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04 22:11: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改变。随着新课程观的建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从教以来实践谈谈在这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开发和利用文字与音像资源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种课程强调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主张用富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充分开发和利用相关的文字和音像资源,选取典型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来辅助教学,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活跃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政治生活》“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这一框题内容时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中央电视台近期播出的《今日关注》“日本夺岛野心膨胀,中国坚定维护”的视频,并设置了这样三个探究题供学生讨论:①为夺,日本是否会不顾后果疯狂行动?②日本的海洋野心如何威胁中国的安全?③你如何评价中方在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学生对这段视频非常感兴趣,并针对3个探究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虽然学生的有些观点还略显稚嫩,甚至有的带有偏激,但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后学生频频点头。这段视频的运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极好地落实了在维目标。除了《今日关注》之外,《焦点访谈》《道德观察》及每年的《3.15晚会》《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典礼》等与思想政治相关的电视节目都是非常鲜活的课程资源。文字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课本中出现的一些名言警句、典型案例、诗词歌赋等如在教学中适时地加以开发和利用,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发和利用特色资源

新课程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要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要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可以有效地拉近学生和社会的距离,使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倍感亲切,从而提高探究的热情。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大蒜种植是我们的地方特色。农民的主要收入就靠大蒜,因而大蒜的价格是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近几年大蒜的价格波动非常厉害,我们的媒体曾用“蒜你狠”来戏称大蒜价格,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学生来说,对这一问题也存在着许多疑惑。所以,我在教学《经济生活》“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这一框题时,我事先让学生通过走访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了解今年我市的大蒜价格情况,并多方面查阅相关的资料归纳大蒜价格变动的因素,并预测来年大蒜价格的走势。由于利用的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因而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经济生活》的学习中普遍感到困难的知识。

三、开发和利用实物资源

实物资源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是教学中常用的资源。思想政治课教学可用的实物资源很多,有山水风光等自然资源,有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资源,还有直接为教学活动服务的挂图等物品。在教学活动中如能适当地开发和利用这些事物资源,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必修一《经济生活》信用工具和外汇这部分内容时,如果单纯地给学生介绍课本上的理论,学生听起来会感觉很枯燥。所以,我在课堂上一方面让有“磁卡”的学生都把卡拿出来,(大多数学生手里的卡都是食堂发的饭卡),另一方面向学生展示我课前搜集的各式各样的银行卡,及超市的会员卡,让学生先直观地认识形形的信用卡。然后向学生发问,这些卡是不是信用卡?学生大多认为他们手中的饭卡和超市的VIP卡不是信用卡,而只有银行卡才是信用卡,这时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和点拨,指出信用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卡指的是一切电子支付卡,而狭义的信用卡仅指具有信用贷款功能的银行卡。这样,学生可以在释疑解惑中准确把握信用卡的相关知识。

四、开发和利用信息化资源

新课程的实施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要增强课程的时代感。我们的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地拓宽了。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开展活动。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上网搜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信息资源包括文字资源,图片资源及音频、视频等资源,也包括网上的一些优秀的教学素材,比如课件,习题、教案等都可以有选择地使用。

总之,我们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有很多,远不止我上面提到的这些。当然,这些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我们的教学领域,这需要我们的教师提高自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主动地去寻找,选择、整合和利用。同时也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走向积极学习的第一步,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却提不出问题呢?

1,缺乏良好的自我意识导致学生不敢问。

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和智力的发展,初中生应该能对自己作出比较独立、客观、正确的评价。但由于学校和家庭在学生自我意识培养方面的缺位,学生的自我意识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缺陷。有的学生自我过度放大,表现为目中无人,我行我素,无视别人的反映甚至感觉不到别人的反映;有的学生自我过度缩小,表现为过于自卑,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足够的信心表现自我。在学习上,多数学生表现为后者,因为学校或课堂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公共场合,许多学生或者不愿意锋芒毕露,或者害怕提问暴露自己的无知。所以,许多学生宁愿选择沉默也不愿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

2,学习主体地位缺失导致学生不会问。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知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规律。教师的“教”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学”。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进而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仅仅是教师组织、检查教学的工具,是教师的“专利”。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锻炼,他们没有主动发问的意识,也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不会提问。即使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状况也没有大的改观。

3,教学设计缺乏开放性导致学生不能问。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都是按照教师课前备好的教案进行的。而大多数教师设计的教案,都如同在铁轨上行驶的火车,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学生只能按照老师设定好的路线去走,被动地回答一个又一个问题,没有时间自主地思考,因而不容易发现问题,当然更谈不上提出问题。尽管新课程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由于惯性的影响,一些教师仍按照既定的教学思路上课,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想主动发问也不可能。

二、培养学生主动发问意识和能力的策略

喜欢提问是人的天性。婴幼儿学会说话后,便会天真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令成年人惊奇。面对提不出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积极采取措施,以激发他们探究未知的兴趣和潜能。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就是个体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通过大脑的认知加工,对某一思想、言论、观点等做出正误断定的认知活动。长期以来,我国学生更倾向于接受已有的结论,而很少去追求知识的来源,更少对课本或权威提出质疑。这种被动的思维倾向致使学生不关心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缺乏深入学习的内在动力,且约束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相信自己,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多问一些“为什么、怎么样”,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营造互相尊重的课堂文化。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当遵循“肯定为主”的原则。学生提的问题有价值,要热情地予以表扬;即使没价值,也要肯定其提问题的勇气,指出其创新之处。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学生才能乐于提问;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鼓励学生继续说,并认真解答;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的,此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而要耐心细致地再做一次解答;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受到其他同学嘲笑时,教师要给予制止、引导,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不管什么时候,教师一定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应该认可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意见。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3,留给学生发问的机会。

学生不向教师提问,不代表学生没有问题,很多时候是有问题没时间问。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就是教师给学生留有提问的机会,这个机会不是在公共场合,而是“私人场合”。这个“私人场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课前和课后。在新课教学前,让学生在预习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在不懂的地方提2~3个问题。教师汇总学生问题后,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备课。在一课或一单元内容的教学后,让学生就他们感到不清楚的地方在作业本上写出2~3个问题,教师把问题汇总起来后,专门抽时间在全班进行讨论解决。

由于问题经过老师的汇总、整理,只有提问的学生自己清楚这个问题是谁提的,能很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由于问题来自学生,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指导学生提问之初,可以选择其中一种办法,也可以两种办法同时进行。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当课前或课后提问成为习惯,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留白”,让学生在课上当场提问。

4,帮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离开教师的引导,就觉得没有问题可提,主要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让学生会提问,这是很关键的。

(1)联系实际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报刊杂志,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然后尝试用课本上学的一些知识和原理来分析、解释这些社会现象,看看课本所讲与社会现实是否矛盾,为什么会不一致?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教材的课题、重要原理等内容有意识多问一些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进而来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指思考问题时沿着“顺向”的反向进行思考,以期产生创新的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现成的结论反过来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如在学习“保持乐观心态”时,有学生对“知足常乐”这一古语产生了怀疑,提出“知足真的能常乐吗?”通过进一步探究,大家明白了积极乐观与盲目乐观的区别。

(3)类比联想法。类比联想,是人们认识新事物的一般方法。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时,总是先从已知事物中去寻找新事物的影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类似或相近的概念比较中,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有的学生发现,民族自治区享有一定自治权,香港、澳门等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由此他们产生疑问:“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是一回事吗?”

(4)因果联系法。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我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由因寻果,或由果寻因,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5,创设蕴含问题的教学情境。

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格尊严权受法律保护》时,用投影出示材料:

“据贺某反映,当天晚上他乘公交车来到广州白云机场准备乘坐飞机回家,在机场路公交站下车时,一名乞丐在车门口向他乞讨。行色匆匆的他顺手将衣袋里的零用钱扔给乞丐。由于扔给乞丐的10多元钱里头有硬币和纸钞,有些掉在地上,有些扔在了乞丐的脸上。乞丐认为贺某的举动是不尊重他,侵犯了自己的权利,于是将贺某告上法庭。”材料展示后,立刻在教室里引起“轩然大波”,教师趁机问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