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6 23:13: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服务创新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2文献情报服务的传播范围不广且服务质量偏低一方面,某些地方科技情报所缺乏对所收集到的科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使得信息资源的准确率不高,针对性不强,总体服务质量偏低。另一方面,某些地方情报所没有对所创立的信息期刊作标号处理,只是借助财政经费来进行创立工作,缺乏自我造血能力,导致很多工作虎头蛇尾,后劲不足,加大了地方情报所进一步发展的难度。在传播信息资源的手段上,主要借助会议、调研以及科技活动等,传播范围的窄小使得信息传播共享度不高。
1.3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由此可见,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进度。地方科技情报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影响着情报所的服务质量以及发展前景。整体看来,我国大多数地方科技情报所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要求其工作能力以及专业背景能够符合科技服务的基本需求。另外,地方情报所从属于政府部门,在实际工作当中,地方情报所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且行政主义思想浓厚,使得文献情报服务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1.4政府对文献情报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政府缺乏对地方基层科技情报服务部门的重视,使得在人员的配制、资金以及硬件等方面的投入量不够。地方政府着重于社会经济发展工作,而忽略了对科技信息情报的建设工作。此外,大多数地方科技情报所缺乏独立的设立机构,以及基本的科技查新认证系统,在人才的培训上力度不够,使得情报所缺乏专业化人员。在投入软硬件的建设工作上,缺乏必要的技术人手以及技术条件,使得当前科技情报服务信息不能达到标准需求。政府对文献情报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充足的投入力量,将严重影响地方科技创新的文献情报服务工作。
2应对地方创新科技创新的文献情报服务工作障碍的主要对策
2.1扩展科技服务公共平台地方科技创新服务工作主要借助科技服务平台来完成,为文献情报服务工作提供重要保证。通过加强建设地方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扩大科技信息搜集的来源渠道,进而提升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力度。科技信息能够有效指引服务地方科技创新的文献情报服务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信息化的建设。此外,还应强化服务功能,对服务内容进行扩充处理,为文献情报服务工作提供最准确的资源。还可拓展科技查新服务,以增强服务的性质,提高服务质量。通过积极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信息库,以带动文献情报服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科技服务公共平台的建立,可以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能力,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借助文献情报资源进行科技创新。
2.2将以往的发展思维方式转变为战略性思维方式基于服务地方科技创新的文献情报服务工作主要是对与地方产业特点相匹配的科技文献以及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往的发展思维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将战略性思维方式引入到文献情报服务工作中,才能以促进地方科技情报所的进一步发展。地方科技情报部门应该打破陈旧、封闭的思想观念,深入研究战略性思维方式的有效性,从科技情报的角度明确服务的目标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向,从而解决文献情报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障碍问题,带动科技服务的发展,提高服务质量。
2.3加强专业培训工作,打造高素质专业队伍通过加强专业培训工作,努力打造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队伍,以保障地方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的质量,促进基于服务地方科技创新的文献情报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信息化社会下,我国已将全面提高科技情报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能作为当下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加大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力度,结合计划性、系统性的学习计划,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操作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水平。科技情报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以及综合素质,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这两方面。首先,培养员工的职业技能以及专业技能,通过资质管理与认证,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体制,严格按照科技服务认证标准,确保科技情报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采用横向轮岗方式,使得员工能够体验不同岗位,并获得相应的经验和能力。再次,主要是对员工采取业绩导向考核,通过多渠道培养技术化、专业化的人才,以促进员工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还可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促进地市情报所的进一步发展。最后,努力建设相关情报服务管理队伍,器重品行优良、业务能力强以及理论水平高的员工,可在这些员工中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来担任相关领导职务,从而带动整个服务团队的发展。
2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消防服务
2.1消防服务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内涵及地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行政管理实践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社会消防管理创新在这个背景下被提出来,备受关注。社会消防管理是指以消防公共安全为有效保障和以有效实现公共利益以及以不断增进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为了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实现社会和稳定,在中国现在的形式和任务中,社会消防管理创新已成为必然。提高消防管理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使社会消防管理体系与经济社会相适应,有效解决影响消防安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使社会发展的更加和平稳定、人民健康、社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平稳运行,这些对推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起着重要作用。
2.2社会管理创新中消防服务应遵循的原则树立“人本消防”的管理理念。
其理念包括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只有坚持着“三人”的工作核心,才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化“有限消防”的管理职能。从消防管理的社会职能来看,消防社会管理行为受到社会和法律的限制和制约是必然的大战趋势。坚持“社会消防”的创新方向。推进消防社会管理创新已成为时代对消防社会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提升“专业消防”的创新能力。工作重心放在消防工作职能任务拓展上,逐渐提高水平实现工作的专业化,对推进消防社会管理创新有很大的帮助。
2.3传统消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3.1传统消防管理工作模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一套消防管理工作模式,对管理对象实行大包大揽式的管理,把行业系统、单位自身、公民个人应有的消防职责都强加到消防管理者自己身上。消防监督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精力主要用于应付本该部门、企业、公民自主管理的事务之中,在社会消防管理工作中形成消防监督管理部门单打独斗的工作局面。在建筑工程防火设计审核工作中,原有的管理模式弊端已经开始显现。由于城市发展迅速,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数量庞大,消防部门现有的人员已经不能将所有的新建建筑工程进行审核,工作现状倒逼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消防工作中,过度依赖消防部门,社会单位和公民缺乏参与消防工作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是原有工作模式下的必然产物。
2.3.2消防管理的社会资源难以整合,不能形成合力。
每个行政管理职能部门都应该有消防管理的职责,都应该在各自工作领域自主开展职责范围内的消防服务。然而现实是,因为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社会单位、公民个人普遍认为消防管理服务工作是消防部门的事,与已无关。比如规划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布局工作中,不能把消防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综合考量,一些乡镇农村的整体规划中没有涉及到消防的内容,为日后的消防管理服务人为增加了难度。
2.3.3传统消防管理模式,重管理轻服务,没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保障公民的人身安全没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不是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在工作态度和效果方面,管理对象的满意度很低。
2.4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下消防体系建设
2.4.1明确各相关主体定位及职责。
在其位,谋其职。政府是第一负责人,政府起一定的领导和带头作用。此外,加强单位消防安全能力建设和规范单位消防设施器材管理,推动单位落实主体责任,有利于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2.4.2以隐患整改为导向,落实防范措施。
建筑工地和建筑材料、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力度的加强,以及火灾隐患排查力度的加大,都将把危险尽可能的最小化。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要提出具体的要求,明确责任到人,必须认识到消防安全责任重大。
2.4.3加强火灾风险评估机制建设。
加强火灾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对配置的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同时它也成为消防安全管理决策科学化奠定基础。风险评估工作是一项工作量大、非常艰巨和严谨的工作,是寻求最低的危害、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效益的重要手段。
2.4.4增强消防服务活力。
为了增强消防服务活力,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大力、积极发展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和专职消防队伍,广泛的建立志愿消防队伍,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消防力量。
2物业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
物业管理是一种服务,要加强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创新观念
如果物业公司没有履行自己的服务职能,无法满足业主需求,那么势必会引起业主的不满,部分物业公司重视可能重视管理但是忽视了服务质量,没有做好两者的平衡,服务水平低下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落后的管理观念难以提高服务意识。
2.2创新方式
消费者对物业管理服务有越来越高的要求,物业公司必须提供的服务必须个性化、人性化,这也是决定物业公司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物业公司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新技术,例如信息化社区和智能化楼宇管理系统等,运用这些高科技“硬件”能够有效提升物业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这也是顺应当前信息化社会的重要举措。
2.3创新内容
物业公司的服务主要有两方面,即基本服务和便民服务,基本服务是物业公司必须提供的,例如安保和清洁服务等,而便民服务是延伸服务,物业公司要双管齐下,做好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努力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做好便民服务,以高质量的服务获得业主的肯定,保证物业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3物业管理服务创新举措
3.1借鉴学习并抓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物业公司缺乏市场观念,忽视了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服务、管理意识淡薄,质量和效率都不尽如人意,但是要评价物业公司的综合水平,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是主要指标,从这个角度讲,物业公司应意识到自身的主要作用是服务而非管理。物业管理人员应进行接受全面培训,学习国家关于物业管理的文件精神、法律法规和基本理论等,让物业人员认识到自己应尽的“服务”职责;可以适当借鉴其他成功物业公司的经验为自己所用,例如深圳市某小区的物业管理部门,通过举行“物业管理周”等活动,向员工传递管理新观念,提高了服务质量,并向居民展示了物业部门的良好形象。
3.2全面创新物业管理
首先,物业公司应完善管理体系,实现自负盈亏和自主经营,达到“专业化、社会化”的管理目标;其次,物业公司要加强对物业管理人员的培养,人才是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基础,公司使用不同的方式培训不同岗位的人才,例如管理层就必须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而技术人员则要求技术水平较高,并且能和业主建立良好的沟通,以提供最优质、最符合业主需求的服务。
3.3恰当利用新科技
人性化是物业管理服务需要秉承的原则之一,在这个方面,物业公司可以恰当的利用新科技来实现服务人性化,例如可以采用门禁系统和电子监控以确保业主的人身财产安全,运用网络搭建服务平台,为业主提供最及时的服务,因此,科学技术也是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
创新是知识时代的主旋律,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图书馆来说,要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最关键的就是要服务创新。图书馆应改变传统的服务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入了解读者需求,充分运用各种服务方式和技术手段,向读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服务,靠主动化、个性化的读者服务来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读者服务创新是图书馆的唯一出路,只有不断创新,把握机遇,图书馆工作才能有活力,才能在未来信息服务中赢得主动,图书馆的服务才能吸引读者,图书馆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专业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搜集、收藏、整理、保护图书资料,为专业的业务人员提供业务学习和学术研究的支持。探索服务是时代的需要,是开拓文献信息工作新增长点的举措。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的细化和深化,迫使图书馆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与功能,动态地适应和改变服务末业务架构,围绕用户的需求,重新组织信息、设计服务。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已经是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时代。各种资料数量增多,博物馆资料室如何加强职能。把最有价值资料信息以最快速度的提供给专业人员,是博物馆资料室工作的目标。
1 发挥优势
开展深层次的信息加工,具体的服务形式如文献的信息挖掘和只是发现、文献的分析和评价等。把基于文本的检索、咨询、提供服务提升到基于内容的服务。发挥专业图书馆的优势:相关文献多,经过广泛收集,形成定题服务;研究需要有广泛的学科参考资料,图书馆员可以参与资料的编译和报道;研究需要对相关机构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为其提供显示研究趋势分析。这些领域都能够发挥图书情报工作的专长。
要面向有关专业人员开展的服务,按照专业人员的需求搜集、精选与专业对口的文献资料。这不但要求资料人员既要有图书知识,又要熟悉本专业的各个领域,掌握专业书籍的出版和发行。在研究的基础上加以编制目录,撰写提要,为专业人员提供方便,可以随时以各种方式向专业人员提供各种新的信息,又可以随时得到读者的需求。这种服务方式一定会受到专业人员的欢迎,也会使资料室成为专业人员获取资料最快速最便利的场所。
2 藏书维护
博物馆的图书收藏方向应和自身工作相结合,有侧重点,增强专业图书的力量。要及时了解、掌握文博界的信息情报,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和馆内各部门多沟通,知道他们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要贴近学科,积极与科研人员互动。在为其提供信息和服务过程中,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是重要环节,他决定了每一项服务工作的细节。
日常工作中要预防虫害,保持温湿度;典藏空间要有火灾警报器,及自动灭火装置,水管埋设也应避开,以防漏水。;光照和紫外线的控制光线对于图书保存与使用都是有害的。在库房建筑方面,应采用无窗结构。使用有窗户的库房时应采取措施阻止阳光线直射图书,也可采用具有紫外线过滤功能的玻璃。应尽可能使用过滤紫外线的照明灯具。应尽量减少珍贵图书的展览时间,减少照明时间;及时去酸,文献的酸化,将严重影响古籍纸张的耐久性,降低图书的保存寿命,因此对已经酸化的图书需要进行去酸处理,以提高纸张的耐久性。去酸是指采用特定的碱性试剂中和纸张内的酸性物质的过程。研究证明,对于已经酸化的图书,经去酸处理后,耐久性会明显提高,一般可增加保存寿命2-5倍以上。图书的pH值低于6.2就应进行去酸处理;如果pH值低于5.0,就必须进行去酸处理。定期消毒;可以使用阳光曝晒法:将图书放置阳光下爆晒8个小时以上,就可以杀灭大量的微生物和蛀虫。微波消毒法:将少量图书用湿布包裹放入微波炉,在650W功率5-10分钟。臭氧消毒法:将大量的图书放置消毒柜中消毒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候管理人员进入整理,此法对图书有一定的损害;为了更好的保护图书,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可以采用除氧封存、充氮封存等措施进行保护。在真空的条件下,各种微生物都因缺氧不能生存,各种化学物理变化也得到延缓,从而延长图书的保存寿命。氮气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极不活泼,很难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充氮保存的图书能够延缓老化,延长保存寿命;对于图书受损后之复原,通常采裱褙、重新装订成册,以保持其完整性。虽然恢复一本完整的图书,却也失去历史原味,尤其古籍或古文书,在历经岁月洗礼后,必留下年代痕迹,裱褙之后,褶痕不再,对纸质的研究也不利,为做历史见证、保护完整,应使用保存和管理两种方法。
藏书是为人服务的,物尽其用,才能体现它的价值。要保护好珍贵图书,可利用缩微技术,把文献资料复制下来,或者把文献资料放到网页上。加强管理,完善的图书维护工作,需要有妥当的保存管理政策。同时,随时注意典藏状况,预防不利因素的发生。维护工作的认识与各不同专业领域者的共同参与,更是维护工作得以执行的要件。完善的图书管理工作,需要有妥当的保存管理政策,也要有丰富的管理知识,以及维护的各类专长人员。比如取拿时必需带手套,翻页时要小心,轻轻由左下角翻起,不可放置任何物品于上等等。图书的损伤,虽然有环境影及人为等原因,而维护,则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也是图书管理人员的责任,积极排除受损的种种因素外,与各不同专业领域者的共同参与。管理人员要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才能有效的达到维护图书,保存文化资产的目的。
3 拓展领域
加快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是网络时代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迫切需要。将信息分成两类,一类可以对外开放,便于随时查阅。另一类为内部专业查阅,附加密码。联机检索和光盘检索将代替手工检索,读者只需确定检索范围,图书部门可以灵活信息,有多重检索功能的信息服务平台。
博物馆资料室开展工作不能只是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必须在工内容和服务模式上作以改变。变单纯的阅览管理服务,为主动动态的服务。加强文献的总结工作,将新信息、通报、评价、论文等搜集编目;进行课题研究,经常与专业人员沟通,确定研究方向。编写各种文献,即使提供国内外最新相关信息动态、著作资料;建立网络检索体系,根据专业的需要,建立检索途径,使专业人员在自己办公室的电脑里就可以检索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条件允许,进行外文资料的翻译工作,尽量扩大服务的领域。
专业图书馆要充分发挥优势,定期的面向社会开放,根据发达国家图书馆的经验,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是发展的趋势,图书馆界多年来对此也进行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也可以向其他专业图书馆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图书馆一般提供借阅、咨询检索、复印服务、文献传递服务。有的图书馆还提供馆际互借和免费的信息检索、培训课程等服务。但是专业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是有原则的,也只能是部分对外开放的。必须在保证馆内读者服务正常有序的前提下进行。得到领导的支持和馆内读者的理解,是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基础。图书馆管理人员要认真研究本馆的资源、设备、馆舍和人员的条件,根据本馆读者服务的特点,有计划、有重点地提供服务。
专业图书馆服务与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的趋势,通过优质高效服务,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图书馆与社会结合更加紧密。因此我们应该做好思想上的、物质上的准备,迎接这一挑战。建立一个科学服务的图书馆管理、服务体系。专业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点,开展定向研究,进行定向服务。专业图书馆的地位独特,内涵丰富,更有着取之不尽的题材。要在思想观念、业务架构、服务方式、操作流程、人员队伍和评价机制等各方面适应由传统服务转向知识服务的变革。专业图书馆工作涉及的面是宽泛的,有潜在的能量,要靠我们去发现和积淀。
参考文献
[1] Kyrillidou M. Research library trends : ARL Statistics[J] . J Acad Libr(S0099 - 1333) ,2000 ,26(6) :427 - 436.
在当下中国经济腾飞、社会快速转型的背景下,文化事业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在传统和现代、本土和外来互相冲击的格局下,也迎来了很多新的文化模式。公共图书馆,是一种传统的制度化文化结构。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部分,图书馆在信息化数字化的冲击下,遭遇许多发展问题,例如制度僵化、资本投入不足、以及来自其他行业的压力。本文拟借“真人图书馆”这种新型公共知识互享平台,对比传统图书馆的特点,讨论如何从理念、制度,以及资金渠道等角度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
一、何谓“真人图书馆”
真人图书馆,顾名思义,将人作为图书出借阅读。由具有特殊经历、爱好和故事的人来充当图书,在真人图书馆中,“真人书”按照分类标准“排列上架”后,由读者借读。这些作为图书被阅读的真人来自五湖四海,教育背景、职业生涯、生活阅历各不相同。他们通过口述向读者描绘独特的故事经历,读者也可以反向与真人书互动。在双向沟通中,形成对故事和真人书的理解,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不同于传统纸质书,真人图书馆是建立在实体图书馆的模式基础上,所塑造的一个平等交流的载体。
自2008年初次在中国实践,“真人图书馆”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经过文献梳理,杨广峰将其分为2008年到2009年,引入与异化阶段;2010年到2011年泛化与反思阶段;2012年到2013年,扩散与回归阶段。[1]初次引入就遭遇异化,大家面对富有某方面经验和技术的“真人书”,将之共识为“具有专长的专家”,把原本是要走向平等,消除偏见的活动带入了成功人士的教学领地。这一方面受本土文化思维壁垒的影响,大多数人缺乏批判性思维,习惯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思维,也和目前很多成功学大行其道,无法静心享受知识的浮躁气候有关。不过随着大家对于这一形式的认同和传播,在后期真人图书馆也开始成为例如学科化服务创新手段、个性化教学手段、阅读推广服务新契机等新功能的载体,产生了更多的价值效应。近两年来,借由许多公益组织的活动,真人图书馆寻求平等交流初衷的想法也逐步在实现。例如《城市画报》杂志社的民间公益项目“荒岛图书馆”,就引入真人图书馆这一新型服务形式,开展了多样化的阅读服务,激活了社会资源。
二、“真人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对比
1、理念创新
从理念上来看,真人图书馆在共享知识之外,还有平等交流的建立初衷。这个新型的读书形式源于丹麦一个反青年人暴力的非政府组织。在2000年丹麦当地的音乐节上展开了以人为主体的图书馆阅览活动。[2]可以看出,这个活动利用了图书馆的载体,建立了一个平等交流的话语渠道。在众多国外成功的真人图书馆中,真人书通常由具有不同种族、文化背景,还有受到社会歧视的边缘人群组成。真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冲突,消除偏见,让读者将关注点放在故事本身,通过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发声平台,给予大家理解和包容的空间。
传统的图书馆一方面是在为公众提供知识服务,一方面也在教育人和塑造人。2006年在我国政府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于文化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作为公共知识服务的重要载体,图书馆应该切实保障和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黄俊贵认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服务效益,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与知识服务,给公民提供包括文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文化服务,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多方面内容。[3]张月英和陆长民认为图书馆服务是一种典型的准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4]非排他性体现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不会因为一个人的使用,而造成他人无法使用,不会通过收费等形式排除所有人享受和阅读的权利。而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是指图书馆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有其固定的场所、开放时间、服务人员等,如果过度消费或者是超过了机构运转的承载力时,就会阻碍图书馆正常功能的发挥。这两点对于真人图书馆的运转同样适用。
综合来看,在理念价值上,无论是新型“真人图书馆”,还是传统模式图书馆,都将人们平等地获取知识信息视为最重要的目的。提供纸质书、电子书、或者是能绘声绘色描述现实的“真人书”,给予读者和书之间的交流平台,是图书馆发展的价值所在。其良性运行能够保障公民基本文化生活权利的实现。
理念来源于对于知识的尊重和公民文化权的尊重。但是在当今市场化浪潮的推动下,这种一定程度上非竞争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也在不断经受着冲击。例如真人图书馆在我国本土的发展中,就经历着功利主义和商业诱惑的干扰。能够容纳自由平等宗旨的真人书上架不够,一些更具备“实用价值”的考试讲座、宣传,占领了真人图书馆的主战场,变味严重。一些老式图书馆书目陈旧、设备更新迟缓,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在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下慢慢成为体制僵化的一种表现。所以,一个是受到经济利益的过度干扰,一个是被体制机制过度束缚,需要从两个角度切入创新的思路。
2、制度创新
知识作为一种富有价值的物品,在共享平台获得分配,是对于所有人平等接触文化、创造成果的尊重。尤其是在社会分化中被排斥和剥夺的贫困人口,他们获取资源和知识的渠道更加闭塞、水平更低,更加需要从制度上保证文化服务的均等供给。
2010年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要求,在文化发展上“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在纲领性的国家发展规划中,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柯平和洪秋兰总结,我国的文化体系建设经历了一个艰难发展的成长过程。从计划经济时期到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公共文化事业由过去的行政管制逐渐走向改革和过渡。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长久,在公共文化服务上产生了体制上的路径依赖,在单一的政府主导、大包大揽之下,造成了文化服务发展的滞后和僵化。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造成了权责不明,财政投入有限,参与主体不足,服务模式欠佳。[5]
结合上文中提到的“真人图书馆”案例,目前还没有成型的机构和组织去长期稳定地执行这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多数活动还只停留在公共文化活动的层面。在思考让真人图书馆也走上正轨和完善的模式化运作的道路上,就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正规的保障包括在硬件和环境设施上提供读者可以阅读真人图书的场所,目前一些高校图书馆在馆内开展此类活动,就确保了这种文化服务设施的提供。另一方面是一些非正规的文化制度保障,在机构设施以外,保证真人图书的书单供给、服务供给、资源供给等。真人图书馆区别于传统图书馆的地方在于其真人图书的独特性,没有理想的“书目”供给读者,缺少平等交流、真诚互动的宗旨,就难以保证书目能够持久地吸引读者阅读。在真人图书借阅的流程中,图书馆员需要更多的组织策划和沟通协调能力,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的供给,这一部分的时间成本、人力物力会加大,也要求有多样的投资渠道为真人图书馆的运作保驾护航。在真人图书馆的案例中,一些商业资本的进驻往往冲淡了真人图书馆的宗旨,同时损害着读者和真人书的利益。假设可以成立具备一定规模的行业协会,从集团力量给予这类事业真正常规持续性的支持,对故事的生产者“真人书”进行保护,对于个体和行业的健康发展都是有益的。
较之而言,在我国,传统的公共图书馆归属于政府主导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赵益民、詹越、柯平在讨论生态竞争下的公共图书馆定位时谈到,在现行体制下,公共图书馆存在着总体职能重叠、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缺乏制度保障的运行经费,同时也造成地区间事业发展水平的极大落差。[6]改革现有的不合理的管理体制,提升公共图书馆在内外部竞争压力下的应对能力。他们认为可以“发挥行业联盟在资源优化配置、共建共享、业务协作、规模采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层出不穷的新环境中获得公共图书馆行业内的健康发展。
3、资源渠道创新
然而,当需要逐步脱离传统体制机制的时候,为了保证机构正常运转、以及应对改造创新的要求,最核心的问题是可持续财源从何而来。很多情况下,当一个国家财政不够富裕的时候,首先要裁剪的是文化领域,因为从人的发展来说,这并不是基本的生存需求。但是,这明显是对文化艺术潜在社会功能的忽视。除了是人类对美的创造以外,文化艺术还具有更加现实的社会改良作用,具有公共性。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中,也要重新重视资金渠道的来源问题。
对公共文化服务,例如图书馆事业的投资,从理念上说,国家对这种文化事业提供赞助,也是给公民的一种福利、是扩展公民文化权的一种方式。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投资,存在一定长远的经济贡献和回报,对于纳税者是有价值的投资。同时,受到公共资助的话,有利于目标的真正实现,而不是在商业运营中遗失本来的目标。
上文谈到图书馆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张海斌、江可申和周德群总结,准公共物品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具有中间性、收益性、不确定性的特征。由于一般情况下,政府部门经营准公共物品效率低下,企业经营绩效明显,因此,要求在准公共物品的运行上提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方式的多样化,还有经营方式的民营化。[7]相较于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具有在一定条件下满足投资经营者自身盈利要求的目的。可以结合内在收益性和外在收益性,对一些能够排他的服务,例如图书馆内的科技设备使用,休闲设施使用,进行收费,产生项目的盈利目的。真人图书馆的发展也同样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包括场地、真人图书,服务人员,以及宣传工作。荒岛图书馆借助的是公益创投项目,借助盈利企业的运作,产生的收效对“真人图书馆”进行资金补贴。
在我国,传统公共图书馆依靠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运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社会性文化事业的财政保障供给在下降,需要转向企业化管理模式,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2006年的《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就要求加大对公益性文化的投入,完善捐赠和赞助等政策,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形成可持续的财政支持。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借鉴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例如西方国家开始的公共文化资金分配制度改革实践,国家艺术文化基金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制度形式,较为典型的是英国的国家艺术理事会,还有法国文化部下属的国家艺术基金会。[8]打破传统单一的政府提供的资源渠道,所有热衷于公共文化事业的人都可以参与,成为一种开放的基金供给,同时确保合法的有契约的资源投入。
因此,可以看到,民间的资本介入是活跃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副强心剂。真人图书馆在国外的兴起主要就是借助民间组织的力量,在我国目前也是顺应这样的资源投入渠道。传统的公共图书馆则需要汲取其他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经验,创新资源渠道。例如创建相关的公共文化基金,通过募捐和创投的方式,吸收民间资本。借助有力的资金支持,规范行业内的行为准则,在有特色的公共资源配置中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公共文化服务基于其公益性的特征,可以适当引入民间资本的参与,将其中一部分业务活动委托给企业或者是公益组织完成,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本降低、服务提升有一定的帮助。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有助于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基础,创新资源渠道。
三、结论
综上所述,无论是新颖的真人图书馆,还是常见的图书馆,都是公共文化服务中不可缺失的部分。真人图书馆的引入和发展,是对传统图书馆的理念创新,同时也从制度保障和资源渠道上给传统图书馆以提醒。在保证文化资源平等交流的价值理念下,应该有针对性地提升这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和效能。打破传统的僵化体制、引入民间资本的投入,有助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2] 杨广峰.国内Human Library的发展历程、困境与未来方向[J].图书情报工作,2013.6.106-109.
[3] 黄俊贵.图书馆核心价值及其实现[J].中国图书馆学报(双月刊),2008.5.14-19.
[4] 张月英,陆长民.民间资本介入图书馆服务――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视角[J].图书馆杂志,2008.8.7-12.
[5] 柯平,洪秋兰.全民共享文化服务的制度困境与优化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08.6.3-5.
[6][8] 赵益民,詹越,柯平.基于生态竞争的公共图书馆定位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8.4.35-39.
一、保险服务创新是关键
为了保证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险公司的创新成为必经之途。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就是把一种过去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在生产销售及企业组织管理上另辟蹊径独出心裁的新生意经,都可称为创新。在保险领域,创新表现在保险经营的各个层面,包括经营理念、组织结构、保险产品、保险技术、保险营销、保险理赔等方面。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在公司各个层面开展服务创新是关键。这种论点的根据在于保险业的特点与保险业所面临的新的竞争压力。
(一)保险业的特点
保险是一种转移风险的机制;保险产品是在未来给予经济补偿或给付的承诺,是一种典型的无形产品;保险费率的厘订涉及对未来损失分布的正确预测;保险合同的解读需要一定的金融与法律知识。所有这些都导致保险消费者的信息劣势。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突出与保险产品无形化的特征,消费者对于保险产品的选择会产生一定的困难与疑问。除了需求动机外,影响消费者投保行为的主要因素就是保险公司的形象和服务。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将无形的服务有形化。所以有人认为买保险就是买服务。
(二)新的市场环境带来的压力新的环境带来了新的竞争。金融监管的放松、私有化与全球化的浪潮与层出不穷的技术革新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市场环境,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了空前激烈的竞争。而互联网的出现更加快了竞争的速度。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中国必须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法——《服务贸易总协定》。在从事保险服务贸易活动时,遵守以下的基本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市场准人原则、逐步自由化原则。鉴于中国保险市场的巨大潜力,大量的外资保险公司在5年缓冲期后将涌入中国市场。加入WTO对中国保险业来说就是融人国际市场,外资与中资保险市场将遵循同样的游戏规则,公平竞争。相对于外资保险公司,中资保险公司在资本实力、管理体制、技术水平、专业人才、服务营销等方面都稍逊一筹。中资保险公司面对的竞争激烈程度将是空前的。
(三)消费者的期望不断升级带来的竞争压力一方面消费者要求得到及时和全面的服务。例如可以每天24小时,每周7天,全年无休地与保险公司取得联系。消费者购买保险,不仅仅是要求得到保障,更多的是把保险当作投资理财的工具,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泛保险”产品的诞生,保险公司的职能也由提供风险保障向资产管理转变。另一方面,消费者日益增加对个性化的需求。这里的个性化指消费者个人的偏好得到了考虑。无论是产品的宣传还是对个人的咨询都有其针对性,尽可能包含使消费者感兴趣的内容。否则,无论对消费者的时间还是保险公司的资源来说都是一种浪费。这就要求保险公司不断加深和调整对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认识与了解,更好地瞄准那些对保险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真正感兴趣的消费人群,从而将公司提供的服务与消费者的个人消费倾向有效匹配。
激烈的竞争环境与消费者期望的提高决定了这样一个事实:21世纪,服务已成为一个企业“生死攸关”的大事情。保险产品的特点决定了服务对于保险公司尤其重要。所以我们要倡导服务创新。
二、保险服务创新的内容
保险公司服务创新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它不仅包括服务理念的创新,服务手段的创新,还包括制度的创新。
(一)保险服务理念的创新
服务理念的核心在于保险公司的发展战略应该从以业务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公司的一切活动包括保险产品的设计、保险营销、保险理赔等皆以客户至上为原则。
注重服务理念的保险产品设计要反映客户的需求与偏好,应时而变。消费者的需要产生于消费者的主观偏好与所处环境的客观状态两个方面。不同的消费者由于年龄、性别、民族、文化水平、成长历程,以及所处的人文环境等多重变量导致了作为独立个体的消费者的偏好差异很大。随着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的改变,消费者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例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家庭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新的风险与新的保险需求将不断涌现。在现阶段,人们急需的保险品种包括老人护理保险、医疗意外事故保险、特殊疾病保险、贷款人信用保险、人体器官特殊功能保险等。这些险种,在目前我国保险业的经营中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虽然个别险种已在一些保险公司中试办,但离市场要求还相差甚远。
注重服务理念的保险营销应从传统的交易性推销转变为关系营销。交易性推销强调获得销售定单,忽视销售以后的时期。关系营销强调产品或劳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买卖双方是伙伴关系。关系营销是买卖双方为减少冲突、促进双方利益关系的长期协议。通过伙伴关系,买主应该得到有质量保证的产品和劳务,供应商负责确保买主的订单。这种伙伴关系能确保买卖双方在彼此都满意的价格下长期获益。应用关系营销的营销哲学在于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拥有忠诚的消费者是企业保持长期成功的关键。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保持现有客户比开发新客户带来的效益更加显著。贝恩顾问公司调查了很多行业后发现,若维护忠诚消费者的努力增加5%,企业收入可增长25%-100%。这种情况在提供复杂产品或服务的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努力维护忠诚客户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维护忠诚客户取得的成效直接影响对新客源的开发;随着时间的推移,忠诚的客户会逐步增加其消费的规模与数量,例如,某人买了一家保险公司的汽车保险后,可能会到该公司购买家庭财产保险或其他险种;为长期客户提供服务的成本比较低廉,这些消费者对公司的做法和规章制度都很熟悉,耗用的资源因而会相应减少。忠诚的消费者是最好的“口头宣传队”。据西方企业界调查,客户从某一个企业转向另一个企业的原因,70%是服务质量问题,业务人员怠慢一位顾客,会影响40位潜在客户,而一个满意客户会带来8笔潜在生意,其中,至少会有1笔成交。在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用服务来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才是上策。
注重服务理念的理赔要求快速、准确、及时、周到,不惜赔、不滥赔。保险的基本职能是经济补偿,补偿的表现形式就是理赔。理赔服务使遭受损失的企业绝处逢生,使惨遭不幸的家庭重建幸福。对于保户来说,他们购买保险最关心的莫过于出了事故能否得到赔付,赔付是否及时准确。国内保险市场普遍存在“投保和理赔两张脸”的现象,这也是保户对保险业不满的主要原因。据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称,理赔程序包括报案、登记、调查取证、提供要件、做卷、复核、审批等。其中只有2—3项需要保户直接参与。但从报案登记开始,保险公司的人不一定马上就进入调查取证的阶段,需要集中安排时间才能进行,这就无形中延误了理赔的进程。调查取证回来,是否马上做卷,做卷之后是否随即复核,复核完是否立即审批,期间都可能发生拖延的现象,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社会反映比较集中的保险理赔缓慢而且麻烦的抱怨。如果保险公司真正树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这些现象都应该逐渐根除。
除此以外,对服务理念的贯彻还体现在保险的延伸服务领域。保险延伸服务就是普通保险服务的一种延伸,是保险公司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扩大为客户提供保险责任以外的附加服务,如风险咨询、风险管理、防灾防损等。如与信贷消费有关的保险服务,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和人才优势,为客户提供一些有关投资咨询、理财顾问、信息交流等方面延伸服务。与养老、医疗保险相关的保险延伸服务包括定期免费体检、健康咨询、附加康复护理等。欧美一些大型保险公司甚至有自己的急救医院、康复中心,客户可以在那里享受优惠的服务,投保数额大的客户还可享受免费疗养。保险延伸服务已成为国外各保险公司竞争的主要手段。
(二)保险服务手段的创新
由于我国保险事业才刚刚起步,与国外保险业的百年历史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发挥后发优势,学习外国保险公司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结合具体的发展阶段与社会文化环境,创造属于自己的服务特色。
通过引进学习国外保险公司的先进服务手段,巧借他山之石,国内的保险服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2年友邦保险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率先引入个人营销员制度,国内保险公司纷纷效仿,开拓了寿险业的蓬勃发展势头。在友邦保险公司陆续推出海外交费、海外理赔、美国国际支援服务、电脑度身定做保单服务、全国范围全年24小时免费查询电话、网上服务、电话自动应答查询服务、一站式服务后不久,其他国内的保险公司也迅速跟上。
一、政府和企业对新闻媒体信息服务的需求
(一)政府的需求
新闻媒体信息的自由开放,使得社会舆论力量的日益增强,各级政府对新闻媒体信息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各级政府对新闻媒体信息的需求度也随之增加,舆论的引导功能是各级政府宣传部门迫切需要的。近些年发生的非典事件、汶川地震、甲型H1N1流感事件以及杭州飙车事件等等,都对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舆论引导力度进行了全面的考量。然后,政府部门正确的舆论引导是建立在对媒体信息的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因此,便捷、快速以及全面的掌握舆论信息是各级政府部门所需求的。
(二)企业的需求
随着网络的发展,微博等网络媒体信息的舆论力量日益增加。新闻媒体的报道更加关乎企业的声誉甚至存亡,近几年的牛奶中含有三聚氰胺事件、速成鸡事件等,都对许多规模企业造成了致命的影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因此,企业的发展不仅仅要依靠媒体广告,更重要的是及时处理好这些负面新闻。同时为了处理好相关新闻媒体信息与同行业竞争对手之间的信息,多数企业偏向于选择专业的团队机构去替他们处理这些琐碎的新闻信息,以便得到更好的帮助。
二、图书馆是新闻媒体信息服务的新平台
新闻媒体信息的快速发展,也需要一个平台去完善和整合它,使新闻媒体信息能够更有效、更充分、更便捷的使用。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大众心中是一个很神圣的机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众使用高校图书馆的机会却少之又少,而高校图书馆对新闻媒体信息服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资源平台。全国各高校图书馆为了满足在校师生的科研需求,大都购置了大量的文献资源,例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龙源数据以及国外的权威信息数据库等等,在这其中,报刊是媒体信息搜集的主要来源。比如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每年就订购了上千种的中外报刊,为了更好地开展新闻媒体信息的服务工作,出了网上的电子期刊,还订购了大量的纸质期刊,起到了很好的文献保障作用。
第二,人才与成本平台。全国高校图书馆大部分属于事业单位编制,其员工的工资是由政府承担的,丰厚的工资待遇吸引了大量的图书馆情报工作人员,在整理新闻媒体信息及建立相关的信息库阶段,就有了技术人员的保障,能够节省很大一部分的工资开销,不会导致图书馆创收问题,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此外,新闻媒体信息服务基于高校图书馆的建立,不会存在场地费用、水电费用等额外开支,从成本角度看,高校图书馆与新闻媒体信息相结合是能够实现为社会义务服务的,是可以完全不计成本的服务。
三、新闻媒体信息服务背景下提高高校图书馆社会形象的对策
图书馆在传统观念上是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服务的,在校外的一些科研工作者的心目中,高校图书馆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厦,可见在校外的人员对图书馆信息的需求程度是很高的,因此,在新闻媒体信息服务背景下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此将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用“心”做好图书馆服务工作,是构建图书馆社会形象的必要前提。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集中平台,是为教学和科研活动服务的学术型机构。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则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将新闻媒体信息服务与高校图书馆相结合,那就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用“心”做好图书馆事业,即要有责任心,对工作负责的前提是准确,对新闻媒体信息和学术文献信息专业、准确的整理;对待来馆查询的人员要有热心和耐心;对待图书馆工作要细心;每一个馆员对待工作都要有一颗进取心。
其次,要转变传统模式的图书馆管理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图书馆已经迈入了对社会开放的步伐,转变传统的观念,打破原有的封闭体制,摆脱传统的服务局限性,将新闻媒体信息服务融入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图书馆在知识上的创新和应用,才能够实现图书馆真正的社会价值,为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作出贡献。利用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力量,形成互利双赢,构建新闻媒体信息时代的图书馆社会形象,打造新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品牌。
最后,实现资源共享,提供资源保障,从而实现固定的客户群体。高校图书馆具有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职能,同时也具有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服务的职能。高校图书馆有义务全面提升国民的公民素质,因此将新闻媒体信息融入高校图书馆建设是必要的,图书馆方面应当整合有效的资源为当地政府、企业和公民服务,建立当地的文化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形成稳定的客户群体,以便满足在校科研人员和社会读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邓尧伟.新闻媒体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实践与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2010(23):79~83.
1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创业人才的政策创新
1.1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创新
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分配机制,鼓励各类人才用自己的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或实现资本化、产权化,形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市场化分配机制。①各类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逐步实行市场工资制,工资水平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岗位工资水平要努力达到国际同类岗位培训的市场水平。②在高新技术领域建立高层次人才分配特区,试行按要素分配制度,以二股、期股等股份化分配方式,推进管理、技术、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给予优秀人才以应有的报偿,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的分配问题。③建立企业家报酬制度,采取股权、期权、年薪制等分配方式,明确企业家的合法收入,激励企业家管理才能的充分发挥。④在高新技术企业先试行新的工资制度改革,综合运用岗位市场工资制、要素参与分配等形式,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条件成熟后,逐步向国有企事业单位推广。总的方向是由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与人才实际价值与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1.2人才配置政策创新
人才配置政策宜由政府主导走向市场主导。①信息化——重点发展无形市场(网络市场)。使人才市场由初级市场走向高级市场。②多元化——鼓励和支持各方力量参与人才市场。加入WTO后,国外人才交流机构也将陆续进入我国,新世纪人才市场,将形成国家、民间、合资多元化的人才市场格局。③主体化——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企业,人才配置的主体也应在企业。通过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尽快形成人才主体集中在企业的局面。④产业化——促使人才市场形成一种产业。人才市场的产业化包括人才交流的产业化,人才评价的产业化,人才信息的产业化等。⑤国际化——建立国际人才市场。依托国际人才交流网络,引进国外人才,使人才市场在更广阔的空间动作。⑥法制化——依托管理人才市场。视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逐步制定、出台人才市场管理方法。
1.3人才评价政策创新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评价政策的关键在于探索建立“具有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特色的用人制度”。其核心内容是: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招天下有用之才,实行一种“不唯学历,就看业绩”的用人标准。形成以业绩取舍人才的用人才机制,打破论资排辈、吃大锅饭的格局。要确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特别是鼓励人才创业的评价导向,一看总量扩大:超前规划,保持人才总量与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发展的需求适当超前;二看含量提高:优先配置,使大中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密度高于一般民营企业的平均水平;三看质量优化:注重培养,重视人才培训,改善人才结构,倡导人才创业精神;四看动量加强:科学管理,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提高人才使用效益;五看流量控制:完善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促进正态流动;六看张量开拓:选拔优秀人才建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中心,开展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七看能量增加:与高校开展人才科技共建共享,产学研相结合。
1.4人才使用政策创新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比较丰富的人才资源。但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并不一定形成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经济腾飞的生长极。总的来说,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使用效益并不高。我们必须实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资源效益提升战略,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个人才的能力,使其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一是人才配置与企业需求相吻合;二是给予优秀人才与其业绩相符的激励,使人才的价值与贡献的比例适宜;三是建立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学习型组织;四是建立竞争优化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五是搞好人才资源的二次开发;六是人才培养战略。
1.5人才激励政策创新
由单一的“奖金、股份、期权”激励转向“事业激励、待遇激励、感情激励”。要在全社会倡导、增强人才资源的保护意识,创设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形成惜才、爱才、留才的社会氛围。要珍惜人才,关心、理解、信赖人才,对人才要有宽容心,容纳人才个性,允许人才犯错误。
1.6人才引进政策创新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人才引进创新提出新的要求,总的来说,就是由“本地化”走向全球化。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应实现人才尽其用引进的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人才。
1.7人才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创新
要实现跨世纪的发展,建设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队伍,必须将知识产权的保护特别是专利保护放在战略的高度,制定系统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以此来保障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创业。既要保护民族知识产权,以此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又要保护企业特别是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以此来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企业提高技术水平;还要保护技术人员的知识产权,特别是职务成果的收益权,调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和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2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创业社会服务体系创新
2.1推行高等教育产业化
实现高等教育产业化,有助于高等院校面向市场,以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为导向,设置学科专业、进行科研课题选项。高等院校在实施产业化的过程中,必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与经营管理知识结合起来。建议高等院校紧密结合科技产业发展的最新需求,从造就新一代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群体的战略思维出发,实施高等教育产业化战略。
2.2拓展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创业发展空间
一是提供创业平台。积极支持建设以企业为依托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区域性、开放性重点实验室,吸引一批高层次人才;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构建一个稳定可靠的推动成果供需交流的信息平台,促进产销见面,促进科技信息跨地区、跨部门快捷交流。二是实行市场准入制。取消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不合理限制。积极支持民营经济投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降低门槛,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放宽注册资本限制。实行直接登记制度,允许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创业人员先登记注册成立企业法人,再申办项目。同时,允许新设立的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实行分期注入,分批到位,切实解决企业创办时资本短缺的问题,促进民营经济快速“繁育”。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按高新技术产业自身发展规律,进一步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搞好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其功能区块的布局,自觉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实行行业集聚,继续建好留学人员创业园区,为高新技术人才提供创业乐园。要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新技术研发机构和企业,进一步营造高新技术发展的区域优势,努力增强浙江对高层次高新技术人才的集聚能力。建立高效优质的科技孵化器。高效优质的孵化器体系对于民营高新技术人才创业,特别是刚走出校门和海外归国人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北京已有30多个科技孵化器,如清华科技园、北航新材料孵化器、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园等,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激励,更多地创建一些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孵化体系。通过建立大学科技园、市场策划、技术评估、教育培训和信息咨询,降低科技人员的创业成本,促进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涌现。
2.3建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创业的区域创新体系
发挥区域综合科技优势,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创业成功的重要保障。第一,以建设科技园区为龙头,通过营建创新网络,优化创业环境,使之成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创业基地,涌现一大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群体,并形成辐射作用。第二,加强科技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创新工程的实施,造就一支企业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要在组织技术创新中发现、选拔、培养一流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给专业技术人才创立一个宽松的环境。第三,提高整体创新能力,不断生产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大科技成果,带动提升产业结构调整。要建立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创造才能,从选题开始到成果转化形成完整的技术集成,使技术商品化、成果产业化。知识向技术应用转化,科技开发向生产力转化保持在高水平。第四,建立健全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体系,为了进一步推动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创业的服务体系。
2.4建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创业的优质中介服务机构
发展人才市场和中介组织。办好各类人才市场,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许可证制度。鼓励创办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资源开发提供服务的各类中介组织,通过这些机构为企业服务,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刘国新,赵光辉等.创业风险管理[M].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国新,赵光辉等.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
一、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我国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农村金融形成了包括农村政策性金融、农村商业金融和其他新型农村金融形式在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但是,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供给与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不适应、信贷政策要求与“三农”抵押担保能力不适应、金融资源投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不适应等各种问题依旧广泛存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和资源约束的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面临着更多新挑战和新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足,无法形成强而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且受到农村地区投资风险、信用环境、公共基础设施条件等诸多不利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农村金融资源无法进行有效配置。
(二)农村金融服务的供需状况
目前,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十分旺盛,信贷需求更是呈现出快速增长、大额化和多样化的新特点,而传统金融借贷程序复杂、贷款门槛高且贷款额度较低,难以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信贷服务;此外,农民普遍存在金融知识缺乏、信用意识低下的问题,这也导致金融机构对农村发放贷款数额较小、发放贷款数额增势缓慢。表1可以看出,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数额普遍较小,沿海开放县和粮食生产大县这两个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贷款余额增长较快,而扶贫工作重点县和民族地区的贷款余额增长则十分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政府对真正贫困地区农民的扶持力度仍然不足、职能发挥不充分,间接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供需不平衡,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三)电子化金融服务发展迅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银行的电子化金融服务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国家的“互联网+”也为传统银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于此,我国农村金融业务也已基本实现计算机联网处理,各分支机构也都建成了和总行连接的计算机网络,支持从柜台服务、交易信息处理、业务经营管理等多领域的应用。相应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和ATM等各类电子金融服务逐步深入,这类金融服务可以满足客户简单的金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服务效率。由于电子商务逐步进入应用发展阶段,民众对电子银行和网上支付产生了需求,我国银行业对此展开了积极探索,促进了电子金融的蓬勃发展。其中招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是电子银行的先行者。1997年4月,招商银行正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成为中国第一家上网的银行,至今招商银行已经建立起拥有企业银行、个人银行、网上证券、网上商城、网上支付组成的较为完善和成熟的网络银行体系。中国银行则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也是我国首家开展网上银行服务的金融机构。现如今,中国银行已经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家居银行,提供随时管理存款账户、掌握资金动态、灵活调拨资金和随时支付转账等服务。
二、国外农村金融体系的经验借鉴
(一)孟加拉农村金融体系
尤努斯教授和他所创办的乡村银行通过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使孟加拉大量的贫困农户脱离贫困。孟加拉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国有银行及金融发展机构、格莱珉银行和各种微型金融非政府组织,孟加拉的新兴银行业务得到了民众的普遍支持,孟加拉乡村银行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许多规律性的东西,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银行信用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和唯一目标的金融机构,在多数时候,都表现为“嫌贫爱富”。而格莱珉银行则是爱贫的,它的资助对象大多是农村贫困妇女。格莱珉银行不要求贷款者提供任何担保抵押物,他们认为农民信誉良好,只要能够有适当有效的金融制度帮助农民提高获取收入的能力,农民便可以高效的运用借贷资金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事实上,孟加拉银行的还款率高达98.99%,超过世界上任何一家成功运作的银行[1]。
(二)美国农村“4+1”模式的金融体系
20世纪起,随着美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美国逐步建立起符合美国国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并不断完善建立了“4+1”需求功能型的美国模式。“4+1”即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系统、政府农贷机构、政策性农贷金融和保险机构组成,有序、规范的以商业银行为基础、农贷机构为引导的金融体系促使美国农村金融高效健康发展[2]。此外,规范有效的法律体系是美国农村金融发展较为完善的重要原因。从最初开始,美国便比较注重顶层设计,通过立法手段支持和保障农村市场经济的运行。《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联邦信用社法》和《联邦农业贷款法案》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为美国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不断增大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一般来说,农业具有投入风险大周期长,且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等弊端,商业性金融大多“敬而远之”,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偏低,因此,美国政府出资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联邦土地银行系统、联邦中期信用银行系统和合作社银行系统,扶持和激励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日本农村“2+1”模式的金融体系
日本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主要是以合作金融为依托的“2+1”模式即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金融机构和农业保险机构组成。其中合作金融主要服务于农村中的一般资金需求,政策性金融主要解决资金需求量大、融资时间长、风险较高或收益相对较低的融资需求,两者市场分工明确且相互配合。日本的合作金融主要是农协系统,其受惠于政府的合作金融系统又将惠农政策反馈于农村经济领域。日本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则是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相比于其他金融机构拥有更为优惠的资金运用政策,可以发放长期、低息贷款。此外,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也为日本农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三、中国传统农村金融服务的局限性
(一)服务方式单一,缺乏新活力
尽管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农村信用社、农村发展银行、邮政储蓄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但是这些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依旧局限于传统的存款和汇款服务,较少开展中间业务。国有商业银行农村网点基本只吸收存款而不发放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银行的资金来源,也使得资金大量流出农村。此外,目前农村信用社主要经营短期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对于满足农户和企业的大额贷款需求的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业务则少有涉及,且出于对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农村银行往往会将资金转存中央银行,或是购买国债[3]。
(二)征信成本高,收益低
1.银行“惜贷”。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而农业又具有弱质性、高分散和高风险性的特点,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和自身发展,往往十分“惜贷”。不同于城镇互联网用户基本使用信用卡、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信用支付产品,能够快捷方便的建立起个人征信体系,农村信用卡使用率低、支付宝支付范围受限、微信支付主要用于亲朋群聊红包,而且农村居民居住地分散,需要银行投入大量精力来分析农户信用情况,农村征信系统的建立已成为现阶段的一大难题。银行贷款征信成本高直接导致银行不愿发放贷款,造成“有款难贷出”和“有款不愿贷”的现象。2.收益的不确定性。因为小额信贷资金的需求者主要是中小微企业和贫困农户,这类资金需求者的共同点是盈利能力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且银行发放小额贷款所取得的收益不高,因此银行更倾向于将贷款发放给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镇地区。3.门槛高。据投融界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仍有近90%的中小微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占中国企业总量90%的小型企业从银行获取的贷款份额仅占15%。中小微企业主和农户必须过“五关斩六将”方能取得银行贷款,抵押、担保、信用等重重阻碍更是将大多数中小微企业拒之门外,“贷款难”的阴影依旧笼罩着中小微企业和农民,情况并不容乐观。
(三)农村乡镇金融服务覆盖率低、设备不足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而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系统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因此部分农村贫困地区仍存在金融服务空白,农民存款被鼠咬、被盗等事件反映的是农民连最基本的金融服务也无法享受的真实状况。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金融机构网点少且分布不均,农村金融服务设备不足,金融服务水平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已成为制约农村金融需求进一步增长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
四、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实现路径
(一)依托电子银行平台为农村金融注入新动力
随着互联网的日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已经可以宽带上网,与此同时,农村市场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也逐渐提升,广大农民对互联网技术的认知程度和认可度也大幅度提高,这为互联网金融的农村发展之路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网络环境。电子银行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许多公司如阿里巴巴、京东和联想公司已经将其业务深入农村地区。农村电子银行在农村金融和小额信贷领域不断发展和创新,开发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新型小额信贷产品,为农民提供资金信贷,并利用其平台优势为农民提供网上理财和互联网消费等服务,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和丰富。电子银行是一个低门槛商机,只要获得小额贷款资金,他们便能紧紧抓住这个商机,从而创造出巨大的边际效益[4]。例如蚂蚁金服旗下的网商银行推出的小额贷款产品“旺农贷”,这是一种淘宝合伙人只需提供身份信息及相关土地、房屋或门店的资产证明,无需抵押和担保即可获得贷款资金的金融服务。旺农贷主要是为普通农户和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纯信用的小额贷款服务,而且所有申贷均通过“旺农贷”无线端在线签约,平均3到5天放款,最快当天即可到账,大大缓解了农村种植户、养殖户和小微经营者急需扩大规模和生产经营等各类资金短缺的压力。
(二)通过“云数据”完善农村信用评级系统
计算机和大数据征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信息集散处理科学,通过社交网络或电子商务平台获取和整合农村居民、企业未完全披露的生产、消费、资产、投资等各方面数据,结合市场信息,基于大数据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评级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和风险管控的能效。互联网产生大数据,大数据推动云计算,各金融机构可建立自身营业点的评级授信平台,平台主要包括农户和小微企业的基本情况、资产情况、收支情况、偿债能力等数据分析和评估,并制定和划分信用等级,通过数据共享,使政府相关部门、各金融机构可以进行相应地信息查询、分析统计和客户筛选,从而达到降低征信成本,提高信贷质量的目的。政府还应积极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对失信者采取严格的责任追究措施,形成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增大失信成本,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公众守信意识,增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服务信心。
(三)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发展,提高农村金融覆盖率,降低交易成本
互联网金融依托全天候覆盖全球的虚拟网络,打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一部智能手机,一款手机银行软件即可将金融服务覆盖到偏远分散、信息来源少的地区。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不断发展,银行业的电子化替代率整体接近90%,手机银行、互联网银行、电话银行业务逐步多元化,进一步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并进一步推动了农村金融机构向更基层迈进。而且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各项金融交易都在网上完成,边际交易成本较低,极大程度的降低了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形成了成本低廉的金融交易模式。有关数据显示,通过网络进行的阿里金融小额贷款申贷、支用、还贷等过程,单笔操作成本仅需要2.3元,远远低于传统银行的操作成本。
(四)健全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受到自然和市场的影响和制约,而我国农民对金融知识以及金融工具的掌握和运用极不熟悉,无法进行套期保值和风险规避,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贷款农户将直接承担由此带来的损失,而发放贷款的农村信用社则会因为农户发生亏损无法偿还贷款而承担经济损失,这也是造成农村信用社呆账、坏账大量存在的重要原因,低本薄利的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政府应尽快出资建立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并引导或吸引商业性保险公司加大对农业保险业务的投入力度,拓宽农业风险的分担渠道,建立多元化农业保险模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风险损失分摊,给予他们保障范围内经济补偿的一种方式。另外,应明确农村小额信贷是兼具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的金融服务业务,应尽快建立相应的农民信贷风险补偿机制,解除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后顾之忧,实现三方共赢[5]。
(五)加快农村信贷产品创新的步伐
相比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银行吸收存款能力较弱、观念保守、员工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偏低,在众多金融机构中不具备竞争优势,也直接导致农村信贷产品种类少、更新速度慢,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产品难以满足农民和小微企业日趋多元化和日益增长的需求。创新需要人才,而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往往面临着人才资源匮乏的困境,农村金融的发展一直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应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并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课程,提高相关人员的金融业务素质,以点带面,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创新农村信贷产品,以满足农村市场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
五、结束语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市场已成为各类金融机构的必争之地。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农村金融服务也将打破传统的故步自封的经营模式,转而迎接“创新型产品”,因此应该转变思路,认识到未来经济将完全基于互联网,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创造出一个适应未来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过去的几十年,各国政府的政策都是为大企业制定的,而今天要真正的为小企业制定政策,建立更加公平、更加透明、更加支持那些80%的昨天没有被支持到的人的普惠金融。我国政府应当借鉴外国先进的农村金融发展理念,尽快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样化、产权清晰和监管得当的多元化新型农村金融发展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健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建设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明贤,李学文.孟加拉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宏观经济基础及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8(9):100-106.
[2]童鹏.美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状况及经验借鉴[J].当代农村财经,2010(11):47-48.
图书馆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对知识的储存与传播的深刻认识的产物。如今,图书馆在读者的心目中已经占据了神圣而又崇高的地位,这当然和图书馆馆员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同时更是与图书馆在社会文化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有着直接的关系。图书馆文化就是传播文明和进步理念的文化,我们在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应当认清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作用,用以指导我们的具体工作。
1.对馆员的激励作用
我们强调搞好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就是避免图书馆员对本职工作因缺乏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产生“职业倦怠”, 图书馆文化既是一种职业认同,也是一种文化认同,它使图书馆员对本职工作有深入的了解和高度的认同感,搞好图书馆文化建设,不但能够增强图书馆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中一丝不苟,提高工作效率,更能提高图书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2.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图书馆文化建设直接决定着图书馆员对图书馆工作的热情度,影响了图书馆的文化氛围。优秀的图书馆文化不但能让馆员爱岗敬业,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还能在图书馆内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读者朋友来图书馆看书学习,对学习的兴趣更加浓烈。实现人性化的管理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好与坏,可以反映出图书馆员的工作状况和服务水平,同时也能反映出图书馆领导的领导水平和艺术。在好的图书馆文化影响下,馆内人际关系和谐,馆员齐心协力,积极为图书馆事业而努力奋斗。
3.促进与读者的良性互动
图书馆是广大读者精神文化需求的产物,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图书馆进行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整体素质,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这些都能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能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建设优秀的图书馆文化不仅能充分实现图书馆和馆员的价值,还能促进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二、高效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现状分析
1.服务理念落后,主人翁意识淡薄
由于各馆内的人员大多数是非图书馆学专业的人员,他们对馆内的一些状况的认识不够到位,加之图书馆对馆员的培训、继续教育和考核机制不够完备,使得一些馆员的职业生涯模糊、观念落后、主人翁意识不强,这就导致了在工作中的服务水平偏低,没有完成观念和身份的转变,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显得僵化和低效。
2.服务手段落后,效率不高
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读者,将读者放在首位,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满足读者获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最大需求。由于在制度上未建立起先进的图书馆借阅机制,在技术上未更新升级馆内的文献检索操作系统,加上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结果造成馆员工作效率低下,降低了读者来馆阅读和借阅的积极性。
3.服务中缺乏沟通技巧
馆员与读者的沟通技巧、沟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图书馆工作的服务水准。因为图书馆工作的许多改进措施都来源于馆员与读者的沟通交流过程。然而在现实工作中,部分馆员与读者沟通过未能保持心平气和的好的服务态度,有的甚至遇到某些问题和读者发生争吵,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与读者之间不能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严重影响了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和制度。
4.导读制度不健全
图书馆导读是图书馆开展读者服务工作的最前沿,图书馆开展导读工作,设置导读专员,建立导读制度体系,满足读者要求至关重要。但也些图书馆的这项服务还很欠缺,至少是不完善的,没有通过图书馆的电子借阅系统分析读者的阅读偏好,统计出哪些文献借阅频率高,哪些文献借阅频率低,没有为做好导读做好准备。对于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开辟出专门的导读室,发放导读手册,陈列新书推介专架等为读者做好导读服务,引导读者阅读好文献。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导读制度,建立导读反馈机制,及时收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图书馆的导读咨询工作才能良性运转,并取得更好的服务效果。
三、目前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类型
1.理念创新
图书馆服务理念驱动着其为用户服务的行为和质量,因此各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视注重理念方面的建设和创新。如“以人为本”、“用户至上”、“读者永远放在第一位”,这些都是图书馆创新的服务理念。
2.内容创新
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创新是其服务创新的主体,也是信息资源服务的基础。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内容创新有开展人性化服务、强化特色信息服务、举办培训和讲座,自建数据库等形式,内容的丰富创新,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信息需求。
3.技术创新
一、律师行业自身的管理创新是律师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保障
律师协会是两新组织,要想加强律师行业管理,引导律师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律师协会自身要转变观念,不断探索与改革,寓管理于服务,努力推进律师行业自身的管理创新。近年来,在市司法局领导下,市律师协会按照律师“两结合”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协会民主管理、自律管理运行机制,努力推进律师业规范管理,相继制定了律师协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议事规则,会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会长值班制度和各专门委员会、业务委员会的工作规则,律师投诉违纪处理办法等一批行业规则,将律协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促进了全市律师业的健康发展。但是,从党、政府和社会群众对律师行业的要求以及律师行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来说,律师行业的管理创新,仍然任务艰巨,思想观念有待转变,相关认识有待提高。
(一)律师协会职能定位的再认识
《律师法》规定了律师协会的主要职能是保障律师依法执业,维护律师的合法权益;总结、交流律师工作经验;制定行业规范和惩戒规则;组织律师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教育,对律师的执业活动进行考核;组织管理申请律师执业人员的实习活动,对实习人员进行考核;对律师、律师事务所实施奖励和惩戒;受理对律师的投诉或者举报,调解律师执业活动中发生的纠纷,受理律师的申诉;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律师协会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责。
《律师法》从维护律师的合法权益、律师协会是“律师之家”的着眼点规定了律师协会的职能,内容比较具体,但按照社会发展情况和律师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来说,《律师法》关于律师协会的这一职能定位是有待于提炼和丰富。
律师协会作为律师行业的自律性自治性组织,其职能归纳起来说应该体现为四个方面的基本职能:一是提高律师执业水平;二是规范律师执业行为;三是化解律师执业难题;四是引导律师执业开展。律师协会这四项基本职能,应该是律师协会存在的价值所在,也是评价律协工作成效的四个方面,更是律师协会职能发挥的“四个车轮”。律师协会工作的开展和安排,律师行业管理创新与制度设计,均应围绕发挥律师协会的四项基本功能展开。
(二)改进律师行业管理方式
律师协会以发挥四个方面的基本职能来引领决定工作目标和内容,其工作方式应该是按照来自律师行业的民意以及来自社会对律师业的需求,寓管理于服务,通过办理一件一件实事、好事,来谋划和推进律师行业的发展。具体:
1、提高律师执业水平。就是适应社会对律师服务质量和层次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律师进行业务学习与培训,或整合人才资源,不断提高法律服务的水平。
2、规范律师执业行为。包括规范律师个人的执业行为与规范律师事务所执业行为两方面。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做法,进行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教育,制定律师执业操作指引,制定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规范,制定律师事务所聘用人员规则、扶持帮带年轻律师指导意见、内部分配指导意见等,指导和规范律师个人的执业行为,规范律师事务所执业行为,使律师行业始终健康发展。
3、化解律师执业难题。律师执业难题包括“三难”(会见难、取证难、阅卷难)的老大难问题,也包括律师行业发展遇到的更深层次的难题,如律师社会责任的公益性公共性无偿性特征与律师职业市场性之间的矛盾;如青年律师成长需要培养与扶持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律师行业目前无相关良好扶持机制和资金保障的矛盾;如律师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需要,与目前律师行业资源要素分化细化的矛盾,等等。针对这些关系行业发展的难题,律师协会需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努力找出化解难题的路径和方法。
4、引导律师执业开展。律师执业开展需要依靠法律服务市场的调节,但因法律服务市场不完善,市场传导调节作用往往失灵和滞后。律师执业开展,更需要在律师协会不断整合资源进行平台建设的前提下,改变服务方式,组团提供服务, 主动提供服务。组织和引导律师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主动服务经济转型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组织和引导律师主动参与社会矛盾化解,坚持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中依法承担社会责任,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化解各类纠纷矛盾,努力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通过引导律师改进执业理念,转变工作方法,实现律师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以完善年度评价考核机制作为工作抓手
律师协会围绕职能展开工作,改进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机制,一个重要的工作抓手就是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建立完善的年度评价考核机制。在律师协会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执业进行不断规范与引导的基础上,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执业进行年度考核,既是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执行行业管理规范与行业指导意见情况的检验,也是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执业行为的一种评价,可以起到事前风向标、事中指挥棒、事后校正器的作用。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建立全面和完善的年度评价考核机制,是律师行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主动发挥律师职能作用是律师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方法
律师在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民主法治进程,保障人权、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一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力量。律师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律师工作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得到党、政府和社会认同。律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职能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其内涵也在不断充实和丰富。
(一)律师发挥职能作用路径的再认识
修订通过的《律师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接受委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律师应当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这一规定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律师是接受委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这个含义与国际上关于律师是自由职业者的定义接轨;其二,律师应当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这个含义要求律师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这反映了律师职业的司法性、社会性。然而,就对律师的地位作用的定位而言,《律师法》对律师的定位就是前者,即律师是“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后面的那三个“维护”并不是对律师职业群体社会地位的界定,而是前者定位衍生的要求。《律师法》对律师的定位,局限于律师是提供专业服务的自由职业者的认识,对律师发挥职能作用的路径也局限地设定于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过程中,这样的定位是有欠缺的。
随着社会发展,律师的服务范围已经从单一的诉讼业务延伸到为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提供法律服务。凡是法律调整的对象,无论是国家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金融创新,还是涉及民生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无论是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事务,还是国际贸易、涉外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反倾销等,都是律师发挥职能作用的舞台。律师职能作用的发挥,还体现在制度建设、行政执法、社会管理、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提供、社会矛盾化解等多方面,如仍局限于“律师是接受委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的认识,会束缚了律师社会功能和职能作用的发挥,也直接影响律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社会评价和职能定位。
可以说,随着律师业的发展,律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内涵已经得到了丰富和充实。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新特点,律师法关于律师的定义有待修正。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为社会提供的法律服务专业人员。律师职责是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律师为社会提供的法律服务有两条路径:一条是接受当事人委托,为其提供法律服务;另一条是主动通过接受政府购买、政府补贴以及无偿提供方式向社会提供。其中,律师接受当事人委托为其提供法律服务,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来调节,律师一般是被挑选、被聘请的情形;而通过接受政府购买、政府补贴以及无偿提供的方式提供法律服务的,则要求主动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法治建设,服务社会管理,服务社会矛盾化解,服务社会困难群体或特殊群体,法律服务以公共服务供给形式积极主动供给。
(二)律师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做法