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银行管理论文

银行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17 02:09: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银行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银行管理论文

篇1

当前,我国已形成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

1.国有商业银行现状

(1)国有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就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贷款。而这些贷款大多贷给了经营低效的国有企业,最终难以收回,形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统计数据显示,银行流动资金贷款中99%时代给国有企业的。截至2001年9月末,中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总额为6.8万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为1.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26%,实际已经形成的损失约占全部贷款的7%左右。当然,这还并不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划转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1.3万亿元不良贷款。

(2)虽然我国近几年的货币政策一直比较宽松,广义货币1998-2001年四年的平均增长率是14.6%,将近我国GDP增长率的两倍。但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状依然存在。造成国家的货币政策传导不畅,资源配置低效。

(3)金融创新一直处于被动模仿的地位,利润来源非常单一。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以存款、贷款、结汇等传统的业务收入为主,金融产品品种非常少,利润来源非常单一,缺乏应有的核心竞争力。

2.非国有商业银行现状

非国有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其成立之初衷,就是与国有商业应行相互呼应,互为补充。而目前看来,非国有商业银行日益“工农中建化”,逐步沦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难以达到与国有商业应行互补的目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难的问题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至于对国有银行形成有效的外部竞争压力,使双方在相互竞争中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壮大,现在看来已经不太可能。

因此,学界人士纷纷指出,银行业改革势在必行,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是大势所趋。但是,目前由于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国家对银行业的控制还是比较严格的,民营银行短时间内还难以出现。但是,对应于目前银行业的现状,要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银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满足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就必须有新的金融机构出现。据东方网8月16日消息,在浙江有9家和6家民营企业相继联合创建“中瑞财团”和“中驰财团”。财团向外宣称,企业的运作模式是“集金融、实业和贸易为一体”,在企业融资方面具有互质。民间财团的脚步似乎已直逼民营银行。因此,笔者设想,以互助财团形式出现的金融机构,未尝不是解决当前矛盾、替代民营银行部分功能的一种有效尝试。

此处所说的互助财团与欧美日本等传统意义上的财团是不同的。传统意义上的财团其经营范围并不局限于金融业,而本文所说的互助财团其经营范围主要是企业融资,“中瑞财团”和“中驰财团”的性质相对而言较为接近互助财团。但是互助财团的确切内涵还需要在现实经营活动中予以充实,毕竟互助财团是笔者的一种设计构想,它是具有成长性的,因而不宜限定得过死。所以在此笔者不对这一概念做深入的界定。

二、互助财团的设立原则

互助财团是过渡性质的,因此其设立原则首先要考虑其成长性,也就是说互助财团在设立之初其功能不必同银行一样完备,必须为他留下成长的空间;由于互助财团还具有试验性质,所以其风险性必须是可控的;作为金融机构,其经营行为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管;同时,互助财团的本质是企业法人,不是政府机构,因此政企必须分开。在此前提下,我们将认为互助财团应遵循如下设立原则:

1.互助财团应由民间资本自愿、自由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互金融机构。主要调节企业间资金余缺,为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也就是说互助财团是市场化条件下的产物,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设立,从而脱离以前金融机构政企不分的现象,按市场化原则,严格依法准人与退出。但是,由于该机构是过渡性的,因此其经营范围必须受到一定的约束。

2.互助财团的服务对象仅限于入股的企业,即实行会员制。企业按其入股比例享有相应的特别提款权比例。互助财团实行会员制主要是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防止经营失败,成本外化。

3.互助财团的业务范围仅限于企业会员间的融资借贷,不从事普通的人民币存贷业务。这主要是出于金融安全性考虑。

4.互助财团的设立应以经济区域为范围,而不是以行政区域为范围。因为同一行政区域内经济发展状况未必一致,而且在同一行政区域内设立互助财团也难免不受地方政府的干预。同一经济区域内设立互助财团,使之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从而促进该地区的发展。

5.互助财团的经营行为受中央银行的指导与监管。这是为了使互助财团的发展沿着我们所预期的方向进行。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是迟早的事情,互助财团就是一个过渡桥梁。因此,互助财团就是民营银行的前身,所以其行为须受中央银行指导与监管。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地方政府对互助财团的行政干预。

6.互助财团的设立由中央银行审批。

三、互助财团设立的依据

首先这种互助财团是过渡性质的,是在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完全市场化、而国有与民营企业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的情况下,一种暂时满足企业金融需求、弥补国有商业银行供给不足的金融机构。国有银行成立之初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国有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其微观经济基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变革中,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并不是同步的,而是大大滞后于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进程。这样,处于不同体制下的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博弈,国有商业银行无疑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大量大坏账的形成与此不无关系。

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大量兴起,统计数字表明:2002年上半年,我国私营企业增长到221.52万户,从业人员增长到2930.61万人,注册资金增长到21042.79亿元,产值增长到7371.83亿元。四项指标分别比1996年增长了170%、150%、461%和28%。而民营企业的投资贷款却几乎为零,与之相对应的能够为之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亦鲜见。虽然几乎所有竞争性领域都已向民营经济开放,但银行领域依然由政府严格控制,因为发展民营银行的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到位。

(1)利率尚未市场化。在我国目前的金融抑制特别是现行金融管制情况下,民营银行是很难通过价格(利率)同国有银行竞争的。国有银行的信誉实际上是国家信誉,在这方面民营银行是无法与之竞争的。民营银行只有通过价格优势来赢得客户。在利率尚未市场化的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

(2)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在当前的一行业体系中,基本不存在独立的商业信用,国家是最后担保人。因此,存款保险制度是多余的。但是,对民营银行而言,其本身是一个追求利润的企业,存在不确定的经营风险,一旦经营失败,企业破产,其成本就会外化,必然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冲击。

(3)金融监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银行监管的法律制度过于原则化,侧重于业务监管,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不完善,执行过程中主观性、随意性很大。

这样,一方面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民间资本又不能进入银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

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势在必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就是一个开端。“先股份,后上市”的思路是目前各方普遍认为最为稳妥的步骤。但是,我们应当明白,同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国有商业银行的的改革也必然是一个不断试错的漫长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而言也不可能一改就灵。这样,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其融资需求在短时间内仍然得不到有效的满足。

面对这样一种困境,我们认为允许民间资本设立互助财团作为解决当前矛盾的一种过渡性金融机构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这一方面解决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对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了有效的外部竞争,使其具有了改革的外部压力。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民间资本大约有12万亿以上,仅在浙江省,“十五”期间民间资本就多达8300亿元。因此,从资金方面来看也是非常充足的。同时,由于互助财团是实行现代公司制的独立法人,是完全市场化的,而且不开展普通的人民币存贷业务,其金融安全性应该是可控的。

四、互助财团的发展前景

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一样,互助财团也必然是在不断试错中发展的。如果互助财团发展健康,那么让其逐步进入银行业,从而与国有商业应行形成全面有效的竞争;同时亦可对国外的银行资本形成有效的竞争。这也正是我们们所希望看到的。如果说在发展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由于其风险的可控性强,亦不会对金融市场造成太大影响。

首先,我们可以明确地说,互助财团的设立就是为了逐步演化为民营商业银行。互助财团的设立是在目前考虑到金融风险和金融稳定的需要而选择的一种过渡形式。主要是为了满足目前一部分企业的贷款难问题。但是,随着自身的发展,互助财团在逐步完善其现有业务的同时,也会逐步扩大其业务范围,从而对现有的银行业形成有的竞争,迫使整个行业不得不进行创新,不得不进行改革。这样我们设立互助财团的目的就算达到了,互助财团就可以演化为商业银行。由于设立之初就有种种涉及金融风险、金融稳定、自身发展等方面的考虑,其发展的方向性十分明确,措施也相当完备,可控性很强。因此,互助财团的最终归宿就是银行业。

当然,互助财团不排除失败的可能性。纵然我们的措施非常完备,但一些突发性因素还是在我们的可控范围之外。我们之所以设立互助财团而不是民营银行,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此。互助财团是过渡形式,是用来试错的,因此风险性较小,可控性强,即是出现问题,我们的回旋余地也很大,不会使成本外化,造成大规模的社会资源浪费。而且,即使互助财团失败了,也只能说明本文提出的互助财团的概念失败了。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步伐不会停止,进入形势也会是多样的。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也只是个时间问题。因此早准备要比晚准备好。互助财团作为一种过渡形式是目前民间资本的一个重要选择,也是银行业改革的一种必要尝试。

五、小结

民间资本的活力取决于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程度和独特的信用链。体制外循环的资金流既是对体制内金融功能不足的补充,也是对体制内金融制度改进的外部推力。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1973),给民间借贷活动提供了生存空间。一味地把地下金融合法化,或一味地取缔地下金融活动,有可能影响民间融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长期的独特的信用关系,中断有效的信用链,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民营银行的产生、发展是市场选择的自然演进结果。林毅夫指出,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路径选择应该遵循自下而上、自小而大、符合经济发展自身规律要求的原则,其机构设置和规模升级的基础是具有自生能力的自我扩张。互助财团正是基于此种考虑而设计的。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目前学界讨论十分激烈的民营银行设立问题,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变通的方式,在可控的环境中设立一种中间形式——互助财团,通过对其可控性的发展,逐步解决目前争论的问题。作为对目前银行业的一种补充,也是对银行业改革的推动,民间资本在目前看来是我们的最优选择。作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过渡形式,互助财团一方面绕开了国家相关的规定;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民间资本的一种创新,是民间资本发展的一种需要;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争论,是边实践边争论,而不是只争论不实践。互助财团的优势就在于它的中间过渡形式,即它的可成长性,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不断的修正。在本文讨论当中,一定会存在诸多的不足,毕竟互助财团还是新生事物;但是,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互助财团的现实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参考资料:

[1]易纲.中国银行业改革思路[J].中宏网,2004.06.08

[2]崔殿成.银行业重组的制度约束与改革[J].重庆金融,2004,4

[3]樊纲.发展民间金融推动金融改革——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思考之九[J].中国经济时报,2000.09.12

[4]徐诺金.关于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J].金融研究,2003.12

[5]董红蕾.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路径选择——台湾的经验与启示[J].财经论丛,2003.2

[6]陈峰燕.我国开放民营银行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南通论坛,2003.6

[7]邱兆祥.关于民营银行问题的若干思考[J].金时网,2003.10.13

[8]徐滇庆、巴曙松.我们呼唤什么样的民营银行[J],中国改革,2002.10

篇2

二、管理会计如何促进商业银行的管理转型

管理会计发端于成本会计,成本会计仍是管理会计核心基础和底层代码,银行管理会计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计划、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由于银行的间接费用占比非常高,成本核算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中小银行的管理会计通过收入确认和成本核算的方法,包括收入确认、直接成本归集、间接成本分摊、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预计损失和坏账、相关税负分摊和经济资本成本,实现对产品、客户、机构、人员等多维度的收入、成本和盈利核算和分析。由于银行的海量数据,管理会计的应用都是以系统开发为起点和基础,管理会计系统的核心是以盈利分析为主的管理会计系统本身,包括上述收入确认和五大成本的核算等内容,即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块、成本分摊模块、经济资本模块和盈利分析等模块。以此为核心进一步延展到预算管理系统和绩效考核系统,实现预算、核算和评价的管理循环闭路,进一步延展到客户产品定价系统以及经济资本管理系统等领域。管理会计促进商业银行转型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管理会计推动银行由“规模驱动”型向“价值驱动”型转型。管理会计本质是多维度的盈利管理体系,是盈利和价值管理体系的核心。管理会计可将“价值创造”理念和战略向各个责任中心、经营产品和客户落地,将价值目标分解到各个责任主体、各个产品和目标客户。管理会计将综合价值创造目标分解到不同经营单位、管理部门,衡量、测算和评价每个责任中心的利润生成、成本节省和价值创造。全方位的价值管理,对前台营销部门实行利润管理,对中后台支持和管理部门实行全面的成本管理,既向外部客户要利润,也要向内部管理要利润。二是管理会计推动银行由“粗放式的规模管理”转向“精细化的综合管理”。商业银行的“粗放式的规模管理”源于过去30年来的国内经济稳步高增长的宏观环境和银行保护政策,中国经济将走下高增长的平台回归到平稳的低速增长平台,于此相适应的,规模扩张的发展路子不能持续,差异化的战略、对小众群体个性化营销、内部精细化的综合管理是银行安身立命的必由之路,责任管理、全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工具将广泛用于内部管理。三是管理会计推动银行向“客户价值提升”的方向转型。客户导向是商业机构经营的根本,但是将客户导向的理念体现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管理会计的支持。管理会计可以实现对客户和客户群的所有业务综合分析和盈利核算,可以促使提供多产品综合营销,提升服务的综合价值,使客户获得一揽子服务和整体的服务方案。管理会计对产品的成本准确核算,有利于在获取合理利润的基础上向客户提供有竞争力价格的服务。管理会计的核算可以展示有价值的客户和产品,从而为这些产品和客户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三、中小商业银行实施管理会计的路径

(一)建立规范的责任中心、产品体系和客户分类体系

1.构建稳定和清晰的责任中心体系

构建稳定和清晰的责任中心是责任会计、责任成本管理的前提条件,有助于建立稳定可靠的管理会计系统,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减少运行成本,也有助于责任中心经营的常态化和长期化。缺乏稳定清晰的责任中心体系,会导致组织架构边界模糊,责任主体的权责利不匹配,增加内部管理难度和各种内耗,无法实现责任主体目标与全行整体目标一致。组织架构和责任中心的经常变化,会诱使管理短期化和经营短期化,只重视当期的考核业绩,而忽视长期的管理提升和市场培育。建立稳定和清晰的责任中心体系,首先要有明确管理,稳定组织构架和管理路线,明确是总分支结构体系还是事业部制体系。无论哪一种管理组织构架都可以在管理会计系统中实现,但是经常变化和模棱两可的组织构架会影响系统的长期稳定。总分结构的管理体系,应将上级部门的产品开发和管理等的成本向下分摊;事业部制管理系统,可将产品研发、营销和风险管理等团队内部化,成本和权利边界较为明晰,所以有些银行在推行管理会计时同时推行条线化的事业部改革。其次,确定责任中心的种类,利润中心、投资中心和成本中心,对责任中心的类型确定直接影响对它的管理模式,也会影响对其发生成本的处理方式。对不同的责任中心要明晰其功能和边界,减少交叉和重叠。最后,确定责任中心的细度,有些管理精细的银行,可以将单个客户经理作为一个责任中心;大部分银行是以团队作为责任中心,例如,将网点的进一步切分成运营责任中心、零售营销责任中心和对公营销中心、以及各个事业部派驻的团队。

2.形成全行统一规范和可拓展的产品体系和产品清单

银行产品是商业银行对外经营和服务活动的最小单位或组合,是商业银行获得利润的最小单元,同时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点。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建立产品体系和产品清单,管理会计系统的产品体系应与其他系统的产品或类别建立对应关系,应作为全行统一的体系。产品体系应该开放灵活,以适应以后产品的拓展和更新,以及各个责任中心体系的变化。

3.建立多维和灵活实用的客户分类体系

管理会计系统提供客户维度信息,可分析单一客户、客户组合(企业集团)和客户类别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分析。客户的分类管理要有利于有针对性的管理和营销,例如不同的定价策略、产品搭售、定向营销等。客户的分类需要业务部门深入介入,需要业务部门对当前的客户分类进行梳理,构建全行统一视图的客户分类体系。

4.建立其他分析维度的结构和分析体系

其他包括渠道维度、科目维度、币种维度等等。渠道维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析维度,渠道可以是作业渠道,主要包括柜面、ATM和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移动银行和短信银行)等渠道,也可以是获客渠道,比如客户经理、柜面、电子渠道等。

(二)清理数据源和规范上游数据,视条件建立数据仓库

管理会计系统要实现对机构、产品、客户、员工进行多维盈利核算,所需数量较大,各种数据来源于上游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以及还需要客户关系信息、薪酬管理信息等。但是中小商业银行信息系统不同系统之间不能形成有效匹配,各种数据未能有效整合,有数据不齐的“零散数据”,有数据不连贯的“信息孤岛”,有重复但又相互矛盾的“数据混乱”。因此,需要进行大范围的数据整理和规范。数据清理首先要确认管理会计的数据单元,即数据粒度,商业银行的数据单元可以是账户、客户、借据和交易,一般多以账户作为数据单元。如果以账户作为数据单元,那么就需要规范账户信息,保证账户信息的完整性,包括金额、期限、收付息等等完整信息,内部账户也需要按照管理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非账户数据也需要建立相应的虚拟账户,例如对中间业务收入和支出需要建立虚拟账户。对财务和薪酬信息,需要规范财务会计核算,将费用核算进一步细化核算到员工、产品、网点等责任主体,逐步增加直接费用减少间接费用,逐步减少公共费用,如果难以直接核算,可选择时机建立相关费用分割机制。为了充分利用管理会计的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需要进一步丰富维度信息,根据数据的维度分析的需要,不断完善产品信息、客户信息、机构信息、客户经理信息等。客户信息的不完整或不规范可能是中小商业银行经常遇见的问题,因此,大规模收集或补录客户信息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大数据时代,客户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和经营的重要资源和财富。数据的精细化要求应与管理的精细化需求一致,例如以机构为单元管理模式的数据要求可能会比以条线为管理单元的要求更低,以个人为管理单元的模式要求的数据精度会更高。管理会计系统是内部管理的核心系统,所需要的数据基本覆盖商业银行中的大部分数据,可以此为契机整合和清理全行数据,建立规范的数据标准和数据字典,有条件的银行可建立数据仓库,夯实全行的数据质量。

(三)统筹规划系统体系的建设,逐步推进系统开发

如前面所述,管理会计系统涵盖范围比较广,不可能一步到位,管理会计系统的建设往往只有开始没有结束,需要根据管理不断精细的要求不断深化,也需要根据上下游数据和系统的变化进行改良和优化。管理会计系统建设的范围很大,可以根据中小银行的业务侧重,抓住重点逐步推进,比如先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作为第一步,然后推进经济资本,最后推进费用分摊,在管理会计系统全成本核算功能完成之后,根据管理需要逐步推进客户定价、绩效考核和客户管理等应用。管理会计系统的模型和方法没有统一规则,不同银行之间不能完全借鉴,中小银行由于自身限制不可能向大中银行那样大规模投入和精益求精,宜由粗到精,先易后难。比如,转移定价方面可以先应用于存贷款业务,对资金业务采取简化的定价的方式,再过渡到完整的内部定价方式;在经济资本方面可以先直接采取监管资本中的标准权重法,权重和缓释都采取监管口径,减少内部争议,在观念和条件成熟后,再探索内部评估的经济资本法;在成本分摊方面可以先仅仅归集直接成本方式,对中后台的成本采取简单的分配方式,在条件成熟后,进一步加强财务开支的精细核算,并对中后台逐步应用推进作业成本法;在收入确认和交叉销售,可以先采取双算的方式,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一步采取分成的方式。管理会计系统是后端系统,其精细化程度和功能的实现需要上游数据支持和完整。比如,管理会计系统中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的数据需要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经济资本中的风险缓释数据需要上游低押品数据的完善。因此,管理会计系统建设需要统筹全行的业务推进,根据管理需要,优化管理会计系统优化,进而推进前端系统建设和优化。

(四)宣扬管理会计理念,循序渐进推广和使用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系统的推广使用与“价值创造”管理理念推行是相辅相成,没有理念的推行和宣扬,系统就没有运用的土壤;没有系统使用,理念也会成为空中楼阁。管理会计的推广和使用需要与理念推行如影随形,不断的培训和宣讲是必不可少的,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小银行推广使用管理会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急于求成,一股脑的开发所有模块,一次性投入考核和分析中,会导致内部各部门和人员不能接受,产生抵触情绪,对有关方法和理念也是囫囵吞枣,没有消化和吸收,甚至干脆放弃,被动接受,把管理会计作为不可理喻的“黑箱子”;二是畏头缩尾,认为数据不够精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理念不能普遍接受,现在经营状况也还可以,始终认为条件不成熟,不敢贸然推进,使得管理会计始终处于“实验室”阶段,或者即使管理会计系统上线了,但是由于管理会计的成果不能用于业绩评价和考核以及决策依据,而一直作为一般分析的工具,管理会计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篇3

2.软件系统不能及时地更新。离行式自助银行的服务体系主要由前台程序、前置机程序和后台程序,三者在整个服务的过程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将会影响整体的服务质量。对系统进行定期的更新维护升级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能够使得系统随时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还能够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3.自助银行运行故障频发。由于自助银行的特殊性,要求其24小时提供全天性的服务,就导致会长时间地对数据可进行锁定,对数据库的更新是十分不利的,很有可能导致重要文件的清算日期的丢失,对账务的准确性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建立临时文件,进行储存检核和后送机制时,数据库的更新会遇到障碍,影响自助银行的正常运作。

4.规章制度不健全。对离行式自助银行的管理,其规章制度中不仅包括对于传统业务的操作管理、岗位管理以及业务管理,还包括针对于电子技术的安全管理和技术管理两个方面。离行式自助银行一人机交互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服务,在这样的模式之下,需要银行字技术防范方面做出更多的工作,特别是在拓展新业务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风险评估的重要性,提前做好更重防范工作。

5.产品技术设计上的缺陷。客户在使用自助银行所提供的一系列金融服务的过程中,所依据的就是银行卡,银行卡设计技术方面的完善性直接关系到客户使用离行式自助银行的安全性。从技术层面上讲,采取双重控制技术的银行卡上,其磁条存在着一个密码偏移量的问题,在使用银行卡的过程中,密码会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被计算机提取,送入后台进行校验。但是使用单一控制技术的银行卡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在单一的控制情况下,就使得磁道信息和密码控制之间出现分离。这种控制模式下的密码设计存在着严重的漏洞,很可能成为被犯罪分子利用的把柄。

二、加强离行式自助银行管理维护的对策

1.重视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在以往银行管理的过程中,银行的管理层往往过于重视业务的拓展,而轻视了风险防范的重要性。面对离行式自助银行发展的需要,从电子金融变革的现实情况出发,在注重安全意识的培养的同时,还应当注意风险防范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管理风险、业务风险、市场风险、应用风险、操作风险、技术风险等离行式自助银行中比较常见的风险的防范,利用技术创新不断地丰富风险的防范手段,巧妙地利用现代的金融理念去化解风险。

2.加快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如果对离行自助设备进行分类的话,应该将其归为大宗固定资产,在进行招标采购时综合性价比应当是主要指标,在招标的过程中,使用者和维护者的相关评价也是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签订采购合同的过程中,要对设备的质量保证做出详细的约定,比如,钞币真伪以及数量差错概率就是进行设备找回或者是供应商进行赔偿的重要条件,谨防责任不清的状况出现,避免由于设备原因而影响到管理效果。

3.注重对于技术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为了保障离行式自助银行的正常运转,系统和设备的维护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维护工作不能达到要求,再先进的设备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而高质量的维护工作需要优秀的技术队伍的支持,所以对于技术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培养技术队伍的过程中,应当将工作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知识的更新作为重点,所以应当定期地举行内部技术交流的活动,与专业的外包公司展开合作,联合进行专业人员的培训,更加快速地建立良好的人才基础。

4.加强离行式自助银行的维护管理。离行式自助银行的自助设备属于计算机技术的范畴,计算机设备的性能如何由硬件基础和软件性能决定,对设备要进行不定期的维护和定期的保养工作,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设备维护制度,加强维护,防范风险于未然。在进行维护的过程中,应当将对“出钞模块”和“磁卡读写器”的检查作为重点,一是要检查该部件是否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二是要观察是否有人工加装的异常装置,不给犯罪分子作案的机会,确保客户的资金安全。安全性是能否吸引客户选择本行服务的关键所在。由于离行式自助银行并不在银行内部,进行维护比较复杂,有的自助银行子进行安装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为客户的安全性进行考虑,不能够为客户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和隐蔽的取款环境,很有可能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在安装自助银行设备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设备正常运转和维护等方面的因素,也要充分地考虑客户的安全性,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安全措施。

5.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系统。由于离行式自助银行自身的特点,其设备具有较强的自动性和独立性,结合自助银行的这种特点开发相适应的账务处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应的风险管理系统,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就拿库存现金来讲,在正常的情况下,会计核算的账、款、簿必须是一致的,而自助银行所使用的自动存取款机,在日常结算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达成一致,只有依靠挂账长款、短款的方式来实现平账,只有在相邻的下一个周期进行清机之后,才能够知晓真实的情况,这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妨碍风险的暴露。所以,一个合格的业务管理系统,应当具有很强的风险自动识别能力,并且具有在识别风险之后快速反应的能力,将传统的“亡羊补牢”转变成“未雨绸缪”,改变以往人工控制的弊端,采用更加科学有保障的系统控制,一旦发现异常交易的情况,及时地将特定的账户和设备锁定,及时派遣维护人员到设备现场进行核实。对于银行出现的短款,在严格授权的前提下,提供一个安全的交易平台,保全银行的资金。从体制和机制上,创造出更好的应对风险的办法。

篇4

关键词:房地产;融资;房地产信托;房地产金融体系

房地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大量的货币资金,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援和配合。房地产业的资金融通,犹如房地产业发展中的血液流动,一刻不能停止。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主要外部资金来源是依赖银行贷款和预售房款。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房地产贷款的风险管理政策出台,获得银行贷款和预售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现在的开发商在融资方面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是从银行取得贷款即间接贷款,二是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离开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做大。但是我国的房地产金融起点低、基础差,间接融资还很不够,而直接融资才刚刚起步。在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今天,如何通过有效融资促进企业发展,是摆在全行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1我国房地产融资现状

(1)从融资来源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渠道:一是注册资本金、资本公积金及其他自有资金;二是银行贷款,它包括企业信用贷款和项目贷款;三是上市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四是发行企业债券;五是房地产信托,它包括资金信托和资产信托等形式;六是房地产基金,基金的收入来源包括资产增值、房租收入等等,可分为私募和公开发行两种;七是商业信用,如建筑施工企业的短期垫款等。

(2)从总量上看,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05年1~11月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达到17533亿元,同比增长22.2%。但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下,增长速度有所下降,比年初的增长速度减少了7.1%,这表明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在房地产资金来源方面已经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3)从结构上看,我国房地产企业开发资金来源呈现三足鼎立的局势,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共占据了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的98%以上。其中,其他资金来源一直占据着资金来源的龙头地位,但增长势头已逐月减缓,2005年1~11月其他资金来源达到了8041.73亿元,同比增长速度由年初的47.2%下降到11月的14%;而自筹资金则一直保持在第二大资金来源的位置,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1~11月达到6065.21亿元,同比增长速度达到了38.9%,其中开发商自有资金为3378.16亿元,同比增长速度为42.1%,开发商自有资金的比重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7个百分点;国内贷款则占据着第三位的资金来源,1~11月银行贷款部分达到3187.45亿元,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6.5%。

2我国房地产业融资面临的问题

(1)政策上——国家宏观调控,增大融资难度。

近年来,国家对房地产业逐步实施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如紧缩银根,控制土地出让面积,一次清土地出让金等。各地方政府也针对中央政府出台的政策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这些都对房地产开发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打击,特别是日趋严格的土地和金融信贷政策,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就我国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运作模式来看,各种银行贷款成了他们的“生命线”——完全靠滚动的银行贷款来运作其项目,而银行在这种状况下承担了大量风险。“央行12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从房地产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等7个方面切实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的管理,旨在减少银行的风险。比如《通知》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有资金不得低于其项目投资总额的30%”和“商业银行不得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用于缴交土地出让金的贷款”,这就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项目开展初期的资金来源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对房地产企业之前另外一个主要的融资渠道——预售房款也作了严格规定,“商业银行只能对购买主体结构已封顶住房的个人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并进一步强调要“严格防止建筑施工企业使用银行贷款垫资房地产开发项目”,这对房地产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资金运作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必须保证“资金链”不断裂。同时,《通知》还规定,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的贷款,只能通过房地产开发贷款科目发放,严禁以房地产开发流动资金贷款及其他形式贷款科目发放;同时,针对一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当地贷款、异地使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部分地区的房地产炒作,带动了土地价格和房价过快上涨的情况,《通知》规定商业银行发放房地产贷款,只能用于本地区的房地产项目,严禁跨地区使用。121号文件从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建筑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消费者按揭贷款等方面,控制了房地产企业的银行融资,使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陷入到了资金链条断裂的边缘。

(2)结构上——融资渠道单一,风险集中。

目前,我国传统的房地产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信贷、证券融资、信托融资三种。在传统的房地产融资渠道中,银行信贷一直是我国房地产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从20世纪80年代的商业性房地产进入中国以来,中国房地产业的资金来源十分单一,完全依靠银行信贷来维持行业的发展,走的完全是一条“独木桥”路线。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商业银行体系的支持,房地产业融资渠道相对比较单一,而其他融资渠道,如房地产信托、上市发行股票、发行债券、房地产基金等融资渠道发展十分缓慢,多元化融资体系远未形成,没能构成资金支持体系和风险分担体系,商业银行体系承担着房地产发展中的巨大风险。这样的融资体系,无论是对房地产企业,还是对金融体系,乃至国家的整个宏观调控和宏观经济都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具体地说,存在四个方面的潜在风险:

①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由于房地产业融资过度依赖于银行,那么银行信贷政策的变化与调整必然会对房地产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这将十分不利于房地产业自身的良性健康发展。

②对于银行体系来说,给高风险高收益行业以资金支持并不是银行的优势所在。而目前我国房地产融资体系的现状却恰恰相反,银行占据着超过一半的融资任务,而银行业从中所获得的收益却微乎其微,仅仅是固定的利息而已,银行业所承担的风险与其收益完全不对称,这将十分不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

③对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来说,房地产业的高债务依存度导致企业形成软约束预算,极其不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

④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分析,房地产业的自有资本偏低导致行业投资过度,形成了对其他产业的挤出效应,这将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3)环境上——房地产金融市场尚待完善。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的制度和体系处于建设中,具有明显的市场建设和制度创设等初级阶段的特征,这些与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初创期和金融业的间接金融主导特征相一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房地产金融机构单一,系统性风险集中在银行。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机构比较单一,以提供信贷资金的银行为主,缺乏许多发达国家经济体常见的、旨在分担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责任的保险(担保)机构。

②房地产金融交易集中在一级市场上。

篇5

(一)测试输入要素自身分析

在银行管理系统中,系统功能输入主要包括文本框、下拉框、选取、日期等。测试输入要素自身分析如下:首先根据具体功能输入判断其合法性;然后确定输入要素规则中取值的有效等价类个数,每个要素规则的1个有效等价类为1个输入要素测试点;最后汇总所有输入要素的有效等价类。

(二)单一功能输入要素分析

单一功能输入要素分析是从需求文档出发,通过对每个单一功能可能涉及的规则进行输入要素测试点计数,求得该功能点的输入要素测试点数。首先按照需求文档功能框架对每个单一功能涉及的输入要素进行枚举。接着根据业务规则的要求,从输入要素的值域出发,分析可能的取值,确定其等价类。然后计算等价类组合总数,如果等价类取值之间有判定或者依赖关系,则输入要素之间等价类数相乘,否则相加。

(三)组合功能输入要素分析

在银行管理系统中,组合功能是多个单一功能业务流、数据流的组合,包含多个组合实例。首先结合输入要素自身分析,得到组合功能中单一组合实例中的单一功能的输入要素个数,根据输入要素个数和组织级定义,计算出该功能相应的复杂度C,则该功能的输入要素测试点为1×C。然后汇总该组合实例中所有单一功能的输入要素测试点,得到组合功能中单一实例的输入要素测试点计数。

(四)测试劳动生产率

软件测试生产率包括测试设计生产率和测试执行生产率。影响测试设计生产率的因素有:测试用例的可重用性、测试用例的复杂度、人员熟练度等。影响测试执行生产率的因素有:测试用例的复杂度、测试用例的可执行性、人员熟练度、测试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的稳定性和可用性、测试数据的可用性、测试工具的复杂度、业务复杂度等。结合企业级和项目级劳动生产率,可以确定项目采用的测试劳动生产率TLC。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估算出基于输入要素分析的测试点总数,即测试工作规模TS=FTP+SFTP+MFTP。根据测试工作量=测试工作规模/测试劳动生产率,可以计算出技术活动工作量TAW。

(五)非测试技术活动工作量

非测试技术活动指测试过程中的测试计划撰写、测试环境准备、测试管理与沟通、测试总结等活动。在定性与定量结合估算的模型中,需要考虑非技术活动风险因素,包括测试人员经验、项目需求清晰度与稳定性、关联系统接口复杂度、测试条件完备性、测试资产要求、测试质量要求、测试全面性等。其中,RNTAW为考虑风险因素非技术活动工作量,NRNTAW为不考虑风险因素非技术活动工作量为,beta=人员经验+需求清晰度与稳定性+关联系统接口复杂度+测试条件完备性+,根据项目经验,beta的取值约为-0.5~0.5。

篇6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资本约束

Abstract: On the day the securitization of credit assets, officially launched the pilot project has attracted enthusiastic attention of the parties.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for the earlier asset securitization research, that asset securitization for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to meet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and resolve the credit risk sprea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is a breakthrough in the capital "bottleneck" of one of the products and effective means.

Key words: asset securitization; commercial banks; capital constraints

前言

随着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对银行风险资本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的银行业要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世界金融巨擘“与狼共舞”,除了要具备科学的管理理念、方法、手段和产品外,更需要具备的是资本约束下的发展观,具体体现为风险资本的管理,要改变目前银行业的风险资产与资本双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式外延型的业务发展模式,运用多种手段走出一条集约化内涵式的资产与资本相适应的业务发展之路。这其中资产证券化不失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突破资本“瓶颈”的有效手段和产品之一。

资产证券化指的是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重新组合,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转让和流通的证券,进而提高金融资源(主要是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资产证券化的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发起人、SPV(Special-purpose Vehicle,特别目的载体)、信用评级机构、投资者等诸多方面。目前,国际上信贷资产证券化具代表性的模式主要有美国模式(表外模式)、德国模式(表内业务模式)、澳大利亚模式(准表外模式)。

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启示

篇7

1.1资本市场的概念与分类

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货币市场相对应的概念,资本市场着眼于从长期限上对融资活动进行划分,它通常指的是由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种融资活动组成的市场。是提供一种有效地将资金从储蓄者(同时又是证券持有者)手中转移到投资者(即企业或政府部门,它们同时又是证券发行者)手中的市场机制。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市场的交易几乎已经覆盖了全部金融市场。

我们可以将资本市场进行分类。从宏观上来分,资本市场可以分为储蓄市场、证券市场(又可分为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长期信贷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债券市场、其他金融衍生品种市场等。其中证券市场与债券市场又形成了资本市场的核心。

1.2资本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经济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1资本市场能够有效地行使资源配置功能

资本市场的首要功能就是资源配置。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由四个部门组成,即企业、政府、家庭和国外部门。家庭部门一般来说是收支盈余部门,企业和政府一般是收支差额部门。盈余部门一般要将其剩余资金进行储蓄,而收支差额部门要对盈余部门举债,收支盈余部门将其剩余资金转移到收支差额部门之中去(雷蒙得·W·戈德史密斯,1994)。在现代社会中,要完成这种转化,曾经有过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即由计划经济性质决定的中央计划配置方式和由市场经济决定的资本市场配置方式。在发达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的主要配置形式,并且实践证明效率是比较高的。

1.2.2资本市场还起到资本资产风险定价的功能

资本资产风险定价功能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资本市场也正是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来指导增量资本资源的积累与存量资本资源的调整。风险定价具体是指对风险资产的价格确定,它所反映的是资本资产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这正是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核心问题。资本市场的风险定价功能在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配置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2.3资本市场还为资本资产的流动提供服务

资本市场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提供资本资产的流动。投资者在资本市场购买了金融工具以后,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出售所持有的金融工具,这种出售的可能性或便利性,称为资本市场的流动。流动性越高的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积极性就越高。流动性的高低,往往成为检验资本市场效率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1.3资本市场的主体

资本市场的主体通常被称为市场参与者,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发行和购买金融工具的市场参与者一般包括居民家庭、企业、中央政府及其、地方政府以及境外投资者.境外投资者一般包括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发展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外国公司以及境外个人投资者。

参与资本市场的服务企业分为金融中介企业和非金融企业,其中金融中介机构在资本市场的所有参与者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他们一般主要提供以下传统金融服务:

1.金融中介功能。发行各种金融工具;

2.客户进行金融资产的交易;

3.自身进行金融资产交易,为其客户设计新类型的金融资产并将其销售给其他资本参与者;

4.投资咨询服务;

5.资产管理服务。

1.4中国的资本市场

1.4.1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

中国的资本市场形成经历了不太长的时间,作为其标志的中国证券市场是从1981年发行国库券开始的。后来,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标志着证券交易体系开始走向规范。1992年,成立了中国证监会和中国证券委员会,相继颁布了一批证券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至此,中国资本市场才初具框架。

中国的证券市场体系经过了10年的风雨,在这10年中,中国的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为中国的改革和开放起到的关键的作用。从证券市场来看,1991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仅有上市公司14家,市价总值109.19亿元。而到了2000年12月,投资者开户数目已经达到5800多万户,境内上市公司有1200多家,累计筹集资金将近5000亿元。另外,中国证券市场股票市值已达到4.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1991年的0.5%上升到51%。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亚洲甚至世界新兴市场中最活跃的市场之一。

1.4.2中国资本市场的不足

与国际上先期工业化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发展相比较,中国现行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与问题。简而言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资本市场总量规模偏小,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占全社会融资总量的大约1/10,而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国家的银行偿贷间接融资与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大约为1:1。

另外,资本市场内在结构不尽合理。例如,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大部分市值是被不能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而占据,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的比例大约为50%、30%、20%。流动性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大量的非流通股的存在,大大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流动和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第三,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运行秩序不很规范。由于法律环境、制度、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证券市场发展一直处于不很规范的状态,法律的不健全、制度的缺陷导致了诸如虚假财务报表,虚假上市、基金黑幕、大户操纵股价等一系列违规现象出现;由于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部分上市公司只注重筹资而淡化经营、出现了一批垃圾股。由于市场的退出机制不完善,致使市场投机气氛强烈,市场价格严重背离公司股票价值的情况比比皆是。

虽然中国资本市场存在以上缺陷,但是这些问题总的来讲是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其他国家在发展初期或多或少都曾经出现过这些问题。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发展中的资本市场,是新兴的资本市场,其中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充满着活力和生机。

二投资银行理论概述

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当中,投资银行应当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可以这样讲,没有投资银行的努力和创新就没有国际资本市场今日的繁荣。

2.1投资银行的定义

投资银行这个名字其实名不副实,它主要从事同证券相关的业务但并不从事商业银行业务。美国著名金融投资专家罗伯特·库恩根据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和趋势曾经对投资银行下过如下四个定义:

(1)任何经营华尔街金融业务的银行,都可以称为投资银行。这是对投资银行的最广义的定义,它不仅包括从事证券业务的金融机构,甚至还包括保险公司和不动产公司。

(2)只有经营一部分或全部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才是投资银行。这是对投资银行的第二广义的定义。因此,证券包销、公司资本金筹措、兼并与收购,咨询服务、基金管理、风险投资及证券私募发行等都应当属于投资银行业务。而不动产经纪、保险、抵押等则不属于投资银行业务。

(3)更狭义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定义仅包括某些资本市场业务,例如证券包销,兼并收购等,另外的资本市场业务,例如基金管理、风险投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工具的创新等则应该排除在外。

(4)最狭义也是最传统的投资银行的定义仅把在一级市场上承销证券、募集资本和在二级市场上交易证券的金融机构当作是投资银行。这一定义排除了当前世界各国投资银行所现实经营着的许多业务,因而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国际投资银行界普遍认为,以上第二个观点最符合美国和现代世界投资银行的现实状况,目前是投资银行的最佳定义。

2.2投资银行业的发展简史

在国际投资银行发展历史当中,英国和美国的投资银行发展历程是最具特点的,其他国家投资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参照和模仿了它们模式,以下是欧美投资银行业发展的简单回顾。

2.2.1欧洲商人银行的发展

投资银行萌芽于欧洲,其雏形可以追溯到15世纪欧洲的商人银行。早在商业银行发展以前,一些欧洲商人就开始为他们自身和其他商人的短期债务进行融资,这一般是通过承兑贸易商人们的汇票对贸易商进行资金融通。由于这些金融业务是由商人提供的,因而这类银行就被称为商人银行。

欧洲的工业革命,扩大了商人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帮助公司筹集股本金,进行资产管理,协助公司融资,以及投资顾问等。20世纪以后,商人银行业务中的证券承销、证券自营、债券交易等业务的比重有所增大,而商人银行积极参与证券市场业务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在欧洲的商人银行业务中,英国是最发达的,它在世界上的地位仅次于美国,另外德国、瑞士等国的商人银行也比较发达。

2.2.2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

美国的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历程并不很长,但其发展的速度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近几十年来,美国的投资银行在全球一直处于霸主地位。研究全球的投资银行业,最重要的就是研究美国的投资银行,美国的投资银行业始于19世纪,但它真正连贯的历史应当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开始。

(1)《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以前的投资银行。

1929年以前,美国政府规定发行新证券的公司必须有中介人,而银行不能直接从事证券发行与承销,这种业务只能通过银行控股的证券业附属机构来进行。这一时期,所有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都从事证券(主要是公司债券)业务,这一阶段投资银行的最大特点就是混业经营,投资银行大多由商业银行所控制。由于混业经营,商业银行频频涉足于证券市场、参与证券投机,当时证券市场出现了大量违法行为例如:虚售(WashSales)、垄断(Corners)、大进大出(Churning)、联手操纵(Pools)等。这一切都为1929---1933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埋下了祸根。

1929年到1933年爆发了世界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危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下跌了82.5%,从892亿美元下跌到156亿美元。美国的银行界也受到了巨大冲击,1930-1933年美国共有7763家银行倒闭。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格林斯一斯蒂格尔法》。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被用法律条文加以规范,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开始分业经营。许多大银行将两种业务分离开来,成立了专门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例如,摩根银行便分裂为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和J.P摩根。有些银行则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经营方向。例如,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成为专门的商业银行,而所罗门兄弟公司(SolomonBrother)、美里尔·林奇(MerrillLynch)和高盛(Gold-manSachs)等则选择了投资银行业务。

(2)70年资银行业务的拓宽。

在《格林斯一斯蒂格尔法》颁布以后,美国的投资银行业走上了平稳发展的道路。到1975年,美国政府取消了固定佣金制,各投资银行为竞争需要纷纷向客户提供佣金低廉的经纪人服务,并且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利率期货与期权交易。这些交易工具为投资银行抵御市场不确定性冲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投资银行掌握了回避市场风险的新工具后,将其业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如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这种业务使得抵押保证证券市场迅速崛起。

(3)80年代以后美国投资银行发展

80年代美国为了放松对市场和机构的管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如1980年颁布的《存款机构放松管制机构法》以及1989年颁布的《金融机构重组、复兴和强化法》,1983年实施了"证券交易委员会415条款"(SECRule415),这些对投资银行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使美国投资银行业在80--90年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大量金融创新产品。8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结束后,美国的利率开始从历史最高水平回落,大量的新发行股票与债券充斥市场,出现了不够投资级的垃圾债券(JunkBond)。大量垃圾债券的发行给投资银行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并影响了美国投资银行的历程。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80年代以后,尤其是到了90年代,国际上投资银行业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要是国际型大型投资银行机构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银行重组大量出现、高科技发展带来投资银行业务的革命、创新业务大量涌现等等。

2.3投资银行的内部环境

2.3.1投资银行的组织形态

从组织形态上来看,国际投资银行一般由两种形态:一种是合伙人制;另一种是股份公司制。其中绝大多数国际投资银行采用的是后者。

投资银行的合伙人制可以追溯到15世纪欧洲的承兑贸易商号。这些家族经营的企业一代一代的继承,慢慢的由开始的独资性质变为数个继承人按份共有,成为合伙企业形式。早期的投资银行都采用了合伙人制。在世界上,比利时、丹麦等国的投资银行仅限于合伙人制,德国、荷兰的法律虽允许股份制,但其投资银行也只采用合伙人制。在美国的六大投资银行中,只有高盛仍采用合伙人制。到现在高盛已经有将近200个合伙人。

19世纪50年代,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公司立法开始兴起,到20世纪50年代趋于完善。投资银行以合伙人制向股份公司制组织形态过度。现代国际投资银行普遍采用股份制。美林于1971年完成了全部改制过程,1986年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也由合伙人制改为股份制。在新加坡、巴西等国现在只允许投资银行采用股份只形态,合伙制则被禁止。

2.3.2投资银行的经营模式

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各国对两者的处理也各不相同。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是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则采用混业经营模式。

1933年通过的《格林斯一斯蒂格尔法》在法律上确定了美国分业经营的基本模式。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实行分业管理。保证了美国金融与经济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持续发展。二战后,美国将其经济与金融体制移植到了日本,1948年日本《证券交易法》规定银行和信托机构不得经营投资银行业务,这类业务应该由证券公司从事,日本的证券公司其实就是专业投资银行。由于美国投资银行业在全球的霸主地位,许多国家在制定投资银行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上都沿用了美国模式。

混业经营在欧洲国家是比较多的,除德国以外,瑞士、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都采用了混业经营模式,又称全能银行制度(UniversalBankingSystem)。混业经营使得银行能够便利地进入各种金融市场,在这一点上混业有着分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由于混业经营的风险较大,需要更加健全的银行体制和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的支持。

2.4投资银行业务

2.4.1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

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就是投资银行协助企业、公司和个人客户筹集资金,并且帮助客户交易证券。

(1).证券承销业务

证券承销是投资银行最原始的业务之一,最早的投资银行的业务收益主要就来自与证券的承销。在承销的过程中,投资银行起了极为关键的媒介作用。投资银行承销的证券范围很广,它不仅承销本国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政府部门所发行的债券,各种企业所发行的债券和股票,外国政府与外国公司发行的证券,甚至还承销国际金融机构,例如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等发行的证券。证券的承销分为公募和私募两种.投资银行承销证券由四种方式:(1)包销。(2)投标方式。(3)尽力推销。(4)赞助推销。投资银行的承销收益主要来自差价或叫毛利差额(Grossspreed)和佣金(Commission)。

(2).证券交易

投资银行参与二级市场证券交易主要有三个原因,同样,他们在二级市场扮演着做市商、经纪商、交易商的角色:

第一,在完成证券承销以后,投资银行有义务为该证券创造一个流动性较强的二级市场,以保持该种证券的流动性和价格稳定。一般在证券上市以后,承销商总是尽量使其市价稳定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就是投资银行在二级市场上的做市商业务。

另外,投资银行接受客户委托,按照客户的指令,促成客户所希望的交易,并据此收取一定的佣金,这就是投资银行的经纪收入。

第三,投资银行本身拥有大量的资产,并接受客户委托管理着大量的资产,只有通过选择、买入和管理证券组合,投资银行才能获得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另外,投资银行还在二级市场进行风险套利、无风险套利等业务活动。

(3).兼并收购业务

投资银行所支持的收购兼并活动,在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上都是最富有戏剧性,最引人入胜的。投资银行在收购和兼并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它不仅为猎手公司服务,也在为猎物公司服务:

首先,投资银行替猎手公司服务。替其物色收购对象,并加以分析。并且提出收购建议.提出令猎物公司的董事或大股东满意的收购条款和一个令人信服的收购财务计划,帮助猎手公司进行财务安排,以促成交易的完成。

投资银行同样也为猎物公司服务:判断猎手公司的收购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如果对方是敌意收购,则与猎物公司制定出防范被收购的策略,如果判断对方是非敌意收购,那么投资银行便以猎物公司的立场向猎手公司提出收购建议,并向猎物公司提出收购建议是否公平与合理及应否接纳对方建议的意见。

2.4.2投资银行的创新业务与延伸业务

随着投资银行竞争的逐渐加大,仅靠传统业务已经很难维持投资银行迅猛发展的需要,投资银行作为最活跃的金融部门,从70年代以来不断开拓创新业务,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既活跃了资本市场,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也为自己赚了巨额收益。

(1).财务顾问

财务顾问就是投资银行作为客户的金融顾问或经营管理顾问提供咨询,策划或运作,一般可分为三类:其一是按照公司、个人或政府的要求,对某个行业、某种产品、某种证券或某个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较为全面的、长期的决策参考资料。其二是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发生突变,使某些公司、企业遇到困难时,投资银行往往主动地或被邀请向有关公司、企业出谋划策,提出应变措施,诸如重新制定发展战略、重建财务制度、出售转让子公司等,化解这些公司、企业在突变事件中带来的压力与困难。其三是在公司兼并和收购的过程中,投资银行作为,帮助咨询,策划直到参与实际运作。从目前情况看,投资银行在第三类业务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是以项目的财产权益作借款保证责任的一种融资方式.从理论上讲,项目融资的贷款方主要看融资项目有无偿债能力,评估和保证的范围以项目为限。因此,一旦贷款发生风险,贷款方只能以项目的财产或收益作为追索的对象,不涉及其他财产和收益即要求项目公司、项目公司的股东或第三方(包括供应商、项目产品的购买者、政府机构等)做出某种保证或承诺,但这种保证和承诺仅仅停留在投资者将不会放弃投资项目,承诺某种支持或保证项目的收益的层次上。贷款方并不要求借款人提供金融机构提供的还款保证,更无须出具政府担保。借款方将项目资产和收益均抵押给贷款方。

由于项目融资无金融机构担保,也无政府担保,全靠项目投资者的信用和项目本身的前景,这样,仅从市场角度看起来不错的项目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投资银行的介入将有利于增加项目的可靠性,有利于争取到信用级别较高的投资者参加。运用项目融资的方式要订立一套严谨的合同来转移和分散风险,投资银行有各种专业人才,通晓项目所在地的法律、法规和各种惯例,能够尽力维护合同双方的利益,使合同得以顺利执行。投资银行还可以运用自己的各种渠道,为项目寻找合适的贷款人,也能为贷款方找到好项目。

(3).基金管理

投资基金是一种由众多不确定的投资者将不同的出资份额汇集起来,交由专业投资机构进行操作,所得收益由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享的投资工具。投资基金实行的是一种集合投资制度,集资的主要方式是向投资者发行股票或受益券,从而将分散的小额资金汇集为一较大的基金,然后加以投资运作。投资基金是一种复杂的投资制度。它强调分权,制衡。由于认购和赎回机制不同,投资基金分为封闭式与开放式两大类。投资基金是发达国家投资者常用的投资方式,投资银行作为发起人或基金经理人活跃在此领域。

(4).资产证券化

1970年由美国政府国民抵押协会担保发行的第一批公开交易的住宅抵押贷款债券可视为资产证券化的先驱。进入90年代以后,资产证券化开始从美国向世界扩张,从国内资金市场向国际资金市场延伸,由在岸市场向离岸市场扩展。所谓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与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筹资步同的新型融资方式。传统的证券融资方式是企业以自身产权为清偿基础,企业对债券本息及股票权益的偿付以公司全部法定财产为界。资产证券化虽然也采取证券的形式,但证券的发行依据不是公司全部法定财产而是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某一部分资产,证券权益的偿还不是以公司财产为基础,而是仅以被证券化的资产为限。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与持有人在证券到期时可获得本金和利息的偿付,证券偿付资金来源于担保资产所创造的现金流量。如果担保资产违约拒付,资产证券的清偿也仅限于被证券化资产的数额,而金融资产的发起人或购买者无超过该资产限额的清偿义务。

(5).证券网上交易

随着INTERNET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线经纪和网上交易给传统的证券市场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证券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与挑战.有报告预测网上证券交易商的资产从1999到2003年将增长7倍以上,从4150亿美元到30000亿美元。许多大型国际投资银行纷纷进入证券网上交易领域,并且出现了专门经营网上交易的经纪商。

(6)风险投资(创业投资)

篇8

二、《商业银行管理》学习小组的实践

(一)运用状况介绍

2014年2月下旬至4月底,分别在一本和三本的金融专业两个班级的《商业银行管理》课程中运用了学习小组的教学方法。一本班级的《商业银行管理》共计40课堂学时,按教学计划讲授36课时、研讨4课时,学生共计91人。三本班级的《商业银行管理》共计48学时,学生共计94人。两班学生均是在大二下学期上该课程。分组方式:采用EXCEL随机分组法,将每班学生随机分成16组,每组5-6人。分成16组的原因:我国目前在境内上市商业银行共16家,这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内容详细(按照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披露相关信息)真实(经权威机构审计)。每组负责一家上市银行的数据搜集、整理和汇报。小组任务:在整个课程中,共布置小组任务6次,分别为:根据银监会最新年报做出银行业统计数据表;搜集所负责银行的历次股票和债券的发行情况;搜集所负责银行的股权结构和股权投资并做成图表;分析所负责银行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和盈利结构;分析所负责银行的中间业务种类及收入构成情况;分析所负责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动态变化状况并解释原因。这6次任务基本上包含了《商业银行管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汇报方式:由于讨论课时有限(4学时),前三次作业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后三次作业由各小组学生上台进行PPT演示,并及时答辩。上台演示学生由任课教师随机选取。成绩评价:根据小组作业情况和上台展示情况,由任课教师给小组的6次作业分别打分,加权平均后成为小组作业的总成绩。每个小组只有一个成绩(组内成员成绩一样)。分组作业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20%。

(二)《商业银行管理》学习小组效果的描述性统计

为了验证学习小组方式在《商业银行管理》课程中的运用效果,设计调查问卷并在最后一次课由学生随堂填完上交。为了解学生对各操作环节的看法、对学习小组方式的认可度、以及学生特征对各操作环节和总体评价的影响,设计的问卷涉及三类问题:学生对各操作环节上的反馈、学生对学习小组的总体评价、学生特征(学生性别、生源区域、获得奖学金与否、参加社团活动与否、知道家庭金融资产比例与否)。共发出185份,有效问卷177份(其中一本班级86份,三本班级91份)。学习小组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如表1至表3所示。学生特征对各选项的影响:经过比较发现,学生性别、生源区域、获得奖学金与否、参加社团活动与否、知道家庭金融资产比例与否等表层和深层特征的差异对各项目选项的选取没有明显差异(差异一般在五个百分点以内,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问卷调查结果及操作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1.《商业银行管理》适合采用学习小组方式根据被调查者对学习小组的总体评价(见表2),8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小组对课程学习有正向作用,9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小组对成员间的关系有正向作用,超过88%的被调查者认为《商业银行管理》适合采用学习小组的方式,而且将近90%的被调查者不排斥在后续课程中使用学习小组方式。2.一本班级与三本班级在多个选项上存在明显差异将一本班级和三本班级的调查问卷分别统计,对比发现,一本班级和三本班级在9个项目的选择上存在超过十个百分点的差异(见表3)。整体倾向是三本班级的被调查者比一本班级更喜欢学习小组方式。根据对两类学生多年教学观察,认为存在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一本班级和三本班级在课时、班级稳定程度、学生性格、学生素质上存在差异(见表4)。课时数的差距使得三本班级有相对充分的时间开展课后的学习以及课堂上的汇报和讨论,认为学习小组浪费时间的较少;三本班级人员相对固定,关系相对融洽,即使搭便车的比一本班级多,仍然觉得学习小组的方式很好;学生性格上的差异又使得三本学生表现欲望相对强,课堂汇报环节主动挑其他汇报组的毛病,很有主人翁精神;三本学生更喜欢新鲜活跃的教学方式,而且很快能融入进去,并在学习小组的作业中有很多创新。3.本次学习小组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次问卷调查显示,虽然学习小组得到多数被调查者的认同,但在运作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就分组方式上,随机分组的方式受到有些学生(尤其是一本班级学习较好的女生)的强烈反对,一些学生提出了自由组合、按宿舍分组、按学号分组等分组方式;分组展示环节,上台学生如何选取是个问题,如果随机选取,选取好学生和差学生都有可能,从而严重影响小组成绩,若小组自选,容易导致小组学习过程中其他组员的消极对待;分组展示环节,每组只关心自己组的展示,对其他组的展示一点不关心,甚至如果不是自己上台连自己组的展示也不关心,从而产生浪费时间又学不到知识的感觉;两个班级都存在比重不小的搭便车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组内成员一样的成绩就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付出更多的组员不能获取更高的成绩,付出较少甚至没有付出的组员也获得较好的成绩。

三、《商业银行管理》学习小组要素的再建构

(一)分组方式选择

学习小组的分组方式对组内的相互协作及组间的竞争产生极大影响,从而影响其在教学上的效果[3],因而一些研究探讨了学习小组的分组方式(王静,陈英和,2008)[4]。综合相关研究和实践体会,学习小组的分组方式整体上看有三种: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和随机分组。成员的特征分为表层特征(性别、民族、种族、教育背景等)和深层特征(人格特征、能力水平、认知风格等)。若成员特征相同,即同质分组,否则即为异质分组。调查问卷中,学生选取自由组合、按宿舍、按学号等方式分组即会形成同质分组,该分组方式往往使组员在性别、宿舍、班级、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方面具有同质性。异质分组较多见的是以能力水平的异质性为标准分组。具体做法是教师在分组前对学生学习特征进行打分,用聚类分析法对学生进行分类,然后在每类学生中按比例抽调成员,组成小组[5]。按照这种方式分组可以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而随机分组则按随机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这样出现同质小组的概率比较小,多数小组都是一定程度上的异质小组,而且这种分组方式较为方便快捷。采取何种分组方式应根据小组的学习任务不同而定。若是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则宜采用异质分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差异实现互补性;若是为了完成差异性的教学任务,则应根据学生资质不同分组(同质分组),对不同小组布置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若小组存续时间较短且时间有限,则适宜采用方便快捷的随机分组;若是为了建立长期而固定的学习小组,则应根据学习小组的任务进行同质或异质分组。由于《商业银行管理》的分组作业是以小组完成共同任务为主导而进行的设计,因而宜采用异质分组。但由于课时较短,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则适宜采取随机分组。调查问卷中,54.6%的被调查者支持随机分组,反映出学生对随机分组较为接纳。

(二)成绩评定方式的再构建

小组学习会因责任分散而使部分学生产生依赖小组其他成员、坐享其成的懒惰思想和行为;另一些学生可能会认为,在小组学习中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属于集体,从而不愿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呈现消极合作态度。这两种现象都是搭便车行为。为避免这种行为出现,从而降低小组学习的效果,需要设计有效合理的考核体系。借鉴徐林清(2013)[6]的评价建立小组考核体系:1.小组成果集体考核。小组展示时,由教师和每个小组对展示小组进行评分,以加权平均成绩作为小组集体成果的最终成绩(避免教师个人打分的主观性)。2.小组考核个人努力程度和贡献程度。小组给出每个成员的努力程度系数或小组贡献系数。同样为避免个人打分的主观性,采取小组成员背对背打分,加权平均算出各个成员的小组贡献系数。个人努力程度和贡献程度由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表现、是否上台展示、是否主动提问等因素决定。3.计算每个学生个体得分。用小组成员的贡献系数乘以小组成果打分,计算每个学生个体得分。这样的评分体系区分出了小组和组内成员的成绩差异,有利于激励每个成员的积极努力。

(三)上台展示环节的再构建

在学习小组对课程学习的作用的调查中,6.3%的被调查者认为有负效应,12.6%的被调查车认为正负兼有,而在这些选择负效应的选项中,90%的选择都是“浪费了时间”。根据进一步调查了解,学生所指的浪费时间主要在上台展示环节(如前所述)。学习小组成果的展示环节本应是学习小组方式最重要的环节,但由于责任人明确,往往使得其他组员对这一环节高度不重视,从而不能通过此环节有效获取相关知识,为此应该进行合理设计以提高学生对该环节的重视。根据经验,认为课进行如下改进:1.由小组决定上台展示成员。如上所言,随机抽选上台组员会产生因展示组员自身能力差异而导致小组成绩的差异,而由组员商定,必将推选形象、谈吐和知识素养较高的同学担任主讲,可以更好吸引台下学生的重视,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上台展示组员应该提高其小组贡献系数。2.小组展示后,不仅教师对其打分,其他小组也对其打分(见成绩评定),并要求其他小组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提问同学增加其在小组的贡献系数。3.由于课时限制,严格控制每组汇报时长。

篇9

二、数学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分析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也叫CAPM模型,是Sharpe—Lintner提出的一种证券组合模式,该模型是在一系列理想的假设条件下成立的。假设市场上没有任何风险资产能够得到,当市场处于一个均匀、平衡的状态下,风险资产的市场资产组合超额收益率和每项市场风险资产的超额收益率之间具有以下关系:其中,ri为市场资产,rm为市场组合,rf不存在风险情况下的资产收益率。按照数学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当资本市场处于一个均衡状态下时,通常通过β测度的系统风险对资产收益的各种因素进行确定。就非系统风险而言,在资产定价过程中不发挥任何作用,期望收益和β间表现为一种线性模式。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意义主要体现为:创建了市场风险与证券收益的内在联系,同时对证券风险的内部架构进行了很好的展示,构建了资产收益与市场资产组合间的关系,进而把证券存在的风险细化为非系统与系统风险两种不同形式的风险。

三、数学模型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应用

1.市场风硷评估

对于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评估而言,其主要在业务的交易清算阶段来完成,所谓市场风险,即为商业银行在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市场出现波动,进而影响投资市场产生价值波动,而这种波动对商业银行很可能会造成一些损失,我们把这种市场价值的波动称作为市场风险。由于我们可能看出,构成市场风险的核心因素就是存在于市场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所以,商业银行基于数学模型的建立,创建一个以这些不定因素为变量的数学模型,对市场波动、市场运行机制的可靠性等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对诱发市场风险的发展规律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进而为商业银行的正常运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确保银行利益不受损失。就市场风险而言,其主要是对现阶段资产及今后资产价值发展方向的一个综合性概括,通过概率理论可以明显看出,由于市场风险的存在进而导致的资产价值偏差就是一个随机资产的实际效益,对市场风险造成影响的实际因素,不仅包括货币利率的变化,同时也包括货币利率的波动范围等,这些实际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一定的不定性,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将诱发风险出现,就部分市场参数或因素而言,其具有一定的历史发展规律,这些历史规律是通过场市场的市场观察而得。通过创建这种数学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可预测和判断市场风险。商业银行须在规定时限内对该银行内部的计量模式进行系统性的回归测试,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比较、分析银行每天的实际利润与风险测量值,同时将比较后的结果进行记录。待显示测试结果后,以商业银行自身的一些评价标准来调整评价模型,进而来拓展评估模型的包含性。

篇10

为了进一步推动当代银行监管理论与本土实践的结合,加快中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建设和总结,本期《理论前沿》周刊专门邀请两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撰文对银行监管理论进行介绍。

阎庆民博士曾任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出版过《中国银行业监管问题研究》、《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等多部专著。他认为:总体来看,现代金融理论研究呈现出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银行监管问题研究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银行监管研究的对象越来越精细,研究范围从最初的防止银行挤提,到后来的金融管制直至目前的银行风险监管。发展到现在,银行监管问题已分化为并表监管、功能监管、跨境监管以及弹性监管等众多的研究领域。但另一方面,银行监管问题并没有像其他经济学领域(如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汇率理论、利率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等)一样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大量理论性的观点、方法和思路均是散布在各类文献中,为阐述特定问题而出现。在此情况下,银行监管研究与其他经济领域出现了综合、交叉和渗透现象,社会利益论、乔治·J·斯蒂格勒管制理论、佩茨曼价格决定模型、波斯纳管理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凯恩的管制辩证法理论等许多新兴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被移植于银行监管问题研究,一些其他经济管制部门(如电信、铁路)的研究方法和案例也被引入到银行监管研究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风行西方经济学界的博弈论、线性规划和计量经济学更是对银行业监管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正是根据上述研究方法,理论界对银行监管的经济学原因进行了研究。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监管理论,有的是从监管的原因出发,有的是从监管的实际效果出发,有的是从监管的机制出发,不同的侧重点形成了金融市场失灵论、金融社会崩溃市场论、政府掠夺论、特殊利益论和多元利益论等理论解释。阎庆民博士通过《当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一文为我们阐释了这些代表性理论的精华所在。

潘文波博士来自银行监管一线,对中国银行监管工作探索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努力有着切实体会,他通过《中国银行监管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一文展示了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致力进行监管制度、方式和手段创新的有效尝试。

新春伊始,我们推出本组文章,希望在中国银监会成立三周年前夕,有更多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能够加入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行列。相信借助国际视野与本土资源的双重优势,针对中国银行监管的理论探讨也能成为最前沿的金融学术研究。

当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是企业获得外部融资最重要的渠道。格利和肖强调指出,银行把借款人需要的长期信贷组合转变为短期的存款组合,降低了交易费用。为此,各国政府对银行监管给予高度重视。但对于为什么要进行银行监管,监管的效果是怎样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监管理论。

一、金融市场失灵理论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管制”的解释为:管制是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政府公开宣布这些行动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策。经济学家将经济管制理论应用于金融监管,认为在不存在信息成本或者交易成本很低的前提下,政府对银行强有力的监管能够提高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使社会福利水平最大化,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一理论被称为公共利益理论,或者称为官方监管观点,其政策含义是,私人部门一般缺少相应的信息、动力和能力去监控企业和银行机构,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机构对银行进行监管。

(一)市场失灵

暗含在公共利益理论背后的经济学现象是金融市场失灵。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因信息缺乏而在金融制度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分别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是在交易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那些最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者,常常就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因而是最可能得到贷款的人。例如,风险企业或诈骗者往往最积极地寻求得到贷款。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借款者可能从事从贷款者的观点来看不希望其从事的风险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很可能使这些贷款不能归还。例如,由于使用的是别人的钱,借款者可能将原本用于生产的贷款投资于高风险的股票市场以获取高收益。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贷款者可能决定宁愿不做贷款。

(二)银行危机的外部性

银行危机的外部效应也是需要政府监管银行一个重要原因。外部效应的最主要特征是存在着人们关注但又不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微观经济学已经证明,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社会资源的配置不能达到最优化,影响到经济运行的效率。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广泛倒闭,产生金融恐慌。由于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广大储户不可能清楚金融机构的经营是否稳健,因此,一旦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发生怀疑,就会出现“传染效应”和“羊群效应”,单个银行的风险问题或者倒闭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而导致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好的银行和坏的银行概莫能外,由此而使公众蒙受巨大损失,并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财务的高杠杆特性,也使得这种外部效应更为明显。

(三)法律的不完备性

现实社会是变化的,而法律具有稳定性,当初制定的法律并不能完全反映后来的变化,即存在时间的不一致性。因此,法律具有不完备性,不可能达到最优。而如果人们知道法律的局限,就会钻法律的空子,法律就失去了最优的阻吓作用。由于法庭必须是中立的,不可以成为主动执法者,因为主动执法意味着执法者必须介入案件,要有自己的立场。因此,需要有一个与法庭相分离的机构,即“监管者”。从功能上来说,法庭与监管者的不同在于,法庭的执法方式是被动的,执法只有在上诉后才进行,监管是一种主动的执法方式,可以在有害后果或事件发生之前监督、调查、甚至要求停止某一行为。因此,在法律不完备时引入监管机构的主动式执法就可以改进执法效果。监管是政府行为,不同于法庭。

(四)科斯定理

根据科斯定理,如果没有交易成本,只要有法庭来执行合同,根本不需要另外的机构——政府、监管者,等等。科斯定理所依赖的最关键假设是有效依法履行复杂合同的可能性。法官必须能够、更重要的是愿意去阅读这些复杂的合同,核实特殊条款的约定事实是否真正发生,以及解释笼统、含糊的语言。法官要依法适用法律,就更需要做到这些,对法规细则的解释和适用甚至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事实上,许多国家的法庭资金匮乏,法官缺乏动力,不懂得如何适用法律,不熟悉经济问题,甚至还发生腐败行为。

由法官实施法律的一种替代策略是由监管者执法。法官和监管者的关键区别在于后者较容易有惩罚违规者的激励。由于转轨国家的司法制度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效率低下而且落后,核实特定案件情况和解释法律规则的成本很高,法官也许没有足够的激励去执法。监管者执法则有强大的激励和倾向性,或许可以更有效地保护产权。当利益集团还没有充分组织起来,而且政策制定者独立性强、非常关注公众利益,监管者就能实行审慎监管,这种情况下监管执法就更为强有力。因此,就解决市场失灵而言,政府规制成为低效的司法程序的替代方式。

(五)金融约束

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等人从“金融约束”的角度就政府对银行的市场准入控制等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政府的两个重要目标是提高金融部门的稳定性,建立激励机制以使高质量的金融机构得以发展。限制银行业的竞争,保持银行业的效益性从而维护其“特许权价值”(即营业执照的价值),就可以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这对整个经济具有重要的正外部效应。为了规制银行业的竞争行为,政府需要控制向银行业的进入。太多的进入会妨碍大多数竞争者达到一个有效的规模,从而减弱它们长期投资的能力和意愿,恶化银行的整体质量。

当然,除了限制市场准入之外,金融约束的相关政策是要防止现有银行机构的过度竞争,过度竞争或无效竞争只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导致银行“特许权价值”的降低和银行体系安全性的下降。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金融约束政策是限制资产替代性的政策,即限制居民将银行体系中的存款转化为其他资产。否则,就会导致银行体系资金的减少,效益性的下降。这涉及资本市场的发展问题。

二、金融社会崩溃市场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所面临的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垄断、公共品、规模经济递增以及外部性等问题不仅仅会导致局部“市场失灵”,而且会导致社会性的“经济崩溃”,金融系统具有强烈的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这些因素使它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从而通过干扰国家的货币供给机制和信贷形成机制,对实体经济产生强烈的冲击,并且由于金融系统的放大作用,将使这些冲击具有毁灭性的副作用。因此,国家应当对银行业进行全面的管制。

金融市场失灵论和金融社会崩溃市场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了金融监管的合理性方面,基本上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中来构建的理论,并假定了国家和其他监管主体具有监管的能力,且它们的目标是与社会利益一致的。因此,这两大理论构成了主流经济学家银行监管理论的基础。在瓦尔拉的理想世界中,所有的金融制度都能达到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最佳状态。

三、政府掠夺论

“政治/监管俘获理论”是与公共利益理论相反的另一种监管理论,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公共利益理论的现实性。该理论认为金融监管机构的政治家(监管者)在监管工作中并不是将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而是将其个人的福利最大化。这样,政治家(监管者)经常将银行的资金转移到与政治相关的企业,而不是一般的社会企业;或者实力较大的银行将会“俘获”政治家(监管者),诱导银行监管人员从银行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以社会的最佳利益为出发点进行监管。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许多实证研究的支持。实证研究表明,从实际效果上看,对银行进行官方监管的结果是降低了银行配置社会资源的效率,特别地,如果一家政府监管机构的权力过大,甚至会影响到一般社会公众和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能力。也就是说,市场失灵是政府监管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政治/监管俘获理论”却强调了政府失灵的可能性。

为此,经济学家在探索市场失灵(这是政府干预的借口)和政府失灵(这意味着政府监管并不必然能够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同时存在的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有人提出,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一种科学的机制,既能避免政府监管的“掠夺之手”,同时又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也就是利用政府的“扶持之手”。我们可以将之称为“权衡理论”。有人提出,在适当的激励机制下,设立一个独立的银行监管机构可能是解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方法。该机构不仅独立于政府,而且应独立于银行,既能克服信息不对称,又避免被银行所俘获。

四、特殊利益论和多元利益论

近年来,经济学家提出应进一步强化私人(债权人)对银行的监督权,因为私人(债权人)数量众多,与单一的政府监管机构相比,很难被银行或者政府部门俘获。该理论的政策意义是,银行监管的战略应是通过强化银行的信息披露要求,降低私人(债权人)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成本,提高其监督银行的动机和能力;与此同时,限制政府监管机构的权力,以防止其利用银行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经济学家也观察到,借助私人机构(债权人)对银行进行监督,必须注意设立科学的存款保险制度,如果一国政府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过于慷慨,则会大大降低私人(债权人)对银行监督的动机。除此之外,由于现实中广泛存在着“搭便车”现象,利用存款人来监督银行的设想很难达到理论上希望达到的实际效果。

在强调私人监管方面,有人认为可以由银行代表储蓄者从私人保险公司(而不是像美国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购买存款保险,他们认为私人保险公司比政府的存款保险公司更有动力去精确地衡量银行的风险并据此收保费。当然,私人保险公司的提倡者并不是主张完全摒除公共监管。但反对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主张私人存款保险公司的观点忽视了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由于银行危机的外部效应,在宏观经济的冲击下,即使是资本充足的银行也会失去清偿能力。最后,政府不得不出面作为最后贷款人,向银行业注入大量公共资金。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银行的大多数债权人,对银行的经营状况了解确实比较少,特别是广大储户、缺乏银行专业知识的非金融企业,使这些债权人暴露在风险之下,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下,更容易出现银行挤提现象。因此,建立或明或暗的存款保险制度是一个相对较好的制度安排。当然,并不排斥其他大额债权人对银行的监督,如次级债券持有人对银行的监督。

对银行监管尽管有上述的争论,但典型的银行监管还是通过公共部门来进行的。公共监管有两大途径:相机监管和非相机监管。相机监管是指当银行的清偿能力降低到某一临界点时,监管机构拥有相机性的权力去控制这家银行。非相机监管是指当监管机构获得银行的控制权后,监管机构可以出售银行或者将银行清算。同时,如果银行的股东愿意增加股本投资,则股东可以重新获得对银行的控制权。一般来说,银行清偿能力越低,股东保留控制权的代价就越高,管理层受到干预的可能性就越大。

总的来说,银行监管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前沿理论之一。经济学家对监管问题的研究日益重视,但到今天也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随着人们对监管问题的重视,相信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问世。

中国银行监管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现代金融学理论认为:“银行业监管无非是一般公共监管理论在现代银行业的具体应用”。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作为政府的代表,肩负着银行监管的重任。三年来,银监会系统致力进行监管制度、方式和手段创新,有力推动了银行监管理论和实践新的发展。

一、资本约束监管

从风险监管的角度看,资本是一个缓冲器,资本高低直接关系着银行承担风险和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能力,对银行自身安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谓监管资本,即指监管当局规定银行必须持有的最低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监管当局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制定并采取的一系列监管标准、方法和行动称为资本监管。资本监管成为当今对银行业实施审慎监管的核心内容之一。

我国从1996年开始也实行了资本监管,但在不少方面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导致资本充足率明显高估,此外,对资本充足率偏低的银行,也没有规定明确的监管措施。在全面借鉴巴塞尔新、旧资本协议的前提下,2004年初,银监会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有了新的突破。

两年来,该办法确定的资本约束机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银行的资本约束意识明显增强,纷纷采取“分子”和“分母”对策,通过敦促股东注资,调整资产结构,改善经营状况,引进合格战略投资者,发行长期次级债券、可转债,上市或增资扩股等多种方式补充资本。另一方面,银监会加强了对资本充足的监管检查。到2005年末,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银行已达40家,达标行资产占比约达73%。从我国实际出发,银监会今后把我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基本策略确定为“两步走”和“双轨制”,积极鼓励国内大型银行加快内部评级体系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二、风险为本监管

纵观国际银行业监管模式的演进,可以清楚地归纳出这样一条发展轨迹:一是合规性监管阶段。即监管银行是否执行有关金融规定,监管主要是基于对资金价格、业务范围、市场准入等的直接控制。合规性监管主要是一种事后查处,这种方法市场敏感度较低,不能及时全面反映银行风险,相应的监管措施也滞后于市场发展。二是资本为本监管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强调银行须持有足够的资本抵御风险。但是在复杂的经营环境下,仅有简单的关于资本的定量比率是不够的。三是风险为本监管阶段。以香港为例,风险为本的内涵为:先确定和衡量银行营运时所面对的各种风险,进而敦促银行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其基本特征有:必须建立在对银行风险的识别与计量之上;将风险划分为潜在风险数量和风险管控质量两部分,分别进行分析评价;风险评估须通过标准化的方式进行,风险分类及评估方法应符合国际惯例和最新要求;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尽可能地将监管资源集中在银行机构所面对的最大风险环节;风险为本监管是一个持续监管的循环过程。风险为本的监管模式,渗透和充斥着更多的数据收集以及分析与预测,标志着银行监管迈上了更高层次。

银监会适时顺应和升华了国际银行业监管实践的变迁,在成立之初就启动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程——“1104工程”。逐步确立了风险为本监管的基本框架,实行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的分离,建立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有效协作机制,逐步向风险为本监管方式过渡。“1104工程”的实施,是实现风险为本监管体系的重大举措,是我国银行业监管方式的一次革命。

三、法人公司治理监管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银行问题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1999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加强银行的公司治理》,使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成为了全球性的课题,也有助于监管当局对银行公司治理质量进行评估。近年来,关于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的研究日益深入。在我国,公司治理已经由一个起初的学术概念演变为当前银行改革实践的核心内容。2005年,银监会刘明康主席多次对良好银行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进行了全面阐述。“从监管的角度看,公司治理就是董事会和高管层为领导和管理银行运作而设定的科学架构和制度。广义的公司治理还包括:银行内部各个组织机构清晰的职责边界,独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风险调整后的回报率基础上的考核机制,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等五个方面,这也是良好银行公司治理的五个特征……”

从2002年开始,人民银行就开始制定法人银行公司治理的相关规定,陆续颁布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指引》。银监会在负责公司治理改革的指导和监督工作中,相继了《关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尽职指引》(试行)等,致力引导商业银行以国际先进银行为标杆,对治理架构、经营管理体制和内部流程进行再造。

四、激励相容监管

激励相容监管是激励理论在规制经济学中的应用。在对银行业的监管中,监管当局渴望获得可靠的信息,使监管结论更为科学、合理,且具有警示作用。而银行机构作为行为主体的另一方,往往出于利己考虑或其他原因,总是千方百计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不利信息,使监管结论偏差或失效。监管当局要想获取银行的真实信息,或者说保证银行作出对监管目标有利的举措,就必须设计和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正是由于认识到了这一点,”激励相容“这一概念才被用以概括银行监管的发展方向。

所谓激励相容监管,强调的是银行监管不能仅仅从监管的目标出发设置监管措施,而应当参照银行机构的经营目标,将银行机构的内部管理和市场约束纳入监管的范畴,引导这两种力量来支持监管目标的实现。

激励相容监管目前还没有非常完善的、得到广泛推广的机制。国际银行界对激励相容规制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始于1995~1996年前后,以《巴塞尔资本协议市场风险修正案》的推出和“预先承诺制”(PCA)理论为标志。

激励相容监管的理念,在银监会成立后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应用,主要就是在监管中强调融合银行的内部管理目标。如,对银行实行分类监管,按银行的不同风险程度,实行差别监管。还如,在资本管理中,突出了激励与约束相互协调的原则。在加强对商业银行资本约束的同时,为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提供激励。鼓励资本充足率高的银行优先发展,扩大信贷规模。对资本不足的银行则实施纠正和制裁措施。上述措施,充分激励和促进银行朝着监管者要求的目标和方向发展,实现了监管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五、银行监管的链接

篇11

2、政府原因。政府职能转换缓慢,政企不分,国有商业银行自不完备,地方政府非理性地干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决策,倒逼国有商业银行发放若干有悖于经营原则的无效或低效贷款,强化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信贷资金"供给制";是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债权的直接原因之一,

3、国有企业原因。国有企业由于受粗放式经营增长方式的影响,在生产经营上片面追求产值、追求速度,而忽视市场需求的研究,忽视产品质量的提高,致使产品积压,经营不善,造成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在企业沉淀、呆滞,加上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企业不能如期偿还银行的贷款,这是比较直观的原因。从深层考察,转轨时期国有企业控制权与融资结构的错位则是问题的根源之一。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看。他们的作法是,企业内部人、企业股东(或所有者)、企业债权人三者对企业生产和发展决策权、控制权的相互制衡,形成。"三权鼎立"的控制权结构安排,对于维护协调有关方面利益,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我国,国有企业远未形成如此控制权结构,致使国有企业的控制权结构与融资结构呈现非对称性。

4、国有商业银行原因。

第一,从贷款投放环节看,在我国传统体制下乃至现在,确实存在着政府决策银行贷款的问题,政府强令银行贷款的现象确实时有发生。但政府强令贷款也好,政府干预或决策也好银行也都同意货款了。虽然有些贷款银行可能迫于无奈,考虑与政府的关系,考虑今后业务发展需要政府支持怕不同意贷款今后业务不好开展,甚至个别的考虑怕丢官,明知不行也同意贷款了,结果形成了不良信贷资产。但是不可否认,有打些贷款投放时银行态度也很积极,也认为可以发放贷款,未经详细论证便匆匆决策发放贷款,而后来事实证明决策失误,形成不良信贷资产也就在所难免了,更不排除社会上不正之风对银行机体的侵蚀,“人情贷软”、"关系贷款"所引致的不良信贷资产的存在。上述种种,政府干预也好,"人情贷款"也好,银行经营决策失误也好,均可以归入银行缺少健全的信贷约束机制的范畴。因此,可以说银行缺乏健全的信贷风险约束机制,决策失误,是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最大的、最种耍的因素。

第二、从贷款使用环节来看,即使排除贷款决策失误的影响,即在贷款决策正确的条件下,在贷款运用过程中也是存在着形成不良信贷资产的极大风险的。这里,既有宏观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企业因素的影响,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贷款使用这一环节中,不良信贷资产的形成也与银行有直接重要关系。这主要体现在银行对信贷业务"重贷经管"、"重贷轻帮"和"重发展轻完善"等几个方面上。

1、重贷轻管。贷款发完,只等收本收息,忽视对企业用款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缺乏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和健全对不良信贷资产的预警预报机制,只有贷款到期收不上来时,才发现问题,结果失去了转化和控制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良机。

2、重贷轻帮。银行的功能仅仅局限于为企业提供融资及围绕信贷所进行的结算服务,没有发挥银行联系面广泛、信息灵通、经济咨询力量较强的优势,帮助贷款企业调整经营方向;协助企业发展生产、创造效益;如开展经济咨询、财务顾问、投资理财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各种服务把握企业经营脉搏,特别是投入精力,参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结果不能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控制不良信贷资产的形成。

3、"重发展,轻完善"。银行从自身发展考虑,偏重于布网点、增机构,扩大信贷规模,忽视了信贷资产的质最管理,加之业务发展快,队伍扩大迅速,部分人员素质差,为不良信贷资产形成埋下了隐患。因此可以说在贷欺使用环节中,银行缺乏管理、监督、参与、帮助的机制;没有充分认识银行和企业兴衰共存的关系,则是引致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又一重要因素。

第三、在贷款回收环节中,企业、政府和其他部门由于种种原因拖欠银行贷款,这是形成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外部原因和客观环境。从主观上分析,银行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贷款的发放与回收工作脱节,没有建立严格的信贷考核和奖惩制度,收货工作缺乏力度。(2)银行没有抓住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约有利时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原则,投入较大的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和媒体在全社会营造保护银行债权人合法权益的浓厚氛围和的相应机制:没有取得政府、企业和有关部门对银行收货工作的支持。(3)银行游离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活动之外,没有发挥金融部门对企业的参谋、桥梁和纽带作用;(4)银行没有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给逃债、转帐提供了可乘之机。(5)银行之间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没有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相关机制,不仅为企业拖欠还债和相互占用资金培植了土壤,而且加剧了银行间的矛盾。因此可以说,在贷款回收环节。银行缺乏应有的管理机制、良好的保护氛围、强烈的参与意识;合理法律手段的运用和银行间的合作机制,是形成不良信贷资产的重要因素。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着出,银行自身的不足或缺陷存在于信贷资金运用的每一个环节它是不良信贷资产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和主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5、改革不配套,法制不健全。企业赖债被诉诸法律,作为最大债权

人的银行往是胜诉而赔钱。有的利息收不到,有的本金收不回,有的还例赔进去了诉讼费和其它费用。而债务人丝毫不受损,法人代表并没有压力,处之泰然。对个别确实需要核销的呆帐,银行又难以核销。按照《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贷款本应实行有效财产抵押,但对过去信用贷款和手续不完善部分的贷款补办手续,有的企业不理解、埋怨、抵触、造成银行反倒求助于企业,工作难度大。对新发生的贷款实行抵押,既使处于主动的银行也由于各种原因在某些手续不齐的贷款上不敢"下斩",加之抵押又要经工商、房产、土地等部门过户,又因收费太高而使抵押"搁浅",难以落实。

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对策

1、改革现行的投资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形成,客观上要求抛弃传统的集权投资管理模式,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按照价值规律和讲求经济效益以及责、权、利相结合的投资管理体制。严格规范国家投资决策行为,属于宏观的战略决策,国家权力适当扩大,属于微观项目,决策权相应缩小。因此,投资决策权应适当分散,建立分层次决策体系,逐步实现分级管理,责权相结合的方式,改变目前项目过于集中的状况,赋予地方、部门和企业一定的投资决策权。国家在宏观经济上制订科学的产业政策,指导投资发展战略、行业规划及市场需求等,对企业投资无疑有极大的作用。防止盲目和粗糙的决策,有利于提高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2、财税体制改革要为银行和企业营造宽松环境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主要是价值调控。而财税与银行信贷是影响和制约价值创造、价值分配、价值流通、价值增值的两大外部因素。两者各有分工,互为补充、互相协调,互相制约,作为一个整体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作用。企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落脚点。税收增则信贷减,反之亦然。要解决这个问题,掌握的尺度应该是:银行收得回本息,财政收得上税,企业有积累并能自我发展。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认为新的财税体制要面对企业银行的历史包袱,为银行和企业营造宽松环境。·同时要推动企业改革和银行商业化进程,促进新财税制度的完善。具体讲要进一步降低企业所得税率。亚洲四小龙成功的奥妙就在于企业有自我积累,有造血功能。因小龙的企业所得税较低,台湾所得税为20%;新加坡为10%;香港为15%;我国企业所得税为33%,与亚洲四小龙比仍偏高,与西方发达国家比基本持平。降低所得税率在一定的情况下会使国家收入减少一块,但税赋的确定应该符合我国国情,用一定的时间放水养鱼,培养企业创造新的财源是必要的。

3、完善国家有关法制建设,切实保障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为了尽快适应市场调节机制,要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关系,把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纳入法制轨道,保障银行贷款的安全性。要加快制定《信贷法》,《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管理法》等与之相关的法规。通过金融法规,界定市场调节的程度,规范财政与银行、企业与银行的信用关系,保证银行信贷向合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贷款风险,提高银行经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建立起以信贷资金来源制约信贷资金运用的机制

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收支管理中,只有贷款规模而没有资金来源,甚至不顾资金承受能力,强行发放贷款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现象严重的根源之一是信贷部门只负责资金的筹措,贷款是否合理却管不着,所以,要真正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就必须坚持以信贷资金来源制约信贷资金运用的原则,要协调信贷管理与资金管理,使资金的所承受能力与抵御贷款风险损失的可能相匹配,坚决杜绝资金跟着计划走、计划跟着贷款走的现象,从根本上保证实现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

5、建立起贷款项目备选库制度和后评估制度

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就项目评估项目、坐等计划评估的做法,把项目评估工作与项目推荐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争取项目评估的主动性。实施项目备选库制度,其基础工作是要搞好项目库的建设,主动与政府综合计划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联系,通过及早介入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了解拟建项目的规划立项情况,掌握项目发展变化动态,将一些具备基本条件的项目通过预评估列入项目备选库。由于列入备选库的项目,已经经过了初选和预评估,在正式评估时,可以节约评估时间,提高项目评估的工作效率;加强和完善后评估制度,项目后评估是相对于贷款项目决策实施前的评估而言的,即在项目实施或建成投产后,根据项目实际运行情况,将项目实施过程或投产后的数据与项目决策依据--项目评估时的数据进行比较,判别当初预测生决策的正确程度及偏差度,分析成因,以总结有益的经验或教训,在此基础上对原决策作出必要的调整,以使项目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通过项目后评估,可以掌握项目系统复杂的动态变化,使项目管理真正为国有商业银行全面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并且,通过项目后评估总结经验和教训,可以为今后同类项目的评审和决策提供参照系,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提高项目评估质量和贷款管理质量。

6、建立起贷款风险责任制体系

以往的贷款管理中,责任不清是导致信贷资产质量低劣的一个重要原因。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强信贷管理,就必须明确贷款风险的责任与义务相对应。在具体的操作中,将贷款风险责任管理以责任系数方式量化分解到贷款管理的各个阶段和环节按项目类别和各级信贷管理人员所负责任大小确定不同责任系数,将决策责任和管理责任落实到各有关责任人头上,并按贷款实施效果和分散的责任系数进行奖罚,真正做到责、权、利挂钩。经办行每年对本行贷款风险和质量进行一次检查评价,评价结果经过经办行审计部门审计后,报上级行进一步审查,对风险度超标的行,责令其限期完成风险转化任务。并且实行压缩逾期和贷款回收目标责任制,分解任务,层层下达,落实到人,分阶段进行考核,调动经办行收货积极性。

7、坚持贷款集体审批制度,实行审货分离

集体审批贷款是实行审货分离的一个好办法,它能有效地扼制住"人情"贷款的发生。最主要的是运用了集体的智慧对信贷员提交上来的贷款申请和调查情况进行质疑式的提问,逐个排除风险,从最大限度上防范风险贷款的产生。

8、坚持贷款三查"制度,对贷款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对贷款实行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跟踪检查的"三查"制度,是从多年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对贷款实行三查",实际上是对贷款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是保证贷款高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必须坚持下去。

9、建立贷款公证制度

贷款公证制度,是以法治贷的一项有力措施,对贷款合同进行公证,在法律手续上是对借款单位的一种制约。在法律观念上,加强了借款单位对贷款的法律认同。在法律程序上,如发现贷款有风险时,可以免去等阶段,直接进入执行阶段,由公证部门通知法院下令追缴,在时间上争取了主动权。

10、扩大抵押贷款比重,加强对借款单位约束力。

实行抵押贷款,是对银行贷款确立物的保证,是银行贷款避免风险"的最佳途径。目前,我们应加紧贯彻落实《担保法》,对各项贷款尽量办理抵押,扩大抵押贷款比重。对贷款实行抵押办法,将加强对借款单位的还贷约束力,保证贷款如期收回。

11、完善贷款操作程序,建立核保制度。

为了把贷款风险压缩到最低程度,应加紧完善贷款操作程序,建立对借款单位的保证单位进行的核保制度是一种较好的办法。

12、建立贷款低压保险制度,降低和转化贷款风险

为了尽量降低和转移贷款风险,还应对所有办理贷款的非证券类贷款低压物要求其一律到保险公司进行投保,以防止因其一时损毁造成的还贷难。对此类贷款在具体操作时,还应提交保险公司的保险单,作为办理低压贷款的比不可少的凭据。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和转移风险。

资料来源:

《金融市场》1996年5期固定资产贷款的风险及对策陶云生

《四川国际金融》1996年7期提高信贷管理质量张兴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