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体育健康论文

大学生体育健康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31 07:28: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体育健康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体育健康论文

篇1

(二)学校教育因素目前,高校教育虽然一直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工作开展得还不够。如心理咨询老师不是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而是一些其他专业或者是离退休的教师返聘回来的,他们对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是很了解,而且在心理指导方面缺乏专业性,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许多学校没有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有些学校也只是在公共选修课中出现。学校也很少开展心理教育方面的活动,有时只是象征性的发放一些调查问卷,对问卷调查的结果无人问津,可见也是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

(三)学生自我意识因素现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差,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许多大学生在学校中认为他的能力很强,无所不能,处处抢风头,事事要强,但实际能力却达不到,自身又缺乏面对挫折的能力,导致最后出现心理障碍;也有些学生把自己的能力看得很低,认为自己什么也干不成,不敢面对失败。大学生必须具有正确的人身观,正确的认识自我,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是自己具备社会需要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作用体育教学的目的除了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锻炼方法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终身体育观,学习一些卫生保健知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个健康的人不仅是有健康的体魄,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直接讲解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体育锻炼方法时,融入心理辅导知识,如有些同学由于缺乏自信而出现厌学情绪心理,教师在讲解示范的过程中邀请这类同学作为“模范”,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动作要领,给大家起到示范作用,这样通过教师的独特的辅导,使这些同学能感受到做好示范时的乐趣,通过教师的多次关心和指导,从中得到了自信,会把这些学生的厌学心理去除或者减轻。对学生的心理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或引导作用。

(二)体育教学可以预防大学生心理障碍大学生由于生活、学习、就业、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以及环境的改变等原因,经受许多心理矛盾和精神挫折,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有些学生缺乏自信,使其性格缺陷,神经衰弱等现象常常出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各种运动技术、技能,在体育教学中获得乐趣,如体育舞蹈教学,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期间总是笑口常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舞蹈和音乐浑然一体,使学生能够享受体育,愉悦心情,放松身心,充满自信,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从而能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

(三)体育教学可以治疗大学生一些心理疾病有些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由于环境的改变,需要适应许多人或事,需要自身不断的自我调整;上学前的远大理想和上学后的差异;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学习知识的枯燥等原因,使一些大学生生活焦虑,墨守成规,主动性差,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思想闭塞,产生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体育教学可以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或者减轻其症状。实践证明行为疗法对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具有一定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散打、跆拳道等项目的练习,使自己的能量得到发泄,在各种体育比赛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调节了与伙伴之间的人际关系,使自身压抑许久的心情得到缓解,然而能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一种,疏导心情,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作用。

(四)体育教学能使学生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口号中可以看出,体育运动能使人身体健康,使人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人心情舒畅,使其快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和体育技能,通过一系列的身体活动,使自身的能量得到了一定的发泄,流了汗水,学习了技能,获得了成功的感受和喜悦;与同学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体育学习任务,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其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改善;在老师的帮助下或鼓舞下完成了体育学习和锻炼,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使课堂气氛活跃,心理压力减少,活得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体育课堂中的一些比赛,可以锻炼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篇2

二、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客观地说,当前中国教育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也一贯在倡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工作者思想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体育战略上某些偏差的影响,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个方面:

(一)教师示范作用发挥不足

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对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心理健康的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富有创造性地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气氛,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然而有的大学体育教师尽管在专业技能方面无可挑剔,却因认为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受限等诸多因素,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有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及训练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成绩差的学生态度冷淡等,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再如一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简单粗暴,对体育活动中违反纪律乃至动作不规范的学生使用过激的语言,对学生的教育敷衍了事,无视学生的主动性,甚至思想狭隘,斤斤计较,胸无大志,遇困难退缩,见荣誉就争。面对这样的教师,学生们也会去争名夺利,忘记了做人的坦诚。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投入体育活动的兴趣,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影响学生的终生发展。大学生心理发展迅速,正处于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成人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即将到来的就业竞争等又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惑不安、心理问题。由于有的问题具有不可弥补性,而预防胜于治疗,因而在大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僧身心成长和发展所必需的。体育课程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较之其他学科,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因为体育运动具有特殊的心理调节作用,它能使人们通过运动舒缓压力、融入群体、增强团队协作等作用。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育活动中去,从而增强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克服消极心理障碍,促进身体健康和与心理健康协调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陈旧

心理健康不是孤立的,应该贯穿于体育课程的始终。要实现体育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光需要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如借助下雨天不能实施户外体育训练的时机在室内讲解心理健康的有关内容,或指导学生阅读体育教科书中心理健康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体育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使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过程中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即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水平,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和心理学方法调节情绪等。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许多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孤立起来,由于在运动技能教学中缺少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设计,而把心理健康教育仅局限于专门课程的传授,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与运动技能教学训练相脱节的误区。简而言之,就是没有做到育体与育心的紧密结合。

三、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就学校教育而言,各门课程均有着自身的任务及优势。大学体育教学要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的需要。

(一)坚持率先垂范,用教师良好心理品质引导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在学生各方面发展中都至关重要。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因此,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美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前提。因此,体育教师尤其要加强自身修养,坚持用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新型的体育教师应更新观念和认识,在确保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时也要加强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在教学中进行各种积极尝试,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以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

(二)注重环境熏陶,用良好的体育教学情景感染学生

体育课的环境,包括场地器材等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会给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学器具、器材,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让学生一到场地就有归宿感,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因此,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器材很有必要。另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既包括师生关系,也包括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所带来的是积极互动的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它课堂教学,也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精选教学内容,用优化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

大学体育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包括体育课堂教学及各类竞技比赛在内的一系列体育活动来实现。一方面,要着力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特别是游戏性教材内容。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性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形成情感互动,行为互动,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与此同时,要优化竞技体育教学内容。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技术的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很难掌握,且易发生运动损伤,造成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降低动作技术难度,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开展,利于终身锻炼,并且效果明显,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坚持实践为主,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引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通过专门的理论课,更要坚持以实践为主,即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水平,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丰富体育活动形式,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首先,要加强激励表扬。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这对于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其次,要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沟通,进行疏导。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第三,加强心理诱导。心理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第四,加强教师示范感染。对于某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技术示范,可是有的学生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些技术动作。这时候,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去带头练习,当他们成功的完成这些技术动作时,能很快的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技术的自信心。最后,要引导学生正确自我暗示。教师要想学生传授有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在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进行积极的有效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能力,从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五)巩固课堂成果,用丰富的体育课外活动发展学生

篇3

中图分类号 G80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 0126-01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1新生入学不适应大学生活的心理问题

考进梦寐以求的大学可以说是学生人生当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当新生满怀期待怀揣梦想进入大学殿堂时,往往踌躇满志地憧憬着美好的大学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心情愉悦。然而,入学后却马上面临了非常多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和矛盾,感到自己心中所想和实际所见出现了非常大的差距。例如环境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以及生活状态的改变等等,这时候学生往往又从兴奋愉悦的心情一下变得迷茫起来。尤其以一些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和人接触的学生为甚。

1.2人际交往引发的心理问题

不管身处社会还是大学校园,首要第一件事就是学习人际交往。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好坏往往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生活状况,同时也对其将来的发展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然而,实际上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处理好大学生活中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进行人际交往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会产生困惑,感觉困难甚至面临着障碍。比如部分大学生思想偏激,处理问题极端,对他人有成见,甚至偏见,这一类学生往往会产生并积累大量的心理问题并导致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甚至严重失败而不自知。根据长期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最希望拥有的是“真诚的友谊”,60%以上的大学生最害怕失去的是朋友。可见,人际关系往往占据着大学生内心里的主导位置。

1.3情感因素引发的心理问题

除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外,大学生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感情生活,这往往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一个关键因素。爱情是人生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随着大学生生理机能的成熟,已不可避免的开始需要面对恋爱和爱情。然而,大学生的心理却往往不够成熟以处理恋爱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遇到问题时不能作出有效合理的判断,从而引发相关的心理疾病。对异性的好奇和期望,但同时有不具备相关的性知识,性常识,故非常容易引发各种形式的心理问题。

1.4就业因素引发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就业,如果说进入大学对大学生来讲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那么就业就可以说成是“人生道路上的新起点”。大学生就业的方式很多,有的依靠个人的能力,有的依靠家庭的帮助,那么在各种各样的就业方式下使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产生困惑并引发心理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高校扩招,经济危机,就业困难,各种不利因素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作出了严峻的考验。各方面问题给大学生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导致学生行为异常,甚至一蹶不振,迁怒于人,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等,故此,就业问题带来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需要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一起共同关注。

2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可以作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具体的做法和对心理问题的帮助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2.1调节情绪

在大学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过程中,各个方面带来的压力会使大学生经常在情绪上感觉到紧张、烦躁、焦虑和不安,导致情绪波动较大。通过进行体育锻炼运动,尤其是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在参与过程中体现出的与同伴配合协调,与对手竞争拼搏,这些感受都可以有效的调理大学生的心里情绪,甚至可以带来愉悦的正面情绪。除此外,我国传统项目例如武术,龙舟赛等运动项目不仅可以调节情绪甚至还可以升华个人的精神修为,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大学生经常从事类似这样的体育运动可以减少其负面的情绪,增长其乐观的感受。

2.2提高智力

通过对身体的锻炼,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提高必然对智力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和协调能力。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需要作出正确判断以获得高效率的锻炼形式,这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而在与同伴的组合过程中又提高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和记忆力。故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智力,促使其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协调性变得更加成熟。

2.3培养坚强意志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力是体现一个人对困难和挫折的一种积极态度,故此,意志力需要在困难和挫折中进行培养。而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项目可以从某种层次上给人提供培养意志力的条件。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运动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在某些运动例如滑雪等运动又可以说成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要求运动者需要不断的克服自然因素(如气候条件、环境条件等)和主观困难(如疲惫、恐惧、压抑、失意等)。在对这些困难进行克服的过程中,不仅增强的运动者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勇敢顽强、勇于战胜一切的良好意志品质。从运动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往往也可以将其适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2.4协调人际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霍尔研究发现,人类的心理适应能力往往最最主要的用途就是作用于人与人的交往过程当中,同时,人际关系的处理又反映了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程度。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你将人际关系处理好了,那么你的情绪、你的心情将会处于极佳的状态,对任何事物和任何人都充满友好,自己也会从中获得非常美好的感受;反观那些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这类人经常会感到压抑,心情糟糕、烦躁,无精打采,缺乏乐趣,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变这一情况,体育运动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特殊活动,是人的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大学生可以长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运动锻炼,尤其是在体育竞赛中,按照项目竞赛规则共同参与,既能发挥自己所擅长的作用,又同时实现了相互的配合和协助,既共同享受获胜的喜悦,又共同承受失败的心酸,共同体会体育活动的无限乐趣和体育文化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使大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使其个性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力为.运动心理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6.

[2]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

[3]殷恒婵.体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6.

篇4

二、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个体咨询介入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其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促使个体咨询的介入。大学生离开家庭开始学校生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长久以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总是以教育者为中心,仅仅采取灌输的方式,督促大学生无条件地服从。例如仅仅讲授教育知识,很少与学生的具体生活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教育者单纯地讲解,大学生单纯地听受等等。这些不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个体咨询介入法则强调社会工作者与工作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这些对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有重要启示,可以积极借鉴。其二,大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个体咨询介入成为必须。有的教育模式在解决心理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运用个体咨询有助于克服这种局限性,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运用个体咨询个别化的原则和沟通会谈的技巧,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情绪和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具体到个体咨询的治疗模式包括:一是工作者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把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二是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误区,使大学生自己帮助自己宣泄情绪。三是运用行为修正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利用放松疗法、系统脱敏等帮助大学生改正不良行为。

三、个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拥有很好的推广运用前景。首先,“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个体咨询以学生为主体提供了基础。以人为本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己的能力。大学生心理问题仅仅依靠工作者很难得到全面的解决,这就需要大学生自己学会调节的能力,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开发自己的潜能。大学生在解决自己问题的同时使个人价值得到了体现,从而促进了大学生更好的发展。其次,个体咨询的目标和功能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基本前提。个体咨询的目标是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其基本功能是预防心理疾病、恢复心理健康、稳定和发展心理功能。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满足其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还要促进其全面的发展。再次,个体咨询的实践过程为全面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了指导。个体咨询致力于工作对象做出改变的过程,需要遵循一套工作程序。科学的工作程序有助于提高工作的实际效果。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个体咨询从预估到最后的评价,其程序是非常完备的,遵循这一过程可以深入地挖掘到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寻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5

[作者简介]聂锴(1979- ),男,辽宁丹东人,陕西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陕西 西安 71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陕西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网络成瘾的有效干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JG6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091-02

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教学,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影响和效果。国家教委调查显示,我国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体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并积极地行动起来。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1.健康的定义。194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的章程中指出,健康不仅仅是一个人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指人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良好的状态。1989年,WHO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的概念,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道德健康。

2.心理健康。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学校的医务监督、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卫生保健措施和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解决。体育作为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进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效果是任何其他方法和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具有的文化层次决定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会不断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从而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教育部近年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表明,50%以上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1.自我为中心。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一帆风顺、父母溺爱的独生子女生活,形成了他们或多或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观,遇事总想着自己,推卸责任,不懂得反省,这种认知结构往往会造成与他人的矛盾与交往障碍。

2.社交能力弱。很多高校学生面对新环境,不能很好地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舍友关系等。曾有调查显示,相对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困扰和压力,更容易存在性格内向、心理自卑、缺乏自信、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社会适应能力差。大多数大学生从小受到父母长辈的疼爱和庇护,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帮助完成,以致他们进入校园后不能很快地进入角色,对校园生活中各种突况的应对和处理不能很好地完成,有时甚至找各种理由逃避责任,这种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他们不能积极面对各种压力,不能很快恢复心理平衡,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

4.自我意识不健全。曾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与自我意识有关。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活动的察觉,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正确地自我认知,客观地自我评价,才能积极地提升自我,健康地发展自我。

三、体育文化活动活动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体育文化活动有效缓解不良情绪。大学生身心发展处于由个体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来自学习、择业、感情等各方面的压力往往会造成大学生抑郁、焦虑等各种心理疾病。近年来,国内不少从事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师进行了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手段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体育运动对预防和消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如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慢跑等各种锻炼形式均能改善有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拔河、踢毽子、跳绳、轮滑等体育文化活动能使学生通过自我宣泄、减轻或迁移来自于生活、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不良情绪,从而使学生性格开朗、乐观、情绪振奋,起到有效的健心作用。

2.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潜藏在人体身上的一种能动力,包括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是影响青年成才的一种智能要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补充和延伸学生缺失的一部分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励学生顽强拼搏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沉着冷静、协作交流的能力素质。如学校间的友谊比赛和夏令营等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都可以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良好的集体责任感。

3.体育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适应能力指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很多体育文化活动都具有集体性、协作性的特点,参与者无疑要进行有效的交往,在健身的同时,这种带有娱乐性的体育活动能够发展学生之间的友谊,消除不良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对社会交往活动的适应性,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情商,对存在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四、高校体育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从运动心理学看,体育教学包含多方面心理因素,既有对学生进行运动训练及技术动作学习的心理因素,也有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意志及情感教育的心理因素等。这要求体育教师不光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还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通过运动促进大学生整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使其身心和谐发展。具体的途径有以下几种方式:

1.加强高校体育文化课程建设。笔者所在高校体育课设有球拍类项目(网球、乒乓球、羽毛球),集体球类项目(足球、篮球、排球),武术类项目(武术、太极、拳击、跆拳道),休闲类项目(健美操、形体、游泳、轮滑、腰鼓),以必修和选修的形式按一定比例分班对全校大一、大二学生开设。一些娱乐功能较强的运动项目(如轮滑、台球、体育舞蹈、游泳等)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又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起到调节和改善情绪状态的作用。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心理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相互呼应,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善于从心理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一览无余,而这些表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因材施教,在教学每一个环节中要注意学生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的有机结合,发现每个可能引起生理和心理变化的现象,调整教学,减轻学生心理负荷,达到机体和心理的平衡。

3.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除基本的体育课程教学外,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体育文化活动,注重活动健身的同时,也要注意娱乐性,例如花样跳绳、舞龙舞狮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既可以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还可以丰富运动会开幕式的表演。学校还可以大胆引进特色体育课程,包括街舞、瑜伽、轮滑、国际象棋等课程,在运动健身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建设中,学校应当加大投入,加强硬件建设,开展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运动项目。大学体育工作者应当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努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刘相林.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6.

篇6

 

一、引言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在高校的实施,主要是为了促进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以及大学生更多的参与体育活动中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是师生们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但是,随着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的转变,现在浙江省部分高校的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很少有同学参与体育活动,并且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即使是在参与体育课程中的运动技术学习,也出现诸多偷懒逃避的现象,学生参与锻炼更大程度上仅是为了满足学校提出的要求与任务,并没有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也有很多学生因为缺少锻炼或不参与锻炼而体质虚弱、学习效果差。结合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本研究旨在为大学生确立正确、健康的体育锻炼观念提供必要的途径和措施。

二、相关体育行为方面的研究

笔者通过互联网检索查阅了《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相关研究论著和学术论文,及时了解了相关研究进展。其中向丽芳在《试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行为的培养》一文中指出:“体育行为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体育的方法和手段,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实现体育目的而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它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即凡是与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刘一民等在《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确认体育态度决定了体育行为。赵萌在《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取向研究》这篇文章中提出大学生参与体育行为有主观思想倾向、体育锻炼行为实施状况、体育锻炼外在因素、体育锻炼择项、体育锻炼择项的主观思想这五个方面的取向。金健秋等认为体育行为是人与体育发生联系时的综合性表现特征,它按表现形式又可分为隐性体育行为和显性体育行为。侯乐荣在《体育行为的特征及其发展》一文中认为体育行为具有目的性、持续性、可塑性、规范性、主动性五个方面的特征;对体育行为进行研究,可以指导人们实践,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预见和控制有害的行为,引导和激励积极的行为,从而增强人民体质,改善人际关系,使体育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外有几篇分析影响学生体育行为因素的文章,大多是阐述学生的主要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对其本身的体育行为选择有了很大的影响。从搜索的相关文章的来看,与大学生体育行为相关的论文从体育行为的根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来讨论大学生如何来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这些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借鉴。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丽水学院、浙江海洋学院、宁波理工大学、宁波大学城市学院、台州学院、浙江林学院等六所高校的男女学生各70名,共84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杭州市周边地区的在校的学生参加体育行为的现状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检索查阅了《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相关研究论著、书籍和学术论文,涉及领域主要有教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学校体育学、行为学、体育心理学等方面,及时了解相关研究进展,提高了认识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遵循体育科研方法中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化的要求,设计问卷的内容,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试图就目前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便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育活动现状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参考。共发放问卷840份,回收812份,回收率为96.7%;实际取得有效问卷为781份,有效率为96.1%。

3.逻辑分析法

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运用逻辑学的知识方法,对调查问卷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并对相关理论进行逻辑推理,,找出影响大学生们体育活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四、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

1.大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的情况

篇7

比较

论文摘要:以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将学生体质数据与江苏省大学生体质数据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男女学生身体形态、身高、体重指标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生理机能肺活量、台阶试验指标均值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身体素质握力、lmin仰卧起坐、立定跳远、1000m(男)、800m(女)与50m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均值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本院大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较好。但力量与耐力素质较差。针对本院大学生体质健康存在问题,提出提升大学生群体体育与健康意识,注重大学生力量与耐力素质训练,营造与挖掘学院体育环境与资源等途径。

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努力推进大学生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是体育教师承担的重要责任和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召开了“健康促进与身体运动”为主题的会议,大会敦促各国政府把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作为公共健康与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C17。

1研究对象与方法1. 1研究对象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5级(男85人、女165人),2006级(男90人、女170人),2007级(男95人、女200人)部分男、女学生,共计805人(男270人,女535人)。

1. 2研究方法

1. 2. 1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1.2.2体质测量法

按照国民体质测试手册的要求进行大学生体质测量,采集指标数据。使用上海中胜科教设备有限公司身高体重测试仪、肺活量测试仪、握力测试仪、坐位体前屈测试仪、立定跳远测试仪、台阶脉搏测试仪对805名学生进行测试。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高校体育管理软件V2005版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与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 1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健康标准测试总成绩统计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 ))}Z},抽样参加测试的805名学生中,成绩优秀占10. 700,成绩良好占28. 200,成绩及格占52.400,成绩不及格占8.700。男生成绩优秀人数比例高于女生,女生成绩良好人数比例高于男生,男女生成绩及格与不及格人数比例差异较小。说明本院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所规定的“大多数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得分应在良好或良好以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反映本院学生的体质健康总体水平偏低[3]

2. 2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质测试分项平均成绩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身高标准体重的平均得分12. 49,较正常值偏低;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得分9. 78比9分及格线略高;台阶实验指数平均得分14. 29与良好线15分线接近;男生握力体重指数平均得分16. 52接近优秀线,女生lmin仰卧起坐平均得分14. 79接近良好线;立定跳远平均得分19. 99处于线。

2. 3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与江苏省大学生体质状况比较

2. 3. 1身体形态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我院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中身高、体重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反映我院大学生身材较匀称,体重在比较合适的范围。

2.3.2生理机能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我院大学生生理机能指标中肺活量、台阶试验均值均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我院大学生呼吸机能水平偏低,心血管机能水平尽管接近良好线,但仍然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4]

2. 3. 3身体素质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我院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值均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尤其是速度素质与耐力素质较差。

3结论与建议

3. 1结论

我院大学生体质健康侧试及格率为91. 300,体质健康整体水平较好;身体形态指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生理机能与身体素质各项指标与江苏省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是心肺功能与速度、耐力素质水平偏低。

3. 2建议

3. 2. 1提升大学生群体体育与健康意识

通过体育科技宣传、体质健康测试、体质健康咨询、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欣赏活动等途径,强化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全面理解体育的价值,增强对体育锻炼的兴趣}s}。

3.2.2注重大学生力量与耐力素质训练

篇8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在社会上已广泛流传.由于其独特的社交功能和健身效果,已经越来越受 到大学生的青睐,高等院校学生掌握了体育舞蹈方面的知识,不但使之终身受益,还有助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在学生步入社会后,还可为带动全民体育的开展。

体育舞蹈教育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情世界,并引起共鸣,使其产生激动、连想和想象,从而自觉地接受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乃至心灵深处的陶冶。它直接而生动的体现着学生深层次的心理状态以及价值观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具有自娱自乐、抒怀、交流情感、增进友谊、健身美体、延长青春、赏欣愉悦、陶冶情操、认知社会、宣传教化、团结鼓励的价值和功能。它对大学生自身修养和素质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它也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它还能防止某些生理缺陷,纠正人体的不良姿态,发展人体动作的对称性、协调性、控制能力等。

我现在颇有感受,我们马上就要毕业找工作了,接触外界也多了,然而社交也多了,在一些社交场合难免会跳跳舞啊,现在就可以很自信的接受别人的邀请了,也不会娓娓梭梭的,可以很大方的然而也可以给别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所以总而言之,在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战略意义,是必要的。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2.可以培养礼仪旗帜和鉴赏能力。

3.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3.可以锻炼身体。

4.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 研究步骤、方法:

(1) 查阅图书馆的书籍和资料

(2)上网查询

(3)向老师请教

(4)和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2 研究工作进度

(1) 200年11月20日开题准备工作

(2) 200年12月30日前完成开题答辩,拟定写作提纲

(3) 200年1月30前下达任务书

(4) 200年3月15日前完成论文初稿,接受中期检查

(5) 200年4月30日前完成论文写作,送交指导老师验收

(6) 200年5月10日前老师写出评语交各答辩组长

(7) 200年5月13日-5月14日分组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黄永军,凌红月 《体育舞蹈的演绎及在高校教学的实践研究》

2. 李春文 《体育舞蹈教程》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篇9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 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2.2 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3 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3.2 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3 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4.1 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2 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教改力度

篇10

1.前言

体育健康意识是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从心理学角度是指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活动的感觉、理解、判断的总和。体育健康意识是相对稳定的,它主要由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构成。

体育健康意识概念提出后,许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人们发现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学习、任务选择和目标设定,还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和对自我人格的建构。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比较薄弱,我们做这次调查研究,旨在探讨体育运动能不能影响个人的健康,从而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些有关体育活动与意识的借鉴和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随机抽取3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数理统计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样本总数300人(男生150人,女生15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主要的方式有:登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讯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网,查阅了大量的关于体育意识和体育健康意识的学术论文和资讯,还查阅了近十年来大量的相关论文和书籍,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样本总数300人,其中男学生问卷回收135份,回收率90%,女学生问卷回收143份,回收率为95.3%。有效问卷为270份,有效率为90%,其中男生为132份,女生为138份。

2.2.3数理统计方法

利用SPSS对回收的问卷通过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

2.2.4访问调查法

在发放问卷的同时对部分同学进行访问,整理分析访问信息。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对样本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基本情况的调查现状与分析

3.1.1样本大学生对体育健康意识的认识(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男生中,接受健康教育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提高身体素质次之,而养成锻炼的习惯占了最小的比例。在女生中,提高身体素质所占的比例更高一些,接受健康教育次之。

3.1.2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

通过调查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分析,根据国家体育人口的标准(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将调查对象分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两类。

3.1.3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

从表4可以看出,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一周3次及3次以上的,占43.3%,说明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不够。

3.1.4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

从表5可以看出,每次参加体育运动在30分钟以上的只占39.7%,说明参加体育运动所持续的时间总体情况比例不高。

3.2影响我校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相关因素的分析

3.2.1主观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表6):影响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主观原因主要有“周围的人体育锻炼的氛围不浓”。

3.2.2客观因素

通过表7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学校体育设施缺乏”和“资金有限,没能力进行体育消费”。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较明确,有较好的健康意识,对体育有良好的认识态度。

4.1.2影响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主观因素中的最主要原因是体育运动的氛围不浓;而客观因素中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体育设施缺乏,不能满足学生想参加运动的愿望。

4.2建议

4.2.1通过对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健身意识和终身体育健身思想,营造良好的教育空间和氛围,从而促使大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终身体育生活方式。

4.2.2加大对高校体育设施的投入和改善,充分挖掘校内潜力,开拓校外健身空间。为大学生体育锻炼提供硬件保障,最终促使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勇.对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2):171-172.

[2]杨明.体育健康意识调查与对策[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6,(4):95-96.

[3]魏冰,李庶鸿.论体育意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10,(2):152-157.

篇11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大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一、前言

社会适应(social adaptation)是指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并对改变作出行动。或者说,社会适应是指个人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4日的统计信息中第十项,即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全国的大学生数量有4018.1万人。大学生是社会人群中的特殊群体,在大学这个半社会化的生活中,不仅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大学的历练中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单单凭借一纸文凭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是不可能轻易实现的事情,必须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跻身于行业竞争者前列。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成为了众多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对体育锻炼的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旨在为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并寻求最好的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使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2005版)作为测量工具,本量表由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方晓义等人编制,量表具有很好的构想效度,信度和效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指标;因此,可以使用本量表来评价我国在校大学生的适应状况。以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对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在校本科一至三年级大学生的参与体育锻炼情况(经常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其现阶段社会适应能力的情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需要,在图书馆和中国知网以“大学生、社会适应、体育锻炼”为关键词查阅有关文献和相关书籍、学术论文等资料。并在图书馆查阅和研究有关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等资料,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2.量表测验法

为了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及其现阶段社会适应能力状况,使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2005版)(计分按照量表标准计分)和在老师指导下设计的人口信息统计量表,对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在校本科一至三年级大学生随机抽取学生350名同学作为调查对象并发放量表,部分量表由本人亲自发放,部分量表委托所在班级班长发放,采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形式。调查问卷共发放350份,回收310份,经过整理,其中有效量表299份,有效率96.5%。

3.数理统计

本实验采用量表测试,无记名答卷,再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EXCEL等统计软件对测量所得的结果进行统计,结果以P

三、结果

(一)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

在299份有效调查问卷中,男生所占的比例为48.8%,女生所占的比例为51.2%。各个年级的人数也稍微有区别,大一所占人数比例为34.4%,大二人数所占比例为30.1%,大三所占比例人数为35.5%。体育类占总人数的29.4%,文科类占总人数的32.8%,理科类占总人数的37.8%。被试者人数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的差别主要是由于问卷回收有效性的差异造成的。

(二)不同性别、年级、专业、锻炼次数和锻炼项目数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差异

1.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差异

在被试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上均处于一般水平。其中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均数明显高于女生的得分,分别为:男生199.04和女生189.63,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为F(1,297=24.685,P=0.000

2.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