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12 14:36: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篇1

初中物理的一些理论知识都是科学家通过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发现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消除了学生的压抑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谈点体会.

一、影响物理教学效率的因素

1.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板书,让学生做好记录,再通过一定数量的作业训练,给学生传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物理学科有许多难懂的知识,有些物理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深层次地理解,打击了学生的信心,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于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的理解粗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有可无.

2.情境教学观念不明确与案例选择不当.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有些教师开始认同情境教学,也进行了一些案例分析,但是由于对情境教学没有深入了解,所以情境的创设偏离了情境教学的意图.情境教学注重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气氛,提升学生的情感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繁杂的物理问题变得更加简易,降低学生的认知障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如果目标不明确,就很难使学生专注于课堂学习,可能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正确选取有关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的初始阶段,如果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够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因此,教师要注重情境创设,可以将富有趣味性的一些小故事导入其中,因为初中生往往对于故事都充满好奇心.情境教学的选择,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教学目标,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物理知识基础,根据他们的基础划定一个适合的范围,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情境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2.创设生活化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情境生活化,能够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烦躁的心理情绪的改变,同时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知识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杠杆原理”时,教师可以由生活中的玩乐设施跷跷板切入.对于这一设施,学生都很熟悉.同时,学生都很惊讶,原来自己小时候玩的设施包含了杠杆原理,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入生活实例的同时,教师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相关的运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这样,既能够提高教学情境的科学性,又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的策略

案例分析,就是对真实、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的讲述.对于案例的有效选择,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教师要在教学课标规定的范畴之内细心筛选,从中选择更加适合学生理解、更加贴近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理解透彻,从而有利于案例的筛选.案例展示是案例分析教学的关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案例,并允许学生彼此之间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学习教师提供的教学案例,在案例中找到相关知识点,理解与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理解与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91-01

案例是通过一个或一类例子来阐述理论、公式或道理的教学片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引入案例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深化学生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初中物理理论论述较多,我们应充分援引案例进行教学,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讨论案例教学,促进合作交流

实施初中物理案例教学应该遵循新课改理念,基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究、互助实践,在案例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展开讨论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鼓励创新和探索实践。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时,创设“能源与我们的生活”或“未来能源发展趋势”讨论话题。结合已经学习的物理、生物知识,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定一个主题,并鼓励学生课下展开对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相关资料的收集。课上展开辩论比赛,就如何保护我们可爱的家园提出可行性建议。由讨论案例的学习过程,学生了解到科技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利与弊,提升节能意识,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研究如何保护环境。

二、观摩案例教学,引导思考分析

观摩案例教学方式是依托一定教学方法或教师的演示过程,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分析、理解,以此达到观察与模仿的目的,提升物理科学素养。教师在运用观摩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针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物理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电流与电路》时,教师选取“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探究案例展开对串联、并联相关知识的学习,并深入了解串、并联连接方法的运用。教师运用观摩案例引导学生展开对电流规律的分析,通过猜想构思、连接电路、实验展开、数据记录、规律总结等过程,感受和分析实验过程。学生通过观摩小灯泡亮度、电流表示数之间的关系,探究出“串联电路各处电流相等,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的规律。由此分析出节日用彩灯应该串联,而家用电路应该采取并联措施等。

三、模拟案例教学,激励思维创新

在初中物理教材上的实验或科学道理用语言阐述比较单调,而在课堂中进行实验又不太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运用模拟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转变研究材料和方法,不改变研究内容和主题,展开对相同知识的研究。运用模拟教学案例,可以使得课堂教学便利化,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浮力的应用》时,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演示关于船漂浮与潜艇上浮、下沉的演示图片;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些都是利用了什么知识?继而鼓励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拟材料――可变质量的球、盐、醋、水等,展开对比模拟案例的教学。运用同样质量的球展开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球在醋中沉底,在水中悬浮,在食盐水中漂浮。另外,不同质量的球在水中也可以出现沉底、悬浮、漂浮三种情况。由学生的自主总结过程,得出浮力的基本知识F浮=ρgv排,由此得出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水的体积有关。潜艇上浮、下沉是改变了自身的质量,而船漂浮是利用了水的浮力等于船和货物质量的知识。

四、实践案例教学,鼓励自主探究

知识的收获与能力的提升不能全靠教师传授,需要学生真正的动手实践与反思探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行动能力。基于此,初中物理教学应结合实践案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运用自身智慧和集体交流与合作探讨得出的方案,制订较为完善的实践方案,由实践案例的学习过程,提升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

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第二节。本节内容包括根尖的结构和根的生长。根是绿色植物的重要组成器官,了解它各部分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绿色植物的一生,认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对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特征和树立环保意识非常重要。

3教法分析

教师应力求创建平等、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等形式,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主要功能。

(2)描述植物根的生长部位及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根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测量比较根的生长,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

(2)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5教学重点、难点

(1)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主要功能。

(2)探究根生长部位及原因。

6课前准备

(1)根的多媒体课件。

(2)实验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根尖纵切玻片标本、萌发的小麦种子。

(3)由于实验室不具备多媒体设备,实验部分可在讲解之后,在下节课作为巩固。

7教学过程

7.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物都有生长现象。对植物来说,我们平常更注意的植物地面以上部位的生长,实际上植物地下的根与地面部分同时进行生长。

生:地下也在长?长的快不快?

学生表现出较大兴趣,教师先不给出答案,而是演示多媒体课件:一株树木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同时生长。

师:通过课件可以看出,植物的根是很发达的,比如一株苹果树根系发达,分枝总数达5万条之多,而树干的分枝却不超过10条。可见,根系的生长、分枝能力比树干大得多。(学生惊讶,进而开始讨论,教师注意引导)

师:①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长。根是如何生长的?引出课题。

②这么多根对植物体有什么用?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课件演示,创设一个探究式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7.2讲授新课

引出根的作用:固着、支持、吸收、输导、贮藏(萝卜是根)。

师:刚才已经提到,根有重要作用,有很强的生长能力,那么是不是根所有部位都能生长?根的生长与根的什么部位有密切关系?

生:根尖。

师:对,根的生长与根尖结构有密切关系。根尖是指根的哪一部位?

生:答案不一,教师注意听、评。

师:我们把根的尖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叫做根尖。它是根生长以及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根尖的结构。(下节做显微镜观察植物根尖的纵切标本实验。)先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①取镜;②对光;③安放标本调焦;④观察;⑤放回。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回答。)

多媒体演示:一条根的根尖部分放大。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看多媒体图片:同学们观察到的结果就是现在多媒体演示的情况:根尖纵切模式图:

师:请同学们首先记住根尖由尖端向上四部分的名称。这四部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生:各部分细胞的大小、形状、排列的不同。

师:各部分细胞各有什么特点呢?

生:答案不一。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60页图5-3根尖模式图。同座位讨论,尝试完成61页表。然后请同学回答。注意比较各部分细胞在大小、形状上的差异,如表1所示。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3 min,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根尖结构及相应部位细胞结构特点知识点较多,学生易混淆,用表格归纳效果较好。)

师:在学习前面的内容时,我们已经明确了一个观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通过学习上述4部分结构特点,加上刚介绍的根的作用,你能推出根尖这4部分结构的功能各是什么?

(学生讨论3min。)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并小结(课件演示表2):

根冠:细胞较大,排列在最,有保护作用。

分生区:细胞小,排列紧密;有很强的分裂作用。(关键部位)

伸长区:细胞迅速伸长,成长方形,有一定吸收作用。

成熟区:大量的根毛形成,扩大了吸收面积,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那么根尖的什么结构和根生长直接有关?根生长的部位在哪里?提示:其实前面在学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时,我提到过生物生长依赖于2方面:①细胞数目增加;②细胞体积增大。结合今天学习的根尖结构相关内容,根尖哪一区域与数目增多有关?

生:分生区。

师:对,体积增加与哪个部位有关?

生:伸长区。

师:对,请看课件。多媒体演示分生区细胞分裂、伸长区细胞伸长使根生长。

师:多媒体演示探究实验:根的生长部位。这个实验可以验证我们刚才得出的结论。(教师大概介绍一下实验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首先提出问题;第二步作出假设;第三步实验;第四步得出结论。具体步骤:取幼根长2 cm的红豆幼苗,划分根尖各部分标志线,并测量各部分长度。24 h后再测量各部分长度。根据长度变化可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根尖的结构,知道了根生长的部位和原因。那么同学们知道根生长有什么特性吗?

学生讨论得出近似答案。

多媒体演示根的向地、向水、向肥性。

师:说明3种特性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设计意图:本节知识点较多,易混淆。通过归纳、实验、比较、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相对清晰地掌握根尖的结构和生长的相关知识。)

7.3巩固练习(略)

7.4迁移、升华、总结

师:根在植物各器官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移栽植物时一定要保护好根的结构,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讲一讲移栽植物时的方法和原理。

生:移栽植物时要带土。这样可以保护根毛,保证植物移栽后的吸收水和无机盐的能力。

师:日常生活中注意运用所学知识保护好身边的绿色植物。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根的相关内容,发展学生迁移思维能力,进一步树立学生环保意识。)

8教学反思

(1)本节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特别关注身边常见的实际问题,比如植物生长等,但是相关知识比较欠缺,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渴望在学习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为这节课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内在基础。

(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相关知识,了解了一些观察、实验方法,但是由于探究能力还有欠缺,需要及时引导。

篇4

1 案例教学法及其特点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使用广泛的启发性教学法,它通过展示案例来促进人们的思考、探讨和争论,进而起到深化思想认识及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它和以往常用的以单方面灌输为主的教学法相比,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案例教学同时还是一种理论和实际联系很紧密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入案例,让学生置身案例所营造的环境中,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和案例相关的财务管理知识,同时也形成了相应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案例教学法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互动性极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各方都可以围绕案例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论和讨论。在这个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对案例的学习和认识就会越来越深入,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教学效果自然会更有保障。

2 当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实施案例教学所必备的条件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课时和师资力量这两方面。财务管理专业通常课时在54到72节之间,数量有限,而这些课程用于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已经是比较紧张了,很难抽出时间来实施案例教学和对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另外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既精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和分析能力才能对案例教学进行有效的掌控和应用。而这类教师目前还比较少,制约了案例教学的开展。

2.2 很难选取出合适的案例

案例教学所使用的案例必须足够典型、新颖,同时紧扣所学的财务管理理论和知识体系。当前国内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所使用的案例主要以照搬国外案例为主,但由于国内外财务管理制度的显著差异性,国外财务管理文化中形成和编写出来的案例很多并不适合国内的教学,而由于国内财务案例的教材当前又很少,少数几本也已经过于陈旧,也不适合拿来使用。如果自行编写的话,则需要教师有相当高的综合素养,而且还要能获得相应的真实数据,难度是非常大的。

2.3 部分学生缺乏讨论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有效的互动则需要学生课前就主动预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制定讨论方案。然而部分学生深受过去“灌输式”教学的影响,学习非常被动,没法及时扭转过来,因此对案例教学持消极态度,在该讨论和互动的时候默不作声,不仅破坏了课堂的教学氛围,同时也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3 提高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3.1 为案例教学的实行提供必要的条件

各高校的教学管理部分在制定财务管理学科的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该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将实施案例教学所需的时间纳入到教学计划中。为保证教学效果,最好采用小班授课制,因为小班里的同学互相都比较熟悉,在互动的积极性上要好于大班教学,教学效果更好。另外,教师也要根据实施案例教学的需要来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多积累一些实践经验,这样在分析案例时才能更深入透彻。

3.2 注意财物管理案例的搜集和编写工作

教师要多到企业中去交流学习,获取一线资料和数据,并以此为基础编写成相应的案例,这样形成的案例对教师来说是最有用的。另外,学校可帮忙构建起资源交流的信息平台,使各个教师的教学资源能放到这个平台上进行共享,而教师们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案例的编写质量。

3.3 在案例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篇5

在选择教学案例后,教师应该综合利用图片、文字、视频、声音等形象、生动地呈现案例,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随后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结合已有知识,深入挖掘案例隐含信息,自主提出科学性问题。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笔者准备了一个测定植物光合作用的小实验。在课堂上,先用多媒体展示了实验的准备步骤,图片配以解说的形式将实验的准备情况讲清,接着,我拿出已经在阳光下放置了几个小时的两组实验植株,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发现,套在带有叶片的植株上的塑料袋充满了水蒸气,锥形瓶中的液面明显下降,而另一株却没有相同的现象产生。随后我请学生从两个实验装置设计的异同点入手,结合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很快他们便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是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通过提问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二、分析探究,得出结论

对案例的分析和探究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案例重点,加深认识和理解,感受案例设计的独特用心,初步理解案例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关注思维的发展和延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这个环节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重点与难点,并巧妙分解难点,带领学生各个击破。不仅如此,教师更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延续性,把握各个问题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激发更多的潜能。

例如,在学习人体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有关暴饮暴食的教学案例。首先播放了家喻户晓的某健胃消食片的广告,随后播放了自己制作的一个小动画:春节到了,家中的美食、零食不断,张同学每天正餐狂吃,零食不断,可是两天后他就吃不下了,肚子胀得难受,一直打饱嗝,而且带有一股酸酸的气味,还排便不畅。好在家里还备着一些健胃消食片,在父母的提醒下,张同学服用消食片,调整饮食结构,过了几天身体终于恢复了正常。笔者请学生根据这个案例探讨:暴饮暴食是怎样影响消化系统的?消食片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这是一个探究性很强的案例,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分组合作,做出合理假设,探究原因。为了帮助学生探究,笔者还提供了健胃消食片的主要成分,供他们分析参考,并提醒将各消化器官的主要功能和消食片的主要成分结合起来分析。最终,各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深入分析案例,成功解决了问题。

三、发散反馈,理论升华

篇6

2 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教学对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案例教学再现了具体典型、客观真实的事例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主动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优秀的教学案例,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欲,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对各种案例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允许学生形成不同见解,这一方面为学生展示自我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为学生思维创造性的激发提供了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思维创造能力。第三,突出了学生群体的合作性。案例教学要求围绕教学主题,结合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生物问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积极交流,相互合作,共同研讨,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增强了班级群体的凝聚力,使学生体验到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的初中生物教学都是以教师根据教材与教学大纲来进行集中式授课为主要教学方式。大多数的教师都认为教材知识是个“标本”,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普通教学方式就是以教材为出发点,以教师灌输为中心,以学生为“容器”的一种方式。在课堂上,学生基本上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自然也就很难看到学生的灵气与活力。不过现在,随着课标的修改,有部分教师正在努力对这种以讲代导、以灌代启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对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逐渐加以利用。虽然生物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课堂的开放度依旧较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等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无论如何,教师还是没有走出引导学生朝预先设计好的标准答案里钻,变相地将教学参考答案及教师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的怪圈,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独到见解,令其无法学会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学习。

4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

4.1 教学案例的选编

案例教学的准备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以及教师的施教准备,而教师的施教准备主要以选编良好的教学案例为重。一个好的案例是决定整堂课质量好坏的条件之一,因此,案例最好要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只有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的案例,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分析。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去参与社会调查,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精心地选编那些高质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而实质上案例教学就是由教师和学生借助分析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从中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式。

4.2 对教学案例的运用

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当中,只有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提出讨论的基本要求,很好地组织与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讨论,才能达到它的效果。

4.2.1 讨论基本要求的提出

案例是丰富多彩的,它并非一成不变的。这样的性质就决定了讨论不同的案例要有不同的要求,而对教师来说,一些基本要求的提出是必然的,也就是说要由教师设定一些底线,学生必须在这些范围内活动。比如说学生必须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能够在平和的气氛中展开辩论等等。

4.2.2 教师要创设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

一个良好的氛围,能让学生放开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对于社会现实性问题,教师不应该回避,要勇于面对。

4.2.3 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很关键

在现实当中,讨论之大忌,比如少数学生包场或大家针锋相对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而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对学生进行点拨,即使学生的思考与回答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教师也切忌发号施令,进行指责、批评。否则会影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对问题的深入讨论造成影响。

篇7

作为初中学生在刚进入初中时对于生物教学往往不太了解,基本对于生物的整体概念也都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所以许多学生在刚接触生物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学习这个科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初中生物老师通过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终于创新性地开发出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由于案例教学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情境性质,这与生物的教学理念正好吻合。同时站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来看,情境教学以及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都具有不错的效果,这也是当前案例教学法在众多课程中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尽管案例教学在我国许多的学校以及教学领域中都有所涉及,在生物教学中也有一定的影响,不过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以及实际考察发现,许多的生物老师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基本的理论指导,实际实施效果无论是从质量还是从效率上都不尽如人意,甚至个别情况下还会影响正常教学的开展与实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先了解一下案例教学法的详细情况。

一、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科目的教学中,但是由于案例教学法在不同科目中的应用效果不同,应用方法也不一样,从本质上进行总结,案例教学法主要具有以下几种特点:其一,典型性。案例教学具有典型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案例往往都是一些个例,而这些个例并不是随机选取的,而是在众多案例中具有代表性的个例,这也是案例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其二,针对性。对于生物教学而言,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一些难度较大的概念引入时,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的新知识,往往会利用过去学过的知识与案例进行融合,在介绍案例的同时将新知识引入,不但降低了新知识学习的门槛,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更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课堂整体教学氛围。其三,时效性。案例的选取体现了老师的水平以及智慧。由于生物案例众多,即使是某一个课程的相关案例没有几十也有十几个,但是在进行挑选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认同感,一定要尽量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大家耳熟能详的案例,这就要求案例要具有时效性特征,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也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提高案例的整体效果。其四,教育性。案例教学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落脚在教育上,所以案例的选取更多的还是要具有教育意义,这个方面就要求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有效选取了。

二、案例教学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编写与实施

1.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案例教学法的主体是案例,而在案例教学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很多生物老师在做案例教学中往往会给人感觉听完案例抓不住重点,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准确度差,精细度差,再加上教学中缺乏重点,案例老旧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但起不到案例教学的根本目的,个别情况下还会让学生感觉教学枯燥乏味,丧失了生物学习的兴趣,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生物成绩的提高。所以说,特别是针对生物老师来说,案例教学本身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从众多的案例中选取较为新颖以及较为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讲解,并且讲解的过程最好不要过于传统老套,如果能加入一点小幽默效果就更好了。当然,选取案例的重点不单单在于代表性,有时候选择短小精悍的案例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缩短案例的讲解时间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更有利于快速实现教学目标。2.整合案例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大多数生物老师来说,生物案例教学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平铺直叙,这也是一个相对比较大的诟病。但是就目前我国国内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来说,大多数老师并不太习惯教学理念的转变,特别是彻底舍弃传统教学模式既有一定难度,更是有很大的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对于案例教学的借鉴面不是特别广,大多数老师采取的案例教学就是单独的案例教学,一个案例接一段分析的教学方式,表面看起来比较清晰独立,但是实际上由于缺乏关联性,不容易让学生记住有关案例的教学特点,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这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案例记忆以及学生的基础生物知识记忆,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说,对于案例教学,简单的罗列效果是比较差的,最好还是要通过整合不同的案例,并且结合案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在区别进行讲解,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印象,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整体理解,更有利于提升生物学习成绩。3.展示案例,提出问题对于案例教学的基本步骤,主要分为准备部分以及展示部分,对于准备部分上述已经讲到了对于案例的选取与整合工作,通过案例的精心选取与整合,可以提高案例的质量,促进课堂案例展示的整体效果,然后就可以进入案例的展示环节了。从当前案例的展示情况来看,一般来说案例的展示主要通过三种主要方式,分别是纸质案例展示、口头案例叙述展示以及多媒体展示。几种案例展示方式风格各异,一般还是由老师按照具体的教学情况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而定,但是整体目的就是为了通过生动的展示案例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同时阅读案例,增加学生的代入感,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提升了教学质量。4.学生开展分析讨论案例的选取与提出对于学生来说只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对生物相关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实际学习生物相关知识以及处理生物问题的机能的步骤依然是分析与讨论的环节。在这个环节的设立中,一般都是由老师提出案例后先交给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案例的特点以及学生在上节生物课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逐步引导学生向老师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的上思考。通过学生的内部思考以及内部讨论,讨论过程中老师要在下面进行巡视,对于不同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了解,对于没有思路的小组要进行点拨和引导,每个小组都要选出一名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小组讨论结果的描述,在完成回答后也要认真听取别的小组的见解,做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对于一些不太敢于发表自己的言论的学生,老师也要耐心的劝导,并且要让同学们一起鼓掌,给这部分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足够的信心,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整体质量。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但发扬了合作精神,促进了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成绩,还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以及综合素质水平。

三、总结

总的来说,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广泛,应用效果良好,只要处理好一些案例选取和展示中的细节问题,对于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和生物学习能力的增强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参考文献:

篇8

问题1:你是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的?

学生:物体运动则有动能;被举高就有重力势能;有弹性形变就具有弹性势能.(学生举手回答的,说明该学生的知识扎实,表述简洁明了)

教师活动:出示一杯开水.

问题2:一杯开水可以烫伤人,是否说明它有能量?

学生稍作考虑集体回答:可以.

问题3:开水的能量能否用肉眼判断?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即机械能又能否用肉眼判断呢?

学生举手回答:开水的能量不能用肉眼判断,而机械能能用肉眼判断.

点评:笔者发现开课教师,利用这三个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温故知新,让学生将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更便于学生理解内能的知识;另一方面,采用了类比法这种思维方法,将内能与机械能类比,让该方法成为沟通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桥梁,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还有通过问题3,不着痕迹地引入到下一个环节,并引入了新课内容,真是一箭双雕啊.

2新课教学――内能

问题4:像开水具有的能量我们称为内能,你知道什么叫内能吗?小组交流讨论并完成课堂巩固1.

课堂巩固1内容:(1)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类比:那么处于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如果有,我们可以称它为

.

(2)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如果被举高,储存了

能,弹簧发生弹性形变,具有

.

类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于上述的作用,由此可推知分子之间也存在

.

类比:叫做物体的内能.

练习校对时,内能的定义强调“所有”,校对完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信息快递: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问题5:课本插图12-17(a)(b)(c)中物质的分子在运动吗?说明什么问题?

(补充:课本插图(a)小女孩看到自己骑的自行车后轮胎变瘪了;图下文字:车胎内的气体.(b)铁水(c)冰山)

学生:三图中物质的分子在运动,说明任何物体都有内能

问题6:谁能归纳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似点与区别?

通过引导学生得出:机械能可以为零,而内能不能为零.

问题7:内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学生陷入了思考中,教室里面此时鸦雀无声,笔者都感觉好像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经过4分钟的样子,还没有学生举手.

教师引导:前面我们讲到开水具有内能表现为能烫伤人,如果开水再烫些,会不会烫伤的更厉害呢?

教师还没有说完,就听到有五六个学生大声说出了内能的第一个影响因素:温度.

教师:你再仔细揣摩一下内能的定义,猜想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内能?

不到三十秒,已经有学生举手了.

学生回答:我觉得还有分子间距和质量.

教师:你猜想的依据是?

学生:内能是所有分子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质量大,所以分子数就多,内能就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同样分子间距越大,我想分子势能也越大.

教师引导:怎样使分子势能不同?

学生:状态不同.

教师:猜想依据是什么?

学生:由分子那块知识我们得知:固体分子间距最小,液体次之,气体分子间距最大.所以分子间距不同说明物质的状态不同.

点评:《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就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让提的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中,不能过难,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无法保持学习物理的热情,从而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但在物理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比较抽象与思维难度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该开课教师,将难度大的问题7,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都围绕着内能的影响因素这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纵向发展,从而使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师演示实验探究: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向质量相等的热水与冷水中同时滴一滴红墨水),教师引导得出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控制水的质量与状态相同.

得出实验结论: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教师:对于同一物体,温度越高,扩撒越快,分子势能越大,它的内能一定越大.

问题8:能否说物体的内能越大,物体的温度一定上升吗?

学生1:不能,物体质量增加,温度不变,内能也增大.

学生2:不能,物质的状态改变,内能也改变.内能增大可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如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大.(这条是教师引导得到这么完整的答案的)

3新课教学――热传递

问题9:给你一杯水,如何改变其内能?

学生1:喝掉一些;学生2:太阳晒;学生3:加热 ……

对于学生3:加热,教师顺势引入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热传递.

教师:温度不光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比如把水放在冰箱内.

播放视频:体验热传递.

问题10:结合视频、课本信息快递,你能发现热传递的哪些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40页信息快递:热传递:当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时,能量从温度高处转移到温度低处,直到温度达到热平衡.

学生学习、交流和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热传递的产生条件:有温差;传递方向:温度高到温度低;终止标志:温度相等;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转移.

问题11:能否再举一些生活中热传递的实例?

学生1:捂手;学生2:烧开水;学生3:烤火;学生4:晒太阳……

教师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点评:这一块内容,教师把一个开放型的问题(给你一杯水,如何改变其内能)作为火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个开放型问题刚好是上一个新课教学内容的总结,而且它还巧妙地引入到下一个新课教学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过度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4新课教学――热量

问题12: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温度还是能量?――引入热量的概念.

问题13:你能从热量的概念中读取哪些信息?

问题14: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吗?

问题15:温度、热量、内能三者有何关系?

篇9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利用“导学案”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步骤及检测法,设置的预习题以基础为主,要求学生对新知识作初步了解。对这一环节中的预习题,我们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是这样设计的:

1、旧知识的回顾。

在学生接受新知识之前,要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与技能,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如在设计“电功率”这一节内容的预习导学时,我们设置了把一个灯泡接在电路中和把一个电饭锅接在电路中电能表的转盘哪个转得快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知道电功率和快慢有关,来建立电功率的概念。

2、新知识的简单尝试。

为了使学生尽可能在课堂40分钟内把所学的知识全部掌握,我们就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难度较低的通过预习就能独立解决的一些练习题。仍以“电功率”为例,推导出电功率的公式:P=W/t,然后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题。例:一台电视机,它在1小时内做功54000焦,求这台电视机的电功率。像这类题学生只要用公式直接代入就可以解决,学生尝到了预习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收集资料、自主探究。

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物理,预习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来获取新的知识;如让学生对家用电器进行观察,记录家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电功率的数值。上课时,通过对用电器铭牌的交流,让学生对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以便在选择用电器时培养节能意识。

另外,课前教师收齐“导学案”进行适度批阅,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以学定教。并将新授时间控制在半节课,剩下的时间就是课堂巩固练习,有针对性地点拨,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减轻了学生负担。

二、交流研讨共享

学生所学的知识是要通过训练去强化,通过运用去巩固、提高,然后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形成学习能力。我们认为课堂上完成练习,有以下三个主要优点: 1、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增强了学习目的性和紧张程度。2、创设实践操作、动手训练的机会,杜绝了作业的抄袭,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3、教师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反馈信息,发现问题,为教师以后的教学和考查设计带来方便。所以,我们认为课堂研讨部分的练习设计应注意适度和适量。

(1)课堂练习要适度。

课堂练习应根据教学层次的不同要求,在课时的安排、练习的侧重点和要求等方面,都应区别对待,要循序渐进,防止不分层次,不适当地提高练习要求。八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物理学习,尤其注重在定量、灵活和综合练习等方面提出适度的要求,不主张以中考应试为标准,搞“一次到位”的“大运动量练习”,因为脱离学生的学习能力,既达不到预期的愿望,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长此以往,使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造成大片的落后生。

(2)课堂练习要适量。

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上的当堂反馈,对学生而言,可以起到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的不足,获取矫正性信息,并把信息反馈在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中,以便调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以课堂作业练习要适量,保证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学生在完成课堂练习时,如有疑难,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与评议,让学生两人一组或前后相邻两桌同学合作学习,相互讨论,相互解答,及时补充、订正,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这些小组学习讨论,适时给予学生点拨或帮助,重点对差生、优生施以个别教学辅导,激励和强化中等生,从而逐步解决教学过程中差生转化和优等生的发展问题。

三、达标测评反馈

学生的学习接受的能力因人而异,为防止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现象,我们把作业设为ABC进行分层布置,并分类、分层评价。A属于基础篇,每个学生都要完成;B属于能力篇,中等以上的同学完成;C属于拓展篇,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在分层作业布置方面,我力求做到:

1、精选练习题。

选择题目时,做到与教学内容配套,以训练基本功、基本思路和方法为主,基本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由易到难。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事先对题目进行认真的分析,如解题时涉及哪些新授物理概念、规律及知识点、方法和技巧,以及学生训练的熟练程度,解题过程的关键处和易错处等。

篇10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31-0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导学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文中笔者就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构建导学案需要注意的事项

导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主动学习而设计的、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案。在设计导学案时,一定要根据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展开,使其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在构建导学案时,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问题,并且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预设课堂教学过程,促进教学内容的全面展开。要想利用导学案提高教学成效,还要从学习目标、课前导学、课堂学习、当堂反馈、检测、反思等方面着手,指导学生学习。因此,在构建导学案时,可以从实验设计入手,明确预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实验,进而获得相应的结论,展开课后反思,形成系统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遵循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导学案的利用效率

应用导学案时需遵循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讨论交流教师引导达标训练。1.课前预习。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编制内容展开自学,根据教材内容完成导学案的预习作业,并且记录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先学后教。2.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较为困惑的地方,之后展开针对性的探究与实验,分析得出结论。3.教师引导。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教学重难点,归纳总结知识点,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反思学习技巧,掌握知识规律。4.进行达标训练。通过分层测试,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巩固知识、全面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电功率》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预习,了解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等知识。其次,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再次,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引出教学内容,同时通过提问突出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并且灵活运用电功率公式计算小电灯的电功率。最后,设计导学思考题。如设计“仔细观察右图中白炽灯上的铭牌,它所标的‘PZ220-100W’的含义是什么”“它的额定电流多大”等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则从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进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重视导学案的问题设计,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之后,还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怎么做,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导学案,将导学案的学习和教材内容的阅读互相结合,并在导学案中记笔记,在教材中标注重点,完成导学案的预习作业。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与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中“温度”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一些问题,如“什么是温度”“温度计上的字母‘℃’是什么意思”“摄氏温度中‘0°’与‘100°’是怎样规定的”……让学生通过预习与讨论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预习与讨论中学习相关知识,并且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11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不应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

一、什么是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教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物理教材,了解物理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高中学生物理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案导学的要求及过程

1、学案的设计及编制:通过每周一次的备课组集体活动,在备课组教师共同研讨的基础上确定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由备课组长提出要求,指定教师编写,然后再由备课组讨论修订,进行编印。也就是备课组长分工提出相应要求个人编写个人汇报集体讨论修订分头整理制成学案印刷。

2、学案的栏目:学案设置四个栏目,可以简称四个引导。

学习引导――创设情境,学习活动导入,自主学习,方法指导

思考引导――提问(老师提启发性的问题),变题目――从例题中变式

总结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可采用框图、树图、表格等。

拓展引导――最后我们要做什么?作业、课后思考题、资源链接。

根据课型的不同,学案的组成应有所不同。一般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活动设计、达标练习、推荐作业等部分。而所有这些部分都可以设计在这四个引导栏目中。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教师角色的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学,设计好教师的导。

3、学案的使用:每节课一个导学案,发放编印好的导学案后,课堂上教师提出要求,组织学生自学,学生依据导学案,借助教材,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对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将之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并顺应新知识,形成新知识网络,从而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理论,这是学案导学的主要环节。教师依据学生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对学生自学达不到或不适应自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及时理解、掌握,并构建知识网络,同时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思考结果,大胆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信心。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教师要讲得精、导得彩。

4、学案导学教学步骤:课前发导学案教师创设情景、提出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做好导学案教师指导学生回答、分析、讨论教师精讲反馈训练;课后:教师收导学案教师批改导学案发现问题反馈纠正发回学生整理成册复习巩固。

5、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要让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时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要给教师一定的时间精讲点拨。同时师生也要有一定的互动时间。每节课教师讲授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师生共同活动时间约占三分之一,学生独立活动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

三、合作、探究、展示

合作、探究、展示是学案导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它包括合作探究的组织、合作探究的方式、合作探究的内容、合作探究的步骤等诸多细节。

1、合作探究的组织。合作探究通常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每班设置多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左右。编组时力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是指根据性别、成绩、个性、守纪状况等的合理差异来建立学习小组,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与互补性,有利于组内成员的主动参与与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

2、合作探究的方式。各个学习小组的组员先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遇到疑难、困惑向同组其他同学提出,小组内部交流讨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做好记录,再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或向教师请教。

3、合作探究的内容。包括:导学案中的问题、教材中的问题、探究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

4、合作探究的步骤。学习小组利用导学案和教材进行合作学习,探究问题或提出问题。教师在各个学习小组间巡回指导、点拨答疑,形成多元互动。

5、学生展示提高。展示提高是学生呈现精彩的舞台,但离不开教师的调控。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所有学生的表现,尤其是平时听讲不是很认真的学生,督促他们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同时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展示方式有: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教师指定组员展示、小组之间竞争展示、小组在教室内黑板上展示等。

四、教师精讲释疑、学生归纳总结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课堂练习巩固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训练具有教学功能、发展功能和反馈功能。可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概念完整化、具体化、牢固掌握所学物理知识系统,逐步形成完善合理的认知结构。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练习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练习的测重点应有所不同。高一的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高二开始应把测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

六、几个强调

1.学案导学的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