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1 12:08: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网络文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关于先进网络文化的性质思考
先进的网络文化首先要是健康的文化,传播的是正确的信息,引导社会大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其次应该是全民参与的文化,网络文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公众的参与度,所以大众化是先进网络的又一个性质定位;最后网络文化应该是民族性的文化,是中国在信息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创新的代表。
2.1健康的文化。网络信息由于使用的频繁和参与人数的众多,所以造成信息量的庞大,以及包含信息的复杂性,在信息网中经常会夹杂一些不好的信息,比如我们经常会说,这些都是网络的信息化。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就是以正确的思想和理念带动网络文化的传播,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先进正确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2.2大众化的文化。网络使用的人数已经占社会上人数的很大比率,网络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娱乐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凭借电脑和互联网,足不出户都可以进行电子商务,及时浏览信息,方便快捷的查询资料,在网上可以自由、无限制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进行网上求职和购物,这些都是网络信息化带给人们的便利。所以先进的网络文化一定是全民参与的文化。
2.3民族性的文化。当今世界的发展已经是网络信息化全覆盖,不同于以往的冷战、合作,整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播有很大部分是通过网络信息化实现的。我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网络文化影响之下,如何在资本主义网络文化的侵蚀之下,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是先进网络文化必须要保证的前提。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政治鉴别力,坚持正确的方向,用科学、有益的内容充实网络的环境,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
3如何建设先进网络文化
3.1政府加强对于网络的有效管理。政府通过主动引导,将网络文化发展向正确的方向不断引导,这样就能够避免某些“垃圾文化”通过网络信息对于民众心理的荼毒。政府的文化、部门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通过提高网络技术,借助技术手段提高网络监控,增加网络使用的安全系数,防止网站里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流通,确保网络文化的信息安全和网络的健康、正常与规范化发展。对于先进文化的管理只有政府采取相关的强制性措施才能真正起到监管的作用,而且政府的管理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对整个社会的网络环境实现整体的肃清与有效管理,政府只要出台相关的法律规定已经网站规定,就能有效地实现对于网络文化的管理。
3.2增加网络上道德约束的宣传。网络上的道德比社会上的道德更难维护,因为网络文化带有一定的虚拟性,所以没有准确的方式去引导,但是往往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网络上的反映和体现,最重要的是网络信息化的环境是全民参与和全部信息公开化,所以在相对的网络道德宣传上,比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宣传与参与的优势。具体措施就是发动所有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全民的监管,利用法律和道德的相互作用,这样能够减少网络上不道德现象的出现,提高广大网民的综合素质。
3.3保护网络信息的安全。现代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对于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经常会有泄露的危险性,所以在建立先进网络文化的过程中,注意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同时在开发的软件中大力发展健康的软件,利用充满思想性、教育性的宣传软件占领网络文化前沿阵地,让先进的网络文化成为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有力手段。这是利用网络科技的手段来实现先进网络文化的技术基础,更是在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交往中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维护中华民族爱国爱民的优良传统,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改变了社会文化环境,而且也在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标准和思想政治观念。
一、网络文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
首先、网络文化传播改变了青少年的道德认识系统。几千年来,我国传统教育主要依赖于家庭、学校周围社会环境,注重自得和自省、反求诸己、改过迁善等等,因而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主要是来自于家庭、学校、村落、社区及其相互间的礼俗文化,如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其主要媒介是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建构起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而在当代,人们除去被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体包围外,网络文化所负载的各种信息已使其置身于一个完整的新世界。虚幻与现实相结合的网络特点迎合了青少年的需求。他们不仅借助于网络文化的传播进行感知和理解,而且还能从中吸收思想政治素养。可以说目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与网络文化传播密不可分,他们在网络中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思想政治观念。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是青少年道德认知的重要来源。
其次,网络文化传播改变了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建构方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文化传播的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是非群体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是在参与群体活动的过程中完成的。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群体参与过程中一方面获得认知,另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政治意识。到了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传播不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也跨越了社会群体。现在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并不仅是从某一个体到另一个体的传播,而常常是许多社会群体同时获得同一文化知识和价值信息。因此,现代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建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社会群体的;二是网络文化传播的思想政治意识建构方式具有开放性。在传统社会生活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人们所在的群体相对封闭,生活方式和思想政治观念变化较小,往往会长时间保持着同样的道德风尚和伦理价值观念。到了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传播打破了一切封闭状态,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网络传播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使一切遥远的社会关系变得近在咫尺。
再次,网络文化传播改变了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内容。在传统社会生活中,一代一代的文化传递及群体内个体与个体的互动文化传播内容,主要是经验知识、风俗、礼仪等文化观念、政治信仰、思想品德等,这些因素构成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传播的内容相当广泛,有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也有科学技术、政治思想、经济知识等等内容。可以说现在人们通过网络所接受的信息内容比过去几个世纪还多,一个现代青少年所了解的东西比过去一个老人还多。因此,网络文化传播所建构的思想政治意识的结构层次,要比传统社会人们的结构层次更加复杂、更加丰富,这不仅是我国现实变革的必然反映,也是网络文化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网络文化传播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网络文化传播对养成青少年进取、开放、参与、自强精神具有重要作用。网络作为信息工具和感知媒介极大地提高了青少年感知外部世界知识的能力,并且以空前未有的密集信息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价值享受。无论从量和质两方面看,都是学校教育难以达到的。从量上看,网络传播将逐渐超过由学校所提供的信息源;从质上看,学校以外的信息,由于传播工具的现代化,信息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新颖性也容易吸引青少年,产生较好的效果。从这一点看,网络文化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二、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文化传播常常容易青少年丧失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网络文化传播是一个信息开放体系,是无数群体、个体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接受者、媒介发生着交互作用,无数群体、个体凭借不同的自身素养,不断交互感知各种价值信息。传播者、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及其经验、见解、知识等等相关因素不断地影响着教育功能的发挥,有时这种因素起主导作用,有时那种因素起主导作用。因而,时常会出现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局面。另外由于各种各样夸大、扩张信息的存在,又会使得整个网络信息的价值意义变得异常混乱和模糊。因此,青少年常常容易丧失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例如网络聊天中频频有人上当受骗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网络文化传播不仅容易使青少年丧失健全的价值心理和思想政治观念,而且也容易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失去取向,处于无思想政治意识取向状态。某些不正规的网站,为了以“新”和“奇”吸引浏览者,经常会一些不真实的新闻和花边消息。其规模之大、信息之密集,如滔滔洪水,它容易使青少年心理机制失去承受能力,同时也减弱了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感知能力。当信息量对青少年来说成为超负荷传播时,就容易使青少年失去兴趣。尽管网络文化传播信息能如潮水般涌向社会,而真正能内化为青少年品德的却很少。信息洪水浩浩森森,青少年的心态却膺臀懂懂。这样,网络文化传播也就失去了建构思想政治意识的意义,它不但不能使青少年产生健全的价值心理和思想政治观念,而且容易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失去取向,处于无思想政治意识取向的状态。
再次,网络文化传播易使青少年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从传播的内容来看,现今的网络文化传播是无视青少年作为主体存在的,忽视青少年的价值需要和价值理想。如潮的信息洪水常常是反映了主人的需要,而不断地在网上传播。这些信息究竟能给青少年提供多大积极的帮助,网络文化传播者很少给予考虑。这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文化传播倾向,它忽视了青少年的价值需要和动机,因而常常破坏他们的思想感情,使他们从学校获得的道德规范与网络文化传播中获得的信息相冲突。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越来越使青少年无法界定自己生活的真实空间,也越来越使其无法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因缺乏一定的参照标准而使青少年陷人无所适从的困境。网络文化传播的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将会使青少年理性思维衰退,从而使其逐渐丧失正确的价值标准。
可以看出,网络文化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同时也会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减弱。因此,网络文化传播的发展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三、确立开放、多元的社会大思想政治教育观,既是对网络文化传播这一挑战的应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自身要求
网络文化是互联网出现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分地域、全球共享、时代性强。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受社会网络文化的影响,以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校园网在校园里传播的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它是由高校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创造的,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高校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的重要分支,一方面网络文化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在校园内折射,另一方面校园网络文化又对网络文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补充,既反映出新时期大学的精神面貌,又体现大学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
1.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特点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既继承网络文化的特点,同时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校园网络文化的特殊性[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师生共建。校园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和参与者都是师生,网络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学习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同时,网络也极大的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和办公手段,各种功能强大的软件系统,不但可以协助教学,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校园网络文化就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已经成为校园内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2)引领网络文化前沿。大学生具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思想活跃,创新性突出的特点,所以高校一直是前沿文化的发祥地,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也是新型网络文化的摇篮之一。(3)学术性较强。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他们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者,各种先进的研究成果和技术通过校园网络传播和扩散,所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表现出极强的学术性,是理论性、技术性和知识性的结合。(4)服务社会。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虽然产生于高校校园,但它会辐射到社会,影响社会网络文化的发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社会,最终转化为社会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1.3校园网络文化的作用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它对高校的作用体现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1)积极作用。校园网络文化是校风校貌的体现,通过网络传播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的价值观。校园网络文化蕴含丰富的知识,有利于师生开拓视野,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校园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通过网络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获取信息,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2)消极作用。首先,校园网络文化离不开网络,需要从网络上收集和传播信息,而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实性受到质疑,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不良影响。其次,网络上的诱惑太多,致使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轻者造成学习成绩下滑,重者带来严重的心理疾病。最后,虚拟的网络改变了交流模式,隐藏了师生的真实个性,网络交流虽然方便,但是难以判断信息的真伪。
2、燕山大学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近几年,燕山大学的校园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校园网络文化也逐渐活跃起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情况如下:
2.1学校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在网络时代,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网络,燕山大学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在网络建设方面,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以改善学校的网络环境。建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秦皇岛地区节点单位,光纤骨干网基本覆盖整个校园的教学区和办公区。在人才引进方面,吸收和培养高水平人才做网络技术支持,鼓励教工学历进修,并选派人员参加各种交流会。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引导校园网成为传播正确、积极和健康思想的重要途径,规划网络文化传播平台,制定校园网用户管理办法,采用学校统一开发结合师生自主开发的形式搭建校园网站。
2.2校园网络文化初步形成
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新阵地。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教师的教学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都有网络途径作为支持。学校各职能部门都设有网站支持办公,有的部门还拥有自己的服务器和网站管理员。同时,各类学生社团也纷纷开发网站,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目前,燕山大学主要的网站有:学校及各学院门户网站、校园新闻网、校园通知网、图书馆网络平台、教务处信息化管理平台、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管理平台、就业服务信息网、海韵山岚文化网等,形成了以通知、新闻、服务和学术为主的网络阵地。
2.3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健全的功能
燕山大学校园网的资源丰富,从教学、科研到办公,各类资源应有尽有,师生已经习惯使用校园网,甚至是依赖校园网。从校园网的功能上看,主要有查找资料、浏览信息、网上聊天、电子邮件和网络游戏等。因此,师生所处网络环境比较健康,接触的资源类型比较单一。
3、燕山大学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网站突出功能性缺少
教育性一方面,校园网站数量不少,但是大多是用于信息和网上办公等功能,没有突出的特点。有一些网站更新速度慢,缺少真正的有用信息。所以,虽然建立了网站但是形同虚设,这些网站对教师和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大部分网站缺少教育性。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就是要提高教师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增强网络自律意识、展示校园优秀文化成果,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校园网很难完成这一任务,仅仅充当的是通信途径、搜索工具而已,偏离了网络文化的初衷。
3.2网站建设重技术轻管理
学校更重视网站开发的技术,从人才配给上看,从事网站建设和维护的教工学历层次较高,都是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及以上。从技术标准上看,网站多采用JSP和ASP两种主流网站开发语言。相比于稳定的技术,网站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网站管理也不够规范。目前,燕山大学的网站上线由宣传部进行内容审核,再由信息化处进行技术审核。对于网站的管理,学院的门户网站和职能部门网站管理大多设有专门人员,主要负责更新网站内容,至于网站管理应该怎么做没有清晰的概念。而学生社团网站的管理更不规范,大多是由学生进行更新,学生又具有流动性,导致网站的管理员不固定,而学校不设专门的人员去管理这些网站的。
3.3校内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
网站管理和网站监管不同,网站管理是,确保网站的运行,更新网站内容,即网站维护。网站监管是监控不良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处理。网络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容易监管,网络上的信息来源不确定,很多信息缺少审核。而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特别容易受到网络不良言论的影响,所以,校园网能否及时、有效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网络监管的难度非常大,需要制度、技术和人才的全面配合。目前,燕山大学网络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在制度上没有详细的监管条例,网络监控主要用于保证校园网正常运行,对于学生的上网行为,学校缺乏有效的监管。有的学生陷入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无法完成学业,学校通过降级、开除等手段处理,有的学生网上网下两种性格,在现实中迷失方向,学校通过心理辅导、导员疏导等形式处理,而此类事件的预防学校并无有效措施。
3.4社会导向功能差
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应该具有很好的社会延伸性能,能够影响社会大众的价值观,能够规范社会大众的行为,并且能将先进的文化价值观渗透至社会。目前,校园网络文化传播区域大多为校园内部,对社会影响较小。
4、建设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对策
4.1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
网络文化依靠网络平台,这就需要学校能够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校园网,让师生可以畅游在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中。还要提供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校园网除了要满足功能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教育性和宣传性,能够有自己的特点以吸引师生访问,还要提供途径让师生参与进来,这样的网络资源才是师生需要的。首先,学校应该继续投入校园网建设,要有整体的规划,明确校园网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其次,积极引导现有主要网站在设计风格和内容建设不断完善,比如在校园新闻网、校报和海韵山岚文化网上大力宣传先进的文化,将高水平的校园文化在网上形成传播阵地,让校园网在先锋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4.2加强和完善相关政策
学校要在政策和制度上保证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要完善校园网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并将这些政策落在实处,而不仅仅是挂在墙上,以此约束和规范师生的上网行为。制定相关内容加强师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帮助师生辨别网络信息,有意识有能力自觉地去防御不良信息的影响。制定网站管理员培训制度,让他们熟悉网站管理的政策,规范网站管理流程。
4.3完善监管机制
完善校园网络文化的监管机制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从学校层面上,首先,在制定政策时要明确监管范围和监管责任等。其次,网络监控最终需要的是技术和人才,信息化处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监控网上的信息,防止不良信息扩散和传播,从人才配给上也要有一名熟悉网络技术、富有责任心的专人去负责网络监控,使校园网可以第一时间截获不良信息,而不是被动的在出了事后去查当事人。二是从校园网用户层面上,如今,上网犹如吃饭睡觉一样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要保证上网的质量需要增强师生的自我防范和自我控制能力,而技术监控只是为了抑制不良信息的影响,治标不治本。当校园网用户具有分辨能力后,虚假信息就会不攻自破,师生才能以更健康的心智从校园网汲取源源不断的养分。
4.4加强窗口网站和特色网站建设,扩大社会影响窗口
网站要适当增加校园文化内容的链接,突出校园特色,将优秀的文化资源搬上网络进行宣传。燕山大学有很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如“燕鸣论坛”紧跟时代脚步适时推出各类讲座,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开阔了师生眼界,可以将讲座使用的幻灯片或者讲座将内容到网上,甚至可以制作成视频供大家学习。要适当将科研和教学成果推到网上展示,就像今年燕山大学对田永君教授在极硬材料合成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进行了报道,在校内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若要扩大影响,可以通过视频、Flash、演示幻灯片等技术手段将成果形象化,让更多的师生了解成果的价值,也让社会更加关注校园网动态。要适当增加社会服务项目,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共享。校内有丰富的图书资源、电子资源和数据库,可以制定相应借阅和下载办法以满足社会需求。燕山大学还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CALIS河北省文献信息中心,都可以面向社会开发更多服务项目。相对于窗口网站,社团网站更具有文化表现能力,它们往往都具备一定的特色,有较强的娱乐性和知识性,所以社团网站要突出新颖性、趣味性以吸引更高的点击率,同时,让学生参与网站管理,提供更多信息源以充实网站内容,让社会大众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2.加强宿舍管理者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可以说,宿舍管理者每天与学生的交流机会还是蛮多的,在宿舍这种环境下,宿舍管理者与学生的交流一定程度上具有直接性,比较真实,宿舍管理者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很充分的了解到学生们的生活需求以及内心的真实想法。同时,宿舍管理者的这种管理交流方法可以减少学生和宿舍管理者的摩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3.其实学校可以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娱乐阵地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一方面是要同学们接受校园网,喜欢上校园网,另外一方面,就是要提高校园网的质量,丰富校园网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将学生的生活方方面面纳入到校园网中去,比如学校放假时间,院系开展的活动,学校竞赛的通知,奖学金的发放等等都可以纳入到校园网的建设中去。优秀的宿舍文化建设当然需要优秀的管理队伍,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在建设宿舍文化时,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宿舍管理队伍,要提高宿舍管理者的素质。提及管理者的素质,就是要我们的管理者改变过去的管理思想,建立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要求他们能够接受新思想,能够与时俱进,还有就是文化素质方面也是要求很高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专业要求就是管理者的计算机技术要求要很好,能够很熟练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宿舍进行管理。
4.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宿舍管理者都存在这样一个思想上的误区,那就是混淆宿舍管理者的责任比如,在很多时候,宿舍宣传栏以及宿舍活动的开展,宿舍管理者都把它当作学生会或者学生自己的事情,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充当了一个保安清洁员的角色,其实这是很有错误的思想。我们的宿舍管理者其实也可以起到监督,管理,开展这些活动的。说啦很多宿舍管理者们的责任,其实作为宿舍文化的最大的受益者,我们广大学生更应该也投入到宿舍文化的建设与管理之中去。
二、完善的宿舍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好处
首先,宿舍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可以这样说,宿舍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补充,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宿舍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学质量,这是毫不夸张的。除了教室与图书馆以外,宿舍也是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场地,甚至有些人把它当作最重要的学习场所。所以,良好的宿舍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一个安静,和谐,充满正能量的宿舍肯定要比一个噪杂,吵闹,庸俗的宿舍好很多。
目前,高校宿舍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之所以会显得这么重要,最重要的是跟目前我国的自主招生有很大的关系。很多高校为了揽人才,也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大量的招收学生,很多高校的在校人数早就超过了他们本身的学生合理容量。在另一方面,这些年,高校计算机的普及率基本上都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了,但是很多高校却没有建立起合理的校园网络管理体系。在这双重背景的作用下,使得宿舍网络文化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高职学生对于网络法律规范不甚了解。有不少高职学生表示遭遇过网络侵权行为,比如,个人隐私被随意披露,遭受过网络诈骗等,但同时又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承认通过微博等方式披露过他人的隐私。
(二)高职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差
由于网络信息五花八门,相比本科生来说,高职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更欠缺一些。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高职学生难以适从,对网络交流平台中的各种观点不能理性的分析评论,逐渐形成麻木盲从、人云亦云的心态和方式,从而成为信息的奴隶。
二、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主要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积极影响
1.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
网络文化具有前沿性,能够将最新知识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网上的许多虚拟图书馆、各种在线参考材料、电子书籍等资料都唾手可得,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有调查显示,有30%的高职学生上网是为了看新闻,查学习资料,极大地开拓了学生视野。
2.缓解压力,平衡心理
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里,高职学生可以与自己相识或者不相识的有着共同兴趣的人交流畅谈,可以“毫无顾忌”地吐露自己的真心话。特别是有的比较内向甚至孤僻但内心又渴望能与人交往的学生,在网上这样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里,也会变得幽默、开朗。
(二)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消极影响
1.学习成绩下降
网络挤占了高职学生的大量的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调查显示,一有空就上网的高职学生占35%,每天上网时间在2-5个小时的占45%,上网时间在5-8个小时的占10%,利用上课时间上网的占27%,有95%的学生利用手机上网。高职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屡禁不止,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听课质量,厌学、逃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也导致部分高职学生自己不思考课后作业,习惯从网上寻找答案。
2.道德信仰偏差
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道德信仰也处于不稳定状态,特别是在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下,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种价值观的碰撞和学生之间的网络模仿,导致部分高职学生的信仰的扭曲。另外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通过网络传播,导致学生过分追求物质财富而不顾道德底线。
3.网络性心理障碍
由于高职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有的学生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持续聊天、打游戏,以致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有少数学生甚至是连续几天通宵达旦地上网,而出现身体衰竭和死亡。
三、应对措施
(一)从社会的角度,加强网络管理
1.网络技术安全防范
由于网络信息的五花八门让学生难以辨别。公安机关可以会同相关网络信息部门联合开展依法打击网络有害信息的专项整治活动,过滤有害信息。同时国家应该鼓励和扶持适合未成年人的健康有益的网络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2.完善网络安全相关法律制度
我国于1987年开始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网络信息方面的法律法规,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还是存在立法滞后等问题,而大部分高职学生对我国网络法规不了解。所以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梳理网络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进行网络立法,并进行全民学习。对于网络犯罪的应采取严厉措施,并进行有效的反面宣传教育。
(二)从学校的角度,加强学生的网络教育
1.进行专业建设,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专业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从而建立校园文化阵地。对专业前沿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学校可以指导性地在校园BBS上开展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减少学生无节制的上网聊天游戏行为。同时通过这些网络平台,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关注的话题,不仅可与学生打成一片,还可以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
2.加强网络法制教育,提升网络素养
由于高职学生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缺乏了解。高职院校应加强网络道德行为的宣传教育,请网警或者是网络律师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开展网络文明知识主题班会等,增加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
动画及网络文化艺术创作具有创新民族文化、丰富当代文艺样式的战略意义,应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
目前我国动画产业领域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具有中国特色的名牌动画形象。回顾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青少年文化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动画形象基本上都出自于国外,并已经成为青年人眼中新时代的视觉偶像,这是值得每一位文化工作者重视的现象。动画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势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我们每一代人身上又都肩负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在我们生活的时段出现了动画民族艺术形象的空白,它伴随着动画形象向具体生活环节的层层渗透,将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越应该重新估价本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所以在动画领域,我们呼唤从本土文化中诞生出来的真正意义的中华民族的动画形象,在这里,它已经不仅仅是涉及到一个动画产业的问题了,而是已经具备了一种文化上的战略意义。
动画及网络文化艺术创作作为朝阳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丰富当代的文化样式,塑造中国特色的艺术形象,加强青少年教育,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都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应当纳入我们的主流文艺创作,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
(二)
动画及网络文化艺术创作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文化教育问题,需要文化艺术界有识之士的通力合作。
动画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影视艺术形象,它通过一系列后续产品的开发会渗透到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我们的艺术创作人员应该思考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所应该向社会承担的责任,我们有责任保护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有益的本土文化,让它通过动画的艺术形式找寻到自己新的家园,丰富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
动画及网络文化艺术创作是社会急需,特别是少年儿童教育的需要,建议集中我省的有利资源申请“国家动画基地”,开设相关电视频道,编撰大型动画剧本,创作具有原创性的动画形象,填补我省空白。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系设置有动漫艺术创作、影视美术、数字传媒等专业方向,并与山东电视台合作建立了教学、研究基地,在动漫及网络文化艺术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合作,取得了初步的优良成果。但是要想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形象,并非只是动画从业人员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文化事业。动画剧本的编撰、电视媒体的传播等,需要作家、电视编导的大力支持和参与,需要文化艺术界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为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而共同努力。
(三)
动画及网络文化艺术创作具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建议利用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样式的结合,创造富有时代特点和艺术品位的动画作品。艺术与技术相结合需要现代科技和传媒手段的技术支持和硬件保障,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动画及网络文化艺术人才的教育培养。
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动画形象必然产生于自身丰厚的文化土壤,传统艺术形象在造型语言的背后深深地传递出传统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尺度。本土文化确立了一种和谐相生的文化生态关系,这恰是现代动画艺术语言所要借鉴的资源和植根生存的土壤。
中国动画队伍的现状是老一辈的动画师相继退役,而年轻一代刚刚进入角色,面对动画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如何在动画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确不容易。动画产业的一线人员,大多是近几年从艺术院校走出来的毕业生,他们虽然掌握了美术或相关学科的知识,但专门从事动画行业的知识和经验严重不足,还有一批是从计算机、绘画、影视等专业转行从事动画行业的新兵。因国内目前还缺少该行业的职业培训,所以动画行业的主力军业余人员较多。对新兴的现代意义上的动画行业来说,人才短缺是个严峻的实际问题,人才结构的非专业化也存在潜在的问题。
同时,动画艺术与本土文化资源的结合应当通过动画教育改变动画从业人员的创作理念,提高对民族本土文化的亲和度来实现。因而动画教育不但要解决动画创作的技术和方法问题,还应该加强对民族本土文化的认同教育。
(四)
网络时代向我们提出了繁荣网络文化艺术创作和发展网络文化艺术教育的新使命。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换对艺术设计家的考验是最严酷的,因为我们面临的将是全新的学科,无法照搬与沿袭传统的艺术样式。以往我们的设计是借助物质材料所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而网络中的形象设计则是运用虚拟手法对现实空间的表现,在设计过程中留给设计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受到技术标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何表述网络时代全新的传媒艺术语汇,如何创造出适合人们接纳、感受、审美和使用的网络设计语汇符号,这些都是未知的空间。但任何设计形式又有其相参照的规律和标准,包括网页艺术设计的相关设计领域,设计家们可以运用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有针对性的借鉴、评判、吸纳、运用与发挥。因为无论是设计语言亦或设计理念上的创新,“以人为本”才是最终验证的标尺。任何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人所用,特别是网页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它既是传播内容的载体,又是审美的过程,应用与审美的结合始终是第一位的。由此可见,网站建设并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它要求现代设计师具有全面的科学与人文的素养,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全新的认知与判断方式,更需要具备设计艺术的创造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目前所培养的设计师已经或正在落后于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对于培养网络艺术设计的专门人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传统的艺术教育有它自身的优势,工业革命之后新兴的工业设计,也为人类文明进程记录过光辉的一页。而当今的网络时代,给设计艺术教育提出了更有意义的课题,就是如何承传艺术设计的普遍规律,开拓网络视觉审美的全新领域,重视数字时代给人类带来的积极影响,总结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时代精神……这是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动画及网络文化艺术创作,既是作品也是产品,需要市场和群众的培育。一定要利用市场手段丰富它的创作,激活民族文化的题材,树立我们的动画形象,占领市场首先要分析市场,尊重经济规律和艺术规律。
2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校园网站职能分开,内容技术两张皮,网站管理者素质良莠不齐。许多高校或其下属单位的网站管理者素质良莠不齐,甚至有可能是不熟悉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语言的教职工兼任,这就直接导致该校或该单位的网站几乎形同虚设,长期处于睡眠状态。比如网站缺乏基本的维护与管理,内容长期得不到更新,信息监管不力,制作水平低等。这样的网站根本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更谈不上营造网络文化氛围。
2.2校园网站内容单调、重复,没有发展成为良好的展现平台和互动交流园地。许多高校及其下属单位的网站,在栏目设置以及信息上大多数是重复、单调的,仅对该校或该单位的基本信息和工作动作宣传,基本上属于单向传播,因此忽视了信息受众群体思想的动态,而校园网站也只是发挥了信息的功能,充当起信息告知台的角色。许多高校因在人、财、物等方面不能够及时有效地补充和加强,就会导致网络各类信息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和维护,功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网站建设也将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网站数量虽然过百,但在受众群体中具有较高品牌效应的网站却几乎没有,缺乏具有高校特色的、极具影响力的大型网络文化传播平台。
2.4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观念相对落后。学校或其下属各单位网站除了本身的内容缺陷之外,在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把学校网络定位在用语宣传的方面,从而忽视了网络其他的功能,这些被忽视的网络服务功能恰恰就是宣传部门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占领网络舆论高低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2.5校园多种媒体分而不合,校园媒体管理体制有待改进。校园网络新闻、广播、电视台等校园媒体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在工作中相互独立,几个媒体各有一套运作机制,各自为战,未展示出不同媒体的个性和特点,学校应建立集中领导管理的体制,以能充分调配和发挥各媒体所长,做到又要各施其责,又要协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媒体报道效果叠加的结果。
3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途径
要想建立健全校园网站,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就需要高校及从事校园网络建设工作者们认真研究对策,加强网站建设与管理,多管齐下,通力合作,从思想意识到具体措施的制定及执行上狠下功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进一步提高对校园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②加强领导组织,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为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证。③组织精干力量,开发制定大型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以此进一步繁荣发展校园网络文化。④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校内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共管、共创,拓展校园网络文化的新内涵。⑤进一步改革校园媒体管理体制,优化配置媒体资源。⑥建设一支复合型、专业化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队伍。⑦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舆情分析。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高职学生对于网络法律规范不甚了解。有不少高职学生表示遭遇过网络侵权行为,比如,个人隐私被随意披露,遭受过网络诈骗等,但同时又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承认通过微博等方式披露过他人的隐私。
(二)高职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差
由于网络信息五花八门,相比本科生来说,高职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更欠缺一些。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高职学生难以适从,对网络交流平台中的各种观点不能理性的分析评论,逐渐形成麻木盲从、人云亦云的心态和方式,从而成为信息的奴隶。
二、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主要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积极影响
1.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
网络文化具有前沿性,能够将最新知识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网上的许多虚拟图书馆、各种在线参考材料、电子书籍等资料都唾手可得,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有调查显示,有30%的高职学生上网是为了看新闻,查学习资料,极大地开拓了学生视野。
2.缓解压力,平衡心理
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里,高职学生可以与自己相识或者不相识的有着共同兴趣的人交流畅谈,可以“毫无顾忌”地吐露自己的真心话。特别是有的比较内向甚至孤僻但内心又渴望能与人交往的学生,在网上这样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里,也会变得幽默、开朗。
(二)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消极影响
1.学习成绩下降
网络挤占了高职学生的大量的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调查显示,一有空就上网的高职学生占35%,每天上网时间在2-5个小时的占45%,上网时间在5-8个小时的占10%,利用上课时间上网的占27%,有95%的学生利用手机上网。高职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屡禁不止,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听课质量,厌学、逃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也导致部分高职学生自己不思考课后作业,习惯从网上寻找答案。
2.道德信仰偏差
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道德信仰也处于不稳定状态,特别是在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下,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种价值观的碰撞和学生之间的网络模仿,导致部分高职学生的信仰的扭曲。另外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通过网络传播,导致学生过分追求物质财富而不顾道德底线。
3.网络性心理障碍
由于高职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有的学生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持续聊天、打游戏,以致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有少数学生甚至是连续几天通宵达旦地上网,而出现身体衰竭和死亡。
三、应对措施
(一)从社会的角度,加强网络管理
1.网络技术安全防范
由于网络信息的五花八门让学生难以辨别。公安机关可以会同相关网络信息部门联合开展依法打击网络有害信息的专项整治活动,过滤有害信息。同时国家应该鼓励和扶持适合未成年人的健康有益的网络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2.完善网络安全相关法律制度
我国于1987年开始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网络信息方面的法律法规,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还是存在立法滞后等问题,而大部分高职学生对我国网络法规不了解。所以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梳理网络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进行网络立法,并进行全民学习。对于网络犯罪的应采取严厉措施,并进行有效的反面宣传教育。
(二)从学校的角度,加强学生的网络教育
1.进行专业建设,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专业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从而建立校园文化阵地。对专业前沿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学校可以指导性地在校园BBS上开展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减少学生无节制的上网聊天游戏行为。同时通过这些网络平台,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关注的话题,不仅可与学生打成一片,还可以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
2.加强网络法制教育,提升网络素养
由于高职学生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缺乏了解。高职院校应加强网络道德行为的宣传教育,请网警或者是网络律师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开展网络文明知识主题班会等,增加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
二、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了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学者们用各种方式阐释他们眼中的文化图景并形成了被普遍认可的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网络文学的发生与兴盛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因此,从时间上看,网络文学活跃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下,并且不可避免地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渗透和影响。网络文学与后现代主义虽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但后现代主义学者们却在网络文学中找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表征的有力证明。可以说网络文学强化了当代文化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表征包括去中心与多元化、大众化、娱乐狂欢、拼贴复制等。这些表征在网络文学中都有所体现。首先,作为后现代主义基本品格的去中心与多元化也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一反现代主义的精英意识和高雅指向,崇尚相对、多元与不确定性。网络文学消解中心话语模式。网络的开放性,拆除了传统文学对文学传播平台的垄断,颠覆了文学话语霸权,提供给大众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平等的文学空间。网络文学迎来了“众声喧哗”的自由时代。文学的“载道”功能被削弱。网络文学表达内心感受,展示最真实的自我,以生命本色的喧哗替代对文学主旋律的协奏。其次,后现代主义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它的大众化、娱乐狂欢性质。在后现代语境下,文化已走出神圣的殿堂,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界限已被打破。艺术品成为大众茶余饭后消遣的手段。网络为大众狂欢提供了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大众在这里畅所欲言,尽情抒发欲望。网络文学成为最直接的宣泄欲望的工具。展现自我,张扬欲望是大众的集体狂欢。最后,后现代主义的显著特征是无穷复制。网络为后现代主义的无穷复制提供了最快捷的方式。网络文学作品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文本,它处于一个巨大的网络环境中,每一个文本都有可能被引证和参照,而它自身就可能是一个引证参照的结果。这就使得网络文学散发出机械复制和类像化的意味。而这一点无疑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表征形成了某种应和。
(一)平等互动性
互联网所构造的是一种无中心和开放式的网络结构,这种结构打破了某一主体对信息的绝对垄断。在经历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艰难历程后,随着互联网络的日益普及,人们开始步入一个“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新天地。以互联网为载体建立起来的高校网络文化毫无疑问具有平等互动性特征。在网络平台上,无论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表达观点、挑战权威,甚至颠覆约定俗成。双方冲破了身份、地位的束缚,实现了话语权的平等。同时,高校网络平台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双向的信息沟通方式,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信息交流方式开始从单向式向多方向、大范围、深层次转化,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乃至教育环境的交流互动不断加强。
(二)资源共享性
在高校,传统的资源传播大多依赖于口头传授和印刷文本等。互联网的兴起和应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资源获取模式,大大减少了获取信息资源的中间环节,资源传播的速度得到极大提高,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打破,“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在信息共享的环境下,网络资源无穷无尽。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跨校、跨地区,甚至跨国的资源共享。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网络文化中的共享工具,满足自身对不同层次知识的涉猎,方便自身对知识信息的海量存储。资源共享在丰富大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扩充了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限开放性
网络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平等互动性和资源共享性冲破了网络信息的时空限制,缩短了文化传播的距离,扩展了思想交流的路径,使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高校作为传播科学理念的阵地,坚持和发扬先进、科学的东西,抵制和过滤落后、有害的东西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这就决定了高校网络文化的有限开放性。建构高校网络文化的基本原则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发展的全过程,使广大师生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已经形成了以“红色网站”为旗帜,以校园门户网站为主体,以学术、新闻、服务类网站为补充的校园网络文化分层格局。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高校网络文化的有限开放性。
二、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网络文化是弘扬高校核心文化的阵地,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是师生互动沟通的桥梁,是获取丰富教育资源的宝库。随着网络文化在全社会的迅速普及与发展,高校网络文化的竞争力不断削弱,在建设过程中逐渐显现出被动局面。
(一)高校网络平台更新的滞后性
近年来,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点的社交网络平台迅速扩张,种类不断更新。在学生群体中兴起的人人网、微博、微信等不断刷新用户注册上限的使用量。据统计,2011年人人网注册用户1.17亿,到2014年注册用户已达3亿。从2009年8月开始运行的微博,到2014年用户也已超过5亿。而腾讯推出的微信发展速度则更是惊人,到2014年4月在线用户已突破6亿。与这些社交网络快速的更新换代相比较,高校网络平台更新的滞后性使其生存愈加“贫困”。这种滞后性表现在:一是技术上的滞后性,即高校网络平台在设计和功能上趋于定格,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收效甚微;二是内容上的滞后性,即高校网络文化在引领价值追求和满足学生需求方面表现出极大的滞后性,无法满足学生群多样和多变的需求,最终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主体的流失。
(二)高校网络文化内容的片面性
不论是对社会问题的讨论还是从服务学生来讲,高校网络文化应从属于整个社会空间,与社会生活保持频繁和紧密的联系。然而,现实中的高校网络文化却越来越脱离社会这片“根据地”,既不能及时、快捷地对社会热点问题作出回应,也缺乏将社会资源引入高校服务学生的有效途径。从高校网络文化平台中的学生就业服务来看,一方面学生所能获取的岗位信息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不能比较全面地获知毕业生信息。高校的学生就业服务因未能充分满足学生群体的就业需求而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学生群体大量流失。
(三)高校网络文化话语体系的模式化
作为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追求新奇事物,话语体系也相对随意和多变。各种时尚、新奇的网络流行语极易在大学生中产生共鸣,如“神马都是浮云”、“很傻很天真”、“凡客体”、“淘宝体”等,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大量学生群体的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急速提升。与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优势和辐射范围相比,高校网络文化话语体系显得曲高和寡。高校网络文化囿于其特定的领域和特殊的身份,所表达观点的正统性和话语体系的模式化很难引起学生群体的共鸣,在学生群体中缺乏认同感,甚至有些灌输式的观点表达容易引起学生强烈的反感。网络流行语的随意多变与高校网络文化话语体系的模式化所达到的效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高校网络文化呈现出“冷时政、热情感”趋势
高校网络文化不仅应该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更应该紧密联系国内外时事热点,通过深度分析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事实上,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网络平台似乎已经成为了学生生活、情感信息交换的场所,失去了作为公共参与社会事件的舆论空间属性。以北京大学BBS为例,社会类事件在校园排行榜的关注度持续下降,心理情感类话题的讨论已连续几年居高不下。这一现象似乎表明学生群体的集体兴趣在远离社会事件,但事实并非如此。反观人人网、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对社会类事件的讨论占有很大版面,从学生群体对社会类新闻大量的转发和评论来看,他们对社会事件有着极大的认知需求。当这种需求在高校网络文化中无法得到满足时,一部分学生群体就会外流,久而久之高校网络文化就呈现出“冷时政、热情感”的趋势。
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提升路径
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目的是牢牢掌握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使其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主流文化的阵地。针对目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升。
(一)革新网络技术应对高校网络文化的先天不足
在不断建设硬件设施的同时,革新网络技术要从技术本身入手,着力打造一支高校网络运营团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优质资源,由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师带动,培训一批具有网络文化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学生网络爱好者,从建设、运营、推广、完善等方面强化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同时,借助商业网络媒体的运营模式,诸如优化用户体验、推进技术升级、加强新媒体的宣传力度,及时了解高校网络文化平台的学生反馈意见,使学生与高校网络的联系由机械性链接变为心与心的连接,以此来完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增加高校网络平台的用户数量,使高校网络文化不断保持生机与活力。
(二)加强社会交往弥补高校网络文化的内容局限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将高校网络文化与社会的交往互动提上日程,应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运用网络整合高校资源服务于社会,即“走出去”。高校不仅要传播和发展文化科学技术,培养人才,还需要主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中,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高校服务社会提供了便捷畅通的渠道。如:北京大学成立的“互联网法律中心”,以联系实际、服务产业为目标;南京农业大学建立的“网络专家工作站”,开展新型的农业科技指导探索;各类“大学网络公开课”的设立,搭建了一个高校学术资源向社会畅通输送的平台。当然,“走出去”的目的之一是“引进来”,运用互联网络将社会资源引入高校,即“引进来”。通过高校服务社会,社会对高校的认可度不断提高,社会资源也会逐渐流入高校。如在就业服务网络平台的建设中,应积极把众多潜在信息群,如高校文化服务的目标企业、毕业校友等吸纳进来,满足学生群体对社会信息的需求。
(三)丰富话语体系打破高校网络文化的自闭空间
如同《礼》所说的“没有文采,行而不远”一样,从传统的高校网络文化语言表达的正统性、模式化转化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所产生的生动效果是可以预见的。丰富话语体系将会打破高校网络文化的自闭空间,将高校的优质资源与学生对知识的猎奇性、需求性相结合,使高校网络文化自然地吸引学生眼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扩大用户规模。当然,在此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语言习惯,对新的话语体系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分析,克服和防范其可能产生的危害,扬长避短,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的科学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构成
其一,网络文化不仅是文化本身的问题,它关涉到网络文化时代的网络政治、网络经济、网络社会的“多位一体”综合发展,在新型网络文化的发展和提升中,关系到文化与经济、社会、政治等的多元综合发展。
其二,网络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其意义并不仅在于它是文化发展中的子构建,而是对文化各部分都具有广泛的融合与承载、体现。例如,就公认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传媒和文化传播、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等文化软实力构件而言,网络文化以一种新型文化形态的强势融入,使得它们发生了表现、运作、途径等多方面的转变与提升。
其三,网络文化具有广泛的受众参与性、传播互动性、信息便捷性和公众影响力,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与广泛性的强势文化媒体和文化介质。
其四,在当前信息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网络日益成为西方国家和霸权势力对他国进行信息侵扰,文化侵蚀,社会组织、经济扩张的主要战场和手段,网络秩序、网络安全、网络实力的构建处于国际竞争和对抗、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文化建设和管理中的重点和焦点。
综上,网络文化软实力是在网络文化平台和网络信息空间中,通过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而体现的文化软实力。它可以增强国家或地区的网络文化竞争力、控制力、吸引力、影响力等,使得国家或地区在文化竞争和文化发展中取得优势,并进一步推动其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实力的发酵和提升。
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六个维度
根据网络文化本身的特性及其在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和功能,网络文化软实力主要包含和体现于如下维度:网络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传播力、网络文化服务力、网络文化创新力、网络文化安全力、网络文化感召力。它们构成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成为网络文化软实力目标层得以实现的主要支撑,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起着重要的发酵和推动作用。
其一,网络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性标度,网络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于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生产范式和文化生产力承载。学者鲍宗豪指出,“网络文化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正在成为未来社会生产方式的重要部分,并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该生产方式的表现是:生产主体使用的劳动工具从物品形态向电子形态转变,劳动对象由实物变为虚拟,人和自然空间的关系变为人和数字空间的关系,生产力占有的劳动资料从实物变为电子网络。”网络时代带来了新的以网络文化为基础和承载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如网络出版、网络视频、网络广告等诸多领域。网络文化产业成为当今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内容生产的主要增长极之一,体现出超越其他文化生产领域的发展态势,也将成为未来文化生产力推进和增长的重要构成。
其二,网络文化传播力。文化的传播能力和辐射能力是增强文化互动和交流、增强文化内容输出并发挥其影响力、感召力的不可或缺的维度。诚如有研究者指出的,“在信息化时代,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网络媒介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崛起,对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效果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化,一是数字网络传播成为媒介传播中具有广泛受众与覆盖度的主流媒介传播方式;二是网络传播产生着深入而多方位的社会文化效果,对相关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等具有强效关联后果;三是网络媒介以其强大的“媒介融合”效能对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其他媒介形态形成多媒介、全媒体的整合,甚至成为一种“媒介的媒介”;四是全球化的互联网体系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全球化、传播全球化也带来现实的挑战和要求。网络传播以其对文化传播的重大影响乃至重构,影响着文化软实力的构成与模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新兴关键要素。
其三,网络文化服务力。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关系到文化生产、文化活动、文化学习中所需的各种文化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性、丰富性、优质性,关系到公共文化软环境对各种文化信息需求的满足能力、服务能力,关系到文化环境体系的吸引力和对文化再生产的保障力。我国在当前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的完备,而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为文化服务力和文化信息保障力的提升提供了跨越发展的良好契机。许多主要国家或地区都高度重视新兴网络文化在信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新世纪以来欧洲委员会启动的eContent、eContentplus(2005—2008)等项目,旨在让欧洲范围内的数字内容变得更易于获得和使用。互联网的崛起、网络服务基础环境的完善、各种基于数字应用的文化服务,有效改善了公众获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效率,也为文化服务力的提升提供着具有战略性、未来性的发展路径。
其四,网络文化创新力。文化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战略,而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化及其强效的内在活力,不断推动着文化表现载体、文化表达形式、文化内容形态、文化媒介、文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创新,成为网络信息时代文化实践创新的主要来源和场域之一。移动互联网、数字模拟、网络互动、网络多媒体等网络文化技术的发展带动和催生着新兴网络文化内容和产品的不断创新;而网络文化的网众参与和群体性文化书写也极大地释放着文化主体的创造力。在我国强调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双轮融合战略背景下,网络文化与文化形态、文化介质、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发展成为推进文化创新的有力抓手。
其五,网络文化安全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文化信息的控制能力、对文化安全的维护能力。这其中,主权国家对其文化信息流、文化内容的有效引控是其文化安全和文化自主权的基本保障之一。网络文化是国际国内各种力量进行信息干预、舆论操控、社会动员、文化侵蚀的新空间和主要战场,“网络帝国主义”、“带宽殖民主义”等现象和机制为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安全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其六,网络文化感召力。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其是否拥有强有力的感召力,并进而产生如约瑟夫·奈对“软力量”所界定的“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到所愿的能力”。当前,网络文化产品和数字内容成为文化接受和文化消费中日益重要的对象,优秀的网络文化创作和文化精品、文化经典成为文化软实力构建和发散中必需的文化承载,例如韩国在其“文化立国”战略中对数字网络化的文化内容的重视。我国的文化战略也必须把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作为塑造民族精神家园、加强文化价值的传承发扬、提升文化认同度的重要构成,在网络文化中实现从文化经济、文化工业维度向文化品质、文化价值维度的转变和提升,打造具有中国特色魅力和世界影响力的网络内容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