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2 00:09: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海峡两岸关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与台湾进出口贸易额不断上升,大陆目前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随着两岸三通的实现,大陆与台湾的贸易关系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两岸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逐年扩大
据统计,1979年大陆对台湾出口额为0.6亿美元,自台湾进口额为0.2亿美元,2007年大陆对台湾出口额234.6亿美元,自台湾进口额为924.4亿美元,分别增长了近406倍和4622倍。截止2008年10月份,大陆对台湾出口额和自台湾进口额已经为223.5亿美元和924.4亿美元。虽然金融海啸的爆发,对两岸的贸易形成了冲击,但两岸贸易规模依然不减。同时,仅1979年大陆对台湾贸易顺差为0.4亿美元,其余年份大陆对台湾贸易全部为逆差,到2007年逆差高达700.9亿美元,是1980年逆差数额的438倍(见表1)。大陆已经成为台湾重要的出口市场。
2、两岸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从1979年以来两岸近30年的贸易发展来看,在两岸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大陆对台出口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陆出口到台湾的商品主要是土特产,占比大约在90%以上;90年代之后主要是农工原料及半成品;2000年之后电机设备及其零件、机械用具及其零件、钢铁等所占比例较大。
大陆自台进口方面,上世纪80年代,台湾的出口以轻工消费品(日用品和家用电器)为主,约占出口商品的70%以上;进入90年代,由于台湾厂商,尤其是大企业投资的增加,台湾的工业原料、半成品、零部件以及机械设备输入大陆的数量大幅扩增,逐步居于主导地位,占出口额的90%以上,同时,台湾消费品出口比重则明显下降;2000年以后,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等成为出口到大陆的主要商品。
二、海峡两岸贸易依存度增加
大陆与台湾的贸易依存度是指海峡两岸贸易在各自贸易和GDP中所占的比重,反映各自贸易和经济对两岸贸易的依赖程度。近年来,两岸贸易依存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大陆对台湾的贸易依存度从1985年的O.4%上升到2007年的4.1%,上升了3.7个百分点;而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从1.8%上升到32.4%,上升了30.6个百分点(见表2)。海峡两岸贸易对台湾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大陆对台湾贸易依存关系来看,海峡两岸贸易对大陆经济的影响力正在增强,但上升趋势比较缓慢,近几年处于相对平稳的态势;而对大陆贸易的影响力从2002年以后正在减弱,这说明两岸贸易对大陆贸易和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究其原因在于,两岸贸易的增长速度较快,在许多年份超过了大陆GDP的增长速度,这表明大陆经济的增长对两岸贸易的依赖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两岸贸易的增长速度在近几年却不及大陆贸易的增长速度,导致两岸贸易对大陆贸易的影响力在近几年反而有所削弱。
从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关系来看,两岸贸易对台湾的经济与贸易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远超过两岸贸易对大陆经济和贸易的影响。从2004年起,两岸贸易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力超过了对台湾贸易的影响力,这主要是由于从2004年起台湾的贸易总额大于GDP总额,再加上两岸贸易在台湾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导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逐年升高。同时,台湾的进出口对大陆市场的依赖程度都较大,尤其是台湾出口对大陆市场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而且近几年有大幅增加趋势。
三、海峡两岸进出口关系的实证分析
1、数据选取
选择1985-2007年大陆进出口和台湾进出口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四个时间序列均为非平稳而且具有指数增长的时间序列,故取四个指标的自然对数。以CX、CM、TX、TM分别表示大陆出口额,大陆进口额、台湾出口额和台湾进口额。
2、数据分析
对四个对数序列进行ADF检验,仍然是不平稳的。因此进行差分处理,结果显示,LNCX、LNCM和LNTM均为二阶单整,LNTX为一阶单整(见表4)。
对于协整方程LNCX=c0+c1LNCM+e、LNCX=c0+c1LNTX+e和LNCM=c0+c1LNTX+e,其残差的ADF值分别为-3.225492、-3.309118和-3.042085,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应临界值分别为-2.6756、-1.9574、-1.6238.-2.6756、-1.9574、-1.6238和-2.6756、-1.9574、-1.6238,均大于对应协整方程残差的ADF值,可以认为LNCM与LNCM、LNCX与LNTX、LNCM与LNTX之间具有协整关系。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1、大陆与台湾的贸易具有相互依赖性。从贸易依存度看,大陆的经济增长对台湾有一定程度的依赖,而台湾的经济发展更是离不开大陆的支持,其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远大于大陆对其的贸易依存度。因此,大陆的对外贸易发展对台湾贸易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大陆的进出口与台湾的出口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大陆与台湾的贸易不但具有相互依赖性,而且两岸的进出口贸易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这说明大陆的进出口与台湾的出口之间已经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关系,大陆的进出口的发展,促进台湾对大陆出口的增加,显示了两岸稳定发展的经贸关系。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与发展,近年来有关建设台湾海峡隧道的讨论不断增多。依目前形势看,兴建台湾海峡隧道与建设连接海峡两岸的高速公路或铁路,面临许多障碍,尤其是政治方面的障碍,但长期观察,建设连接海峡两岸的海峡隧道与高速公路并非不可能。终有一天,建设海峡两岸海底隧道将会成为两岸共识,若能在未来实现,届时阻隔两岸的台湾海峡将天险变通途。
中华民族新梦想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海底隧道建设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尤其连接英国与法国的英吉利海峡隧道于1995年建成,大大缩短了英国与欧洲的距离,加快、加深了英伦半岛与欧洲的经济社会融合。
海峡两岸尽管分割、分治上百年,中间只有短短的数年统一时间(1945年台湾回归中国到1949年败退台湾),但实现海峡两岸统一与民族富强一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就不断有人提出建设台湾海峡隧道的设想。据台湾媒体报道,1948年夏天,台湾大学生提出建设台湾海峡隧道的提议,希望将台湾与大陆连接起来。到了上世纪60年代,大陆也有人提出要修建连接台湾的海峡隧道建议。在海峡两岸特殊的历史大背景下,这种偶尔的提议与设想很难受到关注,自然不会引起足够大的反响。
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海峡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建设台湾海峡隧道的设想再次被提议,而且逐步引起海峡两岸的反响与关注。
1996年,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教授、著名工程专家吴之名远赴欧洲考察于1995年建成的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随后,他发表了《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的经验教训和台湾海峡隧道的构想》一文,很快引起海峡两岸学者与媒体的热烈回应。随后,台湾海峡隧道论证中心应运而生,各种关于台湾海峡隧道的研讨会相继召开,其中福建省就举办了多次“台湾海峡通道工程学术研讨会”,探讨台湾海峡隧道的相关论文相继发表,建设台湾海峡隧道成为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工程议题。
三种海底隧道方案
经过海峡两岸专家长达十多年的研究论证,初步确定了三条可行的海底隧道方案:北线为福建平潭到台湾新竹;中线为福建莆田到台湾苗栗;南线为福建厦门到台湾嘉义。在上述三种方案中,专家更倾向地质条件稳定、距离最短的北线方案。
北线海底隧道由福建福清经平潭岛到新竹市,采用桥梁与隧道相连接的方式,总长144公里。其中,福清半岛小山东岛到平潭岛娘宫段为跨海大桥,平潭到新竹为海底隧道,其中隧道海底部分长125公里,陆地段长19公里。专家评估认为,北部隧道经过地区海底地质结构稳定,未发现断裂带,也未曾发生过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现今地震流动属中性,频度较低,平均水深为60米左右。尤其是这一隧道两端分别与省会城市福州与台北市较近,较具经济效益。中线起于福建莆田笏石,经南日岛至苗栗,全长128公里,位于福建与台湾中部地区。地质条件相对较差,水深超过70米,不如北部线路理想。南线福建厦门经金门、澎湖岛至台湾嘉义海滨,跨海总长207公里,其中海下174公里。可将福建厦门、金门、澎湖与台湾本岛连成一线,有着特别的经济意义,但地质条件复杂,线路最长,投资最大。
上述三条台湾海峡通道建设的建议,若能在未来实现,也就意味着国务院提出的海峡两岸高速公路的实现。这是海峡两岸共同期待的台湾海峡通道发展远景。
如果投资兴建台湾海峡海底隧道,造价巨大。英吉利海峡隧道全长53公里,只有台湾海峡隧道最短距离约150公里的三分之一。按目前世界海底隧道造价每公里27亿元人民币计算,未来可能会增加到每公里50亿元,台湾海峡隧道直接造成约需7500亿元人民币(也有专家预计为4000亿至5000亿元),加上其他经费预算,估计总造价会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就海峡两岸经济实力而言,由海峡两岸共同负担兴建,通过政府、民间等多方筹集资金并不困难。尽管投资总额巨大,但每年的平均投资额则相对较小,两岸分摊就更容易一些。海峡隧道建成后,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非常巨大的。建成后,海峡两岸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人员、货物、车辆往来将会十分频繁,仅一年间人员往来估计会超过数千万人次,真正实现海峡两岸货畅其流,物尽其利,人尽其便的目标。尤其是兴建过程,可能持续十多年,需要大量的资金、物力、原料、技术与人力的投入,对台湾基础建设工程与整体经济的拉动是非常巨大的,可让台湾经济年平均增长至少增加1.5个百分点。
海峡两岸海上通道的打通,不仅加快两岸经济一体化与社会一体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两岸政治融合,在客观上可有效遏制“”分裂活动,对两岸的和平统一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两岸高速公路规划
在现阶段,兴建台湾海峡隧道仍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中央政府对此表态尽管十分谨慎,但仍透露出较为积极的态度。1996年4月,大陆方面曾明确表示,“对于建设跨越台湾海峡的桥梁或隧道工程,在具备充分的可行性前提下,会考虑实施建设问题”。
目前大陆已将海峡两岸交通网络建设纳入全国公路交通网规划方案之中。2004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提出北京到台湾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代号G3,简称京台高速,起点为北京,途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福建,终点为台北,全长达2030公里,全封闭,全立交。2008年3月,铁道部与福建省政府在京签署了《关于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新一轮铁路建设的会议纪录》,其中包括了京台、昆台(昆明一台湾)两条高速铁路建设计划;福建规划2010年起再建1200公里铁路,其中包括京台高速铁路建设,计划以海底隧道方式厦门入海,抵达台湾。
2009年3月两会期间,原铁道部负责人在两会上表示希望修建大陆至台湾的铁路,再次引起关注。据悉,这是大陆方面推动的“369海峡铁路网”中的两条线路,即“北京-合肥-福州-台北”铁路和“昆明-漳州-厦门-高雄”铁路。这两条铁路均为电气化双线铁路,时速为200至300公里的快速铁路。预计“369海峡铁路网”在2015年完成,届时总里程将达到6000公里,总投资3500亿元人民币。2008年9月,京台高速铁路的北京至福州段已经开始建设,建成后未来将考虑选择海底隧道的方式,让火车抵达台湾。
台湾海峡隧道的建设尽管受到两岸民间的热烈讨论,大陆也有明确的表态甚至政策上的规划,但要建设连接海峡两岸的海底隧道,需要台湾方面有明确的意向,需要海峡两岸的共同协商,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
在目前岛内蓝绿对立的政治结构下,台湾海峡隧道仍属十分重大而敏感的议题,岛内很难达成共识。同时,在现阶段海峡两岸关系现状下,重新上台执政的当局,对兴建台湾海峡隧道也没有迫切性,也不愿就这一可能引起政争的议题进行规划。
对于大陆方面的海峡铁路与海底隧道的规划,台湾方面非常低调。2009年3月初,台“行政院”官员表示,对大陆提出修建跨海铁路的建议“毫无所悉,也无评论”。台湾方面表示,如此浩大的工程,势必有更多政治、安全甚至“国防”方面的考虑,短期内不会考虑,也不会讨论。现在不讨论,不等于未来不讨论。随着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形势的变化与两岸交往的增多与更加密切,不排除条件成熟时,两岸就此展开协商与讨论,甚至达成兴建共识。
率先启动金厦跨海大桥建设
海峡隧道建设或京台高速铁路、昆台铁路建设或福州一台北、厦门一高雄高速公路建设,其中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的跨海大桥建设是实现海峡海底隧道的重大工程之一。
金厦大桥是由金门县政府率先提出的政策主张。金门县政府认为金门与厦门有着广泛的经济往来,但交通不便,为促进两地经济合作尤其是振兴金门经济,提出三套方案建设金厦大桥:一是由金门县五龙山经福建角屿、小嶝岛、衔接到大嶝岛,全长10.3公里,预计工程投资经费为112亿元新台币;二是由金门五龙山直接连接大嶝岛,全长8.6公里,预计投资经费101亿元新台币;三是由五龙山衔接泉州市莲河地区,全长11.4公里,预计投资经费132亿元新台币。大桥建成后,金门可直接开车到厦门,较目前“小三通”70分钟时间的船程可节省一半时间。
2013年2月,会见了中国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打响了今年两岸高层互动的头炮。其后,通过6月的“习吴会”、4月和10月两度“习萧会”,两岸双方、国共两党在增进互信上保持良性互动,在巩固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上形成更为清晰的的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
自2013年6月以来,海峡论坛、两会商谈、两岸和平论坛、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先后登场。这五大平台犹如“五驾马车”并驾齐驱,强力推动两岸关系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阔步前行。
其中,两会第九次会谈中达成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为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再下一城。台湾相关主管部门、业界和媒体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协议的签署为台湾服务业找到出路,让“两岸互惠更上层楼”。
今年12月15日,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届满5周年。目前,两岸海空直航点已达149个,交通便利大大带动人员往来,上半年两岸人员往来逾460万人次,全年可望再创历史新高。随着今年新增13个城市的加入,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增至26个,市场扩容至2亿人口。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今年两岸贸易仍逆势增长。据最新统计,前11个月两岸贸易额1807.1亿美元,同比增长18.8%。此外,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启动运作,两岸进入“货币直航”时代,人民币在台业务受热捧……
两岸访谈
大陆海协会长陈德铭:
两岸联合进军全球市场 赚全世界更多钱
大陆海协会长陈德铭率领的交流团,12月3日上午参访鸿海新北市土城顶埔厂区。陈德铭表示,两岸可以联合起来,共同进军全球市场,赚全世界更多的钱。
据台湾媒体报道,陈德铭11月26日率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经贸交流团”赴台访问8天7夜,陈德铭此行重点除了参观台湾的自由经济示范区建设,也参访台湾知名企业,包括鸿海在内。
参访团12月3日上午抵达鸿海位于新北市土城的顶埔厂区,鸿海董事长郭台铭亲自接待,带领参访团参观顶埔厂区纳米光机应用研发中心,参观内容涵盖纳米研发、电动车、服务器和高精密机械等。
陈德铭表示,8天7夜参访行程今天结束,对台湾特别思念,将来两岸之间合作的盼望,回去会努力。
关键词: 刑事管辖冲突 解决 两岸刑事司法互助
一、海峡两岸刑事管辖之现行规定暨冲突之源起
海峡两岸属于一个国家内部的两个区域和两个法域。因而必然会产生刑事管辖冲突问题。探讨如何解决海峡两岸刑事管辖冲突,必须从两岸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入手进行分析。在解决刑事管辖争议问题时既应该以刑法中的空间效力规定为依据,也要考虑到刑事诉讼法上对管辖的具体分工。
(一)刑法中的刑事管辖权
刑法上的刑事管辖权,其范围是刑法的空间效力,即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
1.我国内地《刑法》中的刑事管辖权,分为以下四个原则(1)属地管辖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2)属人管辖原则。《刑法》第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3)保护管辖原则。《刑法》第8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4)普遍管辖原则。《刑法》第9条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
2.台湾地区《刑法》中的刑事管辖权
台湾地区的《刑法》中同样规定了属地主义、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等管辖原则。
分别规定在其《刑法》第3至8等条款中。如第3条规定,在其领域内犯罪者,适用之。在其领域外之本籍船舰或航空器内犯罪者,以在领域内犯罪论。第4条规定犯罪之行为或结果,有一在其领域内者,为在领域内犯罪。第6条为公务员在域外犯四类罪适用该法。第7条为在域外犯最轻本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的台湾人适用该法。第5第、第8条为保护主义管辖的规定。
由上可见,海峡两岸对刑法的空间效力问题做出了类似的规定。因而,当双方适用相同的管辖原则时,必然会导致两地管辖的冲突。如属地管辖中对领域的理解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属人管辖中对公务人员的绝对适用性和对其他本籍公民的相对适用性;同样存在着犹如“长臂”的保护管辖规定等。
(二)刑事诉讼法中的管辖
刑事诉讼法中的管辖,是指警察机关、司法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刑事案件的分工。
1.我国内地《刑事诉讼法》中的管辖
我国内地《刑事诉讼法》中的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依照法律规定立案受理刑事案件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分工制度。亦即,大陆地区的刑事诉讼中将管辖分为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立案管辖,在诉讼理论上又称为职能管辖或部门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第18条规定:“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自诉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审判管辖指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它通常包括级别管辖、地区管辖、指定管辖等问题。另外还有专门管辖等特殊制度。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各级法院间的级别管辖和同级法院间的地区管辖。
立案管辖与审判管辖间的关系因案件是公诉或自诉而不同。对于公诉案件,两者间的差别集中反映了侦查权、起诉权和审判权的相互关系;而在自诉案件中两者相同。
2.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中的管辖
因台湾地区对司法机关的界定仅为审判机关即法院,故刑事诉讼管辖主要指“法院之管辖”,即审判管辖。它分为法定管辖和裁定管辖。前者包括事物管辖(级别管辖)、土地管辖(地区管辖)、合并管辖。后者包括指定和移送管辖。仅就事物和土地管辖简介。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第4条规定事物管辖,“地方法院于刑事案件,有第一审管辖权。但左列案件,第一审管辖权属于高等法院:一、内乱罪。二、外患罪。三、妨害国交罪。”第5条对土地管辖作出具体规定,“案件由犯罪地或被告之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法院管辖”。另外,在其领域外的台船舰或航空机内犯罪者,船舰本籍地、航空机出发地或犯罪后停泊地之法院,亦有管辖权。
3.海峡两岸刑事管辖的简要比较
(1)级别管辖(事物管辖)
我国台湾与大陆地区在此问题上的最大区别是,台湾的最高法院不管辖一审刑事案件。此外,台湾对级别管辖划分的标准单一,仅为罪名。而大陆地区包括犯罪性质、类别、刑期、社会影响等诸多因素。
(2)地区管辖(土地管辖)
我国大陆在地区管辖上采取以犯罪地管辖为主,以被告人居住地管辖为辅的原则。犯罪地通常包括犯罪行为预备地、实施地,犯罪结果发生地和销赃地等。而被告人居住地一般指被告人户籍所在地或起诉审判时的住处。而台湾的地区管辖上以犯罪地、被告住所地、居所地或所在地相并列为原则,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此处犯罪地可笼统理解成犯罪行为地和结果地。住所地即久居地。居所地为暂居地。所在地指起诉时被告身处之地,可能包括逮捕地。
二、海峡两岸刑事管辖冲突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6-0086-08
收稿日期:2012-04-2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构建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研究”(11AZZ005);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后ECFA时代两岸经济合作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11JJD810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海峡两岸贸易成本及其效应研究”(20122G011);
作者简介:李非,男,福建永安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蒋含明,男,江西南昌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2008年是海峡两岸关系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从2008年3月下旬开始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发生重大的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並在其后呈现出不断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具体而言,2008年12月,两岸实现了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的“大三通”;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正式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其内容涵盖“商品贸易、早期收获、服务贸易、投资保障、防卫措施、经济合作,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随着两岸关系的进展,两岸贸易成本迅速下降。台湾学者张五岳(2003)指出,两岸全面开放直接“三通”,每年两岸海上货运、空中客运、电信等费用可以节省至少7.33亿美元,其中海运直航可节省2.48亿美元,空运票价可以节省4.38亿美元的经济以及695万小时的时间成本。
贸易成本对于分析两岸贸易乃至促进海峡两岸构建更加紧密的经济共同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贸易理论研究将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仅仅归结为与资源禀赋相关的比较优势,对贸易流通领域中发生的其他成本並没有引起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知名学者在经济一体化化背景下开始把目光转向贸易成本这个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变量(Obsffeld et.al,2000)。国际贸易领域专家Anderson等(2006)指出在一些情况下贸易成本将会受到政策的很大影响乃至成为政策工具实施的直接结果,这一点在两岸贸易领域体现的尤为突出。1995年6月台湾李登辉访问美国,两岸关系趋于恶劣。次年8月台湾当局推行所谓“戒急用忍”政策阻扰台湾企业“西进”。2001年11月,台湾当局所谓“行政院院会”又开始实施“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经贸政策对赴祖国大陆投资个案设置新的审查机制,祖国大陆与台湾经贸往来受其负面影响严重。
由于台湾当局制定了许多非经济考虑的限制两岸贸易的政策措施,导致两岸贸易与一般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贸易存在很大差别(李非,2008)。台湾当局出于对“政治矮化”的担忧对两岸贸易一直保持政策干预,使贸易成本居高不下。
二、文献综述
经济学历次重大发现都在不同程度体现为成本问题的进展。经济学史中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都对成本问题做出了富有成效的研究,这表明成本问题应当是经济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方虹等,2010)。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史来看,古典以及新古典贸易理论以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以及属于生产领域范畴的生产结构转换成本,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的主要对象,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但由于忽略了交易成本和代际成本等属于流通领域范畴的贸易成本,导致传统贸易理论很难在现实中解释近年来在国际贸易领域出现的国际贸易与制度安排矛盾、国际贸易中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突出等新问题。
贸易成本指的是将产品送达最终消费者过程中所引发的所有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运输成本、合同履行成本等。由于获取上述数据常常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传统贸易理论一直主要关注于类似关税这样的可见成本。而事实上,自从20世纪中叶以来,一些旨在消除关税壁垒、促进自由贸易的国际组织,如关税合作理事会、欧洲经济共同体关税同盟、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相继问世,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到2000年,发达国家工业产品的平均进口关税水平就已经下降至3.8%,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品的进口关税水平也下降至12.3%。这表明关税的重要性正逐渐减弱而其他形式的成本在贸易成本中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外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並展开了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工作。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贸易成本至关重要,Behrens(2007)指出,如果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未能反映出其全部成本,那么由此得出的研究结论将缺乏说服力,由此社会将承担相应的福利损失。Deardorff(1991)则认为,一个区域某产业净贸易份额往往不仅仅取决于一个区域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区域的制造成本,关键还取决于包含运输成本在内的贸易成本。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学者许统生等(2011)测度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制造业各产业的贸易成本,结果显示:1997-2007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成本在制造业各产业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逐年下降趋势。许志波、钟昌标(2012)的实证研究结果则表明,贸易成本会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及其分配,当农产品贸易成本高于非农产品时,贸易成本将增强国际贸易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
在关于两岸贸易成本的问题研究方面,近年来许多学者也从各自不同角度分别从间接与直接层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邵宗海(2003)指出,两岸不能直航不仅使得台湾岛内和祖国大陆人民必须付出多倍费用,花费更多时间,还会无谓增加运输成本,造成台湾当局积极筹划的亚太海空运中心战略受到严重影响。李非(2008)则指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框架协议中的货物与服务贸易早期收获清单对于降低两岸经济合作中的交易成本极为有利,这对于海峡两岸经济不断走向日益深化的区域分工乃至进一步推动两岸“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蒋含明(2012)则测度了1997-2010年14年间祖国大陆与台湾按照HS编码划分的各行业的贸易成本,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动态面板模型並采用了动态广义矩估计方法经验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两岸各行业贸易成本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並且各行业下降的幅度存在较大的异质性。
尽管如此,上述文献在研究方法上或是基于二战后两岸关系的定性描述,或是测度了海峡两岸按行业划分的贸易成本。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全面测度了两岸三十年间的贸易成本,同时将涵盖有政策变量的制度因素考虑到贸易成本的影响因素中,並且运用计量方法进行了规范且全面的定量分析。
三、海峡两岸贸易成本测算
(一)基准测算模型:Novy(2006)模型
较为准确的测度贸易成本是分析贸易成本问题的前提(马建英,2009)。然而,现实中大量学者对于贸易成本如何测度仍然存在很多争议。袁志田(2000)提出,如果对于贸易壁垒进行直接测度,那么对于非关税壁垒则很难做到具体量化,並且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的限制作用与限制效果也差异很大。Anderson和Venables(2003)甚至表明不管采取对贸易成本进行直接测度还是采用间接方法对贸易成本进行测度,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鉴于各类指标在其应用方面都有各自问题,考虑到测度方法的不同,相关领域的专家都很难给出一个较为一致的结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直接测量贸易成本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鉴于此,目前多数学者在测度贸易成本时均主要依靠间接方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大多数研究者运用间接方法测度贸易成本时,都依据了引力模型进行分析。其中以运用贸易法、价格法等方法来间接测度贸易成本为主(茹玉骢等,2010)。Anderson和Venables(2003)曾经对价格法做过详细论述。钱学锋和梁琦(2008)总结了传统引力模型中的贸易法具有三大不足:首先,贸易法在贸易发生之前就已经决定了贸易成本的构成,並且贸易法将这种构成提前纳入引力模型中进行计算分析。由于此类计算方法存在遗漏变量的可能,有可能导致分析的结果存在偏差。其次,贸易法缺乏相应的国际经贸理论基础,因而对于比较静态分析无能为力,同时也较难考察当某些关税或非关税壁垒被削弱或者取消时产生的效果。最后,传统模型中的贸易方法不考虑到多边阻力项的影响。总而言之,在间接测度贸易成本的思路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引力模型不太令人满意並且还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为了化解这些问题,Novy(2006)提出了改进的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式(1)中,xp和xq分别代表区域p和区域q总的出口额,GDPp和GDPq则分别表示区域p和区域q的国内生产总值,xpq以及xqp分别表示区域p对区域q的出口额以及区域q对区域p的出口。θ则表示祖国大陆与台湾贸易中的可贸易品份额(假设双边贸易是对称的),δ是替代弹性。
以上方程表明,如果双边可贸易品的份额s较高,则贸易成本也较高。在传统的引力模型中,双边贸易仅由GDP来决定,然而在改进的引力模型方程中,双边贸易则由(GDPp-xp)和(GDPq-xq)来共同决定。(GDPp-xp)以及(GDPq-xq)实际上代表着市场潜力,其含义是区域p或者区域q的产出当中潜在的可贸易但事实上並未实际发生贸易的那一部分。从计算贸易成本的公式(1)中我们不难发现,首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若两个区域产出的增加並没有引发两个区域贸易量的提高,那实际上意味着双边贸易成本上升。其次,如果两个区域间的贸易增加,那显然意味着两个区域之间展开贸易相对更加容易,这使得两大区域间的贸易成本有下降。更为重要的是,方程(1)还反映出来了多边阻力项的影响,两个区域贸易由两个区域贸易成本相对于这两大区域的平均贸易成本水平来决定。这样就大大避免了传统引力模型(Anderson and van Wincoop,2006)中用不可观测的价格指数作为多边阻力项所引发的问题。总之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运用Novy(2006)的方法,不仅更加易于获得所需的原始数据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引力模型以及一些具备理论基础的现有传统引力模型的漏洞,提高了贸易成本计算的精确度。
(二)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时间跨度为1979-2010年。我们现在对测度两岸贸易成本所需的各项数据来源进行如下说明。1979-2010年大陆GDP数据来源于各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1979-2010年台湾GDP数据来源于台湾当局统计年鉴,2010年台湾GDP数据来源于台湾当局财政主管部门主计处,GDP数据单位均为“亿美元”。1979-2010年祖国大陆出口额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综合司,1979-2010年台湾出口额数据来源于国际贸易局进出口贸易统计,出口额数据单位均为“亿美元”。1979-2010年间祖国大陆对台湾的出口额、进口额相关数据均来源于台湾“大陆委员会”两岸经济统计月报,进口额、出口额相关数据单位均为“亿美元”。除此以外,还需要进一步确定式(1)中的参数δ和θ,方能计算出各年度祖国大陆与台湾贸易成本的估计值。Anderson和vanWineoop(2006)在总结多数研究者文献估计结果的基础上对替代弹性δ的取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遗憾的是,他们认为替代弹性δ很难有一个确定值,他们的研究只能提出替代弹性可能在5-10之间。本文主要借鉴钱学锋、梁琦(2008)的思路,将替代弹性δ直接设定为8,同时考虑其值为5、10时的贸易成本。
鉴于可贸易品份额我们也很难从数据中直接进行测算,借鉴钱学锋、梁琦(2008)的思路,美国、德国、英国等5个OECD国在1960-1988年近三十年间,非贸易品在私人消费品中的比例大致在18.9%-44.3%之间上下浮动(Stoekman et.al,1990)。而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中国台湾,其工业化程度大体已经接近一般发达国家水平,我们推断台湾可贸易品份额与上述国家或区域的差异不大,基于此,我们参考了Novy(2006)的做法,将直接设置为0.8来进行测算。
(三)测算结果及分析
令中国大陆国内生产总值为GDPp,台湾为GDPq;中国大陆出口额为xp,台湾出口额为xq;中国大陆对台湾出口额为xpq,台湾对中国大陆出口额(或中国大陆对台湾进口额)为xqq。根据(1)式及上述数据来源,以TC1代表θ=0.8並且δ=8时的两岸关税等价方式表达的贸易成本,Tc2代表θ=0.8並且δ=5时的两岸关税等价方式表达的贸易成本,Tc3表示θ=0.8並且δ=10时的两岸关税等价方式表达的贸易成本。表1列出了上述三种不同情形下的测算结果。
在表1中,总体来看无论替代弹性δ取何值,从1979年到2010年,两岸运用关税等价方式表达的贸易成本均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两岸贸易刚刚起步阶段两岸贸易成本呈现大幅度震荡下行趋势,此后下降趋势趋缓且相对平稳,1996年贸易成本有小幅回升,2008年左右贸易成本又呈现出下降明显。其中,当替代弹性6取8时,海峡两岸贸易成本从1979年的1.8512降为2010年的0.4156,下降幅度达到78%。
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将表1转化为趋势图1。通过图1可很明显看出,替代弹性的大小对于贸易成本的绝对数值影响很大。例如2010年,两岸贸易成本在δ取10时已经下降到了0.3104,而δ取5时则仍然高达0.8371。不过,更加有意义的是两岸贸易成本的变化幅度而不仅是其绝对值,尽管6的不同取值对于贸易成本的绝对值影响很大,但並没有改变两岸贸易成本大体上的变化趋势。我们从图1中可以很清晰地观察到,无论6取何值时,Tc1、Tc2以及Tc3所对应的三条趋势线的形状都大致相近。因此,可认为当取不同值的时候並不能改变两岸贸易成本的大体变化趋势。
四、两岸贸易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Novy(2006)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运用当θ=0.8並且δ=8时的两岸贸易成本数据作为因变量来详细测度1979-2010年间海峡两岸贸易成本变化的影响因素。为了缩小变量取值范围並降低变量对异常观测的灵敏度,本文尝试构建对数模型:
InTct=β0+β1InRatet+β2InYt+β3Inyt+β4Policyy+β5STt+μt(2)
上式中Tct表示θ=0.8並且δ=8时中国大陆与台湾历年的贸易成本;Ratet为历年人民币对新台币的汇率;Yt及yt表示中国大陆和台湾省以2006年作为基期的真实生产总值,单位为亿美元。变量Policy,在1996至2007年间取值为1,这表明在这一段时期台湾当局所提出的“戒急用忍”以及“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经贸政策对于两岸经贸交流与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且提升了两岸贸易成本。其他时期均取值00变量STt在2008年以前均取值0,那时“两岸三通”还未开始实施。而自2008年以后STt取值为1,那时“两岸三通”已经开始实施。考虑到时间序列数据中常常出现的序列相关以及异方差等问题,本文采用迭代的普莱斯一温斯登FGLS估计法来估计模型的参数並运用异方差一稳健性标准误和检验统计量。
多元回归结果如下,括号中的数字表示经过调整后的异方差-稳健的t统计量:
回归结果显示在未改变回归方程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后的异方差—稳健t统计量显示5个解释变量均保持了较高的显著性。F检验值通过方程总体线性显著性检验;方程的解释变量总体对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影响非常显著。其中,DW值表明解释变量互相独立,不存在自相关性,说明我们采用的迭代的普莱斯一温斯登FGLS估计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序列相关问题。
回归结果表明,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规模、汇率、台湾当局针对祖国大陆的经贸政策以及两岸“三通”,对于两岸贸易成本的影响都是十分显著的。当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规模较大时,不仅为两岸生产者提供了广泛的市场活动空间,也为两岸企业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加强对差别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了两岸贸易的长足发展,成为祖国大陆与台湾贸易成本不断降低的主要动因。我们还发现,在两岸贸易经贸交流近三十年的历史中,台湾当局“戒急用忍”以及“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经贸政策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使得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贸易成本提升了10.4%,这一系数对于提升贸易成本的效果十分显著,体现了两岸贸易受台湾当局各项政策影响较大的特殊性。值得注意的是,“两岸三通”的实施降低了11.4%的两岸贸易成本。这个回归结果小于台湾学者张五岳(2003)的估计,表明“两岸三通”还存在着进一步完善与拓展的空间。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文章运用了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规模与贸易数据在对现有的具备理论基础的引力模型基础上,通过采用改进了的Novy(2006)提出的方法对于海峡两岸1979-2010年的贸易成本进行了测度,並在此基础上运用普莱斯一温斯登FGLS估计法详细分析了影响两岸贸易成本的原因。基于此,我们有如下结论:
而后东南卫视陆续推出《我从台湾来》《台湾故事会》等涉台栏目并于2009年12月以日益鲜明的“海峡品牌”影响力荣获“2009中国十大卫视奖”。荣誉的背后是对优秀的不断追求,“海峡品牌”是怎样树立的呢?
本文将以涉台栏目为例,来探讨媒介品牌经营的一些问题。
一、树立品牌意识――与时俱进,时代的节奏是栏目前进的动力
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倘若固守陈规,再优秀的节目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无法长存。从东南卫视的相关涉台栏目与央视四套的《海峡两岸》栏目比较来看,栏目的与时俱进体现在以下四点:
1.内容的与时俱进:从内容容量上来看,央视四套《海峡两岸》栏目每期时长约26分钟,分为热点扫描和热点透视两个板块。热点扫描作为消息报道的形式,每期5――11条新闻不固定,占时11分钟左右。热点透视作为新闻评论部分,每期围绕一个话题,主持人现场连线台北评论员进行评论。相比之下,福建东南卫视的《海峡新干线》栏目虽然每期时长较《海峡两岸》短4分钟左右,其在新闻报道中除了大陆演播室主持人现场播报,同时通过链接两岸媒体、连线专家学者等诸多方式,对台湾新闻进行足量报道。每期约10条新闻。值得注意的是,福建东南卫视从2005年起在周日晚间推出台海时事谈话类节目《海峡论坛》,为《海峡新干线》在台海事实评论上填补空白,丰富和提升了“海峡”品牌的内涵和外延。在这个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充实的新闻内容和深度的新闻评论才是重中之重。
从内容的多样性上来看,央视四套《海峡两岸》栏目以时政为主,内容多单方面的报道。对两岸交流、文化教育上的报道微乎其微。相比之下,福建东南卫视从2008年《海峡新干线》全新扩版《海峡午报》,在延续《海峡新干线》特色的同时,更注重时效,更关注台湾岛内的经济、社会和民生,向观众展示岛内百态。
2.方式的与时俱进:方式呆板可以说是当今电视栏目的禁忌,《海峡两岸》栏目中热点扫描和热点透视两个板块过于固定化、死板化,一切仿佛是顺理成章的展开,却很难长时间的抓住观众的眼球。而福建东南卫视《海峡新干线》栏目中,分别在福建和台湾设置两个演播室,由两个主持人分别把握“海峡两岸”的热点内容,而且配合默契。在整个栏目中形成交流状态,更具有时效性和现场感。
二、营造品牌个性――以人为本,真诚互动是栏目永葆青春的法宝
栏目是做给谁看的?不是媒体人自己,而是广大的受众群体。栏目想要拥有好的收视率和好的口碑,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以受众为本。
1.保持“通话”:由于电视本身的一些特性,我们无法做到与栏目的每一个受众进行直接的交流沟通。但是,在科技高速发达的时代,信件、电话、网络等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这里所指的“通话”并不仅仅指代通过电话的交流,而是一种永远正在进行时的不断线的沟通。作为省级卫视的栏目《海峡新干线》在与受众沟通方面上更胜一筹。从2006年起,《海峡新干线》正式建立起与观众的互动与反馈机制。比如2006年4月,东南卫视试图对《海峡新干线》次日早七点的重播时间做微调。结果第二天就接到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电话,表达他们对这一调整异议。得知这一讯息,台领导指示迅即恢复重播时间,并通过各种渠道表示尊重观众选择。在细微处的真诚沟通,才能使栏目未来发展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2.善于“游戏”:为什么说是游戏呢?因为做游戏是双方的,是一种恰当的互动。对一个栏目来说,互动是最恰当的沟通方式,互动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说栏目的内容并不是要强制性的把信息灌输给受众,而是要设身处地想想在事件发生时,观众会关心什么呢?还是用2010年11月27日央视四套和福建东南卫视的两期节目《海峡两岸》和《海峡新干线》来说,同样是当天报道连胜文遭枪击的新闻事件中,《海峡两岸》栏目只对事件本身做了阐述,而福建东南卫视的《海峡新干线》栏目播出了“不受枪击事件影响,选民出门投票”这样一条有关受众对事件的反应的新闻。在栏目中,不仅要关注屏幕前的人,更要观众屏幕里的人。
3.学会“微笑”:微笑是一种态度,微笑是真诚交流的标志。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情,更是向观众敞开胸怀的通道。福建东南卫视《海峡新干线》每期节目的结尾,我们都可以听到主持人微笑着说:“如果您想和我们所有的主持人有更多的交流,就可以登陆我们的新浪微博!”而央视《海峡两岸》栏目中就很少有主持人与观众的交流。主持人是栏目与观众交流的桥梁,栏目可以通过观众在网络上与主持人的交流,获得更多观众对于栏目的需求和期待,促进栏目更好的发展。
三、打造品牌竞争力――品牌为王,从迎合到提升是栏目的使命
陈教授:在我的理念中,毕业生就业问题对学校来说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关系学校教育目的、教育质量和学校自身发展的一个枢纽性问题,任何时候都要全面系统化地抓紧。
办好现代民办大学,我认为要遵循两大规律――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
遵循市场规律,就是学校的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要同外部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外部生源市场、人才市场、就业市场相适应。
要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既是按教育规律运行教育的目的,也是市场规律实现的基础。
把以上这些工作做好了,我们就为就业市场培养和准备好了与其需要相适应的人才供给条件,在这一基础上再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就水到渠成了。
问:创业教育在就业指导和服务中有什么特殊地位,陈教授有什么见解?
陈教授:毕业生以创业的途径实现就业是毕业生就业最具开拓性、创造性的途径,我是积极倡导和推进者。但在实践中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适合一出校门就走创业之路。许多毕业生是在就业过程中创业的,在指导上要因人而异。以我的观察,我校毕业生基本具备自主创业条件者约10%,成功创业者约占4%~5%。势头正在发展中。
在职业和就业指导中,我校很早就开了创业讨论课,我在授课中主要讲“三观”:创业价值观、创业发展观和创业策略观。以此来帮助同学们开阔创业的视野。
多年来北京城市学院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锻炼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学校被团中央确定为“大学生素质扩展”试点学校。第二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自主开拓、善于创新的能力,成为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一些毕业生就是通过第二课堂的锻炼走上成功创业的道路的。
问:北京城市学院创校成立30周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陈校长,请您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再谈谈海峡两岸民办教育发展的前景?
现代著名作家余光中曾写过一首小诗《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初次读完这首诗后,我并不明白作者的用意,直到妈妈给我讲了关于她同学外公外婆的真实故事后,我渐渐懂得作家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胜利后,引发内战失败后,与他的溃军一路逃到台湾。不满三十的老外公不得不将自己新婚燕尔的妻子留在大陆,自己随着国军逃到了台湾,这一走就是四十多年。四十年来,老外婆终日望眼欲穿的守望着,她遵守妇道,孤身一人将女儿拉扯大。八十年代,台湾与大陆两岸可以互通书信,老外公的每一封家书都是情真意切。九十年代,台湾政策放宽,老外公终于可以回到大陆看看,看看家人,看看朝思暮想的故土。此时两位老人早已被岁月染白了双鬓,这真是“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妈妈的眼角泛起淡淡的红光,不觉得我的眼眶也是湿湿的。
几个月前,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原乡》这部电视剧,剧中讲述的是一个个身在台湾渴望回归故乡的退役老兵,他们费劲周折甚至牢狱之苦,只为回大陆看一眼,他们那种迫切想回家的欲望又一次深深震撼了我。
老一辈人的故事让我泪流满面,听说后来妈妈同学在台湾的舅舅谨遵老外公的嘱咐,来大陆投资建厂,与大陆人共走致富路。我心如释重负。
如今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强劲势头,两岸各界大交流局面正在形成。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家园。我希望台湾早日回到大陆母亲的怀抱,两岸同胞携起手共圆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两岸共同繁荣发展,让中国更加繁荣昌盛。
海峡两岸产业发展各具优势,互补性强,它们既有共同点,又有鲜明的差异。大陆具有较强的市场优势和研发潜力,台湾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实力。如何将两岸的资源、人才、市场、研发等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海峡两岸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1 发展的现状
1.1 农业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是海峡两岸经济关系中最具交流与合作潜力、充满活力的领域,推进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海峡两岸的农业发展既有共性,表现为发展起点相近、发展途径相仿、发展方向一致;又各具特性,表现为两岸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潜力、资源及生产方式、现代化程度、经营方式、后续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大陆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台湾具有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和精细农业经营模式,这为海峡两岸的农业互补创造了发展空间。2004年,大陆对台农产品出口额为5亿美元,占台湾农产品进口总量的9.41%。大陆从台进口农产品为1.16亿美元,占台湾农产品出口额的1.5%。总体来说,两岸农产品贸易额占各自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例甚低。随着2005年第一批台湾零关税水果上市,两岸的农业贸易壁垒开始渐渐消除,农业合作与发展不断增速。
1.2 工业
海峡两岸工业发展的共同点是:制造业成为工业的支柱产业,在工业中占绝对优势,增长速度最快,产值比重最大,两岸工业的发展实际上得益于制造业的发展。传统工业向新兴产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的内部结构转变,提高并确立了制造业的核心地位[1]。大陆与台湾在工业内部各产业发展、制造业产业升级层次、两岸科技优势、企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差异,为缓解两岸工业发展与升级矛盾提供了有效途径,其湾工业发展与升级矛盾主要为市场狭小、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科技升级困难、投资环境恶化等,大陆工业发展与升级矛盾包括高新技术薄弱、国内外市场压力加大、制造技术低、科技投入不足等。目前,受城市化进程滞后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大陆仅靠第三产业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还较为困难,国民经济增长还必须依靠第二产业的拉动,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而作为台湾经济“晴雨表”的制造业,是台湾产业升级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1.3 服务业
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层次的主要指标,海峡两岸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海峡两岸的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增大,就业人数不断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近20年来,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良好势头,但是两岸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合作的规模、广度、深度都还很不够。台湾服务业占GDP较大比重,2005年达到73.56%,其中金融保险证券业占服务业总产值的50%。大陆的服务业提高到40%以上,服务业贸易超过1570亿美元,不仅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且已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但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仍处于增加值比重低、就业比重低和劳均增加值比重低的“三低”地位。因此,海峡两岸应该在投资、贸易、市场等方面加强合作,逐步解决“三不通”问题、法律问题和标准问题,不断推进海峡两岸服务业的深入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联系
产业联系是产业分工的前提,在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建立产业联系,可以使产业分工更加充分,提高产业分工的效率。没有产业联系,不可能建立充分有效的产业分工,因而会损害参与产业分工的各自的效率[2]。海峡两岸的产业联系还不够紧密,无法相互作为分工的对象,而是通过寻找其他国家或地区作为合作伙伴,由此形成台湾与北美、欧洲、南美,大陆与东南亚、日本、韩国的产业分工体系。这种产业分工格局导致分工效率低下,具体表现为产业联系迂回及产业联系的单向性和弱化,即迂回的物流交易和技术流的物质化导致产业联系趋于弱化。随着两岸经贸依存度的逐年上升,加上两岸产业分工网络联系越来越紧密,两岸产业联系不够的局面将逐步得到改善。
2.2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满足指向性优势原则,根据最优指向来确定产业分布,包括市场作用、产业规划、要素结构、需求升级等因素;二是接受能力,即接受地区提供的要素与被转移产业之间的适用程度,主要包括核心技术和产业层次;三是转移成本,包括产业设备搬迁、设施建设、员工培训及辞退员工等支出。目前,大陆是台湾产业的最好转移地,台湾是大陆与发达地区联系最好的传输地,由此形成海峡两岸地理位置的梯次关系。大陆已具备接受台湾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能力,但存在的海峡两岸产业转移梯次差距,客观上削弱了双方的产业竞争力。基于此,应该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实现向高科技产业、新兴市场、区域品牌、生态行业的转移。
2.3 产业升级
由于产业不能有效地转移和退出,对海峡两岸产业升级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受附加值和运输成本的制约,台湾地区往往保留传统产业而转移高新技术产业,大陆则成为多个国家产业的转移地,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峡两岸产业的正常升级。同时,海峡两岸市场沟通的不足,以及产业回流效应的低下,阻碍了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对资源配置的作用,限制了统一经济体系的形成。2008年,海峡两岸关系呈现良性互动的积极态势,国际金融危机更为两岸产业带来了新的结构调整机会。因此,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看,海峡两岸直接三通的全面实现,结合投资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安排和管理体制创新,将给两岸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促进海峡两岸的产业升级,提高产业分工效率和产业关联性,使两岸经济更为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为两岸带来共同的繁荣。
3 双赢的策略
3.1 产业分工
综合台商赴大陆投资的规模、动机、产业层次、区位分布、分工形态等方面因素,可将迄今为止因台商投资大陆而形成的两岸产业分工的发展历程分为试探起步、迅速扩张、调整深化和突破转型四个阶段。试探起步阶段(1983~1991年),表现出隐蔽、零星、分散的特征,基本上属于劳力密集型加工产业;迅速扩张阶段(1992~2000年),开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调整深化阶段(2001~2008年初),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投资大型化特征更加凸显;突破转型阶段(2008年起),两岸关系发生重大积极变化,产业合作步入跨越提升阶段[3]。两岸产业分工的模式也经历了垂直分工主导模式、兼具垂直和水平特征的多元化分工模式、以功能性水平分工为主要特征的混合型分工格局等三个阶段。同时,2008年开始的“大三通”,可以显著降低台资的运营成本,有利于形成新的两岸产业分工合作格局,将加快推动两岸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
3.2 产业合作
海峡两岸经济环境与条件不同,产业竞争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产业存在各自的比较优势,表现为劳动力、资源、内需市场、科技应用研究、科技人才培养、产业基础、市场信息、产品结构、行销能力和融资等产业合作的互补关系[4]。针对不同的产业类型采取不同的合作策略,主要包括成长类产业、衰退类产业、新兴产业等。成长类产业适合以不同技术组合方式外移,关键零组件在台生产,研发分工采用“本地化”或“引进”等方式;衰退类产业属于传统产业,较适合在大陆进行生产,并采取以水平分工为主、垂直分工为辅的分工模式;新兴产业因垄断性强,可由台湾地区各技术研究中心与大陆合作,在大陆设立研发中心,联手进军国际高科技产业合作项目。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形成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的长远机制。
3.3 结构优化
随着国际金融海啸迅速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扩散,由发达经济体加快向新兴经济体传导,两岸特别是台湾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结构性调整压力。国家宏观政策转向“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与出口拉动为主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产业结构由二次产业为主转向三大产业协同发展,最终在2020年经济结构完成由工业化经济为主向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台湾地区迫切需要拓展服务业外需市场,以扩大就业和弥补制造业持续外移形成的困境,由此为两岸产业升级提供了合作契机。从两岸产业合作的总体方向来看,台湾产业梯次向大陆转移、以大陆作为加工出口基地为主的方式,向共同提高两岸产业技术层次和竞争力方向升级,通过合作摆脱两岸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相对弱势地位。从策略上说,通过协调两岸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建立两岸产业合作机制与平台,将有利于深化两岸产业的分工与合作,由此对加快两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松玲,马恩祥.海峡两岸产业发展比较[J].天津师大学报,1999,(4):7-12.
量身打造
「三生绿建筑
再现农业科技软实力
秉承永定河、卢沟桥、宛平城等历史文脉,以「绿色交响、盛世园林为主题的第九届园博会将於2013年4月至10月盛大举办。届时,34个大陆省市自治区(含港澳台)、57个城市、43个国际友好城市(截至2012年1月园博会组委会统计)将进驻参展,在永定河畔将崛起一座相当於两个颐和园面积的园博园,规模空前。
如果说园博园是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那麽台湾园对算是本届园博会的一大亮点。不但紧靠南大门、比邻主题馆,俯瞰锦绣谷,占尽地利,更独享着组委会破例划出的6500m2(近10亩),规模仅次於东道主北京园。万园之中,巍巍台湾园将无处不彰显着大气与庄重。
台湾位於亚热带地区,植物花卉生产种类丰富,育种栽培技术精进,农业与花卉发展成果一直以来皆为台湾之骄傲,前於2010年举办国际花卉博览会,受到各方肯定,因此,为了强化台湾在「农业及「科技之发展和成就,「园博会以展现台湾农业与科技为主题,再现台湾农业科技产业之软实力。因此,园区展示上将突破以往简单植被林木的传统园艺展示思路,将「生活生态文化作为推广焦点。
据悉,台湾园外结构设计为椭圆型,意表海峡两岸团结、和谐之意。并计画将以绿建筑打造之室内展馆,利用主题式展示富有代表性之农业产物及花卉植栽,宣传台湾农业科技技术及科学营运能力;室外展场则回归台湾在地休闲农村文化,探讨「生态、生产、生活之相互关系,并符合环保、节能的功能,呈现记忆中的简单生活,展现台湾人「勤俭朴实的性格特点;结合室内外空间,并由软硬体相辅相成。
「台湾园将呈现对园林全新的解读,形塑出人们理想中的生活方式。北京台协副会长邱姿瑛认为,台湾园不是简单的园艺展示,更是一种生活文化和人文价值的展示,台湾各界对这个平台都非常珍惜。她也希望,透过台湾园独具匠心的设计和精心安排的活动,打造一个世界认识台湾的窗口,借此将台湾精致农业推向国际,并吸引更多游客到台湾宝岛一探究竟。
书写当下、流芳百世
机遇与责任的召唤
位於北京前门的台湾会馆记录了先民进京赶考驻足的历史足迹,自设立120多年来,它一直在为两岸关系的历程作出历史的解读与诠释。
近年来,海峡两岸关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文化交流、经贸合作、人员往来日益增加,而旅居大陆的台商作为促进两岸经贸、文化与人员交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他们勤奋、拚搏与包容的精神正在被当下感知,也必将被历史铭记。
今天,全部由台商集资筹建的园博园台湾园,正在被历史赋予新的内涵和作用。台湾园的永久保留及展後30年的自主经营,既保证了台商投资者的利益,又确定了它必将见证历史,并告诉未来,两岸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增强互信认知与认同的道路上所书写的那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52-01
海峡两岸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之间一直相互隔离,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相关教育工作者进行图书馆学情报学相关学术问题的交流与探讨,打破了海峡两岸图书馆情报学教育的隔离现状。但是,由于海峡两岸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已经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学科建设等都存在着一些差异,影响着海峡两岸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进一步交流与融合。因此,笔者希望可以通过比较两岸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异同点,来促进交流,达到互进互补的目的。
1 海峡两岸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比较
20世纪20年代,我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始迈入正轨教育轨道,并经历了五十几年的起步时期与调整时期,才发展成现在具有自己教育特色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台湾地区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发展较晚,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8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逐渐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学模式与管理模式。基于海峡两岸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发展的比较,笔者将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学科建设等方面分析海峡两岸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异同点。
1.1 教育理念
自我国大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迈入正规教育行列之后,一直将“培养多相关学科基础的综合素质人才”作为主要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为目标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促进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理念的实现。台湾各个大学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目标略有不同,但是都是以“提高学生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水平,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高”这一教育理念为基础的。
通过对海峡两岸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学目标的具体研究与分析得出,教育理念都涉及到信息技术,都希望以先进技术推动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发展,以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对于专业规划方面,台湾地区主要以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法进行规划,而大陆方面则是以统一规划的方法促进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改革。在培养人才方面,海峡两岸的教育理念也有所不同。大陆方面希望学生的综合能力都能够得到提高,已成长成为复合型人才,而台湾方面则希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使其成为专业人才。另外,台湾教育理念中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一条,这值得大陆方面学习的。
1.2 课程设置
受到各自教育理念的影响,所以海峡两岸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也有所不同。大陆方面主要是以图书馆学基础、信息管理概论等课程为主,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增加了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经济学等课程,形成专业口径宽的新课程体系。而台湾方面由于各个大学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有不同的教育理念,所以在设置课程上也有差异。一些基础课程,如图书馆学导论、人文/社会科学文献等是各个大学必开设的课程,而其他的专业课程则由各校特色教育理念影响,辅设不同的课程以供学生选择。
1.3 学科建设
随着我国大陆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的学科建设论文也很多,提出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学科建设应该要体现层次性,并根据社会需要创新改革,以形成研究与教学相融合、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和谐统一等发展模式,促进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学科建设的有效进行。而台湾方面对此的研究略有欠缺,需要提高重视。
2 促进海峡两岸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交流的策略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促使着海峡两岸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交流的频繁,也使海峡两岸图书馆学情报学以互进互补模式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如何促进海峡两岸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进一步交流与发展呢?
2.1 网络环境下建立信息共享系统
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隔空交流成为可能。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相关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先进技术建立信息共享系统,并积极地与台湾相关教育人员进行学术沟通与信息交流,以达到信息共享、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2.2 发挥闽南对台优势,构筑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平台
闽南地区临近台湾,两个地区的教育、经济、政治等交流较为频繁。因此,大陆地区可以发挥闽南地区的地理优势,针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特点,构筑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平台,促使海峡两岸的专业人员进行交流与合作,以促进海峡两岸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互进互补发展。
2.3 促进海峡两岸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教育改革
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促使着我国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教育改革作为工作重点,以创新的思想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从而提高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出专业能力强并具有人文素养的综合人才,满足市场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海峡两岸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已经形成各自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以各自的管理模式发展着。随着海峡两岸科技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教育技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着海峡两岸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地针对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比较与分析,以促进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向着统一化、社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提供有效助力,并促进海峡两岸教育事业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桑培铭,周珏.我国大陆地区情报学教育改革刍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7).
[2] 杨瑞英.为海西经济区建设构建图书馆服务新平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