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8 23:44: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摄影课程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2-5223-02
《ERP原理与应用》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思想上,完全理解ERP的管理思想以及ERP系统在现代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知识上,掌握ERP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易飞ERP系统环境下的企业的业务流程,了解信息管理系统与企业业务管理之间的关系,掌握易飞ERP系统中的主要功能及其相关业务处理方法;在能力上,通过在模拟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综合素质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需要。
1 实践教学设计思想
该课程是2006年秋季开放教育计算机专科(信息管理方向)新教学计划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明确的教学目标,完善的考核标准,准确的考核结果,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开放教育的意义。从这门课程开设以来担任课程的辅导教师几年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对教材的分析及中央电大制定的考核方案结合地方电大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这门课程的考核方案。现就这门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的思想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课程考核一方面是要让学生能顺利的通过课程的考核和考试,我认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学生的需求,通过正确的考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2) 该课程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种形式下,具体设计了多种考核方式和手段,考核方式具体可以分为选择性反映考核、操作性考核、交流式考核等;多种考核手段,如教学考核平台,形成性考核作业册、网上测评等,通过各种不同的考核作为前提,充分对学生理解知识的作出评价,并进行改正,以达到课程前期教学目的。
3) 在此要强调的是该门课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成绩各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一半,但应注意的是只有形成性考核成绩及格才能参加终结性的卷面考核,且形考成绩和卷面成绩均及格才能合成该门课程的总成绩。这一点中央电大的考核方案就是这样要求的,我个人认为很符合这门课程的特点。
4) 形成性考核主要通过几个方面来考核:通过学生网上学习,考察学生自主学习及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易飞ERP软件操作、课程实验报告等方式的考核,测评学生的ERP软件的操作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部分最为形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结合地方电大的实际情况我将ERP软件的操作分为5个实验,每个实验先由教师操作,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直到熟练完成,最后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通过组织三次课堂的小组讨论考核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开放教育中“教”与“学”的互动);通过形成性考核作业册考核学生对ERP中理论性内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5) 终结性考核采用卷面考核的方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卷面试题类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及ERP应用题,通过这几种题型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情况。
总的来说,该课程的考核方案设计的主要思想就是依据课程教学目标,针对课程特点,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和成人学生的学习要求,设计比较科学的、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方案,从而更好地实现电大教学的教学目标。
2 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和教材中的模拟实验、易飞ERP系统仿真实训、易飞ERP系统企业实战综合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能够掌握现代企业信息化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发展以及ERP系统在现代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企业使用ERP系统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相关的先进管理理念,培养学生对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以及利用ERP系统处理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3 实践教学层次
实践教学中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是在“ERP系统网上模拟实验室”进行ERP模块模拟实验,(采购、销售、库存、生产、财务等模块)熟悉并掌握ERP各功能模块以便形成知识点。
第二步是在“ERP系统仿真实训演示光盘”进行企业ERP仿真实训,熟练掌握ERP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以便形成知识线。
第三步是在“实训基地(企业资源ERP沙盘实验室)”进行企业实战综合训练,通过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ERP知识的综合运用,熟练掌握易飞ERP系统流程与操作方法,以便形成知识面。
通过点、线、面这三个阶段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获得必备的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他们对易飞ERP系统的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掌握了企业实战运用的本领,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入社会资格认证体系,与用友公司合作对学生实行“用友ERP”职业资格认证考核,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
4 实践教学设计框架(见图1)
5 实践教学媒体支持
在媒体的组合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
1) 直播课堂主要讲授《ERP原理与应用》章节学习,重点讲解基本知识帮助学生系统学习。
2) 网上实验实训课程提供了23讲IP课件,是全部演示实验步骤的视频。
3) 面授课则主要进行重难点解析,组织案例讨论等。
4) ERP的模拟实验系统是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全面了解ERP软件一般结构和功能。
5) 网上论坛主要用于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问题,并开辟师生交流的途径。
6) 电子邮件主要以一对一的方式满足学生对学习材料多样化的需求。
6 实践教学的执行环节
1) 具体实践:教师首先在软件记录的基础上示范12个实验的实验步骤,学生可以观看和下载演示实验步骤的视频。然后学生从网上下载“实验报告单”,参照教师的示范完成实验,并用记录工具记录屏幕操作结果。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记录结果完成详细规范、格式统一的“实验报告书”。
2) 小组讨论: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后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以达到加强学生的联系与沟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考核的另一个重要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7 课程考核
《ERP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的考核,因为强调过程化、个性化、能力化、考核主体的多样化,所以管理难度增强,因此,为了搞好该门课程的考核工作,要求管理教师在全过程参与并配合教师做好调查报告原始材料的收集;调查过程的组织、考核;小组讨论的安排;学生网上学习的行为统计等考核管理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 省校课程责任教师负责形考方案的制定,专业指导委员审定,最后由考试中心负责形考方案的。 (下转第5228页)
(上接第5224页)
2) 各电大分校班级开设《ERP原理与应用》课程的辅导员配合该课程的责任教师完成该课程的形成性考核的认定。
3) 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各部分成绩按百分制记录,最后的形考成绩由该课程的责任教师按各部分所占比例核算,填写形成性考核表一式三份,并经课程责任教师审核后上报分校,再由分校上报省校考试中心。
4) 管理教师或辅导员要督促学生及时完成各部分形成性考核的学习任务。
5) 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参加终结性考试。
6) 管理教师或辅导员要定期询问学生的形成性考核完成情况,为构建并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供第一手资料。
终结性考核实行全国统一考核,根据本课程考试说明,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核时间。
8 教学效果评价及存在问题
经实施此教学设计后,学生的到课率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所提高。本课程方案设计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有效解决了学生时空分离、个体差异、工学矛盾等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本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主要是在职成人,学生层次不同,基础参差不齐,并不能完全按预期计划兼顾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素质和能力的差异。虽然已经进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进,并采取多种教学支持服务方式,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由于电大的学生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往往工作和学习两者难以兼顾,工学矛盾突出。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是为了取得文凭,而并不是想要学习更多的知识,自然学习就缺乏主动性。除此之外,由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便学生能够更积极地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郭宏勤.远程开放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4).
[2] 王丽静,董雅静.浅谈开放教育教学模式[J].电大理工,2005(3).
一、高校综合英语网络教学现状院
1.没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虽然基于在全国大学英语课程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遍推广,教育部启动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举措大大促进了数字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与现有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但绝大多数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记录和回放。
尽管教师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往往只重形式,轻内容,还停留在老师说,学生听,语言教学,而不是能力培养。此外,由于教学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自主学习能力差,大部分的学生,对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缺乏,不会就网络教学内容的安排自己的学习,不知道什么时候学,学什么,如何学习,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和学习差。。
2. 教师对学生网络学习监督不到位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进行完全自主性的学习,网络测试的时间、进度也由学生自己掌控。教师往往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不需要监管,因此,只在开学或期末时登陆网络教学平台,收集单元测试成绩,平时则对学生的网络学习进度及情况不闻不问。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上网学习的情况缺少必要的检查与管理,对学习成效没有评估,学生学习看不到效果,缺乏学习动力,最后导致学生对网络学习的态度日趋漠然,直到反感、抵触。
二、基于世界大学城的综合英语微课设计
1.背景介绍
世界大学城是一个虚拟的城市,是Web2.0,使用SNS,博客,RSS,WIKI,等为核心,基于六度分离理论,XML,Ajax等理论和技术设计,互动的网络远程教育的核心,远程学习的聚集,一个视频共享,视频广播,社会各界朋友,电子互动教室,在线学习,在线考试,即时通讯,博客,播客,博客和其他功能的虚拟和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同时,它是高质量的数字资源建设为载体,作为课程的主要形式,辅以物质资源共享库。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是基于“云计算”服务、覆盖各类学校、以个人空间为基础的实名制、开放的网络学习互动交流平台。它既是教师的教学窗口,又是学生的学习天地。
这种世界大学城的空间平台给微课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任课教师可以在网络课堂上传微课程及其配套资源,学生可以下载或在线学习微课程。同时,借助网络课堂,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可以通过网络课堂栏目下的作业系统进行在线练习和在线测试,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情况进行监测,并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2.微课教学模式设计
(1) 课前自主学习。为了支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教学,课前,根据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各单元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任务,使用思维导图,对教学内容完整的微类地图,然后分别记录到相应的几个片段教学视频微类地图的每个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他们的新知识。例如,在写作任务的情况。课前老师,完成了两个三视频写记录,这些视频到空中课堂,学生可以下载或在线观看。同时,为了配合视频资源,我们写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的视频内容,和自我测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的网络课堂栏目,相互讨论学习内容,交流学习的经验与启示。当然也可以把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实时交互,完成自己对写作的知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039-02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摄影课程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如果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无法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在之前已有的课程基础上,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摸索与改进,形成了一套适合本校传媒艺术类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本文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的摄影课程为例,探讨高职教育摄影课程的办学特点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摄影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
摄影课程作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数码设计与制作专业群的技术平台课程,是本专业群中的广告设计与制作、装潢艺术设计、影视动画和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大一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该课程旨在让以往习惯了素描、色彩,具有一定艺术功底的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数码相机,并且在今后的艺术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习惯于通过摄影来观看、记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课程设计。摄影课程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也是计算机图像处理、影视动画制作、电视节目制作等相关专业课程后续开设的基础。因此,课程设计应围绕不同专业的学生展开,通过摄影课程的前期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为将来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定位。摄影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正好符合高职教育“学做合一”的办学特点。根据传媒艺术系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生源情况,结合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的原则,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将此课程定位为:了解现代摄影技术基本理论知识,重点掌握摄影实践操作,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数码相机,成为具有真才实学、能够在各种情况下面对不同的场景,完成图片拍摄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三)课程作用。摄影课程的开展,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数码设计与制作专业群中相关的专业如平面设计、图形图像制作、影视动画制作等相关专业课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它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对于高职学生今后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职业岗位。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必须能与行业接轨,因此多证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持有两证:毕业证和上岗证。因此,传媒艺术系改变了以往书面考试的方法,而是通过摄影课程的学习,通过专业技能考试,获得国家劳动部门所颁发的摄影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广告摄影、新闻摄影、影视后期制作、动画摄影等相关工作创造条件。
二、摄影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高职教育摄影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思路与传统艺术院校截然不同。它更加注重讲练结合,以技术为基础,以实际操作为导向来进行组织教学,课程设计体现“与专业结合,为岗位服务”,在实现工作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使学生具备综合职业素质和岗位竞争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灵活运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摄影比赛、摄影展览,注重学生间作品的交流讲评;教学内容项目化、模块化,采用情景实践教学方法,便于学生学习与理解;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的方法,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一)课程设计理念。摄影课程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讲练结合,以技术为基础,着重于摄影基础技能的提高。摄影课程以实际工作岗位及内容、任务开展教学环节,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摄影职业能力为主,并通过任课教师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建立起的关系,积极与各类摄影企业合作进行基于项目教学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二)课程设计思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授方法和说教式的教学方式,采用模块式教学,实现“教、学、做“三者的合一,使学生易于接受,寓教于乐。整体课程的设计思路是:紧紧围绕构建理实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理念,实现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理实一体化和课程考核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的理实一体化设计:在理论讲解的同时布置相关作业,每次作业后进行交流讲评。教学环境的理实一体化设计:运用高职教育的新思路、新观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情景教学,循序渐进;课堂讲授,作品欣赏,讲评与摄影实践相结合。课程考核理实一体化:以提交作品的大作业形式进行考核,取代以往的书面考试形式,强调在实践拍摄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三)课程培养目标。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摄影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摄影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摄影常识,能准确使用各种数码相机,参与摄影实践,满足一般工作场合的图片拍摄要求,最终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摄影技能资格证书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将来毕业求职就业掌握一门技能,满足一定的工作能力要求。
三、摄影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课程内容选取。在摄影课程内容选择上,高职院校与普通艺术类院校还是有所区别的。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块。在理论教学部分,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目前知识够用为原则,只讲授最基本的摄影知识,而一些在实际拍摄工作中接触比较少的内容则被排除在高职学生的教学内容之外。实践教学部分,加大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上课的过程中和课后把相机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熟练使用各种相机;面对各种场景,要求学生通过充分实践,能够完成基本的图片拍摄。
(二)课程内容组织。一是课堂讲解结合实践操作,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同时展开教学;二是教学内容的理论部分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按照实际的摄影工作流程来安排教学进度与内容;三是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按难度进阶,每个部分都结合日常的实际案例展开。摄影课程是对整个摄影行业进行分析整理和对摄影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摄影工作的过程要求而制定的整体课程教学内容。并且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能力递进原则,编排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在教学中按照“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的思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理论讲授与企业专家业务指导相结合。摄影课程按照摄影实例和工作过程设立了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多个方面的项目模块来进行教学组织与安排。
(三)课程的针对性。江苏城市职业学
院摄影课程主要是针对传媒艺术系数码设计与制作专业群的学生,主要培养学生对于摄影基本知识的掌握。对于所拍摄图像的理解,针对不同专业,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略微有所调整:对于广告专业,加入广告摄影基础知识、影棚拍摄的方法;对于影视动画专业,加入数码摄影后期图像处理的内容;电视节目制作则偏重于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对于装潢专业,加入适当的艺术摄影技术,以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
(四)课程的适用性。摄影课程的开展,适用于本系数码设计与制作专业群,为相关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平面设计、图形图像制作、动画制作等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技能培养课程。
(五)网络资源。在摄影课程开设的同时,可依托学校网络资源,在校级精品课程网站上开设课程学习的平台,通过QQ群与学生及时沟通,能够第一时间与学生保持交流,并且在知名摄影网站上设立专业讨论版,不定期开展摄影作品的在线交流,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摄影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本,在摄影基础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加大实践实训的内容,从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到各种题材的拍摄技巧,从摄影构图、光线的运用到拍摄体会,告诉学生即使同一题材、同一拍摄环境,也存在着不同的拍摄手法。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可以使用学校最新购买的专业数码相机和灯光影棚,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熟悉相机的操作,掌握摄影技术。
同时,教师还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同学到校园周边进行摄影拍摄指导。此外,还可在系内成立摄影兴趣小组,不定期举办图片交流和摄影展,带领学生参观各种摄影展览,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积极性。在实验教学中,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已经逐渐抛弃了传统的暗室工艺,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图像设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常识,加大摄影后期处理的力度。
在教学过程中,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现场实景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教师自身摄影实际拍摄的经验,从案例分析、实际拍摄出发。这种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现场实景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比起以往明显提高。
(二)实训条件。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拥有专业暗房,大型灯光影棚,多组专业影室灯具,尼康、佳能共计40余台当今主流数码相机和传统相机,高标准设置的专业苹果电脑机房,专业扫描仪和打印输出以及相关的印刷设备,能够满足学生的摄影实践拍摄需要。在摄影理论学习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接触到摄影器材,完成课堂作业、课后大作业的拍摄,并参与课外实践,通过机房中的专业电脑完成数字影像的后期制作与相关的影像输出。
(三)工学结合。摄影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开展校外实习同样重要,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现与南京多家摄影工作室、相关摄影企业、图文制作公司、后期印刷企业建立了校外合作关系,并设立专业实训基地,通过实习基地,教师可以把教学的过程搬到校外课堂来进行,让学生接触到当今最新的数码拍摄与冲印设备,还可以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工作中间去。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码摄影技术不断普及,摄影已成为一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活动,越来越多高校的相关专业也都开设了摄影课程。如何上好摄影课已经成为摄影授课教师一个共同关心的话题。我们知道,摄影是一门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于一体的课程,熟练掌握摄影理论并正确指导摄影实践,是拍摄出好作品的关键。而多年来,学生一般仍以文字教材为主进行学习,在学习了大量摄影理论的同时不免出现了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对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摄影技能的掌握。如何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具有吸引力?怎样才能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摄影技能?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在摄影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充分的发挥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辅助作用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提倡授课教师自己制作课件,体现出自己的教学特点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资源共享在人们生活的某些领域成为可能。它在给人类带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的思想。现在网络上有不少摄影课件,很多学校也开放了相关的精品课程,课件都是现成的,有的教师为了方便就直接拿来用。但这样直接拿来用的效果往往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制作课件的人可能是一些电脑爱好者,因此他们制作的课件往往只是教材内容的再现,体现教学性不够。二是运用别人的课件,很难和自己的教学思路合拍,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迁就课件,而不能突出自己的教学特点。因此,笔者认为课件最好还是授课教师自己制作,别人的可用以参考、借鉴。不要怕自己做不好,重要的是要有信心!就课件本身来说,更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单纯的形式。即使是用简单的PowerPoint,只要能恰当的反映老师本人的教学思路、体现出自己的教学特点,达到教学目的,就值得提倡,而不是仅仅将技术型放在第一位。
二、精心组织安排课件内容,做好自我把关工作
首先,摄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包括方方面面的很多知识,如果想在有限的课时内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就必须精选课程内容。对于专业要求深,课时多的相关课程,我们可以在课件中尽量包含更全面、更深刻的内容;而对于有些选修课,我们就可以选择较少,较容易的内容。其次,课件既不能是教材或教案内容的电子翻版,也不能仅仅把几个要点、标题往课件上一贴就行了,必须精心组织安排课件内容。对于重点内容,或者学生不容易掌握的问题,我们要多安排课件内容,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解释。对于比较难而实用价值比较小的内容,我们可以少安排,或者略过。
三、合理选择照片,充分发挥摄影作品在摄影教学中的辅助功能
运用课件教学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一系列摄影作品进行鉴赏、体味和比较分析,从而实现教学互动。而摄影课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有足够的照片可作辅助教学用,尤其是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网络上的数码照片可谓不计其数,良莠不齐。如果用好了照片,对摄影相关理论的学习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但如果滥用,就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就需要根据讲授的内容合理的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照片。首先,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经典,具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来进行分析,学习。比如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每年都有很多经典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在说明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讲解“景深”这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就用到了第四十六届新闻摄影比赛体育类一等奖的那幅作品,只要对该作品稍加解释,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什么是焦点,什么是景深了。再比如在讲摄影用光的时候,可结合一些典型的图片来讲,这种声画结合的方式比单纯的声音讲述某种光线的特点,效果肯定是要好很多。其次,我们也可选用一些学生自己拍摄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评析,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摄影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领悟力,也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其艺术审美水平,有助于使学生在加深印象的同时更熟练的掌握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再次,照片宜精不宜多。摄影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作品的鉴赏必不可少。然而,如果使用的照片泛滥,学生上课可能就只顾着看图片去了,而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这样没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就不可能很好的指导实践,想拍摄出好的照片又谈何容易?
四、合理运用动画,为教学内容注入源源的活力
随着Flash、3Dmax等动画软件的流行,动画已经成为多媒体课件制作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摄影课的教学中,动画同样也可以使我们的讲授声色并茂,为授课内容注入新的活力,在讲解有关内容的时候,恰当的运用动画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在介绍“快门”这一知识点中的“焦平面快门(帘幕快门)”时,要清楚、形象地说明“帘幕快门的运动方式”,就可以运用Flas制作出两个帘幕,然后前帘先动,后帘随后跟上运动,通过动画直观、生动的展现,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又如在讲授“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成像原理”的时候,取景和成像是如何通过同一套光路实现的呢?若直接口述学生不一定容易理解,用实物来讲,坐在后排的学生又可能看不到。而如果通过Flas分别用两种颜色来区别取景和成像的光路,理解起来就省力多了,学生就可以清楚的明白单镜头反光相机的成像原理了。
当然,要想制作出优秀的摄影课件,仅仅做到上述四点也许还远远不够,真正适合每位教师自己的摄影课件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但笔者相信,随着信息化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摄影课教师都能够制作出品质优良的多媒体课件。
(作者: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广播影视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8-0077-02
《摄影》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创作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了解基本美学知识和摄影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照相机独立创作摄影。《摄影》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让学生领会并学会运用摄影理论及技巧,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培养他们的摄影创作能力。因此,摄影是提高师范生科学素养、美学素养的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专业基础课程。
一、高校摄影课教学现状
从我国目前师范院校摄影教学现状来看,受多年来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倚重于知识传承,过分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忽视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方法和价值观的引领;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发挥。造成学生拿起相机严格按老师的要求去拍摄,被动学习,自己创作的成分很少;或有些学生拿起相机漫无目的的乱拍,拍摄的主体不明确、构图不当、用光不准确等。
笔者从事摄影教学工作已有十余年,深切地感受到,随着数字化环境建设速度加快,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摄影课程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虽然很多,但是适合摄影课程的并不多,作者通过在实践中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反思和分析,发现“项目教学法”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作兴趣,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带着项目去学习、去拍摄,目的明确。因此,摄影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最好采用项目教学法。
二、对项目教学法的认识
项目教学法是指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目前,世界各国都对项目教学法开展了积极的探索。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 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有: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强调项目教学的重要性,提出在各学段、各学科中普遍开展项目教学。作为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目的的地方师范院校,应该指导和引领当地的基础教育改革,师范院校的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身体力行,积极开展项目教学,起到示范作用。摄影课程开课面广,开展项目教学,能对师范生起到更广泛的示范作用。开展摄影课程项目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研究,对师范院校提高摄影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摄影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摄影项目教学法的实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程教学生动、活泼、高效,使摄影课程成为学生最欢迎的一门课。
三、摄影课程项目教学策略
第一,建立项目小组。教师将全班学生按照兴趣、能力、性别进行合理的分配,确保小组成员结构的合理。实验中,将学生分组,每组5~6名学生,每组选出一名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各小组学习讨论和落实项目的安排与实施。
第二,选定设计项目。教师结合学生身边的人和景,提出以下几个项目供学生拍摄,和学生一起探讨,确定出每个项目的拍摄目标、拍摄技巧和拍摄计划。
项目一,熟悉数码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和操作。要求学生熟悉数码照相机的组成结构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熟悉各种拍摄模式的特点,学会测光、曝光、景深的控制,白平衡、感光度的调整,前景和背景的选择,曝光补偿和各种构图方法的应用等。在摄影实践中,教师可随时给学生演练照片的拍摄技巧,学生也可随时检查自己作品的好坏。
项目二,校园风光摄影。经过全面观察,确定好拍摄的主体,尽量多提炼线条,选择拍摄的角度和背景,并重视人物在风景照片中的作用。风光摄影的用光依靠的是自然光的造型,一般理想的光线是逆光和侧逆光。
项目三,日出和日落摄影。日出、日落摄影的最佳季节是春、秋两季,当红日露出刚刚呈圆形时,正是拍摄的好时机,拍摄晚霞的最佳时间是日落前10分钟和日落后30分钟内。日出、日落时的光线变化快,变化大,曝光一般采用加减1档的梯级曝光法。取景一般以水平方向三分法分割画面,把太阳安排在画面的左上侧。最好使用带有长焦距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三脚架和遮光罩等。
项目四,花卉摄影。拍摄时,需要在摄影镜头前加上遮光罩,以免杂乱光线照射在镜头上。使用手动对焦,并将光圈开大,虚化周围的景物。花卉摄影最理想最常用的光位是侧光和逆光,雨后天晴的光线是拍摄花卉的好时机。花卉摄影最常用的构图非常饱满,可以让一朵花充满画面,也可以拍摄一片花卉。花卉摄影并不仅仅只是拍摄花朵,也包括叶子的摄影,加入蝴蝶、虫鸟之类的小动物,可使画面更加生动。
项目五,人像摄影。人物摄影的拍摄方式有纪实性、专访性和服务性三种。人物摄影的拍摄手法有摆拍、抓拍、偷拍等。人像摄影的构图通常采用直幅构图法。直幅构图可以让被摄者的身体更大比例被摄入画面中,更加突显,而且比较自然。让被摄者的视线方向及动作方向多留一点空间,尽量美化人物。
项目六,体育运动摄影。体育摄影是典型的动体摄影,需要被摄对象在运动中进行拍摄,所以它比静态对象的拍摄难度大得多。体育摄影的相机体积要小、配备长短不同焦距的镜头、镜头的口径要大。体育摄影的对焦有预先对焦法和自动对焦法,要有预见性和提前量。拍摄时应注意拍摄位置、拍摄点和快门速度的选择。
项目七,夜景摄影。夜景摄影的曝光方法有一次曝光法、多次曝光和频频闪光法。拍摄的题材有静态夜景摄影、动态夜景摄影、雨天夜景摄影、烟花摄影、冰灯摄影等。夜景摄影的最佳时间,是太阳落山之后,天空尚未完全黑透的时候,相机必须要稳定,慎用高感光度,尽可能使用广角。
第三,项目活动探究。每个项目组的学生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和拍摄技巧,制订拍摄的计划,提前到拍摄的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拍摄对象。然后通过查阅收集信息和资料,分析拍摄项目的特色,并提出可行的拍摄方案。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疑难问题,也可以与全班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咨询其他拍摄专家。
第四,现场拍摄及后期制作。学生到现场拍摄照片,利用Photoshop进行后期制作,以弥补拍摄中的一些缺陷,再利用视频编辑软件(会声会影、Premiere,EDIUS)将静态的图像制作成图文并茂、声画相配合的视频节目。
第五,各小组成果汇报与师生评价。先由学习小组进行评析,每个项目小组向全班展示本小组的视频节目,介绍其拍摄思路、拍摄技巧、拍摄过程以及项目完成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汇报后,其他各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结合照片实例,从取景、构图、用光、聚焦、曝光、思想内涵、构思、拍摄技巧等技术和艺术的角度,分析学生的拍摄作品。教师要指出拍摄作品的亮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分析照片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评析使学生总结自己拍摄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随着摄影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摄影艺术也在飞速发展,如今的摄影艺术已经跨越了传统的胶片时代,来到了方便快捷的数字时代。数字摄影技术的方便快捷运用方式,使得摄影成为一门普及的艺术和大众的艺术。如今摄影课程已在高校中广泛分布于教育技术专业、艺术类专业,以及全校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中,已经基本形成了成熟的教学模式。
就目前的摄影教学模式而言,我们在摄影课程的日常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对摄影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感觉枯燥无味,缺乏兴趣。而非专业性的艺术类学生觉得摄影课程和自己的专业无关,学习过程显得被动消极、兴趣索然,这就使得教学质量一直上不上去,学习更是成了负担。那么如何才能把摄影课程教成为一门精彩生动,同学们乐于参与的精品课程呢?我在日常摄影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在此谈谈自己的见解,与同行探讨。
1.采用直观化、具象化、通俗化等多种手段来生动地传授抽象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原理,避免教条式宣讲。
摄影课程是摄影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突出科技性和技能性特征。它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物理学、化学、电子学、材料科学等)的基础上诞生并发展起来的,有非常高的科技含量。摄影课程中难免涉及大量的专业的基础知识,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就会感觉枯燥无味。那么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呢?我发现,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多结合一些时尚类的摄影或是学生们喜欢的一些明星摄影广告,或者结合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来谈论,寓娱乐于教学之中,就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这样,把枯燥无味的摄影理论知识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再运用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使得课程图文并茂、轻松愉快,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汲取摄影专业知识。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把直观化的照相机实物带入课堂教学。例如,我们在讲解光圈知识的时候,可以结合照相机的实物,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真实地观看镜头中光圈的样子,感受光圈在拍摄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容易理解,更便于深刻掌握。采用直观化、具体化、通俗化的教学方式,比起传统的教条式宣讲对学生来说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2.强化对摄影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内部同一性、联系性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懂得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是相辅相成、互补共生、相互促进的关系。
摄影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要拍摄一张好照片,不仅需要熟练的技巧,而且需要思想、感情、理解力、想象力和鉴赏力的融会贯通。在授课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摄影不单单是一门孤立的艺术课程,各种艺术门类也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影响的。因此,在摄影教学的同时,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外学习音乐、美术、舞蹈等,以增强自身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修养,并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朝一专多能、多才多艺的方向发展。学生在丰富了自身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修养之后,更能掌握好艺术的共同性,对摄影课程的学习会有巨大的帮助。其实艺术类的所有课程都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并且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和发展的。例如,早期摄影艺术的发展就是通过模仿绘画艺术开始的,现如今绘画艺术也需要摄影艺术的辅助拍摄完成照片再进行创作,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各艺术门类之间,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形成一定的艺术流派,推进艺术道路不断向前发展。
3.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摄影艺术的独特审美功能和艺术魅力,以及它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优美情操的重要作用。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美的眼睛是必需的。除了摄影理论知识教学外,我们也应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教授摄影构图和造型,训练学生追求美的形式感和优美造型,提高把握光影变化规律的能力,并教授他们在拍摄过程中加入优秀的创意表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美,知道什么是美,以及美的形式和种类,从而产生追求美的冲动和愿望,有意识地锻炼出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美的眼睛,这是对所有艺术专业的学生都普遍适用的真理。同时,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一些优秀的美学书籍,普及美学的知识,使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此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摄影展,去感受摄影艺术家对于美的表达,通过对优秀摄影作品的观赏和借鉴,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在实践课程中,可以带领学生模仿拍摄大师们的作品,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提高拍摄水平,最后发挥创意拍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秀摄影作品。在摄影艺术普及的今天,学生应该学好摄影,会拍一些优秀的作品,摄影艺术是现代人必备素养之一。
4.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在带领学生完成实践拍摄摄影作品之后,我让学生进行后期处理,然后以U盘的形式保存拍摄作品,带入多媒体教学课堂进行模拟授课。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课堂上或者是课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学生接受评论和意见,后期拍摄中加以改进,课堂形式上仍然以教师为主导讲解。这种传统的讲评方式难免有一些局限性,学生被动地接受意见,对后期的拍摄实践没有太多的积极意义。现在我让学生自己站在课堂讲台上点评自己的拍摄作业,表述自己的拍摄内容和拍摄手法,以及主题思想和创意表达,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表看法,点评自己的拍摄优点和不足之处,同时请同学参与点评。课堂形式以学生模拟讲评和同学点评的方式为主,以教师的点评为辅,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互动交流自己的拍摄作品之后,不断地探索拍摄心得,在日后的拍摄过程中可以更主动积极地扬长避短,从而提高拍摄水平。采用这样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一是可以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站在讲台上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自信,为最终走向社会做充分的准备;二是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摄影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改变以往学生“被授课”的教学模式,以互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通过这样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学生的拍摄水平提升很快,他们每一次讲评拍摄作品,都可以欣喜地发现比之前的拍摄有了进步,逐渐的,他们对学习摄影的热情和信心也不断得到加强。
实践证明,采用这四大对策,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从厌学到爱学,并提升了以摄影艺术为手段的自觉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以上是我在摄影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心得,希望可以给同行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一、教学内容与教材的选择差异
数码相机取代传统胶片相机之后,摄影渐渐走向大众化。存储介质的变化,带来基础理论知识的更新,也把摄影课程从传统的器材使用和暗房操作中解放出来,取而代之的是数码影像的后期处理技术。这使获取的图像能快速转变成艺术设计中的图形图像素材与资料,以供设计表达使用。当然也有一部分摄影教师对比传统胶片与数码影像的利弊后,坚守在传统摄影的阵地中。笔者认为,教学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权应归还学生。摄影器材与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学生对这种新鲜的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知识内容的更新。摄影课程的教学完全舍弃传统摄影的内容也是不可取的。摄影作为一门技术有其发展脉络,学习传统摄影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础。摄影教学内容可适当缩减传统摄影知识,如相机构造、感光材料、暗房技术等,增加如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的内容。如,动画专业的学生在制作黏土动画的时候对摄影手段尤为依赖,对构图、用光方面有着刚性的需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进行调整。此外,国内部分高校没有统一的摄影教材,有的使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有的使用国外教材进行教学。但这些教材中大部分是针对普通摄影者或专业摄影师而安排教材知识结构的。然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分类众多,摄影教材对于不同专业学生也应有所偏向。如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教材中应包含建筑摄影的相关内容,关于镜头的知识方面应加入广角镜头和移轴镜头等适用于建筑摄影需要的器材知识。而对于广告设计方向的学生,商业摄影应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静物摄影、人像摄影等应用应作为教学实践的重点。当然这在短时间的课程教学中并不能有很高的训练强度,因此,应针对不同专业的需求开设更多的摄影后续课程,在摄影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符合该专业应用的摄影课程。
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配合
多媒体教学乃至网络教学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纷纷应用于高校教学。摄影是以图像为表现形式的,因此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除了技术讲授外,还应注重图像分析与批评。设计不只是技术方面的,它也应使学生建立一种审美的标准,提高审美水平。摄影是设计中的一个门类,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方式对于摄影作品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可以通过开发网络课程的方式,在教学网站上以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摄影基础知识,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缩短理论讲授的时间。摄影也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应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分析与实践。如在讲解曝光补偿时,在讲基础理论之前,可以让学生尝试在课堂上寻找黑色和白色物体进行拍摄,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白加黑减”的理论,再进行知识总结,这样比纯理论说教更有助于学生识记知识要点。以小型摄影展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也是可行的。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光线条件,选择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拍摄方法和构图方式会形成不同的作品,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互相评价的方式,能提高自身的技术与审美水平。
作者:叶振艳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3-0122-03
引言
摄影是教育技术学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影视艺术创造的基础,是社会与人之间信息传播最直接的纽带。它是一种利用摄影造型手段来展现有关社会信息的传播媒介。它常用于宣传海报、大型图片展示、新闻传播、纪事性资料收藏、艺术鉴赏等,具有广泛进入传播通道的功能。学习并掌握好摄影的拍摄思路与技法,使学生了解摄影的发展历史及特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影视艺术观,拓展其艺术思维空间,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本课程的宗旨。该课为72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6学时2学分,实践环节36学时1学分。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普及,数码相机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特别是数字图片经过图像处理技术加工处理后,再经彩色激光打印机或彩色喷墨打印机输出高质量的图片,使得摄影课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探索,《摄影》课程的教学已经步入正轨,特别是《摄影》实践教学已初显成效,使该课真正成为《网页制作》、《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电视节目制作》、《3D动画》等众多课程的学科基础课,为这些课在教学实践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笔者将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出来,与同行学者共享。
一、教学目标再定位
摄影首先是一种技术,一种机械学、光学、化学、电子学和数字技术合成出来的技术手段,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技术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如何通过摄影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素养是本课在教学实践中重点思考的问题。摄影课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时要重点强调实践教学环节。以往的教学目标只注重基本理论的学习,实践教学还停留在相机的使用、曝光的控制、暗房冲卷、洗片上,多数学生只能拍出图像清楚的照片,而对摄影的构图、光线的运用、色彩的搭配以及如何进行摄影作品的艺术加工与创作还不够深入细致,而随着数码相机的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相机的操作越来越简单,教学的重心就应放在摄影的艺术创作上。因此,要让学生多拍、多看、多想、多总结,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目前该课的培养目标定位如下:
(1)使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理论;
(2)掌握摄影构图的基本理论及构图技巧;
(3)掌握摄影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拍摄技巧;
(4)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摄影艺术鉴赏能力,懂得什么是美,培养学生的视觉审美观。
二、更新教材调整教学重心
针对新的目标定位,对摄影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实践教学得到了很好的加强,为了强化实践教学几次更换教材、调整教学的重心。将过去的暗房冲卷、洗片、胶片摄影创作等调整为选学内容。
2000年使用徐国兴著,《摄影技术教程》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该教材主要侧重摄影的基础理论及摄影暗房技术。2004年使用徐国兴著,《摄影技术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数码相机技术及使用。2008年使用杨恩璞著,《摄影基础――新编实用摄影教程》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上册是摄影基础,下册是摄影实践。杨恩璞所著教材在徐国兴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摄影构图、摄影布光、摄影图片的后期制作技术以及摄影专题片的创作。2010年至今,又将《摄影》课程教学分为摄影基础理论教学部分和摄影实践教学部分。参考书有:颜志刚编著《摄影技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刘滁民编著《摄影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宗寿等编《大学生摄影基础教程》浙江摄影出版社,刘书亮著《影视摄影的艺术境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三、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践学时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数码相机的运用,依据教材的更换,教学内容也有了很大调整,过去的胶片摄影、暗房洗片所占课时比重较大,现如今把教学重点调整到数码相机的使用以及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艺术人像摄影、艺术创意摄影以及数字图片的加工处理上,胶片摄影和暗房洗片则作为选修内容。该课程的总学时为72学时,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36,具体实践教学内容如表1实践教学学时分配表。
四、完善数字设计加强实验室建设
《摄影》课程虽说是学科基础课,但其实践性很强,因此,实验完成的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前的摄影教学只有几台用胶片记录影像的传统机械相机和一个摄影暗房实验室。现如今,根据以上实验项目的设置以及数字技术的普及,实验设备必须更新、配套及完善。对传统的胶片照相机和暗房冲洗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
在实验室建设上,以摄影摄像灯光实验室为主,分别建有一个热光源的摄影棚和一个冷光源的摄影棚,同时为图片的后期加工处理建有一个平面设计动画机房。在设备配置上,以佳能数码相机为主,分别配备了佳能SX20IS相机4台、佳能350D相机3台、佳能450D相机4台、佳能50D相机l台。为数字图片的输出配备了爱普生7880C大幅面彩色喷墨打印机2台、HP2020彩色激光打印机2台、色彩管理校色仪2台,并配有计算机。灯光实验室配备背景幕、调光台,同时配备了各种测光表、闪光灯、滤色镜等,完全能满足以上所列实验项目的要求。
通过对摄影实验室的改造升级,大大改善了实验教学环境,使该实验室能进行摄影光学实验、胶片相机和数码相机的摄影创作实验、数字图片的后期处理等三大类实验,能完成相机的使用、摄影光学、摄影布光、曝光控制、光圈与景深控制、人像摄影、风光摄影、图片修整、图片打印输出以及摄影暗房洗片等一系列实验项目。
五、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为适应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应具备综合能力的需要,以应用创新为本,加强学生在校内外的创新意识,提高在当今社会的就业竞争能力,同时也能适应新时期高校新的完全学分制改革,也为《摄影》精品课建设更加完善,所以,当前改革的重点是加大对校外摄影课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
目前该课程在赤峰市叮咚数码影像工作室、赤峰市海马影像制作公司建立了实训基地,同时校内还成立了学生摄影协会社团。学生利用寒暑假、周六周日以及业余时间分期分批到摄影社团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见习或实训。主要见习婚礼摄影、户外采风、室内人像摄影、参与照片的数字处理、翻拍老照片以及制作电子相册等。
学生通过见习,零距离接触社会,增长了摄影的实践能力,积累了社会经验。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大实训基地建设
的投入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主动融入社会,为学生设计开发出更切实际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满足社会对摄影人才的需求。
六、改革实践教学评价手段
2004年以前教育技术学专科阶段,摄影课教学评价主要依据考试卷面成绩为主,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没有评价。2004年以后教育技术学本科阶段,对学生的摄影实践教学有了评价。2004至2008年,当时的评价只是考试卷面成绩占70%,实践教学占20%,平时作业、出勤占10%,实践教学主要是依据学生完成的8个实验给出成绩,平时作业主要依据学生提交的摄影作品。2008年以后到2010年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评价比例加大,提高到30%,考试卷面成绩占60%,学生出勤占10%。2010年以后至今,为进一步加大摄影的实践教学力度,将摄影课实践教学部分单独开课为36学时,1学分。
独立开课后,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相机的使用实践、焦距光圈与景深的关系实践、滤色镜的使用实践、室内灯光摄影实践、室外胶片摄影实践、室内人像摄影实践、室外风光摄影实践、数字照片加工处理实践、暗房冲卷洗片实践、专题图片(夜景、雪景、花卉、新闻、广告)摄影实践等。通过以上实践教学并要求学生完成8个实验报告。评价手段主要有:实践教学依据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参与度占10%;学生提交的实践作品占50%,如人像摄影作品、风光摄影作品、图片加工处理的摄影作品和暗房洗片作品等;学生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后所提交的实验报告成绩占40%。
七、改革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摄影》课程实践部分虽然独立开课,单独进行评价,但在教学时一定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在积极参加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强调理论的重要性,以便巩固所学到的基本知识;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的艺术创造性,同时要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作用,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去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课的讲授上要以学生的自学学习为主,教师是引导者和帮助者,采取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更多发挥网络平台的互动作用和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作品的作用。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多进行创作、反思,教师更多时间去评价学生所提交的摄影作品,分享协作学习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045-02
新闻摄影并不是用相机摄取影像的过程,而是摄影师用某种思维方式认识感知事物的过程。这一特性决定了新闻摄影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素养能力为主导[1]。认知学徒制是一种基于情境的教学模式,强调对策略性知识的学习。笔者以此教学模式为指导,开展新闻摄影课程的教学实践。
1 认知学徒制简介
所谓认知学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是一种从改造学校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出发,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2]。其理论框架主要聚焦于4个维度,即内容、方法、顺序和社会性,科林斯认为这四个维度也是任何理想的学习环境应涵盖的组成部分[3],如表1所示。
2 基于认知学徒制的新闻摄影教学实践
2.1 教学过程
认知学徒制主张学生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学习,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这一主张来源于“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思想,即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新闻摄影课程的教学就是采用的这种双主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1)建模。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教师首先传授课程的领域性基础知识,包括摄影器材的基础知识、摄影的基本技术和技巧、摄影构图的基本知识、新闻摄影的基本理论以及新闻摄影的基本方法等;接着以经典案例的形式进行策略性知识的传授,案例重点放在分析部分,以思维过程为主线,分维度进行解析。
2)情境设计。设计情景化的活动,并与相关的预期结果关联起来,以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模拟学习,发展远迁移能力。设计的活动一般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预期结果没有标准答案,开放性和自主性较大,以利于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创新意识的发挥。
3)提供支架。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进行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架”,如概念支持、元认知支持、过程支持、策略方法支持等。由于上述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包括完成活动需要的基础知识、过程、方法、资源等方面。
4)清晰表达。较强的表达能力是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清晰表达既能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学伴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实现学生之间隐性知识的共享。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对自己活动成果的展示来实现这一环节。
5)反思。鼓励学生积极反思、评价或修正自己及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活动过程与专家的示范进行比较,在作品展示时,评价其他学生的表现,指出别人的优势和自己需要完善和提高的地方。
2.2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整体编排上,遵循认知学徒制的以复杂性递增的顺序原则。内容体系包括4个单元:单元一,摄影器材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单元二,摄影技术基础;单元三,现代新闻摄影理论;单元四,普利策获奖作品评析。在单元内容的编排上,遵循认知学徒制的全局技能先于局部技能的顺序原则。在建模过程中首先明确单元知识的总体目标、应用成果,继而是单个知识、技能的传授、应用,让学生首先从全局上把握目标,进而探究达成目标所需要的局部知识、技能。
2.3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认知学徒制的示范、脚手架支撑、清晰表达等方法。1)示范。教师主要通过典型性案例示范展示课程知识的应用情境、操作步骤,还能展示整个思维过程,给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提供很好的帮助。2)脚手架支撑。本方法的具体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已有论述,在此不再表述。3)清晰表达。本方法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个人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两种方式,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学生以教师的示范为参考,阐述自己的实践过程,并且能解答来自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
2.4 教学环境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学习方式单一、实践管理困难、缺乏互动等问题,笔者设计、开发新闻摄影网络辅学平台,以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环境为主、以网络学习环境为辅的教学环境。平台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3 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来自师资、学生两个方面的问题。
1)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帮促性教学技巧。在占主导地位的建模和情境设计部分,要求教师最好能亲自参与实践,并以规范的思维模式分析、表述实践过程,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易于理解、便于模仿的思维框架。在学生占主体地位的提供支架、清晰表达和反思部分,要求教师既能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又能加以引导,避免实践的盲目性。
2)学生花在完成学习任务上的时间可能会更多。认知学徒制主张学生在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中学习,强调学习的社会性,而这种特质的学习活动往往比较复杂,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个问题也给部分学生造成一定压力,在提交的作业中出现从网络下载的情况。
参考文献
摄影是人们认识世界、透视社会、学习知识、记录历史的信息来源和依据,是一门集物理、化学、文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边缘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摄影所涉及的面越来越广,功能越来越强,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在高职院校开设摄影课,对于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和高雅的审美能力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学院在艺术类专业学生中设立摄影必修课已有三年时间,说不上有什么很成功的经验,但也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一、模块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摄影课既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平面设计的基础课,又是下一步进行艺术创作的手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基本掌握摄影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以后的专业创作奠定基础。我们本着这一原则,在课程的设计上突出运用了“模块化”教学模式,即将整个课程分为认识摄影(基础理论)、学会摄影(摄影基本知识和方法)和欣赏摄影(后期制作与图片欣赏)三大模块。在课时安排上按照三大模块,采用2+2一体化教学安排课时,即:欣赏照片认识摄影4个课时、认识摄影器材及附件8个课时、熟悉照相机的各项功能8个课时、摄影构图与用光12个课时、风光摄影技巧8个课时、花卉摄影技巧8个课时、人物摄影技巧8个课时、广告静物摄影技巧8个课时、数码后期制作与图片欣赏(16个课时)。这样由欣赏图片进入,再由欣赏图片走出来,既突出了学习摄影的基本原则,又重点突出了中间模块的重要性;既保证了摄影教学的艺术性,又顺利完成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
认识、学会和欣赏摄影三个模块、三个层次、三个教学目标。比如,在认识摄影模块中我们通过摄影的由来、相机的由来、洗印技术的由来等内容的讲述,突出了摄影技术发展和理念创新的提升,使学生对摄影技术的理解得到了深化,在理解深化的基础上,我们再采取多媒体展示、实体观摩和小组讨论,从层次上保证了第一模块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模块化教学的主要特点
现实生活中,摄影作为一种记录生活、反映生活的方式已走进千家万户,并成为人们的常用娱乐工具;但作为群众性娱乐的同时,其艺术魅力和独特表达形式更不能忽视,这也就是我们在摄影教学中积极推进模块化教学的关键所在。
1、理论教学的基础性特点。作为学习摄影一般来讲是入门容易出门难,所谓专业摄影技术性很强的关键,就是它本身必须要有较强的摄影理论功底。在教学过程中不少的学生认为摄影课不需要理论,甚至有些教师也存有“摄影课就是玩”的认识偏差。说实在的,我国的摄影教育本身就是外来品,是在不断摸索中完善的,特别是脱胎于战争和纪实摄影,是随着实践的推移、不断的变革才有了今天的诸如风光、人像、广告、创意等摄影门类。所以,就更缺乏摄影理论性的总结归纳和完善。作为我们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就在强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补充,也就是我们重点提到的第一模块,突出了打牢基础理论的功底,为进一步学习摄影技术做好了铺垫。
2、操作技能的“专”、“艺”特点。假如理论学习是基础的话,那么实践操作就是技术升华的阶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实践教学中有时不太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把创作培养纳入具体授课课程之中。在有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许多学生拍出来的摄影作品,从技术层面上来看的确不错,但要是从深层次上分析,往往就感觉没有内涵、缺少文化或者内涵不丰富、主题不突出,创作思想更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究其原因,就是平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意识培养训练不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专”和“艺”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从这一点上,模块化教学模式在第二模块上就表现的尤为突出,第二模块中既有相机镜头的基础训练、摄影构图的进阶训练、影调色点布光调光的递进训练,还有风光、人像、花卉、广告等各种创意拍摄训练,“专”“艺”结合,即表现了图片表面的层次美感,又突出了所拍图片的主题,增添了图片的文化气息和深刻内涵。可谓一举双得,达到了第二模块的教学效果。
3、数码摄影的普及特点。数码时代给摄影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们在非常方便使用数码相机的同时,又感到了数码技术给传统的摄影技术带来的巨大冲击。面对如此迅猛的数码冲击,我们积极顺应时代的步伐,积极推进数码摄影教学,这也是我们探索出模块化教学的动力和需要,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成功和喜悦。比如:创意的广告摄影、建筑体的另类摄影、数码拍摄的后期制作以及photoshop软件使用等,都列入了我们第三模块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对数码相机的使用更加熟练,对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各种图片增添了兴趣;同时也对进一步学习和制作平面广告作品提供了保障和依据。
三、对模块化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创新是进步的不竭动力,作为我们的摄影课模块化教学模式也是一样,要不断的思考、不断地创新,才能有更好的效果,才能使“教”与“学”有机的结合,达到整个教学目的。
《摄影基础》与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的整合
1.摄影构图与设计构成的知识整合
构图是摄影知识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艺术设计类专业进行该知识模块讲解时需要和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平面构成》的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方能从设计的角度讲构图只是模块讲解得更加深入。
构图来源于西方美术,构图这个名称在我国国画画论中,不叫构图,而叫布局,或叫经营位置。也就是说,摄影构图是从美术的构图转化而来,我们也可以简单的称它为取景。研究构图的目的是研究在一个平面上处理好三维空间――高、宽、深之间的关系,以突出主题,增强艺术的感染力。一幅成功的摄影艺术作品,首先是构图的成功。成功的构图能使作品内容顺理成章,主次分明,主题突出,赏心悦目。反之,就会影响作品的效果,没有章法,缺乏层次,整幅作品不知所云。
摄影构图的形式元素有点、线、面三元素,和平面构成中的构成基本元素探讨的内容是一致的,摄影中的点往往是画面的趣味中心,这里涉及到平面构成中点在画面中不同位置的运动趋势的知识点;摄影中的线探讨了水平直线、垂直直线、曲线、斜线的不同特点,而这正是设计构成中对线的性格特点的探讨。
摄影的构图基本原则和平面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知识模块是相通的,虽然观察的思维略有不同,但是总体上是值得结合起来学习的。平面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包括调和与对比、对称和平衡、分割和比例、节奏和韵律等;而摄影中的构图基本上包含均衡与对称、对比两个主要模块。有些划分方法更细一些,会把“虚实与留白”、“视点”等知识点单列出来,也有其他的一些划分,但总的来说大同小异,基本上还是可以把这些单列出来的知识模块归到两个主要模块中去讲解。
摄影的构图还会考虑到构图的形式,一般有三分法构图、三角形构图、S形构图、十字形构图、斜线交叉形构图、米字形构图、框架形构图、中心汇聚形式构图、对称形构图等多种构图形式,而这些构图形式分别也可以对应平面构成中的相关知识点,例如三分法构图涉及到平面构成中的“比例与分割”的知识点,可以和中国传统的九宫格分割结合起来讲解;中心汇聚形式构图和平面构成中的发射构成是有联系的。
摄影的设计感拍摄
传统摄影教学主要分为的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体育摄影、微距摄影、静物摄影、夜景摄影、新闻摄影等专题摄影模块,通过这些模块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技能,但是一般摄影课程都强调拍摄好照片,却很少从设计的角度来考虑拍摄。而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所开设的摄影课,必须有一个新的观念来指导摄影课程的教学:摄影的设计感拍摄。这是有别于传统摄影课的一种教学思路,要求拍摄要具有设计感,有设计的理念和味道,摄影是服务于设计的一项技能,在摄影构思时,就要考虑到照片的效果以及后期的设计延伸。
《一双Cosby》这幅作品是由unclefuz拍摄的,照片的设计感十分强烈,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完整”的概念,在人物脸部上做了三分之一的裁切,人物的表情却依然丰富,大片的留白给摄影作品增添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而这个作品即使用于设计中也依然有很多的设计延伸的可能性,后期设计中用于做海报、网页、版式设计都具有很大的可能性。
这类作品和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如出一辙。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形式遵循功能(Forms Follow Function)。米斯・凡德洛提出了“少则多”的设计原则,而如今极简主义、简约风格风靡于世。芬兰现代设计的奠基人阿尔瓦・阿图于30年代前后提出了有机功能主义的原则,把现代主义单调面貌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正,在强调功能、民主化的同时,探索一条更加具有人文色彩、更加重视人的心理需求满足的设计方向。《一双Cosby》这幅作品都可以看到人文色彩的现代主义设计,作品的元素虽然不多,但是作品的含义却非常丰富,经得起细细品味。摄影的设计感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摄影观念,让摄影可以为设计服务,让设计为摄影添加色彩。
《摄影基础》的教学设计新方向
1. 网络商业摄影的技术要求
《摄影基础》课程的开设,要求学院建设专业的摄影棚,配备最基本的聚光灯和背景布,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随着网络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本课程有了新的技术要求。淘宝、京东等网络商城的迅速崛起,为这个时代培养了无数具有网络购物习惯的个体,因此如何拍摄出适合网络商城需求的照片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特别是平面广告设计专业的一项技能。为了满足该需求,摄影棚可以配套引进微型摄影棚,该摄影棚主要用于产品拍摄,可以更换不同颜色的背景布,学生在学习静物摄影模块时,可以将静物放置到摄影棚中进行拍摄,学生需要综合掌握测光技术、色差调节技术、物品摆放及画面构成技术等,学习对金属材质、玻璃器皿、瓷器、毛衣等不同典型材质的拍摄手法。
静物拍摄模块除了引进微型摄影棚外,还要让学生掌握后期修片的一些技术,例如利用PS软件进行色调、产品光泽的修饰、抠图、更换背景等常规手法,制作出符合网络商城使用需求的图片。对于平面广告设计专业同学而言,可以学习自己拍摄海报制作所需的素材进行海报创作。
近来由于电网容量的增加,对电网无功要求也与日俱增。无功电源如同有功电源一样,是保证电力系统电能、电压质量、降低网络损耗以及安全运行所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电力系统中,无功要保持平衡,否则,将会使系统电压下降,严重时,会导致设备损坏、系统解列。此外,网络的功率因数和电压降低,使电气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促使网络传输能力下降、损耗增加。
电网输出的功率包括两部分:一是有功功率;二是无功功率直接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变为机械能、热能、化学能或声能,利用这些能作功,这部分功率称为有功功率;不消耗电能;只是把电能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能,这种能作为电气设备能够作功的必备条件,并且,这种能是在电网中与电能进行周期性转换,这部分功率称为无世功率如电磁元件建立磁场占用的电能,电容器建立电场所占的电能。电流在电感元件中作功时,电流超前于电压90度。而电流在电容元件中作功时,电流滞后电压90度。在同一电路中,电感电流与电容电流方向相反,互差180度。如果在电磁元件电路中有比例地安装电容元件,使两者的电流相互抵消,使电流的矢量与电压矢量之间的夹角缩小,从而提高电能作功的能力。
以某供电公司10KV线路整体现状为例,以9条线路作为试点:
序号 线路
名称 1月-12月
总有功电量KW .h 1月-12月
总无功电量
KW.h 平均无功功率kvar 平均功率因数
1 韩4板 5155680 2497840 285 0.90
2 洪三板 6132860 2387280 273 0.93
3 计1板 19076700 5292720 604 0.96
4 平四板 17984640 10716840 1223 0.86
5 肖4板 10813160 4975160 568 0.91
6 焦7板 6150420 4013820 458 0.84
7 焦11板 8382740 5625660 642 0.83
8 焦12板 7953120 3700240 422 0.91
9 曹11板 9719440 2390720 273 0.97
九条线路半年的电量和平均功率因数及无功功率如上表所示,线路无功缺口较大,功率因数偏低,需装设户外线路无功补偿装置,以提高该线路的功率因数,补偿无功缺口,降低线路损耗,提高供电质量及经济效益。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节能减耗,补偿容量数量如下表:
线路
名称 总有功电量KWh 总无功电量Kvarh 补偿前平均无功功率Kvar 补偿前平均功率因数 功率因数提高到0.96需要补偿容量 容量配置
韩4板 5155680 2497840 285 0.90 113 一套100+200
洪三板 6132860 2387280 273 0.93 68 一套100+200
计1板 19076700 5292720 604 0.96 -31 一套100+200
平四板 17984640 10716840 1223 0.86 625 两套100+200
肖4板 10813160 4975160 568 0.91 208 一套100+200
焦7板 6150420 4013820 458 0.84 253 一套100+200
焦11板 8382740 5625660 642 0.83 363 一套100+200
焦12板 7953120 3700240 422 0.91 158 一套100+200
曹11板 9719440 2390720 273 0.97 -51 一套100+200
现仅对降低线损一项内容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由该公司提供的数据可知,韩4板平均有功功率为706kW。
以补偿前线损8%计算,
δP%=(1-COS2Φ1/ COS2Φ2)×100%
式中
COSΦ1为补偿前的平均功率因数,此处为0.90
COSΦ2为补偿后的平均功率因数,此处为0.99
可降低电能损耗百分比:δP%=19%
经计算,每年可减少电量损失5155680*8%*19%=78366度,按每度电0.55元计算,本设备安装后,韩4板每年仅线损一项约有43125元左右的经济收益。
依此类推,洪三板每年仅线损一项约有35508元左右的经济收益 。计1板每年仅线损一项约有59993元左右的经济收益。平四板每年仅线损一项约有207357元左右的经济收益。肖4板每年仅线损一项约有83123元左右的经济收益。焦7板每年仅线损一项约有80830元左右的经济收益。焦11板每年仅线损一项约有114534元左右的经济收益。焦12板每年仅线损一项约有62270元左右的经济收益。曹11板每年仅线损一项约有24398元左右的经济收益。
通过曹11板线损计算,可以看出无功补偿对10kV输配电网的降损节能、实现经济供电和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减少电力损失,一般工厂动力配线依据不同的线路及负载情况,其电力损耗都较大,安装无功补偿装置提高功率因数后,总电流降低,可降低供电端与用户端的电力损失。
2.改善供电品质,提高功率因数,减少负载总电流及电压降。
3.延长设备寿命,改善功率因数后线路总电流减少,使接近或已经饱和的变压器、开关等设备和线路的负荷容量降低,并因此降低温升从而延长寿命(温度每降低10℃,寿命可延长1倍)。
4.满足电力系统对无功补偿的监测要求,消除因为功率因数过低而产生的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