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03 13:56: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84-02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如今的学术载体、学术交流方式越来越多,国际上对于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是在中国,承担学术交流的主要载体仍然是传统纸质期刊。因此,本文所指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即纸质的教育类学术期刊,主要针对其面临的问题和困境进行分析,并结合数字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思考其如何提升自身的优势和竞争力。

一、教育类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

1.品位参差,定位模糊

目前,中国的教育类学术期刊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主办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各省市教育报刊社;二是由高校主办的期刊;三是从属于各出版社的期刊。通过对这些教育期刊进行观察研究,不难发现,这其中鱼龙混杂,当然有一些高端的期刊,但也有不少期刊品位低下,有些几乎就是靠高额的版面费来维持经营。

由于教育类学术期刊涉及的领域广泛,学科门类庞杂,如从学段上就有学前、小学、中学、高等、成人等,从学科上则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心理、技术等。这样导致了不少教育期刊存在名称相似、风格雷同、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即使是一些核心期刊,也存在栏目学科优势不明显、学科读者定位不准的现象。仅以中学历史学科为例,就有《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等期刊,从名称上看,这些期刊极其相似,栏目设置上也大同小异。

2.影响力低,好稿匮乏

教育类学术期刊的功能本应在于传播最新的教育信息动态和成功的教育经验,研究热点、焦点问题,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专业支持。但是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蔓延教育界和学术界,不少教育期刊的功能只剩下发表评职称论文了。即使在已经发表的论文中,也存在着选题炒冷饭、内容不知所云的状况。有人这么打趣,“学术期刊上的文章只有两个人会看,一个人是编辑,一个是作者。”虽然这样的话有点言过其实,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偏低。

目前,有不少期刊设立了理事单位。应该说,理事单位对于支持期刊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期刊被理事单位“绑架”的状况。比如,理事单位往往要求期刊为其发表一定数目的论文,这些“关系稿”良莠不齐(以差稿居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期刊的品质。

3.发行量少,渠道单一

教育类学术期刊由于受众的特殊性,不像教辅期刊那样市场需求大,因此发行的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发行量少,往往一本期刊的期均发行量达到2万就相当可观了(因此,一号多刊的现象目前也成了行内公开的秘密,许多期刊频频推出新品种,以此增加总发行量);二是渠道单一,以邮局发行和自办发行为主。为何出现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首先由于教育类学术期刊的受众群体较小,主要由教育行政机构下属的教研室研究人员、中小学教师、高等院校教育学院学者、研究生等构成,与教辅期刊面向广大的学生群体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其次,由于数字化出版的潮流,广大教师进行科研创作时习惯于利用知网、维普等网络文献数据库检索文献,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期刊发行量的萎缩。再次,期刊本身对于市场开发的重视不够,在发行上习惯于依赖于上级主管部门以及旧有的渠道,很少主动去开发新渠道。最后,编辑的营销意识不够,学术期刊的编辑一般文化程度较高,性格也比较清高,往往不太愿意主动地“走”出去和市场进行直接接触。

二、教育类学术期刊发展的对策

既然存在这么多的问题,那么,许多教育类学术期刊为什么依然能够生存,而且似乎还生存得不错?笔者认为,由于教育行业的从业人员众多,且在评定职称、晋升等方面都需要有论文作为支撑,因此,业内人士亟需大量的教育期刊来满足其成果发表和出版需求,而现实中学术期刊数量并不是很多,因此造成了资源的稀缺,不少教师愿意(虽然也许并不情愿)缴纳版面费来达到的需求。一些期刊正是钻了这个空子,懒于开拓进取,在选题和发行上不愿意动脑筋,仅仅满足于收取版面费来维持生存。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教育类学术期刊的发展也是如此。目前,一个严峻的事实是,国际上对于学术论文开放存取的呼声越来越高,虽然现在看来,对中国纸质类的学术期刊的冲击还不够明显,但是正如数字出版是出版业的大势所趋,开放存取也将是学术出版的大势所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植根于互联网的开放存取运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在改变传统的学术出版格局,甚至打破了行业限制。因此,不管是从近期还是从长远来看,都必须加强教育类学术期刊的竞争力。具体有如下几点建议:

1.以内容占据高地

目前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市场正处于群雄纷争的时代,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内容是前提。众所周知,“内容为王”,但目前走下坡路的教育类学术期刊无一不是内容出了问题。教育类学术期刊与经济类、科技类等学术期刊的一个不同点是,时效性相对较弱。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教育类学术期刊不讲究时效性。要想抓住受众的眼球,内容必须做深做透,做到期期有亮点。具体做法有:抓住教育界当下的热点,策划专题稿件;针对有争议的学术观点,组织发起学术讨论;介绍教育领域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问题,并预测未来发展方向等等。以笔者所在的《教育研究与评论》期刊为例,其开辟了“热点透视”栏目,对教育界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比如小学语文界曾有一位特级教师提出了“高文低教”的教学理念,认为对于一些课文的主旨不该拔到特定的高度,而是要“接地气”,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该刊的主编敏感地意识到这个话题值得进行讨论,于是分别约请中学、小学的一线教师围绕“高文低教”的主题,从“到底该不该高文低教”、“高文如何低教”等多个角度展开了讨论,在业内反响较为热烈。

2.以活动拉升人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版流程中的发行、反馈环节将越来越得到关注。教育类学术期刊的编辑部不仅要出版教育学专业的杂志,还要把杂志的品牌优势和良好声誉渗透到各个相关领域,并从中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比如,通过不定期的主办出版与学术讲座、编辑出版与学术会议有关的专题刊物、召开作者和读者等受众群体的专题座谈会等等。

仍以《教育研究与评论》为例,该刊成立于2009年,短短的五年内,积聚了大量的人气,目前在江苏省内的影响力颇高。除了坚持内容为王、保持品质外,举办活动也是该刊吸引人气的一个重要法宝。比如,该杂志曾主办了两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围绕苏派语文的特点,请名师开示范课,请名家做专题报告;论坛结束后,杂志特辟“本刊特稿”栏目,约请开示范课的教师撰文谈谈他们的教学设计和思路,同时也邀请听课教师对于示范课进行解读、点评。主办这样的活动,不仅使该编辑部获得了社会效益,而且也赢得了经济效益――每届论坛都吸引了1 000多名的与会者,人员涵盖了江苏地区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每次论坛举办过后,期刊的发行量和自由来稿量都有了一个明显的上升。

除了举办论坛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论文写作培训课程来增加人气,提高经济效益。前文已经阐述过,目前有很多教师有的需求,但是不少人对于怎么撰写论文并不了解,往往在没有归纳目前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闭门造车,东拼西凑,这样的文章经不起推敲,对他们的教学也毫无帮助和启发。编辑部可以通过开展论文写作培训课程,将学术规范、论文的写作方式告知他们,以帮助其提高学术水平。

3.以新媒体推动发行

随着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不断丰富,借助新媒体平台的营销开始崭露头角,不少期刊,特别是财经类和娱乐休闲类的期刊走在了前列,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发行营销。比如,《三联生活周刊》的官方微博在2014年1月22日,了一条关于年货特刊的信息:“年货真就是慢慢、细细地注入的一份心情。它是记忆的载体,故乡的召唤,是各家各户‘外婆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中的味蕾总是情感的闸门,时时牵动着我们最敏感的那根心弦。”该条微博被转发了1 599次,被评论332次(截至2014年2月1日)。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很少学术期刊拥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账号,其实教育类学术期刊也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发行营销。在这过程中,编辑由于拥有作者资源(即微博“粉丝”)和熟悉刊物内容(即微博信息来源)的优势,理应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一本新刊即将推出之前,编辑可以在官方微博上发表新刊推荐、活动预告等信息,感兴趣的“粉丝”看到后,就会做出转发、回复、评论等各种反馈。由于微博的信息传播是呈爆炸式的几何级传播,这样就能够以较低的营销成本实现了较好的发行目的。

综上所述,教育类学术期刊只要勇于迎接竞争,内容上求“新”求“深”,发行上搞“活”办“广”,就能办出特色,创出品牌,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91-02

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内容,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那么,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应具备深厚的文化根底,先进的教育理念,追求学术研究的意识。笔者认为发挥校本教研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以课例研究为切入点,提高教师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即为研究主体,目标在于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因此,在开展校本教研中,教师应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典型课例研究,经过反复研究,实际反思,把问题具体化、目标化,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如针对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问题,以数学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作为课例,开展“三阶段、两反思、行为跟进”的教研形式,“三阶段”指: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关注新理念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两反思”: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具体实施步骤:(1)计划准备阶段。学科组制定课例实施计划、时间安排、具体教师详细的措施等。(2)实验阶段。首轮研究,分为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即上课教师自己独立设计,上研究课,学年组全体听课,点评,反思找出主要问题。二轮研究,仍分为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不同的是先由试点教师围绕要研究的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其他教师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上第二次研究课,再反思,再进行第三轮……(3)撰写课例。由实验教师执笔,学年组教师一道参与,认真撰写课例,包括导言、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及策略、反思等部分。课例研究增强了教研的实效性,保证了教师能力的迅速提高。

二 以课题牵动校本教研,提高教师学术研究水平

在基础教育实践中,不同深度、不同层次的各种问题很多,把研究的问题课题化,组织教师广泛深入地探讨和研究问题,可以发挥教师自身研究潜力,推动教师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我校本着科研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的原则,组织大量的科研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研究氛围,教师课题鉴赏、微格诊断、系列擂台赛、教育辩论等交流方式,激发并释放了教师们的学术研究热情。从“十一五”到现在,我校先后承接了国家级省市级课题九项,其中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模式的研究》等五项课题现已结题,课题研究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 建立全新的互助教研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共同发展

1.以教育论坛形式,促进教育理论内化

教育论坛形式可以让教育理论通过交流互动,实现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达到理论与实践交互作用。我校组织每月一期的教育论坛,论坛主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形成自己特色的教研活动。我校确立了五种论坛形式:确定主题自由辩论式;确定主席交互问答式;教改前沿报到式;教育叙事式;教育感悟朗诵式。这五种活动形式展示了教师个人能力,凝聚了集体智慧,教师在不断碰撞、矛盾、感悟、理解和升华中受益,把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抽象的思想变得鲜活,教师的思维变得灵动,工作目标变得清晰。

2.以沙龙对话形式,提高教师文化底蕴

学习是提升理论素养、完善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教学沙龙和读书沙龙则是为教师群体提供一个思维碰撞、理论交锋、实践交流的大平台。这些沙龙活动,促使教师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当作人生最精彩的部分。如采用定期向教师推荐书目,推出读书沙龙和教学沙龙内容,教师设计和完善和修改方案,形成全新的沙龙模式。教学沙龙:提出专题——搜集资料——专题讨论,发表见解——梳理观点——形成共识。读书沙龙模式:好书推荐——熏香品茗——探骊寻珠——校长书架。互动沙龙能分享经验、交流感悟、探究实验,从而形成共识。

3.以教学诊断形式,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学诊断是教师面对不同层面的优质课、精品课、常规课进行剖析、学习和改进的必要手段,便于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完善课堂教学。为此,可采取三种方式,即鉴赏式诊断(教师欣赏品味名家名课);对照式诊断(把自己的教学课例与典型课例进行比较,群评群议);反思式诊断(教师现场作课,进行二次、三次修改,达到最佳效果)。教学诊断丰富了教师经验,使教师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克服了教师的保守倾向。

四 构建开放式校本教研平台,优化教师专业素质成长环境

校本教研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自我封闭,完全在内部构建教学研究的平台,而应构建“大校本教研”体系,从学校管理者到一线教师需要以开放的心态,自觉参加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1.内引

参加市里举办的各种“开放日”活动,组织各科骨干教师到外省参加学习教研活动,并将先进学校的经验带回学校供大家研讨学习。

2.外联

通过与先进学校建立共建关系,共享信息平台,定期开展交流研讨,互助学习。还可以聘请教育专家来校讲学活动,和专家面对面交流,研究解决课改中遇到的新问题。

通过“内引”、“外联”构建一个开放的校本教研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最佳成长环境。

五 建立新型的教研评价机制,引领教师向正确的专业化轨道前进

篇3

教师教育效率和质量是一对具有共生关系的概念。虽然,国际上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注目光似乎已经从效率优先转向了质量优先,但在此处把提升效率作为重要新问题进行讨论并非和国际趋向相冲突。尤其在高等教育仍面临着规模扩张的现实冲击情况下,不仅需要构建教师教育质量的制度保障机制,而且也需要构建完善的效益监控体系,非凡需要构建对办学经费使用效率的监督和控制体系,并通过效益监控体系确保“质量是生命线”的落实。

为了持续提升教师教育效率,升本以来,洛阳师院一方面端正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努力创新制度环境,不断完善效率提升的制度保障系统。学校认为:教师教育效率的提升,依靠于富有特色的开放环境,依靠于扎实的教师教育实践,依靠于目标、内容等的和谐融合,更需要依靠于制度建设。教师教育假如不和基础教育实践相结合,不能按照基础教育的需求和发展及时有效进行系统改革,或者虽然作了一些改革而缺乏自身办学特色、模式、标识、计划、独特举措和独特思路,教师教育效率的提升就难以发生。教师教育假如缺失系统的制度保障,其效率的提升也同样难以发生。所以,提升教师教育效率,必须首先具有成熟并富有特色的、开放的、实践的、融合的和制度性理念系统,遵循教师教育的发展规律形成明确的发展思路。升本以来,洛阳师范学院发展教师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走开放性、实践性、合和性和教师教育制度系统化的发展之路。

二、倡导教师教育的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指教师教育的视野必须面对国际改革的现实,必须和国内前沿的改革趋向相接轨,必须和基础教育的需要相吻合。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教师教育的体制,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模式,并努力创造条件,提升教师教育的学历层次,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和教育专业素养。例如,洛阳师院的一批教师经过多年探究和实践,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相似教育模式”就是学校坚持开放性办学的结果。

所谓“相似教育模式”就是指按照相似教育论的基本思想,形成由教育对象和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途径和质量标准等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结构和组织过程。基于这样的熟悉和长期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师范生相似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基础性、专业性、通识性、多元性和民主式、自由式、互动式、开放式”。即在师范生发展过程中,强调师范教育必须和基础教育领域相沟通;强调师范生应选择适宜而义必要的专业领域;强调教师教育过程人文精神和教育信仰的融会贯通;强调合格教师培养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结构的多元化。同时,强调营造教和学的民主气氛;强调师范生个人潜在资质的自由挖掘和师范生个性的张扬;强调通过师生互动引发对现实新问题的拷问、反思和探究;强调教育教学思想的输出、引进和实践验证。相似教育模式指向的目标是,要把师范生培养成为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通用性的基础教育教学的骨干人才。其明显标志,不仅在于使师范生获得了可以直接运用教育活动的知识,把握了成熟的教学技艺,而且在于通过学习,使师范生都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促人向上向善、教人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心灵,有坚定的教育信仰和高度的责任感。

三、加强教师教育的实践性

篇4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6-0079-03

课题背景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中职课程改革,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内涵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具体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阻力和困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 教师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一是传统教育的巨大惯性造成很多教师包括校长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有“心动”的感觉,但还没有“行动”的方向。二是教师专业水平滞后,特别是在课程开发、教育创新、行动研究等方面有待加强。三是许多学校教师课务比较繁重,工作条件艰苦,教学设施落后、学生难教,成效难以体现,许多教师成就动机缺乏,自生动力不够,已开始产生职业倦怠感。

2. 外在支持合力有待进一步汇聚

学校教育相对保守封闭,教师之间,校际之间,学校、部门、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和支持也不够紧密。同时由于职业学校的信息化观念还相对薄弱,学校教育信息化围绕学生、教师,围绕课程、教学始终难以落地生根,没有在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生态环境。

3. 教改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职校教师大多是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较深,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居主导,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一时还难以接受,拿着新教材,却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教改缺乏活力,课堂教学“涛声依旧”。

对策思路

围绕课改,聚焦问题,我们提出了“引入互联网思维,融合O2O优势,建设立体化课程,重构课程生态”的对策思路和行动模型。其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

中职课程建设一般由课程主体(教师、学生、行业专家等)、课程资源、实施环境(学校、社会)、课程学习方式等诸多要素与子系统所组成, 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有机地构成了课程生态系统。

互联网思维的关键词是:“用户至上、专注极致、快速迭代、跨界、社会化、大数据”等;核心是“开放、平等、互动、合作”;本质是“效率重建、模式重建与生态重建”。互联网思维与“以生为本,学科融合,及时更新,综合实践”的课改方向与课程理念高度契合。我们期望通过“互联网+课程”来重塑一种共生共建共享共进的课程生态体系,激发主体内生动力,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加速教育自我进化,助力校园信息化落地,适应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要求。

1. 以联通协同性,融合课程共生要素

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课程要素之间的融合、共生、协同的关系更加协调有效。可以方便地组建跨行业、跨时空的课程合作研究团队,规避了课程研发中孤身作战和低水平重复的困境,提升了课程研发水平。网络联通整合了线上与线下资源,强化了校内和校外的联系,为课程实施从教室面授走向全景式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

2. 以开放便利性,构建课程自新机制

网络的开放性和便利性,使得获取资源的效率大幅提高,成本大幅降低,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多媒体课程资源,对课程进行个性化、校本化整合,从而加快了课程的循环迭代,提高了课程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3. 以交互共享性,激发主体共进动力

网络的交互性和参与性带来了粘合度与趣味性,增强了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网络的开放共享性也让课程从服务于校内几十个学生,拓展到校外成千上万的学习者,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教师的成就感大大增强。

O2O立体化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O2O:即Online To Offline(线上线下/在线离线)。概念源于电子商务领域:其优势在于把网上和网下的优势完美结合,让消费者在享受线上“优惠价格”的同时,又可享受线下的“贴身服务”。

立体化课程是指:基于信息化教育环境,将数字化学习资源、虚拟化网络空间与传统的课程资源及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师生之g利用学校、课堂、网络、通信、生活事件等活动方式将知识学习、经验建构和社会体验连接一体的课程。

融合O2O优势,建设立体化课程,就是依托网络化管理,协同多元化开发,汇聚多样化资源,营造跨时空环境,提供全景式学习,从而提高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质量和管理效率。

1. 从纸质备课走向“教学资源包”设计

课程资源积累,是课程开发、整合、优化的基础。为此,我们提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落地要从摒弃传统纸质备课方式开始,推行“教学资源包”设计备课模式。

“教学资源包”设计备课模式,是基于立体化的课程思想,针对某节课的目标和教学环节设计,将多媒体课程资源结构化、系统化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教学包中涵盖知识展示课件、多媒体素材(微课)、电子教辅资料、虚拟仿真软件、网络教学平台、智能考评系统等教学需要的各类相关资源(如图2所示)。

作为一种为课堂教学服务,能够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满足教学实际需要的立体化教学设计模式,具有简便易行、易改易用、便于移植的优势。自2011年开始,我市连续举行了四届中职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教学资源包”设计评比,有力地推动了课程数字资源的积累,为后续网络课程的建设应用奠定了基础。

2. 从纸质教材到网络课程的立体融通

第一步:选择网络课程平台,将课程资源上传到网络。课程资源要根据课程要素与教学需要保持其结构性和系统性要求(有些课程平台已经与备课系统进行了整合)。网络课程平台可以是教育行政部门建设的公益免费平台,也可以是市场化的在线课程平台,或者是利用免费的网站系统自建校内课程平台(即SPOC)。

第二步:编写纸质教材。纸质教材目前不可能完全退出课堂教学,作为立体化课程的重要载体,在编写纸质教材时也要与在线课程相配套、相区别、相衔接,如:课程核心内容、通用知识可在纸书上呈现,而将不断更新的案例、微视频、练习试卷、做学任务、活动方案、评测方案、学习成果、辅助学习工具等放到网络课程平台,使纸书与网课相辅相成。

第三步:以二维码联通课程线下线上资源。将网络上的课程资源链接制作成二维码,嵌入到相应纸质教材的页面中,学习者通过平板电脑或手机扫上面的二维码,即可通过纸书随时获取网络课程资源,从而打通线上线下资源,形成立体化课程,为展开全景式的混合学习创造条件。

特色与成效

在“互联网+”的课程生态下,构建的O2O立体化课程模式,突破了课程形态的限制,顺应了教育信息化与混合学习的发展趋势,解决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一些难点问题,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优势。

1. 其协同性提升了课程的研发水平

借助网络平台,教师之间可远程协作,利用平台开发数字化校本课程,聚合教师(包括校外专家)的经验和智慧,分享优秀课程资源。同时也方便学生选课、评课,以及获得评委专家对课程的评价和改进建议,有利于提高课程开发实施的效率和质量。

2. 其开放性加快了课程的迭代更新

O2O课程克服了纸质教材内容固定、资源单一的缺点,能够汇聚各种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克服传统课程更新缓慢的缺点,能够随时随地动态修改更新与整合优化;帮助教师修改、积累起适合学校、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和应用,从而促进课程的校本化与个性化建设与实施,真正发挥课程的校本优势。

3. 其共享性放大了课程的专业价值

网络的共享性有助于优质资源的汇聚与分享。利用网络协作平台,课程内容架构可以通过专家团队和开放征集的方式不断充实与丰富,从而为教师教学提供非常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专业支持。网络课程从服务于校内几十个学生拓展到校外成千上万的学习者,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教师的成就感大大增强。

4. 其交互性提高了课程的粘味

数字立体课程有知识链接可以延伸拓展;在线过关测试可以反复训练;视频微课可以反复观看,还能与名师在线交流、寻求帮助等,这些交互的学习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学和掌握。对于教师而言,如此方便地参与课程设计开发,是真正“把课程的开发权还给教师”,课程主体意识将逐步回归,职业成就感增强,从而更好地释放教师的潜力,使其更加自觉地投身课改。

我们初步建成的“衢州职教联盟・课程云平台”,首批上线课程已达100多门,其中省级立项课程19门、省级示范课程4门,另有6位老师开发的课程被省教育技术中心推荐为全省首批网络选修课数字化立体教材出版项目。案例成果被省教育技术中心联合浙大社推荐参加了2015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成果展览会,并被推荐在《浙江教育报》《浙江职业教育技术通讯》《省中职课改简报・回声》等刊物介绍交流。课题负责人编写的O2O立体化校本课程《电子商务创业实战宝典》入选浙江省第五批普高推荐网络选修课,作为精品课程供全省高中学校学生选修,3年间共有来自全省各校的200余名学生选修了该门课程。“电子商务创业实战宝典课程纲要”被省教研室选入《浙江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选修课程建设案例》文集,供全省教师学习参考。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在“互联网+”的课程生态引领下,能更多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兴趣与创新,从而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助力教育信息化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参考文献

赵国庆. “互联网+教育”: 机遇、挑战与应对[J]. 中国科技奖励,2015(8).

篇5

高等师范院校的地理科学专业是一个传统专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才培养模式几无变化。但目前面临新形势,其一,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师标准,赋予教师及教育新的内涵;其二,地理科学专业规范几经讨论已形成共识并试行,对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设置、专业素质、特色办学进行了规范;其三,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1,2]。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和基础教育人才的需求。本文以地方高师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庆师范大学为例,剖析地理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地理科学专业人才职业关键能力、课程体系优化设置、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特色办学等问题。

一、地理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通识教育与专业素能培养协调问题

通识教育是建立在各个知识大类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导的教育体系,在传统的以专业技能为导向的教育思维中,忽视通识教育倾向明显。实际上,在信息爆炸和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教授学生掌握专业基本原理、概念和应用知识点固然重要,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学条件和学校教学环境下,不可能完备地将所有地理教学与科研及管理可能用到的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专业培养更应该突出对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素能培养,这正是通识教育致力达到的目标。因此,从培养方案制定出发,对地理科学类专业的通识教育和专业通识教育进行改革研究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重要一环。

2.地理科学类专业平台课程优化问题

依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地理学类专业标准,许多学校设置了学科类平台课程,我校现有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两个专业,也初步建立起共同的平台基础课程,并作了教学内容规范。但按照新的专业规范,地理科学类四个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有变化,而且该规范明确提出各类学校可以适当考虑特色而设置特色课程,同时我校原有平台课程设置本身也存在不足,平台课程比较少,而且课程名称、内容要求等差异大,因此,新的培养方案在平台课程、学分、学时及课程体系上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规范。

3.课程体系及内容与专业规范要求的知识体系的契合问题

在已调研的国内高师地理科学类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组织仍然存在随意和混乱现象[3-5],而且存在课程及课程内容相近、重叠明显,课程标准不明确、差异大或甚至没有,导致不同的教师对同课程的要求大相径庭。为了契合新颁布专业规范以知识领域和知识点为单元构建知识体系的要求,课程体系在设置时就不能仅停留于按课程名称或传统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而应兼顾知识领域的配置与知识点的布局,从总体上协调优化课程体系与专业规范的知识体系,同时需要确立各课程的课程标准。

4.实践教学如何适应专业规范与职业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实践教学是实现地理科学类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6]。新的专业规范确定综合实践类课程为必修环节,包括课堂实验、课程实习、野外综合实习、科研和论文训练等,合计不少于20学分,其中毕业论文不少于12周,着重培养学生掌握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技术与技能、科学研究能力、文献查阅与论文写作能力,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还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环节。这与目前人才培养方案有较大距离,特别是实践技能训练明显不足,培养的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也不强,因此,改革优化实践教学是当务之急。

二、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关键能力

1.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面对专业规范、中学教师规范的新要求和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西南地区的地方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单一化,应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人才培养策略。因此,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现代公民素养和健全身心素质,具备坚实的地理科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既掌握地理科学基本思维方法和基本实践技能,又懂得现代教育基本理论与技巧,并具有一定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可以在中学、中等专业学校从事地理与资源环境等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资源环境和国土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优秀毕业生可以报考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硕士研究生。因此,基本要求是:学生通过四年学习,掌握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地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英语及计算机基本知识和信息技术;具备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与科学素养、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2.地理科学专业职业关键能力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基础教育工作,部分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地理学科应用工作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其应具备的职业关键能力有四方面:其一,地理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包括理论联系实际、野外工作和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学的实践应用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已越来越显现,地理学的独特的野外调研和综合分析方法是其他学科远不能及的,在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综合性难题时地理学独领;其二,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能力,包括良好的自学习惯及能力、交流表达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习方法掌握和习惯养成至关重要;第三,教师职业胜任能力,学生有较强的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及教研的能力,这是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中学教师规范的要求,未来教师应该是教育家;第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包括具有一定创造性思维、开展科学实验与研究的能力,创新思维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是着力点。

三、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

以地理科学专业规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目前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等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素质、实践创新能力、职业胜任力等“三素能”提升为重点,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平台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独立实践环节+教师教育课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着力于增强人才社会适应性、培养要求多元化、分流培养突出特色、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发挥专业导师和学生主体作用等方面的改革,共设置165学分,必选修比例为74%、26%,理论与实践比例为72%、实践28%。

通识教育内容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等知识体系,包括必修38.5学分、选修7学分。学科平台基础课程设置考虑地理科学专业类(包括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构建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包括高等数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地质学基础、经济地理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等,必修16.5学分、选修6学分;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气象学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土壤与植物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必修学分28.5,学科平台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为本专业核心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体系、知识领域符合教育部新专业目录和专业规范规定的核心课程要求,课程名称进一步规范。

专业方向实行分流培养,分别设置系列课程。分两个方向:一是学科应用方向,强调专业拓展、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二是学科教学方向,强调与基础教育结合、重教学教研能力培养。专业方向及课程设置充分发挥学校和学院优势,突出特色,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与中学及企事业单位合作开放办学,着力提升实践创新和职业能力,两方向各设置30学分,学生选修22学分,为学生个性化与未来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如跟踪学科与专业发展前沿,增设自然地理进展、人文地理进展、地理信息科学进展、文献检索与科研论文写作、基础地理教育改革、基础教育名师讲座、地理研究性学习专题等学科发展前沿讲座或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前沿讲座,实践环节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新方案重要的改革创新,详见下文,设置必修23.5学分、选修创新学分至少2学分,以前创新学分为任意选修,本方案要求选修2-5学分,创新学分获得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评定。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普通教育学、教育科研方法、学科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师礼仪与沟通、书写技术、微格教学等,必修15.5学分、选修4.5学分,同时增加实践课时,进一步突出实践技能训练。

四、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实施

1.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三大类即课程实践(少于一周的课程实习、实验)、独立实践环节(教育实习、专业实习等)、第二课堂(系列课外活动)与第三课堂(顶岗实习和创业实践等)实践,三层次即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创新实践。

2.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相关实践教学内容采取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全程式推进实践教学。第一学年以专业体验、认同与兴趣培养为主,包括第一学期专业基础实验实习,专业认同体验,第二学期专业实验、专业实习、教育教学见习及训练并行;第二学年以专业学习深化及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第三、四学期加强专业实习、学科教学技能训练、科研实践训练;第三学年以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第五、六学期强化专业实习、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与检测、教育实习、科研创新实践;第四学年以创新创业实践与就业考研引导为主,第七、八学期专业深化实践、教育教学技能拓展训练、科研创新实践,见表1。

3.实践教学实施保障

为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采取了系列改革举措。第一,实行“5+1”和“16+2”排课制保障实践教学时间。“5+1”中的“1”即周六安排通识课程及相关实践教学,“16+2”即每个学期只安排16周课堂教学,余下2周用于安排部分专业实践环节;第二,充分发挥学生和专业导师“双主体”作用,特别是强化专业导师制,保障实践教学实施主体责任制,有效推进实践教学;第三,加大开放办学力度,特别是教育见习、研习、实习、课程实习、综合实习、创新实践等环节与基础教育单位、科研单位、机关企事业深化合作,形成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力机制;第四,依托学校学院省级教学科研平台、科普基地、学生社团协会、国际地理节日(世界气象日、水日、地球日、人口日、减灾日、粮食日、环境日等)、实践实习基地等,深化第二、三课堂,提升学生实践创新和职业胜任力;第五,推行课程组和课程负责人制度,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环节均由3位以上教师组成课程组,设课程组长,全面负责课程建设,包括编制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建设、网络平台、实践基地建设等,保障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牡丹,肖自明.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提出的新课题[J].改革与战略,2007,(2):139-141.

[2] 李俊峰,刘学梅.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J].中国地质教育,2008,(2):102-105.

[3] 田建文.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7,(9):123-124.

篇6

关键词:“去结果”;科学启蒙教育;学前教育

人常会在成长和成功中选择后者,这是人追求结果的常有思维。其实,“不在乎旅游的目的地,而在乎沿途的风景”才是我们真正应有的价值取向。2011年,吴江实验小学幼儿园在梳理、细化、总结、传承“十一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去结果”的概念,申报的课题“‘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5年,课题如期结题,并被评为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精品课题培育对象。

一、“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价值

追寻:“三去三重”过程与结果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哲学范畴,又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当前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普遍存在价值取向功利化的问题:“重权威”——教育过程一言堂,教师角色固化,不给幼儿自主、质疑、突破常规的机会;“重功利”——教学过程只关注概念、知识的教授,忽视、剥夺幼儿的实际体验和需要,儿童立场缺失;“重结果”——教育教学关注预设知识的学习效果,忽视幼儿探究的过程和个体经验建构的实际状况等。针对这些问题,“十二五”期间,我们在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的指导下,基于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传承与发展的视角,原创性地提出了“去结果”的概念。“去结果”并不是否定结果、不要结果,而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重过程、重探究、重体验”,强调“去功利、去程式、去权威”,顺应天性,回归本真。“三去三重”教育理念基于儿童立场,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面对种子,就必须遵循种子的成长规律”[1],“三去三重”把儿童视为“种子”,致力于顺应幼儿探究的天性,使幼儿天性充分张扬,个性自然释放,灵性快乐生长,从而真正回归幼儿学前教育学习的本真。它注重幼儿好奇(敢于创新)、好问(勇于质疑)、好动(乐于探究)、好学(善于思考)等核心素养和学习品质的养成,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等精神实质高度一致,使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更具科学性、适切性、整体性和发展性。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建立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理念体系,确立了“顺应天性,回归本真”的价值追求,进一步明晰“三去三重”教育理念,并将理念转化为一种通俗易懂的,教师所熟悉、能领悟、可操作的实践性操作流程,使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真正从“说教”走向“润泽”,从“功利”走向“快乐”,从“刚性”走向“弹性”,塑造人格于无形,全面提升科学启蒙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去结果”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理念追求;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方法。“去结果”说明有无限可能性,其最终的价值就是顺应幼儿的天性,回归学习的本真。

二、“去结果”的实践探索:顺应天性,回归本真

(一)建构“微项目”活动课程,实现课程特色创生

当前幼儿科学课程散落在各种教材之中,科学活动之间没有相互关联性,不成体系,具有零碎性、碎片化的特点,忽视了幼儿科学学习的深度、广度和连续性。基于课程建设碎片化的问题,我们以“顺应天性,回归本真”为基点,基于“三去三重”核心理念,建构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微项目”活动课程(以下简称“微项目”),实现了园本课程的发展和园本特色的创生。“微项目”指的是在连续一段时间内,围绕某个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开展的微型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它基于幼儿立场,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以项目的形式将科学活动系统化、深入化、生活化,强调将科学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中,鼓励幼儿通过集体探究、区域探究、亲子探究等多元探究方式在生活、游戏中深度学习。“微项目”涉及动物类、植物类、沙石类、生活用品类四大探究类型,每个项目包含问题搜索、主题导引、主题网络、活动导航、主题探究、主题环境、主题评价、主题感悟板块。其主题微小,体现问题性;目标清晰,体现层次性;内容丰富,体现真实性;方式多样,体现过程性;环境灵动,体现互动性;评价多元,体现开放性;感悟真切,体现思辨性。“微项目”活动课程追随幼儿探究天性自然生发、生长,润泽了幼儿灵性,实现了幼儿探究的生动、互动和灵动。研发的“蚕宝宝来了”“种向日葵”“快乐石之旅”“车轮轱辘辘”四大经典微项目活动案例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可供同类别幼儿园借鉴学习。

(二)提炼“三策略四环节”的实践操作范式,创新教学行为方式

当前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缺乏可实施、可操作的方法和范式,教师往往停留于观念、理念的层面,普遍存在“一提理念头头是道,实践操作却又回到原点”的问题。针对教师教育理念与实践操作脱节的问题,“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充分吸收了现代教育学、发展心理学等经典教育理论,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关精神为指导,重点研究“幼儿学习方式”和“教师指导策略”,体现“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教育观。针对过去科学教育中“重教轻学”的弊端,我们创生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三策略四环节”的实践操作范式。“学”与“教”全面聚焦“做中学、玩中学、悟中学”三大策略,关注幼儿核心素养的养成,彻底改变教师“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游戏,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差异,重权威轻事实”等倾向,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自主探究,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焕发灵性。其操作范式为“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体验交流—生活拓展”,注重让幼儿在情境中游戏、在探究中建构、在体验中感悟、在生活中发现。通过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体验交流、生活拓展四大环节,引领幼儿尝试以多种方式自主探究,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探究。四大环节可根据活动的需要灵活调整、多元组合,在实践中形成多种变式。其常规操作流程如下“三策略四环节”实践操作范式创新了教学行为方式,是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新方法、新思路、新经验,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三)探索“三有四好”的多元个性化评价体系,拓宽教育评价渠道“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评价结合“三有四好”幼儿培养目标,基于幼儿“有爱、有礼、有信、好奇、好问、好动、好学”核心素养的考量,遵循“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其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2]的原则,主张正视幼儿的个性和差异,倡导多元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幼儿发展的独特性,实现评价的形式、主体、功能的多元性、个性化,促进幼儿持续发展。课程评价工具《幼儿成长档案》《观察记录册》的运用,使“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三去三重”核心理念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

三、“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研究成果

(一)专家指导全程化,研究不断深化

我们牢牢把握开题论证、课题调研等契机,与专家充分对话,充分吸取经验,直面问题,对课题方案、研究思路、研究成果等进行反复梳理和修正,进一步明晰研究方向,凝练“去结果”的内涵、特征,梳理操作路径,进一步提升研究品质。在开题论证会上,专家一致认为课题选题独到,立意新,定位高,课题设计完整,框架清晰,研究内容从宏观到实践,形成完整的体系,有一定的深度。课题研究成果“‘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由苏州市推选申报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评选并获二等奖。申报过程中,相关专家亲临现场,给予手把手的指导,厘清了一直困扰我们的“去结果”科学启蒙教育的教育理念,从“二重二去二淡化”到“三去三重”,使课题核心理念更清晰、更透彻。

(二)研究成果多元化,多主体获得发展

⒈激发了幼儿科学探究的灵性。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始终以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遵循“启迪创新思维,塑造创新人格”的研究思路,强调尊重幼儿的探究天性,尊重幼儿的个性,关注幼儿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让幼儿在亲历探究全过程中,实现生动、互动和灵动发展,真正成为“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本真”儿童。

2.实现了教师科学教育的生动。研究中,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并不断地得到优化,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教师们牢固树立“顺应天性,回归本真”的观念,基于儿童立场,走进孩子的内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尝试、去探究,真正成为“呵护童心,守护童真,激发童趣”的“求真”教师。

⒊形成了家、园、社区共育的合力。“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形成家、园、社区共育的合力。家长既是科学教育课程资源的提供者,也是科学教育活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幼儿园周边环境(公园、印刷厂、同里古镇等)也都成为幼儿探究的好去处,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注入不竭动力。

⒋推进了幼儿园科技特色建设。伴随着课题的研究,幼儿园从日常管理、教科研活动、一日活动、环境创设、家园互动等,到幼儿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角落,都流露着浓郁的科学探究的气息,科技特色建设扎实推进,成为《未来科学家》科技特色幼儿园联盟成员单位,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

(三)成果推广多平台,赢得广泛赞誉借助

“一室一基地二中心”,即肖菊红名师工作室、“幼师国培”项目实践基地、幼教课程研究与发展中心、探究式启蒙教育研究中心,形成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核心团队,定期开展主题式沙龙、跟踪观察、课程审议、公开教学、交流展示等活动,充分展示、推广“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同行的高度认可。幼儿园先后承办瑞吉欧教育与中国早期教育实践国际研讨会、全国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暨区域游戏的设计策略高级研修班、教育部“国培计划”研修等活动30多次;先后接待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4个国外访学团来访,接待来自、山西等全国各地的5000余名幼儿教师来园参观学习。肖菊红园长担任省教育评估专家、省“名师送培”专家、省校(园)长网络课程授课专家、苏州大学和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幼师国培项目培训专家、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导师,肖菊红、周惠英应邀在省教育厅选派赴英国培训学习结业成果展示、校长国培计划、长三角幼教名师精品活动观摩研讨会、省科技特色幼儿园联盟科学教育研讨会、省引智培训等活动中公开教学10余次,开设讲座50余次,培训人数达20000余人。幼儿园编著的《在探究中成长——幼儿园科学项目活动精选》《幼儿成长档案》以及参与编写的《幼儿园科学探究故事20例》公开出版,10多篇科学启蒙教育论文、研究方案、研究报告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早期教育》等期刊。

参考文献:

篇7

网络教研是我国新课程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应用逐渐深化而出现的新型教研形式,其特点是能够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以及专家引领下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是凭借网络技术开展的教研活动;是借助于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网络教研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

网络教研的优势

1.丰富便捷的资源系统

网络以其庞大的资源系统,集结了许多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工作体会、学习思考。一些汇集新课程的教学资源为农村教师提供良好的快捷的交流平台,为教师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网络教研氛围。

2.专家引领

在农村学校,由于人力资源极度缺乏,许多对教育怀着满腔热情的教师,长期独立地摸爬滚打,收效甚微,以致认为教学研究也不过如此。一些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的教学风采也只能在杂志上看到。但网络大大缩短了一线教师与教育理论研究专家的距离,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观摩优质课例。以往的教育教学实验都是专家拟定教育教学方案,由一线教师按部就班地实施,而在新课程推广过程中,一线教师和专家的位置是平等的,教育专家的理论研究在即时的教学检验中也可以不断得到修正,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被及时地总结,网络构筑了新型的专家――教师互动模式。在这样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研究合作模式中,农村教师受益最大,一批研究型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实践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3.不受时空的限制

常规教研活动由于受时间和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存在着参与面小、交流不充分、回应不及时、跟踪指导欠缺等弊端。网络教研可以突破时空,使教研活动无限扩展。网络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让处于不同地方的人互相协作,取长补短,高效完成任务。网络教研正是利用这种优势,通过各种教育论坛或者基于在线通讯工具的教研群体,进行区域内或跨区域的教研活动。利用论坛发贴等方式还能够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实现异步交流。教师围绕同一个主题共同开展研究、共享成果,这是传统教研时代根本无法想象的。网络教研达到了一种跨区域的共享、互补的功效,能够实现异步、同步相结合的更加以人为本的教研。而且,传统的教研活动,一旦活动结束,研讨也就随之结束。而网络教研,大家的观点都留在网上,研究者可以在活动后自主安排时间对各种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而且还可以把继续学习的心得通过网络与其他教师交流,即使彼此不在同一地方,或者没有参加教研的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论坛上的帖子,了解大家观点,参与研讨,影响面比较大,指导的面也更加广泛。

4.促进资源共享与合作

网络的隐蔽性消除了教师的戒备心理,特别有利于农村教师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网络教研中,有的老师把自己遇到的问题或成功的教案、案例与同行一起互相交流,共同分享,在群策群力中凝聚更多人的智慧,每个人在贡献自己智慧的同时也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了帮助和启发,提高了自己的学术水平。开放的网络平台、平等的交流氛围,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大家以共鸣的方式相互促进和提高,构建了和谐的抒发、表达、辨析、提炼教学思想、总结教学方法和探索教学规律的人文网络教研环境,在超越时空的研究中不断实现着自我的超越。

5.教研手段多样化

Email、QQ、BBS、Blog,既可作为教师群体的交流工具,又可为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提供技术支持:教师通过发送电子邮件获得名师指导;通过QQ与名师进行即时交流;通过论坛上的“名师专栏”向名师请教,通过教师在线研修网中的“名师专栏”获得名师指导。网络教研使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

农村学校进行网络教研的条件

1.硬件条件

(1)校园网络。校园网络不仅仅具备校园局域网的功能,同时必须能够连通Internet,保证网络畅通,建立校园网站,建议包括如下内容:设立教研新闻、课程改革、教考研究、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专题研究、教研论坛、教研论文、教研计划、教研通知、学科动态、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课外活动等栏目。充分发挥了网络速度快、信息及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透明度、参与面与交流面都较大等优点,积极开展网络教研。在此过程中,在及时有效地为基层提供服务的基础上,促进了教研观念的更新,对变革传统教研方式作了有益的探索,进而提高教学研究工作、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质量和效益。

(2)基本硬件。包括办公室配备台式电脑,安装基本常用办公软件,配备专职网络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维护,保证校园网络的畅通。有条件的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以方便快捷随时随地的进行教研学习。

2.教师素质需要提升

首先,要转变教师传统的教研理念。新课改的启动,带来了新理念、新课堂、新教研。教育科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科研的主人,通过科研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教育科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科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

其次,培养强化教师的信息素养。利用业余学习时间组织举办培训班,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网络教研的相关培训。让每位教师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学会在网络上收集寻找各种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向全体教师明确提出了开展网络教研规定和要求,开展网络教研,整体提高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研究的水平,提高教研活动的水平、质量和效益。

再次,鼓励教师学习。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一天不学习就有可能落后,每天都有那么多的新知识需要掌握,每刻都有那么多的新见解需要了解,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仅仅是业务方面,更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不一定将名山大川都走遍,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其价值是一样的,网络资源如此丰富,更应该成为教师日常性工具。

农村教师进行网络教研的有效途径

1.集体备课电子化

备课是提高现代教学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的集体备课不外乎是同年级同学科组的教师,参照教科书、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在一起说一说、议一议教学的目的、重难点、课时安排、教法学法、教学手段等。而许多农村学校没有平行班级,教师备课一直是单枪匹马。采取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就大不相同,它从内容、形式、对象等方面都赋予新的内容。这样,农村教师的电子备课,就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甚至学科的限制,在一个广阔的时空内进行专题研究。教师将教学设想以及解读按时上传“ftp”专门文件夹,组内其他教师围绕主备教师的教学构想网上展开讨论,教师可以随时吸纳和整合大家的意见,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撰写课时教学计划。这种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空间约束的集体备课充分、有效,使教师智力资源得到共享,教学个性得到培养,教学差异得到互补。

2.专题研讨交互化

围绕某个专题进行面对面的学习、交流、研讨,这是常规教研活动中的主要活动形式。网络环境下,我们运用网上交互方式来实现专题研讨,研讨内容更深入、研讨时间更持久,研讨的范围更宽泛。比如“网上沙龙”是一种崭新的研究形式,农村教师可以借助论坛进行在线实时“网上沙龙”,给自己来一次头脑风暴。学校网站也可以开辟“教研专题论坛”,开办“每周一题”,教导处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根据教师需要“发帖”,引导全校教师展开讨论,营造浓郁的教研气氛,为教师搭建一个对研究主题思考、讨论、争鸣的广阔平台,如“新课程背景下的好课观”“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合作学习”“如何进行习作讲评”“如何上好复习课”等等,教师借助“论坛”这个平台,畅所欲言,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跟帖”,评判他人的观点,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人员限制,能够经常性的交流研究,集思广益,更好地讨论一些重要问题,也有助于教师教研方式的个性化发展,使理论学习在思考中内化、在讨论中交流、在争鸣中实现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彻底摆脱了教研活动每周一次的局限,使教研活动弥散在教师日常教学的每一天。

3.教学研究微格化,听课评课最优化

课堂教学研究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催化剂,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可一改传统的听课评课,实现课堂教学研究微格化。校园网和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微格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网络教研中授课者则可将自己的教案及实录发到网上,让大家评析。以往的听课与评课只局限在本校听课者与上课老师之间的一对一交流、一次性无跟进互动。随着听课者离开,听课评课活动即告结束。而且因为评课者都是很熟悉的同事,很多人碍于情面,不肯说真话,这种活动停留于“好话、假话”云云。听评课活动一旦延伸到网络中,就会形成积极主动、民主对话、平等互动的群体教学研讨氛围,让每位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唱主角。这样一次互动变成连续跟进的多次互动,一对一的交流变成一对多、多对一的交流,真正使教师通过研讨活动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授课教师则可在“备课――反思”中实现多次循环,使自己的教研水平有一次飞跃。

4.教育叙事,从“草根”到研究型教师

一些有追求的教师在网络中渐渐不满足于下载或上传课件、教案以及教学体会,他们开始在网络尝试着以“白描”方式述说自己的教育故事,并开始反思教育教学故事背后的意义。“草根式”教育研究热潮已开始形成,涉及的教育教学主题多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新问题,这些教育实践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大家以平等、探索的态度共同协作和商讨。参与者也由最初的一线教师中的网络爱好者,渐渐普及至一般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管理者。一线的、朴素的“草根”研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教育叙事研究”之后,会渐渐发现自己已经跟新课改同步化,专业理论日渐丰富,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成为新课改中的研究学习型教师

农村学校网络教研存在的问题

网络教研纵使千般好,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学校进行网络教研存在着下面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加强管理。

一是农村学校由于教育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电脑设备老化,人多机少,维护跟不上,这些都影响了网络教研活动的开展。有许多有学习研究意愿的教师面对如此情景只能望洋兴叹了。所以,学校基本硬件的配备还有待加强。

二是需要转变教师观念,提升计算机运用水平。目前社会上评价学校看的主要是升学率。可是,大家都知道,从认识论上讲,要转变一种观念又是多么的难呀,包括转变传统教育评价标准和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当然,社会的发展肯定是要我们迅速转变这种观念的。

篇8

一、总结经验、巩固成果,不断提炼生本教育经验

1、加深了对生本教育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生本教育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实现了主体认识的大转变,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课堂中人的解放,把一切力量都聚焦到人的发展,从而促使我们获得了生本教育意义的三个新认识:一是生本教育是高度尊重学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因素;二是生本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力杠杆;三是生本教育理念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3、形成了生本教育实践的有效的策略思考。在实践操作层面上,我们分别对主要的学科和其它学科作出了在现有条件下进入生本教育操作的策略思考,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按照“1+5”生本教育体系,开展全面的生本教育工作,特别是对各学科的课堂教学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力地证明了生本教育的理念的正确性和学科教育进入生本的可行性。

4、实验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效果。一是教师转变了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二是实施生本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校按照区教育局要求,制订了“五模块”的各类实施方案,并认真实施,扎实推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反思分享交流,促进课题研究,提升科研能力。学校组织教师开展生本课堂教学大赛,培养了一批生本教学先进教师,很多老师经常利用网络学习一些专家、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堂实录、案例分析等,同时课后还写出课后反思、教学论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上,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又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2)集体备课初具形式,语文组的海量阅读,数学组的前置性小研究已经初显成效。还制订了《生本教育班级学习情况评分细则》,每周对优秀的学习小组及学生个人进行评价或奖励,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小组学习合作机制的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建设,给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真正体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逐步实现了生本课改由“形”过渡到“神”的转变。

(4)生本德育卓有成效。学校通过开展学生养成教育、感恩教育、自主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生本德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主人意识、民主意识、责任意识、荣誉意识以及自控能力、处事能力、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实现了有老师为主的管理向学生自主管理转变,既锻炼了学生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还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

(5)生本活动有声有色。生本活动依靠学生自主管理,依托学生会管理实现,让学生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组织、检查和评价。把生本活动与常规活动相结合、与校内外活动相结合。坚持定期举行读书活动、科技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开展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礼仪教育、责任教育等德育系列活动。学校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锻炼机会和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不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6)生本管理起航。本校对学生实行生本管理,大胆放手,依靠学生开展四个层面的管理——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同伴管理、自我管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精神,给每一个学生提供锻炼实践和充分发展的机会,满足学生被尊重和自我完善的需求,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增强信心,推动学生全面进步,提高学生的个人领导力和团体领导力。学校构建了“生本管理”工作网络,成立学校“生本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实施“生本管理”。学校各处室每月定期召开一次所对应管理的学生会联系部门,以指导学生会的工作。加强了学生会的自主管理,逐步实现由控制性管理转变为发展性的管理,最终达到“解放教师,解放学生”的目的。

二、突出重点、全面兼顾,持续推进生本教育

当今教育正处于万木争春、百舸争流的时代。随着生本实验的蓬勃开展,各地各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你追我赶,竞争十分激烈。虽然我校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持续推进生本教育的研究,不仅要巩固成果,进一步完善、深化生本实验研究,更要激流勇进,大胆开拓,在实践中不断积淀提高,才能再造新优势。

   (一)排除一切干扰,坚定不移走生本之路

生本教育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降临广元教育领域,又如“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解情和风,让广元的教育园地又是一个明媚艳阳的春天。我们学校一定会认准目标,举全校之力,扎扎实实把它做好。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与干扰,我们都会不气馁,不退缩,坚定不移把它做下去。

1、完善生本兴校的机制。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把科研兴校作为最基本的办学策略,做到全员参与,全方位引入,全过程管理,才能进一步超越自我,提升教育科研的含金量。学校已经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科研领导小组,要不断选拔充实骨干教师作为组员,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行政班子坚持生本引领,带头定课题,搞科研,制定科研规划及科研评估奖励机制。通过各种形式,引导、鼓励教师交流生本课堂教学中的困惑、感悟、思索,形成广泛的教科研的良好氛围。按照教科研的管理策略,将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作为主攻方向,引导教师在开展生本实验研究的同时,注重渗透基础、培养能力、适时反馈、提高效率,让教科研进头脑、进课堂、进活动,最终走上生本兴学、生本兴师、生本兴教、生本兴校之路。

2、管理层次分明,落实到位有效。为了使生本实验的教学研讨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学校扎扎实实地进行层级管理,从学校到学科组、年级组、备课组,再到个人,都有一系列的管理目标。为此,学校要利用每周一上午的行政例会时间,加强班子成员的生本管理理论学习及业务培训,将生本实验作为学校校本研究的重大课题。同时采取“一走、二请、三定”的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一走”,鼓励老师走出校门,积极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各类研讨会、观摩会,学习各校同行的宝贵经验;“二请”,外请知名专家教授授课指导与内请优秀教师介绍经验,交流感想,共享资源,分享成功的快乐。“三定”即定时、定点、定人上研讨课,将自己在教学中对生本教育理念的领悟、体会进行实践,课题组顾问、课题组成员到班听课,然后对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和疑惑进行探讨、研究和解答。

(二)突出研究重点,兼顾学科全面发展

要继续围绕“1+5”生本教育体系,要进一步改造我校的德育工作,完善学生自主管理的各项配套制度,制定以强化小组评价为特征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着力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建设、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全面推进实施自主课堂,在“入帖”的基础上,能有所创新,提升总结具有我校特色的自主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积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生本活动,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普及教育和特长培养的教学组织方式,完善学校学生会、自愿者协会以及团委的管理制度,探索具有嘉陵一色的大型励志体验活动。进一步加强生本研修,建立与学校生本教育相适应的研修制度,教研组要开展前置性学习设计、小组建设、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及方法指导为主要内容集中开展教研活动。年级组要开展以班级自主管理、年级自主管理、常规管理的统筹协调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研活动。要进一步建立以生本教育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传统管理中与生本教育不相适应的制度,创立新机制,促进教师生本化专业成长,解放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成才为人。

在推进“1+5”生本教育体系中,在重点突出抓好生本德育和生本课堂的实践研究的同时,整体推进生本活动、生本研修以及生本管理的研究。

(三)生本德育课题化,德育管理常态化

围绕打造“生本德育,学生发展的第一力量”这一主题,致力于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为社会培养优秀公民。

1、建设具有新型教育观的教师队伍,服务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科学引导学生管理学生、学生帮助学生、学生关怀学生、学生发展学生。

——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形成民主带班、人格引领、科学管理的专业化工作态度和方法。

——开展班主任培训,邀请教育名家来校作现场指导和问诊,鼓励班主任外出培训,参加先进教育理念的研讨会;继续定期开展“爱心教育”主题宣讲活动,提高班主任专业工作的素养。

——把生本德育纳入学科教学规划中。学科老师主动注入德育小目标,建立与班主任老师长效沟通机制,双轨并行,有计划、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影响工作。利用学习小组,学生帮助学生,教师参与、点拨,实施微德育影响。

2、建设以团委、学生会、班级学生干部、学生小组为条线,以班级管理、学生学习小组、班级文化、常规落实为板块,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提高。

——加强班委干部培训,各班建立班委干部轮值制度。开展每月一次的学生论坛活动。

——选取实验班级,实验老师,以班级为阵地,探索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提高的生本德育管理经验。在班级管理上,拟定《生本德育学生自主管理条例》,凡是能由学生进行管理的环节,一律启用学生参与管理,如晨检、课间操组织、各种集会的主持策划等都由学生完成,教师只起指导作用。

——以生本德育反哺生本课堂。利用“生本课堂”先学后教、小组学习的先进学习模式,以小组合作进行自我管理、互帮互助。

——构建新型班级文化,建设班级贴吧、QQ群等一系列优秀的学生文化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形成各具特色的学生主动成长的班级文化。

3、围绕生本德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共同培养学生在校外的自主、独立、责任、感恩意识,加快学生自我成长主动发展的步伐。

——建立“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教育的组织形式,对学生家长科学指导和方法引领,培养学生在校外的自主、独立、责任、感恩意识,加快学生自我成长主动发展的步伐。

——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访校、家长QQ群、书面沟通、校信通平台等平台,进一步探索家校合作教育的新方法,为学生自我成长保驾护航,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提升生本教育理念,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由于生本实验得到社会各届人士的广泛关注,对我校师资队伍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我们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提升生本理念,打造科研教师队伍,切实保障我校生本实验的顺利进行。

1、理论联系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一是要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教育走向生本》《走进新课程》《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等一系列丛书,并通过邀请专家讲座、外出学习、教学研讨沙龙等形式,开展各级各类培训,以开拓教师的视野,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二是引导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年级特点,以“生本实验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原则,制定教科研方案及相应的研讨课例内容,促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实践创新与理论升华,使生本实验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落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要通过上课、听课、评课、交流研讨及课后反思等一系列活动,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升。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形成开放和谐的教研氛围。要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丰富多彩的生本教研活动,并加强指导。在生本理念的引导下,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实验,允许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百花齐放”,形成自由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同时要求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不断地对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重组,以此适应新的变革,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谋求自身的发展。

3、探究真谛,扎扎实实开展生本研究。在教学工作中,要突出生本主题,对照新课程标准,在各学科教学活动中,把体现生本理念与新课标有机结合放在首位,鼓励教师结合生本实验研究与个人特点,探索富有个性的教学方式,从而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注意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开阔视野,博采众长,以丰富我校的生本实验研究,融会贯通,积淀提高,使生本实验向纵深推进,使生本之花散发出更浓郁的时代芬芳。

4、激发潜能,构建学生欢呼雀跃的学习乐园。语文教学要注重构建大阅读观,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空间和时间,要继续开展“海量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各年级在“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以读引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读悟写、以写悟读、读写互动、融会贯通。总之,在读中领悟学习方法,拓展思维,促进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实现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数学科更关注学习过程,为使每位学生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并且在数学学科上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要继续发挥富有生本特色的前置性研究的优势,奏响生本数学课堂教学的四重奏(前置性研究、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数学原理及概念,多让学生自主出题,自主解题,自主进行知识检评,教师则根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给予相机点拨,从而使学生全面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数学技能,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英语科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强化学生的听、读能力,并利用课前一分钟、每日一句英语活动,创设丰富的英语学习体验活动,养成学生每日不离英语,读英语必朗朗上口的好习惯,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次扩大学生的英语阅读量,从而达到使孩子从小爱英语、学英语、会英语的目的。

其它各学科也根据本学科特点,结合生本理念,以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技能为目的,使学生在不同的学科都有所获,有所得,全方位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四)创设发展的平台,展示师生真我的风采

生本教育关注和弘扬的理论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成功的秘诀。生本教育不仅唤醒了学生的内在学习激情和潜能,更多的是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及获取成功的喜悦,感受生命的价值。同时,教师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自由发挥,自主创造,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成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调控者。学习时,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也是共同的学习者。在教学探索中,教师的综合素质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生成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态势。

1、 建立“名师工作室”。依托新评选命名的“名教师”组建“名师工作室”,带动教师学习研究,开展丰富的教师生本研修活动。采用多种有效活动形式,如“课例研究”、“师徒结对”、“名师示范课”、“骨干教师研讨课”等活动、培养名师,带动全校教师发展。

2、创设“生本教育论坛”。开办全区性以嘉陵一中集团学校为核心,以学科组为单位,结合学校实际就构建生本课堂、开展研讨和交流活动,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和借鉴。通过“生本教育论坛”,让教师表达自己对生本教学的理解和思考、对生本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3、开展“生本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通过组织教师积极开展生本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引导全体教师按照“生本教育”理念上课、说课、听课、评课。

4、生本教育优秀个案和个人随笔评比。每一个教师在学习、实践、思考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出成功的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或以随笔、论文形式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或改进的措施。定期举办论坛,认真总结、挖掘、提炼实施“生本教育”的经验和体会,根据工作实际,组织班主任、教师就“如何推广实施生本教育”进行经验交流。

5、开展论文、教案、课件制作评比活动。要组织教师以推广实施“生本教育”理念为重点,以构建有效课堂为目标,精心设计教案和课件,认真撰写论文,组织开展优秀论文、优质教案和课件制作评比活动,推荐优秀论文、教案和课件参加县教育局评比。强化多媒体技术和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和水平。

篇9

一、前言

体育舞蹈自上世纪传入我国以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现阶段由于高等师范院校体育舞蹈专业的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导致我们同其他先进国家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健身逐渐成为众所瞩目的休闲方式,但同时体育舞蹈教师的缺乏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满足社会对体育舞蹈教师的需求,加速河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培养体育舞蹈的专业教师已成为目前我省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任务,但当务之急是如何构建体育舞蹈专业的培养模式,培养出高质量的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体育舞蹈人才。

二、对《体育舞蹈》专业“一体两翼”培养模式的分析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包括三个部分组成:必修课、选修课和限选课三部分。主干学科为舞蹈学,专业核心课程为:舞蹈艺术概论、舞蹈编导、教育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和专项理论与实践。

1、必修课设置

必修课分为五大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专业理论教育平台、专业技术教育平台、教师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

通识教育平台开设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阅读与写作1至4、大学英语听力与口语1至4、大学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大学语文、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共12门课程,累计758学时,共36学分。

专业理论教育平台开设课程包括:专业导引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舞蹈艺术概论、舞蹈编导、体育科研方法、体育统计学和体育心理学等共9门课程,累计366学时,共21学分。

专业技术教育平台开设课程包括:国标舞专项训练、艺术体操专项训练及健美操专项训练等共3门课程,累计492学时,共28学分。

教师教育平台课程又由3部分构成,分别为教育理论基础、学科教育基础和教师职业技能。教育理论基础部分开设有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学科教育基础部分开设有体育教学论和中学体育教材分析与课程设计(含学科课程标准解读);教师职业技能部分开设有课堂教学技能(含微格教学)、教师语言艺术(含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和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该平台必修课程共开设10门,累计306学时,共14.5学分。

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军事理论及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学技能训练、教师资格证、裁判证、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论文、专业技能竞赛、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共计37学分。

2、选修课设置

选修课也分为三大平台:专业理论教育平台、专业技术教育平台和教师教育平台。

专业理论教育平台开设课程包括:中外舞蹈史、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运动生物力学、音乐赏析、美学原理、休闲体育学、体育营销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绘图、体育法学、体育管理学、中医针灸学、体育测量评价、运动选材、体育概论和体育史等共18门课程,累计144学时,共计8学分。

专业技术教育平台开设课程包括:视唱练耳、田径、体操、武术、乒乓球、篮球、现代舞、羽毛球、网球、排球、太极拳、传统体育养生、民族舞、足球、跆拳道、街舞、轮滑和健美运动等共18门课程,累计252学时,共计14学分

教师教育平台开设课程包括: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师礼仪、教育政策法规、书写技能、中外著名教育家简介、教育管理学、教师心理专题、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和教师职业道德等共11门课程,累计90学时,共19.5学分。

3、限选课设置

根据我省各师范类院校制定的《通识教育限选课安排》进行实施,本专业学生必须从每一个系列中至少选修2个学分的课程。同时至少在社会科学系列选修3个学分课程。选修的非本专业选修课的学分数不低于10学分。安排在第3至第7学期开设。

4、学分学时比例及要求

通识教育课占总学分26.5%,占总学时36.3%;专业理论教育课占总学分16.7%,占总学时19.7%;专业技术教育课占总学分24.2%,占总学时28.7%;教师教育课占总学分11.3%,占总学时15.3%;实践教学平台占总学分21.3%。

(二)培养模式特色分析:

1、广泛性

体育舞蹈通过舞蹈艺术的创造和传播,来表现他们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促进高校和谐平稳的发展。为培养优秀的体育舞蹈人才,满足社会对体育舞蹈专业人员的需求。

2、师范性

体育舞蹈专业课知识比较广泛,促进教学的培养,学习和教学相关的课程,毕业时颁发相关的教师资格证,对广大师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为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生源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今,体育舞蹈在中国已经非常流行,加上国家的重视,中国参加体育舞蹈英国黑池舞蹈节比赛的选手已经非常多,水平也已经非常高,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们对于生活、物质、文化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舞蹈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大学里开设这门学科已是势在必行的选择,学校也在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进,不断变化着,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新起的课程是社会的必然产物,同样也是人们对于高等学府提出的更高一层的要求。

3、全面性

学习的内容要全面。体育舞蹈学习不仅针对摩登和拉丁舞进行重点学习,而且还要对健美操、艺术体操、街舞等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达到形成激励向上的氛围,把“陶冶情操”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步进行,有机结合,努力发挥每个人的学习潜能,使体育舞蹈学习真正放在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面。

4、创新性

培养模式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注重实践与探索有所创新,而且还在创新素质教育方面的不断推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体育舞蹈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它在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人民体质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方面,已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和强大的生命力,体育舞蹈是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一项新兴起的体育项目。它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是文明社会里的一种高雅活动。体育舞蹈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及人才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容之一。体育舞蹈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改善大学生的形体条件,还能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及审美观,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及精神生活。在当今科技信息社会里,体育舞蹈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受到大学生们的喜欢。所以,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舞蹈课程势在必行,同时对实现我国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洛阳师范学院. 洛阳师范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体育学院体育舞蹈专业培养方案[Z].2010.

[2]于桃红.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体育院系开设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教育的实践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84-85.

[3]张清时.体育舞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3-14.

[4]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艺术系表演专业本科教学计划[Z].2005.

[5]洪伟,翟廷立,赵健,等.我院设置表演本科(体育舞蹈方向)的论证报告[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84-87.

[6]武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表演专业本科教学计划[Z].2005.

作者简介:

篇10

开题活动提示:

开题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

开题活动建议由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教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并尽可能向社会开放。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专家应不少于 2人)、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 

       开题地点:

       主持人:

   评议专家:

       参与人员:

课题组全体成员 

(一) 王楼乡中心校课题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田启光主任宣读本课题立项通知书;

       (二) 课题主持人 进行开题报告的阐述 

       (三) 课题组成员张深锋代表发言

       (四) 梁园区教研室副主任张振军、梁园区王楼乡一中高级教师刘立建对课题的研究内容评议发言

       (五) 课题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田启光主任对该课题提出建议要求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 5000 字以内,(可加页)。

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           课题的提出:

阅读是所有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密切关联,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 万字。

同时,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要掌握信息、分辨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并吸收信息。群文阅读这一新的阅读教学实践的出现正好适应了信息时展的要求,拓展和延伸了学生的阅读视角,改革了阅读教学的模式,并逐渐成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主流。

教师对于群文阅读从接触到逐渐认可,再到不断探索追求进步,已经有很多老师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农村中学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源于农村中学的一些局限性给阅读教学带来的难题,在农村中学开展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显得尤为急迫。

( ( 一) ) 阅读量严重不足 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 405 万字,但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以书本阅读为主,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农村学生家庭的现实情况差异大,学生家长的文化素养普遍较差,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较低,给学生补充的课外读物少,而且留守儿童比较多, 学生缺乏阅读的良好资源与环境。

(二)缺少指导,不知如何阅读 农村家庭由于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孩子从小就很少有机会接触课外读物,更不用说家长和孩子之间进行的亲子阅读或者阅读指导。在学校,教师授课时过分关注字词句的落实,以致完整的文本时常被切割被肢解,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和知识,也缺少持久的感悟,至于默读、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法的训练更无从涉及。

(三) 缺少思考和运用

学生虽然课内习得了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但不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学生对于书本知识记得滚瓜烂熟,但是仔细一追问就会发现学生仅仅停留在背记阶段,而对于文本的含义主题完全缺乏相应的了解,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没有实际性的帮助。

总之,针对农村中学的群文阅读教学,我们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去探索,鉴于此,我们提出《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课题研究的目的 1、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和思考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阅读量,增强阅读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阅读思考力,积蓄语文素养。

2、以研究教学策略为契机,提升教师的阅读教学水平。在实践中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师充分的职业发展。

3、建立符合农村学校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反复实践摸索,形成一个针对农村教学实际的,可操作性强、可评估、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让“群文阅读”作为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研究新的生长点,充分挖掘群文阅读的社会资源,协调构建以图书馆、新华书店、学校阅览室、班级图书角和以家庭为单位的群文阅读资源库,通过学校群文阅读的研究和推行,辐射带动以家庭为核心的群文阅读的社会效应,为农村学生群文阅读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撑。

通过课题研究,让“群文阅读”为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找到新的发力点,将课标精神践行到日常教学现场,为学生扩大阅读面、阅读量,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 读素养提供可行路径。

在课题研究中,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特色鲜明,打造“书香校园”,形成以“阅读”为导向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教育内涵与办学品质。

三、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二)农村中学: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知识面窄,阅读量小,缺少阅读技巧和阅读指导,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

(三)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 日本的“群书阅读”、港台的“多文本阅读“,他们都在群文阅读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目标都指向了语文课堂的变革,都是为了更多地为学生提供阅读实践,从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台湾赵镜中教授曾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一种变化:“在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在群文阅读进入课堂阅读教学以前,国内也有专家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和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基础教育‘跨越式教学’”;窦桂梅的“主题单元教学”;李怀源的“单元整组教学”等。

2012 年 11 月重庆大礼堂举行群文阅读研讨会——“语文课堂静悄悄的革命”,

        “群文阅读”首倡者王林及众多专家学者、包括代表性的一线教师蒋军晶等汇聚一堂,在我国大陆地区共同正式地树起了“群文阅读”的大旗。

大陆教育先进地区在实施群文阅读实验,“ 群文阅读 ” 已逐渐走进课堂,并总结一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但这些研究在群文阅读课的形成目标、达成途径、实施措施、教师指导、考查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还不够突出,而且针对农村中学实际情况开展的群文阅读研究相对较少。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内 容 1 1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了解当下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概况,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校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改革的状况,找到群文阅读在教学层面的症结所在。

2 2 . 农村中学 群文阅读相关理论的建构 探讨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建构符合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与实效性的相关理论框架与体系。

(二) 重难点和创新点 :

重难点:研究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怎样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有效的将“群文阅读”运用到日常的语文教学课堂上。

创新点:我们学校属于农村学校,而且距离城区较近,在夹缝中生存,学生流失严重,在校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较低,阅读量较少,阅读面窄,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能从农村学校和学生本身的这些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内容注重有效性;研究方法注重实证,将“群文阅读”引入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能学到技能。

六、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我们本次课题的特点和研究的内容,我们主要采用:

1. 理论文献法 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筛选整理出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材料。

2. 问卷调查法 自编调查问卷,对农村中学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阅读力水平,通过结论分析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

3 3 、 个案研究法 对比较典型个性化教学案例进行汇集、展示、分析、研究和概括,使零碎的资料信息变得系统、清晰以利于进一步的研究。

4 4 、 行动研究法

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参研教师从日常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从而找到优化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积累丰富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

5 5 、 经验总结法 整理、搜集优质的课例,开展横向、纵向的交流,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撰写有关论文。

6 6 、学习成果展示法。

将阶段性经验成果通过撰写论文、报告等形式展示出来,在批评指正中反复修正,加以改进。

(二)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一年,主要分为以下 4 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6 6 年4 4 月 — 2016 6 年6 6 月) 1、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填写课题申报书,进行课题申报;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建研究队伍;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教师的分工。

第二阶段:

交流学习 阶段 (   1、设计问卷调查,整理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研究农村中学生阅读的现状; 2、在实际研究中,课题组不断修订研究方案,调整实际操作; 3、针对群文阅读教学实际,建构、完善阅读教学新模式,归纳运用教师教学策略; 4、加强课题组教师的学习。根据学校教科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并进行学习反思和困惑交流。

第三阶段:实践验证 阶段 1、根据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及经验,完善已探索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完善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研究。

2、及时发掘、提炼包装研究成果,及时在学术报刊公开发表研究论文、课例等,召开研究成果研讨会,做好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资料的收集工作。

3、开展班级读书会。利用课内进行交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

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发展思维。

第四阶段:总结反思 阶段 ( ) 1、整理研究资料,提炼研究成果,编辑“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成果集;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论文与电子成果等 3、申请结题,完成结题工作 七、成员分析及分工 (一)课题负责人:

  (二)课题组成员:王修涛 张深锋 石俊英 毕明远 1、 :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发表过区级论文《 浅谈如何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地感受美 》,并多次参加优质课活动,有市级优质课《老王》,区级优质课《咏雪》,区级群文阅读优质课《文字中的成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

负责课题决策,课题总设计、总调度,具体是确定研究方向,协调各研究个体,并进行课堂实践。

2、王修涛: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发表省级论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区级论文《精心点拨学生的思维途径》、《利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负责理论分析、督察指导,修改和审定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具体是查找、搜集、整理相关研究方向的理论材料,督导各个时间段的研究,结合我组研究进展和实际操作,修改和审订理论内容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3、张深锋: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撰写区级论文《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群文阅读”》《语文课堂新教学模式的探讨》,发表文章《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丰富的理论和教学经验。

通过研究的不断推进,时时修订研究成果,保存这一过程中的材料,设计调查问卷,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4、石俊英: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发表市级论文《浅谈中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有效性》,区级论文《浅谈高校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实施措施》、

《创设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负责实施方案的设计与撰写,材料的归档整理,分析资料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5、毕明远: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参与区级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教育》,发表过区级论文《阅读回归本真-纯阅读教学》,对阅读教学的研究经验丰富,计算机操作水平较高。

负责材料收集及归档整理,分析资料成果,设计调查问卷,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6、杨藏: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在虞城县优质课活动中获一等奖,多次参与虞城县的征文活动并获一等奖,善于组织材料,组织学生活动。

负责材料的归档整理,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等各项活动,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优质的课例、教案,制作成光盘。

2、撰写研究报告。

3、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

九、 参考文献:

[1] 刘显国.语言艺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王瑞平.创新教育论[M]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3]叶建英.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1 [4]俞玉萍. 漫步大语文的教与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04 [5]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中国教育学刊[J]. 2013.06 [6]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07

课题负责人签名: 

三、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限1000 字以内。

张振军主任、刘立建老师听取了课题主持人 老师所作的《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并了解了该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及准备工作,经认真评议,形成以下论证意见:

课题选题具有研究价值。课题立足学校实际,通过研究,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强阅读实践体验,培养阅读能力,积蓄语文学养,具有实际意义。

课题的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立足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开展教学活动、活动评价等途径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从而为学校打造一支优良的教学队伍。

课题负责人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科研素质,爱好学习,求知上进,为了本次课题,研究了多本教育理论书籍,多次向主管领导请教,并向其他群文阅读课题组学习,积极进行教学实践,完全有能力承担此课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是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良的专业教师队伍,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他们的专业论文多次获得省市主管部门的认可,多人多次参加过课题研究,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本次课题中,根据各自的专长和能力,分工明确具体,非常得当。

为了顺利开展本次课题,课题组进行了充分详尽的资料准备,阅读了大量书籍,鉴于学校实际情况,老师们在市区图书馆办理了多个借书证,不断充实理论素养,同时购买和查阅了多种网络资源,有相关著述、视频资料等,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课题研究预期成果总体呈现多样化,有优秀的课例、教案、论文、经验总结等,并注意成果的学术性、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具有推广意义,能为周边区域的群文阅读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次课题研究得到了中心校和学校领导的高度关注,给予了课题研究人员充分的时间和资源,并号召其他教师和全体学生积极配合课题研究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保障。

专家组经过反复讨论,一致同意 老师主持的《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期开题。同时建议课题组:要进一步加强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深入探讨;要进一步细化研究的各项内容,明确各阶段的研究计划,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制定评价标准,避免单一化,力争高标准完成课题规划的研究任务。

评议专家组签名:张振军 刘立建 2016 年 10 月 10 日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立项申报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 字左右(可加页)。

(一) 进一步加强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深入探讨。

在准备阶段和交流阶段,我们查阅了大量书籍文献资料,并在网略上搜集大量信息交流学习,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的局限性,老师们的理论水平还是不够高,因此在评议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认真研读了部分理论书籍,并决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边进行课堂实践边进行理论提升,将二者结合,争取有更大更快进步。

(二) 进一步细化研究的各项内容,明确各阶段的研究计划 由于老师地处两个校区,交流不便,在总结和信息交流方面不够及时,导致各项工作的分工不够明确,因此我们对钱在学校拉了网线,并建立了微信群和QQ 群,及时将大家的思想看法进行交流,明确了各项任务,保证课题顺利进行。

(三) 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制定评价标准。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活动,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横向的,纵向的,宏观的,个性的,避免单一化。

篇11

一、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内涵及其框架

在十几年的实践研究中,通过不断转变观念,和平区第五幼儿园从改变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教育与被教育的旧有关系人手,以“家园共育,为幼儿一生幸福奠基”为宗旨,形成了家园合作共育的新型伙伴关系,逐步凝练“家园共育,共同成长”的办园特色。作为教学园长,笔者带领教师团队从多角度研究家园共育的有效策略与方法,不仅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家长、园所的共同成长,幼儿园的整体教育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家园共育教育模式,推动了园所的特色发展。

1.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内涵。

家园共育教育模式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家园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承担教育责任,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形成有利于幼儿发展的、一致性的良好教育氛围,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在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尝试在“共”字上下工夫,探索实现“共育”“共享”“共成长”逐层递进的目标,形成家园合作共同体,促进幼儿、教师、家长、园所的共同成长。

2.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框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目标,从三个角度开展家园共育活动:一是以幼儿园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目的是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分享科学的教育方法;二是以家庭为核心的亲职教育活动,目的是帮助家长形成主人翁意识,分享育儿经验;三是家园双向合作教育活动,目的是建立家园共育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在具体操作中形成了三大策略及三大组织职能机构,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共育活动,实现共育、共享、共成长的目标,逐步形成办园特色。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框架详见图一。

二、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操作策略

结合理论研究和幼儿园办学实践,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操作策略主要有三个:

1.专业指导式策略。

专业指导式策略是指在以幼儿园为核心开展的家园共育活动中,主要由承担着调研、指导、答疑等职能的“成长在线”团队发起和组织活动,团队成员由幼儿园聘请的专家、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及有专业特长的家长组成,通过爱心家访、家长有约、成长在线、教育论坛等途径,有针对性地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

如,“成长在线”活动,团队利用幼儿园网络全覆盖的优势,及时进行在线答疑、微信回复,帮助家长解决育儿中的热点、难点甚至突发问题。为确保交流既快捷又专业,幼儿园制定了《家园共育网络互动制度》,并针对家长育儿中的共性问题,组织团队成员与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实现教育指导零距离。

2.合作共享式策略。

合作共享式策略在幼儿园、家庭双向开展的共育活动中,由“家园合作会”发起和组织活动,并承担着组织活动、信息传递、教育研究等职能。家园合作会由家长推举出的家园活动积极分子和各班教学组长组成,通过“助教一加一”、成长记录册、家长开放日、快乐妈妈俱乐部、魅力五幼网站等途径,营造平等、尊重的氛围,相互交流、共同研究,达成教育的一致性、连贯性,形成教育研究共同体。

如,我园的“助教一加一”活动,是在原有家长资源库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吸收了家长的同事、朋友、亲属加入其中,为家长助教活动注入了活力,使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更高。我们利用资源库信息,聘请有专业特长的家长做健康顾问、文学顾问等,使他们参与到教育研究中来,在思维碰撞中达成家园教育观念的一致性。

3.交流分享式策略。

交流分享式策略在以家长为核心开展的家园共育活动中,由“家长互助组织”发起和组织活动,承担着调查、服务、宣传等职能。家长互助组织是由热心家长组成的,负责调查家长的需求,通过家长交流空间、家长沙龙、快乐亲子体验营、教育拓展基地等途径,为家长提供相互学习、分享育儿策略的平台。

如,在家长互助组织发起的“快乐亲子体验营”活动中,走出幼儿园,走进社区和家庭,分享社会多元文化。他们定期开展郊游、参观等活动。亲子体验营已经成为家长间学习、交流的平台,有利于亲子释放亲情、幼儿游戏交往,从而扩展了教育的空间。

三、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成效

通过家园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使我园教师实施家园合作的意识不断增强,不断地总结推广家园合作的策略方法。随着家园共育职能机构的建立,我们制定和完善了“家园合作共育制度”“爱心家访制度”等家园共育“十六制”。优质的教育和“家园共育,共同成长”的办园特色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一方面,家长参与、合作的愿望与热情不断高涨,以多种形式和途径充实了幼儿园的师资力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幼儿园师资和教育的不足。同时,家长也在家园共育教育模式中获益良多,家庭教育水平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在家园合作共育良好氛围中,家长、教师、幼儿园以及幼儿各个主体有机互动,在共育、共享、共成长的教育目标指导下,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今后,我园将进一步依托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构建,着力打造“家园共育,共同成长”课程,为园所特色可持续发展蓄力。

专冢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