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美感教育论文

美感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09 13:43: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美感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美感教育论文

篇1

二、幼儿园教师教学过程中美感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培养首先要提升美术欣赏能力。审美与艺术是相互的,没有审美就没有艺术,没有审美情趣和审美洞察力,就不可能创造出审美价值较高的绘画作品。美术欣赏的作用是培养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首先要选择适合的作品,尽量选择对教师教学有帮助、跟平时技能训练有关系的作品。教师通过欣赏,了解作品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技法,并从中汲取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师通过作品欣赏,思考分析艺术作品和现实间存在的距离,并从欣赏过程中体会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理论修养。同时也可将学到的技巧用于日常教学中,如将美术理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相结合,选择更加恰当的美术欣赏内容,引导幼儿学会欣赏,并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形式向幼儿传达美的信息。其次是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幼儿教师在美术创作时,提高造型能力,把握色彩关系和色彩变化规律,表现出来的物象会更真切。教师在训练中可大胆地采用多种美术表现技法并融入环境创设,为幼儿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画面颜色要接近自然,这样的色彩可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更容易使幼儿产生共鸣,从而引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增强创作的想象力。幼儿教师要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自制玩教具,提供幼儿感兴趣并适合的活动材料进行活动。幼儿玩教有利于幼儿认识事物,促进智力发展。教师制作玩教具的过程也是创作美、发现美、欣赏美、传播美的过程。教师可利用感知自然美的能力,积累美、创造美,从活动中体验创作过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环保意识及创新意识,强化了教师的手工能力。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如一次性杯子、蛋壳、毛线等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生活,从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这也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篇2

一、语言美

语言是人与人交往、沟通的工具。在特殊教育学校,语言更是师生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视力残疾学生对外界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听觉,所以说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更应加以锤炼,以补偿学生感性表象的缺乏。1.规范性、逻辑性美。教师的语言要有规范性,特别是讲授基本知识与概念时更应准确、清晰、简洁。教师的语言具有逻辑性才能使所讲授的知识系统化,成为一个整体,构成知识网络。2.深刻性、含蓄性美。语言的深刻性是教师语言的力量所在。所谓深刻就是有“新意”,有“见识”,有“独到”之处。深刻应体现在哲理的揭示、经验的总结、审美理想的探求等。含蓄性是语言具有启发性的表现,也是一个人具有修养与风度的表现。音乐要有间隙、画要有空白,教师的话也不要说尽,课堂上要留下让学生深思的余地。3.感染性、参差和谐性美。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单一传授知识,大量的是和学生情感的交流,所以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感染性。语言的教育作用往往在于“情真”“意切”。要使学生动情,在心理上引起“共鸣”,然后再让学生受到启迪与教育。语文教材中表现语言美的内容比比皆是,如表意精练的“四字格”词语工整骈骊的风姿,参差变化的长短句中整齐错落之美,排比句中音节匀称而又畅达动听的声音美等。语言表达要长短错落,节奏、节拍要昂扬与舒缓相和谐,这样才可以表现教师起伏跌宕的情感。优秀的教师都懂得以语言的节奏去调节感情的交流,并善于将讲授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审美主体,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审美的愉悦性,在审美的享受中愉快学习。4.生动性、形象性的美。全盲学生,尤其是先天失明的视力残疾学生对具体物体、周围景物以及对于他们来说很抽象的事物都无从感知,又没有弥补手段,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语言直观描述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师应重视学生视觉缺陷的补偿,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直观描述,有时还需要加上教师本身的感受与体会进行细致的讲解,帮助学生弥补视觉表象的缺乏。

二、爱心真心美

对于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来说,高度的道德精神、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是职业素质的灵魂,而关爱精神同样是教师素养的主要内容。“爱的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教育话题,作为特殊教育教师,“爱”尤为关键。残疾学生是一个不幸的群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有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障碍,在成长的道路上,要付出比健全学生更多的努力与艰辛,因而尊重、爱护、关心和帮助这些困难群体,是每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教师不但要热忱关爱每一个残疾学生,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把爱的情感教育作为残疾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残疾学生也能同情、关心、帮助和接纳他人。教师良好的情感不仅会发展学生的智力、愉悦学生的心情,而且还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对祖国的爱、对生活的爱、对学生的爱、对自己从事的特殊教育事业的爱,这一切爱都集中到对学生的爱上,对学生付出一片真心。这种爱心、真心积累的丰富、坚实的教学实践,将是教师与学生内心里一生的财富。

三、知识智慧美

教师无论品德多么高尚,对学生多么爱,工作态度多么认真负责,没有智慧是永远不会得到学生认可的。教师爱学生就要以思想、智慧、知识的乳浆培育学生。教师的天职就在于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腹中有真才实学,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时时注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激昂的情绪赞扬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以愉悦的情绪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还必须尊重视力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在教育平等的原则下,开展个别教育。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最终是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正是这座古园历久弥坚的活力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努力生活,积极面对人生。通过教学还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积极思考,如何看待生与死,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如何提高心理素质,着意锻炼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自信心。

四、人格性格美

篇3

二、教师要培养丰富情感和高尚情操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教师总是一味地灌输学生枯燥乏味的专业美术知识,而不重视学生情感学习的培养。教师的单一情感致使自身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脱节,教学效果不如人意。因此,情感教学鼓励教师要培养自身丰富的教学情感,使美术课堂活力四射,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情感教学高效实施。另外,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形成,所谓“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这种影响是广泛、巨大和直接的。情感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超之过急。教师润物无声、和风细雨的感染有利于培养他们美好的品德和正确的审美观,拥有高尚道德的教师,总能够正确处理学生的各类问题,并及时纠正他们人生中的错误,指引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同样也有效促进情感教学的发展和前进。例如,同样的两个学生因对一幅山水画的主题有不同意见而发生口角,一般老师只会将双方全都痛斥一番,说句“无聊”然后置之不理,而有心的教师会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针对每位学生的个人发展特点进行施教,并追根溯源,耐心讲解这幅山水画的主题,使两位学生均可从中受到知识和教育。美术教学中,教师丰富情感和高尚情操的培养对情感教学的实施至关重要。

三、教师要善于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篇4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基础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语文教学一直在应试的崎岖小道上艰难跋涉。对此,广大有志于语文教改的人士正努力探寻语文教学的新途径,见仁见智,异彩纷呈。语文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它不仅有着较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性,还有着鲜明的人文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显得极其重要。美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使语文教学为素质教育服务?语文教改的根本出路究竟何在?我们的回答则是:语文教学要在获取语感的基础上,建立以美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即语文美感教学。在此,简要地谈-谈我提出这一教学的理论思考。

第一、语文学习以获取语感为基础

语文教学面临这-个无法回避的实质问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从哪里来的?有些同学读书则深得其旨,写作则笔下生花,其奥妙又是什么?难道我们在语文课上所作的那些烦琐的讲级,我们在作文本上所画的那些条条杠杠,真有点石成金的魔力?实事求是地说.学生的语文水平主要来自课外的读和写,而得益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在很少。尽管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个答案未免过于残酷,然而,它却是一个不容置否的事实。凡是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而笔耕不辍的,反之,则必定与书笔交缘不深。

这一现象的生成自有它的必然性。语言的价值取向往于约定俗成,语文学习和本质就是适应社会的公认。因而,不管教师如何去灌输或启发,只要学生在感性上述缺乏足够的认识,有关的知识和能力就不可能成为学生自身的血肉。这就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就是一个不断地获取和增强语感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语感主要是指那些闪耀着美的光彩的语言。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知其香”,如果所接触的都是言语和文章的精华,那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语文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提高。因此,语文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获取语感的过程,更是一个获取美的语感的过程。”

第二、语文教学要建立美感为中心

提高语文水平,并不排斥理性的认识。所有的感性认识都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只有被理性的光辉所照亮的感性认识才能真正地巩固和提高。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用理性认识来取代感性认识在语文学习中的特殊地位。语法的分析,辞格的辩别.结构的解剖,这些都仅仅只是用来帮助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怎能堂而皇之地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由此,我们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一方面,我们进行着大量的无效劳动,我们是那样孜孜不倦地追求所谓的理性分析,把一个个活生生的语言现象当作尸体一样任意分割;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又缺乏有力的措施对学生的课外读写加以规范和指导,甚至于挥舞应试教学的大棒对其横加限制.这样,我们的教学水平凭什么提高?大量的、不善于在课外自发的读写中辛勤耕耘的学生又怎能找到语文学习的出路?既然如此,我们就完全有必要实行语文教学的方向性转轨,大胆地变理性教学为以美感为中心的感性教学,全方位地改革语文教学的程序、教材和教学方法。

篇5

二、树立学生审美观念,加强实践学习

培养审美情感的教学措施之二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处理过程体现了学生对于情感表达以及语言表达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对于美术实践的培养,在实践中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尤其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该运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方式去寻找适合于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方法,教师可以从平常的小事中注意自己的着装的选择,尽量以和谐的色彩、庄重大方的风格作为服饰的穿着形式,以一种“微教学”的方式用服饰去引导学生发现美。

三、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关注学生内心活动

培养审美情感的教学措施之三学生平时的人际交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内心活动,在人际交往中学生个人情感体现的同时也会触及到他人的内心所想,这是一种情感互相表现的情感交流,也是发现美的过程,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形式不仅仅体现在对其他美术作品的欣赏,同时对于学生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都会在内心有一种情感的表达,美术作为一种视觉以及造型艺术的体现,只有通过视觉对事物进行感悟,才能够发现美的所在。要想使学生做到发现美并感受美,就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因为美术作家的艺术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所以,教师应该利用这种美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生活。利用美术艺术美化生活,这就是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篇6

一是欣赏自然美,可以给大学生以审美享受和熏陶,激发大学生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发展和增强人们的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当大学生在学习压力增大的时候,去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游览一番,呼吸一下新鲜自然的空气,观赏自然形成的奇观,这样就给大学生以更加强烈的审美熏陶和教育,释放了很多学习带来的压力,激发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大学生和自然形成美的完美统一,也是和自然内容美的完美和谐。

二是欣赏自然美,能够给人以深刻、丰富的审美领悟内容,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加深对大学生生活的哲理思考,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感情力量。历史岁月留下了许多痕迹和烙印在大自然环境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对历史遗留下的艺术品和自然景色,了解当时的历史变迁,审视美的存在,这些作品和景色激发了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陶冶了情操,在自然美的熏陶下,培养了大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了责任感。

三是欣赏自然美,能够启发大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探索大自然的真谛,增强不断追求自然事物的规律性的兴趣。当大自然中的事物在遵循这自身运动变换的规律,变化形态符合美的要求,从而不断的展示自身的美,大学生就是在不断的探求这种自然的美景,促进大学生去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创造属于自己梦想中追求的生活。

二、借助社会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就是由家庭到学校最后走向社会,而大学生就是从家庭和学校最后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人生的转折点,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开始建立新的事业和家庭,全新的开始就在这里,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供了更的的审美空间,大学生在从事不同的活动和不同的精神产生的同时,也在按照审美活动的规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在不自觉地将这个审美观点去影响别人,对其进行审美教育。

篇7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由于受到地域空间的因素,人际关系发展缓慢,但是,伴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出现,人们迈入了网络社会,在网络社会中,开放性、自由性以及高效性成为了人际交往的重要特征,各类通讯媒介的出现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障碍打破了。根据有关调查研究,我国高校每年所扶持的贫困生高达数十万人,这对高校教育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此外,互联网发展现状调查表明,我国网民的数量逐年增高,其中大学生是最为庞大的群体。因此,新媒体的出现为贫困生感恩教育带来优势,大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环境中的网络、电话、微博、微信、QQ或者短信将自己的感恩心情进行表达。在这种交流模式中,贫困生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教师、学生、社会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中,我国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平台更加广阔,这也必将对高校感恩教育工作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新媒体使贫困生感恩教育具有吸引力

传统的贫困生感恩教育,往往以讲座的形式开展,由于受到自卑心态等的影响,很多贫困生在感恩教育中难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从而导致感恩教育效果并不显著。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各种媒介产品的出现,比如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不仅可以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提供新的发展平台,还在一定程度上将感恩教育的手段予以丰富拓展。笔者在对某大学进行调查时,问部分受资助的大学生:你会以什么方法向资助过的你的人表达感激之情?有70%的贫困生选择短信,5%的贫困生选择当面致谢,20%的贫困生会选择微博等其他途径。此外,新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的时候更加具有人性化,能够以视频、图片、文字的方式传播信息,从而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交流模式,促使感恩教育具有生动形象性。此外,部分贫困生会利用微博、微信等电子产品表达自己的心情,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介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从根本上提升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贫困生感恩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1.冲击着现实的人际交流方式

一般而言,人的情感通过交往来传递与维持,新媒体环境下的某些传播媒介在进行信息传递时具有一定的虚拟性,无需实名交流,且交流过程中会出现不规范的言语,由于该类交流方式不是面对面交流,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抵制“言不由衷”。笔者在调查中问贫困生:你选择传媒手段作为感恩渠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40%的贫困生选择方便,有30%的贫困生选择当面感恩不好意思,10%的贫困生选择时尚,20%的贫困生是其他原因。因此,可以得知,新媒体环境中,各类媒介产品具有方便、快捷的作用,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却无法实现真实的人际交往,长期下来,会导致贫困生在感恩中出现现实与虚拟的模糊,从根本上影响贫困生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2.新媒体环境为贫困生感恩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高校教育中,贫困生感恩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加强对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工作力度,是贫困生树立良好道德品质的需要。但是,感恩并不是每一位贫困生都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育者的指引。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机会是平等的,而高校学生在对信息处理上更加具有优势,笔者在部分贫困生调查问卷中提问:你认为你身边的教师对新媒体的运用能力如何?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会简单操作新媒体,但是另一半贫困生则认为大部分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新媒体运用能力。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贫困生感恩教育工作为高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部分高校德育教师面对新媒体表现出不适应的状态,对相关知识不了解,在运用新媒体进行教育工作时表现出主动意识较弱的心态。因此,在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中,打造一批能积极运用现代化传播手段的高素质教育队伍十分有必要。

三、改进贫困生感恩教育工作的路径

1.利用新媒体资源,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对贫困生实施感恩教育是期望贫困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认识到感恩的美德,树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理念。另外,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能够让贫困生感受到父母的辛苦、社会的温馨、教师的教诲之恩。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创新贫困生感恩教育工作,则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中加强对网络媒体资源的运用,使其成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与此同时,高校德育人员需要加强对新媒体资源的利用,使新媒体成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创新平台,从而利用感恩教育激励、教育贫困生,使之能够形成良好的感恩意识,促进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2.改善教育观念,形成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良好发展

在新媒体环境中,微博、微信等平台是实施贫困生感恩教育的主要平台,各类媒介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感恩意识、提高道德修养、促进个体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者在新媒体环境中要积极转变教育思想,乐于接受新媒体环境中所出现的各种事物;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加强对新媒体的利用,利用新媒体开展感恩教育工作,从根本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贫困生由于面子因素,在接受社会各界的资助后往往并不主动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因此,高校德育教育者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中改变贫困生的这一现状,积极开拓新的方法,加强对新媒体的利用,指引学生利用微博、微信、QQ等媒介资源表达感恩之情,使贫困生乐于接受,从而使感恩教育事半功倍。

3.提升教育人员的素质,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

德育工作者是教育贫困生学会感恩的主要人员,所承担的担子非常重。在新媒体环境中,教育的方式、模式、形式均受到影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与此同时,教育人员自身所具备的基本素养关乎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中,教育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及媒介运用能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好媒体技术的主导权利,从根本上占领感恩教育的制高点。

篇8

二、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环境对情感因素的影响

1、影响外语学习的情感因素

克拉申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影响学习者习得语言的因素主要有:

(1)动机。从心理学的角度,动机被定义为“:能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越强,所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就会越大。Gardner和Lambert认为,学习动机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融入型动机(integrativemotivation),即学习者希望通过学习目标语而融入目标语文化;二是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motivation),是指学习者以语言作为工具而达到某个目的,如参加考试、找到一份令人心仪的工作等。动机又可以分类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如有的人学习外语是为了通过学校的考试,而有的学习者则目标长远,是想为将来的事业打下基础;动机还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学习者为了自身的兴趣、目标而读书,而外在动机则是为了达到家长的要求或者是获得奖励而读书,二者应该结合起来,才能对学习者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2)焦虑。焦虑是一种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表现为非常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害怕出错,害怕发音不准而被人嘲笑,表现在口语上尤为突出,焦虑程度高的人在学习中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3)自信心。焦虑程度高其实是缺乏自信心的一种表现,在英语学习的课堂上,尤其是大班课的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会因为英语基础差、发音不标准,或者是缺乏兴趣而产生焦虑感,自信心不足,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而自信心较强的学生则更愿意表现自己,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能够正视学习中面临的挑战,不断地去克服困难,超越自我。

2、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情感因素

多媒体教学环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可以利用声像背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视觉、听觉的语言环境,做到教学的个性化和环境的虚拟化,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对英语的兴趣;同时,多媒体教学扩大了课堂知识的信息量,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板书大大减少,提高了授课的效率,它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场景和专业词汇,引导学生进行协商讨论、展示作品,或自主学习,从而达到熟练使用英语的目的。根据笔者的调查,有96.5%的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持肯定态度。但是,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尤其是多媒体环境下的大班课,不利于英语教学中的情感互动,从某种程度上还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笔者对法律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两个班共10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法律系的学生中,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较强和很强的占37%,而计算机系的学生仅占18%,自认为很差或较差的却占了33%,说明文科生的英语基础普遍高于理科生;法律系的学生对英语抱有较大兴趣的占68%,而计算机系的学生当中对英语很感兴趣的只占41%;调查数据显示,这两项结果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对待英语的态度,英语水平越高的学生学英语的热情越高,这在不同专业的学生中表现比较明显,在同一专业的学生中同样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因材施教,而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往往比较单一,学生也学得很被动,记笔记的时间较多,思考的时间较少。在对学生的焦虑感调查来看,平均有29%的学生很少表现自己,理科生中高达46%的学生从不表现自己;平均有25%的同学经常担心被提问而感到不安,并且有高达47%的同学在回答问题时会感到紧张。在多媒体大班课上,教师受制于主控台,与学生的距离较远,往往难以顾及到个体学生,造成心理距离也逐渐拉远,对于基础不好,心存焦虑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回答问题会对他们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害怕丢脸,不敢开口或声音小得连前后排的同学都听不清,做老师的则更加无法判断回答得是否正确,这样既耽误时间打乱了教学的节奏,又影响了课堂气氛。调查显示,平均有70%的学生希望自己的发言能得到老师的点评和表扬,有59%的学生希望能经常与老师进行交流,可见老师的态度对学生起着很大的作用。多媒体课堂学生多,老师的教学任务也很繁重,上课进教室,下课就换教室,所以师生间交流较少,严重制约了情感因素的发挥。由此可见,如果不能正确驾驭多媒体大班课,很容易使情感因素受到抑制。

三、情感因素在多媒体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1、教师应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注意与时俱进,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兴趣爱好和学科特点广泛收集资料和信息,挖掘出其中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感内容,同时达到图文并茂,这样的课件不仅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缓解部分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他们应用英语的能力。

2、提高多媒体课堂的上课技巧

教师不应该被限制在主控台后面,更加不能纯粹依赖多媒体,可以配备无线麦克风,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讲课的同时可以辅以手势、表情,同时注意与学生要有眼神交流,观察学生的反应,推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再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掌握好课程的进度和节奏;在课堂上教师还要避免唱“独角戏”,特别是针对某些基础稍差的班级,可以多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创造一个友好、温暖的教学环境,还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要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优势。

3、通过网络创建课外沟通的平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目前高校英语教师授课任务繁重,平均一名教师要上几百个学生的英语课,受精力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传播迅速、高度便捷且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早已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网络沟通渠道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目前常用到的互联网沟通渠道有:校园BBS、QQ群、博客、微信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平台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听取他们对教学方面的建议,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还可以通过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拉近师生的距离,促进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

篇9

一、引言

《国家教育方针》指出,我们的教育要使受教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把审美教育看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提倡注重教育的“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育人的素质教育。这是我们当今现代教育的要求,同时新时期对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这一形势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针对这一问题我进行了文献综述。

二、文献的来源与国内外审美教育的研究动态

(一)文献来源。

本次所综述的文献,大部分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其中少部分来自书籍和报刊。

(二)研究动态。

随着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审美教育越来越成为国内外教育界比较热门的话题。西方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美育就是当时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曾对美育有过深刻的论述。而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孔子把“礼乐”定为学校教育内容“六艺”的首位,其中“乐”为审美教育的范畴,到了近代,梁启超、王国维、先后提出了美育的主张。至今,国家一直在提倡审美教育,虽然由于历史原因一度中断。

近些年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高中语文优秀论文唯理性教学模式与按“知识点”的高中语文优秀论文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呢?

听觉和视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曾经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们用来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还有的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李岚清同志在《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的讲话中曾指出:“素质教育要彻底摈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特别是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今天,国民素质直接影响到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在素质教育中,美育具有重要的位置。审美教育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自觉遵循“美的规律”,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创造能力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通过各种美的形态所进行的教育。其中语文审美教育又是进行美育的一个主要阵地。语文审美教育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三、审美教育的含义

综合对众多文献资料的分析,虽然研究者们对这一概念的表述有所差异,但大体可总结出审美教育,就是指有计划地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和具体审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四、主要观点的陈述

就这一问题,研究者们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本文在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归类、分析后,尝试将它们归纳如下。

(一)借助教材,依托文本。

研究者张金坤一贯认为“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不断地获取和增强美感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水平”。(张金坤,《谈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11期)张文清和杨淑妮则指出:“审美教育与小语教学密不可分”,“美就蕴含在教材中”,所以“对小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应该从教材抓起”。(张文清,《如何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实施审美教育》(二)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美。

美,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使人感受到的。“由于儿童年龄较小,对美的鉴赏能力还很低,要使儿童感受到美,就必须让儿童面对一个个具体的审美对象,凭借这些审美对象,激发他们用愉悦的心情来感知美的形象”。(杨春银,《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趣》,《文教资料》,2006年11期)。

教材中的美感大多是以形象为载体展现给学生。然而,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美的鉴赏能力还很低,往往只会注意事物的外表,还不能从本质上区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而学习情境则是一个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美的实质的途径。当然,创设学习情境的具体途径有很多,刘统江认为:“可以借助音乐、图画、多媒体等来创设情境。”同时情境也是一个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好方法。因此善于创设学习情境,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美、理解美。

(三)重在启发思维、激发想象,体会与挖掘美。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思维正处在活跃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在这样的条件下,应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从中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想象与美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因势利导,经常选择教材所描绘的含有想象余地的部分,适时、准确、恰当地揭示出来,诱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从中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刘华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甘肃教育》,2000年04期)张和生则认为:“启发学生想象,激活形象思维”,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作品蕴含的各种美”(张和生,《〈繁星〉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四)反复诵读课文及课外书籍从中体验美。

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欣赏美,关键在于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深入体味、感受作品。唐华玉认为:“正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唐华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科研论坛》,2002年06期)苏凤军认为:“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在头脑中出现想象的画面,可以不同程度地进入课文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语言的含义,体验文章的情感,在浓烈的读悟氛围中,移情自我,受到情感陶冶”(苏凤军,《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关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一问题的探讨中,大部分研究者都是在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中得出的成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搞好审美教育提供了众多的参考途径。然而它毕竟是较大地依赖个人的经验总结得出,怎样才能做到较普遍地适用于语文教学当中,应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彩莲.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育论坛,2001,6.

[2]杨春银.创设学习情境与培养审美情趣[J].小学语文教学,2002,6.

[3]新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4]彭剑飞,冯周卓.新课程教法新研[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7.

[5]潘桂云.强化审美教育策略[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篇10

二、非法期刊特征:

(1)向投稿者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名目的费用——这是非法刊物存在的目的。

(2)纸张、印刷质量差,经常采取小字印刷,单本刊物文章数量过多,排版样式粗糙,刊物内所用的图片过时、缺乏美感,当然也有少部分非法刊物的纸张和印刷质量较高。

(3)刊物名称与所刊载文章的内容大相径庭;文章质量不高、篇幅相近、篇目很多、杂志很厚;刊物所载文章集中于某一地区或某些高校发表的;刊物是国际性的,而所刊载的文章几乎全是国内的。

(4)非法刊物的投稿地址多为某地的邮局信箱,电子信箱多为知名网站提供的免费信箱。比如“世界华文传播媒体协会”等不存在的单位建立了网站,还将其旗下所有的非法刊物列为所谓的“世界华文传播媒体协会核心期刊”。

三、非法期刊类别:

(1)无刊号的刊物。这是易辨别的非法刊物,既没有国际国内刊号,也没有内部准印证号。

(2)假刊号的刊物。比如《中国教育与教学》,其刊号为CN98—1813/G,这种刊号是胡乱编造的,根本不存在。

(3)冒用刊号的刊物。有些非法刊物为了蒙蔽读者和作者,冒用其他刊物的刊号,单从刊号的真假难以辨别刊物的真伪,必须进行查询。

(4)使用境外刊号的非法刊物。有些非法期刊只有国际刊号或缀有NR或者HK即香港刊号,在境外注册而在境内出版、印刷和发行,如《中华教育教学实践》(ISSN1726-6416、CN03-4383/HK)。

(5)完全套用其他刊物名称、刊号的刊物。这类非法刊物有如“套牌车”,封面式样、刊物名称、刊号以及其他一些信息完全与被套用的合法刊物一样,具有很大欺骗性,辨别起来很难。

(6)使用已经作废的期刊号。合法期刊变更刊名后,原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即作废停止使用,因此,也有一些非法期刊利用已停止使用的刊号出版。

四、如何鉴别非法期刊:

从新闻出版执法部门目前掌握的情况看,非法学术期刊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假冒国内正规期刊的刊名、刊号和出版单位名称,尤其是名社、名刊;有部分假冒期刊是以“增刊”、“合订本”的名义出现的。

二是国内某些正规期刊社未经批准擅自编印所谓“论文集”,以“宣传推广本刊为名”,故意将本刊社名和刊号混排其中,给读者造成错觉。

三是署名香港“某某出版公司”出版,或与某单位联合主办,编造所谓的“国内统一刊号”如“ CNxx-yyyy(HK) 或“ CN(HK)xx-yyyy ”等扩大“知名度”(香港根本没有新闻出版署,只是有一个康乐处书刊注册组,从来没有资格颁发国内统一CN刊号,香港本身具有新闻出版自由),这些非法期刊常常虚张声势,在刊名上冠以“中华”"中国"字样用来欺骗国内急于想发论文评职称的人。

四是署名“某某省教育厅”主办,无刊号或杜撰刊号,未署出版单位名称或杜撰某某编辑部等。

五是仅有国际标准刊号,而无国内任何部门批准发行的书刊编号或没有国内统一刊号。

六是偷梁换柱,将正规期刊的某些内容替换成自己撰写或收集的文章,仍以原刊的刊名、期号、装帧重新制版印刷。

七是限于内部交流的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打着公开出版发行的旗号。

除以上特征外,由于不法分子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缺少正规的编辑人员,不按正规编辑程序操作,非法学术期刊绝大多数都粗制滥造,用纸较差,编排有误,错漏较多,只要仔细分辨,一般都可识别出非法学术期刊的真面目。对于以“香港某某出版公司国内组稿中心 ” 名义有偿约稿,或打着“某某杂志”、“某某杂志驻某地记者站(工作站)”幌子主动上门收费组稿的,广大作者更应多添几分警惕;必要时,可向期刊上署名的出版单位(或主办单位、编辑单位)所在地的政府行政部门咨询。

非法期刊辨认难度比较大,但可以初步辨认,首先看其是否有书号、出版社以及印刷单位;其次,印刷品是否质量粗糙,错别字特别多,图片模糊;将出版物拿到新闻出版部门,确认其是否合法。 近年来,某些不法分子利用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心切而正规期刊又容量有限的情况 , 采用欺骗的手法 , 许诺协助刊登论文 , 四处组稿、约稿,收取所谓的“版面费”,将收集的论文印制成非法期刊,攫取高额利润。

五、非法出版物的刊号常见问题:

(1)在境外注册刊号,在境内非法编辑、出版、印刷和发行。为了蒙蔽作者,他们通常只在版权页上注明国际标准刊号ISSN,而不标注国内统一刊号CN。

(2)表面上既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又有国内统一刊号CN,所不同的是它的CN号后边加括号或缀有别的字母(如HK、NR、H),说明它是在港澳台地区注册的,这类报刊如果在内地设立编辑部、记者站或办事处进行出版、印刷和发行活动也是非法的。

(3)假冒国内刊号。比如,CN后面的前两位数(地区号)为00-10、16-20、大于66或者超过两位数的,都是假冒的国内统一刊号,因为《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规定的地区号中没有这些号;也有的是冒用其他已有的合法出版物的刊号。

篇11

二、非法期刊特征:

(1)向投稿者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名目的费用——这是非法刊物存在的目的。

(2)纸张、印刷质量差,经常采取小字印刷,单本刊物文章数量过多,排版样式粗糙,刊物内所用的图片过时、缺乏美感,当然也有少部分非法刊物的纸张和印刷质量较高。

(3)刊物名称与所刊载文章的内容大相径庭;文章质量不高、篇幅相近、篇目很多、杂志很厚;刊物所载文章集中于某一地区或某些高校发表的;刊物是国际性的,而所刊载的文章几乎全是国内的。

(4)非法刊物的投稿地址多为某地的邮局信箱,电子信箱多为知名网站提供的免费信箱。比如“世界华文传播媒体协会”等不存在的单位建立了网站,还将其旗下所有的非法刊物列为所谓的“世界华文传播媒体协会核心期刊”。

三、非法期刊类别:

(1)无刊号的刊物。这是易辨别的非法刊物,既没有国际国内刊号,也没有内部准印证号。

(2)假刊号的刊物。比如《中国教育与教学》,其刊号为CN98—1813/G,这种刊号是胡乱编造的,根本不存在。

(3)冒用刊号的刊物。有些非法刊物为了蒙蔽读者和作者,冒用其他刊物的刊号,单从刊号的真假难以辨别刊物的真伪,必须进行查询。

(4)使用境外刊号的非法刊物。有些非法期刊只有国际刊号或缀有NR或者HK即香港刊号,在境外注册而在境内出版、印刷和发行,如《中华教育教学实践》(ISSN1726-6416、CN03-4383/HK)。

(5)完全套用其他刊物名称、刊号的刊物。这类非法刊物有如“套牌车”,封面式样、刊物名称、刊号以及其他一些信息完全与被套用的合法刊物一样,具有很大欺骗性,辨别起来很难。

(6)使用已经作废的期刊号。合法期刊变更刊名后,原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即作废停止使用,因此,也有一些非法期刊利用已停止使用的刊号出版。

四、如何鉴别非法期刊:

从新闻出版执法部门目前掌握的情况看,非法学术期刊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假冒国内正规期刊的刊名、刊号和出版单位名称,尤其是名社、名刊;有部分假冒期刊是以“增刊”、“合订本”的名义出现的。

二是国内某些正规期刊社未经批准擅自编印所谓“论文集”,以“宣传推广本刊为名”,故意将本刊社名和刊号混排其中,给读者造成错觉。

三是署名香港“某某出版公司”出版,或与某单位联合主办,编造所谓的“国内统一刊号”如“CNxx-yyyy(HK)或“CN(HK)xx-yyyy”等扩大“知名度”(香港根本没有新闻出版署,只是有一个康乐处书刊注册组,从来没有资格颁发国内统一CN刊号,香港本身具有新闻出版自由),这些非法期刊常常虚张声势,在刊名上冠以“中华”"中国"字样用来欺骗国内急于想发论文评职称的人。

四是署名“某某省教育厅”主办,无刊号或杜撰刊号,未署出版单位名称或杜撰某某编辑部等。

五是仅有国际标准刊号,而无国内任何部门批准发行的书刊编号或没有国内统一刊号。

六是偷梁换柱,将正规期刊的某些内容替换成自己撰写或收集的文章,仍以原刊的刊名、期号、装帧重新制版印刷。

七是限于内部交流的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打着公开出版发行的旗号。

除以上特征外,由于不法分子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缺少正规的编辑人员,不按正规编辑程序操作,非法学术期刊绝大多数都粗制滥造,用纸较差,编排有误,错漏较多,只要仔细分辨,一般都可识别出非法学术期刊的真面目。对于以“香港某某出版公司国内组稿中心”名义有偿约稿,或打着“某某杂志”、“某某杂志驻某地记者站(工作站)”幌子主动上门收费组稿的,广大作者更应多添几分警惕;必要时,可向期刊上署名的出版单位(或主办单位、编辑单位)所在地的政府行政部门咨询。

非法期刊辨认难度比较大,但可以初步辨认,首先看其是否有书号、出版社以及印刷单位;其次,印刷品是否质量粗糙,错别字特别多,图片模糊;将出版物拿到新闻出版部门,确认其是否合法。近年来,某些不法分子利用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心切而正规期刊又容量有限的情况,采用欺骗的手法,许诺协助刊登论文,四处组稿、约稿,收取所谓的“版面费”,将收集的论文印制成非法期刊,攫取高额利润。

五、非法出版物的刊号常见问题:

(1)在境外注册刊号,在境内非法编辑、出版、印刷和发行。为了蒙蔽作者,他们通常只在版权页上注明国际标准刊号ISSN,而不标注国内统一刊号CN。

(2)表面上既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又有国内统一刊号CN,所不同的是它的CN号后边加括号或缀有别的字母(如HK、NR、H),说明它是在港澳台地区注册的,这类报刊如果在内地设立编辑部、记者站或办事处进行出版、印刷和发行活动也是非法的。

(3)假冒国内刊号。比如,CN后面的前两位数(地区号)为00-10、16-20、大于66或者超过两位数的,都是假冒的国内统一刊号,因为《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规定的地区号中没有这些号;也有的是冒用其他已有的合法出版物的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