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1 02:34: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范文:
农民工文化需求调研报告
文化需求是社会人的一般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当新生代农民工物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时,其他方面的需求就会被激发出来,文化需求显得相当突出。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现状分析
1.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文化作为一种符号传递着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由生存理性转变到社会理性,物质已经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需求,他们的文化精神需求同样迫切。但是由于经济原因,农民文化消费能力不强;另外,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把农民工的需求排斥在外,其文化娱乐生活极其单调。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休闲娱乐方式主要停留在睡觉、听广播等较为原始、低级的娱乐方式上。即使有的农民工开始接触网络等较现代化的娱乐方式,他们也大多把网络作为打发时间的工具(聊天、看电影等),而没有有意识地利用网络在信息传递、文化提升、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新生代农民工相对单调的文化生活致使他们在价值观上也呈现出保守、落后的特征,大大不利于其市民化进程。
2.新生代农民工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学好一门过硬的技术是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最强烈的愿望。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比传统农民工虽然有了显著提高,但因为没有一技之长,他们即使有心摆脱出卖苦力的低级打工状态,也普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第一个“坎”,就是求职过程中的技术门槛,他们普遍陷入一种“技术困境”。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的升级,城市现在紧缺技术工人,但求职农民工80%没有任何技能,远远满足不了市场要求。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有了初步的学习意识,但由于学习成本较高以及收益的不稳定性,对于学什么、怎么学,却还存在着很多迷惘和认识上的误区。
3.新生代农民工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传统农民工文化水平有显著提高,但是其平均受教育年限却远远低于城市从业人员,这种差距与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不相适应。新生代农民工要想真正融入城市,就要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从根本上适应农民到市民角色的转变。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的逐渐增强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要想顺利地争取自己的权利,必须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与之相匹配,他们的实践需要决定了他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另外,许多农民工在城市遭受到了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带来的困惑和失望,有些把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希望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原因分析
1.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学习欲望强烈。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文化水平都比较高,基本上是初中以上,还有一部分是高中生,甚至有些接受过中专或高技类课程培训,知识面、信息来源比较广。同时在工作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热情较高,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种观点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得到最广泛的认同。他们不仅仅自己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对下一代也寄予很大的期望。对知识的渴望使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文化状况远远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
2.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度较高,土地意识淡化。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特性变化和技能素质提升,加上农地制度变迁使得他们新生代农民工的乡土社会认同在减弱,他们大多数人往往直接从学校进入外出务工行列,有的还是在城里跟着打工父母成长起来的,对于现代产业规律的熟悉程度远高于传统农业。同时,他们极力谋求对城市社会的认同,在经历了城市生活及文化氛围的熏陶之后,更感觉到城乡社会的差距,从而表现出对城市社会更强烈的向往。他们不管各种制度性的障碍仍然存在,转变就业观念、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生活。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对文明生活的追求对传统的思想观念、双重制度和限制政策提出了挑战。
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期望值较高,立足长远发展。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更多的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谋求发展。他们有较强的拼搏意识和进取精神,有自己的思想,甚至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挣钱来改善家庭生活,而是要求有所发展。他们更看重个人的能力和机会,相信只要通过个人努力拼搏就能获得成功。在争取待遇、谋求更大发展空间上,这一代农民工要求更加直接。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刻苦学习专业技术,以提高就业的竞争能力。他们把务工当做学习、提高、适应的过程,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从农民到工人到更高社会层次的生存方式与人生道路的转变。这要求政府和社会必须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渴求,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
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的对策建议1.多方推进,丰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已经和城市居民差异不大,但在精神上,他们仍独自结成了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和城市文化似乎有些格格不入。要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文化,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农民工自身共同努力。
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是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的主导者,要把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公共服务范畴,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职能。
二是企业要充分发挥农民工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农民工的需要层次,增加文化活动设施,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要组织农民工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激发农民工的参与热情。
三是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社区、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经常为农民工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2.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获取资源能力的高低,进而影响着他们的社会认同状况和社会融入能力。
[2]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华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EB/OL].[20120411]. .
[3]国际劳工组织.体面劳动[EB/OL]. [20120410]..
[4]刘勇生.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点、问题与反思[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3):40―45.
[5]邵爱国.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择业的“非物质”因素研究――以苏州相城区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为例[J].中国就业,2010(6):1―5.
[6]刘爱玉.劳动权利受损与行动选择研究:两代农民工的比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1):66―73.
[7]蒋阳飞,杨晓虎.体面劳动的伦理内涵和道德诉求[J].伦理学研究,2010(6):114―116.
[8]本刊记者.体面劳动:当前国际劳工界关注的焦点[J].国外理论动态,2009(5):3―6.
[9]甘丽华.湖北一群环卫农民工的艰难维权之路[EB/OL].[20120317]. .
[11]2011年我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20120427)..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情况预警报告[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4.
[3]袁红谱.论人力资本对武汉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协同关系[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9(06):196-197.
[4]赵曙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人力资本投资http:///trainning/mingjiazhuanlan/208655400.htm.
[5]学技术 长知识 存点钱http:///m/2010/03/19/08/m_233199.shtml.
[6]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服务城乡统筹发展http://.cn/2011/2011mdm/taya/201101/t20110117 _44 5262.htm.
[7]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N].人民网,2010-07-15.
[8]赵玉国.职业教育促进新生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05):71.
② 张雨林.小城镇建设与城乡协调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86(4).
③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70.
④ 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J].厦门大学学报,2000(4).
现如今,我国社会飞速发展和进步,各行各业方兴未艾,且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努力前行,为此,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重视创新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且创新始终为社会各界重视的一个核心问题。通过大力进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不仅能够维护社会稳定,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还可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质水平与思想道德修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
二、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现状
较之上一代的农民工,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有着特殊的时代特征。第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但仍处于低文化水平。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指出,全部农民工中,小学文化程度和初中文化程度共占71.3%。第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观发生变化,倾向于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择业机会,大大增加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范围,老一辈农民工脏、乱、重、苦的职业被新生代农民工放弃,转向工作环境比较好、去体力劳动的第三产业,如快递、外卖骑手、微商、滴滴专车等。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指出,2019年,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占比51%,比2018年提高0.5个百分点。第三,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在城市的愿望强烈。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现代化的生活环境设施让新生代农民工向往,他们有在城市安居乐业的追求,在城里买房、买车,并为了实现愿望而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第四,求职动机多元化,易受互联网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认知的主要来源是网络,如微信、抖音、直播软件、快手等视频播放软件以及各种各样的APP,这些快消文化严重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价值体系,进而造成他们求职动机多元化,工作流动性强,忽略工作发展空间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陷入辞职—求职—辞职—求职的无限循环,最终没办法充分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第五,教育培训欠缺,就业技能有待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欲壑难填,需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时代铸造者,来促进产业结构顺利转型升级,促进中国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百年小康的目标。因此,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和再教育工作,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应对“用工荒”与“求职难”的困境,有利于实现高效职业化,有利于把人口“数量红利”转变为人口“质量红利”,促进中国由“人口数量”大国转为“人口质量”大国,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三、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困境
尽管国家在政策、经济、资源上大力支持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为确保教育培训贯彻落实,采取很多措施。然而,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以及大环境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实施过程,依然困难重重。
(一)制度壁垒
自1958年后存在的二元户籍制度,在城乡之间设置了一道制度屏障,对城乡居民的流动和享受的权利进行严格限制和区分,这也意味着权利分配上的“剥夺”。权利贫困的代际传递,让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利不足,从幼儿园开始就难以享受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继而到小学、初中、高中都只能在类似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遭到“制度性”的剥夺。
(二)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
随着国家对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视,各项支持农民工发展、提升的政策文件,如雨后春笋般颁布出来,国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做了全面布局,提供各种政策扶持和发展平台,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向纵深发展。然而,在政策、项目实施过程中,国家的高层设计与农民工的确实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培训的课程内容系统性不够,无法让农民工形成系统性知识,碎片化的凌乱知识不方便应用。
(三)单位、部门、行业间缺乏联动
政、企、校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是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目前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培训机构实施的,缺乏用工单位的参与,导致培训与运用脱节。
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困境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培训后的服务支持体系
新生代农民工的免费培训项目、每年举办的次数以及参加培训的人次都很多,但是培训效果的巩固和培训后的支持服务体系不容乐观。为了延长培训效果的时间,加强培训知识技能的转换效能,培训结束之后,一方面,培训机构或者相关的培训部门,要引导农民工把培训的知识技能与农民工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反思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提高他们利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定期回访,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技能应用情况,并给予指导。利用新媒体手段,开设农民工培训后咨询服务专栏和平台,实现培训和后续服务两条腿走路。
据卫生部公布的数字,80%的外来农民工处于状态,部分人因此已经患上性压抑症。
据《望东方周刊*调查现实,“一星期过三次以上性生活”的男性农民工只有5%,而女性农民工是0。有19%的男性、18%的女性选择了“时间长了记不清”。在解决手段上,男性农民工21%选择“找小姐”、18%选择“整夜睡不着”,18%选择“喝酒麻醉自己”、25%选择“看黄色录像”或“讲黄色笑话”;女性农民工有19%选择“拼命干活发泄”、5%选择“强忍着”。
国家统计局最新的《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外出农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小时。从农民工集中的几个主要行业看,制造业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58.2小时,建筑业为59.4小时,服务业为58.5小时,批发零售业为59.6小时,住宿餐饮业为61.3小时。
据安监总局对9个省的抽样调查显示,煤矿,危化品、烟花爆竹、建筑等4个高危行业,农民工占56%。其中,烟花爆竹企业中农民工高达95.9%。全国3000万建筑施工队伍中,约80%是农民工。据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的调研,农民工占我国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的90%,占职业病患者的一半以上。
2007年,全国总工会的《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为1210.9元。
2007年9月1日起,广州市最低工资标准由当时的684元,月,每月增加96元。广东省政府了关于调整全省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明确规定一类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为780元/月。广州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仅低于调整为810元,月的深圳市。
据中山大学的《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农民工的影响》报告数据,2009年广东外来工月平均工资为1677.8元。
2008年,广东省共有600多万人参保,占全省农民工总数的23%左右;而从2005年到2008年,每年有33%左右的农民工退保。据广州市社保中心的数据,广州市农民工参保人数172万人,2008年12月退保人数10067人,2009年1月退保人数9886人,农民工退保的高峰多集中在每年春节前。
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近六成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的水平总体较低,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7.6%、21.8%、12.2%、3.9%和2.3%。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度全国外出农民工1.45亿人,月平均工资1417元。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62-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新生代农民工”专指1980年、1990年后出生的,登记为农村户籍而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群体。相关资料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目前的总数接近1亿人,占农民工总数近6成。而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刑事犯罪高发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中国社科院法治蓝皮书总结2010年中国刑事犯罪九大特征指出:“根据相关政法机关统计,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约占整体案件的三分之一。”因此认真分析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特点、犯罪原因、以及预防和治理措施,才能积极引导他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城市作出更大的贡献,否则会成为城市发展的隐患。
一、新生代农民工特点
1.整体素质不高,就业范围窄。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外出农民工中,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占23.5%。分年龄组看,低年龄组中高学历比例要明显高于高年龄组,30岁以下各年龄组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均在26%以上,其中,21-25岁年龄组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31.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比第一代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这只是相对于教育极其贫乏的上一代农民工而言的,总的来说新生代农民工所受的教育还十分欠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导致他们整体素质不高。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尚且困难的背景下,素质偏低的新生代农民工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56.7%;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40.5%。
2.法制意识淡薄,做事不考虑后果。调查显示,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被告人都表示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自控能力差而走向犯罪的,这是由他们的成长环境造成的。首先,新生代农民工进城之前生长在环境相对封闭、法制观念落后的农村地区,接触法律的机会很少。其次,虽然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接受过教育,但一般只涉及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几乎是空白,法制意识的形成更是无从谈起。再次,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外谋生,使得他们成长中缺乏必要的引导,长期的放任自流导致部分人自控能力较差。由于法制意识淡薄和缺乏自控能力这两方面的原因,新生代农民工难免会一时冲动而走上歧途。
3.过于注重享乐,好逸恶劳。新生代农民工因为年轻所以喜欢追求时尚,消费观念比父辈更加开放,也更加注重享乐。根据2007年的一个调查,农民工尤其是青年农民工对高档商品和时尚商品的消费有较高的渴求,其中有5.79%的人购买国外高价手机,18.68%的人购买国产高价品牌手机,6.31%的人购买流行服装,2.72%的人购买高档品牌。不过,新生代农民工在接受城市消费观念,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他们的工资收入却没有随之增长,加上攀比心理作祟和理财能力上的不足,他们常常入不敷出,经济上陷入困境,这就是为什么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主要是侵财型案件的原因了。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同龄人一样,虽然“根”在农村,但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教育观念的改变,他们很少务农。长期在城市生活使他们习惯于城市的繁华与生活节奏,有着自己的梦想。
4.易受不良风气影响。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初中阶段即已完成学业,还未成年就踏着父辈的足迹进入城市谋求发展。因为他们年龄尚小,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没有发育成熟,接触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后,他们往往会因无知而加以效仿,许多不良恶习又会逐渐在他们之间交叉感染,最终导致一部分意志薄弱的人走向犯罪。
二、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主要特点
1.以侵财型犯罪居多。新生代农民工高发型犯罪案件主要包括盗窃、抢劫、聚众斗殴、、敲诈勒索和非法拘禁,其中侵财型犯罪案件所占比重最大。据统计,2008年8月至2009年3月,山西省壶关县检察院共审查各类案件78件85人,其中返乡农民犯罪的有10件17人,分别占受理总件数和人数的13%、20%,犯罪行为涉及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其中,侵犯财产罪最为集中。5个罪名分别为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敲诈勒索,其中又以盗窃罪居多,占返乡农民犯罪总数的35.5%。
2.共同犯罪特征明显。从犯罪形式看,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具有从众性和团伙性,表现出显著的共同犯罪特征。
3.犯罪年龄低龄化。据调查,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壶关县的返乡农民工犯罪中,年龄最大的43岁,最小的21岁。其中30岁以下的占到47%。
4暴力倾向凸显。暴力化倾向严重是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又一重要特点。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多是年轻人,做事易冲动而走向暴力化。如出于对消费的欲求和对财产的占有欲,他们往往通过抢劫、抢夺等暴力手段达到目的。
三、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分析
自身方面的特点是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主要因素,他们文化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淡薄、心理倾向有一定偏差;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不完善等社会层面的原因,也是引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重要方面。
在犯罪的新生代农民工中,绝大部分文化素质不高。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是低地位、低收入、高强度的劳动,极易积累不良情绪,进而导致犯罪的发生。
1.就业不平等和继续教育机会缺乏。我国工资报酬最低的几个行业是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贸易、服务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制造业,这些行业的工资都低于平均工资水平。而新生代农民工却在这几个行业的就业比例中占82.5%。如果说这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导致的话,那么他们在相同工作中却不能与本地市民享受同样的待遇则说明就业的不平等。据调查,有28.7%的农民工与本地职工同工不同酬,有55.1%的没有社会保障等职工福利,分别有18.6%和34.1%的没有被给予与本地职工同等的培训机会和晋升机会。不过,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入城以后很难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父辈的显著之处,是他们更想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而谋求在城市的长期发展。所以,他们希望在平时能不断充实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但以户籍为基础的基础教育限制了第一代农民工子女在初期接受教育的机会,在起跑时就晚了一大步;而继续教育的不给力则成为他们提升知识水平的又一障碍。
2.社会保障和救济不足。在我国,户籍附加了很多的功能,捆绑了像教育、就业、医疗、社保、住房等许多保障利,这些福利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但是在现阶段,进城的农民工却很难享受到这些福利。如我国教育体制是“分级办学,属地管理”,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子女就难以享受和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条件。又如经济适用房的购买对象一般不包括农民工,但其实他们的居住条件才是最恶劣的,是生活在城市中最需要改善居住环境的一类人。除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不足以外,农民工权利受到侵犯时所能得到的救济也十分有限。调查显示,有75.9%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工资拖发、克扣和拒发的现象,有70.6%的人发生过因公受伤而用人单位不给钱医治的情况等。对于这些不公正待遇,只有43.6%的被调查农民工表示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这虽然有农民工维权意识不强的因素在里面,但我们不可否认政府在保护农民工权益上的缺失。更有甚者,一些地方还将农民工视为扰乱治安的罪魁祸首,对他们实施歧视性管理,给他们制造更多的麻烦。由于这种社会保障和救济制度的缺乏,农民工在遇到困难时很少求助于当地的政府及其他正规组织,而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或拉帮结派等形式来维护权益,常常不依照法律行事,给治安带来隐患。
3.户籍限制和社会歧视。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户口本上是农民身份,但其中很多人都是从校门直接走进城市,属于一批没有务农常识和经验的农民――不务农的农民(我国户籍制度意义上的农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王春光也曾撰文指出,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在生活阅历、进城动机等方面很不相同。”经历了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他们,对家乡的认同越来越淡漠,但在城市中又找不到对城市社会的认同。因此,他们“进入了社会认同的丧失和重构的艰难阶段。”在这种心理状态的驱使下,新生代农民工更容易走上犯罪歧途。
四、预防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对策
1.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增强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感。现行的户籍制度不仅是农民工面前最坚硬的一道制度壁垒,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巨大阻碍。改革户籍制度已是必然的趋势,正如温总理与网友交流时所说,“如果说最症结的问题,就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那些长期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并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
当然,户籍制度改革也要遵循发展规律,应充分考虑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能力和政府财政的支付能力。若在各方面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操之过急,盲目进行城市人口扩容,将会导致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瘫痪等很多问题。所以,可考虑将拥有较高生存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优先开放城市户口的对象,因为他们更渴求在城市的长期发展,也更符合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获得城市户口的农民工,不但增强了自身的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必然成为其他农民工积极学习、效仿的对象,激发越来越多农民工建设城市的热情,从而实现农民工和城市的双赢。
2.完善社会保障措施,促进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逐步改革户籍制度的同时,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针对农民工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使暂时不能获得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得到更多的帮助,促进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
保障措施要涵盖农民工工作、生活的各方面,要努力解决农民工继续教育、子女就学、医疗、住房等主要问题。特别是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为企业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要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到当地义务教育体系,使其与城市孩子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医疗卫生投入,帮助他们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要继续加大廉租房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希望实现温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描绘的那样,“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也期望能尽快消除城乡歧视,让农民工在城市里有尊严地生活下去。
3.加强法律道德教育,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新生代农民工罪犯是因法律意识淡薄、道德水平低下,对自己的行为放任而走上犯罪道路的。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律宣传和道德教育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首先,司法机关要肩负起对农民工法律宣传的任务。要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如举办法律讲座、巡回审判、法律咨询等,形成长效普法机制。要重点对农民工进行诉讼辅导,改变他们非正规的纠纷解决方式,培养他们依法维权意识。还要对经济困难的涉诉农民工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其次,新闻媒体、影视文化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宣传引导。可以国家“阳光工程”培训为依托,在教授农民工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开办思想道德课程,帮助他们树立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追求,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纠正他们的享乐思想和不理性的物质追求,引导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人生价值。
4.推行农业产业化,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务农。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是今后农村新的增长点。各地政府要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模种养业,创办工商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借鉴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培养职业农民的做法,与科研院校开展定向委托培养,免费开办农业职业学校,组织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村管理人才、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领办人,依靠职业化的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
[本文系山西省社会、经济、统计科学研究立项课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编号KY[201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生存发展,预防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法院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的调研报告.人民法院报,2010.7.22
2.2010年中国犯罪形势分析及2011年预测.中国法制网,2011.02.23
3.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国家统计局网站,2010.03.19
4.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 2008.02.27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就是要推动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实现“从农业到非农业职业上的转换、从农村到城镇地域上的转移、从农民到市民身份上的转变,从忽视到重视待遇上的提升”的全方位变迁,最终实现文化协同、待遇平等、社会和谐。而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如何加快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全方位变迁”,如何顺利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就成为当今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①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更强调农业转移人口作为人力资本投资和效益方面的提升,比如在教育理念、文化观念、思维角度、工作技能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进步②:即农业转移人口在工作、文化、生活和社交这些方面,实现从“村”到“城”的转变,具备相应的“市民化能力”而融入城镇,最终完成从“农村人”到“城镇人”的转变。所以,推进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农业转移人口适应城镇、融入城镇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其具备“市民化能力”的进程③。
新型城镇化要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融城难的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的提高仅依靠农业转移人口自我发展来实现将需要很长的周期,而且完成情况还会参次不齐。因此,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国家建立完备的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并通过持续性措施来保障培训体系贯彻执行来实现。因此,如何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是新型城镇化工作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求分析
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的前提是,掌握目标对象―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特点和需求。只有把握住这个前提条件,培训计划设定的是否合理,培训内容选取的是否有针对性,培训过程由哪些部门来完成等等这些具体问题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主体是新生代农民工,所以我们选取“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业转移人口的代表,来反映当前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特征。其中,“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民工群体,“老一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前出生的农民工群体,外出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④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现状。据国家统计局的《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末,中国农民工数量规模达到2.68亿人,在国家经济社会领域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一是新生代农民工在中国职工中的比例较高,受教育程度和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有所提高。《调查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新生代农民工12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⑥。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规模在中国职工总数中的比例已经将近一半,他们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领域中都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三分之一,比老一代农民工高19.2个百分点。从接受技能培训角度看,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7%(存在同时接受农业技术培训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情形),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但占比依然偏低。
二是农民工有效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缺乏。《调查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农民工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认知程度包括现实情况表现的都比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被拖欠工资的外出农民工比重比2012年上升0.3个百分点,达到0.8%。第二,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重下降2.6个百分点,只有41.3%。第三,参加社会保障的外出农民工比例有所上升。参加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比重分别提高1.4、4.5和0.7个百分点。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求分析。相比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成长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他们在观念上已经有了很明显的转变和更新。具体表现为:从生理需求上讲,外出务工动机从“改善生活”转向“改变生活”;从心理需求上讲,对务工城镇的停留意愿从“过客”转向“合法居民”;从就业需求上讲,对工作要求从“实现劳动权益”转向“发展平台”;从尊重需求上讲,维权方式由“被动表达”转向“积极主张”⑤。
综上所述,新生代农民工有强烈的进入、融入城市的意愿,但受到自身技能水平、认知水平等的限制,也就是“市民化能力”的缺失,导致其需求不能被有效的满足。所以,由国家构建完善的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基于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特征和其市民化的需求来构建的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就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的构建
按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动机是个体成长的内在力量;而动机的构成是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⑥据此,笔者以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为目的,构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求培训层级体系。该培训体系包含五个组成部分,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计能力培训、保障能力培训、社交能力培训、学习能力培训和自我价值能力实现的培训,如图1所示。
图1 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
生计能力培训。生计能力需求是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维持自身和家庭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生计技能培训也是最基本的能力培训。具体的培训内容可以根据农业转移人口的爱好或者选择其本身已经具备的技能进行基本培训和升级培训,实行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可以根据农民工的就业行业进行相关的培训。当然,随着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生计技能培训也应该包含现代农业技能培训。
保障能力培训。保障能力培训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农业转移人口利用城市或城镇社区的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根据中国农业转移人口的需求特征,保障能力的培训主要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医疗体系培训、社保体系培训和国家相关就业、创业等政策的培训。保障能力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让农业转移人口能和城镇居民一样了解并真正享受到国家提供的基础设施和相关公共服务,享受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社交能力培训。当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和城镇,原来在农村形成或者习惯的一些礼仪和认知都必须改进,以适应城市或城镇这个新环境。所以,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相关的社交礼仪培训、表达能力培训、谈判能力培训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同时,社交能力培训不仅帮助农业转移人口更快地融入城市,在尊重他人的同时获得别人的尊重;而且还能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在工作中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找到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自身的诉求。
学习能力培训。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变迁,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国家政策不断的调整,如何让农业转移人口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自发形成与时俱进的意识,这是一个重要的、长期的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农业转移人口的“再学习能力”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学习能力培训就是帮助农业转移人口提高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主动了解、学习和切身利益相关的新技术、新国家政策和新法律法规,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的培训主要包括收集信息能力的培训以及相关技术技能使用的培训,这是中长期的能力培训过程,是最重要的培训。
自我实现能力培训。自我实现是农业转移人口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后新价值的体现。农业转移人口的自我实现能力需求主要表现在对工作、学习和生活最高境界的追求。随着生计能力、保障能力、社交能力和学习能力四种需求的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已经适应了作为城镇居民的生活,他们需要重新开始寻找生活的乐趣、学习更多的知识以享受工作外的精神生活。自我实现能力的培训是高级素质和素养的培训,主要是指一些创新能力和高级别应用能力的培训。
农业转移人口能力培训体系内容基本是按层次逐渐上升,但次序也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调整变化,也允许例外情况。农业转移人口低层级的能力培训需求相对满足后,就会自发向高层级的能力培训需求发展,追求更高一层级的能力成为驱使农业转移人口行为的内在动力。⑦生计能力培训、保障能力培训属于低层级的需求,两者只需要通过外部条件的设定就可以被满足;而社交能力培训、学习能力培训和自我实现能力培训是高级别的需求,这三种能力培训必须通过内部因素作用才能满足。需要强调的是,同一时期,农业转移人口可能有几种能力培训需求,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能力培训需求占支配地位,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行为起决定作用。而且,由于社会的变迁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任何一种能力培训需求都不会因为更高层级的能力培训需求的发展而消失。
一个地区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培训层级结构,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有极强的相关性。在相对不发达的地区,低层级的能力培训(生计能力、保障能力)需求占主导的人数比例会相对较大,而高层级的能力培训(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我实现能力)占主导的人数比例会相对较小;在相对较发达的地区,情况则正好相反。
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推进的具体措施
为使农业转移人口留在城市并融入城市,各国政府都将农业转移人口的培训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课题。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政府、企业、教育事业单位和农业转移人口的共同力量,协调并进,才能更好促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⑧为顺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的执行,本文结合农业转移人口培训的国际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推进的具体措施。
第一,法律规范与奖惩措施相辅助。制定并颁发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督促各地政府部门、企业和职业院校等所有参与农业转移人口培训的机构来执行培训体系方案,如将农业转移人口培训工作列入各级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目标考核内容,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同时设定一部分的国家资助和相应的奖惩措施来激励所有的参与培训机构,比如对参与农业转移人口培训的各级政府给予更多的政府财政补贴和资金、设施设备等方面的资助。
第二,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相结合。一方面政府增加农业转移人口培训资金的投入,设定培训补贴标准,改进培训补贴方式方法,鼓励各地政府部门整改或扩建主要面向农村招生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也鼓励企业、教育机构积极参与到农业转移人口的培训体系中来。另一方面,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鼓励大中型企业联合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农业转移人口培训基地,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特色、企业的人才需求特征和农业转移人口的特征,制订相应的培训项目课程和实训训练,让这些培训项目更有效地服务于企业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发展适合不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培训。
第三,差异化培训与拓宽渠道相衔接。在建立差异化培训机制方面,设立农业转移人口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比如对农村高中以下学历人群开展生计能力培训,对在岗农业转移人口开展生计能力提升培训和保障能力培训,对具备中级以上职业技能的农业转移人口开展保障能力、社交能力和学习能力培训,提高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与企业合作,重点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面向市场确定培训职业(工种)等培训方式。同时,要积极拓宽培训渠道,比如可以通过老乡会的形式,加强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合作和交流,构建基于老乡会的学习共同体,加强他们与社会不同阶层的接触,在及时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促进社交圈的形成,帮助其积累社会资本。
第四,社会服务体系与创业扶持相配套。社会服务体系主要包括社保体系、各种中介服务体系等。如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服务体系,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服务,有针对性地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家庭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开发适合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岗位。运用财政支持、创业投资引导和创业培训、政策性金融服务、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生产经营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等扶持政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创业。
总之,推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是拉动中国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而通过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来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从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本文主要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能力需求角度来构建农业转移人口能力培训体系,中间还会涉及到很多具体问题的解决,比如差异化能力培训划分标准的确定、农业转移人口创业的具体需求分析等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作者为中州大学经济贸易学院讲师、中州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注释】
①董鸿扬:“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需求”,《黑龙江通讯》,2013年第6期。
②李永庆:“中国新型城镇化必须提升人的城镇能力”,《改革与战略》,2014年第3期。
③刘嘉汉:“以发展权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经济学家》,2011年第5期。
④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工人日报》,2010年6月21日。
⑤张兴祥,罗雪梅:“新生代农民工价值取向辨析”,《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3年第3期。
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894万人。由此可见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也是城镇化中市民化的主力。真正的农民工市民化不仅仅是让其住进城市,而是要真正成为市民。就目前来看农民工并未真正融入市民,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主体地位的低下。农民工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经济上、政治上、精神文化上,这不仅仅需要提升农民工的生存技能,也要提高他们的维权、参政议政能力和精神素养,其途径除了有限的教育、培训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足够、实用自学书籍。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在农民工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为12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占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村从业劳动力的比重为65.5%。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仅占6.1%,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占60.6%,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占20.5%,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占12.8%。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但是目前农民工的书籍占有量很不乐观,通过对长春市200名农民工的调查显示,50%的农民工一本书都没有,拥有3本以上书籍的农民工也只占20%左右。这种现状无疑制约了其主体地位的提升。
一、目前农民工类书籍出版存在问题
(一)流通渠道不畅,限制了出版和需求
目前来看农民工书籍流通渠道很窄。首先,农民工书籍的出版在选题上并没有单独列出,基本上是放在是“三农”图书的大的框架当中。在我们的观念中并没有把农民工和农民区别开来,实质上农民工和农民已经有了实质不同,既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其次,就是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其工作地点比较分散、偏僻,致使弄农民工与书籍的接触机会很少,上图书馆和书店的时间和条件不便利。从图1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农民工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工作,一般来讲这两类工作离繁华的服务区都较远,这也大大加大了农民工与书籍的距离,使农民工类的书籍在流通上受到阻碍。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整理。
出版商在流通不畅的条件下商业利益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出版这一类书籍的积极性也不高。有些出版商虽然参与农民工类书籍的出版,更多的是配合国家有关政策和有关部门的活动和计划,如在培训书籍出版上主要是配合阳关工程等。所以出版商从利润角度来讲就要调高图书价格,而对于农民工来说,过高的图书价格极大的限制了购买欲望,这也是此类书籍流通渠道不畅的重要原因。流通渠道不畅既限制了农民工购书和阅读的积极性,也限制了出版商的出版的积极性。
(二)农民工专业类书籍内容不切合实际性,弱化了其经济地位
农民工专业培训类书籍是农民工提高生存技能和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大多数书籍过多的强调理论和专业,在书中往往涉及很多专业术语,这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无疑就像天书一样难懂,更别提实际效果了。甚至有些技能培训书籍中首先阐述一些历史沿革、物理和化学原理等,使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开卷就一头雾水,很难在农民工技能提高上起到明显的效果。在书店也不难发现,冠有农民工标题的图书很少,涉及农民工的一些专业性书籍也是放在大的专业柜台上,如建筑、化工、装潢等柜台上,并没有从农民工角度设计图书的出版,这也说明这类书籍实用性比较低。
(三)农民工政治类书籍短缺,弱化了其政治地位
政治素质是一个人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的综合体现,人的政治素质的高低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无疑一个集团的政治素质也是这个集团在社会上的社会地位的体现。提高农民工的政治素质关键在于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这也需要农民工参政议政类书籍的指导。农民工在家乡参政议政大多通过村委会来实现,但是当他们到城市打工之后,其参政议政意识逐渐淡化,原因在于一方面对城市参政议政环节和方式的陌生,以及对参政议政途径的不了解造成的。目前对于农民工参政议政指导类的书籍很难找到。人们更多的是把农民工当做弱势群体出版一些维权、法律援助等类书籍。
(四)农民工思想道德类书籍的缺乏,弱化了其精神文化素养
农民工出版的书籍从其需求对象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供有关学者研究和政府部门决策需要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著作,如《中国农民工问题》、《中国民工潮的经济学分析》、《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中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中国农民工打工调查》等;另一类是供农民工阅读需要的培训、教育、咨询和娱乐等方面的书籍。第一类书籍农民工根本看不懂也没必要看,第二类书籍从出版总类上看更多地体现在培训、咨询等方面,如各种工作的培训指南、城市指南、法律保障、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等书籍。而关于农民工了解职业性质和危害、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以及人文关怀的书籍很少。在出版中往往以城市居民为参照指标,把农民工定义为弱势群体和低素质,所以一些文学作品往往缺乏深度和教育关怀意义,出版一些内容肤浅的口袋书,缺乏农民工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又具有教育引导意义的阅读书籍。
二、农民工类书籍出版的对策分析
(一)拓展流通渠道
流通渠道的拓展是拉近农民工和图书距离的关键一环,也是提高利润,激发出版商积极性的重要方面。拓宽流通渠道需要调整图书发行方式,象“农民书屋”那样建立农民工流动书屋,适应农民工生活、工作区域分散和偏远的问题,送书到人。在书店经营方式上也要调整,设立农民工书籍专柜,强化对农民工的购书服务,可以考虑网上订书、送书活动。出版商也可与一些电商联合,拓展流通渠道。从政府角度讲,各有关部门可以采取补贴的方式降低图书价格,增加图书销售市场活力,激发农民工购书的积极性。
(二)明确图书定位
农民工是农民中文化素养较高,眼界比较开阔的群体,特别是以青年为主的新生代农民工不但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具有积极的接受新鲜事物和提高自我的心态,所以说农民工是农民中对知识需求比较强烈,阅读积极性比较高的群体。但我们在图书选题和出版上要定好位。
首先,在选题上定位为农民工。“三农图书”的选题要摆脱以前以农业种植、养殖为主的基调,要首先面对农民工进行选题。农民工目前迫切需要的书籍主要有提高技能方面的书籍(如建筑、装潢、保安、服务等)、生活知识类书籍(如入城指南、就业指南、居住指南等)、维权类书籍(如法律援助、劳动合同签订等)、休闲娱乐类书籍、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教育类书籍等。在选题上应该紧紧围绕这些类别,并以农民工的需要、文化水平进行图书定位。
其次,专业类培训书籍要定位为实用。另外在农民工图书选题上也要具有实用性,要以农民工为切入点,而不是广泛意义的农民。如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农民工进城务工指导手册》就非常好,也很畅销,其原因就是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现实问题。
再次,提高政治权利类图书的出版。政治权利类图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权利咨询和维权类书籍。这类图书包括公民基本权利读本、法律咨询与援助、用工合同签订等。这类图书的出版要体现出实用性和通俗性。另一类图书就是权利参与类图书。这类图书主要包括工会和各团体组织的参与权利、参政议政权利等。鉴于这类权利的行使是在农民工不熟悉的城市,所以就要求要有专门的权力行使指导类书籍,包括行使方式、行使地点和行使途径等的指导。
最后,精神类图书要定位为人文关怀。农民工离开家乡后都会感觉到孤单寂寞,这也需要一些通俗而有质量的精神类读物作为精神寄托,所以这类图书要体现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要在图书内容设计上既要给农民工以精神慰藉,又要在内容中让他们感受到社会道德的正能量,而且也应该有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引导。让他们既能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也能够提高自身的精神素养。
(三)强化数字化出版物的出版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通过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手机阅读、光盘阅读等阅读的人群占全国总人数的50%以上,这部分群体中中青年占大部分,在阅读方式选择上手机阅读人均每天阅读时间为21.70分钟,为最主要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其原因在于其方便性和免费特征。据统计与2012年相比,表示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的人数下降1.4%,为38.7%。所以在出版方式上应该更重视于数字化出版物的比重。对于农民工来说,用手机阅读已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农民工更多的倾向于免费阅读,国家可以投入建立农民工电子阅读平台,推动电子出版物的发展。也可以以补贴的方式与各大出版集团联合推动电子出版,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向农民工发放阅读卡等方式,激励农民工的参与,提升其阅读的积极性。
选题合理、数量足够、通俗易懂的农民工书籍不但能够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和精神文化素质,进而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只有农民工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才能够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OL/BL].统计局网站,2014-05-12.
[2]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李奋生,李柱勤.进城农民工政治上弱势地位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新农村建设,2012(06).
[4]庞琳.曾诚农民工法律实用图书出版思考[J].观点,2013(03).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在产业转型、城市繁荣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长期缺乏社会的关怀,这一特殊群体往往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与社会主流文化格格不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急剧上升,已经发展为一种新的社会阶层。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承担的都是苦、脏、险的工作,其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民工体育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健康水平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发展职工体育和农村体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必备条件。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权益保障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权益保障研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相比,具有以下不同的特点。第一,受教育程度高。新生代农民工与父辈一代农民工相比,受教育程度较高,大部分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甚至大学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他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多样化,如电视、手机、书籍、报纸、网络等媒体,为了解体育相关知识和掌握体育技能奠定了基础。第二,消费观念更加开放。传统农民工挣钱的目的是养家糊口,除了衣食住行的日常消费以外,大部分钱都带回农村消费。新生代农民工受城市消费的影响,其消费观念相对比较开放,除了衣食住行方面,他们对生活品质和商品档次的消费有一定的追求。第三,维权意识相对较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当他们的利益受到一定侵害时,会积极主动地寻求方式解决问题,列如沿海地区的“民工荒”和“用脚投票”正是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萌发的具体表现。第四,价值取向多元化。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期望较高,追求梦想、体验生活是他们就业的主要动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摆脱“候鸟”生活,渴望定居城市,过上城里的生活,追求并实现自己的小康梦想。以上特点为新生代农民工追求健康的余暇生活方式、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了可行性。
2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现实困境
2.1体育权利缺失
从人权法学角度出发,体育权是法律赋予每位公民的与生活相关联的一种权利,亦即由法律保障的公民能够参与体育健身并通过体育获得相关权益的权利,是国家以法律确认和保护的公民实现某种体育行为的可能性。健全的法律是新生代农民工行使自身体育权力的前提和依据,我国出台了《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涵盖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方方面面,但没有涉及到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问题。虽然国内专家学者对农民工体育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呼吁国家把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权利纳入到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来,但由于缺乏立法依据,效果不佳。
2.2余暇时间不足
余暇时间是保障新生代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的前提条件,是指除去工作、吃饭、睡眠、家务劳动等生活必要时间以外,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的总时间不能超过44小时,每周至少保证1天休息时间。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其社会地位的卑微,很难享受到国家规定的待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每天工作都在10小时左右,有的甚至超过了12小时,甚至连国家规定的法定节日都不能享受。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工作,余暇时间严重不足,在加上长时间的工作使他们身心疲惫,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体育锻炼。
2.3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工厂企业的体育场地设施是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首选,其次是工厂企业周边的体育场地设施,场地设施的好坏直接直接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根据相关调查显示:34.2%的工厂企业没有任何体育场地设施,9.2%的企业工厂有几片简陋的篮球场,10.4%的工厂企业有几张乒乓球桌或台球桌,只有55.4%的工厂企业拥有少量的体育器材,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等。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可供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体育场地设施严重匮乏,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只能选择免费的广场和公园进行体育活动。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的周边会有一些体育场地设施,但是也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健身需求。
2.4体育消费能力有限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传统农民工,具有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具备一定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消费观念,在经济条件容许的前提下也会注重体育和健康方面的消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提高,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然是低收入人群,除了日常的生活开销以外所剩无几。根据《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1747.87元,是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入(3046.41元)的57.4%。王晓贞等对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情况进行了现状调查,结果不容乐观,37.54%的新生代农民工每年的体育消费不足100元。消费在101―250元的占41.71%,消费在250元以上的仅占9.15%。由此可见,经济收入水平的低下使新生代农民工在体育消费上严重不足。
3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健身的应对策略
3.1健全法治建设,保障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健身权利
受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很难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各种社会制度保障,往往不能被城市居民认同,处于城市的边缘化,容易产生自卑的负面情绪。目前政府相关部门还没有出台关于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政策法规。政府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把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纳入法制化建设的轨道,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政府的执法力度,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监督机制,规定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一样的体育权利,列如体育健身权利、使用体育公共设施的权利、参与体育比赛的权利等等。
3.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参与意识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相比虽然受教育程度较高,但体育健身意识薄弱,体育参与行为不强,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严重匮乏,主要是以看电视、打扑克、睡觉和喝酒等活动为主,很少参与体育活动。加大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宣传力度,提高其体育参与意识和行为是开展农民工体育的重要战略。充分利用手机、电视、网络、报刊等现代媒体手段加大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宣传,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健身科技指导信息平台,对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体育健身知识、体育健身方法作全方位的宣传报道。总而言之,利用一切资源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参与意识,并科学合理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其次根据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需求特征,开发适合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的体育项目和内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需求的层次。
3.3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推广,全民健身路径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但仍然存在设施种类简陋单一、总量供给不足、体育设施的分布不均衡等问题。近些年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和体育需求日益膨胀,目前的体育设施总量还无法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应积极探索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设施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模式,可以形成政府、民间、企业、单位、个人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如充分利用体育彩票、企业赞助和捐赠、冠名权和广告等形式筹集资金。政府在城市建设规划和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过程中,在满足城市居民体育健身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居住地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突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公益性、福利性、全民参与性。
3.4提升企业责任,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建设
工厂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新生代农民工谋生存的场所,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担当社会责任,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合法的体育权益。企业应将体育活动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依赖廉价的劳动力将成为过去,企业应放弃狭隘的利益追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承但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应该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需求,以体育宣传册、体育海报、体育比赛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民工体育,邀请体育健身专家、学者定期到本单位作关于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知识讲座和专题报告,与此同时,严格执行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工作时间,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余暇时间和工资待遇,加大工厂企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丁振峰等.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发展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36(3):29-32.
[2]吴漾.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J].东岳论丛2009,30(8):57-59.
[3]张世威,荣干.一个不可忽视的农民工问题―体育权利的缺失[J].体育学刊,2007,14(8): 28-31.
>> 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 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 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与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当前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障碍分析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生态环境可持续性问题探讨 古代的西部大开发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探析 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 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障探索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探究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探讨 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公民意识问题和教育研究初探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境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但是该文件并没有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做进一步解释,我们只能结合上下文推定文件运用这一概念的含义。本句所在段落标题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本句上一句为:“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下一句为:“统筹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城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可见,该文件虽未明确定义新生代农民工,但倾向于将其范围划作尚未“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或“进城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官方对新生代农民工是基于农民工生活方式或户籍性质的根本转变来界定的,其定义可以大致表述为:来自农村、脱离农业、实际生活于城镇但尚未转为城镇户口的“农民工”。
2.社会上的定义
而社会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网络查阅百度百科对其作如是定义:“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1]。
3.笔者的定义
在笔者看来,以百度百科为代表的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与官方定义在内涵上基本一致,只是百度百科的定义更为具体,指向更为明确。它除了包括官方所含“来自农村、脱离农业、实际生活于城镇、尚未转为城镇户口”这些要素外,还更有针对性地加入了“80后、90后”的年龄段因素、“出生以后就上学”的教育因素、“不熟悉农业农村、渴望融入城市社会”的品质因素等。另外,还有部分学者将新生代农民工贴上“其父辈为第一代农民工”的身份标签,以此显现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因父辈带动没有生活在农村的特征。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一个身份标签略显狭隘。有很大一部分农村青年,自小读书,基本没有从事农业生产,最后从职业学校接受技能培训,直接进入城市生活,这些人的父辈可能是从未离开过土地的典型的“纯粹”的农民,而不是第一代农民工。我们不能将这些人排除在新生代农民工范围之外,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父辈原是第一代农民工的这部分人面临的问题完全一样。综上,笔者建议应将新生代农民工做如下定义:来自农村但基本未经历过农业生产、受过一定教育但总体程度不高、长期生活在城镇但工作流动性较强的社会群体。这一概念强调新生代农民工源于农村又疏于农村、向往城镇又缺乏在其中绝对生存能力的本质特征。这一定义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仍然呈现年龄集中于80后、90后,父辈大多为农民工的明显特征,但这只是这一群体的主要表象特征而不是必要构成要件。
(二)新生代农民工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新生代农民工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农民工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人数众多,且承担城市生活中最苦最累的工作,为城市建设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建筑工人、环卫工人、运输司机、散工、小摊贩等是他们最主要的职业组成。“他们不仅为开辟农民增收致富道路、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队伍中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有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农民工约为1.5亿,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占60%,达到1亿左右,成为现阶段农民工的主体。
2.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向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农民工总是冲在改革开放最火热的地方,民工潮的流动方向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在改革开放初期,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最先盘活,不管是城市建设还是新兴工厂,都需要大量的低成本人力资源作支撑,由此农民工集中向该区域流动。每年东向和南下的列车都满载农民工奔向改革开放的第一线。豫、渝、川、陕、贵等中部和西部经济发展滞后地区成为农民工输出大省,尤其是渝川两地,基本成为了农民工的代名词。
3.新生代农民工在西部大开发进程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近几年,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深入和加速,以渝川两地为代表的西部地区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民工潮这一风向标也迅速向西部地区转移:渝川一跃成为全国范围内农民工的主要聚集地。这一现象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加快,亟需劳动力资源补充。二是西部地区原是农民工输出地,在外的农民工在有机会时会积极返乡就业。三是沿海地区生活成本升高,但农民工待遇提升有限,相反西部地区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而工资待遇在稳步提高。四是沿海地区面临产业转型,更为需要大批高技术专业人才,而西部地区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农民工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五是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国家赋予西部地区一定的优惠政策,加上西部各地政府的针对性措施,加大了对农民工在原籍工作的挽留力度。
可以说,一直以来,农民工群体都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这一群体的主体已经发展为新生代农民工。在西部大开发蓬勃向上的今天,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二、新生代农民工法治保障的主要问题
虽然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他们的合法权益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可以说,我国一直存在着农民工群体试图融入正常城市生活的强烈愿望与城市拒绝甚至排斥这一群体生存空间的无奈现实之间的突出矛盾。鉴于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更为强烈的愿望诉求,而且在人数上已占据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地位,这一矛盾在新生代农民工间就显得尤为突出。这一矛盾的集中表现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法治保障。
(一)新生代农民工民生权利的保障
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城镇扎根生存,第一需要是民生权利得到基本保障。 民生权利的保障是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合法公民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保障。这些民生权利最主要的方面包括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等。
1.劳动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
在就业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仍然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脏、重、危,待遇低下,社会地位不高的“底层工作”,但是,这一群体工作权利并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保障。在一份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中提到,这一群体整体收入偏低。他们平均月收入为1747.87元,仅为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入(3046.61元)的57.4%,同时也比传统农民工低167.27元;劳动合同执行不规范。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4.5%,低于城镇职工4.1百分点;合同签订质量较差,执行情况差。68.2%的合同对于月工资数额没有具体约定。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合同后,16.8%未持有正式的合同文本;工作稳定性差。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后更换工作的平均次数为1.44次。且每年变换工作0.26次,是传统农民工的2.9倍;职业安全隐患较多。36.5%的新生代农民工面临高温、低温作业问题,41.3%的人工作环境中存在噪音污染,36%的人工作环境存在容易伤及肢体的机械故障隐患,存在粉尘污染问题的为34.7%,但是用人单位为其采取防护措施的比重低于传统农民工[3]。可见,在待遇收入、合同规范、劳动安全等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权利并未得到完全有效的保障,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完善。
2.医疗教育的平等性保障不足
在医疗教育方面,由于没有城镇户口,新生代农民工很难纳入当地的社会保障系统。而且,由于劳动合同的不规范,用工单位缴纳医疗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在教育方面,不管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还是其下一代子女,都很难享受到与工作所在地居民同等的待遇。农民工小学,本身就是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代名词。而且新生代农民工的较高的工作流动性,进一步增加了这一群体接受良好系统教育的难度。医疗教育权利的平等性并没有法律法规的直接支持。
3.居住权利未得到针对性保障
在住房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定居于工作城镇或家乡城镇的愿望很高,有一份调查显示,2010年度持以上愿望的农民工占到农民工总数的58.9%[4]。虽然这是2010年调查所得数据,但相信随着全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今天的这一数据不会降低。而且,可以想见的是,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很大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属于返乡或就近就业,其定居在工作城镇的愿意更为强烈。但是,由于收入较低,没有住房公积金,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难以承受购买住房的压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两限房成为他们最希望的选择。而随着国家住房结构的调整,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优先照顾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政策并没有得到完全落实。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刑事犯罪
刑事犯罪状况突出反映了一个群体的治安状况。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庞大,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法制意识淡漠,聚集居住但又流动性大,这些都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较高的犯罪率。在江苏省苏州市某法院的调研显示,2009年该院审结的516件刑事案件中,有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的盗窃罪占到全院的68.31%,抢劫罪占到97.01%,聚众斗殴占到100%,罪占到77.78%,非法拘禁占到80%,敲诈勒索占到78.57%[5]。一地一时的数据可能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刑事犯罪亟需社会关注。
笔者对自己所在的西部某基层检察院办理的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的刑事犯罪案件进行了一定统计,得出具体数据如下:在2011年5月1日至2011年8月31日该院受理的70件危险驾驶案中,涉及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有54件,占全部案件比例达到77.14%。而2010至2011年两年间受理的新生代农民工案件数为43件46人,占全院受理案的比例达到67.65%。数据收集于该院实际办案工作。
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现象,但是关于这一方面的调查研究尚未深入开展,相关针对性法规并没有及时制定,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市场经济
相对于上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自主创业意识较强,具有主动参与市场经济的积极性,但由于技能不足、创业资本有限、社会资源匮乏、经济意识和法律知识不够,其创业过程更为艰难。在目前,我国有许多针对创业的优惠政策,但对象大多限定为大学生、下岗工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扶持力度不够。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在市场经济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对其的法治保障力度应当进一步提高。
三、新生代农民工法治保障体系构建
在笔者看来,对新生代农民工法治保障体系的构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构建有针对性的法治保障体系
1.以现有体系为基础
就目前来看,国家法律法规、各地政策措施已经有相当大一部分体现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诸如新《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各层面的政策都有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存在。因此,对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并不是从零开始,更不需要打破现有体系,而是要坚持在现有体系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尤其要保证执行力度。与其耗费精力制定精巧的体系,不如先将现有措施切实落实。
2.有倾向性但不违背公平原则
新生代农民工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但是整个社会发展必须协调均衡,对于暂处弱势的群体有必要给予适当照顾,但应当注意不能与公平原则相背。我们看到,有部分城市居民对农民工仍持排斥态度,对农民工的过分照顾有可能激化他们的情绪。而且过分照顾也容易形成农民工的政策依赖性,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
3.强调与地区特点相结合
各地区农民工特点不同。如东南沿海的新生代农民工,因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其流动性更强,而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农民工,大都近乡就业,流动性较弱。东南沿海和西部地区不同的产业结构也形成了农民工不同的就业情况,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导致了不同的待遇水平。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法治保障应与地区特点相结合,一是体现地区对特定产业发展方向的引导和鼓励,二是有针对性制定治安防范措施,维护社会稳定。
4.关注重点区域重点人群
重点区域,如新生代农民工的集中工作区、集中聚居区、集中教育区,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与当地居民的混住区。重点人群,如易受伤害的女性农民工、易于冲动的未成年农民工、高危行业的农民工、高流动性行业的农民工,以及诸如同乡会、同学会等各类农民工“社团组织”。要加强对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的管理和教育,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犯罪。
(二)构建疏导和引导并重的法治保障体系
1.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率的控制和疏导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居高不下的犯罪率,加强对高犯罪群体的管控。规范和落实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制度、完善和提高异地社区矫正的效果、加强综合治理。针对具体类型犯罪,如性犯罪、财产犯罪、报复性犯罪、冲动型犯罪等等,建立分类疏导体系。
2.突出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价值取向的引导
在文化教育方面,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文体设施、教育资源的政策倾斜。在儿童、女性、青少年的保护方面,强调对他们的法制宣传和针对性保护。在社会生活上,宣传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体系,鼓励和创造条件使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当地生活。
3.构建政府、社会全面参与的管防体系
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调动政府管理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司法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性参与到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现象的调查和化解上来,形成全面的立体的管防体系。
(三)构建保护和服务同步的法治保障体系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保护要和对其的服务同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要强化他们的法治意识,让他们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政府和社会是服务体系的提供者,要让新生代农民工主动参与到体系中来,学会用体系来发展自己,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体系的保护。要加强对其的日常服务,让他们平等地享受到当地居民能够享受到的权利,促使他们发挥自身主动性,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在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市场经济时,针对资金短缺、法律知识匮乏的特点,加强资金扶持和经济知识普及相关规定,将具体措施制度化和长效化。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词条:新生代农民工[EB/OL].[2013-01-25]. http:///view/2967908.htm.
[2] 刘文韬,刘安民.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看保障农民工权利 [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51.
[3] 王敏.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出炉:更注重权益保护 [J].媒体评·现象追踪,2011,(3):46-47.
[4] 金三林.农民工现状特点及意愿诉求——基于对7省市农民工的调查研究 [J].经济研究参考,2011,(58):51.
[5] 李天婵.第二代农民工犯罪思考 [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1):210.
Legal Guarantee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 Regions
CHEN Hong, ZHANG Hongliang
(The People’s Procuratorate of Shapingba District, Chongqing 400038,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