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20 08:52: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将相和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将相和教案

篇1

郝平感谢陕西省委、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他说,香港科技大学是短时间内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典范,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西安交通大学历史悠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两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实现了强强合作,必将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程中有更大作为。这种联合办学模式,也为全国高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样板、作出了榜样。

孙清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两校签署合作协议表示祝贺。他说,高等学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等重大使命。随着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各高校特别是著名大学都在探索创新之路。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西安交通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启动实质性合作,突破传统意义的学科界限,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高素质人才培养。这种合作办学模式,不仅有利于两校优势资源的共建共享,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办学水平,也为陕西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更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篇2

教学需要冒险吗?我问同事。同事愕然:冒什么险?教学可以冒险吗?我问同行。同行笑笑:有什么险可以冒?教学能不能冒险?我问台下正在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声音稀稀拉拉:当然可以,但……

我总觉得,我们的教育,不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都太平稳、太规范、太程式化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似乎不用动什么脑筋,也不用冒什么险――大纲是统一的。教材是同一的,哪个精读、哪个略读,也是一一注明了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进度是“千班一律”的,考试往往也是统一的……只有教法,可以是自己的。

这样的教育。我想用厨师办酒席来譬如――菜是别人早已买好的、新鲜不新鲜用不着你去管的,几荤几素已经定下了的,菜的多少也量化了的,什么菜要炖、什么菜要煎、什么莱要溜……都一一规定了,厨师的任务就是按要求站到灶旁掌勺,他唯一能自己做主的,就是掌握火候、控制咸淡、盛盘样式,这样的厨师还有多少主动权呢?既发挥不了多少才艺,也用不着承担什么风险。如今的中小学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厨师?

共性化程度越来越高。个性化程度越来越低,教师成了关棚鸡。不是说现在的老师没有走出去,也不是说他接受的信息少,而是说教师吃的都是精加工饲料、复合饲料、成品饲料。他们不用自己找食,也用不着怎么咀嚼。要教案有教案,要实录有实录,要资料有资料,要课件有课件,要试卷有试卷,吃起来方便是方便了,可自己的咀嚼功能和消化功能正在快速退化,鸡胗越来越小。脚梗是粗的,可松脆极了。至于生出来的蛋,也几乎一样大小,营养价值也大体相当。教辅材料充足与细化,生产出大量的精饲料――也许是出于好心,为一线的老师方便着想,然而,这正像勤劳的母亲,什么事都替孩子做了,孩子什么事也不用做。时间一长,孩子什么事也不会做了。

我们的教学也在搞改革。但是一点风险也没有,因为这往往只是螺蛳壳内的改革,空间和力度极其有限。类似于蒸鱼时,别人都用生姜片,而改革后用生姜丝。大胆的改革有没有呢?偶尔也有一些,但这通常是已经闻名遐迩的大牌教师敢干的,比如王崧舟,他可以用亲情测试教学生写作文,让学生在课堂上悲痛欲绝,泪流满面,而一般的平民教师是断不敢这样做的。否则,必然招致骂声一片。自然,大师试过以后,平民老师是可以跟着试的――冒险也成了名家的专利。

教学是由许多环节联结起来的系统工程,好像一个产品的制作,它是有无数道工序联合的结果。在制作过程中。参与的环节越多,就越有主动权。比如生产汽车。如果从设计到各个配件的制造到组装都由自己完成,那就说明汽车生产商的自主生产能力强。如果只会生产其中的轮胎。其他都得靠别人,那就只是配件生产者。我们现在的许多教师就像一个纯粹的配件工,只会上课。其他许多环节。诸如教材的选择、文本的理解、目标的确立、资料的搜索、结果的检测等等都用不着费心。缺乏全程管理的教学,其自势必大大打折,其创新的空间就严重缩减,其冒险的可能性也渐渐失去。久而久之……教师成了关棚鸡,成了一只只关在大型机械化养鸡场的产蛋鸡。

篇3

淡蓝童年:疯狂大作战丫头和

我那快乐的童话啊,少不了一群疯丫头和一群野小子的陪伴!

话说某年某月某日下午课管,秦老师帮数学老师监督我们做作业。老师布置的作业少之又少,不到一会儿工夫,全班同学都做完了。秦老师看着我们绵阳般的乖样儿,决定让我们自由活动!那高兴样儿啊,活像一个个饥饿的人吃到了一顿丰富的美餐!随着,我们与老师的“疯狂大作战”正式开始!

由于我们过分得意,秦老师让全班同学读《将相和》。要知道,《将相和》可是一片超常的课文啊!为了挨到放学,只好极不情愿的读了起来:“将----相----和……”听到自己老牛拉破车般的读书声,不由得笑出了声。徐莅洁手捂着肚子,眼镜都摇晃了,她还不住地说:“哎哟,哎哟……”;王淼拿着书,不停的往桌上砸,脸笑的红彤彤的;至于我,笑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秦老师也笑了,只不过那是无奈的笑,一边笑一边摇头,仿佛在说:“你们这群学生哟!”

关键时刻来了:秦老师居然抱着作业本——出去了!顿时,教室里成了欢乐的海洋,异口同声的叫道:“耶!”这时,谁还去读书呀!我们都尖叫着,狂欢着,引得隔壁班的同学惊叹:“这节课好像是课管吧!”教室里,陈勇奇把书抛起来,灵猴般的跳来跳去;彭冲双手‘砸’着桌子,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做下去,像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正当全班同学沉浸在狂喜中时,秦老师以幽灵般的速度“哧----”的一声站在我们面前,脸上挂着一丝奇特的微笑,他把手背着,望着我们,目光流露出一丝窃喜。顿时,狂欢的教室响起朗朗读书声,狂欢的我们立刻摆出读书的姿势,摇头晃脑的念了起来:“蔺相如——到——了……”唯有部分同学仍在辛苦的找着书。

就在这时,秦老师打住了我们:“我可不管你们怎么读,总之要把这篇课文读完!”我们一听,急了,全体以超光速读了起来,大部分都是乱读,这个字还没念完就开始念下一个字。秦老师再次打住:“不能乱读,否则重来!”秦老师又笑了,是得意的笑。听了秦老师的话,全体无奈,只好极不情愿的读了起来:“过了几年,秦王与赵王在渑池会见……”

这时,秦老师又出去了,这个不明摆着“诱惑”我们“上当”吗?谁还那么傻?个个都认真读书。陈俊杰等几个调皮鬼到门口去“侦察”:“秦老师走了!”随着尖叫声,我们的欢呼声此起彼落,浸在莫大的欢乐中。但高兴的时候最容易忘掉警惕,秦老师又以“风速”出现在我们面前,无奈,只能接着读……

秦老师故计重演了几番,我们都不敢再耍小把戏,直到老师对我们说:“放学!”大家才乐颠颠的收拾书包,排队集合。

事后,同学们议论着:“秦老师的祖先是秦王吧!比秦王还‘狡猾’!”

不过,无论怎么说,这次“大作战”,秦老师赢得很彻底,我们输得很悲哀!

浅绿意义:幸福微微笑

浅绿童年:我有一个好老师

悄悄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有一个好老师!

记得那是一个暖人的上午,明晃晃的太阳照在身上十分舒服。在这个格外美妙的一天,我们迎来了二单元的考试。自第三节课开始,紧张的气氛围绕了我们的教室。坐在椅子上的我正拿着笔,皱着眉头,冥思苦想着如何回答题目。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平时像蜗牛一样慢的时间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时刻却像汽车超速一样飞奔起来。我慌了:如果时间不够,题没答完……种种忧虑使我马不停蹄地写了起来,一边写一边还在看下一道题。尽管我奋尽全力,时间依然没等我???下课铃无情的响了起来。

毕竟是语文考试,老师为我们延长了时间。可此时的我仍没放松,全力以赴的写了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如释重负——卷子终于做完了!把卷子完好无损的“护送”到办公室后,我才如梦方醒——现在已经是中午了。正准备到食堂吃饭时,我的一位同学却跑来将饭盒递给我。望着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同学,我大吃一惊:这是谁想到的?心中有点惊讶。问了同学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师让同学带上来的!打开这个饭盒,发现饭比平时多!拿起勺子,吃进口中,好像这饭有着不同寻常的滋味,酸酸的,甜甜的……我一边吃一边问同学:“老师还说了些什么?”同学眼中似乎放出了金光,羡慕的说:“老师让我多舀些饭,怕你吃不饱,还问你是不是没有把握,为什么现在还没来吃饭……”我听了,满是幸福的笑脸,流成蜜一样的心却夹着点点辛酸:平时总让老师生气,有时还让老师伤心……心中有点遗憾。想到这里,心中是酸的。苦的、涩的。我缓缓的想着老师的辛劳:晚上,为我们批改着作业;办公室里,整理着自己的教案,为上课而做好准备……心中有点酸。

那一顿饭吃得格外的香,格外的令人回味。

成长中的那一盒饭,在心中刻下了一笔。那一盒饭,在记忆中好香,好香……

篇4

“老师,我还有更好的办法。”“老师,我还有补充。”“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课堂上,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教师设定的思路走。是将预设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道思考题。《语文课标标准》告诉我们,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课堂因有效而精彩。

一、敢于跳出

课堂,教师要有预设,但又不能限于预设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能故步自封于原有的教案圈圈中。我想,调节课堂教学节奏、教学进度的一个根本标准,不应是教案,而是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教师时时关注的应是学生的表现、学生的需求,而非是教案的限制。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在有效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二册《识字五》,预案是这样的:先是让小朋友猜猜书上的谜语,再进入课文朗读,最后一起做一做猜谜语的游戏。走进课堂,我刚说一句:“今天,我们先来猜几个谜语(教材上的谜语)-----”话音刚落,就有学生大喊:“老师,我知道它们是众、秋、青。”“老师,我还有好多的谜语!”“老师,我也有!”------望着参差不齐的小手,听到学生此起彼伏的喊声,我愣住了,之后索性抛弃了教案,顺着学生的思路,一起出谜语、猜谜语。我发现,学生的谜语都很精彩,不亚于书本上的,而且猜谜语的水平也很高。于是,我顺势问:“小朋友真聪明,真会猜谜语,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你们究竟是怎么猜出来的呢?”随即就有学生举手说明猜谜语的根据。我又因势利导:“书上的谜语,你们又是怎样猜出来的呢?”学生散乱的思维被拉回教材。由于解决了学生的兴奋点,所以学生也愿意回到与本文的对话中,教学在师生共同研讨文本的过程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拥有教学机智

有效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大胆地暴露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而不是机械、僵化、一成不变地按照预设的方案教学,不能使教学设计成为束缚学生思维的“牢笼”,更不能成为牵制教师、学生的无形的绳子,让教师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的,哪怕你的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是只要教师拥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就可能将这个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为教学的火花。列如:有位教师上《曹冲称象》,教案中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爱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品质。在课堂推进过程中,有些学习小组学生举手说:“老师,我们有更多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这位教师敢于接纳这一始料未及的信息,放手让学生回答,学生说:“石头要挖掘,又要抬上去,装上去,特别麻烦。曹操手下有的是兵,人站到船上方便又省力,最后只要每人说出自己的体重,加一加,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此言一出,学生的争论反驳激烈起来。学生的潜力、智慧真是无穷无尽,他们敢于超越古人,勇于创新,而这些不可能是目标所能预设到的。最后教师在课堂上大为赞赏:“同学们,你们这种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古人的勇气令我感动,我为你们骄傲、自豪!”老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到教学目标上。至此,课堂散发出的诱人光彩使学生自觉进入一个积极探究的空间,有效使课堂变得更精彩。

三、尊重学生

有效的课堂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多边对话,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教师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细心地呵护并努力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黯然的舞台。列如一位教师在讲完《将相和》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学生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说明他机智勇敢。也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课,突然又有一位学生举手了,他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奇地问:“为什么?”那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的斗争中,蔺相如敢于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尊严。每次斗争结束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挑拨,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我就喜欢赵王慧眼识英才,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面对有悖常理的答案,老师给予了学生恰当的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却从不同的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很可贵。你很会思维!”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满脸兴奋,其他学生见状便纷纷参与讨论,课堂也因这一动态生成而达到有效高度。

因此,可以说“动态生成”往往是学生不满足本课的学习目标而对知识做出的自主探究,这种探究冲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老师支持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可说影响深远。就象布卢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地促进更多的有效生成,并及时的捕捉住有效生成的智慧火花,让他绽放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因有效而精彩。

篇5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一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更应大力承担这一任务,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决定的。找准语言训练与健康心理培养的结合点,做到教书育人的完美统一。

一、培养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我在识字教学中,教“纸”一字时,我首先让同桌互相讨论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同学们讨论后,怎样在学生容易疏忽的细节上做“点”文章呢?我首先拿来一张白纸,接着故意在白纸上用钢笔洒上黑黑的一点墨水,使它成了一张废纸,非常可惜!我只好把它揉成纸团扔到纸篓里去。最后,我说: “同学们,看见了吗?白纸,白纸,不能有点;有了点儿,就成了废纸。”并让学生跟着念一遍。由于教学手段具体形象,激发了学生对识字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揣摩人物心理,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情绪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胜利与失败机会参半,每个人都时时面临着生活的考验。小学生正处于健康心理形成的最佳时期,作为教师应会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对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加以锤炼。大家知道,健康稳定的情绪是一个人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宜的重要条件。小语教材中选编了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的故事。这些文章大多通过刻画人物,来展现他们健康稳定的情绪。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教材深入引导学生剖析、挖掘其深层内涵,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懂得今后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持稳定心理的训练。

如《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一文,作者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容国团在1959年世乒赛单打决赛前承受的巨大压力。然而,“面对强手,容国团信心百倍,沉着应战。”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1.“沉着”是什么意思?2.在什么情况下,他仍能做到“沉着应战”?3.容国团能成为世界冠军除了靠过硬的本领外,还靠什么?经过点拨,学生认识到,容国团能成为世界冠军除了靠为国争光的信念、努力拼搏的精神、过硬的本领外,还因为他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培养这样的心理素质呢?我指导学生仔细揣摩容国团的心理活动,继而指出:面对压力时,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能实现理想;其次要有一个稳定的心境,要以平静的心情、顽强的意志面对现实正确地评估自己,敢于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是如此。

三、学会体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代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确认,教育学生学会交往是教育学生学会生活的核心问题。且学生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生际(生与生之间)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这是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较多地生活在亲情血缘关系中,过多地接受着别人主动的奉献,所以他们很难摆正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为别人着想的意识不强,人际相容性差。同学之间的不和谐使他们产生许多心理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爱心,使他们能主动地理解、关心、帮助别人是当务之急。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指导学生自选说、写、读、演等形式进入蔺相如与廉颇的角色,理解他们当时的不同心态。学完“负荆请罪”这一内容后,我重点指导学生讨论 “将相和”的基础是什么?在学生激烈地讨论发言后,我进一步点拨,使他们认识到:在一个集体里,学会相互谅解、不斤斤计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处处以集体利益为先,才能形成团结有力的整体,获得更大的成功。

再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有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借’用的不恰当,我认为应该用‘骗’。因为借按一般理解该是在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再归还。可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说出“骗箭”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四、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6

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教案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诸葛亮为什么能够成功借箭?”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自然是众说纷纭。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有的学生回答仍然比较模糊:因为诸葛亮能掐会算,所以才能成功借来10万支箭。这时候老师可继续追问:诸葛亮都算到什么了?学生会继续思考回答:他算到周瑜要陷害他,绝对不会让他顺利造箭的。他还算到曹操小心谨慎,不敢出兵。老师可继续追问:除了算人,难道就没有算算别的?学生回答:他算了有利的地形,还算了大雾的天气。通过这一连串的追问,问题获得圆满解决。这就是追问的效果,因为后面追问的和前面问题有很高的契合度,学生很自然就可以进行思维拓展,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让问题顺利得以解决。

二、针对追问,突出重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时的追问比提出问题更具有挑战性,因为追问大多是即兴的,没有太多思考分析的余地,这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更高要求。所以说,课堂教学中的追问,应该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追问学生的目的不是要难为学生,而是在追问的过程中,问题越来越明晰,为学生理解掌握相关内容提供良好契机。教师运用追问方法时,要注意加强针对性。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追问思路走,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在进行《晏子使楚》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楚国为什么要让晏子走小门?学生答道:因为晏子个子比较矮,这是想侮辱晏子。教师追问:楚国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回答:楚国想显示一下自己的大国威严。教师继续追问:晏子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晏子说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教师又问一句: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不知所措。从教师的这一系列追问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些问题有一定的针对性,有的问题的针对性差很多,不仅对学生的正常思维带来困扰,也让教师的教学思路发生了摇摆。“楚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追问已经偏离彰显晏子智慧的主题,自然也没有什么问的必要。最后那句“对此你有什么感想?”更显得风马牛不相及,教学中需要弄清的是晏子的超人智慧,这和学生感受有什么关系?问题缺乏针对性,学生思维被打乱,难以形成完整问题体系。

三、启发追问,激活思维

篇7

过分夸大“教”和过分倚重“学”都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要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成为有机结合的统一体,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必须在教育教学中构建学生主体,进行自主学习。

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构建学生主体呢?

一、从教学观念上构建学生主体

首先,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要在行为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思想的改造必须先行一步,达到“知行统一”。中国教育畅行几千年的“师道尊严”正被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所替代。 师生关系正朝着平等、融洽、交流、合作的方向发展。教师只有先从思想上弄清自己的职责,做学生学习过程的导游,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领略学习过程中的美景壮观,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再者,教育的主体是人,一切教育、学习的过程主要是靠受教育者独立完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点,从而改变“依赖式”、“接受式”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

二、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学生主体

首先,教师备课应体现学生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编写教案。使教案既有教师导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自主认知、进行探究的过程。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是学科对象的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要彻底改变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减少过多的讲授,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对于学生的作业、学业评价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主观式”的评语,而是平等交流的“谈话式”语言。对于缺点和错误,要运用“教师启发,自主发现”的教育形式,达到改正的目的。只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学生主体才能得以构建。

三、从教学方法上构建学生主体。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我以为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诱因。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其次,精心设计好导语,课始就吊起胃口。一堂课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一席好的导语尤为关键。据说魏书生上课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今天上哪篇课文,为的是激发一下兴趣。我在上《太阳》时,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中最最喜欢的太阳。由学生想怎么画都行,让学生在画太阳中经历一番独特的体验。通过绘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开启了想象,学生学习课文自主性更强了。

另外,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能高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和吸收。分组讨论问题开展比赛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我教《将相和》后,开展一个“小小人物评论会”,既发挥集体的智慧,又培养团结协作能力。教学《草船借箭》时,安排学生分男女两组开展复述比赛,分片段抽签进行,大家情绪高涨,越比越放得开。不少同学对人物的神态、语气把握十分准确。

还有,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老师的评价如“很有自己的见解”、“你肯动脑筋”、“分析得很准确”、“读得真仔细”等。这些激励性评价创设了一种让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136-01

生成性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反对教师的固化预设,提倡富有弹性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互动的、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形式。生成性教学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高度关注人的教学思想。关注生成就是更深切地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的完整性、丰富性、自主性。对人的关注,是生成性教学思想的核心所在。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呢?

1.当前,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1生成性教学的相关概念模糊不清。对有关生成性教学方面的概念模糊不清,是造成教学实践中认识泛化的重要原因。在对"生成"认识的理解上,有的人是从教学意义上来理解"生成",有的人是从心理层面来认识"性成",还有的人是立足于生命的高度来谈人的"生成"。又如,从教学资源的角度来看,有的人认为,"生成"是基于个体内部的思维活动;有的人认为,"生成"是源自师生、生生对话与交流中,也有的人甚至把外部环境的意外"干扰"当作是"生成"性因素,如此"生成"导致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而不注意互动的内涵和效果;只注重形式上的花哨,而不顾基本内容是否被学生接纳,甚至大刀阔斧,肆意删节文本,置文本于不顾。总之,由于对"生成"本质的认识含混不清,缺乏明晰一致的看法,导致教学实践中认识的"泛化"。

1.2为生成而迷失教案。"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教师不能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因而只有激发不同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的智慧之花尽情绽放,才能在课堂上诞生出有意义的正确观念。然而,在许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讨论而讨论,或者讨论流于形式,或者有讨论而没有结论,或者有结论而没有评价,或者有评价但评价单一,结果导致一堂课结束之后,学生根本不清楚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这种迷失目标、迷失文本的课堂交往与互动在表面上看似繁荣,实际上是教师有条不紊地问,学生亦步亦趋地答,教师的思维代替甚至压制了学生的思维。

1.3语文学科的特点淡化。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偏差,老师被"生成"牵着鼻子在走,语文教学没有了边界,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键在于立足文本,可见若不能真正把握新课标的精髓,语文生成性教学也只能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了。

2.小学语文老师实施生成性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2.1增大预设教案的弹性进行生成性教学。教师在依据教材对教学教案进行预设时,不应把教案安排的太过紧凑,应刻意留出一定空间,增大教学弹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留心学生的学习反应,尽量注意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对学生们对于课堂内容的反馈的把握,了解学习障碍,对其进行反复强调与练习,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增大预设教案的弹性,进行生成性教学。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古诗两首》一课时,首先应考虑到小学课堂一般为四十分钟,如果在预设时设置环节过多,那么预设环节就进行不完,同时也没有时间与精力再考虑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师在预设时应留出一定空间,在课堂中交由教师与学生自由发挥。

2.2活用争论资源,快乐对话。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纷纷发表不同意见的情况。面对学生的争论,教师应牢牢把握良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彼此交锋、碰撞、融合。 教学《将相和》中"渑池会"一段时,我组织学生就"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这一问题展开争论。有的学生认为打成了平局,理由是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一比一。也有的认为分出了胜负,理由是赵王是小国的王,秦王是大国的王,虽然都为对方演奏了乐器,但比较起来秦王更难堪;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蔺相如只是赵王的一位大臣,比较起来,还是秦王更难堪。这样的争论,学生不但提高了阅读的能力,而且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极大发挥。

课堂争论应是情境使然,情到而发,环境促之。要想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披露灵性,充分展示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师还真得要下一番功夫。

2.3捕捉错误资源,因势利导。课堂教学应当允许学生犯错,错误往往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只有珍视并合理开发日常教学中的错误资源,给学生"识错"、"思错"、"纠错"的机会,才能化"错"为"对",因势利导。

篇9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状,也是课堂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学情”的多变性和不可预料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以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学路。反思以往课堂:固守预设教案,不能及时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状及时变通,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障碍。实施新课程之后,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但又很容易陷入另外一种误区,即不重视规律性的研究,过于迷信“动态生成”,使课堂教学蒙上一层不可知的神秘色彩,同样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那么,教学设计该在什么时候调整,怎样进行调整呢?结合实例,我谈谈自己的看法,权作抛砖引玉。

一、调整于认识模糊处

学生在根据自身经验去解读课文建构认知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种种曲解和误解,造成认识的模糊。如在讨论《将相和》一文中蔺相如的勇敢机智时,一位学生说:“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就假意说这块璧上有点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就把璧骗回来了。”一个“骗”字,尽管容易被人忽视,却是不可小看的错误。于是教师抓住这一点,让大家讨论:“蔺相如是‘骗’回来的吗?从课文中找找根据。”学生细读之后纷纷发表看法:

“不能说是‘骗’回的,因为这块璧原来就是赵国的。”

“蔺相如是用妙计把璧要回来的,我觉得这里正体现了蔺相如的机智过人。”

“蔺相如拿到璧后,还对秦王说,‘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不仅机智过人,而且十分勇敢。”

……

调整于认识模糊处,不仅纠正了“骗”字的错用,而且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丰富精神内涵。

二、调整于质疑问难处

课堂上学生质疑的问题是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在解读课文、建构新知中必然会产生的矛盾落差。由于小学生同龄群体在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上的相似性,往往使某些质疑具有普遍意义,教师如能在此时捕捉带典型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无疑就会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

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研读古诗《登鹳雀楼》时,投影出示鹳雀楼的图像,并很有感情地引导学生读懂了全诗。不料,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登鹳雀楼》是说诗人已经上了楼,而要穷千里目还要更上一层楼,这说明鹳雀楼应该有三层,可图上为什么只画了两层?”老师一怔,但马上镇定下来,调整思路说:“是图画错了?还是诗写错了?或者是诗和图都错了?”学生都在静静地琢磨诗意,老师点拨道:“《登鹳雀楼》是表达诗人登楼时的想法,还是写诗人登了一层又一层的行为呢?”于是学生若有所悟:“可能是一边上楼一边想,也可能是上了楼,觉得这楼还不够高,不能看得更远。”“这是诗人的想法。‘欲’就是想的意思,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不是……”教师故意欲言又止,接着对说图画得不对的学生说:“不是真的写诗人登了三层楼去看景色。”

三、调整于意见分歧处

在开放的课堂里,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是个性化的。学生们从自己的感悟出发表述各自不同的见解,常常会造成意见分歧,而这种分歧会十分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和学业的推进,同样是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

一位教师指导学生研读《落花生》一课,作者借物喻理引出如下观点:“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却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对这种观点学生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当然不好,但外表好看又有实用的桃子、石榴、苹果,不是比虽然有用但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好得多吗?还有的认为,桃子、石榴、苹果外表好看又有实用,确实不错,但也用不着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来炫耀自己,做人应该谦虚些。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环节,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唇枪舌剑,互相辩论。在辩论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多元价值观。

四、调整于学生错误处

错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允许学生出错,没有错误的课堂不是真实的课堂。允许学生出错,根据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让学生辨别和理解、分析和纠错,学生会在真实的错误中成长,逐步达到少出错误的境地。

研读了《狐狸和乌鸦》一课后,老师请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话音刚落,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一个说:“狐狸这么狡猾,骗了乌鸦,我们可不能像狐狸那样去骗人。”一个说:“乌鸦喜欢听好话,结果上了狐狸的当。我们不能光听好话、奉承话,而要想一想,这个人为什么要说这些好话。”……这时候,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很会动脑筋,我们要向它学习。我叔叔就是因为很聪明,很会动脑筋,才成了百万富翁。”听了这个回答,老师及时调整教学环节,给学生讲了《动脑筋致富》和《骗子没有好下场》两个故事,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聪明,应该把聪明用在什么地方。

五、调整于感悟独特处

篇10

关键词 心理空间、意外资源;多元解读;拓展“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指在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过程中,生成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答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即时生成资源,对教学的目标、策略、资源、进程进行恰当灵活地调整,以当时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有创见的观点为契机,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引发深入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和创造力,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促成动态生成?

一、平等对话,营造动态生成探索的心理空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平等、民主的对话,让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理解的理由,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不能硬把学生往自己的标准答案上逼,那么,课堂的气氛是融洽的、民主的,学生的情绪将是轻松愉快的。让师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互动,在合作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知与知识,整个对话过程充满了创造色彩。如执教《将相和》这篇课文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时,在学生进入理解领悟课文阶段后,我让学生以“小导演”的身份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内容可以表演,然后请“小导演”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自己小组里研究一下怎样演,然后让学生汇报学习结果,并随学生的汇报过程带领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悟。这节课教学程序的设计是开放的,学生已完全摆脱了课文叙述顺序的束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汇报。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课堂进行的是和平的、无权威的交流,不但“动态生成——探究”了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带有个性的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动态生成——探究”了一个事先没有预设的、事后也不会被重复的教学过程。

二、及时意外资源,有效生成。

教师总是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境中,“也许某些先行的技巧尚未掌握得像教师事先所想的那样好;也许前一堂课激起了学生们某种程度的情绪波动或将其兴趣集中到某一点从而分散了他们当前的注意力;也许总的课堂气氛不像计划那样有助于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也许孩子们对课程的概念和理解与教师的期望很不相同;也许某种突发因素急转直下地干扰了课堂;也许学生的心理背景、学习体验未能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必须马上作出积极反应,因时而变,因情而作,这样才能及时修正偏差或重新将课堂引向具有教育意义的方向上来。对于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一次,我在结合课文介绍 “蜘蛛捕虫”时,一个学生突然问: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于是我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则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学会在多元解读中求生成。

文学作品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因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话,往往会有很多多元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学生与文本交流后,每人所获得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充满个性化。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在生生交流中使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在多层面、多方面展开,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增值”,更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价值。

四、拓展“生成”,张扬课堂教学活力。

“教学就是即席创作”,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将生成资源即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具体地说,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可以在生成中适时“增删”。如教《草船借箭》时,有学生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借”是经别人同意暂时使用的东西,用过以后要归还的,而诸葛亮是用计骗取了曹操的箭,更没有归还的意思,因此不能用“借”,用“骗”字更恰当。于是,教师抓住这“生成”的亮点,把预设的教案暂时搁起,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到底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来辩论,最后达成共识:用“借”字是最好的。“借”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好像是自觉自愿把箭交给诸葛亮的,以后交战时东吴还要把箭还给曹军;用“借”字很风趣、幽默,讽刺了曹操的自以为是,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总之,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预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曲线,思维的张驰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动态生成的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生成的课堂,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参考文献

[1]李杏保.陈钟梁著.《纵论语文教育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篇11

小学语文中的冲突不同于字典上的解释,它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语文教学中的“冲突”,更多是就语文课堂中的“文本内容”而言的;第二层意思,语文教学中的“冲突”,重在引领学生感受、经历文本冲突中的矛盾,重在引领学生领悟、习得文本冲突后的情感;第三层意思,在语文课堂里,没有冲突,就激不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就扬不起学生情感的波涛,就点燃不了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的热情。因而,没有“冲突”,就没有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就没有语文结果的精彩。

二、 为何设置冲突

1. 为了情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让教学更具有集中性、思考性、层次性,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设计适当的冲突来带动教学情节,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狼和鹿》这篇课文时,我这样设计:随着一声声枪响,一只只狼倒下了,你此刻是什么心情?生纷纷举手,都说很开心,可恶的狼死有余辜,可爱的鹿终于可以快乐地生活了。正当孩子们沉浸在兴奋之中时,我话锋一转,但是多年以后,人见人恶的狼却成了凯巴森林的“功臣”,而人见人爱的鹿却成了凯巴森林的“大坏蛋”,一语激起千层浪,顿时孩子们讨论开了……

2. 为了中心的凸显。课文中的冲突,不仅仅为教学过程服务,也不仅仅起一个跳板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引领学生感受、经历文本冲突中的矛盾,从而深层次理解文本,凸显文本所需表达的中心。例如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在的眼里,大黑骡子不再是一头牲口,而是一名战士。我通过读文批注、评议交流、品读深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与大黑骡子生死相依,不可分割。随后我趁热打铁,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如此爱大黑骡子,为什么今天却要下命令杀死它?这样,学生很快就投入到研读下面的语段中去,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水到渠成地找到了原因:在司令员的眼里,让战士有力气走出草地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杀,而且一定要杀大黑骡子是解决当前困难的唯一选择,司令员非常清楚这一点。学生通过读文、辨析、归纳,最后明白之所以这样做,完全出于对战士们的爱,人物的高大形象在矛盾冲突中得到深化,人物的高贵品质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体现。

3. 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想都是为学生服务的,离开了学生再精妙的设计、再伟大的构想都是纸上谈兵,不值一提。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预设矛盾冲突,要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学习经验、价值取向等。如果背离它,那么,你所设计的冲突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到头来只会收获一脸的无奈。其次,教师设计的冲突,是为让学生学习语言、理解文本、明辨是非、提升感悟服务,千万不要为了冲突而设计冲突。

三、 “冲突”的类型及操作策略

文本中的冲突并不是同一种类型,它们呈现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直接就能从文本中看出来,有的需要教师对文本稍加概括之后呈现,有的则要教师深思熟虑后提炼而成。教师要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冲突,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操作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1. 文本中言语上的冲突。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文本中有这样两句话:“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文本中人物语言的鲜明“冲突” 展示在学生面前:船长既然要救乘客,又为何要杀他们?这激发了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重新认识,从而让人物形象清晰化,文本中心在思辨中更加明朗。

操作策略:原文对照,形成对比,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通过读文感悟、全班辩论达成共识。

2. 文本中行为上的冲突。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文本中有这样的描写:“廉将军一再挡我们的道,太欺负人了,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廉将军没有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下跪请罪。”这“一挡”和“一跪”的行为冲突,让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引导学生读文本,找理由,很快蔺相如的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贵品质刻在学生的心里,而廉颇的悬崖勒马、知错就改的品质也印在学生脑里。

操作策略:画句子,找理由,谈看法,促共识。

3. 提炼后形成的冲突。江苏省特级教师张康桥教学《九色鹿》时不断地提炼“冲突”,反复地让学生处在“冲突”中。例如: “你善良吗?你英明过吗?你任性过吗?你说话不算话过吗?”已然有一个“冲突”隐隐存于孩子心中。张老师又用名言导之,进而追问:“现在我来问问你,如果调达再掉进河里,假如你是九色鹿,你救还是不救?”张老师又引进了两篇文章:《农夫与蛇》与《东郭先生和狼》。这下孩子们愣住了,判断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孩子们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不断对照自己,观察别人,进而构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