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音乐与教育论文

音乐与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05 21:12: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音乐与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音乐与教育论文

篇1

二、教学改革

1.器乐选修课程中,教学方法中的创新,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因此,在此课程中,教师还要将相关知识有意识进行整合。例如对一首音乐作品要进行全面了解,我们不仅要了解作品的内在结构,还有必要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条件等等这样的学习之后,我们才有可能将音乐作品进行完整而准确的演绎。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正确的引导,甚至有声有色的讲解。

2.在教学中,欣赏内容的渗入给学生的想象力、模仿力、创造力带来无限的力量。因此,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不仅改善了教学环境,还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妙感受。教师选用音频、文字、视频等资料,形象生动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更快速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践教学

器乐选修课的教学实践最直观而有效地途径就是组织排练演出,而这一环节也是此课程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所必经的重点。学生在舞台实践中可培养良好的排练演奏习惯,学会在演奏中相互配合、彼此照应的良好作风。最重要的是舞台实践无疑是对整个教学过程一个完整的总结,学生在在这一实践中不仅得到心智的训练,审美的提高。还会在表现音乐作品的同时,对自己的演奏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增强自信。从而更坚定的学习。由此,我们也看到器乐选修课的实践教学是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四、教学误区

篇2

二、小学音乐教育利用各种音乐器材,感知乐器乐音,激发孩子兴趣

让乐器走进课堂对于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小学生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可以有效的激发出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因此,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去根据所要教授的乐曲的具体特点与学习的具体条件以及教师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将一些乐器带进教室。在上课时适当地演奏这些乐器,或者让那些有一定基出的孩子进行当堂表演,让孩子们对于这些乐器有了兴趣和印象的同时去欣赏乐曲,从而让他们从乐器的优美声音中去感受乐曲之美。例如在让孩子们欣赏江南的小曲时,可以将二胡、、琵琶、扬琴、笛、萧等乐器带上课堂,学生们看到这些乐曲后会感到十分的好奇,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然后教师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孩子们现场示范乐器的演奏。接着在为孩子们播放音乐,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更加细致的去听。另外,随着孩子音乐能力的提升,一些小型的打击乐器,如手鼓、沙锤、响板、串铃、钹、撞钟等,每次上课利用课前几分钟进行一些节奏训练,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孩子们爱上音乐课。

三、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入新奇元素,开阔孩子视野见识,勾起他们的兴趣

新奇感与好奇心是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小学生具有更强的好奇心。因此一些孩子们从没有见过或听过的东西总是能够很容易的就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勾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例如可以让孩子们接触一些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乐器所演奏出的乐曲。例如风笛、排萧、马头琴、盖那笛等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所演奏出来的各种音乐,这些乐器音色独特、柔美。让孩子们接触这些各种不同的乐器,并让他们去了解这些乐器上千年的历史,让他们去感悟前人的智慧结晶,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去了解到各国、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这些优美的音乐,会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无尽的热情

四、“顺应时代”,激发孩子兴趣,增加小学音乐教育乐趣

篇3

2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对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音乐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气质。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具备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音乐理论、乐律、演奏、演唱以及各类音乐著作、乐器制作等都有着其伟大辉煌的成就。有效地将民族音乐文化渗进音乐教育中,促使优秀文化的不断传承及发展,更是能有效地弘扬民族精神,并树立民族自信心以及自豪感。中华民族音乐教育不管是普及或者是专业化的,是社会还是家庭的,都是要基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之上,有效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粹。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合理地将民族音乐及世界多样文化结合,博采众长、相辅相成,以呈现积极向上的音乐氛围。

3强化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3.1构建高素质音乐教师团队

加强对音乐教师团队的培养,有效地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纵深进展。音乐教师对音乐教育是极为关键的,所以就要求其全方位地了解乐理知识,并懂得各类民族音乐的门类及演奏技巧。学校与有关部门应组织音乐教师对其展开专题培训,为音乐教师提供沟通与学习的机会,促使教师掌握较多的民族音乐文化。音乐教师应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本地民间音乐文化上,树立民族文化荣耀感,并不断地坚持该项工作有序进展,并促使自身熟悉及通晓地方性文艺,认识深受人们喜爱的民族艺术家。

3.2革新教学模式,呈现开放性课堂

在21世纪,音乐课程主要是强化学生自主以及参与开放性意识,所以教师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促使其成为音乐课的主人,并积极主动地进行沟通、互动、参与、体验以及进行各类实践性活动,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融进民族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鼓励学生们主动地去创造音乐,营造一个非常轻松、和谐的音乐课堂。教师可以在相关教学过程中,采用学唱多个歌曲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其家乡的民族性文化感知及认识,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析所学习的歌曲,这样不断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以学生的心理方面来讲,民歌或者是民族乐器曲,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促使学生在相关乐器中去发现其所熟悉的旋律,进而引起对音乐的兴趣,再配合音乐开始哼唱其主题。这样不断地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熟悉那些久唱不厌的民族音乐。教师还可以合理地把学生较为喜欢的流行音乐及时尚节目渗进课程教学中,这样得到的效果会更好。用一首精心选择的歌曲来贯穿整个课堂,并渗透式讲解其中的音乐信息。有效地带动学生,活跃课堂氛围,不断引申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并合理地抛砖引玉,让学生明白其重点并提升了知识量,更是得到了美的艺术享受。让这一股中国风,席卷整个音乐世界,体现我们中华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除了相关教学课堂的革新,学校还应合理地寻找一些民间艺术家到学校为师生献艺,促使学生亲近民间文艺,并感受那原生态的音乐作品,从而让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让那浓郁的文化气息不断熏陶学生。民族文艺都是来源于农村,灵魂在大自然中,只有真正置身于村野中才能领略那美妙的民间文化灵魂。教师可以合理运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去村庄体验那山野放歌的感觉,让那美妙的歌声回荡在山间,让那雀跃的情感回味在田间,享受那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3.3提升学生自身的民族音乐鉴赏能力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学校应不断地丰富,强化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大量的优秀音乐来供学生欣赏,不断地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以及鉴赏能力,并逐渐地形成正确的民族音乐审美观念。这样学生既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更是完善了学生的民族精神,并在本质思想上树立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及自豪感。教师还应该给学生多建议、介绍一些优秀的歌曲以及学生自己所收集的有效资料进行欣赏,除过教材中民歌学唱之外,更应该进行实际的实践性活动。利用不同民族的经典歌曲,拓展学生的音乐资源,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以及音乐视野,激发起民族自豪感。这样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使学生领略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美,了解中华优秀音乐文化的伟大及丰富多样,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

篇4

二、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和拓展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愈来愈白热化,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势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社会越来越需要以创新能力为重点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具体到大学教育中来,就是要转变传统教育中单纯重视知识化、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的高校教育模式。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大学教育除了关注专业教育以为,更应该贯彻“通识教育”的指导原则,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广泛地认识和了解其它课程的知识,特别是艺术方面的知识。科学和艺术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互相配合、互相渗透,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认为,高校只有加强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同时提高二者的教育水平,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健全人格的、有着丰富创造力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实现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

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正是由于音乐与生俱来存在的特质,使得大学音乐教育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等方面表现出其他专业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新形势下,普通高等院校应强化创新创新意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实现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结合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大学音乐教育的创新改革以及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都必须以转变教学思想和理念为前提。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大学音乐教育并不是简单设置一门音乐教程,而是要充分认识到其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不能用专业音乐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音乐教育,而使得音乐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再一方面,大学音乐教育应将学生的专业需求有效的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满足学生的专业诉求,充分发挥为专业教育服务的功能。

篇5

二、音乐教育属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教育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展示,任何艺术都是用来表现人类情感的,音乐教育是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音乐作为最能表现情感的艺术,是能够有效的调动人的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的方式,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及审美情趣方面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它起着其他艺术所不可代替的作用,与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音乐是利用“情感”来感染和影响他人,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提高人的思想素养,从而达到教育他人的目的。使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水平得以提高。思想教育与音乐都是人的一种社会属性,通过外界的因素对人们产生影响,它们都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交往之中产生碰撞,并作用于个性心灵,改变人的思想素质。在现实的生活中,思想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需要遵守的法则,也是内化了的品质。而音乐则是有感而发,通过歌词和曲调来激发人们的思想,也是情动于衷的,通过音乐演奏激发人们的思想,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情感的共鸣形成的心理联系。音乐作品是音乐家思想、灵魂的写照,也是对时代文化的重要反应,能够有效的激发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音乐具有时代文化的情感性与形象性,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提高音乐本身表现的有效性。真正的音乐家必须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将先进的思想融入到音乐中,能够通过音乐作品将这种理想和信念展现出来。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分析音乐家的思想、意志、理念等相关的因素,并能够有效的将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育不仅是一种技法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能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素质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把音乐教学融入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中,可以改变传统的思想教育的方式,能够解决传统思政教育棘手的难题,提高思想教育的可执行性,改善和更新现有思政教育体系的模式、内容和方式,拓宽了高校思想教育的途径。

1、音乐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的宗旨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统一的,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在政治上有无私奉献于国家社会建设事业的思想觉悟,能够全面发展的学生,所以说音乐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需要培养学生服务民众和乐于助人的品德素养,而音乐教育是提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目前音乐教学就是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有效方案,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教育体系才是完整的。

2、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学可以加快高校思想教育体系的形成,通过音乐教育,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到美妙的旋律,还能够让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激发学生的内心积极进取的教育思想,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意识、传统美德的教育等,学生在欣赏这些音乐时,能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主观意识。音乐教育还会强化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在音乐欣赏中,可以配合学生的动作,提高学生全身心参与的能力,可以对学生的左脑和右脑进行配合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配合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音乐的内在属性是以感化人性和情感共鸣为基础,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压力进行放松,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音乐可以在学生情感低落和无助的时候,调整学生的心态,释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促进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说,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音乐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随着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以生为本”理念的增强,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正在改变,采用榜样教育法、激励教育法、比较教育法等相关的教育方法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以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音乐形式丰富多样,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在音乐教育的同时又兼有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特点,可以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优美、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在音乐教育时,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切身体验音乐的魅力,接受音乐美的熏陶,感受音乐美的价值,感受音乐美的体验,传播美的信息,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可以通过多种音乐活动,能够有效的开展各种音乐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各种舞台,将音乐的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特点融入日常活动和思想教育中,拓宽了高校思想教育的途径。

篇6

二、高校音乐教育资源与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契合点分析

乐山市教育资源丰富,有多家大中专院校,省属高校有5家,其中拥有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的是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每年为乐山市和四川西南部地区培养大量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除了课程设置上注重音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外,还大力开展学生的艺术实践工作。音乐学院开设了多种艺术实践艺术团,有管弦乐队、合唱团、舞蹈队、民乐队、曲艺队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艺术特长,在课堂之外发掘自身潜力,锻炼艺术表现力、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高校教育资源丰富,高校拥有优秀的教育团队,音乐厅、琴房、乐器、舞蹈房等教学设施丰富全面,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方面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一方面,高校中的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短缺,难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社区音乐文化生活中,没有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指导。如果能将两方面的力量很好的结合,将会对高校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社区音乐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相互促进作用。

1.高校的优势与需求首先,在学习设备方面高校优势大。高校在教学设备设施配备上与其他音乐团体相比有绝对的优势,高校音乐院系都建有供教育教学所使用的音乐表演厅、琴房、多媒体教室,各高校还拥有礼堂、大操场、练功房等。各类乐器配备也很全面,西洋管弦乐器、民乐乐器、各类打击乐器等配备充足。在社区音乐活动过程中,不管是学习还是训练,都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设备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高校有两个假期,在假期期间社区可以加大对高校教学设备的利用力度,开展各类文艺汇演、大型节日演出等。其次,高校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高校音乐专业中拥有不同音乐专业方向的人才,从音乐理论到声乐、器乐表演人才,不管是音乐院系的教师还是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他们都可以协助社区进行高水平的音乐教学活动,成为音乐活动的专业指导教师,组织社区居民进行音乐学习与排练。最后,社区能够满足高校教学科研需求。音乐专业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在课堂中进行,不能仅凭几次演出就完成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怎样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习锻炼空间,这是高校应该认真思考的。社区可以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实践提供所需环境,社区中学员年龄结构丰富,音乐学习门类多样,学生从教学、排练、赏析、组织大型活动、策划大型活动等多个方面来锻炼能力,为将来从业打下坚实基础。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可以利用社区开展教学研究和传统音乐发掘研究工作,乐山地区有众多少数民族,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瑰宝,很多民族由于缺少文字,音乐舞蹈艺术方面大多数是口耳相传,亟待音乐工作者去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通过对少数民族社区音乐的调查了解,有步骤的开展科研工作,完成音乐文化科研项目,对保护中国传统音乐做出贡献。

2.社区的需求社区音乐活动的开展是居民自发的一种行为,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这种对音乐的喜爱不同于传统学校内的音乐教学,是提高全民音乐素养的良好方式。社区音乐活动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扶植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音乐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社区音乐活动需要具体的实施者,也就是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学指导者,需要不断提升音乐活动的质量和水平,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促进社区音乐活动广泛健康的成长。社区文化生活中需要欣赏到高雅的艺术,大中院校的专业音乐团体可以将各类音乐会带到社区,满足社区人们不断提高的艺术追求。社区音乐活动需要演出的平台,多年的训练学习,需要展示的机会,在专业的音乐表演厅,可以让社区音乐学员有极大的艺术成就感。

三、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在社区音乐文化活动中的利用

乐山市的教育资源丰富,乐山师范学院是历史悠久的学府,音乐教育专业实力雄厚,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都可以充分利用到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中来。充分分析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需求,了解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为我们找到了社区与高校音乐事业共建的契合点。在对高校音乐资源的利用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利用。

1.人力资源的利用在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中,最为稀缺的就是教师资源,以往的社区音乐文化生活往往是一种自发的形式,很多社区音乐社团是由于社区居民为音乐爱好者,自发地来进行音乐文化活动。参与的人员也以退休人员和无业人员居多,要想扩大音乐活动的覆盖面,提高中、青年居民的参与比例,音乐活动的门类要更广泛、组织者指导者要更专业。在中国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开展的扎实而富于成效,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这些城市有专门的社区音乐指导员,定期为社区指导各类活动,安排社区音乐指导员在社区教授相关课程,联系专业音乐团体进入社区演出,帮助社区排演节目,完成各类晚会演出编导工作。二级城市社区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岗位来指导社区音乐活动,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城市中找相关的教育资源,最为有利的当属高校音乐教育资源。高校音乐教师可以被聘请为社区音乐课程客座教授,定期的来为社区居民上课,提供音乐学习指导和各类音乐方面的咨询工作。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社区居民制定学习音乐知识的方向、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培养社区中的音乐骨干,推动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高校中的音乐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实践的方式,深入社区担任音乐课程的教师,针对社区内已有的社团活动,制定相应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落实教学计划,将学校中所学知识实际应用。从授课开始,在逐步进行排练、节目策划编排,最后到组织编导演出。这些实践工作在校内教育体系中是不可能完全实践的,对学生来说是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达到了学习实践双赢。

篇7

二、音乐能使人形成高尚的品格

著名的哲学家曾把音乐称为“上帝的语言”,认为音乐能在无形中起到美育的作用;而我国古代社会也有以诗、乐治国、教化民众的传统;还有人说,音乐就像“上帝的手”,可以在你失落时,给予人希望,抚慰人的心灵;可以在你伤心时,或陪你一起哭泣,或为你带来欢乐,让你哭泣的心灵不再独自颤抖;可以在你迷茫时为你打气,或引领你找到回家的路。而这些都说明了音乐在本质上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从而使人形成高尚的品格特征。尤其是小学音乐教师,更要注重发挥音乐教育对小学生的德育的重要性,为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教师应该明白真正的音乐教育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与歌唱能力,还要让学生懂得聆听音乐的灵魂,学会鉴赏高雅音乐,抵制低俗音乐的不良影响,学会靠音乐的作用促进自己人格的健康、全面发展。如教师在教学《思乡曲》时,可以结合历史上爱国、爱家乡的经典故事,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教学《到敌人后方去》、《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时,可以结合英雄烈士的抗战故事,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教给学生责任意识,努力争做国家的合格公民,立志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

篇8

2音乐教育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

“德育和美育均是通过作用于人的心灵,触动人的精神,来达到使受教育者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作为美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感性去感染人、打动人、熏陶人,并将此种情感内化为理性认识,使受教育者产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动力。通过审美教育的熏陶,把学生带入艺术的天地,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知、理解、鉴赏等能力,在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的同时,也培养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正如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说的那样:“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把音乐教育看作是一种道德力量,视作一种对学生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让广大的学生自觉的按照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形成正确的善恶观、是非观、荣辱观,主动的调整各种关系,理性的应对各种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这样的美育教育效果是一般德育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必然更加切实有效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篇9

二、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培养丰富感情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通过音乐教育能够为大学生开拓感性抒发的平台,音乐的欣赏本身就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大学生在聆听不同类型的音乐时会产生不同的心情波动。音乐通过旋律的构成,能够演绎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欢快俏皮的旋律能够让学生心情变得开朗;缓慢悲伤的旋律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当中浓厚情感的流淌;而激昂向上的旋律能够为学生增添激情与力量。通过这样一种音乐熏陶的形式,大学生能够在美好的环境下感受到生活的真谛,从而让那些悲伤、孤僻、极端的心境得到改善,使学生变得开朗而感性。

(二)树立正确价值观

大学生群体中之所以会发生类似马加爵锤杀同学的事件,是因为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健康上会受到不正确价值观的诱导。受身体状况、学习成绩亦或是家庭环境等条件限制,当代大学生更多的从利益与满足角度来理解和认知价值观念,长此以往,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整体的发展都具有消极影响。而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一定的故事性,通过恰当的音乐选择赋予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意义,优美的旋律、变换的节奏以及音乐的创造背景和著作者创造是的心态,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将相关的知识渗透给学生并加以欣赏引导,能够让大学生对音乐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感染,让大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感受他人的故事,得到启发。音乐能够在这种教育形式下深入到大学生的潜意识当中,与之产生共鸣,进而规范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对世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音乐教育方法分析

(一)音乐聆听方法

聆听是沟通的桥梁。通过有意识的为学生选取与之心态相适应的音乐旋律和故事,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聆听,这是利用音乐来改善学生心理状态最为直观而简单的方法。可以以优美的音乐作为背景,同时为学生灌输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在音乐的配合之下,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理解自身是否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使之化解。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的音乐语言的暗示,让学生能够在音乐环境下放松心情,敞开心扉,让学生自身能够理解其真实的内心,为学生创造一个释放的空间。经相关教育者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构建。

(二)主动参与方法

这种音乐教育方式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参与程度,也就是让学生能够对音乐进行亲身体验,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和放松。可以在学校中组织乐队、合唱团体亦或是舞蹈团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音乐活动进行的过程当中,不但能够为学生们建立一个相互建立友谊的平台,让学生变得开朗起来,同时也在音乐的配合下,为学生灌输了快乐的心理动态。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引发学生们乐观、积极的情绪,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缓解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态。

篇10

(一)选题的范围具有以下特点:

1.选题基本上是立足于对音乐素质教育的认识和实践方面。字面上出现“素质”二字的文章就有3篇,即《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对中学生大面积音乐素质测试的思考与实践》、《谈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策略》。其它文章虽标题中未出现“素质”二字,但其内容亦是围绕音乐教育的某一领域该如何贯彻素质教育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2.以“……实践与思考”冠名的文章居多。如《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高师专科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对中学生大面积音乐素质测试的思考与实践》、《器乐教学的实验与研究》等。另外,标题中含“美”字的文章也不少,如《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音乐教学要善于创造美》、《构筑音乐与心灵之间美的桥梁――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等。

(二)选题的意义及原则:

这些论文选题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都是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幼儿、中小学、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同时,选题很有新意,体现为:善于从实践中挖掘音乐教学的基本规律;以音乐教育审美为核心,以育人为本;从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等范畴加以研究,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凸显了音乐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强调论文的科学性、学术性、创造性、理论性等。

二、从论文类型上看

大多属于问题性论文。当然,亦有综述性论文,如《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探析》;亦有争鸣性论文,如《关于音乐教育的几个认识问题》;亦有调查、实践性论文,如《器乐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此外,还有兼具问题性、争鸣性论文,如《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三、从论文写作质量上看

虽然获奖作品数量不少,但这些获奖作品也良莠不齐,其中相比优秀的篇目,也不乏缺陷。下面就获奖的部分优秀论文作一些评析。

1、《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作者:马达、陈雅先)

文章论点鲜明,作者着眼于全球人才素质的视角,着眼于教育大系统的气候,抓住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提出了具有深刻实际意义的见解。而后,从三个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性。

论据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等特点。如,在论述第一个分论点的过程中运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及现代教育观、学习观和心理学的理论作为理论论据;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运用了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的有关规定作为理论论据;在论述第三个分论点时,运用了教育心理学、美学等有关理论作为理论论据。全文还大量运用了事实论据,这些论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值得一提的是文中论据的新颖性。如,“智力是一种适应力”,“维持型学习”变为“创造型学习”,“与其说是练习动作,不如说是练习脑,即练脑对动作的控制”,“美育还应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教育内容”等等。

论证主要采用例证法、引证法、因果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且常将几种论证法交织在一起使用,以增强文章的论证效力。如,在论证“学会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关键”这一分论点的过程中,就综合运用了四种论证方法。同时,作者对第三分论点的论述显得非常巧妙,即在论述第三分论点行文的第二段材料上,其论据看似游离,而在结尾一段又“班师回朝”到高师音乐教育的视角上,由此可见,前面乃后面之铺垫。

本文是按并列式结构来构思写作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亦可以看作在并列式的基础上兼具有先后逻辑式的关系(或者说承接关系)。即首先是要学习(学会自我学习),然后是锻炼实践能力(自我实践能力),最后,才能更好地培养素质。

本文从选题原则上说有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方面,本文在音乐教育哲学理论方面进行探究,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意义。二是选题原则与作者长期从事高师音乐教学工作所具备的主观条件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即与作者占有比较丰富、翔实、生动、典型的资料有一定的关联),因而具有可行性。三是作者创造性地概括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便于读者理解学生应具备的三种素质:文化素质、教师素质、审美素质,因而选题还具有创新性、哲理性原则。

总之,本文具有规范性、实用性、创新性、哲理性等特点。

2、《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作者:金亚文)

本文中心论点明确,意义深刻,行文规范,构思精巧,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其“物”主要是指作者善于发展、践行前人的理论和实践,文章多处运用教学过程中生动典型的实例;其“理”主要是综合运用了当代美学、心理学,尤其是教育美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挖掘出其在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功效,而且亦使其在文章中产生审美功效。同时,还体现在对审美功效理论的研究上。本文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将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事例(将理论细化),将深奥的理论化为浅显的道理(将理论通俗化),用语恰当,娓娓动听(将理论美化)。这就是如前所说的在文章中产生审美功效,令人信服。

3、《谈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策略》(作者:马胜利)

⑴从论述的外观上看,本文体现了章法的合理性。如开头第一自然段便抛出了中心论点:“素质教育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的内部,而不在其外部。” 接着,在第二自然段对什么是人的素质下了一个较为科学的定义,从自然和科学的角度,从影响人的行为、意识、品格等方面揭示人的素质特征,进而阐明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随后,作者围绕它共谈了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五个策略,即五个分论点:一是体现在教学审美上;二是体现在多角色多维度等因素上;三是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四是体现在教学形式上;五是体现在教学时空上。同时,在论述上结合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反驳论证法、因果论证法等进行论证,使论证严密而灵活。

⑵从论述的内核上看,本文彰显了内容的科学性。如其中运用了教育家奥苏泊尔的研究发现来支撑分论点三,并以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和综合拟定教学目标的建设为论据,对分论点三进一步展开论证,如此渗透了许多音乐教育学的理论,亦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另,文章中尚有用词不妥,如“挑拨”一词应改为“激发”,因“挑拨”一词的色彩是贬义,用在这不妥,用中性词“激发”更贴切。(见《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第4行)

此外,其它相对一般的一等奖文章中还存在写作上的基本问题:⒈论点上的问题。如《器乐教学的实验与研究》(作者:孙智玲)一文,稍加结合我国国情和音乐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思考,便会让人觉得有些言过其实。⒉论据、论证上的问题。如《加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认知教育》(作者:冯效刚、周晓梅)一文,文章论据多且杂,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其实,这一课题的写作应该围绕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为什么要加强认知教育,即把认知教育的重要作用讲清楚;第二,提出怎样在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加强认知教育,摆出一、二、三等具体做法即可。这样,文章脉络会更清楚,材料更集中,对中心论点也更能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写音乐教育类的文章,占据材料固然重要,但怎么去提炼有用的材料则更为重要。⒊文章表述上的问题。如《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作者:许卓娅)一文存在的问题有:⑴用语不够简练,有多余的文字杂糅其中;(见第5页)⑵用语不够具体,如第6页的第3行中的“形式上”,这里的“形式”指的是旋律的形式、节奏形式,还是演唱形式?作者没有指明;⑶有些地方论述过于抽象,如第5页的儿童“可感性”,应该举例说明哪些是具有可感性特征的作品。

结语

综上评析,笔者认为,在这些获一等奖的音乐教育论文中,水平好的皆具备以下特点:

⒈在选题上下工夫,尤其要考虑选题是否对音乐教育实践有指导意义。倘若只想在音乐教育这块艺术园里摆弄花草,则难以写出好文章。

⒉善于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如马达、金亚文、马胜利等人的文中处处渗透了教育哲学、教育美学、教育心理学等学问,丰富了对音乐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这亦是他们的成功之处。

⒊准确把握论文所要阐明的中心论点,分析独到,有创见,能挖掘出问题所蕴涵的哲理。

⒋力求发散性思维与逻辑思辩能力的统一。

篇11

中美音乐教育之比较

美国教育界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是不断演化的,上个世纪60年代初它还是主科(如语文、数学等)的“饭后甜食”或“装饰花边”。①当时音乐教育在美国并不是处于核心地位,“它比核心科目低上一二英寸”。②但美国音乐教育的地位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稳步提升。以《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和《音乐教育的基础和原理》等著作为发端,美国不断进行音乐教育改革,直至1994年3月克林顿政府承袭布什2000年教育战略的几乎所有内容,用立法程序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该法令对美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给予了史无前例的支持,艺术被法定为六点国家教育目标中第三项所列“核心学科”之一。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下,美国学校教育已将艺术列为与读、写、算并列的四个基本能力。美国2000年联邦法案已规定艺术为幼儿园至高中毕业的核心课程,而各州大学已将修读高中艺术课程定为大学入学条件之一。

据上世纪90代初的统计,中国的音乐教师至少缺50万人。正统音乐教育的缺乏,自然导致许多学生更多地接受娱乐式、快餐式的流行音乐。虽然音乐讲究多元化,但单一地接受流行音乐会造成“营养不良”。中国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落后也暴露了中国高等教育文化观念存在着缺陷。人们常说,现在的大学生,学理的就是“一文不染”,而且大部分理科生连论文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音乐了。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应试教育;其二则是因为许多大学生视野太狭窄,偏重专业而忽视博览百家之长,尤其缺乏音乐艺术方面的素养。

通过对中美音乐教育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音乐教育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严重弊端,而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思想,更是高校人才成长的严重障碍。

中国高等教育观念的文化缺陷

中国音乐教育缺失的现象,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深层次的原因。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音乐教育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直到现在,中国的音乐教育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还没有取得核心学科的地位。

从文化的起源和演变来看,西方自古希腊文明以来,一开始便是从工商业生产方式所培育出来的理性思维进入其发展历程的,这种文明本身具有一种超越自然之上的人为性;相反,中国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因而需要顺应天地自然,重经验而轻理论,重实践而轻创造。我们还可以用哲学上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文明结构上的差异,古希腊从柏拉图开始就完成了“名实关系”的颠倒,即倒名为实,将语言、逻辑、普遍法则看作比现实事物更为实在的宇宙本体;而中国古代哲学在名实关系的热烈讨论中,没有任何一派是将“名”看得比“实”更重要、更实在的,这决不是偶然的。正是这种文明结构的区别,使古希腊有了研究型的“学园”,中世纪有了超凡脱俗的“经院”,近代以来有了养精神的“大学”;而中国古代除了道观禅院之外,只有民间私塾和书院及通过八股文的考试向世俗官僚爬升的文官体制。这种学习的目标不是追求真理,而是“学以致用”,并且所谓“用”也只局限于狭隘的做官和发财,除此之外则是“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种只盯着世俗功利的教育心理经过长期积累已形成了一种文化心理。可惜的是,至今国人尚未意识到这种文化心理的局限性,从而造成社会精神生活和文化层次的下滑。

反观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突出地表现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自主发展之路所需要的人文教育思想和文化建设被严重忽略,大学存在着技能化、市场化、功利化倾向,“大学为什么服务”的观念模糊。因此,营建超越功利关系的大学文化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要从培养实用人才转变到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质的人才上来。现代大学的文化观念需要新的构建方式,大学不应该只是成为人们追求好的工作或物质生活的跳板,而应当成为当今市场经济时代的文化特区,引领整个社会走向理性、自由和创新,并使之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文化场所。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创造力低、技术落后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单单是市场意识不够,而是因为科技人员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缺失,缺乏对科学追求的好奇心。虽然音乐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许多研究显示了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批判力、反省力及解难能力,并对他们的学业及行为有正面的影响。此外,学习音乐还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因此,音乐教育对弥补我国高等教育文化观念中存在的缺陷有着独特的作用。

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文化意义

将音乐融入文化之中,与其他人文学科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许多音乐教育家认为,“音乐文化应转向文化中的音乐”③,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学习世界上的各民族的音乐,有利于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可以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模式。从社会学角度来讲,一些音乐学家提出了人类音乐文化身份的问题。从社会学意义来说,音乐包含了人们对其文化内涵、语境和形式的把握理解,以及由此形成的集团心理、情感的内聚方式。④目前,音乐教育规划及课程设置已经成为我国政府文化发展策略的重要部分。比如从1986年开始举办,每两年一届的“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促进了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也受到国家艺教委的关心与支持,音乐教育正在各个层面蓬勃发展。

因此,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任务已不是简单地给大学生加一门音乐课,而是树立一种正确的高等教育文化观念。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大学“为知识而知识”“为自由而自由”的教育精神,激发年轻一代的创造力,用音乐之魂重塑我们大学教育的文化观念。

注释:

①③④《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展望》,管建华著,百度网

②《音乐教育的哲学》,贝内特·雷默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