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文化产业调查报告

文化产业调查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2 13:35: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文化产业调查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文化产业调查报告

篇1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57-01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开始蓬勃发展,重庆綦江的传统农民版画也开始逐步兴起,成为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的发展点,也为重庆市重点行业之一。2014年度,文化部公布了特色文化产业的重点项目名录,其中綦江农民版画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申报的“綦江农民版画衍生品开发中心建设”位列其中。綦江农民版画的发展已经有数十年的历程,在国内国外都取得过一些成绩,在一些比赛中获得多个奖项,重大活动也取得好评。但长期以来,綦江农民版画都还处于尴尬的境地,无法将作品转变成为商品,使这一艺术受到了经济的制约,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投入其中。

一、目前綦江农民版画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綦江农民版画基础薄弱,还处于发展阶段

一直以来,农民版画都没有固定的阵地,所以他的创作,展出和销售都没有进行规划和设计,这样严重制约了綦江农民版画的发展,使之缺乏后起之秀来支撑整个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在创作上,创作的题材和形式上没有紧跟时展的需求,反应现代生活和社会精神的作品较少,多为传统题材作品,没有与当今市场需求相接轨,以致市场反响不大。

在创作主体上,綦江农民版画的创作者的整体年龄都偏大,没有高级的指导专家进行指导,年轻一代又不愿参与其中,使整个团队缺乏活力。

在销售上,由于发展思路的不明确,缺乏有力的竞争,影响到了画家的积极性,使綦江农民版画的巨大潜能未能得以释放。

(二)綦江农民版画产业没有明确发展方向

綦江农民版画产业在创新开发和合理利用上都缺少新的探索,整个发展都处于缓慢的进程中。对于重庆的一张名片,大家都对其地位和作用都没广泛的共识,没有意识到他的重要性。农民版画很难与艺术商品市场形成对接机制,都市化的人们还无法理解农民版画的美。版画制作没有形成规模,版画销售没有形成产业,效益也没得到市场的认可,这些不利因素都制约着整个綦江农民版画的发展。

二、綦江农民版画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给予足够重视和支持,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市委、市政府等相关机构所提供的发展优惠政策来支撑农民版画产业的发展,争取将此产业纳入重庆市整体文化产业规划的范围。与此同时也要加快、加强农民版画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发展农民版画院的对应机构,农民版画创作基地,版画文化创意长廊,版画交易市场等,并给与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政府也可引导文化产业的方向,建立农民版画产业发展基金。

(二)加强农民版画基地建设,创建优秀人才队伍

政府应当对綦江农民版画文化产业进行整体规划,创建文化产业集聚地,将整个创作,科教,交易,展览,旅游都合为一体。并将农民版画的文化精髓科普到每个綦江人的心里,同时加大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建立版画院,文化点,学校三级培训机制,县教育机构可编写相关教材发放给学生,教师。建立健全人才奖励机制,对优秀版画人才实施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版画人才实行重奖,从而吸引和引进高层次人才。

(三)培育农民版画艺术市场,发展农民版画特色经济

大力开发版画的衍生产品,在抓好版画基本创作发展的同时,着力开发版画的多元化产品,例如陶艺,服饰,家居,动漫等。开发旅游产业为主力的农民版画主题产业,免费教大家版画的绘制方法,进行版画的专题讲座,展示有一定艺术性的版画成品,为农民版画的发展提供动力,形成多方向,多结构的版画旅游产品体系。

(四)改革农民版画产业结构,完善体制机制

篇2

市政府把办理发展文化产业议案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措施,议案办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强化保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市政府在组织、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了保障。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市政府明确该议案办理由分管文化产业工作的副市长负总责,市文广新局具体实施,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做好配合工作。成立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文广新局等23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下设办公室于文广新局,具体负责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二是加强资金保障。今年,市财政划拨500万元作为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用于扶持、奖励文化产业项目。积极争取上级专项扶持资金,市文广新局帮助文化企业申请到省文化产业引导扶持资金160万元。三是加强政策保障。制定了《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文化产业统计办法》等文件,文化产业发展有了基础性的政策保障措施。同时,把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列入了全市三个文明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现代化建设目标绩效考核同步进行。

(二)编制规划。市政府邀请专家编制了《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主题、总体架构、产业体系建设等。该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会议讨论,将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同时,制定出台了《市文化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扶持引导重点。

(三)力推项目。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对全市文化产业基本情况、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进情况、新增文化产业项目和招商情况等进行深入调研和盘点,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培育文化产业基地的工作重点。一方面,加大项目招引力度。编制《市文化产业投资服务指南》,在南京组织了文化产业推介活动。市文广新局认真编制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共征集文化产业招商项目13个,其中7个纳入了《市文化产业招商目录》,将在市组织的大型专业性招商活动中推介。另一方面,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市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通过召开工作推进会、分析会等形式,积极推进在手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截止10月底,全市新增500万元以上文化产业项目13个,在建文化产业重大项目30个,超亿元的文化企业5家,初步形成5个文化产业园。

二、存在不足

在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努力下,议案办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发展文化产业的组织保障、政策引导等措施均已从无到有,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我市文化产业还处于初始阶段,年的GDP占比为1.87%,对照现代化指标要求,要在2015年底顺利达到GDP占比6%的目标,难度较大。办理工作与议案提出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工作合力尚未形成。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未建立常态化的工作例会制度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下设的办公室仅有市文广新局一个部门从事具体工作,其他部门参与度不高。少数基层干部思想认识有偏差,对发展文化产业工作重视不够。乡镇、园区发展文化产业工作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乡镇、园区至今没有建立相应的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小组,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还未形成,工作合力不够强。

(二)工作机制尚不健全。一是考评推进不够有力。文化产业工作虽然纳入了年度综合考核,但未纳入季度考评体系,没有真正实现与经济工作同步考评、同步推进。二是保障措施不够完备。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相配套的金融扶持、科技融合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尚未制定;发展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平台、行业管理平台、统计平台等暂未建立健全;发展文化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外向型、领军型人才更是严重匮乏。

(三)项目支撑尚不明显。文化产业方面的专业性招商活动还未独立开展,引进的优质项目少。文化产业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不到位,现有文化产业项目分布较散、规模较小、层次偏低,年的GDP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文化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在创意、动漫、数字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还很薄弱,文化产品的品牌不够响亮,缺乏核心竞争力,还没有形成科技含量高、创意程度高的企业梯队。龙头项目和园区、基地建设推进不快,尚未真正发挥带动、集聚作用。

三、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发展文化产业议案办理工作,认真执行《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保我市文化产业于2015年底按时达成现代化指标要求,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篇3

二、成都市高校培养动漫专业人才的对策建议

其一,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动漫专业人才的创意思维。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是“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行业”。①要将动漫专业学生培养成原创性动漫人才,首先要培养其创意思维,提高其创意意识,提供其宽松、舒适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新欲望。成都市各高校应大力加强文化艺术素质教育,邀请艺术家来校举办各类艺术讲座,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还应增加创意课程比例,举办校园创意活动,通过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引导相结合,激发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其二,培养创新实践型师资力量。高校培养动漫专业人才,创新实践型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团队除了要对课程理论知识有深刻认识,更要具备实战经验。成都市各高校可以聘请在动漫企业担任过管理职务的优秀人才担任学生的导师,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需求的良好对接。其三,加强校内外实践合作基地建设。成都市各高校对动漫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密切关注本市动漫产业的发展。通过动漫行业协会、动漫企业、学校联手合作,直接参与和推进动漫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强调文化艺术的市场化、商业化,而在知识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本质要求下,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又必须确定重视实践的观念,建设培养创意人才校内外合作培训基地。”②成都市各高校应搭建校级动漫产业研发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篇4

由于缺乏引导,我国报业产业创新的观念和氛围还不够浓郁。据《中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显示,报业产业创新系统的建设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在相当多的领导干部中也未形成共识。40%的问卷提到,阻碍创新活动的外部因素是缺乏鼓励报业产业创新的社会氛围。因此,要实现报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首先需要的是加强民众对报业产业的认知与认同程度。

报业产业不仅可转化为资本,产生可观经济效益,还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报业产业的认知对于个人来说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认识,激发民族感、家园感、自豪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于国家和政党来说,决策要依据国情,符合民心、民意、民情。同志曾讲过:“人心向背,决定着一个政党和政权的兴衰。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报业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受众对报业产业态度正确认知和认同的基础上的。提升对报业产业的认知是前提,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认同本地域有特色的、有潜质的报业产业,认同报业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是文化兴省、文化强省的重要生力军的理念,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进而实现加深报业产业创新的认识。只有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的熏陶,加深对报业产业的统一认识工作,才能促进报业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同样,报业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也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高效服务与有力支持。据《中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显示:在回答国内传媒开展创新活动最希望得到政府的哪些支持时,排在第一位的问题(62%的被调查者)是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第二位(61%)是建立完善有利于传媒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第三位(53%)税收减免等财政支持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第四位(41%)专项贷款支持(担保贷款、贴息贷款、低息贷款等),第五位(38%)建立完善的多层次中介服务体系(如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指导、贷款担保等),第六位(33%)政府财政资金支持。

2.加强导控与塑造

目前,我国报业产业进入激烈竞争阶段,从低成本阶段进入高成本阶段,从高利润阶段进入微利化阶段,发展模式也必须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由经营媒体向经营品牌转变。导控就是完善报业产业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塑造就是建立创新体系、提供融资支持,提升报业产业创新能力,塑造报业产业市场主体形象、培育品牌。

品牌,是报业产业走向成熟的象征,是报业产业产品走进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是我们参与国际文化产业领域竞争的上上之策。可以说品牌决定了消费,也决定了企业的扩张力。品牌是报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实在的目标,既要形成精神品牌,也要形成经济品牌。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知音、特别关注、今古传奇等报刊品牌,湖北广电、湖北卫视、垄上行等广电品牌,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武汉出版社等出版品牌,以及现有的各类文化品牌,都要充分发挥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整合效应、聚集效应、增值效应、辐射效应和放大效应,最大限度地凝聚文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大幅度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并带动形成产业链条,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扩大湖北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湖北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的全面跃升。以经济效益促社会效益,把品牌做精、做大、做强、做活,对于报业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很好的促进。

当前,报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导控与塑造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创新体系,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正如《中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所说:“创新离不开研发,研发对于保证创新成果的有效性和长效性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我国报业产业创新一开始走的就是克隆之路,落后省份克隆先进省份,先进省份克隆港台,港台克隆美、日、韩。在新产品开发方面,严重落后于实践。许多报业产业没有专门的研发经费,实际研发时所发生的费用也是从其他经费中“挤占”来的。研发需要费用,没有较大的投入,很难进行创新。世界发达国家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的比重平均在5%左右,而我国企业平均为0.5 %,与发达国家相差近十倍。日本的一位企业家曾说过: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资占销售额的1%企业难以生存,占2%可能勉强维持,占5%才有竞争力。由此可见,我国报业产业增加研究开发经费势在必行。现在各报业产业应强化系统内各要素投入,建立多层次的、有利于企业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培育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报业产业单位创新能力。另外,国内传媒企事业单位仅依靠自身的研究开发能力是远不够的,还应大力加强与企业外部研究机构的联系,不断开拓并强化企业研究成果商业化途径和渠道,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润空间。

3.加强保障与支持

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报业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以利益为导向,将政府的导控意愿和专家意愿转变为民众自己的意愿,从而形成合力,是报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前提条件。健全制度、加大投入、广揽英才、营造氛围,是将提升报业产业创新能力落实到位的有效保证。

(1)政策保障。

要加强政策导向,把政策用够,将制度落到实处;制定促进报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一系列政策,通过政策制度明确各个层面的责、权、义;保护好报业产业创新的创造者、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的利益。

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完善有利于报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法律法规体系。长期以来,我国的报业产业管理靠方针政策和行政手段进行。有关报业产业的法律法规数量较少,法规包含的面也很窄,法律效力等级较低,而且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甚至还有不少法律法规的空白点。因此,建立完备的报业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及依法管理的制度,对报业产业创新发展十分重要。创新具有很大的风险,只有从制度上(主要是知识产权制度)确保创新的收益,才能调动起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报业产业知识产权纠纷的突出特点是:报业产业内容和表现形式被剽窃、非法使用、被改头换面“克隆”的现象非常严重;报业产业机构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日渐凸显;原创性的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市场份额被逐渐挤占、侵蚀,原创的积极性受到挫伤。40%的问卷提到,阻碍报业产业企事业单位开展创新活动的外部因素之一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或不当。从整体上讲,报业产业属于版权产业。既然是版权产业,报业产业知识产权的价值就不言而喻。政府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为报业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做好服务工作。

(2)财政支持。

创新是将新的思想、新的工艺和新的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因此,成功的创新除了需要富于创造力的头脑外,还必须有充足的资金。目前,我国报业产业企事业单位主要的融资渠道风险投资和股票债券等还没有建立或完善起来,报业产业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报业产业媒体企业创新融资非常困难。据《中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显示,40家传统媒体的创新资金92.5%依靠企业自身筹集,7.5%靠银行贷款;35家新媒体资金来源则比较丰富,38%靠自有资金,25%靠国外风险投资,22%靠国内风险投资,15%靠股市筹资。资金缺乏导致许多有创新愿望的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无法很快进入创新领域,成为制约报业产业创新的突出问题。报业产业创新要真正落到实处,创新的资金形成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政府应广泛借鉴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报业产业融资体系,为报业产业企事业单位快速成长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

要加强对报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财政支持力度,明确每年财政拨款预算的固定额度。政府的财政支持应呈逐年递增趋势。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实现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的有机结合,鼓励外资企业参与报业产业开发,鼓励社会力量捐赠。同时增强报业产业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以报业产业养报业产业,增强报业产业自身的“造血”功能。

篇5

PML指数自2012年9月以来持续稳步小幅回升,连续三个月保持在50%以上,显示经济温和回升态势基本确立,为2013年经济运行奠定了良好开局。(来源:《人民日报》)

我国生产资料价格跌势趋缓

日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12月,伴随着气温下降、工程建设施工减少,生产资料终端需求减弱,黑色金属、原煤等产品价格再次转跌,9大类生产资料产品中有6类价格环比下降。但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利好提振,综合价格指数跌势较上月趋缓,当月环比下降0.27%,跌幅收窄0.16个百分点;同比下降5.04%,降幅较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2012年全年综合平均价格同比下降5.62%,比年初下降1.5%。

从监测的大类品种看,走势基本平稳。其中,成品油、机电产品价格继续下跌,跌幅收窄;黑色金属、原煤、木材、汽车由升转降,降幅较小;有色金属止跌回升;化工产品价格走势企稳;建材价格延续小幅上升。(来源:《经济日报》)

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预计超4万亿元

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预计突破4万亿元,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3)》了上述内容。

报告指出,与2011年相比,2012年文化产业市场增长率略有下降,但文化产业生产总值仍在稳步提升。各种新兴业态不断产生,内容原创成为其增长核心。报告显示,文化与科技融合已经成为实现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和指导思想。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业态,有效地提升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重要支撑点。(来源:新华网)

六成银行家认为推进利率市场化好时机将近

近日公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2》显示,利率市场化改革给银行带来的压力较为明显,六成以上的银行家认为,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最好时机是未来3—5年。

面对利率市场化趋势,银行家们在应对方式上形成共识,认为未来银行采取差异化发展趋势是利率市场化后的主要应对措施,首先要发展中小企业客户,增强银行定价能力;其次以创新增强低成本存款业务;最后是投行化、表外化,减少占用资本金。

篇6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基于三点考虑:其一,对已经纳入我国产业统计体系的,并具有信息资源产业特征的产业,我们沿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名称; 其二,网络化、数字化信息资源产业极其活跃,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其三,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信息资源产业还会出现许多新的业态,我们以手机(移动通信终端)为传播渠道的内容服务行业以及其他一些新业态作为一类。这样虽然存在一些交叉,不尽科学、合理,但能将相关部分的信息资源子行业纳入国家的统计制度,有利于产业发展。

综上所述(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从发展趋势看,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终端作为新的信息传播渠道,还将会出现新的业态。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规范的信息资源产业统计体系,无法确切地了解信息资源产业整体发展状况。但从现有国民经济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了解信息资源相关子行业,以及一些相关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组于2004年3月组织编写了《我国信息内容产业调查报告(中期)》,该报告中的信息资源产业范围与本文界定的产业范围大致相同。据该报告的不完全调查:2003年,我国信息资源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信息资源企业数量超过50万家,就业人数超过300万。

传统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概况

2004年,国家统计局出台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的界定,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行业为文化产业核心层,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广告会展等为主的新兴文化服务业为文化产业层,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行业为文化产业相关层。由此看出,文化产业核心层中的大部分,以及层的部分行业属于本文界定的信息资源产业范畴。

2004年11月在深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工作会议,此次会议透露: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截至2003年底,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1274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5.0%,实现增加值3577亿元,占GDP的3.1%。从就业总量而言,文化服务业就业人员规模已经超过批发和零售业。从经济总量而言,文化服务业的经济总量与房地产业大体相当。

信息资源产业可包括36个子行业,其中有18个子行业已纳入了国家统计制度。

文化部产化产业司的统计显示:2003年,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内部,“核心层”(以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为主)有从业人员223万人;“层”(以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为主)有从业人员422万人。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

据2006年全国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管理工作会议消息,全国共有70万家网站,涉及互联网出版的网站约3.5万家,互联网出版产值已达到42.1亿元,互联网出版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0万人。

据一些网站报道,2004年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1.5%,2005年继续以50.6%的速度增长,市场规模达到40.7亿元。

2005年度中国在线音乐市场规模为0.72亿元,到2008年将达到4亿元,预计到201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8亿元。

新兴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概况

以手机内容为代表的新兴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也十分引人关注,仅手机短信一项,据2006年全国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06年手机短信业务量4296.7亿条,增长41.0%。仅2007年春节从除夕到初六的七天时间里,中国手机用户发送的拜年短信就狂飙到160亿条,创下历史新高,中国移动的彩信业务量也超过1.7亿条。

肖明芳

篇7

艺术与人类的总体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随着人类的文明、习俗发展而不断演变。以艺术为对象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完善,在艺术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从艺术的起源、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的创造等方面进行探讨,更有学者从民俗学、人类学等角度对艺术展开研究。就艺术与民俗而言,有学者从民俗中的艺术展开讨论,另有学者从艺术中的民俗进行探析。不论民俗中的艺术还是艺术中的民俗,都是对艺术与民俗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的探究,旨在深入了解伴随民俗产生的艺术本质以及艺术产生、创作的民俗文化内涵。正如学者钟年在其文章中所述“对于艺术的认识,不能‘止步于对艺术事象的静态分析’,而应该‘以艺术活动中的审美形式与情感效应为材料,将其置于民族区域社会中生产生活的、社会时尚的、的广阔背景下予以观测论析’”。[1]就此研究视角,张士闪教授首先提出了“艺术民俗学”的学科建设理念,尝试在民俗文化研究和艺术学研究的学科间,建立一门交叉性的学科研究理念,旨在研究艺术与民俗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艺术进行民俗学的视角研究。学科归属上,艺术民俗学是艺术学的分支学科,由艺术学与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而形成。艺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作为艺术活动背景的民俗文化,包括民俗事象和民俗观念。其次,它将以民俗学的视角重新审视、阐释艺术的源起,本体,功能,以及艺术与民俗的真实关系。”[2]艺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民间文化的表象之一,同时还是文化形态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们在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着形态和功能上的演变。文化产业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就“产业”而言,其本源之意为国民经济的各种生产部门,后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而逐渐拓展为“泛指各种制造、提供物质产品、流通手段、服务劳动等的企业或组织”。[3]从文化产业角度结合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观照,能更全面地对艺术的本源进行阐释,同时也对其产业化发展展开更深入地探讨。当下,我国的文化产业事业正蓬勃发展,在此热潮中应运而生了文化产业专业教育,尤其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同时也与民俗、民间艺术联系紧密。因此,要发展文化产业,对艺术民俗的研究、探讨必不可少,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开设艺术民俗学这门课程也是有必要的。笔者在本文中将尝试探讨艺术民俗学在文化产业这一专业领域中的教学模式,从而为今后的文化产业民俗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1教学模式制定的理论依据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首要功能之一,在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正如潘懋元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理论“: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指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即必受一定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指教育必须与人的发展规律相适应。”[4]同样,艺术民俗学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的教学也应遵循以上的教育规律。由此,制定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一致的教学模式是有必要的,而且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1结合艺术民俗学的教学特征,应该突出区域特征或民族特色

就笔者执教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而言,该地区世居1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壮族、瑶族、侗族、苗族、水族、毛南族、水族、彝族等11个,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艺术产生所依附的民俗文化也各具特色。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整理各民族文化资源,构建富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产业专业领域艺术民俗教学特色,强化学生的优创意识、特色意识和品牌意识,在保护和传承该地域中优秀的艺术、民俗类文化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文化产业领域中进行艺术民俗的研究。

1.2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通过日常教学,使学生接收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包括艺术民俗学学科所涉及的艺术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艺术民俗学科学专业知识和规范,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理论训练,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学术研究水平。

1.3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专业结构、巩固艺术民俗学专业优势,逐步建立健全该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制定有效的教学评价标准,拓宽文化产业专业领域学生的专业视野,是艺术民俗学在教学中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艺术民俗学教学除了遵循专业研究规范外,还要围绕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结合我国国情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专业教学。在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教育质量观贯彻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科研创新、服务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之中”。由此可知,艺术民俗学教学贯穿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应结合该专业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掌握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民俗学、艺术学的专业研究方法,尝试艺术民俗与文化产业等学科理念融合展开科学研究,进行文化创新和传承。

2艺术民俗学教学目标与规格设计

目前高校教学在面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市场与就业需求下,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由此,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艺术民俗学的教学中,要本着“突出地域特色和民俗特点”的目的,抓住在文化产业中如何发展民间艺术与民俗的基本点,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的,即掌握艺术与民俗知识又能够将其灵活运用于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学生,具体如下:首先,通过艺术民俗学在文化产业领域环境中教学,让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叉性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以下几点要求:一是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了解并驾驭历史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逐渐加强,作为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在此领域中更应该具有敏锐的触角,而且要意识到艺术民俗学这一交叉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仅纸上谈兵是不能为今后从事的专业服务的,必须学会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引导学习实践以及学术研究,要注重当下新的形势、政策、信息、思想等,做新型的文化产业与艺术民俗的复合型学者。二是学生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同时掌握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民间艺术的生存需要民间文化的沃土滋养,艺术的创作也离不开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和掌握。民间艺术体现了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所特有的审美观念与道德意识,其间更蕴含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念。因此,在艺术民俗的教学中,以艺术、民俗文化为根本,秉承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站在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度,探求如何构建新时期艺术民俗学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通过整合学科知识和运用知识传播发展艺术与民俗文化的能力。其次,通过教学,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交叉学习中具备传承及实践创新能力。张士闪教授提及艺术民俗学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一是从民俗学研究的整体文化观出发,对典范社区内曾经存在的和仍然存在的艺术事象予以梳理,对其中的各个艺术门类进行慎重的微观性分体研究和宏观性综合研究,为社区文化的艺术定位、发展提供出指导性建议;二是注重艺术活动与民俗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双向的动态研究;三是中国的艺术民俗学研究应注意其自身特色。[5]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的艺术民俗学教学,除遵循以上几点研究原则,还要结合社会文化的发展现实,让学生把社会实践同创新思维相联系,在日常学习的实地调研等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学习知识,同时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操作过程中。

3艺术民俗学教学模式中的课程教学设计

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所设立的艺术民俗学课程教学有别于一般学科中的艺术民俗学教学,除遵循一般课堂教学原则外,还有其独特的课程教学设计,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具体如下:

3.1根据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综合来看,文化产业专业领域的学生的文化素质一般较高。但就艺术民俗学这个学科而言,涉及了艺术和民俗,具有一定特殊性,尤其是艺术,并非每个学生都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掌握艺术、民俗文化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对艺术基础常识较弱的学生,让其多听、多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对民俗文化常识较弱的学生,可通过消化课堂讲授知识和实地调研体验,增强学生的民俗意识和文化自觉性,掌握民俗文化基本理论。

3.2把握教学整体性与灵活性

在进行艺术民俗学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通常采用纯理论性的授课方式,难免会枯燥乏味,让学生在冗杂的理论学习中失去对课程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传统的理论授课分解为理论与实践穿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灵活掌握课程的进度。例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各自选定一个调查对象,在进行前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学生可在规定时间内对其选定的对象进行文化、现状、发展、艺术性、民俗特征等方面的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写出调查报告并做课堂展示。学生的课堂展示不仅要表述清楚所调查对象的具体内容和文化背景等,还要结合文化产业的专业特点进行思考并展开有效的阐释。此类学生课堂展示的教学形式,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策划每次课堂演示,教师为辅助对展示完的学生进行提问引导,从而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艺术、民俗文化素养。

3.3掌握学生实践学习的合理性

艺术民俗学在研究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将艺术活动与民俗社会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双向的动态研究。由此,将这个研究观念引入其教学模式中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艺术民俗学的教学中,尤其在文化产业专业视阈下的艺术民俗学教学更加要关注在变迁的民俗社会中艺术活动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动态的艺术活动所依附的民俗社会大环境。从而,在学生将艺术民俗学基本调查方法运动到实践过程中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调查进度随时给予指导,适时纠正学生在实践中所遗漏的关键信息,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相关学术知识进行实地调研和调查报告写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和具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在张士闪教授提出构建艺术民俗学这一学科开始,就提出本门学科应该将文献资料、历史考古和民俗调查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展开学术研究,从而更清晰、准确地认识存在于各地域、人群中的民俗和艺术。同样,今天我们将艺术民俗学放置文化产业这样的专业领域中进行教学,不仅要遵循以上学术观点进行教学,而且要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结合,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艺术民俗学,也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教学实践依据,让艺术民俗学研究的对象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年.《艺术民俗学》评述[J].民俗研究,2001(2):169-170.

[2]张士闪.当代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视界[J].齐鲁艺苑,1998(2):48.

[3]王伟.民俗艺术产业化的路径研究[J].学术论坛,2010(8):161.

[4]潘懋元.教育基本规律及其在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运用[J].教育发展研究,1997(2):1-7.

篇8

艺术与人类的总体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随着人类的文明、习俗发展而不断演变。以艺术为对象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完善,在艺术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从艺术的起源、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的创造等方面进行探讨,更有学者从民俗学、人类学等角度对艺术展开研究。就艺术与民俗而言,有学者从民俗中的艺术展开讨论,另有学者从艺术中的民俗进行探析。不论民俗中的艺术还是艺术中的民俗,都是对艺术与民俗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的探究,旨在深入了解伴随民俗产生的艺术本质以及艺术产生、创作的民俗文化内涵。正如学者钟年在其文章中所述“对于艺术的认识,不能‘止步于对艺术事象的静态分析’,而应该‘以艺术活动中的审美形式与情感效应为材料,将其置于民族区域社会中生产生活的、社会时尚的、宗教信仰的广阔背景下予以观测论析’”。[1]就此研究视角,张士闪教授首先提出了“艺术民俗学”的学科建设理念,尝试在民俗文化研究和艺术学研究的学科间,建立一门交叉性的学科研究理念,旨在研究艺术与民俗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艺术进行民俗学的视角研究。学科归属上,艺术民俗学是艺术学的分支学科,由艺术学与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而形成。艺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作为艺术活动背景的民俗文化,包括民俗事象和民俗观念。其次,它将以民俗学的视角重新审视、阐释艺术的源起,本体,功能,以及艺术与民俗的真实关系。”[2]艺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民间文化的表象之一,同时还是文化形态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们在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着形态和功能上的演变。文化产业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就“产业”而言,其本源之意为国民经济的各种生产部门,后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而逐渐拓展为“泛指各种制造、提供物质产品、流通手段、服务劳动等的企业或组织”。[3]从文化产业角度结合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观照,能更全面地对艺术的本源进行阐释,同时也对其产业化发展展开更深入地探讨。当下,我国的文化产业事业正蓬勃发展,在此热潮中应运而生了文化产业专业教育,尤其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同时也与民俗、民间艺术联系紧密。因此,要发展文化产业,对艺术民俗的研究、探讨必不可少,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开设艺术民俗学这门课程也是有必要的。笔者在本文中将尝试探讨艺术民俗学在文化产业这一专业领域中的教学模式,从而为今后的文化产业民俗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1教学模式制定的理论依据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首要功能之一,在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正如潘懋元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理论“: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指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即必受一定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指教育必须与人的发展规律相适应。”[4]同样,艺术民俗学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的教学也应遵循以上的教育规律。由此,制定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一致的教学模式是有必要的,而且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1结合艺术民俗学的教学特征,应该突出区域特征或民族特色

就笔者执教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而言,该地区世居1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壮族、瑶族、侗族、苗族、水族、毛南族、水族、彝族等11个,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艺术产生所依附的民俗文化也各具特色。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整理各民族文化资源,构建富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产业专业领域艺术民俗教学特色,强化学生的优创意识、特色意识和品牌意识,在保护和传承该地域中优秀的艺术、民俗类文化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文化产业领域中进行艺术民俗的研究。

1.2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通过日常教学,使学生接收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包括艺术民俗学学科所涉及的艺术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艺术民俗学科学专业知识和规范,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理论训练,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学术研究水平。

1.3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专业结构、巩固艺术民俗学专业优势,逐步建立健全该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制定有效的教学评价标准,拓宽文化产业专业领域学生的专业视野,是艺术民俗学在教学中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艺术民俗学教学除了遵循专业研究规范外,还要围绕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结合我国国情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专业教学。在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教育质量观贯彻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科研创新、服务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之中”。由此可知,艺术民俗学教学贯穿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应结合该专业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掌握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民俗学、艺术学的专业研究方法,尝试艺术民俗与文化产业等学科理念融合展开科学研究,进行文化创新和传承。

2艺术民俗学教学目标与规格设计

目前高校教学在面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市场与就业需求下,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由此,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艺术民俗学的教学中,要本着“突出地域特色和民俗特点”的目的,抓住在文化产业中如何发展民间艺术与民俗的基本点,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的,即掌握艺术与民俗知识又能够将其灵活运用于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学生,具体如下:首先,通过艺术民俗学在文化产业领域环境中教学,让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叉性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以下几点要求:一是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了解并驾驭历史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逐渐加强,作为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在此领域中更应该具有敏锐的触角,而且要意识到艺术民俗学这一交叉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仅纸上谈兵是不能为今后从事的专业服务的,必须学会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引导学习实践以及学术研究,要注重当下新的形势、政策、信息、思想等,做新型的文化产业与艺术民俗的复合型学者。二是学生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同时掌握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民间艺术的生存需要民间文化的沃土滋养,艺术的创作也离不开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和掌握。民间艺术体现了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所特有的审美观念与道德意识,其间更蕴含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念。因此,在艺术民俗的教学中,以艺术、民俗文化为根本,秉承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站在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度,探求如何构建新时期艺术民俗学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通过整合学科知识和运用知识传播发展艺术与民俗文化的能力。其次,通过教学,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交叉学习中具备传承及实践创新能力。张士闪教授提及艺术民俗学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一是从民俗学研究的整体文化观出发,对典范社区内曾经存在的和仍然存在的艺术事象予以梳理,对其中的各个艺术门类进行慎重的微观性分体研究和宏观性综合研究,为社区文化的艺术定位、发展提供出指导性建议;二是注重艺术活动与民俗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双向的动态研究;三是中国的艺术民俗学研究应注意其自身特色。[5]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的艺术民俗学教学,除遵循以上几点研究原则,还要结合社会文化的发展现实,让学生把社会实践同创新思维相联系,在日常学习的实地调研等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学习知识,同时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操作过程中。

3艺术民俗学教学模式中的课程教学设计

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所设立的艺术民俗学课程教学有别于一般学科中的艺术民俗学教学,除遵循一般课堂教学原则外,还有其独特的课程教学设计,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具体如下:

3.1根据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综合来看,文化产业专业领域的学生的文化素质一般较高。但就艺术民俗学这个学科而言,涉及了艺术和民俗,具有一定特殊性,尤其是艺术,并非每个学生都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掌握艺术、民俗文化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对艺术基础常识较弱的学生,让其多听、多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对民俗文化常识较弱的学生,可通过消化课堂讲授知识和实地调研体验,增强学生的民俗意识和文化自觉性,掌握民俗文化基本理论。

3.2把握教学整体性与灵活性

在进行艺术民俗学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通常采用纯理论性的授课方式,难免会枯燥乏味,让学生在冗杂的理论学习中失去对课程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传统的理论授课分解为理论与实践穿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灵活掌握课程的进度。例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各自选定一个调查对象,在进行前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学生可在规定时间内对其选定的对象进行文化、现状、发展、艺术性、民俗特征等方面的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写出调查报告并做课堂展示。学生的课堂展示不仅要表述清楚所调查对象的具体内容和文化背景等,还要结合文化产业的专业特点进行思考并展开有效的阐释。此类学生课堂展示的教学形式,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策划每次课堂演示,教师为辅助对展示完的学生进行提问引导,从而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艺术、民俗文化素养。

3.3掌握学生实践学习的合理性

艺术民俗学在研究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将艺术活动与民俗社会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双向的动态研究。由此,将这个研究观念引入其教学模式中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艺术民俗学的教学中,尤其在文化产业专业视阈下的艺术民俗学教学更加要关注在变迁的民俗社会中艺术活动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动态的艺术活动所依附的民俗社会大环境。从而,在学生将艺术民俗学基本调查方法运动到实践过程中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调查进度随时给予指导,适时纠正学生在实践中所遗漏的关键信息,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相关学术知识进行实地调研和调查报告写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和具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在张士闪教授提出构建艺术民俗学这一学科开始,就提出本门学科应该将文献资料、历史考古和民俗调查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展开学术研究,从而更清晰、准确地认识存在于各地域、人群中的民俗和艺术。同样,今天我们将艺术民俗学放置文化产业这样的专业领域中进行教学,不仅要遵循以上学术观点进行教学,而且要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结合,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艺术民俗学,也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教学实践依据,让艺术民俗学研究的对象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年.《艺术民俗学》评述[J].民俗研究,2001(2):169-170.

[2]张士闪.当代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视界[J].齐鲁艺苑,1998(2):48.

篇9

一、从四维文明视野看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上世纪初。它最初出现在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Industry,汉语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完全有不同的理解。本论文从四维文明划分的角度认识文化产业的精神属性,以区别于认为文化产业只是文化艺术产业或创意产业的狭隘认识。

自从梁启超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区分以来,关于两个文明建设的论述越来越多。但是仅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维文明不足以概括人类文明全貌,一些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曾经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分野,也有人把人类文明区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三个层面,最为流行的是就人类文明的主干部分简单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板块。其实,人类始终生存于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体系之中,人类文明可以大而化之地分为自然文明与社会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四个区域。自然文明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文明是处理人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物质文明是处理人与物质的关系;精神文明是处理人与精神的关系。

四维文明之间互相贯通彼此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融为人类文明整体。在上述划分之中,四维文明之间也是互相交错,彼此交融的,并没有一条截然分明的界线,但是各自的主干是相对明晰的,大致说来,政治属于社会文明,经济属于物质文明,文化属于精神文明。

而现代经济已经早已突破了物质经济的狭隘概念,走向“大经济”的广阔天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物质经济、社会经济和精神经济等多个领域。在经济中心时代,从经济视角透视人类文明的一切方面,所有的活动均可以经济尺度加以衡量。国民生产总值(GDP)可以相应分解为自然生产总值、物质生产总值、社会生产总值和精神生产总值四个基本方面,各自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成为衡量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结构的重要指标,进而自然生活消费、物质生活消费、社会生活消费和精神生活消费在人们生活总消费中所占比例也成为衡量人们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尺度。从这个角度出发,满足人们自然需要,扩展人们自然自由的产业群落为自然产业;满足人们社会需要,扩展人们社会自由的产业群落为社会产业;满足人们物质需要,扩展人们物质自由的产业群落为物质产业;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扩展人们精神自由的产业群落为精神产业。

从四维文明视野看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属于精神产业。

二、浙江民营文化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特点分析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企业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民营企业撑起了浙江经济的大半江山,在生产总值(GDP)中超过国有经济成分。国家工商联公布的数据表明,全国民营企业综合实力500强中,浙江总量居全国第一。

浙江省还按照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思路,搭建产业平台,以基地园区的形式吸引民营文化企业集聚发展。广厦集团、宋城集团及宁波文体用品、德清钢琴制造、富阳古籍影印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区块迅速崛起,浙江正成为全国文化产品的制造基地和集散中心。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和LOFT49创意产业基地,在较短时间内吸纳了70多家民营文化企业……集聚效应正在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归纳浙江民营文化产业主题文化企业发展有以下特点:

1.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急速增长。宋城集团、横店集团、广厦集团等一批龙头民营文化企业已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2.民营文化企业形成文化产业集群,表现为区域块状经济结构。如德清钢琴制造中心。

3.民营文化企业家素质不断提高。一是民营文化企业主素质有了明显地提高。在早期,浙江民营企业主体是乡镇企业,经营者绝大部分是刚刚从田地里上岸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20多年的发展中,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的经营者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文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有着扩大再生产欲望和能力的企业,产生了希望提升素质的自发要求,开始加强自身的学习。二是注重引进专业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民营文化企业普遍认识到人才的重要地位,因此千方百计吸引各类人才。

4.注重文化创新,品牌意识不断提高。如:横店影视城的全国品牌推广。

5.民营文化企业国际化迅速提升。浙江义乌文化商品国际贸易覆盖世界各国,宋城集团筹办2006世界休闲博览会。

6.民营文化企业已融入市场,面对竞争找市场不找政府,形成开发文化资源、整合文化产业链、打造文化产业集群的独特运营模式。

三、结语

近期,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对于民营资本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和政策的强心针。这既拓宽了民营资本的投资渠道,又能对文化产业起到很重要的推进作用,能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参与文化建设。

浙江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各省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民营文化产业在促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民营企业及民营资本的进入。政府通过规划引导、技术创新、法制保障、人才支撑、品牌引领、产业集聚、开放带动、政策扶持等各个方面来加快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1).

[2]柳士发.从经济学看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信息,1999,(2).

[3]“浙江省私营经济发展前景的思考”课题组.当前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浙江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报告.

篇10

然而,站在中国网游行业第二个十年的新起点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过去10年的辉煌与荣耀,也感到了扑面而来的压力与挑战。“推广成本越来越高,研发人才越来越贵,吸引用户越来越难”,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内容同质化,竞争白热化”的产业现实。中国网游行业必须突破这些瓶颈。

成长遇瓶颈

“每年中国有几百款网络游戏,但大部分都是抄袭之作。”作为中国网络游戏界少有的美女总裁,上海巨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总裁刘伟不仅做派干练,而且说话也一针见血。正如刘伟所言,中国网游近年来在整体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而当中国网络游戏不断壮大并走出国门时,这些不足也愈发成了产业继续快速成长的瓶颈。

“从游戏出版内容看,一方面低俗等问题依然突出,部分网络游戏搀杂大量低俗内容,不但扭曲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有可能诱发青少年犯罪;另一方面创新严重不足、内容同质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网络游戏出版产业长远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在年会上指出,虽然前几年这个问题被快速扩张的市场所掩盖,但近年来在市场区域饱和情况下越来越暴露出危害性,去年很多游戏公司盈利下降,根本原因就是创新不足。

除此之外,创新不足、后劲缺失也导致了众多网游公司走出国门后的失败。“出海热”是这几年中国网络游戏业蓬勃发展的代名词,几乎所有的本土网络游戏公司除了谈上市,就是谈出海。然而当谈及海外发展状况时,搜狐畅游总裁陈德文却显得格外低调,他坦言,虽然搜狐畅游出海很早,但并没有斩获完美时空那样的丰厚回报。

据完美时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池宇峰介绍,2009年完美时空在海外的版权收入和自主运营收入大概不到5000万美元, 2010年收入翻番接近1亿美元,而2011年完美时空的计划是海外收入再翻番。

事实上,完美时空只是个令人羡慕的个案,尽管几乎所有与会嘉宾都表达了对海外市场的觊觎,但他们也承认目前能在海外大笔淘金的中国网络游戏企业还没有几家。更要命的是,由于内容同质化严重、品牌运作能力差、海外经营经验匮乏等原因,中国本土网络游戏的海外之路显得越来越窄。

而Android、三网融合、网页游戏等新概念的活跃,更让本土网络游戏企业在多元化诱惑下不知所措。

大打文化牌

那么中国网络游戏创新的突破口在哪里?其实美国、日本等动漫游戏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游戏创新的原动力在本土,在本民族文化。

孙寿山指出,网络游戏作为新兴出版业态不仅要以承载传统文化为历史使命,成为展现中国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同时,网络游戏企业还要站在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上审视自己的责任,继续努力拓展海外营销渠道,扩大国际市场销售规模。

但是,立足本土文化并不是简单地做一两款“武侠游戏”那么简单。“武侠游戏”泛滥不仅已经造成中国网络游戏在海外市场整体品牌认知度的下降,甚至这一题材在国内也遭到唾弃。刚刚上任不久的金山游戏总裁吴裔敏就坦言,他们内部已经开始质疑自己的武侠路子,并要向新领域挺进。

完美时空则在“文化产业”转型上,走得更快、更远。据池宇峰透露,完美时空最近启动的发展策略就是游戏和影视合作。“昨天我们召开了《武林外传》电影的首映式,最近还在推动《诛仙》的电影开发。最近大家看过的很多片子也都跟我们有关,比如《婚姻保卫战》、《媳妇的美好时代》等等。我们不仅是打造一个全球化的游戏企业,还要打造一个全球化的影视企业。”

篇11

2012年北京印刷类集中采购额达50亿元

据业内专家透露,2012年,包括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金融票据和出版物印刷招投标等四大块在内的印刷类集中采购额达到50亿元。

据了解,今年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政策又有新变化,增设了数码印刷采购;第一次为福利企业设置加分项;为增强定点内的竞争性,规定20万~120万元的采购项目须通过机选自动产生1家供应商。根据相关规定,打印复印用通用耗材即打印复印用再生鼓粉盒已正式纳入新一期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属强制集中采购项目。有75家企业获2013年中央国家机关印刷定点资格。

四川推4.3万亿元投资项目吸引民企

4月16日,四川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投资合作洽谈会上将推出1999个、投资总额4.3万亿元的投资项目招商引资。据报道,四川此次推出的项目涉及基础设施、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平均投资额21.39亿元,其中5亿~10亿元项目458个,10亿~50亿元项目487个,50亿元以上项目198个。

3D打印入选863计划 国家拨付4000万元研究资金

科技部近日公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制造领域2014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备受关注的3D打印产业首次入选。专家表示,这体现出国家层面的重视,国内3D打印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指南》提到,要突破3D打印制造技术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制重点装备产品,并在相关领域开展验证,初步具备全面推广应用的技术、装备和产业化条件。设立航空航天大型零件激光熔化成型装备研制及应用、面向复杂零部件模具制造的大型激光烧结成型装备研制及应用、面向材料结构一体化复杂零部件高温高压扩散连接设备研制与应用、基于3D打印制造技术的家电行业个性化定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4个研究方向,共拨付不超过4000万元研究资金。

央行表示加大对北京文化科技产业信贷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