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4 21:26: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至唐代诗歌艺术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涌现出了许多闻名于世的诗人和众多的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便是其中影响深远的一大诗歌流派,孟浩然就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山水田园诗及其诗派之所以盛行于盛唐时期,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盛唐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天下太平,这些都为山水田园诗派诗人提供了悠闲生活的物质条件。再加之当时儒学、道教、佛教的全面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局面,也形成了思想解放,致使某些知识分子追求个人自由生活、追求个人精神上的解放超脱:有些诗人受到佛教的影响;有些诗人在政治上受挫,于是他们便隐居于山林、田园。山水田园就成为了他们的小天地,也成为了他们诗歌作品中的主要题材。纵观山水田园诗的传统,山水诗源于南朝的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的陶渊明。山水田园诗以描绘大自然的秀美景色和恬静的田园风光为主,并且表达诗人的隐逸思想:向往平和宁静的生活以及对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不满。因此,继承陶渊明和谢灵运传统的山水田园诗作便大量问世了,并且逐渐形成了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的诗歌艺术技巧颇高,但是有一定的超脱现实和个人消极倾向。孟浩然即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
孟浩然生于公元689年,卒于740年,名不详,有一种说法说他名浩、字浩然,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孟浩然的一生相当平静,绝大多数的时间过着隐居生活。四十岁时孟浩然曾西入长安求仕,但失意而归,在南方各地漫游了几年之后又重返故乡隐居。孟浩然的生活虽然很平静,但他的内心却充满矛盾,这主要表现在隐退与进取的斗争上。张九龄镇荆州时,孟浩然曾被召为从事,但不久就又归家。政治上十分失意,他深感自己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生活于“开元盛世”却以布衣而终。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要求】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主识字,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第六组课文我们随作者领略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我们次走进古代诗人范成大为我们描绘的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四时田园杂兴》,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2.介绍作者
⑴ 范成大你们了解多少?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⑵ 介绍作者:播放视频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3.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四时田园杂兴”的“兴”,去声,即兴。《现代汉语词典》“即兴”解释道: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即兴之作 / 即兴表演。 这里的“兴”,兴致,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这里指即兴创作的作品。“四时田园杂兴”,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 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有什么要求?
⑵ 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 听范读
⑷ 个人自由朗读。
⑸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交流学法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2、学生自学
3、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同桌说,指名说)
(1)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指点“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师:“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
“各当家”,指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村庄儿女各当家”就是——
“傍”,表示靠近的意思;“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
师: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2)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师: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4、质疑:还有哪地方不明白的?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过渡)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生自由读诗,想象)
2、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⑴ 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⑵ 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心里有什么感受?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⑶ 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那好,请你来读一、二两行诗。(指名读)
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谁再来读?你的感受呢?
预设:
a、辛苦(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读)
评语:你读出了时间很长,是从“昼”到“夜”。你把他们的劳动内容读出来了。
b、忙碌:(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还要——,(指名说)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多勤劳的人们呀,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听你那么一读,我仿佛已经看到那繁忙的劳动场面了)
c、和谐:怎样和谐的画面?(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再读读句子,还有什么感受?)
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3、师归结
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想到今天的辛苦,将换来的是那——,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把这种满足与快乐感受送进诗句,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师: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齐读)
4、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出示插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
师: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那小孩也——(指名3个学生,读诗句三、四行),
从小孩一个小小的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吗?(交流)
懂事: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孙童,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读)
快乐: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读)
可爱:瞧,他的神情、动作,一手——,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读)
师: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听出来了,劳动着也是快乐的。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吧。
来,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指名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升华
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读)(配乐读)
4、你们也来读。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5、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背诵)
六、拓展品读——心境之读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1.拓展《四时田园杂兴》之二
(过渡)师:刚才我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除了借助注释、插图外,还通过发挥想象,(板书)读懂了、读好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是从描写那一幅幅劳动场面,让我们感受到忙碌的乡村生活。请大家再读读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又是在写什么呢?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诗,说说大意,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随机:你可以仿照刚才学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读懂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1)、指名读,
(2)、说诗句的意思,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风光?
3、比较两首诗
(1)这两首诗都是写田园风光,前一首,诗人着重描写了村庄里男女劳动时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乡村生活的和谐,这么一种兴致。而这一首呢,诗人重点在写什么呢?(写景)是呀,同样是写田园诗,但诗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写作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有写劳动场面的,有写景物的。看来,这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还有那各种各样的人,在诗人眼中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捕捉到如此的生机和活力。诗人范成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诗中来读读吧!(读)
(2)看着这样喜人的景象,让我们不仅想起了村庄男女劳动时的场面“昼出……”
提起江南水乡,人们的眼前总会浮现出泱泱的碧波、绿绿的水田、袅袅的炊烟;耳畔总会响起清脆的鸟鸣、悠扬的牧笛、嘹亮的渔歌。水乡是宁静的,水乡是清秀的,水乡是灵动的;水乡是雨、湿漉漉的,水乡是亮晶晶、绿油油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这千古传诵的名句,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令人神清气爽的水乡风光之中。
唐代诗人韦庄的《稻田》与王维的这句诗的意境颇为相似:“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肥。更被鹭鸶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这是一首如画的诗作,诗人只用淡淡的几笔,就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稻田碧波荡漾;一群洁白的鹭鸶飞来,犹如点点白雪,冲破烟云,落在如画的水田里。画面色彩鲜艳,碧绿之中嵌入点点雪白;诗人构思精巧,在绘静景之后描绘动景,使画面呈现出无限生机。诗作不仅直接描绘了禾苗的肥壮,而且通过鸟“入”画屏的镜头,让人想象到禾苗那茂盛的长势。一个“更”字,使得诗人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本来,那前推后涌的禾苗就已经使人心旷神怡了,白鹭的出现,又顿使画面呈现出灵动之态,读者不禁油然爱上了这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
如果说《稻田》给人以丰收在望的联想的话,那么,宋代虞似良的《横溪堂春晓》给读者带来的则是劳动的喜悦:“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这是诗人在浙江横溪堂写下的一首诗,它既是插秧时节农家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是一曲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颂歌。一把把绿秧插下去,身后随之出现了一片麦田;天空中飘洒着细雨,水田里弥漫着淡淡的烟雾。一阵东风拂过,那数千顷秧苗迅速返青,绿油油的一片,好像被染过色一样。白鹭飞来,怕也不知道在何处落脚了吧。诗人以飞寻故地的白鹭为描写对象,在千顷绿田之上横进几行白色的生命,构成了一幅壮阔、清丽而又富有生机的图画,给人以美的享受,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及劳动者的满腔喜悦之情。试想,在那漠漠的水田里插秧,偶尔抬头看看自己创造的那一片崭新、碧绿的世界,心里该是怎样的一个甜!而当东风染绿禾苗之后,心头漾起的自然是对丰收的希望!
明代杨慎的《出郊》和以上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这是诗人外出郊游所见之景,诗人将其描绘得犹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画,令人不由得陶醉于其中。诗人先从大处落笔,形象地勾画出了壮丽的田园风光:在高高的山坡上,一级级的山田,好像一层层的楼梯;宽广的原野上,一块块的畦田,恰似一个硕大的棋盘。两个比喻,一绘高山,一绘平地,纵横交错,使画面具有了立体感。三、四两句从小处着笔,生动地描绘了秀丽的水田风光:白鹭忽然飞来,点破了秧苗的一片碧绿。诗中的这一“破”字,平中见奇,堪称诗眼,给开阔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灵气,顿使整首诗为之生色。整首诗画面内容丰富,上至山田、飞鹭,下到平畴、“秧针”,皆历历在目。
田园诗如同中国画,宁可有粗气、稚气,不可有世俗气。《稻田》《春晓》《出郊》这三首诗皆力避俗气,其题材都是乡村野景,都有一个王维诗中“漠漠水田飞白鹭”的镜头,但又各有意趣:韦诗巧用比喻这根魔棒,趣味盎然;虞诗展开想象的翅膀,虚实相生;杨诗直言白鹭飞来,自然巧妙。换言之,韦诗重趣,虞诗重意,杨诗重自然,皆独具机抒、别出心裁。如果我们把王维的诗比作一幅水墨小品,那么,韦诗、虞诗、杨诗则是三幅各具特色的素雅画轴。
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思是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诗歌描写的是暮春农村的景色,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见到的田园风光。一道稀疏的篱笆,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树上的花纷纷凋落,新叶刚刚冒芽,还没形成树荫。孩子们奔跑着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可是黄蝴蝶飞入金黄的菜花丛中后,孩子们再也找不见它们了。诗歌将农村的生活和景致描绘得惟妙惟肖,真实感人。
(来源:文章屋网 )
二、追求教学设计更适当
课文2~6自然段以分镜头特写的形式,展示荷兰田园风光。依次描写了“草原上流动的奶牛和村野乡间鲜艳的郁金香”、“低地上骏马自由驰骋”、“家畜在草原上悠然自得”、“傍晚挤奶时的宁静和夜晚运走后的平静”。对于这样分块明显、并列的文章结构安排,乙老师从这样几个问题展开教学:“你觉得奶牛生活在这里怎么样,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来读一读。”“你觉得骏马怎么样?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来读一读。”“你觉得这些动物生活在这里怎样?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来读一读。”这几个问题,如出一辙,只是改了其中几个动物的名称,面对这样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越学越没劲,机械化地去读文、想象、朗读。知识也许了解了,可思维没有得到激化,情感没有找到生长点,哪里能感受到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呢?而甲老师呢,在教学“草原上流动的奶牛”时,在黑板上用简笔画勾勒出绿油油的一大片草地,让学生去读文,然后对着空旷的草地去想象、描述奶牛的形态各异,当学生将文中描写的几种形态介绍完后,又引导学生用文中拟人化的句式自己想象着说一说其他可能的形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既学文感知、想象,又发展思维、描述交流。在教学“低地骏马自由驰骋”时,教师让学生找到描写骏马特点的几个词“腿粗如桩、剽悍强壮、鬃毛随风飘扬”,然后出示一组句子:即使前方出现了低矮的围栏,它们依然
;即使前方出现了激流的小溪,它们依然
;……让学生用文中的句子填一填,并读出感觉来。学生通过这一散文诗般句式的填空、朗读,感受到了骏马奔驰的特点,通过想象看到了画面,血液中也似乎融入了骏马的豪情,读起来铿锵有力,很有气魄。甲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宽教材,灵活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每一板块的教学设计都各有特色,让学生在课堂上饶有兴致地感受文字,想象画面,表达交流,朗读体会,达到了与景融为一体的境界。
三、追求教学答案更完美
在课堂教学开始环节,两位老师抛出了同样一个问题:课文以分镜头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很多画面,我们能否给每个画面起个好听的名字呢?在乙老师班上,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一个镜头主要写的是一群奶牛,就叫‘奶牛’图吧!”乙老师马上肯定,板书:奶牛图。依照这样的思维模式,学生依次总结出了“骏马图”、“家畜图”、“傍晚图”、“夜晚图”几个名字。在甲老师班上,一学生也马上说:“奶牛图。”甲老师没有立即定夺板书,又说:“你们觉得这群奶牛生活得怎样?再去读读文字,体会一下。”学生轻轻读文后,沉思了一会,交流道:“很幸福、温馨。”“那我们可以给这幅图起名为――”“幸福的奶牛。”
依照这样的思维模式,甲班学生依次归纳出了“奔驰的骏马”、“悠闲的家畜”、“宁静的傍晚”、“平静的夜晚”几个名字。
咏物诗名目繁多,单就歌咏自然事物而论,即有咏花、咏鸟、咏月、咏雪、咏草、咏石之类,尤其是历代咏花、咏鸟之作,都是成千累万。在咏花诗中,咏梅、咏菊、咏兰、咏牡丹、咏荷花等数量都很可观。
咏史诗这类诗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歌咏或评论对象。它始于东汉班固的《咏史》一诗,唐代咏史诗已臻于高度成熟,不仅名家辈出,而且众体大备。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隐都留下了许多名作。
历代咏史诗取材广泛,又有一些热门题材,特别是一些历史人物,如咏昭君、咏西施、咏荆轲、咏诸葛亮、咏岳飞等。其中以咏昭君最为突出,东汉后,几乎每代都有题咏,现存昭君诗达600余首。
咏怀诗这是抒情述怀一类的作品,多用诗骚以来的比兴、寄托、象征一类手法,以含蓄为其风格特征。起源于诗人阮籍,他创作的《咏怀诗》今存95首(其中五言82首,四言13首),“厥旨渊放,归趣难求”,为后代作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咏怀诗有其特写的涵义和作法,不采用直抒方式,所以即兴式或随感式的作品通常不包括在内。有时却可以以其他品类的面目出现,诸如咏史、游仙、题画、咏物、怀古等,这是与咏怀诗的特殊手法分不开的。也正因为如此,历代咏怀诗的创作数量是相当大的。
田园诗这类诗以田园风光、村居生活和隐逸情趣为歌咏对象。它渊源于《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七月》叙述了农民一年到头艰苦的劳动生活,可算是中国最古的“四时田园”诗。而自觉地进行田园诗的创作,是从东晋陶渊明开始的。他的《归园田居(五首)》等,是田园诗的代表作。
南宋范成大把劳动、隐逸和田家苦三者归拢一起,谱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田园交响乐章。他的大型组诗《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中国古代田园诗集大成。元以后也不乏有分量作品,但只能说是田园诗的余响。
山水诗这类诗以描写自然界的山水景物为主。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应推曹操的《观沧海》,尽管作品别有寄托,却不失为山水诗的前驱。山水诗的真正创始人,是东晋初年的庾阐。他的诗现存20首,山水诗占了将近一半,诗中所写都是山水景物。
到了唐代,山水诗更走向完美、纯熟。初唐的王绩、宋之问、陈子昂等已多有佳作,盛唐诗坛进而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这一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首领,宋代的山水诗里,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大家颇多佳篇,杨万里尤多。元明清时期,山水诗的创作仍有新的发展。
边塞诗这是一类描写边塞风光、戍卒生适和战争场面的诗歌作品(也有少量反映民族间友好相处的)。边塞诗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诗经・小雅》中《采薇》《出车》《六月》三篇,应是最早的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蓬勃兴起,可谓盛极一时。初唐“四杰”与陈子昂等佳作连篇,迎来了边塞诗创作的初步繁荣。随后的盛唐更出现了阵容壮大的创作群体――边塞诗派,掀起了边塞诗创作的。
爱情诗爱情诗起源极早,《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记载的上古传说中的涂山氏之歌,便是它的先河。而从《诗经》开始,中国古代诗坛已涌现出大量来自民间的爱情诗作。随后屈原创作的《山鬼》《湘君》《湘夫人》等,是文人诗中爱情诗的发轫之作。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受公众欢迎的民族诗人,他的诗歌以描写乡村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为主,以自然界中的种种日常事物为载体,如花草、锄头、镰刀等自然事物,也有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态的剖析。弗罗斯特的诗歌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描写,展现了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和自然情感,这种情感的释放,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审美的愉悦。《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苏珊・朗格认为:“呈现情感不是为了欣赏(甚至是古希腊后期文化意义上的欣赏),而是为了某种概念;难以获得的不是情感经验(它是在唤起记忆时预想的),而是情感的知识。”可见,文学艺术创作表现了审美情感,那么诗歌中的情感释放同样彰显了情感的美学意义,本文拟从情感美学的角度来解读分析阐释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田园诗歌,诗歌中释放出的情感的张扬和皈依带给人类生动丰富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带来了情感的审美愉悦。
1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情感的特征
罗伯特・弗罗斯特大器晚成,从小并未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因而从未接受过关于诗歌的美学思想的熏陶,然而诗人的诗作却始终保持着最纯真,最天然的情感色彩。他笔下的现实世界是用他情感化的视角用审美的方式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自然地倾吐。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说过:“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弗罗斯特的诗歌是诗人自我情感的释放。从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钟情于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回归。弗罗斯特诗歌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情感真挚,用情感在书写诗歌,用诗歌来张扬情感。
《没有走的路》(The road not taken)是弗罗斯特最耳熟能详的作品之一,诗人回忆了在两条路中所作的选择,诗人在森林中行走,到了岔路口处停下来沉思,到底该选择哪条路呢,良久,终于选择了一条人烟稀少的道路,诗人谈论往事,对未来遇到的种种境遇由衷地感慨。弗罗斯特借助描写林间的两条小路来抒发真挚的情感,由情感出发来表白内心的追求,用情感化的内心来描述现实。而诗人流露出的情感不是病态的,不是软弱的,不是消极的,他用一种平和的语调,用一种含蓄的方式,用大自然中的林间小路作为载体来探寻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
“两条路在黄色的林子里岔开,可惜作为一个过路人,我不能同时踏上它们”,这样的开始浅显直白,既描写了自然,又映射了内心,将现实中的困境与内心的情感结合,“我站了很久吗,尽力向一条望去,直到它拐进了那片丛林。”弗罗斯特笔下的自然景色是阐释情感理想的一种方式,这两条路,一条代表了真实的大自然,另外一条却直接通向了诗人心灵深处的王国,“而在那个清晨它们同样都铺满了叶子,没有留下踏过的痕迹”, 大自然经过了弗罗斯特情感的过滤,把诗人在人生的岔路口中的种种犹疑转向了大自然中的一种真实的场景,我们的读者顺着诗人的思路走向了真实的大自然,而在真实的大自然中体味着诗人进行心灵剖析和人生选择的情感历程。弗罗斯特钟情于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景色中表达着诗人的情感世界,寻找着心灵的皈依。
2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情感的本质
《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朱光潜在引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关于诗歌的起源时认为:诗歌的起源有两层原因,一是模仿本能,一是求知所生的快乐。总之,纵观整个世界历史,人类诗歌的起源从多方的证据看,就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这种情感依据一定的外在载体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感受。弗罗斯特笔下的现实世界也正是诗人借助于大自然的载体来抒发对现实的情感理解。弗罗斯特一直生活在新英格兰的农场上,他本人也算是一位农夫,加之出身于并不富裕的家庭,这些都对弗罗斯特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的诗歌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同时也赋予诗歌一种浓郁的民族活力。他对工业化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使他在创作诗歌时保持着一种本真、纯洁的情感色彩,在对人类孜孜不倦地追求终极幸福的道路上遭遇的各种现实的困扰,用一种纯真、天然的浪漫情感去解读、去阐释。弗罗斯特穷一生去追求“诗歌以欢欣开始,以智慧结束”的境界,弗罗斯特的诗歌直白易读,但用诗歌构造出的情感化世界却不易懂。弗罗斯特在写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但是透过这些自然景物在传达自己的人生经验,在宣泄自己的感情历程,因此诗歌中并不是单纯的田园风光的描写,而是隐含了多重寓意,他能够洞悉人性,了解人性的弱点,因此诗歌中的情感充满了深刻的涵义,那些充满智慧的语句是对情感因素的有力放纵。
3结论
弗罗斯特诗歌中不仅直接抒发自然带给他的欢欣快乐,也将这些自然之物转向内心,追寻情感表达的升华,弗罗斯特以自然为载体,从自然中寻求情感解放的方式,从自然中构建了自己的心灵之旅,弗罗斯特通过歌唱自然,来探索情感归属的另一世界,给读者带来了情感的审美愉悦。
基金项目:此文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类育苗项目课题:“20世纪美国诗歌中的情感研究”(16SKYM15)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课堂练习
一、认准时机,让练习为教学服务
课堂练习的时间可以是上课开始阶段,可以是课中,也可以在上课结束阶段。不同时段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相应的课堂练习也就不同。设计课堂练习要认准时机,思考什么时候练习更恰当,使课堂教学与课堂练习不分离。
课前可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课上初读阶段,安排检查交流预习作业,客观题用校对的方式;搜集资料、谈感受等主观题则可展开交流,评价并纠正修改预习作业。通过检查交流预习作业,教师更清楚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课中研读阶段,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习得文本语言,又能引发他们情感体验,提升思维品质的练习。这一阶段,可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练习批注能让学生潜心触摸文本语言,积极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能让学生的语言发展与思维、情感发展和谐共生。它是一种很实在的“教”“练”相融的课堂练习。学生的批注可以是难懂字词的注释,可以是思考中的提要,可以是读书过程中的感受、见解、疑问,还可以是提醒自己特别注意的警语等。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静心批注,并展开讨论交流。运用好研读阶段的批注练习,可以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
课后则安排巩固知识、语言运用小练笔等。如三上《花钟》第一教时,教学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赏花开、品花时后,笔者这样设计语言运用练习:
1.盘点词语
师:课文写各种花开时间写得好,开花特点写得好,课文中还有很多词语用得也很好。让我们合拢课本,在脑中想想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指名学生回答)
师:让我们来盘点一下这些词语。(师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 艳丽
含笑一现 绽开笑脸 暮色
欣然怒放 舒展花瓣 苏醒
左右大致
2.小练笔,写花开
教师提供资料,多媒体展示蒲公英、茉莉、荷花图片及这些花开的时间介绍。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写写什么花在什么时间开,如果你能用上刚才我们盘点的词语来写写它的样子、颜色或者香味,那就更了不起了。用自己积累的好词也可以。
3.交流,点评
哪位小作家愿意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二、依托文本,让练习万变不离其文
什么样的课文语言特色就设计什么样的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设计应以课文语言特点为依据,与课文的语言情境相符,结合课文实际适当拓展。有的课文情深意浓,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宜指导学生多角度地写感受;有的课文语句优美,修辞运用典型,宜指导学生鉴赏、仿照句式表达;有的课文留有空白,想象空间大,可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
“依托文本”就是要求教师能抓住课文特点设计练习,以达到一课一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窦桂梅老师教学五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如下教学片段――
师:昔日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让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的价值?结合课文第2~4自然段说一说。(提醒学生注意:这一段描写,用上了好多连接词,说的时候尽量用上它们)
生:读了第2~4自然段,我体会到了圆明园当时的辉煌。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板书“有……也有……”)
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还有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板书“有……也有……还有……”)
生: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板书“不仅有……还有……”)
师: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在黑板上的连接词前面加上“没”“了”。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
师:下面出示书中的句子,请同学们用变化了的连接词再说话。
生: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生: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还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生:园中不仅没有了民族建筑,还没有了西洋景观。
生: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没有了,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奇珍异宝也没有了。
师:还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金碧辉煌的殿堂一
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没有了”!
生: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也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都没有了。
我们先来读读他的《晚泊浔阳登香炉峰》。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此诗写自己长安落魄后归乡,千里迢迢,不见名山一座,落帆于浔阳城下,方见那香炉峰。此时,想到了东晋的高僧――远公,不禁怀念起他在尘外的踪迹。远公的修禅旧寓“东林精舍”就在不远处,可是只听到日落时佛寺的钟声。
长安落魄,事必铭心,归程千里,见闻自多,但诗中并无描述之笔,只以寥寥十字概而叙之;名山奇峰,雄秀多姿,诗里却只“点”不“染”;庐山之上有千年神话,万载传说,登山名人甚多,诗人却只缅怀一个遁入空门的远公。就连诗人所向往的“东林精舍”,诗中也是虽近未睹。所“见”所“怀”不可谓不“空”,而结句“日暮闻钟”则更显空灵飘然。然而空灵之境却给读者留下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挂席千里,未逢名山”仿佛使人体味到诗人落魄后的惆怅失望,以及归途中的一份轻松;“泊舟浔阳,始见香炉”似乎让人看到惆怅失望的诗人有了欢乐与希望;“独怀远公”则让人感受到诗人寻踪觅迹步其后尘之情;飘然而出的“日暮钟声”又让人领悟到诗人追效高僧而不能的失落之感。由此可见,孟诗之“空”是以空灵之境界蕴藏丰厚之意蕴。
再来看看他的另二首诗:
其一
过 故 人 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此诗描写田园风光,表现宾主情谊。首联用语极为平淡,主人备好肉食,客人应邀而至,平淡的叙述却反映出宾主之间往来的随意与友情的淳真。颔联描写田家环境,“绿”“青”“合”“斜”尽显自然色彩与形态,纯朴深厚之情与自然幽美之景和谐地融为一体。颈联以白描之法写典型的生活细节,主客酒席上的举止言谈进一步表现了君子之交的真情。尾联以毫无拘束掩饰之语表达了诗人情犹未尽,又以重阳为期,再来“故人庄”饮酒赏菊之愿。全诗近似农家语,却蕴含自然之幽美,农家之欢乐,宾主之深情,隐居生活之惬意。
其二
春 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诗词是作者内心的情感表露,诗人在创作时的时代背景、所处的环境、个人的生活经历对于其文风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想让学生正确把握诗词的情感基调,要让学生了解诗人,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例如: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让学生了解他所处的南宋的历史情况,那么,学生就不难理解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喜极而泣,在绝笔诗《示儿》中所写的临终遗言为“但悲不见九州同”。李清照是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但她的《夏日绝句》却又是这样慷慨激昂,原因在于她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北宋灭亡之时,金兵残暴掠夺,而宋王朝腐朽昏庸,在战乱中,李清照遭遇了家破人亡的痛苦。因此,她就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她对南宋统治者渡江南逃的不满。还有王安石被召回京时所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柳宗元遭贬时所吟“千万孤独”等,都与作者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课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以及课堂上教师进行补充说明,从而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经历,写作时的历史,就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婉约或豪放、悠然或悲愤……这样的一种把握,对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诗词,体味诗词之意韵,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结合生活,展现情境
古诗词意境悠远,具有“画”的特点,这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学习古诗词,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村居》一诗中,迷人而富有生机的二月田园风光岂是“草”“莺”“柳”所能言尽的,“醉春烟”三字,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笔者对学生进行了如下的引导。笔者说:“是杨柳醉了吗?”学生答:“不是,是诗人通过拟人的方法,借杨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其实是诗人自己陶醉在这迷人的二月风光中。”笔者接着说:“这春烟之中,只有这草、这莺、这柳吗?”学生们纷纷说:“是那朦胧飘渺的春烟,笼罩住了春天的田园风光。”“应该有那碧绿的麦苗和油菜。”“我看到了牧童坐在牛背上,吹着横笛,慢悠悠地向我走来。”笔者顺势引导:“你不仅看到了美景,还听到了音乐!”一位学生说:“我还听到了黄莺那宛转动听的歌声。”诗歌的意境,就这样被学生们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出来。对于这样一些描景抒情、意境优美的诗词,教师不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对诗词进行补白。此外,还有一些诗词中所展现的景象,学生仅凭想象是无法构建出画面的。此时,教师就可借助于视觉手段,把诗词中的景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交流对话,体会心境
一、语言、趣味的不同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
农村同样的天光云影,丽日和风,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韵味。
比如同样写山村景象,王维笔下就是一幅牧歌式的静穆情调的图画,具有高雅的诗意。比如他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在这里,诗人描绘了夕阳余辉中辋川附近的秋景。这首诗,再一次印证了苏轼对王维诗评价的精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我们感到诗人分明又是一个高明的画家:他远远地望着山村,先是画上了一抹微红这样一个广阔的背景,然后又画上逐渐变得苍翠的群山,画上了缓缓流动的清澈的溪水,画上了山村中第一缕袅袅生起的炊烟。轻柔的风送来远处的蝉的叫声,想必在那看不见的地方还有一片茂密的树林吧。这里,诗人把所有的景物都置于离自己较远的地方,以便观赏。而且,整首诗语言清新,取景典雅,恰是符合了这位隐居的士大夫此时悠闲宁谧的心境。
而较王维来说,苏轼的《浣溪沙》则更多了一些世俗烟火,少了一些“小资情调”。看看他的这首词吧:“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整首诗平凡入俗,诗人似乎是在不经意地向读者叙述自己的见闻,他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娓娓道来,选取的每一处景物都让读者感受到了亲切和平凡,而“敲门”“试问”两个词更为诗歌增添了一份平易与随意,情味深厚。
二、色彩、环境的不同彰现地域特色
田园作品,往往在描写的内容和表现的情感上是相似的,但同样是写农村,江南和朔北的肯定各不相同,作家的作品,就应该显示出各地特色,而这往往需要通过色彩和环境来完成。
比如唐词人孙光宪的《风流子》,描绘的是一幅典型的水乡农村风俗画:“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这里描写了槿篱掩映着几间茅屋,碧绿澄清的溪水中,菰叶生长,水葓开放,屋外有鸡犬往来觅食,屋内有纺车声响轧轧传出。这里,“溪水”、“菰叶”、“水葓”都表现出了水乡的风味。
而杨万里的一首《闲居初夏午睡起》却向我们展现了色彩和情调不同的田园风光。“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在这里,黄色的梅子,翠绿的芭蕉都让我们想见了春意的盎然和春光的明媚;而且,你看,这里的每一种生灵都是不甘寂寞的:柳絮因风起舞,漫天飘散。轻盈的柳花,惹得一群儿童笑啊闹啊,这就使画面更加生动,春意更加喧闹了。如果把上首诗比为一幅水墨画,那么这更像是一幅水彩画了。
三、风俗、形象的描写使作品别具一格
当然,除了上述因素使田园作品异彩纷呈外,各地不同风俗习惯的描写也可以使它别具一格。唐代诗人王建的《雨过山村》,写得就大有山村风味。“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这里除了写出山村的“幽”、“深”之外,还写到了此地的一种农事——浴蚕,即用盐水选蚕种,这一活动的描写既向我们表明了时节,又渲染了农家生活气息。另外,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诗句和苏轼的《浣溪沙》中“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诗句,都写到农村的另一种风俗——迎神赛会,不过一个写的是“春社”,一个写的是“麦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