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计划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01 13:37: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计划

篇1

(1)增强预算的科学性。预算绩效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工具,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借此发现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依托绩效指标的设计和考核,挖掘预算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为改进预算管理工作提供基本的依据及指导,从而推动预算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2)增强预算执行的刚性。预算执行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点,预算执行的刚性不足是其中最显著的问题,往往导致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脱节,造成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被大量挪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没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严重影响了各项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而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可以全面把握行政事业单位执行预算的情况,并及时调整资金拨付,规范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增强预算执行的刚性。

(3)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行政事业单位大部分资金都源自财政拨款,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能及时发现资金使用的问题,全程跟踪资金使用,规范资金使用,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措施

1.行政事业单位建立相关组织机构

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最大限度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就需建立统一、完善的管理机构,夯实组织基础,从而保障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目前,除财政部门已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外,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建立起相关的组织机构。预算绩效管理涉及很多内容,且范围较广,相互之间缺乏明显的联系或契合点,需要一个组织健全、规范有效的机构部门将其联系在一起,如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社会相关组织及行业专家等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对相关工作进行协调,同时对相关组织机构建立约束机制,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考察工作开展程序是否合理,并科学分析预算绩效管理的结果,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水平。

2.加强沟通协调

沟通是绩效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对行政事业单位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开始实施具体的预算绩效管理之前,需加强宣传介绍工作,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充分认识到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减少错误认识,从而让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要与国库支付中心保持良好的沟通协作,协调解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效率。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和国库支付中心之间建立对接机制,委派专人负责落实相关协调工作,为深入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人员支持。

3.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目标

(1)强化绩效目标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要按照自身职能及长期规划,细致研究各自的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绩效目标,涵盖工作的内容、投入、产出以及预期效果、考核指标等,同时量化绩效目标,将其分解到每一个职能部门,而各部门要加强研究项目可行性、制定工作方案,细化项目绩效目标,为编制预算、排列项目实施顺序等提供基础支持。

(2)强化对预算编制工作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要落实统计财务基础数据的工作,将各项预算收入统筹起来,确保单位预算收支的准确性、完整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要积极和相关处室交流,通过落实目标预测、调查研究、论证分析等工作,提高编制预算的质量,从而密切连接业务工作和预算编制,增强预算的可操作性。另外,还需要加强预算编制精细化,尤其要细化编制项目支出预算,同时有效衔接上年预算执行和本年预算编制。

(3)科学建立内部资金分配机制。行政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明确内部分配资金的决策程序、执行措施,按照职能情况建立起项目储备库,按照年度重点工作计划进行项目审查,考虑项目的时效性,提升资金使用的效率。

4.全过程跟踪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好预算之后,地区财政分局的绩效评价科就要开始跟踪各个项目的实施情况。从下发款项开始,对开展项目的有效性、使用资金的进度、项目支出合理与否等进行跟踪管理,如果认为某项支出并不合理,财政部门应对该项支出提出整改建议并督促实施。当某一个项目的资金下拨之后,花费突然增大,或年度时间已经过去一大半还没有使用任何项目经费,都要依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整改,行政事业单位将经费使用说明提交给财政局,由财政局绩效评价科依据单位所交报告探索原因,查找资金使用的薄弱环节,同时进行重点监督、管理,在总结经验、教训后为编制下一年预算提供指导作用,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5.加强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篇2

2011年,财政部正式提出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明确提出了“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但是,从理念的提出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再到取得实效,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近年来,虽然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不少问题和阻力。这里既有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也有理念未深入的问题;既有政策层面的问题,也有技术层面的问题。本文将结合预算管理工作实际,从预算单位角度,尝试对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做一些浅显的分析,对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及改革成效

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它强化政府预算为民服务的理念,强调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重视预算支出成本的节约,更加注重资金的产出和效果,要求花尽可能少的钱,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政府行为更加务实、高效。

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由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绩效评价实施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共同组成的综合系统。从预算单位角度来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一般分为五个阶段:一是预算单位要根据自身职能和事业发展规划,确定年度工作目标,并细化为各部门绩效目标和工作计划;二是为实现各部门绩效目标和工作计划配置财务资源,即分配预算;三是各部门分别围绕绩效目标实施工作计划,并报告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四是由评价机构按照确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各部门的项目绩效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评价,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五是应用评价结果,调整单位和各部门工作目标和计划,并据此调整以后年度预算。

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提出以来,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转变了预算管理理念,各级财政、财务部门初步树立了结果导向的绩效理念。二是明确了“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强化了部门和单位的自我约束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了预算的规范性,减少了资金支出的随意性,优化了支出结构,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四是提高了各部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了高效、透明、责任政府的建设。目前业内已基本形成共识,即预算绩效管理是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一个方向。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改革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预算单位视角,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绩效目标编制不科学,随意性较大。在预算编报环节,由预算单位项目执行部门同时编制试点项目的绩效目标,经财务部门审核汇总后上报财政部门。这一环节的主要问题是:绩效目标与预算单位的职能和工作计划联系不紧密,与项目规模和项目实施内容不匹配。绩效目标定性的多,定量的少,且标准偏低,很容易达到,起不到正向激励作用。财务部门受专业和人手限制,往往直接将项目执行部门报来的绩效目标转报财政部门,审核形同虚设。由于绩效目标在预算编制环节未得到充分重视,预算执行与之脱节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绩效评价结果可信度和权威性不高。试点项目绩效评价工作一般由预算单位自行组织,无论是预算单位财务部门自己评价,还是预算单位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评价,都一定程度上存在自说自话、自吹自大的现象。评价报告往往依据项目执行部门提供的自评报告,回避问题,夸大成绩,报喜不报忧。甚至在评价过程中发现了问题,要通过调账等手段先解决问题后再出评价报告。会计师事务所的评价报告要经过预算单位审核,并根据预算单位的意见修饰后才能上报财政部门,导致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流于形式。

(三)工作流程和协调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仅涉及资金预算管理,还涉及项目和行业管理;不仅是预算单位财务部门的事情,也是单位领导和项目执行部门的职责。当前,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受预算、项目、资金、财务管理体制等因素制约,预算单位内部工作流程还不够顺畅,各项目执行部门对财务部门普遍存在依赖心理、抱怨心理和习惯性对抗心理。所谓依赖心理,就是希望所有的有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都由财务部门具体来做;所谓抱怨心理,就是认为预算绩效管理是财务部门没事找事,给他们增加了太多“额外”工作量;所谓习惯性对抗心理,就是把绩效评价工作等同于审计检查,认为评价就是找他们工作中的毛病和问题,因此千方百计掩盖问题,突出成绩,希望评价报告尽量往好处写。这些都使得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推进过程中阻力重重。

(四)普遍存在“上热下冷”、“财政部门热,预算单位冷”的问题。财政部对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十分重视,成立了专门机构,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指导意见、工作规划,多次召开以预算绩效管理为主题的全国性专门会议,通过增刊、有奖征文、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绩效文化和理念,不遗余力地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相比之下,截止到2013年底,100多个中央部门中只有工信部等12家成立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小组,只有不到50%的市级财政部门和不到30%的县级财政部门设立或批准设立了独立的预算绩效管理处室。具体到基层预算单位,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可能只是一句口号、一个概念,仅仅是增加了一些工作量而已。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理念上的原因。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需要绩效理念的深入。良好的绩效管理理念和文化是推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思想基础和重要条件。如果没有对绩效的广泛认知和深度认同,就不可能将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化为自觉的行动。从预算单位来看,显然预算绩效的理念还未真正确立,绩效文化氛围还十分淡薄。

二是制度上的原因。尽管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范,但总的来看大都是指导性质的,可操作性较差。当然,由于项目内容、资金性质、使用范围千差万别,财政部也不可能做出统一的规定。这就要求各预算单位要根据行业特点、项目具体内容,制定可操作的制度、办法、细则等。目前这项工作也较缺乏。

三是技术上的原因。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技术难点。由于行业和业务的差别,无法制定统一的指标体系。财政部制定的《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只能作为参考,各预算单位还需要根据本单位项目特点另行设计具体的个性绩效评价指标。有的预算单位把绩效目标当成评价指标使用,而绩效目标设定较低、较模糊,很容易达到,给操纵绩效评价结果留下较大余地。可以说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绩效评价报告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四是人员上的原因。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理念新、工作内容新、工作量大、推进难度大,需要既懂财务又懂业务还懂绩效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这样的人才还十分缺乏。此外,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给预算单位财务部门带来较大工作量,而财务人员配备并没有及时跟进,给现有财务人员带来较大工作压力,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审核、报送绩效管理相关资料的时间和质量。

三、推进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培育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和绩效文化。预算绩效管理强调“花钱更少、办事更多、办事更好”的理念与当前中央提倡的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有关精神及社会公众的期盼不谋而合。预算单位要密切关注财政部关于预算绩效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利用单位门户网站等途径,结合单位实际,在单位内部积极倡导绩效预算管理理念,培育绩效管理文化。要让单位领导和项目执行部门充分认识到,加强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不是财务部门的新创造、新发明,也不是额外工作,而是财政部的统一要求,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做法,也是公共财政题中之义。

篇3

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当中,改革的对象与内容,包括预算编制、执行、监管工作的理念、要求、方法。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理念、要求与方法,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并开始顺应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探究财务管理模式完善与创新办法。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的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在预算绩效管理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若要制定本部门的事业发展计划,需要综合政府编制预算的总体要求、财政部门的具体部署、职能部门的发展规划等内容,才能保证以相关事业发展计划为前提的资金需求预算的合理性。而在整个预算过程当中,还应从技术、成本、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社会效益等多个角度着手,对项目的设施与收益等进行全面的测算与分析。基于这种改革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机制必须做出调整,协调各个部门,才能够有效开展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另外,在预算绩效管理之下,行政事业单位所报送的绩效目标,应基于部门目标高度,且最终报送的绩效目标,应是具体的、可衡量的、一定时期内可实现的。例如,北京市的实际预算编制中,要求5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必须填报绩效目标;而预算绩效管理的试点部门,必须填报部门的支出绩效,相关绩效目标应具体到每一个项目支出。在报送绩效目标这一工作内容的影响下,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逐步树立绩效理念,并将绩效的思想与方法,有效融入到预算编制工作当中,这导致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二)对资产与负债管理的影响

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资产与负债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资产配置与资源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预算编制、审批、采购执行以及管理工作,都需要对资产存量进行充分考量,提升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其二,在预算绩效管理下,绩效考核机制是评价改革及工作标准的重要手段,例如,公共设施建设完成之后,若不能明确资产权属问题,则会对后续的资产管理产生较大影响,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对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做出适当调整,以保证项目绩效不会大幅度降低。其三,行政事业单位,应充分考虑债务存量问题,通过防范债务风险改善财务状况,如此才能使其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进行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对策

北京市财政局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以市政府的名义出台多项推进意见与管理办法,经市政府批准,统领市卫生局、市科委、市文化局、市金融局、市水务局、市旅游委、市中医管局以及市规划局,共8个行政部门,100多个直属预算单位,开展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工作,累计评价资金已达100多亿元。

(一)综合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总结一段时间的改革经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必须针对自身的不足,对相关理念、办法进行优化与创新,综合提升自身财务管理水平。应事先制定绩效目标,而相关绩效目标的制定工作,必须基于本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对计划当中涉及到的工作内容、投入与产出、预期效果、考核目标等进行正确解读,从而将绩效目标作量化处理,落实到各个职能目标,确保量化后的每一个绩效目标,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确保绩效目标的具体性、可衡量性、一定时期内可实现性,才能进一步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准确性[1]。对预算编制进行强化管理,首先,应对财务基础数据进行有效统计,有效确保预算收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其次,预算编制过程中,财务部门应通过与各个部门进行有效协调,适当结合目标预测、实地调研、论证分析等程序与方法,将预算编制工作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业务工作联系在一起,综合提升预算编制的质量。再次,应综合业务工作实际,对预算编制进行细化处理,尤其是项目支出部分,细化处理方式有利于提高绩效目标的可行性。最后,针对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进行预算编制,应充分结合上一年的预算执行状况,从而科学设置预算执行进度以及执行质量等标准。

(二)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预算绩效管理的推进,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相关项目绩效的衡量、评价结果,应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因此,应构建一个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当中,应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的差异特点,从而对其进行差异化的绩效管理[2]。以北京市水务局的支出节水职能绩效指标体系为例,绩效为一级指标,分值为100;二级指标包括产出与效益,分值分别为80、20;产出之下的三级指标,包括节水规划计划、节水实务、节水宣传、节水管理,分值分别为20、30、15、15,效益之下的三级指标,则包括万元生产总值取水量、节水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度,分值分别为4、12、4。在三级指标的基础上,还可依据实际评价需求,有选择的设立四级指标,如节水实务之下可设置节水科技与节水创建,分值均为15。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致力于项目成果跟踪、汇总以及评价机制的建立,协调财务部门以及业务部门,对财政部门下拨的专项资金进行全面、严格的管理,并通过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其进行相关考核评价,运用考核结果,即可对资金投入的短期与长期绩效,进行客观的反映,从而明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与业务发展状况。

(三)强化财务管理中风险控制力度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优化中,风险控制的强化作用,可首先从资产管理这一部分着手,完善构建内部资金分配机制,机制当中,不仅包括分配决策,还纳入了落实措施,并以部门的实际职能为依据,建有完善的项目储备库。充分利用资金分配机制,能够有效控制资产管理进行优化配置,并进行一定量的资源共享,综合提升资金的使用经济性与效率性,降低财务管理中的资金风险。此外,若要全面提升财务管理中风险控制力度,还需从财务分析以及财务监督着手,以可靠的财务分析为依据,形成全过程财务监督模式。监督的主要目的,就是在预算绩效管理下,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通过经验总结等多种手段与途径,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堵塞漏洞,从而有效规避相关财务风险。完善的财务监督工作,相关监督内容应当包括资产管理、负债管理、预算管理、支出与收入管理等等[3]。财务监督与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双方在监督与管理过程中,收获的成果应互相利用,如此才能综合提升各自的工作效率与水平。

(四)加强综合性人才培养

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执行,以新《预算法》为主要参考依据,所以相关财务人员,必须尽快适应新《预算法》中的相关要求,增强自身的法治观念,从而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此基础上,应以综合性人才培养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目标,积极组织业务素质以及工作技能培训课程,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作条件,或创造有利条件,让更多的财务人员,能够参加到实际业务管理工作当中,加深财务人员对业务工作的理解,在今后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更加切合实际,如此既能适应财政改革的需求,还能满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需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有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在新的发展时期获得更好的发展。通过相关研究,能够明确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以此为参考,顺应改革需求进行管理模式优化与创新,能够综合提升财务管理效果。强化预算绩效结果的运用,落实整改方案与奖惩机制,能够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近年来,为了推动我国科技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国家层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支持不同研究项目的开展。在这一形势下,项目支出的预算与绩效考核工作更加重要,深刻影响着科研资金分配的科学性以及使用的高效性。

一、研究背景

(1)项目概述。本项目为保证医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农村改水改厕项目”的主要工作而设立。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项目和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的技术支持,包括项目方案制定、人员培训与技术指导、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督导检查与质量控制、技术报告编写和年度总结等工作。该项目的研究内容同广大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2)目标及方案。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管理,保证改水中心所承担的医改相关项目的有效运行和开展。分阶段目标以及方案:2018年2―5月,修订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监测技术方案;2018年7月前,完成“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技术培训与“农村环境卫生监测”技术培训;2018年9月前,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技术指导与督导检查工作;2018年10月前,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实验室质控与抽样复核工作;2018年10―11月,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阶段总结与数据审核工作;2018年12月,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资料分析、总结及总结报告研讨工作。

二、绩效管理过程

对于农村医改相关项目的绩效管理工作,主要按照如下方案进行:第一,完成监测方案的制定;第二,完成监测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第三,完成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环境卫生监测数据管理与维护工作;第四,完成技术指导与督导检查工作;第五,完成质量控制与抽样复核工作;第六,完成监测数据的审核工作;第七,编写监测技术报告与工作报告。

三、绩效评价体系

1.绩效目标

所谓绩效目标,是指科研单位根据自身的责任以及具体的发展要求,在预算安排的基础上,为项目支出所设立的预期产出和效果。具体来说,绩效目标可以根据其时效性,划分为年度绩效目标以及中长期绩效目标,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者设定的重要基础。该项目的绩效目标为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管理,保证改水中心所承担的医改相关项目的有效运行和开展。

2.评价指标

(1)产出指标。根据项目既定的预算情况,修订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监测技术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以及技术指导,相关指标的设定以项目方案为主。(2)质量指标。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环境卫生监测数据是这一项目最终监测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对相关人员监测技术培训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地收集农村饮用水水质以及环境卫生方面的具体数据,主要需要设定农村卫生监测培训、防控能力培训以及水质卫生数据监测合格率等三项指标。(3)时效指标。所谓时效指标,是指该项目研究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完成情况。主要包括对监测培训工作的督导与评估,从而为全面、高效地获取监测数据,以及项目的按计划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起对监测方案的规划、对检测点的维护以及对监测系统的完善这几项工作的评估,严格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设定完成日期。(4)效益指标。所谓效益目标,指的就是该项目最终可以创造的社会效益,与项目目标的设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该项目的开展具有广泛性与基础性的特征。其目标在于让更多人了解到农村卫生情况的问题,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更加重视相关工作的开展,为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5)满足度指标。该项目计划为两个项目的执行提供技术支持,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日常组织管理、维护等工作,通过对相关检测人员的全面系统的培训,使其掌握了农村饮用水以及其他卫生方面的现状,具备了一定的监测能力,实现了对该项目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具体的满意度指标值参照工作计划进行设定。

四、优化措施

(1)加强宣传,增强资金利用效率。要想切实提升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要让科研单位的各个工作人员充分认识绩效管理工作的作用与价值,增强自身的绩效管理意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要想实现这一目的,科研单位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项工作,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绩效管理意识。许多项目责任人只重视项目产出结果,而忽视了对项目资金的有效利用的现象,科研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既要全面考察各个项目的产出结果,同时也要重视项目各个环节的资金使用情况,给予那些有效利用项目资金并且产生社会效益的责任人一定的奖励,从而使每个项目主体更加重视对资金的有效利用,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高效配置。(2)强化管理,落实政策。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依托于各项政策、规范的具体内容及要求,才有可能做到有序、高效。基于此,中央及地方政府首先应当制定有关科研单位绩效管理的具体实施细则,以及相关的绩效评价体系,各个科研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建立起一套更加完善的绩效工作体系,并且自觉接受政府部门对其工作开展的监督。根据工作体系以及工作目标的具体要求,科研部门应当组建专门的绩效管理部门,并为其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明确不同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将每一项工作落实。(3)完善机构,确保评价公正独立。现阶段,我国各个科研单位绩效管理工作还不完善,缺乏科学的指导理念以及健全的管理体系,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积极探索、分步实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作开展模式,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应当充分发挥单位财务部门的主体作用,首先从该部门的自我管理入手,开展这一项工作。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等的监督作用,建立起一套立体式的绩效管理模式,推动考核指标的科学化,考核工作的透明化以及考核结果的真实化。总而言之,就是要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使其共同服务于科研单位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助力我国科技事业的高质、高效发展。(4)科学调研,构建合理评价指标。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想实现自己原有的作用与价值,首先必须构建起一套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绩效评价方法。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充分考察各个科研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科研项目的不同性质,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案和研究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包括专家评议法、查问征询法、成本――效益法等等,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评判。需要注意的是,对许多项目的评价,都应当重视非公式化评价方法的应用,而不是直接套用固有的计算公式。除此之外,应当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评价数据库,借助于网络化的平台,实现不同单位数据库资源的共享,从而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理论来源。(5)结果公开,提升绩效管理效能。绩效评价结果产生之后,只有将其应用于绩效管理工作之中,才能实现其原有的作用与价值,所以相关主体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来改进自己的工作。首先,要切实提升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真实性,让不同的主体认同评价的结果。其次,评价结果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当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实现“评价”与“应用”的有效对接。最后,要让单位的所有工作人员,以及社会上的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到评价结果的真实情况,从而有效提升绩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除此之外,科研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应当将其作为单位考核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这一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从而保障其所具有的权威性。总而言之,就是要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完善相关的工作体系与制度,扫除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障碍,助力绩效管理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

五、结语

在信息快速流通的现代社会,科研单位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个科研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进而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综合国力强弱。相关主体应当重视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同这一工作开展的价值,并且具备合理、有效利用科研资金的意识;健全工作体系与工作制度,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选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实现评价结果全面性、科学性的有效提升;推进评价结果的公开,让更多的人认同评价、考核工作的价值,切实提升绩效管理效能,助力我国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全.国家级科研项目绩效预算管理研究.中国财政,2011(16).

2.高新华,李莹,张倩.农业科研单位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优化研究――基于S单位水果体系项目绩效管理的分析和研究.农业科技管理,2016,35(1).

3.鲍晓艳.论科研单位项目绩效预算管理.江苏商论,2012(33).

4.童慧,黎大志.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研究.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4(4).

篇5

随着我国财政收支规模的快速增加和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理财已进入以公共支出为重点的追踪问效新阶段。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也应通过引入绩效理念,推行绩效管理,强化支出责任,节约支出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公益服务效能。

一、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从单纯的语义角度看,绩效表示成绩、成效。就公共部门而言,“绩效”可以理解为公共支出实现的产出和成果。这里的产出指公共部门自身做了哪些工作,成果指外部效果,即公共服务使被服务对象得到了哪些益处。绩效理念的引入有助于公共部门克服片面强调本部门的工作量,忽略工作的最终目的的倾向,全面、系统、本质地思考什么是部门产出、什么是产出所带来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明确工作目标,提高责任意识。

1.预算绩效评价的概念与内涵

预算绩效评价是以绩效为核心,运用一定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安排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价。其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预算绩效评价是以预算绩效为核心的衡量、考核和评价。预算绩效评价所关注的核心因素包括:投入,即达到预想目标所需付出的成本,要求在一定的收入规模下,保持支出结构合理,满足部门实现必要的工作目标,强调支出的节约,也就是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即能否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既定的产出,或以既定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强调服务效率、服务供给能力、服务行为的表现,也就是财政支出的效率性;成果,指财政支出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取得各方面的效益,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强调所提出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就是财政支出的效益性。

(2)预算绩效评价是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监督评价。预算绩效评价具体包括预算编制中的决策评价、预算执行中的过程评价、决算中的结果评价,分别为预算编制和审查、预算执行和调整、决算审查提供了信息支持和操作平台。绩效评价贯穿预算周期始终,使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三个支出管理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综合成为一整套结构严密、整合一致的制度化管理体系,增强了预算管理的完整性、系统性、连续性,有利于全面提高预算资金运行质量。

(3)预算绩效评价通过设立绩效指标体系,在财政资金使用的最终成果和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对绩效目标进行量化。同时,设立绩效标准,对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比较、判断。

2.预算绩效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预算绩效管理是指根据绩效理念,由制定明确的公共支出绩效目标,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紧密结合起来等环节组成的不断循环的综合过程。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预算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以绩效目标为出发点,以绩效评价为核心与支撑,以评价结果的应用为落脚点,根本目的在于将预算资金分配与部门绩效提高紧密结合,以实现“目标―投入―产出―效果―新目标”的良性循环,促使资源配置机制转变,促进服务效能的提升。

(2)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全方位控制、全过程控制和全员控制体系。使用纳入绩效预算管理的资源需要经立项、编制计划、审批、执行、监督、差异分析和考评等环节, 绩效预算管理为单位事业运行、财务收支活动提供控制尺度和衡量标准,使所有预算执行主体都知道自己的行动目标和努力所能达到的结果。

二、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现状

财政部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有机结合。近年,各级财政部门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领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与实践,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工作框架初步建立,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工作难点。

1.绩效管理意识不足

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投入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使事业单位仍将预算的编制和分配情况作为关注的焦点,对支出结果关注不够,缺乏成本观念,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2.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公共支出需满足多元化的公共目标,其很多内容难以量化,导致预算绩效评价指标难以设定。事业单位使用的评价指标还多侧重于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对资金使用效益性评价不足。建立在严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建设仍是当前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难点。

3.绩效管理运行机制不通畅

绩效管理包括绩效目标设立、实施和监控、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等全过程,与预算编制、执行应作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现阶段,预算绩效管理主要只参与了评价环节,还存在执行过程监控环节缺位,评价结果应用不到位情况,尚未真正形成 “目标―投入―产出―效果―新目标”的良性循环。

三、改进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措施

本文认为事业单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1.强化全员绩效意识,建立部门参与式预算编制体系

为便于预算与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建立由财务、审计、业务等部门共同组成的预算管理委员会,构建一个有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各层级人员共同参与的绩效预算编制平台,实现单位发展目标,业务规划、资金管理等信息的充分互动。通过这个平台,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形成以自身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为基础,以计划目标为依据,以设定的绩效目标为驱动,规范申请预算,实现经费按计划有效地支出,而不是无规划地索要经费,随意变更支出项目。同时各部门的管理人员都了解到本部门工作与单位总体绩效目标的关系、本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责任,形成合力,促成单位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

2.积极探索,完善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

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是对预算活动进行多种情景演练和模拟的逻辑结果,是从预算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角度反映评价工作的具体内容。预算绩效评价能否产生预期效果,关键就在于根据评价目的和重点,设计科学、适用、可操作和针对性较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 投入―过程― 产出―效果” 这样一个管理闭环,可将评价指标分为投入类指标、过程类指标、产出类指标、效果类指标四类第一层次指标,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绩效评价的关键因素设计第二层指标。投入类指标是反映在财政支出活动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指标。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投入类指标表示财政活动的成本,预定的绩效标准是经济性,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关键因素是项目投入和绩效目标;过程类指标是反映单位在投入、产出或实现成果的过程中预算执行、成本与质量控制等情况的绩效指标,过程的组织管理、项目管理实施、财务管理是关键的三个因素;产出类指标是反映财政支出活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数量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的指标,实际的产出情况和产出效率是最关键的两个因素;效果类指标是从服务对象角度来衡量财政支出活动实际完成情况与预期目标程度之间差异的指标,最需要考虑的是项目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确定了第二层次的关键因素后,再根据绩效评价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合规性等原则,设计细化出可供操作的明细绩效评价指标。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思路,先从主要的、本质的内容着手进行,然后再逐步加以完善。同时,与之配套的基础数据、基础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等基础工作也应扎实开展,才能为体系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3.提升流程契合度,建立全程动态管理机制

系统的预算绩效管理需全面整合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流程,以实现全程动态管理。

在预算编制阶段应科学合理地设立绩效目标,编制绩效预算,反映与事业发展目标有关的经济业务和事项。制定绩效目标需经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以使目标指向明确、具体细化、合理可行。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制定绩效计划来明晰绩效目标管理的主要内容:预期产出,包括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满意程度;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工作程序、成本资源;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说明实现预期目标的责任和奖惩措施。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将本单位的绩效目标与责任层层分解、细化、落实到支出分配和执行的各个环节、要素和个人,并及时获得业务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预算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预算执行的控制,实时掌握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定期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以对预算执行情况作出合理的判断,并在必要时予以修正,强化预算对支出活动的监督控制效力,确保绩效目标管理不偏航。

在决算阶段,单位应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综合运用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方法,对实现绩效目标过程中所作的工作以及达到的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自我评价。对重大项目支出,还可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专家或中介机构,对项目实行评价,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形成绩效评价报告上报。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是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归宿。工作中要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结果。一是找出预算配置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改进和提高部门预算资金的管理与决策水平;二是将评价结果与部门责任人的年度考核、个人奖惩等挂钩,加大激励与问责力度,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与约束、引导和示范、竞争与发展的作用,提升绩效管理工作效能。

四、结束语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专业性强。组织开展这项工作,还需多方积极培育绩效管理文化、加强组织领导、深入理论研究、健全管理制度,充实专业人员,强化素质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管理平台,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金秀 白 雪: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问题及其破解之道[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15-19.

[2]胡 磅: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10:19-63.

篇6

我局的绩效管理工作,充分学习和借鉴了市政府对政府和组成部门绩效评估的基本做法,成熟一项、推开一项,逐步完善、不断提高,初步构建了广覆盖、多维度的绩效考评体系。其主要做法有:

一是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全程跟进督办。我局制定了督办规定,建立了督办制度,强化了督办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能。每年年初,我们都根据市委、市政府、市纪委的工作部署、市财政局的工作计划以及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等,认真编制工作任务分解表,区分主办、协办,明确工作目标和阶段性任务,提出工作要求,规定工作时限,落实责任人,构建了完善的责任体系,每一项任务都有责任领导、责任处室、具体承办人员,保证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年中上级有新的任务部署,我们都对任务分解表随时进行补充和调整。每月、每季都对督办工作开展跟踪检查,每半年对督办工作的办理情况进行认真回顾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对策。今年我们还认真总结往年效能建设的经验教训,出台相关规定,强化问责力度,同时还在办公平台上开发督办软件,实现督办工作的电子化,强化对督办工作的实时监控、及时提醒和催办。

二是抓好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我们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市市直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和奖励试行办法》,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了《市财政局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暂行办法》,《办法》规范了考评内容和方法,明确了绩效考评奖励金的发放办法,提出了考评的具体要求。在考评程序上,我们始终坚持按平时效能检查、每月个人自评、每季群众互评、领导点评、局效能办审核、局效能和行风建设领导小组审定、优秀人员公示、发放奖励金的程序进行;在确定优秀人员的方法上,不搞“轮流坐庄”、不搞个人说了算、不搞“一刀切”;在考评结果的运用上,把每月、每季的绩效考评成绩直接与公务员年度考核挂钩,只有在季度绩效考评中获两次以上优秀,公务员年度考核才能评为优秀等次。对每一位工作人员,除了重点考核其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外,我们还加强对其平时出勤情况、执行效能基本制度情况进行检查,建立检查台账,与发放绩效奖挂起钩来。今年,我们根据统一规范津、补贴的实际情况,又下发了《市财政局关于规范绩效考评奖发放工作的通知》,对发放的对象、标准、发放形式及程序进行重新界定,严格规定并明确了不予发放或暂缓发放绩效考评奖的情形,充分调动局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抓好处室、单位的绩效考评,强化中层干部责任意识。初,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市财政局内部处室绩效考评管理暂行办法》和《市财政局局属事业单位绩效考评管理暂行办法》,制定这两个《办法》都借鉴和参考了市政府对政府和组成部门绩效评估及对市直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办法,明确了绩效考评的依据和评价指标的设置办法,规范了考评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考评结果的运用。处室及事业单位于年初依据本单位职责、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财政预算报告、财政工作报告、局内部会议纪要等相关文件、局机关督办工作、内部制度规定和基础管理要求制定考评指标及分值;考评指标及分值可在第三季度调整一次,且调整幅度不得超过总计划的30%,经局效能办初审后报分管局领导同意,局效能办汇总后向局长办公会作出报告。各处室、事业单位对照工作任务和考核办法,于1月10日前将上一年度自评报告送局效能办,再由效能办集中报送分管局领导;由分管局领导及局效能办根据实际对各单项工作做出评价;与此同时,由局效能办牵头组织的、相关处室参加的考核组深入各处室、单位对每一项考核指标进行现场察验打分。考评结果作为处室及事业单位评选先进集体、处室及事业单位领导评选先进个人的重要条件,从而,强化处室领导和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四是抓好对区财政综合管理考核,提高财政综合管理水平。年底,我们为了进一步推进各区财政管理改革,促进财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制定出台了《市对区财政综合管理考核暂行办法》,《办法》从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财政重大改革进程、财政管理规范化、法律法规和市财政相关文件的遵守情况等方面分29个考核指标,明确评分方法,通过区财政局自评、市财政局复核确定考核结果,并将考核结果在全市财政系统进行通报,推动财政各项工作落实。从开始对区财政综合管理进行考核,经过的考核实践,针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又对考核指标设置、考核方法进行修改和完善,使考核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今年初,我们组织了对区财政综合管理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发现:同安区财政局在综合管理中成效明显。市财政局党组研究决定:在同安区召开全市区级财政管理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同安区财政综合管理考核工作好的做法。6月11日,全市区级财政管理工作现场会在同安区财政局召开,会议听取了同安区财政局行政事业单位集中核算、国企集团内部控制、镇街财务远程监控、村居会计镇街“四项覆盖”的财政财务监管体系建设情况和思明区财政局强化镇街财政管理、深化行政资源社会资源市场化改革以及活跃机关文化建设情况的汇报,各区财政局也分别就各自财政改革和管理的经验做法作了书面交流介绍。通过实施市对区财政综合管理考核,各区财政局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在深化财政改革、规范财政管理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提高了区级财政管理水平,实现了市区联动、同步发展。

五是抓好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考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由我局制定的《市市级财政专项支出预算绩效考评试行办法》;,我局在《试行办法》的基础上,又制定出台了《市市级财政专项支出预算绩效考评实施细则》,并开始实施市级财政专项支出预算绩效考评;《试行办法》和《细则》规定对200万以上的专项项目都必须纳入绩效考评范围,从预算编制开始,凡按规定应纳入绩效考评范围的专项项目,如果没有进行事前绩效审核的,预算内不予安排资金,凡经事前绩效审核的项目,都应进行事后绩效检查。几年来,通过不断完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健全工作机制,试行专家评审制度,逐步扩大考评范围,明确将19类专项资金列入考评范围,通过考评节约了财政资金,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六是抓好政府组成部门绩效评估,科学评价财政工作实效。我局自参加政府组成部门绩效评估以来,每年都有新的进步,特别是的市政府部门绩效评估,我局综合成绩评定为优秀,并在48个参加绩效评估的政府部门中位列第一。去年,我们在认真学习《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府及其部门绩效管理工作方案及其配套制度的通知》精神、认真总结分析过去绩效评估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真制定今年绩效管理工作方案,并根据“三定”方案确定的财政部门职责,以市委、市政府分解任务和我局年度工作计划为重点,设置了能够体现财政部门职能、反映我局当年工作绩效的15项关键业绩评估指标,再根据这15项指标共计设置了58项二级指标。各项指标都做到:有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进度、预期效果、具体措施和要求;坚持每月有对照检查、每季度有自查自评、每半年有绩效分析,每年有绩效管理工作总结,通过积极参加政府组成部门绩效评估,科学评价财政工作实效。

二、抓好财政绩效管理的几点体会

我局的绩效管理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绩,除了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市效能办的直接指导、其他部门的大力支持外,就自身工作而言,主要还有如下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抓好绩效管理的前提。

局党组对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十分重视,始终都将其摆上党组重要议事日程,经常集体听取职能部门有关绩效管理工作汇报,及时明确阶段工作重点、提出具体要求。局领导根据各自工作分工,注重将绩效管理工作与财政业务工作捆在一起抓,特别是对自己所分工的业务处室及局属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能够严格要求;黄强局长每逢集会,都要强调绩效管理工作,对倾向性问题还经常亲自部署、亲自抓落实。各处室和事业单位领导也把做好本单位的绩效管理当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自觉按照局里的统一要求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几年来,我们始终都把绩效管理看作是财政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财政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副职领导配合抓、中层领导抓落实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具体由:局效能和行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绩效管理的统一领导,局效能和行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绩效管理的组织与实施,预算处为主负责对区财政综合管理考核和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考评工作,人事教育处为主负责对局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和对内部处室(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工作,监察室牵头负责对政府组成部门绩效评估、效能督查和责任追究工作,办公室负责所有绩效管理的保障协调工作。

2、制度建设是抓好绩效管理的基础。

我们除了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否定报备制、同岗替代制、服务承诺制等效能建设规章制度外,还结合财政实际,抓紧抓好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并落实每日考勤制度。在办公自动化平台上安装自行研制开发的考勤软件,每个机关工作人员每天上、下班时,通过对考勤软件的点击实施考勤,根据需要可以自动生成全局机关干部的考勤记录或统计个人考勤结果及去向显示。二是建立并落实效能督查制度。为强化财政干部的忧患意识和宗旨意识,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财政纪律,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我们出台了《市财政局关于深化效能监察工作的意见》,明确监察事项、分工及工作方法,提出诫勉教育的六种情形和效能告诫的九种情形,加大效能问责力度。三是建立并落实绩效管理联络员制度。我们规定每个处室、事业单位都要指定一名负责综合工作的财政干部为绩效管理联络员,专人负责本单位绩效管理工作,使绩效管理工作从上到下层层有人抓、有人管。四是建立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我们在专门制定了《市财政局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实施暂行办法》,区分不同岗位、不同程度的行政过错追究范围、方式及程序,实施责任追究制度以来,每年都有机关工作人员因为轻微触犯效能建设有关规定而受到责任追究。五是建立并落实责任分解制度。我们对每项绩效管理里面的每项工作指标,都进行责任分解,将责任直接分解到处室、事业单位具体的工作人员,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3、狠抓落实是抓好绩效管理的关键。

有了好的规章制度,关键是要抓好落实。我们充分发挥局效能办的职能作用,坚持落实每日网上巡查,检查有无违反考勤制度的人员和超过办理时限的事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通报批评。每周有2次以上到各个办公室进行实地检查,检查人员在岗、服务公示内容等情况,发现问题责令改正,并在单位、个人绩效考评中扣分。凡是上级机关和局领导交办的每项工作都纳入行政督办、效能督查范围,实时跟踪、动态监察;对重点工作,还组织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效能监察,只要有违反效能建设规定,都必须予以效能问责。

三、下一步抓好绩效管理的初步打算

尽管我局的绩效管理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群众的希望差距还比较大,与其他单位相比差距也还比较大。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盯紧工作中还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扎扎实实抓好绩效管理工作。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我局将在现有绩效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预算改革,促进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提升预算单位依法理财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以及《市市级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我局研究制定了《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综合考评暂行办法》,这个《办法》刚刚研究通过,明确了预算管理综合考评内容、指标设置、考评组织实施、考评结果及应用,准备于201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进行综合考评丰富了我局财政绩效管理体系。同时,我们还将对其它绩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进一步做好我局的绩效管理工作。

2、认真做好规范财政权力运行工作。

要从清理和规范财政行政审批权、自由裁量权和监督检查权入手,规范财政干部的理财行为和行政行为,促进财政干部严格依法理财和依法办事。要认真落实《市财政局开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试点工作方案》,围绕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机制的目标,进一步理顺行政权力结构,加快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有效防止权力滥用。巩固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成果,进一步规范财政行政处罚行为。

3、完善网上审批及电子监察,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篇7

摘要:预算绩效管理作为预算管理的有机部分,十余年来在一步步的探索发展中,对各级财政部门和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管理水平和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阑释预算绩效管理基本概念与重大意义的基础上,剖析了新形势下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从六个不同维度提出了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问题。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思考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概述

预算是财政的核心,现代预算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预算绩效管理作为预算管理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通过实施以结果应用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绩效提高为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措施,以改进预算管理,控制并节约行政成本。

二、预算绩效管理的现实意义和重要功能

(1)有利于培养预算法制观念和财政效益观念。在财政资金预算、分配和使用的各个环节,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这就意味着各行政事业单位作为财政支出的行为主体必须对支出的效益承担责任,充分认识到财政支出效益的法律要求,牢固树立预算的法律意识和刚性约束,并自觉做到将追求财政支出效益最大化作为其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最终形成一种全新的、对效益负责的管理理念。

(2)有利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缓解预算收支矛盾。各行政事业单位想尽办法争取尽可能获得最大规模的财政拨款,也导致财政收支压力加大、负担加重。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通过既定绩效目标和一系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进行考核,将行政事业单位职能和事业发展规划与财政支出的供给范围和结构紧密结合在一起。又由于问责机制的引入,各级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会主动压缩没有明确发展前景、预期绩效较差的支出项目,提高财政资金科学性、效率性和效益性。

(3)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厉行节约、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迫切需要。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管理还不够规范和严格,“三公经费”开支还是比较厉害,财政资金铺张浪费的现象仍未杜绝。预算绩效管理就是向管理要效益,实现成本最低化、效率最优化、绩效最大化,提高人民对政府部门花钱的满意度。

三、当前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1)预算绩效管理理念还不够深入人心。长期形成的“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的惯性思维观念还存在,预算绩效管理观念在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深人人心。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编制、预算绩效报告还仅是单位财务部门的事,各单位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并未真正意识到其重要性。尤其是存在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常常是在预算年度初,比如说1-2月才形成,而部门预算和绩效预算是在上一年度第四季度时就对下一预算年度进行编制,这种时间上的不同步,造成预算差异较大,预算绩效管理更是难以控制。

(2)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专业性较强特点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为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国家先后修订完善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颁布2012-2015年预算绩效管理规划;新颁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确定行政事业单位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刚通过的新《预算法》第五十七条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等等。但还是有不够健全的地方:预算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也没有完善的控制机制体系;缺乏细化的效益目标,也没有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常局限于单个项目或某一部门,各项目之间、各部门之间难以进行有效、科学、合理比较。

(3)预算执行阶段缺乏有效监控。预算绩效跟踪监控机制属于事中控制,目前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虽然目前正在进行的综合预算、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公务卡结算、财政监控体系等一系列财政管理改革为预算绩效管理监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如何进行跟踪问效,如何确定跟踪监控原则、跟踪工作流程,跟踪临近制度顶层设计等方面还有欠缺。

(4)绩效结果应用不够,绩效责任追究问责不力。影响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因素较多。一是绩效评价未真正与预算资金安排相挂钩。比如有些民生项目,即使通过评价发现绩效不好,考虑到其社会效益,也不会真正减少预算安排,甚至可能会加大投入。二是奖惩制度未健全或未严格执行。虽然各行政事业单位在报年度部门预算时也上报了绩效计划,年度结束也要求各单位上报年度绩效评价报告,财政部门也组织专家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报告进行评审,但目前,基本只有对做得好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奖励,而没有对不重视绩效工作,或是绩效结果不太好的单位采取切实有效的问责措施。

四、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1)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强化预算绩效理念。要通过多种措施和各种方式深入开展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培训宣传工作,要把宣传培训的对象重点放在预算绩效管理人员和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身上。同时,要利用媒体、政府网络平台等形式,引导全社会重视和关注绩效管理工作,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原来粗放式预算管理方式的弊端,牢固树立“用钱必问效、问效必问责、问责效为先”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目前,财政部中华会计函校开展预算绩效管理远程网络培训工作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要切实组织好,以期取得培训实效。

(2)抓住预算编制阶段源头。近日,财政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通知》(财预[2015] 82号)和《关于充分发挥预算评审中心职能作用切实加强预算管理的通知》,对预算评审和预算绩效管理均做了详细严格要求。首先,预算编制要科学规范,绩效目标设定合理。其次,要严格部门预算的刚性约束,如果部门预算随意调整,预算绩效管理也就无从谈起。预算应当全方位和全口径的收支都要涵盖。这就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要点应在部门预算之前就初步确定。按新的预算文件要求,项目还需以三年滚动规划为牵引,纳入规范的项目库,实行全周期滚动管理,以保证预算的完备性和前瞻性。同时,在预算编制时还要一并确定各项目应该达到的细化的绩效目标,确定绩效指标评价体系。这样,就与传统的预算管理工作中主要强调对各项资金花费的金额及去向区别开来。预算编制阶段的这些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做好了,才可为后面的预算绩效评价等绩效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预算执行阶段进行实时有效监控。传统的预算执行阶段进行资金的分配时很少关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预算绩效管理就要加强预算执行阶段的有效监督和实时控制机制。要完善预算绩效跟踪监控原则、工作流程和制度。一方面,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对预算执行定期自查纠偏,另一方面,对重大项目财政部门要亲自或是委托相关评审机构做好督察和跟踪问效工作。要定期采集绩效运行信息和数据,在分类、汇总、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预算绩效目标运行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或相关项目单位纠偏扬长,及时帮助有关部门和单位找出资金使用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敦促整改,促进预算管理绩效目标的顺利实现。

(4)进行全方位科学合理绩效评价。预算编制以绩效目标为依据更合理,而预算执行以绩效目标为导向并对执行结果进行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更有效益。做好绩效评价,绩效指标体系设置科学合理是重点。预算绩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预算管理的绩效,反映财政资金在获取和使用过程中的效益;另一方面,反映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在评价的过程中,目前关注度主要放在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评价上。从科学发展观及财政资金公益性上来说,财政资金应将重点放在民生、社会保障、公共产品提供、生态环境保护上面,行政运行成本要尽量压缩。这就更迫切需要设置尽量细化、量化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绩效评价来考查行政事业单位对财政公共资金使用效率的执行效果。

(5)采取措施科学合理地应用评价结果。一是建立绩效数据管理平台。一方面,将绩效评价数据信息输入管理系统,在财政内部和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实现共享;另一方面,收集绩效评价指标、评价、管理各类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为各行业、各类型单位形成绩效参考标准或是绩效标准体系,为下一步的科学、精细、完整绩效评价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是完善落实预算绩效评价结果通报制度。评价结果较好的,采取适当方式予以表彰;评价结果差的,要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

三是要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结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畴,并确定占有一定分值。考核结果及时反馈同级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公务员评优评奖的依据之一。

四是建立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信息公开制度。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与部门预算、部门决算一样,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可以在各行政事业单位网站或财政部门网站上向社会公开绩效评价的结果,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更加公开和透明。

篇8

【关键词】绩效管理;误区

下面,我们根据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总结出目前中国企业在绩效管理中常见的六个误区,希望让更多的企业管理者有所察觉。

1责任人误区

绩效管理中一个基本的、不得不明确的问题是:到底谁来管理谁的绩效?谁来评估谁?由于绩效管理关注的是企业中“人”的问题,因此,常常被看做只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在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了始终站在前台的“主角”,而真正了解员工能力和态度的一线经理却成了“配角”,他们只是配合人力资源部门完成打分等非实质性的工作,而没有话语权,自然没有积极性管理和激励员工。实际上,在绩效管理模式下,人力资源部或者其他第三方人员都不可能替代员工的直接上司。绩效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和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其中的“全员”,当然包括了作为关键责任人的员工的直接上司。人力资源部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辅助平台,收集汇总信息,应该是支持和辅助的角色,不应越俎代庖。

2流程误区

技术的进步促使企业管理中的许多体系都自动化、网络化。同样,对于绩效管理,人们也总是期待有一套一劳永逸的自动化工具。正是因为期望用系统来代替管理者完成绩效管理工作,一些企业在设计和实施绩效管理的时候,往往喜欢把流程和工具弄得非常复杂。而事实证明,复杂的流程和工具不仅不能提高绩效,反而会让管理人员和员工日渐厌烦。我们认为,首先,要尽量选择有效、简单和可操作的流程和工具;其次,不能指望用自动化来取代诚恳的沟通和讨论。如果不通过沟通来获得正确的信息,即使自动化做得再好,得出的也将是错误的结果。

3绩效计划误区

有些任职者在“绩效目标”栏中填写的内容和岗位职责没什么差异,有些则将绩效目标写成了阶段性的工作计划。比如,对一个会计来说,“每月按时完成会计报表”应该是一项基本的岗位职责,而“控制或降低成本”可能是一项绩效目标。又如,对市场部经理来说,“年底以前把产品A的市场占有率提高5%”是一项绩效目标,而“一季度完成某项促销活动”则是支持其目标的工作计划。由于混淆和重复,我们经常看到,组织和个人制订的绩效计划包含了太多的内容,毫无重点。

如何清晰地界定绩效目标、岗位职责和工作计划呢?我们认为,绩效目标是指公司、部门、员工在绩效周期内所要达成的工作目标和成果,岗位职责则是某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活动的概况,而工作计划则是对某个阶段具体工作内容或流程的进一步详细定义。

4绩效指标误区

绩效指标误区可以说是绩效管理的各种误区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一个。陷入这个误区的企业,通常会把绩效指标定的过细,失去重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绩效计划阶段,管理者们没有明确的评估重点,生怕“不评估工作便难以落实”,因而常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绩效指标众多,指标的权重细微(5%~10%),员工难以明确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的工作重点。

管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绝对量化而又合理的指标体系是不存在的,单纯的量化指标往往难以囊括现实工作中的很多关键内容。事实上,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设计、衡量量化指标不仅会浪费管理资源,而且收效也甚小。

其实,对于KPI来说,找到核心的、少数的、重要的、可衡量的指标才是关键。可以参考SMART原则来确定这些指标,即要求指标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具有合理挑战性的,有时间限制的。

5反馈与辅导的缺位误区

很多企业管理者抱怨,不进行评估,员工就没有压力,任务就难以落实。于是,他们频繁评估,却忽视了对员工的日常反馈与辅导。

其实,在绩效管理的四个环节中,反馈与辅导是真正能够帮助员工提升绩效的环节。这个环节的作用和方法与绩效评估的作用和方法完全不同。评估是阶段性的,其对象是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结果,而辅导则存在于整个过程中。我们说,绩效管理是一个没有尽头的持续改善过程,其中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辅导而产生的效果。

日常反馈和辅导应该坚持做,另外,管理者还应视员工的能力情况来调整反馈与辅导的频率。能力弱的员工,或许要加大辅导的频率;而能力强的员工,则可相应减少频率。在这个环节,特别应该发挥沟通的作用,以获得员工的承诺和绩效的快速改进。

6强制分布误区

强制分布在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特别是通用电器的运用被广为宣传后,成为众多企业效仿的标杆手段。国内企业主要用它来确定奖金的分配,以及确定需要淘汰哪些员工。公平地说,强制分布这剂简单而有力的“猛药”,对处于特定情况下的一些企业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强制分布寿诞是否有良好的效果,还依赖于多个条件,企业也需要评估自己的文化是否适合使用强制分布。

首先,强制分布将竞争引入了内部,使企业在短期内迅速形成内部竞争的强势文化,这在鼓励员工相互竞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员工之间产生戒备心理,不利于团队协作。所以,强制分布比较适用于更强调员工独立完成工作,而不是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工作的情况。

其次,企业首先要具备良好和透明的沟通环境才能顺利实施强制分布。每位员工必须清楚公司的标准,而且这些标准是透明、可沟通并且公平的。

另外,强制分布更适用于工作内容相似、且样本量足够大(比如20~30人)的群体,比如客户服务中心的接线员、大规模的直销队伍、流水线工人。工作内容要一样,是因为只有同一把尺子才能够比较公平地相互比较员工之间的绩效;要求样本量足够大,是因为只有这样,评估结果才可能呈现正态分布,适用强制分布才有一定的可行性。

篇9

近年来,福建省越来越重视基层科普工作,不断加大对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2006年起,在省科协年度部门预算中设立了基层科普专项资金。该专项资金从省级财政性资金中安排,专门用于奖补扶持基层开展科普相关工作,年度规模从2006年的100万元发展至2011年的1420万元。该专项资金管理遵循统筹兼顾、规范管理、专款专用和绩效评价的原则,注重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

1 基层科普专项资金设立情况

2011年,福建省基层科普专项资金包含4个分专项:一是基层科普设施与阵地建设专项资金,从2006年起设立,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补助基层科普车(含科普大篷车)和科普专用设备的购置更新、科普网站建设等,提升市、县(区)科协自身能力。二是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从2007年起设立,2007~2009年每年安排250万元,2010年起每年安排320万元,用于奖励和补助在农村基层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开展基层科普相关工作,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的通知》,促进科普惠农长效机制的建立,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三是农村科普和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资金,2007年由省级财政追加安排、从2008年起设立,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补助科普惠农宣传栏、服务站建设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及奖补省科普先进县(市)、乡镇,增强农村科普宣传和培训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科普场馆建设专项资金,从2010年起设立,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补助市、县(区)科普场馆布展设计、展品设备购置及配套设施建设,旨在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协等部门关于福建省科普场馆平台建设规划(2010~2012年)的通知》,推动市、县(区)科普场馆建设,提升基层科普展教能力和水平。

2 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管理的基本做法

通过积极实践探索和不断扬弃创新,福建省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管理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2.1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逐步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促进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管理科学化、规范化。2007年,省科协、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奖补资金使用和管理的通知》。2008年,省科协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农村科普“一站一栏一员”建设的通知》,该文件制定了《福建省科普惠农服务站管理制度》、《福建省科普惠农宣传栏建设标准》、《福建省科普惠农宣传员管理制度》。2009年,省科协、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福建省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工作的意见》。2011年,省科协、省财政厅联合制定出台《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在该办法中,共设总则、目标与原则、申报与评选、组织实施、表彰奖励、资金管理等六章共四十二条,规定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的用途、开支范围、预算申报审批程序等,明确了专项资金由获得奖补资金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所在的县(市、区)科协、财政局共同负责管理,由县(市、区)财政局统一拨付到县(市、区)科协,实行报账制管理,同时强调加强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和监督。

2.2 规范项目申报评定程序

根据福建省基层科普专项资金所含各分专项的不同用途,在项目申报表中设置相关支出绩效目标内容,组织基层规范申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申报范围面向农村基层,符合《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所规定的推荐范围和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均可申报。各县(市、区)科协和财政部门负责组织本地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填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项目预算表》等申报材料,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确定推荐单位和个人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将推荐名单和相关材料上报设区市科协和财政部门。设区市科协和财政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各县(市、区)推荐名单进行复核,提出推荐名单和相关材料上报省科协和省财政厅。省科协和省财政厅根据各设区市的推荐名单和相关材料,深入调研,审查申报材料,组织专家评选出福建省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并在省级媒体公示7天,公示期满无异议后予以表彰奖补。农村科普和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资金申报范围是县(市、区)科协,科普场馆建设专项资金、基层科普设施与阵地建设专项资金申报范围是市、县(区)科协,要申请上述专项资金补助,须向省科协提交申报材料。项目申报材料经审核、汇总后,提交专题会议研究评审。会上评定通过的补助项目及金额由省财政厅和省科协联合下达到有关市、县(区)科协和财政部门。

2.3 加强项目执行跟踪监控

重视开展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项目执行过程以及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跟踪督促检查调研,采集相关信息并加以汇总分析,及时掌握项目实施进程、资金支出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总结经验,纠正偏差。2008年,省科协印发《关于报送科普惠农兴计划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通知》,要求获得2006年、2007年奖补资金的单位和个人填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对象情况填报表》并附上专项资金使用效果的材料。2009年,省科协印发《关于填报〈农村科普和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资金执行情况表〉的通知》,对2007年、2008年农村科普和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资金执行情况进行摸底调查。2011年,省科协印发《关于开展科普场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检查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获得2010年专项补助资金的单位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及支出绩效进行认真自查自评,填报《科普场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执行情况表》并附上专项资金到位、支出、结余相关财务凭证复印件,同时省科协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检查调研。2012年,省科协印发《关于报送科普场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执行情况的通知》,要求获得2010年、2011年科普场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且未正式上报项目总结报告的单位填报《科普场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执行情况表》,同时组织有关人员到实地调研,现场检查、核实所报项目支出绩效运行信息。

2.4 开展项目支出绩效评价

积极开展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认真分析研究评价结果所反映的问题,努力查找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制定改进和提高工作的措施。根据财政部门的部署和要求,农村科普和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资金被选定为2009年、2010年支出绩效评价试点项目,按规定编报了绩效评价试点工作方案,开展了试点项目事后评价,报送了自评材料。2012年,省科协印发《关于开展2011年度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选定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作为2011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项目,开展项目事中评价,要求各有关县(市、区)科协负责组织辖区内获得2011年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奖补的单位和个人认真开展支出绩效自评,报送《2011年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基础表》、《2011年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自评表》和绩效自评报告;在基层自评的基础上,省科协撰写了《2011年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支出绩效评价报告》,按时报送给财政部门。

3 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项目实施主要成效

福建省基层科普专项资金实施以来成效显著,2006年~2011年已累计组织实施1054个项目,共安排下达补助资金5490万元。通过该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激励基层开展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推动基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农民,提升了福建省公民科学素养水平。

3.1 科技馆(科普活动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

至2011年底,全省已投入使用的市、县(区)科技馆(科普活动中心)共有28个,比2009年增加5个;建筑总面积67002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32513平方米,培训活动室面积6056平方米),比2009年增加3535平方米;拥有常设展品7023件,比2009年增加1059件;全年参观(培训)人数达42.7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16.1万人次。此外,还有在建的市、县(区)科技馆(科普活动中心)10个。

3.2 科普宣传栏、活动站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至2011年底,市、县(区)建成科普宣传栏(画廊)9376个,科普展示单元总长度71532米,分别比2008年增长43.5%、22.4%;建成科普活动站(室)7789个,建筑面积221672平方米,全年参加活动(培训)111.9万人次,分别比2008年增长54.1%、52.6%和68.9%;建立各类农村科普示范基地786个,比2005年增长40.2%。2012年1月,省科协主办的“建设万个科普惠农宣传栏”项目被列入2012年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计划,省级财政安排补助资金937.2万元用于支持新建科普惠农宣传栏3124个。2006年~2012年,全省共有50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受到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表彰,有131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受到省科协和省财政厅表彰。

3.3 科普网站建设和科普车配置力度进一步加强

至2011年底,市、县(区)科协建有科普网站71个,比2005年增加53个(增长近3倍);浏览人数328.7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272.8万人次(增长近5倍);配置汽车115辆,比2005年增加38辆。目前,全省各市、县(区)科协基本上配齐了科普车,福州市、三明市、建阳市等还配置了科普大篷车,2011年科普大篷车下乡205次。

3.4 农民科技培训成效明显

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通过近几年的科技培训,培养了一批观念新、技能强、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增强了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特色农业发展。2007年~2011年,全省农函大结业学员达16.8万人次,年均结业学员3.36万人次。2008年~2011年,全省各市、县(区)举办实用技术培训共计18741次,培训174.7万人次,年均举办4685次、培训43.7万人次。

3.5 全省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升

中国科协组织开展的福建省第二次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福建省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4.4%,高出同期全国1.13个百分点,比2004年福建省第一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测算出的比例提高了2.11个百分点。

4 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项目补助力度偏小,影响规模效应的发挥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安排的项目平均每个补助3.9万元,基层科普设施与阵地建设专项资金安排的项目平均每个补助4.3万元,农村科普和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资金安排的项目平均每个补助4.7万元,项目补助力度偏小,规模效应不明显。尽管科普场馆建设专项资金安排的项目平均每个补助35.7万元,而实际上新建一个科技馆(科普活动中心)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就需要数千万元、上亿元,若包括展教装备费用,则所需建设资金规模就更大。一些科技馆虽已竣工,但缺乏展品设备,即使获得专项资金补助,对其科普展教功能的充实完善难有较大改观。

4.2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尚未完全树立

预算绩效管理是根据绩效理念,由设定明确的支出绩效目标,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紧密结合起来等环节组成的不断循环的综合过程。由于预算绩效管理在全国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开展不平衡,一些基层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还不甚了解,对其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未树立绩效理念,对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的产出和结果重视不够,导致部分项目执行进展不理想。

4.3 配套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项目考核验收工作比较薄弱,目前仅出台《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尚未出台统一的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绩效指标的设定、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采用等仍处于初始探索中,绩效评价定性指标的计分存在人为因素较多,定量分析缺乏基础性数据资料,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亟待加强。

5 推进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2011年,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强调各级预算单位要把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福建省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下财政体制改革的新要求,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5.1 提高思想认识,树立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要充分认识推进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支出责任和效率,将绩效理念融入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管理全过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的骨干力量参与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发挥各业务部门的作用,形成分配资金运用绩效、使用资金讲究绩效的机制。

5.2 加强学习培训,提高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业务新、政策性强、技术含量高、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的综合性工作,要加强对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增强其业务素质,尽快建立一支既懂项目管理、又掌握国家政策,既熟悉财政财务专业知识、又擅长信息处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努力提高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水平。

5.3 积极实践探索,构建科学规范的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要积极探索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管理工作,事前科学设定绩效目标,事中跟踪监控绩效目标实现进程,事后评价绩效目标完成情况。通过深入研究,多方借鉴,设计完善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步构建一套科学规范的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5.4 注重工作实效,充分发挥基层科普专项资金促进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

要加快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的项目储备库建设,提高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重视探索建立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及时采集分析绩效运行信息,监控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通过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实践,促使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实现程度最大化、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实现最佳化。优化扩大基层科普专项资金规模,加大项目补助力度,集中财力解决主要问题,继续重点支持科普场馆建设,为基层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提供阵地保障。

参考文献:

篇10

(一)管理层观念意识淡薄,重视不够。事业单位的资金进出量较大,当前,随着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渐趋复杂,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事业单位时俱进地提升财务管理能力及创新能力。然而,不少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并未认识到这一问题,对财务管理的深层次要求认识不足,片面地将财务管理等同于会计核算,认为财务管理就是部门收支的“大出纳”,认识不到高质量的财务管理与单位的资金安全、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度也不足,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管理层以上种种陈旧的财务管理理念,很容易造成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计划、控制、监督和辅助决策等职能的充分发挥,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开拓创新。

(二)预算管理工作存在缺陷。自我国1995 年1月1 日颁布实施《预算法》以来,很多事业单位均建立起来一套较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但部分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以“轻编制,轻执行”最为普遍。预算编制是执行预算的基础,也是事业单位从事各类业务活动的出发点,编制预算应认真而严密,然实践中一些单位在确定数据时仅仅依靠历史数据作为依据,而不是根据现有的实际和预测数据客观计算确定,使得预算编制质量缺乏可靠性,与实际严重不符。此外,部分单位为了更大限度争取资金,编制时依然延续传统的“基数加增长”方法,而非财政部门规定的零基预算法,造成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足。在预算执行方面,部分单位缺乏必要的监督,无法形成相互之间的有效制约,使得预算执行中随意调整的现象较为普遍,加之预算执行完后的评价考核没有制度规定,流程操作不明确等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预算效果的提高。此外,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也差强人意,绩效考评范围不明确、绩效考评指标不清晰、绩效考评制度不规范、绩效考评技术不先进等问题普遍存在,绩效考评工作流于形式。

(三)内部控制不健全。财政部于 2012 年 11 月正式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于2014年 1 月 1 日起实施此规范,然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依然较为薄弱,一些单位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内控制度,但只是在某些片面方面做了一些限定,并未全面地覆盖到单位业务活动发生的各个岗位及业务环节,对于制度的执行的过程和效果缺少监督,“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制度应有的作用较难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很多单位信息沟通和衔接不到位、外部监督和内部审计对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缺位、资产状况缺乏有效控制等现象也较为突出,以上种种问题,给事业单位信息质量的真实可靠性以及资产的安全性带来一定隐患。

二、新预算法修订后财务预算如何创新管理

(一)强化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管理机制。针对事业单位预算体系不够完善、预算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事业单位要想充分适应新《预算法》,当务之急是要根据国家规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出适合单位实际情况,操作性强的预算管理制度,并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为预算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依据。对此,笔者以为尤其要强化两点,一是财政信息公开制度。新《预算法》则明确指出了要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并具体规定了预算公开的内容、时间和主体,未依照规定对有关预算事项进行公开和说明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因此,事业单位有必要把财政信息公开纳入今后的预算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财政信息公开制度,自觉主动地将新《预算法》中要求的预决算、政府采购以及有关审计报告的信息进行全面、真实地公开,以更好地接受公众监督,规范财务收支行为。二是预算监督管理机制。新《预算法》强调预算管理上要实现透明度,实现阳光监督并对于财务管理实践中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违规开设专户,违规担保,挪用骗取预算专项资金等)进行了严格的责任规定,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的监督机制,强化预算责任,将预算的支出与收入进行开诚布公,以确保预算资金使用的安全、合理、有效。

篇11

(一)协调高校人力、财力、物力的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高校预算管理是对高校内各部门、单位的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预算管理可以协调好各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引导内部各单位正确处理相互之间出现的利益矛盾,保证其自身利益,最大程度发挥单位的整体利益,保障高校事业健康稳健发展。

(二)通过收入支出预算编制,控制财务收支平衡

预算编制遵循“收支平衡”原则,不允许出现赤字预算。通过预算编制,可以做到“量入为出,量力而行”,避免资金的无序使用而出现赤色财务,减少不必要的财务风险。而制定和执行预算的过程,就是用量化工具使拥有的资源和发展目标保持动态平衡。

(三)完善内部会计制度

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目的是使学校的财物及非财物达到利益最大化。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能使预算主体明确自身的目标,完成预算的方式及预算完成后的益处等,从而起到自我约束和激励的作用。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同时预算管理能促进高校科学管理,保障高校健全发展。

(四)将战略规划融合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

高校预算是指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及本年度的需求而编制的财务收支计划。它不仅立足于本年,而且还体现长远发展,是工作计划的量化过程,同时可以促进工作计划目标明确并相互衔接,也即通过长远规划来指导当前的实践,是有战略意义的。

二、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收入预算不全面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收入日益增多,收入渠道也逐渐增多。其经费来源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一财政拨款到现在的财政拨款、事业收入、其他收入等多种渠道。财政拨款由一定标准比例拨付,较为规范;事业收入由在校生规模确定,虽存在一定变化,但正常情况下变化比较平稳,也不容易出现差错;只是其他收入,包括培训收入、捐赠收入、科研收入等,涉及范围广,项目种类繁多,尤其是成教部门或各院系同其他学校或组织联合办学举办的各种学历培训班,短期培训班等很容易出现无标准、多标准、超标准的收费现象。而且在收入预算中一般不予体现,预算收入减少,支出预算也受到了影响。

(二)学校职能部门全局意识差

很多高校对预算管理重视宣传程度不够,知之甚少,只是把预算作为年度的资金分配问题,造成预算编制关注点放在争夺经费资源上面。因而高校各预算职能部门在预算编制中只考虑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只关注本部门的发展,而忽略了高校的整体运行和长远建设。致使自下而上上报的预算严重超过预算收入,预算管理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预算编报程序过于简化

一直以来,高校预算编报过程存在很多不足。首先,不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而是将预算任务直接下发给涉及的各职能部门,由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的预算;其次,编制方法仍采用“基数+增长”的方法,缺乏科学性,不能调动各个部门节约开支的积极性;最后,编制方式是由财务部门直接汇总各职能部门上报的预算,不能做到“两上两下”。这样的后果就造成预算编制与实际相脱离,可执行性差。

(四)预算执行监督不到位

预算编制的目的就是要在预算编制完成后,高校的各项活动能够按预算执行,不随意更改。但由于预算编制本身的不合理性,造成预算执行起来困难,很多预算随意更改和调整。尤其是项目预算,由于部分项目预算在编报时并没有考虑执行中的困难或前期工作没有做好,导致项目无法执行或延后执行,加上对预算的执行监督不重视,缺少有效的预算执行和监督机制,造成年末决算与预算严重不符。失去了预算的作用,也失去了预算的权威性。

(五)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随着预算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意识还没有真正确立;预算制度体系还不健全,不完善,机构人员配置不到位;预算绩效管理基础薄弱,还没能做到编制有目标,执行有监控,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

三、加强预算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做好收入预算的编报

首先要规范学校的收费行为,要制定收费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等,做到所有收费全部及时上缴并纳入学校统一管理。其次除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纳入收入预算外,学校的其他收入也要纳入收入预算。要做到不随意夸大或隐瞒收入,力求各项收入数据真实准确。

(二)加强责任部门的全局意识和节约意识

随着预决算公开的透明度越来越高,公开的内容越来越完善、详细,公众包括本单位职工对单位的工作也越来越了解,全员参与意识也不断增加。首先要继续加大预算管理的宣传力度,加大宣传高校的发展规划,让相关责任人员了解全校的整体发展;其次还应该健全相关制度,制定一套合理的预算管理办法,可以在总额控制情况下,层层分解预算目标,以减少预算各单位只关注责任部门效益的问题;最后要提高相关责任人员成本核算意识,使其有资金成本的概念。

(三)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首先,要了解预算编制的原则,收入预算要遵循“科学规范,积极稳妥,实事求是”的原则;支出预算编制要“统筹兼顾,保障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其次,要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全面负责预算的管理工作。包括制定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及本年的发展计划,初步确定各职能部门总体的资金需求,分析汇总各职能部门上报的预算数据等;最后,要使用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只采用零基预算也可以零基预算与增量预算结合使用。要加强“支出预算”管理,加大“定?~预算法”的应用,要合理确定支出定额与标准、资金分配的方法,要客观、公正、透明的进行资金分配,科学的完成预算编制。

(四)细化预算责任,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度

高校日常预算的管理要实行制度化建设。首先,要细化预算,将预算指标详细分解到相关的部门、人员,要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可以使用EXCEL表格定期对各部门、人员预算执行情况汇总分析,及早发现执行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其次,应杜绝预算执行的?S意性,对已批复的预算,各部门要严格执行,在预算范围内使用资金,不得“超支”“乱支”;如果确实需要调整,要按照规定程序报送审批,要意识到预算管理的法制性。最后,要建立健全高校预算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压缩预算的弹性空间,提高预算的执行力。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