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31 02:05: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

篇1

[作者简介]周丹(1976- ),女,山东荣城人,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室内设计。(辽宁 葫芦岛 125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88-01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有着其他本科大学、职业培训等教育类型不可替代的特性。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是最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典型专业,更应受到重视,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突出职业特色,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

一、室内设计专业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室内设计专业是从建筑专业分流出来的,是空间、色彩、造型、照明等艺术与技术结合为一体的典型设计专业,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受建筑行业的影响,是在建好的建筑物基础上进行的,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对人才的技术要求更为严格,就业范围很广,能延伸到其他设计学科,涉及职业有建筑师、工业设计师、工程师、建筑工人、技工等,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严格。在美国设计专业毕业生应聘的先决条件是经过3年教育,毕业后应具备3年或3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而4年本科毕业的学生需有2年或2年以上实践工作经验,可见非常重视人员的实践能力。我国当代文化形态的转变同样对高职室内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设计理论知识外,还要有创新、合作的意识,有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职业院校设置的室内设计专业教育与现行的社会经济相脱节,教学体制不完善,学校的教学环境规模、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率是影响高职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对现行高职3年制室内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合理安排课程计划,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承担一些实践工作,以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市场需求。

二、加强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综合实践能力的途径

1.确定培养目标。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室(舱)内设计专业学制3年,主要培养具备美术设计基础、设计创作与研究的能力,能够从事相关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平面设计与制作、装饰工程监理与舱室内设计方面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跟上时代步伐,让学生更好就业,培养毕业生的方向应该是在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室内设计创作专业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具有独立进行室内装潢设计的基本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就能参与各种实践工作,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同时让学生养成随时了解国内外同行业的发展动态的习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进行室内设计课程体系改革。一是安排好专业课程科目和课程顺序。新生入校后,大一要安排上素描基础课、色彩基础课,上素描基础课的同时插入速写基础课,学习色彩基础的同时插入构成基础课,还要加入制图基础课,合理安排课程,让学生科学学习,业余时间入厂进行实习,以了解室内设计专业、舱室设计专业人士工作的环境、工作方法和状态,感受将来要想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掌握的技能,带着目标学习就有了动力、主动性,再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给予学生最实际、最先进的教育,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在完成理论教学课程基础上,重点安排实践教学科目。首先,加强实践环节培养。鼓励在校室内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组织在校学生独立开展各类科学研究,鼓励学生申请各级科研课题,积极参与本专业教师课题研究等;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型实验活动,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在校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利用好每一次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机会。我院每学期都要求学生到企业实习一周或两周,安排有资历经验的师傅现场指导,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尤其是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将相关专业的培训、考试内容纳入课程教学计划。每年组织在校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美工证、平面设计师证、CAD证书等),参加社会化的设计比赛,在培训和准备考证的过程中,确保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质量,使学生毕业后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取得了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装饰美工证、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焊接技术证等。再次,建立室内设计实践教学基地。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培养在校期间就能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开发和建设学校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室内设计专业的相关科目多,涉及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家具制作、沙盘制作等多专业的融合与提升,如按传统的室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进行教学并设置实验,有限的课时安排必然无法满足要求,而且无法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培养方式。在设计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学院自身行业应用背景优势,在原来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或者自建。充分利用我院现有的教学资源,立足于自主开发建设,建立设计专业自己的设计工作室、设计展示厅、舱室设计模拟工作室等实践教学基地,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建立设计专业专用的现代化实践教学基地,邀请装潢公司有名望的设计师现场授课,支持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合作开发,支持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做到教学信息与市场同步。室内设计实践教学基地还可以开展对外短期技术培训,为各单位职工进行软件技术培训,向社会招收培训对象,增加创收,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提高学院师资力量。教师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要鼓励教师接受继续教育,考取相关专业的双师资格,我院每年利用寒暑假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到名校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还要增加外聘教师的数目和提高外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要建立任课教师严格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秩序,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对实践教学细化分工,把实习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个教师身上,让教师在实习课前研究制定细致的实习计划书,清晰地指出实习目的,实习实施的具体过程,并在每个实践科目结束时对学生进行阶段考核,对学生考核结果、实习过程进行详细总结,以督促教师积累教学经验。

4.确立新型定向培养的模式。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我院与招聘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采取定向培养模式,设计专业依托船舶,有自己的特色,毕业生就业单位范围除了装潢公司、平面设计室、建筑公司、工业设计单位外,还能到船舶类行业的舱室设计等多个部门上岗。因此要进行充分的研究探讨,在专业领导的指导下,使学院与企业联合起来,共同调研,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以接收单位的人才需求为前提,以企业的现任岗位任职标准为纲要,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毕业生接收协议,在加强师资力量、改善教学环境等方面深入合作,确定专业理论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2007年我院第一次与大连STX船厂签订定向培训协议,让在校学生在学校设置课程的基础上学习韩语,考试合格后派往韩国进行实习培训,培训结束后回国直接安排到厂里设计管理岗,薪水比正常招收的毕业生高一倍,工作环境也不同,这种定向培训协议一直持续5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我院学生的就业率。我院还与葫芦岛住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飞天公司等多个装潢公司签订培养协议,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直接到公司进行实践,把企业作为学校的后场,毕业后学生有了较高的技术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选择工作单位、顺利就业。

从社会行业需求出发,组织调查研究,根据当今社会对设计专业人才的类型、能力要求,研究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培养的途径,细化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找出现行的不足,重点围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立我国应用型高职室内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依照方案指导教学,必将推进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祥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1(9).

篇2

“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

“订单班”通常是以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前提,培养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为目标的。理论上,“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对人才需求的不相吻合的局面,将企业需求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步,在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上起到增强的作用。在优势上,该模式的设计思路在校企合作方面能起到紧密的增强作用,能较好地实现校企与学生的共赢。就高职教育而言,“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就业导向明确,深层次的企业参与度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及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因此,“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在建立以来就成为了高职教育教学寻求的重要目标和改革的重点。

然而,“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并非万能,也不应该成为所有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唯一目标。首先,就业不是职业教育的唯一目的,现阶段,职业教育是使社会成员获得某种职业能力和职业的发展潜能,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是一种素质教育观点。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为目标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重“就业”而轻“素质”,素质教育不能脱离职业教育的始终。其次,“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终身职业生涯的基础准备教育这一问题上容易被忽略,虽然在短期内学生能较快掌握目标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并迅速上岗就业,也较快地解决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其忽略了职业生涯教育是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进行职业生涯观念和职业生涯准备教育。再者,高职院校在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规模效益的基础上对企业培养“订单”的人员数量上和批量上是有一定要求的,然而对技术人才有批量需求的企业并不多,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平均寿命2.9年,高职专业以3年制居多,显然是有现实矛盾的。

“冠名课堂”则是以“教学公司”为先导,“教学公司”基于教学目的并通过工作过程更直接地参与到教学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公司”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它与学校教学保持紧密的联系,寻求通过对外承接商业项目有效促进在校教师和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冠名课堂”回归到课堂为重心并通过“教学公司”使“社会企业”成为“课堂上”的社会服务对象,“冠名”主要“冠”的是“社会企业”的“名”,将课堂教学变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社会实践,为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参与深度提供有力依据。

“冠名课堂”回归课堂教学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培养,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的人才培养阶段通过课程的方式依托于“教学公司”直接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因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需求,或同样的项目因完成的阶段性不同而对应不同的课程,在课堂中老师及企业人员带领学生直接参与或完成社会服务项目。这种模式首先是避免了重“就业”而轻“素质”的导向,同时通过在课堂上参与真实项目在形式上强调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其次,因不同课程及不同的学习阶段都将可能接触不一样的企业和项目,在全面的职业生涯教育中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的学习和工作内涵,也能更理性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最后,面对国内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冠名课堂”能更灵活地分配资源,能有效避免了“订单班”对中小企业人员数量上和批次上的要求,同时又达到了企业在课堂上的直接参与,这种模式也为企业对人才聘用提供了良好的沟通桥梁,为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模式。

同样,任何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施都非易事,同样也会产生很多问题,例如项目的导入问题,时效性的问题,师资的问题等等,最终社会服务项目能否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模式的探讨

在高职院校,以教研室为单位设立有不同专业的工作室或模拟实验室,如动漫制作工作室、证券交易模拟室、机电研发工作室、广告设计工作室等等,其最初的目的主要是模拟真实,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整体提升学校教学的职业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但真实情况却是,模拟的内容与现实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内容和理念也与社会的真实需求不相协调,加之学校在这方面的人力资源配置的不足,很难真正有效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管理和实施的力度上也难以到位,因此也很难真正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如何有效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社会企业作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和变革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建立“教学公司”

工作室的建立即是为了更好的培养人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学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情况适当地鼓励和支持有能力和有需求的专业直接建立或将原有工作室转变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使其具有独立的项目承接能力和独立的财务结算能力,股东和主要的职能人员直接由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又具有良好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同时在专业班级中选拔优秀的学生作为公司的主要工作人员。“教学公司”的建立主要为教学提供了以下几点优势:第一、改变了以往工作室仅仅停留于模拟的情况,从而更真实地接触项目和更近距离地把握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教师和学生职业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第二、有效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将来的工作素养提供了较好的示范和准备作用。第三、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更有力的佐证材料,能使专业建设更具时效性和更趋完善。最后,能改变主要只为社会输送人的“订单班”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学校不但输送人还能重点为社会提供服务和解决问题,从而回归到职业教育的真实本质。

(2)建立“社会需求-教学公司立项-项目导师-企业冠名课堂项目教学”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公司”的建立主要的目的是便于对外承接项目,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社会服务,形成企业对企业的合作模式。同时,当“教学公司”承接到项目后,必将进行立项,并将大的项目划分成不同的子项目,此时,“教学公司”的灵活性就得到体现,因为公司的主要职能人员就是本专业的教师,可以对项目进行有效合理的消化后带入到课堂,他们即是教师同时也是项目的导师及主要执行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同时考虑客户需求及本专业课程特征,将项目或划分后的子项目安排到正在开展的课程当中进行实施,在解决时效性问题的同时又能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安排。在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如刚巧遇到项目内容与课程安排或课程进度的差异过大,“教学公司”本身的职能人员,包括在公司内兼职的优秀学生是完全可以消化的,完成消化后的项目同样可以作为课堂上的案例进项讲授,这样也要比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案例要生动得多。

最后的“冠名课堂”则需要更多的实践以及跟社会需求企业更多地磨合,如企业对某项需求具有长期性,而课堂中又能量化实施的,既可以与该企业进行长期的校企合作,企业对该门课程可以进行“冠名”,并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让社会企业的人员参与到课程当中来,形成深度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三、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最好的证明,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该院的二级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设立了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同时开办了“广州解码广告有限公司”,该公司在原工作室的基础上经过实践经验总结创立起来,主要负责人由来自本专业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任在职教师担任。该专业的老师一方面能在上课的过程中选拔贤能,让各届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在公司参与社会实践,并通过长期的磨合形成了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教师在公司里是主要的项目负责人,既能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独当一面又能带领学生团队完成项目,职业技能和综合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执教水平也稳步提升,并能在课堂中得到学生的较高认可;第三,真实项目走入课堂后,学生对要在课堂上完成的内容也有了较高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能有效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作业”;最后,当企业人员走入课堂后,拉深了企业对学生、老师和课堂的认可度,同时,学生也更直接和清晰了解企业的需求,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社会目标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照。

该教学公司自2012年创立以来已经运营四年,在此过程当中,公司完成了多项社会服务项目,并与广州弘悦广告有限公司、松铃集团、谭氏蜂蜜、荣高艺术彩雕、英乐维、和谐教育等多家不同类型的公司形成了深度的合作,涉及的课程有:广告设计软件应用、字体设计、标志设计、版式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包装设计、网页设计等。设计的项目如从化电大33周年纪念画册、松铃集团标志设计、松铃集团挂历设计、夏湾拿员工手册设计、荣高艺术彩雕瓷砖图案设计制作、美术与设计教育年会形象宣传设计、中山移动宣传物料设计等等,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了项目,公司每年接纳优秀的在校兼职学生约为10人。

篇3

一、强化科学化顶层设计

1. 工作经验理论化

近年来,高职高专在特殊学生转化方面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案例,不少学校都做了专门的案例汇编。这为从事特殊学生转化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但也要看到,这些案例多停留在实践操作层面,多为个案解决过程描述、片面经验总结,还比较缺乏理论性、系统性的深入研究,如果只是简单积累案例,停留在实践操作层面,没有上升到规律和理论层面,将不能使特殊学生转化工作从经验化达到科学化。经验理论化可以将特殊学生转化工作实践案例进一步总结和提炼,形成新的系统性的科学理论,帮助转化者制定出新制度、新程序的工作流程,提高转化工作质量和水平。经验理论化首先要分类和归纳特殊学生转化工作,正反两方面案例和经验,形成经验性理论;其次要总结和提炼,形成建构性理论;再次要抽象和概括,形成原理性理论。转化者要注意以书面形式积累案例,定期进行归纳和汇总,高校可以多举办交流研讨会,设置专项科研项目、工作项目,组织和鼓励转化者在实践经验中总结规律,开展工作研究和科学研究,使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使特殊学生转化工作达到专业化。

2. 工作流程规范化

工作规范又称岗位规范或任职资格,是指任职者要胜任该项工作必须具备的资格和条件。工作规范说明了一项工作对任职者在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知识、技能、体能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最低要求。规范化就是要消除个人或某群体行为的任意性、随意性,以符合一定的标准,达到符合规定的义务上的行为模式[1]。特殊学生转化工作规范化就是要消除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最低要求、标准来体现转化工作的规律性,指导转化者事半功倍完成工作目标。同时,工作规范化有利于协助新的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转化工作,也有利于协助已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不断完善原有的理论体系,促使特殊学生转化工作及转化工作者实现专业化。特殊学生转化工作的规范化首先要梳理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针对转化工作各环节的具体工作事项,梳理具体工作环节、编制流程图,明确对接部门、对接人员等信息。转化者还可以利用流程图有效跟踪工作进度、评估工作效果。此外,还需要明确关键流程控制点,进一步确保转化工作职责的有效进行;其次要明确工作标准,保证转化质量。将模糊的工作标准要求细化或具体化,使转化者清楚了解转化工作标准和阶段任务。同时,将工作标准分为合格和优秀标准,引导转化者工作行为、鼓励其主动提升工作技能。最后,总结工作经验点,将个人经验变为理论经验,针对特殊学生在容易产生问题和失误的关键节点上,将有经验的转化工作者的个人经验转化为理论经验,加强对新转化工作者的引导和培训,确保转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培育专业化转化队伍

1. 打造专兼职结合的队伍

高职高专特殊学生产生的问题主要来源于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要实现对特殊学生的转化,必然要解决这两类问题。专职辅导员作为学生一线管理人员,在实现特殊学生转化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一是辅导员直接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熟悉并了解特殊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行为规律、性格特点等基本情况。二是辅导员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有效解决特殊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三是辅导员可以通过思想教育、日常管理、组织活动等方式促进特殊学生转化。从管理层面看,辅导员队伍是实现特殊学生转化的关键环节;从教育层面看,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程度决定了特殊学生转化的效果;从效果层面看,培养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专职辅导员队伍是高职高专实现特殊学生转化的重要保障。特殊学生转化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客观上要求辅导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转化能力。其责任心、耐心、人格、品行是前提,疏通引导的能力、觉察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协调组织能力、说服教育能力、心理咨询等专业能力是基?A。近年来,不少高校将案例分析作为辅导员职业技能比赛的重要内容,这种模拟演练促进了辅导员转化能力的提高。一些高校通过辅导员培训、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辅导员专业能力,效果显著。另外,高校也要重视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及时发现、干预心理危机。

2. 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队伍

遇到问题时,大学生更愿意向同学倾诉,因此,许多特殊学生问题最先是由学生干部发现并向辅导员汇报的。在转化特殊学生的过程中,学生干部能积极主动地发挥上传下达、信息反馈、朋辈辅导的作用,成为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因此,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是实现特殊学生转化工作的基础。高校应鼓励院系为学生干部队伍提供特殊学生转化专项协助工作培训,普及特殊学生的类型特点、表现方式、问题识别、应急处理等专业常识,提升学生干部层面的转化技能水平,为辅导员实现特殊学生转化提供有力支持和组织保障。要培养一支得力的学生干部队伍,首先要重视学生干部的选拔。要将热心班级工作、有敬业奉献精神与有服务意识、心理素质良好、善于与人沟通、团队合作能力优秀的学生吸收进来,培养其善于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信息、迅速执行工作的能力。其次,为提高学生干部积极性,高校也可以将学生干部参与特殊学生转化工作情况纳入学生干部考核、评优评先中,还可以举办学生干部交流会,鼓励学生干部主动参与到特殊学生转化工作中来。再次,高校还应通过学生干部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我教育作用。鼓励校、院(系)、班、宿舍等各级学生组织从不同层面开辟特殊学生帮扶工作项目,开展丰富多彩、形势多样的课外活动,为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充实、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在增强整体学生自我教育的同时促进特殊学生的思想、心理转化。

篇4

大部分企业的培训内训师基本上来自于公司的业务骨干。当前,公司内训师培养的主要问题是,内训师自身知识经验较为丰富,技能过硬,但授课效果一般,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内训师培养的思路主要分为四点:一是内训师选拔与培养“项目化”。以项目制管理思路推进内训师培养工作。二是课程开发需求“系统化”。通过系统化的思路,使内训师课程与培训需求紧密结合。三是课件开发与授课“专业化”。通过对内训师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课件开发与授课的专业化方法。四是内训师培养与课件开发全过程“表单化”,制作一系列的标准表单,支撑内训师培养与课件开发全过程,确保标准作业。

2 建立职业导师制

在已有的“导师带徒”培训模式基础上,建立公司“职业导师制”,加速人才培养。“职业导师”应选择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的专家型人才,对新员工进或有潜力的员工进行职业指导,使其快速胜任岗位、提升业务水平。根据个人能力、专长特长,培养对象技能水平,主要采用“一对一”个别采用“一对多”的方式进行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职业导师制”:

①成立“职业导师”工作办公室。成员由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及各部门主任组成。办公室负责职业导师的选聘和审批,建立、维护职业导师人员库;制定职业导师的考核评价标准;负责经验总结、交流与推广;负责表彰和奖励优秀职业导师。

②选聘把关。职业导师的聘任资格为工作业绩良好,经验丰富的在岗人员,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相关理论水平。公司管理人员、技术能手、专业带头人可直接认定为职业导师,其他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也可通过自荐的方式,经职业导师工作办公室审核成为职业导师。

职业导师聘任后,签订《职业导师指导协议》,完成各阶段培养目标,为所培养的员工提供指导,使其提高综合素质,缩短技术、技能成熟期,达到岗位要求的技术水平,促进职业发展。同时,要对职业导师进行培训,提升沟通技巧、辅导技能等。

③灵活配备。新员工、青年员工、确有需要的员工根据本岗位工作实际情况,可以提出聘请职业导师的申请。职业导师制是全员的、全方位的,老员工如果轮换到新的岗位,也应配备职业导师。不论年龄、资历,只要在这个领域业绩表现突出,就可以成职业导师。

④就近辅导。根据就近辅导的原则,职业导师一般长期与培养对象一起工作,通过现场授课、工余辅导、操作演示、模拟演练等方式,对培养对象进行培训。同时通过深入沟通交流,为培养对象职业生涯的规划提供参考意见。

⑤体现激励。《职业导师指导协议》履行期满,职业导师提交培训总结;培养对象提交技术总结或论文,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组织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内容分为过程评价和工作效果评价。过程评价主要考核培训次数、培训记录、授课课件等内容。参照培养对象的公司的普考及技能鉴定成绩,进工作效果评价,根据考核结果,对职业导师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3 调考常态化

以考促培、以考促学。企业尤其是技术型企业应按常规竞赛调考专业类别成立相应的专业竞赛调考项目组。项目组设一名项目经理,由相关专业部室负责人或专责担任;设一名教练,由资深专业带头人或兼职培训师担任;参赛队员若干;设两名工作人员,由相关专责担任。

①项目经理的主要职责:负责与对口部门沟通联系,确定培训内容、竞赛内容,向专业竞赛调考项目组及时反馈竞赛调考信息。

②教练的主要职责:负责组织编制本项目的专业竞赛调考工作方案和培训计划;依据竞赛调考内容,提出参赛选手选拔条件和方式,并承担参加竞赛调考选手的培训任务,针对每个选手建立素质模型,提出相应培训策略,切实做好强化培训,有效提高选手参赛能力。

③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负责按本项目的专业竞赛调考工作方案购置本项目专业竞赛调考所需资料、书籍,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④基层单位的主要职责:按照专业竞赛调考项目制工作方案,落实好竞赛调考专业的全员培训及选手推荐,关心和支持参加竞赛选手,并积极承担下达的教练任务。

引入刚柔并济的竞赛激励约束机制。各部门、各单位、班组详细记录每位员工的教育培训进展状况,并通过竞赛调考检验培训效果。将专业劳动竞赛、岗位练兵等常态化,每年定期举行。各主管部门、基层单位组织全部岗位、工种的统考,检验员工岗位工作情况。统考结束后,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调考,每年抽取5个左右不同的工种,随机抽取一定比例员工参加,检验各岗位培训工作实际效果。通过调考选拔优秀技术人员加速人才培养,增强人才储备,并通过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使优秀技术人员得到了更好的锻炼。

4 体验式培训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301-02

一、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定位

独立学院是中国2002年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在原来大学二级学院基础上创建的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新事物。2008年2月,教育部出台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了独立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截至2010年3月25日,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22所,在校生超过100万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独立学院定位为三类本科,培养有理论、懂管理、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就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是社会对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评估的核心指标。社会的需要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力量源泉,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重视和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和指导,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摆正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方法与途径,构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市场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

从会计专业人才近年就业情况来看,用人单位一般都比较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才,因此招聘时要求数年的工作经验,换句话说要求应聘者无须上岗培训就立即能够为单位带来经济效益,事实上,这是市场经济下的今天企业作为经济人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中国多数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经济、管理、财会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熟悉会计专业英语和计算机操作技术,具备较强实践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机构、机关团体从事各种财务会计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考察上述情况可以发现,目前中国大多数学校会计专业仍然侧重理论培养而对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重视不够,这种目标模式事实上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根据国家教委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要求,本科会计教育应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应具备实用性、创新性、通用性和外向性的素质特征。其中实用性即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应成为会计专业学生必须首先具备的能力,相应也应成为会计专业教学首要的或基本的目标。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需要会计专业教育和教学内容必须紧扣社会实际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的会计人才[2]。

三、构建独立学院特色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中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结合独立学院的培养特色,我院采取了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每学期从理教课时中取出3周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第7学期用整个学期进行专业综合实训,构成了培养有独立学院特色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1.专业认识实习。专业认识是独立学院学生进入专业、了解专业,为以后专业学习进行铺垫的关键环节,其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热情。为达到实习的最佳效果,我院会计学专业经过精心安排和经验总结,采用了“专业导论+专业资料查询分析+小组讨论发言+基础常识”的模式。新生入学第一周,就针对还在军训的学生进行两个课时的专业教育,使之了解我院会计专业的培训方案、三类人才培养模式、开设的专业相关课程、专业称职证书等。经过一学期《初级会计学》的学习,为了使学生后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工作的展开,在专业认识实习中增加了会计基础常识这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诸如各种支票、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外来原始凭证并掌握如何填写,熟悉常用的自制原始凭证的种类、编制要求和常设项目,熟悉各类账簿各类及其各自的作用。专业资料查询的内容有:专业特色及定位、行业状况、法规变革、各种会计相关证书的考试、就业趋向、考研定位、会计典型案例分析等。学生自由结合组队,按实习内容分模块收集资料,在规定的时间每组派代表发言,陈述本组相关内容的观点,指导教师当场点评并给予成绩,该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实习结束时每人上交一份手写实习报告,写出心得体会。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发言稿件及获取了丰富的专业相关知识的准备,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树立了信心,坚定了未来学习、就业的方向。

2.会计岗位模拟实训。《会计岗位模拟实训》是会计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必修课,是学生接受会计实验的第一步,学生主要掌握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对账及结账、更正错误、试算平衡、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等会计基本的实务工作。实习的任务是通过课程设计实习,结合刚学过的《初级会计学课程》,了解会计实务工作程序,掌握实际操作方式和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务实敬业精神和坚持原则、严谨认真、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加强基本技能的练习,使学生熟悉财会部门各岗位之间以及与其他职能部门、不同单位之间的联系。

3.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通过《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了解会计电算化在实务中的具体应用;掌握会计电算化专业软件的操作方法。以《会计岗位模拟实训》中的资料为建账资料,利用财务软件实现手工账的业务,并与手工账实训流程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加深对整个会计核算流程掌握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使学生对电算化的优缺点有一直观的认识。在掌握用友ERP-U8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的同时,还能够处理会计核算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为,以能够独立操作该软件系统为最终目标。

4.ERP沙盘模拟实训。在实训模拟中学习和认识ERP沙盘及其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了解真实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模拟企业经营运作全过程,直探经营本质,要求学生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对企业经营和未来市场环境变化,分别做出发展战略、生产、产品研发、营销等方面的决策,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为学生将来选择就业岗位提供一定基本知识。

5.会计手工账综合实训。实际工作中的经济业务是综合的、全面的,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使他们能够胜任实际工作单位的所有会计工作。会计手工账综合实训是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完成后的实践,主要是配合会计教学的需要,从进行一些简单的会计业务操作,到综合运用所学的会计学、税法等知识,在校内实验室里进行成本核算、纳税申报表的填写、财务报告的分析等,通过对企业的会计实务进行模拟练习,既可扎扎实实掌握会计实务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又有助于学生对该课程体系的理解,从而建立起该课程的完整性、系统性及科学性。

6.网络创业实训。《网络创业实训》是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模式而设置的实训环节,是培养与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训。通过本实训,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复合型特征的、高技能的创新创业人才,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训的宗旨在于:将必要的理论知识融入到相关的项目中去,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学生动手实践完成项目任务为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以阿里巴巴淘宝网为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网络营销与创新创业一流的全真的实训环境。

7.财税会计综合设计。财税会计综合设计是我院从2008级才开始试点进行的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实训内容为:选择一家一般纳税人的制造企业的3个月的业务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每人为一个单位,用12周的时间,分别对该企业的业务进行会计综合处理、会计信息系统实训、纳税申报、纳税筹划、公司财务报告分析等工作,使学生掌握会计各个岗位在企业的具体任务。之后是为期4周的企业岗位实习。

8.毕业实习。虽然在模拟情况下进行了综合设计的实习,但模拟的结果毕竟与现实的工作环境有一定的差距。为弥补模拟实习和实地实习相比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际工作的了解,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充分达到胜任会计工作的程度,在毕业学年共安排8周的时间,赴校外进行全方位会计实务实习。积极利用企业资源,在毕业班中开展三方人才定制培养,直接为企业输送人才,促进学生就业。

四、展望

一个地区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水平,取决于该地区实践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程度。中国教育文化的传统、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功利性期望、教育体系的不完善、教师与学生的素质不高等多种因素制约着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施。解决这些问题,将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工程,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真正落到实处,其方法和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形势的变化、外部企业资源平台的扩展,我院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还需在以后的实践教学进程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博迪.从实践教学环节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 陈玉荣.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6).

篇6

煤炭企业特色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成效与实践经验总结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74-04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在2010-2020年实施的一项高等教育重大战略举措,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求、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自2011年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以来,各高校的相关试点专业面向行业需求培养人才,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这项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难题,如教学环节设置不符合企业要求、实践基地建立非常艰难、学生实习质量难以监控等等,使很多学校的卓越计划难以顺利开展,有的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卓越计划实施的目的。美英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代表,其采用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范,在国外已经成功推广了一百多年。本文通过我校卓越计划实施过程的经验总结,借鉴美英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环节设置及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整合现有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创新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途径,使我校机械工程类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省内以至全国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

我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两个专业为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本着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力争通过卓越计划,为机械行业培养优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学院还成立了卓越计划实施领导小组,自2013年开始,遴选了两届卓越工程师班,于2014、2015、2016年组织学生到卓越计划实习基地进行实践(见表1),从实习的情况反馈看,仍存在许多难题。

(一)教学计划与实践环节的矛盾

从本次实习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学计划与实践环节不协调问题非常突出,企业要求接受学生实习的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以保证培养的连续性和全面性。特别是一些工程研发的企业,要求学生从某个具体项目的论证、方案O计、结构设计到现场装调都全程跟踪,在现有的教学计划下显然是无法满足的。学生只能利用寒暑假和毕业设计期间进行实习,对企业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和学生的实习效果有严重影响。

(二)实习基地建立难

我院实习基地建设主要依托吉林省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汽车装备支柱产业,基地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具有较好软硬件条件的汽车配套企业和军工单位。采取的途径主要是长期校企产学研合作单位、与本校教师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单位以及校友开办的企业。近三年,我院开辟了二十多个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基地,主要用于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卓越计划实践。但由于卓越计划对企业要求较高,需要企业配备专门的兼职教师,并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和安全;同时卓越计划只能给企业增加麻烦,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因此,很多大型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企业参与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卓越计划为企业留下有用人才,这给我们开辟实习基地带来很大难度,也不利于可持续性开展卓越计划。

(三)过程管理难

学生实习基地包括省内外相关企业,比较分散,质量监控有很大难度。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实习前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企业介绍,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个人兴趣进行陈述,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实习单位。学院卓越计划管理人员只能通过电话与企业沟通或定期走访、与实习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实习情况。从反馈的情况看,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学完专业课,加上工作单位没有确定,很难对实习企业及实习的项目产生兴趣,导致实习效果不太理想,甚至难以进行下去。

三、我国“卓越计划”的实施思路

通过我校这三年卓越计划的实施,在不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交替过程中,结合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形势,开展卓越计划应重点考虑如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卓越计划的核心是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重点,因此,必须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各高校和企业必须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和规划教学内容。另外,可以根据各高校的特点,采取行业式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现在和未来的需求,强化或增设某些特殊课程或特殊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能快速适应企业环境奠定基础。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途径,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根据培养方案要求,采取3+1培养模式。在实践环节上,强调要到企业实践一年。一方面,学习先进的企业技术和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工程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部分专业课程由企业教师到校兼职授课或在企业授课,相关实践环节如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实践环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在企业进行。对卓越班的学生采取单独授课的方式,压缩上课时间,实现弹性学习管理,为实习提供足够的时间。

笔者曾作为访问学者到英国朴茨茅斯大学进修一年。英国朴茨茅斯大学从1869年建校至今,一直作为英国的高等教育中心而存在,笔者亲自体验了这所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感触最深的是其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环节的力度之大:学校经常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这些实践环节都有企业人员参与评审,并给予一定资助。学校还设立了专门机构和专门的管理人员,为学生实习、创业和兼职工作提供咨询和帮助。

(二)构建工程化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构建工程化师资队伍的途径也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学校要选送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工程经验。同时,可以从企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学校可以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为主,转向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为加快建设工程化师资队伍,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1.引进人才时优先选拔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

2.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优势,选派教师到企业工作,或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进入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强化教师的工程经验;

3.选派教师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增强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

(三)过程管理的规范化

对开展卓越计划的学院,应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为各系系主任及专业带头人和卓越计划实验区负责人,由具有丰富企业经历和教学管理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校内学习和专业实践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企业专业实践由教师带队组织管理。生产实习分组进行,结合学生实习情况成立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派组长一名,全面协调该小组相关的实习事务,并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整体动态。毕业设计结合就业工作进行,实行由学校和企业指定的双导师管理。从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选拔到毕业设计结束全过程,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和督导组组织专家评估,随时反馈信息,进行动态调控。

为了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有效实施,学院应与实习企业共同确定学生的实习方案,并与企业达成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共识。学校为学生配备校内指导教师,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指导教师,双方指导教师共同确定学生的企业实习内容,制订学生企业实习计划。为了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学校必须为实习学生制订卓越计划实践项目相关表格,包括:《个人工作实践(实习)计划》《个人工作实践登记表》《个人工作实践总结报告》等,以此作为学生企业实习环节的成绩评定依据。在过程管理中,要求各实习单位配合如填写学生的个人实习情况,以便学院给予客观评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质量监控和动态调整。

(四)培养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多采用以灌输式和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卓越计划的专业应率先改革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推进基于工程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学生要主动开展基于工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以适应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美英高校教学方式多样化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美国大学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座和小组讨论为主;英国高校主要有讨论课、演讲课、集中授课、辅导课、小论文等。学生经常以小组的方式完成作业。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宽广的理论,有较强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这也是我们国内学生最欠缺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另外,美英著名大学特别值得我国高校学习的是他们丰富的交流活动,他们每周都会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前沿讲座和经验交流等。另外还会设置一些基本技能讲座,内容涵盖了数学方法、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检索等。我国卓越计划就是要着力加强学生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能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五)实习基地的规范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也越来越快。企业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装备,掌握着最前沿的生产工艺。我国的“卓越计划”必须通过高校依托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来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使企业由用人单位变成联合培养单位。只有形成稳定的卓越工程师实习基地,才能将培养方案真正落实。很多企业家还没有认识到:培养人才是全社会的责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为企业发展提前储备了人才。国家应制定政策,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卓越计划的实施,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建立规范化实习基地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种:

1.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企业的作用,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2.充分利用校友、教师、学生的社会资源,多渠道开发高水平的实习基地;

篇8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3-0113-03

高职养殖专业是培养养殖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剧增,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高职养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多为养殖场、兽药饲料生产经营部门和兽医门诊等,工作岗位对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1],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养殖业已逐步转向标准化、规模化和现代化,迫切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进一步加大[2]。如何在人才需要与人才培养间驾设一座桥梁是当前高职养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笔者从事高职养殖专业教学多年,现结合工作实践就高职养殖专业人才的定位与培养,如何构建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自主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探究行。

1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

1.1 坚持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周期较短、实用性都较强,为受教育者创造就业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最大优势。因此,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培育人才基本前提[3]。养殖业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产业之一,无论是处在第一线的大中型畜牧场,水产、家畜与特种动物养殖场,还是养殖技术指导和兽医门诊等为家庭及社会养殖提供服务的机构,从事兽药、饲料生产、加工及经营的企业都是高职养殖专业学生的可用之地。随着我国养殖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加大,那么,养殖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好用、实用,即易上岗,留得住,能适应变化。教学中计划大纲、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都要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1.2 坚持产学结合办学模式

养殖专业的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比学习理论知识更难, 养殖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那么专业教育也应扩展到整个职业生涯。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人才教育要由“终结教育”变为“终身教育”;另一方面,要积极摸索出“双向合作、互惠互利”的产学结合之路,将课堂延伸到实习基地,把岗前、岗后的培训和教育结合起来,把实习锻炼与技能提高结合起来。

1.3 立足学校办学条件及生源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相对较强,而高职的教学条件和资金的累积都十分有限,尤其是师资力量相对缺乏,因此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争取要素效能的最大化。一方面要集中优势办好办强品牌专业,立足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面向自由、宽松的就业环境选优汰劣,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建立和完善岗位培训制度的基础上,改革课程设置和考试考核制度,探索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养殖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2 高职养殖专业人才定位标准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是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按“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的指导思想,高职养殖专业的人才定位标准应该是“以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适应养殖业生产、服务、经营和管理需要的,能够从事养殖技术开发与推广、动物疾病防治、养殖场经营管理,并能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需要,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4]。高职养殖专业的合格人才在就业上突出“三个去向”,即毕业后可从事三个方向的岗位:一是在大中型养殖场从事养殖技术的开发、推广和管理工作;二是在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企业从事科研与管理工作;三是在畜牧技术推广部门或兽医门诊从事动物防疫工作。要在这“三个去向”中易上岗,留得住,干得好、能适应变化就必须具备的三项“能力”:一是扎实的专业技能,了解并掌握科学养殖方法,能诊断治疗家畜的常见病,防治传染病,要了解新型饲料的成分及科学配方等;二是大中型养殖场和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能力,包括集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生产经营管理;三是适应现代养殖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其中涉及动物营养学、绿色环保养殖、现代养殖设施的开发等方面的经验总结与理念、技术创新。

定位“三个去向”,培养“三种能力”不是空泛的,坚持“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方针,强化职业道德、知识结构、职业实践等三方面的教学,推行“思想教育-基础教育-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生产实习-后续教育”的培养模式,首先要能适应岗位,缩短学习与岗位的距离。要能积极工作、细心工作养殖业的就业岗位多在生产的第一线,养殖业技术性强,风险性高,任何专业技术上的疏忽都可能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坚持“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方针,强化职业道德、知识结构、职业实践等三方面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采取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一切以实用为标准。

3 人才培养途径及方法

人才定位是人才培养的前提,而人才培养需要一定途径,这就取决于教学内容与方法是否科学。

3.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教育必须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且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这对于养殖专业尤为重要, 这是因为养殖业的就业岗位多在生产的第一线,工作条件和环境比较艰苦,且养殖业技术性强,风险性高,缺少职业道德绝不可能将职业规范转化为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5]。过去的学徒式培训尚且注重品德方面的传帮带,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更不能轻视职业道德品质这一重要重要环节。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技术、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简单的告诫和说教,而是要贯穿在课堂教学与技能实习操作的每一个环境,在长期潜移默化中逐步影响和渗透。

3.2 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既懂理论,又会技术操作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劳动者。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必须贯穿到各个地区教学环节中去。

3.2.1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应用人才,而不是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毕业生要能适应养殖生产第一线岗位且在工作中能解决实际问题。高职养殖教学绝不是为养殖场进行现行生产的操作工培训,培养对象是高级养殖技术人员,而不是普通饲养员和农村兽医,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较高的、可持续发展的操作技能。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应突出“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6]。理论课程结构和内容关系上把握好必需与够用的关系,专业操作技能同要求一是熟练,二是融合,三是突破。要围绕着能够“承担该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这一高职教学目标要求开展课程改革[7],如恩施山区目前群养动物量少,单个动物饲养多,兽医人员缺少,就有意识增加动物传染病防治、寄生虫病防治、中兽医等课程教学比重;根据当前动物交易市场活跃的现状,新增了动物防疫检疫、畜牧兽医法规课程;在社会普遍兴趣养宠物热的背景下,不仅新增宠物诊疗与美容技术,还加重了宠物医疗的课程分量。传统教材中养猪、养禽、养牛羊三门课技术含量偏低,且教学内容重复,合并为一门课程,而新增特种兽类养殖与特种禽类养殖,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

3.2.2 坚持“以技能训练为中心”改进教学模式 所谓应用性和针对性就是要注重实用和适用,前者强调学什么而不是强调为什么,不必追求理论的系统性与科学化,而注重实际应用,要针对具体职业岗位强化知识、技能和职业特性教学,面向行业,后者要求贴近地方经济特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8]。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方式成绩。总之,整个教学木工都推行“思想教育-基础教育-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生产实习-后续教育”系列化,目标始终锁定在掌握规模化生产和管理技术上。

3.3 强化师资力量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必需要有一支技术过硬专业教师队伍。而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是高职院校中较常见的问题,现在很大的一部分年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相关的生产实践知识。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要求专业课教师不单要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需要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假期进行锻炼,在“产、学、研”结合中,培养不单会“说”,而且会“做”的“双师型”队伍。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高职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要立足高职现状及养殖业对人才的需求,突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要在对职业岗位能力结构与人才知识结构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强化职业道德、知识结构、职业实践的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以不断适应掌握规模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晓荣,何德肆.高职养殖专业对接地方养殖链的研究探析[J].当代畜牧,2012,224(12):61-64.

[2] 孔雪旺,陈功义,闫民朝.高职畜牧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2010(24):4,11.

[3] 王维新.加快提高高职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8):8-9.

[4] 朱梅芳,陈学文.奶牛养殖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0(11):178-179,187.

[5] 欧燎原,李淑云.执业兽医与乡村兽医从业指南[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204-205.

篇9

他出身贫寒,通过上大学走出了农家门。他做过教师,也曾到房地产、国际贸易与咨询等公司就职。职场闯荡多年,他毅然选择了回归职业院校。十年的职场历练,让他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如鱼得水。

人穷志不短

20世纪60年代,刘建清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父亲患有严重的胃病,每天都要吃药,不能下地从事重体力劳动。在别的小孩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时,他就要帮父亲担起家庭的重担,收麦、割草、拾粪、做饭,这些原本大人干的农活他都要干。

当时,顺平县交通闭塞,出门很不方便。村里人每次买东西,都要徒步到几公里外的镇上。父亲不能独自外出,母亲忙于田间劳作,刘建清8岁时,就承担起外出买东西的任务。

“我第一次独自外出买盐和其他生活必需品时,背着一个和自己差不多重的大竹筐,从几公里以外的镇上往回走。”回家途中,好心的过路人看着他实在心疼,主动赶着马车送他回家。上车的那一刻,这个小男孩立刻瘫软在车上,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当时我家很穷,家里有5个小孩,每年青黄不接时,树叶便成了家常便饭。”刘建清回忆,“家里养活5个孩子已经很困难了,幸运的是,作为家里最大的男孩,家人坚持送我读书,希望我能够多认几个字。”

繁重的劳动加上长期的营养不良,使得刘建清比同龄人个子都小,可就是这样一个小个子的男孩,却从来没人敢小瞧他。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是那些大个子同学怎么追也追不上的。

虽然是国家级贫困县,但顺平县有着良好的文化传统。物质生活贫乏,但阻止不了刘建清读书的热情,他深知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改变自己和全家人的命运,优异的成绩更坚定了他考大学的决心。为了供他读书,姐姐过早地放弃了学业。就这样,他承载着全家的希望终于考上了河北工学院,成为工业管理专业的一名新生。

在学校,刘建清是班上最节俭的同学,生活费也是最低的,早餐是稀饭、馒头加咸菜,中、晚饭是白米饭加白菜、萝卜,一个月才吃一次肉。对他来说,能够读书,哪怕物质条件再艰苦,也已经很知足了。

想起为他读书而辍学的兄弟姐妹,刘建清就心怀内疚,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为家人创造美好的生活,为家乡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此时,他有了一个新的梦想,那就是让更多的农家子弟走出农村,帮助更多农村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

为提升教学技能,企业历炼十年

大学毕业后,凭着优异成绩及读书期间的出色表现,刘建清接到了很多单位的邀请,这其中既有国家机关,又有大型国有企业。

“在大学期间,我读了很多课外书籍,逐渐意识到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当时全国各地都在宣传再穷不能穷教育,毕业时我选择了保定市物资局下属的职工学校,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当时,职工学校主要是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

工作之后的刘建清积极性很高,总是想方设法地上好每一节课。尽管如此,他觉得自己的课还是不够精彩,“比如在讲解企业管理时,我总感觉自己讲得很空洞,对教材上的事例总不能很好地领悟。学生最渴望得到的是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总结和操作技能的提高,而这一点我当时是很欠缺的。”

在职工学校的第五个年头,刘建清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感觉自己在理论教学上很在行,但实践指导十分欠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差异,如何提高实践教学技能成为刘建清时时刻刻思考的问题。

有一次,刘建清应邀去观摩一位职教名师的课堂。这是针对大学内部后勤集团工作人员的企业管理培训,负责培训的老师在企业工作多年,实践经验丰富,同时又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这位老师按照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了行业与职业岗位分析,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调整,并且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他所讲的每一个理论知识背后都附带着相关的背景案例,这些案例既通俗易懂,又贴近工作实际,加上教学方式得当,接受培训的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下课后,那位老师被热情的学生团团围住,大家就工作之中的具体问题纷纷向老师咨询。

这堂课给了刘建清很大震撼。他心中的疑惑终于解开了,他欠缺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于是,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离开校园,深入到企业内部中,积累实战经验。他拒绝了校长的多次挽留,放弃了即将升迁的大好前途,毅然走向了一个他所未知的世界。

“那时,我很年轻,我的想法很单纯,就是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职工学校的教学工作,必须加强自身的职业技能培养。就这样,我决定去企业学习。同时,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我又觉得作为年轻人,应该勇敢出去闯闯。我从小到大没有离开过河北,我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刘建清的决定像炸弹一样在家里引爆了,父母气得不理他,亲朋好友也都轮番劝说他不要放弃这个稳定工作。在农村人看来,教师是一个让人尊敬的行业,能吃上城里的“商品粮”足够让人做梦都是笑着的,而放弃这来之不易的“铁饭碗”,又是多么得不明智。

面对巨大阻力,刘建清没有退缩。“我来自农村,从小吃苦受累,只要能学东西,自己什么都能干。”他将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一线的实际操作相结合,优势慢慢地显露了出来,渐渐地,他的动手能力比谁都强,有时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都要请教他。他从最基层的采购、库管、销售人员,逐渐做到营销经理、执行经理等职务,每一步都留下了坚实的脚印。

企业的工作经历对于这个从零开始的门外汉来说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不乏委屈与误解,但凭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刘建清都一一克服了,并为自己的人生经历添上了一抹绚丽的色彩。刘建清喜欢去挑战自己,做更难的工作、到更锻炼自己的岗位上去。

回归职业教育

在企业闯荡了十年,刘建清如鱼得水,扎实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逐渐成长为一个资深职场达人,深受企业老板器重,迅速成为公司骨干。虽然在企业拿着待遇不低的薪水,但步入中年的刘建清感觉自己还缺点什么……一个偶然机会,刘建清得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正在招聘教师。

作为土生土长的保定人,刘建清一直关心着家乡的发展与建设。“职业教育有助于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保定更需要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他迫不及待地递交了简历,并因出色的企业工作经验应聘成功,于2005年正式成为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员。入职后不久,刘建清在工作中就开始独当一面,被任命为商务技术系副主任,负责系里的全面教学管理工作。

当时,商务技术系才刚成立不久,教师都是从各个系部抽调的,还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工作中难免出现磕磕碰碰。刘建清刚来学校不久,资历尚浅,对各方面还不是很熟悉,工作开展有一定的难度。

“只有加强团队凝聚力,才能更好地工作。”在企业工作多年,刘建清深知这一点。工作之余,他仔细查看了系里所有老师资料,对每位老师进行深入了解。为培养老师之间的感情,他多次活动,增加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在他和全系老师的努力下,商务技术系迅速融为一体。

由于商务系刚成立,相关教学资源还相当匮乏,人才培养方案都尚未制定完整,专业的设置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一切工作都有待于调整。刘建清根据当时国家经济发展趋势,结合保定当地需求,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在做强物流专业的同时,大胆开设了连锁经营专业。

“小时候出门买油、盐等生活必需品时,要走很多山路到镇上,而且镇上的东西品种很少,那时候我就特别希望家乡的道路宽敞,可以很轻松地就买到东西。”刘建清笑言,“在企业工作时,我也意识到物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我对物流专业与连锁经营专业情有独钟的原因吧。”

有着多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刘建清在指导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方面极具实战经验。每年新生入学,他都会在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的“博闻讲堂”为新生做“就业与创业”方面的专题讲座。

在企业工作多年,刘建清深知实训环节在职教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为此,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2006年,商务技术系在保定市益兴塑胶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商务技术系的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生都有了固定的实训平台。“在我看来,实训基地不仅能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企业量身打造合适的人才!”

商务技术系还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刘建清带领专业老师和快递企业工作人员担任答辩会专家,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了全面考核。“答辩以座谈会形式进行,同学们结合论文选题,阐述了在实习期间的心得及感受。这种形式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互动,有助于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物流专业与连锁经营专业在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的后备人才做支撑。为了培养优秀师资,他鼓励老师下企业锻炼,同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制度来实施。

“行业与企业的工作经历对职业院校教师非常重要,对组织教学活动也十分关键,我鼓励教师们走出去。”同时,刘建清利用他在企业工作时建立的人际网络,联络当地知名的行业企业,为学生提供符合实训机会,满足教学需要。

篇10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 (2015)02-0010-02

如何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资源短缺的现实条件下,高校的人才培养尤其是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完全依靠学校教育是不现实的。为了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矛盾,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可雇佣性,学校必须充分发挥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各界在人才培养尤其是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企业参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日趋多样,但主要集中在科研和生产服务等方面。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观念的影响。当前,对于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社会上还是过多地强调高校的责任,忽视了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二是缺乏可操作的关于企业参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三是学校和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运作良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参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企业与高职院校通过订单培养等模式合作进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在更高层次的本科和硕士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和规模。而且,合作也主要停留在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企业提供实习岗位、校企双方人员相互兼职等短期、松散型的合作形式。

二、企业参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作为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受益者,企业应当承担起相应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责任。虽然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价值目标,但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和公平理论,作为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企业应当承担其“共同但有差别”的培养责任。同时,企业是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要就业单位。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直接使用者,企业也需要承担相应的培养责任。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要,且要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企业创新能力和潜在核心竞争力的源泉。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要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

1. 介入人才培养过程

企业应介入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高校也要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尤其是相关产业行业和企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进而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避免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根据介入程度和合作模式,可以将企业介入高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校企联合培养。企业根据自身的战略发展需求,选择合适高校的个别专业或某些(类)专业实行全过程、全方位介入。这种类型一般适合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最大程度地综合利用高校与企业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第二种类型是企业嵌入培养。嵌入培养的方式灵活,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能及时地反映到高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这种类型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企业提出需求,在企业人员的适当参与下,主要由高校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培养;二是在培养过程中将部分环节直接嵌入企业的需求中,在高校的适当参与下,主要由企业负责实施;三是根据企业的需求,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研究嵌入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实施培养过程。第三种类型是松散型参与。一种是企业通过委托项目的形式与高校合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研究、技术开发等;另一种是企业通过资深专家参与高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参与高校的专业发展规划制定、新专业设置论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参与高校的专业和课程建设、开发课程、编写教材、讲授课程、辅导实验等。

2. 共建人才培养平台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需要企业合作共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即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打造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使企业成为学生和教师实践能力训练的重要载体、学生就业创业训练的基地。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实验室等创新能力提升平台,为学生科研创新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条件。校企合作共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将培养平台建在高校,由高校提供场地、企业出全部资金或部分资金进行共建,高校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二是将培养平台建在企业,由企业提供场地和资金,高校主要以人才或技术支持的方式参与平台共建,由企业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

3. 提供实践锻炼机会

从整体上来说,目前国内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还不够强,他们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不能适应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要。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在企业实践能够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强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消除学生对社会的陌生感、恐惧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迫切感,强化其成才感等。但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能脱离实际训练条件的支持,只有通过具有实在价值的训练过程并经过经验总结才能提炼出具有真实意义的策略、手段和方法,才能真正在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创新。企业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发挥企业自身真实工作环境和先进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4. 参与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面向生产实践的实用性人才,其培养过程必须重视应用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有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企业参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为高校教师提供实践能力培养的机会。企业要通过提供考察交流、技术开发、课题研究和短期工作岗位等方式为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二是企业要为高校提供兼职教师。为了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目前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整体数量不足的情况下,企业提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专家、资深人员作为高校兼职教师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同时,学生在企业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这些兼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积极参与学生的考核与评价。

5. 增加人才培养投入

根据成本分担理论,企业作为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人之一理应承担相应的人才培养成本。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组织分担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成本,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成为普遍的模式。在美国,一些大公司通常将其利润的10%左右捐助给高校,或是每年定额划拨给合作高校。在加拿大,社会捐赠已成为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国内企业在投入高等教育方面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很多企业通过设立奖学金、资金和教学设备捐赠以及合作共建等方式投入高等教育。但从总体上看,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企业直接投入高等教育的经费还很有限。经费等资源短缺是制约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企业要把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作为一种生产性投入,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投入。

三、高校要加强企业参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建设

1.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表明,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教育情境、教育资源与条件、教育过程与方式等构成的系统活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独特的规律性,既要传授理论知识,又要强化实践训练,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可雇佣性。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是由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缺少或弱化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培养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现实决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而不只是教育界的任务。全社会应树立“责任共担”的人才培养观念,全面、客观地思考所有主体的责任,把企业参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当作企业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同时,要营造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责任共担”的社会氛围,为企业参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是促进和保障企业共担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责任的首要条件,即使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发达国家也不例外。美国、德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家的教育立法完整、系统且指导性强,为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 如为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德国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企业、学校和个人在协同完成实践教学中的任务和义务,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为了提高企业参与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政府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明确企业等社会主体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还要保障企业等主体的合法权益。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3.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政府要积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制度,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落实和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使高校能够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各级政府要建立类似于校企合作办公室的管理组织,协调产学合作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建立和规范全国性的、地方性的和行业性的产学合作教育中介机构,形成组织网络化、服务社会化的产学研结合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纽带作用,提高产学合作教育的效率。高校与企业之间要建立有利于企业参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利益驱动机制、介入培养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评价约束机制,提高企业参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运行的高效性。高校要面向社会实行开放办学,加强校企合作;构建适合企业介入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 如校企联合培养制度、企业嵌入培养制度、外聘兼职教师制度、校内教师企业实践培养制度、完善学分制和实行学分互认制度等。企业也要创新内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为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参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同时,要完善内部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相关人员参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进思路

Key words: applied;finan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practice teaching;improvement ideas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280-02

0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以专业应用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专业精神为灵魂”。相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突出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更加强调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因此,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要以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改进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而言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应用型学科。1998年,教育部正式将财务管理专业列入新专业目录并明确说明其是与会计学专业并列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之一。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几乎都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也都将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尽管如此,对于能够体现我国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仍处于探讨之中:一方面,许多高校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环节、质量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与具体实施过程不尽相同,各校又均以此体现各自办学特色;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普遍不理想,被广大师生广为诟病。

1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

问题

通过对上述高校的调研发现,目前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1 实践教学内容较为零乱,与理论教学未能实现很好衔接。现有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更多是以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特长为出发点,未能充分围绕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具体设置整个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囿于学术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之深刻影响,各高校在组织专业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的教学研究,实践教学内容偏窄、学分偏低,未能与理论教学实现很好的衔接。

1.2 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松散,未能体现人才培养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特色。纵观各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很难发现一份与学术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显著不同、具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鲜明特色和较强实践操作性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方案。现有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方案普遍存在诸如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松散、前后未能实现相互衔接,实践教学组织安排与体系构建未能与市场、社会、企业需求等实现“无缝对接”,未能体现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均应该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特色。

1.3 实习实训基地的“空心化”,实践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实习实训之目的。建设实习教学基地之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环境、掌握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流程,深刻理解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正因为如此,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都通过各种途径、采取不同方式在数量众多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实训教学基地。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设置单独的财务管理部门,造成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习,更谈不上专业实训。即使像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等金融类实习实训基地设置了单独的财务管理部门,基于财务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和会计信息的保密性,这些单位大多数都不愿意接收财务管理专业实习生;即使学生找到了这些专业对口的实习实训单位,在单位内也只能是进行参观实习,很难深入到实习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内部进行卓有成效的实训活动。实际上,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的为数众多的实习实训基地几乎呈现“空心化”状态,实习实训基之“空心化”问题毫无疑问会严重影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

1.4 实践教学教师指导的“虚拟化”,实践教学能力欠缺是其“瓶颈”。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鲜明特色和关键环节,实践教学效果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本专业教学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能否为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目前各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普遍缺少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岗位实践技能,甚至有相当部分老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业务环境也未亲身经历,对一些细节不甚了解。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欠缺导致其实践教学缺乏真实性、现实性和权威性,甚至指导实践教学呈现“虚拟化”状况,流于形式。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缺已成为影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之“瓶颈”。因此,建立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教学能力,能够在理论和实践结合层面上胜任实践性教学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2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进思路

2.1 实践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由相关学科知识及实践教学环节,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教学系统。然而,目前众多高校关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统一的做法是以理论课程各章节知识点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既要体现专业人才培养内在要素的基本要求,更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时代需要。鉴于此,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可以借鉴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块化”教学理念,针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素质、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设计相应的“投资实践模块化”、“融资实践模块”、“资本运营模块”、“现金流量管理与计量模块”等几大实践教学模块化内容,对于每个教学模块的内容选择以“实践性、实用性”为标准进行模块集成。目前教育界流行的主流观点也认为,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能够突出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又有助于确保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2 实践教学环节的集成化构建。根据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制定出既科学合理又符合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环节流程图,是构建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的集成化思想,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模拟实训为基础,以认知实习为依托,以职业技能培训与认证为补充,以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为综合”,构建出逻辑清晰与层次分明、能够实现前后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集成化流程图,这是破解当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松散的有效措施。

2.3 实践教学基地的网络化组织。实习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实施的载体,在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当前各应用型本科高校都非常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也相继建立了为数不少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由于没有理顺实习实训基地与校方的合作关系、交流形式、权利与义务等相关问题,甚至都没有签订合作协议,造成各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更多停留于文字或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或办法,呈现出“虚渺化”之态势,难以保证这些实习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更谈不上借助此平台实施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为了改变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虚渺化”,各高校可以借鉴企业网络组织管理理论,以网络化形式将各实习实训基地“集结”起来,对实习实训基地实施“网络化管理”。这是因为,“网络化管理”具有如下优势:网络组织内节点企业能够相互协作、获取特定资源、节省信息费用。如果把高校与实习实训基地置于同一个网络组织之中,“集结”成为“网络节点”,校企双方通过签订权、责、利明确的实习实训合作协议,从而切实提高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2.4 实践教学专业教师技能化的培养路径。目前各应用型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显然难以满足应用型本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已成为提升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要素之一。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岗位培训、创新职中培训新模式与新内容,注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实效性等,是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与岗位培训,自觉提升其实践教学

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各高校在组织实践教学中,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变化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惠忠.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构想[J].会计之友,2007(11).

[2]刘树艳,李玲.谈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