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如何写记叙文

如何写记叙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19 21:24: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如何写记叙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篇1

历史题材记叙文不是历史事件、历史故事的再述,故而在选材时,要注意挑选的素材并不是历史记录越丰富越好,而是找到其中一个小的切入点,小的横剖面,进而结合自己对历史事件、社会现实的关照,围绕主题阐发出新意即可。因此在写历史题材记叙文时,首先是结合写作主题来挑选素材;其次是根据阐述的主题选择写作的切入口。在写作过程中,除了涉及到素材的主要事件需要符合历史事实之外,其他细节都可以在符合逻辑的情况下进行合理想象、虚构。

如《际遇》一文,开头简单一句:

溪流边,琴台上,一缕琴声人惆怅。人空空,弦亦断,一段际遇佳话传。

作者所选择的历史题材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钟子期与俞伯牙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这个选择和“际遇”的主题是契合的,但由于这个故事古今流传,记录相对来说也比较详细,要想写出新意,必须要找好新的切入口。一般写这个题材,读者印象最深刻的是,钟子期死去,俞伯牙摔琴不复弹的内容,而作者选择的却是他们偶遇那一瞬间,通过写他们偶然相会的际遇,友情难得、盛赞知音难觅,这个角度是比较切题的,也会更好满足读者的阅读欲望。

二、叙述生动有场景

历史题材记叙文的叙述相对而言,虚构、想象居多。很多历史事件在古代文献上也许就是一句话、几个字而已。如何再现历史事件的原型,如何在叙述时使之符合题旨需要,这是历史题材记叙文的关键所在。历史题材记叙文切入口小,因此叙述起来就要更加生动,更要给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如在《际遇》一文中,作者是这样叙述的:

层层云雾缭绕在山上,看起来总是给人一种飘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带来了丝丝清凉的香味,沁人心脾。山上树高草盛,仿佛是在守护着什么。山路九曲十八转,最深处,那一袭白袍安详地坐着,双眼微闭,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慢慢地,指尖缓缓滑动,迎来了那次邂逅……

这是一段环境描写,以第三人称口吻,将两人相遇的现场给读者描绘出来,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们就在旁边看着,接着,作者又更换成第一人称,以俞伯牙口吻来写:

我穿着一袭白袍,坐在这座山的最深处,面前摆着一抱琴。琴早已弹过无数遍,我却不厌其烦地弹着,心里无限感慨。这么多年了,还没有一个懂得我的人出现。

“唉……”伴随着一声感慨,那早已熟悉的曲子便一泻而下。琴声中夹杂着许多破音,我不想改变,也许,这就是我想表达的思绪吧。林中,那些早已厌倦了这琴声的鸟儿一个接一个飞走了,我无奈地摇了摇头,继续沉浸在这悲哀的乐曲中。

简单的叙述,将俞伯牙知音难觅的苦恼呈现出来,特别是林中鸟儿飞走的场景读来生动有趣,更是把俞伯牙的这种哀怨逼真呈现,很是形象。

三、描写曲折合逻辑

历史题材记叙文不是历史,而是一种再创作,完全可以在符合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结合主题需要,虚构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进而栩栩如生地将历史事件中的人和物再现在读者面前,当然这个历史再现已经是虚构的了,但是只要符合逻辑、符合题旨就是成功的。如《际遇》一文作者接着这样写道:

“啪啪啪”,突然间闯入一个客人,“先生,您弹的曲子为什么如此忧伤呢?”指间忽然颤抖起来,我抬起头,原来躁动的心又冷下来了,唉,只是一个樵夫,你懂我吗?不过我还是问:“这位朋友,我这把琴很多达官贵人都不认识,您认识吗?”

他笑了笑,“在下也略懂一点音律,这琴我还是认识的。不过,我听先生弹的曲子,却比这琴更精妙啊。”

在短短的几句对话和心理描写之中,已经是一波三折,樵夫的身份设置,更是隐喻知音不分身份贵贱,关键在懂得。接着作者写到“高山流水”的主要情节:

我半信半疑,旋即指尖又抖动起来。一幅高耸的山峰便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琴声便雄浑地流淌出来。山间,树为之振动,鸟为之呼鸣,草为之狂舞。一时间,整个山林都沸腾起来。好久,它们已经好久没有听到这么激昂的乐章。

听罢,那樵夫愣住了,好像是被震惊了,他不断地说:“先生真是奇才啊,一座高山竟能被描绘得如此生动,在下佩服。”

我同样被震惊了,他听出我的心声。接着,我又低下头,一阵轻柔的曲声便缓缓流下,这次我心中是一条小溪。琴声悠扬婉转,完全没有刚才的磅礴。那樵夫也沉默了。一曲听罢,他缓缓地说:“我真想不到,这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听的流水,真想不到啊!”

应该说,这段情节包括对话描写、心理描写、场景描写,甚至是人物设置基本上都是虚构的,但却那么逼真,一方面是符合历史记录的,另一方面却加入了作者的虚构与细节处理,合乎故事发展的逻辑,显得很生动、很形象,历历在目。

四、主题深邃有意味

好的历史题材记叙文,绝对不应该是历史故事的扩写,更不该是历史内容的换新瓶装旧酒,而应该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意义,渗透作者新的价值观。在具体写作中,对于历史题材的写作方向应该有一个新的确定,一方面结合写作的主题进行确定,另一方面则要结合自己的解读写出新的意味。如在《际遇》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是这样来赋予主题以深邃的内涵的:

我狂喜,眼前的人是达官贵人也好,是山野樵夫也好,我都绝不能错过,这才是我等了多年的知音。我亲扣琴弦,立身作揖,问道:“先生何人?”

“钟子期!”

一段际遇成就一段佳话,一个知音成就完美人生。从此,在我心中这个名字就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哪怕他是樵夫,哪怕他并不会弹琴,哪怕我俩远隔千里,有知音就不会寂寞,有他高山流水万古传。

这个结尾讲述了两个层次的意思。其一,知音与身份、年龄、地域等等一切外在的元素无关,懂得、理解、欣赏才是能否成为知音的关键。其二,知音难觅、友情难得,有了知音人生才不会寂寞,需要我们用一生去珍藏去珍惜。可以说这样的主题,在今天这个比较现实、比较势利的时代和社会,是有着一定的新意与深意的,给予了我们一定的启迪,体现了中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值得称赞。

篇2

记叙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叙述、描写人物、事件、景物来表达一定主题的文体。记叙文内容上来看,可分为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和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侧重写人的记叙文,是把人作为主要记叙对象,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活动、生活片段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形象,反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等。

一、循文明象

四环节教学法的第一个环节是从文到象,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破译文字符号,组合文字意义,复制形象。这是一个循文明象的过程。在常规教学中,对文字的破译和组合往往是教学重点,词意、句意、段意在教学中占很大比重,这是教学的要求,但不是教学的全部。严格地说,对文字意义的破译和组合,首先是为了复制形象。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尤其如此。复制形象是在教学手段的作用下将作者在文章中所提供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复现出来。它的作用在于:

1.理解作者意图。形象是作者意图的载体,是经过作者思想情感浸润后的产物,要找出作者意图,只有从形象中入手,通过对形象进行抽象和提纯之后获得。比如要理解作者写《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意图。首先要让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有形象感受,包括他的画面形象和总体形象。在教学手段的作用下,学生可以复制出若干画面形象:面色苍白身材高大穿着长衫的外貌形象;站在柜台边喝酒,弯腰和孩子门说话,被打折腿后坐在蒲包上进店喝酒,喝完酒爬出店等动作形象。

2.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形象是记叙性语言材料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作者表达意图的重要手段,甚至可以说无形象就无记叙。要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形象是必须跨越的一道台阶。学生对形象的把握不仅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可以学习到记叙的技巧。一般来说,作者在记叙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都是通过形象来实现的,尤其集中在对形象的选择和组织上。使学生在感受、理解形象的过程中了解这些技巧,并且通过练习牢固的掌握技巧,进而熟练地运用这些技巧绘象、抒情、达意,这是记叙文教学最重要的目的

3.开发学生的智力。文艺理论上有个习惯的说法是“形象大于思想”,这就是说形象中包含的东西往往比作者想要说的东西多。对此接受美学有个很好的解释:文学作品是一个预设系统,它的价值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合作实现的。读者因为受到自己的理解作用,在他通过形象理解作者意图时必然融合进自己的知识经验,会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填补和发挥,是智力开拓的表现。

二、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即在文章的第一段开篇点题,或点明题目,或点及中心,使文章不拖泥带水,不转弯抹角,而是简洁明快、单刀直入。如朱自清的记实散文《背影》是这样开头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便是开门见山:“我”思念父亲,最难忘怀他的背影,它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着全文。又如,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魏巍的《我的老师》等。

三、巧设悬念,欲擒故纵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卖关子。“欲说还休”,巧妙地埋下伏笔,设下悬念,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要往下揭开谜底,一睹为快,故能引人入胜。如习作《“常胜将军”生死传》一文开头如下:“这常胜将军是何许人也?别忙,你且听我慢慢道来……”这一开头很新颖有味,颇能吊人胃口,然后再自然引出下文“常胜将军”生的威风,死的悲壮,并悟出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慎重,来不得半点浮躁。

篇3

所谓记叙文,就是记人或叙事的文章,把生活中让人或欢笑或落泪的凡人小事,以及想象中的传奇故事演绎为以情动人的精彩华意。

一、写事要是这个事,写人更要像那个人

记人和叙事,人物形象的刻画必须以事情为依托,事情的过程又得靠人物实现。

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记叙文写的就要是这个事,写人更要写得像那个人,那个人是故事中活生生的那一个。记叙文写作,关键是由故事营造和人物塑造决定的。这是记叙文首要解决的问题。但很多同学没有渗透其中的道理,将记叙文中的事与人写得不完整,文章缺少故事,人物单薄,无法达到想要的效果。比如一学生习作《我的父亲》原文和修改升格片段。

原文语段:因要出黑板报,所以放学后留下来。我打电话回去,却没有人接。打爸爸的手机,也不接。不过我想爸妈看到我没有回家就知道了我留在了学校,也没有去多在意什么。

当我正努力快速地在黑板上写着的时候,我妈来找我了,她告诉我爸爸工作的时候手受伤了,伤口很深,流了很多血。他不放心我,催促着我妈来找我,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心里特别难受而又特别温暖,仿佛看见了那个等待我回家的人。

升格语段:因要出黑板报,放学后留下来了。天晚了,下起了雪,当我正努力完成最后的任务时,妈妈来找我了,她说爸爸工作时手受伤了,伤口很深,流了很多血。他不放心我,催促着我妈来找我,这会儿还在家门口等我回去呢。雪正越下越大……雪花纷飞中,路灯的朦胧光下,父亲在家门口不停地徘徊着,他不时看看手腕上的手表,嘴里还好像念念有词,见我们走近,父亲大步跑来说:“总算回来了,再不回来,我都要去找你们娘俩了。下回不要这么磨蹭,让人等得心焦……”

我静静地端详着父亲,他脸上写满了喜悦,好像已经驱走了伤口的疼痛,融化了正越飘越大的雪花……

技巧:记叙文写的就要是这个“事”。记叙文中怎样记叙好一件事情呢?首先要学会没事找事,选择和主旨有关的、自己熟知的、可以写好的事。生活里总有故事,故事可以平凡,因为平凡孕育伟大。故事也可以不平凡,因为不平凡体现独特,但要注意的是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本段选取父亲担心“我”,让妈妈接“我”并等“我”回家的事,意在凸显“父爱”主题。其次要有所事事,把事写好。不可泛泛而谈,空空而论,以免冲淡记叙文文体特质,更不要根本没事,文体落空,我们要就事写事,写事成事。本片段写了“我”,父亲,母亲三个人,用母亲的言行衬托父亲,写细写活了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再加上环境的烘托、映衬,用环境点染人物的心情,点染人物的形象,点染故事氛围,点染故事的性质,用环境使父亲形象跃然纸上,父爱主题感人深化。

二、让记叙文的人物立体可观,形象可感

写记叙人离不开写人,写人要让人站立起来,鲜活起来,写得有血有肉,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故事是“事中人”这个对象的具体行为,是人具体行为的形象呈现。所以要写好事,就要先写好人,怎样写好人呢?首先要描绘人物自身的肖像、神态;其次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使人物塑造更立体;最后必须运用修辞来勾勒人物个性。当然还可通过他人、他物衬托,彰显事中人。这样人物才能由平面走向立体、由立体走向深刻,故事才能符合逻辑,情理亦能变得透彻。

欣赏优秀片段《拒绝平庸》:闲来无事,先生应几个亲友的请求,开了个小小的作文辅导班。本来先生只打算收几个学生的,可不知谁走了风声,这个好友那个亲戚,一来便是一打。先生推辞不得,像退休前一样忙活。我常住先生家,便问先生:“您不累,先生。”先生苦笑:“怎么不累啊,这么多人。”转而又一笑,“罢了,罢了,在为这些孩子燃烧我这老蜡烛吧!”我哈哈大笑,心中感到丝丝温暖,本来可以钓鱼,打麻将的先生,不甘于平庸的生活,用心在准备每一份材料,我脱口而出:“先生好伟大啊!”先生也笑了:“去去去,少拍马屁。”

篇4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素材,再好的也难以写出深情款款的文字。紧扣话题选出适合的、有一定深度、可以拓展延伸的素材是文章写出深意的首要前提。比如亲情这个话题,一般学生选择的素材都是父母一开始对自己很严厉,甚至不近人情,最后才偶然发现父母的真实用意,理解了父母的伟大的爱,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但是这样的素材本身就有点不合道理,亲情在一开始的表现也未必就是让孩子反感、不理解的,而可能是在特定年龄段不能明白或者想不到那么深刻,但在当时孩子也能觉察到父母好的那种,这样的亲情岂不是更加伟大,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请看《记忆深处》的作者是如何在开头紧扣话题来写这种实实在在的情感的:

记忆深处是母亲的呵护与关爱!

儿时,调皮得像一个野孩子。常偷奔出去,不顾安危地疯玩疯乐。每次回家,不是满身泥巴一脸黑,就是两眼汪汪,鼻青脸肿,母亲总是焦急如焚,心疼不已,扬起的巴掌每每变成怜惜的。

作者选择的素材是自己很淘气,母亲对自己的淘气既焦急又心疼,这样复杂的情感就比单纯的生气或者严厉来得深刻,也就注定作者并不打算走“欲扬先抑”的老套路。这样的情感也更加符合实际,那种故意欲扬先抑写出的情感总是透着一股不真实的矫揉造作。

二、锤炼细节传深情

记叙文表达情感,注重细节。精彩的细节能传神,更能在细微之处传达人物的深情。高中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在对事件进行描述的过程中,要善于有意识地设计、描绘那些能够传递人物内心情绪的细节,如特别的神态、特定的动作、特殊的语言、特异的心理,总之写出细节中的与众不同、特别之处,以此来反映人物内心的深情。如文中这样描述人物:

一次,我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地赶回家中,母亲正翘首以盼,见我回来,长舒一口气。“孩子,妈今天给你一个惊喜。”母亲蹲下身,双手揽着我的腰,平静地看着我说,“不过,你要先去洗澡。”

耐着性子洗完澡,又耐着性子坐在小板凳上等待惊喜。终于,母亲从背后拿出一束花,有红的、黄的、粉的、紫的,朵朵鲜艳夺目,又像极一个个美丽的精灵,微风拂过,满屋馨香,沁人心脾。母亲拢了拢黑而泛黄的的头发说:“好看吗?送给你啦,你今天真乖!”

“好看。真香!它叫什么?”花的美丽与馨香立刻攫住了我的心。“想知道吗?那你这个星期得做到每天回来得比今天早,而且不能满头大汗,这汗味会冲谈花香的。如果做到,妈妈一定告诉你。”母亲显然已有些于心不忍了。

文中对妈妈的几处细节描写既动人又显示对孩子的深情。如“翘首以盼”、“长舒一口气”,表现对孩子的担心和孩子平安回来的放松;“双手揽着我的腰”、“拢了拢黑而泛黄的头发”,显示了母亲害怕自己的办法不灵而内心微微紧张的心理;语言上对孩子循循善诱,耐心十足,都能体现这种情感。

三、紧扣人物煽真情

记叙文中除了情节描写,少不了对人物的描述。记叙文要写出深情,就需要塑造出饱含深情的人物形象。这样的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在主要情节中的不同一般的表现来体现的,如文中这样写道:

我坚持了下来,虽然有些痛苦。第七天晚上,母亲送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康乃馨”三个大字,我如获至宝,看着纸片上的字逐渐扩展、模糊,氤氲成一片康乃馨,蜂鸣蝶舞,热闹非凡。

文中的母亲很不一般,在教育孩子上非常有耐心,循循善诱,将孩子的喜好与引导孩子学好结合在一起,接着母亲的表现更加像是一位教育家,为孩子的教育操碎了心:

“你的表现真棒,妈妈明天放你半天假,但不许跑远了。”母亲仍有些担忧。而我兴奋之极,如开笼之鸟,一转眼便无踪影了。傍晚时分,闯祸了。我因攀爬铁栅栏而划伤头部,被送往医院。闻讯赶来的母亲早已泣不成声,待我缝完针,母亲双眼已又红又肿。“乖,疼吗?别动啊,要躺着休息!”顿了顿又说,“我马上回来。”不一会,母亲手捧康乃馨快步走了进来,她把花斜放在我胸前,我抚摸着鲜花,愧疚不已。落日的余辉斜照进来,光艳动人,不仅是花,还有我那慈祥的母亲!

当孩子实现了承诺,做得比较好的时候,这位母亲尽管还是担心,但是依然去奖励孩子,让孩子如愿地出去玩耍,当因此孩子受伤,这位母亲既没有严厉地苛责孩子,也没有约束他再也不准出去,更没有很俗套地如祥林嫂般喋喋不休地自责,而是送去孩子喜欢的花,当然还有自己伤心的泪,这样的母亲既理性又真情,如花般温雅动人,这样行文,母亲对孩子的爱就如花香般淡淡抒发出来。

四、巧解妙点出至情

记叙文文章的结尾是深化主旨、升华情感的关键之处。对文中情感的深层次内涵进行揭示、诠释是结尾的应有之义。要善于对人物的情感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表述和深入解读,如文章结尾这样写道:

现在的我回忆起来,突然觉得母亲的伟大:母亲知道我是一匹贪玩的马驹,常常会面临各种危险。然而,她却一时找不到驯服我的办法,只能不断用各种新东西新玩意新招子哄着我。所以,担心与痛苦便仿佛深山野藤般恣意疯长,紧紧缠绕着母亲,使她艰于呼吸,近乎窒息。可惜,那时的我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种煎熬啊!

这一段是文章的关键所在,作者紧扣文题――记忆深处――回到现在回忆过去,站在高中生的立场反思当年母亲的做法,这样对情感的理解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于是,对母亲当年的担心、痛苦理解起来才会那么深刻,那么铭感五内了,于是结尾情感的抒发也就如此至情至性至诚。

篇5

技巧一:绘形,追求画面美

1、形容词绘形。用形容词突出事物的外形特点,一是使用胖、瘦、高、矮、粗、细、扁、平等一般形容词,二是使用萋萋、淡淡、溶溶、蓊蓊郁郁、薄薄、袅袅、青青等叠词。

例1: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进院了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贾平凹《月迹》)

作者用“满满”“玉玉”“银银”等清新明丽的形容词,描写了一幅纯净、和谐的“月色图”,抒写了追寻美好事物的情愫。

2、比喻句绘形。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的外形特点。

例2: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纪伯伦《雨》)

作者用比喻描绘雨的形状,“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形象鲜明而富有感彩。

技巧二:绘色,追求色彩美

写人、叙事中,注意事物的色彩,可使语句具有形象的色彩美:一是使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原色词;二是使用银白、金黄、海蓝、桃红、草绿等有色彩感的词。

例3:山那边有幢湖蓝湖蓝的木楼,还有一方幽蓝幽蓝的枫牙岭。枫叶红了,红嘴玉在幽深深的枫树林里歌唱。

秋天的边上,黄昏的羽毛飘落在草丛中,一条悠长悠长的小路镀满月光,爷爷和奶奶在乳白色的山雾中扛着锄头,姗姗而行。

密密的枫林竹林里,红嘴玉轻轻地歌唱。紧靠竹林边的小山塘,蒸腾着一般蓝幽幽的雾……竹林那边,桂花正浓……(《爷爷奶奶的秋山情结》)

木楼用“湖蓝湖蓝”来形容,“枫牙岭”用“幽蓝幽蓝”来描绘,虽然同是蓝色,但有深浅之别。枫叶是红的,红嘴玉的嘴是红的,“山雾”是乳白色的,“雾气”是蓝蓝的……这是明写事物的颜色。“枫林竹林”“羽毛”“山塘”“小路”“草丛”“桂花”等,则让读者调动生活体验去联想,这是暗写颜色。整段文字明暗交错,相映成趣,好一幅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的“秋景图”啊!

技巧三:绘声,追求声韵美

一是象声词绘声,即用摹拟声音的词语准确地摹拟出事物的声音,如淙淙、刷刷、哗哗;二是比喻绘声,即用比喻手法绘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例4:那土地,就像汹涌的金色海洋;高粱喝醉了,摇着黑红的大脸,嗬咧咧,嗬咧咧地在唱;大豆说话了,像孩子们在拍手,在哗哗哗,哗哗哗地笑。

这段话是描写北国金秋时节的丰收景象与丰富的喜悦心情。单就绘声而言,既运用了象声词摹声写音,又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绘声。“高粱”一句用拟人的修辞,“大豆”一句兼用拟人与比喻的修辞。

技巧四:绘态,追求动态美

1、化抽象为形象。写叙事性的文章,往往要用描述性的语句生动地展示人与事物的情态。

例5:(1)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也开始有些想家了。(颜文静《寻人启事》初稿)

(2)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喜欢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队、夕阳。(颜文静《寻人启事》修改稿)

这两句话虽然都表达了“女孩想家了”,但(1)句只是交代,“想家”是抽象的,模糊的,而(2)句是通过女孩“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的意境,蕴蓄了思念萦怀、感伤别离的孤独感、凄凉感,很容易使人想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等诗句,所以给人的印象会特别深刻。

2、化静态为动态。莱辛在《拉奥孔》中说,动态之美是一纵即逝却令人百看不厌的美,比一般的美能产生更强烈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对那些静态的事物,我们要善于“化静为动”,使之富有生气,充满活动,情趣盎然。

篇6

“六觉”是指人的眼、耳、鼻、舌、口、触六种感觉器官。六觉法就是通过人的各种感官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光、声、味、嗅、触等),从而表达出对事物的多重感知的方法。就记叙文而言,写景状物,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是主要的。但如果能够在描写过程中,视、听、嗅、味、触等“六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

如: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鲁彦《听潮》

六觉并用,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味;可感、可闻、可视,细腻而有层次。

二、分解法

分解法,是把一个整体的东西分解为若干有层次的细小部分来描写。

如:旱獭要整整在它们的洞穴里冬眠半年。只有到了夏至后,发青的酥油草才把它们养得胖墩墩,圆滚滚。这时它们的毛色麻黄发亮,肚子拖着地面,短短的四条腿行走迟缓,正可以大量捕捉。

――碧野《天山景物记》

无论是描写人物的外貌,还是写动植物形状,亦或是写景,如果想写得逼真、具体,就可利用分解法,使人物特征更加突出,使动物五官肢体活动起来,使景物层次分明,使文章结构有条理。

三、组合法

描写景物时,既要有“特写”,又要有对背景式的画面的“广写”。所谓“广写”,就是把众多的场景艺术地组合起来,展现出一幅生动广阔的画面。

常见的组合方式有:

1.空间组合式:可“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周围到中心”。

2.时间组合式:可“春夏秋冬”“晨午昏夜”“四季四时”。

如: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烟囱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时候了。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鲁迅《风波》

运用空间组合,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由周围到中心,行文富有一种立体感,令人震撼。

四、烘托法

运用联想、打比方等方法来进行多方烘托,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神韵,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对于很单调、不适宜用分解法的描写对象而言,用此法尤佳。

篇7

常听不少学生说,三点一线的生活太过平淡,根本就没有可供写作的素材。其实,我们身边的素材有很多,关键在于要能够发现其动人之处和写作价值所在。我们在写作中,就要善于挖掘身边素材中的感动点、价值点,而不是粗线条地罗列事件。要将写作的视野从单纯的自我拓展到身边的人或事、社会上的人或事;要将写作的内涵由事件本身延伸到事件的本质或本源;要将写作事件的外在表象过渡到事件的内在精神或情感。

如考场佳作《别无选择》一文中,作者挑选的素材也并不是那种独一无二、“天生丽质”的,而是很普通的“亲情”类素材,是写爷爷去世后,奶奶所表现的种种,以此来说明,人的逝去是别无选择的,但爱却可以平淡、永恒地存在。这就在对比中呈现了素材的特质,也就是作者挖掘出的素材中的价值点,也就是平淡事件背后给予人的认知上的感动。请看下文片段:

又是一个除夕,没有了爷爷,似乎焰火也不再炫目。没有兴致再去忙,年夜饭是在饭店吃的,桌上六个人六双筷子,沉默的奶奶突然尖声叫服务生添一双筷子。全家人都没有说话,看着奶奶,大家都知道,那一双是给爷爷的。当服务生要添椅子时,奶奶却忙说:“不用,老头子说了,跟我挤一张就够了。”大家都沉默着,只有奶奶说:“孩子们都孝顺,老头子最爱吃的菜都点了,快吃吧。”我再也忍不住了,心里的那道防线决堤了,奶奶却笑着,眼里晶莹一片。

这个片段的事件其实很简单,但作者借助奶奶的几句话就很好地将素材中的价值点挖掘出来,突出了奶奶对爷爷离开的不舍、不习惯、无法割断情感上的交流等,成功地煽动起“我”、妈妈以及所有在座的的情感,当然也包括我们读者。

二、提炼写作的“煽情”点

找准了素材的价值点,还要在具体写作中善于提炼出“煽情”点,“煽风点火”,让情感的堤坝不再设防。提炼写作的“煽情”点,就是要将素材中最能触动人心的地方,用细节化描写的方法凸显出来,就是运用艺术化的手法呈现出来,就是用文学性强的句段展示出来,让读者深深为之动容。写作中“煽情”点的选择,也很有讲究,应该是整个素材中最具震撼的、最具细节表现力、最有情感申发空间的地方,而不是想在何处“煽情”就“煽情”,“煽情”太多也就俗了。如《别无选择》一文中虽然写的也是“煽情”中比较常见的亲人重病或去世等事件,但其并没有将“煽情”点放在事件本身,而是放在人物的情感上,借助细节描绘和文学语言来“煽情”的:

可是,世事无常,不好的事总会在你快乐的时候到来,在你温热的心上浇上冰块,将心冻结到冰河时代。爷爷病了,病得很严重。最终,爷爷躺在洁白的床上,白色的布盖到了他的脸上,留下浅浅的印,但深深地刻到了我的心里。奶奶坐在椅子上,没有哭,没有泪,似乎很平静。但我知道奶奶的心很冷,泪已被冻在心里,再也流不出泪的爱多么让人心酸。

对爷爷去世后奶奶的情感刻画,作者采用了极具“煽情”的笔法,很好地将“煽情”点提炼出来。在整个文章中,自然是爷爷去世那一刻的素材是最能触动人心的,文中作者用“在温热的心上浇上冰块,将心冻结到冰河时代”这一艺术性的说法来加以暗示,手法夸张却极具艺术感染力。对爷爷去世时情节的细节描绘,也极具泪点,“白色的布盖到了他的脸上,留下浅浅的印,但深深地刻到了我的心里”,试想,我尚且如此,何况奶奶?这里以我来进行衬托,自然而又突出。最后才直接写奶奶的反应,“没有哭,没有泪,似乎很平静”,这是欲扬先抑,“泪已被冻在心里,再也流不出泪的爱多么让人心酸”才是作者真正的“煽情”点所在,此刻的语言已经不需要太过夸张与深刻,映衬铺垫至此,情感的洪流就如在最后的堤坝千被阻挡,就等着蓄势一击的迸发了。此段描绘极具文学艺术性,对于高中生来说实在难得。

三、抓住情感的迸发点

如何实现作者情感与读者情感的同频共振?这就需要抓住情感的迸发点,将这种情感用或直白或含蓄的方式喷发出来、渲染开来,在情感的迸发方式上下功夫、做文章。往往我们可以借助环境描写来渲染情绪,自然流露情感;也可以借助内心独白来宣泄情感,直接表达心意;还可以储力蓄势,卒章迸发。抓住情感的迸发点,就是要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适当抒感,以自己的真情来打动读者。如《别无选择》一文是这样写的:

那是一个拥有无限暖阳的冬日午后,天很蓝,蓝得让人没有哀伤。初春的温度已回升了,爷爷的墓旁冒出了些许小野花,积雪还有剩余,空气那么清新,我站在墓旁,看不见所有的东西,只有那一丛突兀的红衬着残存的纯白。

奶奶坐在黑色的墓旁,那么静那么淡然。有时候,我真想对奶奶说:“你哭吧!奶奶你哭吧!也许哭出来,心会轻些。”但我也怕,我怕这些话将奶奶那最后一点坚强打碎。毕竟,我知道,这层保护自己的坚强像冰片一样伤不起。可是别无选择,人随风逝,就像这初春飘飞的柳絮,如雪花般落在奶奶的发丝中,但是却难以拂去,爷爷,多希望你是雪花中的一片,落到奶奶的眼中,让她哭出来吧!

篇8

聋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参加高考也能写出好的文章,尤其能写出好的记叙文,因为记叙文重在以情动人,而他们有着敏感的情感世界。但是,有着敏感的内心只是具备了前提,还需要引导和训练。那么,如何让聋生写出感动人心的高考记叙文呢?我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感情真

每个人都经历过成长的喜悦和烦恼,都遇到过感受深切的人和事,都有过成功的欢喜和失败的痛苦,特别是那些身患残疾的聋生,更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遭遇和感受,这些真切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经历和感受就是记叙文写作的源泉。我笔写我心,让内心澎湃着感情的波涛,让笔端流淌着情感的清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动人,才能让读者看到绚丽的生活,体会到缤纷的情感,而那些矫揉造作、无病的文章,不仅不能动人,反而令人生厌。

二、材料真

写记叙文,就应写真实的生活,以反映生活的本质。要认真观察平常生活中平常的人、平常的事,认真体会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友情、人之常情。“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特别是聋生,上帝既然给他们关上了一扇窗户,必然为他们打开另外一扇窗户,他们总是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和渠道来观察与体验生活。如果我们多观察、多体验、多积累,不信我们的笔下写不出真实的材料,不信聋生的笔下永远是平静的大海。当然,强调材料的“真实”,并不是说不能虚构,聋生不必拘泥于“真人真事”,完全可以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去调动自己的想象进行合理虚构、艺术加工,我们反对的只是胡编乱造和虚假离奇。

三、做人真

也许有人认为生活中根本没有使他感动的人和事,所以写不出感人的文章。我认为这不是根本,问题的根本是他压根没有认真体验生活、体味人生。一个人失去了听力,但是并没有失去感情。失去听力是不幸的,但是还有比失去听力更不幸的,所以聋生应有恻隐之心,富有恻隐之心,就会同情弱小;应有羞恶之心,不断反思,刻苦励行,日臻完美;应有是非之心,对善人善行由衷赞叹,对丑恶行为愤慨鞭挞;应有辞让之心,善于与人相容,尊老爱幼,扶危济困。有此“四心”,就是一个“真正的人”。用此“四心”来观察世界,这世界必然染上你的感彩。

四、有真思

篇9

技法指导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但它并不排斥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要想写出文质兼美的说明文,同学们也可以在说明中适当地融入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这样写出来的说明文就会更生动,更精彩。

一、说明文中的记叙可以使说明对象更加具体可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记叙是表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一种表达方式。事物的某些特征常常体现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因而记叙这种过程就成了一种说明方式,即记叙性说明。它的着眼点不在于巨细无遗地展现发展过程的细节,而在于介绍过程的概况及其特点。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中记叙了赵州桥的发展历史,说明它“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突出其修建年代之古老和使用时间之久。

二、说明文中的描写为的是更具体、清晰地显示说明对象的特征,它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

如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开头一段作者就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为下文进一步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三、说明文中的议论着眼于说明特征,意在深化人们对说明对象特征的认识,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文中作者在说明苏州园林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和“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后,作者又这样议论道:“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议论简洁明了,意在告诉读者苏州园林中为什么没有“像宝塔那样的松柏”

和“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的原因,提高了读者对苏州园林特征的认识。

四、说明文中的抒情具有教育、鼓舞的作用,但主要还是为了进一步强化人们对说明对象的认识。

如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最后一段作者写在故宫北门对面的景山高处望故宫,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对这“宏伟的建筑群”“和谐统一的布局”发出惊叹,这是对古代劳动者的歌颂和古代文明的赞美。这种感情的抒发是建立在对故宫博物院准确周密的说明基础之上的,有助于读者进一步认识故宫的建筑特征和建筑布局。

误区警示

在说明中融入适当的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时,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说明文中的记叙,一般为概括记叙,并不宜展开,其着眼点不在说明对象发展过程中的细节,而在于介绍其过程的概况及其特点;说明文中的描写,只是起辅助说明的作用,是更具体、清晰地显示说明对象特征,这种描写十分简洁,必须在力求真实的前提下进行,不能夸张、渲染,也不能含蓄、隐晦;说明文中的议论,是对说明对象、内容作扼要的概括、简明的评说,内容上要求高度概括,要求字约词精,句短意明;说明文中的抒情,应该是建立在对事物准确周密的说明基础之上的,要求惜墨如金,不求以浓郁的感情打动读者,而是要有助于读者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范文示例

趣说电子手表

马玉华

电子手表的诞生,是在集成电路出现之后,如果把她看成一位女子,她正处于青春妙龄之际。

说她是个女子,她可不是一个朴实憨厚、身体健康的农家女,她正像一个娇气的富家女。

首先,她追求时髦。从外表来说,她已不满足于机械手表的不加修饰、朴素庄重地保持本色,她用红、蓝、黄、绿等各种颜色来修饰自己。她的形状,既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菱形的。型号大的有水杯口那么大,小的却只有纽扣那么小。她的躯壳,既有金属的,也有塑料的。当然,这些时髦还都只是外在的,真正的时髦,还在于她的腹内。当集成电路刚一出现后,她便立刻用来做了自己的心脏。要知道,当时集成电路可是电子领域的高精尖技术啊。

电子手表的性格中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守时。据说胎教的效果是极好的,这一点从电子手表这里得到了有力的证明。她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守时定为自己品德的一个方面,把守时作为自己终生的信条。要是因为某些原因,她比预定的时间晚到了几秒钟,她会感到十分羞愧的。当然,如果你要是要求她提前几秒钟,她也不乐意接受。对于那些不守时的朋友,她是很看不上眼的。你看,这位富家小姐的性格,多可爱呀!

既然是个富家女,有时就不免要发一发脾气。如果你洗手洗脸,忘记把她摘下来了,或者在下雨时,你让她淋了雨,“对不起,”她说,“我不工作了。”如果让她受了热,比如说让她过于靠近了炉火,“对不起,”她说,“我不工作了。”如果你不小心,让她从高处跌落下来,“对不起,”她说,“我不工作了。”问她为什么,她说她的心脏太脆弱,她的心脏怕潮湿,怕热烤,怕震动。

时髦、守时,有时发点小脾气,这就是电子手表的性格。如果你认为适合你的话,不妨把她带回家吧!

技巧解密

作者通过“自述”的形式,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向读者介绍了电子手表的出身、爱好和性格。行文中,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介绍电子手表的历史,运用了记叙;介绍电子手表的外形,运用了描写;说电子手表追求时髦时,又运用了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不仅拓宽了本文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让本文更加出彩。

片段演练

篇10

像《老王》那样的文章,也只有像杨绛那样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在饱受沧桑、阅历世相,文风归于平淡之后才写得出,也只有如我这般有了一定生活经历的人才喜爱。我也相信我的审美情趣能代表多数已不再年轻的阅卷老师。

既然如此,那么,可否让学生在考场上也写《老王》样的作文,让阅卷老师心有触动而对作文给予高分呢?

不行。原因是,《老王》写得一点都不漂亮,没有用到“作文宝典”之类书籍中列出的任何一条“高分秘技”。虽然这些“秘技”从文学的角度看,都显得那样花里胡哨,华而不实。《老王》真拿到考场上来,恐怕只会得个比平均分高一点的分数。

这不能全怪阅卷老师喜欢花哨的东西。阅卷期间,每天几百份作文的评阅量,换作谁都只能看到肤浅的层面。考场作文的评阅,本质上是一种高速阅读,高速阅读必然是浅显阅读,浅显阅读必然止于作文表层。考场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必须要有与高速阅读相适应的特点,要有使阅卷老师在极短时间内就能看到和看清的东西:明朗的结构,明晰的思路,明丽的语言,明显的主题等。所以,每年高考中考结束后,尽管总有专家教授呼吁作文要反璞归真,而中学教师依然我行我素,在课堂上传授那些能让阅卷教师眼睛一亮的“高分秘技”。考场作文面临的这种尴尬将长期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事实,中学教师目前最应研究的是,如何写那种既能激起阅卷老师兴趣、又不让老师感到矫揉造作的作文,也就是说,如何有技巧地抒写真情。

由于所有的中考作文题目都能写成记叙文,并且大都更适合写记叙文,所以下面就以记叙文为例,谈谈写好记叙文必须建立的三个意识。

第一,要建立写自我的意识。考生其实用不着借古人、洋人说事,自己经历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以及耳闻目睹到的社会生活就有取之不尽的作文资源。阅卷老师最想看到的就是考生真实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感悟。学生的最大困惑是感到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可写的。解决的最好办法是教学生学会“分解”。把一天的生活从早晨起床到晚上上床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分解,再分解,就会发现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写之处。还要教会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适当的加工。通常的做法是,将几个人的特点综合起来进行取舍,将几件事综合起来进行重组,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故事情节更生动,作品主题更鲜明。这并非“造假”,因为写作(不包括新闻报导)从来就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连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也是“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篇11

语文习作培训心得体会

我很荣幸地参加了由县教育局在东鲁学校组织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专项培训”活动。并认真学习了由东街小学王桂锋老师讲授的写物的作文课。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要树立为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而学习的理念,要把学习作为一种必要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来认识和对待。我非常珍惜能有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对于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我来说,既要有为学生、学校服务的意识,更要有服务的本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具备广博的知识理论、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个人素质,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王老师作为一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心怀全县小学教育事业,不吝传授她几十年宝贵的教学经验,实为人师楷模,我辈青年教师的学习榜样。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王老师们的作文课讲解内容丰富、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且观点鲜明、见解独到,使我深刻地感到自己的认识明显存在局限与不足,老师或幽默或儒雅的风采让我为之倾倒,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为之震憾,他们精彩纷呈的理论演绎和彰显个性的理念宣扬让人折服。关于写物的文章或者说大部分记叙文,很多学生写不出来亦或凑字数应付,那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关键是要有情感,以写物为例,中心是喜爱,正是因为喜爱才会去写,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确定了中心然后就是内容,那么内容该如何写?这就需要有观察,需要调动五种感官来感受,即眼看,耳听,鼻闻,嘴尝,手摸。在此基础上可以从物的大小、多少、颜色、形状、味道、声音、质感几方面入手,这样内容就足够充足了。那么以上列举的内容在写作中该如何去排序、取舍呢?要先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方面,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比如从整体到部分,物的外部到内部。王老师以一串葡萄为例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细节描写,所谓细节在本例中就是做到细致的观察加上合理的想象。这样可以使语句更加丰满生动。王老师以一串葡萄为例不断启发提问学生,最终学生把一串普通的葡萄形容甚是优美。在想象中合理的使用各种修辞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出彩。好的文章是凤头猪肚豹尾,文章最重要的部分--内容确定了,还要有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开头和简短有力结尾。开头可以依据文章中心或者主题来确定,切忌不要太长,结尾可以介绍物的作用或者价值,是文章前后呼应紧扣主题。大道至简,殊途同归。写物的记叙文如此,其他的记叙文类推也如此。

这次培训我收获的不单单是王老师的作文讲授方法,更是一种理念,一股动力。我将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实践,在教学岗位上积极进取,锐意创新,使生命的礼花得到尽情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