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1 02:03: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79-02
翻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诗歌与散文部分中关于“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还是小说与戏剧中“正确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几乎每个模块中的教学目标都有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要求。尽管许多语文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会将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写入,却少有人真正关注。《中国教育与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学中的作用。”而语文又是一门与美育有直接的、广泛的联系的学科。语文课本中的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都是美育的重要教材,特别是诗歌、小说、戏剧等。因此,语文教师不仅应帮助学生感知美、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而且还应帮助学生发现美,以至于将来能够创造美,从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美在语文中的渗透不仅仅表现在教学目标上,它也可以是一种教学手段。笔者将其归结为以美传教,因教知美,意思是可以借助各种艺术美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然后,因为老师的教授感知到文本中的美,两者相辅相成,从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下面,针对自己的一点想法来谈谈语文教学中美的渗透。
首先,我们可以用艺术美为手段,辅助语文教学,做到以美传教,因为,艺术是相通的。比如,用音乐美来引领学生体会文本美。在教授《春江花月夜》一诗中,同名古乐的播放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春潮上的那轮明月的“升起――高悬――西斜――落下”;感受到了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此时,几乎不用再分析、讲解,学生们已读懂、听懂,因为我发现许多同学双目微闭,心已经跟着乐曲的旋律舞动。由此可见,用美育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体现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美育,能“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古罗马著名诗人和批评家贺拉斯提出的“寓教于乐”,指的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而依靠美的事物的感染力,激起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并在愉悦的美的享受之中,使情感净化,心灵升华,正是将美作为语文教学手段之一的重要依据。我们应该通过利用不同的艺术美的手段,引导学生把课本作为审美对象,让学生从中感受美、寻找美、审视美。特别是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渐趋成熟,语言文字能力已有相当基础,理解能力也相应提高,应培养学生获得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比如高中语文课本中那些诗歌、小说、戏剧单元,在教学中从审美的角度来把握,效果就非同一般。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优秀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听听有关《红楼梦》的戏曲,看看电影和电视剧,使学生在音乐形象和直观的视觉形象中感受美。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上情绪十分高涨,研究起来特别认真,还有些学生主动寻找符合《红楼梦》人物形象的插画,并指出为何插画比电影电视中的形象更贴近文本,讨论十分激烈。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我认为,不但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更要把美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因此,借助其他形式的艺术美理解文本之后,更要从文本中体会它本身蕴涵的美。教师靠艺术美帮学生在理解文本上打开一扇窗后,学生就可以借助这扇窗推开一道门,一道因感悟不同而有着性格之美的门。
教学《春江花月夜》一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听过古乐,通过各自心中所想结合古乐不同的朗诵,对于各自眼前浮现的诗歌画面有了不同的美学理解和喜好。有人喜爱“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的画面;有人偏袒“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的静谧;更有人独爱“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亘古疑问……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意蕴,更提高了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
当然,用具体而形象的画面感受美、表达美、描述美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欣赏美、理解美、发现美。审美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而是渗透着有意识的理解。如史铁生的《合欢树》,看似只是写了“我”10岁时、20岁时、30岁时和母亲的生活状况以及关于合欢树的回忆,但是,只要引领学生细细品味,就能发现美――母爱之美,合欢树在作者心目中占有特殊位置,当大院子的老邻居们提到“小院子”的时候,作者以手摇车进去不方便为托词来掩饰;但当邻居们提到合欢树的时候,作者却“心里一阵抖”,这种独特而剧烈的心理活动,深刻表现了“合欢树”在作者心中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合欢树曾经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尤其是最后部分,“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让不少体会到这种情感美的学生红了眼眶。“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中记叙类文章“事”中含情,说明类文章“知”中有情,应用文中也常含情,这无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美育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能产生寓理于情,以情导理,情理统一的效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美育的这种【摘 要】本文通过讨论如何借助各种艺术美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了解文本,最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审美教育,获得美的体验,创造出美的文字,使语文教学者关注美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及重要性。
【关键词】以美传教 寓教于乐 因教知美 发现美 创造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79-02
翻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诗歌与散文部分中关于“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还是小说与戏剧中“正确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几乎每个模块中的教学目标都有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要求。尽管许多语文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会将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写入,却少有人真正关注。《中国教育与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学中的作用。”而语文又是一门与美育有直接的、广泛的联系的学科。语文课本中的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都是美育的重要教材,特别是诗歌、小说、戏剧等。因此,语文教师不仅应帮助学生感知美、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而且还应帮助学生发现美,以至于将来能够创造美,从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美在语文中的渗透不仅仅表现在教学目标上,它也可以是一种教学手段。笔者将其归结为以美传教,因教知美,意思是可以借助各种艺术美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然后,因为老师的教授感知到文本中的美,两者相辅相成,从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下面,针对自己的一点想法来谈谈语文教学中美的渗透。
首先,我们可以用艺术美为手段,辅助语文教学,做到以美传教,因为,艺术是相通的。比如,用音乐美来引领学生体会文本美。在教授《春江花月夜》一诗中,同名古乐的播放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春潮上的那轮明月的“升起――高悬――西斜――落下”;感受到了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此时,几乎不用再分析、讲解,学生们已读懂、听懂,因为我发现许多同学双目微闭,心已经跟着乐曲的旋律舞动。由此可见,用美育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体现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美育,能“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古罗马著名诗人和批评家贺拉斯提出的“寓教于乐”,指的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而依靠美的事物的感染力,激起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并在愉悦的美的享受之中,使情感净化,心灵升华,正是将美作为语文教学手段之一的重要依据。我们应该通过利用不同的艺术美的手段,引导学生把课本作为审美对象,让学生从中感受美、寻找美、审视美。特别是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渐趋成熟,语言文字能力已有相当基础,理解能力也相应提高,应培养学生获得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比如高中语文课本中那些诗歌、小说、戏剧单元,在教学中从审美的角度来把握,效果就非同一般。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优秀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听听有关《红楼梦》的戏曲,看看电影和电视剧,使学生在音乐形象和直观的视觉形象中感受美。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上情绪十分高涨,研究起来特别认真,还有些学生主动寻找符合《红楼梦》人物形象的插画,并指出为何插画比电影电视中的形象更贴近文本,讨论十分激烈。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随着高校扩招的规模不断加大,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的大众化教育了。而伴随着生源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捉襟见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有所下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保证优质的人才培养,就需要不断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而多媒体教学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的板书口述授课相比,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被广大高校运用。当然,多媒体教学也有两面性,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可能会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正确认识和利用多媒体教学,方能稳步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教学的特有优势
(一)多媒体教学带来感官效果,更直观人类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这两个渠道来进行信息接受,这也是人类获得信息最多的渠道。多媒体教学就是充分运用图像影音素材,从而使学生能更容易接受到教师传递的信息。另外,多媒体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而且在课堂中更为积极。(二)多媒体教学能提升课堂知识的容量,促进思维发散多媒体教学能够减少花在板书上的时间,能让教室拥有更多的时间来给学生传递更丰富的知识,学生也能拥有更充足的时间来探讨,增加师生互动的时间。多媒体教学还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直观感性的课程素材,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水平。(三)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提升感知效果某些课程既需要教师言传身教,还需要学生观察、感受来获得知识,并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素的感知和了解。多媒体教学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场景。(四)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修改及保存教学内容和素材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反馈,对教案素材进行不断的修改和优化,传统纸质教案需要较大的工作量。而多媒体教学的电子教案授课,则利用电脑修订,教师会更加轻松。另外相比纸质素材,电子教案具有携带方便、更容易保存等特点。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势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现代化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的更新,教学思想、模式以及观念都需要与时俱进。先进的教学思维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因此,一线教师要推陈出新,不断优化教学模式,让教学的内容完美结合于教学形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此外,戏剧单元的教学困扰着很多教师,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只能蜻蜓点水式地了解剧本的大概意思。针对戏剧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和学生对戏剧认识的模糊性,笔者在学生初读文本的基础上,给他们播放自己选取的精彩戏剧视频,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一节课后,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进入剧本,而且避免了戏剧学习的枯燥。(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优势互补虽然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技术不断发展,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一线教师长久研究实践而总结出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不能因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而摒弃。传统课堂注重教师主导,要求教师展示个人魅力和应变能力,这正好是多媒体教学缺失的环节。所以虽然倡导多媒体教学,但是教师应当把多媒体作为教学工具,不能完全把自己的讲课拘泥在多媒体课件当中,这样往往会削弱多媒体的应用价值。笔者曾听过一名教师教学《春江花月夜》,但发现该教师一开始就展现“春江花月夜”中唯美的画面。的确,对学生进行“有像可想”的想象思维能力训练没错,但这种过度、不适时的运用却使学生失去了最初的、最美的想象,充满诗意的诗歌没有品出诗意,不能不说是课堂的一大败笔。其实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整合要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准则,整合要有选择地进行,重点放在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的问题上。(二)让多媒体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的媒介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当中,容易变成解说员的角色,从以前对课本的照本宣科到现在的多媒体放映员,把多媒体当成主角,师生互动过少,课堂死气沉沉。多媒体教学应该加入更多的师生互动环节,而且教师的教学艺术也不能因为多媒体的出现而被摒弃,这样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三)多媒体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接受情况多媒体课件往往具有通用性,但学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在准备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感受,去用心准备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素材,以学生能够接受的进程来开展多媒体教学,让每一堂课都能使学生实际接受。例如《外国文学》鉴赏的课堂上,有些经典著作会有多个版本的影视资料,教师不应只看个人喜好,还应与学生探讨商议,在课堂上展示最为经典、学生总体最为喜爱的片段,这样的课堂效率才是最佳的。(四)培养学生广泛搜集信息的能力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自身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各种传播工具获取有益信息的能力。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他提到整合的一个基本点是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三、结语
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中,多媒体教学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重要优势,并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优势互补,要让自己传递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被学生消化、吸收,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朱成虎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思源实验学校
随着高校扩招的规模不断加大,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的大众化教育。而伴随着生源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捉襟见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有所下滑。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保证优质的人才培养,就要不断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而多媒体教学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的板书口述授课相比,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被广大高校运用。当然,多媒体教学也有两面性,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可能会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正确认识和利用多媒体教学,才能稳步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1.多媒体教学的特有优势
1.1多媒体教学带来感官效果更直观。
人类主要通过视觉、听觉两个渠道接收信息,也是人类获得信息最多的渠道。多媒体教学就是充分运用图像影音素材,使学生更容易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另外,多媒体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而且在课堂学习上更积极。
例如我在高一讲授《神奇的极光》一文时,便紧扣“神奇”二字做文章。开场时便展现一组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极光图片,学生看到如此神奇的景象无不惊叹,从而好奇心自然被激发出来,学习兴趣浓厚。探究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便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又如一些学生认为古文相当枯燥、乏味,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不外乎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然后分析文章基本的字词句。但是苦涩的文字,学生读不出味道;单纯的分析语法,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一些老师不是朗读好手,课堂上学生往往昏昏欲睡。如果采用多媒体,便能让学生一饱眼福和耳福,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背诵与理解将不是问题。如教学《滕王阁序》,学生预习全文后,会感到文字很生疏,不能感受其美,这时我便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录制的现场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学生的审美兴奋,让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产生浓厚的兴趣,背诵体会,并积极主动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2多媒体教学能拓展课堂知识的容量,促进思维发散。
多媒体教学能够减少花在板书上的时间,让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传递更丰富的知识,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探讨,增加师生互动的时间。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直观感性的课程素材,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水平[1]。
1.3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强化感知效果。
某些课程既需要教师言传身教,又需要学生观察、感受以获得知识,并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素的感知和了解。多媒体教学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场景。
1.4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修改及保存教学内容和素材。
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反馈,对教案素材进行不断的修改和优化。传统纸质教案需要较大的工作量,而多媒体教学的电子教案授课,则利用电脑修订,教师会更轻松。另外,相比纸质素材,电子教案具有携带方便、更容易保存的特点。
2.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势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现代化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的更新,教学思想、模式及^念也需要与时俱进。先进的教学思维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因此,一线教师要推陈出新,不断优化教学模式,让教学内容完美结合教学形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我播放了小说戏剧情境性片段《宝玉摔玉》,让学生在文本和视频的双向冲击下有效地把握形象。又如教学《声声慢》这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知人论诗,我利用CCTV-3关于“李清照诗词朗诵”的视频,让学生明白李清照的人生经历。精彩的视频、精彩的演绎使学生深受感染,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联想,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此外,高中戏剧单元的教学困扰着很多教师,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只能蜻蜓点水式地了解剧本的大概意思。针对戏剧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和学生对戏剧认识的模糊性,我在学生初读文本的基础上,给他们播放自己选取的精彩戏剧视频,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一节课后,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进入剧本,而且避免戏剧学习的枯燥。
2.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优势互补。
虽然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技术不断发展,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一线教师长久研究实践而总结出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不能因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而摒弃。传统课堂注重教师主导,要求教师展示个人魅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多媒体教学缺失的环节。虽然倡导多媒体教学,但是教师应当把多媒体作为教学工具,不能完全按部就班,否则会削弱多媒体的应用价值[2]。
我曾听过一名教师教学《春江花月夜》,但发现该教师一开始就展现“春江花月夜”中唯美的画面。的确,对学生进行“有像可想”的想象思维能力训练没错,但这种不适时的运用却使学生失去最初的、最美的想象,充满诗意的诗歌没有品出诗意,不能不说是课堂的一大败笔。其实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准则,整合要有选择地进行,重点放在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的问题上。
2.2让多媒体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的媒介。
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当中,容易变成解说员的角色,从以前对课本的照本宣科到现在的多媒体放映员,把多媒体当成主角,师生互动全无,课堂死气沉沉。多媒体教学应该加入更多的师生互动环节,而且教师的教学艺术不能因为多媒体的出现而被摒弃,否则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2.3多媒体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接受情况。
多媒体课件往往具有通用性,但学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在准备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感受,用心准备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素材,以学生能够接受的进程开展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接受每一堂课。
例如《外国文学》鉴赏的课堂上,有些经典著作会有多个版本的影视资料,教师不应只看个人喜好,还应与学生探讨商议,在课堂上展示最经典、学生最喜爱的片段,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才高。
2.4培养学生广泛搜集信息的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不仅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应培养学生利用各种传播工具获取有益信息的能力。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他提到整合的一个基本点是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3.结语
在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中,多媒体教学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高校整体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不稳的大前提下,一线教师一定要发扬为人师表的精神,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重要优势,并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优势互补传递每一个知识点,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音乐是一门有着独特符号与语言的课程,它不像语文课可以具体描绘,也不是美术课可以直接传达。在新教改的提示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可以真正的爱上这门课程。
1结合多媒体教学
教师在实际授业过程中,想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就要想办法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将声音与画面结合在一起,打造一个合适的情景氛围,让学生融入课堂环境中,积极发挥自发性思维。例如在《茉莉花》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播放宋祖英与席妮迪温演唱的片段,让学生先去感受歌曲在世界的魅力,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在学生对歌词理解的部分,教师可以提前做好教案,比如“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白也白不过它。”教师就可以用动态的图片去展示茉莉花的白与美。
2丰富教学手段
2.1多听多议。音乐课是一个需要多听,多领悟的课程,学生在反复听的基础上才会去理解音的不同以及曲调表现出的情绪的不同。在《春江花月夜》中,教师就可以反复去引导学生去感受曲子传达的意境,然后小组讨论自己的想法,在这种互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烈。
2.2多练多评。课堂原本就是一个互动的舞台,教师要做到让学生与教师真正的互动起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范唱,学生练唱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唱歌的时候,对音高的把握要反复练习,然后互相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让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
3注重音乐基础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要以基础教学为主,努力专研课本,让知识点贴近初中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打造一个现代化的课堂的时候,还是必须以学生的心理、生理出发,结合基础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比如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明显,大多数孩子没有进入“变声期”,对他们来说教学内容中多加入唱歌的内容。而而初二、初三的孩子很多都处于“变声期”,在教学里则应该多注重乐器演奏、音乐欣赏的内容,减少歌唱的内容。
4灵活教学评价
对于任何一个科目的教学而言,评价活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评价能够充分关注到孩子们对老师所教授的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它也是老师衡量自身教学成效的有力手段。在音乐这一门学科里,因为音乐教学不像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统一考试,所以在评价上没有必要过于严谨,可以尝试采取多方评价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和鼓励。积极的评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孩子们的自信心,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音乐方面的兴趣。
5提高教师素质
这里所说的素质指的是音乐专业素质,就一名音乐老师来说,不具备过硬的音乐专业知识,没有办法理解音乐的美与音乐的内涵,那他就很难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方案,更加没有办法让才上初中的孩子理解、品味音乐的艺术感染力以及音乐表达的情感。这样会导致老师在教学之中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无趣。就比如,在一些欣赏课上,有的乐曲提出让学生演奏的要求,然而有的音乐老师自己都什么乐器都不会,那更谈不上教学生了。有的乐曲又有舞蹈的要求,也没有办法实现。一个学期下来音乐课就永远都是单纯的唱歌课,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说非常不利。所以,老师应该提升自己的音乐专业素质,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在教学之中游刃有余。试想,一个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老师无疑比一个什么乐器都不会的老师更能带动起学生的热情。
参考文献
一
鉴于“”浩劫后大学生汉语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匡亚明和苏步青先生倡导在全国高校设立大学语文课程,以提升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三十余年来,大学语文特有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使其一直在各高校公修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育部高教司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2006年9月,国务院《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放眼当下高校,在大多数学生眼中,大学语文课程却已形同鸡肋,其正在逐渐边缘化的趋势无可否认。经调查,大学语文与大学生渐行渐远的原因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应试化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得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丧失了对大学语文的兴趣。没有高考的压力,这门课程不过是增加学分而已。其次,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方法陈旧,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较为凸显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某些教师把大学语文上成了“高四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无法满足学生知识点外延的深层心理需要。最后,迫于求职和升学的压力,大学生普遍对英语、计算机等学科投入大量精力,无暇顾及大学语文。常人眼中,母语人人皆会,除非是语言学专业,没有必要在这门学科上浪费精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年大学生是网络用户的主体力量,“网络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①匪夷所思的事实是,伴随着对大学语文的淡漠,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母语水平正在急剧下降。大学生错字、别字、提笔忘字现象频频出现,独立写作能力不容乐观,有同学甚至连请假条这样的应用文也无法正确完成。这种现象意味着大学语文非但不能淡出学生视野,反而需要强化,从而提升学生母语素养。《大学语文》主编陈洪曾指出:“要关注网络文化的互动性、民主性、自主性给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和修课方式带来的冲击和挑战。”②
二
要改善网络时代大学语文“江河日下”的现状,我认为可以借鉴《百家讲坛》起死回生的成功秘诀。2001年7月开播的《百家讲坛》最初定位于面向文化人的精英文化,曲高和寡,收视率几乎为零。直到2004年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该栏目转向传统文化的普及,收视率一再攀升,并推出了易中天、于丹等一批名家,一跃成为科教类最成功的栏目。《百家讲坛》绝处逢生的秘诀在于:一是寻找到了栏目和目标受众的对接点;二是文史选题切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三是抽象出了核心受众的共同特征。③与此相似,大学语文可以从课程定位、教材选择、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变革,以重新得到大学生的青睐。
(一)重新定位大学语文课程,找到与大学生之间的共鸣点。据了解,现代大学生基本语文素养不如人意,招聘方时常反映难以寻觅到能说会写的人才。大学语文中常用的应用文体和职业口才技法训练,如短信、多媒体节目解说词、网络新闻、策划书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场应对能力。教师巧妙设置辩论会、即兴演讲、社交礼仪等专题,可以改变学生心中大学语文仅仅是诗词背诵的“无用”小道的错误观念,使其切身感受到这是与自己的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课程,从而激发学习的原动力。“20岁左右的青年是最讨厌说教的,他们首先跟着感觉走,走顺了,他们才会做出严肃的思考……为了这种严肃的思考,我们先要给他们充足的感觉。如果描述这种感觉,那应当是:让他们感到惊喜――原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这样丰富!感到有意思――听不够,再听一点才好!感到“脱胎换骨”――自己是大学生了,不同了,学习、做人要有一个飞跃!”④从小学到中学,语文课已经形成了掌握字词,分析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背诵记忆段落等刻板的套路,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早已感到苦不堪言。大学语文当务之急就是把学生们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胃口调整过来,而绝非是延续旧路。北大教授孔庆东道出了大学语文的真正价值:“语文首先不能简单理解为一个‘学科’。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语文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语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安身立命。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语文不是这样,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东西。”⑤因而大学语文必须明确定位于人文素养教育,重新激发大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之情,使其认识到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达到主动学习的境界。
(二)选取合适教材,贴近时代思潮,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内容多倾向于文学史知识和经典文本,似乎更适合于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实际上,不同学科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心理需求和欣赏层次是不尽相同的,文科生和理科生之间的区别更是相当明显。如果使用材,则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降低。为大学生量身打造适应其发展需要的教材,因“材”施教,是挽救大学语文颓势的关键点之一。例如,同样是《红楼梦》,文科生教材侧重于选宝玉的“情不情”人格塑造,而理科生教材侧重于选王熙凤料理家政的章节。网络时代,大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思想极为活跃。《榕树下》、《天涯》等网站是备受关注的文学网站,其代表篇章甚至被作为新时代的经典,被大学生们奉为圭臬。随着时代文学观念的转变,曾经风靡一时的若干名文不再符合当下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陷入少有人问津的境地,应该淡出大学语文的选材范围。因此教材应当与时俱进,增加大学生关注和熟悉的内容,选取网络文学中的佳作,拉近教材中文本与学生心理的距离,彰显网络时代精神。
(三)充分运用网络平台,优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的大学语文授课中,最为常见的是教师采用讲授法进行“自我表演”。当教师自我沉醉于美文的妙处时,学生们则昏昏欲睡,难以入境。而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字之渊博、语言之精美、思想之浩瀚,方是教学的目的。大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便捷,设立专题教学模块,丰富教案的内容,制作精美的课件,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引领学生悠然进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学空间。如在名篇《春江花月夜》的讲授中,先播放一段名曲《春江花月夜》,画外音悠悠响起“春江潮水连海平……”,使学生进入空灵梦幻的意境,达到与诗人心灵的息息相通。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教师可以上传讲义,提供知识点下载和名著在线阅读等服务,设立在线答疑栏目,满足学生对外延知识点的心理需求,充分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原创文学板块、QQ空间、邮箱、博客、微博等均可以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可以设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栏目,举办手机短信大赛等,通过学期内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原创文字,评定学期成绩等级。这种考核方法的变革,不仅能够使大学语文脱去陈腐老套的帽子,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磨砺完美性格,增加生活热情。
(四)大学语文要成为优化网络环境、提升网络文学品位的桥梁。网络文化良莠不齐,面对开放的网络环境,大学生们在不具备较高文化鉴赏力的情况下,容易误入歧途,迷失自我。学者杨叔子谈到大学文化素质培养时说:“责任也是现代世界潮流的核心,在科技高度发达与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是双刃剑,人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必须对历史、对社会、对良心负责。”⑥物质文明的高达发达,无法弥补人文精神缺失带来的内心困扰。大学生由于沉迷网络引发的心理危机,需要高校及时干预。大学语文多由久经历史沉淀的名篇佳作构成,其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能无形中春风化雨,化解大学生的精神危机。老子倡导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古朴智慧,能够启示学生们正确处理竞争关系,决胜职场;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时刻提醒学生们坚守内心的操守,常养浩然之气;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更能使大学生们牢记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使命,报效家国;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豁达超脱,会使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学子们排遣胸中郁结之气,重新振作士气,坦然面对人生的困境。有了身后的文化底蕴、社会责任感、人生哲理的支撑,大学生们方能有效地抵制网络的负面影响。大学语文无疑能净化校园网络环境,为困扰中的大学生们拨开心头的迷雾,使其重新焕发应有的青春激情。
三
网络时代,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渠道,大学语文课程变革是必然趋势,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大学语文教师应树立创新意识,充分利用网络,结合现代化教育手段,使课程引人入胜,方能使大学语文重新焕发生机,进而优化高校网络文化环境,达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注释:
①李力.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之分析[J].攀登,2009,(4).
②陈洪,李瑞山.母语高等教育:从危机到转机[J].新华文摘,2008,(8).
③参见金岩.《百家讲坛》成功密码解析[J].科技智囊,2009,(12).
世间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笔者觉得,作为一名一线语文老师,在解道授业、解惑前,首先明确怎样去传道,此道不只是大家应该遵守什么道德范畴,而更应该明白真善美是人间大道,世间万物之所以和睦相处,互生互长,正因为都遵照真善美的规则。只有明白了这个大道,才会逐渐拥有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在作品中寻找正能量,并用正能量来感染自己,如学到“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时,可以让学生在作品中去寻找屈原的忠君爱国精神。
二、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预见性,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同时,又要做到收放自如
如笔者在教学《阿Q正传》,分析阿Q的多重性格时,学生对阿Q欺软怕硬中“调戏小尼姑”这个情节提出好多问题。笔者急忙转移话题,“你们觉得造成阿Q这种性格的根源是什么”,学生才肯从问题中走出来,回归到教学内容上,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提问、讨论的引导。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充分利用教材,又要把重心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效提问,打造高效课堂。
(一)找准切入点,点燃学生提问的热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能吸引学生走进文本的切入点,若一堂课的切入点把握得当,学生提问的热情就燃烧起来。如在讲《春江花月夜》时,笔者首先播放由春江花月夜伴奏的视频,优美的音乐和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笔者就介绍这首诗曾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还没等笔者介绍完,立刻就有学生发问“这首诗美在哪里啊?”、“对,这个问题提得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美。”学生就沿着“美”这条主线和文本对话,在讨论与思考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并且找到答案。
(二)为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使学生想提问引导学生有效提问,要给学生留够充足的时间,学生只有渗透文本才能生成问题,没有时间的保证,学生的讨论、提问活动都只能沦为形式。如讲《蜀道难》这篇课文时,笔者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诵读及理解字词,学生们在一次次讨论和诵读中缩短了与作者心灵上的距离,并情不自禁地提出了一些问题,如:“课文反复咏叹蜀道难,其写作目的是什么?”“李白为什么把蜀道写得那么难呢?”学生的思维在提问中得以提升。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先静静地思考,然后再小组相互讨论。让学生在独立的思考和与同学的交流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并适时地给予引导,就能点亮学生的心灯,擦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出来。
(三)为学生搭建好“脚手架”,使学生会提问中国古代大理学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提问能力一直是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课堂上如果要让学生有勇气去提问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要为学生的提问做好引导。教师只有为学生搭建好脚手架,使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才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1.设置台阶,梯度上升如笔者在讲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时,由诗酒导入作者李白并引导学生读懂题目,接着告诉学生这和之前学过的《兰亭集序》一样,也是一次聚会,搭建好这些“脚手架”之后,学生立刻就提出了“李白为什么召集诸从弟子宴会啊?”“大诗人们聚会做什么,和我们现代人聚会一样吗?”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兴致特别高,当然也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设置好提问的台阶,给予学生充分而逐层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学习知识并提升能力。
2.大胆假设,具体论证语文教学中分析文章时可以带着学生穿越一下,跨过时空隧道,交换身份,大胆假设,然后验证其存在能否符合生活逻辑,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时,笔者引导学生和裴迪互换身份,有学生提出疑问:“既然是写信,王维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介绍山中的景色?作者想告诉裴迪什么呢?”于是笔者就问学生:“如果你的好朋友告诉你哪里的景色非常美,目的是什么?”“有机会让我也去欣赏”,再结合王维写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恍然大悟,“我觉得可以理解成是他对友人的召唤,以山水美景来呼唤他的朋友放弃对名利的热衷追求,来同他一起游山玩水,共享快乐”……学生独到的见解让人欣喜。当学生不知道从哪里作为切入点提问时,大胆假设是个不错的思路。
3.设置情景,有效提问“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精神状态下随问而思,随引而发。设置情景对引导学生有效提问至关重要,教师设置好情景,学生才能走进文本,在和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才能生成一些问题。如笔者在教学《氓》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和一对感情破裂即将离婚夫妻,他们在不同时期对对方的称呼一样吗?学生在笔者设置的这个情景下深入文本,并结合生活经验,经过思考讨论他们提出以下问题:(1)每一种称呼的背后都代表哪种情感?(2)文中主要写女子,为什么题目叫“氓”?根据文中情感的变化,女子的形象一下子丰满起来。学生在教师设置情景的“脚手脚”上,一步步向上攀登。学生既体验到提出问题的喜悦,又尝试到解决问题的成就。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燃烧的火把,学生能有效地提出问题就是引燃点之一,所以我们教师要努力探索引导学生有效提问的技巧,教给学生有效提问的方法。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可唤起学生的想像和创新思维,学生智慧的火花迸发出来,语文教学便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可见,引导学生有效提问不仅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
一、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积极向上,能引发正能量,引导学生去发现人间的真、善、美
世间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笔者觉得,作为一名一线语文老师,在解道授业、解惑前,首先明确怎样去传道,此道不只是大家应该遵守什么道德范畴,而更应该明白真善美是人间大道,世间万物之所以和睦相处,互生互长,正因为都遵照真善美的规则。只有明白了这个大道,才会逐渐拥有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在作品中寻找正能量,并用正能量来感染自己,如学到“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时,可以让学生在作品中去寻找屈原的忠君爱国精神。
二、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预见性,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同时,又要做到收放自如
如笔者在教学《阿Q正传》,分析阿Q的多重性格时,学生对阿Q欺软怕硬中“调戏小尼姑”这个情节提出好多问题。笔者急忙转移话题,“你们觉得造成阿Q这种性格的根源是什么”,学生才肯从问题中走出来,回归到教学内容上,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提问、讨论的引导。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充分利用教材,又要把重心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效提问,打造高效课堂。
(一)找准切入点,点燃学生提问的热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能吸引学生走进文本的切入点,若一堂课的切入点把握得当,学生提问的热情就燃烧起来。如在讲《春江花月夜》时,笔者首先播放由春江花月夜伴奏的视频,优美的音乐和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笔者就介绍这首诗曾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还没等笔者介绍完,立刻就有学生发问“这首诗美在哪里啊?”、“对,这个问题提得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美。”学生就沿着“美”这条主线和文本对话,在讨论与思考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并且找到答案。
(二)为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使学生想提问
引导学生有效提问,要给学生留够充足的时间,学生只有渗透文本才能生成问题,没有时间的保证,学生的讨论、提问活动都只能沦为形式。如讲《蜀道难》这篇课文时,笔者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诵读及理解字词,学生们在一次次讨论和诵读中缩短了与作者心灵上的距离,并情不自禁地提出了一些问题,如:“课文反复咏叹蜀道难,其写作目的是什么?”“李白为什么把蜀道写得那么难呢?”学生的思维在提问中得以提升。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先静静地思考,然后再小组相互讨论。让学生在独立的思考和与同学的交流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并适时地给予引导,就能点亮学生的心灯,擦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出来。
(三)为学生搭建好“脚手架”,使学生会提问
中国古代大理学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提问能力一直是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课堂上如果要让学生有勇气去提问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要为学生的提问做好引导。教师只有为学生搭建好脚手架,使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才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1.设置台阶,梯度上升
如笔者在讲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时,由诗酒导入作者李白并引导学生读懂题目,接着告诉学生这和之前学过的《兰亭集序》一样,也是一次聚会,搭建好这些“脚手架”之后,学生立刻就提出了“李白为什么召集诸从弟子宴会啊?”“大诗人们聚会做什么,和我们现代人聚会一样吗?”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兴致特别高,当然也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设置好提问的台阶,给予学生充分而逐层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学习知识并提升能力。
2.大胆假设,具体论证
语文教学中分析文章时可以带着学生穿越一下,跨过时空隧道,交换身份,大胆假设,然后验证其存在能否符合生活逻辑,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时,笔者引导学生和裴迪互换身份,有学生提出疑问:“既然是写信,王维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介绍山中的景色?作者想告诉裴迪什么呢?”于是笔者就问学生:“如果你的好朋友告诉你哪里的景色非常美,目的是什么?”“有机会让我也去欣赏”,再结合王维写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恍然大悟,“我觉得可以理解成是他对友人的召唤,以山水美景来呼唤他的朋友放弃对名利的热衷追求,来同他一起游山玩水,共享快乐”……学生独到的见解让人欣喜。当学生不知道从哪里作为切入点提问时,大胆假设是个不错的思路。
3.设置情景,有效提问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精神状态下随问而思,随引而发。设置情景对引导学生有效提问至关重要,教师设置好情景,学生才能走进文本,在和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才能生成一些问题。如笔者在教学《氓》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和一对感情破裂即将离婚夫妻,他们在不同时期对对方的称呼一样吗?学生在笔者设置的这个情景下深入文本,并结合生活经验,经过思考讨论他们提出以下问题:(1)每一种称呼的背后都代表哪种情感?(2)文中主要写女子,为什么题目叫“氓”?根据文中情感的变化,女子的形象一下子丰满起来。学生在教师设置情景的“脚手脚”上,一步步向上攀登。学生既体验到提出问题的喜悦,又尝试到解决问题的成就。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燃烧的火把,学生能有效地提出问题就是引燃点之一,所以我们教师要努力探索引导学生有效提问的技巧,教给学生有效提问的方法。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可唤起学生的想像和创新思维,学生智慧的火花迸发出来,语文教学便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可见,引导学生有效提问不仅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
CAI是教师们经常听到的词语,有的老师只知道它就是指课件教学,而它的真正名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英文“Computer Aided Instructing”的缩写,它是作为教学工具而编制的教学程序。现在最常使用的辅助教学软件是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Premiere、Flash等,其中,Powerpoint适合于开发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Authorware则用来开发交互性强的多媒体课件,Flash主要用来制作网页形式的课件。它们更多的优点是占据磁盘空间少、动画效果好、交互性很强。
有很多老师误以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利用课件讲课,没有别的意思。其实,这样的理解是过于片面了。所谓辅助教学,在不同的层面上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宏观上的辅助,即通过教师对课程的深究,设计合理的脚本,代替教师完成一些适于计算机来完成的教学工作,在使用环节上表现为“个别交互”的辅助学;二是微观上的辅助,即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拐棍”,对教师实施具体的帮助,在使用环节上表现为“集体交互”的辅助教。
第一种形式,有一段话为证:“说计算机能够教学,是因为事先有教学在‘教’计算机。”软件市场上有很多计算机过级考试辅助教程、软件学习教程等,这是一批教师、计算机专家等这种教师“群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而设计制作的一些可以部分替代教师工作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让学习者在缺少教师的直接指导下仅仅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学习和掌握某些知识。此时,计算机是在辅助教。
第二种形式,直观表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人”的辅助意义。所谓“集体交互”模式,这种形式的特征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教师积极参与交互,使教师随时以人之长,补给已短,以计算机之长,补己之短。教师通过计算机直接接触学生,而且是更加高效地接触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增加学生的听课效果。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助学和助教方式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往往是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据资料可知,国内外都把计算机辅助教(CAI)与计算机辅助学(CAL)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共同内容。这种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来源于大量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和对现代教育思想的深刻认识。如何在辅助教与辅助学两种实践方式之间实现合理的平衡,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平衡的主要因素是尊重人,即尊重教师和尊重学生,以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协调一致为目标,无论辅助教还是辅助学,都应以辅助教为思想主轴。
CAI教学的优越性
课堂教学生动化、形式新颖化 传统教学的主要工具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个板擦,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单一的,内容是枯燥的。而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后,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了教师――计算机――学生之间的三者对话。教师运用CAI上课时更灵活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学生也认为有了CAI,老师的讲课内容会更加新颖而充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过去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些静态的图片,而是一个个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图文并茂的“闪光”世界。比如,语文课件《春江花月夜》,学生通过一边欣赏诗的内容、一边倾听《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使学生有如身临那美妙的画幅里,融入自然中,去亲身体验自然美,伴随那飞舞的蝴蝶进入了本课的内容讲解,使学生从一开始到结束一直沉浸在画意中,精力自然集中,记忆自然深刻。又如,数学课件《柱体体积》的讲解中,教师可利用几何画板做出柱体分解动感图,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柱体体积与锥体体积的关系,使学生将立体问题平面化、直观化,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公式。
达到了课堂教学“减负提素”的目的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的交互式特点,教师们可以编制出与各学科教学相适应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并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真正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练习,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写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CAI教学中的弊端
一是教学中的人文思想不足。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合理实现,应该是在正视计算机的媒体地位的基础上实现的,其特征是“辅助”,即辅助教师,而不是取代教师。只有“人”才有资格做思想的主人,不坚持这一原则,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就会与现代教育思想的人文精神相背离。
用计算机人为割裂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大忌。现在的很多教学课件,并不是执教者本人制作的,他只是按部就班地操作,按事先安排好的教案去讲,从而在授课时缺少与学生的联系。当学生有一些疑问,面对多媒体的“死模式”,又害怕老师尴尬而无法启齿,这样便导致了学生学而不实、老师授而不深,达不到本课的大纲要求,这节课就成了一堂课件演示课,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中教师――计算机――学生有机关系的形成,并不是单纯地指教师编制课件之后用课件来教学生,而是强调全体教师应广泛参与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中,调动学生广泛参与到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去,达到教师――计算机――学生的有效互动。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是包含了教师对教育思想的理解、教师的经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使用,以及实施过程中复杂微妙的师生双边活动等过程。即使一个设计精良的教学课件,一个由一流计算机专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精心制作的教学课件,一个掺入了“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实现了某种时髦“教学策略”的以替代教师为目标的教学课件,其教学效果也难以与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相比。无论这个课件设计得多么精致,也根本不可能具有一个教师能做到的――通过他的感官,从学生的体态、表情、语言和声调等方面获得大量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层面上的交互,恰好是现代教育思想所要强调的人文精神。在这里,计算机往往显示出难以忍耐的简单、苍白和低能,而人却常常表现出叹为观止的生动、丰富和智慧。
二是课件制作费事、费时、费力。在很多的教学评比活动中,CAI课件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众多的教师为了评比、上公开课、观摩课等制作了许多精美的CAI课件。很多获奖的课件几乎都是多媒体:运用大量的图片、动画、MTV、MP3、WAV等背景音乐,令人目不暇接,同时有的课件所占的内存也是惊人。为了能获奖,并让学生取得骄人成绩,很多课件的制作甚至是几个教师花了几十天完成的。有时为了制作一个比较精美的课件,制作课件的老师,很多都废寝忘食,连续工作十几天。可见,一个精美的课件耗费了制作老师的多少时间呀!此外,还有许多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课件制作培训,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课件制作素材,因此他们就会比其他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课件。
虽然说,通过制作课件确实能提高教师的微机操作水平,培养教师掌握新型教学设备,但现实情况是教师日常的工作已经满负荷,计算机技术发展又这么迅速,教师把过多的精力用于课件制作上,势必会影响其它的教育教学活动。毕竟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在教学中适当地应用教学软件,而不是编制软件。
三是设备成本高,资源利用不充分。由于现在社会大兴多媒体之风,这样便迫使一些单位、学校不得不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引进多媒体设备。一套较为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在价格上是不菲的,而引进设备后由于缺少课件制作的先进技术,不能充分利用设备的优越性而使设备闲置,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同时又因为缺少技术维护而导致设备损耗严重,以致浪费了财力、人力、物力。
(1)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即使同一个教育对象,随着年龄增长,其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和其它各种能力都会有很大变化;再者,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特点也不相同,如果以一成不变的方法去教育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结果会导致教学低效。
(2)不断探求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实用的教育教学技巧,不是单纯靠书本知识所能学到的,必须经过教师反复探索、实验和总结才能获得。
(3)不断学习并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社会在进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适应改革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4)练好基本功。课堂教学中,板书教学是一种直观教学,板书字体规范、工整、大方,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能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就放弃了书法艺术的教学和欣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好普通话,以有丰富内涵、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优美的语言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激励学生。
二、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并且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
(1)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要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学生由于背景不同,个体的爱好、兴趣、习惯、动机和需求都不尽相同。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教案的设计到教学的实施,都要力求满足每一个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看待学生,用赏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使每个人都充满自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才能的机会。
(3)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表现机会。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层备课,精简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交流、表现的机会。在讨论和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通过讨论和交流,让每个学生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从而构建全新的认知体系。在作业设计上,尽量留一些开放型的题目,为不同的学生留有余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可以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地学留有充分的空间。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1)巧用媒体来开展教学活动,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
如果能把学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积累词句的积极性,可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操作,开展成语接龙、漫游古诗乐园、好词句大比拼等比赛,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有趣的语文活动逐渐养成自觉积累词汇的习惯。同时还可通过播放电视散文,投影课外读物让学生欣赏,或把学生写的优秀作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进行优秀作文会,这样学生的阅读和作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以前的教学中,笔者也喜欢把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用在教学中,或做游戏,或画图画,或朗诵诗文,或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虽然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却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音乐教学的重点。如在欣赏民歌时,笔者怕学生对民歌不感兴趣,就加入了大量的方言(通过游戏)和各地地理、人文、风俗的介绍,整节课下来,看似学生参与度挺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可是回头再想那节课时,却发现这些其实不过是给音乐课穿上了一件看上去华丽的外衣,如果剥去这件外衣,那堂音乐课还剩下什么呢?
音乐毕竟是一门听觉的艺术,训练与培养良好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才能提高学生欣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从而达到音乐素养全面提高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所以,音乐教学必须让音乐本体回归,教学重点要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
暑假培训时,专家和老师在讲座中不止一次地强调了音乐本体的地位,明确提出了聆听是音乐课堂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和主要内容,音乐课堂上感动学生的不应是“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场面”,而应是音乐本身。另外,如果单凭兴趣激发,什么样的音乐课堂也比不上流行音乐让学生更感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
1.要把倾听音乐作为备课中最主要的环节
在备课中要主动地、有要求地、反复地倾听教材音乐,熟悉教材音乐,不断地感受、体验和理解教材音乐,然后根据课标要求,从审美角度和对教材的把握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提问,安排教学环节,最后才是写教案,做课件。正如蒋文祥老师说的:从本能出发听音乐,领悟课标听音乐,了解学生听音乐,剖析教材听音乐,紧抓效果听音乐,反思成败听音乐,做听音乐的有心人。如贝多芬的《月光》,乍听觉得像是在月下漫步,优雅温馨,如果反复聆听,分析一下乐曲的低音与和弦,就并不是那么轻松惬意,而是处处体现着贝多芬的沉重压抑和抗争。这些深刻的感悟和理解,不经过反复的聆听是发现不了的。因此,缪丽君老师在讲座中提出:要让倾听去叩问师生的心灵,让倾听去撞击璀璨的生命火花,音乐课堂才会充满诗意,鲜活而又深刻。
2.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聆听环境
良好的音响设备和音源是演绎音乐最好的载体,如果那些经典的音乐以音质欠佳、断断续续的效果播出,学生一定会大失所望。同样,那些年代久远、音质生涩的歌曲或乐曲,最好换成稍新颖的版本,如《红莓花儿开》这首歌,梦之旅合唱组合演绎的就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3.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文化是什么?是离我们疏离遥远、高深奠测的星云吗?
洪萱在一家金融公司任职,与朋友聊天,她常常自嘲,“我们那儿啥都不缺,就是缺文化”。同事之间最爱谈论的,是圣诞节去香港买金饰,春节放大假到台湾买贵重红珊瑚,有意无意间眼光总往各自的皮包和手机上瞟,是不是“LV”?是不是“IPhone”。物欲,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太旺盛、无处不在的攀比,却让她厌倦,想逃。
哪里可以依归?
偶然的一次机会,她看到小区里张贴的广告,古筝艺术中心招生。于是,报了名,从此进入“宫商角徵羽”、“春江花月夜”的世界。与尘世里习惯谈论涨涨跌跌不同,这里只谈音韵,只谈丝竹。与她一起研习的,有公司白领、大学生、研究生,还有50多岁赋闲在家的中老年人。学习,是从最枯燥的基本功开始,轻拢慢捻抹复挑,她也曾经历过痛苦的磨合期,但渐渐地,领会了筝的妙处,“筝者,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与其说一开始是技法的学习,毋宁说,到后面是心境的修炼,平湖秋月的宁静、岸芷汀兰的清香、高山流水的悠远,都在那宠辱不惊、怡然自得的筝声中。
这以后,洪萱有了两个世界,一个车马喧嚣,一个“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不止是洪萱,都市里青年人学筝,学琴、学箫……如今已悄然成为热潮。“不限年龄,无基础亦可学”,招生广告写得平易诱人。这股潮流,一是为了减压,当“鸭梨山大”成为不可承受之重,与世无争的丝竹管弦便是一方世外桃源;二则为了娱己,虽说音乐不能当衣穿,不能当饭吃,却可以当做花儿欣赏。“琴到深处是良人”,音乐的造诣到了深处,精神境界也会高,人也会出落得卓尔不群、骨骼清奇;三是为了寻友,茫茫人海,子期难觅,如果真能像《笑傲江湖》里曲洋和刘正风一样以音律相交,肝胆相照,快莫大焉;四是为了丰富学识,每一首曲子后,都暗含历史的掌故,熟悉它们、演奏它们,就是溯流而上,寻传统文化的根……
2.“你好!传统”
幽深传统的文化,有时也与最新潮的互联网工具结缘。
在淘宝网上,我就为一个店家的聪敏惊叹过。店的名字,叫“此处贩暖”,售卖的是手工刺绣中式风情的服装。掌柜的,或许是中文系毕业,至少,这方面的积累与功夫堪称不俗,她精心写就,的“广告词”,有如精美的诗行,“这世间繁华太多,掩映交错,擦肩而过,此处有暖,此处贩暖。若你喜爱,请与我一并守候,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每一款服装,都有雅致的名称,如一件羊绒盘扣小披肩,名为“南有乔木”,羊绒手绣大衣,名叫“青黛拾雅图”,还有一款丝绒短裙,名曰“踏月”……一串串产品介绍,如散文诗:“我是没有见过一颗星的坠落的,破不破长空,跃不跃沧海,我都不知道,但我想得到,如果星子都沉落了,时光定是一去不复返了。
我猜它义无反顾地坠下来,是为了挽住那不回头的时光吧。
官鬼临三刑,古人言,用神被刑,事不成。它听不进,旧时光,好时光,一并随它去了吧。”
一款红色大衣,引用了《红楼梦》里的段落,“众人说笑出了夹道东门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环抱着一瓶红梅……贾母喜得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样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这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双艳画’。”真个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店铺的“装修”也好。配图基本上用明清范儿,压题的是一个女子盘坐抚琴,画名就叫“你好!传统”。
“此处贩暖”的衣服价格不低,不乏500元、600元、700元一件的服装。但这不妨碍它成为淘宝的皇冠店铺,粉丝们喜欢的,大概就是那种“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的范儿吧。
和“此处贩暖”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拈花铺子”,同样是把中国风引入服装,颇有“江南可采钏,莲叶何田田”的味道,执意做原创设计、做手工饰品的“易觉伊人”店,以“手绘”服饰为特色的“墨言墨语”
这些淘宝店,你很难说尽善尽美,但它们至少在追求稍许不同的风格――把古典的中国元素融入设计,让这个无限复制、流水线式生产的时代,绽放出别样的花。
3.科学与音乐,在山路上分手在山顶上重逢
曾凡一看起来,跟音乐不沾边。
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理学双博士、第六届中国优秀青年女科学家、首届第三世界妇女科学组织女青年科学家……这些个头衔,都写着逻辑性、严谨。作为一个从事发育与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等交叉学科研究的专家,她曾领导一个研究小组,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员合作,利用iPS细胞先后育出27只小黑鼠,首次证明iPS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全能性能发育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该项成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世界十大医学突破之一。
所以,与此同时她还是个音乐天才。这消息,让人格外惊诧。
曾凡一4岁半开始学习钢琴,5岁登台演出,小学至高中都是学校和艺术团的钢琴与舞蹈演员。
1984年,上海首届外国流行歌曲大赛上,她一举夺得独唱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