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5 04:15: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复习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07-01
学生进入高三,普遍感到英语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整个高三阶段的复习工作辛苦而繁琐,经历一次高三生活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次磨砺,往往是老师辛苦,学生疲惫。因此作为指导学生复习的英语老师,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以缓解学生的压力,减轻学生的负担,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和备考能力。下面笔者就在高中英语复习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以达到优化复习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1 积极情绪的定义及功能
积极情绪就是因为意外得到奖赏或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时产生的感受。当积极情绪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
1.1 积极情绪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提升认知能力
对学生来说,由于受到表扬引起的喜悦、快乐、得意等积极情绪,可促进其智力发展。
1.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提升主观幸福感
高考就像是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每个考生的头上,对每个考生造成无形的压力,而缓解这种压力的最好办法是积极的学习体验。经常能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自然会恢复,主观幸福感自然而然就能提升。
2 激发学生积极情绪的策略
2.1 科学安排复习内容
(1)安排模块复习,激发学生积极情绪。模块课文基础知识的复习是必须的,尤其是对于英语水平中下的同学。以模块课文为基础,依托科学的复习学案,梳理单元基础知识,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并识记。上课以听写和提问的方式对作业内容的落实情况做一个检测,三个单元复习完毕时再做一次小测验,循序渐进,减少学生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果。做到课前做的作业和课堂检测内容、考试检查内容一致,拒绝做无用功。
(2)安排语法知识复习,激发学生积极情绪。语法复习采取少吃多餐、细嚼慢咽的方式比较符合认知规律。具体操作为:以非谓语、定语从句和虚拟语气等学生的学习难点为主,老师先上情景教学法语法课,引导学生梳理结构和复习运用,在接下来一周左右时间里,每天做10至15个单项选择题或填空、翻译题,以练习、纠错、复现这样的循环方式,迈小步,不停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掌握知识。
(3)安排阅读、完型和写作训练,激发学生积极情绪。具体操作为:每天安排十五分钟左右的限时训练,两次阅读加一次完型、一次改错和一次作文训练,一周安排一次综合训练。
2.2 营造良好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创设积极氛围的主要途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当学生在情感上与老师相融时,他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会倍增。复习阶段如何借助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呢?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积极情绪。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复习计划的制定。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的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只有当学生认同目标时,老师才能通过启发、说明等手段将之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一致和感情上的共鸣其次要设计好的策略,共同配合。复习伊始,和学生交流并明确复习计划,通知学生准备好相关书籍、资料等,甚至建议学生在听写本上注明“复习听写”字样,明确各项要求,和学生一起期待,从而从心理上进入复习阶段。从复习计划的制定乃至每天的课堂检测内容和上课内容的确定,可以实行师生双方共同参与。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而且学生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再配以教师亲切的教态,这样的复习课给学生的感觉一定是积极、活跃、融洽而又令人难忘的。
高中解析几何内容分散在必修2的第三章“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选修2-1的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选修4-4的“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因此,在高三复习时如何把这些内容优化与整合,从而使复习更有效;让学生学习掌握得更轻松,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所以,我积极在课堂中努力实践,本着不加重学生负担为前提,在课堂中优化整合授课并重新布置整合过的作业,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一、解析几何内容优化的提出及意义
高中数学的解析几何内容包括直线与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一些围绕解析几何思想――“坐标思想”为主线的其他内容.与高中知识中的另一个几何即立体几何相比,可以说解析几何的内容相对丰富些,而且在高考中一直以来占据着很大部分的分数,因此,处理好这些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高三复习阶段,如何把高中所有的解析几何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包括课后阅读与思考、自然探究等栏目),以一个非常清晰而又全面的知识框架展现给学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教辅中,对于这些解析几何内容都没有很好地处理,经常是以重复的方式不断讲与练,这样不仅造成复习时间的浪费,而且也加重了学生学习的不必要负担,所以,如何把高中数学的解析几何内容整合优化好应提上日程.
说到解析几何内容的优化,当然有主要与次要的区别.如果从大局上能够把握住,那么哪些内容需要整合与优化肯定是比较清晰的.比如,代数化思想是贯彻整个高中解析几何内容的主线,这个内容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复习中,教师应该有意识或没意识地渗透“坐标思想”,让学生体验用代数的角度去解决几何问题.所以,坐标与代数化这根主线是必须建立的,其他相应的内容应适当地归纳进来,这样效果就显得较为明显.所以,如何把高中这些解析几何内容优化整合好是至关重要的.
二、解析几何内容优化的目标与内容
研究这个课题的目的是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当然,主要还是想在课堂上进行更好的展示.希望高中数学的解析几何这块内容在高三复习时能非常完整而又精简地呈现给学生,好让学生们能快速并且牢固地掌握住这主干内容,从而事半功倍.
基于高中数学这个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想通过课堂实践以及学生的练习与评价来衡量.因此,首先,我们采取的步骤是课堂内容的优化以及课后练习的整合.然后,我们比较近5年来各个省份的高考真题以及横向比较浙江卷近5年的情况,看哪些内容与专题是联系紧密的,那么我们就得抓住这些热点进行优化与专题训练.最后,我们也参考一些国外教材(主要是以美国为主),比较一下他们如何处理高中的解析几何内容,从而得到一些借鉴.特别是借鉴他们应用先进的数学软件把完整的几何图形以轨迹的形成展示出来.我在美国全国数学教师联盟注册了一个账号,可以免费使用他们所有的数学软件以及课件,所以,在这方面也可以借鉴并整合使用.下面我就简单谈下优化方案的内容.
第一,把人教版的必修2、选修2-1、选修4-4这三个模块重新划分与组合,让那些真正的几何基础内容作为铺垫,然后,重点诠释内容比较重要的部分以及常用的高中数学思想.
第二,精选教材的课后习题,特别是那些饱含解析几何思想、易错、知识点交汇的题目,让学生巩固基础,落实真正的“双基”.
第三,筛选近5年来的高考试卷(主要是浙江卷)中的题目,让那些有很多解析几何内容与代数交汇并且内涵丰富的高考真题经典再现,好让学生有“实战经验”.
第四,教师本身也尝试出题,让这部分内容尽量得到更好的优化与整合.
三、研究过程得到的思考
其实,现在对于选修4-4是不做要求了,但是经过我们长期思考与实践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依旧考虑将这部分的绝大部分内容拓展与整合进选修2-1中.起到的效果也很好.
我们得到的另外一部分思考就是,我们的中学杂志中有许许多多的关于圆锥曲线的统一结论和定理性质,有些很有美感,有些很有实用性,我们会进一步思考如何在适当的时机添加这部分内容,从而带动学生的思考与开阔学生的视野.尚未解决的问题:最大的困难在于课堂的实践性,因为基于高三教学的特殊性,我们要非常的谨慎而不能以尝试的角度去实践.又比如,有时我们认为是很完美的,但是碰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需要调整与修改.但是往往当我们想要修改的时候,这节的复习课已经过去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保证内容的可行性、科学性与及时性.
因为高三以通过不断训练来巩固知识点,所以,找些优化的解析几何题目给学生还是比较可行的.当然,还可以去低年级听或上些复习课,好让我做的课题不是纸上谈兵.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186-01
如果能将方程式记牢,很多感觉棘手的问题就解决了。通过这些年的教学,笔者发现学生记忆方程式总出错,主要为记错生成物,或者配平有问题。有些方程式记不住。如果能经常分析与归纳,根据现象书写陌生化学方程式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所以,高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更应该多角度的分析,提高能力。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及其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的提高,笔者有以下的一些作法,比较奏效。
一、分类角度记忆方程式
从这些物质均能与哪些类型的物质反应记忆,并从离子反应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方程式,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得失电子守恒与观察法配平方程式,防止死记硬背记错方程式的计量数。
1.金属单质仅体现还原性,主要能和哪些类型物质反应?钠、镁、铝、铁与非金属单质、氧化物(水、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酸、盐。
(1)钠与水反应,根据现象记忆方程式的产物。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仅须观察法就可以配平,注意单质最后配平,对于钠来说,与化合物反应,只要记住这个反应,其它反应方程式的就可以记住了,因为与盐、碱的反应其实质就是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的二次反应。镁、铝、铁的还原性比钠弱,与水置换反应,需要的条件更高,铝与水很难反应,铁与水反应的产物,与钠不同,生成四氧化三铁与氢气。通过横向比较去记忆方程式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氧化钠为碱性氧化物,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其中氧多,所以其与水等反应时,在氧化钠反应的基础上多放出氧气,观察法配平就可以,依旧是最后配平单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都为盐,水解后溶液都显碱性,其能否与酸、碱、盐反应,就看其是否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其别注意二者的转化,主要就是酸式盐与正盐的相互转化,这即是考试的重点。
(2)铝及其三氧化铝、氢氧化铝的性质,主要体现其两性,重点是体现其个性的方程式,即与强碱如氢氧化钠的反应,生成物都为偏铝酸钠。统一记忆就使得记忆效果增强。同时,铝单质与氢氧化钠反应,有单质参加,化合价升高,所以有化合价降低,要生成氢气,化学计量数为2、2、2、2、3。
(3)铁单质及其化合物,主要体现在变价,所以分别记忆强氧化剂与氧弱化剂。强有氯气、溴、硝酸、浓硫酸,弱有硫、碘单质、稀硫酸。铁的氧化物及其氢氧化物均要注意其与什么种类的酸反应。若与非氧化性的酸:盐酸与稀硫酸反应,根据氧化物中的氧配平水中的氧。若发生氧化还原,根据得失电子守恒配平方程式。
2.非金属单质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主要体现氧化性。主要能和哪些类型物质反应?与金属单质、氧化物(水、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碱、盐。
(1)氯气为强氧化剂,与变价金属反应,变价金属都呈现高价态。硫为弱氧化剂,与变价金属反应都呈现低价态。氯气与水反应,为歧化反应,生成盐酸与次氯酸,那么氯气与碱反应,可以看成氯气与水反应后的物质的二次反应。这样就记住了产物。
(2)硫的化合物中的二氧化硫为重要物质,体现了酸性氧化物、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各自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怎样的?氧化性与还原性主要为氧化还原方程式,所以记清化合价升降对应的产物,用得失电子配平方程式。同时辅以一些记忆,如氯气与二氧化硫生成两强酸。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为价态归中的反应。这些重点方程式重点记忆,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通过书写方程式的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书写方程式的能力。
(3)浓硫酸、浓稀硝酸均体现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放氢气。均属氧化还原反应,主要记忆与铜反应的方程式、浓硝酸见光分解的方程式、氨气与氧气催化氧化的方程式、氨气与酸、与盐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复分解反应,以复分解反应的判断方法来判断其反应的情况。
以上方程式的复习都抓住每类物质的特点,再抓住每类物质的重要方程式要求记忆。同时要求学生从离子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两个角度来分析反应,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对比的方法学习方程式
在学习金属单质时,都有还原性,还原性强弱如何呢?通过与各类物质反应的情况,使得学生能更好的归纳,并且找到每种物质的特性。
学习浓硫酸、稀硝酸、浓硝酸时,均有强氧化性,引导学生从与金属反应的情况进行对比,并得出这样的顺口溜,冷浓遇铁铝都钝化,浓遇金属生成二(二样化氮、二氧化硫),稀遇金属生成一(一氧化氮)。
通过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整理、归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1 复习基本概念和方程式,叫学生默写方程式等。在复习过程中,对准每个知识点,精选2到3个例题进行讲解,大概用2到3课时。
2 根据复习顺序以及《学习与评价》留下来的专题复习资料,讲解专题复习练习。
在中考复习前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相当关键。在制定计划前要对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进行较为现实的评估,然后对中考前的这段时间进行一番较为合理的科学的安排。教学大纲是考前复习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大纲明确规定了教学目的要求内容,教者复习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始终抓住这个主线去复习。在复习的全过程中经常对照计划或根据实施情况作必要的调整,这样便会目标明确条理清楚,达到理想的效果。
计划的制定要有充分的依据,要在充分把握大纲要求的同时,注重《学习与探究》一书与教本相结合。我们可把复习分为三个循环, 即三轮:第一轮: 以课本为线索,重点复习课文的四会单词、短语、句型。在复习的同时,除了要求学生记忆以外,还注重词句的拓展。第二轮: 以《探究 》一书为主,针对语法点进行复习。第三轮: 进行综合的训练,以达到查漏补缺目的。
二、讲练结合,循序渐进。
在复习中讲是十分必要的,但过分的或以讲代练是不可取的,应精讲精练。所谓精讲指教者要抓住关键,注意掌握规律,把教材的要点、重点、难点讲透。如复习语法时,首先要注意其用法的特征及其构成,然后设计出形式多样的练习,引到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规则,不完整的地方由教者补充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结构。所谓精练就是精选习题,以巩固所讲的内容,沟通知识链。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习中首先要注意消化。如果不消化的话,即使胸藏万卷书,也用不上的”。比如学生对 “if ”的条件状语从句经常出现时态配搭不当,教者要纠正这种错误,光靠多讲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此时只要精编几道习题让他们做一下,如They will come if it doesn't rain tomorrow. Don't laugh at them if they make mistakes next time...然后结合题目去分析、归纳,则学生就会很快掌握它。
三、 指导学法,提高效率。
在复习中许多同学不知如何复习英语,或是沉溺于课外资料中不能自拔,有的认为课文早已学过,没什么好复习,复课文时如蜻蜓点水,深入不进去。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效果也不佳,使学生“学而不精”。因此指导学生的复习方法是很必要的。.如记忆单词要扩展,把知识点转化为题型展开复习;英译汉中一个句子的多种翻译, “汤姆比琼年轻些。” Tom is younger than John. / Tom isn't so old as John. / John is older than Mike. 复习过程中阶段性的检测是巩固复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练习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消化了总结出来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这一阶段,学生应当紧跟教师的进度,不做与复习内容无关的题目。同时老师还要强调讲评一关。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克服学生 “一看就会,一听就烦”的毛病,在这一阶段应分引导学生联想归纳综合与某些知识点先相联系的东西,通过归纳、综合对比等方式的梳理,大跨度立体式地复习旧知识,把过去破碎的松散的,呈不活跃状态的知识有机的串起来,学生始终在积极输出探索储存旧知识的状态中,避免了传统的乏乏讲解,学生的知识实现了网络化,记忆进入持久状态,同时还能促使学生改掉“勤而不思”的坏习惯。如讲动词make / let / hear / see /…的句型时,除强调它们在主动语态里不定式宾补不带to,还可指出它们在被动语态里须加上to,例:He often hears her sing in the morning. She is often heard to sing in the morning. 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也就是在部分知识得到复习、巩固后,作“超前的推进”,即依据新的复习内容,穿插旧知识,编成对话,以完形填空的形式,检查单词、句型、情景的运用,挖掘内在潜力,培养敏捷的思维,活学活用英语。
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
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具体办法如下:
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即每天复习多少页)。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一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每一遍复习都有侧重点
化学复习课中,教师根据复习目标合理选取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的教学。范例教学理论对化学复习课中问题的选择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根据范例教学理论,化学复习课中所选的问题必须具有范例性,通过典型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在高三化学复习中可以精心挑选历届高考题中能覆盖基础知识的、最具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逐步深入分析、理解,形成知识块,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
2 问题的层次性
一般而言,综合性愈强、知识跨度愈大的问题,学生愈难理解,对学生的思维层次要求愈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问题进行多层次的变化,以减少坡度,顺利地从未知向已知过渡。问题组的变化和呈现方式,体现在引导学生审题、展示解题过程、拓展等各个环节,从各方面联想、类比,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使知识和能力不断升华。因此教师要善于以问题促思维,将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思维在复习过程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例如在复习“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时可以从以下问题出发:
问题1:0.10mol.L-1氨水与0.10mol.L-1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各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大小关系是:
A、c(NH+4)>c(Cl-)>c(H+)>c(OH-)
B、c(NH+4)>c(Cl-)>c(OH-)>c(H+)
C、c(Cl-)>c(NH+4)>c(H+)>c(OH-)
D、c(Cl-)>c(NH+4)>c(OH-)>c(H+)
变形1将原问题改为:0.10mol.L-1氨水与0.05mol.L-1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各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
变形2将原问题改为:0.05mol.L-1氨水与0.10mol.L-1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各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
变形3将原问题改为:pH=11氨水与pH=3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各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
问题1是通过等体积浓度的强酸与弱碱两种溶液的反应让学生判断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相对大小,属于基础知识的层面,它的变形则要学生对“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涉及的概念:盐类水解、弱电解质的电离、离子的电荷守恒等产生高层次的感悟,属于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组,问题的设置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一问题组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在新情境下调用知识并灵活运用的能力。
3 问题的拓展性
化学复习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深刻,对化学知识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没有及时内化,从而造成学生化学认知结构混乱,面对具体问题无所适从。因此在复习课教学中,可以采取“问题拓展”策略,将问题在可控范围内延伸、拓展,使学生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有清晰的感性认识,从而编织知识网络,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
问题拓展过程要求引发学生产生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自己的头脑中重建知识结构的框架。这种问题拓展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来说,能够引发他们对一些没有考虑全面或平时不够重视的概念、原理重新深入理解,使他们能从别人的解题思路中打破定势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对高层次的学生来说,由于教师的参与和点拔,使他们能更多地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自主地建构和理顺自己的知识结构,优化思维品质。
例如在复习化学计算时可以运用以下问题:
问题1:在1.00L1.00mol.L-1KOH溶液中通入16.8L标准状况下CO2,计算所得溶液中含有KHCO3和K2CO3的物质的量。
问题2:向20mL0.2mol.L-1KOH溶液中,缓慢通入一定量CO2气体,将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蒸干,若得到白色固体是纯净物,则通入的CO2的体积应为 mL(标准状况)。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 。将上述白色固体加水溶解,加盐酸至pH=7再蒸干得白色固体质量为 。
问题3:向300mLKOH溶液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充分反应后,在减压低温下蒸发溶液,得到白色固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由于CO2通入量不同,所得到的白色固体的组成也不同,试推断有几种可能的组成,并分别列出。 ②若通入CO2气体为2.24L(标准状况下),得到11.9g的白色固体。请通过计算确定此白色固体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其质量各为多少?所用的K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有机化学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是考查考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题型。考题常将大学学科的有关知识放到高考考题中作为信息材料出现,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看似颇具一定难度,其实这些都源于已学过的知识。只要正确提取有效的信息并将其应用在新情境中,题目往往高起点低落点。要做到有的放矢,运用自如,关键在于掌握有效的复习策略。
一、抓点
从具体的代表物入手,熟悉各种官能团的性质,夯实基础。根据饱和烃、不饱和烃、苯及其同系物、烃的衍生物(卤代烃、醇、酚、醛、羧酸、脂)的课本顺序,依次整理其结构特点、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化学性质中的反应类型和反应机理。比如,整理醇的化学性质时就可以以乙醇为例,在其结构中熟悉各个反应中的断键位点,从而对醇的化学性质胸有成竹,同样对其他官能团都应采取同样的方法,达到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再如甲烷、乙烯、乙炔、苯的特殊空间结构,二烯烃的1-4加成与加聚反应形成新的新双键,1-位醇和2-位醇的氧化反应的区别,苯酚与甲醛的缩聚反应,羧基不能发生加氢反应,甲酸结构的特点是既有羧基又有醛基性质,酚与三价铁的显色反应,醛基被氧化的银镜反应以及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砖红色沉淀,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等,都是考题的重要来源。最好的记忆方法是自己归类,用心整理,抓住要点,建立知识数据库。
二、连线
按照官能团及有机反应的九大类型,即取代、加成、消去、加聚、缩聚、氧化、还原、水解、酯化等反应,归纳出何种有机物能发生相关反应,能熟练地书写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并把相关的知识连成线。比如醇氧化成醛,醛氧化成酸,这就是一条氧化链,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以乙醇氧化、乙醛氧化为例,其他依据反应的原理,方程式中注意结构中变与不变即可。但是,甲醛的氧化反应有甲醛结构的特殊性,注意其产物并非甲酸,而是二氧化碳和水。另外,乙烯加成为醇或卤代烃,又可将烃和衍生物连成一串,将烃及其衍生物串联起来,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还要对以下内容进行小结:①能与特殊试剂反应的官能团或有机物,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的四氯化碳、金属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等。②反应条件决定的反应类型,如氯气(光照)――烷基取代,铜(加热)――醇的氧化反应,溴的四氯化碳――加成反应,氢氧化钠水溶液――卤代烃的水解,氢氧化钠醇溶液――卤代烃的消去反应等等。③官能团的消除。通过消去反应等消除卤素原子、醇羧基,通过加成反应或催化氧化反应等消除醛基等。④官能团的引入。如双键的引入方法:某些醇或卤代烃的消去反应会生成双键化合物,醇的催化氧化生成醛或酮等含碳氧化键的化合物等。再如卤原子的引入方法:烃与卤素单质取代反应,不饱和烃与卤化氢或卤素单质的加成反应,醇与卤化氢的取代反应等等。⑤官能团的衍变。
三、建网
有机化学知识点较多,但规律性很强。在复习中,通过横向、纵向的知识梳理,把头脑中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高考复习中以结构为主线,做到“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将凌乱的知识结成网,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获得较高的复习质量和效率。
四、精练
有机化学复习过程中,做一定量的题加以巩固是非常必要的,但一味盲目地搞“题海大战”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要选择符合考试说明又具有典型性的试题,坚决放弃偏题怪题。还要从做题中善于总结,及时查缺补漏。如:用式量为43的烷基取代甲苯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所得芳香烃产物的数目为
( ):A.3、B.4、C.5 、D.6.
【考点直击】本题既考查了学生对苯的二元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又考查了根据式量求烃基的方法。
【解题思路】式量为43的烷基为C3H7―,包括正丙基(CH3CH2CH2―)和异丙基[(CH3)2CH―],分别在甲苯苯环的邻、间、对位上取代,共有6种。烃及烃基的推算,通常将式量除以12(即C原子的式量),所得的商即为C原子数,余数为H原子数。
本题涉及的是烷基(C3H7―),防止只注意正丙基
以高三年级组的计划目标为统帅,以高考政治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与力量,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的训练,使学生在2012年的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授课班级:
高三(3)班 57人 高三(5)班 55人
三、授课内容及课型:
本期的主要复习内容:经济生活(必修一)、政治生活(必修二)、
哲学生活(必修三)、文化生活(必修四)
三、教学任务与总体安排
9月份:结束必修一经济生活的复习
10月份:结束必修二政治生活的复习
11月份:结束必修三哲学生活的复习
12月份:结束必修四文化生活的复习
元月份:市统考前综合强化训练
四、主要措施
1、加强教学研究,把准高考方向和要求。
首先,研究高考。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集群智,增群力;落实高考要求,研究《考纲》、《考试说明》、研究近几年的政治高考试题,特别是重点研究2012年江苏政治高考试卷和江苏各市的高考模拟试题,准确把握高考方向。
其次,研究学生。依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再次,研究教法。要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2、遵循备考规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本知识点拨到位。梳理知识,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建立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做到“精细备考,精心设计”, “注重基础,深钻教材”,提供、筛选各种资料,点面都能照顾到。“讲练结合,提高能力”。 3、加强和落实“培优”:
作业单独批改,要求他们准备错题集。生活上给予的帮助,学习上培养乐观的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
4、创造条件,进行校校交流,广泛收集高考信息。
五、教学目标与策略(第一轮复习):
1、明确考点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与网络。 复习目标:使学生在微观上按照考纲要求的知识条目逐章、逐节、逐个知识点进行复习,夯实基础,厚积薄发;从宏观上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初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策略:第一轮复习应按考点从知识要点、重难点、例题讲解、练习巩固、
单元检测、讲评的程序进行。
(1)认真研读考纲,明确考点,把屋考试方向。
认真研究考纲规定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及试卷结构,考查的知识范围,考试的基本型及要求;分析考点,明确每个考点的本质,了解考点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复习的方向,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以教材为本,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与网络。
首先,立足教材,认真梳理知识,狠抓基础知识的掌握。以本为本,坚决、踏实地抓好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首先自行整理每章节的知识体系,每节课利用10分钟来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其次,突出重点和主干知识。主干知识(略)是教学和考试的重点。
再次,要构建知识网络。复习时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重视网络化复习,注重学科内经济生活、哲学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联系和综合。
(3)精讲多练,实行考点练习。
通过考试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和教师教学中的空档,查缺补漏。
(4)加强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
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主要是指学生解题时能遵循这样的思路:
第一、阅读题目和设问。分析题意,确定答题方向和范围。
第二、阅读材料,根据设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三、根据题目所给信息,确定应选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基本知识原理来表达。
第四、思考基本的答案要点。
第五、规范地组织答案。
2、综合模拟训练
复习时间:2012年1月中上旬——市期末统考前 复习策略:(1)高三政治教师集体备课和共同探讨问题,营造协作氛围,避免各自为政。寻找在重大时政热点问题上的交汇点,增加教学与复习的整体性和知识的系统性,以实现学科知识的理解运用。
(2)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答题技巧,答题规律的把握,同时要训练学生答题的格式,书写,答主观题要做到术语化、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以增加非智力因素得分。高考答卷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标准答案与学生的答案悬殊太大,学生的回答普遍不全、不准、不优、不简,层次不清、东拉西扯,卷面不整洁,字迹不清楚。
(3)最后一周,返朴归真,回归教材。熟记核心概念原理。
(4)在综合训练阶段,为使学生将所学到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充分结合起来,应培养学生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要求他们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读题、审题要仔细、慎重。
对“熟题”的审查不要凭印象。应当特别仔细、认真阅读,注意它的细微变化。对新颖的生题的审查要耐心。只要耐心多读几遍,熟能生巧,就能找到解问题的办法。注意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关键语句,寻找解题的突破口。阅读题目时注意区别显现信息与隐蔽信息。对题目进行认真审阅、分析,弄清题目内容是属于教材的哪一部分,然后再根据题意认真作答。
2、学案内容。每个学案含以下内容:(1)高考复习要求,目的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2)基础知识回顾,目的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3)知识要点,提示本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的内在联系,帮助考生理清知识脉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4)样板题,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达到解答的规范性,重在培养方法。(5)知识能力训练,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案实施
二、养成归纳,理解相互转化的习惯,沉淀记忆.
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就是物质间的相互转化,而在高考中常见的题型就是有机推断与合成.因此我们学生要在充分理解有机物官能团相互转化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对有机物的有效转化.譬如我们要想合成一种聚合物,就要以寻找该聚合物单体为目标,依据该单体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递变.一般官能团转化的路线为烯烃卤代烃醇醛酸酯,只要我们的学生能真正理解这些官能团相互间的转化,有机物间的物质转化也就变得得心应手了.因此,我们在有机化学复习的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要求学生记忆官能团转化的一般路线并加以一定的灵活应变,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之目的,也对我们解决有机题大大提供了捷径.在有机化学学习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再进行归纳与总结,比较与记忆,最后一些重要有机物的性质和常见转化要不断沉淀.在此基础上还可借鉴一些有机巧记法,如: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四项基本原则”、四类平面结构、四类取代反应.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和分析,寓知识记忆于趣味之中,也让学生感觉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其实并不辛苦.
三、讲练结合,学会前后对照比较的思想.
在有机化学题中合成推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我们学生往往感到较为头疼或无从下手,从而导致失分较多.其实要解决好这类问题,减少失分的关键在于我们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对照比较为宗旨,仔细观察两者有机物在转化前后中的区别,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抓住本质,这个官能团的变化是如何实现的,利用我们的现有的有机基础知识充分解决内在的关系.由难变易,由繁变简,充分培养学生的解题应答能力,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