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语文教育研究论文

语文教育研究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28 22:20: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语文教育研究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语文教育研究论文

篇1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领域缺乏权威性统一研究机构。作为民间学术团体、中语界唯一的全国性研究机构——全国中语会及地方各级中语会,近些年来由于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它在中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力度及影响呈弱化趋势。不少基层中语会实际上早已形同虚设。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所属教研室的专业教研人员也往往成年累月地忙于繁杂事务,忙于各类考务而难以专心致力于研究工作。一线教师中的不少人或因学术造诣、理论修养的力不从心,或因条件所限而难以使研究趋向深入。在众多的语文教学专业期刊中,真正能在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上独树一帜的也屈指可数。于是,中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在宏观上呈“散兵游勇”状,在微观上呈“人自为战”状,既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研究导向中心,也没有形成颇具实力的研究阵容,当然也就难以使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系统化,使之走向整体性与高层次。

2、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内容(课题)的无序与模糊

就整体看,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育研究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专家到教师,都想在攻克语文教育这一难题上有所突破,有所建树。但是,如果对近十几年来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现状作冷静的观察与思考,即可发现,在这理论研究空前活跃的另一面,却又给人以浓重的扑朔迷离之感,面对令人头晕目眩的语文教育思想,一方面是理论研究者各执一辞,认定自己的观念是“五岳独尊”;另一方面是在第一线工作的语文教师多数对此难以接受且深感无所适从。今天强调布鲁姆目标分类教学的着手成春,明天宣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神奇妙用;今天说语文教育要以德育为主,明天称语文教育要以工具性为重;今天说语文教育要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主义,明天讲语文教育要使塑造健康人格与发展语文能力同步。对写作教学有研究的,认定写作是语文教育的第一要素;对阅读教学有探索的,强调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内容。甚至在教材的选文比例问题上,直到今天仍然争执不休。有人坚持当代语文教材要削减文言文分量,有人则认为教材选文要以文言文为主。时至今日,只要认真阅读各类语文报刊的若干文章(其中包括一些专家学者的大作),我们仍然会强烈地感受到各种语文教育观念的无序与模糊。面对这样一种局面,如果有迷惘者站出来,求教于莘莘研究者——语文到底该怎么教?语文教师到底该如何当?那将是怎样一种场面呢?笔者在此绝无非难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之意(笔者也曾涉猎其中)。学术昌明,从来都是有益无害的。只是认为,在这旷日持久、莫衷一是的争鸣之中与争鸣之后,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界没有一个中心机构来对这些学术性见解进行哪怕是初步的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筛选和再研究工作,以致使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包括相当一部分研究人员)难以发现这异彩纷呈的各种学术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更难以使这些零散的教育理论观念臻于整饬。结果,它们也就很难对语文教育实践起具体而有效的指导作用,有时甚至会对实践产生误导。我们完全可以静心想一想,长期以来,各类专业报刊上发表的语文教育理论文章怎一个“多”字了得,其中不少文章确有一定的甚至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然而,遗憾的是,这些文章发表之后,充其量或则由权威报刊转而载之,或则引起部分读者当时情感上的共鸣和认识上的趋同,然而时过境迁之后,就如同天女散花般地烟消云散了。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大损失,这种零散、无序的格局如果得不到改变,损失仍然会继续下去。

3、对语文教育专家教育思想研究的单向性

若干年来,中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界对叶圣陶、吕叔湘以及于漪、魏书生等许多专家学者的语文教育思想和语文教学艺术进行了热烈的研究。但时至今日,还仅仅限于对这些专家学者的单(纵)向研究——研究一个个具体对象的语文教育思想或语文教学艺术,却没有对其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综合与提炼。这就出现了一个令人十分遗憾甚至尴尬的现象:尽管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群星璀璨,但我们却至今没有能够使之融会贯通,使之珠联璧合,进而使之成为建构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石,成为指导当代中国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南。这样下去,中学语文教学就永远不会形成合力,也就永远不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4、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过程中的功利主义倾向

若干年来,语文教育理论如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研究一样,存在着一种理论功利主义倾向。一方面,某些所谓高层次理论文章并非来自直接或间接的语文教育实践,而是源于某些理论研究者的“纯智力”,往好处说,它们只是一种语文教育理论研究领域的“贵族文化”,是一种堆砌新辞、大而不当的“思辨哲学”;另一方面,有些文章又走向另一极端,它们只是一种夸大的、带有不少主观想象和虚构成份的直接经验或实践过程的描述,缺少(恐怕也无力进行)切中肯綮的理论阐发。这两类文章给人的总体感受是华而不实。许多时候,它既不像作者与整个中语界教师群体的娓娓而谈,也不像作者与语文教师个体的思想(学术)交流,而仿佛是作者旁若无人般的自言自语。这样的文章,或则昙花一现,或则自赏孤芳,实在没有什么研究和实践价值。

篇2

一、必要性

当今时代是信息交流时代,如何恰当地进行信息表达和选择,对人生的各方面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言语信息交流和非言语信息交流都以各自的优势在交际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索绪尔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言语信息交流在交际过程中的位置。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伯德惠斯特尔统计,两个人在交谈时只有35%的信息是由语言传递的,其他65%的信息则由非语言交际方式传递的。从中不难看出身势语在信息交流的中的作用。语文教学属“科学世界”语文教育,是“学校语文”的教学现象,用“生活世界”语文教育的“习得”随意剪裁“科学世界”语文教育的“学得”。我想,身势语应该在语文课堂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以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可行性

纵观中国数千年语文教学史,以诵读经典为中心的古代语文教学模式,似乎不需要过多考虑身势语的存在,但先生摇头晃脑的范读,弟子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就是自发的身势语的典型。以讲授范文和语文知识为中心的近代教学模式由于以教师主持的班级授课为基本方式渐渐重视身势语的作用。这对教师的言语交际能力和非言语交际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于是,对身势语的研究应运而生。1952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伯德惠斯特尔创造了kinesics(身势语)这个词,对身势语陆续展开了系统的研究。1970年,朱利叶斯-法斯特发表了一部关于身体语言的著作以后,公众才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存在。于是,语言课堂教学慢慢自觉重视身势语的作用,但这一时期的身势语仅仅是作为语文课堂范文讲解和分析的辅助工具而存在。直到以科学高效培养语文能力为直接教学目的、以言语技能训练为中心的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出现,身势语才获得了自己合理的名分。它与言语交际相辅相成来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不仅是语文课堂的教学工具,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直接目标。

三、概念、分类、特点

身势语又称体态语、形体语言,指人们利用姿态、动作(包括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传递信息的非言语行为。人们交际时的点头、招手、扬眉、耸肩等姿态动作构成身势语的单位。

很多身势语可能是人类所共有的、先天的,也是无意识或下意识的。如:人在最兴奋时,眼睛瞳仁会自动扩大,打招呼时眉毛会快速闪动,不满时会皱眉。有些身势语是后天习得的。由于人们生活于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身势语。这些身势语大都需要模仿才能习得,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同是跷二郎腿,英、美男子的姿势却截然不同,中国人对此均认为极不礼貌。同一身势语在同一文化中的不同场合下,往往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如:美国人擦鼻子时,可能表示不同意某人或拒绝某事,但也可能表示另外的含义。相同的身势语在不同的文化中常具有不同的含义,从而代表不同的交际功能。如:吐舌头,英美人往往表示蔑视对方,而汉族人表示惊讶,藏族人则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不同的身势语在不同的文化中可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意义,起到相似的社会交际效果。如:表示问候或欢迎时,美国人一般握握手,日本人则弯腰鞠躬,阿拉伯人、犹太人与南欧一些民族则相互抚摸或闻对方的气味。

四、身势语的选择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突出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往往会用加重语气、放慢语速、反复强调等有声语言形式来增强对学生听觉系统的刺激,以期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有经验的教师会运用身势语的模拟性和象征性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掌握重点,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善于选择和运用身势语这种特殊的语言。以科学高效培养语文能力为直接教学目的、以言语技能训练为中心的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对身势语运用和培养是有所选择的——并非所有的身势语都可以挪进课堂,必须有所选择。首先,要恰当运用面部表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察“颜”观“色”,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的眼、眉、鼻、嘴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使自己的表情与教学的内容相吻合,以感染学生,增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如:讲解《藤野先生》一文第一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个关键句子时,就可以同时做以下动作:轻锁眉头,稍耸鼻子,缓缓摆动头部。这样,学生就能够较容易地理解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感情,即对东京的失望;对东京“清国留学生”行为的轻蔑、愤怒。其次,要注意手势的运用。人的整个手势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区,不同区域的手势可表达不同的含义。如:肩部以上为上部区,这个区的手势多表示理想、宏大、张扬的内容和情感;肩至腹部为中部区,这个区的手势可表示记叙事情和说明事理;腹部以下为下部区,这个区的手势多表示憎恶、鄙视的内容和情感。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分别对待。如:讲《最后一次讲演》时,对“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和“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象李先生那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里”等句子,就可辅以上部区的手势,用以表达昂扬的英雄气概。再如:讲《核舟记》一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句时,就可以用中部区手势再现核舟小巧灵珑的形象。而且,听、说、读、写的言语技能训练对身势语的利用也有所选择。第三,要用眼睛接触。在各种身势语中,眼睛接触是最重要的——这样最能传递微妙的感情差别。虽然眼球本身表示不了什么,但是目光的长短、眼睑的开阖、眼睛附近面部表皮的变化,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意思。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眼睛所传达的信息,同时要适当发挥眼睛在传情达意方面的魅力,以期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另外,听、说、读、写言语技能的单项目训练对身势语的要求各不相同。听说的训练对身势语要求较多,而读写的训练则相对要求较少。教师对身势语在课堂上的运用也要控制一定的度,因为教室不是舞台,师生不是演员,都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参考文献

1、杜诗春:《应用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

2、杜诗春:《认知和语言》,1993

3、阿伦-皮斯:《身体语言》

4、余应源:《“科学世界”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论》、《论我国语文教育的基本模式》

5、雷良启:《论语文教育乃是言语交往教育》

篇3

肇始于21世纪初的语文课程改革经过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应当承认,就目前的课改现状来看,还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缺乏实质性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到位,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不灵活,习题课的优化设计不足等教学策略问题,导致语文的课改进程不如当初设想的那样顺畅。课改效果低于预期目标,已经成为当前语文课改遇到的突出问题。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掌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等方面相关的策略性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实施有效教学,这样才能确实提高教学效果,把课改工作不断推向深人。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间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设计分成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介的选用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1、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具体化,它是教学的起点,对于教师在开发课程与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对课堂教学起到统率和整合的作用。

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关于典型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的理论,有效的语文教学目标的主体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的维度应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语文教师应重视过程性目标设计、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的有机融合。而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以学生为第一人称描述教学目标(或师生共同作为主体),而不是教师;教学目标必须是分领域、分层次陈述的;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表述应体现“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这几个方面。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观察的;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所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教学目标的出示时机应打破“课前出示目标”的单一化倾向,在教学“情节”和“场景”中相机呈现或“自然流露”。教学目标设计的评价指标清晰具体,针对学生实际状态,考虑学生发展可能。

2、有效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语文教师应该与文本进行深人“对话”,充分发掘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针对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对选用的教材内容作出适当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优化教学内容。

有效的教学内容是要通过问题来呈现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问题设计的能力,要能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用精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目的。教师在设计有效教学问题时,一是要注意主问题的界定。主问题是指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二是要注意主问题的特点。主间题一般来说具有“三力”,即吸引学生参与的牵引力,在教学过程方面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三是注意主问题的设计。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来具体设计。在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评价指标方面,既要体现教学文本与生活世界的沟通,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灵活性,还要体现语文学科教育价值。

3、有效教学的策略。语文教学方法是丰富多样的,且具有相对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存在绝对好或绝对坏的方法。某种教学方法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教学的问题,而对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某种教学方法可能较为有效达成某种教学目标,但可能不利于其它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效的教学策略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策略也永远没有最好,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人因文而异。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1)自主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这类教学策略的具体形式虽然也是多种多样,但始终有一条红线贯穿始终,那就是“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所以这类教学策略也通常被称之为“自主学习策略”或是“发现式”教学策略。

(2)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是目前中外教育界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学习策略,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按性别、知识基础、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作有机调配),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促进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是语文学习中互动合作的主要形式。合作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有师师、师生、生生合作等互动方式,合作成员间要明确学习目标,团结协作,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重点、疑点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收获。

(3)探究学习教学策略。探究学习教学策略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究学习教学策略更趋向于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的想法即使与标准答案不一致也应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探究性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重视学生探究态度、体验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讲究实施策略。

(4)问题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就是解决探究性学习的难点、呈现新课堂亮点的策略,即通过将学习内容转化为一定形式的有价值、科学性的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增强问题意识。

(5)情景教学策略。情景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人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情境创设按照呈现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有“语言描述”、“计算机多媒体(声音、图像、视频)”、“模拟场境”、“现实情境”、“问题提出”等类型。

4、教学媒介选择的策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除了考虑教学方法外,还要考虑选用什么样的教学媒介为教学服务。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研究的发展,讲授法已远远不再局限于教师的口头讲授。除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之外的大量教学辅助物业已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在知识骤增的今天,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的组织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而且要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介或教学手段的特征与作用,并能将它们结合到自己的教学技巧中,做到教有实效。虽然有多种不同的媒介选择模式,每种模式所运用的选择标准又有所不同,但在选择和运用媒介的过程中却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教学目标。在选择媒介时,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是首先要考虑的。有些媒介可能更容易激起学生对刚学过的陈述性知识的回忆,另一些媒介可能更适合于演示需要学生掌握的动作技能。换句话说,某些媒介比其他媒介更适合于某种学习条件。

(2)学习者的特征。几乎所有的教学设计专家都同意,学习者的特征是媒介选择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然而,在哪些特征比较重要这一点上,却没有一致看法。许多教育工作者相信,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不同,他们能从与他们的学习风格相配的媒介中获益最多。但那些学习风格上的差别是什么,它们如何与不同的教学媒介有效地相配,还很不清楚。

篇4

在语文教育中,实践的重要性更加淋漓尽致,同时,语文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也在更好地践行了知识。读读写写,阅读写作就是一个学习加实践的过程。实践分为直接实践与间接实践,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实践的间接过程,生活语文是实践的直接体现。语文从来不像其他学科,缘木求鱼式的进行生硬教学。这也就给思想政治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提高了成功性。

(三)人文性

语文课程中的材料文章是经过严格选择出来的典范文章,无论是在写作技巧,还是文化思想上都是优质兼得,这些文章本身就是人文性的,而语文课程的教学素材又是以其为基础的,所以说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只有A,才有B这样的条件逻辑。因为两者相互渗透,且无需条件也在进行中的。语文教材本身就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学习思想政治的过程,反之亦然。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素质包括两个基本的概念: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文化素质来说具有双重益处,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时,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得到了双重文化,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有更深层次的领悟,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而非只是学习基础的语文文化知识[3]。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根本目的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崇高理想。一个有文化而没有道德的社会人对于社会来说,是具有危害性的,最近几年发生的众多知识分子犯罪的新闻事件,也验证了曾经说过的伟大名言。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原则

(一)文道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仅仅强调“渗透”二字,关键之处在于对度的把握,能否把握到一个合适的度便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质了。如果在语文教育中过度的强调“文”的重要性,就变成了传统语文的教育方法,说教生硬的知识传授;如果在语文教育中过分强调“道”的重要性,那便成了本末倒置,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了语文课堂的全部那是万万不可的。所以,在实践运用中,需要教师在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求统一,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是同一时态的统一,并非两个不同时态的统一[4]。

(二)无痕原则

顾名思义,无痕原则讲求的艺术关键在于无痕,这也是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职业素养。在运用中,切不可将其表现得过于浓重,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将思想政治教育生硬地强加给学生,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导致学生的被动的结果,就证明了教育效果的失败。所以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应该借助相关性、合理性的教材,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设计在其中,并无痕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思考与领悟,使得学生主动接受学习。

(三)实际原则

针对高等教育中的实际原则,在表现内容方面涵盖两个概念,一是与社会大背景实际原则,即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着社会实际,当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思想政治教育后,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是内化与外化统一的过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缺乏合理性与社会实际性,那么将是教授现代人学习古代生活模式的错位教育;二是与学生个体的实际原则,这主要是说在进行思想诊治教育的过程中要能够因材施教,找到合适的契合点进行教育,这样才能使教育效率得到最大化[5]。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自我统一度差、社会适应性差、经济压力以及就业困难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思想政治过程中要找到这些契合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社会实际与学生实际额原则,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考虑到学生的目前处境与心理状态,做学生的指引者与解惑者,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解决自身思想等问题上创造条件。

(四)针对原则

针对性的原则也就是教学中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是发展中的独立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特别的,所以不能以一育百,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要辩证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6]。所以在将思想政治教育在语文教育中进行运用时,也要采取这一针对性原则,具体的情况给予具体分析,对学生现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后,选取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选取合适的渗透方法,在合适的时间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得学生感觉到及时就医的舒畅感。

(五)以身作则

教师的言行与素质对学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学生学习的表率与领导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在语文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更要求语文教师在对语文教学认真细致的同时,对于思想政治的教育更要以身作则。新时期的教育要求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终身学习时身为教师必须履行了的行为准则之一,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素质内涵,只有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才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也会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渗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乎于素养方面的教育,所以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力量。成为学生可以学习的人,可以信任的人。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提升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开展教育工作的物质基础,校园应该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良好文化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在文化气息浓重的校园中受到思想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因为社会风气各路熏染,现在的学生在文化上也就受到了很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偏差与误导。校园文化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具有导向、激励的作用。所以提升校园的文化氛围对于语文教学中思想政治的渗透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7]。

(二)作文教学教育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作为是检查阅读效果,写作功底以及分析学生思想状体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在学生的作文中感受到学生目前的情感与思想所处在的位置,能够分辨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高低。作文又是语文实践的重要表现,所以通过选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审阅学生的作文来了解学生的目前状态。为以后进行的思想政治的教育提供准确、针对性的方向。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其是否具有教书育人的条件。包括了专业技能、经验素质、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多方面。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具体践行者,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是最关键的。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的方式有很多,首先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自觉意识,不断提升自己;其次,可以进行培训或者参加交流会,这些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作用。

(四)加强网络教育

现在的大学中,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网络,这是社会信息时代的大背景所决定的,因此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也要通过网络进行教育工作。对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措施是加强学校关于思想政治的教育网站建设,在语文教学网络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在通过网络进行积累知识时能够获得双丰收。

篇5

中国分类号:G633.3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加快和深化,人们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模式、技能及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还没有领悟到新课标改革的精神涵义,高中语文教学阅读课程的低效性仍然较为普遍,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造成了影响。因此,加深对新课改的领悟,全面深入的认识阅读教学的本质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一、 有效阅读概念的阐释

提升阅读能力就需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阅读是对文本的解读,教学是师生和文本的对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定义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就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阅读者,更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因此,在有效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需求,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效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一个评价课程的标准,是针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阅读教学”,我认为一是有效率;一是有效果。对一个班级而言,应该是让90%以上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阅读教学全过程,主动质疑,主动思考,这是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让90%以上的学生都能在老师指导下,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这是评价阅读教学对学生影响的标准;90%以上的学生能将阅读感受用笔记的方式准确记录,并且参与读书讨论,这是评价学生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标准。

二、 新课改中对语文阅读有效性的探索尝试

2003 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促使语文教育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于是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学终于冲破原来的僵化与死板,教学手段日益丰富,课堂上有了声形并茂的展示;教师角色意识逐渐转变,师生之间有了双边互动的探讨学习;教学视野不断扩展,课堂内外有了生趣盎然的活动……但热闹的背后,学生收获了什么呢?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阅读教学目标模糊化、过分强调课堂“生成化”、忽视语文“工具性”……新的批评随即而来:语文课失去了“语”。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最直接的动力,阅读兴趣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读、愿读、并乐在阅读中。学生只有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积极持久地投入到阅读当中,也才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那么阅读便成了学生一种内在的需求,由“要我读“变成了”我要读”,当阅读教学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时,阅读教学有效性自然而然的便提高了。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的采取符合学生兴趣和口味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授之以渔”的方式

古语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与其给予他人鱼肉,不如教人捕鱼技巧。中国有句古语还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讲求阅读效率,好的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阅读得法,学生才能畅游在语言的世界里,汲取丰富文化营养,取得阅读的最佳效果。 阅读教学中方法的教学不是一种枯燥的讲解,而应该让学生在语言的学习、情感的体验中掌握,同时又把这种方法自然而然的应用到进一步的学习中,习惯成自然,每每阅读,不管是什么样的文章,都能得心应手,学生才能在阅读的世界里“游刃有余”。

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授之以渔”,使学生做到阅读能有所得并通过反复地操练, 使学生对阅读技能的掌握由不熟练到熟练, 逐步将技能内化为能力。据研究发现,人们还普遍认为高层次的学习策略如元认知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方法的策略、合作学习的策略等相对于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所以教师还应该向学生传授一些阅读学习的策略,比如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方法的策略、合作学习策略、科学利用时间策略、元认知策略等,将方法技能上升为策略,自觉的管理自己的阅读学习行为。通过传授学生方法,让学生自己会阅读,自己能阅读,才能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在阅读的世界里游刃有余。

三、 总结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理论综合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进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阅读的有效性。

篇6

随着教育教学问题的不断出现,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加快,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转变。以此同时,更多的理论和思考也在不断涌现。其中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一种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并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符合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形势与现实需要。

一、 何谓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张熊飞教授在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通过循循善诱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并引导学生并用五官、全身心地参与教学过程,做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使他们能够在切身体验和感悟中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人格的完善,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诱思探究教学论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兼容性的显著特点,它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致和之道”,科学地论述了教学中师生的辩证关系。

二、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疑、质疑和解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做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本应引导教育学生求真、生智和向善,促进学生人格的完整和个性的健康,使他们情感的动力功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并能保持较好的学习激情。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 利用情境教学,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情境教学,以情激情,以情激趣,创设轻松、愉悦、活泼的教学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情境交融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授课开始时激趣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同时,教师也可以在重要的或关键的知识处设疑,提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此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课堂教学结束时设疑,使教学在课堂教学之外得到延伸,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2.2 通过示范授学生以法,使学生获得体验

学生往往是从模仿与借鉴开始学习的历程。要想达到使学生善疑这一目的,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示范。教师的示范要从正确的立场观点出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会教材的过程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也要使学生获得切身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全身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灵体验,如鼓励学生动眼看、动口议、动笔写、动耳听、动情读、动脑思,诱导学生在全身的各种体验中去勇于发现、敢于质疑和学会否定,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促进活动。  2.3 注意激发引导学生,积极发挥好探索的作用

学生的生疑、质疑和善疑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使由教师自己提出问题转化为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生疑和质疑,并不断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扩展学生的思路,诱导他们开口,并引导他们反复深入地进行思索。这一培养过程是一个从提出单个的问题到提出系列化的问题、从开始提出简单的表面化的问题到能够提出复杂的深刻的问题。同时,在语文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好探索的作用。在教学心理上观察是探索的表现,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始于观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探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展示经过充分准备的观察对象,诱导学生以此为中心去进行探索——观察,从而开始他们的认识过程。

2.4 充分备课,做好反馈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备课要充分,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还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备课中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设计最优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并在选择体验形式时注意其形象性和个性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懂起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信息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并以此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 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既是一种探索实践,也是一种在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更新,对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该理论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3.1 注意探究的方法、内容和方向

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如果探究的方法、内容和方向不当,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教师必须讲究方法的科学性,内容一定要重点突出,方向也要做到不偏不倚。

3.2 注意“诱思点”的选取

在教学中教师“诱思点”要有轻有重,努力做到巧妙、合理,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注意不能将诱思简单地等同于提问。

3.3 注意情境的设计和呈现

情境的创设有许多方法,但并非所有的都适合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呈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我们既要遵循其客观的规律性,又要注意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巧妙地发挥该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M].

篇7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实施了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质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揭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一次飞跃发展。素质教育就是把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培养成现实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创新的人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一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二是为了社会更好地发展。科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已成为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要求。而英语教育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因此在英语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从事英语教育的工作人员较为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高职英语教育的特点,对实施素质教育做了一些分析研究,以期为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高职英语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英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符合实用性和针对性地要求,把语言基础能力和实际涉外交际英语应用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工作。高职英语有别于中学和大学的教育,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以能力教育为本位,重点强化职业岗位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力求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高职英语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措施

1.英语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首先,做好学习者需求分析,包括学习者的动机、多元智能、学习风格、语言基础、兴趣爱好。其次,做好教学目标分析,包括课程目标、教材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同时分析学习者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或课堂教学目标。最后做好教学资源分析,包括教材分析,即分析教材内容、方法是否合适,教材包括了教师用书、教学设备、网络和多媒体资源等一切可以使用的学习资源。

2.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突出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高职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如生产技术员、现场管理员及设备操作员等,能够自如地应用英语进行交流,能够看懂先进设备、仪器的操作说明书,增强人际沟通的能力。因此,在高职英语的教学内容设计上要适当加强这些内容的教学,从相关专业信息资源里提取实际案例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更加生动化、生活化和实用化。同时,在课堂上建立起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的、随机的交流网络,在课余生活中,学校可设立如“英语角”、“英语戏剧社”等社团,让学生在生活中也定期的用英语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3.加强师资培训与建设

高知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是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实践能力的教师团队。同时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老师能够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人格魅力、教学思想及态度都是教师素质的具体体现。在高职院校,为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职业素质,可以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课堂讲评、举行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也可以利用节假日派教师参加教学实践培训学习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开阔教学视野,更新教学理念。

4.开发学生智力

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其他学科中的先进教学经验,如实施启发式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除加强学生的自然智力(observing,watching,predicting)和语言智力(listening,reading,writingactivities)等方面的开发之外,还需着重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的逻辑数理智力(problem-solving,sequencing)和交往-交流智力(pairwork,groupprojects/tasks,askandanswer)等方面的开发。5.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涉及到语言、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要完成一门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就不可避免的要对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和学习。对高职学生进行文化导入的原则是实用性及适度性原则,即文化教育要结合教学实际,以激发学生了解文化背景的兴趣,进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语言的动力,同时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目的出发,进行文化教学设计,例如针对商务、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可将西方的交际礼仪文化加入到英语教学课堂,针对旅游、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则可加强口语训练中跨文化的教学设计。高职英语教学中开设相应的听力上机课,给学生提供一些英文经典名片,可以让学生用英语对这些电影进行观后感评论。通过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及对电影的感想,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可以利用外国的原版教材,这样能够把英语文化客观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文化背景的了解也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这些外文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只有真实地了解文化,才能真正的学会这门语言,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6.围绕素质教育,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方式中,存在很多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1)从注重结果的教学向面向过程的发式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取得满意的成绩作为教学的直接目标。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对于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其他相关联学科的知识的思维方式。(2)教学从教师灌输知识转变为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填鸭式”教学在传统教学中较为普遍,素质教育提倡在教学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自学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3)从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转变为注重创造品质的培养。现在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把创造性归为学生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三、结语

面对新世纪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只有运用素质教育理念来指导高职英语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职英语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以素质教育为教学理念,不断开拓创新,以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陶西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N].人民日报,1996.

篇8

体育教学体育和美育都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属于社会现象,它们的发展和社会教育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从培养人的角度上来讲,体育主要是培养人的健壮体格,美育主要是形成人的审美风貌。所以说美是体育的内涵,体育始终与美育联系在一起。体育是育人为健,而健是美的物质基础,美又是健的生动客观反映,健和美两者犹如形和影一样不可分离。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把形体美、运动美、体育美等美育更好地实施于体育教学之中,并通过体育教学这块育人之美的阵地,教育与培养人的形体美、心灵美和美,从而增强青少年及广大人民群众表达美、观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1.体育与美育的关系

美育和体育都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是美育的基础,美育也参与并渗透于体育之中。在体育中,人体和人体的运动以其美的形式进入审美领域,使运动者在亲身操作的运动中,积累了审美经验,形成并发展了审美心理结构。同时,体育文化的各种形态都含有教育的因素,成为审美教育的内容。

2.体育的美育功能

2.1强身健体的锻炼功能

体育运动可以从形态与技能上完美身体,使人肌肉发达,举止大方,青春焕发,使人体魄健康强壮,体形匀称健美。

2.2精神美的升华功能

体育运动有进取、竞争、对抗、承担负荷、战胜艰难困苦和经受胜败考验等特点,可以锻炼人的思想、意志和道德品质。

2.3技巧美的激励功能

体育中精湛的技巧与身体美、精神美交相辉映,形成一个体育健儿的完美形象。这些运动中的技巧、战术,把各种精湛的运动绘成动人的画卷,编就成美妙的诗篇,无不诱发青年学生对技巧美的向往,使他们产生模仿的欲望。而在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完美、正确、成功的动作技术示范,也同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不拘一格的创新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创新是“硬道理”。新则趣、新则美、新则灵。世界跳高记录的不断刷新,与跳高技术从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直到背跃式的创新密不可分。体育运动创新产生的美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能接受新经验,改变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进而向往体育运动的创新美,产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新动力。

3.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3.1教师应是教学中美的使者

篇9

“教育研究的对象”与“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二者是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关系,从概念自身质的规定性来看,上位概念对下位概念具有基本的方向导引与限制作用。因此,基于“教育研究的对象”这一宏观视野来探寻“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一条可行且有价值的路径。

关于教育研究的对象,人们的回答并不一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第二,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第三,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第四,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第五,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或教育学问题)。②

第一种观点虽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即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无疑教育研究对象中必然要涉及到人;但问题是,这一命题抹去了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因为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领域或学科绝不仅止于教育,比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都要研究人。显然,把教育研究的对象界定为人显得太过笼统与泛化。

第二种观点似乎只承认教育其物质或实践形态的存在,不承认外化了教育的观念、规律等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没有认识到相关教育理念性的东西也可以作为独立存在的特殊形态而直接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这一观点忽视了大量的教育研究所涉及的问题事实上就是教育的观念、理论等,无疑,排斥已经存在的形形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是狭隘的。这种观点窄化了教育研究的对象。

第三种观点把教育规律和教育现象一起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表面上看显得比较完美,但它有两点欠缺:首先,许多教育的理念、理论、观点等并非都是教育的规律,用教育规律涵盖众多的教育的理念、理论、观点等是不恰当的;其次,教育现象与教育规律两者关系极其密切,研究教育现象的目的即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事实上是我们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与追求,因此,笼统地提教育规律,含糊了教育研究的目的与对象之间的界线。

与前三种观点相比,第四种观点较为全面地指出了教育研究所涉足的领域。显然,“教育存在”包含着前面所讲的人、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存在,有教育实践形态的存在,有教育理论形态的存在,还包括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作为一种宽泛意义上的教育存在,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往往同时也是心理学、社会学、文献学等多种学科研究涉足的领域。那么,到底该如何更加准确地界定与表述教育研究的对象呢?

根据国外一些学者的看法,研究者的活动所针对的实际领域是该研究的客体,而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之间的中间环节才是研究的对象,这里的客体和对象不是一回事。那么,什么是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之间的中间环节呢?从研究活动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周期来看,研究活动是以发现和提出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为终点的一个研究过程,“问题”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始终,并引起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问题是联结主客体的中间环节,特定性质的问题是特定学科的研究对象。③教育研究的对象即教育的问题(或教育学的问题)。这便是上述所讲的第五种观点。

这里,我们较为赞同第五种观点。具体到语文学科,事实上,语文教育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性探究的过程。“问题”一直伴随着语文教育研究的全过程,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一切都是围绕问题而进行的。可以说,“问题”构成了语文教育研究存在的理由。据此,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把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界定为语文教育问题,即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关于语文教育的实际矛盾与理论困惑。语文教育问题以及研究者探索语文教育问题时特有的学科视角、研究指向或侧重范畴,是语文教育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特殊性所在。从语文教育问题这一基点出发,辐射出的作为语文教育活动主体的人即语文教师与学生、语文教育现象、语文教育规律以及各种以语文教育问题为纽带的语文教育存在,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

二、 微观的审视

上述从宏观的视野所作的初步探讨,有助于我们明确语文教育研究对象的一个总体范围与走向。下面我们再深入到语文学科内部,从微观的角度来探讨语文教育研究的具体对象有哪些。

关于语文教育研究具体的对象所指,语文教育理论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两家观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王荣生先生的观点。王荣生在其专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构建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归属参照系,归属参照系有纵横两个维度。横向维度指语文教育研究的类型,纵向维度指语文教育研究的层面。王荣生所言的语文教育研究层面事实上即为我们这里探讨的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他提出的语文教育研究的七个层面如下:人――语文活动层面;人――语文学习层面;语文科层面;语文课程具体形态层面;语文教材具体形态层面;语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语文教育评价层面。④

另一是李海林先生的观点。李海林在其编著的《语文教学科研十讲》一书中指出,开展语文教学研究,首先应该从整体上理清语文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这个所谓的“理论体系”事实上即是从语文教育研究到底研究什么即“研究对象”的角度来阐述的。李海林从三个维度即“研究层次”“研究模块”以及“分相研究”回答了这一问题。⑤具体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基础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语文教育史研究、语文课程论研究、语文教学论研究、阅读教学研究、写作教学研究、口语交际教学研究等。

上述两家见解基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也都有助于我们扩大认识视野。

关于具体的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本文探讨的思路是这样的:上文我们基于宏观的视野,根据教育研究的对象即教育问题这一思想,指出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即语文教育问题,这里我们将从“语文教育问题”这一基点出发,来探讨语文教育研究的具体对象。

我们认为,所谓“语文教育问题”,可以展开为三个基本问题和五大要素。三个基本的问题是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是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言的。“是什么?”要求对语文教育问题进行识别与判定;“为什么?”要求回答语文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怎么办?”要求提出解决语文教育问题的办法。五大要素是指:教学、课程、教师、学生、环境。这五个要素以语文“教学”为纽带而展开,我们用下图来表示:

[课程][教学][环境][教师][学生]

语文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要运作,首先要有活动主体人的存在,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语文教育中表现为语文教师和学习语文的学生。任何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的,语文教育也是如此。语文教育要想实现一定的目的,必须要借助能承载与语文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的载体,这个“载体”最主要的即为语文课程,它包括一切显性的课程资源与隐性的课程资源。此外,语文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无法避免地要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地方、学校层面的制度、政策、管理等因素的影响。譬如,政治因素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影响自语文独立设科开始或大或小、或明或暗地一直存在着。上述这些影响因素汇集起来便构成了语文教育的一个大“环境”。无疑,研究语文教育,这个大“环境”是不能忽视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学习语文的学生、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环境构成了语文教育的五大要素,或者说,语文教师、学习语文的学生、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环境表征着语文教育的存在。语文教育研究归根结底就是研究语文教育,构成语文教育存在的五大要素自然也就是构成语文教育研究的核心要素。所谓语文教育研究,实质上就是研究与语文学科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教育环境相关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①李海林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论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②③杨小微著《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篇10

近些年来,为了引导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研究领域先后出现了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新形式,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些教育研究形式大都从国外引介而来,似乎缺乏我国本土的教育研究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内容的确定与成果的归宿上,中小学教师的某些权利被剥夺,以致他们的积极性不高。可见,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探索适合我国教育研究的原创性的思想与方法异常紧迫。于是,教育中的培育研究应运而生。

教育中的培育研究(CultivationResearch,下简称培育研究)是对中小学教师(包括学校)的典型教育经验进行发掘、建模、检验和推广的教师研究。它帮助教师使自己的经验从零散到系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一般;它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解力,增强教师的职业本领,改善教师的生活质量,让教师更加幸福。在实质上,它属于教师研究的范畴,既有教师研究的一般特性,如目的性、系统性、公众性、自觉性、伦理性和情境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为:

1.以教师的教育经验为出发点,增强教育研究内容与方法的适切性

与专业研究人员不同,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教育理论储备不足。因此,教师脱离自己的经验从事纯教育理论研究,往往得不偿失。有鉴于此,培育研究从教师的教育经验人手,使之由幼小到壮大,由零星到系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一般,使教师直接感悟教育规律性,较快走上学者型教师的道路。不过,教师的教育经验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可尝试分为群体教师经验和个体教师经验、综合性教师经验和单一性教师经验、积极的教师经验和保守的教师经验、道德教育经验和学科教育经验以及教师成长经验和教师工作经验等。因此,培育研究不是不加分地探讨所有的教育经验,而是积极的有推广价值的教育经验。同时,由于教师的教育经验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真切的体验,有时本身还包含着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人手进行研究,教师自然感觉熟悉、亲切,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当然,这里要强调的是,培育研究虽以教师的教育经验为出发点,但不囿于教师的教育经验,而是对之进行发掘与改造,使之成为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成果。

2.通过提升教师的经验,发展教师的智慧,让教师获得更多幸福

培育研究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自身教育经验的正反两方面的价值,提高教育理解力,在教育实践中扬长避短,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不断获得胜任感与成就感。这就是培育研究之所以能让教师体验到幸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它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肯定教师的教育经验是教育研究之源。总之,它确立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而不像“职业至上”或“职业主义”的教育研究观那样,把教师当作“工具”。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研究观导致教师对教育研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是主动的,而后者是被动的甚至是抵制的。同时,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研究观也会引发教师两种不同的敬业方式:“质性敬业”和“量性敬业”。所谓“质性敬业”,是不断提升工作中“情智”(情感与智慧)含量的敬业。由于这种敬业几乎与成就等成正比例关系,因此教师容易获得幸福体验。而“量性敬业”是大量投入“体力”即无限量加班的敬业,往往使教师感到疲惫不堪,难以体验到教育的幸福。由此看来,培育研究促使教师从教育科研中谋求幸福。因此,一旦为教师认识,它就理所当然地受到教师的欢迎。

3.是教师群体自主的研究

从整体上看,培育研究群体尽管由教师、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构成,但他们有不同的职责。真正发挥研究主体作用的是教师。不过教师亦分为两种:作为课题负责人的教师同时是经验主体,即他或她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教育经验的承载者;作为课题成员的教师又是经验“批评者”,即他们承担着评论课题负责人的教育经验的责任。课题组有完全的自,包括研究工作各个方面的自主,如选择研究课题,分配研究人员,决定研究过程,使用研究经费,确定成果形式和推广研究成果。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存在于其它教育研究中的研究成果归属上的伦理问题,即“不劳而获,劳者不获”。在培育研究中,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职能非常有限。前者主要提供信息和其它资源,帮助论证教师的研究计划和经验。后者主要支持课题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帮助研究者排除困难,协调教师研究者与教育理论工作者之间的关系。总之,他们是帮助者与服务者,在培育研究中处于次要地位。

经过近些年的探索和实践,培育研究初步形成了“经验发掘——模型构建——实验检测——成果推广”的研究模式。

1.经验发掘

经验发掘主要包括广度发掘与深度发掘。广度发掘主要从覆盖面上发掘,发掘经验应用的范围,如不同学科教学,学生的不同性别、年龄和特征,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等。深度发掘主要从纵向上对经验进行延伸,推演出经验的形成条件、经验的内涵或构成要素与层次、经验的运动机制、经验上升为理论的道路、经验的正反两方面因素的分离等。实际上,经验发掘的两个维度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总之,从正面讲,经验发掘就是找到经验的发展空间或新的生长点。从反面讲,经验发掘就是发现经验的不足或需要完善的方面。

2.模型建构

在一般意义上,模型(model,也叫模式)是认识主体对事物的实质进行的假定的模拟的表达(如物理模型、语义模型、数学模型)。其假定性意味着,任何模型都是对原型的非真实性说明。如果要证实模型表达的真实性,一定要通过逻辑或实践证明。也就是说,当模型表达的内容被实践证实时,说明这个模型本身是真理,它便不再以模型的形态存在。如语义模型一旦被证实,就成了定律或规律等。其模拟性意味着,模型表达的是事物的实质(个别物理模型除外),由事物的本质因素构成,剔除了非本质的因素。可见,模型不是毫厘不差的原型。

在这种意义上,根据教师经验建构模型,就是将原有的经验进行高度抽象,将其精华与先进的教育理论结合,构建成新的教育实践模型,然后通过实验等检验其有效性。这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一是分析原有经验的基本结构,抽象出实质性要素;二是从广度与深度上寻找实质性要素上的不足,包括缺少哪些要素,哪些要素的成熟度不够等;三是从相关的教育理论中寻找可补充的新要素,四是将原有要素与新要素整合,形成模型。

模型具有横向与纵向的表示形式。横向的模型(静态模型)由基本要素及其联系方式构成,在相对静止意义上反映原型的意义。纵向的模型(动态模型)由基本步骤构成,是模型内在机制在时间上的展开。

例如,对出声思考的经验进行发掘,改造构建出其模型(具体分析略):其横向模型由相互作用的“出声思考主体——出声思考手段——出声思考的目标(对象)”构成。其纵向模型是:第一步,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出声思考手段,并接受教师的简单培训。第二步,学生尝试性运用相关手段,并在教师指导下调整手段或相关的东西,注意收集相关资料。第三步,师生共同反思并总结思维发展情况,确定改进措施。第四步,运用改进过的模型,让实践进行检验。如此循环往复。应该说明的是,这只是模型本身的要素及运行机制,并不是完整的研究过程。

3.实验检测

构建模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建立假设过程,因而不等于研究工作的完成。模型的有效性需要在实验中检验。当实验的结果与假设不符时,就需要对假设或实验手段进行修订和改进,然后再进行实验,直到那些“代表着对问题的可能的解决方案的思想得到检验或‘证明’”。

4.成果推广

在培育研究中,成果的推广由内在走向外在,即首先在研究群体内推广。这是由培育研究的宗旨或特性决定的。因为培育研究实质上就是让教师的经验尤其是名优教师的经验光照他人。同时,培育研究的群体成员是认可课题负责人或他人的经验并愿意为其发扬光大做工作(作为批评者或评判者)的志同道合者。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较早地享用研究成果。

向外推广的主要手段有报告会、发表实验报告或学术文章与专著、发行光盘与示范表演等。其它手段无须细述,在此只说示范表演。示范表演由示范表演队负责,表演队成员大多是课题组成员或较快接受课题成果的教师,他们经过课题组培训,在自己负责的教育或教学范围内演练后进行较大范围的示范表演。示范表演的目的:一是推广经验;二是让经验接受更大范围的检验。因此,示范表演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表演过程中不断吸收合理建议,不断改进。

作为教育研究领域的新成员,培育研究与现实教育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共同处又有不同点。这里就其特殊方法作简单描述。

1.帮助者启导法

这里的帮助者主要指教育理论工作者。这个方法的要点在于:帮助者要有极大的耐心,注意自己的角色,既要引导对方,又不越俎代庖;注意问题的准确性和启发性;引导对方将问题逐步具体化,直至集中于要害。这个方法亦可用于批评者或评判者。在过程上,它可用于培育研究的各个阶段。

2.简笔画像法

这是在评判者或帮助者的引导下,教师将自己的思想观念与行动体验简单地记录下来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启发教师思考自己的体验和经验。其要点是:事先拟定一个简单纲要,以便确定画像范围;侧重关键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与发掘谈法(详述在后)等结合使用。

3.发掘谈法

其要点是:辅助其它方法,如帮助者启导法和简笔画像法;根据其它方法提供的线索进行,主要发掘简单画像法等中出现的零星经验背景与相关因素;注意伦理问题即不要朝个人秘密上发掘。

4.评判引导法

通过评判者对课题负责人的经验的评判和引导,使课题负责人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经验,从而达到解决教师的实践智慧怎样转化成指导教师自觉行动的理论智慧的目的。这个方法的要点是:评判准确中肯,同时具有激励性;评判中提出的问题既要指出发掘谈中教师观点的某些不足,又要启发他深入思考。

篇11

2.本科院校增设休闲体育教育的建议

2.1充分认识到休闲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本科院校作为做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休闲体育。本科院校教育是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休闲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阳光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科院校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的休闲体育方式更加文明化、知识化和科学化。

2.2增强休闲体育的培养和宣传

对于休闲体育的内涵,国际上具有比较统一的看法:休闲体育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通过闲暇时间获得某种变化,如信念、态度、知识与行为等。本科院校开展休闲体育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状态,从培养学生性格、特长等方面逐步上升到培养学生的人格。同时,学校在宣传休闲体育时,要注重整体规划,促进学生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中培养自我决策意识和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持久健康的休闲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通过网络交流,学生能够获取教师在课堂上传授不到的知识及休闲体育的不足,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2.3在体育课程中增加休闲体育的内容

由于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学校对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休闲、娱乐总是缺乏足够的重视。截至目前,国内体育教学内容中含有娱乐内容的比例相对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休闲体育的需求。因此,要增加休闲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比例,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休闲体育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