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朋辈心理辅导总结

朋辈心理辅导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17 02:10: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朋辈心理辅导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朋辈心理辅导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76-02

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又名朋辈支持(peer support)、朋辈教育(peer education),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自愿参与,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和帮助来访者,解决其心理困扰,并与其共同成长的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活动过程。它是非专业心理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或准心理咨询(paracounseling)的一种形式[1]。

作为一种非专业性心理辅导,在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相对不足的背景之下,朋辈心理辅导近十年来在大陆地区逐渐得到重视。但总体而言,大陆地区朋辈辅导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人员选拔培训、组织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应用现状

朋辈心理辅导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在种族暴乱、校园骚乱等社会危机加剧而学校教育专业辅导人员和教师又很匮乏的背景下诞生的。约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的朋辈辅导开始兴起,一些机构开始实施朋辈辅导,如生命线、家扶中心等。

我国大陆朋辈辅导发展较晚。较早的报道见于2000年左右,个别高校如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开始出现大学生朋辈辅导。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遍开展,各种形式的朋辈辅导工作迅速发展。根据已有文献和笔者的初步调查,大陆地区有以下几种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1.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或称心理保健员、心理气象员等。近年来,各高校普遍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其职责一般包括:协助学校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异常现象,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及时向班主任、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反映;帮助有心理困难的同学及时前往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辅导;为老师、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心理健康服务等。

2.学生心理社团模式。近年来,学生心理社团迅速发展,几乎遍及每所高校。心理社团的功能包括宣传心理知识和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心理健康服务等。

3.大学生朋辈辅导工作站模式。自2004-2005年开始,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相继设立大学生朋辈辅导工作站。相比于心理委员和学生心理社团模式,大学生朋辈辅导站更接近于一般意义上的朋辈辅导。它一般遵循朋辈辅导员招募选拔、培训上岗的程序,以朋辈心理热线、朋辈心理辅导面谈等形式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4.楼栋朋辈辅导模式。作为又一种朋辈资源运用方式,近年来,有些高校开设学生楼栋心理辅导室,将朋辈辅导工作建立在学生楼栋基础上,深入学生社区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就辅导工作形式而言,各高校大学生朋辈辅导有以下几类:

1.朋辈心理辅导面谈。面谈是朋辈心理辅导的一种普遍形式。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心理辅导操作更简单易行,它较少受到时间、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也不像专业心理辅导那样需要心理辅导员一开始便要花费时间与当事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因为朋辈心理辅导员通常是被辅导者的同学或朋友,他们易于接触,其建议和意见容易被接受。另外,朋辈心理辅导的时间和地点不必太受限制,在宿舍里、校园里、教室里都可以,更能让人放松心理,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性。[2]

2.朋辈心理辅导热线。不少高校设立了朋辈心理互助热线,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朋辈辅导员担任接线员,通过电话进行的朋辈援助。与面谈相比,热线服务具有隐私性和便捷性的特点。

3.朋辈团体训练。以朋辈辅导员带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团体活动、互动游戏,让同学们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认识自我,彼此学习。朋辈团体训练因实施起来较容易,参与者众多,效果明显而受到普遍欢迎。

4.网络朋辈心理辅导。网络朋辈心理辅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朋辈辅导员利用心理网站的各种互动功能,向同学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二是指同学通过网站提供的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等信息,学习并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达到自助的目的。

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证明,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解决专业心理咨询员缺乏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对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总体而言,大陆地区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规范性和系统性不够。朋辈辅导员的组织与培训是朋辈心理辅导成败的关键。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各高校在开展朋辈辅导工作过程中,已逐渐能开展一定层面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表现为:①培训内容不够系统。一个完整的朋辈辅导培训方案基本包括:助人关系分析、基本咨询理论概念、人格理论、行为诊断与鉴定、咨询技术、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咨询伦理、个案研究与转介、一般社会与学生问题分析。鉴于资源的有限性,朋辈辅导员培训往往时间短、课时少,较难涉及全面系统的朋辈心理辅导内容。②难以实施持续的职后辅导和督导。由于学生朋辈辅导员不同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员,在技巧经验与基本理论方面的薄弱使其在实践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很有可能影响朋辈咨询的成效。因此,学校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为他们提供监督和指导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高校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相对不足,同时也由于对持续的职后辅导和督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高校学生朋辈辅导员在培训上岗后,一般难以得到持续的职后辅导和督导,这就使得朋辈心理辅导的层次水平难以提高,甚至容易出现伤害受助者等负面效应。

2.难以获得学校配套性跟进支持。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督导、监督管理、激励、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不仅需要专门的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指导,也需要学校有关辅导部门如学生工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目前,有些高校由学生社团自发推进或者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推进,在经费、场地、激励政策等方面难以获得有效的配套支持。

3.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效果评价机制。对朋辈心理辅导进行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价是既是对朋辈辅导员的激励,也是改进朋辈辅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当前,多数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重点还停留在人员的选拔、培训等方面,而对朋辈心理工作开展过程的监督管理及实施效果的评价则较少涉及。

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未来展望

研究表明,朋辈心理咨询有效弥补了专业辅导教师数量和精力的不足,对学校专业心理辅导和教学起到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并且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心理自助和帮助他人的能力。针对目前国内朋辈心理辅导的应用现状,未来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应当从以下方面完善和发展。

1.对朋辈心理辅导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朋辈心理辅导虽然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援助形式,但并不能取代专业的心理咨询,因此有必要对朋辈心理辅导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我们认为,朋辈心理辅导应定位于以下功能:①协助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发展性心理支持。作为一种半专业心理咨询,朋辈辅导员可以通过运用尊重、关注、共情、倾听等非指导性技术,协助心理辅导老师帮助同学解决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生涯发展等发展性问题,以提供心理支持为主要功能。②作为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朋辈辅导员分布于学生之中,且受过一定的培训,具备初步识别心理异常的能力,因此,能充当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和问题学生之间的纽带,及时转介心理问题学生,帮助心理问题学生获得专业心理援助。

2.规范人员选拔、培训。人员选拔、培训是朋辈辅导工作的中心环节。Brown认为,朋辈辅导员必须具备帮助他人的意愿、与不同的人相处的能力、乐于履行义务和保守秘密的伦理道德、对计划目标和原则的认同等素质。优秀的朋辈辅导员还应拥有同情心、真诚热情、对他人的尊重等。在具体实施中,应通过广泛运用心理测试、培训考核等形式,合理选拔朋辈辅导员。

科学有效的朋辈辅导员培训应有三个重点:第一,要综合运用知识讲授、小组模拟等多种培训方式,充分调动团体的资源促进朋辈辅导员的成长,促进自我认识,增强对辅导的信心;第二,培训内容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结合,结合个案和朋辈辅导员自身发展初步构建辅导的知识与技能体系;第三,运用心理测验手段进行效果的评估,不断总结和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使朋辈辅导员的培训与选拔、督导更好的衔接。

3.加强督导和管理,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一是要加强专业督导。及时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解决辅导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和自身成长问题,提高助人和自助能力。二是要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系统,建立专业人员和朋辈辅导员团队,并促进团队沟通与合作,促进活动不断改进,追踪和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三是开展持续的数据、测量分析和评价,对辅导策略、程序进行评价。

4.进一步丰富朋辈心理辅导的形式,拓展朋辈心理辅导领域。在美国,朋辈心理辅导包括朋辈电话和门诊咨询、朋辈调解、朋辈健康教育、朋辈伴读等多种形式。因此,要研究和拓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形式,以更加充分地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

篇2

1 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

1.1 群体社会化理论 在看待同伴群体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方面,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父母行为对儿童心理特征的形成无长期效应,同伴群体才是心理功能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个体的社会化源于对某个群体的认同,即将自己归入到一个特定的群体中,并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和区分。有关对青少年社会交往的研究发现,消极的同伴对男孩的影响要比女孩大,而积极的同伴对男孩和女孩的影响同样重要[3]。

1.2 社会学习理论 从社会学习的观点来看,同伴提供了行为的榜样和社会模式。同伴间的互动,往往强化或惩罚了某种行为,从而影响了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同伴教育应用人们分享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用同伴的正确言行影响受教育者,这不仅能使同伴教育者自身受益,而且使受教育者也获得进步,取得“双赢”的结果。另外,由于同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持续接触,还能强化对教育者的影响。

1.3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它认为充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一切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提出的理念,如相信人是有能力、有价值、有责任感的,人应该得到尊重和信任,心理咨询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同龄伙伴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容易理解、沟通等都对朋辈心理辅导很有启发。

2 在军校研究生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弥补军校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由于军校教育管理方式的特殊性,军校研究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的同时,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军校愈加重视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但是专业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数量仍然难以满足军校研究生对心理服务工作的需求,军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基于这种情况,在军校研究生中选拔、培训优秀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能有效缓解军校专业心理服务力量不足的压力。

2.2 满足军校研究生的心理需要 研究显示,当大学生出现心理压力、需要得到心理帮助时,59.4%的学生会选择向朋友和同学倾诉,17.7%会选择沉默,8.6%会选择向可以信赖的老师和长辈倾诉,5.8%会选择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2.7%会选择告诉家长[4]。军校研究生往往排斥权威,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相互交流、倾诉烦恼。他们往往很重视与倾诉对象交流时的气氛,希望能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中探讨自己的问题。相近的价值观、相似的经验和生活方式,使得朋辈心理辅导能很好地满足军校研究生的心理需要。

2.3 有助于军校研究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军校研究生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改变了以往军校研究生只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使军校研究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助人者,在学习了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巧之后学以致用,不仅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心理问题,而且还提高了自己的心理调控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军校研究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4 提高军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国内外研究显示,朋辈心理辅导能够在某些方面给受助者带来积极的变化,在使当事人情绪好转这个层面上最为有效。由此可见,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受助者遇到心理困扰时及时提供鼓励和支持,不但能使其增加信心、实现有效调节,而且还能使其在情绪、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变化和改善。朋辈心理辅导对军校研究生的心理问题能够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能有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 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

3.1 选拔队伍 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潜质。因此,首先应严格选拔朋辈心理辅导员。一个优秀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特征、积极的人生观、助人的爱心和耐心、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选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是在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价值等方面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他们在共情等方面要具有良好的唤起与提升,具有感受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在选拔过程中,可借助艾森克人格问卷、SCL90问卷、倾听商数自评量表等测验进行筛选[5]。

3.2 系统培训 朋辈心理辅导效果如何,取决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对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系统培训非常重要,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培训、辅导原则与道德的培训两个方面。知识技能培训主要包括: 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的自我分析、管理和调控能力和技术,心理辅导与咨询方面的主要理论和知识,心理调节与干预技术以及会谈的技能技巧等。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员还要遵循辅导与咨询的道德规范,不可利用受助者可能产生的感激之情为自己谋取私利或发展工作以外的利益关系。在培训形式上,主要包括引导阅读专业书籍、听专家讲座、进行案例分析、开会交流心得、观摩心理电影、教师指导下的模拟咨询等。

3.3 分层互助 军校研究生的心理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适应准备阶段、稳定发展阶段、趋于成熟阶段。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只有结合军校研究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进行,才能更好地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扰。因此,应建立分层心理互助模式。建立由高年级学员辅导、培训低年级学员,同年级学员互助的阶梯式分层心理互助模式,能使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同年级和跨年级的心理辅导模式相结合,以建立更加有效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3.4 教育普及 要想充分发挥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带动作用,可以依托朋辈团体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利用校园广播、编印刊物、橱窗、板报、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朋辈心理讲座、朋辈心理剧、朋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教育月(周)等系列活动对军校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通过互助式心理训练、心理激励、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军校研究生进行心理调适,从而帮助他们释放心理压力,发掘潜能。

3.5 督导评估 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者,他们的知识、能力、经历决定了他们只能对受助者提供有限的帮助。他们的作用主要是及时调节同学的不良情绪,缓解他们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或为个别同学做浅层次的心理咨询。当遇到的辅导困难,超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能力时, 或当受助者对其服务不满意时,要有把当事人及时转介给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意识。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要在专业心理学工作者的指导下进行,以便不断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技巧,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惑和难题。军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应定期对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纠正。

综上所述,朋辈心理辅导是开展军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之一,它的工作定位主要是发展性心理辅导。我们必须从军校研究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经验,以期进一步做好军校研究生的心理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 蔡秀娟,黄东,鲍金勇,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探讨.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6(4):6367.

2 杨思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心理辅导中的效能性分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132134.

篇3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10-001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情感沟通,帮助同学解决日常遇到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困扰,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推动学生群体的互动、关怀、支持,实现学生“自助”成长模式[1]。

一、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发展现状

目前,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处于探索阶段,天津大学在2006年举办了全国高校首届“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机制研讨会,并成立了“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之后每年举办一届研讨会。心理委员的工作机制在全国各类学校中进一步得以实施与发展。2007年,《北京工商大学班级心理委员手册》出版,在全国高等学校率先开展了“学生班级心理委员”的课程培训,得到了一致肯定。南京林业大学的辅导内容及工作体制在逐步完善和确立[2]。

二、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存在的问题

1.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经过归类分析,将学校的朋辈心理辅导情况总结为如下三种情况,第一类高校未能建立有效的朋辈咨询机构,他们中有一小部分正在筹划设立朋辈咨询中心,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学校因为经费等原因的限制而未能设立此类机构;第二类高校为综合大学,或是存在心理学专业的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比较完善,工作水平较高;第三类高校正在积极的完善朋辈心理工作队伍,但是受缺乏心理学专业的限制,只能在其他专业中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学生,通过学校专业心理教师的培训,使得这批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然而,总体上缺乏专业背景支持,专业基础不够扎实。

2.非官方性

由于大多数学校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以社团的方式建立,鲜有官方的组织推动其发展,使朋辈心理辅导不够名正言顺,极大地阻碍了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发展。同时,各校对心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同,河北省各高校学生心理工作,尤其是朋辈心理工作缺乏交流。每个高校都有自己开展心理活动的特色形式,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共享的平台,使得先进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经验无法相互共享。

3.咨询手段单一化

通过问卷分析发现,59.7%以上同学开始建议通过电话、QQ、飞信等电子化的交流方式来与心理咨询员沟通,而在调研的院校中,几乎完全是以面谈的形式来进行,朋辈咨询方式的单一化与滞后性得以显现,阻碍了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发展。

4.宣传不到位

调研发现高校的学生普遍不清楚、不了解本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或学生组织,相关部门对朋辈心理辅导不甚了解则不予以重视,宣传平台不够完善,这就要求高校今后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此外发现同学们热衷于网络平台,在心理学知识的宣传方面,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来完成。

三、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构建

1.构成要素

朋辈心理辅导站应作为一个战略统筹部门而存在,它上承校领导的指导思想,下达学生们的心理工作状况,统筹发展全校的心理工作。朋辈心理辅导站下设朋辈心理咨询室、朋辈心理辅导基础工作组和培训考核组三个部分。

1.1朋辈心理咨询室。朋辈心理咨询室是传统的咨询模式的集成和发展,主要负责接待前来咨询同学,为其解决心理咨询问题,询室还需要将经常遇到的心理咨询问题进行类别化的分析。

1.2朋辈心理辅导基础工作组。目前,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大部分都是在心理咨询室进行,这种形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班级心理委员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密切的注意班级同学的心理动向、对重点同学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这种心理辅导相对于到心理咨询室的沟通更具有及时性的特点,同时与当事人处在相同的班级,对当事人的了解程度可能更好。班级心理委员选定并不是单纯的依靠班级内部的选举,而是通过一系列选拔流程产生。

宿舍知心人的任务和工作与班级心理委员基本相同,但两者负责的内容方向可有所区分,向宿舍知心人倾诉时可能问题多面向于生活方面,而针对班级的心理委员可能就倾向于解决学习、学生工作上的问题。这两个咨询岗位的设立,可以拓宽朋辈心理的服务范围,能够为同学们提供更加及时的心理咨询辅导服务。

1.3朋辈心理辅导培训考核组。首先,基层工作人员即宿舍知心人和学生心理委员的选拔和培训,是基层工作很重要的环节。实践中,朋辈基层工作人员首先应该进行相关的心理测评,然后,分析通过面试考核应征者的心理素质等方面问题。最后,对前两个环节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人选。

具体的培训环节将由专业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公共知识和相关工作的知识培训。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存在问题的分析,制定培训的主要内容,设立听、阅、学、互、实五位一体的培训方案。

2.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完善

2.1咨询方式多样化。目前同学们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或拒绝求助于朋辈心理咨询机构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担心咨询会使其他人知道自己的情况,对自己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鉴于此种顾虑,朋辈咨询机构应当考虑采取多种方式接受咨询,同时采取一些新的方式来消除咨询者的顾虑。例如,建立网上匿名咨询平台,通过此平台,咨询者可以有效地消除自己的隐私被泄露的情形,同时通过文字上的交流,能更好的走进咨询者的内心。没有面对面的接触,能有效的减少咨询者的顾虑;开设校园朋辈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是指对情绪危机者进行心理干预的一种电话服务形式,具有及时性的特点。

2.2建立高校间朋辈心理工作交流机制。在实践中,本研究发现高校间缺乏沟通,因而积极建立高校间沟通的桥梁,并建立了“河北高校朋辈交流群”。建设高校间朋辈心理工作交流机制,对于加强高校心理工作之间的交流与学习,逐渐缩小高校间发展差异,增强全体在校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对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篇4

“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辈心理辅导(马歇尔夫,1981)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1 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专业的心理辅导、它是同龄人(朋辈指的是朋友或同辈)之间开展的为他人提供心理帮助、支持和关爱的互助活动。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教育与疏导模式,是专业心理辅导教员的有利助手,必将为军队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新生力量。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普遍性强,可使心理辅导的影响最大化。由于朋辈心理辅导是在学员战友之间进行的,对当事人影响比较大,在日常生活中可从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对有心理困惑的学员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

二是方便可行,易于操作。朋辈心理辅导主要由各单位心理骨干完成,由于心理骨干和求助者之间平时就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因而省去了传统心理咨询要建立人际关系的部分,使疏导变得简单易行。

三是具有很好的预见性,可以及早发现问题。由于心理骨干与求助者之间本身就是同学与战友的关系,因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可以敏锐地观察到周围同学的心理状态,从而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及时疏导。

二、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应用于军校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笔者曾对800多名军校学员进行调查,题目是“在你遇到烦恼时,会选择哪种渠道寻求帮助呢”。结果60%以上的学员选择向朋友倾诉,只有少数会像组织求助。由此看出,学员选择心理调节的方式是依据心理上的亲密程度来进行的。当他们遇到心理困扰时,首先求助的对象也许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战友,而不是心理教员或单位主官。可见,朋辈心理辅导在某种意义上比心理辅导所涉及的对象更多。具体说来,在军校学员中试行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是可以弥补院校心理教育资源的不足。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各院校基本上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军人心理学、心理教育与疏导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与学员整体的心理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另外由于学校配备的专职心理辅导老师数量有限,有时无法满足学员的需求。因此,在学员当中形成一支由同龄人担任的心理骨干队伍,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不足和需求较大之间的矛盾,既帮助专职心理辅导教员解决了学员当中较为简单的问题,减轻了自身的压力,又可以和专业心理咨询相辅相成,提高心理咨询的效率。

二是符合学员多层次的心理需求。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较,朋辈心理辅导具备同龄优势,更符合广大学员的实际心理需要。对学员来说,他们更愿意跟同龄人交流,希望得到同龄人的认同、接纳和关爱。另外,朋辈心理辅导开展的时间和地点不受局限,可以在宿舍、食堂、教室、操场等各种场所开展,因而可以让来访的学员更加轻松自如。事实表明,朋辈心理辅导对于怎样克服自卑心理,如何提高自信心,如何协调人际关系,如何对待失恋等常见问题,往往能收到相当理想的效果。因此,军校应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做到各班都有心理咨询骨干。

三是可以有效提高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朋辈心理骨干与其他学员共同生活和学习,对于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可以及时发现和协助缓解。对于个别存在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员可以及时向上级报告,有效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另外,朋辈心理辅导可实现“助人自助”的理想效果。作为助人者的朋辈心理骨干在“助人”过程中能学习到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自我调适方法,自身的心理素质可以得到较大的提升,从而更好地调节、缓解和排除障碍,形成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

另外,军校本身的特点对朋辈心理辅导优势的发挥提供了现实可行性。军校环境相对封闭,学员内部互动多,从起床、早操、操课、训练,到熄灯就寝,无时无刻不处在集体之中。在集体内部,特别是班排内部,学员交往的距离之近,次数之多,频率之高,是军队之外的任何其他群体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时空上的接近性,为朋辈心理辅导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因此,朋辈心理辅导作为军校开展心理服务的重要途径是适应军校实际情况的。

三、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实施步骤

首先要严格选拔朋辈心理骨干。朋辈心理咨询的效果与心理骨干的个人特质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对心理骨干的选拔至关重要。朋辈心理辅导是志愿性陪伴工作,选拔首先应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从愿意为他人服务的学员中筛选出合适的人选。同时,朋辈心理辅导与同学之间的帮助是不同的,它要求朋辈心理骨干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专业知识技能。因此,应选拔一批心理专业技能较好、思想政治素质较强、在学员中有较高威信、乐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员担当朋辈心理骨干。要通过面试谈活来了解报名者的语言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技巧,判断其是否热衷帮助他人,是否有耐心、爱心和较强的责任。也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朋辈心理骨干的人格特质及倾听能力做出评估,了解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否具备健全的人格,是否掌握必备的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

其次组织心理骨干进行专业的心理培训。朋辈心理骨干培训要以心理学知识为指导、以学员的成长为前提、以心理辅导技术为手段、以助人自助为理念,形成珍爱自己、珍爱他人的和谐宽松氛围。整个培训过程应系统而严谨。尽管培训的时间比较短,但内容必须有系统,有针对性。值得注意的是,朋辈心理骨干的培训不能将培训重点放在辅导理论和心理学术语上,而应该把培训的重点放在技能上,尤其是辅导同伴时需要用到的各项技能。培训内容应主要包括朋辈心理骨干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心理辅导的基础知识、军校学员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辅导的主要技能。在辅导过程中,心理骨干还要遵循心理咨询道德规范,不可利用求助者可能产生的感激之情为自己谋取私利或发展工作以外的利益关系。

篇5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023-03

一、引言

朋辈心理咨询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青年一代各种心理问题突出,诸如滥交、吸毒、辍学等,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专业人员远远不够,不得不增加非专业心理咨询,即朋辈心理咨询。马歇尔夫(Mamarchev,1981)对朋辈心理咨询(peer counseling)的定义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1]其模式主要有:朋辈电话和门诊咨询、朋辈调解、朋辈健康教育和朋辈伴读。[2]1990年,伯纳德(Benard)通过对很多朋辈咨询案例进行调查,提出青年朋辈咨询使许多青少年减轻了因滥交、吸毒、辍学等社会问题和被家庭、学校和社会抛弃的孤独感。[3]同样,在英国高校心理咨询服务中也使用朋辈辅导这一模式,这些志愿者主要通过聆听、谈话帮助同学缓解心理问题。[4]

这种利用同龄人互助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较好地缓解高校心理辅导专业人员匮乏的普遍矛盾。这些年,国内很多高校也尝试用这一模式解决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5-6]但因为朋辈辅导员是非专业人员,其胜任度并不高。[7]究其原因:一是朋辈辅导员专业知识不足导致辅导效果有限。心理咨询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需有专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但朋辈辅导员往往是只经过简单培训即上岗,难以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不愿回访,进而又影响其他人员来访。二是朋辈辅导员辅导方式单一,导致无法有效建立治疗同盟。目前高校中朋辈心理辅导往往采用传统的一对一咨询的方式,学生本身不感兴趣,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无法在治疗过程中建立牢固的治疗同盟,影响辅导效果。三是朋辈辅导员本身不具备权威性导致治疗中认同的缺失,朋辈辅导员一般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在来咨询的学生眼里不具备教师的知识和技能,难以建立辅导中必备的信赖感和认同感。

基于以上原因,为了使朋辈辅导员的工作更有效率,需要一个有效的选择标准。本文以本校近五年的朋辈辅导员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表现优秀的,即适合做朋辈辅导员的学生作为样本,对其进行人格特质分析,建立有效的选择标准,为今后筛选朋辈辅导员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09―2014年在本校心理中心指导下,每年在新生中成立团体心理辅导小组,每个小组由两个朋辈辅导员带领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员是在校园内公开招募志愿者,主要为大一、大二学生。通过面试,选择易沟通、交流顺畅、主动性强且有强烈的助人愿望者担任,性别不限。每年招募大约30~36人,五年来共招募152人。本研究选择这152人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每学年开学伊始,即招募辅导员并进行培训,同时进行新生心理普查,把在普查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分组,每10人一个小组,由两名朋辈辅导员带领,运用团体游戏、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技术进行团体心理辅导。[4]每个活动单元1.5~2小时,包括三至四个活动环节,活动结束后布置作业,让参加辅导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悟在团体辅导中学习的新观念,练习在团体辅导中学习的新行为等。一年开展8个单元活动,涉及了解自我、建立自信、合理情绪表达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领域。一年后对朋辈辅导员进行考核,考核指标主要是团员的缺席、脱落率和团员的满意度。

为获得优秀朋辈辅导员作为研究样本,特设定筛选标准。1.入组标准:每次活动都没有团员缺席的组别,或有团员因合理理由偶尔缺席但满意度达100%组别,两个辅导员入选;有团员脱落但满意度达100%的辅导员入选。2.排除标准:每次活动都有团员缺席或有两名以上团员脱落组别,两个辅导员不能入选。按此标准筛选出研究样本68人,以此作为实验组,同时随机抽查大一、大二学生208人为对照组。

(三)评估工具

采用全国协作组修订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量表(16PF)[8],该量表由187个题目组成,从16个维度对被试人格的16种不同因素组合做出评估,每一测试题有三个答案,计分为0、1、2分,最后换算成标准分。

(四)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主要方法为完全随机设计的t检验和两样本率的卡方检验。

三、结果

(一)一般资料

实验组68人(男28,女40),平均年龄18.8±0.8(18~21)岁;对照组208人(男100,女108),平均年龄18.7±0.8(18~22)岁,差异无显著性。

(二)优秀朋辈辅导员和对照组的16种人格因素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在因素A(乐群性)、C(稳定性)、G(有恒性)和Q3(自律性)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高于对照组;而在因素L(怀疑性)、O(忧虑性)和Q4(紧张性)和对照组差异也有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其他因素差异无显著性。

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16种人格因素比较(X±S)

实验组

(n=68)对照组

(n=208)tA乐群性10.99±1.4810.13±1.423.458**B聪慧性9.28±2.329.30±2.11-0.053续表

实验组

(n=68)对照组

(n=208)tC稳定性15.21±3.1314.13±2.882.094*E恃强性9.78±1.819.45±1.741.084F兴奋性14.38±8.8713.26±7.740.925G有恒性14.01±1.6313.25±1.523.811**H敢为性13.52±8.7213.41±8.220.252I敏感性11.97±6.5611.18±5.800.744L怀疑性7.86±1.598.87±1.79-3.479**M幻想性13.46±3.2413.27±2.660.397N世故性10.32±1.9610.16±2.210.447O忧虑性7.94±1.679.85±2.15-5.785**Q1试验性13.14±2.9813.71±3.54-1.016Q2独立性12.27±2.7912.38±2.48-0.243Q3自律性13.38±2.0111.76±1.984.735**Q4紧张性7.75±2.129.72±3.38-4.072**注:*p

(三)优秀朋辈辅导员和对照组的人格类型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根据标准分推算出的二元人格因素中,实验组适应型和外向型的比率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高于对照组。

表2实验组与对照组人格类型比较(单位:%)

类型实验组

(n=68)对照组

(n=208)X2适应型91.1767.3014.878**外向型72.5357.69.5.433*安详机警型72.0972.110.000果断型75.062.503.547注:*p

由表2可以看出,根据标准分推算出的二元人格因素中,实验组在适应型和外向型的比率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高于对照组。

四、分析讨论

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经过系统培训才有可能胜任,朋辈辅导员作为非专业人员,其心理专业知识的匮乏是显而易见的,且不能在短期内改变,因此选择合适的辅导员采用合适的方式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本研究中采用的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在克服朋辈辅导员专业知识不足的困难上有显著作用。[9]因为专业知识不足,一对一咨询的朋辈辅导员很难及时发现来访者的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但团体辅导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团体辅导以游戏为主,游戏是事先由专业人员设计好的,包括游戏中的提问、游戏后的总结和游戏结束后布置的作业,都按照事先安排好的程序进行即可。这样,专业知识的缺乏就不会成为影响辅导效果的重要因素,而朋辈辅导员能否带好一个团队完成任务,其性格和心理健康状况尤为重要。

本研究中发现,在团体活动中表现优异的辅导员,其性格特质比较明显,辅导员心理特质体现出更高乐群性,即与人相处热情,合作性强;情绪稳定而成熟,有维持团体的精神;做事尽职尽责,有始有终;独立性强,能在任何环境坚持完成任务。而相对的,和同龄人相比,辅导员表现出更少的怀疑性,即对人信赖,无猜忌;情绪较少忧虑,比较安详沉稳,安全感较高;情绪平和安静得多,内心冲突较少;在双重人格测试中,辅导员人群表现出适应型和外向型均高于同龄人。合适的朋辈辅导员在人际关系中应与人为善、豁达、主动性强;情绪稳定,自控力强;敌对心理少,能宽容人。这样的人情绪智力比较高,凝聚力高,善于和人打交道,容易赢得别人的信赖,更有可能带领团队顺利地完成任务。

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在大学中要想充分利用朋辈辅导员来协助进行学生心理辅导工作,首先在人员的选拔中,可以使用卡特尔十六项人格测试,选出在因素A(乐群性)、C(稳定性)、G(有恒性)和Q3(自律性)分数高且在因素L(怀疑性)、O(忧虑性)和Q4(紧张性)低分者;其次在心理辅导工作方式中,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这两方面结合,一是可以快速甄别人选,二是可以极大地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提高其胜任度。

参考文献:

[1]Mamarchev H L.Peer counseling searchlight plus:relevant resources in high interest areas[M/OL].http://eric.ed.gov/?id=ED211904,1981.

[2]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8):52-55.

[3]Benard Bonnie. The case for peers[J].Adolescent Development,1990(12):16.

[4]窦丽芳,吴太山.英国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及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3(7):184-186.

[5]官锐园,樊富珉.综合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应对能力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4):219-221.

[6]伍翔.朋辈辅导员培训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7):657-658.

篇6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产生背景

随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日显突出,20世纪60年代,为弥补学校内专业心理咨询人士不足带来的工作被动,美国一些精神心理健康学者探索高校内非专业心理咨询的改革,在校内设立朋辈辅导机构,选拔部分学生,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充实到心理咨询队伍中,并通过他们向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帮助。在我国,因为受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二十一世纪初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心理健康教育和朋辈辅导在我国高校内开始受到重视。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数及在校生数均占全日制普通高校的50%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承担着不可低估的历史重担。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是普通高考本科线以下的学生和“三校生”(中专生,职高生,技校生),相对普通高校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个性突出,桀骜不训;自我中心,责任缺失等特点。

我国高职院校虽也有按照一定比例(5000:1)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要求,但从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尤其是随着“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理念日益成为共识,这样的人员配备远远不能满足各高职院校的日常教育和辅导工作的需要。为弥补这一不足,在借鉴国外高校的一些成熟做法基础上,国内各高校普遍开始推行“朋辈心理辅导”的做法

即选拔一批具有一定兴趣爱好和责任心的学生,通过专业教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理论和技能培训和考核,以协助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及作用

高职院校的朋辈心理辅导是区别于专业心理辅导的一种方式,指的是受过一定培训和考核的非专业人员,义务从事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等活动,又称“准心理咨询”或者“非专业心理咨询”。在这一心理辅导方式中,辅导者与被辅导者关系较为亲密,年龄或层次相当,因而具有义务提供帮助、过程互动较好、帮助充满友谊、辅导简便有效等特点。

朋辈辅导中的“朋辈”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朋”即“朋友”,是指有参与辅导双方是曾经有过交往的,或者比较熟悉,甚至可以使知心朋友,是值得信赖的;“辈”即“同辈”,是指参与辅导双方年龄或者层次相当,他们相互之间的生活方式和阅历相近、人生观和价值观类似、关注的问题或兴趣爱好相同,容易做到同感和移情。

朋辈心理辅导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适度延伸和有益补充,具有覆盖面广,发现问题及时,能防患于未然,易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等特殊作用。它让受帮助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心理安抚和解脱,让辅导者在帮助他人的活动中得到价值认同并促进自身成长,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三、朋辈心理辅导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人的社会化是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在社会化进程中,人们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从个体视角来看,社会化是一个个体与其他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客观因素中的“同辈群体”亦称“同龄群体”,指年龄与社会地位相似的人结合形成的群体,如同学、朋友、同伴等。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而言,同辈群体之间的人际沟通属于非正式沟通,相对于正式沟通具有形式灵活随意、传播速度快、容易接受和采纳等显著特点。他们成长于相同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有相似的价值观,趣味相同,感情融洽,情绪易相互感染,行为易相互模仿,他们强调参与者的平等和一致,同心协力,相互容忍。这种同辈群体的影响力常常高于家庭、学校和教师、父母,影响着个体社会化的各个方面,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四、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探索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1年,2004年设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同时成立学生社团――心理交流社:2006年开始在实施朋辈心理辅导计划,各班级中设立朋辈辅导员(亦称“心理委员”);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以朋辈心理辅导为主的“三级五层”心理防御体系,经过近十年的摸索,在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实施明辈心理辅导应做好以下工作;建立辅导员工作网络;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建立朋辈心理互助组织;设立团体互动或一对一的个体活动项目;营造心理与行为的示范氛围。

(一)“三级五层”心理防御体系简述

第一级:分朋辈辅导员(含新生班级班主任助理)、心理健康信息员(学生公寓)两个层面

在各班级设立朋辈辅导员一至两名,主要负责将本班学生中存在的各类心理异常现象、人员及时报告各班主任以及分院,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及时处置。

在各学生公寓设立心理健康信息员(建议选拔优秀的学生公寓楼层长兼任),将各学生公寓中存在的各类心理异常现象、人员,及时报告各学生公寓思政辅导员以及学生处,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及时处置

第二级:分各分院、学生公寓两个层面

在各分院、学生公寓设立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辅导站,由各分院学工负责人、学生处分管学生公寓负责人任站长,并指定一名专职辅导员老师负责(兼任),辅导站成员为各班级朋辈辅导员、各学生公寓心理健康信息员。

第三级:学院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中心

学院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中心(原学生心理辅导室)下设心理素质拓展辅导总站,由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中心从有关学生社团(心理交流社)中选拔10名左右同学加入(按照各分院2名左右配备),并归入学院学生会劳卫部干部管理。

(二)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培训和评价

1.选拔各级各类朋辈辅导员

这是开展朋辈辅导的重要环节。按照社会心理学的人际喜欢和吸引理论,影响人际喜欢和吸引的因素有三类――情景、个人特质、相似与互补。因此,我们在朋辈辅导员的选拔考核过程中,着重考察申请者是否具备相对适合担任朋辈辅导员的人格特征,比如:对心理辅导具有一定的兴趣,强烈的责任心,人际交往和活动组织能力较强,热心于公益服务等。

2.对选拔的朋辈辅导员进行培训

朋辈辅导虽然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但是要最大程度发挥朋辈辅导的真正作用,在他们真正参与辅导前,首先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心理辅导或咨询职业道德和原则、基本知识、常见心理问题应对、咨询示范、咨询实践、团体辅导的理论及实践等,使朋辈辅导员在开展工作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光凭热心办事,甚至是好心办坏事。

3.相关学生社团――心理交流社,作为校级社团纳入学院团委学生社团管理中心,其成员招纳按照学生社团有关规定执行,具体业务及常规工作开展由学院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中心负责监督和指导,指派学院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任指导老师。

4.建立完善的朋辈辅导员评价体系。为了全面掌控、监督和评价各级各类朋辈辅导员的工作开展情况,我们还设立了从工作计划、工作开展情况报表、到工作总结及评优的一整套量化考核评价体系。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

1.设计朋辈心理辅导活动项目

除了面对面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有针对性地选取或设计项目,并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也是朋辈辅导的主要载体。其中比较有特色的做法是在新生班级中设立班主任助理。每学年结束前,各分院就组织开展新生班级班主任助理的选拔工作,除了满足朋辈辅导员的一般素质要求外,特别要求这些学生应当品学兼优,原则上要求为建党积极分子。在新生刚入学的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这些学长除了完成日常学习、配合班主任做好各项常规工作外,重点发挥同辈群体的优势,深入到新生的学习、生活中,宣传学校的各项制度、新生适应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全面广泛地与新生交流沟通,解答新生中存在的各类困惑。

2.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正如消防安全中所强调的“安全重在防范”,心理辅导只是一种应急的补救措施,而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融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中,引导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和相互合作获取正确的心理认识,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宣泄和自我安抚,最终达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目的,才能在根本上解决学生个体存在的心理困惑。

(四)建立朋辈心理互助组织

“心理互助”组织设立的依据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根据有关调查研究结果,青年学生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这个问题时,有超过70%的调查对象回答的是“寻找同伴”,回答“寻找老师”、“寻找父母”的只占8%和10%。这一结果表明,青年学生更加愿意找与自己情况相似的同伴倾述,而非那些所谓“见多识广”的家长或者老师,主动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也非他们的选择。我们在总院及分院两个层面开通心理帮扶QQ、电话热线,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中心和辅导站也分别设立了朋辈心理辅导室,并安排各级朋辈辅导员轮流值班。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或困惑时,通过QQ聊天、打电话或直接找朋辈辅导员寻求帮助、倾诉。在经过朋辈心理互助后,绝大多数求助者都能敞开心扉,理顺自己的心态,重新以积极振作的姿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五)设立团体或个体互动活动项目

团体辅导具有教育、发展、预防与治疗四大功能。对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来说,团体辅导有助于他们深化对自己的认识,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提高适应能力,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对人格欠缺的学生而言,团体辅导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问题,通过与团体成员的互动,减轻症状,培养适应能力,增进心理健康。而以一对一为主要方式的个体辅导则以解决当前存在的心理困惑,引导其摆正心态,疏导心情为主要目的。

篇7

二、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的体现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在助人自助的同时使学生彼此间开始关注自我心理健康,增强了他们应对挫折、解决问题和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避免了各类心身疾病和危害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美国学者的一系列研究结果也表明,朋辈心理互助辅导虽然提供了一种非专业的辅导服务,不能取代有资质证书的专业咨询与辅导,但却是美国学校教育尝试的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一)朋辈心理互助辅导调动了学生自我反思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实现自我的身心成长是减少学校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根本保证。因为愉悦的心理气氛,团结、向上、积极的学习环境可以促使学生乐观、宽容和具有创造性,从而能够愉快地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种种不适。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成员在活动组织、开展与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咨询者,既需要大家互相协助和学习,又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活动与咨询的优势与不足,进而逐渐调整、确定整个活动计划的实施和确保咨询的效果。对于朋辈心理互助成员,在督导教师的指导下,他们更需要通过对自我进行不断地反思,用强有力的自身感受、体会和经验去帮助其他同辈同学调整行为,驱散心灵的雾霾。实际上,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就是个体的心理体验过程。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既调动了自己和同伴的自我反思能力,提高了心理自助互助的能力,又突出了他们在心理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帮助每一位同伴强健了抗压力,最终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产生。

(二)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品质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始终以人本主义的每个个体都有实现自我潜能的要求为指导,积极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为宗旨。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证明,人的积极心理因素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驱力,它能使人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拥有自信,给予自己积极的自我评价,并引导自己身心健康发展。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因素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M.赛利格曼(M.Seligman)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它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力量与潜能,要着重关心人积极的心理品质(见表1),它还提供了积极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另外,它一直在为每个人的终身幸福而努力,引导人们用发展、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各种心理问题。因此,重视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因素,能够使人更好地调控情绪,有意识地提高自我的幸福基线水平,增强生活的目标感、价值感和效能感,增强心理品质。

(三)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强化了学生主动应对危机的能力

危机应对能力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项必要锤炼,它需要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意识到关爱自我,满足自我的需要,习得积极情绪体验对自我身心健康保持的必要性。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促使同伴积极地去认识、客观评价自我,接纳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的身心成长。实践显示,面对复杂的社会状况,学生们在应对心理危机时,必须利用内部积极力量和外界无私支持的双向危机干预机制,才能增强他们自身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体性。据调查,在众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中,人的认知偏差是其根源之一,此时若只采用纯粹的外界干预,其效果实际上并不理想,因为心理问题的最终解决归根结底是要依靠学生自己去完成的,所以加强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有利于强化他们主动应对危机的能力。

三、如何借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发挥学生在心理教育中的主体性

(一)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成员来自同学中间,他们处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基层,生活、学习在学生中间,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最方便,也最容易发现周围同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成员在心理健康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利用自身的便利性,编辑不同心理健康知识主题的宣传报纸、网页等进行宣传,也可以利用宣传展板、漫画展等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可以在班级、宿舍组织开展以心理教育为主题的心理训练活动,还可以根据周围发现的心理问题编写、排演校园心理情景剧等,扩大心理影响的效能。

(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系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养的一个途径。在该课程中实施朋辈心理辅导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局内人,真正调动学生上课的主观能动性。鉴于心理辅导咨询的保密性原则,在课堂中实施朋辈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心理危机识别与预防、心理健康常识、自我成长等方面。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授课的特点,事先选择高一年级的朋辈辅导人员2~3人作为课堂上的团体和实践体验活动的实施人,经反馈,效果很好。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加强了课堂的学习效果,而且使朋辈心理辅导人员得到进一步的内心体验,双方的实践目标顺利实现。

(三)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满怀各种憧憬,对新环境既新奇又陌生,为了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学校环境和班级环境,帮助他们完成角色转变,尽快融入班级集体,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可以使他们顺利适应新生活,推动整个班级学生群体形成互助、关怀和支持的氛围。据反馈,新生在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平等、安全和信任,在这种氛围里,他们能够尽快熟悉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对自我的接纳程度变高了,并开始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制订合理的目标。研究结果也表明,朋辈心理辅导对于提升新生的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等方面都有显著效果。

篇8

近年来,中小学生因心理危机得不到恰当的处理而最终走向自杀等极端化的事件层出不穷,如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的干预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然而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中小学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严重不足,大多数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兼职,很少中小学配备有专职的心理教师。而朋辈辅导是现阶段中小学开展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职心理老师不足的缺陷,更发挥了学生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体作用。

一、学校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埃里克森认为该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以及过渡统一性危机,获得稳定的自我。自我的期待、情感的困惑、自我的焦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中小学生们承受着沉重的压力,而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现状使他们还不能靠自身的心理能量顺利化解面临的压力,因而构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中小学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Capalan(1964)把心理危机定义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灾难等)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果在心理危机状况下,个体能成功把握心理危机或及时得到适当有效的干预,学会新的应对技能,不但能获得心理平衡,还能获得心理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这危机便变成了机遇。

心理危机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将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减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

(二)学校心理干预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上的心理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的中小学生、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亲属或亲属人群。

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专业要求,我们把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分为三大阶段:预防阶段、干预阶段及提升阶段。

1.预防阶段

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本身就是最成功的干预。预防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通过开展系列心理课程,将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人次尽可能减少,将心理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二是通过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给予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必要帮助”,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三是根据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为将来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作铺垫,包括组建机构和相关人员的培训。

2.干预阶段

干预阶段指当心理危机发生时,学校组建应对心理危机的组织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危机应对小组的紧急调度机制,确保危机干预过程中,小组人员处于工作状态,以随时配合危机干预的需要,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二是建立危机当事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是危机干预取得成功的关键点;三是对重度心理危机学生进行必要的转介,以确保学生的心理危机得到更好的干预。

3.提升阶段

对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而言,如何提高心理危机重点所在。干预的实效性是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一是危机干预结束后,对本次干预工作进行评估,提高危机干预运作的效能;二是建立对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这样能及时把握高危学生的心理现状,增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主动性。

二、朋辈辅导的含义及特点

(一)朋辈辅导的含义

国内外专家关于朋辈辅导有着不同的定义,苏珊(susan,1978)认为,朋辈辅导是指受过培训和督导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语言的方式,尽量少给或者不给建议,而为其提供倾听、支持和帮助的过程。

我国学者李伟健认为,朋辈辅导是同龄人之间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相互帮助和辅导,主要是指学校运用和受辅导对象年龄层接近或稍长、有相似经验的学生,经过挑选并给予短期的培训,让这些半专业的助人者担任朋辈辅导员,为其他学生提供心理帮助。陈国海等人认为,所谓朋辈辅导,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相互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助功能的帮助过程,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

我们认为,朋辈辅导是指非专业人员就求助的学生提供的情况和要求,与求助者一起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商讨,帮助求助者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朋辈在这里指的是“朋友”和“同辈”,在学校是指年龄相当的经过培训并接受督导的学生。朋辈辅导员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辅导训练,并接受专业人员和机构的督导。我们可以把朋辈辅导理解成是“准心理辅导”或“半专业心理辅导”,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只是带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心理助人活动。朋辈辅导主要给予求助者倾听、安慰和支持,基本上不涉及深层心理问题的咨询及处理。

(二)朋辈辅导的特点

朋辈辅导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朋辈辅导员和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圈,能及时了解同学的心理动态,有效地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朋辈的关系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减少干预过程中的阻抗;干预结束后,朋辈辅导可以很好地巩固干预效果,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朋辈辅导阻抗性小

受年龄差距、身份差别等因素的影响,面对心理辅导老师,中小学生往往会产生很强的阻抗情绪,因而遇到心理问题,中小学生很少向专业心理咨询老师求助。调查表明,除了有18.3%中小学生选择自己解决外,在众多倾诉对象中,“朋友和同学”这一朋辈群体占有最大比例。朋辈辅导中,朋辈辅导员与求助者之间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这让求助者有被共情之感,更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秘密,在辅导的过程中阻抗较少。

2.朋辈辅导覆盖面广

朋辈辅导员大都来自班级的心理委员,他们和求助者共同生活,空间距离近,交往频繁,提供倾听、安慰和劝导等心理支持比较方便,这就拓展了心理危机干预的覆盖面。通过他们。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全面掌握本校学生的心理动态。

3.朋辈辅导及时性高

目前,虽然许多的中小学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主动到咨询室寻求帮助。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时候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甚至出现危机状态时也很难被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时发现。朋辈辅导员来自学生,他们和广大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圈,在学习生活中,他们能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当身边的同学有着心理危机的征兆时,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通过专注的倾听、积极的引导等,往往能将同学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不能解决的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便心理辅导老师及时作专业的干预。

4.朋辈辅导应用范围广

朋辈辅导的效果不如专业的心理咨询,但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受时间、地域因素的影响较少,这些有利条件让朋辈辅导能在较大范围给予来访者以辅导帮助。朋辈辅导员不但能及时发现具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学生,还能协助他们解决引起心理问题的应激源,增强其心理素质及相关的适应能力。

此外,朋辈辅导员可参与到学校各个阶段:预防阶段,他们可以协助心理健康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增强心理课程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干预阶段,他们往往是发现心理危机学生的第一人,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提升阶段,他们是跟踪服务的最佳助手,让学校的心理干预工作更积极主动。

三、朋辈辅导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一)宣传心理知识,减少干预人次

大部分中小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心理咨询,他们当中通常存在这样一些错误认识:心理问题是自己的事,没有必要向别人咨询;需要心理咨询的人都患有心理疾病。因此,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很有必要。而由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中小学生能够享受到朋辈心理咨询带来的喜悦与成功,对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理念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减少心理危机干预人次,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危机干预预防阶段的主要任务。朋辈辅导员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减少危机干预人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半专业训练的朋辈辅导员,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危机的征兆以及心理危机应激源的特征及强度,能够协助同学构建合理的认识,可以有效地减少非理性、糟糕之极的错误认知,从而减少危机干预人次。

(二)了解心理动态,预防心理危机

朋辈心理咨询虽然不能完全与专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但它却是帮助中小学生摆脱心理困境、获得外部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中小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首先求助的对象便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这一朋辈群体。这使朋辈辅导员能及时了解身边同学的心理动态,以便倾听安慰。

把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问题与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是预防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重点。朋辈辅导员生活在学生们当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对具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同学,能够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真诚的安慰,从而使身陷困惑的同学作出合理的应对,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

(三)及时有效干预,减轻心理负担

朋辈心理咨询员本身就是中小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他们生活在学生们当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这时,如果他们能够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理智的分析、真诚的安慰,那么,在很多时候会有助于身陷困境的学生恢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及时调整情绪、重拾信心。

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后,可在专业咨询人员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他们不仅可以减轻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还可以使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在自然情境中进行。此外,由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巩固干预效果,促进能力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心理负担过重,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每况愈下。而要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仅靠上几节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和心理咨询老师的一两次心理辅导是远远不够的。而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严格挑选及专业培训后,可以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他们既可以成为在校中小学生模仿的榜样,又可以引导和帮助中小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接纳他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等。因此,朋辈心理咨询的效果可以延伸到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后阶段,朋辈心理咨询员可以协助经历危机的中小学生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以尽量减少在学生中造成的负面影响。

危机干预过后,如何将危机转化成机遇,让个体在重新获得心理平衡的同时学会新的应对方式,促进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是心理干预提升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朋辈辅导不但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同伴进行心理干预,而且可以将干预的效果延伸,促进能力的发展。

篇9

[摘要]大学生朋辈支持与组织支持、家庭支持、自我支持都属于社会支持体系的范畴。由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独特性,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朋辈支持的应用和完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朋辈支持;大学生;心理危机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社会转型和不同文化的相互撞击下,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逐年上升。樊福珉等人在清华大学的调查显示,在校生活期间,个人前途和就业(80.7%)、学业问题(78.3%)、人际关系问题(53.8%)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面对心理问题,部分学生不能及时、主动地寻求帮助,导致心理问题发展为心理危机,有的甚至选择轻生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凭借高校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力量已经无法及时并且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心理咨询需求量大的难题。

朋辈支持,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对需要心理帮助的年龄相当的朋辈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心理辅导。它的实质是一种“准心理辅导”。由于“朋辈”含有“同伴”和“同辈”的意思,通常具有年龄相近、所关注的问题相似、享有共同的经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特点,也具有自然性的共通性大、鸿沟小、防御性低、互动性高的先天优势。因此,朋辈支持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中有着重大作用。

一、大学生朋辈支持的现状

朋辈支持最早源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我国大陆,所以我国的朋辈支持具有起步晚、起点低的不足。高校扩招后,这种不足更加明显,具体表现为我国高校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数量严重不足,据调查,2006年我国高校专业心理咨询师与学生的平均比例是1:10986,这显然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选择首先向朋友倾诉的占了79.8%,然后依次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仅占3.2%。

为了弥补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不足,同时考虑到大学生的偏好选择,朋辈支持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为我国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接受和推广。我国沿岸地区,如浙江、广东地区的部分高校最先开始这方面的实践尝试,之后全国许多高校都开始逐渐更新和转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与方式,朋辈支持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国的朋辈支持实施时间虽然较短,但目前却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成果。

二、大学生朋辈支持的方法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用表演的方式来启发团体成员对心理问题及自我情况有所认识的一种方法。角色扮演法适用于群体式的朋辈支持活动,它对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角色扮演中,学生既是训练者,又是被训练者,学生通过扮演特定的角色,模仿现实定的生活情景,有利于宣泄和释放压抑的情感,达到排除心理困扰和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而且也能取得教育其他同学的效果。

2、匿名互动法

匿名互动法是学生采用匿名的手段与朋辈进行互动,从而对朋辈的心理和行为施加积极影响的一种方法。匿名的意义不是取消身份,而是在于建立身份。同时,匿名的隔离功能可以跨越时空障碍与生理上的限制,从而实现面对面交谈中一般不能达到的功效。当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往往由于自尊心较强,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当面干涉和控制,所以从效果上看,匿名互动法要优于直接的建议和命令式的要求。

3、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法是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又可以分为环境暗示法、语言暗示法、肢体暗示法、榜样暗示法等。由于大学生之间通常具有默契多、模仿多、从众多、强迫少、要求少、命令少的特点,所以朋辈之间采用心理暗示法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要注意的是,采用心理暗示法要注意把握积极暗示,克服消极暗示。

4、换位思考法

换位思考法就是平常说的“将心比心”,是通过“设身处地”的角色换位来了解、分析和处理对方心理问题的方法。运用换位思考法,朋辈支持的辅导员能够对支持对象的具体情况与各自特点进行了解与掌握,进而认识到支持对象的实际需求。同时,换位思考法的运用要坚持不违背道德的原则,因为如果无原则地使用换位思考法,可能会导致过于偏袒对方或者角色混乱的后果,使心理问题更加复杂,不利于朋辈支持的开展。

三、大学生朋辈支持的问题

1、朋辈支持缺乏专业的督导

由于朋辈支持的辅导员都是由学生担任,虽然他们本身足够优秀,并且他们之前也或多或少经过了专门的培训,但是由于都是同龄人且专业能力有限、本身人生阅历有限等因素,他们更偏向于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比如一些生活问题、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当遇到一些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时,作为朋辈支持的辅导员不但无法解决,自己反而容易产生新的心理困扰,需要向更高一级的心理咨询老师求助。因此为了提升朋辈支持辅导员的素质,提升其辅导能力,提高其工作效率,作为朋辈支持的辅导员必须接受定期的专业督导。督导的根本意义在于为朋辈支持的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及时的、具体的、恰当的帮助与指导。然而我国很多高校由于没有开设心理学专业,专业心理学咨询老师数量很少,这就使得参与朋辈支持的辅导员的辅导能力缺乏专业的督导。

2、朋辈支持缺乏较好的载体

现阶段,朋辈支持的载体很多并且深入到了大学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海报宣传、拓展活动、个别帮扶、群体讲座等,但是由于其连续性较差和缺乏经费支撑等因素,这些载体并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大多数高校开展朋辈支持基本利用心理嘉年华、“5.25”心理健康日作为载体,这也只是蜻蜓点水,往往热闹一时,没有真正将朋辈支持做到普及到全校、落实到个人。身为校级组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作为校园中活跃的组织形式,尚未充分的发挥它的重要作用,而网络平台,作为大学生活动最密集、最频繁的空间,尚且还没有在朋辈支持中作为极佳的载体充分发挥作用。

3、朋辈支持缺乏校际的合作

我国的朋辈支持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准心理辅导”。如果我们的借鉴只是模仿或者是简单的尝试,而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后发优势的话,我们必定将是永远落后的。以美国的朋辈教育联合会为例,它由美国500多个致力于朋辈心理辅导推广的组织构成,其中大多数组织就是学校,并它制定了一个朋辈心理辅导的统一标准。然而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朋辈支持的开展都是各自为纲,每个学校都有其自己的工作流程、工作机构、培训机制和考评方法,同时,各个高校间沟通和合作很少,这也导致了学校之间的差异很大,总体水平很难得到统一的提高。

四、大学生朋辈支持的完善和提高

1、注重朋辈支持的质量督导与效果评估

朋辈支持是在学生之间进行的互助活动,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所以无法和专业的心理辅导那样进行科学的督导,但是可以进行一些类似的工作。其做法是相互督导,即在督导的过程中,朋辈支持的辅导员相互交流心得体会,互议互评,从“同行”的经验中反思、提高,形成一种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局面。此外,对朋辈支持的辅导员进行效果评估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它包括过程性评估、总结性评估和追踪性评估。而它的目的在于了解朋辈支持的每个环节是否科学、其效果能否持续以及成员对朋辈支持是否满意。

2、探索灵活多样的朋辈支持新载体

篇10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7.4%以上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精神疾患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正处于一种“心理断乳期”,强烈的心理独立感与心理的不成熟发生了巨大冲突,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应,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而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严重不足。许多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员和在校学生比例不足1∶10000。在咨询教师人数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建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心理自助组织,形成一种运行良好的心理自助和互助机制,构建全程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监护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自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在班级中通过设立心理委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以来,一些高校也在班级设立了心理委员。甘肃农业大学在同辈心理辅导模式理论的指引下,尝试建立班级心理委员,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经过一年的运行,发现其在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活动开展、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等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

(一)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朋辈:包含“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友”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近者,他们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有时被称为“准心理咨询”或者“非专业心理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1、相互性:在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助人者和当事人的角色是通常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助人者与当事人随环境和心境的改变而相互转换角色,所以朋辈心理咨询具有相互性。

2、广泛性: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与他们年龄相当的同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如果能具有一定心理健康知识,在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就能得到更好的心理帮助。

3、有效性:在学校中,学生以宿舍、班级、社团等方式联系在一起,为他们在心理辅导提供有利条件,不受时间、地点场所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且朋辈心理辅导员通常都是当事人较好的朋友和同学,这些朋友或同学易于接触,其建议和意见容易被接受;此外助人者往往与当事人共同生活和学习,有利于发现和接触当事人对监督建议的实施以及改善环境极为有利。

4、自发性:朋辈心理辅导是同龄之间的一种互帮互助的行为。大学生在面临心里困扰而自身无法克服时,往往会主动寻求帮助,这样,“朋辈心理互助”便自发产生了。

5、友谊性:因为他们在年龄、价值观、经验、情感体验、爱好、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很相近,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在面临很多困惑的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二、朋辈心理辅导操作模式的实践探索―设立班级心理委员

(一)学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简介

根据学校实际,参考其他高校的心理委员工作机制,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于2006年11月开始了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模式探索,具体如下:

1、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确定:

(1)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关心每一位同学,工作中能够坚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

(2)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有利于维护本班学生心理健康的各项活动;

(3)在本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采取各种措施,最大程度的预防本班重大紧急事件发生;

(4)协助心理教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5)协助心理教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工作;

(6)按要求参加心理委员培训及其他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专题学习和交流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增强工作能力。

(7)关注特殊人群:对性格孤僻、家庭情况复杂、经济贫困、纪律观念淡薄、学习困难的同学要给予特别关注和帮助;

(8)当本班同学中出现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准确、迅速地上报班主任、辅导员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9)加强与其他班干部尤其是寝室长的联系,及时发现和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同学,并有效地开展朋辈间心理辅导;

(10)在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做好保密工作,严格保护同学的隐私,维护同学的权益;

(11)认真完成上级交予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按时参加各项心理健康教育会议与活动;

2、班级心理委员的产生方式:

心理委员由“个人自愿、班级推荐、辅导员考察、咨询师面试”的方式产生。“个人自愿”是指希望担任这一职务的学生首先要具备主动帮助同学的愿望,不能简单地通过一般的选举来产生,而是通过自愿报名,填写《甘肃农业大学班级心理委员选聘表》。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再通过“班级推荐”,即获本班半数以上的同学支持即可。然后提交到所在学院主管学生心理工作的辅导员考察,考察合格后再通过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面试,如果符合要求即可确定为“心理委员”。但真正获得行使自己职责的资格还需经过学校规定的心理培训。

3、规定了选聘班级心理委员的具体条件:

(1)在学生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3)对心理学知识感兴趣;

(4)具有乐观、开朗、热情的性格品质,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5)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6)能够服从组织要求,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保密原则;

(7)学习成绩较好。

4、对班级心理委员的考核方式:

学校制定了《甘肃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奖励办法(试行)》,在日常管理中实行星级制度,通过德、能、勤、绩几个方面对心理委员进行考核,每年评选一次优秀心理委员。

5、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

心理委员刚设立时,165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和班级,基本上都不认识,不好组织协调开展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先以学院为单位进行管理,每个学院设一名联络员,负责信息的传达和协调。在培训的过程中增加了互动环节以促进同学间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组织开展了素质拓展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信任协作意识,激发生活热情,增强心理委员这个团队的凝聚力。

当同学们基本上相互认识和有初步的了解后,打破学院的界限,在心理委员队伍内部采取负责制,设置了网络部、策划部、新闻部和事务部管理四个部门,各部的职责和工作重点不同。各心理委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愿选择进入各组。

在设置心理活动场所时,学校考虑到学生开展活动和管理的便利性,将心理委员的活动室放在了学生公寓里。在装饰心理活动室时,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和装饰。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心理委员的主人翁意识和他们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还起到了宣传心理健康的作用,漂亮的活动室吸引了不少同学驻足观看,并积极主动要求协助工作。

当然,要有效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我校是农科类院校,部分学生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互助技能的培训,帮助提高心理委员的朋辈心理互助的基本能力。在每学年的第2学期给心理委员安排20课时的岗前培训,从心理健康、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和心理委员工作技能四个方面进行讲解,在教学时以受训者为中心,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点提高心理委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在培训中辅以心理辅导活动,让受训者以自己的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理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受训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其心理辅导能力发展。

除了对心理委员进行定期培训和开展素质拓展外,还定期召开例会,交流工作经验,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汇报班级心理健康状况,对班级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意见与建议。同时不定期组织心理委员开展观看心理电影、心理委员沙龙、团体训练等活动。同时,督促各部门各自开展有特色的部门活动,并在开展全校性的心理活动时充分发动心理委员,让他们发挥协助、组织和协调的作用。通过以上工作,起到明确心理委员职责,提高个人素质,促进人格培养的作用。

心理委员组织健全后,我们制定了《班级心理委员工作计划》,按时间段布置了工作重点,明确班级心理委员的角色――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以及其日常主要工作。以指导各班级心理委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工作。

(二)取得的成果

2007年12月份,在班级心理委员设立一年、经培训上岗一学期后,学校在大一、大二、大三各20个班级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和一些心理委员和老师进行交流,结果显示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

1、心理委员自身素质得到很大提高。经过推荐和系统课程培训的心理委员,自身素质得到了很好发展。自我意识与自我观察力明显增强,具有感受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能够组织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有良好的奉献精神,乐于为他人服务。因此,心理委员成为班级中受欢迎的人,一些辅导员和其他老师开始着手在心理委员中 “挖人才”;有的班级在竞选班干部时,有20多人竞聘心理委员,成为最热门职位。

2、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壮大。使经过培训的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协助者,使从事和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日益壮大,解决了传统模式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校每个班级都设立了心理委员,共有心理委员220名,为进一步加强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并开展工作以后,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较前期数量增加,还有一些同学主动要求心理委员帮他们预约并带他们到咨询室;班级中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增多,一些班级出现同学要求、老师督促心理委员开展活动的情况。在调查中对“当你或你的同学、朋友有了心理问题时,你们会不会去做心理咨询?”有28%的同学选择了“会”,与两年前11%的调查结果相比有显著提高;对“你对心理咨询的看法”的回答,有50%的同学选择了“心理健康的人也可以做咨询”。

4、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灵敏度和有效性。心理委员能够与学生保持近距离接触,能敏锐地察觉到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周边环境的各种变化,及时有效地向学校传递信息。2007-2008学年的第一学期,经过班级心理委员转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咨询的同学有23人;有的心理委员将心理咨询老师请到学生宿舍开展工作;因心理委员的信息预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时有效地干预了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各一名,经过药物和心理治疗,现已返校正常学习,状态比较稳定。

5、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通过心理委员渗透到学生中去。通过心理委员这个“桥梁”,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普通学生能更好地进行信息沟通,学校和班级能更多地组织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后,2007年的“5.25心理健康节”发动心理委员组织班级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景搬到舞台上,开展了学校“心理情景剧大赛”,在随后的“首届兰州市高校心理情景剧巡演”中,学校推荐的剧目受到其他高校好评。2007年11月底学校依靠心理委员开展了“心理游园”活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这些活动在没有心理委员之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开展的。不仅如此,班级中自发开展的活动也增多。自2007年9月第一批班级心理委员经过培训上任的这一学期,班级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报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有近20次,而在以前,每学期最多只有5次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

6、信息渠道更畅通。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后,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信息,增加了渠道直接倾听他们的声音。仅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就接收到班级心理委员的建议14条,同时在开展活动时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早做部署和预防,使大型活动都能圆满完成。同时在综测和评发奖助学金等其它时候,心理委员也会及时主动地和我们交流信息,反映学生的状况,促使我们针对这些主题及时开展讨论,引导心理委员开展工作。

(三)不足

心理委员的建立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次探索,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经过思考与分析发现该工作还存在几点不足,总结如下:

1、工作体制不健全,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心理委员的定位不明确,相应的工作体制还有待于完善,造成了其工作开展的不平衡性。学院重视,心理委员负责的班级,工作开展的很好,效果也比较显著;而部分心理委员则感到工作重要性与责任性不强,以至工作缺乏主动,得过且过,在调查中,有30%的同学反映班级心理委员没有开展相关活动,这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心理委员的工作和管理体制的建立,相关的政策的扶持依然需要增强,如危机防预方案的建立和落实等。

2、培训系统体系不健全。我校没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心理委员专业知识不足,并且没有相关配套教材出版,学校只是进行了一些最基本的培训。和心理委员交流后发现多数心理委员表示培训不够,专业知识缺少,在日常工作中觉得没有“底气”。还有一些心理委员因种种原因中途调离岗位,接任的同学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很难融入集体,开展工作。这要求我们尽快健全培训体系,编制《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进一步落实班级心理委员的选聘和管理制度。

3、心理委员作用发挥不足。原因有二:一是管理漏洞。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人员有限,各学院重视程度不一样,使得部分班级心理委员与学院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系不紧密,弱化了心理委员作用的发挥。二是工作没有头绪,难见成效。据报道,一些率先设立心理委员的高校出现了班干部聘选中无人愿意当心理委员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心理委员出力不讨好,而其他班委的工作容易出成绩。这提示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进一步探索学院在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和组织管理中的工作模式。

班级心理委员,逐渐成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亮点,今后我们会提高心理委员的专业水平,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危机干预体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 (3)

[2]宋英大学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实践探索中国学校卫生2005, (12)

[3]王猛、周莉、张野、王聪高校心理委员发展研究中国地质教育,2007,(3)

篇11

一、引言

随着高校心理危机事件的不断发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指引下,为了工作更加深入,各大高校逐步开展了心理委员培训,务求能够建设一支专业的朋辈咨询学生队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委员的培训机制进行了各自有益的探索。

二、现状

心理委员属于朋辈咨询,朋辈咨询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1]。那些从某个社会群体中选、接受特定的培训、对群体中的其他朋辈提供心理援助、产生积极行为影响的人被称为朋辈辅导员[2]。在特定情境中,朋辈辅导员甚至与专业咨询人员的帮助同样有效[3]。心理委员的优势是能够与学生保持近距离接触,能最直接地体验和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问题,能比较及时地解决学生实际遇到的学习与生活问题,能够正确评价学生危机的严重程度,及时有效地向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传递信息。但我们同时看到心理委员培训工作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归纳如下。第一,角色定位模糊。心理委员担任的角色是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传播者,还是心理辅导理念的正确树立者,或是心理辅导治疗的有力执行者,各个高校对此有着各自的理解和偏重。这一方面导致了心理委员对自身缺乏清楚的认知,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学生对心理委员有着混杂失真的期望,甚至出现过高预估,认为心理委员应该是一个可以随时掌握他人心理波动的人,这不利于心理委员工作的推进,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能。第二,筛选标准不一。实际上经过推荐、面试、培训、考核等一系列严格标准下产生的心理委员占队伍的总体比例非常小,各个高校对心理委员的推选有着不同的渠道:有的是学生自荐;有的是辅导员他荐;还有的是专职教师挑选,甚至出现了有些为了追求班委加分进入心理委员队伍的现象。这样就很难保证心理委员的基本素质,进而严重影响到心理委员专业素质的培训。第三,专业培训太少。目前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是从心理委员工作的角度,如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等;二是从专业心理辅导技巧的角度,如心理辅导的理念等。但许多高校一味寄希望学生能够早日承担咨询任务,盲目灌输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巧,没有从心理委员的个人特点出发,甚至出现了只培训了几讲理论讲座,就让心理委员进行咨询的现象。

三、对策

第一,意识塑造阶段是首要前提。其一,对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应该作为筛选标准的首选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助人自助的工作,没有这些是无法坚持下去的;其二,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辅导意识。心理委员对这两者的理解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只有心理委员自身树立了正确的意识之后,才能更好地进入以后的学习、培养和成长。第二,角色定位阶段是重要保证。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应建立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考察上,建立在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心理辅导治疗的有力执行者这一角色上,是对助人素质和专业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的。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素养,就盲目要求他去做心理治疗,那么这会造成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信任,影响工作效能。第三,深入学习阶段是关键步骤。深入学习阶段应分为两个层面:其一,专业知识的学习;其二,个人成长的提升。心理委员是在心理健康知识深入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成长史的整合提升自身的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进而为班级同学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委员不仅要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四、着力点

第一,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深化的难点。心理委员培训工作从表面上看都是自上而下,但这精髓是在于将心理健康意识通过学生传递给学生。若心理委员是被动消极的,那么是很难将作用发挥到淋漓精致的。因此为了充分深化工作的实效性,注重培养心理委员的主体意识是勿庸置疑的,这是一个人性化,特色化的过程。如何让心理委员树立主人翁意识,并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是和工作效能息息相关的。第二,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深化的重点。无论是在挑选心理委员人员、塑造正确意识、确立心理委员角色定位,还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分享和交流,教师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心理健康和心理辅导的理解在心理委员培养中起着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老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这整个培训过程中的学习的和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决定了整个心理委员培训工作的质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是一项极具个体特色、人性化的工作,并不是抹杀学生特点,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灌输的工作,而要建立一项完整的心理委员培训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