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5 03:20: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篇【二】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教师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二】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117-01
《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了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新课程理念。新课标指出科学素养落实到化学课程,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STSE(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三个维度来具体描述。既注意科学的核心概念与化学知识体系的关系,又有意识地在化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体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因此要求培养的学生是“能理解科学技术并有进取精神的人和主动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分析、探究和处理要解决的问题,并作出科学的判断、解释和结论”的人。但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象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必须通过化学教学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协调一致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在此,笔者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就培养化学科学素养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注重学科思想的培养
学科思想是一门学科的灵魂,一旦掌握了它,也就入了门,不仅能解决难题,还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如掌握了“氧化还原”的思想,遇到方程式的配平、产物化学式推断、离子共存及有关计算就迎刃而解了。再如经常说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主要就用到这一思想。尤其在有机物教学中,就可以将烃、烃的衍生物、醇、酚、醛、羧酸、酯形成体系,构建知识网络,提高有机合成和推断题的解题能力。
二、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
以前课堂讲风太甚,生怕学生学不懂,一节课从头讲到尾,有学生这样说“老师讲的津津有味,我们听得昏昏欲睡”。新课标下要求教和学的方式都要转变,笔者就尝试“放”。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提问题。虽然刚开始学生还不太适应,进度慢,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可学生主动获得的知识理解得透,做题既快又准。通过半个学期的坚持训练,学生课堂上也能放得开,讨论越来越热烈,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有价值。在讲练习册习题及考试试题时,一般限定时间小组内解决。学习小组讨论,说出“正确答案是什么?”“选它的理由是什么?”“其它选项如何改正?”由小组长负责监督。基本上问题都能解决,个别共性的问题老师集中讲解,学生也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当然对学生“放手”与教师精心的设计和预期是分不开的。
三、注重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更能体现趣味性、科学性。在原电池教学时,笔者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设计成探究实验。提供的药品和仪器有:锌片、铜片、石墨棒、稀硫酸、酒精,烧杯、导线、电流表。要求学习小组根据提供的药品和仪器先探讨实验方案,然后实施实验,最后分析归纳出结论。活跃的思维可以激发出灵感来,学生的方案五花八门,实验事实又让离奇的方案自生自灭。学生在"看、闻、听、触","观、思、悟、记"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的方法。
四、注重让学生热爱化学
著名化学家卢嘉锡先生曾说过:“化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人类认识物质自然界,改造物质自然界,并从物质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得到自由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武器。就人类的的生活而言,农轻重,吃穿用,无不密切的依赖化学。在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中,化学更是引人瞩目的弄潮儿”。但是人们对化学的误解、冷淡也越来越重,甚至将化学与“污染”、“有害”、“危险”等联系在一起。这固然与化学产品的过度使用、化工生产的不当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又关。通过化学教学必须让学生懂得化学的价值,懂得化学物质的两面性,能安全使用化学物质,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五、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加强知识的应用是使学生真正学好化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如在学习《化学与生活》“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时,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安排课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积累以及上网查资料初步了解。上课时我对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抽查,没想到有的学生不仅把我布置的内容查了,没布置的“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也查了。学生对于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化学知识还是比较感兴趣的。通过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化学是一门实实在在有用的学科,能用自己所学知识去解释,甚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企业员工是一个企业的主体,他们不仅是企业盈利的主力军,更是一个企业精神的散发者,而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则是企业精神的决定力量。在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活跃在世界舞台上,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企业精神则是企业文化的主体内容,因此企业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魂。而企业核心价值体系更是关系到每位员工的精神状态,对企业收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大的作用,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企业必须适应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文化强国的新形势并且时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发展企业核心价值观,积极提高员工思想道德素质,这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载体,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建设长效机制,为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提供制度保证。培养职工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人人参与,也需要建立完善的思想道德建设制度体系,保证和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健康发展。一是要建立职工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机制。要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制订不同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制度,让职工能有足够的时间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二是建立职工思想道德建设自我约束机制。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在职工的自觉行动上,要以加强职工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前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为座右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批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并时时处处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自我教育中提高自己,并使之转化为行为规范。三是逐步建立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参与机制,通过建立参与机制,让每个职工自觉参与到思想道德建设中来,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的行为,人人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参与者,做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者,用自己的良好品格去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
第二,积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企业激励机制,营造提高员工思想道德素质的企业氛围。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各种不诚信的商业活动和产品频频出现,社会道德滑坡现象越来越明显,对此种现象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支撑,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荣辱观和法律是非观,全面的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诚信的商业和社会环境。企业可以逐步建立能够体现公平、法治、自由、平等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同时提高他们相互的竞争心,这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创造更加向上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成为员工实现其职业理想或人生价值的舞台。比如在企业建立体现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授勋制度,对于在生产过程中能够爱岗敬业、诚实劳动的员工、技术创新的班组、办事公道、奉献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授予“劳动模范”勋章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和生活待遇。这种制度和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调高企业职员的工作向上力和爆发力,有利于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能够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创造力。这样一种价值导向可以增强员工遵纪守法、维护社会或企业整体利益的自觉意识最后员工能够体验到公平正义的理念公平正义不是收入平均分配而是平等条件下的正当竞争。更加切合国家的共同富裕的理念,将会推动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的实现。
第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开展精神文明活动提高员工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有效提高职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更多是通过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一重要的途径载体和着重抓手来实现和体现的。在当前形势下加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于指导广大职工的工作和服务即“外化于形”提高每一位职工工作和服务的自觉性,是其能够达到自律自严的境界即“内化于心”。同时在企业转型发展的新时期,践行核心价值观提高企业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应与时俱进、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可以积极吸取国际品牌公司的建设经验,利用网络、报刊或者音乐的方式积极展开核心价值观与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融合,只要保证大方向即政治目的和政治方向不误入歧途,便可将政治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体服引更多的职工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中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企业职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不是一朝一日所能完成的,但毋容置疑,企业文化建设只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通过各级政府、各级部门不间断的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充分发挥职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有的积极贡献。
【摘 要】目的:通过对我院低年资助产士新生儿复苏应急能力的处理情况调查分析,研究其产生的相关原因,探讨低年资助产士复苏能力的培训,为今年工作提供相关的经验。方法:根据我院目前的现状,针对低年资助产士的人员分布情况,采用集中上课的方式方法,对我院的低年资助产士进行分组训练,并采用专题讲课的形式,情景模拟训练等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式和方法,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结果:通过我们对低年资助产士对新生儿复苏应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各低年资助产士新生儿复苏能力有明显提高。结论:实践证明,通过对低年资助产士的专题培训,能增强他们的专业技术和工作能力,从而能有效提高其新生儿复苏能力,保证对新生儿的护理安全。
关键词 助产士;新生儿复苏;能力;培养
助产士在新生儿复苏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掌握新生儿复苏的知识和技术,做好复苏的全程管理,是对助产士的基本要求。应对产科工作年限在5 年以下的助产士进行新生儿复苏能力的培训,以提高助产士的新生儿复苏能力,做法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我院的具体情况以及低年资助产士的就业结构特点,选择5 年以下的护理人员12 名,均要选择发性,年龄在20 岁左右,工作年限要在3 个月至5 年的,并对学历做好记录,以便确定培训人员素质是否提升。
1.2 研究方法
根据低年资助产士的年龄特征以及工作经验不足的现状,采取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低年资助产士培训师资的选择。实践中选择那些具有丰富的临床试验,熟练的抢救技术及较好的讲授辅导能力的临床骨干组成培训小组,主要职责是确定培训目标及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培训并对参加培训的助产士进行考核。
(2)针对低年资助产士确定适合的培训目标。根据新生儿窒息的特点及低年资助产士的具体情况;确立了培训目标,要求助产士具备较强的抢救意识,对新生儿窒息作出迅速判断,能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
(3)针对低年资助产士制定培训内容。临床实践中培训小组通过可以分析科内助产士的实际情况,确定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复苏原理综述,复苏的最初步骤,复苏气囊和面罩的使用,胸外按压,气管内插管,药物治疗,脐静脉穿刺技术,注意事项等八方面内容。
(4)针对低年资助产士培训方法。在具体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集中上课,分组训练,专题讲座,情景模拟训练方法。集中上课由培训小组出院讲课,学习新生儿复苏理论知识和复苏程序,课后发放新生儿复苏课程复苏资料进行自学,下节课前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理论测验,巩固学习知识;分组训练由培训小组成员对新生儿复苏流程各操作步骤进行具体讲解及操作演练,然后将学员分组进行练习,熟悉抢救设备、用物和抢救流程,达到熟练掌握复苏流程;专题讲课选择某一特殊的重症个案为主题,由培训小组成员介绍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发展和助产士在这一事件中所具备的正确思维方式,抢救程序及相关设备的使用;情节模拟训练,以假如新生儿出现某种紧急情况为背景,即设置情景引导助产士进行模拟抢救和处理,让助产士学会识别和判断病情,掌握抢救程序,在模拟训练阶段,培训小组成员采取边讲解边示范,然后让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助产士的模拟抢救操作进行评价,提出存在的问题,再进行反复的模拟操作,直至掌握抢救程序及要领为止;实践反思讨论法针对以往出现过的应急事件进行讨论,让护士反思在这一事件中的思维和处理的成败,在借鉴的基础上加以总结,从而提高助产士的应急能力。
1.3 对低年资助产士评价方式
通过我们对低年资助产士临床上专业技能的培训情况,注重实效,对于他们的学习培训情况进行考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低年资助产士理论测试考核。通过口头提高和书面进行考核,测试助产士对新生儿复苏知识的掌握情况。
(2)低年资助产士操作能力考核。通过对助产士模拟抢救过程的考核,测试其对抢救设备和抢救流程的掌握情况。
(3)通过对低年资助产士的观察法进行评价。主要通过助产士在实际抢救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助产士的实际应急能力及医生的配合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分析
对于低年资助产士结果所得数据均采用Excel 2010 结合spss 19.0 生物学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利用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数据采用配对T 检验。
2 研究结果
2.七年制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有待完善。有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德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国外医学院校中医德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七年制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阶段,课程量大、内容繁杂、目标要求高,学生没有过多精力投入医德素质的养成。一是在教学要求上,片面强调医学科技。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对七年制学生普遍提出更高要求,但对于医德教育课程,并没有更严格的要求,且相对于专业课程,医德课程缺乏技术理性特征和显性实用特征。二是就课程设置来看,没有开设有针对性或实用性的医德素质教育课程。医德课程的安排内容陈旧、缺乏实践性和有效的授课形式,不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医德知识。且医德课程各学科之间缺乏连贯性,致使课程体系缺乏层次性、系统性。三是医德课程对老师的要求也比较高,一方面要求谙熟医德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又要求对医学素养有较深的了解。校园里虽然也有能把医德和专业课程融合讲授的老师,但毕竟凤毛麟角。
3.医学院校教师的结构和素质有待优化。当前在高校从事医德教育的教师多为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专业的毕业生,存在着医学理论知识缺乏,不能将医德教育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情况。七年制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的时间长、影响深。某些临床带教教师的不良行为,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据一项调查统计,在100多名医务人员中,有7%的医务人员参加过病人安排的饭局和娱乐活动,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无可厚非,觉得接受宴请是劳动付出应有的一种回报,合情合理。这无疑会影响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健全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德教育体系
1.树立现代医学教育观。打破“医学仅是一门自然科学”的传统观念,师生都应认识到医德素养在医学研究和医学职业中的重要作用。《爱丁堡宣言》提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医德培养之于医学生就如同专业素质一样是不可或缺、受益终生的基本素质。医学教育者应超越“专业”立场,站在“教育”立场看待医德教育,只有将科学精神和医德精神并重,才能培养全面、高层次的卓越医学人才。一是七年制临床学生要具有正确的价值理念,才能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和医疗服务。因此,在厘清医德教育核心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完善医德课程体系,优化医德教育课程内容,加强医德学科的建设。二是医德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是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不能忽视人的精神活动及其生存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医德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健康和幸福的关注。医疗行业的从业者应当把视角从关注个人健康扩展到社会责任,明白医生对病人存在信托责任,而这个责任要以精湛的专业技能、严格的自我规范和良好的行业道德为依靠。三是理顺医德教育机制。应当建立单独的医德学科,提供科研项目上的支持,从国家制度和政策层面加强医德教育师资培训,从教学改革入手加强医德课程体系建设。
2.促进医德教育模式的现代化转型。一是丰富课程设置。除基础课程外,还应当随着年级的升高,开设医学语言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写作、临床交流技巧等课程,由浅入深,贯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形成有层次、有系统的阶梯渐进方式。同时提高医德课程的针对性、实践性、趣味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医德素质养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加强教学方式多元化。将课内教学、课外教学及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增加医德科目和课时量的“外延式”扩张与课程内容优化的“内涵式”提升相结合。以选修课为重要载体,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生的爱好。通过临岗医德实践辅导教学,让学生树立医德关爱理念。三是在教学方法上,向“学生中心模式”转变。逐步推广采用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对教学查房中临床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导和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敏感性和倾向性。通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开展开放性实验课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和修改文献检索,记录科研笔记和反思日记,撰写综述论文,既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自我判断和思辨的水平。四是增强医德教育中的规范性教育。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第2条规定:“医德是指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和诊疗过程对技术高度依赖的情况下,更应当发挥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使得医德教育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医学生沟通技巧的实践训练和法治意识的培养。
小学教师德育工作总结1一个学期以来,我能按照自己制定的德育工作计划进行工作,注意自己的师德形象,重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1、认真学习师德规范,结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十不准为标准,在家长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2、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到实处,在学习中提升教师的道德标准,深入贯彻《纲要》精神,模范履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不断提高教师的全面道德修养。
3、认真学习新课改,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教育理念,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能更加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势。
4、继续学习报刊上有关的评论员文章及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事迹,以加深自己对人生观的进一步理解。
5、学习报刊上有关国内外形势教育的文章。
通过学习,及时了解和关注当前国内外形势及我国各项改革的进展情况。为灾区群众积极捐款捐物,明确任务、增强信心、努力奋斗、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6、继续认真学习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着重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不断提高对自己肩负特殊使命的认识。
7、制定了班级德育教学计划,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班级内每个学生在个性心理和道德品质方面得到较大发展和提高。
另外,我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团结同事,作为班组长,努力协调好班级的各项工作。在工作中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责任心强,在教育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平和的环境,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里学习。尊重学生,不体罚,使他们身心得到愉快的发展。在家校联系方面,我除了通过家长会和家校联系手册向家长介绍班级的德育工作计划、内容和实施方法外,还通过家访或个别交谈的形式,共同分析学生的情况,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取得家校教育的一致性。
总之,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在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方面已取得较大进步。在新的学期里,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把班级的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小学教师德育工作总结2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认真贯彻区教育局的工作重点,以区教育局德育工作要求为依托,以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开展工作。下面就本学期的德育工作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一、继续加强师德理论学习,开展德育工作理论研究。
1、加强教师的师德理论学习,强化教师师德意识。
本学期,我们利用教师政治学习的机会,组织教师多次学习了有关教师师德方面的文件法规,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强调德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及其他伪规事件的发生,在学生,家长,社会面前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2、继续开展好班主任教研活动
加强班主任教研活动,在班主任教研活动时做到定时、定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主任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区教育局教育科、区进修学校德育处开展的德育工作,进一步推动了我校班主任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
二、抓住德育教育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
1、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德育教育质量
(1)本学期继续抓好主题升旗仪式,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良好的爱国意识。今年是祖国60周年大庆,少先队组织了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爱国教育升旗仪式。
(2)抓住节假日为契机,通过有意义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如“”十、一”国庆节、“少先队日”等进行了革命主义系列宣传教育等。
(3)组织学生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
2、安全法制教育
(1)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在安全教育月活动中,学校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活动,特别是进行了安全、法制教育。并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利用晨会时间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安全知识和技能,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师生安全意识,从而达到了提高师生自我保护能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安全和谐环境的目的。
安全教育月活动中,安全教育活动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安全知识教育活动,二是安全技能演练活动,三是安全隐患大检查。学校进行了防火安全疏散演练、举行了安全教育主题升旗仪式。
(2)加强对个别学生的管理,对一些苗头性现象及时加以教育,杜绝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针对出现的较恶劣的打架事件及时处理,防止恶性事件的出现。
(3)继续完善学校各种安全制度、应急预案的制定,特别是对学校消防工作。
(4)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尤其是对“手口足”病、水痘、风疹等传染病在学校及时进行知识宣传,防病、控病,卫生消毒。
本学期期末正值我省预防甲型h1n1流感传染的重要时期,学校根据做好教育局的布置做好学校此项工作的应急预案,加强对学生的宣传,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下发《告健康书》,做好防控工作。
(8)做好考前、假前的安全工作。
3、环保教育
通过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上好环境教育课。结合环境日开展了主题升旗仪式,向学生开展环保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的风气。
4、开展学唱校园歌曲活动,组织各班学生学习、传唱校园歌曲。
三、切实开展好开展好家校工作
切实落实“百、千、万”活动,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形成了良好的关系。加强学校的走访工作。密切学校与社区的工作联系,将学校德育工作与社区关工委工作结合在一起。完善学校及各班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家校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扶贫帮困工作
为切实减轻困难家庭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落实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使党和政府的关怀实实在在的体现,学校按照国家政策继续对城市困难家庭、农村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工作,保证不落掉一名学生,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切实落实。
以上是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的简单回顾,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务实创新,进一步提高。
小学教师德育工作总结3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为加强班级德育工作,本学期我班德育工作认真按计划进行。开学初,利用班会,队会对学生进行安全宣传教育,认真贯彻《小学生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礼仪常规》及“一小学生十不准”对学生进行安全,纪律,法制,思想品德,环境文明礼貌等教育,使学生从开学起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除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我班还对学生进行了各方面的教育如:
一、抓常规训练
学校生活,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仅懂得了道理,如果不经过反复训练,也不一定做到。因此从开学起,我便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然后,进行反复训练,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励志网wWw.qqZf.cN/,并让他示范给大家看。有的同学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不厌其烦,多次反复,直到做好为止,不能因为错了一次而批评,应真诚地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去做好。
二、坚持正面教育,寓教育于讲故事之中
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教育,仅凭单纯的讲道理是不行的,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哪怕是最顽皮好动的孩子一听讲故事,马上就会安静下来。我就抓住了的这一好奇心理特征,常常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给他们讲“闻鸡起舞”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学习应该认真、刻苦。五十多个孩子在一起学习,难免有打闹、吵架的现象发生。为了培养孩子们团结友爱的精神,我常根据班内发生的具体事例编成小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联系实际,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联系班内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个别学生对别人的东西(彩笔、铅笔等)较感兴趣,趁别人不注意时,就顺手牵羊。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先找些拾物交公的例子给他们讲讲,然后说,有的同学可能错装了别人的东西,在自己的书包中找一下,如果真的装错了,就勇敢的交到老师这儿来,结果有个同学红着脸交上来了,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故意的,请老师和同学们原谅!”顿时,掌声齐起,最后让大家讨论,都说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并且拾到东西要交公。通过这一事例,学生们辨明了是非,自这次班会活动之后,班内拾物交公的学生多了。
四、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五、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很强,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我就带头运用礼貌语言;要求学生要爱护环境,我就带头做好环保工作。
六、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我们这个班,后进生的人数挺多。因此,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我认为对后进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要用自己对差生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去叩响他们的心灵之门。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比如:在课堂上不要紧紧盯着优等生,应多给后进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使他们也能自信地面对学习。课外积极辅导,多与家长联系,争取家校联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促进班级的整体发展。
在这学期中,我与学生在一起,觉得日子过得真快,虽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我忙得高兴,忙得开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使所教班级跃上一个新台阶。
小学教师德育工作总结4转眼间一年的德育工作已近尾声,回顾这一年来的德育工作,我觉得欣慰多于遗憾。欣慰是因为我的工作得到了家长和领导的好评,遗憾的是由于缺乏丰富的德育经验,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一年来,我根据学校德育工作部署和大队部的德育工作计划,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收到显著成效。
一、严抓德育,把爱洒向全体学生
班主任工作,千条万条,德育工作是第一条,这是我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深刻体会。俗话说得好,玉不雕,不成器。学生的教育离不开严格的纪律约束,针对小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差,自制力不强的特点,应该制订严密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增强教育力度,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促进行为规范。
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主要特点,又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点。
在工作中,抓好班级制度的建设,强化各项规章制度,针对小学生的过错行为,按照不同程度进行教育,做到一视同仁。如有的学生喜欢迟到,我就给他们讲关于迟到的故事,让他们引起重视,及时的教育,严格的要求,严格的管理,使学生认识到怎样才能做好,对那些迟交作业、抄袭作业,我会找他们谈心,毫不留情地要求他们改掉,不能出现任何不良的苗头等等。这样,不论是优秀学生还是后进生,同等对待,从不手软,使学生增强了纪律观念,为创建良好的班风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
针对现在孩子的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交流,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做好记录,建立好档案,深入了解、分析其心理情况,家庭背景,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对症下药,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在参加集体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心理承受能力,铸造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三、注重小干部的培养
每个班都有班干部,老师不在的时候,班干部就是班级的核心。我觉得培养干部其实是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为重点,他们不但要对自己有责任感,也要养成对别人的责任感。每个干部分管到位,这样全班大多数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任务。少数同学则对他们实行一帮一的政策,学习自觉的和能力较强的同学对他们进行帮助。但是在干部的培养过程中、在日常事务的管理中,也有不少的过失。我会在他们做错了事以后单独找他们谈话,问他们:你觉得这件事你这样做对吗?让他们自己发现错误,总结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不犯同样的错误。然后在班队课上强调:这件事发生的原因和经过,而且要让其他学生明白,小干部做错了事也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让学生体会到人人平等。但是也要帮助小干部树立他们的威信,如果谁不听小干部的话,就是不听老师的话,那么小干部的责任就很大了。要让各处干部管到位,层层负责。
四、重视与家长的联系。
孩子的进步,集体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家长。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我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通过电话家访,我给他们汇报小孩在学校的表现以及了解在家里的表现,以达到双向管理学生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沟通信息还增进了情感的交流。我对孩子的一片爱心不仅赢得了孩子对我的爱,也赢得了家长的信任、鼓励和支持。这是家长对我工作的肯定认同,也是我继续努力的动力。
小学教师德育工作总结5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全县中小学教师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围绕“践行为人师表,争做人民满意好教师”的主题,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师德培训,具体做法是:
一、高度重视,精心部署。
今年师德培训,加强了对教师培训的力度,成立了以校长苏为泽为组长的师德培训领导小组,具体事务由教务处具体协办。形成校长亲自抓,各部门配合抓的局面,并做到培训有计划,落实抓过程,结束作总结。校长分别在行政会,教师会上做了师德培训动员工作,学校在邮箱里暑期教师文件、学习材料。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暑期培训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每位受训教师的牢固地树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并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做学生和社会的表率。
二、内容具体,形式多样
本次专题培训活动要以深入学习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与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总领,以探寻“和谐教育,幸福师生”为目标,以学习两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榜样事迹为重点,紧紧围绕落实温州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两大战略重点和“三心四德”教育,推动平阳教育科学和谐、优质均衡发展展开培训学习。
三、严格管理,注重成效
1、建立签到制度,每天分上午,下午二次签到,校长监督清点人数是否与签到相符。
2、通过培训,教师根据学习内容,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思,每位培训教师认真做笔记写学习体会。
并在学习结束时,每个教研组分散交流自己的体会,进一步巩固师的培训成果。
我们认为,学校应当有一种成长自觉,这种学校自觉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即确立自己的发展自信,追求学校发展自觉。于是我们确立了促进内涵性均衡发展,不断探索平民教育优质化新路。这种自觉的价值取向应该渗透到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价值追求。
一、课程领导的自觉
所谓课程领导,就是改变学校接受上级行政部门的指令之后才开始围绕学校的课程展开活动和运作的认识:改变行政和管理是从学校的上级和外部提供驱动力的观念,从“经营”或是“领导”的功能出发,强调诉诸自身的创意与创造力,自律、自主地驱动组织本身的含义与韵味。学校要把日常的课程实践活动作为自身的东西加以自主地、创造性地实践。
新课程实施以后,国家赋予学校很大的课程空间,学校完全有可能探索实践和架构学校为本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模式;从学生的成长需求的角度看,传统的课程样态对学生的成长也十分不利。它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忽视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一刀切,齐步走。尤其是学生身处应试教育浓烈的氛围中,在分数排名的重压之下,非常容易陷入非理智的泥沼,对已经不合理的课程进一步缩水,学生只能在应试科目中索然无味地备受煎熬,无法享受本有的学校生活的乐趣,不能彰显青少年青春勃发的力量。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充分发挥教师及学校资源的特点与优势,全面而又重点地有选择性地建设丰富多样性的课程,开发学校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生活更富有情态,更充满活力。即严格贯彻江苏省关于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五严”规定,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实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我们在认真实施学校核心课程的同时,积极创建特色发展的校本模式。尤其是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我们呈现鲜明的特色:
1、机器人教育“人无我有”
凤翔实验学校将机器人教育列入学校八年级课程表常态实施,采用自主研发的简易机器人作品和教材,使机器人启蒙教育做到价格平民化、活动普及化。学校开发出迎奥运火炬接力、嫦娥奔月、爬雪山过草地等紧扣时代主题的机器人形象,真正实现机器人“人人动手做”。我校机器人的项目已经成为江苏省中小学机器人比赛等三家省市比赛的指定项目,国家杂志《无线电》、中国教育报等八家国家、省、市级媒体进行过宣传报道。
2、电子技师教育“人有我新”
青少年电子技师教育主要包括电子制作、电子百拼二个板块,均列入学校七年级课程常态开设。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设计出电路,充分体验到创新带来的乐趣,很受学生欢迎。目前,我们凤翔实验学校已经成为“江苏省青少年电子技师教师培训基”“江苏省青少年电子技师认定单位”、先进单位、市科普教育基地等。
3、研究性学习“人有我优”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调动学生探究能力的学科,学校通过项目研究推进,联系自然、社会和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自主确立了“追寻北塘变迁的文化印迹”等特色研究主题,生成了寻访无锡码头、重建惠山古祠堂群等十五个研究课题。拓展了无锡古运河、无锡孤儿院等多个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课题研究活动过程中,团结合作、实践创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丰富人文底蕴、提高综合素质。九年一贯的科学教育为全面实施课程计划,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兴趣和热爱的情感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4、“少年女子军校”享誉全国
阳光课间是另一种课程。学校继承多年来学校的传统教育项目“少年女子军校”,不断放大军校教育功能,每年5―9年级全员军训,通过示范、达标班级的评选等多种方式,推进阳光课间的实施,军体拳等一系列项目实施,丰富了校园生活,激发了学生的青春与活力。
二、教学优质的自觉
人们历来把课堂看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这对我校来说更具有意义,因为新校成立以后,中小学在一个不大的校园中,统一作息时间,初中的课堂也由原来的每节课45分值改为40分钟,这相当于每天少上一节课,这是一种挑战。我们通过引领教师学习、研讨,形成“抓质量就得从课堂抓起!”“问题在哪里,质量及在哪里”的新教学管理观,形成“工夫花在备课上,精力用在选题上,时间砸在课堂上,智慧用在讲评上”
的教学管理思路。学校把打造“优质课堂”作为切入点,将每周的办公会议直接开到了课堂上,为教师诊断把脉。走出传统的制度化集体备课的误区,强化新集体备课制度,力求让集体备课的流程为“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学校以“立足课堂,关注效益”为主题,要求每个学科组每周开设一节公开课,由学科组长组织当堂考核、反馈,以赛促练,为教师提供观摩、展示的平台。学校还组织了“同题异构”课活动,分析每位教师在面对同一教学内容时对于教材处理、问题设计方面的独到之处,取长补短。活动历时一个学年,经历了筹划、启动、运行、反思、研讨和总结六个阶段,开设了近百节公开课,有效地提高了课堂四十分钟的实效。两年多的实践证明,初中每节课40分钟,完全可以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是充满问题的专业领域,解决一个个自己的教学困惑就是不断占领了课堂的制高点。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最大困惑,就是面对大面积的学困生,教师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相信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于是较多采用灌输的办法,多年如此,形成惯习,很难摆脱。为此,学校首先,提出了“20+20”的课堂教学要求,即教师课上讲授、点评、知识梳理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思维展示、研讨交流、练习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在新课堂中,老师必须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认真落实“三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漏易混合知识点)、“三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学不会的不讲)。为了减少决策风险,学校还特地推行了实验班先行试点,以期更好地为全校性推广提供科学的经验及可操作的范式。“20+20”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了“学为主体、教为帮助、练为主线、当堂达标”的教学原则,努力实现“以教代学”走向“以学立教”,体现“少教多学”的教学思想。
在深入推进“20+20”课堂教学变革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课堂的低效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生良莠不分、“一锅煮”。必须着力研究解决“优生陪读”和“差生白读”的现状。学校加强学科组长的培训,培养学科骨干。分层次开展达标课、研究课、示范课评比,通过听课、评课、引领示范,为教师们支招鼓劲,切实提高了教师在新要求下的课堂的驾驭能力。
我们自去年以来,构建了以学为核心的“自学-互学-帮学-测学”的“本色课堂”模式。始终围绕“还权于学”,在课堂上,牢固地确立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学业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能够进入自我学习的状态,能够在课堂上发生真正的学习,唤醒学生生命的自觉。我们的实验班通过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可喜地看到,我们的课堂上开始荡漾着学生自主学习的生命的涟漪。
三、教师发展的自觉
师资问题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学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即教师专业发展的德性伦理。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自觉无知和不断进取是自己以及学生持续发展的根本,对于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真正关爱应当体现在自己专业的进步和方法的不断改善,否则就是一种不道德。自觉把求知进取作为教师成长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学校的价值观。我们学校领导响亮地提出了“优秀的学校一定是具有教师专业发展功能的学校”的口号,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实施“全体教师的必要发展和部分教师的充分发展”的教师发展战略,和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所合作,并成为基地学校,并成立了“教师发展研修中心”。点面结合,立体推进。
点的突破。“教师项目研修中心”以考试的形式严格选拔学员,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切入点,以“任务驱动”为主要途径,以学科和项目为载体,每年围绕一个重点,通过深入系统的研修,来激发一批中青年教师主动发展意识和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品牌教师的成长。学校计划通过三年一个周期,滚动培养,形成一支数量可观、结构合理、梯次明显、质量较高的骨干教师队伍,从而以点带面,影响、带动全体教师共同进步,进而优化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内涵发展水平。中心的第一批36名研修学员按照学科分为语文、数学、英语、人文、科学、艺术六组。一年来学员们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了十余次活动,全体学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个人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三年内,学员将依托学校《学校主动发展实践中教师教学惯习转变的实践研究》主课题,结合学科教学实际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
面上推进。教师的培养方面,学校除了通过课堂积极锻造教师以外,还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学校开展“凤翔名师大讲堂”,和“教师项目研修中心”活动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请专家到校开展“每月一课”活动,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开拓教师视野。教师拥有阅读的生活,形成阅读的习惯,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为此,学校进一步打造“悦读凤翔、书香凤翔、文化凤翔、品质凤翔”,努力营造读书氛围,使读书、教学、写作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学校对校级领导、中层干部、骨干教师、一线教师、后勤管理人员分别推荐了不同的读书目录并提出了不同的读书要求,让每位教职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做到读思结合、读议结合。同时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开出不同的书单,提出不同的要求。一年来,教师们先后有计划地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爱弥儿》、《爱的教育》、《细节决定成败》、《做最好的中层》、《致加西亚的信>、傲育是没有用的》、《中国最佳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教育碎思》、《守望教育》等书籍,并高质量的撰写了读书心得体会三百余篇。
此外,学校还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众多平台,如分期分批有针对性地让老师走出去,借石攻玉,广开眼界:通过国家、省、市级课题引领,在研究中发展教师。在教研组和备课组之外,我们设立了各种非行政的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如苏霍姆林斯基教学思想研学会、未名教育家沙龙、无庸读书会等一系列的形式,让老师在各种平台获得锻炼。我们积极创设条件,通过舆论引导、专家帮助,学校提供物质支持,让老师参加省内外各种大赛,如承办全国中语会的本色课堂研讨,组织教师参加“志公杯”、“杏坛杯”、“菁华杯”、“师陶杯”等各种奖项、赛课活动,近三年来,我校有二十余名教师获得全国、省一等奖,让老师不断感觉到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提高教师的科研成本知觉。通过这样大密度、大力度、多层次、有选择的方式,促进了老师的发展自觉。
教师自觉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教师领导。即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学校自觉创造条件,如年级管理委员会、校务执勤管理、学校名师治校咨询会等,培养教师有效班级管理、改善学生学习的能力,积极参与学习管理,促进学校发展变革的
能力,搭建学习平台,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能力,引导教师参与学校发展及专业领导的能力。
四、学校德性的自觉
当下,学校有分数而无理想、无道德、无文化、无品位现象比比皆是。许多学校建得很漂亮,似乎很有文化气息,但是,建筑追求功能的科技化和形式化,制度追求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化,精神文化强调思想政治的僵化覆教或肤浅的口号,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学校文化。学校自觉就是在优质均衡教育理念下,走出包装的狭隘,从伦理的视角建设校园,提升学校的伦理品性,要追问,在制度伦理上学校是否认真履行了它应有的责任与义务,是否完成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在关系伦理上校园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融洽,是否体现了尊重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