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0 11:40: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地基实训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现实意义
为了解决我国农业用水存在的水资源紧缺与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的突出矛盾以及节水灌溉管理体系有待加强完善的问题,应该更新观念,以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为中心,不断向节水灌溉、高效用水模型和绿色环保的研究领域扩展、加强作物需水规律和灌溉制度的研究、加强农田水利应用基础研究等措施,解决农业水资源短缺,保证农业、水利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目的
实现水稻用水灌溉的最优控制,为农田灌溉排水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带动的作用。
四、系统功能
把田间多余灌溉用水排进蓄水池进行保存,最大限度地节约水资源。由于循环水中含有化肥、农药、养料,使之循环利用,做到不污染环境,节约农药、化肥、节约生产成本,绿色环保。水稻田间铺设灌水、排水管道,田间装设电动进水阀门和电动排水阀门、电磁流量计、水位计、水质检测等仪表,按照寒地水稻的全生育期的灌溉需水规程要求,做到灌溉水的自动循环利用,减轻劳动强度,降低人工成本。
五、系统理论基础
智能化循环节水灌溉项目以水稻叶龄诊断技术为理论基础,根据水稻不同叶龄时期的需水规律,分别制定出水稻各叶龄生育时期的灌溉控制策略。秧苗三叶一心开始插秧,田间保持花达水状态;4叶返青期,上护苗水3-5cm;分蘖期保持3-5cm水层,分蘖盛期即7叶期晾田控蘖5天左右;拔节期和孕穗期实行间歇灌溉,水层自然落干后,再灌水3-5cm;孕穗末期至始穗期可根据水稻长势适当晾田;抽穗、开花至蜡熟期继续实行间歇灌溉;水稻成熟前30天停止灌溉,等待收获。
六、系统工作过程
安装在灌水渠和排水渠上的智能灌溉控制装置接到系统决策指令后,通过控制灌水和排水电磁阀的开启和关闭,将蓄水池中的水流入格田或将格田内多余的灌溉水回收到蓄水池进行储存,供下次灌溉使用,从而实现自动化的循环灌溉。
由于天气高温、蒸发量大或其他原因造成格田内的水层深度低于水稻该叶龄期的水位临界值时,系统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诊断后,自动发出灌水指令,蓄水池中的水泵接到指令后立即启动,蓄水池中储存的灌溉水流向灌水渠,同时灌水渠的电磁阀自动打开,灌溉水进入到格田内。当格田内的水层深度达到系统预设值时,系统发出停止指令,蓄水池的水泵停止工作,灌水渠电磁阀自动关闭,停止灌溉。
由于栽培技术要求需要排水,或者是遇到较强的降雨造成格田内的水层深度高于水稻该叶龄期的水位临界值时,系统诊断后立即发出排水指令,排水渠电磁阀自动打开,田间多余的水通过排水渠流向蓄水池并储存起来。当格田内的水层深度降到系统预设值时,系统发出停止排水指令,排水渠电磁阀关闭,停止排水。
七、应用效果分析
1、 用水量监测
对系统灌溉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智能化循环节水灌溉用水量107m3/亩,其中排水量45m3/亩,需地下水62m3/亩,常规灌溉需地下水128m3/亩,全年省水66m3/亩。节约了水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 节约肥料成本分析
分别在水稻插秧排水、分蘖、晒田排水和齐穗4个时期,采集水样。养分化验结果见下表1。
蓄水池全氮含量1.2mg/L,晒水池全氮含量0.34mg/L,差值为0.86mg/L,循环水二次利用水量45m3/亩,增加全氮养分含量38.7g/亩,可节约尿素0.09kg/亩;磷肥比较稳定,养分流失量很小,可忽略不计,速效钾流失量最高,按上述方法计算,可节约50%硫酸钾0.6kg/亩,通过智能化循环节水灌溉技术亩节约尿素0.09kg,50%硫酸钾0.6kg,节约肥料成本3.1元/亩。
2、 节约人工成本分析
应用该项技术实现灌溉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节约水稻生产灌溉田间管理人工费15元/亩。
安排数控实习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地掌握数控车床或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基本手工编程方法、典型零件、常规工序的数控机床加工操作方法,初步掌握数控机床精度检验和维护技能,并能达到中级或中级以上的水平。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⒈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学生开始实训时先进行为期两天的入厂教育,主要内容是尊师教育、安全操作教育、文明操作教育、实训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学习方法教育,擦机床训练、打扫车间卫生训练、工量具摆放训练。通过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⒉因材施教
“包教,包会”,确保每一个学生达到基本标准要求,对于极个别差的学生,如果在规定的实训期间内达不到要求,允许随以下的班级训练达到要求。同时为优秀的学生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鼓励他们参加高级工考试。
⒊尽量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训练时间
实训教师克服机床品种繁杂,操作方法不一样的困难,尽可能的多安排机床供学生训练;同时尽可能延长实训时间,每天从早上:一直到晚上:都有实训,周六、周日也从不休息。
二、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实习教学
⒈实训教材的编写
我系实训中心现有台能正常使用的数控机床,共种不同的品种和型号,各自的操作方法均不相同,市面上没有任何一种教材合适我系设备情况,这就给实训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为此,我中心老师经过艰苦而紧张的工作,终于在本学期实训开始之前完成了本共万字的讲义编写任务(其中有本为习题册、本为《入厂教育》手册),其中实训中心主任孙连栋老师一人完成本共万字的编写任务,实训教学第一次有了合适的教材,彻底结束了口述指令的历史,大大提高了实训的效果,学生反映良好。
⒉高起点设计训练目标
此次实训跨跃了用蜡模、尼龙棒加工的阶段,直接用铝料加工;训练题目难度按中级工设计。学生加工零件的精度高于部分机床的定位精度,为实现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⒊新老结合,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在此次承担实训任务的名教师中有名教师是第一次承担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他们能够克服老师少、设备系统繁多的种种困难,并虚心请教老教师,很快进入角色,迅速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出色地完成了本次教学任务。
⒋实习成绩的评定
为调动实习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实习效果,本系对实习学生的成绩评定分为两部分:
一是实习期间,由任课老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加工情况做出鉴定;
二是由任课教师对学生完成的实测验进行评定,用百分制打分。
两者的结合最后形成学生实习的期末成绩计入学生学籍登记表。
三、实习教学取得的效果
、实习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手段,有力的促进了我系人才培养计划的完善,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系为适应学生的实践需要陆续增设与调整了一系列课程,受到了同学的欢迎。
、实习教学达到了专业教学的预期目的。在实习之后,学生普遍感到不仅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绝大多数学生达到了数控中级工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具体的实践,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同学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并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后继课程(如和毕业设计)和今后自身的就业及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存在的问题
在每期结束后,我们都做了认真的总结和反馈。大部分学生对我们安排的实习表示了满意,对任课教师也给予了很好的评价,但学生普遍也反映出一些不足。根据我们现有的情况,目前我们存在不足有:
⒈师资队伍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们正式编制的实训教师只有人(名去读研的教师未计算在里),而本次参加实训的学生有人,现在的师生比是:,与我院提出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的到年在校生师生比:的这一要求还相差甚远。学生人数多在实训期间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增多,且出现的问题往往各式各样,带课教师不可能一一加以解决,这样的话就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久而久之,学生的意见也会越来越大,对我院的声誉可能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⒉设备太少,机床种类的数量严重不平衡,远远不能满足实习要求。
目前,我中心共有台数控机床,其中有台数控机床已不能正常使用于教学,处于淘汰状态,另外台暂时不参加实训教学,所以实际上参与教学的只有台,学生采用班倒,这样的话平均下来~名学生共用台机床,加之学生参加实训的时间短,辅导的教师少,再者,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的数量和班级学生人数又有严重的不平衡,如此一来,我们的实践教学的质量不能进一步得到加强。
⒊设备品种太繁杂,一个教师要掌握~个系统和机床,不利于教学。
目前,我们有台数控机床,其江西系统数控车床、台系统数控车床、台系统数控铣床、台南通系统数控铣床、台华中系统数控铣床、台系统加工中心,面对如此繁杂的系统和机床,加之我们的教师过少,每种机床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在掌握一种机床的时候对于另一种系统的机床不能做到精通,只能是尽力而为,如此一来不利于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⒋我系实训教师待遇太低,课时计算办法不够科学,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提高。
摘 要:中等专业学校作为为社会提供最多技术人才的资源库,注重的是学员的实践能力了,所以实训基地的建设尤其重要。
关键词 :计算机;基地建设;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TG65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196-02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始建于1951年,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首批江苏省重点职业中学、首批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占地249亩,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在校学生5 000多人,是一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综合性中等专业学校。
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是首批江苏省示范专业、省品牌专业、无锡市重点专业和第三批国示范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实训基地曾被评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3年根据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通知》(苏教职〔2012〕34号)要求,申报成为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建设基地。经过一年多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我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学校锐意创新,多方借力,深化实训基地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凸显基地特色,取得很好的成效。
一、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细化计算机专业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原有的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的专业优势得到削弱。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专业办学的市场导向原则,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充分的调研论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的重点转到专业的“精细化”发展上。一方面对原有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内涵的提升,突出“3+4”(3年中职+4年应用本科)一体化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的社会紧缺的计算机类的应用型专业,2013年,新开设了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
2013年以来,学校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性学校建设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应用专业深化与江阴市信息化协会的合作,成立了由政府、企业工程师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骨干教师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利用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开展计算机类专业实训,教学成效显著。
二、积极教育,厚德励技,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学校坚持面向信息服务业,及时把握IT发展动态,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终身学习发展能力,达到计算机应用类(办公自动化、数字媒体制作、网络技术应用等方向)中级工技能水平的具有项目主管潜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基于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本着“积极德育塑人品、积极教学育人才、积极拓展绘人生”的原则,创新学生积极教育体系。具体做法如下所示。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完善“积极德育”工程
学校实施德育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校聘请社会劳动模范、行业企业技术能手等人员担任德育导师,通过讲坛、授课、交流等形式,借助德育导师的模范与引领,培养学生的专业修养,创新德育课程教学。
2.剖析专业及课程,夯实“积极教学”工程
学校以“积极教学”为落脚点,通过专业剖析,厘清计算机专业相应的岗位职业活动,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的课程体系。在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本着“生产合格产品,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学思路,以典型项目(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同时,学校联合企业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制订课程教学标准,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专业技能课程特色教材。在专业细化、小班化教学、项目推进的实施下,学校创造条件让学生进入好企业、有发展的岗位进行定岗实习,通过企业的培养使学生成长为优秀的员工,这样才能使专业办学出现良性循环。
3.开展“九个一”活动项目,做强“积极拓展”工程
学校在实施职业教育“双证制”的前提下,每年举办计算机文化节,学生在学习之余,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并将课堂实践教学模块向课外拓展,以“九个一”项目为主线(做一名金手指、装一台电脑、组建一个局域网、设计一个网站、办一份电子报刊、出一份海报、制作一分钟宣传片、获取一张ATA证书、走进一家IT企业),分层递进,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社团,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一专多能,考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目前为止,我校计算机专业利用江苏省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专项建设资金300万元(江阴地方财政需配套350万元),按照省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评审要求,第一年度到帐的200万元,学校根据实训基地申报书中的规划,将新增和改造10个实训室(具体见项目申报书)。学校将省财政计算机实训基地专项拨款到帐的200万元前期投入主要用于以下几个计算机基地建设项目。
序号建设项目内容预算资金(万元)
第一,改造第4、第5、第9、第11和第12机房,报废五个实验室计算机 216台。添置一体化教学用计算机200台。并将1、2机房改造成2个高级办公自动化实训室。将第4机房改造成1个印刷编辑排版综合实训室,第5机房改造成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室,第9机房改造成1个图形图像实训室。 75.5
第二,改造和扩建1个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 44.5
第三,新建2个动画设计与制作实训室。 53.5
第四,计算机实训基地的网络改造。 22.5
第五,其它(学生创新工作室、各室投影设备等)。 4
合计 200
此外,企业对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也给予极大的帮助与支持。学校现代图文工作室,全部由江阴现代办公设备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三、夯实基础,锐意创新,完善实训基地管理体制
学校围绕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强化实训基地各项管理工作,建立起完善的基地管理体制。
1.实施“分线分块”管理,构建基地日常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框架如下:
岗位名称工作职责
实训中心主任总体负责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等各项工作;负责实训教学安排、职业技能鉴定安排,实训中心人员管理。
实训指导教师负责学生计算机类实训教学实施。
辅导员具体负责计算机专业实训德育工作,指导实训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
对外培训与校企服务110负责人具体负责对外培训和企业技术服务,包括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管理,承接对外项目开发等业务。
2.积极实施实训基地日常巡查制度
为了及时了解实训基地运行状态,学校实施实训基地安全巡查、教学巡查制度。重点查教师教学常规、学生学习常规,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与班主任沟通,并立即加以解决。
3.实施实训基地晚自习值班制度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3.009
1农广校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农广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要依托于校企合作模式,结合办学宗旨,进一步明确实训基地基本功能,为理清建设思路指明方向。
1.1建设生产经营型实训基地
在当前的形势下,为满足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农广校应当积极转变实训基地建设的传统观念,将消耗型的实训基地变为生产经营型的实训基地,把相关的教学工作与生产实践统一安排,使两者之间形成紧密结合,在发挥实训基地教学功能的同时,完成生产任务,这样不但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而且还能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有助于降低办学成本,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生产经营型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可将教学实训与农业生产相结合,通过提升教学实训的技术含量,为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打下基础。此外,农广校应充分发挥出自身资源优势,在实训基地中开展多种服务,如农业技术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使实训基地的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1.2以培养学员职业技能为目标
对于校内教育教学而言,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如图1所示。实训基地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专业人才,并使学员可以从中获得与从事职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学员在实训基地中除了完成一些专业技能的学习之外,还能接触到本行业最新的技术,这对于学员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借助实训基地的资源和师资力量,可以为学员在校学习期间提供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机会,当学员学业期满后,除了能够拿到毕业证书之外,还可以拿到1~3种职业资格证书。
图1 农广校实训基地的校内实训功能示意图
1.3改革实训教学模式
培养实用型人才是农广校多年来秉承的办学宗旨,基于这一前提,农广校在建设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应对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可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转变为讨论、动手实操、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学员当成主体,这有助于教学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同时,还应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进,具体做法是将理论笔试改为专业技能考核,由此能够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实训基地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此外,可将以理论基础知识为主的教材改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利用实训基地加大学员的实训力度,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
1.4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农广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不同于一般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其应当承担起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实训基地要向广大农民学员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与示范,如绿色蔬菜、优质秧苗、软管微灌栽培等产业技术,使农民也享受到实训基地建设带来的好处。实训基地还要为农业加工企业、农民生产提供技术跟踪服务,全面提升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为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农广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现实意义
2.1有利于增长学员见识
在农广校实训基地中,涵盖了各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措施以及现代化农业生产机械设备,能够让学员对农业生产形成新的认识,转变传统的生产观念和生产技能。通过带领学员在实训地基进行参观、实践,可让学员接受到专业化的农业知识技术培训,增长学员的见识,丰富学员的技能。
2.2有利于优化配置教学培训资源
知识和科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高产增收的重要保障。农广校建设实训地基,可以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先进农技推广等活动,使实训基地由服务于校内学生,拓展到服务于校外农业技术人员,有助于实现农业教学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出较高的社会应用价值。
2.3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实践操作技能
农广校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培训模式,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可以为学员提供实践操作场所,让学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使学员更加深入地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员学以致用的能力。
3结论
总而言之,农广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点,着力建设集专业实践教学、农民技术培训、农业生产实践、农业科技研究、先进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教学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根郭勒.切实加强农广校建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01):32-34.
【关键词】:地基处理 差异性沉降 高压注浆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该实训车间场地位于某校区西北角,实训中心由1层车间组成,为钢结构,独立基础,基础埋深2.50m,基础尺寸2.8×3.4m。该场地原有一山沟,该沟呈“U”形,上窄下宽(上沟边位于车间中心部位,下沟最宽约30m),上浅下深(上部自车间室内地面开始,下沟最深处约9m),下沟边垒有毛石挡土墙,挡墙上宽0.5m,下宽2.4m。沟内填土由粉土、粉质粘土及少量石块组成,填土未经压实,部分基础(车间东侧4-10轴,其余作于风化岩)坐于其上。实训中心建成后,由于雨水下渗,坐于填土上基础发生下沉,造成车间变形,填土上车间内地面发生下沉,外侧挡墙未见发生变形。(最好附图)
2加固设计方案
根据地层条件及工程现状条件分析,造成车间基础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基础下填土为新近人工填土,自重固结尚未完成,若不处理,沉降还将继续,完全完成自重固结,需要较长时间。
2.1、设计原理及目的
注浆加固是指利用液压原理,通过注浆管把浆液均匀的注入地层中,浆液以填充、渗透和挤密的方式,将土颗粒中的水分和空气排出后占据其位置,经过一定时间后,浆液将原来松散的土粒、岩块胶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结构新、强度大、变形小、透水性低的良好的结合体,以满足各类土木建筑工程的需要。注浆加固技术的成败与工程问题、地质特征、注浆材料和压浆技术等直接相关,如果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造成注浆工程的失败。工程问题、地质特征是灌浆取得成功的前提,注浆材料和压浆技术是注浆加固技术的关键。
根据上述原理,浆液加固法可以达到以下目地: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减小地基变形或不均匀变形;限制地下水的流动;控制基础沉降;控制土移。
2.2、设计方案
车间填土地基采用注浆加固法进行处理,扩散半径按1~1.2m计算,孔距2m,以不损坏原有挡土墙及原有基础、灰土垫层为前提,主要处理基础以下填土使之承载力提高,压缩性降低,使之自重固结稳定,控制地基在现有荷载下不继续沉降。
a、注浆孔布置
本次设计沿基础周边布设钻孔10个,钻孔间距均小于2.0m,自2.7m以上封孔,同时为减小地面继续沉降,在地面沉降部位间隔2.0m设注浆孔一个,自地面下2.0m封孔。
b、注浆
封孔约24小时后或强度达到5Mpa后采用42.5R早强水泥浆压力注浆,扩散半径按1m计算,每米注浆段的注浆量不小于0.63m3。水灰比采用0.8~1.0,先用水灰比1注浆0.5m3/m,然后用水灰比0.8浆继续注浆至设计注浆量,注浆压力不准超过0.5MPa,流量不大于10L/min。当吸浆量小于1~2L/min或注浆量大于设计值1.2倍,注浆压力达到0.5MPa时,可停止注浆,注浆时每10分钟记录一次注浆流量、注浆压力。
根据场地调查:现地面至挡土墙之间多分布纵向裂缝,裂缝宽1—2cm,为防止地面冒浆影响浆液在底部扩散,施工前,将地面所有裂缝用细注浆管插入裂缝中至地面下1m,用<0.2Mpa压力1:1的水灰比的浆液注满封闭。
c、注意事项
注浆时,随时对地面及挡土墙部位观察,一经发现有冒浆现象或挡土墙位移、基础沉降时立即停止注浆,调低水灰比后继续注浆,以保证地面不冒浆、挡土墙不位移、基础不产生附加沉降,又保证达到设计注浆量或注浆压力为原则。
若单孔注浆量小于设计注浆量50%,可在浆液中加适量减水剂继续注浆。
3注浆加固施工方案
3.1主要注浆设备及材料
注浆泵2台、XYJ-100液压钻机2台、灰浆搅拌机2台、电、气焊机各一台,压力表2个,流量表2个、直径50mm(壁厚4mm)无缝钢管620m、 42.5 R早强水泥、水、减水剂少量。
3.2施工技术要求
a、施工顺序
先按图纸要求施工编号为“1”的孔,其次施工“2”,依次类推施工到最后编号“9”的注浆孔。第一工序未注浆完不准施工下一工序的孔.其中7-9编号的孔,应隔孔施工。
b、成孔要求
基础周边钻孔为斜孔,孔位误差不大于5cm,先用91mm直径钻至2.7m(地面部位钻至2.0m),然后换75mm钻至设计深度,全孔用水灰比为1的水泥浆护壁,到设计深度后换清水洗孔至没有水泥浆,然后把孔内水抽出,下入注浆管至孔底,底部1.5m为花管,花管孔径3mm,纵向间距40mm,横向间距26mm,注浆孔变径处注浆管加止水盘,用水灰比0.45的水泥浆封孔至地表下0.1m,顶部用丝扣与高压注浆管连接,20~24小时后按设计要求注浆。
3.3、施工注意事项在本工程注浆施工中,应以严格组织管理体系和科学严谨的质量体系来保证工程质量。 a、开钻前,严格按照施工布置图,布好孔位。钻机定位要准确,开钻前的钻头点位与布孔点之距相差不得大于5cm,钻杆度不得大于1°。 b、配料:采用准确的计量工具,严格按照设计配方配料施工。 c、注浆:注浆一定要按程序施工,每段进浆要准确,注浆压力 一定要严格控制,专人操作。当压力突然上升或从孔壁溢浆,应立即停止注浆,每段注浆量应严格按设计进行,跑浆时,应采取措施确保注浆量满足设计要求。 d、注浆完成后,应采用措施保证注浆不溢浆跑浆。 e、每道工序均要安排专人,负责每道工序的操作记录。 f、每次注浆前,要认真检查安全阀、压力表的灵敏度,并调整到规定注浆压力位置。 g、安装高压管路和泵头各部件时,各丝扣的联接必须拧紧,确保联接完好。h、注浆时不得随意停水停电,必要时必须事先通知,待注浆完成并冲洗后方可停水停电。 i、注浆施工期间,必须有专门机电修理工,以便出现机械和电器故障时能及时处理。注浆现场操作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防护眼镜、口罩和手套等劳保用品,方可进行注浆施工。
j、准确记录每孔停泵时压力、总注浆量、吸浆量(l/min)、水灰比。
3.4、检测要求
施工前在车间不需处理基础柱下设基准点2个,在处理的基础上柱内外侧各布观测点一个,注浆前测基准值2次,开始注浆时每半小时一次,注浆完的一天一次,采用精密水准仪观测,误差小于0.1mm,并将观测结果随时报知项目总工,当天把资料整理完毕。
4加固效果
在施工过程中,沉降量由施工前每天5mm逐渐变为0.1mm。施工结束后连续1个月观测,沉降稳定。车间上部结构及原沉降地面在经过处理后投入了使用,安装了天车及多台车床设备,自2009年12月完成至今经历了3年考验,天车及车床设备运行良好,达到了较好的处理效果。
推进工学结合的课改背景
为适应新世纪建设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当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的应用和运作,因此,他们应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必须具备其鲜明的特色,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实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是转变教育观念,狠抓实践教学,切实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其次是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工学结合教学机制。
高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土木类专业的必修课程,高职、本科等多层次教育中均有本课程的授课任务。目前,高职教育多数仍存在着本科“学院式”教育的影子,即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对实践重视不够,技能训练的时间安排较少且不合理,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
就《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而言,该课程是土木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长期以来,这门课程教学过分强调课程本身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沉闷,再加上知识本身的枯燥,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成绩不佳,从而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是介于基础学科与工程学科之间的技术基础课,既有较强的理论,又与工程和生产实践密切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力学的新知识不断涌现,工程技术对《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教学计划中该课程的课时数却越来越少,使得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而且《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在将来的土木工程实际应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做进一步的调整,适当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般土木工程中的基础问题,以适应当前社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改革设想
所谓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土木专业学习中实行工学交替,实现工学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熟悉生产情况,掌握建筑产品建造技能,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毕业后尽快找到工作并适应工作需要打下基础。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能力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应该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
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当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分析和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从教学需要、专业特点、工程实际应用及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等角度出发,合理确定删减内容和增加内容等。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因材施教;采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把一些在课堂上难于表达清楚的问题,例如土力学模型、模拟实验、土力学原理、工程情况等,通过多媒体技术演示出来,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在保留课堂授课、课下作业和答疑等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工程教学法”的运用,达到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项目知识储备的良好效果,通过工学结合,突出能力培养。
开发校本教程,取自于工,用之于学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教材在编写和选用上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材,其内容既要有校内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又要有企业生产实践的指导性内容,即取自于工,用之于学。教材内容要吸纳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反映区域经济的特点,要充分体现实用性、职业性、针对性、及时性及直观性。具体到《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其重点放在基本定理的理解与应用,淡化理论与推导,同时加强土力学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及在工程实际中的运用。开发校本教程,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教学内容的更新与重组主要体现在删除陈旧内容、增加新内容以及对教学内容重新编排与组合等方面。《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分土力学和地基基础两个部分,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方面,考虑专业教学需要和实际工程对土力学理论的要求,将传统理论教学内容科学重组、有机整合,形成三个知识模块,分别是变形问题模块、强度问题模块、渗透稳定问题模块。其中,变形问题模块研究土的变形性质、土体应力计算及沉降计算方法等内容;强度问题模块研究土的强度性质、地基承载力计算、土压力计算、土坡稳定计算等内容;渗透稳定问题模块研究土的渗透性质和有关渗透稳定性等内容。理论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和知识模块的划分,使土力学看似分散无序的内容变得系统、连续、协调,有助于学生对土力学知识体系的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地基基础设计内容的理解。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工程项目实训,将课程的知识体系学用贯通。
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实验环节加大实验实践教学力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有余力、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的学生有深入学习的机会。首先,带学生到工地,进行现场观摩教学,让学生观看模拟试验演示和亲自动手实验。这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土力学教学过程的有力支撑。不仅丰富了实验教学体系内容,也使整个教学过程从工程案例切入,让学生有了为理解工程现象而渴求储备理论知识的学习愿望。其次,加强实验环节,提高学生实验能力。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实现,实验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目前,多数学校该课程的实验指导书并没有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系统阐述,实验报告多是填空式,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为此,实验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准备,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实验结果,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方法、严谨的工作态度及踏实的工作作风。实验完成后,让学生通过思考,按实验规范自行设计、完成一份科学合理的实验报告。通过实验全过程的实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对土力学知识与基础工程建设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通过顶岗实习,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如果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通过岗位技能操作,学生的技能就能较快得到提升。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离不开校企合作。只有输出端的职业学校与输入端的企业紧密衔接,达成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技术要求的一致,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受到企业欢迎。同时,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学校才能了解企业岗位的技能要素构成,了解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才能按照企业生产的客观规律科学组织技能教学活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带着课题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中可以体验现实生产,感受企业文化,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较好的就业心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继续接受技能教育和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尝试将课题研究案例融于教学实验本学年,我校土木系教师申报的省教育厅课题《沿海地区软土工程性质研究》得以立项。此项研究是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密切相关的知识运用。在研究的过程中,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贯穿在学生《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索,收集土样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成探索者,在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强化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成为工学交替内容教学一个的新途径。
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改革、新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由于《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知识点涉及面广,与部分专业和实践课程联系密切,它的课程改革更需要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一、“四级实训体系”介绍
(一)、“会计核算流程认知”实训。我系一般把《基础会计》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最近几年,会计证考试难度有所加大,有些老师认为讲授《基础会计》要以理论讲授为主从而取消了原本设置的实训环节,笔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正是因为会计证考试难度加大,所以更要加强“会计核算流程认知”的实训,学生在大学以前从未接触过会计相关理论和操作,枯燥的理论讲解对他们来讲很难理解,我对我所任课的班级坚持进行完“会计核算流程认知”实训后组织学生填写了我自制的调查问卷。90%的同学都给予了积极的回应,认为这样的实训方式很好,一是知道了会计核算是干嘛的,没学之前觉得会计很神秘,操作完之后对整个会计流程都以了然于胸,很有成就感;二是通过实训,增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够熟记会计证考试要求的理论。
(二)、“岗位”实训。这些岗位实训课程我系一直作为实训类课程的重点,一般安排在大一下半学期和大二,都是专门的实训课程,时间一般是一周到两周,即20或40课时。这样的实训一般都有专门的教材。教材里面有针对性的原始凭证,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岗位会判断原始凭证、知道原始凭证的传递、填制,会根据岗位要求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这类实训一般教师采取“分角色”的教学方法。通过表演的形式,真实还原业务的流程。
经过几门课程的训练,学生能够认知不同会计岗位所见的原始凭证、审核流程、记账流程等。对会计核算流程的认知更深一层,专业技能也更上一层楼。
(三)、“综合”实训。“综合”实训一般安排在学生大三第一学期。在以前两年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在“综合”实训中,要自己操作一套真实的中型制造企业12月的账目。包括填制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成本计算与分析、登记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审核明细账、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对账、结账(包括月结和年结)、编制12月分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还有全年的利润表、分析会计报表等工作。这一实训是学生三年学习的全面总结,包括了学生三年学到的全部理论、实践和企业大部分的业务类型。通过这一实训,学生更加强化、系统了自己的会计技能,为下一步去企业实习打下基础。
(四)、“顶岗实习”。最后一阶段是真正的去企业“实习“,而不是在学校“实训”了,一般安排在大三最后一学期,大概三个月的时间。这种实习系里采取推荐实习单位和学生自找实习单位相结合的方式,派专门的实习指导老师进行指导,解决学生在单位实习期间遇到的专业问题。经过这一最后阶段的实习,学生完成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转换,有的就留在了实习单位,成为一名会计专业人员;有的学生有了工作经验,为下一步找到会计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四级实训体系”总结
(一)“四级实训体系”特点
1、系统性。这四级实训体系一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环扣一环的,每一级都是在下一级基础上的升华和提高。这里尤其强调第一级“会计核算流程认知”实训的重要性,因为它是“地基”。如果基础没有打好,后面的实训效果也会事倍功半。
2、教师要加大学生训练力度,学生才能熟练掌握。由于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统招生之前从没接触过会计一切事是从零开始,三年的时间若要想他们能熟练操作会计各岗位相关技能,唯一的途径就是大量练习。例如《会计岗位综合实训》的教学,当教师带领学生操作有关出纳涉及的业务时,很多学生竟然对以前大二的《出纳岗位实训》没什么印象了,而相同年级的对口班做综合实训,就很驾轻就熟了,原因是对口的学生在职高时就开始操练了,所以统招学生仅靠出纳岗位实训的20个学时实训显然是不够的。要想让学生熟练操作,唯一途径就是加大实训力度。
三、我系在实训体系建设中的可取之处
我系多年重视学生的实训,当然有不少经验,这其中笔者最想谈的是我系的会计模拟实训中心的建设,这是我系对于学生实训方面的一项特色。模拟实训中心不同于课堂,它完全模拟企业的会计工作环境,配套有银行、税务部门等与会计相关的工作环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场所,主要有会计模拟操作台、支票打印机、税控机、报表打印机、点钞机、塑封机、会计资料装订机等设备。这种仿真的模拟实训一般安排在第二级“岗位”实训中或“岗位”实训后,学生可以在课堂练习之后,通过完成全仿真模拟训练,使学生在校就能熟悉出纳、会计岗位设置、工作流程及主要环节需要的实际操作环境,缩短学生实际工作的适应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满足了会计岗位对新时期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对我系会计训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实训体系的系统性
1、单列《会计核算流程认知》实训课程。学生大一的《会计核算流程认知》实训课程的建设很重要。它的好处前面已经讲过,这里不再赘述。所以系里要想让学生打好基础,必须把“会计核算流程认知”实训作为一门课程,至少20课时,由专门的教师带学生训练。
2、将所有的实训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资源的整合和调整。目前我系除了第一级实训外,其他三级都是有相应课程的,只有当把这些课程看成一个整体时,才会综合考虑教学思路、教学效果、教学保障等等方面,就会整合相应的资源,比如教师的安排、课程的安排、课时的分配等。
(二)加大实训量
要加大各各层级的实训量,让学生熟练掌握。目前我系的各种实训课程的量都是不够的,学生实训完了,过一段时间也就忘了,只有强化练习,学生才能熟练掌握。笔者认为每一级的第一次实训必须通过正式课堂教学来完成,由老师手把手的教,然后每一级实训完成后还要有强化实训,除此之外还要将实训融入理论教学中,理论与实训相互交融,实训时刻不离手。只有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将熟能生巧,再进行更高一级实训时,效果也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一)基本能力的培养
有一些素质是中职学生要进入职场必备的基本能力,比如职业道德和一些最基本的职业能力。这两项对于初入社会的职场新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质。
1.职业道德的培养
职业道德是一个人在进入任何职业时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根据教科书的解释,它是指职业人在从事特定的职业时具备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不仅仅需要只具备才能的人,而是需要德才兼备的人,而德和才相比则更为重要。
在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中,德已经成为首要考虑因素,一个没有德的人在工作中首先没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态度,更不会有一个好的发展。因而,中职机电专业在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和考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真正走到实地里去,对职业技能的训练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如此一来,当学生走入基层,看到车间的具体操作以后,将会明白真正的职业过程。
2.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
基本的职业技能就像一座大厦的地基,如果地基没有打好,盖再高的楼也是枉然。要培养基本的职业技能,教师在平时的上课当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比如钳工实训汇总,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姿势操作仪器,并且认真仔细的为他们讲解动作要领,在车工实训中,教师们要认真检查车床运转状态、刀具的安装以及工件的夹持等等,这些都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展示和演练。因为任何一个大问题都是由小问题演变而来的。
(二)专业技能的培养
如果说职业道德和基本素质是大厦的基石,那么专业技能就是学生们今后赖以生存的工具,专业技能的高低对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起到关键作用。因而,在实训教学中也要注意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1.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由于中职机电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最终是要回到项目中去的,所以以项目为单位的实训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大有裨益。通过项目实训教学,实际上是实现了学和做的统一,一箭双雕。但是项目导向必须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以钳工实训为例,通过六根孔明锁加工组装这样一个项目,可以综合培养学生掌握钳工基本设备和操作技能的能力,掌握利用钳工常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掌握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等等。
2.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不同,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也有差异,为此中职机电专业教师在进行实训教学的时候必须注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策略,才能真正使他们完成“填鸭式”到“主动获取知识”的转变。
3.以小组作业作为实训教学的基本方法
在课堂中,完成作业的基本方法有单独完成和小组作业,实训课堂是基本课堂的延伸,而职场和学校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对于机电专业来说,大多职业是团队作业,因此在实训教学的时候最好能采取小组作业的方式。而且,小组的形式也能让学生们更加清楚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在小组作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计划制定、方案选择的能力,对于团队协调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培养。
二、在实训教学中引入“行为引导法”
根据权威的解释,“行为引导法”是指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脑、心、手并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无疑,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以人的发展,其实也就是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它以职业活动作为最终导向,这和中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的目标不谋而合,可见,在中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中使用“行为引导法”是可行的。
“行为引导法”的具体模式主要有六种,它们是引文导法、大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畅想设计法、项目教学法、逆向教学法。而其中,大脑风暴法是最为实用的。它主要适用的对象是那些在课堂上无法解决的不存在标准答案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们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共同思考哪些是问题的解决方法。结合前述的小组作业方式,头脑风暴法可以由五个步骤组成:成立若干头脑风暴小组,主要根据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细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确定要进行头脑风暴的问题,这个是风暴课客体的确定;由教师主持,各个小组讨论后分别提出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由专人将各个小组的方案记录在册;最后再由学生来完成总结。
实训课堂是教学课堂的延伸,对于机电专业学生而言,这是他们了解未来工作,培养职业技能的基本渠道,因此在实训教学中,教师们必须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才能培养和提升学生适应职业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3.06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是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方面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技能,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资料的编制能力。目前,职业技术变化的速率已经远远超过了职业教育训练的发展速率,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形成一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符合职业教学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基于这种理论,我们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进行了课程建设探索,以提高学生编制工程资料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专门技能人才。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施主要是从课程标准制定、职业工作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学习情境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实践条件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1、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建设理念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以实际的工作需求导向,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来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1]。在明确企业的工作过程后,找到源自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利用系统化分析方法来研究课程结构[2]。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实践行动中的知识和技能;并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教学,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教学与实践项目。同时课程内容设置与职业能力及岗位需求相对应,根据资料员岗位的工作过程来展开;结合对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及学习情境。
1.1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标准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师在完成企业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教师、毕业生、在校生反馈的信息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修改,将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转化为相互独立的工作项目,使课程的设置处于动态的调整中。教师将收集的信息及时补充到课堂中,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满足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一体化教学。
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证主要是资料员,因此课程标准以岗位需求能力为核心,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载体进行能力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校内实训室与校外企业结合、职业能力与岗位证书的融合。
本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编制,管理建筑工程资料的能力。学生应了解建筑工程资料的分类、组成,熟悉建筑资料的管理流程,掌握建筑工程资料的编写方法,了解工程资料归档的程序。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完成对学生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进行设计的主线是将以知识为主线构建学科型课程模式,转变为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来组织教学的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模式。同时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注重与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相结合力求权威性、实用性。
1.2课程对应的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由于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面向专业,因此在具体分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时,先安排专业教师下工程企业实践锻炼,请企业专家讲座培训,了解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教师根据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将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转化为项目独立的工作项目。将实际工程分解后的工作项目安排学生实施,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工作实践活动,获得更有效的学习体验。
由于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主要是工程资料员,该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包含以下几方面:及时收集、分析市场信息,加强对工程资料的现代化管理;及时收集、整理工程施工各类图纸以及补充资料,做好工程资料收发、运转、管理等工作,做好文件资料管理规范、完整;参与施工生产管理,做好资料的管理和监控;做好工程图纸的收发和审核,对工程资料和图纸等进行独立组合案卷和归档;处理好各项公共关系,包括与业主、项目经理、技术主管,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处理好与档案管理部门的关系。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包含以下几方面:
工程资料分解划分能力;建筑工程及设备安装工程综合管理资料的收集管理能力;质量控制资料管理能力;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核查及主要功能抽查记录资料管理能力;5、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资料管理能力;单位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管理能力;资料管理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企业标准化管理有关资料管理的能力(质量、安全、环境保护、员工健康四大体系);《资料员》职业资格证的获取率90%以上。
1.3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学习情境设置
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建设,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学的组织实施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保持一致,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学习。
学生通过掌握实际建筑物的土建安装施工全过程,用project软件进行模拟制造,产生相应的整套验收资料,将实际工作过程进行还原。学生通过实操工程项目对常用的工种和工序的验收资料及分部、分项工程、检验批的划分形成系统的概念。顶岗实习和毕业工作时,能立即进入工作角色。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共设置七个学习情境,分别是建筑土建工程、建筑安装工程、土建安装工程施工综合管理、工程质量控制过程、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检查及主要功能抽查记录、工程竣工验收程序、ISO 2000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程序及归档管理。以上学习情境分别涉及对应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具体内容及施工综合管理程序、各工种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等。
学习情境设置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将职业技能鉴定内容融入学习领域中,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加强,教师指导的成分减少。学生通过完成渐次复杂的工作任务,团队合作、沟通等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分析、获取信息及解决问题等能力得以提升。
2.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2.1教学方法
本课程指导学生阅读实际工程项目的施工图(建筑图、结构图、给排水图、电气安装图),深入了解具体的建筑物从基础开挖到竣工的全过程,介绍相应的验收规范和标准,由此引出相关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以及各个验收批的划分和相关联的资料。通过资料管理软件,学会各个验收批表格的填写和分类整理归档,为将来发展成为建造师打下基础。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法、自由工作法、引导文法、角色扮演法、任务设计法等,本课程将其中的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结合起来实施。
2.1.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里的项目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模拟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教师把与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组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学习。教师上课前做好教学准备,确定教学目标,教学中更多地使用图纸、多媒体、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教学设备和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更直观易懂。整个过程中,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学会学习,学生自己收集信息资料、自己动手掌握知识,在学习过程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成果及学习工作的方法体会。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把学生识读懂实际工程项目的工程图纸作为重点,让学生通过图纸了解工程施工安装的整个过程,正确进行项目的划分,查找收集相关规范文件,按照工程资料编制的流程,编制完整的一套资料,并组建归档。在内容设置上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载体,引出关键的知识点。例如对于地基基础检验批资料的填写,作为一项典型的任务,以实际的某工程项目图纸为载体,学生自己查找规范、标准、识别关键信息数据,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关的表格并掌握标准和规范、检验批验收的要求。
2.1.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将案例应用于教学,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并与学生探究讨论案例,解决问题。《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在课程教学中提出若干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对案例展开自主探究、分析、讨论。例如对地基基础工程主要施工方法的施工流程,地基基础分部工程分解划分及检验批的划分,在这个学习情境中的难点和重点是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图识图,具体的操作方式采用如小组讨论等。学生或教师对案例讨论作总结,针对学生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加以引导启发,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中互相启迪,得到启发教育或产生新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考核方式
该课程的考核方案着重从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三个方面来考核学生,评价方案依据实际工程项目来进行设计。课程考核根据学生对工程项目施工的每一阶段形成资料的类型和规档的实操能力,考核操作步骤、操作的成果、平时的表现(例如出勤、课堂表现)、团队协作等,促使学生按照操作指导完成步骤的任务[4]。
在任务完成后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并展示自己的成果,先同一个小组成员之间互评,再进行不同小组之间的评分,最后是教师评定来进行,采用不同的权重确定最后成绩的办法。每一个工程项目学习完后,进行一次过程考核评价,并提交成果作业,教师依据学生提交的成果、平常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实操占总评成绩的80%。课程学习完,进行笔试考核,笔试成绩占20%,最后根据实操成果和笔试考核得出考核成绩。
3.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教学实践条件建设
课程的实施可利用多媒体演示,校内外实训等手段营造工作氛围,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和学习技能。其中教学与实践条件是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建设的支撑。
课程在实训条件方面完成了校内外实训条件的建设。
3.1校内工程资料实训室的建设。工程资料实训室是能够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新型实训室。通过真实、仿真、虚拟手段,专业技能实训室实现“工作过程”技能训练要求,配置足够的工位和设备,保证学生实操需求。工程资料实训室配有电脑、多媒体教学软件,投影、中控台、交换机、VGA分配器、电动投影屏幕、视频展台等仪器设备及规范、工具书、实训课程资料、图纸文件等共若干册。学生通过查询、观摩和学习各类工程技术资料,掌握各类工程的招投标文件、各类工程合同文件,其它技术资料的编制程序和方法。
3.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分别与五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校内完成初步职业技能的学习基础上,到校外企业实践锻炼,真正体现了工作、学习、工作的一体化教学理念。
4.总论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建设实现了以岗位需求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实践项目为载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教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关键能力的提升。学生学习过程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在完成任务中思考和学习,在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同时,获得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
参考文献:
2005年始,我院建立了中央财政“特色工艺实训基地”与江苏省“特色工艺实训基地”,并成立了“江苏省陶瓷材料与工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通过加强对实践基地的管理、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施“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社会报务能力的提升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实训基地管理的基本思路
1.建立新型运行机制。实训基地按照“开放、联合、共享、协作”的原则,在已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与省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基础上,建立起自我运作、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注重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改善硬件软件条件。根据专业教学目标与要求,建立了两个国家级和省级实训基地,建立了一个省级陶瓷材料与工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从陶瓷原料、陶瓷成型、陶瓷烧成、陶瓷装饰、陶瓷检测等方面建成了生产过程的流水线,满足了陶瓷生产各岗位的实训教学。同时,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项目课程方案与项目教材、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教学改革。
3.充分发挥基地功能。实训基地同时还承担“双师型”教师培养任务,开展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进行专业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将实训基地建设成集应用项目研究、高新技术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与师生创新创业型基地。
二、实训基地的师资管理
1.加强实训师资管理。建立和健全了实训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培训和管理制度,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在岗前准备、规范操作、岗位(场地)安全与卫生等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实训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按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进行聘用,在分配制度中体现“双师”教师的激励机制。
2.优化实训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实训师资队伍,实训指导教师有合理的学历、技术职务和技能结构,以保证实习实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鼓励教师参与各类培训、进修与行业活动,包括展览会、研讨会、鉴定会等,使广大教师与行业企业全方位接触与交流。
3.企业一线拜师学艺。积极开展科技下企业活动,每位专业教师联系一家生产企业并参与企业的生产与技术管理,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让年轻教师在企业进行拜师学艺。学院规定专业教师三年内至少有半年时间在企业相关岗位工作或实践。
4.聘请企业专家教学。拓宽实训指导教师的引进渠道,努力从企事业单位引进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实训基地的专职或兼职实训指导教师。学院同时帮助企业人员提高学历,协助企业人员职称提升等工作。
三、实训基地的场所与设备管理
1.管理制度优先保证。建立和健全实训场所与设备设施管理制度,要责任到人,定期检查落实。明确设备维护的程序与工作职责,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实训,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效率。建立实训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的管理规定、安全操作管理规程和文明生产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2.设备领先资源共享。实训基地的设备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设置,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装备水平,与企业生产一线的设备要求同步,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和配套性要求。操作岗位数量应符合教学需要,满足学生动手操作要求。
3.教学情景真实仿真。创造相应专业岗位群的真实情境,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同时将人文教育引进实训基地,包括劳动态度、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合作精神等。将企业文化引进实训基地,包括敬业精神、规范操作、质量与效益、文明与竞争、创新与创造、就业与创业等,使人文教育与企业文化在基地环境中得以体现。
4.设备完好充分利用。建立完善的设备设施及物资管理制度。做到账、物、卡相符,做好实训基地仪器设备的管理、维修工作,设备完好率达到90%以上。建立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和技术档案制度,确保实训教学稳定有序进行。鼓励和支持开放实训基地,开展对外服务工作。积极创造条件进行横向联合,支持同厂矿企业、科研单位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四、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管理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五结合”(即:“一二三”课堂相结合、“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学生课程“作品”与企业“产品”相结合、“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与学生“拜师学艺”相结合、学生课程作品展评与创作展览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训管理模式。
2.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不断开发新的实训项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保证实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实训计划和方案,组织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及时开发校本实训教材。建立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
3.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根据专业岗位要求,制定实训计划和方案,组织和实施岗位技术培训。采用真实案例组织学生学习研究,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项目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边做边学,把看到的、听到的、手里做的结合起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围绕完成任务进行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系统分析能力,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一、现代农艺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现代农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
建设实训基地要在该区域内发挥导向作用,即现代农艺专业教学和农场生产作业区的示范作用,以基地建设带动现代农艺专业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推进现代农艺专业招生工作,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生产上进行综合技能的实训。我们采用“校场联合、互补互助,统筹人才、资金和技术资源,把有限的资源相对集中,合作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提高实训基地资源使用效率”。
(二)现代农艺专业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1、现代农艺专业实训基地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立足为垦区乃至全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
2、现代农艺专业实训基地要不断改善硬件条件,完善管理制度,改革实训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及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现代农艺专业实训基地要建立新型运行机制。按照“开放、联合、共享、协作”的原则,注重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在保证学生实训的基础上,承担部分生产任务,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开展生产性实训,在面向企业、社会服务时,可适当收取基本费用,用于基地的日常开支和耗材补充。
4、现代农艺专业实训基地要充分发挥基本职能:承担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教学任务;承担“双师型”教师培养任务;进行专业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
二、现代农艺实训基地的管理
1、实训基地必须建立和健全实训基地设备设施管理制度。要责任到人,定期检查落实。
2、在技术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实训基地的设备水平应与企业生产一线的设备要求同步,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实用性和配套性。
3、明确实训程序与工作职责,确保实训正常运行和安全实训(生产),提高实训效率。要完善实训记录制度。
4、实训基地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管理规程和文明生产措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现代农艺专业实训基地的教学工作
(一)实训基地的教学基本要求
1、实训基地必须建立和健全实训教学制度。建立规范且能严格执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规程等教学文件;建立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并具有组织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教学质量检查、监督、保障、调控体系,并具有规范的教学过程运行管理制度。
2 、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根椐农场采用新技术的情况,及时调整实训计划和方案,组织教师与农场技术人员,及时开发校本实训教材。在内容安排上要具有综合性、季节性,使学生通过实训不仅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而且熟悉和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使学生得到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训练。
3、要保证实训教学时间。在校学习期间,现代农艺专业实训总时间应当达到教学计划总课时的30一-40%。
4、科学评定实训质量。把学生实训作为学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进行教学质量评定。评定内容包括:出勤、态度、效果、特色与创新等。
5、建立学生实训档案。学生个体实训档案包括实训内容、课时总量、质量与效果、意外情况等。
(二)教学实训和教学实训环境的设计
实训教学的设计依据课程需要,从农业生产出发。通过完成典型的实训工作任务达到学习目的。教学实训环境的设计依据具体的实训课目,实现学习过程和生产过程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有机统一,即设置提供学习和生产一体化的岗位。
1、教学实训项目的设计
设计教学实训项目应满足以下要求:
(1)具有明确完整的实训教学和生产工作任务,完成后能显现直接具体的工作成果。
(2)具有相对独立的工作过程,且适合学习相关的职业技能。
(3)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与生产实际相吻合,具有实用价值,最好有一定的超前性。
(4)给学生一些独立机会,让学生自己安排计划、组织实施,还能发现和处理农业生产中常见问题。
(5)实训教学和生产工作任务完成后,师生共同总结评价实训教学工作成果和工作过程。不清楚的可随时咨询老师或者与同学讨论。
2、实训教学环境的设计
(1)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与生产实际相吻合。
(2)让学生有较大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根据需要可以让学生单独的或者以小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3)实训教学既象教室,又象可生产一线,可以划分学习区、讨论区、实操区、工作区等,可以学习和讨论。
四、现代农艺专业实训基地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水平是实训基地管理的关键,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技能的学生。要优化实训师资队伍。学校要定期安排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每年到生产一线实践的时间至少达到1个月;实训指导教师数量需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30%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要达到国家职业资格中级工以上水平。
五、现代农艺园建设成果及今后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