文方面不要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达到理解目标时不要脱离课文语言进行架空的分析。总之,在钻研教材时一定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编者的编辑意图,把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结合起来体会;既要“得意”又要“得言”,务必抓住语言文字这一主线。例如,景美情深的课文就可以“以读代讲”,有的课文在语言上有特点,就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有的课文在句式、构段上。在整篇课文的表达方法上有特点,那我们就要对应地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二、加强朗读训练

厨师烧菜不能缺少“盐味”。课堂阅读教学也不能缺少“言味”。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强化学生的朗读训练。才能读出文本之“味”。让语文课体现真正的“语文味”。具体朗读的形式有:范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小组读、自由读、开火车读等等。具体的朗读方法可分为:默读、浏览读、从文本的不同角度读、联系上文读。如此变换方法与形式进行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好地体味文本的思想,读出文本的“味”,实现“积累语言”和“促进人发展”的意义。

在实际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我发现许多老师都能做到伴随着课文的语言在朗读中行走,在读中悟。悟后读,读与思紧密结合。然而。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总是一厢情愿,把自己的成年人的思维强加给学生,逼着学生进行虚假表演,强行重读或轻读某个词语,结果学生读来读去,也不能读出文本之“味”。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带着某种感情去读书:“你能读出酸酸的语气吗?”“你能读出高兴的语气吗?”如在教学《一路花香》一文时,在没有创设有效的朗读情境与联系上下文的情况下,直接让学生带着“自豪”、“惭愧”的语气来读,都是行不通的、无效的。

三、灵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在实施阅读教学中要做到因文而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景色美、意境深远、感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对于那些童话、寓言类的阅读课文,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对于有值得思考与深入探索的问题的课文,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与学生进行较深入的互动与探讨:对于写法有比较鲜明的特点、能对学生的阅读写作有一定借鉴意义的课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对于那些着眼于开阔学生的视野的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粗识课文,二读略知大意,三读交流思想心得”的教学模式。

四、创设趣味情境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刺激。”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缺乏,较难培养稳定、持久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实践表明,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课本中“静止”的知识,教师必须着力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把“静”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动”的外部活动,如此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 在学习能力不断培养的过程中体验求知的乐趣。

例:一位老师教学《九寨沟》一文时,充分利用网络向学生边展示九寨沟那茂密的森林、神奇的湖泊、壮观的瀑布等美丽迷人的景色,边播放歌曲《神奇的九寨》。在充满激情、悠扬动听的旋律声中,结合具体课文内容,教师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如此设计,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无需教师冗长的语言描述, 学生便仿佛身临九寨沟那美丽神奇的胜景之中,被其迷人的景色所倾倒。

五、养成良好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学生阅读量很大,但往往是边读边忘,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不做阅读随笔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不能任由学生随意阅读,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做好读书笔记。对阅读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进行圈点、摘抄、评注,让学生弄清作品“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以养成读书摘录习惯,会激发他们的文字敏感性,让他们学会积累优美的语言知识。同时,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也将大大提高,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除了养成阅读中的“随笔”习惯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收录阅读作品集。教师可以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阅读作品展”,并附上阅读随笔。学生会用心制作出自己的阅读作品集,在展览过程中,还能够观察到其他学生的阅读作品集,会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结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能进一步加强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究,结合学生实际,才能把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我校按照中心学校的总体工作计划安排本次活动。本次活动中,我校十一位老师积极、认真的态度令全体教师感动不已,无论是从教、学具的准备、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案的书写、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等都可以看出他们一丝不苟的态度。

二、课堂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由于十一位老师经过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因而给大家展示了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课堂。马小娟老师执教的《找规律》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恰倒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具,使课堂教学直观、形象,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找规律》的初步知识与方法。在课堂上马老师还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习数学和五彩缤纷的生活联系起来,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马淑英老师执教的《7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关注全体学生,学生参与的面广泛,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孙丽娟老师执教的《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一课中以旧知引新知,注重知识迁移的过程,强调数学的算理概念,善于总结,回归整体。王娟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教学结构严谨,引人入胜。教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内心世界,使学生明白了“给永远比拿愉快”。丁少琴老师执教的《一路花香》一课教学思路清晰、明了,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让学生掌握了重点,有效的理解了难点,渗透了很好的思想教育。李庆文老师的英语课突出培养了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展示了学生丰富的英语知识。王英霞老师执教的《人有两个宝》一课富有激情,善于引导;王红梅、王丽丽老师语言亲切,声音甜美,课前准备充分,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极大地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课堂色彩纷呈,培养了学生课堂中创新精神。马洪涛老师执教的体育课《喜庆北京奥运,圆满成功》教学设计新颖别致,课堂教学组织合理有序,活动形式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马文瑞老师执教的《让幻灯片变得更漂亮》一课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学生上机操作正确率高,交给学生制作幻灯片的方法。……总之,每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教师亲切、鼓励的目光和学生自信、灿烂的笑容;听到的是教师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新用语;感受到的是民主、平等、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学习伙伴。教学回归生活得到落实。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三、成效显着,好评如潮

六位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她们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深深吸引了前来听课的各位教师。课堂教学结束后,我们组织教师分语文(含英语)、数学分高低、音体美六个评课组进行评课活动。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肯定优点,又指出不足。在热烈的气氛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在此次活动中听课教师深有感触地说:“你们的课堂越来越真实、自然,越来越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没有作秀的痕迹。”有的老师感慨地说:“今天真没白来啊,从你们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你们的老师认真钻研的态度和强烈的敬业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定把你们的好经验、好方法带回我们学校去。”

篇8

一.备――储存素材的感性渠道

信息技术,就是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的采集信息容易、存储内容海量、索引输出快捷,能够为课堂教学减负。作文教学设计中,将这一因素考量进去,不仅能创设特定的情境,更能丰富原本单一的相关信息。如在作文教学“状物写景、托物言志”一节课,《心中花开》是教者自拟的文题。教者做了以下的提示,因了花开,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但不同的个体喜好不一,你可以观察身边的花儿,关注它的“打苞、含蕾、初绽、怒放”的过程,亦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个情感触发点,捕捉瞬间的美好,也可以取材群花的妖娆……而一些只知道名称的花,或是只匆匆一瞥却印象极深的,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搜取相关信息,文字的、图片的、不同情境下或静态、或动态的,为自己的写作储存素材。孩子自己制作简单的ppt,有了感性的印象极深的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再从多角度思考花开与“心灵”的链接,可以是想到与之品行相似的人,悟到珍惜生命可贵的“理”,更深层的人性(虽卑微却高贵、虽弱小却顽强、虽貌丑却心善)之美。

生一:“我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不敢确信――那是向日葵花田。仿佛是被谁用手指蘸上颜料随意涂抹出来的。大片大片的金色在视野所及之处渲染开来。天空的边缘被向日葵淡色的光芒给染透,干净的天蓝中透着点光泽,花田给人一种被魔法包围的感觉,细小的尘埃粒子浮旋在周围,给人一种不太真实的感觉,如一幅油画梦幻般的真实。”当我伸出手,“慢慢划过一片花瓣。很柔软,如幼鸟略显丰满的羽翼,又如为谁敞开的心房,却不是玫瑰的娇嫩,而是恰到好处的有着坚强,墨绿色的叶片无一不透着清新的气息,颜色如同从水里一把捞出来般的新鲜,只要看着就能让内心的世界如同泛着青色般,给人以镇静的错觉。指尖停留在光滑的粗茎上,感触着极细极浅的纹路,带着向日葵的经历,一同被我触碰。”有风穿过时,“向日葵的茎叶泛着微许的薄荷色,我仿佛听到了向日葵的歌唱,耳畔却只有风的低吟。看着天空因向日葵的晃动而产生了老旧电影的错觉,不禁笑自己的念旧。但那抹金仿佛氤氲了光芒,与天蓝沾染在一起,意外的融洽,似乎是蓝色中也有着光芒在静谧地流转。听着花瓣相互磨擦的音调,如同在唱一曲古老的歌谣,肃穆而庄严。”闭上眼,“仍是一片金色占据整个脑海,是无数个向日葵花盘在转动,转出比以往更清澈更柔和更纯粹的色彩,有着澄明的琉璃光芒。”

读到这样的文字,有谁能够想到,这是一个仅从一次画展、一场生态园参观后,看过一幅向日葵图片为之震撼的孩子的习作呢?

在社团活动中,孩子这样提及自己的写作体验:不熟悉的题材,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的氛围,将从网络信息中获取的感知,融入自身的生活感受,轻嗅葵花籽的香气,并网络模拟出向日葵各样的姿态和情状,再创新加工成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文字。因为世界很大,我很微小,不能接触到所有的东西,而我,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我想要的精粹的生活蓝本:直观感受,加上网络现有的素材,结合真实的生活体验,才是创作的第一要素。置身于自己设定的写作生态园,写作成就感才会积聚灵气。

二.练――炼化素材的完善途径

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并发挥其主体地位,很是重要。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就是化抽象为形象,化单调为多样,以不一的形式呈现在面前。而它的虚拟性和模拟能力,更为作文教学平添了羽翼。在教学“叙事写人具体生动”一节课中,《挚爱 》的文题。教者从不同的角度提示:清晨浅眠,耳畔是“好鸟相鸣,鹦嘤成韵”,耳鼓里满是愉悦的天籁之声;漫步乡野,极目所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闲适与恬淡,浸润到“城市人”的骨子里;“翰墨留神纵天性”的恣肆泼墨;棋室斗间的博藏世界;鼎沸尘嚣,阳光,花开,草盛,麦香;静享人生,情美,演绎哲思光华;性灵,惟余一阕清歌;爱的极致,是“只要我活着,便要歌唱”。(雪莱)

生二:在练笔《挚爱乡村晨曲》中,在乡村小道旁,成群的鸭、鹅,真个似法国的绅士,前行在香榭丽大道上,一板一眼的;地里的庄稼,当轻柔的风儿拂过,都爆出了嫩黄的叶芽儿……

鲜活的文字,不仅是朴实贴近生活的话语,亦是生动源于活泼的词语,更是形象适度夸张的词语。为写出这样的片段,该生运用计算机网络,搜索相关虚拟的三维模拟场景,设置特定的“种子发芽”的模拟场,观摩并定格了种芽的成长蜕变的瞬间,最后选定“爆”字,展现自己对文字的敏感度。不仅体验其鼓胀的过程,更多的是感受“爆”的力度,切实领会后,巧妙运用文字,体现其中的意蕴,让它灵活地再现生活。

生三:在练笔《挚爱那船头的风景》中,坐上手摇船时,“船左右摇晃着,河里洁白的水花不时跃上面颊,用手拭去,留下一片清爽。船肆意地摆动,仿佛要把骨头都摇酥了,就这样漫无目的地闲适的摇,对于久居城市的我已是莫大的享受。我注意到替我们摇船的人。船娘着一套蓝印花布的褂子,头顶一只竹编的斗笠,耳垂上两只金耳环在阳光的亲睐下熠熠发亮,少说也约莫有五六十的光景,但粗糙的脸上并没有半点老态。船娘竟大方的开了腔。她继续极富节奏地划着橹,再咳咳地清了清嗓子,‘里下河,水来涨,百里好风光……’我望着她,望着四围葱郁的菖蒲,听着她的歌声,听着风吹的悸动,刹那间,我似乎觉得这人、这音、这景、这情,完美地交汇在一起,合奏成自然真实的旋律。”

丰盈的文字,巧用恰到好处的比喻,丰富文字的活力;动感翩飞的体验,衍生文字的魅力;更有细致入神的动作、简笔勾勒的肖像,引发文字的张力。这是溱湖风光写意图,当记忆的影像不再清晰,只要将当时的场景再现,让孩子置身其中,漫游畅想,就能让菖蒲叶独特的味道、天水合一的佳境、拥有真实的面孔,拥有世间最纯朴的乡音的船娘展示在脑海中的“屏幕”。这样互动、和谐的写作教学环节,自然演绎着生态文字的魅力。

三.悟――提升素材的丰厚沉淀

惟有将网络的形象性与作文教学的个性化结合,将信息性教学策略与学科教学理念相呼应,才能不断在积累素材和炼化素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素材的内涵,揭示其丰厚的沉淀。在教学“意境深远,豹尾靓姿”的一节课中,《点点滴滴都是爱》的文题。教者在备思路导引时提示:母亲的一句叮咛,老师的一个眼神,朋友的一声问候,陌生人的一次热情相助……都让我们倍感亲切、备受鼓舞,也是我们走出风雨,走向远方的勇气和力量。如何才能做到憬悟独到,聚焦主旨呢?让孩子们在写作中,自然衍生出“失落时,因了一句关切的话语,能感受到人情的温暖,捡拾起生命的馨香;欢欣时,因了一个动情的眼神,能感知到成长路上人性的美好,记住生命的多味;风雨中,因了一个关怀的动作:拍肩、抚摸、牵手……能感悟到周遭人文的厚重,升华出生命的华彩。”

生四:在习作中,“爱,就这样传递着流泻,真诚但无私,豁达但柔软。

路遥的《人生》里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有很多路可以走,但往往至关重要的就那么一条。’我想,我走上了一条正确的路,一路有爱,一路花香。弟弟、父亲、汉子我眼中爱的携带者,但他们终究只是我人生旅途中的过客,真正陪伴自己的是他们的爱:就像是窖藏几十年的酒,越品越香;就像是深埋几千年的琥珀,越久越别致;就像是屹立几万年的胡杨,亘古永恒……

爱是点滴,爱无处不在,爱因了有爱的人而生。点点滴滴都是爱,爱不需要修饰,你觉得是爱,它就是,坚守它。”

篇9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把教材作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与生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学着运用字、词、句、段、篇抒写自己的生活。

句式例子。用来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可以模仿文中的关联词进行写话练习,如“不但……而且……”“没有……没有……只有……”等,也可以模仿文中写作手法,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通过对这些句式的模仿练习,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表现技巧,这是写好作文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叙述顺序例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在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西湖》后,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顺序,写写“我的家乡”“美丽的校园”等,在学生秋游活动之后,指导他们模仿本课写作顺序练习写游记。

段落结构例子。如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如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美丽的南沙群岛》、第3课《庐山的云雾》,课文语句优美,特别是第二、第三自然段都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非常有特色,值得学生在写作中借鉴、学习,可以在教学中设计相应的仿写练习。

篇章例子。笔者在教二年级时就常常训练学生仿写课文。如学习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英英学古诗》一课后,学生把《古诗文诵读》中背诵的诗拿来改写,有“方苏学古诗”“李彤学古诗”“宇轩学古诗”……学到第4课《乡下孩子》时的仿写就有了创造,下面是一个称后妈为阿姨的学生写的“城里孩子”,他把自己的生活用课文的句式表达出来了,仿中有创。

城里孩子

曾是阿姨枕头边

怕吓的“受害者”

曾是爸爸手心里

欢乐的“小囚犯”

吃一次肯德基

让我知道了美食

喂一喂家里的小狗

让我知道如何交朋友

玩一会儿电子游戏

让我手脑更灵活

看一本好书

让我增加了许多知识

城里孩子

生在高楼里

长在甜梦里

语文教学如果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去解读文章的遣词造句,学生就能学到活的语言知识,就能发展语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例子”有用词造句的例子,有篇章结构的例子,有思维方式方法的例子……只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例子,再模仿这些例子,在模仿中有创造,学生必将“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

二、把教材当作“料子”

《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仅把教材作为例子仿写句、段、篇还不够,还应该进一步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即把课文当作料子(素材)进行改说、改写。课文改说、改写可以是缩写、扩写、改对话为短文、改诗歌为散文(故事)、改散文为诗歌等形式。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改说、改写课文,不仅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复习,更有助于训练语言运用、创新思维等能力。在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借鉴课文中的句子、课外阅读材料、自己的生活体验等,运用刚学的词语、句式来表达。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九色鹿》时,引导学生练习改写的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一是把课文改写成三种人称口吻的现代诗歌。二是模拟国王写给王妃的转述书信。三是发挥想象,丰富故事内容。如想象故事情节:景色秀丽的山林会是怎样的,调达求救时是怎样的焦急、害怕,调达告密后如何设置悬念,九色鹿在刀枪箭斧包围之中是如何危险;再如想象故事结局:国王是如何惩罚调达的,又是怎样劝说王妃的……这样,既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又使他们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把“善良”这颗种子深深栽进学生心田。把教材用足了就能使效益最大化,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所要求的:“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把教材当作“引子”

杜威说:“教材成为学生的向导,靠着它可以节省时间,少犯错误。教师和书本不再是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实际上整个身体都成了知识的源泉,而教师和教科书分别成为发起者和检验者。任何书本或地图都不能代替个人的经验,它们不能取代实际的旅行。”在一定意义上,杜威是在说教材的引领作用。语文教材是引子,就是引出它自身之外的更多东西,把学生引向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里,去徜徉,去领略,去传承。几千年的文化累积已使我们拥有了丰厚的文化文本,新时代的发展更是使文本以几何级数递增。面对浩如烟海的文本世界,我们何去何从?这也不是几个例子就能够解决的。语文教材是引子,就在于为学生指引一个流派,指引一个大家,指引一本经典,学生可以沿着引子指导的方向,自己摸索着进入文本的世界,从而汲取更为丰富、宽广的知识。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桂花雨》,引导学生读琦君的《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以及《琦君自选集》;教学第13课《开天辟地》,阅读《中国神话故事》;教学第14课《普罗米修斯盗火》,阅读《希腊神话故事》;教学第15课《一路花香》,阅读朱瑞玟著的《佛教故事》……把教材当引子,就是从教材这个例子出发,引出内容上的多元性――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知识;引出形式上的多元性――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辨,用不同的体式去“点化”。如学习了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陶校长的演讲》,引导学生把演讲稿改写成诗歌“每天四问”。在改写中,学生对文本理解已透彻了,语言已内化了,但笔者继续提出要求――除了这“四问”以外,你觉得还可以给自己提出哪些“问”,请你模仿着再写两三段。有的学生从学习上提了“三问”:今天你预习了吗?今天你认真听讲了吗?今天你复习了吗?有的学生从文明上提出了“三问”:今天你讲粗话了吗?今天你随地吐痰了吗?今天你闯红灯了吗?有的学生从“三好”上“问”:你在家是个好孩子吗?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吗?在户外是个好少年吗?有的学生从环境保护上“问”:今天你乱扔垃圾了吗?今天你踩踏小草了吗?今天你浪费财物了吗?

语文学了学习知识点的内涵、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以外,还要通过理解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艺术,去感悟自然,感悟社会,感悟人生,并通过这些感悟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和审美意趣,进而形成思想认识和表达、审美等语文能力。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锡庆指出:“编课本的初意,我想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以示范、引路。这只是‘一掬水’,课本之外,还有大量可读的‘江河湖海’。”是的,语文教材这个引子,可以引导学生吸纳生活中的语文内容,可以链接课外学习资料,沟通学科内外的知识联系,还可以开拓理解和发展的空间。

无论是例子、料子,还是引子,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刘寿华老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设计】

一、解题、认人

1.揭题。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板书课题)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

2.审题。从题目知道了什么?

3.质疑。由这个诗题你想问什么?

4.简介。简介净慈寺,简介杨万里和林子方。

二、质疑、释句

1.初读课文。(1)自由读诗。要想知道是怎么送的和送的结果,就要细读全诗。(2)邻座相互读一读,看看有没有读准字音,是否读通畅了。(3)指名读。齐读。注意节奏。

2.小组交流。读了诗句,明白了什么,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读不懂。

3. 理解诗句。(1)诗中最后两句很有意思,老师这样改,你们看看意思有没有改变:( 映日 )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2)你还可以怎么改?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接天莲叶(别样红),映日荷花(无穷碧)。③(映日)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④映日莲叶(别样红),接天荷花 (无穷碧)。(3)小结:上下文意思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很有趣。

三、联想、悟情

1.启发想象。诗人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经过西子湖,他一下子被这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脱口吟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后两句诗。(1)读到“接天莲叶”就要想到这里的莲叶,荷叶是怎样的?(2)读到“映日荷花”你头脑中的荷花又是怎样的?(3)想象的画面还要两句合起来,应该是怎样的?(4)面对这艳丽、热烈的西湖美景,难怪诗人要发出这样的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2.领悟诗意。(1)诗题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你看出“送”的意思了吗?是不是跑题、偏题了?(2)你还知道有哪些“送别”诗?(3)送别朋友不仅可以以歌相送,以酒相送,还可以以画相送,以景相送。送别时,有人豁达、豪放、感伤,有人感谢、感激、感恩,有人鼓励、勉励、激励,有人直抒胸臆,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有人含而不露,含蓄委婉。杨万里的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属于――含蓄挽留,是婉言相劝朋友留下来。

3.补充介绍诗中含蓄之意。

4.小结:从这首送别诗中,我们不仅读出了西湖的别样景,也读出了诗人的别样情。

四、内化、拓展

1.学习运用。⑴杨万里看到西湖荷花、莲叶的美,脱口吟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你看到下面的画面、景象(提供桃红柳绿、春天绿油油的麦地与金黄菜花、儿童放风筝等图片)会怎么说?⑵以后你们看到某个特定的景色就可以化用这首诗:毕竟________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________,________。

2.扩展运用。

(1)其实,杨万里的这首诗千古流传的原因不仅在于含蓄留客的方法,还有虚实相生、阳刚与柔媚统一的独特写法,更有“映日荷花别样红”中寓含的哲理,今天,我们很多人喜欢用这句诗做文章的题目。(出示报刊刊载的几篇以此诗句命名的文章)

(2)你以后在写什么文章的时候,也可以用“映日荷花别样红”做大标题。

【评析】以上设计有以下特点:

第一,遵循“以学定教”。读题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读诗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已会的,不讲、不教;学生想知道但有可能自己解决的,也“把皮球踢回去”,让他们自己解决;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教师再加以引导、点拨或讲解。这就是课标“教学建议”中强调的“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第二,课标在诗歌教学上要求中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要求高年级“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上述设计既落实了课标要求,又遵循学习古诗的方法――想象画面,进入情境;补充必要的背景资料,读出诗情画意;在比较中明白这首送别诗与其他送别诗的不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